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教育的内容十篇

时间:2023-06-12 16:38:15

规则教育的内容

规则教育的内容篇1

关键词:德育内容;分类;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78-01

一、德育内容的确定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由于历史与文化条件的不同,不同时期的德育内容也是不同的。德育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德育内容的确定大致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第一,国际环境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制度,都要在国际这个大环境中生存。为了更好地展现在国际舞台上,德育内容要有共享性和国际性。第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发展都对德育内容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政治的推动、经济的进步,德育作为其一大推力,必须更新内容,突出时代性,以更好地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第三,人的身心发展。人是社会的人、时代的人,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有时代赋予的观念、价值和理性。又由于人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德育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个人心理发展的规律,适时适当地进行德育教育。

二、德育内容的分类

我国的德育是“大德育”下的德育,在此环境下可将德育内容分为: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按个体思想品德发展轨迹,可把德育基本内容分为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理想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根据德育内容的重要程度区分主要的和基本的德育内容。根据德育内容的稳定性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容,一为灵活安排的、可变性的内容。按照德育的目标要求,把德育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即:方向性内容、认知性内容、规范性内容和实践性内容。从德育内容涉及的对象领域来划分,包括三个层次内容:关于学生个体的德育内容,关于个体和他人的德育内容,关于个体和国家的德育内容。按德育内容主导作用区分为道德主导型、政治主导型、思想主导型和法纪主导型。如按层次划分德育内容,檀传宝教授认为学校德育内容包括四个主要的层次:一是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三是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四是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道德”的教育。黄向阳博士把德育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规范功能:道德理想教育主要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教育主要起主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主要起约束作用。

总体来看,我国德育内容的分类系统不统一,内容多而广,繁而杂,不具有系统性。传统的德育内容分类有“三要素说”和“五要素说”。不管是三要素还是五要素,还是上面的那些分类,每个类别又不是那么的清晰,容易混淆,这样在教育分工的时候就会产生各自偷懒,相互推卸责任。如果单从学校这一方面来说,老师教得乱,学生学的难。因此,寻求一种适合我国的德育内容分类体系对于我国的德育发展十分重要。如何去寻找?首先要考虑社会大环境,再结合个人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要多,只求精即可。比如,可分为人作为“个人”需要的教育,人作为“社会中人”需要的教育,人作为“国人”需要的教育,人作为“国际中人”需要的教育。

三、中西方德育内容比较

笔者认为,要比较中西德育的话,必须在同一环境、同一定义下进行。因此,最好选取学校德育进行比较。虽然我国与西方国家社会制度不同,学校德育内容有差异性,但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1.我国德育内容与西方德育内容的相似点。

首先,都具有政治倾向性,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增强本国本民族的凝聚力,德育内容必须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其次,重视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在西欧等具有深厚宗教文化的国家中,普遍重视在学校中加强宗教教育。而我国也强调把优秀文化传统道德教育作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第三,德育内容都具有多样性和涵盖面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所提出来的,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是顺应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第四,德育内容构建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由于德育内容的庞杂,不管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西方国家相对来说,德育内容的阶段性和层次比较清晰。

2.我国德育内容与西方德育内容的差异性。

第一,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不同。西方国家所提倡和崇尚的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比较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价值。我国是比较重视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第二,德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由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德育内容侧重点就不一样。西方国家强调个性的发展,强调自尊、权利、平等,同时十分重视人格的培养。我国是侧重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第三,公德私德有偏差。中西学校都有公德和私德教育内容,相对来说,西方重视公德,我国重视私德。我国学校德育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西方国家仅限于道德教育。第四,西方德育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力。第五,中西学校德育均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学校中的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而我国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比重较大,道德规则内容却相当贫乏。

3.西方德育内容对于我国德育内容的可借鉴之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与西方德育相比较,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具有自身的特点,但也有些不足之处,可从西方德育中予以借鉴。

首先,在强调集体主义同时,还要注意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个人发展好了,我们社会这个大集体才能更好地发展。其次,重视私德的同时,更要重视公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素质,展现给外人的主要是以公德的形式。因此,我们不能再过分强调私德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公德。第三,加强道德规则教育。要调整学校德育内容,加强道德规则的教育,改变以往那种“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第四,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我国学校过分强调知识教学和行为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总之,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西方德育内容还是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在借鉴的同时一定要有我们自己德育的主干。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杨国荣,朱美芳.中外学校德育内容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04,(4).

