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总结十篇

时间:2023-06-14 17:35:58

融合教育总结

融合教育总结篇1

关键词:军事教育;国民教育;融合发展

发挥国民教育优势,促进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军民教育融合发展”),大力培养军事人才,是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军的一贯做法,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建国前,军民教育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我军从地方吸收了大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并将其培养为军事人才。建国后,军民教育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2000年我国正式出台了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制度,军民教育融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因此分析梳理军民教育融合发展历史,对落实胡主席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探索新时期军民教育融合的路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国前,我军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

我军在吸收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进入军队,有过成功的经验。战争年代,我军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使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早在1939年总政治部就要求各部队“大批地吸收纯洁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参加基层工作”。总政治部1940年《政治工作总结》指出:抗日战争以来,各部队估计吸收知识分子干部1万人左右,占全军干部总数的18%-20%。[1](P.156)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更加重视吸收知识分子到军队工作。1949年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就招收了9000名知识青年参加军队工作,这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满足革命发展形势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具有重大的意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参加人民军队,不仅对提高我军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极为关键,而且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20世纪50-60年代,军民教育融合发展在艰难中探索

军民教育融合发展思想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的“军民两用”和“军民结合”思想。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一贯坚持“军民结合”的指导方针。最初,这一方针主要用于指导国防工业建设,后来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一思想拓展到军事人才培养这一领域中来。

建国初始,我军要搞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由于当时的条件和形势,部队接受了许多地方大专院校毕业生。1950年,步兵院校首次从地方院校招收大一、大二学员,扩大了干部来源。为了适应文化教育的需要,1953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要选拔一批经过学习改造或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经过短期培训后担任文化教员。从1950年到1956年,军队从地方高校吸收入伍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达30万人,占新增干部的23%。[2](P.52-54)1963年10月,总政治部《关于军队从地方接收高中等院校毕业生当兵劳动实习以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指出,“最近几年部队从地方接收大批高中等院校毕业生,今后每年还要继续接收一些”,接收入伍的概念正式形成。1963年颁布的《军官服役条例》规定,现役军官平时可由个别征召的地方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补充[2](P.52-54)。

三、20世纪80、90年代,军民教育融合在军队院校恢复中起步

“”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16字方针,这是对“军民两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军队恢复了军民教育融合发展培养军事人才的制度,主要分三个方面:

一是军队院校招生纳入国家普遍高等学校招生计划。1980年5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选拔培养基层干部问题的通知》规定,从1980年开始,军事院校实行招收地方青年学生和部队优秀士兵,经过考试合格才能提拔干部的制度。1988年,空军、海军招收飞行学员,开始实行按国家高等教育统一招生的制度,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这对于提高干部培训质量,控制干部数量,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重新从地方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优秀青年到军队工作,军队开始有计划、成批量地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1983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国家纪委、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分配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军队培养军政指挥干部的请示和通知》,使军队院校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工作重新起步。而1985年至1995年10年中,仅总参系统就累计接收非军事院校学生4000多名,占总参专业技术干部的13%。据《中国教育报》报道,1995年分配到总参、总政系统工作的非军事院校毕业生有827人,其十生l0人,硕士生71人,本科生609人。

三是为了解决恢复和增建院校后教员短缺的问题,进一步拓宽教员选调的渠道。1980年12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在《加强教员队伍建设的暂行规定》中提出,教员可以从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中选调。1983年和1984年,总政治部统一接收了一批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和研究生,重点充实了院校教员队伍。同时一些院校也选调了一批地方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1986年6月,中央军委《关于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决定》又提出,要开辟多种渠道,扩大教员来源,经批准可特招少量地方高层次人才任教,或特聘社会专门人才,以补充师资不足。[3]1995年2月,为了加快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加强院校主干学科建设,提高军队院校教学科研水平,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下发了《特招地方专业技术人员入伍的通知》。

融合教育总结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个性教育就业教育融合

高职院校的教育要以适应社会发展为主旨,要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教育和以创新为基点的就业教育,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统一于高职教育体系之中。

一、个性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 基本要求的融合性。个性教育要求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因材施教,保证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就业教育是指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包括技术指导教育和思想观念教育。从基本要求来看,二者存在很大的关联性。首先,个性教育的目的是在教育观指导下,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个性品质得到自主和谐发展。而就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各种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增强其就业核心竞争力。这样,将学生个体的特长发展和职业发展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使其具有更强的职业竞争力。

2 教学思想的融合性。个性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体心理水平。Www.133229.COM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既包含先天的成分又包含后天的因素,但后天的培养更为重要。个性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气质、爱好等方面的特长进行专业培养,其培养目标要与就业方向保持一致。教学思想的融合就是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特长的专项培养使学生专业技能和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则要在技能培养过程中融人情感意志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自律自省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荣辱观。

3 教学方式的融合性。为了更好地实现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必须将个性化教育融入各种教学方式之中。首先,要进行教学活动方式的个性化处理,例如:有些学生特别擅长交往,就应该利用课内外活动培养他们的交际特长,这种特长对于销售、组织等工作特别有利。其次,要进行知识传授的个性化处理,在课堂上传授文化知识时也要考虑到就业问题和个性化问题,将专业知识、就业技能及个人特长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总之,把学生规范的学习生活与就业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主旋律。

二、个性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对策

1 树立融合性教育理念。个性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要求教师具备融合意识,不但具备自己本学科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个性教育和就业教育的相关知识,以便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随时渗透个性教育和就业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与时俱进的职业观与择业观,使每个学生尽快进入具有个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角色。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意识养成过程中的有效做法是:首先,传递给教师个性教育和创新就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进行教学工作调研,针对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处理;第三,将教材和课程进行整合,校方及时调整就业教育和个性教育的融合机制,并通过校方的活动将创新教育手段和个性化教育理念融合起来;最后,在意识融合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分析,并适当调整已设计的教育方式。总之,个性化教育与创新化教育的教育意识融合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坚定教学目标,将创新化的就业指导和“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作为高职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

2 整合教学设施。整合教学设施是指为开展教学实践提供的一系列软硬件设施的统称,包括教室、操场、网络、电视、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视频教学等等,还包括课程、教材资源、教学设备等等。(1)个性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平台应有更多的信息公布设施。学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师生间的广泛交流,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思想教育和个性发展指导。信息平台要依靠网络建设,具体通过论坛建设、个人信息库建设等实现教育目的。(2)教育平台要及时进行更新调整。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跨学科攻读学位的越来越多,为了发展个性教育必须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降低跨学科学习的门槛,并转变传统的固定学科、学系不能变的管理方式。

3 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融合可以采取多种手段:(1)主题班会教育。班会形式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班会教育实施“专业成才教育”和“就业指

融合教育总结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融资;债券;产学研结合;教育集团化;股票

高等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而处于弱势地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更是面临着严峻挑战。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教育成本的2.64倍。①因此,能否建立多渠道、新型的投融资体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和规模。

