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实验十篇

时间:2023-06-04 10:03:58

病原生物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1

【摘要】 围绕临床病例,以开设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为载体,进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途径,构建“探究为基础”的医学实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改革

近年来,多种新的传染性疾病相继出现,许多烈性传染病如霍乱、结核等也死灰复燃,这些新、老病原微生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1]。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技术性很强的形态学科,其独特的实验技术在新病原的发现、致病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不仅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的一个学习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综合性实验又是实验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不可忽视的一环,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学会运用现代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开设综合性实验的意义

传统的病原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需按老师所讲和所做的重复一遍即可,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3]。另外,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的系统性不强,较为零散,每次实验内容多,且以示教

为主,造成了学生操作机会较少,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医学人才。随着当代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传统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已无法满足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建设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综合性实验教学[4,5]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多个知识点的实验,使学生综合已学的知识来设计和操作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减少了现行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将以往零散单一的实验重新组合成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够根据所给临床病例自己设计微生物学的检测程序,自己准备,自己操作,自己总结,自己分析,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体现科学精神,为下一步探索性创新实验的开设做初步尝试。

2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综合性实验初步设想从病原生物学实验中较为散乱的细菌学各论入手,将以往教学中细菌的培养方法、染色方法、生化反应、药物敏感实验、化脓性球菌及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一系列零散实验项目重新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并增加了培养基的制备,该综合性实验被命名为“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我们将综合性实验安排在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病原微生物形态、消毒灭菌、无菌观念和无菌操作、革兰染色及细菌分离培养等基本技能训练之后,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防治给出典型的临床病例,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病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献检索方案设计具体试验撰写报告等过程实施操作。

实验前,先由教师给出典型的感染性疾病病例,每个病例后附有5~6道思考题,要求学生围绕病例查阅资料,思考相关问题。临床病例各小组可以不同,主要涉及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感染性腹泻、败血症等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实验围绕病例进行,使细菌学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加强了与临床的紧密联系,缩短了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和从事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实验一开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典型临床病例的分析,以课堂讨论的方式,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对该病例做出初步诊断,列出诊断依据,拟定微生物学检查程序,并列出微生物学检查中所需的物品。由我们给学生提供模拟的血液、脓汁、粪便等标本,同学自己制备所选用的培养基,如血平板、SS平板等,通过连续4次实验课(大约12学时),完成从培养基的制备到细菌鉴定、药物敏感实验的绝大部分操作,对这些病例做出微生物学诊断。4次连续的实验课将传统实验中细菌学总论和各论的大部分内容归为一体进行教学,减少了重复,更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了微生物学基本的实验技能。

试验结束后,我们还要求学生完成详尽的实验报告,包括试验设计方案与路线、实验操作程序、实验材料及预期的实验结果、正式实验的实施步骤、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等。考虑到大学二年级学生缺乏必要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科研训练,我们先设计出规范的实验报告格式,将实验报告所涵盖内容做出具体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份完整的科学记录报告的书写方式,督促他们养成仔细观察和记录试验结果的良好习惯。实验报告的撰写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可以为将来科技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综合性实验的效果评价

该综合性实验已在我校2005、2006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7、8年制学生中先行开展,学生的实验报告显示,所有同学均能按照科研论文的格式完成实验报告,绝大多数同学的书写格式完全正确,约一半同学写了英文摘要。我们对两个年级的约280名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对综合性实验感兴趣(占82.2%);多数同学能顺利完成实验(占78.7%)并掌握了相应的实验技能(占91.3%);94.4%的同学认为该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实验课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基地,而综合性实验课的开设将为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一个完整实验提供实施的平台。它的实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态度,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必将增强他们今后在医务工作中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计划通过广泛收集学生和实验教师的意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综合性实验课的开设,并继续推广应用,最终构建“探究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模式。

表1 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综合性实验效果调查

调查内容 选项及结果对该实验是否有兴趣是(82.2%)一般(15.4%)否(2.4%)实验设计前是否查阅过资料是(90.2%)否(9.8%)实验过程是否顺利是(78.7%)一般(18.2%)否(3.1%)是否掌握了相关实验技能是(91.3%)一般(8.7%)否(0%)实验中与同学的协作情况好(62.2%)一般(24.8%)不好(13.0%)实验的难易程度太难(5.2%)适中(80.4%)容易(14.4%)该实验是否利于培养综合能力是(94.4%)不知道(3.5%)否(2.1%)此类实验是否应该继续是(84.6%)无所谓(10.5%)否(4.9%)在校期间是否有参与科研的愿望是(82.5%)无所谓(12.2%)否(5.3%)

参考文献

1 杨敬, 雷迎峰, 尹文,等.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实践[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版), 2005, 7(2): 176-177.

2 王燕, 陈群, 李国明. 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6, 19(2): 219-220.

3 周俊英, 付有荣, 郭清莲,等. 开展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综合性实验的体会[J]. 检验医学教育, 2008, 15(1): 32-33.

4 张晓慧, 乔成立.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 2007, 27(1): 21-22.

