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创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6 17:41:08

地摊经济创业

地摊经济创业范文篇1

关键词:地摊经济;大数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互联网+”

一、绪言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售卖产品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是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中央采取此建议,在2020年不将此项列入考核标准。李克强总理对“地摊经济”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强调“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烟火,是中国的生机[1]。地摊经济的松绑对恢复经济、稳定就业、保障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防止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以及公共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既要增强地摊经济的活力,不能过于严苛,又要确保地摊市场规范有序,不能放手或放纵[2]。

二、地摊的历史及高陵区的地摊经济

地摊经济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朝、秦朝、汉朝、隋唐、宋朝、明清皆出现过类似的地摊模式或场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了全国性流行传染疾病特殊时期等,都是欣欣向荣的状态,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当时的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但在那个时期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城管部门,人们可以自由地摆摊。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的各大城市为了更好地发展,设立了城管部门,管理各种占地及其他违规行为的地摊形式,地摊经济大幅度收缩,自此以后各城市对地摊经济进行规划,建设专门摆放地摊的集市,如现在的农贸市场和菜品批发市场。总之,依附于主流商业的小摊贩流动模式,从古至今从未消失,深刻地融入了人民大众的生活中。高陵区的地摊经济主要分5个区域,即南新街、鹿苑转盘北、天下荣郡小区门口、朝晖广场、体育场门口,高陵区地摊经济市场活跃,市场潜力非常大,在后期会形成美食一条街,满足各个区域人们的需求。进行特定区域的地摊经济的发展,使烟火气息更加浓郁。高陵区地摊经营者主要集中在人流量大的道路两旁、居民小区楼下、商业发达区域。地摊所售卖的一般为特色小吃及小物品,价格较低,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只有将食品及商品大量售出,摊主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地摊经济真正地固定下来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这样可以让人们轻松找到美食,满足自己的味蕾。本项目以高陵区地摊经济为例,地摊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地摊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我们对此展开研究。我们本次采取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的方式对高陵区地摊经济进行详细研究,本项目全体成员分批次对此区域进行走访调查,对地摊相关问题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22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20份。

(一)摆摊者的分类

由表1可知,调查问卷中全职摊主占据总人数的82.73%,兼职的摊主占据总人数的17.27%,摆摊类型以全职摊主为主,这一部分人员构成了地摊经济的主要力量。从调查结果来看,地摊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说明一部分人有一定的、稳定的收入来源,全职地摊主占比大也表示了城市具有烟火气息,说明地摊经济的长期存在,使摊主具有固定的消费源,同时也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形成稳定的双向消费系统。

(二)地摊经济的类型

由表2可知,调查问卷中小吃摊主占比为81.82%,服装摊主占比为3.18%,礼品小百货摊主占比为7.73%,手机贴膜摊主占比为0%,其他摊主占比为7.27%。地摊的类型以小吃摊为主,这一部分人员构成了地摊经济的主要力量。由此可知,地摊类型的种类繁多,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使消费者可以快速、便捷地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但小吃在地摊类型中占比过大,可能会造成消费的单一性,要不断衍生新的可消费商品,使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使市场经济更加活跃,更加多元化。

三、高陵区地摊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地摊经济在生活中起到很大作用,但是经过我们的实地调研,发现高陵区的地摊经济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能否解决好地摊经济相关问题,会影响地摊经济能否稳中向好地发展。下面是我们经过调研发现的几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社会问题

在2021年10月,高陵发现确诊病例,其行动范围遍及几乎整个西安市北部。尽管在此之前高陵区政府及时管控,在龙发时代广场、昭惠广场、北环广场等11个检测点做到每日消杀、管控精细化、排查常态化、检测规范化、服务人性化,但还是避免不了病毒潜伏或外来携带带来的严重民生问题,随之而来的高陵区南新街、鹿苑转盘北、天下荣郡小区门口、朝晖广场、体育场门口五大块地摊常聚集区所有地摊经济停摆,经济萎靡,待业人员急剧增加,直至11月10日高陵地区各门店才被允许营业,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是个例,之后在类似的情况之下,我们应思考该如何应对。现实的情况让我们不得不直面固定场所规范使用、缺少与“互联网+”相结合等这些显而易见却迟迟未能解决的实质问题。地摊售卖的产品重复性较高,无法满足摊主和消费者的需求,地摊经济怎么更好地发展,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通过查找官方资料,进行专业分析研究,发现高陵地区老龄化严重,由于靠近省会城市——西安,大量青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内部,流动力流失较为严重。

(二)食品安全、垃圾污染问题

如今,消费更注重的是怎样能吃好,对食品材料的质量看得比以往都重要。同时某些地摊的卫生不达标,容易造成细菌的滋生,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同时,摊主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在实际的实施中,成效并不明显。垃圾堆积,不能对垃圾进行及时处理,有些甚至不经过处理直接将污水垃圾倒入下水道,这样会导致下水道的堵塞,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更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三)特殊群体问题

西安市高陵区2021年5—9月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汇表显示,高陵区内崇皇街办、耿镇街办、姬家街办、泾渭街办、鹿苑街办、通远街办、张卜街办,成人人数932人,儿童人数24人,均收到补贴总计金额58560~65160元不等;重度残疾人获得护理补贴总计金额243880~259000元不等,但是对于维持高陵区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这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还有精神层面,例如,维系社交,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才能让这个特殊群体达到真正的“富足”。

四、高陵区地摊经济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设立特殊摊位,保障特殊群体就业

我们可以借助地摊这种极具烟火气息的氛围,由政府专设低租金的爱心摊位,让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有平台施展才华,同时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度,发扬残疾人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精神,弘扬和谐友爱、平等互助的良好风尚,为助推高陵区“三次创业”添砖加瓦。我们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和合作,可以为行动方便的老人和具有一定自理能力的残障人士提供地摊位置,其作为社会上特殊的弱势群体,我们有必要帮扶、关爱、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帮助他们建立起专业经济知识体系,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这样做既能增加就业渠道,也能减少空巢老人的数量,丰富老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保证老人们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满足他们的日常所需。

(二)给大学生提供岗位,创造就业机会

根据实际情况,给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机会,建立“合伙人”等现代模式。临时性的免租金的地摊成为积极体验生活的活动,为大学生带来机遇,为城市经济盘活增添助力。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具有高度活跃的思维,获取的信息也更为广泛,但缺少社会阅历和经验,遇到问题不能快速做出反应。最重要的一点是,正因为具有临时性,所以往往会怯于投资,选择产品较为单一,短时期内产品集中,一段时间后热度下滑严重,直至亏损。为此,解决办法是联合周围长期摆摊主,摊主提供材料,学生负责经营,摊主在扩大销量的同时,吸收到更先进的文化、想法。学生不用担心货物囤积的同时也会受到摊主的指导,达到双赢的目的。摊位使用要不要交费,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相对偏僻的街头巷尾和城乡接合部,使用公共空间应当遵循免费使用原则[3]。

(三)定期进行食品检查,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卫生方面,大多数人印象中脏乱差的问题较2020年之前已经有较大改善,可以看到大多数地摊周围都有小垃圾桶,地面上,随着居民素质的提高和清洁人员的努力,已经做到了及时清理,但这还不够,仔细观察地摊场所,仍然存在污垢,边缝下仍然保留垃圾,我们需要与高陵区政府、商家建立联系,使用互联网对其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和记录,为每家地摊做好编号,方便之后的及时检查,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实现消费者“放心买、放心吃”的目标。对食品商品的来源进行登记,定期向公众汇报,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对食品商品进行抽检,为消费者提供干净、安全的地摊环境。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建立监督部门,为消费者提供反映问题的渠道,对摊主进行专业化培训,使地摊更加规范和专业。在食品安全方面,卫生许可证给了我们一些基本保证,除此之外,地摊管理者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每日自觉及时清洁,做到基本的干净整洁。

(四)发展、使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

在特殊时期,地摊主利用互联网对其食品或商品进行售卖,利用目前所有网络平台展示摊主所售卖的物品,划定特定区域摆放摊位,根据防疫相关规定做好防护,进行定期的核酸检测,检查摊主的行程一码通,聘请专业的医护人员,对摊主进行专业的培训,定期对摊位进行安全消毒,保证摊主和消费者的双向安全。同样作为非正式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摊经济”,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与经营模式创新,依靠高端人才搭建平台并进行管理规划,由地摊主采取实际运营与售卖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形成专业化与规模化经营的主流经济模式[4]。

(五)合理利用资源,做到资源不浪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用清洁能源,保护环境。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做到物尽其用。响应国家对资源保护的号召,区域内地摊可以集体购买,有效地减少费用成本,在满足了摊主经济利益的同时,又能将区域内的物价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为整个高陵区经济复苏做出贡献。

