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6-14 17:37:30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1

1 孩子任务意识的培养

孩子进入小学后,会出现有许多的任务让他自己来做,比如晚上要写什么作业,明天要带什么东西等等,由于幼儿园里孩子学习的仅仅是口语,而不接触书面语言,因此孩子上学后根本记不住老师布置了哪些任务,在幼儿园里,我们老师虽然也有布置任务的现象,但对于检查和落实不是那么看重,重要的任务也会写通知告诉家长,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意识的强化孩子的任务意识,培养孩子完成任务的积极态度非常必要。这是在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孩子从短时间的任务培养向长时间的任务培养慢慢过渡,并注重让孩子学习用图示表征各种任务。如:让孩子晚餐前将杯子放到盆中消毒,我们在提前半小时提示孩子,过渡到提前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开始孩子总有忘记的现象,但经过强化,随时记录并表扬记住的孩子,到最后孩子都能够做到。再如,让孩子第二天带书或者本子,开始由于孩子的任务意识不是很强,只有一半多的孩子完成,为了加强孩子的任务意识,并培养孩子的表征能力,我们采用小本子记录的方式,让孩子将各种任务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本子上,回家后讲给家长听,这样大大提高孩子完成任务的记率,收到好的效果

2 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孩子入学后,大事小事都需要自己来解决,不象在孩子园处处都有老师的帮助与提醒,家中有大人的包办代替,独立性的培养可以使孩子获得能力上的发展,为孩子提供独立做事的机会,减少对老师的依赖性,有利于孩子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有益于适应入学后的学习生活。

在幼儿园里,我们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一些让他独立做事的机会,如:在生活上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端饭,饭后收拾餐桌,自己铺床叠被褥等等,在集体活动中设计有关的课程,为幼儿确立目的地,自己乘车到达。在乘车过程中,孩子要照顾自己,要聆听报站的站名,要有礼貌的询问司机一些事情等等,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锻炼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争抢玩具,都喜欢到同一个区域里游戏,我们老师就引导孩子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从而减少孩子对老师的依赖。

3 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 游戏 规则意识 幼儿教育

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句话指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终身受益,学习品质是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表现。

幼儿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将来形成遵纪守法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观点:“现在都提倡让孩子自由发展、培养个性,再谈规则,是不是有些过时了、陈旧了。”强调规则并不是为了培养循规蹈矩听话的“好孩子”,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与培养幼儿个性之间并不矛盾。只有自由与规则相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如有些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很少考虑活动规则的合理性,不分析这些规则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教师为了便利地组织教学,过于强调孩子的身体动作,如长时间要求手背后、不能乱动说话等。殊不知,不当的规则会引出不当的惩罚,而不当的惩罚会伤害孩子的心理,使游戏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要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重,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此外,当前幼儿普遍缺乏规则意识,还与他们缺乏交流空间有关。许多家长只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幼儿的游戏与交往,造成幼儿缺乏活动伙伴,甚至没有伙伴,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和实践规则的机会。

二、自然游戏对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作用

首先,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自然游戏更是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然的材料中游戏,可以调动幼儿的主体性,更易将外在的规则要求内化。在游戏中孩子们有较强的自主性,老师可利用游戏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和感知各种规则。幼儿为了把游戏玩好,通常也会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规则。

其次,幼儿的游戏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缩小了的社会。游戏内容丰富多彩,从个体走向社会,便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模仿,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促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和掌握各种规则,遵从“小社会”规则,遵守“大社会”规则。

三、运用自然游戏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

(一)方式递进,让幼儿体验规则。

体验游戏的规则方式,从整体到个体,从全部到局部,从小组到个人,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体验方式,层层体验。如幼儿通过游戏“挖泥土”,了解“挖泥土”的规则,一个一个按顺序排好队,不妨碍同伴;在“拼搭瓶瓶罐罐”的游戏中,孩子们同伴相互合作,大家一人一个放置罐罐,你放我辅助,了解合作的规则;“老鹰抓小鸡”游戏时须跟紧母鸡妈妈,一个拉好一个的衣服,不能随意乱跑及游戏的其他规则;收拾整理各类用具、玩具的规则,等等。幼儿通过游戏明确所学到的各种规则都与自己密切相关,明白规则不仅约束着别人的行为,而且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二)规则制定,让幼儿增强规则。

