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类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55

教改类论文

教改类论文范文篇1

一、悦读、好学、勤写,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最近在看什么书?”在我们备课组。这是最常用的问候语。我们知道,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广泛的阅读是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教改脉搏的唯一方法,而知识渊博更是老师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不论是专业刊物或是文学艺术,我们备课成员都广泛阅读、理念不断更新换代。理念付诸于实践,从实践中提炼理论,教学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也使得备课组成员的写作得心应手,在校论文年会、市论文汇编以至中语会论文研讨会中,均有佳作入选、获奖。例如黄蓉蓉老师在中语会、市论文汇编、校征文年会中,共有四篇论文分获一、二等奖,吕丽芳老师、黄新惠老师也有论文获二、三等奖,仅以去年的论文年会为例,四篇二等奖中就有两篇属于本备课组。善于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并能较快的适应现代化教学也是我们备课组成员的特点。02年的校创新教学比赛,我们备课组五个成员有四个成员参加了比赛,每个成员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且每个人都能做到熟练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据我了解,我们备课组也是语文组中使用多媒体频率最高的备课组。因此,悦读、勤写、好学,使得我们备课组成员素质普遍较高,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二、合作、竞争、交流,迅速提高教学质量。

不做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这在我们备课组早就达成共识。在合作问题上,我们形成体制:①课堂教学资料共享。例如黄蓉蓉老师教《三峡》、杨春华老师的《乡愁》课件、黄新惠;老师收集的《苏州园林》、张雅涓老师的广告资料等等,备课组成员只要对资料拥有者说明上课时间,对方就必会随时奉献。②单元练习包干制。学期伊始,备课组会议订好每个单元考卷、练习的出题者。定好时,人、量。每个成员届时都会认真完成。③大考复习主题制。大考复习以知识块状进行,每一块状为一主题,而没一主题也定好时、人、量。一年下来,备课组成员均感到:“合作,使我如此快乐。”合作,使我们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作,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学生,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事实上,本备课组成员均为争强好胜之“徒”,例如校创新教学大赛,语文组有7个老师参加比赛,本备课组就有四位老师参加。激烈的竞争使得每一个备课组成员都快马加鞭、丝毫不敢懈怠。

“嗨,你有什么绝招?”“我最近天天让他们享用美文盛筵。”此类毫无保密意识的对话在我们备课组也经常听得到。因为经常交流,所以我们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只要哪个老师有了新招,备课组成员都会争做实验,回过头来,再来交流心得。

三、参与教研、热心教改,争立时代前沿。

教改类论文范文篇2

——××中学200年度工作汇报材料

××中学现有教学班*个(初一*个、初二*个、初三*个),在校学生××××人。教职工××*名,其中女教师××人,××*名教学人员学历合格率为100%。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受上级嘱托,我校仍从抓《常规》入手,卓有成效地做了如下工作。

一、强化《常规》管理,规范教育教学

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强化常规管理,规范教育教学。

1、抓学习,明要求。我校每期开学都要抓《常规》和学校各项制度的学习讨论。通过此项活动,让全体教师明确学校对各科备考辅改考评的各项要求。特别是对于新走上教学岗位的人员,每次学习都要做好“三个一”,人手一本《常规》和《学科常规》;每人一个笔记本;每人一篇心得体会。还要求教师对照《常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反思过去的工作,制定改进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2、抓检查,促落实。如何把《常规》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我们着重抓了“检查”,深入持久地开展日查、周查(抽查)、月查,加大了中间管理和终结管理的力度,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日查,值周领导查坐班、查考勤、查课堂教学,对于违反《常规》及各项制度的现象给予严肃处理。办公时不准干与教学无关的事,违者批评教育。课堂教学坚持“四不准”,不准迟到或拖堂;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准无教案上课;不准抽烟和坐着讲课。周查,查周例会会上安排的工作是否落实,质量如何;查初三中考备课,取舍是否科学,进度是否合理。月查,则主要围《常规》查教师一月的备、教、改、考、评是否按要求落实。期查主要查全期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是否按学校要求撰写教学小结、思想工作小结。这项工作采取教师个人针对“教师一百分”自查、学校检查、教辅站督查相结合的形式完成。

3、抓小结,树典型。我校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小结上周工作,安排下周工作,进行工作评比,以利提高、完善。对于工作做得好的予以肯定,给予表扬;违反《常规》的予以批评、惩处。以正面引导为主,学有典型,赶有目标。每期抓好两次评估:质量评估、任职评估。质量评估主要是对教师一期教学工作的全面评估,采取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原则;任职评估是根据平时的表现,评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并按有关规定与职称评定挂钩。一期一评,完善了民主监督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得民心,顺民意,增强了教师竞争上岗的意识与工作积极性。

二、强化《常规》管理,促进教改教研

抓教研教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经。心系教研、情系教改是教师们的共识,我们把教研教改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突破口,在这方面,我们狠抓了“三化”:

1、教研教改制度化。每学期初,经全校教师讨论通过,出台教研教改制度,如《奥赛辅导细则》、《教师教学论文获奖奖励办法》、《学科教研活动规定》等,并开展系列教研教改活动,几年来硕果累累。教师论文、说话比赛成绩卓著:××的《愚公移山,愚公到底愚不愚》获县小论文创作二等奖,××*、××、××*的说课比赛均获县二等奖(分别是英语、语文、政治),这使得教研教改工作开了花、结了果。

2、教研教改经常化。每期开学第一周,以教研组为单位,落实教研活动时间、教研课题、责任人。做到了每周一次活动,每次活动和每个课题都有责任人,并且有活动详细记录。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撰写教研论文。

3、教研教改系列化。本年度,我们注重培优转差相结合,在培优方面,开办了数外物竞赛辅导班,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进行系列讲座。主讲教师精心备课,认真辅导竞赛,成绩斐然。××*、××*分别被评为省优秀物理辅导教师、市优秀化学辅导教师。培优的同时,也注重转差教育。实行教师“三包”,跟踪调查、跟踪管理,包差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差生明确了学习目标,端正了学习态度,变苦学为乐学,稳定了差生,巩固了普九成果,保持了我校的优势。我校向县教研室呈报了学校教研课题,即“三体教育”模式,已认证立项,各教研组将围绕课题展开教研活动。

三、强化《常规》管理,确保质量稳步上升

围绕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主要抓了两点:一抓课堂管理。领导、教研组长深入课堂听课,查课,看教师上课准备是否充分;二抓教师上课,要求课堂教学达到以下标准:(1)知识学习、能力训练、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明确、恰当;(2)传播正确、重点突出、难点攻破;(3)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面向全体,实行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三抓“三课两法”,过关课、标准课、优质课,教法、学法的探讨,确保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四、认准目标,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注重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为培养和造就学生良好的言行举止,围绕“文明守纪、团结、创新”的校训修订了《××中学创文明班风,做文明学生评比细则》,举行“双文明”有奖知识竞赛,围绕方案,学校拟订以值周领导为中心的,以值日教师为主导,以值日学生为主体,对照方案量化积分,公布当日班积分、文明分、两操分、最佳寝室、值周小组分类累计以学月为单位计算并排出每学月文明分、两操分、最佳寝室的次数授予“文明班级”、“两操最佳班级”、“示范寝室”的匾牌。每期评选“文明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干部,今天受表彰的就是同学们中的代表,通过此活动的开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使我校真正做到了校风正、班风浓、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文明守纪,勤奋学习的学生大量涌现。

教改类论文范文篇3

香港大学岑绍基博士的《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是一部创新意识较强、体现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汉语写作教改专著。在实验研究的数据统计中,他提出了一个汉语写作教学中谁都无法回避、但又没有认真系统地展开研究的课题:如何提高中小学生作文批改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这还仅仅是表层的话题,更深的题旨是:怎样在汉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自主学习、教会学生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岑绍基博士的这项研究有坚实的学理基础,他不但引证了大量的中外同类研究资料,而且还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引进项目研究中。他坚持了十几年的调查研究,还亲自在三个中四实验班开展教改实验,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归纳总结理论,这个课题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真正有水平的教育论著就是这种做法。真正符合教学规律、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教改成果也是这种做法。可以在中国内地推广这项成果,特别是结合信息化校园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基于网络的大学系列写作教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策划的立体化教材的编写中,可以考虑用这个理论和方法作为课程网站建设的一个功能来开发。

《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较为全面地探究了目前存在的四种作文批改法:教师精批细改法;教师符号批改法;学生量表自改法;学生量表互改法。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和试验观察,岑绍基博士发现了每一种批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不可避免的弊端。

如果采用教师精批细改法,那么教师的权威的引导作用可以实现,学生如果重视了教师的批改、领会消化了教师的批改,学生获得的效益将不可低估。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这种批改法里会得到充分的实现,一个优秀教师的智慧会在这种有生命的书面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这种作文批改法也有致命的不足,譬如,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常常指出的是学生的负面的问题和错误的地方,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可能会被抑制;同时教师的批改工作量很大,一般的教师会有沉重的工作压力和教学负担。

教师符号批改法相对于教师精批细改法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上有很大的进步。它启发和培养了学生那种“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教师投入的工作量只是精批细改法的一半。但是这种方法仍未能培养出学生对文章好坏的判断能力,在教师的“符号”指挥下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量表自改法从调动学生主动性方面来说是最好的一种。它引导和鼓励学生按一定的文章写作模型重组、重写自己的文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孕育学生的写作快乐感将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是否具备了自改作文的知识和能力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关注的地方,而且学