一、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采取多种形式为学校创收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产学研结合之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产学研结合有利于企业、高职院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使得它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支撑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同时,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也使得高职教育从单纯的职前教育向职后教育延伸,从学历教育扩展到非学历教育,从而也密切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为产学合作奠定了基础。

国际经验表明,目前产学研结合主要有两种形式:学校自办企业、校企合办。

学校自办企业是指学校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等优势独立开办的以营利为目的,由学校相关部门直接管理的一种机构组织形式。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在此方面曾进行过成功尝试。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最终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硅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开发了一些既有利: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如开发新型材料、制造业技术革新、开发人工智能、生物化学应用等。

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产学研结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应用技术开发与转化为重点,发展校办产业,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具有开办企业的独特优势,因此应该鼓励高职院校在经营模式上走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校办企业。校办企业的发展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平台,也为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本地经济,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其校办养猪场每年供应港澳、内地10万头肉猪,猪粪用来养殖鲜鱼、栽培有机蔬菜和花卉。2002底,产业产值过亿元,利润达千万元,不仅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费,而且为推动当地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校企合办是指由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或合资建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机构组织形式,其有助于将学校优势与企业资源有效地融通和整合,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对于学校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从而更好地面向市场进行招生和设置专业,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其挖掘和培养人才的成本以及增强人才储备。

从国际和国内一些研究型院校的发展经验来看,学校以技术人股是校企合办的一种普遍形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以技术入股合作开办企业的形式发展比较缓慢。其原因在于,一直以来,人们对高职教育有一种误解,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操作工。高职教育是培养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这些人才应拥有一定的知识、技术含量。在世界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必须将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普通高等院校凭借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开发出一些领先的技术,进而将其内化处理或是卖给企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创建于1994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新企业”,是专门从事学校技术转让的机构。1994年以来,通过技术转让和技术人股参与分红等方式,哥伦比亚大学已创收6亿美元,并为社会创造了1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了 40多亿美元的社会财富。另外,2004年我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969.30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806.78亿元,占总额的82.23%,比2003年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668,07亿元增加了138.71亿元,增长率为20.76%。②

由此可见,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对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为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走教育集团化之路,公开发行股票

在我国教育资金普遍短缺以及高职教育备受冷落的情况下,高职教育的经费来源问题变得尤为严峻。要想吸引民间资金投资于高职教育,首先必须提高社会和民众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1999年,美国已有77家教育公司上市,资本总额达330亿美元。美国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为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权益性资本,成为其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条件。因此,教育公司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走教育集团化之路,进行股票融资,是指学校之间进行联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公司,然后以教育公司的名义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为学校募集教育发展资金。在当前情况下,这一方式还存在种种困难,例如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民间对教育股票的反应等。但是,纵观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走教育集团化之路并公开发行股票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首先,通过教育集团化成立教育公司并公开发行股票,可以扩大高职教育的影响,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

其次,股票融资过程中,融资人无需偿还本金,而且股票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这样就增加了教育股票的流动性和融资能力,从而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第三,根据相关规定,既然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就必须接受股东和广大股民的监督,只有高职院校发展良好,教育公司运转正常,教育股票才会有较好的市场,也才能达到为高职院校融资的目的。因此,这种方式有助于加强社会对高职院校的监督,从而促进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三、加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融资力度

财政投融资就是用邮政储蓄及其他方式吸收国民储蓄或者从国民手中借款(称为活用民间资金),将这些资金提供给国家认为需要的地方,可以说是有计划地形成资本。财政投融资是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教育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根据美国纽约大学校长、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D.Bruce Johnston)于1986年提出谁受益谁负担的教育成本分担原则,国家、社会、个人、企业等都是受益者,都应该承担一定的教育费用。

目前,我国大学平均学费达到3895元.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自身较高的教育成本以及社会地位问题,其平均学杂费高于普通高等院校,已经超过了一般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通过提高学杂费来增加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根据我国的现实,政府应该制定各种激励政策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教育。据统计,2005年1月份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2.22万亿元,有着巨大的发掘空间。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民间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47%,低于1.32%的国际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63%,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15%。由于思想观念、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制约,高职教育一直处于在普通高等教育的阴影之中,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若是依靠高职院校本身去吸引民间资本会存在很大的困难。

鉴于此,政府应以国家的名义为高职教育进行财政投融资,以弥补其教育经费不足。

财政投融资主要包括股票市场融资、债券市场融资、基金等融资方式。在此,本文着眼于债券市场融资即发行教育债券。债券融资是指学校按照法定程序发行债券并承诺于指定日期还本付息的一种筹资方式。首先,债券融资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因为一般情况下,债券的持有人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利而无参与管理的权利;其次,从政府债券来考虑.财政投融资教育债券属于国债,其信用度高、对民间闲散资金的吸引力强;第三,债券的利息是从公司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具有税盾效应,因此债券筹资方式成本相对较低。1999年国家安排国债资金14.7亿元,为承担扩招任务的普通高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截至2001年,中央共安排高校扩招国债资金52.9亿元,支持高等学校新建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设施项目共计835项,建筑面积达到1228万平方米,批准项目总投资203亿元。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扩招所带来的经费紧张问题。因此,政府应继续大力推行教育国债,并将资金适当地向高职院校倾斜,以起到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的作用。

[注 释]

①刘仕辉.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J].教育与经济,1998,(2):28-32.

②http://www.cuteeh.edu.cn/ShowArtiele~asp?ArticlelD=10290.

(参考文献)

[1]Cohen,Arthur M.Projecting the Future of Community College[J).Ericrieo,1995,(12).

[2]戴天柱.中国财政投融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井手文雄著,陈秉良译.日本现代财政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4]王根顺,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3.

[6]岑建君,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融合教育总结篇4

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满足终身发展需要“接”。

一、人才培养要体现新价值。无论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与职业直接相关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在内的通用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从而培养学生在岗位上不断学习的能力,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的能力,生产中创新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根本转变。

二、办学方向要适应新变化。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要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实现学生由一技之长向全面发展转变、阶段性发展向终身发展转变。做好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的“十个衔接”,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终身发展能力。

三、课程结构要融合新要求。职业学校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的教学安排,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0.5年,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为4∶6,课程结构在学习内容上必须寻求知识和技能的跨界整合,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寻求理论与实践的跨界整合,在培养模式上必须寻求学校与企业的跨界整合,在办学目标上必须寻求就业与发展的跨界整合。

四、教学路径要强化新导向。职业学校在教学方式要突出其理论与实践知识融合导向,推动建设技能教室、标准化厂房、开放式实习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广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等“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素的“六个融合”:课程内容与真实项目相融;实训环境与职场环境相融;技术专家与教学能师共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互融;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接融;课程改革与技术服务兼融。从而在知识领域强化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基础知识强化与专门知识相融合;在技能领域实现智力技能的训练与熟练性再生技能训练相融合;在态度领域实现来“7S”职业素养培养融合。

融合教育总结篇5

[关键词]融合式教学;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创新

一、融合式教学是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创新的重要方向

融合式教学既有内容上的融入,也有方式方法上的融入。本文的融入式教学,主要是指方式方法上的,即在某一种教学方式方法中融入其他的方式方法,但不是几种教学方式的简单拼凑结合。