规则教育的内容篇2

 【关键词】教育动画  定义  分类  设计原则

  近年来,数字娱乐的大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在这种环境下,“娱教技术”走入了我们的视野。“娱教技术”是以尊重学习者当前的生活价值为基础,通过创建使用与管理恰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者的生活体验和乐趣与教育目的及手段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动画作为“娱教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其设计与实现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之下,教育动画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一 定义探讨

 贺宝勋和马颖峰曾说:“教育动画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为主旨,以娱乐为手段,运用动画形态来承载教育内容的产品。也就是在动画中有计划地融入系统的教育内容,以促进形成愉快学习的教育媒体类型”。但笔者认为“以娱乐为手段”有待于商榷,除此之外对教育动画的界定都比较合理,而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动画都一定要有“寓教于乐”的特性,即教育动画不一定要使用娱乐为手段。因此,笔者在借鉴该定义的基础上要对其略加改动,即教育动画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为主旨,运用动画形态来承载教育内容的产品。

 二 优势分析

 教育动画的优势在于:(1)动画表现信息的媒体形式多元化,结合了视听的各种元素(图、文、声、像),多种刺激的结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2)可以获得形象逼真的教学效果,并不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无法直接演示,可以通过教育动画来加以实现。(3)有利于个别学习。它可以不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扩大学习者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自由度,有利于学习者的个别化学习。

 三 分类探讨

 动画的分类有很多,如从对象的透视效果划分可以分为二维和三维动画等。在借鉴已有分类的基础上,笔者根据教育动画所要呈现的内容,将其分为以下两类: 

 1.说明型教育动画

 说明型教育动画是指动画所呈现的内容是一般的演示、操作、讲解步骤等带有解说性质的教育动画。 

此类型的教育动画的主要是按部就班地对知识信息内容进行演示或说明的,对动画的艺术效果要求不高,只要能够说明要传递的知识内容即可。

 2.情节型教育动画

 情节型教育动画是指动画所呈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故事性,通过故事情节达到教育的目的动画。此类型的教育动画通常都有角色的设定,通过角色的表演或角色的演示来传递要教育的内容。情节型动画不但可以应用于对某一演示或操作步骤的说明,更适合于通过故事情节来传递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等内容。

四 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1)指内容要符合客观事实规律、符合科学知识内容、符合实际技能操作流程、符合人的认知心理,符合日常生活习惯等。不能使用具有科学性错误的内容作为教育动画要传递的知识内容。这也对动画设计者或动画内容的提供者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应熟悉该教育动画内容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可以是相关领域专家、教师等人来提供教育动画的内容。二是应该了解认知心理学知识,并在动画内容的设计上加以运用。(2)教育动画应符合运动规律、角色造型规律等动画基本规律。运动是动画的要素,一个合格的教育动画中的各种运动应该是符合动画基本规律的。这就要求制作者要有基础动画知识,这样制作出来的教育动画才能符合学习者的视听觉习惯。

 2.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是指教育动画的设计和运用应恰到好处。教育动画虽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媒体形式,即教育动画的设计和运用应恰当。设计制作教育动画时应有的放矢,根据需要加以使用。这一点要求动画设计者要熟悉教学内容或要传递的知识内容,了解学习者的心理。

 3.冗余性原则

 冗余性原则是指设计教育动画的过程中要适当使用冗余信息来加强对学习者的刺激。在设计动画时,要发挥教育动画的多元性特点。当然,冗余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冗余尺度,过多的利用冗余信息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这一点要求教育动画设计者熟悉各种表现手法的配合,懂得适当运用冗余信息的技巧。

 4.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是指教育动画的设计应符合艺术规律,并能传递视听觉美感。也就是说,教育动画是教育内容的一种艺术体现。艺术性原则要求教育动画在达到教育目标的同时,能够为学习者带来艺术享受。正因为具有艺术性,教育动画才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教育动画的基本艺术规律主要包括对画面的基本构图规律,运动画面的艺术规律,色彩的运用规律,文本使用的艺术,声音运用艺术等艺术规律。这要求教育动画的设计者和制作者要掌握这些基本艺术规律,能够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对这些艺术规律加以灵活运用。

 5.创新性

 创新性原则是指教育动画的设计和制作都应有新意。一个优秀的教育动画,在满足以上四点的基础上,才是一个好的创意。创新性可以体现在教育动画的选材、设计和制作等方面。创新性原则要求设计者和制作者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了解最新的动画创作手法和实现技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邓鹏、孙莅文.娱教技术——教育技术的新领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5(5)

 [2]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规则教育的内容篇3

[关键词]德育内容 层次 重点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源自《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等相关规定,内容较为丰富、复杂,需要对其层次及重点加以合理区分,以利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处理好各内容之间的内在层次、先后关系、实施重点等,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

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是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规则。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不恃强凌弱,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放等等。

其二,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种规则层次德育内容的一般概括,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准则。如热爱和平,但对于别国的侵略我们又必须要敢于说不,敢于以武力的方式将其驱逐出境;如诚实守信,但对于敌人的诱供,我们要敢于守口如瓶,善于“撒谎”,对于一些需要鼓励和赞美的人来说,有些“善意的谎言”可能要比“实话实说”更能取得实效;如尊重他人,有时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熟视无睹,只是在批评或指正时应做到真诚等等。WWw.133229.CoM

其三,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项原则层次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维护法律尊严、伸张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指导作用,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规范作用。由于起激励作用的德育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的程度较低,加上德育理想一般较为宏大、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也只是发发倡议、喊喊口号,很少也很难去监督学生的发展水平。相比而言,起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的原则和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则较便于实施和监控。同时理想层次也必须通过原则和规则层次来落实,所以我们与其空喊口号,让德育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不如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从规则与原则层次做起,让德育理想“落”下来,变得实在些,也许这样反而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

