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系统十篇

时间:2023-06-01 10:42:01

数字教育系统

数字教育系统篇1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51-04

一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1 知识构建原则

实践表明,对学习持不同观点的教师将会直接影响其对各种多媒体学习系统的态度。由此,这些多媒体学习系统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将学习看作是信息获取过程的教师往往会认为,将多媒体用于教学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这在早期CAI课件系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些系统中,知识点常以线性方式加以组织,教师的作用就是呈现信息,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信息。这种观点将学习认为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信息是能够从计算机屏幕移入到学习者脑中的客观对象。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是被动的。与前者不同是,将学习看作是知识构建过程的教师,往往会将多媒体看作是一种辅的认知工具。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材料,主动认知加工能够从所呈现的材料中建立起连贯一致的心理表征。

教师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持有上述所提到的两种学习观的哪一种,采用多媒体系统后的学习结果可能是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甚至还有可能是无效学习。无效学习肯定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学习结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构建的结果――意义学习。对此,奥苏贝尔有精辟的阐述。

通过以上论述,能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游戏提供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要使学习者能够主动的建构知识,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导学习者,使学习者能够产生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心理倾向。

第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为学习者即时搭建支架,让学习者能够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 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在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这实际上是知识构建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教学媒体、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一定要注意克服以技术为中心的取向。从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无数的失败案例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先是受到极大的期望,然后就是太范围的应用,最后则是令人失望的结果。第二,在教育游戏的选择上,要以能否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前提。纵观目前的教育游戏,其中有不少教育游戏软件无非是采用了游戏软件的一种外在形式对知识点进行了封装而已。当然,这些软件在知识点的组织上是非线性的,这是相对于传统CAI课件的先进之处。这类教育游戏在使用中基本上是需要学习者去适应游戏,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够进行学习。这样的教育游戏更多关注的是一种游戏技术的应用,而并未使游戏技术帮助学习者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二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构成要素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第一个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来,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已有不下百种之余。尽管这些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不尽相同,但从其构成要素上来看,教学系统设计涉及到一个组织化的教学过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将这些基本要素整合为一个模型。其中,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Evaluation)教学设计模式包括教学的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环节。

另外,由HeinichR等人(1989)开发的ASSURE(AnaIvzelearners,State objects,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Utilize mediaandmaterial,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Evaluate and revise)教学设计模式则包括分析学习者特征(Analyze learners)、陈述目标(State objectives)、选择媒体和材料(Selectmediaandmaterial)、运用媒体和材料(Utilize mesa and material)、要求学习者参与(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以及评价、修改(Evaluate and revise)六个环节。

三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显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会有多种。对教学进行设计,其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就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言,教学设计是对能产生成功教学目标的一种描述。对于设计能够支持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促进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这里的个体并不是指学习者之间的组织形式,比如,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的学习者或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的单个远程学习者。这里的个体是为了强调学习是发生在每一个具体学习者身上的。

第二,促使教学能够分阶段实施。这说明教学是以系统化的方式进行计划与实施的,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有效的发生。这些阶段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它可以帮助教师减轻对教学过程中未知细节的考虑。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事件在事先是很难预料到的,教师的每次课堂教学都要面临新的决定。

第三,明确学习者的位置。既然教学系统设计是要通过分阶段实施教学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那么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就必须要首先明确。教学并不只是能够反映教师的知识,同时更要反映学习者是如何习得这些知识的。这将直接导致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倾向于教师还是倾向于学习者。

四 支持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化的简约形式。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步骤,其作用是要指明说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于教育游戏中的师生关系,我们认为教育游戏中的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社会化学习的协作/合作者;教育游戏中的教师既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我们提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由教

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两个教学分支以及评价、反馈构成。如图1所示,显示了该模式各组成部分及之间的关系。该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风格来决定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过程或部分过程使用教育游戏。

第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采用教育游戏意味着教师、学生具有同样的游戏者身份。这样的教学具有发现学习的特征,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依靠教育游戏所提供的完善的教学策略以及游戏者之间的交互行为来推进。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采用教育游戏意味着教育游戏不能够为教学的整个过程提供支持,教师既可以是游戏者也可以是游戏的引导者,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教学策略,如自主学习策略。

第四,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结果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要使学习者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因此要采取一些知识迁移策略来促进知识的迁移。

(1)教学目标分析

很多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一般都包含教学目标分析这一环节,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该模式的教学目标分析中除包含一般教学目标分析中的分类、表述和呈现外,还包含了分析使用教育游戏是否能够支持教学目标的实施,这体现出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从属于技术的思想。

(2)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能够明确学习者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习得什么,而不是指教师教了什么,或者通过该课程教给学生什么。学习者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考察使用教育游戏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分析教育游戏软件运行的计算机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如软件是运行在微软操作系统、苹果操作系统或是其他操作系统;软件是2D的还是3D的;是否需要高性能CPU和GPU软件是单机运行还是联机运行等。

第二,分析学习者是否具有使用教育游戏软件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软件之前,除了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外,还要考虑学习者在游戏软件操作中的经验。实验表明,在开始阶段,游戏软件操作经验高的学习者的绩效水平要高于游戏软件操作经验低的学习者。

第三,分析学习者是否需要在呈现任务之前为学习者提供引导性的操作或练习。如果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对教育游戏软件的使用和规则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则需要引导学习者进行练习。

第四,分析学习者对待教育游戏软件的态度。目前,在教学中引入教育游戏不仅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阻碍;学生对此的接受态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对待教育游戏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软件使用后的学习结果。

(3)教学分支的选择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习者分析决定是在教学的全部过程采用教育游戏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戏,这体现了技术服务于教学,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重要思想。

(4)教育游戏的选择

教育游戏本质是一个软件,教育游戏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根据特定领域的特征选择教育游戏软件的类型,如即时策略、第一人称射击、角色扮演、动作等。

第二,考虑教育游戏软件的技术的特征,如硬件要求、操作系统要求、游戏操作方式(是直接通过鼠标、键盘操作还是需要其他外设,如游戏手柄等)、网络接入等。

第三,构建学习环境,包括计算机位置的摆放、联网类游戏是否需要进行子网的划分等。

第四,不同的教育游戏软件特征将会影响的教学策略的设计,比如策略类游戏可以选择协作学习策略、角色扮演类游戏可以选择竞争学习策略,而有些模拟类的游戏则可以采用示范一模仿策略。

第五,确定教育游戏中,游戏任务的时间。在教育游戏中,有些任务的时间是需要在游戏开始之前进行设定的,而有些则是在游戏开发时就已经设定好了的。

(5)确定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个概念。奥苏伯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策略就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教学内容呈现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利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心向,因此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戏时,需要利用先行组织者为学习者提供认知结构中的上位概念来同化新的知识,或者是提供一个能够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来确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如果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戏是否就没有先行组织者呢?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先行组织者是包含在教育游戏中的任务开始或结束部分的。

(6)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育游戏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很容易产生迷失现象,学习者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上。教育游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一般采用合作,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提供支架。同时,策略的设计还受到领域类型和教育游戏软件类型的制约。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戏时,教学策略是包含在教育游戏中的。

(7)教学过程的组织

第一,按照加涅的九事件教学安排学习活动并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该熟悉学习者领域中的内容,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习者建立先行知识。

