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同步训练十篇

时间:2023-06-01 10:42:50

新课堂同步训练

新课堂同步训练篇1

而且七年级数学的很多概念都和六年级联系不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似乎出现了全新的平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这些知识很陌生,学起来有些吃力,而且高强度的知识涵盖,让他们应接不暇,课堂学习十分紧张,课堂训练准备不足,无法当堂明确知识点,造成课下作业错误百出,数学学习能力下降。

一、纠正数学课堂训练弊端当堂知识当堂吸收

因为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的增加,而教学过程中课堂数学训练占用课时较多,所以有些老师精简了课堂训练时间,甚至有的老师取消了课堂训练,都改为课下作业,学生课下做完教师集中评判,而后找出共性问题课堂上再加以重点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首先加重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其次无法当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者存在学生个别数学不能理解的问题无法得到解答的现象。这些现象导致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学生们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吸收,这十分不利于七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无法激发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种错误的数学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加以纠正,保障学生充足的课堂训练时间,引导学生当堂知识的消化,发现错误和问题当堂解决。

二、以当堂训练方式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

当堂训练必须贴近七年级新人教版教材内容,抓住课堂上所讲章节知识重点,围绕学习的主题展开课堂训练。当前一些教师普遍的作法是在课堂上做《随堂课时练》中的习题,这样以来,学生课堂训练的内容被圈定了范围,数学学习的广度不够。而且通过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随堂课时练》平时在家里都做为预习的习题,课堂上做学生的兴趣无法有效激发。因而教师在当堂训练中让学生解答的题目要力图创新,要拓宽思路多找贴近教材的,学校发放的练习书之外的内容来让学生们作练习。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做题兴趣,开拓他们的眼界,多见识不同的题型,还能够避免有些自作聪明的学生提前找寻解题答案课上不动脑,直接抄写答案的现象发生。凸显课堂训练“稳、准、精”的特点,让学生抓住知识点的同时开放思维,牢固掌握课堂内容,跟随老师所讲快速提升数学水平。

三、七年级数学课堂当堂训练要制定具体方案

当堂训练不是“拿来主义”,是需要教师周密设计的。教师因此要在课前做大量习题搜集工作,选择适合本课时所做的训练题,不能超纲也不能太过浅显,不能过多也不可过少。教师在具体课堂训练的方案上要下功夫,要编制当堂训练方案。

首先教师要构建知识网络图,例如下图:

根据知识网络图确定课堂训练的基础题,一般此类题型出3~4题即可,如概念判断题,给出多项式问有哪几个项,常数项是哪个,一次项系数是多少,属于几次几项式等。这些基础题训练的是学生对课堂概念掌握的情况。

其次是当堂训练题,这类题目可出4~5道,题型要具有特色,围绕课堂内容多种方式呈现。如应用题方式,多种解题方式以及设问方式等。就上述知识网络图而言可以出单项式或者多项式的应用题。如:于长方形广场的四角设计一块半径相同的四分之一圆形花坛,若半径设为r,广场的边长为a米,宽度为b米,则请同学们列出表示广场空地的面积的式子。

新课堂同步训练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初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52-0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每位教师都在思考: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开放课堂教学生命潜力,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近年来我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为突破口,走出封闭、单一课堂,积极实践“以训练为主”的高效课堂,创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习惯初步形成。

一、“以训练为主”的实施步骤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一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定标提示。即确定训练目标,教师作出提示性讲解。讲解的内容由课文和训练目标来决定,如解题,有关作者、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的介绍。与训练有关的语文知识解析,也可根据训练要求,进行诊断性测试与补偿。一般用10分钟左右时间。第二步,指导训练。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目标要求,学生开展各种训练活动。一般占有25分钟左右的时间,不低于10分钟左右时间。第三步,答疑小结。即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对训练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共性疑难问题做出解答,也有师生相互质疑,师生讨论解答,或者由教师总结解析,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效果。一般占用时间10―15分钟。

这种“模式”不是绝对的,而应根据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课文特点等灵活变通。三段式的基本模式,应以二段为主,学生的训练时间,应不少于一堂课的二分之一。

二、“以训练为主”的关键环节

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应把握四个关键环节:一是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始终牢记“以训练为主”要有时间保障;二是“训练”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活动的主人必须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要着眼与学生的训练活动,服务与学生的训练活动。只有抓住“训练”这个关键环节,才能使学生收到阅读的真实效果。若淡化“训练”环节,则会使学生阅读后如过眼烟云;三是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训练”为主,指的是全体学生,没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训练就不全面,训练目标就难以实现。传统教学也有一些训练活动,但往往只局限于个别优生,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机会。因此,收益权是个别的,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

实施“以训练为主”教学,不妨借鉴体、音、美的教学方法。体、音、美也是技能训练课,教师上课,几乎不存在“满堂灌”现象,他们总是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布置训练任务之后,让学生“活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训练为主”,语文课既然是以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为最终目的的技能训练课,就应该向体、音、美教师那样去“训练” 学生。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体、音、美教师应是语文教师借鉴的一面镜子。

三、“以训练为主”的回应效果

扎实开展“以训练为主”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角色的真正转化,概括起来将会产生四方面的突出效果:

一是能迫使教师改变备课的思维与方式。这种备课方式的转变,必须带来教学观念的转变,由讲为主到练为主的转变,由师为主到生为主的转变,由传授知识为主到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

二是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要达到“训练的目的,“练”的主人当然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练”为“主”,课堂活动的主体自然是学生。

三是有效地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教法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但着眼点往往有意无意地放在了部分优等生身上,更多学生只能陪听、陪练,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

新课堂同步训练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教学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88-01

随着职业院校教改成功经验在各地的广泛推广,关于职教课程教学改革的系列观念和做法,引起越来越多同行的高度关注。汽修专业课堂教学设计可分为教材的整体教学设计,某一章或单元教学设计和某一章节课即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但最基本的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简述了汽修专业教学设计的注意点。

1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1 以汽修职业能力目标为中心

课堂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来进行。首先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堂职业能力目标,然后考虑用何种项目、方式、手段、素材对学生进行训练。

1.2 应贯彻生本教育思想,这是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规律所决定的

汽修职业技能和其他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素质,不是老师一讲就会的,必须经过反复、大量的实际操作或现场实施,才能得以提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是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因此,课堂教学设计重点应放在如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上面。

1.3 项目化教学,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具体要求

这里所说的项目,是为实现职业能力目标,需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具体事项。如“对发动机进行整体拆装”、“排除传感器报警故障”、“制作某种零件的工艺图”等等。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以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并且引入职业活动作为训练素材,才能使课堂教学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做到学用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

1.4 教与做一体化安排

所谓教和做一体化安排,指一堂课中知识讲授和职业能力训练应有机结合,不能分离。一堂课应该从出示实例、学生试做或教师示范操作开始,不应从概念、特征等知识的讲述开始。一定要先将知识讲清讲透再让学生做、将知识认知和能力训练分离开来。

2 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2.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确定职业能力目标不能以教科书为依据,必须以学生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并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知识目标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遵循够用的原则,不能以教科书的理论框架为依据。

2.2 项目训练任务

项目训练任务是为实现课堂目标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具体事项,课堂目标需要通过它去实现,教学内容需要它去承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需要它去激发和驱动,课堂成绩考核需要以它为依据,因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内容。应有利于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创新意识和操作安全意识等素质的培养。训练项目要逐一编号列出,明确项目名称、要实现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要使用的训练素材,并对实施步骤、设备及考核方法等作出整体筹划。

2.3 职业能力训练素材

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指项目训练使用的实例。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应体现“实、足、新、趣”四个特点:实,即与职业岗位实际活动和课堂职业能力目标相适应;足,即充分满足训练项目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对比性和丰富性;新,即体现职业活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趣,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内在动力。

2.4 项目教学过程控制

这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细致、最能体现教师水平的环节。设计得好,职业能力训练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课程目标水到渠成;设计不好,则会忙乱无绪、劳而无功。项目教学过程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1)项目训练过程和步骤。即设计训练项目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分几个步骤进行、各步骤问怎样衔接和过渡、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怎样融合等。一般可以分为以下过程和步骤:①告知:交代本堂课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明确要完成的项目;

②导入:出示实例,教师示范或学生试做;③初步归纳:教师或学生初步归纳完成项目的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④系统归纳:教师系统归纳能力和知识要点,化解难点;⑤深化:从正、反、错等各个角度出示实例,继续让学生操练,巩固、拓展和检验学生的能力和知识;⑥课堂总结:综合归纳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形成体系,并进行课堂项目考核。

(2)项目训练方法和手段。即设计项目训练各个环节、步骤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训练组织形式。如教师方面:示范操作、归纳讲授、课件演示、实物展示、挂图展示、板书、提问等等;学生方面:模仿操作、独立操作、分组操作、分组比赛、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个别回答、代表发言、互相评点、作品展示等等。要求形式多样、方式灵活、能调动学生兴趣、切合训练项目的实际。项目教学过程控制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要注意行为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

2.5 课堂教学简案编制

新课堂同步训练篇4

关键词:课堂训练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训练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练习、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某种能力,掌握和形成某种技巧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一是要注意训练……不断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就应注意训练技能。

一、训练技能的功能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而“独立”、“自能”的核心,就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地思考、理解、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加强课堂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由依赖性、被动性的客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实施就是要突破传统的羁绊,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的“自主”依赖于训练,同时学生又在训练中尝试“自主”,循环往复、锣旋上升,不断前进,推进新课程改革向前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活动,除了智商的因素外,主要取决于主观上的自觉性。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主要途径是靠自己的阅读实践,靠平时勤奋的自觉地学习。经常、有序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读书、自我思考、自我练习、自我评价的良好阅读习惯。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除教师必要的指正和引导外,主要靠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反复地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放松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势必会影响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训练技能的原则

要明确训练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和标准,它在方向上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起指导作用。对语文教学来说,训练目标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好目标,通过训练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发展哪些方面的能力,都要清楚明了。真正做到课堂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课文的教学目标达到和谐统一,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要发挥语文的整体功能。语文教学具有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情感熏陶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综合功能,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课堂训练要突出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特点,把阅读教学与训练技能有机结合,同时又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培养能力。