依据德育内容三个层次的划分,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我认为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选择那些相对恒定的德目来进行。比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公正等基本德目。这些德目虽然具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但他们包含着人类文明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这些基本的东西要通过价值传递给下一代。”[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2]

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2.国民公德教育

国民公德教育是指通过德育对本国的国民给予的一种作为合格国民(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本国国民基本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主要包括德育内容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为何强调在中小学加强国民公德教育呢?第一是因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关心、参与建设的集体主义的立场,在对集体至上和利己主义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集体利益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巩固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将抽象的爱国与现阶段爱社会主义、积极准备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结合起来,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护世界和平、维护全人类的福祉、做世界的中国人结合起来,将民族自尊、自信心与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感与实际的、点滴的爱国行动结合起来,而不是“网络上那么多豪言壮语,可在现实中情况却似乎正好相反”[3];将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遵循最起码的社会道德防线——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将善良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与遵循民主与法制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公民的义务意识结合起来。第二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国民公德教育显得有些空泛与理想化,未能取得较好的实效,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了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不良倾向,一些人甚至不顾国格而走入歧途。因此,清务必“尊重你们的国家和文化。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是个中国人”。[4]

3.社会公德教育

其实社会公德教育和国民公德教育可统归为公德教育,之所以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因为,第一,两者虽都属于公共品德(道德),但公共的领域不同,国民公德侧重于强调在国家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社会公德则侧重于在社会日常公共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二,我国传统上较重视“家”与“国”,而忽视了处于两者之间的社会生活,导致了在一些社会公共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贫乏的局面。如当众喧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讲文明等等。

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不论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能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全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5]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很多,诚如《小学德育纲要》所强调的“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护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当同对个体内部心灵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外表很有“教养”,实则虚伪、狭隘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同时也需要注意,行为规范也是人为的准则,具有相对性、发展性、动态性,“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规范的制定、修改和执行当中去,让学生做规范的主人而非奴隶”。[6]

4.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道德关系处理始终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议题。家庭美德教育既关系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风尚。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伦理的国度,中国人始终相信“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明确指出:“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母亲。”[7]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离婚率上升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不利因素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未雨绸缪,在学校德育中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也是很广泛的,诚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强调的“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5.信仰道德教育

“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的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8]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内容和根本任务。

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是人们奋发向上的源泉。青少年是充满着理想的时期,向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始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理想也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以上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及五个方面的重点,其实这种区分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阶段性与针对性。实际上,德育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应当努力吸取世界各国德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落实,以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9.

[2]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3][4]yaleon.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j].读者.2004(2).29.

规则教育的内容篇4

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是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规则。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不恃强凌弱,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放等等。

其二,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种规则层次德育内容的一般概括,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准则。如热爱和平,但对于别国的侵略我们又必须要敢于说不,敢于以武力的方式将其驱逐出境;如诚实守信,但对于敌人的诱供,我们要敢于守口如瓶,善于“撒谎”,对于一些需要鼓励和赞美的人来说,有些“善意的谎言”可能要比“实话实说”更能取得实效;如尊重他人,有时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熟视无睹,只是在批评或指正时应做到真诚等等。

其三,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项原则层次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维护法律尊严、伸张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指导作用,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规范作用。由于起激励作用的德育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的程度较低,加上德育理想一般较为宏大、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也只是发发倡议、喊喊口号,很少也很难去监督学生的发展水平。相比而言,起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的原则和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则较便于实施和监控。同时理想层次也必须通过原则和规则层次来落实,所以我们与其空喊口号,让德育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不如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从规则与原则层次做起,让德育理想“落”下来,变得实在些,也许这样反而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

依据德育内容三个层次的划分,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我认为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选择那些相对恒定的德目来进行。比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公正等基本德目。这些德目虽然具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但他们包含着人类文明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这些基本的东西要通过价值传递给下一代。”[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2]

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2.国民公德教育

国民公德教育是指通过德育对本国的国民给予的一种作为合格国民(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本国国民基本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主要包括德育内容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为何强调在中小学加强国民公德教育呢?第一是因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关心、参与建设的集体主义的立场,在对集体至上和利己主义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集体利益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巩固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将抽象的爱国与现阶段爱社会主义、积极准备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结合起来,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护世界和平、维护全人类的福祉、做世界的中国人结合起来,将民族自尊、自信心与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感与实际的、点滴的爱国行动结合起来,而不是“网络上那么多豪言壮语,可在现实中情况却似乎正好相反”[3];将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遵循最起码的社会道德防线——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将善良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与遵循民主与法制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公民的义务意识结合起来。第二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国民公德教育显得有些空泛与理想化,未能取得较好的实效,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了崇洋、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不良倾向,一些人甚至不顾国格而走入歧途。因此,清务必“尊重你们的国家和文化。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是个中国人”。[4]

3.社会公德教育

其实社会公德教育和国民公德教育可统归为公德教育,之所以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因为,第一,两者虽都属于公共品德(道德),但公共的领域不同,国民公德侧重于强调在国家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社会公德则侧重于在社会日常公共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二,我国传统上较重视“家”与“国”,而忽视了处于两者之间的社会生活,导致了在一些社会公共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贫乏的局面。如当众喧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讲文明等等。