如在游戏“大灰狼来了”中,按照规则应该是大灰狼抓住谁,谁就当下一轮的大灰狼。由于幼儿都想当“大灰狼”,于是出现了“大灰狼”来、“大灰狼”笑的现象,孩子们失去游戏了兴趣,也达不到锻炼幼儿的目的。教师请孩子们共同参与想出了办法,最后确定“谁睡的一动不动,谁当大灰狼”,这样就调动了幼儿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由于规则是孩子们共同制定的,就更具约束力,其规则意识也得到了发展。

针对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自我、缺乏团队意识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趣味性的情节进行改进。如在游戏开展前,设立一个小环节“我最棒”,觉得自己可以成为“棒棒团队”的小朋友就带上徽章。孩子们有了“棒棒团队”的徽章提醒,并且体验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本组幼儿的荣誉。他们逐渐就有了一定的团队意识,懂得了如何在集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体验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趣味中使幼儿愉快地接受了规则,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游戏评价,让幼儿参与。

游戏活动评价往往以结果为主要内容,忽视了游戏过程中的其他教育价值,如孩子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等。在游戏过程中,除了要定好规则,要求幼儿自觉遵守外,更重要的是在评价环节强调规则的执行情况,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是保证游戏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学会依据规则评价游戏的效果。例如在体育游戏“消灭大灰狼”中,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规则要求幼儿必须先完成一个爬过去,然后跨越障碍、捡起石头,扔到大框中,最先到达的队为胜。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评价,强调规则的遵守情况,结果发现幼儿评价内容丰富,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能够明确指出。可见,让孩子们参与游戏的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克服自己的冲动,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教育了自己,体验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孩子诚实、质朴的品质。

另外,加强家园联系,重视幼儿的实践活动也很重要。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及习得的规则,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强化。家长是最有机会带幼儿到社会实践中进行真正锻炼的人,因此家长要善于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注重对孩子的随机教育,强化自身的规则行为,为幼儿做出好的榜样。

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材料的合理提供、游戏情境的创设、空间场地的有效利用等方面的探索,使幼儿在游戏中可能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坚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得到有效提高,使幼儿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莫秀锋.试论规则的类型与儿童的规则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7(1).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3

一、培养幼儿安全意识是顺利进行各项活动的有效保障

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3―6岁的幼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好奇心特别强,对任何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身体的协调性比较差,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有一天中午,孩子们吃完午餐准备睡觉,睡觉前我跟以往一样,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都很安静地听着,突然寝室里传来一阵紧张急促的孩子哭声,一看是啊玮小朋友躺在床上哭着,我赶忙问:“出了什么事?”他说鼻子里有东西……后来经过园医的处理,把异物取出,再跟孩子一起讨论事情的严重性,通过这件事情,让幼儿懂得不带珠子、小刀等危险物品来幼儿园玩,特别是在午睡,不把玩具和物品带到床上去玩,教师和家长都要经常督促检查孩子的书包;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身边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而且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如:孩子在户外活动玩一些运动器材,老师怕孩子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就会一直限制孩子的一些活动,从而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消极的保护变成积极的防护,提高安全意识让幼儿学会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避免伤害,顺利进行各项活动,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增强幼儿安全意识,是幼儿园实施各项活动的有效保障。

二、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日常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的现象,如:上下楼梯时互相推挤,喝水时不排队,上厕所争先恐后,同伴间争抢玩具,在教室内奔跑等。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把安全知识融入在一日活动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一)通过游戏教学法,让孩子在玩中学,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则意识的培养