1.问题的提出

教学方式方法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策略和手段,是影响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和教学特色的重要体现。随着干部教育培训战略地位的提高,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加大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在坚持采用课堂讲授等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积极采用现场体验、社会实践、研讨互动等现代教学培训方式,增强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新颖性、生动性和吸引力,提高了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但不可否认,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近年来干部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的步伐变得迟缓,创新遇到了瓶颈。这是困扰许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一个现实问题。

2.融合式教学有利于解决当前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一些难题

(1)有利于实现学员“知、情、意、行”的统一。干部教育培训主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尽管党中央近年来在相关文件中强调要加大专业能力培训,但就大多数培训机构而言,尤其是各级各类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党性教育基地,专业能力培训主要是指专业精神、专业态度、职业道德等培训,仍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范畴。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式方法。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教育内容,要取得教育效果,就必然要努力实现学员“知、情、意、行”的统一,而这始终是干部教育培训中面临的一个难题。“知、情、意、行”的统一,既需要外部灌输,也需要学员自身的感悟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意志和行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单靠一种或少数几种方式方法是难以实现的,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方式方法,以及加大各种教学方式之间的融合才可以实现。(2)有利于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之间的取长补短。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既有其长,也有其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只有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加大它们之间的融合度,才能取长补短,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如,课堂讲授比较适用于理论教学,能够系统、完整地向学员传送授课内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足之处是容易忽视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研讨式教学虽然适用范围宽广,能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但研讨主题设计比较困难,如果题目设计过宽,则研讨内容不聚焦,如果题目设计过窄,学员又可能无话可说。如果把这两种教学方法融合起来,则可取长补短。(3)有利于妥善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员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员的“学”相结合的统一活动,二者不可分割。《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强调,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员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但在干部教育培训实践中,常常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员的“学”。如果在“教”的环节中融入“学”的活动,或在“学”的环节中融入“教”的色彩,加大各种教学方式之间的融合,则有利于克服这一问题,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3.融合式教学已成为当前部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的共识

互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创新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之间的融合提供了许多便利。基于这一时代背景的发展变化及前述三个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已有部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提出了融合式教学这一理念。虽然表述各有不同,但中心思想基本相同。如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召开的“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方式创新研讨会”上(2007年),有学者提出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的观点①;贵州省委组织部不仅认为“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已成为大趋势”,而且对理论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的综合模式进行了阐述(2012年)②;陈永青则以“慕课(MOOC)+翻转课堂”为例,提出了“混合式学习”概念(2015年)③。赵志宏、孙壮桥、郭敏等学者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面授教学+在线学习”的混合式学习理念(2017年④和2019年⑤)。

三、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方式的融合

无论是在干部教育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干部教育实践中,人们常常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混合使用,或统称为教学方式方法,不会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⑥。但笔者认为二者还是有所不同,认为教学方式相对更宏观,而教学方法则更具体。基于这一点,以下例举分为教学方式融合和教学方法融合。

1.融合式教学方式例举

(1)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将音频、图像与文字有效融合到教学内容之中,而且为干部的线上与线下融合式培训提供了平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式培训,不仅大大降低了干部的教育培训成本,而且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按需选学的可能,有利于干部把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为干部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方便。目前国内许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做好实体培训的同时,还通过创建干部网络培训平台,把网络培训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另一重要形式。据统计,干部网络教育培训已经占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总量的40%左右⑦,而且这一比例正在呈上升趋势。(2)本地教学与外地教学相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开门开放办学力度是当前干部教育培训的一个趋势。一些培训机构通过校校合作办班、校地合作办班的方式,拓宽办学渠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培训内容。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把相关重要班次的党性锻炼延伸到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以及山东的临沂、胶东党性教育基地;一些基层党校把某一培训项目分两段进行,一段在校集中授课,另一段则集中赴外地开展社会调研或社会考察。(3)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融合。有些培训机构在加大课程开发力度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在做好必修课设置的同时,还充分利用晚上、周末等业余时间,开设一些选修课,尽最大可能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还利用学员资源,围绕学员感兴趣的内容开设学员讲坛、微论坛、学习沙龙等活动。(4)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融合。隐性教学是相对显性教学而言,主要是指那些以“无形”的形式融入学员生活、学习、活动之中,不为学员感受、又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影响。目前绝大部分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着力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同时,还努力发挥培训机构教师、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以身示范作用,着力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如,讲授井冈山精神的教师,必须对井冈山精神真懂、真信、真用,是井冈山精神的真正传承者。这样,学员不仅能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了解井冈山精神,而且还能从教师身上真正感悟到井冈山精神。

2.融合式教学方法例举

(1)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融合。课堂讲授是干部教育培训最常用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学员传送大量的信息、能够确保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也存在难以发挥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容易导致“满堂灌”的不足。为克服这些不足,除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现教学内容外,还可把互动式教学融入其中。如有的培训机构硬性规定课堂教学采取“2/3﹢1/3”的结构模式,即2/3的时间讲授、1/3的时间互动(以师生互动为主)。也有一些培训把翻转课堂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如在课堂讲授前,有些教师用少量的时间收集学员最关心的问题或最想了解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针对性地讲授。(2)以小组研讨为主的融合。小组研讨一般是指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员围绕某一个专题进行广泛讨论和研究,以提高学员分析探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其具体研讨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团体列名法”“六副眼镜法”等。融合式的小组研讨,是指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融入了讲授、案例、现场等教学方法。如井冈山某培训机构把案例(文字案例、音像案例)嵌入学员的小组研讨之中,即精选井冈山斗争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的经典案例,新时代党的建设、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案例,紧密联系学员思想实际、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员的工作实际,设计学员研讨主题。案例式的小组研讨不仅丰富了研讨内容,聚焦了研讨主题,而且激发了学员参与研讨的积极性,能够多角度、差异性、深入地分析问题,真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其教学组织形式是按照“总-分-总”的规律依次展开,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具体包括案例呈现(阅读或观看)、围绕主题研讨、分享交流、总结点评四个教学环节。除此之外,有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还以现代传媒技术为平台,利用手机终端,组织学员就某一主题进行研讨交流;有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学制较长的班次中,把课题研究融入小组研讨之中,把问题研究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中。(3)以现场点评为主的融合。现场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员到事件的发生地开展的教学活动。现场教学本身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融合了讲授、体验、互动等教学方法,其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看(实地察看现场、提前阅读基本情况介绍)—听(听讲解员基本情况介绍)—评(听教师点评)—问(讲解员、教师回答学员不清楚的内容)—论(围绕主题互动交流)—思(学员回顾反思、教师总结提升)”六个基本环节⑧。随着现场教学的不断完善,现在一些教师还在这一教学方式中播放背景音乐、背景视频来营造教学氛围外。如,某党性教育基地在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省于都县的长征第一渡开展现场教学时,以《长征组歌》为背景音乐,在教学结束时组织学员唱《十送红军》。(4)以体验模拟为主的融合。体验模拟教学主要是指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设计特定的场景和氛围,组织学员在其中扮演相关角色,再现曾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件,使学员从中体验、感悟,进而引发思考。如模拟一次红军战斗、红军生活的片段,模拟一次公共危机处理,模拟一次媒体应对,等等。体验模拟教学是能力培训的重要途径,学员参与度高。为增强这一教学形式的实效性,不仅可以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之中,还可把理论教学、研讨式教学或案例教学融入其中,如在讲授《危机处置理论与实践》等系列专题课或学员围绕“危机处置中要注意的问题”分组研讨之后,再组织学员对某一突发事件进行模拟处置。(5)以社会实践为主的融合。社会实践教学主要是国情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一般是指组织学员深入社会基层,进行考察、调研。这一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课堂范围,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员的团队意识,锻炼和提升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近年来,一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把理论教育融合于社会实践教学之中。即在完成一定的理论教学之后,根据教学需要、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学员深入实际考察或调研。如为提高学员的调查研究能力,某培训机构在开设《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及启示》《党的群众路线与作风建设》《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等理论课的同时,还要求学员认真研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反对本本主义》《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经典文章。在完成这些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该培训机构再组织学员开展自主式社会实践教学,即让学员根据自己的岗位特点、工作需要,自行选择实践主题、调研线路和调查对象,自行解决食宿生活,并进行学习总结,并在成果汇报时把调研的整个过程用图片、音像、文字展现出来。

