地摊经济的趋势十篇

时间:2023-06-16 17:38:28

地摊经济的趋势

地摊经济的趋势篇1

[关键词]地摊经济;数字化;后疫情时期

一、引言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使得扮演着商品交换功能的地摊经济应运而生。这种通过摆地摊来获取收益的经济模式,从远古时代的以物易物到新世纪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无论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贫穷落后国家都一直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并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数个社会形态。事实上由于地摊交易的合法性饱受争议,它一直被视作一种边缘化的经济。2020年两会期间,随着李克强总理对地摊经济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大力肯定,极具人间烟火气的地摊经济作为中国传统商业形态再次回归到国人视野中,成为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热点话题。

二、中国地摊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地摊经济发端于地摊交易,回顾历史,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繁荣时期都不难发现地摊经济的身影。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买椟还珠、削足适履等都与地摊经济息息相关。由于各个时期社会形态、管理条例、发展水平的不同,中国的地摊交易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一切弛放、自由通商的宋朝,地摊经济可谓空前繁荣。反观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城管部门力量的加强,地摊经济日渐萧条。这表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央对地摊经济的管制与当时的地摊经济的繁荣程度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趋势。总体来看,在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摊经济的管制呈现宽严交替的形势。出现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事实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生产力水平、科技发达程度等因素相关之外,还与其经济学内涵有直接关系。

三、地摊经济产生的经济学原因

时至今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使地摊经济销声匿迹。即使经历了统治者们的不断打压和清剿,地摊经济仍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结合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地摊经济能够不断重生存在现实的原因和基础。

(一)地摊市场的存在是产权界定不完全下商贩与政府间的博弈虽然以现代化为准则的城市规划禁止任何有悖于秩序的东西,但是地摊交易在低收入人群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产权界定的不完全性,使得摊贩以道路等公共区域作为“寻租”的对象成为可能。按照法律规定来讲,街道、道路是公有的,即经济学意义中的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地摊市场的存在可以视为商贩与政府间博弈。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只要不存在外部不经济,任何自愿的交易都会带来福利的改进。这表明地摊经济是摊贩和政府博弈后的一种纳什均衡,它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这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要求。这点赵英军教授在其研究中建立了相关模型并进行了证明[1]。

(二)政府高昂的打击成本是地摊经济存在的现实基础如果将政府看成一个理性人,掌握着公共物品的控制权,在政府和摊贩之间的博弈中,摊贩处于优势地位,它会很容易躲避政府的打击,而政府却很难遏制地摊交易,这会使得政府在对地摊交易持续进行打击的过程中产生额外的、高昂的取缔费用。而事实上地摊交易通过占用一部分公共领域的资源给社会带来的福利净增进要大于将其闲置不用。此外,摊贩在使自己获利同时,也为附近的居民提供的低价的商品和购物的便利。这都增加了整体的社会福利。虽然地摊交易也会带来一些诸如影响市容、阻碍交通这样的负外部性问题,但是如果其产生的外部性很小的话,如果政府持续打击地摊经济,将会产生高额的成本,大大减少社会的整体福利,因此政府只能默认地摊交易的产生,不再约束地摊交易才能达到纳什均衡,从而更快提高整体的社会福利,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地摊经的存在的合理性。

(三)扮演商品交换功能的地摊经济能够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地摊经济的商品交易文化发展了数千年,其强烈的区域色彩和民俗气息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极具人文风情和民俗特色的靓丽风景。如西双版纳的告庄在管制放开后一跃成为网红夜市,成功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大型的购物中心、商场超市等纷纷在社区落户,但是其受众群体多为高收入的高层次消费者,忽略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地摊商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轻低收入者的消费压力和生活成本,使其能够以较低的付费获得较大的效用,对市场经济形成了有效的补充,是区域性零售业态不可或缺的经济形式[2]。

四、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管理法规的不断完善,自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地摊经济的发展都秉持着严监管、狠打击的态度。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后疫情时代,随着中央对地摊经济的“松绑”,这种门槛低、风险小的创业方式为因疫情事业的人员、年迈的农户、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等社会底层群体创造了维持生存的新出路。这种边缘经济形态在阻止中国经济下滑的同时,解决了5000多万人的就业与生存危机。据国家统计局于2020年4月17日的公告显示:从表2可以看出在突发的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一二三产业的GDP增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紧随其后的是几十万小微企业的破产倒闭以及众多中小企业的苦苦挣扎。数据显示仅在第一季度就有46万余家中小企业倒闭,这对中国经济地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对地摊经济进行“松绑”,让众多的小微企业业主从事地摊交易,既能有效缓解大批量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又能及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再次回暖。其中,以成都市为例,3月至5月,成都累计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增加就业岗位超10万个,这表明地摊经济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落实中央“六稳”“六保”政策的关键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3]。但地摊经济带来的负面问题依然存在,脏、乱、差的卫生状况、假冒伪劣商品横行、消费者维权难等诸多不规范的因素仍然饱受诟病。随着收款码、云摆摊APP等数字工具的普及,新地摊经济要实现合法和规范经营,撕掉劣质标签、突破发展瓶颈,数字化演进正当时。

五、地摊经济的数字化演进

地摊经济松绑后,摊主在摊位开展直播卖货的场景随处可见。这种在现场售卖的形式,在增强了消费者互动体验的同时,也为城市管理人员的监管提供了便利,真正用接地气的方式做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入数字化技术的地摊运营模式正孕育着一幅充满升级的商业蓝图[4]。

