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十篇

时间:2023-06-01 10:42:32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篇1

在安全事件频发的当下,安防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而安防概念股一直以来都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设立国安委,就让安防概念股行情一度爆发。近期发生的一些安全事件也会让各方更加重视安防投入,特别是安防产业与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结合方面会更加给力。

实际上,从2013年6月底,新疆发生暴力袭击案件后,股市对于安防概念股已经开始炒作。10月30日,金水桥恐怖袭击案后,安防概念股再次被炒作。

未来市场广阔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近明确了三项经济推进措施,包括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

其中,棚户区改造和铁路建设,都需要大量摄像头、安检设备等安防投入,各地如火如荼的地铁建设,对安防市场需要巨大。在国家大力加强基础建设的当下,与安防相关的公司的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强劲。

有研究报告指出,国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安防投入将不断增加。应对恐怖活动,事前预警是主要手段,安防全国一盘棋,联网智能平台和应用投入亟需加大。

根据《中国安防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行业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0%。安防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刚性需求是必然的。2012年国务院预算报告显示,“公共安全”2012年预算数是7017.63亿元,比2011年执行数增长11.5%。另外,近期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安防行业未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注三大优势公司

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四大趋势,将推动安防产值成倍提升。数字化和高清化主要是指包括摄像头在内的一整套设备的升级换代,更先进的设备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四化”意味着更加先进和智能的设备,同时也意味着安防进入智能应用时代,软件应用平台在安防中的投入比例也将大大增加。一些分析师将安防行业分为设备安装、应用深化和运营三个发展阶段。2013年是国内安防智能化应用元年,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安防应用企业的收入增速明显提高。安防行业价值链下沉,应聚焦那些拥有客户资源、资金实力和平台技术三大优势的企业。

总体而言,平安城市建设提速,聚焦高清智能监控领域,安防应用迎来春天。看好具备客户、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安防应用上市公司,可适当关注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东方力网、华平股份、数字政通等安防龙头股。

安防概念股龙头股解析

海康威视(002415)龙头公司持续受益

作为国内视频监控龙头厂商公司,海康威视研发能力强,编解码技术领先,是提供深入编解码芯片软件设计的垂直一体化厂商,其关键后端设备DVR全球第一,国内绝对领先。未来将受益于安防行业的持续增长。

随着安防行业进入高清化和智能化时代,海康威视保持在行业安防的龙头地位,运用自身软件平台及硬件优势完成垂直整合,向民用安防运营转型,并通过摄像头集成路由器、机顶盒、穿戴式设备、无线模组等其他信息传感设备,成为家庭核心数据入口,通过大数据商业模式,进一步打开市值空间。

大华股份(002236)公司盈利能力稳定

2013年大华股份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市场营销,销售实现稳步增长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控制费用,从而使营业利润同步增长。公司2013年四季度实现营收21.5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0.7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60.44%,盈利能力稳定向好。

2013年大华股份推出的股权激励,提升了团队的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担忧。伴随着安防行业竞争加速,“规模化、平台化、垂直一体化”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只有行业的龙头企业才能更好地享受行业成长。大华股份作为安防行业的双寡头之一,将充分受益行业的高景气度。

佳都科技(600728)专注安防视频监控平台

佳都科技公司的智能化安防视频监控平台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安防行业智能化趋势将紧随高清化趋势之后到来,平安城市对于视频监控平台的需求将大增,城市级安防平台项目金额从一两百万元提高到数千万元。拥有智能化安防平台核心技术的企业在工程项目中会采用自家解决方案,对设备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毛利率可高于普通工程商7%-10%个点。

目前,佳都科技自有以及子公司天盈隆的安防前端产品虽然和一线厂商尚有差距,但是在安防芯片商方案愈加成熟的高清趋势下,前端设备的差异化缩小,自有产品将迎来快速的发展。

东方网力(300367)产品附加值较高

东方网力公司产品主要面向城市视频监控市场,产品包括视频监控软件及配套服务器、视频存储设备和视频编解码器等。公司产品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级大项目中成功应用。受益于平安城市建设,20 09 -2012年,公司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6%。东方网力产品附加值较高。公司视频监控平台产品在安防产业链中处于核心环节,产品技术附加值较高,且公司的核心产品采取开放式体系结构,可兼容大多数厂商的设备。考虑到政府在招标时较为关注产品稳定性、兼容性和投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公司上市后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将助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英飞拓(002528)活跃的安防概念龙头

英飞拓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高端安防产品供应商之一。其主要产品构成为前、后端视频监控系统,传输类产品及出入口控制产品。该股此前也是活跃的安防题材龙头股。

英飞拓近期披露了2013年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亿元,同比增长26 . 8 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80万元。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业绩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所处电子安防行业继续维持稳定增长,同时公司国内销售情况同比好转,费用控制、资源配置优化、营运效率提高方面均取得成效,使用闲置募集资金,现金管理也获得较好收益。

数字政通(300075)智慧城市中的安防概念股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篇2

现代社会中主体的存在,可以简单的分为个人和组织两大类。个人的问题现在研究的相对好一些,因为对个人的问题研究的时间比较长了,而且相对来讲也比较简单。但是对组织的研究是相对困难的。一方面是因为组织相对比较复杂,是一种个人的集合;另一方面是因为组织的形式不断的在变化,组织内部的关系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变迁(除非是社会革命时期的组织变化比较大),所以对组织的研究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组织中,有一类是从事经营性的组织,也就是企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这种组织可以有不同的结论:从经济角度去理解这种经营性组织,得到了“企业”的概念,反映出这个组织稳定从事经营活动的本性,计较投入产出,希望从投入中得到最大的利润,实行经营核算;从法律角度去认识这种经营性组织,可以得到“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概念。所以从规范意义上来讲,企业不是法律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

下面我们对企业进行类型学的研究,希望能够更好的认识企业这个社会存在。

一、 企业的类型

(一)传统的典型企业和传统的非典型企业

在企业的类型上,最基本的划分是传统的典型企业和传统的非典型企业。两者划分的根据是按照投资经营的历史和逻辑的一致进行划分,具体讲就是按照私人投机冒险要求资本扩张、规避风险的逻辑和近代资本主义的传统进行划分。

所谓投资经营的历史,也就是投资经营冒险的历史,从企业的沿革来看,最初的经营是由个人出资进行的,这种情况下基本上是小本买卖,投资的资本不够,没有达到社会化的要求。在投资日益社会化的进程中,个人资本通过联合形成了一个更大的资本,投资者都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够得到良好的回报,同时社会也需要对这些投资进行管理,不能让其为所欲为,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确立这些资本的经营形式。在早期的社会中,大部分地区还是以农业社会为主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候,经商是不受人们提倡的。最初的经营中,投资者和经营者都是需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的,因为早期投资有着相当诱惑的回报,所以他们承担了非常大的风险。正是因为在经营中的风险比较高,影响了人们进行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有限合伙、隐名合伙等规避法律规定的办法。到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法律上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形式,极大的减少了投资经营者的风险。到现代社会,为了进一步快速获得巨额的资本进行运营,产生了股份有限公司。同时还有一部分经营由于不需要巨大的资本,所以还保留着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公司的出现,特别是对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受到了马克思极高的称赞:“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从以上企业发展的历史看出,人们总是沿着不断增加资本经营和减少经营风险的历史在前进。如图所示:

                                      |-进一步规避风险 有限责任公司

                                         |

个人资本资本不够 -  个人合伙 风险太大- |

                                         |

                                      |-进一步扩大资本 股份有限公司

这就是投资经营的历史。

关于企业形态的发展历史,在课本(史际春、温烨、邓峰著:《企业和公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上面详细的介绍了,可以参考课本的内容理解投资经营的历史发展。

所谓投资经营的逻辑,简单的说就是投机冒险,形成资本。因为既然是从事经营,就一定会意识到有一定的风险,这是任何一个理智健全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都应该意识到的。而且投资经营的结果基本上是两种,其一是盈利,获取较好的受益;其二是亏损,也就是冒险的含义,但是如果选择了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可以减少这种投资的风险。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投资者来讲,如何选择最可能盈利并且风险最小的企业形式是投资经营的最关键问题。

1、传统的典型企业

传统的典型企业可以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这三种法律形态。

(1)个人独资企业: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第二条规定: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在中国个人独资企业原来称为独资企业,这个概念是含混的。因为独资企业仅仅表明企业是由一方主体投资设立的,而并不能够表明设立该企业的主体的性质。根据《公司法》上的规定,我国允许设立国有独资公司,这在严格意义上讲也是独资企业的表现形式,但是在适用法律上应该是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而不是《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在我国制订《个人独资企业》时对这个概念进行了修改是完全正确的。