第二,指导学习者提高教育游戏软件使用的操作技能。

第三,观察学习者操作教育游戏软件时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教育游戏软件间接地或面对面直接地给予学习者干预和指导。

(8)学习结果的评价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系统设计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而传统的标准化测验并不能完全检测出学习者的能力。替代性评价则避免了典型的多项选择测验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新的评价体系中所蕴涵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学习,或者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些实际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学习者自己的水平。

a 档案带评价 (portfolio assessment)

替代性评价的一种常见形式就是档案带评价,即搜集和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作平样本(Hambleton,1996;Herbert&Schultz,1995;Rolheiser,Brower,&Stevahn,2000)。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作品、研究设计以及其他一些反映高级心理技能的作品,并以此作为评估学生进步程度的依据。[5]在教育游戏中档案袋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或任务的完成情况。

b 表现性评价 (performance assessment)

表现性评价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表现进行考察的测验。表现性评价的一个例子就是完成论文,完成论文不仅要求学生展现自己知道什么,还要表现出自己能做什么。汽车驾驶员和飞行员的驾照考试、医学上的临床测验等,都是表现性评价(Swanson,Norman,&Linn,1995)。在教育游戏中表现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与游戏的交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

c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层次分析法由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的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在教育游戏中主要体现在教育游戏软件统计系统的设计上,通过将层次分析法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代码,来计算学习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从而生成统计结果来进行评价。

(9)知识迁移策略

学习者通过学习结果的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要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情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要采用知识迁移策略促进知识的迁移。采用先行组织者能够促进学习的迁移。

五 总结

数字化教育游戏具有传统面向娱乐领域内游戏吸引人的特质,同时还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对于这样的一种教学媒体,如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则是需要进行合理设计的。文章提出了一种能够将数字化教育游戏整合到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美)迈耶著,牛勇,邱香译,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6

[2]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9

数字教育系统篇2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网;建设

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的发展是不可阻遏的,校园信息网络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建设数字化校园已成为面向21世纪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内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1.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为面向校园内外的一个超越时间、空间的虚拟学校。

数字化校园不但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而且可以达到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最终实现教育管理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基于构建主义的数字化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或人机界面,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和联想记忆特点按照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和信息库,为学习者创设并使之进入学习情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其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条件。利用个种技术手段建立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协商交流的畅通渠道,方便进行学习讨论和研究,鼓励学生学习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知识的理想目标。

如果我们建立一个数字化的校园,就可以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许多教育活动会变得十分灵活,改变过去定时定地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将在网上进行,学生可以有很多时间在网上和教师交流,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界限也会被打破,每个老师可以把他最擅长的课程教到网上,学生可以自由地选学,甚至跨年级跨学科选课,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将能成功地面对各种新技术的挑战,因此,建立数字化校园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深化。北京大学的黄达武先生认为: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外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这是高等教育范畴中的数字化校园概念。

然而伴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信息技术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学也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启动了“数字校园”计划。

但是由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任务、职责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功能也必定与大学的“数字化校园”有很大的差异。

我认为在基础教育的范畴下,数字化校园是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开发,构建一个集管理、教学、沟通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合理配置,教育管理、教学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构建数字时代新的学校教育。数字化校园,首先指的是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平台。其次,这一平台通过数字化环境支撑,实现了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它并不只是简单地把传统学校活动数字化照搬到网络上,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整理、设计和构造学校活动,优化并提高学校工作质量,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3.数字化校园应用建设的规划

中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一项新的工程。它的建设除了依赖于网络基础建设、基本网络服务系统之外,更重要的是应用于基础平台之上的应用系统。按照其功能可分为数字化管理系统,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系统和数字化的信息交流系统。为了确保这些应用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首先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用户管理基础平台。

3.1 建设一个为全校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包括主机托管、虚拟主机、应用服务、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备份服务、数据安全服务等。

3.2 提供网络基础服务。网络基础服务是数字化信息流动的基础,基础服务包括Web服务、电子邮件传输、文件传输、域名服务、身份认证以及目录服务等。网络基础服务还包括应用支撑系统,即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等,信息服务系统是校内用户的主要应用界面,为师生提供各种服务,如信息交流、信息查询等。

3.3 建立全校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体系,并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为各种网络应用系统服务,使全校用户在所有的网络应用系统中都使用唯一的电子身份。

3.4 建立严密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3.5 建设面向校内外的信息门户网站,及时学校各类信息,针对社会公众和校内师生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和进入相应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人口。

3.6 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这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4.数字化校园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1 要从实际出发,理清建设思路。数字校园的建设既不能贪大求洋,造成资源浪费,也不能没有余量,缺乏眼光。要根据数字校园的层次来理清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要从学校全局的高度来分析,理清学校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之间的关系,界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应用支撑平台,在此基础上集成、开发校内的应用系统,形成一个有机集成的系统,要分段实施建设项目,包括硬件基础设施、采用支撑系统、URP公共平台、URP应用和URP门户。其次还要实现数字校园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4.2 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同步。软件建设包括观念的更新和资源库的建设。软件建设是教育教学的行为体现,完成教学资源的调度,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服务,为教师提供方便的教学环境和引导环境,为管理者提供高效的管理环境适于不同的需求,软件建设应涵盖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网上教学系统等,如基于web的公共信息系统和电子公文流转系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开放资源管理系统、基于用户的网络和桌面管理系统、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等。硬件基础上去了,如果资源库建设跟不上,如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用基础数据库建设不完善,教学资源库中的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题库、案例库等若干个教学常用的数据库不丰富,则会造成“有路无车”的状况。那么再好的整体规划也无法落实。

4.3 要十分重视网络安全。不安全的网络不如没有网络。校园网络是数字校园的基础,各种针对网络安全的威胁都将影响到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必须切实做好网络的各项安全防护工作。做好关键设备的热备份和冷备份,防止数据丢失、破坏,确保数据安全。要加强安全审计,进行入侵监测,采用容灾系统,成立安全紧急问题处理小组。

4.4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包括对师生进行信息化技术运用强化培训,对教师积极进行课程信息化改革的鼓励措施,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的办法,以及用户合理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改善网络运行条件和环境的各项制度。

4.5 要有知识产权意识。在加强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做出侵权等危害社会的事情。

5.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展望

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面临挑战,建设实施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的优劣是中学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决定因素。对于目前已有的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从而使中学的数字化校园真正的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把家长、学校、社会紧紧的联系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优的教学环境。

5.1 加强家校互动功能。加强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5.2 数字化校园应用更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

5.3 充分利用数据信息,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决策功能。

参考文献

[1] 魏焕军、刘振飞.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06)

[2] 万里鹏、陈雅、郑建明,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情报科学 2002.2

[3] 朱懿心、曹育南、殷革兰,数字化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教育发展研究 2004.9

[4] 黄文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应用系统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3)

数字教育系统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区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我区教育信息化“五大体系”建设,即建立覆盖全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互通体系;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的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面向现代化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各类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保障体系。力争到2015年,使我区成为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地,教育信息化主要指标达到库区领先、全市一流水平。最终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校园”。