(六)各重点区域的地摊改进措施

1.南新街“门面式摆摊”门面式摆摊以门面为基础,主要是靠门口这一块进行销售,也属于“地摊式”经济,适合多人聚餐类、长时间消耗类商品,让摊主进行模块化摆摊,不占用公共通道,对地摊产生的垃圾及时清理,让该区域的道路整齐整洁有序,共同促进该区域人们的幸福指数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地摊经济模式。2.鹿苑转盘北“小车经济”鹿苑转盘北为“小车经济”,众多摆摊者开自家小车来经营食品,对这类地摊,可以进行专门的地方规划,实行合理统一管理,对各类地摊主进行登记,形成规范的地摊美食街。这样的摆摊方式有利于消费者即买即走,减少人员的聚集,降低疾病的传染率。登记地摊摊主的信息,将其录入地摊行业的信息平台,定期对地摊经营者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为“小车经济”的专业化打好基础,从而使“小车经济”更好地发展。3.天下荣郡小区门口“友好式摆摊”天下荣郡小区门口为“友好式摆摊”,形成外立面良好、商品的外观、环境的整洁和服务的质量一体化,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在实际中注意个人说话语气、态度,雇佣相关人员对垃圾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同时,摆摊者可以选择设计新颖的商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商品,为消费者进行全方位介绍,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结合地摊特色,充分发挥“友好式地摊经济”的价值。4.朝晖广场“古风式摆摊”以朝晖广场为中心,对地摊经济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前期与地摊主进行讨论,之后制定合适方案对他们进行管理。同时进行登记,制作专门的牌子,形成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的风采。每到傍晚,家长便会带孩子来广场散步,抓住孩童的心理,进行商品的售卖。将商品与现代“国潮”结合起来,形成创新性产品,比如将高陵地区的传统文化植入商品的外观装饰,既可以使消费者了解高陵地区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满足了部分消费者追求个性、追求品位的需求。5.体育场门口“运动相关类摆摊”体育场门口为“运动相关类摆摊”,体育场门口,只要是有关运动类的商品,都好销售。同时,人们大量运动后需要充足的水源补给,因此饮料类要以各类矿泉水为主,其他饮料为辅。体育场周围以运动产品为主,除了常规的运动产品外,也可以适当购进网红产品,可以做一定的广告牌进行推广,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五、结语

在防疫常态化背景下,将地摊经济合理化、规范化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可提高低收入人群、老龄化人群等人群的日常收入,“烟火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摊主和消费者有效的衔接也是当前所必需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其要进行合理、规范的扶持。同时,需要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来进行规范,划定合理的摆摊区域,在不影响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占道许可条件,派遣监管人员开展区域化管理,促进地摊经济规范化,有效降低监管成本,使地摊经济良性发展。根据法律保护摊主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面对未来,地摊经济可以促进就业,并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一些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生存空间,同时,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

参考文献:

[1]王延伟.“地摊经济”,应高质量发展[J].金融博览(财富),2020(7):22-23.

[2]周超,陶小婷.基于SWOT分析的地摊经济发展策略[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0(6):75-81.

[3]王成栋.引导“地摊经济”有序发展[J].人民论坛,2020(20):77-79.

地摊经济创业范文篇2

摊贩经济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起初人们通过交换自家过剩的产品来以物换物,以获得需要的其他产品,而后地摊经济进一步繁荣,尤其我们在一些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比如《清明上河图》中也能看到,繁华的街市上不仅有众多的店铺,还有数不清的小贩在进行吆喝,场景十分的热闹,但是随着朝代的变革,摊贩经济也在衰落。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摊贩经济又在全国复苏,然而摊贩经营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由于流动的人口和商贩较多,经营过程中不仅存在占道的问题,经营后往往还留下较多的垃圾,这不仅会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还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于是各地采取措施,针对摊贩经营进行了严厉的整顿与管制,由此摊贩与城市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全球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为了进一步恢复经济并缓解一些人员的失业问题,国家也暂时放松了对于地摊经济的管制,我们也看到了对于摊贩经济讨论的热度与城市更多的烟火气息。摊贩经济作为非正规就业的一种形式有以下几点:第一,很多的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经营摊贩所需要的成本、进入门槛和风险都较低,所以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摊贩的行列。若是经营不善或是有更优的就业机会,人们也更容易退出。第二,尽管摊贩经济无法被准确测算进入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它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发展,商贩从不同的渠道进货,消费者又从商贩手中购买商品。同时部分商贩存在一定的流动性,这些环节都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第三,摊贩作为一种文化,为城市添加了浓浓的烟火气息。通过地摊经济,不仅当地居民能够得到一些闲暇时光,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来体验当地的特色。

2互联网发展与数字经济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的全球化发展不仅更新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让世界迈入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利用数据来引导资源发挥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态也在逐步兴起。数字化的技术、商品与服务不仅在向传统产业进行多方向、多层面与多链条的加速渗透,也在推动诸如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等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根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给出的统计数据,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从2005年2.6万亿元涨到了2020年的39.2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在2020年已经达到了38.2%。针对数字经济的内涵,早在1996年经济学家DonTapscott在其出版的《数字经济》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在新经济中,信息不是以实体方式出现流通而是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的。在互联网泡沫前,数字经济就受到了较多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与其对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数字经济也获得了更多的讨论。目前对于数字经济较有共识的定义是G20杭州峰会《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中提出来的,数字经济是利用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有以下特征。首先,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创新性。数字经济背后依靠的技术是在时序性变化和颠覆式创新的,企业需要创新的产品或者性能来进入市场或者牢固市场地位,消费者需要创新产品以获得更优的体验感。其次,数字经济面对的场景和群体较为广泛。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出现,作为链接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桥梁,他们为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式。而且,丰富的平台不仅能够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还能够补充一些小众消费者的需求。最后,数字经济发展中很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在一些企业或者平台发展较好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正向循环,即消费者更偏向于利用这些平台,为商家也更愿意入住消费者较多的平台进行自身的宣传与扩张。但是一些较小的平台或者一些较小的商户则无法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数字化发展对摊贩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一,依靠数字技术的数字支付方式为商户和消费者带来了便利性。通过面对面简单的扫码就能够进行支付,对比现金支付方式或是刷卡支付它安全隐患较小,操作十分便捷并且让消费者面对心仪产品时现金不足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商家能够及时监测每日或是每月的流水,记录成本与利润,消费者也能够对自己的账目有详细的了解与掌握。而且,随着我国数字人民币的发展,线上支付方式不再局限于依靠网络来实现,在网络较差或者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支付,让数字支付方式部分存在的因网络差导致交易中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现在多数的线上支付往往是中青年人完成的,老年人自主完成线上支付并不容易。第二,借助网络平台有助于市集的传播与管理。传统的“早市”一般是售卖早餐、水果、蔬菜或是肉类的集市,是较多老年人的选择,他们用较低的价格在早市购买的商品,能够满足家庭日常对于食物的需求,而且早市也比较贴合他们的生物钟。反观现在的“夜市”则多以美食为主,还囊括一些日用、玩具等,去消费的也多是中青年。三五人成群去品尝美食或是参加活动,更多的是有一种新鲜感。传统早市中,商贩都有相对固定的自己的位置,且多为即买即走,不太容易形成秩序的混乱,而在夜市中,由于位置少摊贩多,很容易形成抢占或者混乱,这时候如果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跟踪和管理,合理对各个摊贩位置进行规划,可以让夜市有更优的秩序。此外,利用网络平台也能够让想要去市集的人们掌握更多的信息,方便大家合理安排出行时间与出行路线,并能够为市集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第三,结合网络平台和摊贩经济有利于促进创新创意产品的产生与推广。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也提出了11个具体要求,之一为“互联网+”创业创新,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创业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和共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指导意见的推出旨在促进各个行业的各位创作者进行相关的创作,那么在创作者的产品创作出来后,可以首先借用地摊或是市集来观察人们对于其作品的关注度或是喜爱程度,根据相关反馈进行变动与更改,以获得更优的效果,在最终完成后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第四,网络平台针对地摊经济的帮扶计划有利于摊贩经济的发展。比如阿里1688平台就提供超过700亿元的免息赊购,通过源头好货、数据智能、金融扶持、客户保障四大维度赋能,为超3000万“摊主”提供全方位的进货和经营支持。美团、京东、苏宁、拼多多也都了针对摊贩经济的帮扶计划。商贩可以考虑从平台进货,不仅商品有保证,还能够确保是最优的价格,既有利于平台发展,也同时有利于自身发展。据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显示,数字化技术对个体经营者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即数字信贷发展水平每增长1%,疫情对经营者的冲击就减少2.57%。

