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关键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1:53:49

教改关键

教改关键范文篇1

一、论题的提出

建国以来,在中学教育中,恕我直言,恐怕成绩最差的就是语文教学了。从普遍存在的现象来看,语文教学是只重形式主义的课文分析和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其语言素质的培养关涉到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和审美情趣等)。这样,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充当“听众”,充其量只会去解答一些语文选择题,而不大可能成为熟练地掌握语文工具的人。

近年来,虽然中学的升学考试命题愈来愈倾向于淡化死硬的知识板块,而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智力题,但这种考试改革毕竟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不能完全公正地考查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地方,况且,几十年教条主义的影响确实是积重难返,所以,尽管语文界年年喊改革,一些五花八门的教学法也层出不穷,但实际效果仍然是少慢差费——多数中学生在长达1500课时语文课堂里居然没有真正学到善读善写的本领。这种严重的教育失误不能不引起我们沉重的忧虑,那么,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在哪里呢?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这个怪圈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彻底扭转语文课“重教轻学”的局面,要着眼于学生本身语言素质的培养。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里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哲理:一方面,作为“人之师”,他必须能引好学生“入门上路”,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虽然能得到教师的指点,但要登堂入室,窥视宏奥,养成良好的语文素质,则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努力,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要而言之,要把握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就得从两方面着手:1>、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施教者论

以前,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里都供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把教师当作父母一样供奉。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出于这样的理解:父母是肉体的引路人,而教师则是灵魂的引路人。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正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出一般人的德才识学等方面的素质,具备了作“引路人”的资格。

然而,从当前全国语文教师的素质来看,非学者化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社会上有些人甚至认为:数理化是“硬件”,语文是“软件”。教数理化不能凑合,教语文可以凑合。这实在是大谬之见。客观地说,语文课不仅难教,而且收效慢。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想把一个班或几个班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从知识结构方面来说,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绝不能只守着一本教材和一份参考资料,而是至少要熟悉整个初中、高中的教材,除此之外,还必须博览群书,有较渊博的语言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章学知识,还要粗通一些边缘学科如哲学、历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而言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几乎各方面的知识都得涉猎——语文课好比一个超级市场,百货齐全,百十来个学生,古今中外、天上地下都要问老师,如果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就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裕如。比如说,学生问到古代的注音是怎么回事,教师就要能解释“反切”;再比如说,学生问到填词是怎么回事,教师就要能解释词的平仄和用韵的规定以及应当使用什么工具书等。

在表情达意方面,语文教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无论是在书面或者口头,应当能条理分明、逻辑严密、明白透彻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自然、感人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生动形象地描绘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

有了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表情达意的能力还不够,语文教师还得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比如,布置学生背的课文,教师也要能背诵如流;再比如,布置学生作文,教师自己也应当“下水”作它几篇,以示规范。言教不如身教。如此,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

有些教师,眼高手低,讲起作文理论来滔滔不绝,可就是从不练笔。这种懒于动笔的习惯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试想,一个“写作门外汉”,一个“空头理论家”,怎么能训练出文场笔苑的高手呢?

最重要最难做好的,就是语文教师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兴趣爱好,以便于因材施教。这里面的工作是很难“量化”出来的,但这种针对学生个人的指点和督促则是非常宝贵的。

总而言之,既当了语文教师,就得学“十八般武艺”(最好能精通一门外语并且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就要有“殉道的”的精神,不可有丝毫懈怠。经常穿街走巷或在家看电视打麻将是无法教好语文的。

三、学习主体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是现在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课堂教学为唯一的渠道,完全不顾及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只是一味训练学生怎样去应考。诚然,学生的学习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里,狠抓课堂教学不算错,但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课堂教学并未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听过许许多多的语文观摩课,这些观摩课有些就干脆设在舞台上,几乎都搞得很热闹,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一言堂”的变种。这些教师在观摩课里挖空心思地“变招数”,实际上真正动了脑子练了口才的是教师自己,而学生并未真正提高实用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生前曾把一些搬到舞台上的观摩课斥之为“好象做戏一样表演”。我敢断言,如果中学的每一节课都搞得象这些观摩课一样“热闹好看”,那么,到学生毕业时,其语文素养的提高恐怕充其量只是“微乎其微”而已——有的学生也许连一篇简单的消息也写不好。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味地灌输,学生的“主动学”被教师的“一言堂”所取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教师的“主讲”(或“主演”)所夺走,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束缚了学习主体的发展,阻碍了学习主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自己看书读书,不断吸取精神养料,一是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表达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上切忌搞形式主义,切忌一套一套“演”得好看,关键是注重实效!其原则是让学习主体动脑动手。一个真正为学生利益着想的教师,应该拿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从“演员”的位置退居到“教练员”的位置上来。教师的职责不应是滔滔演说(或满堂对话),而是相机指导、点拨。比如说教人打乒乓球,若是教练一味大谈孤圈球的原理,却不让运动员自己练一练,也不让运动员观摩一下孤圈高手的动作,那么,要教会运动员拉出高质量的孤圈球就无异于海市蜃楼了。难怪上海育才中学公开提出要变“讲堂”为“学堂”,这是很有见地的。

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引路人”,教师应当为学生做哪些事呢?

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治学方法,如“快速阅读法”“精读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做卡片、编索引的方法”“快速作文法”等等。

其次,要优化课堂结构。在四十分钟里,应尽可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开头几分钟,教师可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或预习的学习情况,然后布置作业,规定阅读或写作的要求。接着便进入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自己独立作业,教师巡视答疑——这一环节约需半小时。最后,教师用几分钟归纳和布置预习。当然,课堂结构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灵活的处理——比如遇到带有共性的疑难的问题,则可将独立作业这一环改为小组或全班讨论,讨论而得不出正确答案的,教师则可开怀畅讲,或纠正或补充或阐发。

最后,教师还应十分注意学习主体的非智力结构,如兴趣、爱好、意志、情操、信念等。甚至可以巧妙地利用“罗森塔尔效应”,以唤醒学生的潜意识,使他们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诸般心理品质,滋润其潜在智能,最终获得教师所期望的发展。

将课堂还给学习主体,这是个绝不能让步的原则。课堂教学绝不能讲究形式上好看,一忽儿这样一引导,一忽儿那样一分析要求,搞得眼花缭乱,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浪费了时间。还是实在、实惠一点的好。

有些领导和教师生怕讲少了是误人子弟,其实,照搬教参书“满堂讲”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这是极易偷懒的办法,讲完了也就完了,至于学生得到了什么,那鬼才知道呢!如果教师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学生,他就能断定哪些应讲,哪些不应讲。老子说得好,“少则得,多则惑”嘛!一堂课内,应尽可能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自己去读书作文作练习,来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才是语文课的“本来面目”!(至于有时也需要学生高声朗诵或热烈地讨论,则另当别论。)一个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语文教师,千万不要理睬那些“课上得不饱满啦”“分析不透彻啦”“冷场啦”等套子式的评论。

语文的“奥秘”是不可能由教师传导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引路和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代替不了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语文可以无师自通。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学生没有教师会学得更好。高明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前进路上的障碍”。反之,从学习主体方面来说,一个学生,如果他不执著、刻苦地阅读、思考和写作,或者他学而不得法,那么,即使他有一个高明的教师,那也是徒然的。决定的因素是内因,决定的“战役”要靠学生自己去打。因此,一个明智的语文教师不会过份把精力放在所谓“课堂教学艺术”上。过份强调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尤其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经常集中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估”)。关键还是在于抓学法,看你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看你是否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看你是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写字习惯、读书习惯、写作习惯、听话及听广播的习惯、言语习惯等等)。关于这一点,不迅速转变观念是不行的,忽视抓学法就是变相的误人子弟!