(二)具体目标

到2012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合格率达到85%以上,并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区教育骨干网,95%的学校接入教育骨干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达到70%,中职学校校园网建设达到9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达到80%以上;学校上网率达到95%;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达到12:1,中职学生计算机比达到6:1。

——资源库建设。初步建成基础教育、中职教育、终身教育和教师教育四大资源库,教学资源对学校的覆盖率达100%,教学资源对学科的覆盖率达80%,其中优质资源占30%,资源库的使用率达95%以上,并与市区图书馆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教学应用水平。建设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自主学习环境等各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95%。

——信息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师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100%,全区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10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合格率达到95%。培养造就一大批信息化人才。

——管理与服务水平。建立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实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间管理信息分级共享。建立教育政务系统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覆盖学校率达95%,学校实现电子校务管理达90%。基本实现教育系统信息化管理和教育信息化服务。

到2015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合格率达到100%。并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设施市内一流。建成连接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教育骨干网,学校上网率达到100%;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齐备,中职、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均高于市平均水平,校园网建设达到10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达到100%;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达到市内领先水平。

——优质资源市内一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开发、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优质数字化教学和学生学习资源,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化应用市内一流。引进、开发一批教育教学和管理应用系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应用率达到100%,教育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市内领先。

——管理服务市内一流。建设全区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和电子校务管理系统,实现全区教育行政管理、校务管理信息化;搭建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政府为民服务的网上窗口,实现教育信息化服务。

——信息化人才质量一流。加强师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探索并实施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我区教师、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名列全市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实现“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校园信息安全”五个一体化建设。

(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构建覆盖全区各级各类教育的骨干网,使信息资源通畅到达管理和教学终端。包括:区教育城域网升级;学校校园网建设;学校“班班通”、“室室通”建设;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模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建设;区数据中心建设,社区数字学习港建设等。

(二)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

建设全区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社区及继续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博物馆,虚拟艺术馆、教育动漫建设等。

(三)教育管理一体化建设

建设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育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校务平台,包括教育机构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以及其他教育业务管理等;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网络教学支撑系统。

(四)校园信息安全一体化建设

以区“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覆盖学校的统一的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

(五)教育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设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建设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系统;建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网络服务系统。

四、创建规划

我区“数字校园”建设将用5年时间逐步完成,初步规划:

――年:全区20%的中小学、50%的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市级重点中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1年:全区50%的中小学,100%的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市级重点中学,70%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数字校园”;

――2012年:全区80%的中小学、90%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数字校园”;教师进修学校建成“数字校园”;

――2013年:全区85%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4年:全区90%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5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建设成为“数字校园”。

五、评估验收

区“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工作每年举行一次,验收合格的学校由区教委、区经信委、区科委联合授予“区数字校园合格学校”称号,并在合格学校的基础上,评选全区20所区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每三年对合格学校和示范学校进行一次复查验收,复查不合格的,根据情况分别给予黄、红牌警告直至摘牌(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区“数字校园”考评指标体系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幼儿园五大类,考评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与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资源库与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师生信息素养培养、教育电子政务及管理信息化水平六个方面,总分值为100分,学校得分在80分以上认定为区“数字校园”合格学校。

六、工作措施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区级信息化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个层面,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各个方面,渗透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超常规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才能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区教委、区经信委、区科委等有关部门将联合成立“区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和“区数字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委,负责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开展检查指导,组织评估验收等工作。“专家指导组”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的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参与“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工作。“数字校园”建设日常工作由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负责。

各学校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切实把“数字校园”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有效推进。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层层目标工作责任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二)加大投入,保障建设需要

积极争取市对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并逐步加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实施教育城域网升级及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中小学“班班通”、中职学校“室室通”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网络教育及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校安工程、重大技术攻关工程等工程,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

各学校应将“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纳入教育事业年度预算,并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各校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采取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设备租赁等多种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机制,通过体制、机制、手段和政策的创新,“以市场换资金”、“以政策换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拓展融资渠道。

(三)强化管理,保证建设质量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多,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需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或超标准盲目建设造成浪费。为此,各学校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时,要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决策制度”、“学校信息化项目立项、监理、初验、终验的全过程项目监管制度”、“招投标及纪律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各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重大项目建设方案、年度工作计划,需报“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由区技术管理部门和学校共同制定,并由区技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团队评审通过,区教委立项建设。

(四)加强培训,打造人才队伍

“数字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人。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干部、教师、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要将人员的培训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纳入评先评选和职称评定之中,用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各学校要特别重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吸纳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高级管理维护人员进入学校。同时,要妥善解决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待遇,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确保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原则上,每所学校有1—5名高水平信息技术人员。

(五)强化责任,建立奖惩机制

数字教育系统篇4

关键词:艺术院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12-03

作者简介:杨明成(1983-),男,上海戏剧学院信息中心网络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多媒体教育资源开发;陈永东(1970-),男,上海戏剧学院信息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媒体创意;张加存(1978-),男,上海戏剧学院信息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0引言

所谓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教育、科研、管理、服务等相关资源以数字化手段进行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其得到充分的优化利用。通过实现从环境(如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育、科研、管理、服务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空间环境,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能力,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化,从而达到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1]。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专门列出一章指出,要加强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提高了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便捷了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1艺术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各级院校都予以了高度重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大体经历了如下3个发展阶段:校园网硬件平台建设阶段、信息应用系统建设阶段和数字化、智能化校园网络建设阶段。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已基本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建设,正在向以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集成为核心的数字化、智能化校园网络建设阶段迈进。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艺术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及普及方面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信息化观念仍较薄弱。与其它一些专业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相比,艺术院校的学生乃至教师由于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对计算机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能力还相对薄弱,信息化素养不高。有些艺术院校的师生乃至领导对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建设的内容认识不够全面,片面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只起辅的作用,不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大局,习惯按照常规思路管理学校和进行教育教学活动[2],忽视了数字化校园在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优势;或者有些领导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多建设一些信息应用系统,忽视了各应用系统之间在教育、管理、科研以及生活服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联动作用。

(2)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由于艺术院校师生信息化观念、信息化素养相对薄弱,加之部分艺术院校相关领导不够重视,对从整体上建设数字化校园网络的需求还不够清晰、目标还不够明确,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各艺术院校信息应用系统不够齐全、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够丰富,从而严重影响了师生在教育、科研、管理、生活服务方面的信息化需求。

(3)数据分散、共享水平较低。由于没有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艺术院校内部各部门的信息化应用大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开发或引进满足本部门业务需求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这些来自不同厂商的信息应用系统在数据编码、信息标准等方面各成体系,互不兼容,造成各信息应用系统之间数据分散,导致各信息应用系统之间以及部门之间难以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相互之间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和交互,从而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3]。

(4)个性化服务能力不足。Web2.0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终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支撑了诸如移动信息平台、移动办公、移动学习等移动服务,从而使得师生使用不同终端完成移动协同办公、在线学习,按需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4]。而传统的校园网络信息服务模式显然已经很难满足师生的这些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

