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20:08:05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范文篇1

病原生物学既是基础课,又是主要桥梁课和应用课学科。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在石佑恩主编的《病原生物学》中对其定义、范围和内容如下的解释,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生物性病因或病原体生物学的科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生物性病原体,或称病原生物可引起严重威协人类健康的感染病或传染病。病原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经典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中涉及的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方法、所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原则。

当然,鉴于各类病原生物各具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宿主的相互关系,通常可将其分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予以讨论,细菌学(Bacteriology)、病毒学(Virolo-gy)、真菌学(Mycology)、原虫学(Protozoology)、蠕虫学(He-hninthology)、节肢动物学(Arthropodology)或昆虫学(Ento-mology)[2]。国外一些专家也认为,从所有病原体与宿主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遵循共同的原理(如免疫学关系),因此将致病微生物与寄生虫整合到一个病因学范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近年来国外的英文专著也印证了这一点,如1993年Mims等编著的医学微生物学教科书就涵盖了从病毒到蠕虫以至节肢动物说有的感染因子[3]。

2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目录后,各医学院校迅即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按新目录更名,并相继组建了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在内的新系科。但是,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将医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整合为一门独立课程“病原生物学”的进程异常缓慢,迄今仅在少数医学院校得以实践(中国医科大学的改革较为成功)。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还涉及到诸如学时分配、教材配套、师资配备、实践教学等相关因素。我校病原生物学自形成以来也面临着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在实践中逐步探索、逐步完善,才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突破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中的难点,即将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按其内在的合理性融合为一门新的课程。我们将从大纲、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不同方面进行筛选、优化,以确立一门形式与内容完整统一的新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

3改革的方法与效果

3.1制定了初步统一的教学大纲,替代分立的医学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大纲大纲编制按着病原体的进化等级由微生物、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的序列编排,基本体现了课程整合的观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3.2加快教材建设步伐教科书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是教和学的桥梁和纽带。病原生物学在2008年以前都是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2本教材,学生在学习病原生物学时非常不方便,2009年起在部分小专业如护理、心理等开始使用石佑恩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病原生物学》,至今已经在两届护、心、管本科中使用。

3.3在师生中强化整体性的意识在集体备课中反复向教师强调在教学中要有整体的观念,而且备课中寄生虫与微生物在一起进行,使承担不同任务的教师相互了解讲授内容。这样在授课中才能向学生传输整体的观念。2010年6月我们对2008级临床1~16班、08检验、预防、心理、病理、口腔等专业及专业方向总计25个班发出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在第一项“课程合并的合理性”上,认为合理的人数为167人,占总数的87.43%;认为不合理的为12.57%,学生有理由有上课带错书等现象(注:学生仍然使用2本教材上课)。

3.4改革考试方式目前病原生物学考试改革最大特色是微生物学试题和寄生虫学试题已经完全融合,之前经历了2张试卷、1张试卷2个部分的试题形式。在上述调查中“将两部分知识融合在一起的考试形式”一项,接受的169人,占88.48%,有同学觉得有些象高中时的“理科综合”,说明学生是认同这项改革的。

3.5加大教学团队建设2006年7月,团队共有高级职称占33.3%,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占教师总数的25%;至2010年7月,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46.1%,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11人,占84.6%,其士1人,在读博士2人。学历层次有了较大提高,教学水平逐年上升,团队中4名教师在2006~2008年和2008~2010年教学评估周期中,连续被评为A级,其中2人获分别获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

3.6强化精品意识经多年努力,2008年病原生物学被评为为院级精品课程,2009年经过合格验收,2010年被推荐参评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侧重于内容的实用性,病原生物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形态学科,单纯的语言描述加挂图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为学生建立了图片资料库,建立了师生互动平台等,方便了学生网上学习。

4讨论

病原生物学范文篇2

论文摘要:为了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包含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2门相关学科,是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川。实验课是病原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们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的现象。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切的体会到只有强化病原生物学实验课各个环节,采用经典与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并用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实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单调的演示验证性实验。逐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作风

每次实验课前,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有菌观念”,养成“无菌操作”的良好习惯。及时纠正错误,规范实验操作,实验课上一定要强调“眼见为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强调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实验报告中抄袭实验讲义,编造实验结果,不讲求实事求是的现象要予以严肃批评教育,同时也和未获得预期结果的学生一起探讨原因,营造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在实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精敬业的医学职业道德,为以后科研及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技能训练