四、融合式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以效果为导向

教学方式方法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有些融合式教学看上去很新潮很时髦,但因为不切合培训机构的实际,其效果不一定好。因此,融合式教学,要以追求效果为第一原则,从培训机构的功能定位、资源特点出发,妥善处理本土化与外来经验之间的关系,切不可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热闹而忽视培训质量的提高。

2.要服务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不同的教学内容都能找到其最适合的教学方式方法。如理论类的教学内容,选择融合式课堂讲授较为合适;能力类的教学内容,选择融合式案例教学、融合式研讨教学、融合式社会实践教学较为合适。内容决定形式。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始终是教学方式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3.要从学员实际出发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干部教育培训只有真正突显学员的主体地位,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必须从学员实际出发。如针对中高级领导干部的学员,选择融合式研讨教学比较适合;针对基层领导干部的学员,选择融合式案例教学、融合式研讨、融合式情景模拟教学比较适合。

融合教育总结篇6

经济转型 高职教育 改革

一、经济转型背景下中部地区金融业发展态势为高职金融教育既迎来发展机遇,又带来严峻挑战

1.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为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21世纪的今天,金融已成为世界大国竞争最重要的领域。随着我国实体经济长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大国经济必须要有大而强的金融作后盾。我国需要构建与经济崛起相适应的具有强大聚集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金融组织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竞争胜负的关键。

但是,我国金融业历史短,人才的积累总共在300万人左右,人才占人口和人力资源的比例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统计,美国金融从业人员(包括为金融业服务的中介服务类)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日本则超过8%,甚至马来西亚都超过5%。复旦大学李绪红教授2009年调查表明,在我国金融发达地区上海,2006年,金融就业人口19.57万,仅占城市就业人口的2.2%。那么对于我国其它地区的情况就更不会乐观。而且,相对于外国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我们的从业人员还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李教授预测到2010年末上海金融业从业人员总量应达到26.91万人,占城市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2015年从业人员总量达到35.88万,占城市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5%;到2020年从业人员总量达到46.62万人,占城市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4%。我国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必须把金融教育置于更加基础、更加重要的先行地位。金融教育在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与发达国家相对存在的巨大差异,从另一个方面昭示着我国金融教育发展的巨大空间。整个金融人才体系可以划分成包括由高、中、低端三级人才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系统。对于定位于培育中、低端应用型、技能型金融人才的高职金融教育而言,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根据发展经济学梯级推进发展理论,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金融行业必然会被一波又一波的发展力量推动向前快速发展。招商银行统计,2009年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和金融市场进一步拓展,金融人才市场需求持续升温。2010年上半年各类金融机构人才需求同比北京增长了101%,上海增长了78.5%,广州增长了69.3%,而且全国也增长55.3%。与此同时,中国正掀起一轮创建“金融中心”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内地提出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已经多达90个,其中在中部地区,长沙借助长株湘潭城市群试验区建设“中部金融中心”。武汉则要建“江南金融中心”。如此多的“金融中心”建设,这为广大金融业人士构建了巨大事业发展平台,俨然一副美好的春景图。也为中部地区的高职金融教育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2.经济转型金融业发展态势也给高职金融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表明,高职金融教育由于学历的大专层次,在金融业人才培养的重心有不断外移的风险。金融业作为资金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在金融全球化,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学历要求不断提高。虽然,目前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特点,对于中端职位证券分析师、理财规划师等人才需求2010年上半年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对于证券经纪人、市场营销类的低端人才和银行客户经理、基金经理、投融资类等高端职位人才的需求缺口比较大。但是,很多关注金融行业人力资源研究的专家发现,金融行业新进人员中本科以上的比例不断增加。复旦大学李绪红教授观察到,2003年到2006年上海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本科以上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加,低层次人员比例不断减少;外资金融机构的高层次人才的比例明显高于内资企业,低层次人员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内资企业。这不能不令高职金融教育工作者认真关注这种发展趋势。

金融行业对中低层次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远不及高端人才的严格,这对高职金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背景下,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在我们这些年的办学实践中发现,金融机构招聘中、低端从业人员考虑因素中,外在形象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要高于其专业属性,在招聘过程中,外在形象、价值观、综合素质等等因素已经成为考虑的主要因素。这对高职金融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高职金融教育办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弱化了金融行业对高职金融教育认识的深度。此外,金融行业务越来越外包的趋势,降低了高职金融学生对金融专业的热情,减少了金融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不利于高职金融学生的生源质量的提高。金融人才市场上事实上,结构分化日趋明显,随着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端专业管理人才日益缺乏。2010年上半年市场对基金经理等高端人才的供需比例为1∶9,预计到下半年将上升到1∶11。尤其是随着既精通金融各个领域,也就是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越来越需要。这部分人已经成为各金融机构竞相追捧的热点。另外,能够从事金融行简单操作的初级人才业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并且随着金融行业越来越外包趋势的发展,金融业的初级人才供应矛盾越来越激烈。出现了高端人才、低端人才进一步分化的趋势。

上述的几个主要的原因分析,对我们金融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从专业科学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等方面进行改革,进行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以促进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向前发展。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1.科学把握高职金融教育的办学定位