要安排好训练内容和步骤。学生从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有一个训练过程。教师要从阶段语文教学的全局出发,研究不同学生的特点,要把握不同课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上的不同要求进行安排,要根据各年级的训练内容和要求,突出阶段性原则,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高。

要做到训和练的有机结合。“训练”本身包括两个过程,一是“训”的过程,即教师的指导过程,二是“练”的过程,即学生练习操作实践过程,两者要紧密结合。“训”要落实到“练”上,否则只是空谈,无法形成学习能力;“练”要有“训”的指导,否则“练”就比较盲目,收不到实效;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训练”的真正目的。

三、训练技能的类型

1、理解性训练。理解是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课堂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现内容,怎样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例如训练学生分段,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原则,一般步骤是先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入手,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然后精读各自然段,在读中思考、理解内容,最后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段落,对有争议的自然段,尤其要指导学生反复读,读懂每句话,才能明白到底归属哪个段落。这样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获取正确的结论,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然,分段的训练也就落到了实处。这样做,比那种只求形式统一,不求真正理解的举手表态式的分段做法要好得多。

2、积累性训练。知识在积累,一定的积累是理解运用的基础。积累是通过思维活动对语言的储存。教材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依据和凭借,而语言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借助语言材料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这种积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可以根据词语的内在联系和它的搭配规律,采取以词带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训练搭配中积累语言材料。一位教师教《小小的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叠词“弯弯”、“小小”、“闪闪”、“蓝蓝”设计了如下填空题,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①突出轻松可爱的:小小的( ),青青的( ),红红的( ),弯弯的( )。②突出程度加深的:蓝蓝的( ),长长的( ),高高的( ),粗粗的( ),闪闪的( ),细细的( )。这种以旧知带新知的训练利于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记忆库存。

3、巩固性训练。由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多次反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或者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运用“类题再练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巩固他们所形成的技能技巧。如教学《小猫种鱼》,可设计下组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训练加以巩固:①农民种玉米,收到( ),农民种( ),收到花生。②农民在( )种玉米和花生。③( )到了,农民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 ),收到很多玉米。④农民把( )和( )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到很多( )和( )。这样训练,既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和技能,更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了飞跃,懂得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新课堂同步训练篇5

关键词:成功课堂;“三段六步”;教学模式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执教水平,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达到学生成功学习,教师成功指导,师生共享成功课堂教学生活幸福之目的,笔者对成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同仁共勉。

一、成功课堂“三段六步”教学模式

“三段”即: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六步”即:展标、自学、助学、用学、测学、小结。“三要素”即:积极的期望要求、提供成功的机会和帮助、激励性评价。“二条线索”即:主线――学习线,副线――指导线“一个特点”即:“练中学”“学中教”。以上简称“36321”结构网络。

“三段”“六步”之关系:

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是以成功的三个阶段为价值目标,以“六步”为教学流程,以学习线和指导线为策略,以成功教育“三要素”为循环节所构成的纵向深化、横向联系的结构网络。其特点是:“练中学、学中教”。“练中学、学中教”要求在备课时,要以“练”“学”为重点。备“练”主要是准备训练题;备“学”主要是提供学习方法;备“教”是备难点、疑点。以保证课堂训练有目标、学习有方法、教学有针对性。

二、“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各步骤的操作运用

1.展标

课前拟好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适当、具体、易操作、可检测。上课通过多媒体或口述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目标和要求。

2.自学

“自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亲密接触教材,达到整体感知教材,把握教材,或者学会教材某一部分内容。“自学”并非放任自流,必须有计划、有目标、有时间保证、有自学指导。指导可展示,也可口述。但提纲必须告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同时可以叫中差学生板演,最大限度暴露学生自学中的问题,针对学生自学中的问题,教师头脑中进行二次备课,为“助学”做好准备。教师巡视过程中,应做到轻声慢步,不影响大部分学生自学,保持学习环境清静。自学中暴露的问题,教师要当做教学资源来利用。二次备课中要进行梳理,知识的问题、方法的问题、情感态度问题都要有相应对策,保证“助学”针对性强,效果明显。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把专心读书、积极思考、认真书写、规范操作、及时矫正、准确识记等能力抓实抓细,抓出成效。逐步实现从“有师指导”到“无师自通”的飞跃。自学结束后,教师应通过学生举手、学生相互测查、师生口头交流等形式掌握全体学生的自学情况,并予以“多尺度”的激励性评价,让优、中、学困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

3.助学

“助学”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大部分学困生采用“师教生”的方法通过讲解、板演帮助。小部分学困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亦即“生教生”的方式帮助,使学优生和学困生都有成就感。“助学”中,易混淆的知识、难于识记的知识、开放性的问题等等,要通过纠错、辨析、归类等多种训练方式加以强化。“助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师也要当作“资源”加以利用。暴露的问题越多,当堂解决得就越多,教学就越有价值。课堂也就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学堂。“助学”后,优、中、差学生各有所获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对不同层次学生都应给予积极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4.用学

“用学”即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在运用中学习。“用学”的侧重点在“训练”。训练的内容有诸多层面,如听、说、读、写、算,又如,思维、技巧、准确性、敏捷性等。训练的目标根据需要确定。对于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而言,训练内容和目标是具体的,教学目标中已明确表述。但在具体训练题中应由易到难,层次化、序列化、具体化确定目标,使每一道训练题不仅能让学生获得能力和方法,而且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用学”的过程必须在课时内完成。其形式是当堂作业。当堂作业必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先独立做,再纠错、对改。