个人独资企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是一个人出资的企业,出资者和企业在法律人格上并不区分,投资者承担无限责任。因此在《个人独资企业法》中没有对注册企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根据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法律规范,个人独资企业没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调整,因为个人独资企业在法律人格上没有办法和投资者区分开,因此就没有必要区分了;同时也是因为在个人独资企业中没有企业关系,也就是企业内部股东之间的关系、股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不存在企业法的调整。因为根据企业法的特征来看,凡是超出企业组织范畴的行为,都不属于企业法的调整范围。(企业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出资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出资者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控制和被控制之间的关系。)

而且现在社会上的趋势是经济民主化和泛商化。泛商化也就是一切东西都可以变为商品,同时一切人也都可以称为商人。(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欧洲中世纪专门调整商主体及商行为的商法,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是不再可能了,因为区分商主体和商行为是比较困难的了。)个人从事商业行为的范围迅速扩大,但是个人独资企业的利益主体是天然的,没有必要用法律再行拟制一个,所以也就无需个人独资企业法进行专门法律调整了。在这一点上,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公司企业不同,在公司登记中包括了法人登记和营业登记,其中法人登记就是在法律上创造出一个法律实体,营业登记是记载允许其从事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某项事业。而个人独资企业在本质上就是自然人,自然取得经营资格。我国以前使用雇工人数限制,凡是超过8个雇工以上的为私营企业,8人以下的为个体工商户。且不说由于雇工人数的变化,法律无法及时的察觉,仅仅说是因为雇工人数的差别,就导致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税收等方面的极大差异,这就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因为两者在实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关于个人独资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1、投资者独自享受利润。无需像企业那样先缴纳企业所得税,然后缴纳个人所得税。2、经营完全自主,所受到的制约因素较之其他企业形式要少得多。3、比较容易设立和解散。4、企业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完全一致。

不利的地方主要是:1、风险责任大。2、容易出现决策失误。3、企业的规模有限。4、企业存续时间较短。

(2)合伙企业:1997年2月23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二条规定:合伙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对于合伙的理解,我们应该是多重的。在民法中我们讲到了合伙,在经济法、企业法中我们也涉及到了合伙企业的概念。一般来讲,合伙可能是指一种契约,这种契约达成了当事人之间的共同经营关系,也就是形成了合伙企业;但是如果这种双方的意思表示不是针对与经营性事业的,而是对于财产的共同占有使用,则是一种民法上的共有关系,而不再是企业形式之一。因此对合伙应该区分理解。

在合伙中,除了上述讲的普通合伙以外,还有隐名合伙和有限合伙两种。有限合伙存在于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是指由普通合伙人和仅对其出资承担有限责任的有限责任合伙人共同组成的合伙。在有限合伙中,有限责任合伙人不参加合伙的实际经营,是单纯的出资者;普通合伙人对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隐名合伙是指某些合伙人不公开其身份,为登记为合伙人,或者合伙本身为进行商事登记的事实上的合伙。例如在《法国民法典》第九编公司中第三章为“隐名合伙”,其中第1871条规定:合伙人得约定合伙不进行注册登记。在此场合,合伙称为“隐名合伙”。此种合伙不是法人,不需履行公告手续。在英美法系国家,普通合伙和有限和活动可以是隐名合伙,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一般规定隐名合伙人只需要对合伙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就可以了。因此大陆法律国家的隐名合伙和有限合伙相对来讲是一致的。但是对于隐名和有限责任之间的关系,应该把握的一个原则是:如果投资者是隐名的,则可以享受有限责任;如果隐名的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则还是应该承担无限责任。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隐名合伙,而对有限合伙是在北京、深圳等地方性法规中规定。《民法通则》第五十二条规定了合伙型联营: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共同经营、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由联营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协议的约定负连带责任的,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在这种联营情况下,联营的各方企业对于联营企业的债务有可能承担无限不连带责任。(有限合伙对合伙的无限责任造成冲击,合伙型联营对合伙的连带责任造成冲击。)

合伙企业的优势在于:1、合伙企业的资本来源比独资企业相对广泛,并且可以发挥企业和合伙人的力量,增强经济实力,使企业规模相对扩大。2、合伙企业的风险相对于个人独资企业来讲是分散了。3、多数国家中合伙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税,比公司的投资人来讲,在税收上有一定的优惠。4、法律对于合伙的干预比较少,有自主性和灵活性。5、适合需要资本不大,经营规模不大的事业,但是个人的信誉、能力和责任感对企业来讲时非常重要的。

不利的地方在于:1、相对公司,资金来源和企业信用能力还是较差。2、合伙人的责任比公司的股东大的多。3、合伙人有浓郁的人和的性质,存续时间不长。

(3)公司:

公司是什么?没有人能够下定义。概括的讲,公司是一种高度的辩证法,将外部意志公司内部化,即首先发扬股东意志的民主,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集中,形成公司的意志,但是这种意志一定需要反映公司股东的意志,否则公司就不是辩证的处理股东的意志了。从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公司股东的意志和公司意志的关系:在德国,如果股东大会达成了协议,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则这种协议被看成是卡特尔协议,而不管这种协议是公司之间的还是股东大会上达成的,因为股东大会形成的决议,就是公司应该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意志。这样的做法是一种尊重股东、尊重资本的做法。在现在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中心主义,使得股东对公司的权利减弱,造成了对财产关系的破坏。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实践证明美国的公司是表现最好的,因为其尊重公司股东的权利,不仅是大股东,而且包括了小股东的权利。

公司的优势在于:1、突破单个资本的限制,尽可能的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而且这种集中是非常迅速的,从而适应了社会化的大生产。2、资本的高度集中经营,使得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化、专门化、科学化。3、有限责任可以使得投资者放心大胆的进行投资,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4、通过法律拟制形成法人制度,创制了法律上的人格,使得公司能够长时期的存续下去,比较稳定的经营某项事业。

公司是各国实践中采用最多的企业形式,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对于公司的立法也不尽相同,而且公司制度存在了百年的时间,各国形成了自己的公司法律制度,造成了公司形式的多样化。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公司还是按照投机冒险的规律存在的,因此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现代各国的公司形式,根据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传统,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在大陆法系国家,公司分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无限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五种类型。在我国《公司法》中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类型。两者都是由股东承担有限责任,而公司对其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形式,但是有限责任公司相对比较封闭,股份有限公司则比较开放,相对而言,由政府进行监管的力度也比较大。

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法》第三条中规定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法》第三条中规定为:股份有限公司,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对于这两种公司形态,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会专门的研究,在此就不再赘述。

在各个国家中,各个国家的公司类型在实践中的情况也是不同的。在我国,大量的存在有限责任公司,而股份有限公司相对来讲比较少,因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要求比有限责任公司的要求更为严格,而且相差的距离很大。而在日本或者韩国,股份公司比有限责任公司要多。因为在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制度时,想要针对的是小型企业,但是由于其规定过于复杂和严格而不能够充分利用,则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比较少;相反,原来没有想被利用在中小企业的股份公司形式被广泛的利用了。所以日本在1990年修改商法,引进了最低资本金制度(股份公司),并且改善和简化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程序。通过最低资本金制度,避免了过小的股份公司的出现。

我国没有规定无限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

无限公司就是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公司。1967年的《法国商事公司法》第10条规定:无限公司是参加者为商人并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公司。《德国商法典》第105条规定:无限公司的所有参加者对公司的债权人负无限责任。在实质上,无限公司就是合伙,这是一种在历史上形成的商法上的合伙。在法国,无限公司是法人;在德国和瑞士,一般否认无限公司的法人人格。而通常情况下,在德国法国和瑞士,无限公司的股东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两合公司的股东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类是无限责任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来连带责任;另一类是有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只承担一定的出资义务。《法国商法典》认为两合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德国商法典》第161条规定:其中一个或数个股东按照一定的出资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其他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的公司称为两合公司。两合公司就是有限合伙。除了股东以外,还有一个或者数个普通的合伙人。《法国商事公司法》第23条和《瑞士债权法》第594条以及《日本商法典》对此都作了规定。在《俄罗斯民法典》第82条规定:1、如公司的参加人中除了以公司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并以自己的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参加人(无限责任股东)之外,还有一个或几个参加人,出资人(投资人)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于公司活动有关的损失承担风险,但并不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则这样的公司是两合公司。3、一个人仅能成为一个两合公司的无限责任股东。无限公司的参加人不得成为两合公司的无限责任股东。两合公司的无限责任股东不得成为无限公司的参加人。

