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00:26:16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篇1

一、科学实验的研究

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教师一定要亲手做一次,这样在小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针对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想出应对措施,或者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在小组中能够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干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结果会比教师直接给出的答案记得更加深刻。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规范、科学,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不经意的举动很有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教师也可以在做第一遍实验的同时指导每一组的组长,要求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兼顾到自己的组员,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科学知识的见解,提高实验的效率,也可以增强小组长的责任心。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对每位学生说清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是第一次进行科学实验,一定会感到新奇,教师一定要在第一次的科学实验就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很有可能会不够仔细,教师不会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这时,小组长就要更加认真,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科学实验的总结

小学生做完实验之后,要对自己做的实验总结一下,将小组中每一位成员做过的每一个环节想过之后,了解实验过程中的科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将实验总结报告完成,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路上,对科学研究愈加有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篇2

【论文摘要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该探究报告通过在大量的文件检索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目前我国及昆明市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状况,根据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尽可能低耗高效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对可能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放在教师科学素养方面,发现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针对昆明市目前状况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的策略,并根据策略要求,开发研制了既具有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的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支持平台。

一、新问题的提出

1、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我国,由教育部领导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地把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

2、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的科学课,从学校的重视程度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都和整个课改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观念上看,一些学校把科学课列为另册;从教学计划上看,课时常被挪用去补语文、数学;从教师队伍看,兼职比例过高,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其列为课题探究,在当前,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二、探究的目标

1、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最后探究成果为探究报告。

2、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新问题及其原因,及时了解本地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目前状况,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3、对儿童科学素养状况以及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目前状况、存在新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本地区今后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重点。

4、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取得好成效的行动策略,为云南省创造性地使用《科学》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5、研制开发“小学科学素养培养教师备课系统”,挖掘科学教育资源,为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

6、改革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7、进一步发挥我区的科学教育的功能,扎扎实实地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使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三、课题探究组织的原则

以五华区教育科学探究中心为主牵头,专兼结合,上下结合,理论探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以理论探究为指导,以调查探究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依据,以策略办法探究为归宿。

四、探究的方法

以行动探究为主,结合进行理论探究和调查探究。

五、探究的过程

共包括理论探究、调查探究、行动探究和初步实施和总结分析几个主要阶段。从2003年3月到2005年11月,历时两年零8个月。

(一)理论探究

1、基础概念探究

科学素养是本课题的基础概念。对于这一基础概念的科学界定,直接关系着调查探究和行动探究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通过多渠道查阅文献资料并紧扣课改有关理念,我们的对科学素养的概念性定义熟悉如下摘要:

在西方国家,科学素养一词的英文表达是ScientificLiteracy。literacy有着两个不同的意思摘要:一是指有学识,有学养,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对象是一般普通大众。《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可见,科学素养主要是后天培养的修养。一种普遍的熟悉是摘要: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熟悉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喜好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把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去解答和实践有关的新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猜测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尔(JonD.Miller)教授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摘要:

①熟悉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

②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有所了解,具备科学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判定某种说法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

③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关注影响,能够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新问题做出合理的反应。

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观点,联系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出科学素养四个核心要素,即摘要:科学喜好、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喜好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引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方法指对熟悉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的了解或把握,以及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新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定、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和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科学知识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科学精神则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定、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能独立思索又乐于互助合作。

由此可见,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和教学的统一。既要进行责任感、团队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等规范性教育,又要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喜好,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一项需要多方紧密配合,共同实施的系统工程。

2、基础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为在小学阶段加强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原理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整个认知发展基本上可分为摘要:感知运动阶段、前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一发展阶段均有一独特的基础的认知结构,所有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阶段论提供了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应教什么和怎样教的科学教育的心理学依据。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数学水平较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提高,自然常识等科学课程中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探索也成为可能。所以,在这一阶段进行科学教学利于儿童认知发展。但仅靠自发的探索对他们的科学思想的发展是不够的,而科学教育才使儿童的科学思想发展成为现实。皮亚杰所说的自然发生的科学的基本概念,在初等科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功能。

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原理,根据教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按教学的规律性和原则来制定一个最佳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方案,以期用不超过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所说科学素养培养最优化是针对我区小学生这一个体和群体的实际条件而言,以期遵循尽可能合理发展的进程及取得尽可能好的发展结果,尽量使我区小学科学教育做到低耗高效。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摘要:“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上述基础理论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可以引为行动探究的指导性基础理论。

(二)调查探究

1、将概念性定义转化为操作性定义,使科学素养可测量可评价是本探究的重点,因此,我们确定了调查工具。

我们按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依据国内现行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和《科学(3、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参照《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国家教育部%26lt;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6gt;研制组)及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等,设计了评价工具《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及《五华区小学生实验技能考查办法》。其中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受测查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周岁)、学校。第二部分由47道题目构成,分为判定题和选择题两大类,判定题共10题,用于测查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科学概念,其中有9题选自国际通用测试题,以便进行比较;选择题共37题,分别测查学生的科学喜好、科学方法(包括科学活动特征和动手能力)、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个体科学素养的总分是由47道客观题经赋值后计算而得的,而《五华区小学生实验技能考查办法》作为对科学能力调查的重要补充,另外,我们还设计了《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以便相互印证,全面反映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真实情况。

(1)对科学知识的了解

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用22个新问题来加以测量,其中9个为是非题,13个选择题。

9个是非题为摘要:

电子比原子小。

千百年来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漂移并将继续漂移。

早期人类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

地心是热的。

我们呼吸的氧气来自植物。

激光由汇聚声波而产生。

抗生素能杀死细菌和病毒。

就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生命进化而来的。

地球围绕太阳转,转一圈为一年。

13个选择题是摘要:

计算机软件是指摘要:

DNA是指摘要:

“克隆”是属于哪个学科领域的尖端技术?

人的正常体温是摘要:

下列五组物体中,哪一组全由生物组成?

雏鸡在蛋里孵化21天。它在蛋里时从何处吸取营养?

将一片面包放在哪种环境中最轻易发霉?

植物的叶子进行光合功能主要是通过摘要:

植物的种子是从哪里长出来的?

流水、铁矿石、太阳、油哪一种不能做能源?

把蛋壳、塑料杯、纸盘、桔子皮几年后挖出来,试问哪样东西保持原有状态未发生变化?