5.测学

“测学”就是测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测查教师指导效果。教师课前必须准备好测学题,题目要紧密联系当堂学习内容,难易适中,并保证在课内完成测评。

6.小结

学生谈收获或教师做评价、做小结。

7.反思

“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是成功课堂的一个整体范式。可运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可用于一个单元教学,可用于一个课时教学,也可用于一个知识点教学。对各学科及不同课型而言,也可根据学科特点创造新的个体范式。“三段六步”课堂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可根据需要取舍。如,可上自学测学课、助学测学课、用学测学课等。教师要通过“入格―适格―出格”的过程,展现出“三段六步”课堂模式的生命活力。

新课堂同步训练篇6

关键词: 任职教育 微格教学 教学理念 技能培养

每年都会有一批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干部进入军事任职教育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我们称这些干部为新教员,由于他们没有教学经验,因此在真正走上讲台之前,军事任职教育院校会任命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员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带,从讲、写、演、画等方面培养他们的教学基本功,这一过程被称为试教练讲。一般情况下,带教教员都是按照一堂课(45分钟)的教学模式指导新教员进行试教练讲(以下简称为45分钟试教练讲)。笔者在多年的带教过程中,探索应用了微格教学这种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使新教员很容易适应教学规律,快速胜任教学工作,走上教学岗位后,也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环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溯本求源,从教学理念上引导新教员认识并接受微格教学

英国微格教学专家G・布朗说:“微格教学将帮助教师加强、改进教学技能和方法,减少失误,并使师范生尽快地建立信心。它不能在一个晚上改变教师或师范生的个人素质和习惯,它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它不一定能把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天才的完美无缺的教师,但可以把他变成一个好一点的教师。”由此可见,利用微格教学培养新教员的教学能力是可行且有效的,但是要通过微格教学锤炼新教员的基本教学能力,带教教员首先要让新教员认识并从理念上接受这种教学方法。

(一)微格教学的含义。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D.Allen和他的同事A.Eve在1963年开发建立的,它也被称为微型教学,是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系统培训青年教师和师范生教学能力的一种方法,它将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能力分解为导入、教学语言、板书板画、教态变化、教学演示、反馈强化、讲解、提问、结束、组织教学十种单一技能,使训练者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教学实践[1][2]。在教学中利用录音、录像等设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帮助训练者训练各项单一技能,最后综合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其目的是将教学能力从“意会”转化为“言传”,通过训练使青年教师和师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现代教学能力,缩短教师成长期[3]。

(二)微格教学的优点。

微格教学是模拟课堂教学的教学实验,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笔者在利用微格教学法带教新教员试教练讲的过程中发现,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1.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微格教学中的示范、备课、角色扮演、反馈和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使教育教学理论得到具体的贯彻和体现。

2.训练目的十分明确。由于一次试教训练所用时间短、听课人数少、只集中训练一项或几项教学技能,因此训练目的可以制定得更加明确具体。

3.训练重点尤为突出。被培训者在较短时间内训练一两项教学技能,他们可以把精力集中放在要突出掌握的重点上。

4.教学过程易于控制。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构建了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下,微格教学的过程可以灵活控制,多个终端都可以随时掌控教学训练进程,为实现培训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5.归纳总结反馈及时。当一节微型课结束后,被培训者可以通过放录像及时进行自我分析和相互讨论评价,找出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果需要,则可以把有争议的片断用暂停、重放等方法把“毛病”找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快速的自我提高。

二、以练为战,从实践行动上指导新教员体验并掌握微格教学

布朗(G・Brown)说:“微格教学是一个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微格教学是一个小型化的教学活动,具有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教学过程,笔者在带教过程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新教员循序渐进地展开实践,在学中理解、练中接受,一步步走向成熟。

(一)依据任职教育课堂教学要素,做好教学准备。

微格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前,指导新教员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非常重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教学技能分类、教学目标分类、教材分析、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观察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指导新教员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要求制订授课计划。

(二)瞄准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技能,做好教学设计。

微格教学是把课堂教学分为不同的单项教学技能分别进行训练,在带教过程中,笔者每次只集中培训新教员两、三个技能,以便容易掌握。这些技能都是在任职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如英国的特洛特(A・J・Trott)提出六种教学技能,即变化、导入、强化、提问、例证、说明等。当确定某次需培养的技能后,新教员就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出较为详细的教案。微格教学的教案具有不同于一般教案的特点,它要详细说明教员的教学行为(即所应用的技能)和学员的学习行为(包括预想的反应)。

(三)结合任职教育课堂教学经验,做好教学示范。

在正式开始试教练讲之前,为了使新教员明确训练的目标和要求,通常利用笔者的教学录像或亲自进行角色扮演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示范的内容可以是一节课的全过程,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片断。示范可以是成功的例证,也可以是失败的例证,两种示范可以对照使用。

(四)按照任职教育课堂教学进程,展开教学实践。

微格教学实践也就是在这种模式下新教员开展试教练讲的过程,笔者在带教过程中,把它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是组成微型课堂。微型课堂一般由新教员、学员(通常只请本专业的几名学员代表)、教学评价人员(带教教员或其他同事)等组成。