(5)组织机构不够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阶段涉及到跨部门、跨业务的信息系统建设,那么突破部门利益、打破业务界限,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阶段必然要解决的问题。而当前艺术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组织机构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单一部门替代组织机构,导致缺乏统筹规划。在部门设置中,有些艺术院校的网络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隶属于学校图书馆或科研处或宣传部,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组织机构,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作一项项目工程,其规划、管理和实施大多由网络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来进行,甚至最终决策都是由网络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来决定,这种弊端显而易见;二是组织机构形式松散、缺乏行政决策权,导致职责不明、推动力度不够。有些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组织机构,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由于人员组成不合理、整合难,加上组织机构行政职能弱小,特别是缺乏跨部门行政决策权时,很容易出现决策难、协调难、“拍板”难等现象[3]。

2艺术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解决对策

(1)提高对数字化校园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学术大师汇聚、师生素质很高的地方,校园网络带宽是否通畅、上网是否方便快捷、数字化资源是否丰富、是否具有良好的网络教学、办公、科研环境,也是衡量一所现代化大学发展、办学水平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艺术院校的各级人员尤其是校级领导要提高对数字化校园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它当作一项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统一部署,制定出总体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步骤。此外,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艺术院校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同时为教职员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能力。

(2)制定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数字化校园涉及到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制定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时,要根据现实与长远发展需要进行各信息应用系统的总体规划与设计,综合教育、管理、科研以及信息技术部门等各方面意见,确定本校的具体建设目标、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各信息应用系统扩展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兼容性,为以后的业务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同时要确保信息系统数据标准的统一、系统之间的集成和数据共享,这样才能消除“信息孤岛”,最终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从而为艺术院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以及生活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支撑环境。

(3)加强个性化服务需求,拓展网络信息功能。在Web2.0环境下,个性化信息服务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得到用户支持,即能够吸引用户接受个性化信息服务,使用个性化信息服务功能。而吸引用户接受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第一步就是细分不同用户,增强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分析,突出个性化。例如,在校园信息门户平台建设方面,内容上,要尽量多地集成更多更好的功能,这些功能不但可以分类管理,而且可以按需组合;形式上,要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支持,不但要有丰富的页面模版,而且用户还能自定义页面内容,调整页面显示风格;交互模式上,要提供可定制的信息推送和自主服务;访问方式上,要提供更多类型的终端支持。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个性化使用环境,信息与推送,实现信息的综合高效检索等功能[3]。

(4)建设满足艺术院校学科发展特色的艺术类数据库。作为艺术院校,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对内对外演出,期间积累了大量珍贵的音视频及图片资料,这些资料对教学科研具有重要作用。将这些珍贵资料进行数字化管理,根据学科需要建设一批有针对性的艺术类特色资源数据库。

(5)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制度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涉及高校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工作,必须建立一个跨部门、具有高度权威的组织机构。该机构由校级领导担任领导职务,同时建立相关保障制度,实现责权统一。此外,应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小组、项目实施小组三级组织。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应有常设办事机构,如信息化办公室,承担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并赋予该机构一定的行政职能。机构领导由相关主管的校级领导兼任,人员构成要注意业务与技术相融合。

3上海戏剧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3.1总体规划思路

作为一所艺术院校,上海戏剧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为了满足全校师生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需求、打破各级应用系统之间“信息孤岛”弊端,真正实现数字化校园网络环境,上海戏剧学院“十二五”期间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协同学理论为指导,以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演出为核心,以“跟进、跨越、特色”为建设原则,通过借鉴国内外一流艺术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技术水平、运行模式和发展趋势,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信设备[5],建成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化艺术大学相匹配的高带宽、高性能数字化校园网络环境,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演出以及生活服务提供一个高速、高效、稳定、可靠的数字化网络传输平台;依托各相关部门,通过制定全校统一数据标准与接口,对学院的教学、管理、科研、演出、资产、财务、后勤、办公等各类信息应用系统进行数据集中与整合,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协同与联动,从而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数据统一与共享,达到高校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的建设目标——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集成,使上海戏剧学院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达到国内外一流艺术大学的水平。

3.2主要建设内容

3.2.1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目前,学院已建立并投入使用的各类信息系统包括:教务管理、图书管理、媒体点播、OA自动化办公、邮件服务、学生信息管理、招生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校园资产管理、校园一卡通、职工薪酬查询、视频等。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现有的各类信息系统还难以满足师生在教学、科研、演出中的应用需求。对此,上海戏剧学院“十二五”数字化校园建设期间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建设两类具有艺术特色的信息应用系统:

(1)教学科研演出类应用系统。根据学院艺术学科建设发展以及对外演出需要,建设学生入学/离校管理系统、智慧教室、精品课程管理、艺术人才体质检测系统、远程互动艺术创作教学实验室、E创平台、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演出管理、服装道具管理、虚拟现实合成、影视剪辑演播等系统。

(2)艺术类特色数据库。作为一所艺术院校,学院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对内对外如表演、舞蹈、影视、戏剧戏曲、新媒体创意等各种珍贵素材资料,针对目前各类资料分散化、纸质化等现象,将逐步建设一批艺术类特色数据库,如戏剧戏曲学数据库、设计学数据库、舞蹈数据库、电影电视数据库、电子期刊数据库、创意素材数据库、数字媒体资源库以及图书管、档案馆、博物馆三馆合一建设等。

此外,在建设过程中,根据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逐步升级校园网络带宽,实现教职工高速上网;建设无线网络系统,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进行机房改造,实施服务器虚拟化;建设学院公共数据中心,实现全院数据共享;建立网络安全系统和信息运维系统,实现校园安全运行保障。

3.2.2信息系统集成建设

为了实现学校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的建设目标——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集成,在“十二五”数字化校园建设期间,还需要逐步建设以下三大系统平台:

(1)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Unified Identity System,简称UIS)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性平台之一。通过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及其相应的基础支撑平台,为校内其它各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提供明确的数据接口、应用接口、用户接口规范以及服务权限,实现对原有信息应用系统的集成与新应用的扩展。通过对学校内各信息应用系统的分析研究,找出各信息应用系统的接口和相应的协议标准,特别是对各个业务部门的需求进行再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加以整合,最终实现认证系统的统一。

(2)统一共享数据库系统。统一共享数据库系统建设是解决各类信息应用系统之间“信息孤岛”所带来的信息屏障的有效手段。从技术上来说,突破“信息孤岛”,就是要将各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数据库相互关联起来,使这些彼此孤立的数据相互联系在一起,实现数据交换,最终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跨平台技术等诸多新技术为信息应用系统集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3)统一信息门户系统。统一信息门户系统是一个面向全校师生的个性化应用集成和信息整合平台。它为师生访问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应用服务和相关信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统一入口。该系统要拥有风格管理、页面设置、日程安排、收藏夹、信息订制推送等友好而又灵活的个性化设置功能;通过深入的应用集成,把目前师生最常用的电子邮件、OA自动化办公系统、人事、学工、教务、数字教学资源库、档案、校园一卡通、图书馆、招生就业等信息应用系统整合在一起,并提供了大量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服务信息。

上海戏剧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按照功能描述,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4结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宏大、复杂、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校内各个部门院系的方方面面,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信息共享”的要求有序推进。不仅要认识到位、技术到位、措施到位,而且要不断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数字化校园建设才能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谭义东.“十二五”期间西部新建文科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

[2]邱乐,刘军,程学新.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1).

[3]舒畅.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壁垒——信息孤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5).