4数字化发展对摊贩经济的抑制作用

第一,数字化发展在不断刷新人们对于商品种类的认知,固步自封会让摊贩逐步走向消亡。现在的很多小摊上,商品往往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看过较多网络商品的消费者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厌倦心理可能会让消费者减少参与摊贩活动的次数,还有可能未来不再关注摊贩活动的信息。并且,同质性的商品让消费者能够更加直观的对比商品,当消费者对于摊贩的商品有充分的了解时,他会变得更为挑剔,商品太过于一致的小摊消费者极有可能直接掠过。而且在众多的小摊中,如果商贩的商品和他人的商品存在同质性,那么他的价格很可能被压到最低,将不会获得较高的利润。另外,若是摊贩或是市集没有新意,它将很难留存旧的消费者,也很难吸引新的消费者,长久也不利于摊贩自身的发展。第二,如今网购的便捷性会促进消费者将网购定为主要的消费形式,去地摊可能只是为了感受市井的热闹。随着手机APP功能在发展,只要一扫便能知晓商品全部的信息与全网的价格,消费者在地摊上看中的商品,如果利用网络对相关产品进行搜索与查询,发现网络商品有更优的价格,消费者就会选择在网络上购买而不是在摊贩上进行购买。现在的摊贩还多以食物、日常等为主,娱乐性的内容较少,这样发展下去摊贩经济将会有可能转变为类似橱窗经济的形式,摊贩经济的功能将会着重强调为一种文化的宣传或是作为城市的某种生活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游客。第三,数字支付还可能存在税收问题。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一方面新型的商业模式出现新的交易业务,而这些新型商业模式下的新型交易业务则很难判定其交易事实,另一方面数字支付方式下也很难界定其交易结算本质。数字交付方式在不断推陈出新,不仅仅是APP的更新,还存在形式的变化,这就无形中增加了难度。尤其摊贩多数没有固定场所,那么就无法办理营业执照,如果长期营业额超出纳税起征点,那也应当考虑其纳税问题。

5结语

地摊经济创业范文篇3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城市摊贩;社会保障

1引言

2020年6月李克强总理于山东烟台考察时曾言:“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当前,地摊经济成为了振兴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复苏的新动能与新引擎,意味着其代表的非正规就业群体在后疫情时代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可与之相矛盾的是摊贩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长时间以来未能得到充分的社会权益保障。因此,如何在特殊时期有效维护城市摊贩等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基本保障权益,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2城市摊贩参与社会保障必要性

2.1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官方数据,1990—2010年,非正规就业便持续弥补着城市就业的缺口,二十年时间里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高达1.14亿人,相当于创造15%GDP产值。而地摊经济作为非正规就业典型代表之一,是政府在后疫情时期所选择的一种减缓经济下滑趋势的手段,在实践过程中也展现出了对社会经济恢复的强有力作用,例如四川省成都市在出台《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后,当地地摊经济迅速崛起,在疫情期间仅新增就业人口就达到了8万人,可以看出它不仅有效缓解了大部分劳动者的就业压力,而且帮助扩大内需消费。只有加大保障城市摊贩基本社会权益,让他们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才能进一步激发其积极性,促进后疫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

2.2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必要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人民群众生计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基本民生保障遭受巨大挑战。目前我国疫情已得到控制,但仍存在局部暴发现象以及外来病例传染等风险隐患,因此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器”。疫情期间,相关部门前后出台了数条应急性的社会保障政策,虽有效弥补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不足,但也反映了现行制度尚有不少缺陷。城市摊贩群体多为低收入水平人员,是我国社会保障重点关注对象,应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需将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享受落到实处。

2.3地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地摊经济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虽然是我国城市经济中的“灰色地带”,但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的统计数据,2019年年底我国城镇就业人数约4.42亿人,其中非正规就业人员总量达到2.63亿人,比重已超过50%,此后非正规就业比例仍在上升。同时,据估测,中国城镇摊贩数量于2015年年底时已达1.8千万,在当时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中占比15.8%。近年来由于经济市场的发展、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加之城市摊贩具有创业成本低、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导致其规模越发扩大。可当前地摊经济的蓬勃发展实质是建立在疫情时期传统经济行业遭受了巨大冲击的情况上。因此,随着后疫情时期各界产业的逐步复兴,地摊经济该如何持续生存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而还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目标的实现和民生就业的稳定。若城市摊贩广泛参与社会保障,获得更多层面的保障权益,将有益于增加地摊经济发展机遇,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未知风险,推动地摊经济稳定区域与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向好。

3城市摊贩参与社会保障制度问题表现

3.1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缺陷

3.1.1社会保险受益人群范围仍然较窄从概念上理解,我国社会保障对象范围应是社会的全体成员,但现实中实践的实际效果并非如此。处于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地位的社会保险制度虽拥有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利于社会安定等功能,但实际上它从根本上限制了受益范围,即享受社会保险的基本条件是劳动者需具有明确的雇主并且具有稳定的劳动关系。而城市摊贩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具有自我雇用的雇用性质,基本上是独立的个体劳动者,因此,社会保险难以惠及没有确切的雇主或是没有清楚的雇用劳动关系的广大非正规就业人员。即使早在10多年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这两个项目逐渐向城镇个体劳动者、自雇者等非正规就业人员开放,允许其自愿参加,但由于多数政策仅停留于文件层面且保障水平不高,项目惠及范围仍然与人们的预期存在不小差距。3.1.2社会保障缴费率相对较高针对城市摊贩等这一类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缴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地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保障措施,让非正规就业群体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自由参与社会保障。但目前却存在灵活就业人员缴费率普遍偏高问题。以广西省首府南宁市为例,根据《关于公布2020年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和缴费基数上下限标准的通知》,规定了2020年度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在上年度全区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上下限之间,自主选择缴费基数进行缴费,缴费档次的不同决定保障水平的不同(见表1)。可所有档次无一例外都超出了当地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支付能力。大部分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基本在最低工资标准线附近上下波动,同时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城市摊贩收入不稳定风险加剧,过高的社会保障缴费率会为其原本便辛苦维持的日常生活带来又一新的压力,导致摊贩群体无力参保。并且,以城市摊贩为代表的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比正规就业群体相对偏低,在此基础上非正规就业者还要承担比正规就业者相当多的缴费比重,这会拉开不同就业者人群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差距,缺乏公平性。

3.2城市摊贩参与社会保障意识不强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失业率大幅上升使得城市摊贩群体组成人员状况更为复杂,外来人口与农村户口比例较高,进而使构成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处于中低水平,这就表示大多数人对社会保障内容的了解不深,看法也颇具偏差。当此类群体无法清楚地得知参加社会保障后能给自身带来的收益状况以及对于日后自己生活的影响,或者根本不了解社会保障为何物时,他们主动参与社会保障的意识就会弱化甚至不存在。此外,城市摊贩年龄多数集中在中老年阶段,即使对社会保障所带来的福利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往往也会以岁数为由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去参加社会保障,避免给家庭带来新的经济负担。加之全国各省市之间地区发展情况与相关的政策条例存在着差异,任何一个省市的社会保障政策无法适用于全国,因此社会保障各类项目不能彻底实现不同省市之间的集体统筹,城市摊贩又具有流动性强这一典型特征,很多人会因为手续繁琐、参保材料不足等原因自愿放弃参与社会保障。因此,推动城市摊贩参与社会保障这一活动往往得不到顺利开展。

4城市摊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方向探讨

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特定群体中发挥效力不足等问题,应当结合国外制度发展优秀经验,立足我国实际国情,根据新的经济形势与就业模式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关于非正规就业群体方面的建立与改革提出创新、完善与发展的建议。

4.1拓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现行社会保险制度最明显的缺陷之一就是风险保障受益人群基本是正规就业者,设计制度基础以国有集体企业及其正式职员的情况为主,很少考虑到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基本风险保障需要。而衡量社会保险制度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覆盖范围。随着时代进程的发展,应当模糊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界限,逐渐打破职业壁垒,将全体就业人员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可以先从非正规就业群体迫切需要的保障项目进行放开与完善,例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失业保险,然后一步步实现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就业者基础保障项目趋向统一,从而实现社会保障权益的公平性。

4.2降低社会保障缴费门槛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缴费率过高极大限制了非正规就业群体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当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制定对应政策条例时可以结合各地非正规就业群体实际收入水平与生活情况,以个人或家庭收入为基础,适当降低社会保障的缴费门槛,制定更低水平、更多层次的费率,促使更多非正规就业人员参与社会保障,提高其参保率。针对生活状况特别不好、收入几乎不能维持日常生活的人员,政府可视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缴费补贴。

4.3强化非正规就业群体参与社会保障意识

只有提高强化非正规就业群体参与社会保险的意识,才能使非正规就业人员意识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激发其参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逐步解决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可以和相关社会组织开展合作,线上,结合“互联网+”,有效利用自媒体宣传,在各大平台建立专门面向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官方账号,发表有关社会保障参与的科普短视频与微信文章;线下,建议前往非正规就业群体集中所在的街道进行现场普及,并安排专门人员设立咨询服务点,以备有需要的人员前来咨询关于参保问题。

4.4结合不同非正规就业群体类型特点制定政策

地摊经济作为非正规就业中的一种代表性形式,拥有着自己的特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注意区分开不同类型的非正规就业群体,在社会保障不同方面上进行细化与改变。例如针对地摊经济流动性这一特点,不同地区的政府应在优先制定大体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前提下进行统筹规划,考虑城市摊贩的人口流动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节,简化跨地域参与社会保障的手续流程,优化异地参保关系转移办理系统,以减少参保人员因程序过分复杂而放弃参保的事情发生。