滥伐森林所造成的主要危害是摘要:

蝴蝶落在叶子上产了卵.下面列出的四种变化顺序[]是正确的。

(2)对科学方法的测量摘要:

对科学方法的把握程度用13个新问题来加以测量

如图光线射到镜面上后会怎么样呢?

由白色谷粒和黑色谷粒磨出来的粉是什么?

为什么说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对健康有益的物质?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是摘要:

昆虫把树上的花粉送到草的花上,最可能的后果是摘要:

小明往盘中浸湿的纸面上撒了几粒种子;小康的盘中没有纸但加满了水,也撒了同样的种子,并把它放在小明的盘子旁边。两天后,小明的种子发了芽,而小康的种子还是老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上腹部左侧疼痛,可能是摘要:

把温度计放人热水杯里,温度计中液体上升,这是什么原因?

下表记录了四个城市同一天的气暖和降水量(降雨或降雪)。哪个城市降了雪?

下图表示一块积木放在淡水杯里。假如把积木放在盐水里会是什么情景呢?

这是一只鸟脚.在什么地方常看到这样的脚?

小明、小英二人玩翘翘板。小明体重比小英重,小明坐左边,小英坐右边,小英怎样才能把小明翘起来?

一只盒子里放着铁粉和沙子。要把两者分离开来,最简单的方法是摘要:

小明想了解种子在亮处轻易发芽还是在暗处轻易发芽。他在浸湿的纸上撒了几粒种子,接下来需要做什么呢?

(3)对科学精神的测量

对科学精神的测量通过以下6个新问题来加以实施摘要:

在科学上是没有什么不能怀疑的。

有几个孩子在分辨三个灯泡中哪个最亮,你觉得谁说得最对?

你会使用电饭锅,电视机,录音机,VCD,电脑,电风扇,洗衣机吗

你使用过这些工具吗?榔头(锤子),螺丝刀,钳子,扳手锯,电烙铁,美工刀

你对算命之类摘要:

你经常注重自己身边的科学新问题吗?

(4)对科学喜好的测量

对科学喜好的测量用以下6个新问题来加以实施摘要:

你有没有参观过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等等?

你阅读课外科普读物吗?

你有没有进行过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玩具、模型)?

你是否喜欢上自然(科学)课。

你喜欢问一些科学新问题吗?

你喜欢保留科学文件吗?

2、通过调查,对目前状况有了较为具体、真实的熟悉。

(1)学生科学素养基本情况调查。

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分两部分进行,一是书面闭卷考查,以《五华区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为评价工具,卷面分值为100分,40分钟完成,学生单人独桌。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五华、西山、盘龙等区部分学校六年级一班的学生。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03年9月,共发放问卷347份,回收问卷318份,有效问卷306份。

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卷总变量数为47个,新问题形式为客观题,以“分量表”形式出现,采用等距标度。由于调查样本容量大,采用分量表得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对其信度进行估计。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摘要:

第一,我区(昆明市主城区)小学生科学素养总体水平偏低,和全国小学生科学素养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第二,城区和城郊学生科学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山区农村学生。

第三,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我区学生优秀率高于平均水平,中等低于平均水平,较差高于平均水平,最低分低于全国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摘要:城区学生科学素养总体水平不低,差距主要在于山区学生。

第四,以城区小学生为对象的实验技能操作测查总体情况良好。四项测查(操作规范、过程科学、记录准确、结论合理)优秀率和良好率分别占到79.8%、78%、77.9%和80.8%,总体成绩接近80%。(祥见下表)

表1摘要:小学生(六年级)科学素养水平

优秀

中等

较差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学校类型

城区学校

27%

46%

27%

95

16

55

城效学校

17.8%

64.3%

17.9%

92

26

58

山区学校

8.4%

43%

48.6%

75

9

49

样本总体

11.5%

29.8%

58.7%

95

9

54

表2摘要:和全国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比较

优秀

中等

较差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昆明市

11.5%

29.8%

58.7%

95

9

54

全国

8.0%

36.2%

55.8%

95

11

59

表3摘要:学生实验技能操作情况统计

等第

项目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操作规范

45.75

34.12

15.75

4.38

过程科学

41.38

36.75

14.75

7.12

记录准确

37.25

40.75

12.50

9.50

结论合理

47.50

33.38

16.25

2.88

(2)我区小学科学课教师科学素养调查。

此项调查采用中国科协分类题目,结合全区教师自然情况进行全面测查,结果如下摘要:

表4摘要: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基本情况

个人情况

科学知识得分

科学方法得分

科学性质得分

M

SD

M

SD

M

SD

性别

36.4%

12.24

2.32

16.16

2.69

27.19

4.21

63.6%

11.65

2.23

15.55

2.78

26.23

4.03

年龄

%26lt;35

63.7%

12.09

2.19

15.96

2.71

27.07

3.98

35-50

24%

11.86

2.25

15.89

2.71

26.80

4.12

%26gt;50

2.3%

11.30

2.54

15.46

2.97

24.93

4.37

学历

中专

19.0%

11.12

2.42

15.15

2.68

25.41

4.14

大专

64.2%

11.96

2.23

15.93

2.61

26.78

3.88

本科

16.8%

12.61

2.19

16.61

2.71

28.02

4.28

培训时间

≤30学时

65.8%

11.82

2.27

15.18

2.68

26.53

3.95

%26gt;30学时

34.2%

12.16

2.31

16.02

2.65

27.26

4.23

自然教龄

≤4年

51.0%

11.84

2.37

15.79

2.79

26.86

4.02

%26gt;4年

49.0%

12.05

2.21

16.07

2.53

26.72

4.10

职级

高级

38.1%

11.97

2.36

16.12

2.62

26.65

4.25

一级

51.6%

11.99

2.27

15.93

2.70

26.91

4.03

二级

10.3%

11.60

2.14

15.31

2.58

26.64

3.51

由上表可知摘要:教师们的科学素养偏低,和中国科协用同样的题目对公众的调查结果相比,情况并不让人乐观。这不仅体现在科学知识和方法上,更主要体现在不少教师对科学究竟是什么还没有真正理解。和科学素养水平有显著关系的首先是学历因素,其次是培训时间的长短。科学课的教龄只和科学知识和方法有显著关系,而和科学性质无显著关系。职级和三个方面都没有显著关系。此外,男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普遍高于女教师,教师的年龄和科学素养水平成反比。