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不论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能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全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5]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很多,诚如《小学德育纲要》所强调的“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护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当同对个体内部心灵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外表很有“教养”,实则虚伪、狭隘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同时也需要注意,行为规范也是人为的准则,具有相对性、发展性、动态性,“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规范的制定、修改和执行当中去,让学生做规范的主人而非奴隶”。[6]

4.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道德关系处理始终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议题。家庭美德教育既关系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风尚。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伦理的国度,中国人始终相信“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明确指出:“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母亲。”[7]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离婚率上升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不利因素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未雨绸缪,在学校德育中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也是很广泛的,诚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强调的“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5.信仰道德教育

“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的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8]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内容和根本任务。

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是人们奋发向上的源泉。青少年是充满着理想的时期,向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始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理想也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以上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及五个方面的重点,其实这种区分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阶段性与针对性。实际上,德育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应当努力吸取世界各国德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落实,以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9.

[2]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3][4]Yaleon.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J].读者.2004(2).29.

[5][6][8]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1、102、110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57.

规则教育的内容篇5

关键词:鹤壁市;高级中学;体育教学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师资情况

目前鹤壁市7所中学的体育教师41.2%来自于篮球专业;9.3%来自于足球专业;7.3%来自于羽毛球专业;4.3%来自于排球专业;5.6%来自于武术专业(主要是以太极拳为主);5.6%来自于健美操专业;18.9%来自于体育教育专业,其它的则大都是来自于田径专业。

(二)教学环境情况

目前鹤壁市7所高中几乎都拥有两块以上的操场,部分学校甚至还拥有4块操场。塑胶田径场占了62.1%,煤渣田径场占了37.9%。其中,6.9%的跑道是250米;31%的跑道是300米;62.1%的跑道则为400米。67.2%的学校拥有至少一个室内体育馆。除此之外,7所高中平均拥有3.2个篮球场、3.3个足球场、1.4个排球场、1.8个羽毛球场、1.9个乒乓球场。部分学校是将操场与田径场、足球场套用,或者是将篮球场与羽毛球、排球场进行套用,由此既节约了用地空间。与《河南省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基本标准》和《河南省高级中学体育装备标准》比较,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体育课开展情况

大部分学校仅仅通过室外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但却很少开设一些理论课,来丰富学生的运动知识,培养其积极、健康的运动心理与情感思想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既造成了鹤壁市高级中学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缺陷,无法系统、科学地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造成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不仅鹤壁市高级中学面临的问题,其它诸多学校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四)体育课内容情况

从教学内容来说,一方面由于各个班级每周只有2节体育课,一个学期大致40个课时左右,时间有限,无法进行深入、系统的课程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大多采用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集体式的体育课教学活动,学生的运动技能良莠不齐;对特定项目的兴趣也呈现出较大差异,目前体育课程主要是以传授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和技能为主。比如篮球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运球、传球、步伐、规则等等;足球课中的教学内容包括传球、带球、点球、规则等等;而羽毛球与乒乓球的教学内容则主要是以发球、对打以及相关规则为主。

(五)体育课组织形式

目前鹤壁市7所高级中学,67.2%的学校仍然是以行政班的方式来组织体育课堂,也即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式教学活动。很难顾及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运动需求情况等等,几乎无法实现预期的体育教学目标。

(六)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的看法

一方面是上级部门对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硬件设施的考核;另一方面则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资金的匮乏以及沉重的文化课学习任务等等,既要兴建部分硬件实施和开设相关课程,应付上级检查;同时在体育课规划、管理与监督方面又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导致当前高中体育课“有名无实”的发展现状。

二、面临问题

(一)领导不够重视,教师培训不足

鹤壁市7所高级中学的领导普遍存在着对于体育课重视不够的现象。大部分人表现出来的是“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认为提升文化课教学质量才是升学之道,因此,不仅在职称评定与外出培训方面,偏向于文化课教师,或是缺少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监督与考核等等,从而造成体育教师的懈怠心理。

目前鹤壁市7所高中的体育教师,26.7%的人在最近三年没有参加任何培训或者是进修活动;33.8%的人仅参加过一次外出培训活动;26.7%的人参加过2至3次培训或进修活动;参加过4次以上培训或进修活动的老师仅仅占12.8%。这反映出鹤壁市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缺乏对外沟通和交流活动,可能带来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匮乏等方面的后果。

(二)体育课时间短,内容散乱

鹤壁市几乎所有的高中都能够保证高一的学生每周有2节体育课,一个学期40个课时左右;77.3%的高中为高二的学生开设2节体育课,同样为40个课时;而高三班级则很少开设体育课。比如篮球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运球、传球、步伐、规则等等;足球课中的教学内容包括传球、带球、点球、规则等等;而羽毛球与乒乓球的教学内容则主要是以发球、对打以及相关规则为主。目前鹤壁市高级中学体育课主要是以传授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篮球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运球、传球、步伐、规则等等;足球课中的教学内容包括传球、带球、点球、规则等等;而羽毛球与乒乓球的教学内容则主要是以发球、对打以及相关规则为主。