4.5完善管理制度

结合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各地对地摊经济基本采取放管结合的政策对城市摊贩进行管理。与之相应的是应加强非正规就业群体即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度管理,实行公开透明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与缴费比例以及调节机制,明晰各主体的权责,避免非正规就业人员参与社会保障时局面过于混乱,或是参与社会保障后却未能享受到相应保障福利等情况的出现,造成不必要的权益缺失,让非正规就业群体应有利益得不到维护。

5结论

地摊经济创业范文篇4

[关键词]脱贫攻坚;疫情影响;农村经济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党的报告中,指出“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低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021元,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工作,只有实现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向前发展。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受疫情影响,中国脱贫工作面临重大挑战,如何实现疫情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推动脱贫攻坚目标的顺利完成,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要方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1政策制定难度大,农民使用频率低。在农村,农民的文化水平处于一个普遍较低的状态,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其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对于政策制定的关注度、参与度低,使得政策有时同农民的需求、同农村实际之间存在着差距,难以真正发挥政策制定的目的。同时,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如何使政策适应疫情后的农村实际情况,切实为农村经济恢复、发展服务也成为一个难点。此外,即使政府颁布有利于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但由于农民对于政策的理解程度不足,对政策的使用频率低,使得政策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在实际上为农村脱贫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1.2生产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当前农村多为一户一经营的生产方式,这需要每家有充裕的劳动力。但是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带来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与耕地资源之间的不匹配,又导致大量耕地闲置,土地效用难以发挥。同时,这种一户一经营的生产方式又降低了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耕地潜力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农业产量不高,生产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种状态下,即使农产品质量高,但市场化程度低,市场竞争不足,农产品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1.3产业结构单一,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当前农村的产业建设多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第一、二产业,产业结构单一,配置不合理。第一产业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低,导致农村的土地优势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民土地收入较少。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中,多以借助自然资源发展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为主,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极大的污染,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农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得农村经济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制约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1.4疫情影响巨大,经济恢复、发展难度大。农村企业是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乡镇企业、小微企业、个体户是农村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农产品加工是其经营的主要方向,疫情对于农村企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春节带来了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今年由于受到肺炎的影响,春节市场急剧缩减,销售困难,大量农产品堆积。乡镇企业、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链不完善,难以抵抗由于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机,出现资金流转困难,甚至破产的现象,给农村经济以巨大的打击。其次,农产品的保质期较短,由于难以销售、大量堆积,造成产品变质不得不进行销毁,损失巨大。最后,由于疫情使得农村企业停工停产,农民赋闲在家,收入急剧减少,并且疫情过后企业复产难度大,农村经济恢复缓慢。

2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助力农村脱贫

2.1政府是推动农村脱贫的核心主导者。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其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脱贫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府是推动农村脱贫的核心主导者。首先,政府制定农村脱贫战略、政策和方案。政府是各项农村脱贫政策的制定者,它树立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理念,制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是否因地制宜,是否恰当,是否被有效落实对农村脱贫情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次,政府提供财政保障。一方面,实现农村脱贫,最重要的是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政府财政资金是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的首要来源。另一方面,农业是一种极容易受到天气影响的产业,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政府财政为农民提供补贴,可以缓解自然灾害对农民土地收入的影响,为农民的土地收入提供基本保障。最后,政府承担着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维护、对农民进行新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种植知识与能力的责任。2.2农村企业是推动农村脱贫的重要推动者。农村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下的一种特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农村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中国,农村企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已经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农村脱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企业由乡镇企业、小微企业、个体户经营等形式组成。2.2.1乡镇企业、小微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一方面,乡镇企业、小微企业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乡镇企业、小微企业立足于农村实际情况,以农村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为发展基础,大多为人口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企业,投资小、规模小,对人员文化水品要求不高,就业制度相对灵活,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发展乡镇企业、小微企业是实现农村脱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小微企业立足于农村当地特色,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农村自然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换,促进农村产业优化发展,成为了推动农村实现产业脱贫的重要战力。2.2.2个体户经营是农民创业的主要途径。在农村,受农民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只能从事以出卖体力为主的工作,体力劳动量大但收入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创业成为了实现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的新方法。农民收入少,投资能力有限,因此,投入资金量少,收入较好的个体户经营成为了农民创业的首选模式。并且,个体户经营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在农村形成“人有所劳,人有所得”的新气象,为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也为脱贫工作提供新思路。2.3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推动农村脱贫的金融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的最初目的在于通过农民之间的相互合作,解决农民在资金上的困难,到今天发展成为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简称农村信用社或农信社。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推动农村脱贫的金融支持。其一,是农民创业的资金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是实现农村脱贫的新形式,但农民收入少、存款少,自主创业时由于资金的缺乏会增加其创业的难度,降低创业的质量。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民创业时可以为其提供低利率贷款,缓解农民创业的资金压力,推动农民创业的有序、长效发展。其二,是乡镇企业、小微企业有效运作的资金保障。乡镇企业、小微企业由于其规模小、资金少,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链以应对由于突发危机所引发的生产停滞,进而使得企业破产的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其遇到危机时为其提供贷款支持,帮助企业度过危机,维持企业有效运转。2.4社会组织是推动农村脱贫的有效助力者。推动农村实现脱贫仅仅依靠政府、农村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动员全社会帮助农村,振兴农村,实现农民增收,有效助力农村脱贫。企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农村企业虽然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受到规模小、资金少的限制,不稳定性较大,所发挥的力量有限。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进入农村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首先,可以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企业进入农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长效、健康发展,助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次,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农村企业规模小,很难实现农村人口大规模的就业,企业可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弥补农村企业不足,实现农村人口充分就业。接着,可以促进新技术推广。企业由于其种类繁多,可以为农村带来新的技术,使得农民掌握在土地种植之外的新的技能,提升农民的能力。最后,企业由于其规模大、资金链完善,可以有效应对各种突发危机所带来的问题,提高农村经济的承受力。保险机构为农民收入提供托底保障。农作物种植是农民的主要产业,农作物种植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保险机构为保障农民农作物种植的基本收入,推出农作物相关的各项保险方案,在由于自然灾害使得农作物歉收的情况下,为农民提供一定的保险赔偿,缓解自然灾害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为农民土地收入提供托底保障。公益组织为农村脱贫提供新活力。公益组织具有一定的服务性,其加入发挥了自身带动力,有利于农村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和产业市场的扩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注入新活力。

3脱贫决胜期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3.1完善政策,为推动农村脱贫提供政策基石。提升政策制定科学性。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也是实现农村脱贫的主要力量,在疫情的影响下,政府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疫情的影响,考虑农村疫情过后的现实需求;在推动中央政策在地方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且,建立有效的农村民意沟通渠道,提高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使得政府对当地农民的需求有切实、充分的了解,实现政府政策同农民实际需求相匹配,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顺应当前“地摊经济”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政策,促进“地摊经济”有效落地农村,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路径。提高政策使用效率。政策是否被有效的使用,是衡量政策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由于农民知识水平低、政策宣传不足等原因,导致某些惠农政策不为农民所知道,在实施的过程中使用频率低。因此,要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尤其是政府要积极组织人员对农民进行新政策的宣讲,特别是疫情过后有利于农村经济恢复、发展的政策,使农民深入了解政策的内容、细节、适用范围等,实现政策切实为农村经济恢复、发展服务。3.2加大投入,为实现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疫情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农村信用合作社、社会资本以及保险公司的作用,有效缓解农村的资金短缺,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推动农村企业顺利复工复产,实现农村经济发展。首先,扩大财政投入。政府财政资金是农村资金的首要来源形式。政府要加大对于农村经济的财政扶持力度,对疫情中受到重大影响、资金链不足濒临破产的乡镇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缓解其资金短缺的情况,推动其复工复产的有序展开,实现农村经济的恢复。同时,为受到疫情影响的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农村企业的发展压力,推动其有效运转。并且,推动财政资金向低能耗、低污染、高回报的产业倾斜,促进农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功能。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设置疫情专项贷款,为疫情期间受到巨大影响的小微企业提供低利率的资金支持,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难度,帮助其度过危机。再次,引入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量大、流动性高、效率高等特点。疫情后农村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的缺乏,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经济领域,可以有效缓解农村的资金问题,降低农村融资难度。同时,社会金融机构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实现资金向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倾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社会资本在农村的有效运作,弥补财政不足,推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最后,完善农村保险业务。鼓励各大保险公司针对农村特殊情况,提供特殊的保险服务,扩大保险业务范围,避免突发事件对农村产生巨大破坏力。如针对本次疫情,保险公司可以为农村小微企业、个体户推出特殊的保险业务,避免产生巨大的损失。同时,积极进行宣传,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保险思维,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用保险保障农民基本收入,为农村经济提供保障。3.3落实科技,为建设现代化农村提供技术保障。加强对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科技培训。政府定期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并鼓励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特别是实地进入贫困地区,在生产过程中对农民进行新技术的手把手教学,丰富农民专业知识,提高农民相关技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网上助农功能,实现互联网与农村经济的深度融合。其一,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购买功能,与淘宝、京东、苏宁等平台达成合作,实现农村同市场的直接有效沟通,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在疫情造成农村农产品大量堆积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对农产品进行有效宣传,将“网红+产品”的销售模式运用到农村,对农村年轻人进行网络直播、网络销售等技能培训,“农民人人当网红”,造就“农民+农产品”的农村网络销售模式,扩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拓宽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其二,结合当地农村自身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等,因地制宜,构造特色电商业务发展模式,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树立“互联网+农业”、“直播+农产品”等新型农产品推广理念,建立电商发展新形式,实现生产者同消费者的直接对接,提高农产品利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后,借助当前“地摊经济”发展新思路,有效对接互联网,推动农民“云摆摊”,实现农村经济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完善农村物流体系。首先,完善的物流体系是实现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成本最优化的必经之路,在疫情后农村经济的恢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疫情后借助网络推动农产品的销售,需要强有力的农村物流体系的支撑,实现农产品的快速运达,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其次,农村电商的建设、发展是实现农村脱贫的新路径,其离不开物流技术的保障。但中国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对不完善。因此,各物流公司要深入农村基层,完善农村物流体系,为疫情后农产品的销售、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助推农村电商健康、长效发展。3.4调整结构,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是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实现农村脱贫的努力方向,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在产业内部,协调各种要素配比。在第一产业中,协调农作物种植中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根据土地质量和经济需求,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改善第二产业中以借助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主的现状,引入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推动农村地区工业生产绿色化,构建农村绿色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建设美丽乡村。在产业之间,协调各种产业构成。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尤其是特色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当前,城市压力大,农村成为了节假日度假、休闲的重要去处。春节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人们限制出行,农村旅游业发展停滞。因此,疫情过后农村要加大对于旅游业的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同时,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特色化农村旅游服务。必要时,可以同各旅行社达成合作,增加农村旅游人数,扩大农村旅游规模,推动农村旅游的恢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结语

