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3:37:18

融合范文篇1

一、鲜活生活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是所有科目的源头,政治课也不例外,生活当中处处充斥着教学资源,现实生活的实例与课本当中的教学相互联系,才能体现出课本内容的与时俱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才会逐渐被激发。比如,在讲授《国家的宏观调控》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例有关银行调整存贷款利率的例子。这个例子的引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切实地明白国家为什么在进行宏观调控。以及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这种结合时政热点的举例,不仅结合了所学课本的知识点,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于教材的兴趣,在引导学生了解时事的情况下,还掌握了课本的知识。除此之外,在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时事时,也可以引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小事,将学生身边的小事与课本当中的相关知识点相互结合,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并掌握知识。比如,有的学生会出现浪费和炫耀的现象,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问题的讨论,也可以针对假冒伪劣产品充斥我国市场的情况而开展“企业应如何树立品牌,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等。

二、情境与教学相融合,纠正学生偏差思想

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还都有一些较为幼稚需要成熟的事物。在这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成人意识在确立,独立意识也在走向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在自尊心方面更有了较为强烈的要求。但是,由于处于长期的高考压力下,在心理发展方面产生了一些偏差。针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政治课本,创造适当的情境,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偏差思想,帮助学生纠正自身的一些自闭、狭隘、只考虑自己,很少顾及别人的心理偏差,让学生在情境教学当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回归健康的生活,正确地认识身边的生活和自己。比如,在讲授有关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时,我引用了李小鹏的经历,引导学生探究李小鹏的成功背后的不容易,引导学生探究李小鹏的成功究竟是教练的作用大一些还是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抗挫折能力。

三、生活与思想政治相联系,活用政治知识

融合范文篇2

从信息传递的时空关系角度,展示的实现可以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进行,本文所探讨的展示过程,主要是指参观者进入到某个预先设计好的空间内,在一定时间内与这个空间中的各种装置进行信息交换,从而获得一定审美感受与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参观者可以自由地在展示空间内发生各种位置上的变化,因此在同一时刻里这个空间内的每一位参观者正在接受的信息都是不同的,这是参观展示活动与欣赏电影或舞台表演的明显区别。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审美特点与喜好,因此展示内容的最佳艺术化呈现必然是因人而异的。即使在同一个展示空间内,也应该针对每一位参观者的不同特点智能化地呈现出最适合他个人的展示信息形式,而这就需要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综合运用各种体感交互技术为主的展示装置来实现。首先,展示中的艺术信息个性化呈现就意味着需要得知每位参观者的个人特点,这就需要多方位的体感信息收集工作;另外,展示的空间特点决定了更适合采用非直接肢体接触式的控制方式来改变所呈现的内容与形式。所以,实现个性化与智能化的互动将是未来展示形式的变革方向;运用各种体感交互方式来进行展示的空间与装置必然是未来展示设计的主要内容;运用各种交互技术与艺术充分融合也必然成为未来展示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展示设计中的交互技术与艺术融合

未来的展示设计将会是交互形态的设计,是不断改变或者随输入和输出而改变的设计,这种设计考虑更多的是行为设计[1]。展示空间中的交互信息传递是一个通过“控制信息通道”和“展示信息通道”来实现的双向过程[2]。(一)控制信息的获得与定位技术。进行展示空间中的交互形式设计时,首先要通过控制信息通道来精确采集和判断参观者的信息,包括人物的位置、体形、体态、样貌、动作、姿势、表情、视线及生理信号等体感信息,所采集到的信息可以用来对参观者进行定位。“定位”的含义不仅是指确定参观者在展示空间中的位置,还要确定其特征、身份、所进行的行动和下一步的意图、正在注意的目标与方向、接触到各种展示内容后的反应等,可概括为:人物位置定位、头部方向定位、人物特征定位、身体姿态定位、身心状态定位等。当前可以实现对参观者进行较精确定位的技术,主要可分为位置定位技术与计算机视觉技术两大类。目前可实现复杂室内环境中的精确位置定位技术的突破重点主要包括:红外传播技术、WLAN技术、超声波技术、射频识别等。其中,射频识别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技术,因具有无接触、高数据速率、高安全性、非视线识别与低成本等优点,在室内定位中获得了广泛应用[3]。展示环境相对独立,一般场地面积也不会特别大,使用单独的低功率射频发射器就可以在全场范围内对参观者佩戴的信号反馈器(可集成在胸牌、无线耳机、虚拟现实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内)或手机进行位置定位。同时如果还要对人物特征、身体姿态和部分身心状态进行定位的话,就还需要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来完成。计算机视觉技术试图通过图像处理或视频处理而使计算机具备“看”的能力,现今其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成功,尤其是目前较成熟的人脸检测与识别技术已成为实现人物定位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展示信息的形式与艺术化呈现。展示空间中的交互形式设计的另一重要部分,就是实现展示内容的最佳艺术化呈现方式。在展示空间中,可以令人产生审美感受的艺术呈现形式主要包括各种形态、色彩、光影、肌理、声音,甚至是温度、味道等等,这些都要通过展示信息通道传递给参观者。除了传统的艺术载体外,各种可以呈现展示信息的新兴技术也日渐丰富,其中目前最为受关注、有较高实用价值和前沿发展空间的主要包括:计算机虚拟现实、三维立体显示与裸眼3D等。当前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研发已经成为主流,除了谷歌、EMC、IBM、微软等大企业致力开发虚拟现实软硬件外,还有众多企业投入到这一领域,相信虚拟现实技术实用化与普及化已经为期不远。裸眼3D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陌生名词,三维立体显示也快速发展。日韩欧美等国家20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对三维立体显示进行基础研究,开发出各种技术与产品,国内也有不少科研单位和企业对立体显示技术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除上述主要面向视觉的展示信息通道外,还有很多人体感觉通道可以在展示信息的艺术化呈现中加以利用,例如利用多声道立体声技术来实现更震撼的展示音效,利用空气调节装置调整气温、湿度、风速、风量甚至是空气的味道,利用空间装置实现更多运动、平衡或失重感……(三)展示空间设计中的科技与艺术融合思路。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过程,就是将各项交互技术通过各种交互装置融合进整个展示活动中的过程。其设计思路,首先是要考虑到不同参观者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设计出能够通过运用前文列举的各种体感定位技术来分辨出每位参观者特点的装置;然后以所获取的信息为依据,分析不同个体对展示信息呈现方式的个性化需求;再设计出运用各种展示信息呈现技术的装置为其提供最适合的展示内容呈现方式;最终达到对每位参观者来说都是最佳的艺术欣赏效果。下面就通过几个设计构思的例子加以说明。

三、交互式展示空间与装置设计构思举例

(一)场景元素智能化调节设计。通过体感定位可以获得参观者的人数、位置以及其身高、面部朝向等信息,展示场景中的各种元素就可以此为依据进行智能化调节。比如对于场地固定、持续展览、有较多展厅和廊道的环境里(如较大的博物馆),可以对灯光亮度、空调温度、导视系统及某些电动装置的启动与关闭等进行控制,在一个区域内没有参观者时可以关闭各种装置,既保证每位参观者获得最佳照明效果,又能实现节能的目的。(二)适应每一位参观者的视听场景设计。通过各种科技化呈现方式,可以在展示空间内实现各种虚拟现实的视听场景。传统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影像与音响来源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参观者必须固定于一个最佳位置不动时才能欣赏到最好的视听效果,但现实的展示场景中往往参观者众多,每个人的位置都不同,而且人声嘈杂往往会互相影响。此时如果为每一位参观者配发无线耳机,结合体感定位技术,就可以实现根据每位参观者的不同位置来为其传送与当前场景最匹配的音响效果。(三)个性化智能随身虚拟向导设计。通过参观者随身携带的具有体感定位技术的讲解设备,可以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对参观者的位置、视线目标、情绪等都随时有准确判断,从而实现更多智能化、个性化的展示效果。例如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虚拟形象作为向导,然后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这位向导一路陪伴参观者,为其适时进行讲解和发出提示,甚至可以在参观者视线附近的墙面上显现出身影做出各种互动。在参观者走到一件展品前很感兴趣时,向导的解说就在耳畔响起,当参观者在几个通道口前不知所措的时候,会得到提示哪个通道方向还没有参观过……总之,通过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融入体感交互装置,将有助于提高展示内容个性化呈现的艺术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项艺术设计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与科技相融合的趋势,而在展示空间设计领域中,以体感交互技术为主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将是其必然发展方向。

注释:

[1]汪潇.论感知与界面设计的生成性关联[J].中国包装工业,2015(10):134-135.