安全和行为规则是相辅相成的,幼儿能够遵守规则,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安全隐患也就少了很多,针对孩子天生就喜欢玩游戏这一个特点,把一些安全知识通过游戏形式传授于孩子,孩子玩得开心,接受得也快。如:在《找家》游戏中,让孩子知道走失了怎么办?从而记住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在《我一个人在家》的游戏中,让孩子知道不给陌生人开门也不跟陌生人走,一个人在家不玩危险物品,如:电、火,不爬高,更不爬到窗台上观看等。如:小班孩子刚来幼儿园,不会排队,我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跟着儿歌的节奏模仿小火车声音,一个跟着一个走,遵守交通规则,不会出现你推我挤,到处乱跑的现象,在游戏中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又学会了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如:让孩子学会排队洗手,我设计了《小汽车加油》的游戏,创设了一个情境,汽车没有油了,要去加油,然后让孩子一个跟着一个模仿开车的动作,嘴里还不停发出叭叭叭汽车的声音,然后开车到洗手间去洗手,孩子们会遵守规则排好队去洗手,避免孩子争抢水龙头,而滑倒摔跤的现象,降低不安全的隐患,孩子们开心又学会了遵守规则。

(二)根据班级情况自定规则,让幼儿自觉地养成安全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在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习惯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加强调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孩子的一日活动中,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特别是大班的孩子,他们的自主性很强,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制定班级规则,谁违反了,要承担一定的后果。如:我班的孩子,其中有一位特别的调皮,总是会做出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危险动作,记得有一次,孩子们要进行午睡,大家都在整理,邓晗小朋友突然爬上了窗台,跳下来,当我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都跳到了心口上,当老师制止了这个危险动作,她又在床上玩具柜上跳来跳去,还大声地尖叫,在这一个情形下,我让所有的孩子都停下来,抓住时机,组织幼儿一起讨论这种现象:“这个时间,小朋友应该要做什么?如果不遵守,影响了整个班级的秩序,而且这样做很容易出现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取消违约者自由活动的项目。因此,那天下午的户外活动滑滑梯,是她最喜欢玩的,但因为她犯了规,只能无奈地看着同伴们愉快的游戏。这一件事情后,她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制定的规则,因为规则是孩子自己制定的,所以孩子们都会自觉地遵守,班级的秩序井然有序,减少了安全隐患的现象。

(三)结合园内的安全月主题活动和图标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安全规则

《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活动中,老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安全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规则意识 培养 小班 体育游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

游戏是幼儿自主参加的上一项快乐活动。它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游戏对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而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技能、技巧,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以及增进健康。它的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愿望。

3~4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而体育游戏能满足他们这些特点。如何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呢?结合纲要精神,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 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制定规则是有很大难度的,但他们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能让游戏顺利进行,幼儿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得到自我的奖赏。

在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它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低龄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又可提升运动兴趣。良好的情绪体验,规则的自觉执行,更好的激发幼儿对体育的兴趣。这是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运动兴趣的先决条件。

情景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小班幼儿行为的目的意识较差,游戏过程能使孩子情绪愉快,潜能得到开发。如为了发展幼儿跳跃和跑的能力,我先是以故事的形式创造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孩子们以“快乐的小兔子”这一可爱的动物身份,听音乐跳到“草地”上,分散练习向前跳。在“打蚊子”的游戏中,分散练习向上跳,鼓励幼儿大胆跳跃。当听到“大灰狼来了”的信号时,快速跑回家里,庆幸自己跑得快,充分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游戏重复进行,第二遍为“摘苹果”,新投放的活动材料——苹果提高了幼儿运动兴趣。整个活动,孩子们沉静在童话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规则意识逐步得到发展。

2~3岁的孩子处于对新异事物的探索阶段,此时他们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们需要合理的创设游戏环境、投放许多材料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喜爱。如在《小猫学本领》这一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弓形门、垫子、塑料圈、平衡木、海洋球、老鼠。我不急于去教会他们玩的方法,而是先让“小猫”自由学本领,耐心的看孩子的反应,看看他们在游戏环境中会用那些材料干什么、怎么玩,让幼儿“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同时个别指导一些孩子进行比较薄弱环节的练习,如钻弓形门,走平衡木,引导他们自己进行练习,通过尝试活动独自迈出艰辛的一步或几步,尝试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当幼儿尽情的玩耍后,我让孩子们带上小猫头饰,组织集体进行练习——郊游,游戏“打老鼠”又一次把活动推进高潮。可见,来自于幼儿的东西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规则无须提醒,幼儿自发与材料本身互动,教师只需要做活动中的协助者,总结者。