2020年实现农村全面脱贫,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节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在疫情的影响下,中国脱贫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脱贫任务更加艰巨。基于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脱贫目标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因地制宜,推动现代科技更好落地农村,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助力农村脱贫,为推动脱贫工作顺利进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探索新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廿重.农村企业的特殊性与经济管理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0(05):61-63.

[2]廖红伟,迟也迪.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性金融支持[J].理论学刊,2020(01):86-96.

[3]温涛,何茜.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20(05):3-12.

[4]张党利.农村电商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10):131-133.

[5]张晓波.互联网时代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构建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09):119-121.

地摊经济创业范文篇5

1.1缺乏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实效大打折扣

学生的创业活动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但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基地严重缺乏,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只能在书本上展现能力,学生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没有进行实践对创业及在公司运营中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导致学生创业困难,从而使创业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1.2学生创业信心不足,自我定位不明确

严峻的就业压力成为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思想源头。经统计,有80%以上的高职学生想过个人创业,但一直等待这个创业的机会。信息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对创业缺乏深度认识和对大众消费的深刻了解,从而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缺乏正确的创业的心态。

1.3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近几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各个高校相继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但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发展十分不平衡,特别是地方高校,多数学校仅局限于操作层面、技能层面,甚至以创业项目、创业培训代替创业教育;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理论研究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性教育体系。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的对策

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引导、帮助有创业思想,有创业意愿,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带动和促进就业,更关系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1转变观念,提高对创业教育的意识

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开展创业教育,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企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的意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的心理准备。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及创业素质,促进创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2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高职院校要积极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及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和宣传,通过学院网站、学院广播、电视新闻、报纸、刊物、网络等媒体,积极向学生宣传新的创业政策,推动高职院校对创业的精神和创业教育得到新的举措,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的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科学院青年创业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度,正确地树立学生科学创业观、就业观。

2.3建立并完善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学生创业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非专业知识、相关的商业知识、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实际建立一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是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课堂教学是系统地教授创业理论的主渠道,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二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创业咨询能力的培训,在日常管理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建立软引进机制,拓宽创业教育的渠道,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形成创业教育的特色。

2.4增强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

直接的创业实践学习,首先是在学校期间可以通过学院的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其次利用假期时间在外进行创业,例如通过试着去申请专利,去摆地摊等事项来完成。从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树立创立的信心。

地摊经济创业范文篇6

【关键词】新常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则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着由重增长速度转为重质量提升,由高速增长变为中低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新常态决定了创新驱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结构调整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首当其冲的是就业压力。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82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政府号召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系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推进,全国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据调查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存在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不容乐观。1、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待提升。虽然各高校都通过现有条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大多数高校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首先,分管校领导重视不够,忽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适应国家战略层面以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其次,作为大学生学业和生活导师的辅导员队伍,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从思想上没有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和规律,日常工作中忽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第三,由于部分高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预算,在课程安排上难以“特事特办”,即使教师重视,依然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师的能力有待提升。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一方面必须具备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一部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由于自身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的限制,即使掌握了系统的基础理论,但是无法做到理论和现实的有机融合,不能有效把握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新特点。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在现实中,部分高校没有重视这一环节,更没有建立常态化的管理机制。比如,课程建设层面缺乏基本的教学文件,如课程标准、课程建设规划、教学计划等,教材建设方面,缺乏基本的重视,随意选择教材,完全脱离学生实际需要。在系统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的高校,还存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情况。还有很多高校没有正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门教学计划或学科建设规划之中,没有和教育教学体系中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没有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机结合。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有待改善。实地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基本的经费预算、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等情况,社会层面也存在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的舆论环境,比如好多家长认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是在诱导大学生不务正业,认为大学生创业就是“摆地摊、开铺子”。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缺少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支持。

三、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

1、提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水平。各高校要上下联动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政策制度和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学校、教师、学生形成合力。首先,分管校领导要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从学校层面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之中。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一切机会宣传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为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创造积极的环境和氛围,及时发现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地教育培育。学生作为被教育者更应该以身作则,加强创新创业意识方面的培养,自发组织相关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加入相关社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课程,大多数高校缺乏甚至没有相关师资,因此,必须加快相关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首先,可以在原就业指导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积极择优推荐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以培促教;其次,积极外出观摩学习,交流经验,尤其重视深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示范性孵化基地参观学习;第三,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自主学习提升,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3、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规范化管理水平。课程规范化管理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样如此,各高校务必重视。首先,要系统研究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或教学标准,根据标准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其次,在日常教学运行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第三,必须重视教材建设,重点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第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亲身感受或直接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机会和平台。4、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体系建设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有效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必须积极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首先,学校要自上而下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活力,自觉投身到创新创业行动中去;第二,广大家长要了解相关国家战略,理解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初衷,支持子女积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第三,政府部门要引导社会舆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坚决抵制和处理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非法言论,同时,积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尤其是资金和技术层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地摊经济创业范文篇7

考上大学,毕业后找份安稳的工作是大多数乡村娃的理想,也是父母的愿望。可文武却凭着一份执着的追求、一双勤劳的双手,以过人的胆识,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回到农村这块贫瘠的土地。也许是天生的“不安分”,也许是大山孩子骨子里那股韧劲、闯劲,时时刻刻在妹实现梦想的机会。在上大学期间就尝过创业,和同学合伙开饭店。在工作时摆过地摊。平时下班后,他总喜欢上网搜寻创业信息。“我儿子小时候特有想法,记得读小学五年级那年,家人问他长大后干什么,他说要自己做生意当老板。”父亲涂尚农说。

创业在风雨与阻挠中起步

2006年的一天,无意在朋友家玩,被孩子里几只漂亮的山鸡深深吸引。他立即向朋友咨询山鸡的相关信息。朋友告诉他,山鸡的市场需求大,属于稀缺性产,且人工养殖在国内刚起步,而且是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于是他就想,自己的家在农村,养山鸡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如果养殖成功,还可以带动村地一起致富呢。于是,养山鸡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萌生。从那以后,他时刻留意与山鸡有关的信息,经过市场观察,发现国内的山鸡缺口还是非常的大。于是,他铁了心,瞒着家人,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村里,开始描绘他的创业蓝图。大学的专业是办公自动化,对养殖方面一窍不通。他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广东、湖南、山东、湖北和福建等地的养殖场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山鸡养殖方式,联系鸡苗来源等。

看到执着养山鸡,村里人议论纷纷。有的人说,农村培养个大学生不容易,好端端的办公室不坐,偏要跑到山沟沟里养鸡?也有人说,他是他外面找到大老板了,有销售不用愁,有前景。怀疑的,鼓励的,讽刺的,种种说法一下子传遍了整个村子。在家人的眼中也是持着反对的态度,母亲当年为了供他上学,养猪,采茶叶,生活过得很艰辛。如今却要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家养鸡,看着儿子整天一个劲地扑在山鸡的事情上,有时看书直到深夜,在鸡场干活饭都忘了吃,白天晒太阳,晚上还要熬夜,母亲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啊。

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的“天野生态养殖场”在一片质疑中宣布开张了,一台、二台、电视台、钱瓯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社会反响非常大,由此也成了了位“名人”。