3、讨论摘要:

(1)我市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一般。

我市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由于所处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市区经济相对发达,师资优良,科学课资源投入力度较大,课堂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尤其是近几年来较为注重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教育理念比较新奇;城郊学校由于应试压力相对不太大,教师和学生对待各门课程的态度相对平等、精力投放相对均衡,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山区学校应试教育惯性很大,学生往往重视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课,轻视或忽略科学等“副课”,导致山区学校科学教师学历偏低,兼职者偏多,自身的科学素养不高,再加上课程资源短缺和授课时间不足,学生的科学素养势必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此外,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主要还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重要方面,从观念上到策略上都还有待提高。要使学生对外界事物有正确的熟悉和判定力,有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科学新问题,就必须要从小树立科学精神,让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仅限于课堂。调查显示昆明市的小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喜好,但真正参和科学活动的比例却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另一方面也说明科学教育还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开展。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认为,本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一般,但学生科学喜好比较浓厚,他们对世界、对具体事物、对学习过程都布满了好奇,对科学知识的把握程度较好,我们的科学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素质、科学素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我区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偏低。

从全国和我区的调查中发现摘要: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熟悉水平比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水平更影响其在教学中的表现;科学方法把握程度的影响次之。

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学习完成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非凡是对“尝试错误”缺乏正确的熟悉,因而“探究”常流于形式。这是妨碍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不可忽视的新问题,反映了教师们对科学性质的理解和教学误区,这不仅体现在科学知识和方法上,更主要体现在不少教师对科学究竟是什么还没有真正理解上。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的非科学和伪科学行为摘要:虽然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和和合作的理念耳熟能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较多采用竞赛、限时完成实验的做法;弄不清怎样正确理解和应用建构主义于教学实践之中,错把孩子们的幻想当成科学假说;今天任何一项重要科学成就,都来自于科学家之间、科学家和其他人之间的坦诚合作,然而我们的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本身不鼓励竞争,而鼓励合作这一特性。

(3)教师科学素养水平显著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调查表明摘要: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日常的教研情况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城区小学经济条件较好,科学课资源投入力度较大,注重科学课程师资的建设,课堂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注重实施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比较新奇;山村小学由于条件差,师资缺编,教育管理者对待课程的态度不平等、精力投放不均衡,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当然,山村类小学是区划后划入五华区的学校,原有学科基础薄弱也是原因之一。

其次科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城区学校科学专职教师1.5人/校,城郊学校1人/校,山村学校0.2人/校。而各校专、兼职教师总体人数比为1摘要:4.5,学校专、兼职教师35周岁以下和35周岁以上总体人数比为1摘要:1.8。结合这些数据,我们将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子项对产生学生科学素养差异的原因进行假设比较,成明显正相关。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学校对科学专职师资培养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学校管理者对于课程发展的相对均衡性的重要性熟悉不足,难以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和建设办法;制约学校管理者实施课程较为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区域中学录取时的评价内容——自然(科学)属于不在评价内容范围中的课程,因而较为忽视;同时我们发现有较好管理思想的学校,管理者一贯较为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较为均衡的实施新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师资的均衡建设,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的信誉度在区域内也一直得到受教育群体和社会的认同。

(三)行动探究

1、行动策略

从目前状况实际出发,以有效提高全体小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目标,充分利用“三个优势”,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即,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搞好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科普教育机构的协作,拓宽科学课教师培训渠道和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渠道;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条件优势,实现科学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科学课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优势,发挥团队精神,促进均衡发展。抓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提高科学课教师整体素质;抓好科学课教师备课系统和小学科学课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提高科学课教学现代化水平;抓好科学课课堂教学探究工作,充分发挥主渠道功能;抓好科普教育活动基地建设工作,拓宽科学教育渠道。

2、行动原则

以培养科学喜好为突破口,以传授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支撑,以培养科学精神为目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和科普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统筹规划,分类落实,务收实效。

3、主要工作

第一,深化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促进学生发展。

=1\*GB2⑴开展了以“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题的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其中《各种材料的锅》、《各种各样的液体》、《蜗牛》等一批好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主,展现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为众多的科学教师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起到了示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GB2⑵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体验科学过程。

①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宋庆龄少儿发明大赛”、“全国劳技作品创新大赛”、“科学在我身边科普演讲故事会”、航模、海模、车模竞赛、风筝制作比赛等等;

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普活动,利用科技月、科技周带动广大学生参和到实践探究中来;

③开办各种形式的科普培训及讲座,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

④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展示机会,同时通过亲历探究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的真谛,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

=3\*GB2⑶夯实科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科学思维的练习和科学方法的获得。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开展了多次交互性课件设计、教学设计、论文竞赛活动,促使教师反思、总结,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件、教学设计和论文。

=4\*GB2⑷挖掘社区资源,建立多维科学教育资源。

①组织学生定期到社区进行科普宣传,使社区成为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阵地;

②积极参加省市区科技节的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宣传展版,向市民介绍科普常识;

③和物理探究所、生态所、昆明动物探究所等科研单位,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多家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为学生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④积极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建立课外科普调查基地,同时聘请有能力的家长为课外辅导员协助指导活动的开展。

第二,针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多渠道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1\*GB2⑴开展了以“科学性质”为核心的培训。举办了五华区第一期科学教师骨干培训班。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带领老师外出考察学习,并通过实践考核,促使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先后聘请了昆明市教具站的李晓老师进行昆虫标本、植物标本的标准制作培训指导;聘请了云南省特级教师董渭介绍地矿知识,并亲自带领培训班教师上山采集、制作化石标本;特级教师钟兴为培训班学员讲授进行课题探究的方法、过程;全国机器人制作培训获奖者、南站铁小的董老师对学员进行机器人制作培训指导;心理学专家彭华军对学员进行了科学学习心理学的培训。

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分别到美国、上海、重庆、西双版纳等地学习交流,取长补短。通过一系列的外出取经活动,增长了教师的知识,拓宽了教师眼界。

经过近300课时(含外出考察学习课时)的培训,切实提升我区科学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2\*GB2⑵成立科学教研协作组,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针对科学学科的特征,我们成立了五华区小学《科学》课程教研协作组,分别由几所相邻学校组成的教研协作组,为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强化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解决教学中碰到的实际新问题。通过教研协作组和全区性教研点面结合、有分有合的活动,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针对性;通过个人、协作组、全区性教研活动三个层次的探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科学教师的素质,构建起一支学习型、探究型、创新型的科学教师队伍。