[2]秦佳、于海洋.展示设计中的多通道体感交互界面研究[J].艺术评论,2015(11):138-140.

融合范文篇3

艺术是在正确认识和反映(自然和社会)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艺术观念(或审美意识)的感性外化。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要创作真正有生命的艺术作品就需要走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去认识和感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真、善、美的素材,以形象思维,发挥联系与想象,运用拟人和夸张等手法对对象物进行科学理性地设计,最终形成能够体现人类自由自觉本质和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艺术观念的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对人类实践活动和自然与社会关系质的认知。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得高科技的生活影响到艺术的思维方式,使艺术能够更好地阐述思想,所以艺术的发展需要跟上时代脚步,艺术工作者需要学习先进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运用更高技术含量的新方法和手段[1]。

2现代艺术

西方艺术在19世纪后期开始转变,进入20世纪后,形成了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呈现出纷繁多样的艺术运动和完全不同以往的表现手法,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等等。现代艺术已充溢着人们能触及到的所有领域,纷繁的艺术表达手段不断产生并相互交错,传达理念,创造形式。现代艺术的创作与科学思想密不可分,结构主义与立体派,工业技术思想与未来派、风格派,机械制造形式与达达派的机械图纸绘画,弗洛伊德的释梦学说与超现实主义,还有以理性手法表达非理性的抽象表现主义等等,都是科学和艺术联手的结果[2]。

3CG技术

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Graphics,CG)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与应用方向,主要关注数字合成与操作视觉的图形内容。CG狭义上是一种研究基于物理定律、经验方法以及认知原理,使用各种数学算法处理二维或三维图形数据,生成可视数据表现的科学[3]。简单地说,CG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图形,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计算、处理和显示的相关原理与算法。广义上来看,CG不仅包含了从三维图形建模、绘制到动画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了对二维矢量图形以及图像视频融合处理的研究。CG技术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已进入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期。目前,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加工,影视动漫,军事仿真,医学图像处理,气象、地质、财经和电磁等的科学可视化等。由于CG技术在这些领域的成功运用,特别是在迅猛发展的动漫产业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CG技术和现代艺术的融合

4.1现代艺术对CG技术的要求

现代艺术要追求和探索新的呈现形式,例如利用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呈现的影视艺术、合成艺术、网络艺术等;并且数字媒体艺术通过与网络媒体的结合进行迅速广泛的传播;最后与智能软件的结合进行其艺术作品的创作。艺术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维和交流,即艺术家如何创作和采用什么手段方式来与观者进行沟通交流[4]。现代艺术要求与CG技术结合,形成CG艺术,以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形成自己的艺术特征:第一,采用数码信息新技术、新媒体作为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段;第二,在观念上摒弃了艺术家孤芳自赏的创作心态,积极寻求与受众的互动;第三,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转变成作品的一部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由静观变成动态的互动形式;第四,交互过程中的反馈实时性和即时性[5]。

融合范文篇4

【关键词】艺术;情感;信仰;西藏唐卡

一、艺术的情感表达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得发展,民族文化深深镌刻着人民的情感需求和情感表达。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中国传统画论也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重要主张,这说明艺术是在掌握自然规律和生活环境下创作的。情感从生活中迸发,又寄托于艺术当中,从而使艺术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表达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或又表达着对宗教的信仰之情。中国的西藏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孕育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西藏唐卡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发展至今仍旧生机勃勃,这不仅仅得益于国家对民族文化的大力支持,还有西藏人民对神秘的极乐世界的探求和对美感的艺术追求。唐卡艺术是西藏人民表达信仰的一种直接方式,是高于普通生活却又基于普通生活的一种精神升华。艺术与情感的融合,是人民根据自己的习俗和信仰进行心理构建,从而塑造出来一个具有审美意义和向往意义的真善美世界。这种构建是极具有民族认同感的,带有文化和社会的双重意义,承载着人民生活和审美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艺术的情感表达在西藏唐卡艺术上十分明显,西藏人民将其对宗教、大自然的信仰之情进行了视觉化的描述,形成了超越现实和空间的民族艺术——西藏唐卡。

二、西藏唐卡艺术

唐卡是西藏地区独具特点的一种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特色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内容极其丰富,展现了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唐卡艺术起源于佛教,呈现于卷轴画上,由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唐卡艺术主要分为七个艺术流派:尼泊尔画派、齐岗画派、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嘎玛嘎孜画派和新勉画派等。每个流派风格不尽相同,使得唐卡艺术至今表达丰富、生生不息。唐卡艺术的内容题材十分多样,其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涉及政治、经济、民俗文化、地理环境和民间传说等。其中佛像画是唐卡宗教画主要表现形式,以佛像在画面中心作为主题人物,以顺时针方向围绕主体人物进行描绘有关的其他人物、活动场所或故事情节等。唐卡画面完美、饱满,每一幅都描绘了一个故事或者情节,画面不在意远近大小的关系,力求构图多变、画面饱满、叙述完整。唐卡艺术涉及广泛,分类繁杂。就内容而言,唐卡分为佛像唐卡、传记唐卡、历史唐卡、神话传说唐卡、天文唐卡和历算唐卡等。就材质而言,分为普通织布、刺绣、缂丝、绸缎和珍珠唐卡等。其中布面唐卡较为普遍,画师经过复杂严格的选布、绷布,再进行上胶和打磨,直到看不到画布的纹理为止。在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起稿、上色、勾线和开眼。结束绘画后将唐卡进行镶边装裱,但是这并不算最终的完成,还需要由寺院喇嘛进行装藏和开光。只有经过了开光,才算诞生了一幅新的唐卡。真实的历史在唐卡上进行演绎,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多变的色彩没有使唐卡呈现出来的效果杂乱无章,反而构成了和谐的颜色画面,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展示了藏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向往。唐卡艺术扎根于西藏这片独立而坚韧的高地上,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和视觉效果,它是藏族人民用信仰和智慧凝结出来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强烈的仪式感。

三、艺术与信仰融合的力量

在西藏地区,佛教流入开始于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并修建了布达拉宫,供奉佛像,便于人民祈福礼拜,佛教逐渐兴起。到现在佛教在西藏人民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塞缪尔•斯迈尔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大众道德学家,著有《信仰的力量》,在世界畅销一百多年而不衰。书中所写是路易十四时期,信仰带来的生命力,支撑着人民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同样,西藏人民在对宗教的信仰中获得前进的方向和对未来的希望。西藏佛教信徒在家中悬挂供奉几幅或者几十幅唐卡,他们相信这样会带给他们的家庭好运、健康和幸福。唐卡艺术是藏传佛教的教义,更是人们寄托精神信仰和灵魂的归宿。人民将自己内心的世界一一展示在唐卡面前,充满着对理想的渴求和崇高的敬畏。唐卡在制作过程中对画师和信徒更是一种修行,充满着神圣和希翼,并包含着严谨和慎重的宗教规程。艺术和信仰相互融合,从简单的形象崇拜到转化内心,带给了藏族人民由内而外的转化。艺术和信仰融合的力量在唐卡艺术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西藏唐卡艺术在西藏这片精神高地上,不断地孕育,感化着人民、感化着当地文化。有人将其称为“信仰艺术”,这种艺术是人民将自己的生命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牢牢的交织在一起,从而达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艺术与信仰相融合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使西藏唐卡艺术不仅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新环境,也能够自身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次旦久美.论唐卡画在当代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界定[J].艺术评鉴,2017(18):45-46.