数字教育系统篇5

一、数字教材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架构设想

数字教材在资源的组织与呈现上,不仅仅是传统教材资源的多媒体化,还应该做到对传统教材的补充和拓展,作为教材资源,这种补充和拓展不是无序发散的,而是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教法和目标的要求下,以传统教材资源为基础和示范,以满足多样多元的实际教学需求为目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分层、有序地有机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

1.面向优质资源有机整合而设计的数字教材的资源组织结构

数字教材的研发是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教育与数字出版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需要以教育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利用信息技术高度统一其涉及的跨领域设计、呈现和运行机制等问题,包括:①利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勾勒课标体系和教材思想,如:数字教材的基础模块化设计和多功能集成模型;②利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高效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以传统教材为蓝本,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围观概念的多媒体、立体化呈现;③利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按照教学目标与教法补充和拓展必要的多样化的资源,并进行有机有序的组织和呈现,如:在数字教材基础模块下,提供完成此教学活动必要的补充资料、活动工具、评测内容等;④以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以课标和教材为核心的开放、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建设和整合机制。因此,数字教材的内容开发和建设应考虑创建一种科学持续发展的教育内容资源体系。针对基础教育数字教材,面向数字教育的内容整合与开发框架构想如图1所示。

图1 面向数字教育的内容整合与开发框架构想

由此我们可以说,围绕课程标准的内容、方法与目标的教材内容和结构的多媒体呈现构成了数字教材的基础内容,在教学中基本支持了课程教材教法的示范性作用,示范性教材是多样化教材的一种,应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较严的规范性。示范性教材本身也可以搞层次化、系列化、多样化。进而在开放性整合多元化多系统优质教学资源中起到纲要性引领作用。

数字教材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进行开放型整合研发建设,以数字教材的结构为模块,以教材示范性多媒体资源为示范引导,以课程标准的教法和目标要求为依据,以网络数字信息化运行机制为手段,引入各地各平台优质教学资源,与数字教材和课标进行结构化有机整合。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使数字教材从标准化走向多元化开放化,从支持示范性教学走向支持多样化个性教学应用,还使各地多系统优质教学资源系统与课标教材接轨整合应用,并进一步在统一的内容体系和标准下带动开发本地优质资源,为科学高效整合开发优秀的三级课程资源而提供开放的教育内容建设体系。

2.面向各级多元化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而设计数字教材的运行机制

数字教材的内容构建不但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课标和传统教材体系框架内,还需考虑与我国现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类型和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模式匹配和适应,结合国家大力推进的“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工程所提出的教育资源与服务“三通两平台”建设机制。在这个体系内,从最终用户角度,有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需求;从生产者角度,有教育教材出版社、各地教学资源平台和资源软件公司;从管理者角度,有教育机构厅或电教馆等主持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以及他们管理和连通的校园网。由此构成了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从管理者到管理渠道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它们在这个生态链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责任,完成了教学资源生产和应用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的循环、科学化有序发展体系,对教育教学从标准化示范引领到开放型多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各级多元化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应用的框架描述如图2所示。

图2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开发应用框架描述

二、数字教材资源整合开发与应用的运行设想

在这个教育教学资源生态中,从课程核心纲领性引导,到教材示范性作用,再到开放性共建共享资源体系,学习者和教育者、出版社和资源生产者,管理者和引导者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各自肩负着教材和资源的建设和发展的职责。这个体系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纲,以主流教材内容体系模块为框架和基础,发展国家课程教材知识体系下的地方、校本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和课程资源,同时,在这一建设和发展实践过程中影响教、学方法的变革,加速信息化教育进程,推进课程改革,并不断完善和发展数字化的教育出版内容建设和组织运行机制。这种数字教材资源整合开发与应用的运行设想如图3所示。

图3 数字化的教育出版内容建设组织

目前,各地教学资源并不缺乏,缺乏的是与国家课程体系和使用教材体系的有机整合。新课标改革提倡 “一标多本”不是简单指开发多种教材,而是指课程标准指导下建设一个多层次、适合多样应用的教材资源体系,使教与学有更丰富、更有弹性和自由的选择空间。如果“课程标准”与“一课之本”的教科书没有被充分解读和有效应用,就无从谈起“一标多本”。因此,课程改革中发展和建设教材内容资源的基础,需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与教材示范性。这个阶段的工作有:

1.教材出版需构建“示范标版”的基础数字教材内容框架

(1)建设系统的教材资源体系,包括课程标准下各学科教材内容模块搭建、示范性教材资源入库,制定开放性资源入库的标准;

(2)建立开放性整合资源入库运行机制中,不断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建设。

2.教材的数字出版需要与各级地方合作实现优质资源的有机整合,为建设“一标多本”的多元个性化数字教材做准备

以上基础帮助了各地教育机构、教育资源管理与开发机构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思想,使教材潜藏的课程理念和资源得到更好更有深度的挖掘和发展。按照教材的知识脉络体系和教学指导,利用平台模块化设计指引、示范和预设资源建设的规格,引导各地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开发。这个阶段的工作有:

(1)在以上基础上,根据本地具体需求整合资源入库,建设本地化教育资源和电子书包资源入库与开发的标准与审核机制;激励开发新型优质资源;

(2)建立开放性资源建设、使用和管理的运行机制。

3.在数字教材的使用实践中获得个性化延伸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教师应根据本地、本校的情况,对资源进行再度重组开发。数字教材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多媒体编辑工具和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满足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的创造。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知识体系模块和开放的“资源开发平台”工具,补充更适合本地教学和个性化教学资源。同时,教材资源也会在这个开放互动体系中不断优化,为更好地实现课改理念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实施环境。这个阶段的工作有:

(1)实现教材资源的教师、学生实践应用、反馈和再开发的运作模式;

(2)在各级多方实践评价中不断优化资源,为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内容资源保障。

这一发展实践过程,将无疑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变革,推进课程改革,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对教育出版,尤其是教材数字出版稳步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在实践中根据需求开发多层次的数字教材

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鉴于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和多元化特点,数字教材的研发要有的放矢地针对多样化的应用需求,与各地信息化教育教学服务系统和资源相结合,这是在实践探索中协同发展的过程。其开发的规划既要有行业领域前瞻性,又要服务于教育实际需要。因此,数字教材的开发在内容资源和功能上都应该分阶段、多层级的开发,支持与不同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应用。按其资源与功能开发、应用以及可支持的教学模式特点,我们设想将数字教材划分成以下三个层级。

1.具有富媒体表现的数字教材的开发,服务于示范性教学应用

富媒体的数字教材是一个具有教材结构模块化,并提供了基础教学示范性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数字教材;在内容资源上提供传统教材内容权威示范型的富媒体化资源;在应用上服务于基本的电脑办公和多媒体教室条件下可作本地使用的基础备、授课资源使用。

2.围绕数字教材,提供资源与应用管理系统,服务于个性化教学应用

在以上基础模块和示范资源基础上,可形成多样化资源补充和拓展,支持教、学个性化教材的实现;在内容资源上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工具软件和评价反馈资源与机制,并提供与本地化资源库链接、传载和储存的接口;在应用上提供模块化组织各类教学资源链接、上传和下载的库平台,用户在平台网络中进行个性化管理,可在校园网和局域网络(班班通、校校通)环境下的备、授课和资源管理使用。