5 杨立华, 郭道森, 李荣贵. 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的设计[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5): 120-122.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2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实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基础课程,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一直受到我国本科学科模式的影响,导致在开展教学时重点往往集中在理论课方面,对于实践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很多院校在针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研究方面,大部分集中在医药本科院校进行,中职院校很难照搬本科院校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中职院校学科特点,以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为基础,针对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一系列改革措施,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

实验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全面性、专业性能力。首先要考虑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实际考核中结合老师评价、学生评价、同学互评于一体;其次要考虑评价方式多元化,在考核中,要与平时考核、实际操作等方式结合对学生展开综合性的评价;最后要考虑到评价阶段多元化,评价工作要贯穿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观察、结论分析的全过程[1]。

(二)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

实验教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客观地记录实验结果,并且要做出对结果的分析,对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工作作风、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要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核评价,需要保证其评价项目、指标以及量化值有着科学性以及客观性特点,需要将评价指标与实验教学的目标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目标要求的真实全面反映。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目标与内容

(一)实验态度

实验态度主要指针对学生的出勤、值日等方面情况进行考核,同时通过实验教师的观察,判断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端正,是否具备团结协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能否遵循无菌操作原则[2]。

(二)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主要考核学生针对实验的对象以及结果所表现出的观察、记录情况。

(三)解释实验现象能力

一方面,需要考核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教学,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详细全面的记录,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一些实验现象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考核学生在分组实验中针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观察记录情况,针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异常现象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实验结果展开科学合理的解释[3]。

(四)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操作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不同实验方式或实验仪器的实际操作水平,考察学生的操作方法和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在这方面的评价需要将集中考核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结合进行分析。在考核方式方面,可以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老师评价等方式结合在一起。

三实验考核方法

通过考核成绩,可以对学生的实验水平及实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肯定。针对中职院校学生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其实验考核方法可分三个方面:

(一)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进行平时考核时,可以选择由任课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的要求和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二)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40%。通过书写实验报告,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技能。实验报告中需详细记录学生每次实验的目的、操作注意事项、实验用品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要求能保证记录内容的全面性、真实性、细致性。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验报告中的内容记录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4]。在进行实验报告评价时,有书写格式、书写质量、实验结果、结果分析等评价内容,在评分标准方面,不能以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作为唯一评价标准,针对部分因为失误导致实验失败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可以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老师仍可以给其较高的分数。

(三)实验考核

实验考核在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占总成绩的40%。实验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针对实验过程的基本操作以及学生实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察学生在展开实验的过程中态度、积极性、规范性等三个必考项目以及一个专业考察项目。必考项目考察范围涉及全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态度非常关键,往往是决定实验课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给出态度分值。参加实验课程的积极性,是指学生的听课状态、操作状态,老师可根据观察给出分值。规范性的考核则要专业一些,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否按照本学科的基本原则进行操作。选考项目则需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四结语

本人从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至今已十八年,在早期一直使用的实验考核方式就是根据实验报告给出分值,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不断在本人的实验教学中使用本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近五年的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了本考核评价体系。在使用的过程中,感觉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首先,教学质量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应用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提高了实验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度;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表现与之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学生对于实验课程有着更高的重视度,同时存在有极大的积极性以及自觉性。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课程,使得学生的综合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次,学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得到了有效的培养。由于本考核评价体系不是以结果正确与否这一项来给出学生实验成绩,因此,学生更愿意将真实的结果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引领下去进一步探索、思考。培养了学生认真完成实验项目,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并真实记录工作态度和作风。最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部分实验现象可能与实验指导存在有较大的出入,在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之后,学生能够将实验结果真实、客观的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同时借助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的本质,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解释,尤其针对部分实验现象和实验指导内容不一致部分,学生敢于质疑,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其分析总结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温铭杰,张须龙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在免疫学实验技术考核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7,01:75-77.

[2]梁馨云,林鸿程等.病原生物学实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3:3304-3305+3308.

[3]王茉琳,李晓光等.多元化互动优化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6:7146-7149.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3

【关键词】

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 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吉林医药学院教学改革课题

作者单位:132013吉林医药学院病原教研室(时文艳 赵良中 姜晓明 张铎 李妍);吉林市中心医院放射线科(郑家庆)

通讯作者:李妍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这一综合性的实验课程是对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门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是特别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课程[1,2]。开设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课程能够有效避免学科中重复的教学内容,并且还对单一学科的实验教学进行了突破,更能够培养适合医学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人们对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都是通过实验研究来确证的,直到现在,实验研究仍然是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实验教学的比重在各个学科所占的比重很大,有些甚至占总课时的50%以上,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需按老师所讲和所做的重复一遍即可,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3]。综合性实验教学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多个知识点的实验,使学生综合已学的知识来设计和操作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5]。与经典的实验教学方法比较,更能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2 由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

在实际的教学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是三门独立的,并且是分阶段进行讲授的课程。教师在讲解完这三门课程以后,要善于根据临床教学的实际需要,多设计与三门课结合的综合性实验,这样既能够教授各门课的知识,还能保证将三门课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肠道菌的检测实验中,可以使用医学免疫学中的微量凝集方法,在寄生虫的相关实验过程中,也能够使用医学免疫学的知识。增设综合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三门课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将实验的相关性和连续性结合在一起,学生能够将知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并且集中训练实验操作规范,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这三门课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其科学研究中的严谨治学态度。设计符合教学实际的综合性实验,能够帮助学生观察、思考,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弥补教学内容方面的不足。

2 综合性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综合性实验应与理论课保持密切联系

实验课与理论课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注意到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开设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紧紧衔接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综合性实验要在相关教学内容结束后开出,使实验课与理论课共同组成合理的教学体系,完成共同的培养目标。综合性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可供参考,学生要完成整个实验,就必须依靠自身,对学习内容要熟悉,实验过程中需要思考、分析问题,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如何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是实验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实验。

2.2 综合性实验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准备

教师课前需要准备的内容包括:①课前的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使教师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思路,对连续的综合性实验有清晰的了解。②课前的实验技能准备。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有操作技术,能够正确自如地指导学生,特别是年轻教师,要求在课前对综合实验所涉及的技术做到熟练操作。教师课前要预想可能出现的实验问题,正确进行课堂引导,避免出现课堂混乱的情况。③实验课中要求教师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2.3 综合性实验需要学生课前认真准备

开设综合性实验,一是学生实验前一定要预习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步骤,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二是预先培养学生的“基本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做综合实验时,学生应把重点放到“综合”上,而实验操作却不成问题,实验结果才能真实可信。

3 结语

综合性实验的开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且能够运用自如;同时还掌握了相关的实验诊断学、统计学的知识,它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上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李琳.病原微生物学及医学免疫学实验课分级教学及教学模式初探.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 (4):538-539.