积极利用地区资源,组织教师参观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系地矿博物馆的化石、矿物标本展览,了解昆明地区动物的进化发展以及矿物储存开况。

=3\*GB2⑶建立专家支持系统,专家引领,专业成长。

课题组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聘请了我省仅有的四位自然特级教师,参和引领、指导课题探究,并现身说法,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此外我们还积极争取各大专院校的相关教师参和五华区科学课程师资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我区现有市、区级自然(科学)学科带头的示范功能,请他们为其他教师上示范课、探究课。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在全区范围了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即让一名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帮助一名青年教师成长,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有效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加快他们的成长速度。

=4\*GB2⑷规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促进教师科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①在省市开展“普实”检查工作的基础上,我区定期进行实验室互检互查,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强实验室建设;

②组织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参加省教科院举办的实验技能培训班;

③开展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竞赛活动;

④开展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开展教学实验。

=5\*GB2⑸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升科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作为现代教育的支撑,信息技术必须和学科课程整合。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要素越来越清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学会搜集有用的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把握科技进步的脉搏应成为科学教师必备的能力,为此,我们要求40岁以下的专职科学教师(不含新划入的学校)必须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这是一个洗脑的过程。通过互动式的培训学习,教师们不仅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应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和学的工具,有机地结合到课程中去,使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

第三,对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进行应用和优化。

在实践应用中,我们不断收集科学教师对备课系统的使用反馈,根据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和教师的需要,不断优化教师备课系统,不仅弥补了市场上缺乏科学备课系统的空缺,而且使备课系统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按照教学设计和分析反思这两条线索组建资源,使其既具备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框架构建的逐步成熟,资源储量的不断丰富,为教师们备课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助手,一种有力的工具,减轻教师备课的劳动强度,省去了寻找各种资料的烦恼,教师可以参阅各种资料和教案而很快地写出自己的教案,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科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性知识和相关的情报,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提供了多媒体资料,对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可接受性具有重要功能。

第四,开发和优化实验室管理系统,促进实验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在小学几乎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员,此职大多由自然教师兼任,由于工作量大,尽管教师们非常努力,也很难面面俱到,为此,我们开发了“实验室管理系统”,利用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实验教学统计表、实验室明细帐、借用登记表、维修保养记录表、报损报废记录表、正常损耗登记表等十余种表格的微机管理,使填写、查阅规范、方便快捷。

六、探究的成果

(一)明确了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基本途径。

1.加强科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多途径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熟悉到摘要:科学学科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实验对于学生把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抓好科学教育主阵地——科学课堂教学,以探究学习为科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夯实科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科学思维的练习和科学方法的获得。

4.构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各种活动为双翼、各界教育力量为支撑的儿童科学素养教育网络。通过丰富的活动,建立开放的科普活动内容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使科普活动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自身回归。

5.加强科学课程教学和科技教育的整合,培养儿童的科学情感,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节或科技周;有条件的学校创科技特色学校。

6.加强科学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形成了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

=1\*GB1⒈建立以科学性质的培训为核心的科学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

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探究水平,形成一支懂业务、善反思的科研教师队伍群体。

=2\*GB1⒉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学历晋升。

=3\*GB1⒊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应独立科学教研组,或加入区域科学教研协作组,加强校本教研。

=4\*GB1⒋开发科学教育网络系统,为科学教育提供广阔的信息平台,减轻科学教师负担,提高备课质量。

我们开发的科学课多媒体备课系统,涵盖了教材分析、教学建议、优秀教案、CAI课件、教学参考资料等内容,可以大大节约教师查阅资料、理解教材、制作课件的时间,使用多媒体备课系统进行备课一般每课时需要30分钟,而且备课系统中,设有课后小记,备课心得等栏目,教师可随时记录备课时的心得心得及教学反思,计算机能自动存诸,便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提高。

备课系统的使用,不仅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利用其交互性强的特征,为学生创新思维、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创造了条件,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反思、课后交流平台。

(1)、提供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2)、每个教学内容配有多篇风格各异的优秀教案;

(3)、每课配有CAI课件及相关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任意组合和选用;

(4)、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及学生课后拓展资料。

5.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

6.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并完善实验室建设,提倡灵活开展探究教学,自制教学用具,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调查发现,小学科学教师工作量较大,一般情况下每周16—18节课,有的达到24节之多,每位教师备一课时大约需要74分钟左右,年青教师所需时间则更长。而且在小学几乎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员,此职大多由科学教师兼任,所以碰到实验课预备分组材料时所需时间还更长,上完实验课后,除实验材料的清洗、分类、入柜等工作外,教师还要填写各种实验记录表格。因此,教师很少有时间进一步了解学生,探究学法,从而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自然(科学)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使用,不但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而且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及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如实验室明细帐,按常规教师需要1-2天才能做完,但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来做明细帐仅需20---30分钟即可;又如填写借还登记表一般需要6分钟左右,而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仅需几秒钟即可完成。

(三)形成了一批物化成果摘要:

1、开发了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

2、开发了实验室管理系统。

3、形成和课题配套的优秀科研论文集锦。

4、形成了课题探究报告。

5、摄制了一批优秀课堂实录,为教学探究的开展提供了支持。

七、结论和思索

科学新课程的改革是提高区域儿童科学素养的良好契机,首先需要教育各条线思想熟悉上的统一和合作,教育管理和服务部门、学校,需要统一熟悉,需要站在建设一流学校,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角度,实施较为均衡的发展课程的理念,从而全面均衡发展学生素养;其次要加强师资建设,巩固有效教研办法,创新教研思想,点面有效结合,走大众教研之路。

(一)通过本课题探究,促进了我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优”发展。在课题探究期间,我区学生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十八届、、二十届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儿发明奖评选、全国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共有1243人次分别获全国、省、市、区级奖励,其中“自动环保垃圾车”等小发明已申请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另有一部分的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办理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由此可见一斑。

(二)促进了我区科学教师科学素养,促进了我区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我区科学教师的科研素质,自主、学习、交流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促使教师向学习型、探究型、专家型转变。出现了一批在五华区,昆明市,甚至云南省、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名师。

(三)明确了本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新问题及其成因,及时了解本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目前状况,进一步推进我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四)促进了科学课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