2 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

以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以儿歌形式表现游戏规则,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如民间体育游戏《丢手绢》、《老狼几点钟》、《放炮仗》、《木头人》等集体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情节生动有趣,易学、易会、易传,而且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幼儿很感兴趣。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选择改编那些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民间游戏,在组织运用的过程中,力求在“新”、“简”两方面动脑筋想办法。“新”是指民间游戏内容的新鲜性、形式的新颖性、方法的新奇性;“简”是指讲解简练、练习简单、教法简易。以“新”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其产生兴趣;以“简”帮助幼儿尽快掌握玩法,让幼儿有大量玩的时间,在反复多次的游戏中不断遵守规则、变换规则。在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创编了儿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跑,老鹰捉小鸡,小鸡队排好,紧紧抓前面,老鹰捉不到!”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很自然的就做到了遵守游戏规则。在躲闪跑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抓住前一个人的衣服不松开,幼儿摔倒或相撞的机会相对减少,也不容易的被“老鹰”捉到。游戏熟悉后,再让幼儿尝试不同的角色,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又如体育游戏《丢手绢》,能锻炼幼儿灵活性,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游戏前我首先把歌曲教会幼儿,因为儿歌的内容和韵律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很喜欢。然后我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歌边组织游戏,很快孩子们就都掌握了游戏玩法和规则。师幼共同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

3 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低,教师应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平等地参与幼儿的评价活动,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幼儿参与体育游戏活动遵守规则的表现及成果的评价。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树立崭新的评价观,把评价作为体育游戏活动中重要部分,让评价充分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活动评价的时间不受限制,随时根据需要都可以进行。游戏开始时的评价,多为全面性评价,意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游戏中的评价,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意和进步要予以肯定的评价,使幼儿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努力向上。但同时也要注意评价的时机是否适宜,如幼儿正在大胆尝试时,尽量不给予评价,以免打断创新的思路。这时需要教师不断支持、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教师评价幼儿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游戏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在言语和行动上处处照顾好每一个幼儿,不仅要运用语言评价,同时要善于运用非语言评价。一缕关爱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甜蜜的微笑,一份热烈的拥抱,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成为孩子们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不错,有进步”“没关系,再努力一下就行了”“如果你能……那就更好了”。肯定、鼓励的话语既能淡化幼儿的挫折感,也能使幼儿保持对后继活动的成功期望。在这种爱的氛围中,孩子们与老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克服困难和挫折。

游戏结束时的评价,既有教师评价,也应有儿童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意在启发儿童进行验证性探索,反思自己的行为。首先,从积极评价入手,尽量挖掘幼儿的长处,鼓励他们重在参与,增强自信心。在对大多数儿童进行一般性的鼓励、表扬、肯定的基础性评价时,还应注意到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善于观察和分析幼儿取得胜利和遭遇失败的过程,帮助和促进幼儿提高。其次,要强调规则,发挥规则的作用,要自始自终地教育幼儿自觉遵守规则,以养成诚实、守纪律的好习惯。要让幼儿在实践中养成与同伴互助合作的集体意识,利用各个细小的环节对幼儿进行友好合作、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幼儿爱同伴、爱集体的意识和能力,发挥集体的榜样作用。

幼儿良好规则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幼儿的生活中逐渐积累,慢慢形成,我们从体育游戏入手,会使孩子在一个愉快、健康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秩序感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5

今天细读了家长学校推送的文章《有个爱讲条件的娃,家长应该怎么办?》,从中获益良多,我认为如何给孩子建立有效的规则,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子先律己,身教重于言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记得央视主持人董卿说过一句话:“你想你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个人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比如:你想让你孩子不要乱扔垃圾,首先你就要做到不乱扔垃圾。孩子的规则感更多的依赖学习父母,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学,做父母的一定要在小事情上注重内涵修养,这种春风化雨式的身教重于言

二、建立规则感,规矩要坚持

孩子是缺乏理性和自律意识的,在建立规则的同时,孩子一面也在不停地试图破坏规则:他们企图用哭闹、撒泼、拖延等方式来试探父母的底线。所以父母有原则,坚守底线,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现在由老人抚养孩子、“隔代亲”的状况比较凸显,老年人更容易娇纵孩子,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老人们缺知识、缺方法、缺原则,缺乏现代教育理念所致。