[2] 郑清平.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4):488-490.

[3] 周俊英, 付有荣, 郭清莲,等. 开展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综合性实验的体会.检验医学教育, 2008, 15 (1):32 -33.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4

【摘要】 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并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CAI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医学教育正面临着一场革命。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医学各专业的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以其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能力,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现给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1]。近年来,根据我院实验教学的现状,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我们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弥补了实验教学中众多客观条件的不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现总结如下: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我室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专家收集和积累多年的资料,优选标本,并参阅国内外有关资料,编写了常见细菌及有关病毒、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等章节(尤其是寄生虫学)的实验教材,其内容包括染色标本和活体标本,病理标本和患者照片。我们通过实物、图像、照片、录像阐明各种常见寄生虫的发育过程、致病机理以及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我们根据实验课的内容要求,选择结构完整、清晰的病原标本,将相应的典型结构分别从肉眼、低倍镜、高倍镜等不同角度进行显微照相,通过计算机对病原标本进行采集处理后,展示的标本结构清晰,形态栩栩如生,使学生对形态难辨别的病原标本一目了然,易于记忆和掌握。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关的实验项目内容进行示范、讲解,使学生先从电视显示中观察到往常难以找到的病原体,以直观、形象、动态等多感官特点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中无法获取的教学效果,改变过去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2 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涌现,使得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负担过重,教师劳动强度增大,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又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地开拓医学教育的新思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在教学一线的应用,综合应用显微摄像系统、电子计算机技术、电视录像等多媒体技术,大大地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使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节省了大量的讲解时间。使学生在多媒体实验室提供的立体模型和模拟动画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学会观察,掌握辨认各种病原体结构的技巧[2]。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既使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和质量改善,使教师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去进行科研和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又保证了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授课信息,大大地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另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较快的学科,新的病原体不断被发现,病原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不断充实深入。计算机网络的快速便捷、时效性,可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教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弥补了教材更新慢的缺点。如SARS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些对人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但是这部分内容在《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中是没有的,我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这些新资料,并及时传授给学生。

3 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直观性很强的学科,以往的教学形式是以小班实验教学为主,在当前高校普通扩招,学生人数成倍增加,教学资源(如大体标本、玻片标本等)严重短缺的新形势下,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扩充了信息量,为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和理想的技术手段。它节约了教学时间,较好地解决和缓解了近年来迅速扩大的教学规模所带来的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快了知识传递速度。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替代大量的挂图、幻灯、投影、录像、实验和临床病例示教。如电镜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的最好设备,但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尚无这类设备,我们利用收集到的细菌、病毒的电镜照片制作成课件,设置成循环播放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效果显著。如在细菌的形态与特殊结构观察实验中,细菌的荚膜往往难以辨认,但通过让学生观看电镜照片,就较容易区分荚膜结构;又如一般用光学显微镜看不到细菌菌毛,我们将菌毛电镜照片进行投影,让学生观察。通过这些手段均大大节约了教学资源和成本,满足了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益。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具有可视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显示了强大的优越性,推动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但多媒体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其在教学的许多方面是借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与功能,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发展和提高,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具有简单、便利、经济、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为广大师生所喜爱。教学手段多样化,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不同的教学手段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才能极大地推动医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5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多媒体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录像等多种信息和功能于一体,是一种新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明显。

一、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二、Flash动画及特点介绍

本课程实验动画使用Macromedia Flash MX软件制作而成。Flash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交互式矢量图和Web画的标准。由于Flash MX 记录的只是关键帧和控制动作,它以其文件数据量小、流式播放等特点在网页信息中成为较为主流的动画方式,与其他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出来的动画相比,Flash MX动画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Flash动画一般受网络资源的制约比较短小,利用Flash制作的动画大多为“矢量”图形,即使动画内容很丰富,无论把它放大多少倍都不会失真。

(二)Flash动画具有文件小(编辑文件为*.fla)、播放形式采用流式技术(播放文件为*.swf)进行播放、传输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动画可一边下载一边播放一边欣赏。

(三)Flash动画具有交互性强的优势,学生可以通过点击、选择等动作,决定动画的运行过程和结果,这一点是传统动画所无法比拟的。

(四)Flash动画具有崭新的视觉效果,比传统的动画更加灵巧,更加“酷”。

(五)Flash动画在制作完成后,可以把生成的文件设置成带保护的格式,不易被他人盗用修改,这样也维护了设计者的版权利益。

(六)Flash动画制作的成本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网络上观看Flash动画需要插件的支持。因此,只有当用户的浏览器已经安装了这样的插件时,才可以正常播放Flash动画。

三、仿真实验动画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实验内容多,有些还比较繁琐和抽象,讲解和演示都有一定的困难;而教学授课计划实验学时数在不断的减少,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使学生更加容易看清和弄懂实验操作技术,故在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根据脚本要求将各种原始媒体资料如图片、声音、录像转换成电脑可处理的文件格式,并根据实验要求加入Flash仿真实验,应用计算机把实验做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演示画面,具有图像动态、并配有实验演示操作方法的解说。本动画设有实验材料介绍、实验操作方法、实验分步操作方法和暂停、返回等几个按钮,点击 键为播放,点击 键为暂停,点击 键中的bake,可返回主菜单。学生只须根据需要点击按钮就可以进行停止、反复、返回等操作,重复播放实验内容及进行实验操作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要求。