三、建议

(一)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高级中学的指导与考核,激发学校对于体育课教学的重视,完善的体育教学计划和实施方式。

(二)在校内建构系统的体育教学监督与考核机制,提升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于课的重视程度。

(三)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背景、体育课结构有一个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四)各所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项目教学法的思想、理念和模式,设计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项目教学法实施方式。

(五)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完善的教学设施。

(六)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后期培训活动,由此增强其专业素质;丰富其教学方法,激发其进行体育教学创新与教学改革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周兵,孟文砚.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杨铁黎.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规则教育的内容篇6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小学生很难掌握,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不仅可以丰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照搬竞技运动项目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域”。对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造与转化,使其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接受能力,竞技素材教材化。同时,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一个崭新的理念。理念一:健康第一,使每位学生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都达到最佳,通过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和能力,不仅要求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最终将落脚点归为健康,认为健康才是个体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理念二: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胆改革传统项目,将部分陈旧的,及一些过分强调标准技术动作而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内容删除。在吸收旧教材精华的同时,及时引入各种新兴的运动项目,精选一些与时俱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及树立“健康第一”观的内容。强调传授具有合理结构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不断更新与社会需求较远的繁、难、杂内容。学校与地区可以根据本学校与地区的优势,建立校本教材与地区教材。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三、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1.竞技体育运动的特点

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1)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2)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3)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4)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5)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2.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小学体育当中小学生抱着大篮球投高篮筐,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小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了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国外在竞技运动项目内容教材化方面给了很好的启示。例如,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了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目前,日本在“快乐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广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半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小学体育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策略

余仲平、曹玉梅在《对竞技体育教材化的思考》中这样表述,竞技体育教材化:(1)向游戏方向教材化;(2)向生活、实用方向教材;(3)向文化方向教材化;(4)向综合化方向教材化;(5)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 技术, 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发展;(6)向趣味化方面的教材化;(7)向简化方向教材化;(8)向运动处方方向教材。刘卫中在《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几点思考》中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育教材化改造中,首先要紧紧围绕体育教材的健身性、文化性、基础性、科学性、趣味性、民族性、时代性等选编原则。从体质健康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视角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体育教材的挖掘与建设。对一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项目要进行改造,具体的改造的方法,可以用简化、变形,游戏化、生活化等多种途径进行。樊炳有、梅建峰在《对竞技运动教材化有关问题的探讨》提出对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育教材化改造要向动作教育方向教材化,要素化、淡化竞争的因素,追求动作的合理性和美感;向游戏方向教材化;向理性方向教材化,追求“懂与会的结合”,其方法主要是挖掘运动背后的原理和知识,并将其“编织”具有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向文化方向教材化,理解运动的文化背景,突出文化的情调和氛围;向生活、实用方向教材,使运动更贴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这种教材既突出了运动的实用性价值,又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向简化方向教材;向变形方向教材化,把几种运动进行重新组合,在器材和规则上进行大胆的改造,成为一种“似是而非”的新运动项目;向运动处方方向教材化。

四、小结

小学体育竞技运动教材化,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对竞技运动要简化技术结构,降低运动难度,使其既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的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的身心负担;调整场地、器械的规格,修改竞技竞赛规则,使其能适应广大小学生的实际,降低负荷要求;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价值阈内,满足学生健康需要。应遵循完善人体和增强体质的原则、学生可接受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渐进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杰凯.论“轻体育”与竞技运动项目“软式化”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

规则教育的内容篇7

关 键 词 中小学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计;规则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2016年秋季,新编浙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走进了小学低年级课堂。教材编写遵循道德学习规律和儿童生活逻辑,依据经验累积程序,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等融入其间,力求实现国家意志、党的要求和儿童成长三者的有机融合。其中,“规则”作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要求。规则学习是一种社会价值学习,它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需要学习者经历从依从性学习到认同性学习,最后发展到信奉性学习的过程。①如何根据新教材和规则学习的特点来正确定位与确定教学目标?

以下,笔者以浙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我们一起做”一课为例,阐述我们的探索。

一、梳理教材,制作“规则图谱”

研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必备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品德课教师认识到,读教材不仅仅是指本册教材,如果我们能够着眼“全局”,清晰地把握全册教材的逻辑体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解每一个年段的目标,那么,准确定位一课教学目标的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综观全册品德教材,规则教育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遵循儿童不断拓展的生活空间,逐渐延展,螺旋上升,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认识到各种规则既制约我们的行为,又保障我们的权益。一二年级侧重家庭、学校的规则,三四年级逐步深入到学校、社会中的规则,五、六年级侧重于社会中的规则,同时兼顾家庭与学校生活。由此,我们尝试制作了一二年级规则教育图谱(见表1)。

由表格可知,“我们一起做”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它在规则教育图谱中居于起始阶段。在认识校园和老师之后,学生开始感受和了解学校和班级、公共场所的规则,初步树立规则意识。把握这一定位,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价值。