3.围绕数字教材,提供动态与开放网络化服务体系,实现云教学应用服务

在具备前述两类数字教材的功能外,在内容建设管理、资源运行应用、教学评测跟踪等方面实现开放的网络化支持。提供课标、教材体系下的开放的资源建设系统、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具备模块化网络交互功能。动态的资源库与数据库系统支持,它是在实现班班通、校校通基础上,进而实现人人通的三级网络应用和运行模式。从个人本地应用拓展到局域网络多样化个人应用,再到互联网实现备课、教学、学习、评价、资源管理与协作机制,建设多系统开放性融合的“教育云”服务体系。

四、数字教材开发与电子书包资源整合应用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围绕课标和教材整合和开发的组织资源,并作为数字教材资源支持一线教学,需要有科学严谨的开发、建设体系和标准的指导与支持。

1.完善数字教材资源整合开发的标准体系

按照数字教材的层级发展要求,其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标准也需分层级和类型建立。

(1)完善基础内容和课件资源的开发标准

图文、视频、音频、动画等各类资源,可采用国际教育信息标准化的教育信息标准。元数据大大规范和推动了数字化信息资源框架和数位学习的建设进程,为集成开发更高级集成的智能化数字资源提供了可靠原料。

(2)整合课程与教材应用体系标准的建设

按照课程标准内容属性、目标属性、评测属性等进行相应的开发管理和制标;按照教材内容结构、教法与目标等属性建设应用管理和整合标准体系。

(3)整合信息化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标准的建设

按照教学应用可分为教学示范、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研备课等标准;按照学习应用可分为互动学习、探究学习、学习评测等标准。

2.开发符合信息化教育应用发展的新型资源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中小学校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但前期受技术支持与应用等因素局限性影响,经调查,目前所开发出的教育资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资源的系统性、针对性较差,与课标、教材不配套、结构松散。②多为简单“呈现”式表现,支持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匮乏。③交互性差,包括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④开放性差,从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的角度上没有营造共建共享、激发创新的发展环境。⑤教学资源形式与功能与现代多样的信息终端、智能系统不匹配,表现力与操控性差。

国家高度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另外,目前在国内外广泛推广的电子书包的研发实践中也表现出,对数字虚拟教具类的高智能化优质资源的开发需求尤显突出。

数字教育系统篇6

【关键词】 数字化体育 资源平台 网络教学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数字化体育教学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与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环境恰当结合,传递体育教学信息,挖掘、开发体育教学潜力,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化,完成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和途径就是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数据化体育教学过程也是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

21 世纪是一个科技与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社会快速地进步与发展,教育也将与计算机和网络相结合,迎来信息化时代。而高校的教育,首当其冲,在当前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中,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教育手段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科学管理与资源数字化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网络普及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大量的课程都有别于其它专业的课程,有着本专业和学科自己特有的特性,以往课堂上使用纯文字性的描述和简单的书本图像教学效果都不好,如果能改成以视频、动画等形式来体现和展示,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所以体育学科教师应该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交互式的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这样,内容更加丰富,知识更易于理解,学生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学会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设基于交互式数字化体育教学资源平台,把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入平台,同时加入交互和网络功能,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讲授模式,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环境,还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数字化体育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基础

数字化体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环境就是CAI 计算机系统,包括用于课件开发的各种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软件结构分两个层次结构,最底层的层次结构就是计算机本身,也就是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这是最基本的支撑,本软件利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如下:CPU Intel 酷睿2四核 Q8200主板 微星 P45D3 Neo-F 内存 金士顿 2G DDR3 1333 硬盘 希捷 500GB 7200.12 16M;在此之上的层次结构就是CAI硬件系统,这其中包含了音频卡和视频卡等各种设备,软件开发时采用了影驰 9800GT+中将版显卡、显示器分辨率1024×768,并配有音箱、扫描仪、高像素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光盘刻录机等。在硬件结构之上就是软件系统,首先作为软件支撑的层次结构是各种驱动程序,它们的作用是驱动和控制硬件设备的驱动程序。

第二层软件结构就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它是一道桥梁,承上启下,管理着计算机中的各种资源,包括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通过合理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一个方便的应用平台和运行环境;接下来的软件层次结构是数字化体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具体的软件开发环境,例如: Fireworks.exe, Adobe Photoshop, Adobe Dreamweaver, Flash MX, Visual studio 2010等;最后一个软件层次结构是具体的多媒体应用系统,完成最终任务。

三、数字化体育教学资源平台的结构

整个资源平台分为课程概要、课程内容、练习与交互几个类型的内容,具体有课程概要、基础内容、应用内容、提高内容、作业与练习、教学答疑等板块,每个板块含有具体的不同类别的内容。

数字教育系统篇7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对策

数字化校园是指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以校园网络为媒介,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大数据理念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加工与整合,拓宽延伸现实校园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通过数字数校园提供的各项功能,实现教育科研环境全面信息化,提高科研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进而提高整个校园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1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观念滞后

从总体看,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观念还比较滞后。一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念较为落后。同时,仍有少数领导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无足轻重,对学生知识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二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数字化校园认识不到位,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教学理念,信息化的教学应用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高校数字化校园工的全面实施。

1.2 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许多高校开展校园数字化建设时,主要是解决当期的、局部的需求,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部署,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导致大量公共信息资源得不到实质性共享,比如同样的学生信息会在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处等部门各自系统中重复输入,这样就可能出现各部门统计数据不一致的现象。因为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技术规格,整个系统也面临维护成本不断增加和越建越乱的风险。

1.3 忽视教学系统的建设

在现在许多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例如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这无疑对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意义。而对于教学系统的建设,则显得相对薄弱。特别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网络教学系统,例如课件库、辅助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网上备课系统、网上教学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等的建设,尚未进入到实质性的应用阶段。

1.4 缺乏监测评价体系

在校园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只重视数字化建设的表面工程,比如花大价钱购买计算机,教学仪器等,但是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系统,具体的表现是:校园中对信息平台进行管理的人员普遍存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并且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会使一些管理人员对工作不能产生较大的积极性,造成整个校园的建设出现漏洞。

2 促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对策

2.1 提高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的重要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先锋,是信息化社会前进的重要条件,数字化校园的成功建设更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保障。数字化校园完工后可将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各项业务流程实现统一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管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工作失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管理目标;另一方面,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后将会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和优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进展。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于教育信息化关系重大。各级人员要提高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的重要性,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下一代教育水平的高低,应认真对待,科学部署,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总体规划,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2 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各阶段建设目标

科学规划是做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可以说,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大多与缺乏科学、全面的总体规划有关系。一个好的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可以保证在理念上、技术上和应用上的先进性与超前性,可以保证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发挥出最佳效益,可以综合考虑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为避免重复一些高校的老路,即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来进行各个系统的整合,而且效果又不好,因此一定要在前期就从整个学校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规划。首先,必须组织人员到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较高的院校和承建过此类项目的公司进行学习调研,充分吸取他们建设的经验。其次,要充分分析学校的需求,包括发展的需求,只有在建设前期充分做好各个部门的需求分析,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最后,按照总体建设规划,统一开发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交换数据格式、统一安全管理技术和模块接口标准,建立身份认证系统和个性化门户,根据实际情况分部实施各个建设目标。