四、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网络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而网络动画让这个世界更加缤纷多彩。在实验教学中应用仿真实验动画和多媒体课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一)利用动画来表现,可一帧一帧的播放出来,类似电影中的慢动作,可逐一讲解,利用不同功能的按钮任意切换不同画面,并可反复观看某一片段,使学生易于理解整个实验过程。

(二)多媒体课件题材丰富、图文并茂,集图片、动画、录像、测试练习于一体,充分发挥其形象生动、新奇、直观、促进思维等优势,极富吸引力。

(三)交互性强,适合个性化学习。由于多媒体具有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演示功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的不同可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6

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及教学内容创新

课程组成员由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稳定、具有奉献精神的博士学位教师构成,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完成高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根据教材内容与第二版的内容差异较小,依据课程组成员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优势,对教学内容和大纲进行大规模修订,以便学生在掌握植物病理学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

在植物病原真菌章节中,因为教材中采用的Ainsworth分类体系(1973)以传统的形态学为基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真菌分类中应用及意义,增补Alexopoulus主编的《菌物学概论》(Introductory of Mycology 1996)关于真菌分类系统的变动内容。对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类地位的变化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分类的复杂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对“真菌”和“菌物”2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阐明。同时对有益真菌在农业、医药和酿造业等行业中的成功应用进行举例介绍,以便引导学生对真菌学习的兴趣,以利于拓展知识面。在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章节中,对于植物病原细菌和原核生物的分类地位和分类依据变化,介绍对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演替过程。在原有经典病害讲解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目前北方果蔬细菌性疮痂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和溃疡病Clavibacter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以及姜瘟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病害的逐年加重的原因,这些细菌性病害为我国进出口相关农产品的重要检疫对象,已成为国际间制衡农产品进出口新的技术壁垒。在植物病原线虫章节中,重点讲解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alus)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结合这些线虫病害给我国农林生产造成的严重损失,其中根结线虫病害已上升为我国保护地果蔬生产亟待解决的难题;甘薯茎线虫已成为甘薯安全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松材线虫病害的疫区蔓延迅速,并明显快速向北方地区扩展,已成为引致重大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的潜在隐患。在植物病害流行学章节中,补充了宏观植物病理学理论,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植物病原菌的时空动态变化。将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章节和植物的抗病性章节合并讲授,引进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识别的分子基础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在植物病害防治原理章节中,在植物病害综合治理(IPM)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植物病害可持续治理理念,解决困扰人类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和生物安全问题,补充讲解了农田生态环境恢复和生物防治措施优缺点等内容。

积极建立和完善了教材体系,课程组成员1人副主编编写“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材;1人副主编“中国检疫性植物线虫”,参编“植物病原线虫学”和“植物线虫志”等教学参考书。依据课程组成员的研究优势,为本科生自编“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线虫学概论”和“真菌分类学”等,教材质量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教学参考书选用Agrios主编的“Plant Pathology”、Alexopoulus主编的“Introductary of Mycology”以及“植物病原真菌学”、“植物病原线虫学”和“植物病原细菌学”等。

二、实验课和教学实习课程内容和大纲修订

本课程的实验课中综合性实验课时占47%;另外在春学期末安排1.5周的教学实习。重新修订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指导书,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新的实验体系增加了实用性强的综合性试验5个:(1 )植物真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学生自由采集或选择根病、叶部病害、贮藏期或苗期病害病样,独立完成培养基制作和分离纯化过程,对于分离结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2)植物病毒粒体的分离和纯化,以及摩擦接种试验。(3)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纯化,要求学生自己采集或选用病样标本,独立完成试验过程。(4)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鉴定,针对病原线虫在寄主植物为害特点,采用直接剖检法、过筛-重糖离心法和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并掌握分离原理。(5)病原物生理小种鉴定方法,本课程组现保存有番茄叶霉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定的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种病原物进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开放植物病理学实验平台,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增加学生试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开展试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在教学实习教学环节,根据胶东半岛主要植物病害发生种类和分布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病害发生区域进行病害调查。实习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青岛市园林局下设的中山公园和世纪公园,重点调查花卉和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种类,进行典型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害发生的时期和为害部位,对病害发生规律和可行的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合昆虫实习,调查青岛浮山和崂山森林病害发生的种类;与城阳区夏庄镇郝家营村蔬菜科技示范区建立了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主要针对保护地蔬菜病害进行调查,从病害症状识别、田间发病分布型、危害损失估计进行系统调查,同时对栽培条件和种植品种情况进行记载,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实习报告除完成采集标本量以及诊断结果外,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习体会。

三、开展多媒体网络课件和教学录像建设,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实践性强的特点。辅助多媒

体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完善现有教学课件,使之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制作了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课件;植物病害诊断模拟训练系统多媒体课件;植物病害流行模拟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果树病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梨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多媒体课件等5个教学软件。其中植物病害流行时空动态模拟教学软件开发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注册。录制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全程教学和实验操作录像片。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学生可以选择多种学习方式,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改革考试考查方法,综合评定本门课程的成绩

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笔试、实验操作和平时考查等多种形式,测试学生的真实水平,试卷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课考试与实验课考试分开,分别计分。理论课考试以笔试为主,侧重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课堂提问和讨论占20%,考勤占10%。实验课成绩以实验操作为主,实验操作考试采用抽签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50%,主要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如真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鉴定到属,写出拉丁名和中文名,采用的实验材料均为平时实验中观察过的真菌;平时实验课操作及实验报告撰写占总成绩的40%;考勤占10%。通过近3年来的考试考察结果表明,成绩为90分以上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8%;80~90分的学生为68%~73%;70~80分的学生占18%~21%;60~70分的学生占8%~11%;60分以下的学生占1%~3%。本考试考查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课程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7