[2]陈晓波.论传统绘画的艺术内涵与实用价值——以西藏唐卡艺术为例[J].艺术评鉴,2016(12):24-27.

[3]王学峰.绘画唐卡艺术中的秩序感研究[J].美术研究,2016(01):117-118.

[4]刘冬梅.造像之美:法度与实践——从西藏唐卡画师的艺术实践看藏传佛教造像的美学观[J].中国藏学,2013(03):137-143.

融合范文篇5

中朝金融合作现状

尽管中朝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但由于朝鲜经济体量小,对外开放程度低,银行信用缺失,朝鲜金融处于相对恶劣的封闭环境中,中朝金融合作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银行间结算关系初步建立中朝现汇结算贸易始于1992年,现汇结算通过第三国转汇方式完成。随着双方边境贸易的迅速发展,人民币现钞结算方式逐渐增多。目前,对朝边境贸易中人民币现钞结算大约占80%以上。人民币现钞在朝鲜的大量使用客观上要求建立中朝银行间结算关系。1.2000年,中国建设银行珲春支行与朝鲜金三角洲银行签订协议,以朝鲜三角洲金融信托会社为名在珲春建行开立了人民币单边结算账户,并在其账户余额内办理各项收付业务;2005年,金三角洲银行正式在珲春建行开立了人民币边贸结算账户;2.2004年10月26日,中朝两国央行签订了《关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央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间支付结算的协议》,之后,丹东地区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分别与朝鲜的光鲜银行和高丽银行建立了行关系;3.2005年,朝鲜光鲜银行在中国银行丹东支行开设了人民币边贸结算账户,2006年,由于中国银行上市,账户移到中国建设银行;2008年,经两国相关部门共同签订协议,指定光鲜银行在丹东建行开立专户,办理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转存业务。至此,中朝银行间结算关系已初步建立起来,覆盖了吉林延边、辽宁丹东与朝鲜接壤的主要区域,疏通了与朝鲜商业银行结算关系,开辟了滞留在朝鲜的人民币集中回流的正规渠道,为加深中朝贸易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金融合作停留在地区层面尽管中朝两国已初步建立起银行间结算关系,但高层合作匮乏,金融合作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合作形式多是地方性的。朝鲜银行体系多头分管,央行对劳动党和军部的银行缺乏有效约束,加之兼有行政管理职能和业务职能,使得朝鲜央行在制定政策和参与国际事务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同时,由于朝鲜的政治敏感性和对外政策的不稳定性,中国央行在中朝金融合作上缺乏积极主动性,中朝目前尚未建立起央行间长期有效的合作平台,没有形成信息交换机制;全国层面上的商业银行合作关系尚未建立。金融合作覆盖地域主要涉及吉林延边地区与朝鲜罗先地区,辽宁丹东地区与朝鲜新义州地区;合作领域局限于贸易结算,在非贸易领域和投资领域很少涉及。双方直接通汇渠道不畅中朝贸易品种多,金额小,交易分散,需要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但是,中朝边境口岸城市金融服务功能弱,双方直接通汇渠道不畅。目前,朝方银行在中方边境地区建立了单边结算账户,而中方银行尚未在朝鲜建立账户,加之受朝鲜通信渠道的制约,中朝现汇贸易结算多数是通过朝鲜首都平壤的银行与港澳地区银行进行转汇,手续繁杂,成本高,影响了资金的及时收回。资金结算主要采取汇款方式,信用证、保函等结算业务更无从谈起。