二是进行试教练讲。在微型课堂上新教员试讲一节课的某一个问题,练习两三种技能,所用时间一般在20分钟之内。

三是准确记录。在进行试教练讲时,一般用录像的方法对新教员的行为和听课学员的行为进行记录,同时带教教员和其他同事也要记下一些关键信息,以便能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

(五)参照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标准,进行反馈评价。

反馈评价是新教员能力提高的有力支撑,在试教练讲结束后,要及时根据授课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反馈评价的过程分三步进行。

一是重放教学录像。为了使新教员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当试教练讲完成后要重放教学录像。带教教员、其他同事和听课学员一起观看,进一步分析新教员实现培训目标的程度。

二是进行自我分析。看过录像后,新教员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试教练讲过程是否实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是否掌握。

三是展开讨论评价。带教教员、其他同事和听课学员要从各自的立场评价试教练讲过程,讨论存在的问题,指出努力的方向。在评价过程中,除常用的讨论式评价外,笔者还使用量化评价表,把细化的培养目标量化成指标,带教教员、其他同事和听课学员依据这些指标对新教员本次的试教练讲进行打分,考察新教员的达标程度。

新教员根据以上自我分析和讨论评价中指出的问题完善教学设计,修改教案,进行微格教学的循环进行,直到本次达标再进入后续的技能培养。

三、举一反三,从岗位需求上启发新教员总结并升华微格教学

新教员开展微格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基本教学能力,使新教员更快更好地胜任任职教育课堂教学工作,因此,新教员应在微格教学的基础上,让自己找到任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感觉,根据自身特点,挖掘自己课堂教学的特色。

(一)以勤奋学习提升教育理论水平。

“欲求木之茂,必先固其根”,教育理论是教学实践的指明灯,教学实践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引下才会发出光芒。新教员的教育理论基础薄弱,对于初入任职教育院校的他们,首先要补充的就是教育理论。因此,在开展微格教学的过程中,带教教员应根据新教员未来的岗位、从事的专业性质等选择合适的教育理论知识供新教员学习,而新教员也应该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学习这些理论知识,为走进真正的课堂提供理论保障。

(二)以技能培养夯实教学基本功。

通俗地讲,教学基本功就是教员的讲、写、演、画基本能力,“讲功”指的是语言能力,作为教员,其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标准、精炼、风趣、幽默而又不失专业水准的语言是上好一堂课的根本保障,唆、枯燥、含混不清的语言只会让学员打瞌睡;“写功”指的是板书能力,作为教员,其若能写一板漂亮的板书无疑会给课堂教学增色不少;“演功”指的是教学演示能力,既包括演示(比如动画等)又包括肢体语言,“演”得越好,学员就听得越认真,教学效果当然也越好;“画功”就是指板画能力。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写”和“画”在现代课堂上越来越少见,但“讲”和“演”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微格教学过程中,伴随各项基本技能的培训,新教员应该夯实自己的讲、写、演、画基本功,为上好一堂课做足准备。

(三)以教学实验锻造课堂教学能力。

在指导新教员开展微格教学时,尽量把新教员将来要上的课程内容分解,先按照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计划把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教学主题,再把每一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重要知识点,新教员每一微格教学课题就是一个知识点,除了内容之外,其他的均按照真正的课堂教学组织,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样,在新教员进行微格教学实验的时候,就是在完成课程中的某一个知识点的微型教学,伴随微格教学的开展,新教员真正的课堂教学能力就逐渐形成并提高。

(四)以经常反思创新课堂教学思维。

学者傅道春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书中写道:教师要在反思中“学会教学”。对于新教员来说更是如此,有反思才有突破,才能发展;新教员的自我感悟能力是反思效果的重要保证。另外,通过反思,一些新的教学灵感可能涌现,这些灵感就是教学创新思维的源泉。没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感悟,就没有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更没有自主创新。

笔者结合自己的带教经历,将通过微格教学培养的新教员和通过45分钟试教练讲的新教员进行了对比,发现微格教学能大大缩短新教员的培养周期,同时,走进真正的课堂教学后,采用微格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荣静娴,等.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新课堂同步训练篇7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较大的误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数学教学也如此,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学行为,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着力构建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却发现部分教师对高效课堂存在认识偏差,亟待解决:一是不明白。即对高效课堂的内涵不理解,或是理解不准确,不深刻,窄化或泛化高效课堂的内涵,对高效课堂具有神秘感;二是不关心。认为高效课堂高深莫测,是专家们理想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在常态的教学中实现,一般教师的能力不可接近,于是错误的认为构建高效课堂是少数优秀教师的专利,是城里学校的事,与己无关;三是不支持,认为构建高效课堂教师更累,学生更苦,不值得推广,于是消极对待。

2、教师的数学专业素养存在较大的差距。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工作的先决条件。调查表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存在较多的薄弱点:一是专业基础不牢固。一些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师中,是从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转正而来,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他们中有的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也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在职培训,专业基础不牢固;二是知识更新慢。由于交通、信息等基础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接触外界的机会少,对教育教学的一些新思想、新要求、教改的新信息一无所知,仅靠吃老本过日子;三是专业不对口。小学教师就是万精油,哪里需要就放在哪里。调查发现,在数学教师中属文科专业的要占80%。