传统纸笔测验独占考场的模式正在静静静地发生着天翻地覆地变化。我们熟悉到摘要:考试和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为科学素养中核心的科学思维、科学品质等不是简单的纸笔测验就能测量出来的。而且,考试和评价制度的导向功能将决定科学课程未来的走向。所以,我们将实验技能考核列为重要的补充。用发展性评价,多次评价,多元评价呵护儿童的好奇心。

在课题探究期间,我区科学教师43篇论文在各级获奖或发表,有7节竞赛课在市级以上获奖,有12个课件获奖。课题组成员更是硕果累累,有2人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科学课竞赛获一等奖,4人被吸纳为云南省讲师团成员,5人被评为云南省优秀自然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科学教育先进个人,7人为省、市课堂教学上示范课。

我区科技辅导员主要由科学教师担任,课题探究期间,共11位教师获省、市、区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212篇科技教育活动方案获省、市、区级奖励;4所学校被命名为省、市级科技示范学校。科学教师已逐渐成为我区教育改革的带头人。

八、未来和展望摘要:

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才能为国人的科学素养整体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后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探究。

1、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实验。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一个验证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过程,更是一个布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如何以使用新教材实验来推动本地区的科学课程改革,同时又通过课程改革实践为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科学课程的特征和构建方式是今后的探究方向。

2、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及策略。

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如何落实?如何在理论和实践间找到结合点?例如摘要:如何“用教材教”?如何体现“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等新课程实验中碰到的新问题及策略是我们今后的探究重点。

3、科学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

目前,新课程评价改革滞后已经成为阻碍新课程实验的瓶颈,科学课也是如此。虽然在本探究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实施科学化的评价程序仍须进一步探索。

十一、参考文献

1、樊琪、赵骏《小学生科学素养透视》《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6期

2、李大光《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2000年

3、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探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92年

4、周世琴《农村小学开展探究性科学专题活动的实践探究》

http摘要:///jwt/info/doc/2003-10/17/25080/

5、金兼斌《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测量》

http摘要:///docsn/cbx/newmedia/academic/theory/zw/scientific%20literacy.htm

6、《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8、李峻《综合理科课程的开发和科学素养》《学科教育》1999年第3期

9、张红霞、郁波《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探究》

10、李建平《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一路走好》《中国教育报》2002

11、张俊《小学生科学学习目前状况的调查》《江苏教育》2004

【论文科学素养小学生科学教师策略备课系统

【论文摘要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该探究报告通过在大量的文件检索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目前我国及昆明市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状况,根据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尽可能低耗高效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对可能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放在教师科学素养方面,发现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针对昆明市目前状况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的策略,并根据策略要求,开发研制了既具有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的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支持平台。

一、新问题的提出

1、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我国,由教育部领导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地把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

2、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的科学课,从学校的重视程度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都和整个课改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观念上看,一些学校把科学课列为另册;从教学计划上看,课时常被挪用去补语文、数学;从教师队伍看,兼职比例过高,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其列为课题探究,在当前,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二、探究的目标

1、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最后探究成果为探究报告。

2、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新问题及其原因,及时了解本地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目前状况,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3、对儿童科学素养状况以及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目前状况、存在新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本地区今后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重点。

4、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取得好成效的行动策略,为云南省创造性地使用《科学》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5、研制开发“小学科学素养培养教师备课系统”,挖掘科学教育资源,为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

6、改革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7、进一步发挥我区的科学教育的功能,扎扎实实地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使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三、课题探究组织的原则

以五华区教育科学探究中心为主牵头,专兼结合,上下结合,理论探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以理论探究为指导,以调查探究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依据,以策略办法探究为归宿。

四、探究的方法

以行动探究为主,结合进行理论探究和调查探究。

五、探究的过程

共包括理论探究、调查探究、行动探究和初步实施和总结分析几个主要阶段。从2003年3月到2005年11月,历时两年零8个月。

(一)理论探究

1、基础概念探究

科学素养是本课题的基础概念。对于这一基础概念的科学界定,直接关系着调查探究和行动探究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通过多渠道查阅文献资料并紧扣课改有关理念,我们的对科学素养的概念性定义熟悉如下摘要:

在西方国家,科学素养一词的英文表达是ScientificLiteracy。literacy有着两个不同的意思摘要:一是指有学识,有学养,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对象是一般普通大众。《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可见,科学素养主要是后天培养的修养。一种普遍的熟悉是摘要: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熟悉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喜好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把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去解答和实践有关的新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猜测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尔(JonD.Miller)教授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摘要:

①熟悉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

②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有所了解,具备科学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判定某种说法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篇3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篇4

科学家的各种发明创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合理、巧妙地利用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通过讲解,激起学生的创造兴趣,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例如,教师可讲解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讲解他是怎样发明白炽灯、留声机、电影放映机、摄影机等电器的,使学生明白现在生活中应用且必不可少的电器均离不开爱迪生的发明,让学生从小立志,向科学家学习,逐渐培养学生平时留心观察事物、勤动脑、勤动手创造的良好习惯。

二、通过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

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还未成熟,在学习中没有足够的勇气创新、实践,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被动听讲的学习习惯,但同时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对每一个科学知识都有强烈的探索欲。在这种形势下,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及不断鼓励,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不良局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使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钻研、敢于实践。以一个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故事为例,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怀疑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两个铁球,一个1磅重、一个10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做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念是错误的。可见已有的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也许会发现曾经某个已成定论的科学知识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大胆质疑、猜测,不迷信课本和权威,鼓励学生向教师、家长提问,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由科学的探索者、质疑者渐渐成为发现者或创造者,使学生内心的创新愿望得到满足,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注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筛选,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以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科学教学效率。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主要是要求学生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为是这样”等角度对课本内容提出疑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评价,最终筛选出合理、有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探索实践,找寻问题答案。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及时改变传统说教式科学教学方式,通过科学小实验,使小学生体验到科学的有趣性,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演示的科学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准备一些卵石、摆、显微镜、通电线圈等小道具,让学生观察道具、使用道具,并利用这些道具进行科学实验,使其充分感受到科学的神秘性与趣味性。其次,将教学内容与科学实验紧密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充分地应用到科学实验中,在保证实验百分之百安全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讨论、去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科学概念与规律,不断探索与创新,使学生彻底弄懂实验现象,根据实验实践与实验现象观察,使学生总结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并培养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小设计与小发明,以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结合科学教学内容,每周开展1次“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等科学实践活动,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合实际的观点与动手能力,使学生将实验创新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四、结语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篇5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呵护和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探究能力是科学教师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经研究决定,举办2015年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竞赛。

一、参赛对象

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

二、征文内容

1.围绕生活中的科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所获得的发现、解释。

2.对自然事物、现象的观察分析报告,

3.小发明、小制作,自己设计的小实验.