关键词:水生动物医学;相关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18-02

水生动物医学相关课程体系包含了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体系,故其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生产第一线后的专业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而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水产养殖及相关专业的共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本教学团队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水生动物病害很感兴趣,但也担忧所学课堂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脱节,非常希望有机会参与疾病诊疗全过程,提高实战能力。天津农学院水生动物医学教学团队通过多年的实验实践教学积累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生产单位的认可。

一、整合与临床诊疗直接相关实验内容,使技术连贯完整

水产动物病害一个完整的病例临床诊疗涉及到的内容和技术包括:疾病发生

时水体和水生动物现场调查和观察方法;关键内容问诊及信息收集记录,养殖记录表格分析;水样和病料的采集和运输;病料的实验室检查内容和方法;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综合分析疾病发生原因,初步诊断疾病种类;根据诊断结果,筛选、制定治疗方案并小范围实施;治疗效果的观察和评判;总结疾病诊疗流程和主要技术点,形成病例诊疗报告。因此,一个完整的病例临床诊疗涉及到最紧密相关和最连贯的技术分别包含在水产微生物学、水产病理学,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药理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等紧密相关课程实验里,故水产动物病害学临床诊疗技术势必与这些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有相交和重叠内容。将分散地包含在《微生物学》、《病理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等课程里的实验内容整合成独立开课的《水产动物疾病实验》课程,并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设计,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将病例检查和诊断技术连贯,既可避免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相交和重叠,又可弥补各自课程实验时间不连贯和实验时间不足问题,避免实验检材浪费,更重要的是让原来碎片化的水产微生物学、水产病理学、水产免疫学和水产动物病害现场诊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增强了水产动物病害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技术的连贯性、完整性,使学生所学技术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

二、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整合提升

以天津市水产养殖和生态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水产养殖重点学科为依托,部级实验示范中心为平台,建立了仪器设备完备的水生动物病害实验室和设备先进的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实验室,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吸收对水生动物病害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实验教学活动,实行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业余科研活动提供方便。

三、广泛收集、精心制作实验教学素材

水生动物病害实验教学需要大量而齐全的第一手教学素材,如病变标本、病理和病原体装片等,由于各种原因,这类素材已很难购买到。本教学团队充分发动学生在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实习等实践环节,甚至通过毕业后进入生产一线的校友广泛收集第一手病例材料用于实验室诊疗教学,并尽可能地将其制作成能长期保存的病变标本、病理切片和病原体装片用于以后的实验室教学。

四、建立持久稳定的现场实践教学基地

水生动物病例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几乎很难在被安排的实验课上见到被计划和被安排的活体病料,更谈不上现场实践教学,再加上水生动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复杂,病原体只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实验室有限的标本和装片观察与实际生产中疾病的综合诊疗能力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学生面对实际生产出现的疾病问题时缺乏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胆识。因此,通过与养殖企业(户)长期稳定合作,将水生动物病害教学空间和时间延伸到生产第一线,让学生现场实地参与水生动物疾病诊疗的全过程,对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胆识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1.疾病发生时现场诊疗及采样实践。天津农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已与很多水产养殖企业(户)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水生动物病害的现场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方便。

现场实践教学操作流程如下:组织对水生动物病害感兴趣的大三学生报名将学生分组设计日常养殖管理表格每组对应联系水产养殖企业(户)发放养殖表格并不定期地走访养殖基地,了解养殖情况。

疾病发生时,指导学生现场对水生动物病害病例全程跟踪及诊疗,创新动物病害实践教学与养殖企业(户)的合作模式,将课堂、实验室和生产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大大拓宽了水生动物病害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强了水生动物病害教学的客观真实和实用性,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水生动物病害实践教学体系。

2.水产动物生产全程疾病预防管理实践。将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团队驻点养殖企业(户)全程深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为日后就业和自主创业热身。在日常管理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每天需生态防病管理、疾病发生前判断与预警、防治药物购买、储存及使用等全程病害监控和防治,并通过该平台在病害防治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性实验研究,显著提高了其独立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最大限度地将收集制作的实验实践教学素材数字化

最大限度地将收集制作的实验实践教学素材数字化,充实水生动物医学实验实践教学素材资源库,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病例图片及影音内容,进一步充实实验内容,形成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架构和信息检索能力,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获取方式,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之成为能够为多层次教学――科研共享的水生动物医学资源库。通过多媒体放映数字化素材及图片,学生不仅对病症和病原体有形象、具体生动的认识,对病害的特征印象深刻,更是使水生动物医学病例教学摆脱了病害发生的季节和地域限制,使学生对病例的见识更多更全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六、建立公正客观可量化的实验实践考核标准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实验考核办法能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实践能力考核为重点,建立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为一体的实验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实验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基础内容实验报告成绩、实践性综合诊疗报告和实验考试命题五部分组成。过程考核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操作规范等方面,在设定的平均基础分上增减。实验操作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操作正确规范与否,操作速度及细节,每个考试项目设定时间,在设定时间内外增减分。如随机抽取没有标签的病原装片、病理切片或病害标本,通过肉眼和显微镜对样本进行观察后,现场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等。基础内容实验报告和综合诊疗报告成绩包括结果过程描述、数据处理、结论准确度、结果分析和对实验的不合理性提出的改进意见,提高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考试命题旨在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逻辑分析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部分考核先独立后统一,考试成绩分别计分,再根据各部分成绩在总成绩里所占一定比例,得出实验实践总成绩。

参考文献:

[1]杨道兵,陶鹏,杨秀芹.水产类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8):64-67.