(一)电商巨头合力助推地摊经济复苏地摊经济的大火,让国内各大电商巨头看到了潜在的商机,地摊经济成为各大互联网巨头的新战场。作为零售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策划者与供应商,如何抓住时代的闪光点,国内的电商巨头纷纷出手,扶持级计划支持地摊经济:从上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加码地摊经济,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赋能新兴地摊运营,促进其数字化演进,助力地摊经济乘“云”而上。据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显示,数字化技术对个体经营者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即数字信贷发展水平每增长1%,疫情对经营者的冲击就减少2.57%。支付宝的最新数据也显示,截止到5月底,全国已经有1200万小店和地摊的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被数字化赋能的新地摊表现尤为突出。支持消费券核销的小店流水比发券前一周环比增长高达73.4%。此外,继重庆解放碑、西安大唐不夜城率先与鹰云智能及阿里云等大数据平台实现智慧商圈数字化技术的合作后,合肥淮河路步行街、番禺万博CBD等更多地摊经济也将加入数字化运营的行列[5]。在数字化的驱动下,新地摊经济将反哺品牌经济、数字经济、新制造等新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溯源系统+数字化运营打造智慧新地摊以往地摊经济作为城市中的一种边缘经济常常因为卫生状况堪忧、商品质检有问题、阻碍交通等负面效应而受到政府的严厉打击。数字经济时代如何确保地摊经济健康、卫生、有序地长远发展?“数字物业”、“数字城管”等新兴技术将为地摊经济注入新活力。此外为了解决地摊经济的货品质量安全问题,各大电商平台可以运用追溯系统,从产品的原料、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全流程进行把控,为地摊商品打上一针强有力的定心剂。事实上,除了商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地摊的管理更是一直困扰政府的难题。一直以来地摊经济都处于“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境地,在数字经济时代,管理人员需要调整思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地摊经济进行数字化的运营管理:首先,通过对城市公共数据进行检测,筛选出容易发生拥堵的路段与时段,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设置合理的摊位位置,进而实现地摊经济的合理优化。其次,通过对地方服务机构进行数字化赋能,以精细、科学的服务引导大众合理的设置摊位,帮助地摊经济摆脱脏、乱、差的固有印象。最后,运用数字技术将摊主的信息、卫生资质、位置信息、产品信息等录入后台,形成实时的动态管理系统,同步追溯地摊的运营情况[6]。ArcGISOnline中国已经开设了“地摊经济”专题应用。用户在网页上可以实时地对全国各地允许摆摊的地点进行查阅。表4是北京市地摊位置信息的汇总:从表4中可以看出,用户通过登录ArcGISOnline,北京市允许摆地摊的位置一目了然,这种数字化赋能的手段成功实现了地摊经济的合理优化:降低摊贩的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的同时也为政府更科学的监管提供了便利。

六、小结

地摊经济的趋势篇2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 摊贩经济 摊贩管理

一、概 述

(一)非正规就业相关理论阐述

1、非正规就业概念及界定

所谓非正规就业,是指在付酬、劳动时间、劳动关系、工作形态、社会保障及经营活动等方面不稳定或不规范而与正规就业有性质上区别的劳动就业形式。对非正规就业,在经济学上我们首先得给出科学的界定,使之可以被确认,从而可以被归类和管理。

引用张彦教授的界定方法,我们可以把非正规就业不同于正规就业的界定要素列举如下①:(1)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之间几乎没有制度性联系;(2)劳动时间不固定;(3)收入不稳定,非标准工资雇佣方式;(4)劳动关系不规范、不稳定;(5)劳务收入经常处于税务监管的“盲区”,经营活动处在法律法规的边缘不易统计;(6)家庭所有制及自我雇佣等工作形态。上述六条标准之中只要有一条符合便不是正规就业。尤其是要注意“非正规就业”与违法就业的区别,即以劳动方式取得收入及总体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作为其合法性的界限,不能逾越。

2、我国非正规就业门类

非正规就业是由个人、家庭或合伙自办的微型经营实体以及以社区、企业、非政府组织为依托,以创造就业和收入为主要经营目标的自救性和公益性组织及其他自负盈亏的劳动领域。如:(1)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如短期临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等;(3)第三类是以独立的服务者或机动劳动者存在的经济形式。主要指摊贩经济、家政服务行业等从事各种临时性和零星就业的部门。摊贩经济是非正规就业里面规模最大、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的领域,而且其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3、我国城市非正规就业的重要战略意义

“2008年12月中国社科院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国内实际失业率已达9.4%,再加上今年大学生、农民工、下岗人员三支就业大军的叠加,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而非正规就业对扩大就业、缓解压力的贡献率已超过50%” 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之下淘汰出了大部分下岗职工和低素质人群,他们赶不上经济腾飞的马车,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发挥非正规就业“就业海绵”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非正规就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二)摊贩经济相关理论阐述

1、摊贩经济的定义

所谓摊贩,亦称小摊贩,专指那些无经营执照、无经营房屋、无固定经营时间、被纳入城管取缔的个体小商品经营者。摊贩经济,即街头贩卖活动,是人类史上历史悠久、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业态。从我国古代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到近现代走街串巷的街头叫卖者,如卖菜的、剃头的、挑货郎担的,一直发展到当代的摊贩商业街,如我国北京的秀水街以及各个社区之间的早市等。还有香港的庙街夜市售卖品种异常丰富、货品极富特色而且价廉物美。每年各大高校里的跳蚤市场,临时布阵很多学生组织的摊位售卖各种书籍、衣物、学习用具等。而在美国也存在着很多摊贩市场,如波士顿的Faneuil Hall,芝加哥的Maxwell街市,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如今已形成城市中重要的风景线。

2、摊贩经济的特征

各国的摊贩经济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有共同的经济特征:

第一,从业主体大多为城市下岗工人、失地农民、部分自产自销的农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其共同的特点是为生活所迫从事摊贩,文化程度较低,属于社会弱势群体。

第二,摊点经营规模比较小,经营生产场所不固定。摊贩往往可以通过步行、肩挑、车运等方式在不同的地方流动性地进行商品或者服务交易。也有一些比较固定地点营业的摊贩,但是经常受到城管部门的驱赶,被迫流动。

第三,贩卖的商品大多数为价值不高的日用品。如衣饰、玩具、三无产品和盗版电子产品以及各类农产品,如时令蔬菜、水果等。另外还提供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一些服务,如修理家具、收购废弃物、擦鞋等服务。这些商品和服务满足了城市“贫民窟”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需求。

3、关于摊贩经济的几种观点

(1)取缔主义。此观点认为摊贩对城市市容造成极大破坏,应该予以取缔。学者们认为摊贩们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形象。摊贩们降低了城市品位,与实现城市现代化目标严重不符,将摊贩们视为白色经济的“眼中钉”、“肉中刺”,是社会问题的制造者。

(2)鼓励发展。这是在2004年在日本福冈市九州大学召开的“亚洲摊贩国际研讨会”中亚洲各国专家学者们达成的共识。此观点认为摊贩经济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为经济繁荣带来了黎明前的曙光,应该支持鼓励并且合理引导。

(3)客观观点。此观点认为摊贩经济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其经营活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并发展着,是一种必然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之所以现在政府部门与摊贩的对立,是因为摊贩经济的新发展与旧的管理机制不匹配。

二、发展摊贩经济带动非正规就业

(一)摊贩经济与城市非正规就业的经济联系

摊贩经济作为非正规就业形式的一种,与非正规就业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二者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着一致性。从摊贩经济和非正规就业的经济联系上来讲,要促进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摊贩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是重要推动力,根据有关资料分析预测,摊贩经济在促进非正规就业方面所起到的拉动作用将扮演着就业“火车头”的角色。

1、非正规就业者大军里面大多从事摊贩买卖

摊贩经济从业人员在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中占据大部分。摆摊设点进行经营是非正规就业中最常见的形式,也是人们日常经济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关系最为密切的。从别的就业岗位转向摊贩经营,与其他非正规就业门类相比,降低了从业转换成本。