具体说,要把课堂还给“学习主体”,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1、总体把握,宏观控制。

学生已经了解的就少讲或不讲。以高中语文知识学习为例,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不少内容,在高中只是进一步拓宽和加深的问题,因此,教师大可不必从头讲起,只需指导学生清理出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即可。比如,可以指导学生画出“文体分类图表”“文学常识简表”“文言文知识结构图”等。

2、讲“难懂的重要的新知识”

换句话说,讲的内容应“以新的为主”,“以重要的为主”,“以难学的为主”,统编教材所编写的课后单元知识就是“纲”,抓住了这个“纲”,就抓住了“难懂的重要的新知识”。用课后“单元知识”来统帅本单元的课文,学生就会觉得纲目清楚,抓得住,记得牢。

3、指导学生自己在“阅读分析本”(或配套的“同步练习册”)上做练习。但此项练习不宜过多,不应占去其它几项的时间。

4、指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练习。

“读写结合”如同绘画中的“临摹”,不可小视。或仿写或改写或缩写,如把科学小品改成平实的说明文等。

5、抓好作文前的引导和作文后的讲评。

6、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

四、结语

语文是工具,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语文知识中的部分内容外,一般不具备深奥的理论,不象数理化那样难懂,非得教师一一讲解不可。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象数理化那样,理解了,就占有了,就可以去解决问题。比如,把握文章的精微之处就并非易事,而写出象样的文章就尤其难。语文素质的提高不大可能立竿见影,主要靠天长日久的熏陶感染。

近几年,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都尽可能让学生多读多写。我的工作主要是“引导、督促、解惑、检查”。我教的每一届学生几乎每年都能在省以上的作文竞赛中获得十项以上的等级奖(含特等奖和一等奖),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十篇以上的文章,在高考中拿到语文单科全省前几名。

教改关键范文篇2

必须从两方面着手:1、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论题的提出

建国以来,在中学教育中,恕我直言,恐怕成绩最差的就是语文教学了。从普遍存在的现象来看,语文教学是只重形式主义的课文分析和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其语言素质的培养关涉到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和审美情趣等)。这样,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充当“听众”,充其量只会去解答一些语文选择题,而不大可能成为熟练地掌握语文工具的人。

近年来,虽然中学的升学考试命题愈来愈倾向于淡化死硬的知识板块,而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智力题,但这种考试改革毕竟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不能完全公正地考查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地方,况且,几十年教条主义的影响确实是积重难返,所以,尽管语文界年年喊改革,一些五花八门的教学法也层出不穷,但实际效果仍然是少慢差费——多数中学生在长达1500课时语文课堂里居然没有真正学到善读善写的本领。这种严重的教育失误不能不引起我们沉重的忧虑,那么,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在哪里呢?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这个怪圈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彻底扭转语文课“重教轻学”的局面,要着眼于学生本身语言素质的培养。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里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哲理:一方面,作为“人之师”,他必须能引好学生“入门上路”,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虽然能得到教师的指点,但要登堂入室,窥视宏奥,养成良好的语文素质,则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努力,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要而言之,要把握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就得从两方面着手:1、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施教者论

以前,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里都供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把教师当作父母一样供奉。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出于这样的理解:父母是肉体的引路人,而教师则是灵魂的引路人。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正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出一般人的德才识学等方面的素质,具备了作“引路人”的资格。

然而,从当前全国语文教师的素质来看,非学者化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社会上有些人甚至认为:数理化是“硬件”,语文是“软件”。教数理化不能凑合,教语文可以凑合。这实在是大谬之见。客观地说,语文课不仅难教,而且收效慢。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想把一个班或几个班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从知识结构方面来说,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绝不能只守着一本教材和一份参考资料,而是至少要熟悉整个初中、高中的教材,除此之外,还必须博览群书,有较渊博的语言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章学知识,还要粗通一些边缘学科如哲学、历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而言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几乎各方面的知识都得涉猎——语文课好比一个超级市场,百货齐全,百十来个学生,古今中外、天上地下都要问老师,如果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就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裕如。比如说,学生问到古代的注音是怎么回事,教师就要能解释“反切”;再比如说,学生问到填词是怎么回事,教师就要能解释词的平仄和用韵的规定以及应当使用什么工具书等。

在表情达意方面,语文教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无论是在书面或者口头,应当能条理分明、逻辑严密、明白透彻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自然、感人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生动形象地描绘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

有了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表情达意的能力还不够,语文教师还得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比如,布置学生背的课文,教师也要能背诵如流;再比如,布置学生作文,教师自己也应当“下水”作它几篇,以示规范。言教不如身教。如此,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

有些教师,眼高手低,讲起作文理论来滔滔不绝,可就是从不练笔。这种懒于动笔的习惯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试想,一个“写作门外汉”,一个“空头理论家”,怎么能训练出文场笔苑的高手呢?

最重要最难做好的,就是语文教师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兴趣爱好,以便于因材施教。这里面的工作是很难“量化”出来的,但这种针对学生个人的指点和督促则是非常宝贵的。

总而言之,既当了语文教师,就得学“十八般武艺”(最好能精通一门外语并且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就要有“殉道的”的精神,不可有丝毫懈怠。经常穿街走巷或在家看电视打麻将是无法教好语文的。

三、学习主体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是现在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课堂教学为唯一的渠道,完全不顾及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只是一味训练学生怎样去应考。诚然,学生的学习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里,狠抓课堂教学不算错,但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课堂教学并未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听过许许多多的语文观摩课,这些观摩课有些就干脆设在舞台上,几乎都搞得很热闹,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一言堂”的变种。这些教师在观摩课里挖空心思地“变招数”,实际上真正动了脑子练了口才的是教师自己,而学生并未真正提高实用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生前曾把一些搬到舞台上的观摩课斥之为“好象做戏一样表演”。我敢断言,如果中学的每一节课都搞得象这些观摩课一样“热闹好看”,那么,到学生毕业时,其语文素养的提高恐怕充其量只是“微乎其微”而已——有的学生也许连一篇简单的消息也写不好。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味地灌输,学生的“主动学”被教师的“一言堂”所取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教师的“主讲”(或“主演”)所夺走,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束缚了学习主体的发展,阻碍了学习主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自己看书读书,不断吸取精神养料,一是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表达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上切忌搞形式主义,切忌一套一套“演”得好看,关键是注重实效!其原则是让学习主体动脑动手。一个真正为学生利益着想的教师,应该拿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从“演员”的位置退居到“教练员”的位置上来。教师的职责不应是滔滔演说(或满堂对话),而是相机指导、点拨。比如说教人打乒乓球,若是教练一味大谈孤圈球的原理,却不让运动员自己练一练,也不让运动员观摩一下孤圈高手的动作,那么,要教会运动员拉出高质量的孤圈球就无异于海市蜃楼了。难怪上海育才中学公开提出要变“讲堂”为“学堂”,这是很有见地的。

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引路人”,教师应当为学生做哪些事呢?