3、教师的数学教学技能尚待大幅提升。

调查表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与高效课堂建设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指导性。由于教学设计是一项辛苦而复杂的工作,不少教师为了省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重视教案的书写以应付检查,对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策略等工作不予认真研究,甚至连写教案也是照抄教参、简单化粗略化,其结果是教案不能指导教学,无针对性。二是课堂教学缺乏技巧性。突出表现是导入无以激趣、提问没有价值、讲解抓不住关键、导学缺少方法、组织活动缺少灵活等;三是作业布置缺乏科学性。表现为重复作业多,要求一刀切,题目难度上缺乏梯度;四是教学评价缺乏激励性。教学中教师不能从细微入手去捕捉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相反,更多的是放大缺点,只要出了一点问题就只有责备;五是教研科研缺乏实效性。教研成为形式,课题成为摆设,对课堂教学没有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二、有效推进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策略思考

1、加强高效课堂理论专题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水平。

一是加强高效课堂理论专题培训。通过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正确理解高效课堂的内涵、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不断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明确新课程数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让教师真正认识到高效课堂是自己教学的需要;二是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引领。比如开展的以“小学数学教学核心问题解决策略研究”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邀请当地小学数学界知名专家亲自授课,让农村的老师有机会亲眼看一看,学一学,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三是明确要求。学校要对教师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必需的管理制度,并予以兑现。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发生转变,认识上到位了,高效课堂的建立才有基础。

2、建立强有力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大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是要鼓励教师加强培训学习,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农村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提供一定比例的经费保障;二是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不断给教师充电和洗脑;三是学校要尽量稳定教师,力求专业与学科对口,即便有困难,也要尽量做到让文科类专业的教师教学文科类学科;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教师的培训学习、学历要求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和强制措施。

3、依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强化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

新课堂同步训练篇8

(一)先应该确定学生英语会话能力训练的原则,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英语会话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是连同听力训练一起进行的。开展英语会话能力训练的原则,应该坚持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既要给学生说的机会,并要有说的内容。过去课堂上老师说的机会多,现在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说。说,要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引导,不能乱哄哄一团糟。二是既要有英语会话的单项训练,同时也要与听力训练结合起来,使两种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三是既要有课内的会话训练,也要有课外的会话训练,开辟多种英语会话渠道。四是既要整体规划,又要有可行步骤,正确途径,长期坚持,自见成效。

(二)选择恰当的英语会话能力训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做到教学方法新颖得当

1.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激发学生会话训练的兴趣。英语会话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最薄弱环节。造成英语会话水平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原因中心理因素是一个既重要又普遍的因素,如情感上出现的有内向性导致的“羞口”,胆怯现象等。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千方百计培养他们会话的情绪,同时注意爱护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刚从小学进入中学大门的初一学生,对新开设的英语课格外有兴趣,尤其是第一堂英语课下来以后,学生对老师传授的几句简单日常用语特感兴趣,课下一片模仿“good morning!good bye!”等声音,我总是紧扣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这份热情,鼓励他们,表扬他们。我觉得老师的一番鼓励势必激发学生日后英语会话训练的勇气和信心。

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有了进行英语会话的动力和情绪后,必须注意训练内容的趣味性和接近他们的英语实际水平,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过的词汇选择恰当的句式表达想要说的话;在训练方式上,力求做到新颖多样,让学生常练常新,饶有兴趣。同时还要广开训练渠道,特别是可以多设计一些情景式的训练,为学生提供绘画的气氛,使学生进入角色。

2.创设良好的英语会话环境。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练习英语会话,使学生英语会话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将会话能力的训练有机运用于英语教学的各个领域,为学生创造英语会话的良好环境,使他们随时随地都得到训练的实践机会。

(1)课内训练为主,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①课前几分钟固定的英语会话训练。这种训练方法的好处是既面向全体,又简单易行。具体做法比如:人人参加,按学号次序,每节课轮换,可以老师与学生会话,也可以学生与学生会话,课前三五分钟讲完。②每周上固定的英语会话课。这种办法的好处是可以保证会话能力训练有固定的时间,突出了英语会话能力训练的重要性。使英语会话能力循序渐进,取得成效。可以老师提问,学生作答,或者学生提问,老师作答。可以结合实物、图画说一段话,也可以用指定的单词、短语说几句话,还可以想象、假设情景说一段英语。基本做法是:将班里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两个同学,按照有关活动规则,在一分钟之内,比比哪一个组解释出更多的单词。这种解释单词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会话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

新课堂同步训练篇9

我试验性地把我校倡导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四种课型(即语法课、听说课、读写课和复习课)中结合应用,其要点和流程如下:

一、语法课

1.情境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新语法知识,展示句型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总结,使学生对该语法知识的结构和运用有初步了解。

2.精讲规则。教师在学生初步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和补充,简要介绍语法规则,突出本语法的主要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并对该语法知识形成进一步明确的认识。

3.专项练习。针对语法规则和句型结构,设计专项练习,重点、难点各个击破,并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并能运用。

4.综合运用。在专项强化训练的基础上设计综合练习,使学生将本课学习的语法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达到掌握和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听说课