实践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培养和态度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等。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精细动作,细致的观察力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都极为重要。通常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涉及实验设计、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报告书写等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1明确实验目的首先向学生阐述实验目的,鼓励其亲自动手,独立操作。

4.2将社会实践融人到实验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常见病原性疾病的实验诊断方法进行相关实验诊断和检测。如学生应用透明胶带法自行检查蠕形蜡感染;应用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蠕虫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对自身血清中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原、抗体进行检测。因为这些实验都是检测自己的感染情况,所以学生实验操作都非常认真,实验过程中既掌握了操作技术,又深刻体会了实验技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实验兴趣。

4.3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对部分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实验,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实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多媒体突破了微观限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内容,将不易单纯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抽象复杂的理论直观地表现出来,变抽象思维为形象认识,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病原生物学实验有一些内容以模式图和实物标本难以展示,应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验兴趣。比如在讲解用悬滴法进行细菌的动力测定时,学生经常无法找到正确的视野,除了显微镜使用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学生对细菌运动没有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特意制作了常见细菌的动力学观察视频资料,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对细菌的运动和显微镜的使用便有了初步的认识,操作和观察效率大为提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

六、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

病原生物学范文篇3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险的综合因素,以防止实验室人员感染和防止危险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1]。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是开展科研、教学、疾病预防控制等活动的重要场所,要经常与各种病原微生物打交道,由于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淡薄或实验操作不当等可能会导致操作人员自身感染,甚至造成传染性物质外泄,污染环境。因此把生物安全教育纳入医学院校实验室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1.常存在于病原生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

1.1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1.1.1学生初次接触到病原微生物,如菌种、血液、体液、粪便、分泌物标本等,对其致病性和危险性认识不足。

1.1.2对操作的认识不足。在实验操作中对生物安全考虑较少,对其重要性及危险性认识不足。据统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伤害和感染主要是人为失误,如实验操作不当和仪器使用不当造成的[2]。在实验操作中常存在以下生物安全隐患:例如,无菌意识淡薄,作细菌接种等操作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没有严格戴口罩、正确洗手、戴手套、工作服不按要求清洁消毒等;没有将随身物品存放在指定位置,甚至有时将食物、饮料、衣物等摆放在实验台上与实验材料混在一起;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带着粘有病菌的实验手套在电脑上查资料或者打电话、擦汗、摸脸或弄头发;实验物品的分类使用和存放混乱,不注重环境卫生,乱倒实验垃圾,将污染的与没污染的用品混放,在实验前后不注重实验台的卫生和手的消毒,不知道被污染的物品要如何消毒灭菌等。

1.2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对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实验室很多操作规程或动作没有明确生物安全性,对于学生在生物安全方面的要求不严格。

2.加强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防护策略

医学生作为初学者,是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要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意识和标准实验操作的培训,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1强化生物安全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育

2.1.1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入手,提高教师对生物安全性的重视。教师的安全实验意识及科学操作的良好习惯,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2.1.2激发学生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问题,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教学中,可有意识地通过课件、专题讲座、印发资料等形式举一些生物安全事件实例,比如说"炭疽粉末邮件"事件、2003我国SARS病毒的爆发流行以及一些医学院的生物安全事件等,让学生把其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关注,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2建立健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可以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验室现状制定相关的生物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并在醒目位置悬挂。让学生时刻警醒自己规范行为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要先介绍实验室环境及存在病原生物体及以上规章制度。例如,进入该实验室应如何着装,限制带入实验室的物品和实验过程中禁止的行为有哪些,实验过程中应遵守哪些原则,若因操作不慎让病菌污染了环境或自身以及衣物时应如何紧急处理等。

2.3规范学生实验技术操作,加强对学生进行督导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中,从细菌培养物或标本的挑取到染色观察、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检查等每个步骤都会因操作不当而引起实验室污染[3]。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实验所用病原菌的致病性、感染途径、易感人群及如何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接着才开始做实验示教。示教语言应简明清晰,动作缓慢,适当重复,尽量让学生观察到操作细节,掌握操作要领。要求并强调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操作观念,养成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使用接种环刮琼脂平板、吸带菌液体、制作细菌涂片、打开培养物等每个步骤都要做好无菌操作。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应加强巡查,提高警惕,强调注意事项,及时制止不规范动作、危险操作。

2.4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及环保教育。学生作为实验室的使用者,应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和环保知识有所了解。大部分同学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危害的等级分类、消毒灭菌器材、生物安全柜等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应利用部分时间对生物安全设备使用进行培训教学。此外,还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和废弃物处理。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要符合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循"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4]。课后要对仪器、设备、桌面、地面及空气等消毒,消毒不同物品要掌握不同的消毒方法。实验室的废弃物要与生活垃圾区别对待,凡具有传染性的培养物、材料及小动物等需按合理的处理方法消毒灭菌。

参考文献:

[1]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93-207.