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治学方法,如“快速阅读法”“精读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做卡片、编索引的方法”“快速作文法”等等。

其次,要优化课堂结构。在四十分钟里,应尽可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开头几分钟,教师可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或预习的学习情况,然后布置作业,规定阅读或写作的要求。接着便进入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自己独立作业,教师巡视答疑——这一环节约需半小时。最后,教师用几分钟归纳和布置预习。当然,课堂结构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灵活的处理——比如遇到带有共性的疑难的问题,则可将独立作业这一环改为小组或全班讨论,讨论而得不出正确答案的,教师则可开怀畅讲,或纠正或补充或阐发。

最后,教师还应十分注意学习主体的非智力结构,如兴趣、爱好、意志、情操、信念等。甚至可以巧妙地利用“罗森塔尔效应”,以唤醒学生的潜意识,使他们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诸般心理品质,滋润其潜在智能,最终获得教师所期望的发展。

将课堂还给学习主体,这是个绝不能让步的原则。课堂教学绝不能讲究形式上好看,一忽儿这样一引导,一忽儿那样一分析要求,搞得眼花缭乱,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浪费了时间。还是实在、实惠一点的好。

有些领导和教师生怕讲少了是误人子弟,其实,照搬教参书“满堂讲”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这是极易偷懒的办法,讲完了也就完了,至于学生得到了什么,那鬼才知道呢!如果教师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学生,他就能断定哪些应讲,哪些不应讲。老子说得好,“少则得,多则惑”嘛!一堂课内,应尽可能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自己去读书作文作练习,来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才是语文课的“本来面目”!(至于有时也需要学生高声朗诵或热烈地讨论,则另当别论。)一个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语文教师,千万不要理睬那些“课上得不饱满啦”“分析不透彻啦”“冷场啦”等套子式的评论。

语文的“奥秘”是不可能由教师传导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引路和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代替不了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语文可以无师自通。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学生没有教师会学得更好。高明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前进路上的障碍”。反之,从学习主体方面来说,一个学生,如果他不执著、刻苦地阅读、思考和写作,或者他学而不得法,那么,即使他有一个高明的教师,那也是徒然的。决定的因素是内因,决定的“战役”要靠学生自己去打。因此,一个明智的语文教师不会过份把精力放在所谓“课堂教学艺术”上。过份强调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尤其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经常集中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估”)。关键还是在于抓学法,看你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看你是否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看你是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写字习惯、读书习惯、写作习惯、听话及听广播的习惯、言语习惯等等)。关于这一点,不迅速转变观念是不行的,忽视抓学法就是变相的误人子弟!

具体说,要把课堂还给“学习主体”,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1、总体把握,宏观控制。

学生已经了解的就少讲或不讲。以高中语文知识学习为例,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不少内容,在高中只是进一步拓宽和加深的问题,因此,教师大可不必从头讲起,只需指导学生清理出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即可。比如,可以指导学生画出“文体分类图表”“文学常识简表”“文言文知识结构图”等。

2、讲“难懂的重要的新知识”

换句话说,讲的内容应“以新的为主”,“以重要的为主”,“以难学的为主”,统编教材所编写的课后单元知识就是“纲”,抓住了这个“纲”,就抓住了“难懂的重要的新知识”。用课后“单元知识”来统帅本单元的课文,学生就会觉得纲目清楚,抓得住,记得牢。

3、指导学生自己在“阅读分析本”(或配套的“同步练习册”)上做练习。但此项练习不宜过多,不应占去其它几项的时间。

4、指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练习。

“读写结合”如同绘画中的“临摹”,不可小视。或仿写或改写或缩写,如把科学小品改成平实的说明文等。

5、抓好作文前的引导和作文后的讲评。

6、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

四、结语

语文是工具,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语文知识中的部分内容外,一般不具备深奥的理论,不象数理化那样难懂,非得教师一一讲解不可。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象数理化那样,理解了,就占有了,就可以去解决问题。比如,把握文章的精微之处就并非易事,而写出象样的文章就尤其难。语文素质的提高不大可能立竿见影,主要靠天长日久的熏陶感染。

近几年,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都尽可能让学生多读多写。我的工作主要是“引导、督促、解惑、检查”。我教的每一届学生几乎每年都能在省以上的作文竞赛中获得十项以上的等级奖(含特等奖和一等奖),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十篇以上的文章,在高考中拿到语文单科全省前几名。

教改关键范文篇3

一、论题的提出

建国以来,在中学教育中,恕我直言,恐怕成绩最差的就是语文教学了。从普遍存在的现象来看,语文教学是只重形式主义的课文分析和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其语言素质的培养关涉到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和审美情趣等)。这样,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充当“听众”,充其量只会去解答一些语文选择题,而不大可能成为熟练地掌握语文工具的人。

近年来,虽然中学的升学考试命题愈来愈倾向于淡化死硬的知识板块,而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智力题,但这种考试改革毕竟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不能完全公正地考查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地方,况且,几十年教条主义的影响确实是积重难返,所以,尽管语文界年年喊改革,一些五花八门的教学法也层出不穷,但实际效果仍然是少慢差费——多数中学生在长达1500课时语文课堂里居然没有真正学到善读善写的本领。这种严重的教育失误不能不引起我们沉重的忧虑,那么,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在哪里呢?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这个怪圈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彻底扭转语文课“重教轻学”的局面,要着眼于学生本身语言素质的培养。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里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哲理:一方面,作为“人之师”,他必须能引好学生“入门上路”,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虽然能得到教师的指点,但要登堂入室,窥视宏奥,养成良好的语文素质,则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努力,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要而言之,要把握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就得从两方面着手:1、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施教者论

以前,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里都供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把教师当作父母一样供奉。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出于这样的理解:父母是肉体的引路人,而教师则是灵魂的引路人。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正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出一般人的德才识学等方面的素质,具备了作“引路人”的资格。

然而,从当前全国语文教师的素质来看,非学者化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社会上有些人甚至认为:数理化是“硬件”,语文是“软件”。教数理化不能凑合,教语文可以凑合。这实在是大谬之见。客观地说,语文课不仅难教,而且收效慢。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想把一个班或几个班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从知识结构方面来说,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绝不能只守着一本教材和一份参考资料,而是至少要熟悉整个初中、高中的教材,除此之外,还必须博览群书,有较渊博的语言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章学知识,还要粗通一些边缘学科如哲学、历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而言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几乎各方面的知识都得涉猎——语文课好比一个超级市场,百货齐全,百十来个学生,古今中外、天上地下都要问老师,如果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就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裕如。比如说,学生问到古代的注音是怎么回事,教师就要能解释“反切”;再比如说,学生问到填词是怎么回事,教师就要能解释词的平仄和用韵的规定以及应当使用什么工具书等。

在表情达意方面,语文教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无论是在书面或者口头,应当能条理分明、逻辑严密、明白透彻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自然、感人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生动形象地描绘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

有了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表情达意的能力还不够,语文教师还得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比如,布置学生背的课文,教师也要能背诵如流;再比如,布置学生作文,教师自己也应当“下水”作它几篇,以示规范。言教不如身教。如此,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

有些教师,眼高手低,讲起作文理论来滔滔不绝,可就是从不练笔。这种懒于动笔的习惯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试想,一个“写作门外汉”,一个“空头理论家”,怎么能训练出文场笔苑的高手呢?