二、回归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本次新教材的编写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以《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为基本依据。值得关注的是,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依然是本次教材的编写依据。课程目标是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面对新教材,我们必须“回到”课程标准,才能心中有数,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研读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浙教版《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理念与课程实施方式不变,但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关注的重点上有所调整。课程目标强化了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到“我们一起做”一课,它从属于对儿童进行“积极愉快、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教育主题,旨在达成“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的课程标准要求。

据此,我们依照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界定,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解读课程目标和侧重点(见表2)。

课程目标是把握课时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两者有区别,但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课时教学目标通过生动鲜活的教学活动,将课程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立根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的区别,教学目标定位才不会出现偏差。但是要准确定位课时目标,我们还需立足规则教育图谱,找到同类主题教学的异同点,使教学活动在目标指引下准确、有序开展。

此时,结合一二年级规则教育图谱,我们注意到,本课与“我们生活在集体中”同属学校规则的范畴,是同一个方面的内容在不同年段重复出现。那么,教学目标必须体现年段层次性,把握目标螺旋上升的特点,才能避免教学目标拔高或过低的现象(见表3)。

面对相同的教育范畴,类似的活动主题,我们要把握年段特点,把握好规则教育的目标层次,凸显重点和难点,提取生活与学习中规律性的内容,才能做到目标定位准确,真正体现课程螺旋上升的特点,促进学生规则意识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立足学情,定位教学目标

儿童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既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入解读和理解,更需要教师立足学情,灵活调整。

规则意识是法治教育的核心和重点,为此,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了“规则贴”这一栏目,以关键词和插图等形式强化规则意识教育。“我们一起做”一课的规则贴是:“一起做,要尊重大家约定的规则。”教材配置了插图“小诊所”的“问题在哪里”(见下图),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三幅图反映了合作中常出现的情境问题,由此引发儿童思考规则。

图一侧重于讲述游戏中,一起做要遵守规则,讲究公平、公正;图二侧重于讲述一起做要互相理解、相互体谅、多为他人着想;图三则侧重于讲述一起做要讲究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来,不争抢。但是,学生在日常游戏活动中已经拥有模糊的公平、公正观念,他们最欠缺的是对于如何“一起做”和为什么要“一起做”,即合作规则和方法的认知与思考。因此,我们依据教材插图情境,作了调整,通过创设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齐眉棍”,了解为什么要遵守大家约定的规则,以及如何遵守。

如此,在一个活动体验中吃透“规则”,达成如下教学目标:通过体验活动、角色扮演,知道合作的重要性,掌握简单的邀请他人和接受他人邀请一起做的办法;能够积极参与各种和小伙伴合作的学习活动,遵守简单的合作规则,养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在体验活动中了解一些合作的方法,认识到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互相信任、互相谦让,才能一起做好事情;在交流、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体会合作的快乐。

这一教学目标设计层次分明,既避免学生将合作规则和方法隔裂,又便于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游戏体验中理解了为什么要遵守约定的规则,到底要遵守什么规则;深刻体会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从而有效突破了“了解合作一定要讲究秩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这一教学难点。(下附相应活动)

1.讲清体验活动“齐眉棍”的规则。

2.挑选参加游戏的8个小朋友。其他小朋友观察并思考他们成功或是失败的原因。

3.活动体验。学生动作不一致,导致齐眉棍没有达到水平放置而失败。

4.师生讨论怎么才能完成这个体验活动。

规则教育的内容篇8

关键词:体育游戏 中学体育 体育教学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5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体育教学也在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与以往相比有了新的变化,体育教学任务更加多样化,一方面,提高广大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项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帮助大家提高锻炼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为此,中学体育教学必须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这也是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

一、中学体育游戏所具有的特点

(一)中学体育游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游戏至关重要,首先具有锻炼身体的基本价值,中学体育游戏中的部分游戏运动负荷较轻,例如提高注意力的练习、放松身体的简单锻炼等。虽然这些类型的体育锻炼比较轻松,但是还是需要身体的运动。因此,必然具有一定的健身作用。还有一些游戏是通过脑力完成,例如,一些棋类的游戏,这些只能算是一种智力游戏,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中学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特征

中学体育游戏既然是一种游戏,那么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不具备趣味性特征,则不能称其为游戏,只能算是体育练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游戏中,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必然要求。

(三)中学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性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游戏,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游戏规则,这样游戏才能在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中有序开展。体育游戏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一种需求,既然是游戏就应该有一定的规则,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之中,参与者才能玩出应有的效果。因此,中学体育游戏必然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的。

二、中学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体育游戏能够起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体育游戏是建立在身体运动的基础上,这与其他的体育活动是相同的,总之,是在一定的趣味性中完成锻炼身体和愉悦心情的效果。体育游戏的内容是预先设计好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健身作用,因此,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有效途径。

(二)体育游戏能够起到愉悦身心的效果

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展现出自己的身体素质、体育技能、运动智慧等,因此能够得到观看者的欣赏,尤其是能够得到异性的恋慕,因此不但能够满足学生生理上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运动者心理上的需求感,使参与者得到一种快乐的感受。中学体育游戏是一种大家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因此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增进交流和友谊,体育游戏本身的趣味性也能给参与者带来快乐,使学生摆脱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收到愉悦身心的良好效果。