[2]关洪斌,王晓兰.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152-153.

[3]熊灏.加强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防护[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S1):211-212.

病原生物学范文篇4

搞课程改革,确定改革理念是很重要的。通过学习研究相关的文件精神,教研室确立了“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改革理念,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执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整合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材上各论内容基本上是按照细菌典型形态来编排,这样每部分内容看起来相对比较完整和独立,但这样过分强调内容的完整性,反而与实际工作脱节,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经过教研室老师们反复研究,同时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排序,确立了以病原体主要寄生部位和感染的系统为主线进行教学的教学顺序,从而实现课程教学与护理工作岗位需求的有效融通。

3改进理论课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更多采用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老师和学生之间很少有互动,学生很少能参与到教学中。现在,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另外,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等,在重点章节我们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授课。课前给学生看一些老师提前录制好的微课,给学生提供课前学习任务单,课前学生按照任务单进行学习。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问题,将内容进行内化和升华。经过这样不断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的喜悦感和成就感,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这些能力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本课程内容牵涉到院内感染、消毒灭菌、细菌耐药等内容,因为本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学生的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还没有在医院实习过,对医院的环境还是相当陌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而这些内容又是对他们以后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为了使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指导学生在课下对我们漯河市的医院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完成医院细菌耐药、消毒灭菌现状及院内感染状况等调研报告,以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近几年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发展很快,而且和本学科内容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比较多,鉴于学时有限,有些内容不能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但学生对这些内容又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就为学生开设医学研究前沿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等学术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近年开设的学术讲座有:幽门螺杆菌专题、禽流感专题、细菌耐药专题、HIV专题、广州管圆线虫专题等,深受学生喜爱。

4重新整合实验课授课内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体现学科特点,忽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们在编排实验内容时,根据护理专业的岗位需求,合理设计了与护理专业将来的工作相关的实验内容。如手指消毒前后细菌的检查、空气中细菌检查、紫外线杀菌效果观察、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观察等。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严格树立“有菌”和“无菌”的观念,这对他们以后从事护理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5课程改革考核方法

病原生物学范文篇5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

随着生物研究、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实验室感染事故也时有发生。2003年,新加坡、中国台湾及北京均有研究人员因为SARS病毒的泄漏或处置不当而造成严重的后果[1],2010年东北某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发生28人的布鲁菌感染事件,都让我们认识到生物危害的严重性,以及加强生物安全教学,即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教育的必要性。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以其特殊的实验材料“具有感染性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在医学院校本科生实验教学中承担着培养学生生物安全意识,养成正确的生物安全操作规范的重要责任。生物安全贯穿实验的整个过程,生物安全教育也要贯穿于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1,2]。本课程立足学校和学科的现状,从加强标准实验室建设、严格实验室管理规范、注重教师教育及培训、强化生物安全知识和无菌操作训练等几个方面加强生物安全教学。

1标准实验室建设

病原生物学教学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第三类和第四类病原体,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而不是普通实验室进行教学实验和准备工作。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并实施的两个重要的国家标准[2],即《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11),我们对原普通实验室进行改造,建设生物安全一级实验室(BSL-1)5间,用于本科生实验,以及BSL-2级实验室1间,用于实验准备及少数RBL学生实验。BSL-1级实验室外的走廊设置了可供同学们放置书包等个人物品的储物柜,以免带入实验室而污染。实验室张贴明显生物安全标识,室内配制了洗眼器、消防器材、应急灯、紧急出口标识等预防突发事件的设施。同时,生物安全柜作为重要的保障生物安全的仪器也引入了学生BSL-1级实验室。作为BSL-2级实验室的配套,还配备2台高压蒸汽灭菌器,将清洁物以及污染废弃物的灭菌处理分开。