初次引进的500羽山鸡苗,在一阵鞭炮声中入住天野。同时困难也纷至沓来,在养殖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比他在养殖初期的预想大打折扣,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防疫不到位等等急手的问题摆在了文武的面前,在文武心中始终有一句话鼓舞着他前进“办法总比困难多”。凭着这样的一份执着,他开始处处寻找资料,咨询养殖专家等等方式,一步一步的攻克了各个瓶劲。经过四个月的养殖,以80%的成活率,开始投放市场,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呼声与经济价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给文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劲,也许是长期的积累,使他不仅拥有着农村娃独特的闯劲,又拥有了文化熏陶下的智慧和胆识。他开始把产品的种类开始扩张。同步引进了土鸡,清水鱼等等农产品。

目前,在他的带动下,已有七户村民跟着他的思路开办起了蛋鸡、番鸭、生猪等产品的养殖,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看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文武心里又萌发了更大的理想,要把这些养殖户统一起来,实现资源共享,给大家都带来效益。以前单门独户的闯市场,不但市场竞争力不够,而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很弱,他计划要把“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做强做大,带动更多的人,带领更多的远乡近邻共同走进农业产业化这个“宝地”。于是,经过一翻努力,以他为首的“天野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三个月后顺利开张。目前,该合作社年出产值达上百万元,规模在不断的扩张,市场的占有率在不断的提升。

认为人生价值的体现不仅是自己拥有了多少财富,他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了创业的过程中,以诚实守信、造福他人和服务他人为理念。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合作社里请的员工都是一些家庭困难户,合作社里的养殖户都是一些有创业梦想,但缺乏一定条件的年青人,在他的帮助下他们都能提高和改善生活。也许是曾经是老师的缘故,在他创业的初期、还是惜金如土的时候,他却不惜万元为当地的学校捐赠了300余套校服。

如今合作社的规模在隐步、健康的发展。不断的通过各种方式为村里带来不同的效益,鼓励村是种植养殖场需要的原材料,如玉米、豆粉等,积极寻找思路为村民增收。

地摊经济创业范文篇8

从我们进入时装设计领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立下做设计师而不是设计匠的志向。作为大师,自然要有纵横天下、大开大合、运筹帷幄的能力。严格说,中国还没有设计大师,还没有能在这个领域纵横摆阂的高手。要知道,这是一个如潮汐般涌动的行业:东西方潮流的涌动,高中低档次的涌动,产供销环节的涌动,传播、推广、公关谋略的涌动……,既关系国计民生,牵扯千家万户,造成一个宏大的产业;又涉及时尚潮流,引导社会消费,创造生活方式,带动历史进程:时装产业能够映现历史的变化,职业时装设计师能把心中的愿望化做街头的风景,纸上的彩图变成婀娜的曲线,T型台连接未来,会关乎走向,古今美景,尽收笔下,东西神韵,展现眼前;靓男俊女,环膝而绕,鲜花掌声,伴随左右;春温秋爽,皆在意中——这是世界上多么令人沉醉的事业!

但是,设计师也是一个“残酷”和让人“失意”的职业:多少愿望受制于人力、财力,难以实现;多少创意受挫于时间、空间,无法完成;现实的市场,冷漠的经济,生意的玄虚、商场的狡诈加上技不如人、创意不足,多少梦想破灭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残酷的市场之中……令多少人扼腕叹息,也令多少设计师如潮汐般来来往往,自生自灭!

现代社会已将所有行业卷入经济大潮,一切都有自身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则。田园诗般的浪漫,传奇式的单打独斗式的已不复存在。市场化和产业化既热烈又冷酷的现实,为设计师展现了一个陌生的领域,沟勒出一个不熟悉的场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设计师往往要学他们不擅长的何不愿涉猎的领域,其成败也越来越大地取决于设计之外的事物。

当代设计师、特别是当代中国职业设计师,他的一生,必须要经过如下的“洗礼”:

职业设计师必须与产业结合

服装既是艺术,也是商品(这里先避开服装艺术纯粹性不谈,主要阐述服装的商品性)。即使是最天真的设计师,也不会浪漫到不考虑其设计的商品属性。商品的经营者靠企业化,设计师不投身到企业中,不与资本结合,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排除设计师中有经营之神,在成功地运作企业,如阿玛尼、瓦萨奇、皮尔卡丹等人,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凤毛麟角,同时驰骋艺术与商品两个领域的人,如同具备这两种属性的产品一样,难能可贵。对设计师的要求,往往并不看他经营企业的能力,而是看他融合企业的能力、融合资本的能力。

中国的时装设计师有幸赶上这样的年代:经过二十年的积淀,中国经济在高速成长,整个的资本也慢慢开始往品牌中流动。中国的服装企业在市场的搏击之中,要么沉沦,要么崛起,有很多已经基本完成了初期创业和原始积累阶段,具备了冲击高层次产品的能力。时装的灵魂是设计,而设计师正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设计师与企业的结合便成了中国服装产业的历史必然现象。

中国服装业从无品牌到有品牌,从自然品牌到设计品牌,从区域品牌到全国品牌乃至世界品牌,这一步骤至关重要。这事关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产品注入设计的灵魂,事关中国品牌打败“入主”华夏的“八国联军”,结束屈辱性的“地摊货”水平……总之,让设计师得到应有的地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犹如在必要的时候,矫枉过正。要敢于把一根弯木头逆方向拗过去,待它反弹回来,正好平直。

但是,强调设计师的作用和地位,并不能保证设计师与企业合作的一帆风顺。也不能保证有市场意识,就能让设计与资本很好融合。资本对才华的选择,比姑娘找小伙子做伴侣要挑剔得多。首先,不是所有服装企业都需要和知道怎么用设计师,也不是所有设计师都能担纲产品的“灵魂”。更不是所有设计师都知道怎么用资本。设计是灵魂,是指设计是产品的灵魂,并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灵魂永远是企业家。设计是为资本增值,而不是消耗资本。中国服装工业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首先是企业家的功劳。他们用二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半个世纪的路程,完成了中国服装工业发展前半期的使命。如果随着设计品牌的到来,再过二十年,中国服装没能再现前二十年的辉煌,那么,问题一定出在设计师与企业和资本的结合上,起码有一半责任在设计师身上。因为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懂市场、懂企业、懂资本。

在设计品牌时代,设计师要把握产品设计的“灵魂”这一关,而不是要把自己凌驾于企业和资本之上。况且设计师羽翼未丰时,与其说需要企业聘请自己,不如说需要在企业好好磨练,真正地理解服装,理解市场。否则,即便找到企业合作,也不能算成功,更不用说担任产品的首席设计师或总设计师了。设计师要想不当企业的花瓶,不做资本的傀儡,设计师与企业的合作要想有效,那就不得不从做小学生开始,虚心学习企业经营,向市场学习,向企业家学习,客观地认清自我。

时装设计是个靡费金钱的行业,设计师的才华须用资本的“金泉”灌溉。大海深山才能藏龙卧虎,设计师与强力企业结合,应该如鱼得水,但切不能用企业的资本来满足个人的虚荣。应把才华用在企业中,只有企业发展壮大,设计师才有用武之地。

设计师要与市场结合

没有一个好的设计师不希望有市场占有率,没有一个好的设计师不是从市场中走出来的。

市场,是设计师自由驰骋的海洋,大海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它辽阔无边,给你自由,也给你风险——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人不多,能在波涛汹涌中自由翱翔的人更少。

离开市场去沽名钓誉的人不是真正的设计师。职业设计师要像将军指挥战役那样亲临战场,在市场上大显身手。

如今的中国设计师阶层还很幼稚,中国的服装市场也同样混乱和不成熟。经济的高速发展,将十二亿人的潜在市场变成现实市场,但现实市场并不等于成熟市场。

首先,我们还没有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和成熟的消费环境。眼下的服装市场,廉价商品铺天盖地,家家厨柜满满当当,好象中国人只偏爱“地摊货”。高雅女性偶有两套得体的服装,还常年派不上用场,穿着大环境还不够“宽容”。环境对穿着还没有提出要求。去年十二月的服装设计博览会和今年四月的国际服装博览会,不说万头攒涌的国贸中心和展览中心,北京饭店、国际会议中心等时装现场,也是台上美仑美奂,尽情与国际接轨;台下“蓑衣布履”,努力向平民看齐。在高雅的歌剧院里,一样是衣冠不整的人比比皆是。倘在西方,这种时装,应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台上台下难分伯仲。缺乏穿着场合、穿着习惯和消费水准,是设计师最为痛心的难题之一,这需要整个国民审美素质的提高。

其次,由于我们上述的基础差,就不可能产生出一个可与世界交流的品牌。中国服装一向以量取胜,但大都是三、五美元一件的棉衫、T恤,值钱的不多,以品牌面世、傲世的则完全没有。在世界市场,我们处于弱势地位:流行基本被欧美统治,他们说黑就黑,说白就白,我们掀不起流行,带不动潮流。

第三,我们还没有一个统一、完善、健全的市场。我们没有总经销商,分销商,商队伍,没有候鸟般真正意义的时装,没有以大师名义建立的品牌,没有为设计师服务的整个面料、生产、储运、销售系统,完整的为中国品牌而生的产业链。一句话,没有以设计师为“龙头”的服装企业的重组和联合。几乎每个企业都在拼命建立自己的小市场,自己开专卖店,搞商场代销等等,结果造成恶性竞争、无序竞争,小农意识和习气根深蒂固。