在两合公司的商号中,应该包括一个或者数个无限责任股东的名字,并且指明公司的性质。如果在商号中列明了有限责任股东的名字,则表明他和无限责任股东一起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如在《俄罗斯民法典》第82条第3款中规定:两合公司的商号名称应包括或者是所有无限责任股东的姓名(名称)以及“人资两合公司”或“两合公司”字样,或者包含至少一个无限责任股东的姓名(名称),并加“和公司”和“两合公司”或“人字两合公司”字样。如果两合公司的商号名称包含了投资人的姓名,则该投资人应成为无限责任股东。通过这样的规定,可以有效的管理两合公司,使得公司的责任具体的落实到自然人,实现公司利益代表的天然化,防止投资人借助公司的工具为所欲为。这样的规定是比较合理的,和我国相比较,我国个体工商户还可以有自己的字号,而且字号中没有表明承担责任的人,这样导致责任不明确的情况发生,唯一的规定是在民事诉讼中,起字号的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登记的户主(业主)为诉讼当事人,在诉讼文书中注明系某字号的户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41条规定)

股份两合公司也就是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人对企业的出资通过股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情况。在《德国股份法》第278条规定(股份两合公司的性质):(1)股份两合公司是一个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并且至少有一名股东对公司的债权人负无限责任(无限责任股东),而其余的股东对划分成股份的股本参股、但对公司的债务不负个人责任(有限责任股东)的公司。(2)无限责任股东相互间和对全体有限责任股东以及对第三人的法律关系,特别是无限责任股东执行业务的权利和代表公司的权利,依《商法典》关于两合公司的规定。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篇3

如果单纯地为财务而财务,数据的图形化表达是不必要的,数据用阿拉伯数字十进制表达,已经为财务系统所固化,其数字对应着货币的多少,例如我们写上¥188.88元,立刻可以用现钞货币来兑现,反之画一个188.88毫米柱状图,你能看出它的长度吗?你又如何知道,1毫米对应的是1元?

如果从对于数字精确偏爱的角度来说,图形实在不是精确的数字表达方法,从图1中财务数据与图形对比可以看出,柱状图尚能看出大概数字,饼图则只能是比例,根本不能表达数字。图形不写上数据,根本不知道多少,如果写了数字,又何必画图,看数字不行吗?

如果这样想,数据的图形化表达不会出现在财务领域,实际情况恰恰不是这样,在金融领域备受人们关注的股市有一种K线图,这是股民们分析预测趋势的重要工具,除了股市的K线图,政治经济、企业管理、个人理财等各种领域,财务数据变成各种形状的图形,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财务数据图形化的领域中,股市K线图的普及率最高,数以亿计的股民对于股市的价格线形图、K线图无师自通、非常熟悉。显然各个量化的对象,如果用阿拉伯数字来表达,无法快速建立各个对象之间的大小区别以及互相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的快速性,是数字图形化的经济动力。

图形代替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用阿拉伯数字表达的财务数据是财务人员之间的通用语言,属于精确语言,但其实是低效的。尽管是精确的数字,但是数字之间的变化趋势难以辨析,不如画成图形,变化的趋势变得直观易懂。随着经济活动高效化,不仅是非财务人员,就是财务专业人员,实际上也用图形思维代替了字符思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

图形可以解决一个快速的问题,但是在精确上似乎出现了问题,不过这个精确并不影响人们的实践效果,人们在信息爆炸面前,反正不能逐个仔细记忆数据,不如记住关键数据,而图形尽管是图形,但关键数据仍然可以写在上面,因此图形与数字并存的体裁,成了普遍流行的文本。

图形在财务领域的爆炸容不得我们迟疑,一些传统人士还不懂数形转换的技能,或者对于图形的目的功效还在怀疑当中时,各类专业的图形生成软件已经做好,一般财务管理软件、分析软件,都有图形生成的功能,如果没有图形生成功能的软件,应该说是缺乏竞争力的。

对于常规的财务管理功能,图形设计并不困难,例如一个销售团队中,对于各人的每月销售统计,销售增长趋势,用EXCEL很快就能制作出图形来,任何一个团队经理,可以拿着这个图表对于各个销售人员的业绩做一番精确的评价。

软件自动生成的图形,一般是严格按照比例,使得数据的大小与某种几何形状特征量成比例,几何特征量或是长度、或是面积,也可以是角度。有了图形的生成,对于数据用户来说大大节约了时间,其实这种需求早就存在。电脑不能自动替你完成的选择

电脑软件可以自动完成数形转换,也就是任何数字都可以转换为图形,数字变图形,可以是多种方式的,这需要我们做选择,这种选择要用图形思维的方法,这时电脑是无能为力的,例如我们要研究一组数据的比例,那么画成饼图与画成直方图更确切,用途决定了形状。

图3是行业定位竞争分析图,其设计精妙之处在于,将成本的高低、市场的全面度作为两个坐标轴,而企业的销售额用椭圆(泡泡)来表达,于是企业的产品销售量与定位就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了。

要说明一下,这是用抽象的定性概念做的维度,关于全面市场与局部市场,只是一种市场的全国性程度,而不是具体的地理地区,在具体分布上,E企业的销售与A企业可能重叠,但是在性质上,E企业仍然是定向专业渠道,而A企业可能走超市批发,这样在抽象图上反映出两个企业仍然互不相干。这种特殊维度的设计,是电脑无能为力的,人却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计,设计后人们很容易读懂其设计含义,这种方法叫做信息设计。

如何把数据用最佳的图形表达出来,这里涉及到了图形思维,前面提到信息设计的术语,信息设计比一般的软件生成要复杂,也是高级的边缘学科。从信息设计字面看,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思维科学概念,但目前国际上都处于探索阶段。信息设计仅仅在将数字的对象图形化,并将这个图形放置在时间和空间的合适位置,当然空间有时是人为设立的抽象空间。

图形思维

数字图形化技术是非常前沿的技术,我们除了电脑自动生成一些常规数据图外,一些需要创新或者有助于使用目的的图形,需要掌握多种知识与技术。

为了搞清楚各个图形表达不同主体的数量,需要复习小学的书本,每一个数据到底是什么对象的什么,我们要能追究出每一个数据对象的具体形象,例如132这个数字单位,如果是132头牛,那么就要把牛画出来。显然小学的知识是不够用的,财务数据很多是比率、抽象特征量,例如劳动生产率、周转率等等,我们很难用牛、羊、机器等图形表达,这时需要画抽象图,抽象图很简单,是圈圈加文字,抽象文字所描述的概念之间,需要维度和拓扑关系,来建立抽象的图形,上面竞争分析就是这类图。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篇4

从2010年底开始,美股市场刮起一股做空中概股的浪潮,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概股也接连发生集体退市的现象。其中还有诸如盛大、分众传媒这样的明星中概股。

2010年,赴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达到前所未有的42家。之后,情势急转而下,2011年,上市数目为14家,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家。

纳斯达克正在被中国企业抛弃的说法,在资本市场不胫而走。如今阿里巴巴IPO,少有人看好纳斯达克。中投圣泉投资管理企业创始合伙人潘小夏感觉到非常遗憾,“阿里巴巴的基因和纳斯达克是最匹配的,去纳斯达克应该是最合适的。”

潘小夏是第二任纳斯达克中国区首代。自1998年1月1日纳斯达克开始往中国派驻首席代表以来,纳斯达克在中国已经历经四任首代:黄华国、潘小夏、徐光勋、郑华一力。

15年来,纳斯达克在中国从籍籍无名变成几乎家喻户晓,从筹备设立办事处到正式取得资格挂牌成立,上市公司也从最开始的0到2010年最高峰时达167家。截至3月22日,这个数字回落到130家。

“空袭”

在纳斯达克中国区四任首代中,2009年7月上任的现任首代郑华一力,是唯一的女性,她的首代生涯也可算是最跌宕起伏的―上任第二年,中国企业赴纳斯达克上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2家;但也正是从那之后,纳斯达克开始出现中概股退市风潮。

6、16、25,这是2010年、2011年、2012年宣布将从纳斯达克退市的中国企业数。

这股退市潮缘于一家籍籍无名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大连绿诺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RINO. Nasdaq,下文简称绿诺)。

因为被一家叫浑水(MuddyWaters)的美国市场研究公司揭露存在财务造假,2010年11月10日到12月9日的30天内,这家之前一直顶着新能源产业光环的公司被纳斯达克勒令退市。

绿诺的退市像投入美股市场的一枚炸弹,自那之后,海外投资者开始破除以前对中国概念股的“迷恋”和“追捧”,中概股在美国股市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及金融危机。

以浑水、香橼为代表的做空机构,趁机掀起猎杀中概股的风暴,中概股在美国股市的表现普遍低迷,多家公司股价暴跌甚至退市。

i美股在2012年底推出的一份报告指出,从绿诺科技遭浑水质疑并最终退市之后,在美国资本市场退市的中国公司将近50家。这些公司的退市,都和本轮做空潮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有些是直接被质疑后退市的,有些是股价大幅缩水后触及1美元退市规则,有些则是做空潮爆发后,交易所等机构的监管要求提高导致其无法满足相关要求。