2严格实验室管理规范

合格的硬件设施只是实验室运行的基础条件,严格的实验室管理规范才是实验室安全顺利运行的基石,根据国家陆续颁布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2003年国务院第380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第17号主席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年国务院第424号令)、《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年卫生部令)、《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2006年卫生部第45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33-2017)[3,4],相应建立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菌/毒种管理制度”、“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废弃物处置制度”、“实验室内务管理制度”、“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突发状况紧急处置预案”、“生物因子生物危害评估”、“生物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行为规范”及“事件、伤害、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并予以严格执行[5]。

3注重教师教育及培训

教师是生物安全知识的传授者,其对生物安全知识的重视程度和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积累是圆满达成生物安全教学目标的关键。从2008年开始,不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实验室准备人员每两年必须参加一次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举办的为期两天的生物安全培训,经考核通过后方能继续工作。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和国际的生物安全交流会议,同时邀请国际生物安全专家讲学,不断更新教师们生物安全的知识体系,强化其生物安全意识。在常规集体备课和试讲中也强调生物安全细节的培训,每一步不仅要告知学生如何操作,而且还要告知如此操作的原因,比如在讲解无菌操作时,用完的接种环需要烧灼灭菌后再放置回接种环架,这一步同学们非常容易理解,是避免接种环上残留的细菌的污染环境。标准取完细菌的接种环烧灼灭菌步骤应该是将圆环的上部区域放置于火焰外焰1-2s,待圆环部位菌液烤干后,再烧灼圆环部位,然后后续灭菌过程同未取细菌接种环烧灼灭菌过程相同。带教老师若仅如此操作,学生会觉得多此一举,很可能在他们实际操作中不会依此而行,如果老师在操作时把原因讲清楚,“如果直接将带有菌液的接种圆环部位在火焰外焰烧灼,会产生大量气溶胶污染周围环境”,让学生明白这个步骤的重要性,不仅能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是规范操作的动力和保证。

4生物安全教学的实施

4.1教学内容的梳理。根据前面所提的各项法规我们对病原生物学实验所用实验材料包括菌株、毒株、血清以及虫体等进行了梳理,对于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实验材料进行替换或者对实验内容及形式进行调整[3]。比如抗酸染色中结核病人的痰液我们用卡介苗制成人工痰液代替,肥达试验中的病人血清我们用自制的伤寒O抗体和H抗体的混合物代替,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中所用的试剂我们用禽流感监测试剂盒中的试剂代替,弓形虫试验由传统动物实验改为虚拟实验。4.2生物安全相关内容的强化。我们把“实验室规范”、“生物安全”和“无菌操作”作为第一次实验课的关键内容,将实验室要求和安全规范制作成卡通片,并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形式,在上课之前就让同学们学习。这样能在第一次上课时,杜绝不穿实验服、穿着露趾鞋、头发披散及携带食物及水杯进教室的现象。老师们在课堂上会结合实际讲解注意事项,发生紧急情况的应对方案,讲明教室各项相关设施如洗眼器、医疗废弃物放置区、利器盒等等,对学生的医疗废物处理方式进行强化教育,不同的废物丢弃至不同的垃圾箱中,认真严格的对待医疗废物的处理。结合其他实验室不遵守安全规范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强调实验室要求与安全规范与成绩挂钩,如果严重违反,比如私自带走实验材料等,一经查明,平时成绩记零分。生物安全贯穿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生物安全教育也要贯穿于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从第一节课直至最后操作考试,生物安全都是强调和要求的重点,鼓励老师将看到的同学们或其他部门不符合生物安全规范的情况以照片等形式记录下来,并且在课堂让同学们分析借鉴。正确的操作是生物安全的基础,特别是无菌操作技术尤为关键。我们将标准操作过程拍摄成微视频,放在课程网站上供同学们随时学习,还以实验操作竞赛和实验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促进同学们对该技术的掌握和重视。生物安全柜是生物安全实验室极为重要的设备,规范正确的使用是保证生物安全必备条件。我们在每个教学实验室配备一台ⅡA型生物安全柜,讲解其原理,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并在后续常规实验操作中,让小班同学分批使用,错误的操作及时得到带班老师的纠正,确保每位同学均能规范操作。对于生物医科科学专业的同学和选择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室进行RBL学习的同学,在生物安全方面的要求更高,比如要掌握高压蒸汽灭菌器的规范操作以及如何使用BSL-2级实验室等等,并且设计一些突发状况进行实际演练。4.3以人为本。一方面要让同学们有生物安全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不要让同学们因为严格要求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严格的教学和管理中,勿忘以人为本,各项规章制度既要学生遵守,但也留有一丝温情,反而更能达到目的。比如基于学生实验课基本要求和生物安全规范要求,每个走进实验室上课的学生必须穿着实验服,但偶有学生忘记,以前我们强制学生去拿,校内的学生好说,耽误十分钟课,可住在校外宿舍的同学来回起码要耽误一节课的时间。现在我们通过回收学生实验课结束后丢弃的实验服,洗净消毒后在准备间存储起来。如果同学没带实验服,可登记后借用。但是,按照规定,第一次为无偿借用,自第二次起则会影响实验课的平时成绩。