1.新课导入。(1)检查词汇预习:可以采取学生结对、小组互查等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词汇的预习情况;(2)展示新知识: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本课的新知识;(3)专项练习:对本课新知识进行专项练习,并为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扫清障碍,可采取学生个人、结对、小组合作等形式,以机械性操练为主。

2.听力训练。(1)多层听:根据听力素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深入挖掘素材,活用素材,设计由易到难、多层次的听力练习,使学生得到扎实有效的听力训练。(2)听后说:根据听力素材的内容和相关信息,结合本课的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并为对话学习做好铺垫。(3)听后学:学习和突破对话中的知识点等,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使学生会造句并能灵活运用所学新知识。(4)学后读:学生跟读对话、结对或分角色朗读对话,为说的开展打好基础。

3.说的训练。根据对话内容和所学新知识,设计低起点、多层次的说的训练项目。

三、读写课

预习词汇:布置学生预习词汇,能够根据音标读出并了解汉语意思即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词汇的习惯。 课前朗读:朗读本课新单词、短语等,同时巩固预习效果。

1.复习检测。检查词汇复习:可以采取学生结对、小组互查等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词汇的背诵。

2.读前导入。设计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简介文章内容,导入阅读。

3.泛读训练。(1)根据阅读素材和阅读规律,深入挖掘素材,设计多层次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章信息,并训练处理信息的能力;(2)对较长篇幅的文章可采用“总――分――总”的形式。

4.精读足练。(1)学生先自主精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然后结对或小组内进行交流,不能明确的问题由教师点拨或指导;(2)精讲知识点,以造句、对话等多种形式的充足练习使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5.写作训练。(1)写作训练遵循“词组――短句――长句――短篇――长篇”的循序渐进原则;(2)写作形式可以先引导学生仿写、改写,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写作,以实现从语言的输入到输出、由学到用的目的。

四、复习课

课前朗读:朗读学过的单词、短语、对话、课文等。

1.明确目标。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复习方法以及达到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复习任务。

2.自主复习。学生根据复习任务,自主复习,并记录疑难问题。

3.检测效果。教师根据布置的复习任务,侧重基础知识部分设计练习,检查复习效果。

4.重点突破。(1)根据学生自主复习和检测效果环节出现的主要问题,小组内交流,然后提出在全班交流;(2)教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内容和学生有困惑的问题进行重点处理。

5.专项训练。(1)针对本单元内容和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各个击破,进行巩固和强化训练;(2)练习的设计应体现低起点、多层次、实用高效的原则。

新课堂同步训练篇10

1、“六步”导学课堂结构

“六步”导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按照课标的要求以及所授知识的梯度与内在联系,将教学内容分散在相互关联的教学步骤中,每一个教学步骤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达到每一个步骤的教学目标,形成步步紧扣,螺旋上升、浑然一体的高效课堂教学结构。

1.1 课间预习:课间预习,即上课前自主学习。通过教师事先预设的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其目的在于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学习的方向,解决一些基础性的知识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疑点难点,提出自学时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为有效听课寻找支点。

1.2 课前展示:课前展示,即上课伊始展示预习成果。就是学生在充分自学、探究、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和小组构建的知识网络或提炼的典型解题思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给老师和其他的同学。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作为课堂主人的愉悦和激情,使学生在一种放飞思绪的场景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将学习思考引向深处。

1.3 课中研讨:课中研讨,即师生讨论。展示环节结束后执教老师让学生拿出“预习反思”小文章提出预习时思而未果以及展示环节生成的新的问题,并让另一位同学迅速地将学生的问题列在黑板上,接着师生讨论解决。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让学生在相互质疑、你问我答、教师规范点拨中解决预习及展示生成的疑惑。

1.4 当堂检测:当堂检测,即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当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其目的是能使学生及时的消化当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并形成能力。同时这种练习的方式能及时反馈学生当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能有效地做到“堂堂清”、“日日清”。

1.5 结课小结:结课小结,即教学评价。通过当堂检测的效果,对本节课进行简明的小结评价,归纳所学知识以及所学知识的能够解决那些问题。其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建立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并设置新的疑问,为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打好埋伏(包括学习检测、反馈、纠错、补缺等)。

1.6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即课后心得。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完一堂课后,将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学习行为产生影响。”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一有所得就及时记下的良好习惯,以记促思,不断优化各种策略、方法和观念。

2、“六步”导学课堂规程

2.1 “课间预习”应做到三落实:预习是导学课堂的起源、是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开端。搞好课前预习,应做到三落实:

(1)落实预习的时间。为了防止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首先应通过行政手段规定学生预习的时间,有的寄宿制学校,每天晚饭后为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从中划定一段时间为各科预习的时间。

(2)编制《预习思考》引导学生深度预习。即先将所要预习的内容按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便学生预习时有方向、有任务、有目标。

(3)记录预习疑惑。学生按照《预习思考》可以利用教材自主学习,对待教材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查阅资料书自行解决。对预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写下来,以便在下面的环节中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2.2 “课前展示”应体现四个步骤:展示是展现课间预习成果,明晰预习效果的载体;是巩固基础知识,明确学习难点的重要环节。落实这个环节应有四个步骤:

(1)展示准备。通过批阅导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学生在做导学案过程中出错较多的题目提炼出本节课所要展示的内容。