4.小学生的奇思妙想。

三、注意事项

1.学生自愿参加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竞赛。由老师集中组织进行电子投稿,清老师将所有参赛作品按中年级和高年级两个组分类,将学生姓名、作品名称、初评结果制作成“小论文竞赛初评表”(在表后注明指导教师姓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手机号码和电子信箱),和小论文一起发到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竞赛投稿邮箱xxslw@126.com(如果教师本人参加教师论文或案例竞赛,请与学生论文一起打包发到该邮箱)。

2.科学小论文必须是小学生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家长不要加工。抄袭者一律取消评奖资格。

四、评选办法

1.分中年级和高年级两个组进行评比、设奖,按比例每类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本次竞赛设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组织奖。对各学校、县以上的教研部门或学会设组织奖,根据该地组织参加小论文竞赛的学生数量和获奖情况评定。

优秀指导教师奖。对组织小论文30篇以上,且小论文质量较高的指导老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

3.对获奖的优秀科学小论文,在时机成熟时,将择优汇集成书,正式出版。

五、活动安排

1.本次科学小论文竞赛的起止日期为2015年3月10日至201 5年11月30日+以收到邮件的时问为准。

2.每篇小论文交评审费1O元。评审费寄至: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67号科学课编辑部陈文斌收(邮编:430079)。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篇6

    一、基本概念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它研究的对象、任务决定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 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性质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研究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也不例外。对它性质的认定 ,综观六本教材,尽管各自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均给予明确而具体的界定: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由语言科 学和教育科学两大门类接缘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应用性是它的基本性质。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不是一门科学,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高本、叶本、袁本、崔本认为小学语文 教学法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周本认为它是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小学 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高本认为,这首先要辨清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前者 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后者则是这一学科的局部内容,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其次要认清的是,它有自己的理论主 张,有自己的概念和范畴,它的各个部分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初步形成一个认识体系。它吸收了诸多学科的 研究成果,依据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发展成为独具特征的学科,但作为一门科学,它还在形成之中。 高本的分析丰富、深化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法性质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而独立存在的标志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确立。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高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 究对象。它研究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 查和评价。周本强调,教学大纲中说明语文要教什么,教学法就应该把怎样教的问题加以阐释。叶本提出,小 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说明小学语文教材体系、内容和特点,二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法。

    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实际上是一门学科研究范围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重点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的规律,既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等特 殊规律。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崔本根据中师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提出,学科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具 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能力。袁本提得比较笼统,只是讲,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 比较顺利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提得比较高。

    笔者认为,在中等师范阶段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基本属于入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知道怎样备课和上课,使之能在小学顶岗上课,如果要使学生成为较高水平的小学语文 教师或者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那应该是专科程度的具体目标。

    (四)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因此,袁本、崔本、周本、高本、叶本都十分强调学习方法,都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和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袁本明确提出 理论与实际并重。袁本、崔本和叶本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如何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笔者认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方法,这是为本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在学 习方法上,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二、教材体系比较

    纵观六本教材的体系,其共同点在于:教材结构的前后组织遵循从基本理论到具体操作的顺序。教材首先 在绪论部分阐述学科的性质、研究的对象、教学任务、学习方法,然的着重论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 教材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对识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作专题叙述。在理论揭示 的基础上阐述具体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 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已初步形成,其学科独立性日益增强。

    六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教材基本线索的差别。有的教材各章节之间有明显的线 索,以贯穿各章,统领全书。如崔本、翟本注重以教学大纲的精神为指导,除了列专章(第一章)论述,还将 教学大纲精神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崔本直接援引大纲的有关论述,就达27处之多。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全面 了解大纲的内容,还附录了大纲全文。周本最后一章(第十一章)用一节的篇幅从六个方面阐述教学大纲的主 要精神。袁本、高本也注重渗透大纲的精神,但未能像崔本、周本那样安排专章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师范生 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各项具体内容之前,先学习教学大纲这一章,可以了解大纲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明确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指导,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学大纲应成为教材的主心 骨。袁本则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书。其他教材缺乏明确的线索。 第二,教材的篇章构成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五个方面 的内容。周本、高本、翟本、崔本、叶本分若干章进行阐述。而袁本则把上述内容纳入两章来阐述,用小学语 文的课堂教学(一)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二)列出。袁本作这样安排,主要后面有“语文课外活动”一章 。第三,文章内容的构建方式不同。周本、崔本、翟本、高本采用比较自由的编排方式,崔本、袁本、叶本皆 按一定的逻辑进行构建。如崔本体现得比较显著,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按照“教学意义要求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逻辑顺序编排,这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任何教学方法 都受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制约,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相适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探索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理论中最根本的、最为 基础的有三个:一是对小学语文性质的阐述,二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三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的阐 述。因为这三个理论问题对整个小学教学具有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以下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 较,从而了解教材理论探讨的状况。

    (一)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

    综观六本教材,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一是都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和思想性。二是都能遵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所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规定。所不同 的地方表现在: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详略的程度不一样。高本、叶本阐述是很详尽,其他几本阐述得 比较简单。二是对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看法不一样。有的本子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有的则认为 ,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的全部工作都是受它制约、被它决定、为它 服务的。

    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其共同特点有:一是都强调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是都能遵循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三是都能从个性(特定的 教学目的)和共性(共同的教学目的)的关系进行分析。

    六本教材对小学教学目的的阐述所取的角度不同,高本认为要正确理解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要了 解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和根据,着重从新时期对人才的总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和小学语文 科学具有的教育、教养、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袁本从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 系、特殊任务和共同任务的关系、学生今后的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崔本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时,紧扣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中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和一般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详尽地 分析听说读写的关系,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培养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的关系,突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抓住了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关键。叶本则 从培养语文能力、学习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笔者认为,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既基于语文科的客观性质,又基于主观要求,小学语文学教 学法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要特别强调准确、全面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崔本和袁本体现得比较好。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的阐述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文革前,有少数小学语文教学法讲义提到教学原则,但内容比较单薄。小 学语文教学原则真正成为大家普遍探讨的课题,是80年代以后,这是一个进步。

    综观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阐述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 学习规律提出教学原则。二是都能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教学原则。三是都能从“结合”上探讨每项 教学原则。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篇7

关键词:迁移理论;小学语文;应用策略

教师要合理利用迁移理论来指导语文课程的教学,这不仅能够全面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还可以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在我国古代就有在学习中用到迁移理论的例子,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曾经提出“由此以知彼”“举一反三”等蕴含迁移理论的论述。由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这说明以前学过的知R是现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或者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来推理出新的知识,通过已有的知识推断、判断事物的发展规律。虽然古人发现了学习中迁移的现象,但并没有系统地提出迁移理论,也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那么,在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迁移理论呢?