作为中部地区的高职金融教育要充分调研,与行业进行深度接触来认识和了解金融行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者以及相关人员,广大的教职员工,首先要弄清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才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存在时间差,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今天的岗位需要与三年后的岗位人才需要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办学定位一定要有前瞻性,还要有准确性,更要有适用性。作为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以服务当地金融业为宗旨。充分权衡自身办学条件以及未来发展情况,对接金融行业以及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办学金融高职教育需要全社会参与办学,需要全社会的资源投入。目前,办学层次与生源质量,基础条件与体制问题以及事实上办学封闭与行业疏离等诸多问题已经比较严重的影响和限制高职金融教育科学办学定位的实现。进行体制改革与创新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是金融高职教育实现科学定位的有效路径。

2.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合格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高职金融教育必须顺应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转变金融教育的理念,以便为社会培养出更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重视传授金融理论和实务知识并重,金融教育要重在务实,金融教育能否突出务实,能否培养出大批实用型人才,是衡量金融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金融全球化,培养人才还要有一定的国际视野等等。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需要落实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上。根据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和更新金融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微观化,使金融教育更接近于现实和服务于社会,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就业能力。教学内容综合化,要使从业人员在学生时代就已从狭隘的专业中走出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教材选用先进化,力求教学内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贴近国际水平。教学方法多样化,大力推广启发式、专题讨论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困扰高职金融内涵发展、质量水平提高的软肋依旧是学校的“灵魂”――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双师”素质教师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多数地方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适应高职发展要求。体制限制,“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制度真空,高职教师内部缺乏有效进入和退出的有效竞争激励机制等。

此外,还要注意努力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3.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高职金融教育要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利用主管单位、共建单位、产业职业教育集团以及其它平台,形成利益相关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通过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大力推进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企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探索“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办学之路。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高职金融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提升高职金融教育办学基础能力

高职金融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比专业教育更重要,要形成一种积极、高尚的强文化,促进学生的成长。如何提高高职金融教育的办学基础能力,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精神文化体系,创建一个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高校氛围。这些精神文化构建主要通过一个学校的使命、校训、校风以及名师文化等要素组成。二是要建立健全公开公正、得到严格遵守的制度文化体系。如果说精神文化是无形的制度体系,那么我们还需要建设好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的必须强制执行的和严格遵守的有形制度体系。在金融高职院校这些有形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制度、校纪校规等。三是强化高校环境文化的建设。在网络时代,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高校学生社会交往,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主动占领新阵地成为当前高校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基础能力面临的崭新课题。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打造学生学习的平台,拓展教育空间等。

通过不断提高的高职金融教育的基础办学能力,使高职金融教育真正做到为商业银行、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机构一线岗位,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金融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完成金融产品营销、综合柜台操作、理财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5.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以及职教工作者,正在不断探索如何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能力的提高。目前比较多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为行业、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二是满足是学院所在区域和金融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三是满足周边院校、中西部院校的发展需求,以自身优势资源开展交流、服务,达到资源共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在如何拓展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甚至走得更远,“从让学校跟着企业走,到让企业追着学校跑”。高职金融教育也可以从上述观点中得到启示,考虑到学校办学历史、优势和特点来拓展高职金融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如何通过机制与体制改革,与金融行业形成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真正做到服务当地金融行业,是我们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不管怎么说,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系,也是高职院校地方性、行业性、开放性办学特点所致。

三、结语

由于考虑到我国地域的复杂性,本次主要是讨论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改革与发展,努力促进中部地区金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建设与发展。国家强大,教育必须优先发展,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金融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广大金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部地区的高职金融教育,应当不负时代的重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振兴我国金融教育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网,2010.

[2]邓志辉,赵居礼,王津.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3]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

融合教育总结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渠道;方式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5年10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职业教育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会议指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教育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我国有高职院校 1047所,占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46.82%;在校人数达到595.65万,占全国高校在校人数的44.47%。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高教事业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在当今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普遍短缺的情况下,由于自身的教育成本较高、社会认可度不足、相关支持性政策不到位等原因,高职教育在教育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经费问题变得日益严峻。根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 2.64倍,但是高职教育得到的关注和支持却远不如普通高等教育。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费来源仍以财政拨款、学生学费为主,这种经费筹措结构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因此,能否有效的解决高职教育经费问题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并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目前,国内关于教育经费来源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高等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问题的研究甚少,在理论上已经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实践与发展要求。因此,能否建立新型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和规模。

二、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

美国的社区学院是实施其高职教育的主要机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学校—企业—社会”整合的高职教育体系。社区学院充足的教育经费来源为其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社区学院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学费、当地税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见表一)。从表一可以看出,虽然美国社区学院也是以政府拨款为主,但是私人捐赠和其他辅助服务收入也是其一条稳定、重要的经费来源渠道,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借鉴美国社区学院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费筹措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金融体制和教育市场发展的现实,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合理的融资体制并积极开辟新型的多元化融资模式。

1.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我国的高职院校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在2002年的“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济指出产学研结合是我国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有利于企业、高职院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培养适应生产—线发展需要的、能够主动迎接技术挑战的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场所、项目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使得它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支撑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同时,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也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从单纯的职前教育向职后教育延伸,从学历教育扩展到非学历教育,密切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为产学合作奠定了条件。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让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在激烈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中取得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经验表明,目前产学研结合主要有两种形式:学校自办企业、校企合办企业。

学校自办企业是指学校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等优势独立开办的以营利为目的由学校相关部门直接管理的一种机构组织形式。教育产品是一种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混合产品,理论界对其是否具备产业化的条件以及是否应该产业化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论。但是,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在教育产业化方面曾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几十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辟的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最终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硅谷”。之后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开辟了一些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如新型材料、制造业的技术革新、研究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化学的广泛应用等。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产学研结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应用技术开发与转化为重点.发展校办产业,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具有开办企业的独特优势。因此,应该鼓励高职院校在经营模式上走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校办企业。校办企业的发展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本地经济,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办学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校办养猪场每年供应港澳大陆10万头肉猪,猪粪用来养殖鲜鱼,栽培有机蔬菜花卉。 2002底,产业产值过亿元,利润达千万,不仅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费,而且为当地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校企合办是指由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或合资建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机构组织形式。校企合办有助于将学校优势与企业资源有效的融通和整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及其整合效应。一方面.对于学校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到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从而更好地面向市场进行招生和设置专业,同时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其挖掘和培养人才的成本以及增强其人才储备提高竞争力。德国的“双元制”办学体制是校企合作的一个成功典型,其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学院的教育经费,有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分担,三年学习期间生均实践培训费用约10万马克(约合人民币47.325万)。

从国际和国内的一些研究型院校的发展经验来看,学校以技术入股是校企合办的一种普遍形式。但是在我国,高职院校以技术人股合作开办企业的形式发展比较缓慢,因为在我国,一直以来,人们对高职教育有一种误解,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不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其实,高职教育是培养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高级实用性、技术型人才。目前很多企业急切需求高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也充分说明高职教育的知识、技术含量。据统计 2004年我国技术工人7000万,其中初级工占61.5%,中级工占35%,高级以上技工只占 3.5%,而企业需求的高级技工在14%以上,供求缺口达700万以上,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35%的比例相比差距甚远。高职教育兼有高教属性和职教属性,因此,必须在注重实践性的同时加强理论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目前.高职教育已经由专科、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延伸.将理论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世界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必须将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普通高等院校凭借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开发出一些领先的技术,进而将其内部化或是卖给企业获得了相当的经济收入。创建于1994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新企业”是专门从事学校技术转让的机构。1994年以来,通过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参与分红等方式,哥伦比亚大学已创收6亿美元,并为社会创造了1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了40多亿美元的社会财富。另外,据统计,2004年度我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 969.30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806.78亿元,占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的 82.23%,比2003年度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668.07亿元增加了 138.7l亿元, 增长率为 20.76%。由此可见,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对学校的教育经费筹措和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为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真正形成以产养学、以产促研、以研促教的高职教育体制。