5教学成效

自从本实验室在课程中加强生物安全教育之后,生物安全意识普遍加强,着装符合实验操作规范,2017学年2万多生学时数的实验课中,实验服的借用率117次,仅有0.5%左右;学生的实验操作更加规范,无菌操作意识大大加强;无一例私带实验材料事故发生;无一例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生物安全知识考核正确率从87%左右(未学习)到95%(通过所给安全录像等进行学习后的)一直提高到99%以上(经过完整课程学习)。更为可喜的是,近一两年,老师们都会接到已经进入临床或科研阶段的同学们就如何安全开展细菌、病毒等实验的电话、微信等询问,说明生物安全的防控意识在同学们头脑里扎下了根。病原生物学教学实验室是开展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医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思维、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教学基地[6,7]。病原生物学实验课规范的生物安全教学和培训,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研究人员具有严格的生物安全观念和素养,为同学、医院及社会提供了安全的保障,一定要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曲萍,刘利兵,陈健康,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4-86.

[2]武有聪,王涛,白丽,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安全问题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11(2):附页1-3.

[3]叶冬青.实验室生物安全[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1.

[4]余新炳.实验室生物安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23.

[5]赵蔚,杨杨,张灼阳,等.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4):45-46.

[6]李嫄渊,吴淑燕,黄瑞.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82,275-277.

病原生物学范文篇6

1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

当前在国内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普遍的共性问题,如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不能完全落实等,这给实验室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3]。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病原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以往病原生物学体系建立的实验室安全规程并不能完全切合现在病原生物学研究体系的工作环境。譬如: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一些新的实验操作需要新的安全流程[4]。这就需要新的安全教育,需要对新的实验室安全体系及流程不断更新优化[5]。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革,都需要不断更新学习。

2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可行的措施

2.1强化思想认识首当其冲

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会极大地影响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防护效果[6]。因此,减少不恰当的实验室人为操作,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思想意识上引起重视首当其冲。医学院校的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对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是医学背景出身,对实验室安全有着足够的认识。殊不知,越是大意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强化思想认识成为安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在实验室工作多年,部分人员往往安全意识逐渐淡薄,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疏于形式。要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督促带教教师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结合自身所在实验室情况,认真学习各类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并结合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针对实验室新出现的问题,随时补充完善相关规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规范准入规则尤为重要

在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前,应组织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安全的各个内容,确保相关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污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的发生等。同时在相关人员结束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进入实验室后,该实验室的带教教师或工作人员应结合本实验室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安全教育培训。比如,在使用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时,或使用有可能发生溅溢的试剂情况时,必须采用护目镜等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锐利的针头时,事后必须谨慎处理针头等锐利物品;针对特定实验仪器的使用及维护,如超速离心机在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等。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初期,所有工作均应在高年资带教人员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复杂大型仪器。

2.3过程监管时刻不放松

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涵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过程监管时刻不能放松。要从多环节入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3.1人员方面。明确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标准操作规程之后方可独立开展工作。

2.3.2实验室内从事活动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实验室环境,养成在实验室时刻警惕安全事故的习惯。在实验工作区内禁止吸烟,不得喝水、吃饭等,同时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污染等。

2.3.3实验室仪器培训方面。对每件大型仪器设备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如离心机,PCR仪等,对新使用者进行操作示教,并指派专人维护,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3.4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培训方面。通过对实验室相关人员和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尽可能将操作、收集、处理废弃物的危险概率将至最低,进而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确保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更好的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并建立具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自身特点的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方法和体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相对统一的尺度和标准,为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重大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疾病防治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保障,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杨国威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参考文献:

[1]于敏,皮之军,李建海.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及事故预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207-209.

[2]周正统.医学实验室的几个生物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J].微生物与感染,2010,5(2):126-128.

[3]曲萍,刘利兵,陈健康,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4-86.