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中国服装工业发展的出路只能以设计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倘若中国有几个乃至更多有才华而又被市场检验的杰出设计师,以他们的形象确立并推广品牌,重组面料、生产、销售集团,有层次、分阶段地推广产品,将极大地提高中国服装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令西方服饰“列强”不能不对我们十二亿人的市场刮目相看。

这又是一次重建,以品牌的名义。纵揽世界,西方大的纺织、服装工业集团无不拥有以自己设计师命名的品牌和服饰“王国”,以此带动流行,号令天下。这是极大的资源节约,也是中国服装工业后来居上、摆脱困境的不二法门。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崛起的中国的品牌曙光,不知大家又没有感觉到天要亮了。我是领略到朝霞的阳光,开始晨练了。

“男儿百战穿金甲”。职业设计师不是在市场上崛起,就是在市场上涅磐。

设计师要有团队意识

服装行业是一个充满竞争性的行业。每个品牌的推出,每场新款的,每个举措的出台,都在笙歌院落之内,灯火楼台之中“硝烟”弥漫,争夺激烈不亚于战场。

时装设计师属于艺术家范畴,本是个性强烈、风格独特的一群,任何扼杀个性的做法都不能被接收。但时代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施展个性的同时寻找共性。

孩提时,就从母亲那里听过“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不易折”的道理。试想,如果每年成千上万名设计新人(特别是全国各大院校的服装设计类的毕业生,据统计每年有上万人,而且势头还在不断增长)自发地涌入市场,而无人引导,他们将经历怎样的曲折才能自立于时装界?又有多少人将中途“夭折”,造成浪费?

如果时装设计师和企业完全靠自身的力量冲击市场,要到哪年哪月,中国服装才能走进世界,令人刮目相看?

如果设计师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邻为壑,力量抵消,又要经过几朝几代,中国才能产生自己的设计大师……

团结,这个特俗的词,但是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和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服装业的共同目的和根本利益所在。

首先,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从整体上,我们尚达不到国际化水准,但不是每个人的每一长项都达不到国际水平。长项组合、优势互补,使我们可以与国际大师比肩。况且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长项,那就是中华文化有几千年的底蕴。中国服饰有灿烂的历史,尽管西风东渐,但哪个设计师不是在撷取不同文化的个性?西方大师能够自如地驾驭东方题材,我们何以不能在自身的文化遗产中寻找闪光点,创造自己民族的服饰经典?

团结,市因为我们要走向世界。团结,才能使整体的设计师这个称号信息放大。目前,全社会对这个称号还很陌生。设计师到底是干什么的也不太清楚。我们要团聚在一起,制造共同游戏规则。智者知道爱护自己的对手。我们是同行,也是对手。合理的竞争,在框架内的竞争,是有利于群体的强健。团结不是一团和气,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应在个性、方法的不同上求和的目标。只有整体队伍的壮大,才能走向世界,创造辉煌。

地摊经济创业范文篇9

从我们进入时装设计领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立下做设计师而不是设计匠的志向。作为大师,自然要有纵横天下、大开大合、运筹帷幄的能力。严格说,中国还没有设计大师,还没有能在这个领域纵横摆阂的高手。要知道,这是一个如潮汐般涌动的行业:东西方潮流的涌动,高中低档次的涌动,产供销环节的涌动,传播、推广、公关谋略的涌动……,既关系国计民生,牵扯千家万户,造成一个宏大的产业;又涉及时尚潮流,引导社会消费,创造生活方式,带动历史进程:时装产业能够映现历史的变化,职业时装设计师能把心中的愿望化做街头的风景,纸上的彩图变成婀娜的曲线,T型台连接未来,会关乎走向,古今美景,尽收笔下,东西神韵,展现眼前;靓男俊女,环膝而绕,鲜花掌声,伴随左右;春温秋爽,皆在意中——这是世界上多么令人沉醉的事业!

但是,设计师也是一个“残酷”和让人“失意”的职业:多少愿望受制于人力、财力,难以实现;多少创意受挫于时间、空间,无法完成;现实的市场,冷漠的经济,生意的玄虚、商场的狡诈加上技不如人、创意不足,多少梦想破灭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残酷的市场之中……令多少人扼腕叹息,也令多少设计师如潮汐般来来往往,自生自灭!

现代社会已将所有行业卷入经济大潮,一切都有自身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则。田园诗般的浪漫,传奇式的单打独斗式的已不复存在。市场化和产业化既热烈又冷酷的现实,为设计师展现了一个陌生的领域,沟勒出一个不熟悉的场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设计师往往要学他们不擅长的何不愿涉猎的领域,其成败也越来越大地取决于设计之外的事物。

当代设计师、特别是当代中国职业设计师,他的一生,必须要经过如下的“洗礼”:

职业计师必须与产业结合

服装既是艺术,也是商品(这里先避开服装艺术纯粹性不谈,主要阐述服装的商品性)。即使是最天真的设计师,也不会浪漫到不考虑其设计的商品属性。商品的经营者靠企业化,设计师不投身到企业中,不与资本结合,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排除设计师中有经营之神,在成功地运作企业,如阿玛尼、瓦萨奇、皮尔卡丹等人,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凤毛麟角,同时驰骋艺术与商品两个领域的人,如同具备这两种属性的产品一样,难能可贵。对设计师的要求,往往并不看他经营企业的能力,而是看他融合企业的能力、融合资本的能力。

中国的时装设计师有幸赶上这样的年代:经过二十年的积淀,中国经济在高速成长,整个的资本也慢慢开始往品牌中流动。中国的服装企业在市场的搏击之中,要么沉沦,要么崛起,有很多已经基本完成了初期创业和原始积累阶段,具备了冲击高层次产品的能力。时装的灵魂是设计,而设计师正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设计师与企业的结合便成了中国服装产业的历史必然现象。

中国服装业从无品牌到有品牌,从自然品牌到设计品牌,从区域品牌到全国品牌乃至世界品牌,这一步骤至关重要。这事关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产品注入设计的灵魂,事关中国品牌打败“入主”华夏的“八国联军”,结束屈辱性的“地摊货”水平……总之,让设计师得到应有的地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犹如在必要的时候,矫枉过正。要敢于把一根弯木头逆方向拗过去,待它反弹回来,正好平直。

但是,强调设计师的作用和地位,并不能保证设计师与企业合作的一帆风顺。也不能保证有市场意识,就能让设计与资本很好融合。资本对才华的选择,比姑娘找小伙子做伴侣要挑剔得多。首先,不是所有服装企业都需要和知道怎么用设计师,也不是所有设计师都能担纲产品的“灵魂”。更不是所有设计师都知道怎么用资本。设计是灵魂,是指设计是产品的灵魂,并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灵魂永远是企业家。设计是为资本增值,而不是消耗资本。中国服装工业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首先是企业家的功劳。他们用二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半个世纪的路程,完成了中国服装工业发展前半期的使命。如果随着设计品牌的到来,再过二十年,中国服装没能再现前二十年的辉煌,那么,问题一定出在设计师与企业和资本的结合上,起码有一半责任在设计师身上。因为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懂市场、懂企业、懂资本。

在设计品牌时代,设计师要把握产品设计的“灵魂”这一关,而不是要把自己凌驾于企业和资本之上。况且设计师羽翼未丰时,与其说需要企业聘请自己,不如说需要在企业好好磨练,真正地理解服装,理解市场。否则,即便找到企业合作,也不能算成功,更不用说担任产品的首席设计师或总设计师了。设计师要想不当企业的花瓶,不做资本的傀儡,设计师与企业的合作要想有效,那就不得不从做小学生开始,虚心学习企业经营,向市场学习,向企业家学习,客观地认清自我。

时装设计是个靡费金钱的行业,设计师的才华须用资本的“金泉”灌溉。大海深山才能藏龙卧虎,设计师与强力企业结合,应该如鱼得水,但切不能用企业的资本来满足个人的虚荣。应把才华用在企业中,只有企业发展壮大,设计师才有用武之地。

设计师要与市场结合

没有一个好的设计师不希望有市场占有率,没有一个好的设计师不是从市场中走出来的。

市场,是设计师自由驰骋的海洋,大海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它辽阔无边,给你自由,也给你风险——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人不多,能在波涛汹涌中自由翱翔的人更少。

离开市场去沽名钓誉的人不是真正的设计师。职业设计师要像将军指挥战役那样亲临战场,在市场上大显身手。

如今的中国设计师阶层还很幼稚,中国的服装市场也同样混乱和不成熟。经济的高速发展,将十二亿人的潜在市场变成现实市场,但现实市场并不等于成熟市场。

首先,我们还没有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和成熟的消费环境。眼下的服装市场,廉价商品铺天盖地,家家厨柜满满当当,好象中国人只偏爱“地摊货”。高雅女性偶有两套得体的服装,还常年派不上用场,穿着大环境还不够“宽容”。环境对穿着还没有提出要求。去年十二月的服装设计博览会和今年四月的国际服装博览会,不说万头攒涌的国贸中心和展览中心,北京饭店、国际会议中心等时装现场,也是台上美仑美奂,尽情与国际接轨;台下“蓑衣布履”,努力向平民看齐。在高雅的歌剧院里,一样是衣冠不整的人比比皆是。倘在西方,这种时装,应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台上台下难分伯仲。缺乏穿着场合、穿着习惯和消费水准,是设计师最为痛心的难题之一,这需要整个国民审美素质的提高。