“股价过低,是中概股从美国股市退出的最重要原因。”首任纳斯达克中国区首代黄华国认为。事实上,根据i美股在2012年12月推出的一份报告,以在纽交所上市的东南融通被质疑的2011年4月26日当天作为计算起点,截至2012年12月7日收盘,一年半的时间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总市值缩水近1000亿美元。

在黄华国看来,中概股从过去在纳斯达克的“溢价”变成“折价”,最终还是企业本身的问题。一些企业被勒令退市,一些企业认为自身价值被低估,主动谋求私有化退市,都是成熟资本市场完全正常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盛大、分众传媒就是通过私有化退出纳斯达克,甚至搜狐也传出因不满价值被低估准备私有化退出。

在成熟资本市场浸淫多年,黄华国对退市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但看到像盛大这样自己一手带到纳斯达克的中国公司选择离开,他还是觉得很不好受。

作为纳斯达克中国业务拓荒者,黄华国也是目前担任首代年头最长的―从1998年一直到2004年。在那最初的六年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向中国的企业大力推介纳斯达克的低上市成本、高透明度和活跃交易。

他非常重视纳斯达克在华品牌塑造、政府公关及客户拓展等战略性布局,并促进实质性的业务开展。

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当年急于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网络新经济创业者才相信,纳斯达克这个“科技与金融的纽带,运气和成功的摇篮”,才是他们的融资乐土和梦想之 地。

自那之后,网易、搜狐、新浪、侨兴、携程、TOM在线、掌上灵通、盛大等一批中国企业先后赴纳斯达克上市,一度为全球投资界瞩目的“中国网络概念股”群体逐渐形成。

如今,一股最初以“反向收购”上市的公司的私有化退市潮,逐渐延及IPO上市公司,影响一些和纳斯达克其实很合拍的中国企业退市,这是黄华国不愿意看到的。

“反向收购”

在黄华国看来,“反向收购”正是导致目前中国企业和纳斯达克渐行渐远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公认的中概股问题频出的根本原因。

公司股票在美国上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上市(IPO),二是买壳上市。“反向收购”即买壳上市, 需要经过两个步骤才可以实现上市:非上市公司股东通过收购一家壳公司(上市公司)的股份控制该公司,再由该公司反向收购非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业务,使之成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然后通过增发融资等手段获得企业发展资金,使企业发展壮大达到要求后,升级到更高层次的交易市场。

黄华国和潘小夏在任之时,力推中国企业直接上市。尽管“反向收购”比起IPO更容易、费用也更低廉,也是美国资本市场很常用的资本运作方式,但他俩并不愿意在这方面做得更多。

在黄华国看来,通过反向收购上市,基本上不设挂牌条件和挂牌门槛,也没有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因此,聚集了各类没达到场内上市条件的证券品种,其中不乏大批的廉价股,也包括大量从场内市场退市的垃圾股。

若中国企业通过买壳上市,将不会有好的声誉,也很难得到投资者认可。黄华国并不想让自己的事业从这样的状况起步。正是他在这方面的坚持,尽管他任期最长,但在他任上6年赴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是最少的,十来家而已。

潘小夏则极力拓展中国企业的行业范围,在2005年初到2007年初两年任职间,促成了25家中国企业到纳斯达克直接上市。

在此之前,赴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主要出自IT行业,而在潘小夏任上,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行业呈现多元化特质:农业、医药、零售、新能源、消费……甚至还有屠宰行业。

确切地说,反向收购逐渐成为中国企业赴美上市主要类型,发生在第三任首代徐光勋任上。

据华尔街日报在2012年12月登载的哈佛商学院公布的研究数据,从2006年到2010年,共有325家总部在中国的公司赴美上市,其中,222家中国企业是通过“反向收购”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因为“反向收购”的监管不那么严格,一些美国投行和国内中介看到了机会,也看到在国内融资很难的国内中小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便以“买壳上市速度快、费用省”为宣传,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的中小企业到美国去买壳上市。

事实上,这些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并不清楚买壳上市的真正含义。于是,通过反向收购登陆美国市场的中概股,潜伏了一系列的会计和治理问题,随着时间推移,问题显现,进而导致诚信危机、被做空、股价大跌、退市。

2010年,纳斯达克聘请了外部调查员,以调查中国反向合并公司的财务报表。据纳斯达克说,评估中包括了对这些公司在中国内地运营情况的调查。

当时有一种说法,徐光勋2009年的卸任,和他对“反向收购”“看门不严”有很大关系。

徐光勋并不否认,在他担任首代的时候,反向收购愈演愈烈。但他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美国资本市场是成熟的,也是多元的,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满足不同层面的融资需求,反向收购只是其中一种途径,它有什么错?”

在徐光勋看来,反向收购给国内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机会,而只有真正做“反向收购”的人就知道,这其中90%都是好的结果,有问题的仅为10%。而出问题的,基本都是企业自身的问题。

“大家都在说反向收购,但到目前为止,国内绝大多数人对它的认知为零。”徐光勋有些不忿。

误读

事实上,徐光勋认为,中国企业对纳斯达克也有着深深的误读。

徐光勋1994年就加入纳斯达克,在此之前,纳斯达克还没有出身内地的中国人加入。从那之后,他的工作就和纳斯达克紧紧相连。卸任之后,人们依旧会找他咨询有关纳斯达克上市的事情。

“说起纳斯达克,大家似乎都知道,名气很大,但具体它是做什么的,直到现在,能说上来人的很少。”徐光勋说。

徐光勋说自己任上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促成一家国企在纳斯达克IPO。“不是没做工作,而是很难说服他们相信,纳斯达克是个全面的主板市场,而不仅仅是高科技股上市的地方。”

对此,他的继任郑华一力更有体会。上任以来,她在几乎所有公开场合的发言,都围绕“纳斯达克到底是干什么的”展开。

让她颇感无奈的是,直到现在,人们依然把纳斯达克看作美国的创业板。这在她看来,是对纳斯达克的根本误读。

一有机会,她就声明,虽然纳斯达克孕育了很多著名的创新性创业家,是公认的创新性企业家的家园,但绝对不是创业板,而是美国最主要的主板市场。

在2009年深交所创业板推出的时候,许多中国媒体用深交所推出“中国纳斯达克”做标题,为此事纳斯达克正式致函深交所,指出不能将纳斯达克称为创业板,因为这在监管和法律上是行不通的。美国“创业板”的监管层次较低,所担当的法律责任不同。

她介绍,目前纳斯达克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并且覆盖各个行业公司,而不是只有科技股。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有逾3500家,其中24%是科技公司,22%是金融行业公司,17%是消费行业公司,15%是医疗保健行业公司,其余是工业、能源、材料等行业的企业。

全球最大的教育公司―阿波罗教育集团,全球第一大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全球最大的媒体公司―新闻集团,全球最知名的品牌公司如星巴克、梦工厂等,均在纳斯达克上市。

无论从交易的股份数,还是交易的现金额度来看,纳斯达克都是全球交易量最大、流通性最强的单一市场。美国现在排名前三的大市值公司当中,纳斯达克就占了两名―第一名苹果和第三名微 软。

黄华国也体会到了纳斯达克被误读的无奈。从他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回到中国起,他认为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让人们了解到,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纳斯达克在美国以及全球经济,尤其是在新经济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不想在新经济时代落伍的企业,都应该到纳斯达克来尝试一下。

但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新经济、高科技,对于纳斯达克成立不到30年就超过了纽约交易所200年的历史,并未留意。

潘小夏是行动派。他也会向中国企业介绍纳斯达克市场的多元性和门类的全面性,但他更重要的是对着纳斯达克上市公司门类分布图,去找其一一对应的中国行业协会,从而促成中国不同行业的企业赴纳斯达克上市。

2005年7月13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分众传媒,就是潘小夏努力的结果之一。这个在当年获得美国复兴资本服务公司评选的“全球十佳IPO”的项目,就把媒体概念第一次引入了纳斯达克的中概股中。自那之后,潘小夏也不失时机地多次对媒体强调:“纳斯达克不仅仅是高科技概念!”