父母越没有原则,最后会发现孩子越难管。宠爱与规则,自由和他律,从来不矛盾,一个是本能,一个是理性,我爱你,但我绝对不会纵容你。

所以,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父母一定要有充足的仪式感和思想准备,不建则已,要建就必须把规则立起来,要求严起来,并一以贯之地执行,“一规立,则百规易树”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6

孩子要取得成功,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积极主动、求知欲强、勤奋爱学、敢于创新、不怕困难、机智勇敢等非智力品质也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把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幼儿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在国际象棋教育中,教师和家长都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在行为习惯、交往能力、坚强意志、规则意识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一.激发兴趣爱好,培养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年龄越小的孩子,规则意识越薄弱,需要成人的引导,借助游戏手段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很重要。

国际象棋中有明确的比赛规则,对弈双方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才能保证游戏的开展。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掌握国际象棋规则,我们把棋中的车、马、象、后、王、兵根据各自的形态,设计成拟人化的图形,如马:我们设计了得意的马、沉着应对的马、低头投降的马、害怕的马,在分析棋局时进行使用,孩子们被情趣盎然的形象吸引,兴趣被充分调动。其实棋局中变幻无穷的走法更是掌握规则的孩子兴趣的敏感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贯穿游戏规则,让孩子们明确只有遵守规则,游戏才能正常开展。在双方对弈中,孩子们逐渐明白规则是开展游戏的保证,大家只有积极遵守规则,才能有更多的朋友乐意与自己玩。这种形式唤起了幼儿对规则的正确认识,激发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二、适应合作活动,培养交往能力。

人在交往过程中从自然人转化成社会人。交往,有助于幼儿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当今,幼儿园里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惟我独尊、以我为中心的情况比较严重。在国际象棋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处在一个平等、公平、合作、竞争的环境中,有利于纠正以上情况。在游戏中,很多幼儿之间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如一些幼儿没有习惯于思考好再出子,往往手摸了棋子后发现自己考虑错了,因此出现悔棋。一开始,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们往往需要老师协调才能平息争执。但是在开展活动时间比较长以后,这些矛盾一般都能很快自行化解。孩子中间会出现以下有趣的现象:能力相当的孩子在对弈过程中,一般都表现得当仁不让,按照规则解决,竞争意识非常强烈;而棋艺比较悬殊的孩子对弈时,一般都是能力强的孩子主动作出让步,嘴里还念念有词“让你一着”,表现得宽宏大量。孩子们既不乏竞争意识,又不乏照顾弱势的关爱意识,这些品德,不正是我们在这个竞争又和谐的社会生活中需要的吗?

三、磨练坚强意志、养成高尚品质。

坚强的意志,是人们达到目的、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成就大事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总是充满信心,具有不屈不挠的坚持性和毅力。当代幼儿生活在四二一式家庭结构中,成人为他们编织了温暖的“育儿袋”、安全的“保护圈”,许多独生子女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挫折与失败的磨练。

经常组织孩子进行比赛,锻炼他们稚嫩的心灵翅膀。记得有一次孩子在班级里比赛,一般一对孩子赛完出来你从他们的表情就能清晰地明白比赛的结果。胜利者面带微笑、喜形于色,失利者面色委屈“惨烈”甚至哭着走出赛场,然而在孩子经历多次比赛后,一对对手出场,从他们的脸上你已经基本猜测不出比赛的结果。孩子在接受考验的过程中,已经能平静而坦然地面对比赛结果,真的让人感受一种“大将风度”,赢不骄、败不馁。在体验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承受挫折,经历磨练,直面现状,奋起拼搏,不折不挠。

四、培养良好习惯,提高活动效率。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7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37―01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规定的。在多年的幼教工作中我们知道,幼儿身心的影响及健康发展是一项长期坚持才能见效的工程,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就得让教育教学活动对孩子整体产生影响力。尤其是那些任性好动的孩子,他们往往是班级不安定的“起事头”,在“班级”管理中,要想提高教育效果,就特别需要关注那些孩子。对他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才能让一个幼儿集体形成相对稳定的发展。

一、交流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钥匙,尊重是基础,让孩子生活在希望当中,学会自尊自爱