2.3 加快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建设

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了教学资源数字化;教案数字化;教学过程数字化、虚拟化教学等。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主要包括数字图书馆建设;学科资源库建设;教学课件和教学积件库建设。教案电子化建设就是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建立一套网上多媒体电子备课系统。在这套备课系统中,教师能方便地共享和调用各种教育资源、教学积件来组织教学课件,或调用已有的优秀教学课件。突破传统教案的局限性,制作出集声、画、图、文于一体的多媒体电子教案,创造出一个高度互动、个性化的智能化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数字化建设就是创造出一种基于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上的全新教学氛围,在这个充满以个性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

2.4 完善校园监测评价体系

由于数字化校园是一个虚拟环境,在上面的老师与同学都是利用数字身份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的效率怎么样,就需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监测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数字化业务实施部门等,对校园的信息平台以及各项数字化工程进行定期的检查,找出发展中不足,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评价。例如:要建设一个能为全校提供服务的信息数据中心,建立学校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健全全校的计算机运用监督体系等。

参考文献:

数字教育系统篇8

全面建设二星级数字校园

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及措施。沈阳市也曾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和教学深度融合,其中重点就是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据了解,数字校园即是宽带网络覆盖全部学校,接入带宽达到千兆以上,骨干网到二级站带宽达到万兆以上,所有学校建成有线、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所有教室和有需要的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去年和今年沈阳市均完成300多所数字校园建设。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全市公办中小学和各区县职教中心完成一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二星级;市属10所中职学校(含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部分达到数字校园二星级标准。

到2016年,全市50%以上的公办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和全部市属学校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三星级;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完成20所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

2017年,全市中小学(含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区县职教中心,全面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不少于100所学校建成三星级数字校园,启动普惠性幼儿园(自有园舍)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今年,沈阳市正式推出“公益学堂”项目,通过教育网络本年度完成8大类2000节网络课程。至2016年,将丰富“公益学堂”课程,打造“沈阳公益学堂”品牌;推出网上家长学校。2017年,还将开发离线学习课程资源,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资源全覆盖;推出沈阳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此外,还将重点建设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统筹规划电子学生证融合平台、终端建设,建好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等。今年已完成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市级层面的基本架构;建立电子学生证市级融合平台;区域建成功能齐全的教育门户网站;建立电子学生证区域中心,发放电子学生证,构建基础应用等。

至2016年,将实现覆盖全市各区县的教育远程跟踪管理;完成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二期建设;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实现市、区两级应用。2017年,普及一生一号一证,完善成长轨迹、综合素质评价等拓展应用;形成较完善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建立市、区、校三级联动的评价机制等。

建名师空间

利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加快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今年,推行网络培训、校本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完成全市20%的教师培训任务;全部教师和城区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个人学习空间;启动“一师一优课”活动,完成2万名教师网上晒课;创建30个“名师空间”;评选3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建立10个智慧课堂试点。

至2016年,将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完成全市60%的教师培训任务;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3万名教师网上晒课;总结网络教研的创新模式和优秀成果;累计创建50个“名师空间”;评选6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扩大智慧课堂的试点数量;全部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学习空间。

2017年,将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师生利用个人学习空间开展各种教与学活动;“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全部教师的网上晒课;累计建成100个名师空间;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数量累计达到100个;累计建成50个智慧课堂。

打造特色数字校园品牌工程

PAD课堂实现“一对一”教学、数字化展示板实时全区教育信息、远程网络资源实现微课程特色建设……沈阳大东区数字校园应用巡展呈现了“数字化”、“互联网+”这些时下热词在教育中的应用成果。灵活多变的各式数字化应用技术,令课堂、校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大东区依托数字校园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宗旨,以“班班通”全面升级和有效应用为重点,以区域特色资源和微课程建设应用为突破口,以大东区教育网为传播平台,以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为支撑,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领域。深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翻转课堂和“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创新、远程网络培训及资源建设等领域的问题。

大东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对基础硬件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提升和建设,区内所有41所学校实施了高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并将原有1252个教室“班班通”,全部由原来的“三机一幕”模式升级改造成大屏幕液晶触摸一体机模式。录播教室、IPAD教室、数字化实验室以及数字电视台走入学校,实现了有线与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在数字高清视频监控、信息系统、无线AP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区域平台的统一管控,呈现了区域数字校园建设的亮点。

例如数字高清监控系统,在区域统一平台上可以监控到学校每个点位的情况,实现了区域统一控制;信息系统,可以将区内信息实时到学校的LED、触控终端上,实现信息的点对点;无线网络方面,实现网络全覆盖,数字广播方面,学校教师在操场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对广播播放内容及节目设定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全区完成了2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二星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四所高中三星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总计投入资金6900余万元。今年底,预计投入2200万元,完成8所二星数字校园建设及14所二星升级三星的数字校园建设。

数字教育系统篇9

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中小学校园环境、教学资源、教育管理、教学应用数字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到2015年,创建100所以上市级数字化示范校,建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与手段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走在全省前列。

(一)校园环境数字化。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环境网络,到2015年实现“校校网、班班通”,全市生机比、多媒体教学小平台班机比、建网率、应用使用率等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一流水平。

(二)教学资源数字化。加快建设教学资源网、学科教学基础资源库、校本网络课程资源库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共建共享。

(三)教育管理数字化。整合完善学校oa、学校主页、广播、一卡通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等系统,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四)教学应用数字化。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加强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完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二、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

2、20XX年3月至5月。从全市中小学推选确定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学校,组织试点学校校长考察学习全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先进经验,邀请有关专家来温指导讲座,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二)全面推进阶段

2、20XX年9月,组织示范数字化校园创建申报。申报学校利用开发的“温州市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评估”的软件平台,根据《温州市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评估细则》上传参评的相关材料。

4、20XX年-20XX年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教育oa系统、校园安全监控平台;20XX年-2014年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逐步形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大平台。

5、从20XX年开始,每年上半年,从上一年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效显著的学校中评选出创建工作先进,每年评选25所共评选100所先进学校。由学校申请,县(市、区)教育局初评推荐,市教育局审核表彰。

6、20XX年10月,召开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研讨推进会,总结两年以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和先进经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采取针对性措施,继续推进创建工作。

(二)总结推广阶段

20XX年,完成100所示范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召开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全市总结推广“示范数字化校园学校”先进经验,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技术保障。市教育局成立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工作组织领导和督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中心,负责日常管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技术指导小组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做好技术指导、咨询等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学校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切实把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全力推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

(二)切实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经费。各地要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制定本地区五年专项经费投入方案,并建立保障机制,在全市形成共同建设,同步发展的局面。各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新农村新校园改造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等项目经费,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市教育局根据创建计划,对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和创建先进学校予以项目奖补。

数字教育系统篇10

一、概念界定

(一)生态系统

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坦斯利(A.G.Tansley)认为,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包括生物和环境两大系统。从坦斯利对生态系统的界定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态系统具有地域性,生态群体之间关系具有互动性,生态群体之间具有动态平衡性。将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放在生态观下审视,在社区教育生态系统中:学习者和学习资源建设者成为构成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两大主要群体,而数字化学习资源构成了社区教育两大生态群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媒介。