2、摊贩经济的市场需求所对应的人群恰恰是非正规就业者

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人员,收入少,购买能力低下,而摊贩提供给他们的商品和服务因为价格低廉、品种多样化、生活化,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所以这部分人群对摊贩经济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如果摊贩经济被取缔,这部分人群的生计将受到严重威胁,从而会加剧贫困,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摊贩经济从业门槛在非正规就业领域是最低的

既不需要什么劳动合同、口头协议,也不需要受制于其他雇主,找个空闲的地皮,去批发市场批发几样小东西,摆个摊点就能做生意赚钱。与其他非正规就业部门相比较起来简单易行,而且事实证明,摊贩的扩张恰恰引起了非正规就业率同比上升,直接导致了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扩大。

(二)摊贩经济对促进非正规就业的重要意义

摊贩经济形式是摊贩从业人员由非正规就业转向正规就业的一个“驿站”,发挥摊贩经济在非正规就业领域中的“内部动力”效应,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就业低效率。摊贩行业不仅解决了摊贩业主自身的就业问题,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给同类经济群体,起到了双向就业的积极作用。非正规就业为摊贩经济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摊贩经济促进了非正规就业率的提升。预测以后的就业趋势,摊贩经济的“火车头”带动作用在促进非正规就业领域将会愈发的明显。

三、发展摊贩经济相关对策建议

(一)规范市场秩序

为加强管理,政府应该设置“摊贩中心”,专门对摊贩进行专业性的规范化的管理。对迁人摊贩中心的摊贩发给牌照,赋予合法性,降低赋税,规范摊贩市场经营,引导摊贩自觉迁入与迁出。将摊贩中心打造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中心,展现地道风味和传统意蕴,延续街头文化。

(二)明确摊贩产权

复旦大学刘新宇博士曾经指出摊贩管理低效背后的根源其实是产权的错置,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明确摊贩的产权。在治理过程中承认摊贩的设摊权,并降低申请设摊的成本,在规范摊点的同时明确摊点所对应的摊贩业主,明文规定其应该遵守的市场法则,并形成长效机制,减少在以后摆摊设点的不稳定性而引起的各种利益冲突。产权明确,摊贩经营岗位稳定,避免了摊贩业主进入“失业—再失业—又失业”的怪圈。

(三)摊贩自治

鼓励摊贩成立自治团体,应用各种激励措施加强摊贩内部的自我管理。不仅可以减轻城管执法负担,还可以实现摊贩的结社自由和经济自由的基本权利,协助解决城管日常执法与摊贩的纠纷,减少暴力执法、暴力抗法而引起的动乱。摊贩“自治”将有利于就业者自我管理、自我提升,降低经营成本和失业风险,也有利于提高城管部门的管理效率。

(四)摊贩管理法制化

摊贩的管理在法律上还是一个盲点,缺失切实有效地法律提供根据和支持,使得我国摊贩经济发展在规范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城管人员执法理念低,执法程序不合法,管理活动缺乏监督等。摊贩业主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在抵抗过程中酿成了人间悲剧。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让摊贩经营活动和城管的管理活动和谐进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完善政府经济职能

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大都针对正规经济设计,触碰不到非正规经济的边缘,对非正规经济的管理只能严重缺失,尤其是在摊贩经济的规范与管理上就更少涉入。完善政府经济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摊贩经济的有效途径。将政府经济职能的十六字方阵“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落实到摊贩的管理上。

四、结 论

摊贩经济的管理与非正规就业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理论上应加强摊贩经济与非正规就业经济联系的研究,完善理论的不足,为经济决策者提供理论建议。实践中,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认真履行经济职能。总的来说,要以发展摊贩经济为手段,带动非正规就业为目的,帮助从业者走向健康长久就业之路,这对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维持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态势,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战略性意义。

注释:

①张彦. 非正规就业: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②引自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非正规就业:破解就业难题的新途. 2010.08

参考文献:

[1]何松. 我国发展非正规就业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 北京:商业时代,2009(3)

[2]王会涛,汪戎. 我国非正规就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J]. 黑龙江:北方经贸,2011(1)

[3]张占勤. 城管执法与摊贩经济[M]. 河北:宝鸡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地摊经济的趋势篇3

一.无形资产的概述

正确理解无形资产的概念,对于做好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

第一,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第二,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它具有超额盈利性、垄断性、收益的不确定性、无实物形态、无可比性等多项特征。

二.新旧无形资产准则的内容比较

(一)对适用范围作了调整

新会计准则在总则部分首先明确了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将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排除在了无形资产的的核算范围之外。明确规定: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二)对概念重新进行了定义

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新会计准则中的无形资产只包括了旧会计准则定义中无形资产的可辨认部分,而对于不可辨认的商誉,则不再确认为无形资产。同时,新会计准则还明确了符合无形资产可辨认性的两个标准,更确切地界定了无形资产。

(三)对初始计量的内容作了调整

对于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旧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入账后,应以其摊余价值减去相关的减值准备后的余额作为账面价值。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旧准则中有关“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计价部分”,统一规定为:“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这就要求对于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所确认的初始成本与实收资本或股本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

(四)对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规定不同

1.对无形资产摊销规定的比较

(1)摊销期限的比较

2001年的旧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日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如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收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限年限,该无形资产摊销期限按如下原则确定:第一,合同规定收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合同规定的收益年限;第二,合同没有规定收益年限但法律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第三,合同规定了收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收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第四,如果合同没有规定收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这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但也限制了无形资产的稳定性。这些规定过于笼统,难以适应无形资产日益复杂的现状。

(2)摊销方法的改变

2007年新会计准则借鉴国外的摊销方法,对采用直线法摊销也没有实行“一刀切”,而是提出“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更具可行性。准则通过将无形资产区分为使用寿命有限和使用寿命无限的无形资产划分,使摊销的对象更明确。新会计准则对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摊销法。

2.对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旧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中最大的不同点是: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更需要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要求对无形资产的减值进行估计等。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对企业各会计期间利润的反映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会计人员在判断资产是否减值、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时应更加谨慎。

三.新准则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在上述各方面都做了相当大的变化,不断地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这也预示了我国和国际接轨的趋势。同时新的会计准则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无形资产确认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企业最根本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解决这一难题的思路主要有两种,大多中国企业采取分析市场空间和新的需求点,然后扩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利润率水平不高而利润可增加的办法。另一种思路是研究企业各种利润的来源,然后根据利润组成结构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决策,找出解决难题的方法,这个思路最终落实到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运营上。

(二)无形资产的摊销对企业的影响

无形资产新准则规定:企业选择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企业可以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加强利润的控制。尽速摊销还可以尽快收回资金,使公司有充足的资金购置或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增强公司发展的后劲,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计提减值准备政策的改变对企业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对于无形资产来说,计提减值后,当以后资产价值又回升时,如果转回计提的减值准备必然会引起当期利润增加。新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将会有效的遏制上市公司利用“秘密储备”对利润的操纵。

四.新准则中无形资产尚需完善之处

地摊经济的趋势篇4

然而,由经济发达、各项配套政策完备、商业运行环境良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前往经济欠发达、各项配套政策欠完备、商业运行环境不够良好的中西部“淘金”,对于每一个意欲在中西部这片广袤空间培育新的专业市场的企业或者投资者而言,都可谓是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那么,在当前东部沿海地区专业市场已经步入较高水平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究竟该如何科学地建设当地的专业化市场呢――是照搬东部地区的既有经验,还是完全另起炉灶?此外,中西部地区在推进专业化市场中还需要注意哪些现实问题?