中朝金融合作的驱动因素

进入2000年以来,中朝两国不断加强合作,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中朝经贸合作的主要方式包括贸易、投资和旅游。中朝经贸合作为双边金融合作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体现了对加强双边金融合作的现实需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相关政策的出台使中朝金融合作更为迫切。而且,受朝鲜金融环境和中朝金融合作现状的制约,中朝经贸关系中大量使用现钞,导致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反过来,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又为中朝贸易结算提供了现钞储备,二者相互作用,如不加强监管和疏导,将影响双方经贸合作的正常发展和金融安全。贸易驱动中朝建交初期,双方经贸往来以中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为主,双边贸易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上世纪80年代,朝鲜积极扩大对外贸易,而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朝贸易迅速扩大,尤其是边境贸易活跃起来;20世纪90年代,朝鲜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经历了长达9年的经济负增长,对外贸易严重萎缩,中朝贸易跌入低谷。但是,由于朝鲜整体对外贸易额出现了较大的萎缩,中国此时已成为朝鲜第一大贸易伙伴。进入2000年以来,中朝贸易增长迅速。2011年双方贸易额达到56.29亿美元,与2001年7.38亿美元相比,增长约7倍,年均增长率为22.53%(图1);从贸易结构上看,中国一直处于顺差国地位,反映出中国对朝鲜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持续性出口;从贸易比重来看,包括南北贸易,中国占朝鲜对外贸易的比重从2001年的23.1%上升到2011年的67.14%,如果不考虑南北贸易,中国占朝鲜对外贸易的比重从2001年的33%增加到2011年的84.39%(图2),朝鲜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越来越深。在西方社会对朝鲜实施经济封锁的情况下,朝鲜对中国贸易的依赖将会持续下去。中朝贸易为中朝金融合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而且,中朝贸易主要是人民币现钞结算,人民币对朝跨境流动将会推动中朝金融合作的步伐。投资驱动从2000年初开始,中国推行“走出去”战略,以中国南方企业牵头,中朝边境地区为媒介,展开了对朝鲜的投资。2005年1月,总理会见总书记时提出中朝经贸合作应贯彻“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从此将市场因素引入中朝两国投资合作。同年,两国政府还签署了《关于投资优惠和保护协议》,为双方经贸合作的规范化提供了法律保障。[5]2011年6月,中朝经贸合作有了实质性进展,双方合作开发的“两岛一区”———即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和罗先经济贸易区部分项目的启动,标志着中朝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末,中国对朝直接投资存量为2.4亿美元,比上年2.62亿美元略有降低;除2010年外,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图3)。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在商务部门登记,对朝投资额远远超出上述数据。中国对朝投资初期,主要以技术、设备等实物作为出资,但后续投资———如原材料、人工费、日常管理支出等需要一定数量的现金投资。目前,中朝投资规模还比较小,但随着投资合作范围的拓展,“两岛一区”项目的逐步实施,投资合作规模将会不断扩大。中朝投资增长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将引致双方对金融合作的更高需求。同时,中朝投资还将通过影响贸易来影响金融合作。日本学者小岛清在《对外贸易论》中指图12001~2011年中国对朝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资料来源: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司(KOTRA)《北韩对外贸易动向》;郑亨坤、金智妍《2011年度朝鲜对外经济实绩分析及2012年展望》,Korea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Policy;中国海关,。图22001~2011年中国对朝贸易占朝鲜对外贸易的比重(单位:%)注:比重1为包括南北贸易后,中国占朝鲜对外贸易比重;比重2为不包括南北贸易,中国占朝鲜对外贸易比重。资料来源: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司(KOTRA)《北韩对外贸易动向》;韩国统一部《南北交流合作动向》:www.unikorea.go.kr;郑亨坤、金智妍《2011年度朝鲜对外经济实绩分析及2012年展望》,Korea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Policy;中国海关,。出,“FDI可以在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创造新的贸易机会,使贸易在更大的规模上进行。直接投资是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的综合体。由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向东道国的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转移,使东道国具有了基于FDI生产函数改变后的比较优势时,显然会导致东道国对外贸易能力的增强,国际贸易与FDI呈现互补效应。”[6]中朝投资将通过促进贸易增长放大双方对金融合作的需求。旅游驱动中朝旅游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000年以后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10月,中朝两国签署《关于中国旅游团队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朝鲜成为中国旅游目的地国家。2010年4月,中国公民赴朝旅游,可以通过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直接飞往朝鲜平壤而无需通过边境口岸。2011年4月末,中俄朝三国环形跨国游成功开发。中俄朝三国环形跨国游是东北亚地区第一条实现三国同时免签证的旅游线路,拓宽了东北亚各国旅游合作的空间。2012年4月,中国旅游专列直接驶入朝鲜内地。通过不断交流与探索,中朝旅游合作得到了深入发展。根据双方旅游部门统计,2001~2009年,中国赴朝旅游人数累计达50万人次①;2001~2011年,朝鲜赴中国入境人数累计达117万人次②(图4)。虽然朝鲜存在对外政策不稳定、朝核等问题,双边旅游表现出不规律性和不稳定性,[7]但旅游规模总量及其对经济的贡献不容小觑。同时,旅游人员携带大量人民币现钞跨境旅游和消费,给金融监管带来难题。政策驱动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亚洲各国实体经济带来不同程度的打击。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国务院第56次会议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拱北、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此背景下,2009年7月,六部委③联合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公告[2009]第10号),允许试点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出口贸易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试点首先在上述5个城市启动。2010年6月,六部委再次联合发文,将试点地区扩大到辽宁、吉林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2010年3月,《关于边境地区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算准予退①中国国家旅游局不区分国别(地区)公布出境旅游人数,朝鲜国家观光总局2010年、2011年相关数据也无法查到。②朝鲜居民赴中国旅游观光、探亲访友者少,主要为会务、商务和服务人员。③即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银监会。图32003~2010年中国对朝直接投资情况(单位:百万美元)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免)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0]26号)规定,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新疆、西藏、云南省(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的出口企业,以一般贸易或边境小额贸易方式从陆地指定口岸出口到接壤毗邻国家的货物,并采取银行转账人民币结算方式的,可享受应退税额全额出口退税政策。以人民币现金结算方式出口的货物,不享受出口退税待遇。但由于边境省份及其毗邻国家的情况特殊,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发文补充规定:“对确有困难而不能提供结算银行转账人民币结算的银行入账单的边境省份出口企业,可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边境省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核销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0]40号)相关规定,凭签注‘人民币核销’的出口收汇核销单退税专用联向税务机关直接办理退税”。上述政策推动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补充规定有力地推动了对朝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对朝贸易额的大幅度提高。从全国情况看,2009年人民币跨境结算额仅为36亿人民币,2010年上升到5028亿人民币,仅2011年1~5月就实现7273亿人民币,是2009年的200多倍。[8]从中朝贸易规模看,2011年对朝贸易额为56.29亿美元,同比增长62.5%,其中对朝出口31.65亿美元,进口24.64亿美元,同比增长38.9%和107.4%(图1);2012年继续攀高,2012年1~4月贸易额为19.04亿美元,同比增长32.6%。[9]中朝贸易额的大幅攀升更加得益于对朝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现钞结算的普遍存在。2010年9月,辽宁省丹东市率先开展了对朝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据海关统计,目前在中朝贸易中,通过丹东口岸的贸易量占70%以上。由于银行间支付渠道不畅,中朝双边贸易主要是人民币现钞结算,通过银行渠道进行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量还比较少。丹东地区是开展对朝跨境贸易人民币转账结算业务较好的城市,但丹东市通过银行渠道进行的对朝贸易结算量,2011年上半年仅为52笔,共2亿人民币,占丹东地区贸易结算总量的8%左右,[10]更多的交易是通过现钞结算方式完成的。在吉林省,通过中国建设银行珲春支行办理的对朝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要少于丹东市的规模,与银行转账结算相比,人民币现钞结算量却非常大。如延边地区仅交通银行延边支行2011年度对朝跨境贸易人民币现金结算业务就达到1亿人民币,延边地区共有10家银行办理对朝跨境贸易人民币现钞结算业务。吉林省集安、白山等地对朝贸易全部以现钞进行结算。由于中朝贸易结算中大量使用现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改革在促进中朝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中,商业银行负责试点企业跨境人民币资金收付的贸易真实性、一致性审核。作者通过对有关商业银行和对朝贸易企业的走访调查发现,在出口业务贸易真实性的审核上,企业存入人民币现钞时,商业银行仅凭贸易双方购销合同审核贸易真实性和资金来源,依据不够充分;而对于进口业务,由于以人民币现钞支付货款,企业不需要进口付汇的批汇、购汇手续,也就是说只要有现金,通不通过银行审核对企业是没有影响的。一般企业的做法是进口付汇不通过银行审核,没有出口退税要求时,出口收汇也不通过银行审核。这种情况下,在对朝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商业银行对贸易真实性审核、货物流和资金流的一致性复核上保证程度有限。因此,可以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朝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监管难度。一个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中朝银行间合作,将现钞结算纳入银行渠道,加强对跨境贸易人民币资金收付的监测和管理。中朝经贸关系中大量使用现钞,导致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反过来,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又为中朝贸易结算提供了现钞储备,二者相互作用,推动中朝贸易规模和人民币跨境流动量日趋扩大。据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测算,丹东地区人民币现金对朝跨境流动情况为,2004~2009年累计流出量为79.7亿元,累计流入量为73亿元,在朝累计滞留量为6.7亿元;2004年流出流入总量为16.6亿元,2009年流出流入总量为35.66亿元,总流动量增长了114.82%,其中流出量增长了90.88%,流入量增长了143.87%,人民币现金对朝跨境流动规模不断增加。图们江区域人民币跨境流动情况与丹东地区相似。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延边中心支行调查,在朝鲜罗津、先锋地区,人民币占当地流通货币的50%以上,已获得了事实上的硬通货地位。[11]人民币对朝跨境流动,对边境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人民币对朝跨境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金融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跨境流动是市场自发产生的行为,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给金融监管提出难题。人民币跨境流动有利有弊,其积极影响是:1.有利于推动边境地区经贸发展;2.有利于获得货币发行收益;[12]3.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消极影响是:1.增加了边境地区人民币资金监测和调控难度;2.增加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贸易真实性审核难度;3.加大了“货币走私”治理和“反洗钱”难度;4.扩大了国际收支统计误差。

加强中朝金融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融合范文篇6

关键词:中国新疆;中亚五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边境金融合作

一、引言

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点推进的核心区域,我国与中亚国家在技术、贸易、金融合作领域具有良好的经济互补性和发展前景。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逐渐密切,在我国的进出口中也占有很大比重,然而我国和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合作是在经济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又会极大地促进经济合作,为经贸往来提供便利与支持。因此,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深化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我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维护国家经济、能源安全,实现向西开放的重要途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一气呵成的,要有步骤、有重点的进行。首先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下手。同时,要借助中国-亚欧博览会金融发展与合作论坛的作用,推进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和区域性国际合作基金平台的建设,以深化区域边境金融合作,促进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和核心区。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2013年由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2、货币金融合作。货币金融合作就概念外延上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货币金融合作特指汇率合作机制,即旨在谋求各成员间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包括为保证汇率稳定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协作。广义的货币金融合作包括在货币金融领域的、旨在发展货币金融市场的所有性质、所有类型的合作,包括简单的人力资源培训、信息交流和观点交流,也包括严格的汇率目标区、统一货币安排。

(二)相关文献

我国研究边境金融合作的学者很多,近年来研究我国与中亚五国边境金融合作的文献逐渐增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玛依拉(2013)分析了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为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的建议。李翠花(2013)从政策平台、区域间贸易及经济开放度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邢辉(2014)认为从中国与中亚金融合作机制、金融机构、金融合作内容等来看,中国已具备对外金融合作的良好基础。陈文新(2010)、阿布都瓦力•艾百(2015)和陈玉芝(2015)都从地缘优势、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资源的互补等方面对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潜力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姚德权(2014)从金融合作的外部环境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面临的挑战。马广奇(2015)从政治因素,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服务平台三方面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的主要瓶颈,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秦放鸣(2015)以中国和中亚国家1992~2012年的实际人均GDP为样本数据,运用共同趋势和共同周期理论,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周期同步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中亚国家在长期内经济周期有共同的随机发展趋势,在短期内经济周期波动不同步,目前不具备实现货币共同体的条件。从总体上来看,国内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环境,分析边境金融合作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因此,本文拟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视角对我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进行分析,并提出边境金融合作的愿景。