最重要最难做好的,就是语文教师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兴趣爱好,以便于因材施教。这里面的工作是很难“量化”出来的,但这种针对学生个人的指点和督促则是非常宝贵的。

总而言之,既当了语文教师,就得学“十八般武艺”(最好能精通一门外语并且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就要有“殉道的”的精神,不可有丝毫懈怠。经常穿街走巷或在家看电视打麻将是无法教好语文的。

三、学习主体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是现在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课堂教学为唯一的渠道,完全不顾及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只是一味训练学生怎样去应考。诚然,学生的学习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里,狠抓课堂教学不算错,但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课堂教学并未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听过许许多多的语文观摩课,这些观摩课有些就干脆设在舞台上,几乎都搞得很热闹,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一言堂”的变种。这些教师在观摩课里挖空心思地“变招数”,实际上真正动了脑子练了口才的是教师自己,而学生并未真正提高实用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生前曾把一些搬到舞台上的观摩课斥之为“好象做戏一样表演”。我敢断言,如果中学的每一节课都搞得象这些观摩课一样“热闹好看”,那么,到学生毕业时,其语文素养的提高恐怕充其量只是“微乎其微”而已——有的学生也许连一篇简单的消息也写不好。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味地灌输,学生的“主动学”被教师的“一言堂”所取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教师的“主讲”(或“主演”)所夺走,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束缚了学习主体的发展,阻碍了学习主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自己看书读书,不断吸取精神养料,一是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表达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上切忌搞形式主义,切忌一套一套“演”得好看,关键是注重实效!其原则是让学习主体动脑动手。一个真正为学生利益着想的教师,应该拿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从“演员”的位置退居到“教练员”的位置上来。教师的职责不应是滔滔演说(或满堂对话),而是相机指导、点拨。比如说教人打乒乓球,若是教练一味大谈孤圈球的原理,却不让运动员自己练一练,也不让运动员观摩一下孤圈高手的动作,那么,要教会运动员拉出高质量的孤圈球就无异于海市蜃楼了。难怪上海育才中学公开提出要变“讲堂”为“学堂”,这是很有见地的。

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引路人”,教师应当为学生做哪些事呢?

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治学方法,如“快速阅读法”“精读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做卡片、编索引的方法”“快速作文法”等等。

其次,要优化课堂结构。在四十分钟里,应尽可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开头几分钟,教师可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或预习的学习情况,然后布置作业,规定阅读或写作的要求。接着便进入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自己独立作业,教师巡视答疑——这一环节约需半小时。最后,教师用几分钟归纳和布置预习。当然,课堂结构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灵活的处理——比如遇到带有共性的疑难的问题,则可将独立作业这一环改为小组或全班讨论,讨论而得不出正确答案的,教师则可开怀畅讲,或纠正或补充或阐发。

最后,教师还应十分注意学习主体的非智力结构,如兴趣、爱好、意志、情操、信念等。甚至可以巧妙地利用“罗森塔尔效应”,以唤醒学生的潜意识,使他们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诸般心理品质,滋润其潜在智能,最终获得教师所期望的发展。

将课堂还给学习主体,这是个绝不能让步的原则。课堂教学绝不能讲究形式上好看,一忽儿这样一引导,一忽儿那样一分析要求,搞得眼花缭乱,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浪费了时间。还是实在、实惠一点的好。

有些领导和教师生怕讲少了是误人子弟,其实,照搬教参书“满堂讲”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这是极易偷懒的办法,讲完了也就完了,至于学生得到了什么,那鬼才知道呢!如果教师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学生,他就能断定哪些应讲,哪些不应讲。老子说得好,“少则得,多则惑”嘛!一堂课内,应尽可能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自己去读书作文作练习,来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才是语文课的“本来面目”!(至于有时也需要学生高声朗诵或热烈地讨论,则另当别论。)一个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语文教师,千万不要理睬那些“课上得不饱满啦”“分析不透彻啦”“冷场啦”等套子式的评论。

语文的“奥秘”是不可能由教师传导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引路和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代替不了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语文可以无师自通。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学生没有教师会学得更好。高明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前进路上的障碍”。反之,从学习主体方面来说,一个学生,如果他不执著、刻苦地阅读、思考和写作,或者他学而不得法,那么,即使他有一个高明的教师,那也是徒然的。决定的因素是内因,决定的“战役”要靠学生自己去打。因此,一个明智的语文教师不会过份把精力放在所谓“课堂教学艺术”上。过份强调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尤其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经常集中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估”)。关键还是在于抓学法,看你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看你是否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看你是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写字习惯、读书习惯、写作习惯、听话及听广播的习惯、言语习惯等等)。关于这一点,不迅速转变观念是不行的,忽视抓学法就是变相的误人子弟!

具体说,要把课堂还给“学习主体”,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1、总体把握,宏观控制。

学生已经了解的就少讲或不讲。以高中语文知识学习为例,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不少内容,在高中只是进一步拓宽和加深的问题,因此,教师大可不必从头讲起,只需指导学生清理出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即可。比如,可以指导学生画出“文体分类图表”“文学常识简表”“文言文知识结构图”等。

2、讲“难懂的重要的新知识”

换句话说,讲的内容应“以新的为主”,“以重要的为主”,“以难学的为主”,统编教材所编写的课后单元知识就是“纲”,抓住了这个“纲”,就抓住了“难懂的重要的新知识”。用课后“单元知识”来统帅本单元的课文,学生就会觉得纲目清楚,抓得住,记得牢。

3、指导学生自己在“阅读分析本”(或配套的“同步练习册”)上做练习。但此项练习不宜过多,不应占去其它几项的时间。

4、指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练习。

“读写结合”如同绘画中的“临摹”,不可小视。或仿写或改写或缩写,如把科学小品改成平实的说明文等。

5、抓好作文前的引导和作文后的讲评。

6、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

四、结语

语文是工具,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语文知识中的部分内容外,一般不具备深奥的理论,不象数理化那样难懂,非得教师一一讲解不可。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象数理化那样,理解了,就占有了,就可以去解决问题。比如,把握文章的精微之处就并非易事,而写出象样的文章就尤其难。语文素质的提高不大可能立竿见影,主要靠天长日久的熏陶感染。

近几年,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都尽可能让学生多读多写。我的工作主要是“引导、督促、解惑、检查”。我教的每一届学生几乎每年都能在省以上的作文竞赛中获得十项以上的等级奖(含特等奖和一等奖),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十篇以上的文章,在高考中拿到语文单科全省前几名。

教改关键范文篇4

摘要:结合教改工作实际,针对教改工作中档案工作的特点,就其中的特点、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教学改革;档案工作;建设

高校档案是高校历史的真实记录,与高校各项工作紧密相连,它真实、详尽、准确地反映着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情况。譬如,随着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中的教学改革早已成为高校中心工作之一,与之相应的,也就有了相关的高校教改档案工作。做好高校教改工作中的档案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推进高校教改工作深入进行;另一方面,也许极大地促进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1高校教改工作中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特点

1.1高校教改档案是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真实记载。真实性是高校档案的基本特征,相对于高校教改档案亦如此,它真实记载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生、发展、成果取得及推广应用的全过程,是高等学校教改工作重要的信息资源库。

1.2高校教改档案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它不光牵涉到教师的教学工作,还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科研开发和利用等工作密切相关。所以说,高校教改工作是一项整体性、综合性工作,因为也决定了高校教改档案具有系统、复杂、全面的特点。

1.3高校教改档案工作具有创造性的特点。高校教学改革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新理论、新方法,并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为适应高校教改工作,教改档案工作也就必须具备创造性的特点。

2做好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几个方面

2.1加强高校规教改工作中档案意识

从长期的档案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出,档案工作开展得好坏,与档案形成者的档案意识有着极为直接的联系。加强档案形成者的档案意识,是切实做好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

一方面,教改档案是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真实记载,它直接在教师教改实践活动中形成,而且均是一些很有价值的档案材料。为做好高校教改工作的档案工作,首先,参与教改工作的每位教师应先意识到,在其从事自己的各项工作时,应该考虑到如何将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按规定移交;否则,教改档案工作的开展将成为无源之水。