“明细定位”至关重要

“所谓专业市场,就应该在‘专’字上做足文章。”业内人士指出,一个好的专业市场首先需定位清晰,不可边定位边招商。

无论是产地市场、销地市场,还是集散地市场都必须依托当地优势,选择经营品种和发展规模。据了解,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绍兴轻纺城就依托当地产品和种植业优势,走市场连基地,基地促市场的发展路子,有意识的培育自己的产业基地,为市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如河南中原芝麻批发市场、浙江海宁皮革服装城和浦田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别以其经营品种、款式与价格优势、新的交易方式为特色,确定了其在同类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河北保定则是依托传统优势,发展特色市场一举成功,如安国东方药城、留史皮毛、望都辣椒、满城草萄市场等。

目前,中西部不少地方都对发展专业市场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且不少已经热火朝天地上马建设;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其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譬如一些不具备发展纺织专业市场的地方却鼓足干劲往纺织业方向发力;不具备发展五金机电专业市场的地方却乐此不疲,这说到底就是一个定位模糊的问题。

定位不准不仅无益于一个新生专业市场自身的健康生长,而且容易导致重复建设。一些地方专业市场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往往出现多家专业市场在同一层次上重复建立,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以批发类专业市场为例,由于办批发市场旱涝保收,包括中西部在内的一些地方的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批发市场,并已经造成了批发市场的大量重复建设――如北京市大大小小建材类专业批发市场就有40多家,郑州市食品批发市场就有9家,大大超过了城市的需求。有些市场为了争夺有限的经营客户,陷入恶性竞争之中,结果谁也发展不起来,出现了不少空壳市场。

由于定位不明细而可能带来的更为严重的恶果是,市场主办方因此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只注重短期利益。据称,一些定位不明细的专业市场最终“沦为”大杂市,而这些“大杂市”的主办方为了拉拢经营者,往往大肆进行“让利”、“优惠”等不规范市场运作,造成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地产、地价不断上涨,市场的租赁成本越来越高。专业市场以租赁收入为主营业务收入,若它以承租的方式进行经营,由于地价不断上涨,作为“二房东”的专业市场,它的成本自然提高了。

此外,专家建议中西部地区在发展专业市场的进程中,除了要充分考虑到单个市场的“明细定位”外,还要进一步意识到有没有可能有效整合及利用市场内的各种资源,使之功能分区清晰(交易区、物流区、居住区等),并有没有能力把这些新兴专业市场的服务功能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显现。“从东部现有经验看,中西部地区在发展专业市场的过程中,还要充分意识到,如何确保交通资源的配置、公共资源的配置最大化地去适宜客商、居民包括来此市场内消费者的需要。”

着力培育“产业集群”

从中西部一些省市这两年来专业市场建设的成果看,尽管纺织、废金属处理、五金批发、服装生产、茶叶加工等专业市场已经开花结果,然而一个潜在的问题是:在百花齐放的中西部,我们却鲜见花团锦簇的、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大型专业市场的出现。

相比之下,目前重庆在充分整合当地资源、建设军团式综合专业市场方面呈现出较多的闪光点。据了解,到2006年底,重庆市已建成重庆船舶交易市场、重庆金属材料交易中心、重庆旧车交易市场、重庆工程机械设备交易和租赁市场、化学危险品市场、报废汽车拆解基地和金属材料配送中心建设等七大专业市场。

“目前重庆物流业总体规模虽小,但是已初步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成为西南的物流中心创造了条件。”在此前于重庆市召开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西南片区会议上,有关人士指出,重庆通过这种连环式、集群式发展思路,不仅在当地培育出了七大分工明确的专业市场,而且这些相互关联的专业市场还将进一步使重庆具备逐步建立与之配套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可能。

清华大学经济合作研究所所长余永达对于“产业集群”这个概念的理解颇为深刻。他认为,不能以为“产业集群”只适合于那些经济发达、产业链条齐备的地区或者行业,在中西部大力建设专业市场的进程中,如果能战略性地将这个概念的内核注入其中,不仅有助于中西部未来专业市场的长足发展,而且有助于在这些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组”,带动经济的整体加速。

“专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中国社科院数量与技术经济所副所长齐建国也表示,东部专业市场发展实践证明,凡是注重、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把市场发展纳入城市建设中去的地方,专业市场就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的专业市场发展至今,众多同质化市场争吃一块蛋糕,使专业市场的经营成本提高,而利润却在下降。因此,积极引导中西部专业市场走“产业集群”的路径,还有助于建立行业制约机制,进行竞争成本管理。

“专业市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地方经济与地方经济之间的竞争。要进行竞争成本管理,首先要得到当地政府的鼎立支持。显然,政府的统一规划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有利于建立行业制约机制,严禁一些不法操作。而在产业聚集或消费聚集地区形成的市场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业内人士认为。

此外,在具有产业聚集地区形成的商品市场具有显著的规范效应,有利于降低成本;这些企业之间可以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上下游之间可以较好地协作,能形成整个产业的配套能力,这些将进一步促成成本的竞争优势形成。同样,在消费聚集地区形成的市场,市场交易者通过市场的集中采购,也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

专家观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副研究员杨松就“我国中西部市场的开发与投资”问题接受本刊独家采访。

《中国市场》:现在很多投资商都有意去西部投资建设专业市场,您认为他们为什么看好中西部地区?

杨松:中西部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3以上,人口占一半以上。地域辽阔,交通便利,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落实和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正在努力赶超沿海地区,未来中西部经济发展将呈现飞跃发展的势头。中西部地区确实是投资者的“一片蓝海”。这是人们之所以愿意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商品交易市场的大环境。

《中国市场》:去中西部投资建立专业市场要注意什么问题?