三、中国-中亚边境金融合作现状

2010年6月22日新疆作为全国第二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省区开始运行,2010年9月新疆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准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的试点省区,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提供金融便利。新疆已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11年6月28日中国银行在乌鲁木齐、伊犁、博尔塔拉、塔城四地同时推出了人民币与哈萨克斯坦货币坚戈的汇率挂牌。201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机构《关于金融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意见》,为把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提供了金融保障。2013年9月,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也适时的抓住这一契机,提出建设中亚地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突出乌鲁木齐金融中心和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着力构建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和“国家金融改革开放综合配套创新试验区”。此外,新疆还将积极打造新疆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商业银行,推动区域内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做优做大做强。创新金融品牌,建立、健全国际化多层次金融市场服务体系。当前,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处于良好发展的前景。但是,也应该看到其当前金融合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实现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互利与共赢。四、中国-中亚边境金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一)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我国与中亚国家以及中亚国家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经济特征存在差异,既有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的哈萨克斯坦,又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吉尔吉斯斯坦。导致其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不同,进而其金融诉求的不同,使得我国和中亚五国的金融合作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例如,中亚五国偏好现金交易,信用卡、支票、电子转账、自动取款机等金融工具还不是很普遍,这种偏好、习惯不利于边境金融合作的开展。(二)融资主体单一、规模较小。目前,我国在哈、乌、吉、塔等国注册的独资、合资企业数量虽已逾千家,但生产规模较小,经营效果不甚理想。新疆和中亚五国以间接融资为主,资金相对不足,中小企业长期融资较难。民间投资局限于短期、小额、低风险的项目上,不利于规模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强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我国在中亚五国注册成立的独资、合资企业数量虽多,但生产规模较小,经营效益较差。(三)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中亚五国和中国在金融市场的开发度、风险控制能力、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模式等存在差异。封闭式的金融管理模式限制了区域间资金的自由流动,也削弱了金融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导致区域间金融信息交流受阻、资金流动不畅、金融风险较大,限制了中国-中亚五国边境的金融合作。(四)银行结算体系的统一。行、清算行是中国与中亚五国的银行结算方式。其中行覆盖面狭小、时效低。银行结算体系的不统一阻碍了贸易的正常进行、增加了贸易的成本和程序的复杂。对于企业而言,不能及时了解资金项目,降低了管理资金账户的效率。由此可见,银行结算体系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构建统一的银行结算体系是推动区域经贸发展的先决条件。五、中国-中亚边境金融合作构想(一)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推动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深化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优势,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是联系中亚五国的通道。因此,新疆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国际金融中心,构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伊犁、喀什等地州区域为次中心的多层次金融体系。积极打造新疆金融集聚区,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服务网,增强新疆金融业在中亚地区的集聚效应,形成产业新增长极。(二)拓宽金融合作主体。我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主体应该在政府引导下,金融机构、企业、民间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为引导国内金融机构开展中亚地区业务,政府方面可以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多方参与,扩大金融合作的主体,拓展融资渠道。发挥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积极推进我国与中亚五国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政府还可以积极推动促进边境金融合作的民间组织的建立,建立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开展经常性对话的机制,促进中亚国家提高政策和市场信息透明度、保持政策连续性、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三)创新金融管理体系。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更好地加强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要创新金融监管体系,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建立区域金融信息披露管理系统、区域征信体系等。构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跨境危机处理机制,共同维护区域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四)鼓励开展人民币跨境流通。据统计,人民币在境外的总量中中亚地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带动下,人民币在对外交易中将会占更大的比重。为使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金融机构应重视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分支机构的建设,除依靠自建分行、子行的方式外,还可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拓展海外业务,推出更多品种的人民币业务,促进人民币在海外流通,为当地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提供便利。(五)加强边境金融合作与交流。政府可推动定期举办金融合作论坛,搭建我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各国金融机构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各自在产品开发、风险控制、信息技术、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优势。加强边境人员培训和政策交流。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以队伍建设和能力提高促进我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发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背景下,我国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将会越来越密切。深化边境金融合作,就必须推动人民币区域国际化,构建良好的金融合作环境和健全的金融管理机制,具备较强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与中亚五国金融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作者:刘亚辉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秦放鸣.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定位和选择.新疆大学学报,2013.11.4.

[2]推进金融合作一体化满足上合组织区域市场期许.新华网,2011.9.

[3]朱显平,张建政.“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目标及途径.东北亚论坛,2007.5.16.3.

[4]何剑.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金融合作问题探析.中亚东欧市场,2009.3.

[5]庞岩.推进新疆-中亚贸易发展的金融合作研究.当代经济,2004.19.

[6]玛依拉.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问题探讨.经济观察,2013.13.

[7]胡江龙,李军.新疆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研究.金融发展评论,2013.12.

[8]陈文新.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可行性及对策.管理论坛,2010.4.

融合范文篇7

关键词:支持向量机;信息融合;增量学习

SVM[1,2]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类方法。它基于统计学习理论,根据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在经验风险和模型的复杂度之间折中,有较强的泛化能力,且具有全局最优、与维数无关等特性。当数据线性不可分时,通过核函数,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使得数据线性可分。它本质上是一个凸二次规划问题,当训练规模很大时,求解此最优化问题要占用很大的内存空间,会因内存空间不够而导致无法训练。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将大规模数据进行分块,然后将各模块的信息进行融合,从而得到最终结果。

信息融合[3]又称数据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得的若干节点的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估计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文献[4]提出了用神经网络的方法来实现信息融合,在预测精度上获得较好的效果。SVM是继神经网络后,分类性能较好的一种技术。它在信息融合领域也逐渐得到应用,文献[5~7]提出了多种基于SVM的信息融合方法,用各模块训练得到的模型对测试集进行判别,然后融合各模型的判别结果。但这些方法不适合增量学习。当有新的数据源加入时,融合模块需重新执行。

决策输出融合方法和投票数融合方法用各模块训练得到的分类器对测试集进行判别,再根据判别结果进行融合,分类精度上不如后两种方法,所花费的时间也较多。而且这两种方法在增量学习中要对信息融合模块重新处理,不能有效利用已有的信息。

对支持向量直接融合的方法在精度、漏报率和误报率上均与在所有数据集上得到的结果相接近。说明在分类中起作用的只是其中占少数的支持向量,如表3所示。每个模块得到的支持向量是很少的,大约占0.6%。所以信息融合模块的规模相对较小,花费时间少。本文提出的方法预测精度甚至超过了对所有支持向量融合的结果,与在所有数据集上得到的结果最接近。说明本文方法在增量式学习中是有效的,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4结束语

随着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对大规模数据处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本文在研究了现有的基于SVM的信息融合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SVM融合的模型。通过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在入侵检测问题中得到了较高的分类精度,与在所有数据或所有支持向量上预测得到的精度相当,而且与其他信息融合方法相比,能利用已经融合的信息,进行增量式学习。但如何使数据分解后仍保证它的全局最优及如何推广到分布式应用仍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

[1]VAPIKV.统计学习理论的本质[M].张学工,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BURGESCJC.Atutorialonsupportvectormachinesforpatternrecognition[J].DataMiningandKnowledgeDiscovery,1998,2(2):121-167.

[3]HALLDL,LLINASJ.Anintroductiontomultisensordatafusion[J].ProceedingsofIEEE,1997,85(1):6-23.

[4]WANGMei,HOUYuanbin.Neuralnetworkmodelbasedonanti-errordatafusion[C]//Procofthe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chineLearningandCybernetics.[S.l.]:IEEEPress,2005:18-21.