2.走教育集团化之路,公开发行股票

由于受思想观念陈旧、发展高职教育措施不到位、改革力度不够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速度较慢,严重落后于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一直以来,社会上对高职教育存在着种种偏见,将高职教育视为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改革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体制和意识上的障碍。要想吸引民间资金投资于高职教育,首先必须提高社会和民众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1999年,美国已有77家教育公司上市.资本总额达330亿美元,仅占整个教育市场的0.22%。然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例子还比较少,因此,以教育公司形式筹集资金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走教育集团化之路,进行股票融资是指学校之间进行联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公司,然后以教育公司的名义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为学校募集教育发展资金。诚然,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这一方式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民间对教育股票的反应等。但是,纵观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的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走教育集团化之路,公开发行股票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首先,据统计,2004年,我国高教的民间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47%,低于1.32%的国际平均水平,而至2005年1月,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 12.22万亿元,也就是说,民间资金有着巨大的挖掘空间:其次,通过教育集团化成立教育公司并公开发行股票可以扩大高职教育的影响、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再次,股票融资过程中,融资人无需偿还本金,而且股票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这样就增加了教育股票的流动性和再融资能力,从而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此外,根据相关规定,既然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就必须接受股东和广大股民的监督,只有高职院校发展良好,教育公司运转正常,教育股票才会有较好的市场,也才能达到为高职院校融资的目的。因此,教育集团化并公开发行股票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而且有助于加强社会对高职院校的监督,进而促进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融资力度

教育产品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既具有—定的非排他性又具有一定的消费竞争性,同时具有很大的外部收益性.因此高职教育在进行市场融资的同时,政府有义务投资高职教育以解决市场融资的不稳定性问题。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当年GDP的比例为3.28%,始终未达到4%的既定目标。教育投入总体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5.1%的水平,还低于转型国家 4.8%的平均值。据统计,从 1983—2001年19年间,中央财政对整个职业教育的专款投入仅为9.7亿元,且主要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并不多,而仅2002年国家用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就达到1583.2亿元。因此,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适当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并制定更合理的财政投融资政策以平衡不同性质教育间的资金划拨问题,给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财政投融资就是用邮政储蓄及其他方式吸收国民储蓄或者从国民手中借款(称为活用民间资金),将这些资金提供给国家认为需要的地方,可以说是有计划的资本形成。财政投融资是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根据美国纽约大学校长、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 (D.BruceJohston) 于1986年提出谁受益谁负担的教育成本分担原则,国家、社会、个人、企业等都是受益者,因此他们都应该承担一定的教育费用。目前,我国大学平均学费达到 3895元,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自身较高的教育成本以及社会地位问题,其平均学杂费高于普通高等院校,一般专业年平均学费达到5000元左右,占人均CDP的60%以上。因此,通过提高学杂费来增加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根据我国的现实,政府应该制定各种政策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向高职教育。据统计,2004年,我国高教的公共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63%.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15%。由于思想观念、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制约,高职教育一直生活在普通高等教育的阴影之中.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政府应逐步完善和制定相关的支持性政策并以国家的名义为高职教育进行财政投融资以弥补其教育经费不足。

财政投融资主要包括股票市场融资、债券市场融资、基金等融资方式。在此,本文着眼于债券市场融资即发行教育债券。债券融资是指学校按照法定程序发行债券并承诺于指定日期还本付息的一种筹资方式。债券融资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因为一般情况下,债券的持有人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利而无参与管理的权利;其次,从政府债券来考虑,财政投融资教育债券属于国债,其信用度高、对民间闲散资金的吸引力强;此外,债券的利息是从公司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具有税后效应,因此,债券筹资方式成本相对较低。1999年国家安排国债资金14.7亿元,为承担扩招任务的普通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截至2001年,中央共安排高校扩招国债资金52.9亿元,支持高等学校新建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设施项目共计 835项,建筑面积达到1228万平方米,批准项目总投资203亿元。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扩招所带来的经费紧张问题。因此,政府应继续大力推行教育国债,并将资金适当的向高职院校倾斜以起到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的作用。

三、结论

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经验,开辟教育经费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布鲁斯.约·翰斯通(D.Brace— Johnston)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国家、社会、企业、个人都应该分担相应的费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仍然是以国家财政拨款、学生学费为主,不适应市场经济以及教育市场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传统融资模式的桎梏,理清产权关系.建立必要的收益回收机制,积极寻求并建立新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稳定,的投融资渠道和方式。相信通过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教育集团化之路以及加强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融资力度等经费筹措模式,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学校—企业—社会”整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经费短缺问题将迎刃而解,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实用性技术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Cohen,Arthur M·,Projecting the Puture of Community College [J]. ERICRiE0,1995(12).

[2]戴天柱.中国财政投融资研究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1,111-112。

[3]井手文雄著.陈秉良译.日本现代财政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230-231.

[4]王根顺,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10.

[5]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1—118.

[6]岑建君,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58.

融合教育总结篇8

关键词:思政元素;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考核方式

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新时期高校美术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探》中提到美术史课程要实现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必须立足于时代特色,从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思考[1];《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以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研究对象,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提出了现阶段通过艺术课堂应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等[2]。本文重在研究如何把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的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3]。这些为本次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得到升华的一种课程路径探索,能实现美育、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一、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本课程需要主讲教师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等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教学[4]。首先,本课程教学改革应明确课程定位,即是以专业知识为主、思政为辅。既不要把工艺美术史课上成思政课,又不能让工艺美术史只停留在“技术”和“史料”的层面。其次,教师需要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调整中国工艺美术简史的教学大纲,打造师资队伍,实施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及教学评价等,完成此次课程改革。

二、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路径

(一)挖掘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两者的“结合点”教师先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找到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把工艺美术史里的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如夏商周青铜器、战国的漆器、秦代兵马俑、唐三彩无不让世界称奇,让中国人骄傲和自豪。本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对流失海外的艺术珍品,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谈想法、出主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之情;找到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具有绿色设计、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系统化设计、科学设计等因素的作品,如彩陶中众多人性化设计的例子[5]。汉代长信宫灯是利用虹管灯的原理,把产生的烟雾通过青铜制作的宫女的衣袖和手臂进入宫女的体内,达到了减少烟雾,让室内清洁的目的,这是绿色设计的典范。长信宫灯的灯罩可以转动,调节光线的强度和角度,这又是科学设计的范例。还有如西汉九子漆奁的系统化设计、东汉马踏飞燕中完美的力学原理等。学生对这些工艺美术赞叹不已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再用于今天的创新设计中。