需要

从数字上看,2012年对于纳斯达克而言,似乎不仅与中国企业渐行渐远,在美国本土市场的表现也不太乐观。

年初,纳斯达克由于赢得了Facebook的IPO,看起来前景光明。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Facebook的IPO出现重大失误等诸多问题,最终,2012年,纳斯达克的老对手纽交所在科技股IPO中反超此领域一向强势的纳斯达克,获得了52%的市场份额。

据统计,2012年全行业的IPO,纽交所也赢取了53%的市场份额。除赢取IPO外,纽交所还吸引了16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转移到纽交所上市。

看起来,中国企业和纳斯达克渐行渐远也算是大势所趋。

事实并非如此,郑华一力介绍,种种原因导致的中国企业海外退市潮并未给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热降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仍然不断收到中国企业提交的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文件。

2012年11月底,YY母公司欢聚时代在美国纳斯达克IPO上市。“现在敢上市就是好汉。”YY母公司欢聚时代CEO李学凌在美国敲响纳斯达克开市钟后这样说。

熟知美国资本市场的业内人士,无不对李学凌的话表示认同。郑华一力就认为,中概股在美国遇冷,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高质量的公司出现。

作为现任首代,尽管郑华一力认为目前最关键的是需要一家高质量、有规模、具有带动作用的中国企业上市来恢复投资人的信心,但她丝毫不怀疑纳斯达克对中概股的吸引力,“美国资本市场的生命力依然存在,而且非常强大,美国资本市场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

“当中国的企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纳斯达克,什么是真正成熟的资本市场时,应该会理性看待现在纳斯达克在中国的处境。”徐光勋说。

他卸任后所从事的工作和过去的工作无太多分别,主要也是促成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这么多年,他压根没感觉到中国企业和纳斯达克渐行渐远,“来找我的人还是那么多,融资的愿望依然那么迫 切。”

目前在中美两国之间做投资咨询的黄华国认为,最起码从纳斯达克快捷的融资速度和多样化的融资形势上看,国内企业如果放弃纳斯达克,那就太不划算了。

在黄华国看来,当今时代,很多经济发展机遇转瞬即逝,快捷全方面的金融支持必不可少。和国内IPO动辄需要一两年甚至三五年的时间相比,到纳斯达克上市最慢也不会超过10个月。

黄华国还认为,纳斯达克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看未来”。“纳斯达克是全球一流的交易所,具有一流的流动性,看重的还是企业未来的发展,这对创业型的企业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而其他的交易所,包括纽交所、港交所、A股等,主要还是看重企业的过去业绩。

最关键的,截止目前,全球也就这一家创业板起家的交易所做成功了。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篇5

关键词:谨慎性 财务指标 关键字的使用 Basu理论 投资者决策

一、引言

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对股票进行投资,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目投资,而会寻找一定证据支持自己的投资选择。作为外部用户,投资者使用财务报表来制定财务决策,其中关注的主要是企业的盈利性。他们对企业盈利性的判断主要是通过阅读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得到的。投资者非常关注的一个指标是市盈率,而决定市盈率高低的每股盈余(EPS=利润,总股数),而财务报表上的利润主要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的计量,由此可见,财务报表数据会影响其决策。而投资者利用这些基本的财务和会计信息进行估值时,会计信息是否能够充分地体现企业的盈利状况呢,这体现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如今,越来越多人关注财务报表文字的使用,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通过对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尤其是关键字进行分析,从而判断企业会计信息的反映经济能力的质量。而企业对财务报表关键字的使用也体现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可见,企业会计信息的谨慎性水平最终能够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二、谨慎性在企业会计信息中的体现

会计谨慎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美国的FASB在概念框架研究中反复讨论了这个概念,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第2号中,它将谨慎性表述为:“谨慎性是对于一个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以确保商业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被充分考虑。因此,在未来收到或者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之间有同等的可能性时,谨慎性要求使用不乐观的估计数”。

(一)财务报表数据。财务报表项目,尤其是收入和费用类的计量会直接影响财务报表上的利润一栏。会计谨慎性要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合理地高估费用类项目,低估收入类项目,以此防范企业虚增利润。对于遵循严格谨慎性以降低税收或其他目的的企业,会计信息没有反映真实的经济能力。而且,根据Basu理论,企业利润对收入的“坏消息”的反应要更加快,此时,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依靠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可能得出不利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出于获取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投资和借款的目的或者是由于企业管理者乐观预期导致的自身谨慎性意识不足,企业经常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低估了费用类支出,高估了能取得的收入,并且日复一日经过长时间的累计,最终企业财务报表上虚增利润。此时,投资者利用财务信息也可能得出不利于自身的投资决策。

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包括潜在的债权人和所有者主要使用财务报表来制定财务决策,通过阅读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和由此经过简单计算得到的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性。而企业盈利性正是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的计量,所以,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收入和费用项目的谨慎性会最终影响其决策。并且,当企业对频繁发生的项目的选择了不恰当的谨慎性水平,谨慎性造成的偏差会因项目金额的基数较大、周期较长,造成非线性增长,偏差结果不容小觑,对投资者的决策造成较大影响。

(二)财务报表关键字的使用选择及频率。此前,学者们多是从乐观性、确定性、易读性的Z言分析唯独对财务报告进行评价,没有考虑企业披露的实质性内容。随着我国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财务报表编制者对于关键字的使用也会有更加严谨的选择。从而关键字的使用偏好和出现频率,体现了管理者对财务报表的态度。投资者可以通过语义分析解读企业披露的实质性内容,将其隐含表达的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财务报表中关键字的使用,表达的是企业管理者关于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会计信息的信心。财务报表编制者根据较高的谨慎性水平编制的财务报表时,关键字的使用包括披露的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表达的财务报表编制者和管理者的语气,情感,程度等的语句可以更加真实地呈现财务状况,传递经营成果等信息。而关键字使用的频率则体现了财务报表编制这对财务报表的保证程度,若同一评价性词语无论是正面性评价还是负面性评价多次出现,则可能表明了财务报表编制者的真实态度。

对于财务报表的关键字,外部使用者关注仍然较少,报表编制者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学者们对其关注程度则会越来越大,这为投资者们甄别和判断财务报表种语言尤其是关键字的使用是否反映的企业经济能力将有大大的益处。也反映了外部财务报表财使用者对报表中关键字的选择和频率等的忽略可能也会造成其错误的投资决策。

三、分析和结论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篇6

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区域性危机,并不是全球性的。如果来自发达经济大本营出现危机,对全球的冲击就不是一个级别了,中国也难免受到波及。时下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对外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和GDP之比)高达80%,跻身开放经济之列,中国金融市场大门也愈开愈大,固定汇率加上外汇管制构造的防火墙正在加速拆除。

“对外部的冲击更加敏感”本来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代价之一,与我们分享到的全球化的蛋糕相比,算是一项超值的买卖。在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经济规模上了一个层级,对国际经济复杂局势的应对能力有了长足长进,抵御外部风险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如果外部经济只是减速或者短期的金融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只是结构性的(如部分出口产业),在整体上并无大碍。

让我们回头看看这道题目的条件“假如……”,我们将要面临的世界经济究竟是减速还是衰退呢?弄清楚这个问题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正在成为事实,但能否发展到衰退甚或危机并无迹象,更像是学者为了急于立言而做出的大胆推断。例如,大摩的经济学家曾经把“全球经济衰退即将来临”的咒语反复念了三年,狼还没有真的来。其一贯的分析前提是,美联储操纵着全球的经济气候,宽松的货币政策维持了美国的高消费、高房价,带动了新兴市场的出口,催生了全球的经济繁荣;从美国溢出的流动性,同时也引发了全球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长时间的泡沫。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现在又是美联储,面对着高通胀预期,不得不通过连续加息收紧流动性,并带动各主要经济国家的紧缩政策。

当然最好的论据应该是美联储最近的停止加息,有预测认为2007年美国将有一到两次降息。

其次,欧共体的整合效应正在发挥作用(以近年欧元的走强为标志),日本的长期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复苏,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虽然仍举足轻重)步入下降轨道,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已经有所弱化。此外,考虑到占全球人口1/3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在上升周期,这些国家并非像东南亚贸易小国,它们都有潜力巨大的内部市场,内生性增长至少可以缓冲其他少数地区的衰退。

我们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是增速放缓而非衰退,发生经济危机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但是,不能掉以轻心的是,经济减速的种种现象经过资本市场往往被放大为过激反应。自5月中旬,新兴市场(包括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经历了一轮大的调整。市场似乎不再关心公司基本面和技术面,惟美联储的加息信号马首是瞻。甚至有人指出当前的市场环境和1987年极为相似,美国双赤字持续恶化,通胀压力、利率高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房地产出现泡沫甚至也面对美联储主席换位。这并不奇怪,因为下跌的市道往往会有更悲观的理由强化下跌,就像黑夜独行总会想到恐怖的厉鬼冤魂。

两大空方代表是大摩和荷银。大摩的经济学家认为从2003年3月到2006年5月,新兴市场指数已上涨了228%,若干市场要跌去50%-60%才算合理。从涨幅看,国企指数符合这个标准。而荷银在04年H股的调整中曾预测要下跌到2000点以下(2003年行情的起点位置),最近又预测H股应回调到5400点(也是2006年行情的起点位置)。当然,也有乐观派,高盛的分析师给H股指数的估计是2006年底8000点,2008年12000点。