2.2在高校教改档案工作中推行“三纳入”、“四同步”原则

“三纳入”,即将档案工作纳入高校教改工作计划之中,纳入教改工作的日常管理范畴,纳入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职责。“四同步”,即档案工作与教改项目的申请、立项工作同步,与教改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同步,与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同步,与教改项目成果的鉴定、申报同步、工作同步等。

高校教改档案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牵涉的范围广、人员多。为做好档案材料的日常收集、整理等工作,保证教改档案的质量,要求我们的档案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必须注意到教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好“三纳入”、“四同步”工作,必将为高校教改工作与教改档案工作的相互衔接提供有力保障,为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2.3切实做好高校教改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

档案工作,其最终目的在于开发和利用档案。对于教改档案工作而言,一方面,利用现在档案,经过科学整理、分析,可为教改工作提供论证,补充完善教改构想;另一方面,围绕教改资料,进行多渠道、多表达式地搜集档案信息,科学编纂教改信息,为教改工作提供积极的多方位的服务;再者,针对教改实际需要,直接为教改服务,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教改积极性,推动教改工作顺利进行。

另外,高校教改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具备创造性特点的工作,我们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时,也就应该相应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探索工作。譬如,在档案工作中,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变“保管员”为“研究员”,密切注意高校教改动向,通过“搞活创新”,把“材料”转化为“有生命”的东西,不断为教改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3做好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作用

高校教改档案工作作为高校档案工作的一部分,它在为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等项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已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它的作用也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同。

教改关键范文篇5

摘要:结合教改工作实际,针对教改工作中档案工作的特点,就其中的特点、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教学改革;档案工作;建设

高校档案是高校历史的真实记录,与高校各项工作紧密相连,它真实、详尽、准确地反映着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情况。譬如,随着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中的教学改革早已成为高校中心工作之一,与之相应的,也就有了相关的高校教改档案工作。做好高校教改工作中的档案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推进高校教改工作深入进行;另一方面,也许极大地促进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1高校教改工作中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特点

1.1高校教改档案是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真实记载。真实性是高校档案的基本特征,相对于高校教改档案亦如此,它真实记载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生、发展、成果取得及推广应用的全过程,是高等学校教改工作重要的信息资源库。

1.2高校教改档案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它不光牵涉到教师的教学工作,还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科研开发和利用等工作密切相关。所以说,高校教改工作是一项整体性、综合性工作,因为也决定了高校教改档案具有系统、复杂、全面的特点。

1.3高校教改档案工作具有创造性的特点。高校教学改革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新理论、新方法,并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为适应高校教改工作,教改档案工作也就必须具备创造性的特点。

2做好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几个方面

2.1加强高校规教改工作中档案意识

从长期的档案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出,档案工作开展得好坏,与档案形成者的档案意识有着极为直接的联系。加强档案形成者的档案意识,是切实做好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

一方面,教改档案是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真实记载,它直接在教师教改实践活动中形成,而且均是一些很有价值的档案材料。为做好高校教改工作的档案工作,首先,参与教改工作的每位教师应先意识到,在其从事自己的各项工作时,应该考虑到如何将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按规定移交;否则,教改档案工作的开展将成为无源之水。

2.2在高校教改档案工作中推行“三纳入”、“四同步”原则

“三纳入”,即将档案工作纳入高校教改工作计划之中,纳入教改工作的日常管理范畴,纳入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职责。“四同步”,即档案工作与教改项目的申请、立项工作同步,与教改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同步,与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同步,与教改项目成果的鉴定、申报同步、工作同步等。

高校教改档案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牵涉的范围广、人员多。为做好档案材料的日常收集、整理等工作,保证教改档案的质量,要求我们的档案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必须注意到教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好“三纳入”、“四同步”工作,必将为高校教改工作与教改档案工作的相互衔接提供有力保障,为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2.3切实做好高校教改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

档案工作,其最终目的在于开发和利用档案。对于教改档案工作而言,一方面,利用现在档案,经过科学整理、分析,可为教改工作提供论证,补充完善教改构想;另一方面,围绕教改资料,进行多渠道、多表达式地搜集档案信息,科学编纂教改信息,为教改工作提供积极的多方位的服务;再者,针对教改实际需要,直接为教改服务,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教改积极性,推动教改工作顺利进行。

另外,高校教改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具备创造性特点的工作,我们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时,也就应该相应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探索工作。譬如,在档案工作中,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变“保管员”为“研究员”,密切注意高校教改动向,通过“搞活创新”,把“材料”转化为“有生命”的东西,不断为教改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3做好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作用

高校教改档案工作作为高校档案工作的一部分,它在为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等项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已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它的作用也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同。

教改关键范文篇6

多年的教研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有超前的意识,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落后的观念,进行大胆的探索,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遵循教育规律,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不断发现新问题,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987年我市参加了省教育学院中教部物理教研室组织的初中物理“教与学综合改革实验”,近十年来走过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的改革之路。??这项实验是1989年哈尔滨市教委评定推广的十七项科研成果之一。

1991年又被省教委评为教育成果一等奖,并确定为“八五”的重点课题。这项实验成果现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

一、实验目标

“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总目标是:让全体同学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下分两个目标系统。其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和德育目标组成。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核心是寻求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成功机会,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原则

1.综合同步发展原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同步展开,既要重视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使这两者的发展同步。

2.循序渐进动态变化原则: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规律,设计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素质朝着预定目标变化。

3.学生参与与成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气氛,给中、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4.反馈调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获得自我反馈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反馈信息,同时进行自我调整的习惯。

5.时效原则: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必须以45分钟课堂时间为基准。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从少留课外作业,到不留课外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改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实验阶段

1.预实验阶段:1987年7月到1988年8月,在这一年里组织各区、县(市)教研员和实验教师学习理论,考查和借鉴国内外各种教法的长处,设计了“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框架,边学习边研究,初步形成了进行教改的骨干队伍。

2.探索前进阶段:1988年9月到1990年9月,进行各种专题研究,边探索边完善。探索的问题有如何掌握学生各种素质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准备的内容、形式和程度的把握;参与的形式和质量;如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等等。

第二阶段:探索提高、推广阶段

1990年到1992年,?对前3年的实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以实验点为基地,逐渐推广。要求在哈市的八区五县中,区区县县有实验点,这样就由原来的五个实验点发展到二十多个实验点,有的实验点从实验的有效作法中抽取大多数教师能操作的作法,推广到其它学科和班主任工作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个阶段:大面积推广并向教学常规转化阶段教改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全体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我市物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从教改所获得的丰富经验中提取易于被广大教师所掌握、操作性强的,使用有效的好作法,向广大教师推荐。这些作法是:

(1)?用丰富多彩的鼓励形式,激励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言词和动作。

(2)针对学生的实际,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优异成绩,用以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产生可以学好也一定能学好物理的心理意识。

(3)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启发、点拨,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获取的过程。

(4)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是协作完成同一任务的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有轻松自如的表现,促使并给予学生在积极敏捷的思维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5)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观察实验时,教师要认真听取和参与,积极从诸多的反馈信息中发现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技能的缺陷。捕捉能使教学活动深化的机遇。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使双边的或多边的研讨话动自然而深入地展开,并得到完满的结论。

(6)对于希望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教师要示范,然后学生模仿。教师要有训练意识。

(7)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组织阅读物理课外读物的读书会,做一些物理趣味实验,师生共同制作一些简易教具和学具,举办小制作展览和评比,举办物理小论文评比,组织现代科技讲座等等。