(二)探索适宜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找到的“结合点”实施教学首先,撰写新的教案,包括课程切入点、德育元素应用、教学内容、方法及实施过程。教师应注意工艺美术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时机要适当,并对德育元素进行合理和节制的使用,坚持德育元素和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有机融合的原则。其次,在教学课程中注意教育方法的艺术性。教师在讲授工艺美术知识时可以为学生提供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增加课程的形象性。如讲述商代妇好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工作和敬业精神、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体现的家国情怀、陕西人民用生命保护昭陵六骏的英勇事迹、元代黄道婆对中国棉纺技术的巨大贡献、明代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的卓越地位等,以此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性,强调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丰厚积淀下,中国的工艺美术技术需要薪火相传,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承担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任务。最后,教师团队在课后作业的设置方面也应做一些调整。如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人一组,每组形成一个团队。教师把思政元素和工艺美术结合的内容以一个个课题的形式安排给每个组。组里的成员自行分工,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对总体教学进行设计、有的整理和消化资料、有的制作课件、有的演讲等,之后每个团队学生代表在课堂中用20分钟展示。形式不限,学生可用传统授课方式、访谈方式、辩论方式等进行展示。学生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和思政相结合,转化成主动性的学习和探究,通过教师倾听、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来完成课堂作业。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在中国工艺美术间史课程中接受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

(三)探索适宜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考核方式第一,我们对学生的平时成绩的评定发生了变化。除了一些平时的习题外,教师应结合各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现场评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第二,教师应对期末考试进行改革探索,即把思政和工艺美术结合的内容形成各种题目,用答辩的方式进行。因为学生人数较多,答辩教师人数不够、上课时间不能统一等诸多因素,这种考核方法未能坚持下去。目前,我们采取了在期末试题中增加思政元素比重的考核方法。如“请列举中国古代工艺技术处在世界前列的工艺美术作品并简要分析。结合你的专业谈谈当今工艺美术设计如何做到发展与创新”等,让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有足够的重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四)课后教师记录典型的教学案例,调整和完善教学手段,进行课程反思因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是新生事物,没有旧例可循,教师在探索过程中应经常总结和反思。对于对融入课堂效果很好的思政元素,教师课后应整理归纳,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记录、分门别类和完善,整理成教学案例库。其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教学评价及反馈分析教学效果,反复比对,找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并在以后的工艺美术史教学中灵活使用。另外,笔者也把思政元素和工艺美术结合的题目做成了试题库,用于学生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中。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改革在学校实施了一段时间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此种教学方法行之有效,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如艺术教师在思政理论方面的欠缺、对思政元素植入课堂中“度”的把握都是一个尚未突破的问题。

三、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一)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笔者在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实践过程中,对教学行为、学科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形成较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并逐步形成课程思政课题“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一方面,教学为课程思政课题明确了方向,提出了问题,也成为科研成果讨论的平台;另一方面,科研成果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让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二)采取“二旧化一新”的创新思维模式思政和中国工艺美术史分开来是两个“旧”的元素,但它们融合起来可以形成“新的”元素。这些旧元素看似不是太调和,但找到它们的契合点,就会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如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正确审美和评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工艺美术人性化设计的讲解、对学生爱国思想、民族精神的培育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的史料分析等。

融合教育总结篇9

1.充分利用教材融入德育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大部分德育内容并不是显性的,而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融入教学中.首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很多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学“圆”时,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当时被称为“祖率”,比西方发明早几百年;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收集国内外相关的资料,它是我国西周数学家最早发现的,这比欧美国家早近五百年.建国后,我国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为国家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这样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恩格斯曾说: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数学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教师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揭示,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教学正负整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常量与变量等,都可以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教学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可以渗透质变、量变规律;教学换元、消元转化等方法时,可以渗透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再次进行审美教育.别林斯基曾说:“美育与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数学本身有无穷的美妙.”可见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在用的数学教材形式活泼、图案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体现着对称美,公式a+a+a+a=4a体现着简洁美.数学美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它是沟通智育与德育的桥梁.

2.结合教学过程融入德育

教师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合作学习等.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一起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密切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教学“概率”时,单靠教师口头讲授是难以起到作用的,教师可以用跳水比赛为例,列出中国选手比赛中的胜负情况,让学生总结概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计算中国选手在各项比赛中得冠军的概率.这样,枯燥乏味的概率课成为生动的思想教育课.除了在教学方法中融入德育,在教学内容中也要不失时机地融入德育.如教学“圆”时,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它不仅是对称的,而且体现着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把无数的、分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好像一个完美的大家庭.教学各类函数图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这好比是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和函数图像一样,有时崎岖,有时平坦,要时刻保持冷静的人生态度,经受人生的考验.另外,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用事实说话,效果会更好.有一道题:某项工作甲单独完成需要小时,乙单独完成需要9小时,问:甲乙两人合作需要几个小时?学生做完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父母每天做家务需要多少时间?如果自己帮助父母做家务,需要多少时间?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做家务的艰辛.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德育训练.

3.精心创设情境融入德育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情境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去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新课程提倡创设情境,给融入德育提供了一条不错的途径.德育情境创设可以通过数学信息情景化、数学问题故事化等进行.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调查野生动物的数量:当前世界上的动物越来越少,有的已经濒临灭绝,为了有效地保护动物,我们需要知道某种动物的数量.现在让你估计某片树林中大熊猫的数量,你能用什么方法呢?这样的问题中蕴含着德育,学生进行估算时,自然地接受了生态环境教育.

4.利用数学活动融入德育

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应把课堂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地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因为课外数学活动既是学生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大课堂.如学生学完简单的数据统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情况,计算出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并制作成统计图表,然后再分析垃圾袋的使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另外,还可以举行知识竞赛、讲讲数学家小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原则

首先是潜移默化原则.数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德育因素大都是隐性的,所以渗透德育应以潜移默化为主,避免空洞的说教.其次是持之以恒原则.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要持之以恒.最后是因材施教原则.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要结合学生实际区别对待.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挖掘德育因素,避免生搬硬套,误入形式主义.