考虑到大行背后带动的雄厚资金,全球经济、美国、中国及周边国家的经济参数和金融市场的波动都可能被多空双方作为驱动中国概念股大幅波动的借口。例如,最近全球股市下跌中,国际基金纷纷减少风险资产,香港国企指数自今年最高点曾一度下跌了20%之多。这和中国的基本面背道而驰:持续超出预期的GDP增长率,人民币升值,市盈率在历史平均水平,公司治理正在明显改善。当系统性风险集中释放时,个股或板块基本面因素很容易被市场忽略。或者说,同样的基本面在悲观气氛下被重新解读,如GDP高增长难以为继,RMB升值削弱竞争力,市盈率并不便宜等等。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篇7

【关键字】产权会计;观念;变革;发展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即是产权的制度改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种全会中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决定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由此可见,产权清晰已然成为了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而加强对产权会计观念及未来变革趋势的研究与探讨,对推动当前我国企业的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权会计观

1、产权概念

产权,即是通过法律界定与维护人民对财产的权利。通常而言,产权即为一种经济权利,并可细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财产所有权。即是指对财产的明确归属,表明财产最终归谁所有。

第二,财产占有权。即是指实际拥有财产的权利,占有权主要是与财产所有者过渡经营权于他人的情况相对应的,具有财产占有权,也就有了实际处置和使用财产的权利。

第三,财产使用权。即是指具体运用财产进行运营操作的权利,包括决定具体投资方向、投资规模等等。

第四,收益权。即是指可以凭借财产的归属或运营效果,以获取收益的一种权利。

第五,财产处置权。是指拥有买卖或转移财产的权利。

2、产权会计概念与研究对象

(1)产权会计概念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产权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产权经济学主要是产权为研究对象,研究产权在配置方式、配置效率中的一系列问题。而当前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即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产权经济学与会计学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将产权经济学和会计学理论相结合,以研究产权价值的运动与产权关系的变化,并利用这种会计方法来合理引导资源的流动与配置,这就形成了产权会计的观念。

(2)产权会计的研究对象

自上世纪80年代产权经济学说正式形成以后,世界各国的会计研究人员就广泛的引用与借鉴了产权经济学的概念、思想及分析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会计领域中所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从而也使得会计学理论的研究越来越经济学化。产权会计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会计信息的产权制度以及会计制度问题,并关注由会计信息生成时所依据的一系列制度及制度背后所体现的各种产权利益。

二、我国产权会计的变革

我国产权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变革,是伴随着我国产权制度及产权理论的发展而相应改变的,并主要经历了萌芽阶段、建立阶段与规制阶段这三个过程。

1、我国产权会计变革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为1987年~1990年。自从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两权分离”的产权理论后,我国会计界及相关学者就开始积极探索具体的应用思路。在87年,我国会计理论界首次提出了“资金分账”的基本概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企业资金,从而使国有企业的经营权能附有经济内涵。资金分账理念的提出,即为我国产权会计理论出现的萌芽阶段。

2、我国产权会计变革的建立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为1991年~1998年。在1991年11月,我国财政部颁发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在基本准则中明确了产权经济学说的基本理论,这也标志着我国产权会计理论的正是建立。

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法人财产权”这一系统概念,不仅使自1987年以来的“资金分账”研究转向了企业“经营权”实际运作上的研究,而且明确提出了“法人财产权”是由所有者和债权人提供的财产所形成,要求在企业会计账目上应以资产总额的形成进行反映。“法人财产权”这一概念的形成,不仅使我国产权概念更加完善,而且使产权不仅包括了财产所有权,还包括了财产经营权。

3、我国产权会计变革的规制阶段

这一阶段为1999年~今。规制,即是指规范化制度建设、引导和发展的简称。在1999年9月,我国党中央首次提出,在少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试行持股分配。这一政策的提出,表明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可以在运作经营权的过程中,获取一部分企业所有权――股权。

在2003年12月,国家还相应出台相关文件,正式提出了管理层收购的政策与概念。在2004年~2005年,国家对“管理层收购”这一政策,进一步出台了相关规范化运作的文件。在2006年12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正式版本实施了“关于印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的通知”,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负责人股权激励的量化比例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也使得我国管理层收购这一政策,真正走上了合理、规范与科学的轨道。

在2006年12月,我国财政部门还相继出台了新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并对股权支付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一准则的正是实施,也标准着我国产权会计变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为响应关于建立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顺应会计国际趋同新形势的需要,我国财政部于2010年4月还颁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从而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制定工作,能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项目相保持同步。

三、我国产权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1、产权主体范围将不断扩大

我国产权主体有狭义和广义上的区别。狭义上的产权主体主要是指所有者产权,而广义上的产权主体不仅包括了所有者产权,还包括了经营者产权。从目前我国政策的实施,以及管理层收购运作的情况来分析,经营者可以通过自我筹资购买本企业的股权,可通过奖励股权或者股票期权等途径获取企业的股权,从而形成经营者产权。

从我国产权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产权主体范围将不断扩大,并会逐步扩展为所有者产权、经营者产权、债权人产权以及劳动者产权这四大主体。

2、产权的流动会更加顺畅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都实行的股权分置政策,即上市公司中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而另一部分暂不上市流通。通常而言,不能在股市上流通的股权占据了全部股权的60%以上,这不仅导致上市公司经营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容易产生“一股独大”的现象,而且对股市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为有效改变这一不良现状,近年来国务院、证监会相继颁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有关问题通知》,这也标准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正式启动与实施。

近年来,我国产权流动改革通过逐步实施“国有股减持”和“股权分置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权流动问题。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观察,多数上市公司仅有30%左右的股份在流通。因此,产权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将是产权流动比例的逐步增大,产权流通更为顺畅。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篇8

【关键词】 变迁; 评析; 资产负债表列报

本文拟从我国市场经济以来资产负债表列报的变迁看传递信息的更新与引导认知的转变,以便提高报表使用者与编制者对资产负债表的认知能力。

一、市场经济下第一张资产负债表列报与评析

我国第一套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规范当属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一会计制度中,规范了我国第一套市场经济下的财务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这套报表在新中国会计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企业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这套规范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为便于评析,将该张资产负债表列示如表1。

从这张资产负债表列报上可以看到市场经济放宽了企业财务经营决策的自,资金不再要求专款专用,企业经营者对全部资源拥有支配权。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反映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经营者的控制权,右边反映债权人与股东投资——投资者的所有权,也是经营者对投资者的义务责任。在我国,这张表第一次使用了“资本金”概念,开始改变对企业的认识。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股东投资,企业归股东所有,由过去的“国营”向“合资经营”转变。从这张表中看到了企业的独立。企业不再是国家经营的“车间”或商店。

过去的“资产负债表”在全盘苏化后改为“资金平衡表”,左边反映“资金占用”,右边反映“资金来源”,其结构是三段平衡,资金管理实施专款专用的原则,即固定资产对应固定资金,流动资产对应于流动资金,专项资产对应于专项资金。专款占用最大的缺陷是不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些资金闲置,不能挪作他用,有些资金不足影响企业经营顺畅进行。计划经济下,企业相当于国家的加工车间,国家下达生产计划,下拨资金,统购统销,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束缚在计划的襁褓中。

从这张资产负债表列报中看到资产、负债主要按其流动性进行分类,这是与国际惯例相同的。国际惯例所以如此列示,因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特点不同,流动资产变现速度较快,财务弹性较好,能够及时地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但是,流动资产的变现力度(增值能力)较低,而非流动资产虽然变现速度慢,但变现力度往往高于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的特点也不同,流动负债的资本成本较低,但偿债压力较大,而非流动负债虽然资本成本较高,但往往能够舒缓偿债压力。

这张报表第一次使用了“存货”概念,强调了这些资产存在于本企业,且这些资产是为了销售而存在的,不同于固定资产。过去按资产用途列报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存货”概念的使用,显现了“企业主体”的边界。

但是,在这张资产负债表的左边,还能看到计划经济专款专用的痕迹,如资产不仅按流动性分类,还按用途列示了“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资产负债表右边能够看出净利润并不完全归股东所有,还要硬性提取企业发展基金等。

二、市场经济下第二张资产负债表列报与评析

我们沿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变迁(内资企业会计在1992年前仍采用计划经济模式),寻找我国市场经济下第二张资产负债表。这张表产生于1992年《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这套会计规范是对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这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与“国际惯例接轨”。为便于评析,将该张资产负债表列示如表2。

这张资产负债表与第一张相比,最大的观念变化是引入了谨慎性原则。对“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和“存货”的“变现损失准备”。在这之前,我国的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历史成本掩盖了资产的真实价值,误导报表使用者对被投资企业盲目乐观,作出错误的经济决策。引入谨慎性原则,无疑是我国报表列报的一次革命,这次革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资源信息。