[2]丁淑荃,魏建忠,等.水产养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5):8l-83.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8

关键词:“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优化;创新能力;新媒体

“植物保护学”课程涵盖病理学和昆虫学内容,是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多年的教学反馈反映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病理学内容繁多,学生难以紧扣重点及系统掌握理论知识;教学中理论和实验、实践易脱节,而相关的生产实践和科研单位对植保专业人才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提出迫切要求。如何有效实施理论与应用并重的教学模式,培养专业基础过硬、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已成为植物保护学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已有学者探讨了园林植物保护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3-6],以及PBL模式在职业学校植物保护学教学中的应用等[7],但有关植物保护学病理学的教改较少相关探索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是农业部重点学科,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依靠学科优势和雄厚的师资队伍,基于目前植物保护学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组多年的教学积累,借鉴丰富的教学理念,本文从优化教学内容,强化理论联系实践,完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植物保护学病理学的教学优化和实践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一)紧扣重点,结合专业方向,优化教学内容

“植物保护学”包括理论课(48学时,3学分)和实验课(16学时,0.5学分),其中,植物病理学部分理论课是24学时,实验课是8学时。病理学内容繁多,知识点零碎,课程组以重点、精炼、高效为原则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去繁就简,帮助学生紧扣重点,更好地系统理解和掌握。病理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的教学要求对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原理讲授清楚、透彻。依据“病害的识别诊断流行防治”的主脉络,将各章节既独立又关联的内容有效串联,避免知识零碎化和脱节,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整体轮廓,而在每个章节中强调紧扣重点,如:病原学中重要病原菌的主要特征;症状学中病害典型症状的识别要点;诊断学中“科赫法则”;病原-寄主互作机制的重要学说;病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病害防治的重要原理等,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病理学内容。各论部分基于生产实践中发生的重要病害(如水稻病害等)进行讲授,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进行适当调整,如对于种子科学和工程方向的学生,增加重要种传病害的讲授;对于园艺方向的学生,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在热带亚热带园艺作物病害的地域研究优势,增加柑橘黄龙病等重要病害的讲授。

(二)重视学科前沿融合,拓展学生视野

随着学科的发展,植物病理学不断涌现新理论、方法。课程组教师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将较成熟的新理论、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适时更新。如讲授“病害诊断”时,补充分子鉴定新技术;讲授“病原-寄主互作”时,在教材“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基础上,补充“群体感应”、“植物抗病防卫信号通路”、“保卫假说”、“ZIGZAG”等;讲授“病害防治”时,补充“重要植物病原的风险分析及评估”等,既增进学生的专业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强化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一)重视病、虫害结合开展实践,加强植保综合能力运用

植物保护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治是综合运用症状、病因、发生、流行规律等理论知识的系统过程,是植物保护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在生产实践中,植物的病害、虫害关系密切,如昆虫是许多病害的重要传播介体,病虫害难以分家。很多毕业生反馈在具体工作中,不论专业背景是病理学还是昆虫学,生产实践中无论具体发生什么问题,都需要及时面对解决。华南农业大学校内及校外的野生和栽培植物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实践资源[8],和昆虫学的任课教师一起带领学生在宁西教学科研基地、跃进北农场、园艺学院果园等实地调查农作物的病虫害,要求学生对所见重要农作物病虫害的为害部位、为害症状、发生时间、发生环境等进行详细观察和跟踪记录,用所学理论知识诊断、归纳重要农作物在不同时期常发病虫害的特点,并解释相应防治措施的制定等,将植物保护理论综合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巩固了课堂所学,学以致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增加综合性探索实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紧扣理论开展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采用“学生设计,教师辅助”的形式开展综合性探索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赫法则”是病理学的核心理论,组织学生分组自主设计综合性探索实验进行“科赫法则”的实证验证。小组设计的综合性探索实验如下:(1)对农场田间玉米某种病害进行调查,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记录病情症状特点等;(2)采集典型病样,通过组织分离、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进行形态鉴定;(3)接种到学生在育种课里自己种植的健康玉米植株上;(4)玉米发病后再次观察症状是否与田间发病相一致,再次分离鉴定病原菌是否与接种病原菌相一致,从而系统完成“科赫法则”的探求验证。尽管整个过程时间很长,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每组学生在学期末将本组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结果及心得体会等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和分享,尤其注重失败结果的分析及交流。通过综合性探索实验的开展,学生感受收获很多,理论密切结合实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

(一)加强课堂教学

授课前,提前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授课中,明晰基本概念、理论等重点;注重上节内容的复习及本节内容的小结,做到承上启下;加强课堂提问和讨论,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时归类零碎的知识点,梳理不同章节内容的相关性,帮助学生“会学”、“活学”。注重学生的反馈,勤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积极实施“启发式”、“渗透式”及“案例教学”等方法,结合时事热点精心准备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对于香蕉“癌症”枯萎病的发生,很多媒体热议“且吃且珍惜”,引发公众担心“蕉癌”是否会威胁人体健康?通过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观看相关视频,辩论分析该命题的真伪,加深了学生对香蕉枯萎病症状、病原、流行及防治等课堂理论知识的认知,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启发学生思考植物保护在农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专业自豪感。