2.数学中融入德育要兼顾课内外

融合教育总结篇10

【关键词】新常态 高校融资 困境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31-02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式培养到普及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趋势,特色建设、信息化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内涵夯实建设、应用型转型升级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又一轮新的建设浪潮。建设离不开资金,由于财政拨款不能用于基本建设,大多数高校靠向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融资筹措建设资金,资金缺口大的问题更加凸显,融资难成为各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是老、少、边后发展地区和西部地区高校情况尤为严重。

一、高校面临融资的困境

(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财政支持乏力。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地域优势、国家对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等,使地区差距逐步扩大,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历届政府积极致力于解决的全局性问题。近十年来,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西部地区在税收政策和财政方面优惠政策,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西部地区各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财政收入也存在着差异,西部地区财政支持教育乏力成为不争的事实。观念落后、投入不足、僧多粥少,各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省级财政在有限的资金额度内,既要提高教育的毛入学率,又要保证以本省“211”院校资金需求为主,因此,地方院校得到的财政补贴少之又少,发展遭遇瓶颈。

(二)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高校贷款难。工、农、建、中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贷款条件门槛高,主要向“985”、“211”学校和老本科学校倾斜。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很难得到支持。此外,高校作为一个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事业单位,它的收入主要来源是三个渠道:国家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科研和社会服务。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正常经费都十分紧张,能做到收支平衡的学校寥寥无几,资金节余多为科研项目。根据国家财政改革的要求,从2008年起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零余额账户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高校节余存款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

(三)国家化债工程难解高校资金短缺燃眉之急。2009年国家为化解高校债务实行了化债工程,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划定高校2009年底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化债依据,中西部地区中央奖励补贴45%。但对于背上沉重债务的高校并没有真正减轻负担。还有一些后发展地区的高校因土地和规划等问题,银行债务基本发生在2009年以后,错失化债良机,未能赶上2009年国家化债工程享受到国家的化债优惠政策,到现在是负债累累,困难重重,发展受到严重的束缚。

(四)社会融资政策缺乏依据。2012年国家财政部 、发改委 、人民银行 、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根据文件精神,地方政府和事业单位不得擅自利用政府平台采取(BT)模式融资。基于高校的事业性质,在BOT、BT、PPP等融资方式上,都受到限制。前几年一些高校在学生宿舍的建设上采用了(BT)融资方式,结果又出现了税务机关要求高校补纳营业税及附加的情况,加大了学校的负担,增加了融资成本。

二、高校融资模式探索

高校肩负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

(一)积极加大财政投入、缓解高校债压力。高校要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积极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增长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形势下,认真研究好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目标的措施和相关政策,积极寻求国家财政支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从而减轻负债压力和改善高校经费不足现状,以利于高校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化债力度,支持高校改革发展。高校要研究和紧跟中央财政改革三步走的节奏,当前应该重点关注财政对地方政府债务清理,关注地方财政扶持经济发展的改革方式,关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改革措施。在财政对地方政府债务清理中,积极申请列入政府债务清理总盘子中,从财政预算中安排化债资金,分期分批帮助高校化解银行贷款债务,使高校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轻装上阵。

(三)给予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项目上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前高校要抓住国家推动“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的机遇,积极参与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实施,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同时,地方财政也应考虑减免高校因改、扩、新建而进行的基建项目的报建费、项目可研论证评审费等前期费用。鼓励高校科研项目孵化和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支持高校创办信息产业、节能低碳项目,旅游文化项目等,给予高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四)加强校银合作,搭建平台促进共赢局面。银行有资金,高校有教育资源、人力资源,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在培训、信用卡使用等方面与银行开展广泛的合作,提高除贷款利息外的附加值,吸引金融业的关注,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局面。

(五)积极探索资源整合资产置换,减轻高校扩建土地购买成本。有的高校旧址在闹市区,发展空间受阻,可通过土地资源的置换整合,搬迁到郊区以小换大,从而缓解资金压力。

(六)积极开展融资租赁,发挥其高效便捷的作用。融资租赁手续简便灵活,被称为“第二金融工具”。近年来,在中央“稳健的货币政策”指导下,商业银行收紧了信贷规模,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已经成为高校融资的另一个渠道。它较之银行贷款手续更加简便,使用更加灵活,同时没有银行项目贷款在使用上所附加的限制性要求,更适用于高校教学设备新增和更新方面资金需求,受到高校的普遍欢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和引导,防范由此引发的风险。

(七)校企深度合作,是高校融资的新思路。校企合作不是新课题,但是,要做到真正深度合作、实质性的合作,则是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尝试。要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有特色的现代应用技术型大学,就要建立与产业发展深度互动、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逐渐发展到共建专业、共建基地、共建师资等深度合作,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合作创新的目标。目前国内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有:由企业投入设备、原料和技术等共建基地,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共建专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近几年来这种合作方式在高职类院校已经开展,并取得显著效果。此外,民营资本的引入,合作办学,改善办学条件等方式也有成功的案例,校企深度合作从另一个方面达到了融资效果。

(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可以减轻高校投资负担。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教育部提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社会提供服务、政府履行职责、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规范管理、部门依法监督”。高校后勤社会化可以减轻高校在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服务项目建设方面的投资压力,同时可达到行业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三、建立高校融资风险防范机制

(一)做好学校发展规划,避免盲目发展。要做好高校融资风险防范,首先就是做好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精神,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总体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避免盲目上项目,从源头上做好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总规划,避免盲目融资而产生的风险。

(二)做好银行贷款额度预算安排、实行合理负担。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发展规划,学费收入情况,以及在不影响教职工生活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前提下,做好资金需求预算,在资金的类别上做好安排,比如银行贷款、社会融资、校企合作项目,以及财政专项支持各占比多少。此外,在贷款的期限上做好长、中、短各期的衔接,同时做好风险预案,做好还本付息的准备,防止出现还款集中期资金断链的情况,实行债务合理负担。

(三)研究谈判技巧、争取利率优惠支持。高校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营利企业,所贷款项基本上是用于校舍、场馆的改、扩、新建,用于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因此,投资回收期相对比较长,且高校收费由政府审批,不得乱收费和超审批收费。由于高校环境单纯,财务人员往往在与金融机构谈判上技巧略显不足,很多学校在急需资金“救急”时遭遇银行高息贷款。因此,高校财务人员要认真研究金融政策,了解银行的办事规程和信贷政策,熟悉谈判技巧,争取银行给予贷款基准利率的优惠支持,减轻贷款利息负担。

(四)控制融资风险要打“组合拳”,构建融资风险防控体系。做好融资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事前,要做好资金需求的总预算,做好项目投资期回收年限的测算,做好还本付息的测算,研究比较各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和优惠政策,寻求最佳合作银行;研究比较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综合分析各种不利因素,做好风险预案。事中,要做好资金需求年度预算,把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与年度资金预算紧密结合,严格执行年度预算,做好还本付息,认真执行项目支出绩效考评制度。同时,要做好建设项目预算跟踪服务,防止项目超规模、超预算支出,防止资金断链。事后,要做好项目的决算工作,综合评价项目的效益,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管理水平。

(五)强化融资工作的会计监督,充分发挥总会计师的专业作用。要建立以总会计师为首的高校融资风险防范责任制。高校总会计师肩负着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使命,是高校财务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的把关人,也是高校资金和资源调配的第一把关人。要充分发挥总会计师的专业化管理作用,尊重总会计师提出的融资预算、还本付息计划、融资预警方案,同时实行融资风险问责制度,实行责任和权利对等。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融资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这对提高融资管理水平、防控融资风险发生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薛勇,周雪莹,代成雷.浅谈融资租赁在高校融资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2(1)

[2]宿辉.中国大陆地区实行BT项目的法律障碍及规制[J].建筑经济,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