[5]YANWeiwu,SHAOHuihe,WANGXiaofan.Paralleldecisionmodelsbasedonsupportvectormachinesandtheirapplicationtodistributedfaultdiagnosis[C]//ProcofAmericanControlConference.Denver:[s.n.],2003:1770-1775.

[6]ZHAOShuhe.Remotesensingdatafusionusingsupportvectormachine[C]//Procof2004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Symposium.Anchorage:[s.n.],2004:2575-2578.

[7]HUZhonghui,CAIYunze,LIYuangui,etal.Datafusionforfaultdiagnosisusingmulticlasssupportvectormachines[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2005,6A(10):1030-1039.

[8]PLATTJC.Fasttrainingofsupportvectormachinesusingsequentialminimaloptimization[C]//ProcofAdvancesinKernelMethods:SupportVectorLearning.Cambridge:MITPress,1999:185-208.

[9]HSUCW,LINCJ.Acomparisonofmethodsformulticlasssupportvectormachines[J].IEEETransactionsonNeuralNetworks,2002,46(13):415-425.

融合范文篇8

关键词:业财融合;会计流程再造;上下游企业信息整合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内部管理逐渐向着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也摆脱了单一的核实核算职能,现已成为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企业业财融合背景下,业财融合成为了管理会计应用于企业的一种新方法,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为业务的开展提供精准的财务数据分析,提高了全面预算的科学性,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必须要积极推进企业财税融合进程,贯彻落实财税共享机制,将业务和财务两个部门各自独立掌握的数据利用信息数据库平台实现共享,消除业财内外信息交流壁垒的影响,激发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力。

一、企业管理中业财融合的意义

大数据时代,企业集团的财务运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财务共享已经进入业务应用的爆发期。而企业业务和财务的深度融合(业财融合)正是企业财务共享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其目的在于打造一个财务与业务相融合的系统化平台,实现企业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的一体联动,将以报账为起点的会计核算模式转变为以业务为起点的会计管控模式,从而实现财务到业务的延伸。

(一)畅通了财务和业务信息的互通渠道

劳动的分工发展带来了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专业化生产也使得产品交易费用增加,生产链条之间协调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尤其是决策者和操作者的分离导致了决策者和决策信息的分离。业财一体化,首先就是要在数据层级上,实现业务和财务信息的互通,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在各自平台上实现数据的生产、审核和使用共享,促进会计处理程序合规、企业业务运转合法,方便及时掌握企业运转情况,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比如,财务人员深度了解业务流程、业务信息后,成本核算就更加准确,收付款业务政策的制定就更科学,有助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业财融合发展为企业财务人员及时获取业务数据提供了便利,有助于财务人员及时编制数据报表、开展财务分析,为业务部门进一步完善管理、优化流程提供了数据支持,甚至可参与业务部门工作,实现更深层次的财业共享。

(二)更好发挥了财务工作的管理职能

业财融合发展,选派财务人员深度参与业务部门工作,完整掌握企业全价值链运行情况,为企业价值链各业务环节提供财务管理,诸如企业各业务环节的分析、计划、控制、预算和业绩管理等,从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财务部门也因此成为经营决策团队的重要成员,为业务部门提供财务服务、运行支撑和成本管理,进一步发挥了财务对业务的服务保障作用。通过与业务人员共同办公、沉浸交流,财务人员能较为及时、全面地了解财务数据背后的经营问题,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供业务单位参考,更好发挥了财务工作的管理职能,提升了财务在业务单位中的权威和地位。

(三)提升了财务工作的效率

建立在传统分工理论基础上的会计部门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基层会计核算人员数量过多。并且组织规模越大,会计处理事项就会越多,消耗的人力、物力也就越多,因此使得会计人员很难集中精力从事更加重要的工作,如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决策支持、成本控制与管理等。这就是传统会计核算的缺陷:附加值低、工作量大、重复性强、劳动力消耗大。业财一体化融合模式将会给企业带来资金结算、财税管理的重大变革,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业务变革和流程变革,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核算效率。一是上下游沟通方式的变革。业财一体化有助于便捷上下游企业的账务核对,有助于不同企业之间管理方式、沟通方式、问题解决方式的前移,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处理,有效减少了电话、邮件、当面交流等带来的时间耗费,大幅提升了信息交换的效率。二是财务管理方式的变革。业财一体化发展会带来企业收付款业务、发票管理业务、财税管理业务、会计凭证业务等全方位的变革。由于信息在部门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共享互通,消除了彼此之间的不信任,通过同一结算周期内收支一条线、账期自动付款、票据开具过程的一体化和实时化、财务凭证的自动化生成等,有效提升了资金结算、票据生成、税款缴纳等基础财务工作的效率。

(四)提高了企业经营风险管控

新经济发展时代背景下,市场环境快速变化,这给企业在投融资和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性。企业实施业财融合管理方法,有效推进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数据共享,由此一来,业务部门业务经营活动开展中,可以参考财务部门核算数据信息,实现业务的合理发展,使开展的业务能够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而财务部门可以依据业务部门提供的业务经营数据信息,对业务活动开展的真实情况和发展实际状况进行精准的掌握,既可以保障财务核算等数据信息的精准性,还可以为业务部门开展业务活动时给于有针对性地财务方面建议,有利于加强风险防控、保障计税精准度,达到管控企业风险的目的。

二、企业业财融合的难点分析

(一)管理层决策的信息需求不明确

业财融合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企业管理者自身往往对财务信息的具体需求不明确,特别是对管理会计信息需求不明确,对会计信息指导经营决策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信息决策有用性发挥不充分,难以对财务工作的高效运转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财务部门由于岗位局限和思维局限,往往也难以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和筛选,从而难以达到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目的。并且由于信息使用者的个人偏好、观察分析问题角度及工作岗位、工作经历的各不相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财融合效果。

(二)业务与财务的目标不一致

一般而言,企业各业务部门的职能都有明确分工,业务部门必须服务于既定业务目标。在管理模式上也侧重于目标管理,强调特定工作任务的完成。这就容易导致业务部门产生突破控制限制的冲动,容易给企业带来潜在风险。业财融合的关键正好是出于流程再造,突出财务的监督功能,进一步发挥财务工作对业务工作的事前提示、事中管控功能,切实增强财务的决策支持作用,发挥财务对业务的监督约束作用,畅通业务财务信息运转渠道。很显然,财务的这些目标与业务部门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尽管财务部门很主动,但业务人员觉得增加了工作量,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三)外部价值链的会计流程再造难度较大

业财融合发展导致会计核算主体由之前的单个企业扩展到整个产业链条的多个企业,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内部的会计信息,还要关注上下游企业的财务信息。为了节约成本、避免重复作业,多数企业业财融合系统由原有的ERP系统发展而来,但原有的以ERP系统数据收集的端口仅限于企业内部使用,并没有延伸到上下游企业。上下游企业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延伸,要实现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就必须对外部价值链进行流程再造。但由于外部价值链企业的类型不同,会计信息的标准不同,加之信息的秘密性,各企业财务系统数据兼容难度很大,影响了业财融合下的会计流程再造。

(四)缺乏完善业财融合管理制度

企业积极践行业财融合管理模式,然而,在实际业财融合管理中,由于部分企业还未建立针对业财融合的管理制度体系,造成财务部门权责划分模糊,阻碍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管理的有效融合,同时也对财务部门在业务部门的职能发挥造成了制约。而有的企业虽然在实施业财融合管理中,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制度的制定太过于笼统,与企业自身管理实际情况的契合度不高,缺乏完善性、实用性,由此也不利于企业业财融合管理模式的推进开展。