(二)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

病理学内容繁多,学时相对少,且很多知识点抽象、枯燥,如病原菌的形态及分类等,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搜索引擎、博客、微博、QQ、微信等[9],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载体。利用直观、丰富的新媒体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搭建互动平台,提高教学效率。在理论课上,通过网络收集和拍摄图片等,更新、补充课件,形象生动地表现病害症状、病原形态等;积极下载或制作相关的动画或视频,如病原菌的传播,病毒侵染过程等,增强教学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中,利用网络视频,清晰生动地展示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无菌操作、分子鉴定等病理学技术,结合教师的讲授和示范,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在课余,指导学生利用学校网络数据库资源(ISIProceedings、中国期刊网等)查寻相关资料;向学生推荐植物病理学相关重要网站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构建的积极性。通过微信、QQ、微博等互联网技术搭建互动平台,结合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给学生发送精选文献、探讨主题、补充资料等。通过在线互动平台,学生将课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以及课余自己观察记录的植物病害图片、视频发到QQ群、微信群中,教师在线及时给予解答,师生一起参与讨论,集思广益,有效解决问题,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拓展了学生思维和学习空间。

(三)精心准备材料,重视总结,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上好实验课的基础。除了常规的永久玻片(病原形态)、瓶浸标本、过塑标本(病害症状)等材料外,课程组教师还通过提前活化、培养病原菌及田间采集,尽可能准备病原菌平皿培养物和新鲜的植株病样等材料。通过观察直观的实验材料,学生加深了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提升学习兴趣。许多实验课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后往往就提交存档,学生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不甚清楚。重视批改实验报告之后的总结,针对报告中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专门的讲解分析,让动手能力强、认真细致的学生和大家分享实验心得,有助于及时认知误区,深入理解知识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9

在法医学研究中,利用分子标记分析微生物已在一些关键案例中取得分子证据。例如,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牙医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传染给数例患者的案件中,对HIV扩增片段序列分析获得了该传播的证据;对日本奥姆真理教在其办公楼楼顶用气溶胶释放炭疽芽胞杆菌的案例调查中,以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numbertandemrepeat,VNTR)分析证明所用菌株为日本市场上可获得的动物疫苗株Sterne34F2株;2001年美国炭疽芽胞杆菌恐怖所用的菌株经美国基因组学研究院(TheInstituteforGenomicsResearch,TIGR)序列测定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分析证明,所用炭疽芽胞杆菌为美国军方拥有的菌株;对1999年美国东北部西尼罗河病毒脑炎暴发的调查表明,在纽约从鸟和人分离的毒株核酸序列与从以色列一只死鹅中分离的毒株非常相似,得出这一暴发为自然来源的结论。微生物法医学作为一个学科,其主要宗旨是区分近缘毒株,以追踪病原体的来源。所用的技术包括表型分析、免疫分析、核酸分析和化学分析技术,这些技术早就用于不同学科的研究与应用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微生物法医学的研究目的类似于分子流行病学,但包含的内容更广泛,不仅注重毒株本身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将毒株与犯罪分子联系起来,获得法庭上更有力的证据。

微生物法医学的研究任务

在生物反恐中,微生物法医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为反生物恐怖工作者对那些威胁社会和人类安全的微生物及其各种包装载体提供调查取证、识别鉴定、追踪来源、确定犯罪分子的技术手段。具体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

1生物犯罪中微生物的检验与鉴定

生物犯罪往往需要借助特殊设备、技术手段和刑侦技术。在可疑的生物犯罪现场有效搜集证据对快速侦查和防护至关重要。完成生物威胁微生物的鉴定需要多专业、多方法联合应用。采集的样品可现场分析,也可运送到有关实验室进行分析。在生物犯罪中,威胁微生物经分析鉴定后往往还要由专家组进行严格的调查研究,才能作出最终结论[9]。由于许多生物恐怖病原体导致的疾病都有潜伏期,当临床症状判断为受攻击时,生物恐怖病原体所产生的危害往往已相当严重,因此在一些可疑材料中检验生物恐怖病原体,可赢得时间,减少损失。微生物检验和鉴定是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概念。在未获得生物恐怖病原体纯种前,通过形态学、血清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特征快速从标本中确定是否存在生物恐怖病原体,是一种初步检验。这种检验可对某些恐怖病原体作出种的判断,但不能揭示毒力强弱、药物敏感性、抗原结构等重要信息。在应用分离培养或细胞传代等方法获得纯种后,可对其进行一些表型指征和遗传指征等的鉴定,进一步明确其分类地位、药物敏感性和毒力等特征,为免疫预测及治疗提供依据。

2生物犯罪中微生物来源的鉴定

当某种具有严重危害后果的微生物感染疾病发生时,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如何判断这种感染是自然发生还是人为犯罪,这就需要鉴定微生物的来源。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各种微生物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得到迅猛发展和更新,各种微生物基因组信息的比较分析、放射性核素比例、生理生化表型分析等均能对微生物来源的追踪提供有效信息。此外,致病性相关基因微阵列技术、抗生素耐药实验及微生物培养基原料成分分析也可用来锁定原料来源。

微生物法医学的研究现状

生物恐怖病原体包括对人类、动物、植物、环境等有严重危害后果的微生物。到目前为止,已有很多种病原体被证实可用于生物犯罪。随着科技发展,这类病原体还在以较高的速度增加,因此建立生物恐怖病原体的数据库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当然,并不是数据库中的每种微生物都能引起生物恐怖。在生物犯罪实践中,那些微生物往往是毒力确定、能引起高发病率与高致死率、可能发生人-人间传播的病原体。符合这一标准的很多,但生物恐怖病原体也应具有生物战的某些特定性质,因此符合以下标准的微生物及毒素才最有可能用于生物恐怖:①易于生产和运输;②便于包装和掩饰;③感染剂量低;④潜伏期短,致死率高;⑤传播途径多样化;⑥在环境中稳定性高;⑦在感染早期难以检测或鉴定。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按照生物恐怖病原体的致病性,将其分成A、B、C三大类。A类是指致病性强,传播后可导致国家安全隐患的病原体,如天花病毒、炭疽芽胞杆菌、埃博拉病毒等。