这张表列报的又一革命体现在“投资者权益”的提出。较上一张表的“资本”概念,明确了股东在企业中的权益,在“投资人权益”中增设了“资本公积”项目,以区别投资者在企业享有权益的性质,“实收资本”是投资人享有权益的份额,“资本公积”归全体投资人共同享有。

在这张报表中我们看到当时我国吸引外资的鼓励政策,允许用利润归还投资,“已归还投资”就是因财务政策所设的专有项目。由此,在财务报表列报的变迁中不仅能够看到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认知的变化,还能够看到经济政策的变化与社会制度的变迁。

三、市场经济下第三张资产负债表列报与评析

这张资产负债表产生于“两则两制”时期(两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制即《行业会计制度》和《行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这张资产负债表列报规范与前一张仅相隔7个月,同颁布于1992年。为便于评析,将该张资产负债表列示如表3。

这张表适用于内资的工业企业,而前一张表适用于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

这张资产负债表与前一张相比,最大的观念变化是引入了“所有者权益”的概念。“所有者权益”被作为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这是我国财务报表第一次有“所有者”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正式列报在财务报表中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走向成熟,我国的经济学理论已为此奠定了基础,人们已经认识到企业归股东所有,股东是企业剩余收益的享有者也是剩余风险的承担者。财务报表要向股东汇报其利益在被投资企业的增减变化,股东根据财务报表调整投资决策。

这张表列报的一个变化增设了“盈余公积”,明确这种准备来源于“利润”,澄清了“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的形成渠道,反映了我国对企业利润谨慎的财务管理政策。

但是,在这张表中出现了一个不准确的概念,即“递延资产”。只有“支出”与“收益”才存在“递延”的可能。“支出”的递延是为了平滑“费用”;“收益”的递延是为了谨慎地确认利润,防止误导报表使用者提前乐观、冲动地作出错误的经济决策。“资产”不存在递延,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透过这张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投资的认识还很肤浅,没有债权与股权投资的区别。所以报表上的投资项目仅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四、市场经济下第四张资产负债表列报与评析

1998年,财政部针对我国企业经济体制的变化与资本市场开放的财务背景推出了市场经济以来的第四套企业财务报表——股份公司财务报表。这是新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后,进入21世纪前的最后一套企业财务报表。通过与前三张表比较,评析这套报表中资产负债表列报的变化。为便于评析,将该张资产负债表列示如表4。

这张资产负债表与前几张比较,最大的变化是消除了行业差别。前几张资产负债表仅适用于工业企业,这张表使用于金融行业以外的各行业,提高了财务报表作为商业语言的通用性。

从这张资产负债表列报中,可以看到会计确认计量比上一章资产负债表更加谨慎,资产减值准备由过去的两项(应收账款、存货)增加到四项(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这张表中存货跌价准备没有单独列示。因为金融资产的减值比存货的减值更突出。金融市场的发展初期商业信用逐渐放开,一方面企业融资渠道扩宽,一方面投资者增加了投资风险。

这张表又一进步表现在:取消了递延资产概念,采用了“长期待摊费用”,报表项目表达更准确。

从这张资产负债表列报中可以看到我国财务会计与国际惯例更加趋同,如资产这边的“递延税款借项”与负债那边的“递延税款贷项”。这些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出现,说明我国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引入了国际通用的“递延税款法”。但是,囿于我国企业会计专业基础,还允许企业选择“应付税款法”。所以,虽然这时的资产负债表中列示“递延税款”项目,大多数内资企业没有采用“递延税款法”(也称债务法或纳税影响法)。

透过这张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到报表使用者开始意识到债权投资与股权投资的性质不同,股权投资的风险更大,因此,在长期投资中,将债权投资与股权投资分别列示,以便报表使用者对企业未来风险有更准确的判断。

从这张表中还可以看到我国财务管理制度的变化:1993年的《公司法》要求在净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益金。“公益金”是用于企业集体福利开支的准备。这一规定仍带有计划经济的干预色彩,净利润没有全部归股东所有。

五、市场经济下第五张资产负债表列报与评析

进入21世纪仅仅12年,我国财务报表列报就发生了两次变化:一次发生在2001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一次发生在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

市场经济下的第五张资产负债表产生于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为便于评析,将该张报表列示如表5。

这张资产负债表背景是资产减值准备由四项增加到八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如果每项减值准备单独列示会增加报表的复杂性,降低清晰度。所以,这张资产负债表根据重要性原则仅列示了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因为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比重较大。与前一张资产负债表相比,基本承袭了第四张,从结构上都没有大的变化,但从内容来看更加清晰明了,除固定资产外,均按净值列示。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要求增列“资产减值明细表”。

六、市场经济下第六张资产负债表列报与评析

市场经济下的第六张资产负债表产生于2006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这套准则中,第一次制定了《财务报表列报具体准则》,规范了一般企业与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列报格式、内容与要求。为便于评析,将该张资产负债表列示如表6。

这是我国距离现在最近的一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在这之后2012年又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由于小企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与一般企业不同,因此财务报表确认计量与列报内容和一般企业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另文分析“《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差异”。

市场经济财务报告模式最基本假设是“两权分离”,财务报告是沟通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商业语言。这一指导思想,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充分地得到了显示。

这张资产负债表在结构与设计理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期初余额、期末余额栏次位置的变化,将期末栏放在了首位。而过去一直按发生顺序列报,将期初余额置于首位。这一变化体现了重要性原则,与国际惯例取得了一致。

2.资产列报取消了中间按用途分类的小计,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这一取消,简化了报表结构,提高了报表清晰度,防止不重要的信息扰乱报表使用者视线。资产只按流动与非流动分类,为报表使用者提供资产负债表左右两边的适配性信息。因为流动资产是流动负债的偿债保障,又因为流动资产增值力度较差,所以报表使用者既关注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偿债保证,又关注流动资产是否过剩,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

3.根据相关性要求,增设了报表使用者关注的列报项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应收款”、“商誉”等。

·前四个项目属于受市场行情影响较敏感的资产,报表使用者更关注这些资产的市场行情,所以这些资产用公允价值反映。

·“长期应收款”的增列改变了以往将全部应收款列入流动资产的痼疾,按照流动资产判断条件有很多应收款项不符合,列入流动资产会误导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资产流动性与短期偿债能力作出错误的判断。

·“商誉”的单独列示,是告知报表使用者这项资产是危险资产,不能单独变现,几乎等于无效资产,在分析企业财务实力与企业价值时,应将其剔除。

4.取消了“待摊费用”,堵住了费用挂账的漏洞,只要不符合资产定义及确认条件的,都不允许列入资产负债表。我国资产负债表的这一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直以来,我国允许企业人为平滑各期费用,待摊费用就是平滑工具。这种平滑削弱了报表信息的可靠性,误导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资产与业绩的认识,主张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乐观评价预测,以致作出错误的决策。

5.修订了“预提费用”概念。“预提费用”属于“费用”要素,不符合负债定义。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列为“预计负债”,对应于利润表的预计费用或损失,尽管利润表没有单独列示预计费用或损失,但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或“营业外支出”给予确认。

6.根据真实性、相关性和谨慎性要求,对不同资产或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如货币资金与大多数负债项目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等用公允价值计量;对应收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对长期资产的摊余成本还引入了折现的理念。

7.由于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改变,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导致高估资产,高估收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导致高估负债,低估收益。这一新确认对报表使用者评价分析财务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资产或负债不同于一般,不能单独变现或支付。

8.提高报表的通用性,增设了特殊行业的资产,如“生物资产”、“油气资产”等。

《企业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表列报无论从结构还是从内容与计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更多有用的信息。报表编制者与报表使用者都应对这次变革思想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提高对现行资产负债表的认知水平。

囿于篇幅所限,笔者将另文陈述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列报的变迁,并加以评析。(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列报的变迁与评析见本刊2012年12期中、12期下)

【参考文献】

[1] 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S].财政部[85]财会23号.

[2] 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S].财政部1985-01-05.

[3]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S].财政部1992.

[4] 工业企业会计制度[J].财政部(92)财会字第67号.