(三)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体育游戏是加强身体锻炼的一种有趣形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广大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学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因为只有在游戏规则中,大家才能把游戏进行下去,离开游戏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适当开展体育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遵守游戏规则,使学生自觉维护游戏规则,提高学生在纪律方面的品质,这对学生来说也具有一种积极的教育作用。体育游戏属于集体活动,这就需要参与者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游戏,并且取得更好的成绩,开展体育游戏能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等良好的品质。在体育游戏中,通常会采用对抗和竞争的形式进行,因此,需要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和机智勇敢等良好的品质。中学体育游戏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游戏,因此,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快乐。体育游戏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智力水平,不少中学体育游戏都需要具有急智才能很好地完成游戏,有一些游戏还需要参与者在游戏过程中选择最佳的合作方案完成游戏,这就需要参与者开动脑筋,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游戏的内容和规则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游戏,能够有效地提高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因此,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那么,在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方面,就必须进行认真地研究,应该按照教材提出的要求和任务来选择游戏内容。中学体育教师应该结合教材的实际要求,积极创编体育游戏项目,这样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游戏要想顺利进行下去,就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性制约,学生不可在游戏的过程中随意突破规则。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改进游戏内容和规则,这样能够更好地达到开展体育游戏的目的。

(二)严防发生伤害事故

开展体育运动就可能会有运动损伤的发生,在设计和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如何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运动损伤通常是由于参与者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因此,首先必须从思想上给予一定的重视,应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体育游戏的组织纪律

开展体育游戏必须加强组织纪律观念,这是保障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要按照教师的要求有步骤地进行体育游戏。所有的游戏参与者都必须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活动,特别是在一些投掷项目中,或者在跑动中进行的游戏,以及一些球类方面的体育游戏等,特别容易出现体育伤害事故,因此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强体育游戏的组织纪律,防止出现混乱场面和伤害事故的发生。

中学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应该给予一定的针对性,使其适合中学体育教学目标,要注意体育游戏过程的安全,切实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中学体育游戏过程中,要强调游戏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保障游戏规则的落实。中学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体育游戏,应该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工作,要对学生们讲清游戏的内容和注意事项等。并且及时总结体育游戏,对积极参与者给予表扬,对不认真参与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不断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游伟东,毋洪飞. 浅谈中学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规则教育的内容篇9

一、遵循整体构建的依据与原则,实现内容构建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不是由教育者主观任意选择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客观依据。内容的整体构建,就是在遵循客观依据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科学原则,对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确立与设计,保证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客观依据是内容确立的基础,科学原则是对客观依据的反映和体现,是内容整体构建的准绳,二者紧密联系,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科学性。

(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依据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客观依据既有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形势发展要求,又有内在的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等,只有紧跟形势,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规律,才能科学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很好地完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培养出思想政治品德过硬的优秀人才。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性质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根本上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所制约,因此,它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性质;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为实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它们都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决定,同时又为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只不过目标较为抽象集中,具有方向性;内容较为具体分散,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不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一主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就失去了根基和准绳。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规律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受教育者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所能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层次的高低、深浅和广度也迥然各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要求上,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和选择不同,而且对同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能力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既要考虑与教育对象过去所达到的目标的衔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设置相应的内容。否则,即使内容准确无误,如果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脱离了受教育者的发展实际,不管是过高还是过深还是过浅,其结果必然是无效或收效甚微。

3.形势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情况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由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及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所制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还有另一类不稳定的或者说是多变性的内容,即由时代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的形势要求出发而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由社会环境的动态性决定的。这种多变性的内容,或者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或者是因为党和国家的某些政策的变化和发展,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原则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原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理论构建与现实实施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的基本准则。

1.科学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中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呈现出“工具性”特征。坚持主体性原则,可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显现出“价值理性”的光辉。因此,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中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的原则,也就从根本上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工具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2.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平而向受教育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只有从现实出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既应体现现实性,又要体现理想性。

3.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历来就有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不同主张。前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应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计,后者则主张应为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设计,两者之争实际上是教育价值选择问题。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依据社会要求来确定,存在过分强调社会适应性教育的片面倾向。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两者不仅紧密相联,而且还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就其价值关系来说,二者是一致的。

4.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整体性原则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构建,它要求各内容要素协调配合,发挥整体的最佳功效。如果破坏了内容结构的有机整体性,各要素相不配合,互相排斥,则必定破坏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优化内容结构,实现内容构建的全面性

(一)优化内容结构的出发点:加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内容,政治性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看,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功能,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虽然仍然受到相当重视,但只是众多功能之一。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主体,主体性的全面提升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逻辑和核心性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离开人,最发达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会因其失去根本而如同大厦建于沙漠,是虚幻的。

(二)优化内容结构的基础:加强内容构建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实现内容构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针对性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基础也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三)优化内容结构的价值取向:实现内容构建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结合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实际上是教育目的理论中教育价值选择问题,所以,实现内容构建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结合,避免片面的社会化取向或个性化取向,是优化内容结构、实现内容整体构建的最佳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原则在实现内容结构优化中的具体运用。从根本上讲,重视人的个体价值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个体价值的实现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根本价值尺度。没有个体价值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内在意蕴。