[4]胡寒燕,王衍海,张瑶,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8):2074-2076.

病原生物学范文篇7

由于细菌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需要过夜,所以病原生物学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不能一次完成,而是分为几次,其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需要3次才能完成,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需要4次才能完成,前后持续一到两周的时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每次实验课只是被动地按照任课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的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2007级本科临床、麻醉、预防和全科专业开始,我们在不改变实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通过统筹合理安排,在这两个实验项目之前先进行4个学时的化脓性球菌感染和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临床医生的角色,课堂上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医学常识分析病例,解决如何进行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问题。通过两次病例讨论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程序,再接下来进行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时,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明确每次实验课的目的和内容。病例讨论课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医学生丰富相关的医学知识。

2实验项目的整合

本科临床、麻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共计36学时,2009年将2007级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整合为16次。实验项目及主要内容和排序如下。第1次(4学时):微生物学实验注意事项、消毒灭菌、细菌的培养方法、自然界细菌分布的检测、紫外线杀菌试验和细菌的生化反应;第2次(4学时):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油浸镜使用方法、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的观察;第3次(2学时):化脓性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4次(2学时):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5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一)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一);第6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二)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二);第7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三)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三);第8次(2学时):肠道杆菌分离鉴定(四)、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一);第9次(2学时):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二);第10次(2学时):综述及实验设计展示及总结;第11次(2学时):线虫(一);第12次(2学时):线虫(二);第13次(2学时):吸虫(一);第14次(2学时):吸虫(二);第15次(2学时):绦虫;第16次(2学时):其他寄生虫及食源性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决定将2011级临床、麻醉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和排序进行再次整合。将原来2次病例讨论课,即第3次课和第4次课合并为1次4学时病例讨论课;12h的寄生虫学实验课,即第11,12,13,14,15,16次并为3次4学时;第9次和第10次合并为1次4学时。调整后的实验课学时数并没有改变,但由原来的16次合并为11次。整合后的实验课运行起来更加流畅和系统,每次实验课的主题更加鲜明,更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掌握,同时也降低了实验课教学的难度。

3实验项目的完善

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是医学微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实验,能够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对病原体分离鉴定程序的认识和理解。其主要的过程如下:样本接种鸡胚,培养3d;3d后吸取尿囊液通过血凝实验检测是否有病毒增殖及其滴度;通过血凝抑制实验检测病毒的型别和滴度。以往的实验中,血凝抑制实验一直由教师做标本给学生进行示教,学生自己并不动手操作。由于血凝抑制实验中需要设置病毒、血清、红细胞等对照,又要配置4个单位病毒液,血清还要进行倍比稀释,实验操作复杂,实验原理也是难点,学生若不亲自操作,大多一知半解,实验效果不佳。因此从2011级本科临床、检验专业开始,对血凝抑制实验进一步完善,由教师示教变为学生自己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流感病毒分离鉴定的理解更加透彻,加强了对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往在该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教师授课也更加容易。

4开放实验室活动的开展

自2009年(2007级学生),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开始进行开放实验室活动,实验项目逐渐从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寄生虫学标本检查更新到目前的培养基的制作及消毒灭菌和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等项目。培养基制作及消毒灭菌项目正好与实验课项目细菌的培养方法衔接,使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加强了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无菌观念,也为后续实验打下了基础。项目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的实验标本采自学生自身,使病原生物学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该实验项目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实验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5创新实验的开展

针对本科临床1-8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的特点,从2007级学生开始在临床1-8班布置有关于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某一知识点的综述写作任务。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组内自行安排各自任务,各小组要在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最后一堂实验课上形成一份纸版的综述报告和一份PPT演示文稿,在实验室进行展示,任课教师作简短总结。课后挑选内容丰富、深刻、能反映某一领域最新进展,并能提出自己见解的水平较高的综述推荐到校报发表。学生对命题综述的写作积极性很高,普遍反映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综述的写作任务,不仅掌握了相关内容的前沿知识,还学习了查阅文献方法,加强了写作能力,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

6实验课考核方案的修订

病原生物学范文篇8

让微观世界“大”起来在微生物和寄生虫实验中,观察细菌等微生物时,显微镜的使用频率最高。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学生根本找不到细菌等微生物,更谈不上观察了;而且时常损坏仪器和玻片标本,在经济和教学上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首先我们把玻片标本制成幻灯片,利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这样真真切切的细菌形态就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便可加以讲解,加深记忆。微生物放大了,学生与它们的距离近了,这样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了。让知识的函概量“广”起来病原生物学的内容较多,而授课时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以医院需求为目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都有就业前景。根据我国护理行业发展,特别是人才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和职业教育的特点,着力提高学习者的操作技能和护理服务能力。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能力水平,让其分步走。那些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走快一点、走远一点。