三、企业实施业务融合的意见建议

(一)持续优化业财融合平台

管理层决策信息一般由财务部门提供。但是在管理层信息需求不明确的情况下,财务人员由于自身岗位局限做出准确判断的难度很大,更何况管理层个人信息偏好各不相同。因此,为提供决策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采集的主动权应交给管理层,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业财融合平台,一是要优化数据模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职能、与计算等智能技术的出现,从技术上和思维模式上为管理层获取有效的财务信息提供了可能。数据是智能技术有效运转的基础,搭建可靠的数据模块很重要。企业财务数据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业务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非业务数据),对系统中具有业务含义的数据进行标签化管理,即通过建立一个标签字典,来重新定义每一个具有业务含义的字段,在每一笔交易发生时,将交易中所包含的标签及标签值存储到数据层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并基于应用场景获取更广泛的非结构数据。搭建好数据基础之后,就为日后的数据自动化处理和深度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二是要提升数据提取的便捷性。企业管理层并不一定很熟悉财务工作,为方便信息采集,应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以图形、文字等简单明了的方式引导管理层采集自己所需数据。三是要推进财务运营的智能化。在完成财务信息数据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规则、模型,将财务人员提取财务数据的思路方法、分析过程、判断等系统化,从而将复杂的财务运营业务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人员采集会计数据时,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筛选出自己所索要的结计中国乡镇企业果。

(二)加强宣传教育,淡化业务财务界限万事开头难

由于思维惯性,企业业财部门习惯上都是基于各自岗位职责来选择和设计信息系统的,因此,容易出现相关数据不兼容的信息孤岛现象发生。于是,业务数据不能准确反映财务运行情况,财务数据也无法实时跟踪业务的运行管理,甚至出现业财数据相互脱离的现象,难以形成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财务管理系统。业财融合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且业财一体化系统的启动、开展及日后使用,离不开业务部门的配合、支持。要站在时展大势和企业发展全局的角度,加强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思想教育,让更多的人明白业财融合的重要意义和企业推进业财融合的坚强决心,减少思想阻力。同时要调整规范财务部门的职能功能,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业财融合目标,进一步明确财务工作部门职责范围,更好发挥财务部门在推进业财融合工作中的作用。要加强财务人员的教育管理,学会换位思考,提升“做人的工作”的能力,尽可能站在别人的岗位上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尽量避免因财务人员个人性格、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给业务部门带来不必要误解。财务人员要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业务部门,帮助开展工作,尽快熟悉操作流程,推动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深度融合,一体联动。

(三)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强上下游企业财务信息整合

要切实发挥大型龙头在内外供应链管理中的示范带动、强势引领作用,实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的流程再造和会计信息的整合共享,同时也需要财税法规政策的支持配合和会计行业的积极引导。只有内外部价值链条的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在更大范围、更高标准上的会计信息共享、实时管控、及时采集。鼓励龙头企业在供应商选择时将业财融合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帮助外部企业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财务流程再造和财务标准规范,实现更大范围的业财融合、信息共享,推动大数据趋势下企业业财融合进程不断走深走实。

(四)强化企业业财融合制度体系建设

为有效推进企业业财融合管理模式的有效落实开展,保障企业经营活动各环节的顺利、高效开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企业必须要注重对业财融合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落实开展:其一,企业相关管理人员首先需要强化自身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然后在结合自身企业管理和发展现状实际,来科学、合理的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和管理的业财融合管理制度,并依据社会经济市场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发展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对业财融合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以保障企业业财融合管理制度始终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实际,具有较高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其二,为有效提高企业业财融合效率,确保日后企业经营发展中责任追究工作的高效开展,企业必须要对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加以有效落实,对各岗位权责分工加以明确界定,以确保可以提供可靠依据。其三,对企业开展业财融合所节省下来的成本费用加以合理利用,实现对该笔费用的合理管理和再分配,并积极构建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做到对员工工作情况的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业财融合的积极性,促使员工怀着较高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到业财融合相关工作中,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其四,积极构建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企业开展业财融合管理模式虽然实现了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管理风险,这就需要企业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注重对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对企业业财融合工作全过程的监管,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部门在业财融合推进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予以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还需要企业提高风险管控意识,注重对财务资金的风险防控以及对业务的实施中各环节的风险管控,通过对完整风险防控体系的积极构建,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实施业财融合是新经济市场环境背景下现代企业转型的必然趋势,是帮助企业从传统的核算型财务向着管理型财务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占据同等重要性,积极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管理的有机结合,依据企业自身经营发展和管理需求实际,积极打造专属企业自身发展的业财融合模式,以此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中业财融合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业务和财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自身风险防控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成功升级,从而为企业创收,提升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兴山.数字化转型中的财务共享[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2]张庆龙,董皓,潘丽靖.财务转型大趋势[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3]徐晨阳,王满,沙秀娟,马影,于增彪.财务共享、供应链管理与业财融合[J].会计研究,2017.

[4]谢志华.会计的未来发展[J].会计研究,2021.

融合范文篇9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融合的内涵

关于产业融合最早是从信息通讯业领域的产业融合开始研究的,即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的融合现象。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活动,产业的边界开始模糊化,大量出现了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经济现象。我们将此经济现象称之为“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应是由于技术进步、放松管制与管理创新,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出现的技术融合导致各产业打破原来的产业界限,使之相互介入、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形成一种新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最终达到产业之间产品、业务与市场的全面融合。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虽然产业融合往往以技术融合为先导,但不是所有的技术融合都能形成产业融合;技术融合能不能导致产业融合,还取决于市场需求、制度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其次产业融合的结果会改变原有产业的垄断与竞争关系。对于自然垄断性产业来说,它要与其它产业融合,首先必须打破垄断,放松管制,允许其它产业的企业进入,这必然会改变这些产业原有的垄断与竞争关系。而对于其它产业来说,也会涉及其市场关系的变化。因为产业融合前,只有属于本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才相互存在竞争关系,而一旦由于产业融合的需要,本产业与其它产业积极地相互介入,那么本产业的企业与其它产业的企业也就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从而使竞争进一步激化。最后伴随着产业融合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必然会出现企业破产倒闭、企业合并和企业重组等现象,使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发生变化,其经营的业务和范围也会有很大的扩展。

产业融合对我国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

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因为高新技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具有广泛的关联性。高新技术产业融入到传统产业过程就是用高新技术取代一些传统技术的过程,这将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引发传统产业的分化、解体和重组,促使传统产业迅速过渡为高新技术产业,促使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抛弃一般的演进过程,获得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的产品被广泛使用,新的服务被广泛普及,从而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催生,旧技术、老产品、低层次服务不断萎缩或消失,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产业融合促进各产业部门多头并进式发展

产业融合使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差异大大缩小。因为产业融合将改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线性的这一传统的替代规律,使各产业与创新起源点的距离基本相同,因而产业生产率上升的差距在大大减小,从而各产业增长的速度差异缩小。比如传统的低速增长的农业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具有和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一样的高增长率。因此产业融合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并行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产业融合,经济增长将表现为多元新兴部门并行发展、相互促进的特点。

(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整合资源并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产业融合有利于具有互补技术的企业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共同开发平台,降低研发成本。产业融合导致的企业内外部组织的网络化,使得企业具备了更为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得企业更能迅速地组织生产和销售。产业融合导致新产品的出现,这些创新产品和以往的产品不同,具有多样化和更好的功能,产品的收入弹性较高。产业融合带来的产品标准化和模块化,使得产品的规模生产变得更加容易,产品生产的柔性也得到提高,从而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四)产业融合可以推进产业制度变革

在产业融合中,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规律、发展规则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这就给旧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例如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必将对原有的传统产业扶持政策带来冲击,对传统产业的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促进产业融合后的新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营造促进产业融合的良好环境

政府要根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科学、细致地做好产业融合规划,以促进不同产业在融合渗透中共同发展,并形成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消除部门限制和条块分割障碍,形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放松对部分产业管制,以便于产业融合;制定新的管制规则,为产业融合和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投融资体制,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产业融合的法律体系,促进产业融合政策环境优化。

(二)加快建设产业融合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对基础研究和设施的投入,建立各种应用性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为社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研究机制,促进各部门间研究开发的合作。建立多学科和技术交叉的聚集地,搞好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三)培育不同产业之间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