杨松:去中西部地区投资商品交易市场要考虑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要避免投资冲动,避免盲目投资,做到趋利避害。

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体现在:(1)中西部地区的商品市场发展相对较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余地。(2)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与商品交易市场所经营的商品类型基本相吻合,因而商品交易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有深厚的经济基础和消费基础。一般来讲,人均GDP在5000元以下的水平时,是我国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成长和崛起的黄金时期。从江浙等地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情况看,也可证明这一特点。(3)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看,商品交易市场产业有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扩散的趋势,这符合产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这种趋势又正好与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各种各类初级商品市场政策相吻合。(4)中西部地区的经营成本较低。如经营场地租金、摊位租金、雇佣员工等成本较低。

中西部地区的比较劣势体现在:(1)商品市场(商品集散地)与商品的生产地相对较远,客观上要增加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的商品主产地是在江浙闽粤等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将商品从东部地区运输到中西部地区不可避免要增加成本。而成本的增加,又会影响和决定商品的价格。另外,距离遥远也会影响商品的周转,特别是一些快速消费品、时尚消费品和季节性商品的周转可能会较慢,经销商要适应当地消费需求,必须提前备货,提前打款。因此,有实力的投资者将来应当考虑在当地发展加工业,就地解决产品的来源问题。这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也极有好处。(2)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人口稠密度较低。越往西部地去,地广人稀,商品交易市场选址难度较大。同一地区,商品交易市场不能建的过多。市场应该尽可能靠近居民聚居区和消费区。因此,在中西部地区恐怕很难出现在东部地区商品市场林立、扎堆的情况。(3)市场的招商,特别刚开始时候的招商,恐怕有一定的难度。市场开办者能不能吸引本地和外来有实力的经销商,这是市场成败的关键。(4)中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等与东部地区有很大差别。特别是民族聚居地区消费方式与东部地区差别更大,不可能套用东部地区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手段。(5)人们的市场观念、消费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和转变,对商品交易市场的认识和接纳要有一个过程,市场的培育过程恐怕比内地要稍长一些时间。总之,商品交易市场应当具有货品全、价格低、产品流行快的竞争优势,而要在中西部地区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中国市场》:当前,我国的专业市场有必要进行电子商务化改造吗?为什么?

杨松: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从早期地摊、摆摊设点,到今天日益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商品交易市场。退路进厅,还路于民,从马路市场转向室内相对封闭的市场,商品市场的经营方式、经营手段等发生了重要变化,目前正朝向现代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但是,我认为,商品交易市场目前仍然是摊贩制业态。这一点,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我个人认为,摊贩制市场并不是一种现代而先进的经营方式。但客观而言,在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条件和居民消费多层化的情况下以及传统消费惯性使然,摊贩制市场目前仍然表现具有很强的经营优势。主要体现在:(1)经营方式古老而传统,群众熟悉,有长期的消费习惯基础。(2)进入门槛低,开办费用低,所有者经营风险低。(3)商品价格相对低廉,薄利多销。(4)商品流转速度较快。特别适用于农副产品、生活日用品、时尚商品等。(5)消费者选择性较强,深受普通百姓欢迎。

摊贩制市场的缺点在于:(1)由于市场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市场的所有者不能有效地控制经营者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管理缺位,给不法商贩以可乘之机。(2)市场所有者与经营者责、权、利关系失衡,市场经营风险基本上转嫁给商户承担。(3)进货渠道难以有效控制。(4)总体上讲,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商品价格低、质量较为粗糙,因此摊贩制市场的商品信誉相对较差。(5)商品销售不能明码标价,消费者需要讨价还价,售后服务也难以保障。(6)经营主体独立,商户之间容易出现产品重复、规格重复、相互压价现象。(7)摊贩制市场内商户众多,经营特点是“散、小、多”,属于“小流通”,它是与分散、小型、组织化程度较低的中小企业组织形式(小生产)联系在一起的,不符合“大生产-大流通”的发展趋势。(8)一部分摊贩制市场场地简陋,经营设施条件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各种标准,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城市交通,造成外来人口聚集、市场周边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摊贩制市场是我国一种独特的商业业态形式,虽然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中并没有列入这种摊贩制市场形式。摊贩制市场兼有其它业态的特征:从管理和经营方式看,接近于购物中心这种业态形式;从服务方式看,类似于超市和便利店的开架售货;从商品价格策略看,采取了仓储式商店、折扣商店的廉价策略。

搞清楚了商品交易市场的本质特征,弄清它的利弊,我们就知道应该怎样看待它与电子商务化的关系了。我个人认为,商品交易市场有必要进行电子商务化的改造和嫁接。这是未来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趋势。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对不能把发展商品交易市场与电子商务化对立起来,不能因为电子商务化就取消或否定商品交易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能因为目前商品交易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的东西就否定它存在的意义。

我认为,商品交易市场在中国将会长期存在,应该是一种独立的经营业态,应该列入国家零售业态标准。

我之所以认为商品交易市场有必要进行电子商务化的改造,是因为电子商务化带来的好处,电子商务化有利于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化。即:一是有利于提高商品交易市场的综合管理水平,从粗放式的管理转向现代化的管理;二是节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提升资金流、物流速度。三是有利于提升商品交易市场的业态发展水平,促使市场经销商向跨地区、跨国界的总经销、总转变。四是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对商品流通信息进行采集和统计。

地摊经济的趋势篇5

关键词 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8-0048-02

0引言

改革开发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中接触的商品种类也愈发的丰富多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逐渐实现了自由交易,使得批发市场得到了发展和繁荣,也推动了商品流通形式的变化。作为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发市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1 小商品批发市场概述

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前身是集市贸易,在上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以小商品批发为主要经营方式,属于一种有形有质的专业批发市场,是商品流通组织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小商品批发市场与普通的商场、超市等商品贸易形式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是利用投资者投资的资金,建设相应的经营场所,之后通过招商的方式,吸引商户的聚集,从事商品交易活动,投资者通过收取商户的租金,来获取收益。

小商品批发市场从事的主要是小商品的批发业务,也就是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小百货、小五金、生活用品和部分文化用品等,小商品具有生产点多面广、品种丰富多样、消费变化迅速、价值相对较低的特点。小商品批发市场中的商品经营活动主要有商业经营。信息等,其参与的主体包括商家和消费者,也是卖方与买方的关系。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功能除了具备原有的商品集散、资源配置、信息交流、价格形成和综合服务外,还将逐渐发展成为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 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的发展

2.1批发市场概况

由于社会形态、经济发展程度、发展理念等的巨大差异,与国外的批发市场相比,我国的商品批发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国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最早发展于改革开发初期,以地摊和路边小店为经营方式,在聚散效应下,逐渐形成了相应的街市,其规模也越来越大。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地区成为市场发展的增长点,为商品批发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也带动了批发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一些大型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逐渐形成。以石家庄的南三条市场和义务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为代表,使得批发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2.2建筑的发展历程

以义务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为例,对其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1)地摊市场

地摊市场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地摊为主要的经营形式,使得小商品市场有了相对稳定的地点。一般都是直接在地上架设木架或铁架,之后搭设木板,形成简易的摊位,之后在上方搭设塑料薄膜,遮阳避雨。在这个时期,市场的功能相对单一,基本上只有简单的商品流通功能,而且公共设施极为简陋。由于是自发形成,使得市场摊位杂乱无章,管理困难。