我将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迁移。第一点是由字到字的迁移,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对字、词的教学,在教生字的时候,有的老师常常会单个单个地教,这样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将迁移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常常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教一个字的时候,我们将它的偏旁、笔画、顺序以及组词教会后,就可以把类似的字一并学习,比如说这些字的偏旁不一样,但是另一半都是一样的,如“清”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请”“情”“晴”等,它们因偏旁不同而读音不同,但是它们却非常相似,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对比学习,让学生更加容易记忆,而且提高了学生字、词的认知程度。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举一”归纳识字方法,如示范教“偏”字,指出“偏”是形声字,左边的“人”表示“偏”与人的住处有关,从而归纳出识字方法:看偏旁,明字义。举一之后,再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自学其他类似的生字,如僻、础、勉、厕、资、膜等。运用这些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第二点是词语到词语的迁移,词语有褒义、贬义还有中性词之分,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是褒义词、什么是贬义词、什么是中性词,然后运用迁移理论,对词语的词性进行分类,只有辨别词性之后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词语。第二方面,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这个原则是语言学科必须要坚持

的。语文学科中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的知识,一堂语文课的顺利开展,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他学科,因此要利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来促进语文学科能力的迁移,同时提高其他学科的知识水平,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时,站在语文的角度,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乌鸦并没有因为现实环境的限制而没有喝到水,而是通过变通来实现了自己喝水的愿望;从另一方面来考虑,为什么乌鸦把小石子扔到细颈的瓶中,水的位置就会上移,由此能顺利地喝到水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生活中的常识,或者说是进入中学后的物理知识来解答,这就达到了学科与学科或者学科与生活常识之间的联系。第三方面,通过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迁移。知识的迁移建立在学生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才能够充分促进知识的迁移。也就是说语文学科中,迁移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敢说敢想的能力。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的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探索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持续发展、动态平衡的课堂教学形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需要老师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和环境,促进课堂的高效率。

小学语文知识的迁移是由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任务决定的,教师要有效促进知识的迁移需要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

境,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篇8

    【摘 要 题】理论探讨

    【关 键 词】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邓小平理论/组成部分/发展机理

    【 正 文】

    邓小平同志生前十分关心和密切注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具体、直接地指导和大力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孕育和形成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已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全面地把握这一思想对于建设四个现代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迄今在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中,并没有把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放在应有的高度。事实上,无论从内容、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看,科学技术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系统中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子系统,它应占有自己的位置,把它分散在邓小平理论的其他部分中进行研究和阐述是不恰当的,不利于更深刻地揭示它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一、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

    仅仅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看,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内容就已是非常丰富、深邃的了,涉及到相当广泛的领域,主要有下面6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世界政治斗争的意义;3.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4.双管齐下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5.国家要发展就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6.关于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管理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在多种场合、多次对上述6方面作过深刻的说明和论证。例如: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谈话”及同年“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等文献,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具体、系统地阐述和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5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1986年“会见李政道夫妇的谈话”、1988年“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的讲话”等文献,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世界政治斗争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1977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年“同中央两位同志的谈话”、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9年“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的报告”、1982年“陪同金日成去四川访问途中的谈话”、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献,非常透彻地分析和阐述了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的道理;1977年“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83年“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的讲话”、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听取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等文献,强调要抓住体制改革这一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用双管齐下的方法使科技和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并提出了更具体、对现实更有指导意义的理论;1975年“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的谈话”、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5年“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的谈话”等文献,结合中外历史和现实说明国家要发展不引进先进的经验和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远的国策;在上述众多文献中,邓小平还多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论述过关于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述6个方面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简明、精辟地阐述了当代科学技术同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对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世界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所具有的意义。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结构、自成体系的系统,但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中,它又是一个与其他部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占有自己独特位置、不可缺少、不可取代的子系统。在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在论述其他领域的问题时,往往都从科学技术的视角加以考虑,有时还从科学技术对所论述问题起的作用和具有的意义加以说明。在论述到科学技术的问题时,往往又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其他领域的实际,邓小平对当代科学技术的特性、作用、意义的认识是非常深邃的。如果我们考察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留下的理论宝库,除恩格斯之外,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可以说是最深刻、最全面、最自成体系的。

    二、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缩影

    邓小平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首先是实践的发展,是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过人的智慧和胆略在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进行了准确、深刻的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大力创新而形成的。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它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这是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机理。这一机理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反映。因此,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缩影。比如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及其后对此的一系列阐述,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很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但他没有把科学技术放在生产力的首位。在马克思之后,列宁和斯大林虽然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有深刻的论述,但是他们对科学技术、生产力问题也发表过一些不那么准确、起码是容易被人误解的言论。比如列宁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是工人、劳动者。列宁把生产力定义为物质力量,科学技术不是纯粹的物质力量,它就不是生产力要素了。斯大林也讲过,用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藉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之助发动着生产工具实现着物质资料之生产的人们……构成社会主义生产力。斯大林实际上把生产力要素定义为生产工具和劳动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前苏联有关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宣传和研究中,一直把科学技术摒于生产力要素之外,如果有所谓争议的话也仅仅局限于劳动对象属不属于生产力要素,即二要素还是三要素之争。新中国成立后,在这方面也承袭了苏联的理论,包括毛泽东都把科学技术摒于生产力要素之外。这样做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上是非常有害的,它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忽视了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第一个问题就开宗明义地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0年之后,即1988年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很明显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首先是实践的发展,即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及其推动作用的实践的发展。在20世纪以前,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了技术的发展,生产和技术的实践又为科学理论的概括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即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如16、17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对动力的需求促成了蒸汽机技术的发明,提高蒸汽机效率的实践促成了热力学理论的诞生。对此恩格斯作了十分精辟的概括:“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页。)这与当时的实践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进入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生产、技术、科学这种关系开始逆转过来了。由于科学迅猛发展,科学理论往往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并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它们相互促进的时间越来越短,效果越来越大。如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关系式,后来哈恩的实验和梅特纳的分析,到最后原子能在军事上和工业上的应用,都表明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激光和半导体产业也是这样。实践表明科学技术的地位较之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有新的飞跃,具有第一位的意义,实践已凸显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对此邓小平作了深刻而准确的总结和概括:“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技术和生产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地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篇9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素养;环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65-0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把历史小论文纳入历史习作范畴,并且把历史小论文作为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评价方式。如何能提升高中生的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和历史素养呢?基于历史学科特色,从探究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功能、准确把握写作环节、建立论文有效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立足能力培养,探究写作功能