规则教育的内容篇10

人类跨入新世纪,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波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为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那么,什么叫全球化呢?全球化就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1]。全球化不是某一时段上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昭示着一种发展趋势。全球化给世界历史的进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把中国的发展纳入了世界的轨道。在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还是在价值导向方面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全球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众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3](P157-159)。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在其反映和体现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时,才有可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全球化使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交往频繁,影响加深,随之而来的是不同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碰撞。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观念更新加快,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就会缺乏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就会丧失生命力。

(二)全球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以内容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以说理和灌输为主要手段,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来实现。与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涌动的改革潮流相对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是:一是过分注重和强调“显性教育”,而对“隐性教育”和实践教育重视得不够;二是学校、家庭的主体地位突出,宗教、社区和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教育作用发挥得不够理想、不够充分;三是过分倚重于说理和灌输,缺乏科学分析,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这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以集体主义为本位,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而西方的文化传统却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强调国家为公民个体服务、为个体而存在。在全球化浪潮中,这两种文化传统相互碰撞、相互冲击,其结果是信奉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开始强调社会价值,而信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开始关注个人价值,于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趋向并重且逐渐成为一种基本的价值导向。这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是一种新的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全球化的回应

全球化改变了世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应该有所变化,有所侧重,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3](P147)。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四有”应当有所侧重。

“有理想”是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统一,社会理想又包括共产主义理想和共同理想。在全球化条件下的理想教育应当侧重于共同理想,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具有层次性。“有道德”是说教育应当侧重于道德的底线——不损人,尤其是在信用严重危机的今天更应强调这个基本的道德层次。“有文化”是说教育应当侧重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教育。“有纪律”是说教育应侧重于强化规则意识(法制意识),中国加入WTO之后,具备规则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全球化的进程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全球意识教育。全球化将世界各国人民紧紧联结在一起。生态环境恶化、人炸、能源危机、恐怖活动等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的问题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携手,共同解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与地球和谐共存,就要不断加深对地球的理解。我们要从全球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要具有面向全球化所必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世界大同者的眼光和胸襟。不仅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更要“胸怀全球,放眼宇宙”。

第二,规则意识教育。规则意识也就是法制意识,法律就是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规则。我国加入了WTO,就必须按照WTO的规则来规范政府行为,维护国家利益。2001年11月9日,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卡塔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加入WTO后承诺开放市场,遵守WTO规则,并且国内各有关的法律法规都要与WTO规则相一致。应教育学生懂得:无视规则的存在,肆意践踏规则,将会给我们的国家利益、民族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强化规则意识,学会运用国际规则趋利避害,使我们的行为和经济活动处于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三,爱国意识教育。全球化赋予爱国主义以崭新的内涵,我们切不可把爱国主义混同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我们要努力谋取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制定全球化的运作规则,并在国际规则的约束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爱国主义。因此,我们要将爱国主义与全球化结合起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完善自我,吸收对方合理的东西,使我们的价值理念不断更新,社会制度更臻于完善。

第四,危机意识教育。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先辈所创造的辉煌毕竟属于过去。放眼世界,我们应当时时有一种危机感。我国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人均GDP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恶化,北方的沙尘暴甚至危及到了周边国家。此外还有环境污染问题,资源危机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危机意识教育方面,日本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五,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的精神基础。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就丝毫不能忽视公民意识教育。公司意识教育,可使人形成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切实尊重他人的权利。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在全球化进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除了那些传统的已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外,还应当结合新情况,吸取他国经验,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第一,注重“隐性教育”,坚持公开性与渗透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公开的、正面的教育方法当然十分重要。学校教师应当直接而理智地传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准则,观点不能模棱两可或取中立态度,要态度坦诚,泾渭分明,但只有这种直接的方式还是远远不够的。其时间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人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种意识障碍,从而制约人们对有关思想、政治、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在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当更具有自然性和隐蔽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的爆炸性发展正改变着经济、社会、文化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其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往任何一次产业革命所无法比拟的。网络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手段。因此,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网络带来的信息污染、网上交友、网上游戏、网上伦理道德以及网上信息选择等问题,最终只能在网上解决。只有进入到产生网络问题的环境中,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要通过网络向人们提供大量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信息,对人们进行正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也要教育上网者学会正确地选择网站,这是每个上网者必备的素质。对那些不健康的网站,可以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将其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第三,引入现代管理科学的成果,对人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道德说教大于科学分析,说理往往变成了说教和灌输,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深思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人的行为。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欲影响人的行为,必先了解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的背后又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任何需要只有在被意识到时,才能构成动机产生的原因。因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离不开行为科学的指导。经济学原理认为,人在既定条件下都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由此看来,教育人见义勇为,不用制度规范而仅用道德劝诫是不够的。

人性即人的本质。人性之中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其中,自然属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以人为本的第一要素是满足人的自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人的自然性去空谈人的社会性。要真正做好人的工作,就必须将教育机制建立在对人性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