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家长与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态,站在孩子的角度,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来尊重幼儿,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身体接触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获得自由愉快的情感体验。例如,课堂中认真听讲的他仅有三分钟的热度,其余时间要么离开自己的位子,要么与同伴讲悄悄话,这时我便让他当小班长,帮我看看谁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或那个同伴又讲悄悄话了。若没有发现同伴有与自己行为相似的,我便表扬他和小朋友;若发现同伴有与自己行为相似的,我便让他去管管同伴然后再说:“如果这会儿你们都认真听讲,就不会被我们的小班长发现了,是吗?”以此来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行为。这种办法在满足幼儿小小“虚荣心”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和带头作用。

二、以“化”为先,让孩子适应温和教育,使孩子更多感受人格力量

万事贵化不贵堵,对待孩子我们要更多地用温和的方式来处理。一些调皮孩子从小到大往往听多了呵斥,习惯了电闪雷鸣式的管教,他们大多对老师温和的话语充耳不闻。还有些孩子天性喜动不喜静,从某些方面说就是自控力差,要让他端端正正坐一节课确实比较困难。因此,课堂上就应留给他们“动”的机会,让孩子有节制地释放情绪。

三、让孩子懂得规则的必要,乐于服从秩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运行的,教育孩子,要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对社会规则的初步理解和遵守。调皮好动的孩子上课不安分,下课也比别的孩子更喜欢打闹。在一般性的活动中,往往不愿接受规则的限制,行为放任不守集体秩序。因此造成的危害,首先是别的孩子玩不成,跟其他孩子造成冲突,最终也使自己不痛快。对此,就应帮助孩子认识其中道理。可以先从安全角度引导孩子,认识为什么不能追逐打闹。类似地面很硬,摔下来会骨折,追逐打闹会撞到别人,可能会发生流血事件等等,道理孩子可以一点就明。知道遵守秩序是爱自己的表现,也是爱集体的表现,更是维护班级荣誉的需要,他们自然就会乐于遵守规则。在教育过程中,家园合作,坚持原则,步调一致,帮助幼儿积累正确的经验,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学会遵守必要的规则,从而纠正幼儿的任。

四、适当的赏识与惩戒并举,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区角游戏;幼儿;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43-1

一、“一唱”——规则先行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普遍都比较自私、散漫、任性。因此形成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是构筑社会化学习的前沿阵地。幼儿期是自我意识、自我独立需要培养的萌芽期,我们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和策略,适时、适地、适度地支持与引导幼儿的探索行为,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既能帮助幼儿理解和接受生活中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操作技能、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的要求,又能使幼儿具备良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

二、“二诵”——案例实录

今天在区角游戏的手工区新提供了一个操作材料“剪拉花”。铭铭第一个发现了这个新游戏材料,她拿着托盘(托盘里放着一把剪刀和一张画好螺旋形线条的彩纸),安静地在手工区域里选择了一个座位坐了下来。思思也发现了,跑来问我:“老师,我也要玩剪拉花的游戏。”“好啊,老师准备了很多,你自己去选吧。”“好。”说完思思找到了彩纸,拿着彩纸来到了桌子边,“咦,思思,你这个纸是哪里来的,我也要。”君君问道,“是从手工筐里拿的,还有很多呢!”思思回答道。不一会,有好几个小朋友都拿到了彩纸,聚集在手工区。这时铭铭剪好了,拿着自己剪好的拉花刚一起身,只见三个小朋友都往那个椅子上挤,“是我先来的,应该我坐。”“我都等了好久了。”“你们都让开,是我的。”他们一边嘴里说着,一边都在拼命的往上挤。“呜……”被人群挤到后面的君君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时,曹老师过来了。“孩子们,谁能把刚才发生的事说给老师听听?”听到了老师的声音,君君的哭声停止了,孩子们也争着和曹老师诉说起来。老师听了之后说道“老师不怪你们,但是这样好不好呢?”“不好。”小朋友的声音明显的轻了,头也都不由自主地低了下来。“那你们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呢?”曹老师又问道。“大家要谦让。”铭铭说。“要像‘巧虎’里说的那样,大家排队,轮流玩。”君君说。“我上次到糖果乐园去玩小火车的时候,也是大家买了票排好队的,轮到我才能上车呢!”思思说。“小朋友原来都懂得这么多的道理啊,幼儿园里小朋友多,有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够玩到,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则一个一个来哦,你们能做到吗?”“能!”“那我们大家一起商量商量吧。”曹老师轻轻地走开了,远远的望去,手工区排着一条队伍,大家手拿着待做的游戏材料,一个跟着一个,教室里又恢复了安静……