(8)采取多种形式的检查,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如抽查、同桌互检、自检,交流学习经验等。

经过近10年的实验,我们的体会是:

(1)提高各区教研员对教改工作的认识是搞好教改,并使其深入发展下去的前提。在开展”综合教改实验”的前几年里,仍有教研员认为不教改学生也能升学到盛市重点校,教改是花架子,摆样子。在有的区己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时候,他们仍按兵不动。当认识到“综合教改实验”的目的不是着眼于提高中考的分数,而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时,他们才真正参与到这项改革实验中来。

(2)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的认识,是使教改在学校扎根并使其发展下去的动力。有一些教改实验出现短期行为,昙花一现,虎头蛇尾,追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在课堂上要摆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在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习惯的过程,不是教师一方就能左右、主观臆断的事情。所以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关系,是伙伴,是朋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能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引导、激发和点拨的作用,而不能有主宰、代替学生思维、动作的想法和行为。

(3)树立教改样板,可促使学校领导下决心进行教改。我市阿城五中,在1987年以前是教学的三类学校,学生入学后纷纷外流。自从1987年齐和老师参加”综合教改实验”后,出现一批教改成果。齐和老师担任校长职务后,又将物理科的教改成果,扩展迁移到其他各个学科,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五中由原来不知名的学校一跃而为在阿城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学校,流失生、外流生不见了,还有不少学生要求到五中就读。我们宣传五中的做法和成就,宣传齐和老师的精神和远见卓识,引起了社会效应,1995年哈市四十一中、五十三中等,由校长组织全校教师集体到阿城五中听课调研,吸取五中的经验和做法。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地进行本校的”综合教改实验”,现已收到良好效果。

教改关键范文篇7

1987年我市参加了省教育学院中教部物理教研室组织的初中物理教与学综合改革实验,近十年来走过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的改革之路。这项实验是1989年哈尔滨市教委评定推广的十七项科研成果之一。1991年又被省教委评为教育成果一等奖,并确定为八五的重点课题。这项实验成果现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

一、实验目标

“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总目标是:让全体同学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下分两个目标系统。其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和德育目标组成。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核心是寻求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成功机会,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原则

1.综合同步发展原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同步展开,既要重视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使这两者的发展同步。

2.循序渐进动态变化原则: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规律,设计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素质朝着预定目标变化。

3.学生参与与成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气氛,给中、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4.反馈调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获得自我反馈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反馈信息,同时进行自我调整的习惯。

5.时效原则: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必须以45分钟课堂时间为基准。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从少留课外作业,到不留课外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改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实验阶段1.预实验阶段:1987年7月到1988年8月,在这一年里组织各区、县(市)教研员和实验教师学习理论,考查和借鉴国内外各种教法的长处,设计了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框架,边学习边研究,初步形成了进行教改的骨干队伍。2.探索前进阶段:1988年9月到1990年9月,进行各种专题研究,边探索边完善。探索的问题有如何掌握学生各种素质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准备的内容、形式和程度的把握;参与的形式和质量;如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等等。

第二阶段:探索提高、推广阶段1990年到1992年,对前3年的实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以实验点为基地,逐渐推广。要求在哈市的八区五县中,区区县县有实验点,这样就由原来的五个实验点发展到二十多个实验点,有的实验点从实验的有效作法中抽取大多数教师能操作的作法,推广到其它学科和班主任工作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改关键范文篇8

[关键词]自主学习;大学生;内心体验;质性研究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1]。大多数高校自主学习教改研究是从教师视角以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为主[2-5],而对自主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学生是自主学习教改的主体和直接承受者,他们在教改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将影响教改的顺利实施与实际成效。本研究从学生视角出发,以质性研究的方法对经历过自主学习教改的医护专业大学生内心体验进行探究,期望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与想法能为提高高校自主学习教改成效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某高校医护专业经历过自主学习教改的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抽样总体。样本纳入标准:①经历过自主学习教改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不包括实习生)②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学生。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结合量性研究方法,在该校医护专业的一、二、三年级中,各随机抽取一个经历过自主学习教改的班级发放“沈王琴中文版自主学习自评量表(Self-RatingScaleForSelf-DirectednessinLearning,SRSSDL)[6]”,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按照量表的水平分级标准将班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再根据每个等级的总人数按比例随机分层抽取2~3人作为班级拟定访谈对象。医护专业共选取拟定访谈对象54名。根据质性研究的资料饱和原则,最终实际访谈人数为45人,其中护理专业24人,临床医学专业21人;男生20名,女生25名;平均年龄18~22岁。访谈班级的自主学习教改方法为:护理专业采用PBL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临床医学专业采用PBL教学法、CBL教学法、TBL教学法等。2研究方法。(1)资料收集。采用半结构式个人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根据研究目的,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自主学习经历、指导老师及专家意见拟定访谈提纲,主要内容为:在自主学习教改中:①您的整体感受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②您小组的自主学习任务是如何完成的?③您有哪些收获?遇到怎样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④您对教改中的教师作用有何感受?⑤您期望中的自主学习教改是怎样的?访谈开始时,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征得同意后,由2位访谈者面谈1位受访者,访谈时间为40~60min,以笔录和录音方式记录谈话内容[7]。访谈时,访谈者不发表个人观点,并对受访者的非语言行为进行观察,灵活处理访谈中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达到访谈目的。访谈以受访者认为无新的内容产生后停止。(2)资料分析。将访谈录音转化为文本资料,采用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阅读、整理与类属分析,按照护理专业为A1~A24,临床医学专业为B1~B21,依次给每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编序,并建立各自的文档。采用合众法[8]归纳出受访者的访谈要点,最后将所得结果返给研究对象,进一步验证内容的真实性。(3)质量控制。对访谈者进行访谈技巧与质性研究培训。研究征得校方同意,并对受访者遵循知情同意和保密原则。访谈地点选择在便于交谈且不受干扰的教室。访谈者与受访者均为学生,使受访学生压力小,能畅所欲言。