其次,由于我们上述的基础差,就不可能产生出一个可与世界交流的品牌。中国服装一向以量取胜,但大都是三、五美元一件的棉衫、T恤,值钱的不多,以品牌面世、傲世的则完全没有。在世界市场,我们处于弱势地位:流行基本被欧美统治,他们说黑就黑,说白就白,我们掀不起流行,带不动潮流。

第三,我们还没有一个统一、完善、健全的市场。我们没有总经销商,分销商,商队伍,没有候鸟般真正意义的时装,没有以大师名义建立的品牌,没有为设计师服务的整个面料、生产、储运、销售系统,完整的为中国品牌而生的产业链。一句话,没有以设计师为“龙头”的服装企业的重组和联合。几乎每个企业都在拼命建立自己的小市场,自己开专卖店,搞商场代销等等,结果造成恶性竞争、无序竞争,小农意识和习气根深蒂固。

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中国服装工业发展的出路只能以设计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倘若中国有几个乃至更多有才华而又被市场检验的杰出设计师,以他们的形象确立并推广品牌,重组面料、生产、销售集团,有层次、分阶段地推广产品,将极大地提高中国服装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令西方服饰“列强”不能不对我们十二亿人的市场刮目相看。

这又是一次重建,以品牌的名义。纵揽世界,西方大的纺织、服装工业集团无不拥有以自己设计师命名的品牌和服饰“王国”,以此带动流行,号令天下。这是极大的资源节约,也是中国服装工业后来居上、摆脱困境的不二法门。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崛起的中国的品牌曙光,不知大家又没有感觉到天要亮了。我是领略到朝霞的阳光,开始晨练了。

“男儿百战穿金甲”。职业设计师不是在市场上崛起,就是在市场上涅磐。

设计师要有团队意识

服装行业是一个充满竞争性的行业。每个品牌的推出,每场新款的,每个举措的出台,都在笙歌院落之内,灯火楼台之中“硝烟”弥漫,争夺激烈不亚于战场。

时装设计师属于艺术家范畴,本是个性强烈、风格独特的一群,任何扼杀个性的做法都不能被接收。但时代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施展个性的同时寻找共性。

孩提时,就从母亲那里听过“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不易折”的道理。试想,如果每年成千上万名设计新人(特别是全国各大院校的服装设计类的毕业生,据统计每年有上万人,而且势头还在不断增长)自发地涌入市场,而无人引导,他们将经历怎样的曲折才能自立于时装界?又有多少人将中途“夭折”,造成浪费?

如果时装设计师和企业完全靠自身的力量冲击市场,要到哪年哪月,中国服装才能走进世界,令人刮目相看?

如果设计师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邻为壑,力量抵消,又要经过几朝几代,中国才能产生自己的设计大师……

团结,这个特俗的词,但是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和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服装业的共同目的和根本利益所在。

首先,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从整体上,我们尚达不到国际化水准,但不是每个人的每一长项都达不到国际水平。长项组合、优势互补,使我们可以与国际大师比肩。况且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长项,那就是中华文化有几千年的底蕴。中国服饰有灿烂的历史,尽管西风东渐,但哪个设计师不是在撷取不同文化的个性?西方大师能够自如地驾驭东方题材,我们何以不能在自身的文化遗产中寻找闪光点,创造自己民族的服饰经典?

团结,市因为我们要走向世界。团结,才能使整体的设计师这个称号信息放大。目前,全社会对这个称号还很陌生。设计师到底是干什么的也不太清楚。我们要团聚在一起,制造共同游戏规则。智者知道爱护自己的对手。我们是同行,也是对手。合理的竞争,在框架内的竞争,是有利于群体的强健。团结不是一团和气,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应在个性、方法的不同上求和的目标。只有整体队伍的壮大,才能走向世界,创造辉煌。

地摊经济创业范文篇10

关键词:供给侧;高校;创新创业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1.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供需错位

大学生创业掀起热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方兴未艾。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培养出有创业热情、有创业能力、能创成业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使出浑身解数。举办讲座、开设课程、进行比赛、搭建园区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屡见不鲜,但这些举措趋同化严重,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脱节,主要表现为较多进行理论知识的宣讲,而实践环节的指导流于形式,不到位,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创新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各行各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其中有很多的个体差异性和行业区别,千篇一律的教育忽略学生的需求,有悖于人才培养的宗旨。

1.2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层次低端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时有些急功近利,盲目呼吁学生投身创业浪潮,导致很多学生进入低门槛、低科技含量、竞争力微弱的产业。有的学生甚至将摆地摊、开商铺美其名曰为创业项目,完全抛开所学专业,不能发挥专业优势,无法将所学专业与创业项目对接,属于低层次创业。他们在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仅得到了物质方面的回报,但发展空间很小,与国家提倡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相去渐远。因此,这不但不属于成功创业,更是对教育资源的重大浪费。

1.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困难

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理念偏差,一些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正规教育以外的精英或业余教育,其实很多高职院校未能将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制度设转化为实际的支持性政策和具体的规章制度,导致缺少条件保障,整体氛围不浓,活动开展实效性差,这严重弱化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动力。另外一方面,高职学生虽然积极地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其中也不乏涌现出许多优秀项目,但他们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获奖,并不关心如何将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能够将成果真正运用到生产中实现其价值的项目凤毛麟角。

2供给侧改革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接口分析

2.1供给侧要素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联系

供给侧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改革首先必须依赖高水平劳动力,就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而言,高水平劳动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而高职学生要进行创新创业活动,资金受限是一个困扰因素,而政府和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相当的资本供给,此外,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来说,他们还需要在场地、土地等方面获得扶持,拥有孵化试验的场所空间,以减少盲目投入社会造成失败冲击。如何获得外部支持并充分利用好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正视的问题。供给侧的创新要素与高职学生要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对接十分显而易见。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该是以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根基的,不是为了培养一些个体小老板,也不局限于多培养出几个企业家,而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在创新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活动,并通过创业引领高层次的创新。因此,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是理念和工作思路是融会贯通的,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相当必要性和可行性。

2.2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特点

第一,确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双主体”:创业者、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高职院校是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体。第二,形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动力,高职院校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侧的思考和回应解决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内涵建设、战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通过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革来达到学校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第三,完善相关制度,变革其中过时、不合理内容。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行业共同成立职教集团、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建立高职教育与产业的对话衔接,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大国工匠”来学校授课,为高职学生开展技能辅导。加大校企合作、产教合作的力度,实施多维教学评价比如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加深区域内容高职院校的合作、交流、共享,并不断加强与国际有关院校的联系,通过完善各种制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

3供给侧改革思路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3.1转变教育理念,突出自身特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该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必须加大教育覆盖面,培养全体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此外,对于教育举措趋同化现象严重,各高职院校要在统一思想下突出自身特色,谋求教育新路径。高职院校应根据及社会人才需求,找准未来发展方位,开设能办好、有市场的专业、课程,开展适应形势的就业指导,同时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提供全方位、多样化、多层次、多选择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服务资源,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创新、创业。每所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改变原来的统一且单一的评教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特色上下功夫,达到教育供给有效,办学成本降低,办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3.2强化科技创新导向,提升科技含量

供给侧改革强调创新先行,创新既是供给侧改革的要素,又是高层次创业的保障。而科技是检验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创业如果没有高科技含量的创新就意味着放弃优势资源,无异于一般性社会创业。为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重点引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导向。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应实时把握社会创新创业导向,使学生随时随地就能掌握由各类新媒体平台推送的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及相关的经验传授信息。此外,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中心应该与校园网络部门联合,建立创新创业网络平台,高职院校应围绕“互联网+”引导大学生发展成才,利用互联网改革商业模式、产业组织、供应链创新,通过物联网技术发展共享经济,强化创新创业科技含量,为“互联网+”注入科技活力,促使高职院校将优质资源和队伍投入在高质量和高产出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3.3搭建双创实践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本领

创新创业教育是系统工程更是社会工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光不要只聚焦于学校视角,还要与政府、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高职院校可以在企业的帮助下建设各类实验实训中心,邀请著名企业家或知名校友与大学生进行创业经验分享和交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亲历创业情境,从而增强创业兴趣和创业动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有关创新创业的各种论坛、沙龙等活动,使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人心。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以赛带训,催生更多创新创业项目。拨发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促进优质项目落地生根。加强孵化基地建设,使得学生能够找到创新创业的合作伙伴并获得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崔宇.基于供给侧视域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新路径构建[J].经济问题,2020,(6):86-93.

[2]闫莹,鲍栎月,武勇杰,等.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