三、“三吟”——应对策略

策略一,随机灵动,有效教育

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既要考虑知情意行的规律,又要充分遵循孩子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老师要善于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当问题出现的时候老师帮助孩子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唤起大家的生活、学习经验。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信在幼儿园中,类似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老师也会教给孩子们一些解决的方法。再则,如今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广泛,很多的少儿作品中针对孩子遵守规则方面也有专门的指导。比如就像君君小朋友提到的动画片“巧虎”中就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孩子在接受视觉刺激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很多社会性的教育。老师的作用是教育契机出现的时候要牢牢把握,让孩子把平时积累的信息、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有效地解决问题。

策略二,幼儿为主,参与互动

现在所倡导的师幼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此教师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让孩子参与规则、遵守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同时又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让其理解规则、制定规则、执行规则,成为规则的主人。

在上述的实例中,当老师发现问题时适时的出现,并没有加以责怪,首先在心理上消除了孩子们的紧张。同时老师把问题抛给孩子们,“你们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呢?”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一下子就点燃了,平时上课听老师、家长说起过的;电视上看到过的;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股脑儿全都说了出来。孩子们从遵守规则的人一下子变为了制定规则的人,从被动到主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样做非常有必要,赋予孩子一定的权利,孩子们成为了规则的主人,效果会有很大改观。

策略三,增强意志,感受成功

规则是对自由和空间提出的相对的限制与约束,它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可以使人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更大的自由度,享受到更多的乐趣。但是在开始的一段时期内,遵守规则也可能会牺牲一些“自由”为代价,这就为规则的建立和执行带来了一些难度。而且孩子毕竟是孩子,能力有限,行为会反复。体验后果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中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幼儿内化规则,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上述活动中,小朋友已经体验到了不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后果。当孩子们自己制定出了规则以后,必须用意志来遵守,让孩子学会“等待”。这种意志品质对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帮助。当孩子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教室重回到井然有序的状态时,他们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 幼儿园 教学 课堂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1创建有效性幼儿课堂的必要性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对儿童影响最大,儿童打下良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幼儿时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对小学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幼儿园的有效性课堂构建是在幼教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以儿童发展为本这样一种先进理念呼唤下应运而生的,就是为孩子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孩子初次意识到课堂这个概念。

有效课堂就是要构建出一个兼顾有艺术性、教育性、发展性、多样性于一体的综合课堂。游戏和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内容,也是孩子们幼儿园生活的重心所在,然而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幼儿园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游戏、娱乐,而是要在课堂中获取一定的知识。

2创建有效性幼儿课堂的基本原则

2.1适宜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授课,都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以小班为例,此年龄阶段幼儿的主要内容就是活动和游戏,所以他们的活动就集中在活动中,为保证幼儿有宽敞的场地,互不打扰,教师可以就把活动的环境设置在户外活动室的长廊上,可以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活动的空间。而对于大班也就是学前班的同学来说,他们已经接触到汉语拼音和数学的学习,教师就要针对他们设计出一些简单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2.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的原则,是指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出层次性和渐进性。比如说小班孩子活动的目的性较差,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生动、新颖和富有色彩的玩具或者游戏来吸引他们,引导他们的行动。而到了中班、大班,孩子们的课堂教学计划就可以有目的进行,教学的结果逐渐成为他们学习和游戏的主要目的。所以说,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小班孩子们的活动量比较大,游戏含量比较高,知识含量比较少,而且游戏的难度系数也比较低;大班学生则应该以学习为主,好好学习汉语拼音和数学基数,游戏可以只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出现,使学生们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2.3规则性原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孩子们正常活动的重要保证,它不是为了限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而是为了他们学会如何遵守课堂纪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制定出一些相应的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不可以说话,让孩子们知道课堂是教师讲课,同学们学习的重要场所,所有影响到学生学习和教师讲课的行为都不可取。这些规则是幼儿在初次接受教育的时候所必须遵守的。通过这些规则,也可以训练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孩子们做事更有目的性,为将来的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如何创设有效性的幼儿课堂