二结果

1学生的多种意识与能力得到增强。(1)主动学习意识与能力。对自主学习教改收获,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自身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得到增强。A12说:“老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后,我们会先去看自主学习任务的书本内容,再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平台查阅相关资料”,B2说:“以前遇见问题时,自己不会去主动思考。但是现在遇见问题自己会主动去图书馆查资料”。(2)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自主学习教改常常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去完成任务。A2说:“我擅长查阅资料,他擅长归纳总结,所以我俩就喜欢凑在一起去做事”,A23说:“通过自主学习让我明白了在一个团队中如何与他人合作,达到1+1>2的效果。”(3)信息收集与归纳提炼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会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大量资料,并对繁杂资料进行归纳、提炼。A19说:“以前遇到问题查阅资料只会通过翻阅课本和搜索百度,现在除了以上两种方式外,我们更倾向于查阅文献和去图书馆翻阅书籍。经历了几次自主学习后,现在我们能在大量的资料中迅速地辨别出有价值的信息”,B15说:“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的资料都较为繁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提炼。”(4)组织管理与沟通协调能力。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后,小组长须对小组任务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A17说:“作为自主学习小组长,每次自主学习任务分配下来,我会采取合适的方式分配任务,并做好组内的协调工作”;B1说:“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需要沟通的问题,作为组长,既要收集组员意见,及时向老师反馈,又要沟通好组内成员的团队协作问题,才能保证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5)其他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自主学习教改使学生的PPT制作、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多种能力得到提升,并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与知识框架的形成。A13说:“以前不会做PPT,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能”;A4说:“以前当众发言总紧张,显得语无伦次,现在能够很流畅、有逻辑地表达自己观点”;B12说:“比如说,关于肝硬化的案例,我们就要对肝脏在解剖学、组织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上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B15说:“老师会根据案例设置多个问题,这些问题由简到难,层层深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形成知识框架,并使相关知识融会贯通”。2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学习行为表现复杂多样。自主学习教改中,学生会出现多种多样正性或负性的情绪情感体验,并由此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有的学生始终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和行为,有的学生则由不喜欢到喜欢。A16说:“我们组的学习氛围很好,每次有自主学习任务后,大家都会主动去查阅资料,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聚起来讨论,挺喜欢这种教学模式的”;B18说:“刚开始觉得自主学习很麻烦,就总是敷衍,对组长分配的任务,能少做绝不多做。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自主学习还是挺有价值的,便开始认真对待,认真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获很多”。有的学生会由积极变为消极,A7说:“说实话自主学习肯定有收获,我一开始对自主学习教改的期待值很高,也很认真参与,但如果说再进行的话,确实不想做了,原因是: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收获,开始产生倦怠心理”;B15说:“每次的任务总是我们几个人做,其他同学总是敷衍,次数多了就感觉疲惫了”。有极少数同学从始至终都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与行为,A25说:“感觉我们组都不想做这个(自主学习教改),组长每次都不考虑组内成员的感受就直接分配任务,任务分配的也不公平”。3值得关注与需要改进的问题。(1)自主学习耗时多与学习任务时间安排重叠。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自主学习会耗费很多课余时间,课程教师在自主学习任务时间安排上缺乏全局观,多门课程的自主学习任务会重叠而加重学习负担。B9说:“每次自主学习都会耗费很多课余时间去查资料,若有讨论,会耗费更多时间。”A15说:“有时各课程自主学习时间安排欠沟通而重叠,一周会有两次自主学习,前一个自主学习还没结束,后一个又开始了,时间太紧兼顾不过来”。(2)教师的指导与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须担负起重要的指导者与促进者角色,积极、适时地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9]。本研究提示,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发挥指导与促进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忽视了自身指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教学,疏于指导与过程监管。B9说:“自主学习时,老师好像只负责布置任务,剩下的基本都是我们的事”;A12说:“我们花费大量时间查资料,最后却发现所查资料几乎没有用”;A11则说:“老师若能在自主学习开展前对自主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一定的指导,将更有利于我们自主学习的开展以及对知识点的把握。”另一方面,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已形成了被动学习习惯,遇到问题时缺乏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意识,A6表示:“虽然老师创建了联系平台,让我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联系,但是我还是不想联系”,B3也说:“我最不擅长跟老师打交道。”(3)小组长的重要作用。在自主学习教改中,学生会产生复杂多样的情绪情感体验,其中小组长的管理水平与能力往往会影响小组内自主学习氛围的好坏。A20表示“组长在分配任务时不跟我们商量,直接自己决定,大家对此都有意见”,B7则说:“有时候我们对自主学习任务存在疑问,但是想到有小组长负责与老师沟通,自己就懒惰了。”

三讨论

教改关键范文篇9

[关键词]:设置目标演示实验探索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化学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化学实验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化学实验研究的方向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化学实验的研究都必须为化学教学服务,都必须关注化学教学与社会热点。为化学教学服务,就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让更多的学校创造条件开齐化学实验课,开足实验课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坚实平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中共安排了85个教师课堂演示实验,10个学生分组实验和9个选做实验,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还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显然这套教材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突出实验的地位。实践也证明,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该教材在117个化学实验中,演示实验的数量最多,约占实验总量的80%,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主体,又是衔接其他实验的桥梁。因此,设置教学目标,规范演示实验的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使之有纲可依,有的放矢,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教育质量作用极大。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一些教师受到中考指挥棒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初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无序状况,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被严重扭曲,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实验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对演示实验,敷衍了事,认为以其费心思、费时间准备演示实验,不如在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后叫学生背实验来的简单实惠。有些学校领导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不重视对化学实验仪器、药品等进行必要的配备,客观上也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开展。为此,一些教师不惜牺牲学生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采用大作业量强化实验训练的作法,加重了学生负担,造成部分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

在这种教学氛围下,我于2002年暑假,参加了省普教室举办的课改实验县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通式培训会议。新课程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心体魄、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特别对实验教学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走进实验室,加强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活动。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新课改理念,对“片追”的原因作了深刻的阐述。认为只有努力落实新课标的精神,落实素质教育,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并希望我们回去后,做好新旧教材的衔接,大力开展实验教改,大胆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勇于教改,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贡献。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经过汇报请求,得到县教育局和中学教研室的大力支持。提出初中化学目标教改的方案,从演示实验入手,分类推进实验教学,进而全面推动化学教学的改革,从教改中要效率,从教改中要质量。

二、教改的依据

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省有一百多所学校300多个班(初、高中均有),在省普教室的领导下,数学、物理先后都开始了目标教改的尝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师生普遍都能接受,反映也较好,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目标教学,作为教学上的一种方法论,是有其历史地位的。它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代表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教育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师生,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评价,向管理要质量[1]。简言之,它是融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为一体,是对学科进行整体改革的一种尝试。这种目标教学对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落实素质教育大有作为;对规范教学常规,量化教学质量,特别对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教学管理、评价作用更大。

三、教改的内容

㈠设置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按目标要求认真做好演示实验,使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使概念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教师按目标要求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还可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1、对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应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常规目标和能力目标。常规目标包括:目的明确、准备充分、操作规范、演示成功等四个方面。能力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两方面[2]。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和实际操作方便,我们把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以量化评分的方式列表如下:

教师按常规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演示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直接为学生分组实验服务,我们也对部分重要的演示实验设置了学习目标。

2、对学生学习演示实验应达的目标主要有:认知领域目标、技术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类。认知领域包括: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技能领域包括:练习、初步学会;情感领域包括:感知、领悟、体验、追求等方面。下面以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演示实验为例,来说明学习目标的制订。

四、教改的措施

㈠行政方面:

1、发文。由县教育局发了两份通知文件:《关于配齐初中化学实验仪器的通知》和《关于初中化学演示实验实施目标教学的通知》。前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按“两基”达标要求于2002年9月前配齐初中化学实验仪器、药品、设备,以解决实验目标教改的硬件问题。后文要求参加实验的教师都要按目标进行教学,保质保量完成演示实验任务,使学生通过目标教学,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并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一览表,对照目标操作,达到更新观念,明确目标,掌握情况,有效调控,以解决实验目标教改的软件问题。

2、宣传。向学校、教师宣传实施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目标教学,对转变应试教育观念,落实化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翻印了大量有关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和素质教育的理论文章,下发给学校教务处、实验教师。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陈孝彬的《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布卢姆的《一种教育观》、张大均的《当代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走向》、李春生的《苏联关于课堂教学类型的新研究》,刘知新的《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卢一卉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讲义》等反映当代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水平的代表性成果。要求学校领导、教师,从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法的高度来认识这项改革,从落实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来考虑;从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角度来实施演示实验的目标教学。在教育内部统一思想、步调—致,营造浓厚的教改气氛,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教改作用,使社会方方面面增加认同感。