B类病原体的致病性比A类稍弱,如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等。C类主要是指那些可通过生物工程改造后用于大规模释放的病原体,如蜱传脑炎病毒、汉坦病毒等。

随着生物学领域的技术进步,也会产生一些新忧虑,包括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会出现能逃避现有检验和鉴定方法的生物恐怖病原体。应该说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据称,某些国家的科学家将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的基因片段插入天花病毒基因组中,构建了一种称为委马天花病毒的新病毒———VEEPOX,并进行了动物实验。尽管结果未公开,但可以想象2种恐怖病原体的重组不仅会带来更大的伤亡和危害,还会对其正确检出带来障碍。这些人造的和自然界中出现的新病原体将对生物恐怖病原体的检验和鉴定提出严峻挑战,专业人员必须立足于现有条件,严密注意有关技术进展,积极创新,方能不辱使命。

微生物法医学的未来发展

微生物法医学在未来生物恐怖病原体来源分析和生物罪犯指控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主要任务是实验室分析,因此要求结果准确、可靠。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与法医学密切结合,充分利用人类法医学已有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发展。

1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标准的发展

通过执行目前已有的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QA)与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标准(如ISO9000和实验室认可标准17025),可建立对微生物法医学调查结果可靠性的信心。此外,在标本采集、运输、储存过程中也都需要QA。

QA指南应包括实验室的基础建设要求和对微生物分型的程序,后者包括组织、管理、人员教育与培训、设施要求、保安要求、记录、数据分析、试剂与仪器QA、技术对照、炎症试验、效率试验、结果报告程序、试验程序审计和实验室安全。在美国,由联邦调查局牵头成立了一个微生物遗传与法医学科学工作组(ScienceWorkingGrouponMicrobialGeneticsandForensics,SWGMGF),该工作组成员来自不同学科,包括政府、研究院所和私人企业的专家,针对微生物法医学问题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已发展了一套微生物法医学实验室QA指南。

2微生物基础数据库的标准设计与建立

微生物法医学在遏制生物恐怖与生物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是建立微生物核酸、蛋白质、脂肪酸和其他成分的基础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更快速、准确的检测与数据分析手段。根据目前学科发展,设计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标准,并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各种恐怖病原体地域特异性的基础数据库,是支持恐怖微生物来源调查和取证以及未来微生物法医学发展的关键,这些数据库最好能为区分遗传重组株与天然毒株提供科学依据。当然,在建立数据库的同时,数据库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方面。在建立针对恐怖病原体基础数据库的同时,还必须建立部级烈性病原体毒种库,所有从事相关微生物研究的单位都必须将保存的毒株提供给国家毒种库,并保存其详细的表型和遗传特征,建立相应的标准化毒种管理体系与规程。

目前可用于现场识别和实验室鉴定的技术还不够,需要通过研究以发展更多准确鉴别生物恐怖微生物的新技术。这些技术都需要进行比对验证,必须定量评价其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发展一套系统来评价分析实验的可靠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经过系统评价后,新发展的技术必须获得同行的评估与认可。

3重点科研领域的支持

鉴于微生物法医学在反生物恐怖和反生物战中的重要地位,该新兴学科的发展与实施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上述几个方面都应当是重点科研支持领域,同时还需支持重要基础研究的发展,包括微生物进化、微生物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微生物领域、微生物比较表达谱学、微生物信息学、分子流行病学统计新算法等的基础研究。

结语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10

预防兽医学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及侵袭性疾病的病原特性、致病机理、疾病流行规律、诊断以及预防、控制的原理及技术的科学。本学科主要由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等多个相关二级学科组合而成,研究范围涉及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感染对象,深入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是兽医学一级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体现。该学科不仅事关动物保健,还直接服务于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检疫、生物制品、兽医卫生行政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1 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由于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应用认识不充分,他们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复国内外最新研究,表现为对国内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的跟踪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研究内容过分集中和单一,很难有创新和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管理专家们指出:今后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应把预防兽医领域经典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理论同动物实验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才能进一步扩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最终把病原落实到易感宿主动物,把病原和构成病的易感宿主动物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阐明病原的致病机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机理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制产品,制定恰当的防制措施,减少动物传染病所带来的损失。

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还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视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动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物的易感性、病原对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规律,研究病原生态学,阐明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原的变异及重组等对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等,②这样不仅能把新技术更好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能解决我国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预防兽医学问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应结合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导向和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细致的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作为预防兽医学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在预防兽医学的病原学、免疫学和疫病预防与控制学研究等方面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以及与预防兽医学其它学科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它学科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预防兽医学在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发病规律、致病机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③因此,作为预防兽医学的研究生,广泛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对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宽其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将其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起来。

3 教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单单是研究生的导师,它还包括了不直接承担指导研究生研究任务只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和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责任,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导师作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在其他教师的课堂或实践教学下,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独立选题或完成导师承担的课题,不管是独立自主选题还是完成导师的研究课题,都需要研究生以课题为载体,完成课题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长期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完全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的。从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学令人堪忧、导师指导不尽人意、学生素质下降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

转贴于

资源的紧缺、教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响,研究生教育从精品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学生素质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学校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师和研究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职责,教师没有严把教学质量关和研究生论文质量,学生停留于应付论文,甚至出现大量的论文抄袭现象等,同时研究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与国内教师比较,国外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在研究生生源上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上充分发挥培养研究生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促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④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不断加强对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动手能力和接触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4 实验室是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硬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