(1)聚焦展现学生历史素养的功能。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品质和经验的综合。历史素养就是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技能、基本方法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也包含文史常识、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等。小论文题往往渗透某种史观,紧扣教材重难点,关注社会热点与焦点,充分挖掘学科素养,拓展学科教育与鉴今功能,具有科学性与导向性。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第23题在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道历史论证题中,既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又体现了学科教育与鉴今功能,这正是历史学科的价值体现。

(2)展现学生知识学习深度的功能。材料论文题既是对考生的思维与心理水平和记忆水平的考量,也是对考生建构知识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查。材料论文题考查知识学习的深度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选材内容丰富、来源广泛,涉及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世界近现代的相关史料和历史评价资料;其次是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用来理解并说明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第三是围绕所给史料确定中心论题,然后展开论证。写作过程中应紧紧围绕确定的主题,充分利用材料,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论证。

(3)深化历史认知过程的考查功能。历史小论文的考查要求考生有层次地对所给史料进行理解从而获取有效信息,提炼出史料中所隐含的中心主题,运用判断、比较、鉴别、说明等史学方法做出系统完整的论证。这种考查知识认知过程的再现,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为了引导学生展现自己的认知过程,论文一般以某一线索或主题为线轴,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给出相关的论题,并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论证,从而得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见解。比如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第22题,要求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提取有效信息,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等几个角度进行论证,并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教育,进行知识再创新。

二、立足学科特色,抓好写作环节

高中历史小论文主要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论点、论据、论证和结论,总体要做到论点明确、论证符合逻辑、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论据准确充分。

(1)画龙点睛抓论点。提炼论点,是历史小论文写作的关键一步,如果观点提炼不正确,将会影响小论文的整体质量。用材料提出问题,用小论文的形式回答,是目前检测学生历史小论文写作的主要模式。因此,在审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结合问题看清楚材料的观点。如何提炼观点呢?这要求学生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抓关键句,明确观点。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

(2)知识能力抓证据。一是注重历史主干知识的整体性。历史小论文重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潜能、历史素养和历史主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夯实历史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用历史线索把零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二是注重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培养。高考历史材料论文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材料的能力,有效整合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进行合理论证、评价和创作的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学科思维能力的体现。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教材知识和史学观念、基本方法进行整合,然后分析、说明某种历史观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突破求证思维的框架。

三、立足评价标准,进行有效评价

公正合理的评价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有效性,才能使教学更加完善。历史小论文写作在评价方面主要依赖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深层互动,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试卷测验,不能只注重结果评价,更应该关注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评价,使学习成为一个“自我纠正系统”,从而促进学生更有效学习。在学生进行历史小论文题习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小论文的评价依据和评分标准,这对学生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帮助。立足评价标准,进行有效评价至关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在历史小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思维的层次性、逻辑性和整体性以及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历史小论文写作是高中历史新课改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学生改变传统学习历史方式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指导,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能增强学生写作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灵活性;发展性

一、突出师范性

面向小学,为社会发展服务,是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也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灵魂。小学教育专业是高师本科教育中的一个新系列,其课程计划应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和需求。作为师范生应具备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各种能力和技能,这些建立于文化知识之上的能力和技能,应当成为教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灵活自如得到运用。作为新型小学教师要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懂得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从事多学科教学的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等。在课程计划中,第一,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开设《教育基本原理》、《教育科研研究方法》、《现代教学基础理论》、《小学教育管理》《心理学原理》、《小学生心理学》、等课程,而且在选修课里又开设了六门教育理论课程。第二,重视对学生教师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开设《书法》、《教师口语》、《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在选修课里开设了如《数学思想方法》、《小学科学教材教法》、《小学社会教材教法》、《微格教学训练》等十几门与小学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无疑对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育科研特别是多学科教学有益;第三,为突出课程设置的师范性,各科教学目标中都确立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标准,把这些内容集中到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按计划和标准严格考核验收,不合格者必须重修,重修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二、加强实践性

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广大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加强了实践性研究,第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要培养新型的小学教师,又要使毕业生切实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简单的中师“延长”,也不能搞普通高师的“照搬”。在必修课里开设了《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写作》、《普通生理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古代汉语》、《儿童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自然辩证法》、《科技发展简史》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学校小人少,有的学校还在进行复式教学,因此我们的毕业生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专”型。这样在课程设计中还开设《体育》、《大学音乐教育》、《大学美术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还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2-3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为小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教育实践的比例,一、二、三年级各进行一周教育见习,四年级十八周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调查与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以往的中师和专科生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号召通过教育实习写出心得体会,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论文答辩不通过不能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小教本科学生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四、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五、确保发展性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出发,借鉴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结合我国现行小学课程的实际,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确保发展性,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保证语文、数学基础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优先比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克服中师毕业生文化底蕴过弱的不足。第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增强科技意识的培养。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挑战,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方法日新月异,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课堂上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呈迅猛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比例,同时开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具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小学科技活动指导》等选修课,目的是培养掌握信息教育技术的新型小学教师,使他们提高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制作教学软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第三,加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师范生必须加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中一方面提高这部分课程比例,另一方面拓宽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2]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吕达.积极进行课程教材改革[J].中国教育报,2000.3.14

[4]钟启泉,崔允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