3、考核。一是对教师的考核。由县中学教研室组织力量.抽查听课,按目标进行评分,记入教师档案,作为学校对教师进行年终考核,评定职称的依据。对实施目标教改表现积极.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与教研奖励基金和年终福利奖金挂钩,并推荐到城关中学任教。二是对学校教研组的考核。在目标教改实践中组织有方,领导得力的教研组进行表彰.并作为省地评选先进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组长的推荐对象。三是对学生的考核,除出卷考试外,教师还挑选一批学生经过适当培训,作为协助教师对全体学生实施考查的“考核员”,由“考核员”依据学生所抽签,实施“一对一”的实地操作考核,教师全面兼顾,学生的考查成绩,教师认定后一并记入学生成绩报告单。四是学校建立教研奖励基金制度。由杂费、借读费等学校预算外资金中抽取一定资金设立教研奖励基金,逐年累加,按月提取,用于奖励实施目标教改、任务完成好的教师。基金会健全教研课题立项审批制度和奖励考核办法,做到月月评奖,当月兑现,以提高教师实施目标教改、完成任务的热情,激活教研教改气氛,使化学组的每位教师都有目标教改课题,都有为之奋斗的教学目标和动力,进而带动广大教师掀起教研教改热潮。

(二)业务方面:主要是规范实验教师操作,促进参加目标教改的实验教师在业务上不断成熟。

1、建立目标教改个人档案。县教研室建立实施目标教改试验教师的个人业务档案,及时跟踪教改的进度和解决教师遇到的难题。由实验教师上报实施教改的计划、进度、月小结、学期总结、课题论文、成果汇报、建议意见等,并同县上组织下校听课、评课、教学常规检查情况登记表一并归入档案。做到县上宏观调控、学校教研组具体实施的格局。

2、教研片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把我县分为东西南北中五片教研片,就近开展教改交流活动。参加目标教改的教师间互相听课、议课,共商进行演示实验效果最佳的途径,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改质量。

3、加强学习,开扩视野。每学期初都召开全县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目标教学研讨会。在会上共同学习化学最新教改理论,分析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途径,交流实施教改的心得,总结教改成果;探讨教改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些目标进行修订与补充,进—步完善目标教学的实施方案,研究以设置演示实验目标为抓手,全面推开初中化学实验的目标教改,进而全面推进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以上从行政和业务两方面,加强对实施教改的实验教师的领导评价,目的是使他们能注重理论学习,加强交流合作,强化科学管理,求真务实、求实创新;使他们的教改实践能建筑在教育科学理论、教育规律指导下的积极探索,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成效。下阶段我们推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继续巩固和发展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目标教学,整改薄弱环节,按既定的教改框架,进一步深化目标管理,以体现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二是以已取得的教改成功经验为指导,有计划、分步骤探索实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突出对“学生实验”的评价、“家庭小实验”学生和课外实验“探究活动”的管理,以适应教改发展的要求。三是选送表现突出的试验教师参加省市新课标培训,为2005年秋季起实施化学新课程改革,提供人才支持和课改动力。四是确定一个乡镇开展素质教育与目标教学的调研活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运行机制、方法措施及评价有实质性的了解,使化学实验的目标教学能为落实素质教育作出贡献。

五、教改的成果

经过近二年的实践,设置目标,加强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目标教学探索与研究试验,取得明显的成效。首先,教改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成绩大多数有显著提高,目标教学模式被广大师生所认同,促进了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例如,我县四中实施目标教改实验,教风、学风蔚然一新。以演示实验目标为教学模式,对初中化学各章节都设置目标进行教学,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中考成绩逐年提高,2003年平均分提高2.8分,及格率提高4个百分点。2004年市质检,在试卷普遍反映较难的情况下,比2003年平均分提高3.2分,及格率提高9.2%,优秀率(40分以上)提高11.5%,我们期待今年中考化学科成绩能有一个突破性飞跃。其次,实施演示实验的目标教学能起到改革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的作用。它培养和造就了勇于实践探索的教改骨干队伍和学科带头人,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注入新生力量,为摒弃应试教育,落实素质教育,创造了可能性。

目标教学改革实验目前虽然取得一定成绩,有继续深入推广的价值,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如何用检查评估的手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以调控目标教改计划?如何实行目标教学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有机结合?如何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与减轻学生负担之间矛盾的处理?如何进一步激励广大师生投入目标教改洪流,落实素质教育,创造佳绩?目标教改如何与新课程改革接轨等等都是与落实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是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新知:《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化学教学》1991年第三期。

2、[美]E、J哈罗、E、J辛普森编,施良方、唐晓杰译,《教育目标分类学》(动物技能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王希通主编,《化学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版社1990年版。

4、蔡炳新、陈贻文,《基础化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教改关键范文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学;案例实训;实施;效果

一、财务管理学案例实训实施情况

(一)实训内容

本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筹资决策案例分析实训。(2)项目投资决策案例分析实训。(3)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分析实训。(4)利润分配决策案例分析实训。(5)综合案例分析实训。(6)案例分析结果汇报。以上前四个模块讲义各附3个大型案例。

(二)组织实施

每班学生根据指导教师要求,以8-10人为一组成立财务管理案例模拟实训小组,组内再进行合理分工,推举一人为小组负责人,负责组内实训任务协调和实训结果汇报。

(三)模拟实训进度

学生的课堂实训时间是8课时,课后需要有20课时的时间去完成讲义的各模块案例任务,写在实训报告册上。

(四)考核内容与方法

财务管理学案例模拟实训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档。根据学生在模拟实训期间的实际表现和作业成果进行评价,强调实训过程管理,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实训情况、课堂案例完成情况和综合实训报告编制质量评分。(1)平时成绩占20%。(2)课堂范围内小组案例作业及表现占30%。(3)综合实训PPT汇报、实训报告书、实训总结占50%。

二、财务管理学案例实训使用效果对比及差异原因剖析

(一)实训参与度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度教改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改优化后学生总是参与实训和经常参与度都有了显著提升。主要原因总结如下:(1)案例实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普遍认为老师在实训阶段运用大量国内外现实案例,启发了学生运用财务管理学已学过的理论去解释具体案例并找出财务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案例实训的方法通俗易懂并且实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乐意参与到实训中来。(2)团队精神的督促作用在实训中成效显著。教改前采用每个学生各自做题目训练的方式,这样他们只负责“各扫自家门前雪”,由于每个学生自控力不一样,对自己学习的要求高低不一,造成大家的实训参与积极程度不一样。教改优化后采用分小组的“头脑风暴法”对实体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强化训练财务管理各模块的学习,通过模拟实践来提高学习效果。

(二)成绩对比

(1)组织实施上,教改前没有明确实训课程的具体组织方案,各个学生按照指导老师要求做自己的实训作业,做完提交即可。教改优化后每班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小组协调实训任务,以强带弱,共同进步。(2)考核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成绩提升。教改前成绩以学生的到课率作为平时成绩,最终提交的实训作业作为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单一。前述教改后考核方式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

(三)掌握程度对比

(1)教改优化后,本课程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相关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发散思考、集体讨论,避免了学生学习较为抽象的财务管理学知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死读书,读死书”的尴尬境地,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2)案例实训借助教改优化项目将相关的教学资源分享到网络平台,便于学生在实训中查找理论依据。找上市公司近三年数据进行分析的方式也激发同学搜集实时数据,进入角色,主动学习。(3)会计学专业作为经济系的应用型专业,符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结合更为优化的课程建设,为历来学风浓厚的会计学专业掌握理论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三、结语

总之,案例实训不仅符合财务管理学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点,更顺应了整个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施意义重大。本文只是根据一届学生的应用,设置教改前的实训情况作为参照组,结论难免偏颇,希望能抛砖引玉,以学习同行更好的教学经验,将教学做精做好。

作者:陈兰艳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