[5]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J].财政部(1998)财会字第7号.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篇9

从1999年3月证监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可以考虑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内设立科技企业板块”,时至今日,创业板已和投资者进行了十年的“爱情长跑”,以致有人将“推出创业板”比喻成“狼来了”。在今年创业板再次被提起时,许多业内人士相信创业板将“呼之欲出”。

当前创业板的推出已无制度上的障碍,相关的准备工作也已就绪,唯一的前提便是股市稳定。而对于这一前提,无论是从市场供需层面,还是管理层的宏观调控来看,都表现出较为乐观的迹象,因此,创业板的推出随时可能付诸实践。

意义重在制度建设

推出创业板的初衷,在于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多层次体系建设。具体来说,是为中小企业、新兴高科技行业,尤其是具有自主创新和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风险投资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退出渠道。但正是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以中小企业为主,所以,市场炒作风险较大。未来我国创业板在投资者准入条件方面不可避免地会设置一定门槛,以尽量避免过度炒作。此外,在上市公司数量控制方面,也会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扩大的原则。

在当前宏观经济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形下,推出创业板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降低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避免大规模倒闭。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这一层面的要求并不能降低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很多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生存困难的中小企业或许仍难以从中受益。但从长期来看,创业板的推出将使那些具备成长潜力和长期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当前推出创业板不但能够从经济层面鼓励创新和产业升级,刺激经济的活力,而且能够带动股票市场的活跃,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提振作用。

掘金创业板投资机会

关注创投概念股

创投概念股主要是指主板市场中涉足风险创业投资行业,并有望通过相关项目在国内或者国外创业板上市中获得收益的上市公司。从最近两年的股市表现看,但凡在创业板推出预期较为强烈的时期,创投概念股就会通过上涨来提前反映这一预期。自去年11月初A股市场见底以来,创投概念股表现极为活跃,按流通市值计算的wind创投概念板块累计涨幅已达42%,约为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的2倍。

1月14日闭幕的2009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再次提出,将创业板的推出作为200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创投概念相关个股再次受到市场的追捧。不否认其中存在一些炒作成分,但随着创业板的推出渐行渐近,创投概念板块的投资机会也不断涌现。笔者认为,2009年3月“两会”召开前后,将是比较敏感的时间与政策窗口,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创业板”相关概念公司的股价走势。(见表1)

关注三类创业板上市公司

“创业板”的推出将会提升相关A股公司的股价投资价值、拓宽相关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有三类上市公司将受益:一类是受益于创业板市场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券商板块”,其中以创新类券商、含有创新类券商股权的A股公司为主;二类是“直接受益板块”,以直接参股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A股公司为主;三类是“间接受益板块”,A股公司参股投资“中国创业投资机构”,此类创投机构投资的公司登陆“创业板”市场后,A股公司将间接受益。(见图)

券商板块:“创业板”推出后,可以为创新类券商带来交易手续费收入、股票承销收入、直投业务(私募股权)收入三部分增量收入。如果从定量收入考虑,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都是小市值公司,其贡献交易量较为有限,不构成收入亮点。从股票承销收入考虑,根据普华永道预计2009年有80只中小盘新股上市,融资额为320亿元,假设都以“创业板”为主,根据2007年4.5%的平均承销费率,创业板能实现的承销收入只有14.4亿元,这部分收入在券商增量收入中占比有限。直投业务由于仍处于初始拓展期,短期内不会有较多的收入提供。因此,“券商板块”受益更多体现在“创业板”概念的集体上涨机会。对于该板块,建议关注承销业务基础雄厚的中信证券、海通证券。

直接受益板块:A股公司中直接投资“创业板公司”的股权,受益最为直接。“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高成长性,代表了医药、信息网络、新材料等行业。其上市股份除上获得成长性溢价外,还因为流通盘不大,易受到游资追捧,股权增值显著。但由于创业板储备、排队公司信息收集的局限性,直接受益类A股公司面临发掘难度大的困难。通过对A股公司相关信息的筛选,综合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发展的稳定性、创投概念的信息确定性,笔者认为具有科技园区孵化功能的A股公司张江高科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公司将是“创业板”推出的直接受益者。该公司2007年、2008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31元、预测0.48元。

间接受益板块:“创业板”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通过专业“创投机构”投资得以快速成长。“创业板”的推出不但为这类专业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创造了退出机会,还提供了丰富的回报。拥有“创投机构”股权的A股公司,获取了股权价值间接提升的机会。

通过对A股公司投资“创投机构”的信息整理,结合最近3年中国创投机构排名变化,笔者选出了稳定性较强的“创投机构”A股公司股东。建议关注电广传媒(全资控股的达晨创投2007年贡献利润1.45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均有数家公司上市)、南天信息(投资1000万元、持股10%的盈富泰克创业投资,未来两年中将有多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大众公用、钱江水利。(见表2)

第一批上市名单猜想

“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发行前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这就是创业板的上市门槛。而根据统计,目前中国中小企业超过430万家,但是符合条件的不到1万家,而在这1万家中,现在已经基本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可能只有几百家,真是万里挑一。

据悉,目前深交所已经做好了开设创业板的准备,同时有约300家公司在证监会排队准备在创业板发行,证监会公众公司监管部将负责创业板的发审工作。对于首批上市的将有40家企业,甚至60家,以及华谊兄弟、天涯在线等企业已经被列入首批创业板上市名单等传闻,深交所人士予以否认,“首批上市多少家企业现在是没有定的,也没有所谓的名单。”但是这些传闻也并非空穴来风。笔者根据本次创业板给出的明确信号,并综合各种市场信息,对创业板的第一批名单作了一个猜想。

天涯在线: 2008年9月1日,天涯已经完成上市之前的最后一轮融资,金额高达2亿元人民币。为适应上市要求,天涯公司正在进行一系列的重组工作,以在既定的时间内上市。

中金在线:这家位于福建的著名财经网站很可能将与天涯在线作为首批创业板中的网络公司登场。目前,中金在线网站设有26频道,259个栏目,内容涉及财经、股票、外汇、期货等理财资讯。其作为最权威的财经信息服务平台,具有创新的互动交流资讯空间,并推出多元的高端产品增值服务。

华谊兄弟传媒:华谊兄弟原计划在国内拟推出的创业板上市,但为募集更多资金,可能转而决定在国内主板上市,但具体募资数额尚不清楚。

中国制造网:一个中国产品信息荟萃的网上世界,面向全球提供中国产品的电子商务服务,旨在利用互联网将中国制造的产品介绍给全球采购商。2007年3月,中国制造网融资500万美元。这是中国制造网唯一的一次融资。一度推迟上市的中国制造网渴望于年内在A股上市,目前公司已进入上市缄默期。

吉联新软件:一家为航运、物流领域提供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管理咨询及技术支持等服务的企业。2007年的营业收入是4000多万元,净利润率30%多。2006年的数字是2000多万元,2005年是1000多万元,基本符合创业板的上市要求。

冠昊生物:以研发无抗原、有诱导再生功能的天然生物材料及再生型组织替代体为己任。中国国际投资私募资金论坛将冠昊生物评为“2008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30强”。公司已于2008年6月完成股份制改造,正式进入上市辅导阶段,有望在创业板上市。

康比特:北京中国运动营养行业龙头,中国第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运动营养食品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4月,康比特获得IDG的注资,同时IDG表示希望帮助该公司实现在中国创业板的上市。

迈特生物:由江苏鼎桥创业投资,致力于把迈特生物打造成为中国天然健康产业的龙头,力争2009年实现内地创业板上市。

爱国者:华旗资讯旗下两家子公司―爱国者理想飞扬、爱国者数码音频,暂定2009年分别在创业板上市,而母公司华旗资讯将随后在国内主板上市。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篇10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本次参加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以“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为主题,通过音频视频、实物展示、体验互动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了集团公司“数字化、全媒体”发展的主要成果,同时还展出了集团公司精品出版成果和出版产业创新工程建设成果。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坚持“数字化、全媒体”的融合发展思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推进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形态多样、技术先进的现代出版产业体系。本次在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上,以主展墙大屏幕液晶屏幕的方式,重点展示了河北教育资源云平台、释美艺术――中外历代名画家艺术数字文献库、聚精采――河北特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三大主要数字平台;还通过电脑、Pad以及手机屏幕等方式展示了阅明中文网、方圆微课网、《耳边的河北》有声产品、《万神之王》冀版网游、中金录刻笔等多款数字平台和数字产品,一方面反映出集团公司将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部分成果,另一方面还能让参观者深刻领会并体验全媒体数字出版的概念与创新。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是全国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主要业务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和数字网络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物流,出版物资贸易和文化投资等,拥有27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员工近万人。近年来,集团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河北深化文化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转企改革和股改上市,大力实施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全面推动产业升级和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呈现强劲上扬的良好态势。2014年集团公司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114.71亿元、159.8亿元和10.1亿元。同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列“世界媒体500强”第123位。

集团旗下的北洋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北京君联资本、上海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9家企业参股。按照打造“数字化、全媒体”现代出版传媒上市企业的战略规划,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0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具备完整出版业务产业链,资产8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50多亿元、利润超过7亿元的上市主体,正积极推进上市申报等工作,争取尽快登陆A股市场。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传播方式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提高了新闻出版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