根据我国及各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以及产业之间衔接和融合关系,培育不同产业之间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并按照“自主、多元、共赢”的市场经济原则,组建新的发展产业融合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四)促进企业融合发展

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顺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企业在观念上进行革新,战略上实施转变,从多个方面推进产业融合。一方面按照市场机制要求,通过混合兼并、战略重组等形式实现资源合理流动,形成充满活力和有较强竞争力的新的融合企业。同时各种形式的兼并、重组也给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带来了不稳定性。企业要重新设计适应产业融合的战略和制度。另一方面鼓励各类企业从融合需求出发,推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提高产业融合的紧密度。

(五)积极培育各类产业融合的中介服务机构

应积极培育各类产业融合的中介服务机构。要重点支持专业人才引入、从业人员培训、企业信用鉴证、行业资质论证、法律规章咨询等方面中介服务机构。重视对传统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改造,引导这些中介服务机构扩展知识面、增加服务功能和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提高对产业融合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六)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训练

产业融合对融合型和创造型的人才产生强大的需求。各类高等院校应技术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尽早开设相关专业,开展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产业融合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各类科研院所应尽快开展融合型研究和跨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企业应建立起再教育培训机制,改善企业职工的知识结构,让员工掌握更多更新的复合性知识和技能。

总之,产业融合极大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我们应从优化产业融合的内外部环境入手,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和促进我国产业融合,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

融合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四大驱动因素: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综合性媒体内容、主体性的地位及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满足;传媒行业的激烈竞争演变为合作;国际国内政策法规由控制转为支持。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数字、网络技术的推动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是在实施这种共享,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接收到任何形态的信息内容。如在手机上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可以说,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二、受众需求的召唤

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个创新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力量。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综合性的媒体内容的需求。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带有传播内容多媒体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链接无限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媒介的对信息分割式消费向综合性消费模式转变。可以说,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被逐步激发的。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在以传统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活动中,种种的不便使得受众迫切地需要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变被动地位为主体地位。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要求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无地域性,具有互动功能,这些需求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任何一方都很难满足。网络具有多媒体性、传播范围无限性和互动性,而传统媒介拥有巨大的采编队伍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传统媒介与网络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现代受众已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媒介具有易检索的功能,这样,只需要将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加工,受众就能在网上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三、传媒行业竞争的驱动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作为两种不同的传媒,必然存在竞争。两者通过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调整组合,最终将形成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模式。

1、传媒行业的竞争态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作为两大传媒,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通过对媒介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和媒介经营收入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了解这两大媒介的竞争态势:

(1)传统媒介的受众覆盖率高于网络媒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介中,电视的受众覆盖率最高,占96.23%;广播居其次,达到95.04%[3];报纸没有专门的受众覆盖率统计数据,但按照一份报纸的实际阅读人数为3人统计,报纸媒介的覆盖率大约在24%上下。网络媒介的受众覆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的覆盖率为16%[4]。

但网络媒介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媒介的逐渐熟悉,其受众覆盖率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2)网络媒介正在挤占传统媒介的受众接触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报纸的受众日平均接触时间为39分钟[5],电视为176分钟[6],且呈下降趋势。而网民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6.2小时[7],日平均为2.3小时,即139分钟,已经趋近于电视的日平均收视时间,而且呈飞速上升形势。

——网络媒介正在挤占受众原先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传统媒介正在流失受众接触的时间。

(3)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赶超传统媒介。从2001年开始,虽然报纸、广播的广告经营额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总经营额的比重却变化不大。电视的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比重虽然在不断增长,但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1.87%和21.6%[8],可见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额增长放缓。

而网络媒介虽然起步晚,但是它的经济增长点多,且正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媒介不想继续走下坡路,网络媒介也想更加快速发展,那么他们只有合作,才能使双方受益。

2、传媒行业的合作趋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各有优劣势,在竞争中合作是他们进行优势互补、战略重组,占据新世纪主导地位的现实需要。

(1)传统媒介渴望与网络媒介共舞。1999年1月9日,在美国举行的“新闻业与互联网”专题研讨会上,美国在线董事长凯茨说:“如果你们观察一下美国在线,你们会发现,我们没有记者和消息来源。但是,每天从美国在线获得他们感兴趣新闻的人,比全美国11家顶尖报纸的读者总数还要多;在黄金时间,我们的读者和CNN或MTV的观众一样多。”[9]

有学者提出,在网络传播时代,要发展壮大,传统媒介必须具备:一流的新闻信息产品;一个影响面广、可靠的内容系统;一个迅猛增长的市场;与合适的网络媒体整合[10]。许多传统媒介已有品牌、资金和人力优势,但缺失因特网技术。网络传播时代的最大挑战是高成本的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因此,与网络媒介整合则是其致胜之道。从现实层面看,传统媒介利用自身资源与电信、ISP等有网络资源的单位整合,能快速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重组,降低成本,聚集足够的能量抗衡更强的竞争对手。

(2)网络媒介只有与传统媒介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双赢。网络媒介虽然具有很多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仍然有自己的缺陷。首先,正茁壮成长的网络媒介在不能自己采制新闻的情况下,需要汲取传统媒介的内容、人力资源等养分。原创内容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的命根,网络事业飞速发展,却并不拥有能吸引大量眼球的内容。网络媒介从诞生起,就从传统媒介获得新闻源。其次,传统媒介长期形成的政治属性和政策优势、机构组织等方面的固有优势都是令网络媒介望尘莫及的,而这些因素对一个新闻媒介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一日千里的网络媒介看到传统媒介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与传统媒介的整合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四、政策法规的支持

很多国家逐渐意识到分割管理对传媒发展的阻碍,便纷纷调整政策思路,开始为媒体松绑。

1、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政府与联邦通信委员会先后制定了许多解除电信媒体管制的政策和法规。如1996年颁布的《电信法》,它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1998年1月1日,在新的电信传播法案获得通过后,引发出一场电讯、电子、媒体和文化企业的跨国、跨行业交叉兼并和产业重组浪潮,电讯拍电影、芯片放卫星、微机打电话、软件播新闻,业务的不断交叉,使美国的电讯、电视、微机、软件、互联网、卫星服务和媒体企业厮杀混战成一团。2003年9月,美国又制订了新的有关放宽广播电台经营的法令,如放宽一个企业经营的电台户数规模从占全国户数的35%放宽到45%等等[11]。

欧盟于1997年《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和数据,认为网络融合不仅是不同技术的融合,而且是不同业务(包括电信、电视、广播和电脑图像及文本数据业务,以及交互型多媒体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让用户通过地面广播网、卫星网、电缆网和宽带电话线(如ADSL)享用各种宽带数字业务。

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2、国内政策的松动

受到国际政策环境的影响,媒介领域的融合化和全球化大潮也波及到中国,对中国广电媒介、电信及互联网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在1998年曾提出过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合为一体的设想,但后来因中国电信拆分,导致该设想无疾而终。不过,三网融合始终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并被认为是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这在宏观政策层面点燃了新的希望火花。

目前看来,三网融合从技术上来讲不存在障碍,从现实必要性上来讲也不存在争议,在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融合类业务的推动下,我国的三网融合在2006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业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合作模式,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从上世纪90年代的报刊杂志与网络的融合,到如今的电视、网络和电话三个产业的融合,媒介融合正在从理论向实践跨越,并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虽然“融合媒介”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目前都还处于初始阶段,但今天媒介的融合趋势,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从长远看,媒介融合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不止于内容的融合,更应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也许会出现更加奇特,功能更加全面的新型媒介,但是他们始终是由媒介融合发展而来,传承着各种媒介的优势,同时又会具有某些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2]陈浩文.再论“媒介融合”。

[3]数据来源:《2007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年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第12页

[5]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

[6]根据CSM媒介研究全国127城市收视率调查2006年的数据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

[8]数据来源:《2007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年

[9]《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