3.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小年纪的孩子受情绪影响比较大,喜欢模仿,容易分心。因此,教学中的知识点含量量应该比较少,而且教学的内容也应该选择简单的,否则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导致他们什么都记不住。年龄稍大的孩子活泼好动,思维意识发达,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已经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针对大班的同学,教师就可以教授一些难度相对比较大的知识点,而且课堂所教的内容也可以丰富一点,还可以利用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将教学与活动结合在一起,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中既动脑、又动手。

3.2注重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早期的经验、个性特征和生理上的原因,孩子们就算在同样的年龄段,在不同领域中的发展也是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考虑到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点,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说针对调皮的孩子,教师就应该要求严格,而且态度严厉,让他们变得乖巧;针对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孩子,教师就应该多给与鼓励,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同一课堂中,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也不能一概而论,应考虑到孩子不同的自身能力,准备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来满足不同水平孩子们的需求,让孩子们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在美工课中,应该为那些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小朋友准备一些简单的材料和教学,像雪花插塑、各种玩具车等,以适应年龄手部动作欠准确、欠灵活的孩子拿用与活动;而针对那些身体身体素质好,各关节的活动较为灵活的同学,教师可以拿出一些其他的材料给他们,以促进他们的提高。

3.3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愿望往往产生于对教师讲解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在课堂讲课的时候,应该注意观察到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将课堂和孩子们喜爱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游戏、唱歌、跳舞等等,满足孩子的愿望,激发孩子的参与意识,而且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有新意、有个性的活动,也可以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延伸,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被兴趣所吸引,深深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4结论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知识或者得到发展。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幼儿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活动任务,而且能够在活动中学到一些技能和文化等。幼儿有其特殊性,我们只有遵循儿童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才能够真正使幼儿园学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胡慧娟.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6).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10

目前许多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中面临困惑,怎么来帮助教师摆脱这些困惑呢?

一、对幼小衔接要有正确的认识

要解决老师们的困惑,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问题,另一个就是教师和家长如何面对现实采取正确的应对办法。

具体来说,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在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过程中有个很好的过渡,如果衔接不好,就会出现鸿沟,有许多孩子都掉进了这条鸿沟里。而这条鸿沟恰恰反映了教师和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获得问题。对于这一点,许多家长追求的就是让孩子学拼音、做算术、识字、背书等,但我认为正确的知识的获得,应该包括学习知识与技能。这里的知识除了课本知识,还包括广阔的其他知识,也可称为背景知识,知识面广的孩子学习能力也强,同时要强调,从小培养孩子掌握学习技能比某种知识的获得本身更重要;还要注意学会一些生活知识与技能,比如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与一些生活技能等;另外交往知识与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是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问题。现在许多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逼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孩子辛苦大人也辛苦,但这种辛苦很有可能换来的是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而这又恰恰是由于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动机造成的,如果孩子没有对这种学习的需要,逼是无济于事的。真正要下功夫的还是要让孩子对学习有发自内心的兴趣,比如喜欢看书、习惯于主动思考、对学会新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成就感等。

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要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幼小衔接是一项全面的整体的工作,而不是只靠一根柱子或一个方面就能完成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家长解决的问题就是不追求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正常孩子都是在合格的起跑线上的。当然,教师也要引导家长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孩子缺什么就补什么,而不是只教拼音、算术、汉字。如果孩子的身体素质不够好,就要从营养、锻炼等方面增强孩子的体质。孩子刚入学时精神会比较紧张,起床、洗脸、穿衣、吃早餐、上学,上课要坐端正,课间休息只有十分钟,玩了一会儿就来不及上厕所,回家还要写作业,孩子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如果没有足够的体力和好的身体素质,孩子最初适应小学生活就会比较困难。如果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就要想办法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感兴趣的下棋、画画、拉小提琴等活动都有益于孩子注意力和坚持性的培养。如果孩子心理素质不够好,输不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如果孩子行为习惯不够好,就要着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