但必须达到及格线,这是分层要求的最低标准。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略有进步,就应该鼓励和引导,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教学目标不同:由于A、B层次学生能力的差异,采取方法时每周的教学进度相同,但教学目标不尽相同。以学生的现有基础出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来达到分层次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必须在知识和技能的广度、难度上有层次差异且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现状。对于A层次学生教学目标一般比毕业考要求高,教学目的只为今后对口升学考试及护士注册考试奠定基础。对B层次的学生一般与毕业考要求相当或略高,同时注意补缺补漏。教学时数不同:在教学的课时上,A层次的学生严格按照国家规划教材具体要求教学时数,B层次的学生则比A层次的学生每周多一节课。在课时上就保证了上述教学目标的实施。

教学方法不同:A层次的学生经常采用探索式教学法。在教学策略上加强思维训练,注意想象力的培养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B层次的学生主要采用起步式教学法,低起点、小步走,将大问题设置成几个小问题,逐个解决,并且注意多重复。例如:在学习胸部损伤胸膜腔闭式引流护理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A层次将课本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学生实验合二为一。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实验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讨论通过实验得出气胸及液胸的安放位置,护理时的注意及观察内容;应用观察到的问题解释一些生理现象。B层次教师演示课本实验,在演示过程中注意提示学生有关现象,培养观察现象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实验现象,并总结归纳护理注意事项及护理重点;学生完成课后学生实验。对A层次的学生采用这种探索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而对B层次的学生,由于采用小步走,使他们能跟得上其他同学,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分层次教学的评价方法平时的测验,A、B层次的试题有所区别。

病原生物学范文篇9

关键词:实验教学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

病原生物学包含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2门相关学科,是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川。实验课是病原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们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的现象。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切的体会到只有强化病原生物学实验课各个环节,采用经典与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并用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实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单调的演示验证性实验。逐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作风

每次实验课前,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有菌观念”,养成“无菌操作”的良好习惯。及时纠正错误,规范实验操作,实验课上一定要强调“眼见为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强调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实验报告中抄袭实验讲义,编造实验结果,不讲求实事求是的现象要予以严肃批评教育,同时也和未获得预期结果的学生一起探讨原因,营造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在实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精敬业的医学职业道德,为以后科研及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强化技能训练

实践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培养和态度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等。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精细动作,细致的观察力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都极为重要。通常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涉及实验设计、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报告书写等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1明确实验目的首先向学生阐述实验目的,鼓励其亲自动手,独立操作。

4.2将社会实践融人到实验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常见病原性疾病的实验诊断方法进行相关实验诊断和检测。如学生应用透明胶带法自行检查蠕形蜡感染;应用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蠕虫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对自身血清中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原、抗体进行检测。因为这些实验都是检测自己的感染情况,所以学生实验操作都非常认真,实验过程中既掌握了操作技术,又深刻体会了实验技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实验兴趣。

4.3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对部分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实验,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实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多媒体突破了微观限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内容,将不易单纯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抽象复杂的理论直观地表现出来,变抽象思维为形象认识,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病原生物学实验有一些内容以模式图和实物标本难以展示,应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验兴趣。比如在讲解用悬滴法进行细菌的动力测定时,学生经常无法找到正确的视野,除了显微镜使用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学生对细菌运动没有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特意制作了常见细菌的动力学观察视频资料,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对细菌的运动和显微镜的使用便有了初步的认识,操作和观察效率大为提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公务员之家:

6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

病原生物学范文篇10

1青年教师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遇到的困境

1.1青年教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现状。1.1.1青年教师的学术背景分析。首先,当下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非师范专业毕业,在校时接受的是研究或学术型的人才培养,缺乏系统、规范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和素质熏陶。尽管相关教育部门集中进行了短期培训,但主要目的是帮助其考取教师资格证,导致很多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更谈不上进入岗位后自发进行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创新。其次,很多青年教师本科是生物学甚至药学专业背景,缺乏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教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不能与其他相关医学学科,如病理学、生理学等充分结合起来,也不能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讲解,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1.1.2青年教师进入岗位后的状态分析。首先,目前高校招聘的教师几乎都有博士学位,其往往精于研究领域的知识,而对整个专业的知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和掌握。比如有的教师专攻免疫学领域,对微生物学了解甚少,在短时间内将其完全消化吸收并教授给学生存在难度,因此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其次,尽管在上岗前给青年教师做了短期培训,也只是重点培养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在青年教师上岗后未再根据每个专业与青年教师自身特点实行具体的教学能力指导和训练。比如对免疫学不甚了解的教师,没有安排其跟随老教师听课增加其对免疫学的理解和提高教学水平,而是直接安排其上岗或者干脆只教其擅长的微生物学。再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发展迅速,使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尽管青年教师自身对新知识有所关注,但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有限,很多都靠网络或科学文献,缺乏进修或者临床实践机会,使课堂教学内容一成不变也缺少生动的案例,难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1.1.3高校发展方向对青年教师教学影响的分析。目前许多高校的发展趋势逐渐变为注重科研,且将科研成绩与职称晋升挂钩,这使得那些想在教学上有所发展的青年教师也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科研活动中,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公认的理解难度大、内容抽象的学科,很多青年教师难以抽出时间认真思考教学改革,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难以理解,进而产生畏难情绪。长此以往,青年教师的授课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1.2学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学习现状。1.2.1课程设置影响学生学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所有医学院校都开设的必修课程,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侧重点不一样,安排在不同的年级学习。但是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往往不能合理安排这门学科和其他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病理学或者生理学等的授课顺序,导致学生在学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时,经常由于不具备前期相关知识储备,难以做到知识点的衔接,更做不到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再加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内容更新速度快,学生难以消化补充新知识。1.2.2学生学习能力不足。许多学生对高中阶段生物学知识已经遗忘,不具备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内容的条件,比如在介绍细菌的变异机制时,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碱基或者性状,更谈不上理解基因变异。种种不利因素使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知识得不到及时消化。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的低年级开设,此时学生仍然习惯于高中时代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思考分析、理解能力不足,对大学学习方式不能适应,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学习存在困难。

2青年教师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脱困之路

2.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青年教师很难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在刚入职时,往往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但随着不断重复相似的教学活动,慢慢失去热情。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经常反映听不懂,青年教师很容易因此丧失信心。此时,青年教师要以身边优秀的教师为榜样,多与这些前辈交流教学经验。同时努力开展教学改革,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青年教师的阅历较浅,做事容易浮躁,因此要多读些教育教学类或心理学书籍,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教育事业。2.2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尽管当前多种因素促使青年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但是教师的本质就是授业解惑,不能本末倒置轻视教学。因此可以尝试选择从事教学项目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不耽误科研的进行,不影响职称晋升;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对教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水平。比如,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精品课程建设,获取实践经验,以此申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过不断尝试教学改革,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此外,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开展当下实用的科研实验,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效果[3]。2.3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青年教师不但要深化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加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自己不擅长的内容的学习,这样给学生上课时才会有底气,才能让学生信服。并且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理解力和专业需要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如果欠缺临床实践,可以旁听有丰富临床背景的教师授课,还可以去医院等卫生机构实践锻炼。比如在教授HIV时,笔者没有接触过相关病例,于是请教疾病控制中心的人员,了解HIV流行现状、病程进展等,再与书本内容进行结合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HIV的危害性。此外,青年教师还要拓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知识灵活运用于教学,以丰富的专业知识、人文知识获得学生的认同和赞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2.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青年教师要结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强,可以将科研方法或理念引入教学中。比如,在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如可以“花粉过敏”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过敏?”“过敏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这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探索、阅读、思考、实践等能力。此外,青年教师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微课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综合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5]。

3结语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6],作为教学主力的青年教师担负艰巨的教学任务。虽然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工作也十分重要,但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是义不容辞的。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境虽有其特殊性,也有其必然性。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青年教师要充分考虑自身、学生和学科特点与要求,一方面善于总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端正教学态度、更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建立完善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体系,为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鹏,冯强.肠道微生态与疾病[J].营养学报,2017,39(2):105-111.

[2]王璞玥,徐薇,孟庆峰,等.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J].中国科学基金,2015(2):83-88.

[3]孔凡运,尤红娟,刘晓梅,等.着力提高青年教师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能力的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3):66-67.

[4]高雪,张征峥,李亚光,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9):10-12.

[5]卢英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3):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