2)末棚市场

末棚市场发展于80年代末期,也称为草帽市场,由于有了政府的支持,对市场建筑进行了简单的设计。利用水泥板对摊位进行固定,使用钢架玻利瓦进行支撑,对摊位进行了合理规划,使得市场更加井然有序,便于管理。在市场的中心位置,建设有相应的服务大楼,公共设施逐渐完善,使得市场的功能日趋多样化。但是,由于内部设施简陋,且与内部居民区相互混杂,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3)半室内摊式市场

90年代初期,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义务小商品市场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半室内摊式市场,也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政府加大了对市场的管理和投资力度,通过在钢筋混凝土棚架上架设波浪形石棉钢瓦的形式,将市场遮蔽起来,使得市场不再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商品的分布混乱,不利于消费者迅速找到自己满意的商品,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4)室内摊铺市场

室内摊铺市场出现于90年代末期,同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政府部门对市场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内部按照商品种类进行划分,分区分类经营;同时,对商铺进行了统一设计,使得市场布局更加合理,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购物环境。在对市场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安全问题,在市场中设置了3个消防控制中心,通过智能化的消防设备,对火灾进行预防,切实提高了市场的安全。

5)现代复合式市场

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对于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小商品批发市场进行了又一次的扩建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现代化的复合式市场。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技术和先进的建筑材料,对市场建筑进行了改造,应用钢架、金属盖板、薄膜等,以橙黄色为基调,突显出市场的商业氛围,并对建筑的外部造型进行了设计,使得其更加起伏有致。同时,在市场内部,对基础性设施进行了完善,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购物环境,并加入了网络平台,对商品信息进行传递,使得市场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并逐渐呈现国际化的趋势。

3 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设计的要点

在对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建筑进行设计和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顺应时展的趋势,从消费者的角度,创设一个宽敞舒适的购物环境。

3.1市场选址

对于小商品批发市场而言,建设地址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市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结合承建方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设计规模,尽量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区域;确保市场选址符合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确保市场内外交通顺畅,可以满足市场人流和货流的出入要求。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的选址都位于城郊结合部。

3.2整体规划

市场布局同样影响着市场功能的发挥,必须引起相关设计人员的重视。在对市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时,要以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为主,坚持功能优先的原则,尽可能保证内部净空间的充分利用,减少死角的存在。在设计时,要坚持经济、适用、美观、有序,结合实际进行。就目前的发展形势看,随着市场功能的多样化,建筑的形态也逐渐向着现代复合型市场转变,要突出市场的聚集效应。

3.3内部空间设计

为了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要加强对于市场内部空间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在市场中设置相应的休息区,并种植绿色植物,结合玻璃幕墙或顶棚投入的阳光,使得消费者可以获得轻松愉悦的购物体验,减少大型市场带给人的压抑感。同时,为了提高消费者的兴致,要坚决避免一条大道走到底的直通式结构,采用环形或回转的结构形式,使得消费者可以随兴进入小道,既可以使得每一个商铺拥有均等的商机,也可以使得消费者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提高市场的商业气氛。

3.4安全设计

对于大型市场而言,安全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较为困难的,如何在尽可能减少占地空间的情况下,切实保证市场的安全,是设计人员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水幕

可以在市场中设计防火分区,布设水幕隔离带,辅以防火门,对火灾隐患进行预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水幕的供水量必须适宜,而且需要进行定期测试,消除不稳定因素。

2)消防间距

消防间距是指通过在建筑之间预留适当的间距,以适应火灾扑救、人员疏散等需求。适当的消防间距可以延缓火灾的扩散速度,为火灾的扑救工作留出充足的时间。对于大型市场而言,为了保证聚集效应,不可能对其进行过度分割和隔离,因此,消防间距就成为预防火灾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在商铺之间采用隔热材料、设置防火分区和自然排烟天窗、架设防火挂板等形式,对火灾进行预防和延缓,从而保证市场的消防安全。

4结论

总而言之,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属于商业建筑的一种,其作用和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在对其建筑进行设计时,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借鉴先进的经验,进行综合性针对性的设计,实现经营与建筑的有机结合,使得建筑的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荣.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设计要点剖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2(11):11-13.

[2]严哓龙,王伶剑.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研究与实践[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5):523-525.

[3]万国荣.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措施浅析[J].建筑节能,2011,39(12):44-46.

[4]徐印州.对我国批发市场未来发展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3(3):70.

地摊经济的趋势篇6

关键词 医院;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75-2156(2009)04-0132-01

1 医院成本核算方法

1.1 医院总成本核算 医院总成本为医疗服务成本与药品经营成本之和。根据《医院会计制度》关于支出项目规定,将医疗服务成本七大类分为十四项:(1)工资:(2)补助工资:(3)其他工资;(4)职工福利费;(5)社会保障费;(6)公务费。为便于成本分摊,将公务费分为水费、电费、燃料费和其他公务费:(7)卫生材料;(8)其他材料;(9)低值易耗品;(10)业务费;(11)购置费。根据成本测算需要分为提取房屋修购基金、提取设备修购基金、提取其他资产修购基金、小型设备购置费。在成本测算中,购置费前三项构成固定资产折旧值;(12)修缮费。为便于分摊成本,分为三项,即房屋修缮费、设备修缮费、零星工程;(13)租赁费;(14)其他费用,指以上十三项中未包括的业务支出。按照《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经营成本除上述十四类成本外,还有药品和原材料,共十六项。十六项成本之和为经营总成本。

1.2 科室成本核算 确定成本科室。成本科室的确定依成本归集和便于计算为原则。可将医院二级测算科室定为测算责任中心,包括:①直接成本科室:是指直接为病人提供服务的科室,其确定依据以需要计算的单位成本为准。②间接成本科室:是指间接为病人提供服务而直接为直接成本科室提供服务的科室。包括:全院性间接科室:是指为全院所有科室提供服务的间接科室,包括全院性行政科室和全院性后勤科室。①确定直接成本科室若测算项目成本,医技科室和临床科室为直接成本科室,其它为间接成本科室;若测算诊次床日成本。临床科室为直接成本科室,其他为间接成本科室。②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分摊,通过分摊将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归集到直接成本科室。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加上分摊到的间接成本构成各直接成本科室的总成本。医疗服务成本分摊方法目前国内主要开展的有三种方法,分别为阶梯分摊法、双分配法和联立方程法。而使用最广的是阶梯分摊法,分摊层次按等级从高到低,行政科室成本首先分摊到其它科室;其次是分摊后勤科室成本:再次医疗辅助科室成本;最后分摊医技科室成本。