(2)展示安排。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学生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各小组展示内容的分配、展示位置和展示要求。

(3)展示过程。学生看到教师出示的展示内容和要求后、经过短暂的准备、展示学生迅速到本组相应的展示位置进行展示。

(4)点评质疑。展示结束后,教师在幻灯片上出示点评内容、点评任务的分配和点评要求,学生迅速浏览展示内容、做好点评准备。

2.3 “课中研讨”应把握两个关键:课中研讨是思考的交流和延伸,经过师生你来我往的思维碰撞,辨是非,解疑惑。因此在课中讨论时应把握好两个关键点:

(1)讨论什么和怎样讨论,需要教师做出科学的预案。也就是教师在课型及内容上要找准落脚点(即讨论什么,那些东西值得讨论):一是新授课,对教材概念的理解中容易出现的易错点、易混淆点、易忽略点、易忘点应作为教学预设决策的首选,二是复习课,力争所选讨论的问题以归纳方法为主。做到讨论一道题解决一大片,并能突出讨论时的一题多解和问题的发散方向。三是习题评讲课,应将学生预习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个案作为教学预设的首选,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角度去设置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讨论一些无价值的东西。学生在课堂开展讨论活动时采取什么方式(即怎样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有些问题不适宜讨论,而需要教师讲解)。什么情况下需要“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情况下需要教师“引导点拨”;什么情况下需要“师生共同参与”也需要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

(2)坚持预设还是选择生成,需要教师做出机智的选择。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不管你作了多少准备,设计得不管怎样充分,学生在课堂总会逃离你预设方案生成各式各样的问题,虽然不排除有些学生答非所问,“离题万里”。但绝大部分的课堂生成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事实上有些课堂生成、处理得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即时的教学机智。

2.4 “当堂训练”要做到两个明确:“当堂训练”是巩固知识,提升技能、发现问题的重要一环。搞好当堂训练,必须明确两点:

(1)明确“练什么”。练什么?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新授课当堂训练什么?应围绕“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展开。习题课当堂训练什么?应围绕“课本例题”展开,因为课本例题是教育专家百里挑一精心选出来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潜力。复习课当堂训练什么?应围绕“数学思想方法”展开,因为数学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怎样练”。怎样练?训练分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对于理解“核心概念”的训练,可以采用“口答”、“抢答”、“生问生答”、“师问生答”等无形训练的方式。对于“习题课”的训练,可以通过“类题”组的有形训练方式,将习题归类编排,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能自主的总结出这一类题的解题规律,从而提高训练的效果。对于复习课,还可以开展学生“讲题式”的训练。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串讲,通过讲题时知识的跨度变化,形成知识的认知结构。

2.5 “结课小结”要抓住三重点:课堂小结是师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巩固,是使课堂所学知识内化的一个重要程序。搞好课堂小结要抓住三个重点:

(1)让结论形成水到渠成。要让知识结论在学习中、在深思熟虑中、在科学探究中形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即不是教师硬性给的,也不是学生在书本上“生搬”的。

(2)让知识结论转化为技能。启发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让知识结论在运用中巩固和发展,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技能。

(3)让批判性思维指引学生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弄清什么地方易错,什么地方易忽略,什么地方易混淆,从而产生防错的“免疫力”。

2.6 “课后反思”要做到三鼓励:课后反思是对课堂学习的自我反省过程,带有自我诊断,自我提高的作用,因此应从三个方面加以鼓励:

(1)鼓励学生记录课堂精彩的片段。在记录的过程中,不光真实还原,再现了课堂场景,还能引发学生深度追问和探究,从而实现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再认识,再升华。

(2)鼓励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后写出“心路历程”。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能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养成一种追求,即当自己对相关问题(可能是一道典型的试题、也可能是对某个概念的理解),已获得初步的解决后尝试再深入、反思或优化,用反思小文章记录出自己的学习思考经历。

(3)鼓励学生从“错误”出发,记录纠错,优化全过程。大家知道,解题错误的产生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解题分析首先要对合理成分做充分的理解,要通过反例或启发等途径暴露矛盾,引发学生自我反省,这种纠错、优化要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

3、“六步导学”教学的反思

3.1 导学稿的撰写是基础:导学稿是导学课堂的有效载体,导学稿撰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导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编写导学稿时,应找准基本出发点,其一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其二是从学生学习的状态出发;其三是从历届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效果出发。只有撰写好即符合学情,又符合教师本身的认知水平的导学稿才能实现导学课堂的真正高效。

3.2 学生活动是主线:导学课堂的显著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教师指导为支点。从“课前预习”到“课后反思”等各个环节都是学生在课堂上“主演”。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唯有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才能有效地将学习者推向学习活动的中心,让学生在真正体验中建构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归还给学生,把积极学习的责任赋予给学生。

3.3 教师有效点拨是重点:点拨是导学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认识问题云遮雾绕之时,激烈争论难分难解之际,教师及时出手,做出必要的提醒、暗示、强调与引导,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顺利地完成教学活动,获得成功。所谓“点”,就是指点、引导,在关键地方、关键问题、关键时刻给予学生帮助和启发;所谓“拨”,就是拨云见日,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启迪智慧、发展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