(二)生态平衡

根基坦斯利的观点,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在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生态系统中,资源建设者通过调研学习者学习需求,与学习者共创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从而使社区教育生态系统不断达到平衡。

(三)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

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通过网络可用来开展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的总和,是指所有以电子数据形式把信息存储,并通过网络传输或再现出来的学习资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具有无限潜力。随着慕课、微课进入社区教育领域,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市民学习的重要选择。二、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生态危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地发展,带来了教育资源建设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作为数字化学习实施基础的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其网站建设、资源开发和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学习的效果。从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审视当前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隐藏在备受追捧的表象之下的生态危机,逐渐浮出水面。

(一)社区教育数字化网站建设无序,造成资源使用率低

1.社区教育数字化网站建设情况。根据《全国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十二五规划》,到2015 年实现建设100 个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县、市)的目标,在全国广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实现数字学习惠民中发挥引领作用。截止到2014 年12 月,全国已评出71 个数字化学习先行区。根据《全国创建数字化学习先行区评估标准》指标,数字化学习先行区须建有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站,网页内容丰富、具有明显特色,可支持1000- 5000 人同时在线学习,能及时更新网页内容。数字化学习资源数量不少于1000 单元(每单元以1 学时计),内容比较全面,能够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参评全国数字化先行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始建设数字化社区学习网站。上海、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均加强了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2.区域内同质性较强的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生态危机。根据坦斯利的生态学观点,地域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群的数量和资源的总量保持动态的平衡协调发展。一个区域内建成多个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网站,对于人数相对固定的学习者群体来说,无疑会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率低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

(二)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交互性不强,媒介作用难以发挥

1.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缺乏交互性。现有的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站资源主要有视频资源、Flash动画资源、三分屏课程资源、电子书资源。以上海学习网为例,截至2015 年底,上海学习网在线课程已达到1.5 万门,整合各类电子书刊5 万多册,开发了近50 门社区精品课程,内容涵盖社区外语类、生活理财类、育儿教育类、上海人文类、古玩鉴赏类、健康教育类等,建设了市民礼仪、社区英语、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移动学习与智慧生活等18 个专题,共计357 个微课视频资源。实现入库论文12 万篇、试题13 万套、视频资源2 万部、图书2.5 万册、绘本漫画16767 册、图画及摄影作品库1.05 万幅、中国地方志7000 册、学术期刊等文献库8700 种。以上这类资源存在的最大不足是缺乏交互性。学习者在使用这类资源时是单向的信息接收,不能像在传统的教室里那样与授课老师面对面交流,与同学分享学习中的收获。2.缺乏交互性的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生态危机。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通过环境这一媒介相互作用,进行能量转换流动、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从而使生态系统达到动态的生态平衡。但是在现有的社区教育数字化生态系统中,作为起着媒介作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不具备在学习者与建设者之间传递信息的功能。这也就割裂了学习者与资源建设者之间的双向联系,只能单向使能量从资源建设者传递到学习者,致使生态循环不能闭环。

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对学习资源交互水平的满意度,与学习者对交互的感知与资源中交互功能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建设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同时,要重点关注资源的交互性功能,增强数字化资源的交互性。

(三)资源建设者与学习者缺乏资源共创,难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1.资源建设者与学习者缺乏资源共创。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中,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授学生学习。而在社区教育中,学习者涵盖了社区内所有的成员,以成人学员为学习主体。成人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为成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诺尔斯(Malcolm.S.Knowles,1913- 1997)认为,成人的社会生活经验对个体的学习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5]对成人个体来说,更多情况是借助先前的社会经验来学习和掌握知识,而不是以教师的传授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目前,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主要由国内几家大的软件公司建设制作,制作过程主要包括选定课程主题,邀请教师讲授,进行视频拍摄,制成学习课件。在整个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难觅学习者的身影。授课教师主要是根据个人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讲授,之后由专业软件公司制作成学习资源。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建设的学习资源难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2.缺乏共创的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生态危机。在社区教育数字化生态系统中,资源建设者和学习者是该生态系统的两大群体,两者通过学习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当前的现实是资源建设者单方面建设资源,资源建设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割裂的。资源建设者建设的资源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导致学习者拒绝使用网站提供的资源,资源建设者与学习者两大群体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断,使整个生态系统失衡。

三、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生态重构

(一)使竞争从无序变有序,建设和谐有序的生态系统

目前,上海市有17 个区县的数字化终身(社区)学习网站,其建设主体皆为各级政府。基于这样的前提条件,为了构建和谐有效的社区教育生态系统,使数字化终身(社区)学习网站之间的竞争从无序变为有序,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首先,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建设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统筹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合理布局终身(社区)学习网站。以上海为例,可以重点打造上海学习网这个平台,满足居住在上海区域的市民进行数字化学习的需求。

其次,加强对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效益考评。在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和维护上,承建和管理单位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学习资源建设。用绩效考评机制对资源使用率、平台管理情况、用户满意度等进行绩效检验,根据网络平台自动获取的各种资源应用情况数据,对资源建设者进行有效的绩效考评,以此来确定对后期资源建设和网站维护资金的支持力度。

再次,强化过程性评估。使用大数据分析,进行过程性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推动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保障资源的建设质量并提高学习平台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打破地域性条块限制,建立开放共享的

生态结构

目前,大部分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分别存储在各级政府出资建设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中,受资源建设方利益及狭隘思想观念的影响,各个社区教育网站各自为战,学习资源的访问使用局限于自家的平台。对于学习者而言,数字化学习已经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而区域社区教育网站对资源人为地限制造成了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紧缺与浪费共存的乱象。

健康教育生态的前提是开放。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各要素之间才能实现充分互动,维持供需的平衡。这种开放是一种动态的新陈代谢,吸收符合教育规律的有益经验,剔除违背教育规律的不利做法,从而实现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6]建立开放生态结构,共享社区教育资源。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共享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市民个别化的终身学习需求,让学习者拥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提高了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使用频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的社会效益。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可以避免学习资源的重复建设,将建设资金用在开发新的学习资源上。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共享资源后的社区教育网站可以向市民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为市民学习提供更多选择,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平等地获得学习和自由发展的机会。

(三)进行学习资源共创,建立有效的联系媒介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瓦戈(Vargo) 和鲁什(Lusch) 在2004 年提出的服务主导逻辑(Service-Dominant Logic,SDL)理论,企业和顾客在资源整合和能力应用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价值[7],双方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为了同一使命而共同工作。学习资源建设者应与学习者共创学习资源。在网站建设和学习资源开发过程中,资源建设者要听取学习者的意见和建议,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资源建设者要充分调研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和学习需求,让学习者参与到资源建设之中。在设计学习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意见,让学习者参与内容选择、使用评价和意见表达。在社区教育数字化生态系统中,学习者群体是资源建设者存在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了学习者群体,学习资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对于资源建设者群体也是如此。因此,资源共创对资源建设者和学习者是互赢的举措,将使社区教育数字化生态系统保持有效的和谐的能量转换、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在自媒体时代,学习者在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成为学习资源的建设者。通过资源共创,网站资源将更加丰富,学习者个体之间通过分享学习资源而相互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