1.3 项目及单位成本核算 在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计算科室每小时基本成本。即汇集科室的劳务费、公务费、业务费、低值易耗品耗费、科室公用的固定资产(包括房屋、设备、办公用品、被服)折旧费、科室公用的卫生材料费及间接成本,再除以科室的总工时。

除此之外,还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配置标准,系数涉及折旧年限、工作量、人员配备、日查例数等。

2 医疗服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2.1 医疗服务成本核算组织管理体系尚未健全 新成立的医疗服务成本核算部门与原来经济管理部门一财务部门基本不发生大的关系,二者之间只是相关数字之间的提供和合作关系。由于两个部门或机构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原财务部门或机构在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而新建的核算部门或机构掌握全院经济的基础数据和管理思想处于主动地位,在医院经济整体管理工作中两部门或两机构难免出现不协调、不配合的局面。同时,大多数医院局限于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者往往只注重对医院成本的事后控制一成本核算、评估、反馈等环节,往往忽视了事先控制(成本预算、决策、规划)、事中控制(各项成本的控制),缺乏对医院成本的全程控制意识。

2.2 医疗服务成本核算内容有待完善 医疗服务成本是卫生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为了“生产”或提供一定的医疗服务所消耗的所有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总和。因此,医疗服务成本管理不仅要重视物化成本,还要重视劳动成本及技术成本,使医疗服务成本内容综合完善,真正反映医疗服务的全部价值。然而,由于医务劳动计量标准不规范,大部分医院在成本核算中只简单地以门诊人次、住院天数作为计量单位。对于病人病情轻重、诊断的难易程度、诊疗中存在的风险、医务人员在“生产”中不同的技术含量没有得到真正反映,从而挫伤了一部分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医疗服务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改的深入,医院经营管理迫切需要由宏观粗放型管理向微观核算型管理发展,这给医疗服务成本核算方法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地摊经济的趋势篇7

今天的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往往是以牺牲弱者的生存生态为代价的。比如说以前上海曾取缔了大量小食摊、小饭馆,一般市民的感觉是吃早点没有过去方便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十几万人可能就因此失去了谋生的机会。

马路上的摊贩实际上涉及到了几十万人的生计。当我们对有碍观瞻的“城中村”、“贫民窟”、“城乡结合部”进行改造时,可能又有无数的人要丧失立锥之地了。

但实际上,我们都是“脏乱差”、“城乡结合部”的受益者。比如,有人说现在的蔬菜价格贵,但我说却算是便宜了。因为运菜、卖菜的人就是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生活成本很低,才能用这个价格把菜卖给你。如果运菜的都住在二居室里,菜价提高一倍也是不够的。

说现在的房价高,但现在建房子、搬砖头的人都是睡在工棚里。如果他们都住在二居室里,那房价又将是个什么水平?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生态的受益者,但是我们忘恩负义,成了拆掉“脏乱差”的积极鼓吹者。

但同时,我想强调的是,这样说,并不是指城市不需要秩序。我们城市需要秩序、需要管理,这没有错,但是问题就出在我们的管理上。马路上没有秩序行吗?北京一年机动车增加40万辆,现在上班,路上没有小摊小贩,车都走不动,如果都是小摊小贩就别上班了。但是,每天每个时段、每个路段都这么塞吗?有没有这种可能,在平时不怎么塞车的特定路段,早晨上班高峰过去后,10点钟开始可以摆摊,但到下午4点收摊,且要打扫干净。如果这样,一个大城市,可能一下就能多为几十万人提供生存的机会。

因此,关键在于管理。现在我们要么是放任,要么就一刀切。不但弱势群体的生存生态在这样的城市管理中不断恶化,而且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北京曾有一个崔英杰杀了个城管,但回想起来,这也应属于“黑砖窑”同样的悲剧:扎和被扎的人都是谁呢?也都是弱势群体。如果真正有门路的,也不去当那城管了;如果有门路的,也不会去卖烤肠了。那位被杀的城管其实是一位恪尽职守的城管。而杀人凶手崔英杰也不是个坏蛋,原来在部队上还是优秀战士,复员后先当保安,但几个月领不到工资,就借了300块钱买了辆新车卖烤肠。城管人员没收了他维持生计的车,活路没有了,一刀进去,造成了两条生命的悲剧。

现今社会,如何来保护,甚至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生态,已显得非常重要。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就业问题。而更重要是在于要优化社会结构。通过社会流动,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即你可能贫困但不至于绝望。社会当中有弱势群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弱势群体应当是一个虽然贫困但还有希望的群体。如何造就这种状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流动机制。

地摊经济的趋势篇8

一个政权要维持社会秩序,必须借助于一定程度的暴力,以惩治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在各法治国家,可以合法地行使暴力机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军队,其二是警察。前者主要对外,后者主要对内。而我国目前可以对平民合法行使暴力的机构,除了警察,还有其他部门,暴力已有泛滥乃至失控之势,如今各地又以各种形式变相武装城管,使城管队伍演变为另一个可以行使暴力的机构。据报道,一些地方的城管,不仅配备棍棒,而且开始配备PDA终端、防刺背心、头盔、防割手套、辣椒水……武备越来越重,暴力趋势越来越明显。

各地武装城管的主要理由是,城管执法对象尤其是小摊贩,经常暴力抗法,不武装城管,难以完成执法任务,城管队员自身安全无法保障。本人近年来花了相当长时间研究城市的摊贩经济,研究的结果是,摊贩大面积暴力抗法完全是因为政府管理失当所致,而非人民有暴力的天性。摊贩经济并非我国独有,它是市场经济的有效组成部分,在全世界范围内摊贩经济大量存在。即以笔者现在身处的韩国为例,在街道两边以及地铁站台,你可以随时发现小摊贩。由于国家很少强制驱逐,小摊贩有稳定的经营信心,秩序良好,环境卫生。

就我国而言,由于我国社会处于大转型时期,失地农民、下岗工人、失业学生数以千万计,摊贩经济就成了许多人生存的最后希望。如果没有摊贩经济,这数以千万计的失业人群中,将有很大一部分会沦为盗贼或抢匪。作为执政者,必须清醒地看到,摊贩经济已成为社会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和底线。然而,我国社会几十年来,不给摊贩经济以合法的身份,不纳入秩序化管理。法律驱使着数百万的城管与数以千万的小摊贩在城市的街头,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巷战”。街头暴力不仅严重地影响政府形象,而且引起人民群众对政府的高度不满。客观上,摊贩经济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法律上一直视其为非法。摊贩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借助暴力;城管为了应对暴力,不得不借助暴力,导致全社会暴力升级,形成恶性循环。

武装城管的第一危险是养成政府官员懒惰心理,对于社会存在的普遍矛盾,不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研究出科学的对策,而是将问题简单化,依仗暴力而不是科学来管理社会。对社会矛盾不是尽量疏导,而是强力压制。

武装城管的第二危险是暴力失控。城管部门在请求配备武装的时候,总会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会严格地管理队伍,合法行使暴力。然而,全世界的经验表明,权力一旦到手,必然导致滥用。美国社会向来以民主和法治著称,尚且不时传来警察滥用暴力的丑闻。以中国目前的民主和法治现况,城管滥用暴力不仅已成现实,而且很可能愈演愈烈。即以天门市为例,在城管办公楼显要处,张贴着“五不准”,而实际下起手来,心狠手毒。法律规章,徒具虚文;人权观念,俨然天上。而我国各地的城管队伍已经数以百万计!

地摊经济的趋势篇9

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在企业中最突出的体现就是随着知识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无形资产在我国许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研究与开发活动在经济增长中具有越来越大的贡献,有远见的国家特别是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不同会计处理会对企业的资产价值、损益计算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业绩有不同的影响,这不仅影响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而且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一、新无形资产准则对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处理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2007年1月1日已经实行的新《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将无形资产的开发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当期直接费用化;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研发成功后,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如果能够满足相关条款规定时,将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中介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无形资产。这与国际会计委员会第38号准则的要求基本相同,反映了我国会计制度逐渐与国际趋同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国际会计委员会制定准则的主要依据是发达国家企业技术研究开发的情况,与我国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新准则在对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时,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研究费用全部以当期损益形式摊销,不符合客观性原则

国外企业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或者因为企业之间的专利共享,研究时能进行更全面的调查,而且所需费用较少,而大部分国内企业的技术研究则存在更大的风险。准则中对研究阶段的解释是:“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作为技术开发前的调查论证,技术研究的结果有三种可能,第一种结果是经研究证明技术开发的成本将大于预期收益,因此不会再展开开发,此时,研究费用作为管理决策的成本,按照准则要求的重要性原则,从管理费用中摊销是合理的;第二种结果是研究可行,但由于其他企业的技术进步或其他原因导致开发未成功或成功后不能带来预期的收益,按照规定,研究开发费用都按当期损益处理,这样会导致虚减企业的当期利润,歪曲了财务信息;最后一种情况是研究结果证明技术开发可行并且开发成功后能确认为无形资产,此时,研究费用作为无形资产开发的基础,仍然以当期损益形式摊销,由于没有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会使各期摊销的费用减少,从而虚增企业利润。以上所行都没有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原则相悖。

(二)无形资产计量与实际成本不符合

研究开发费用是无形资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新准则规定开发阶段的费用支出可以有条件地资本化,相比旧准则更趋于合理,但有些无形资产在研究阶段的费用开支也很大,依照准则却只能以当期损益形式进行摊销,这显然会导致无形资产计量与实际成本不符合、价值反映不完整、不能反映自创无形资产的经济实质,如果按照此成本入账则显然无法体现这项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同时,也可能扭曲企业利润的发展趋势,降低前期和早期阶段的利润而增加商业生产阶段的利润,有违权责发生制原则与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并使投资人、债权人依此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作出的判断与实际不符。

二、对完善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思考

将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或全部予以资本化,都是不妥的,应区分研究与开发的经济本质,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对上述第一种结果按照当期损益处理是合理的,对于后两种结果,由于研究开发开始时不能确认该项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可在开发过程中设置“在建工程――在研无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将研究开发费用支出按比例在这两个账户之间分配。“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借方反映企业已提取的减值准备,如果不能达到自创无形资产确认的标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借方余额转为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再从管理费用账户摊销;“在建工程――在建无形资产”账户借方余额则根据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和受益对象,将摊销费分别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如果开发结果符合准则规定的条件,则将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全部资本化,确认为相关资产。具体分录如下:

(一)研究阶段

借:在建工程――在研无形资产

贷:研究费用支出

如果研究结果证明不适合开发,研究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借:管理费用

贷:在建工程――在研无形资产

(二)开发阶段

借:在建工程――在研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开发费用支出

(三)开发结束

如果开发成果确认为无形资产:

借:无形资产

贷:在建工程――在研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如果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借: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地摊经济的趋势篇10

    [关键词] 费用资本化 有利影响

    新会计准则在借款费用、职工薪酬和研究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方面有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有利的影响,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

    一、费用资本化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当前,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众多中国企业纷纷到海外投资办厂或上市融资。这样我国企业必须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至少编制两份财务报告,如果我国会计准则与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认可的国际会计准则差异过大,无形之中增加了准则转换成本,实质上是增加了企业投资、融资成本,不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新准则中有关费用资本化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有关内容,使得我国新准则中有关研究开发费用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09号《研究与开发费用》规定趋同,有关借款费用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借款费用》规定趋同,有关职工薪酬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规定趋同。新准则减少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差异,有利于推动美国、欧盟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进程,进一步优化我国的投资环境,促进我国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二、职工薪酬、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国际反倾销

    随着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增长,欧盟和美国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近几年呈增长趋势,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在反倾销调查中经常败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原有的企业会计制度得不到国际认可。如欧盟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的五项标准之一是“有一套按国际通用准则建立的会计账薄”,由于我国原有的会计制度与国际上的差异性,造成我国在反倾销应诉处于不利地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会计核算所依据的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从而造成生产成本计算上的差别。而新准则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更贴近国际会计准则。这必然使得我国企业根据新准则计算出来的成本更接近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计算出来的成本,可以免受在反倾销调查时对我国企业采用替代国标准而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准则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职工薪酬准则将以前计入当期损益的五险一金、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按照受益对象分别计入相关资产和劳务的成本。如果在反倾销应诉中,即使国际会计准则调整,产成品、原材料、能源等资产的账面价值也不会有多大提升,产品成本也不会有太大差距,进而对正常价值的影响甚微,这无疑对我国外贸是有利的。虽然新准则最终增加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企业竞争优势,但是一方面,产品成本挤压的空间是有限的,过度降低劳动力成本是违反国际劳工标准的,可能遭到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的制裁,从而影响企业的出口;另一方面,通过低价出口来争夺国际市场的营销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

    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进行了修订,既允许企业研究阶段支出费用化又允许开发阶段支出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开发支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资本化,《反倾销守则》也有同样的要求,其第2条第2款规定:“除非根据本项已在成本分摊得以反映,否则应对那些有利于当前或将来生产的非经常性支出或在调查期间支出受投资情况做出适当调整。”要求调整的情况是: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如果没有列入资本项目计提折旧,需将其资本化;应在几年中分摊,却一次全部计入损益的支出,需进行调整;使当前生产受益,但前一年已分摊完毕的支出,需将其分摊到当期甚至更长时间;在当期分摊完毕却使今后受益的支出,则同样需要将其调整至今后各期。因此,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反倾销法的有关要求保持一致,如果不考虑前期支出在当期的分摊,则当期支出资本化可以减少当期费用,从而减少正常价值这样会降低倾销成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