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大量的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学生量表互改法是指“学生完成初稿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评改量表互改同学的作文,然后相互提出回馈,学生根据回馈,加上个人的判断,重写他们的作文”(见岑绍基博士《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27页)。根据岑绍基的研究报告:在四种作文批改法中,学生量表互改法在中小学课堂上可发挥出优良的教学效果,它可以提高学生在作文评改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可以培养评判文章的能力。这种教学法要注意的是:设法组织好教学活动,设法提高学生评改他人作文的能力,设法设计好评判作文的模型和量表。这种教学法在国内国外均有理论根据,并有不同国别的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做过有成效的探索。它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规律。

学生量表作文互改法首先可以在高等院校的写作系列课程里推广。高等院校的写作系列课程现在分科较细,分别有基础写作、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财经写作、科技写作、军事写作、影视写作等,每一个分支均有界线分明、形态成熟的不同文体。可以根据这些已呈成熟形态的文体理论构建不同的文体模型和文体量表。高校的学生在学完高中的新课标语文后,对文章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修改能力应该比高中生要强,这为他们进行大学量表作文互改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信息化的大学校园里,各种教学网站、教学设备相对比较齐全,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基于网络的作文互改将是一个非常有创意、非常有新颖感的教学方式。“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里的9本教材准备开始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可以通过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合作开发的方式,在写作学系列课程网站上实施“大学生量表作文互改”的教改实验。

学生量表作文互改法更可以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广。作文批改在国内中小学现在还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实施语文新课标后大家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更新换代上,作文批改长期被认为是语文教育中一块难啃的鸡肋。如果引进岑绍基博士的这种学生量表互改法可能会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写作教师的欢迎。这项改革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并无冲突,而且它的精神实质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新理念。计划在三类学校实施这项教革计划:一是通过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硕士做硕士论文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二是通过“青少年写作培训学校”来切实推广、使用这套写作教学法,让他们做一个属于创新写作的教学研究项目,在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写作课中进行试验,在《双快作文教程》的基础上构制作文互改量表,实验结果写出报告后提交港大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三是在一些民办学校、实验小学具体实施教改项目,可以结合这些小学的其他教改项目一并推广,在推广中鼓励该校项目主持人写出教研论文和教研著作。

二、构建文学文本分析量表和实施“作文量表互改”的具体步骤

在高等院校《写作学》的课程教学网站上已收集了目前大家公认的、理论总结比较成熟、大学生们又用得较为频繁的各类文体。主编们就此挑选了数量较多的文体案例进行精当的分析,但每一个人的分

析角度可能不一样。这里可以统一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分析思路来展开研究和归纳。岑绍基博士20来年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和研究中,产生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如:《语言功能与中文教学》、《学校实用文阐释》、《中国内地实用文阐释》等)。他的研究成果表明: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文章文本是一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有益尝试。“系统功能语言学”讲究不脱离语境、语域来分析语篇、语词,而且还从系列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文本与作者、与社会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又采用特定的框架、甚至运用一定的图表来归纳表达,这比起用文艺学、文化学等较虚化的文本分析法来,显得更有科学意味和人文色彩。

我们准备先从《文学写作教程》的课程网站建设开始启动项目的研究与推广。《文学写作教程》里撮举了11种文学体裁(诗、散文、小说、杂文、科普小品、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影视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戏剧文学),阐释了它们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方法。每一种体裁都精选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及分析。准备在每个体裁中再遴选三个左右的文本,按照《松鼠》、《恐怖的巴黎》等的分析样式(见《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写出每个案例的分析图表,然后再说明每个案例的文体特点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出的文体评改量表。

每一种体裁的“评改量表”实际上是构建了这个文学体裁的写作模型(或曰评改模型),这是在大学写作教学中推广“学生作文量表互改”的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岑绍基博士在香港中小学里实验和推广的“学生作文量表互改”课题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作文量表”和实用文分析模型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研究的项目,他在自己的文科教育硕士论文(1994)里对这个课题做了系统、扎实的学理总结,同时也开展了具体的教改试验,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港沪学生作文交流互改研究》等有影响的成果。在目前国内教育界倡导“成功素质教育”和“生本教育论”的背景下,这种以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主旨的“学生作文量表互改”写作教学法显示出了它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学生作文量表互改”推广到大学写作教学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说,应该比较适宜。大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相对中学生而言应该更强、更全面。而大学写作教师处理大学生的写作习作的时间相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会更少。这就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大学写作教学中要更充分地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充分调动和使用大学评改作文的人力资源。再从写作学课程网站的建设来说,写作学科网站不能只像资源库那样仅罗列一些写作学的知识,写作教师在网站上面对的学生也将大大超过传统的课室,因而写作课程网站一定要设计这样的功能──不但师生之间有交流平台,而且生生之间也要有交流平台,因此大学生通过网站的交流平台和作文互改的功能,推广这个“学生写作量表互改”项目就有了基础性保证。

可以在《文学写作教程》等教材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性学习”的章节里,设计“学生写作量表互改”项目。“量表互改”与“练习自测”、与“创新写作”刚好是互相对应、互相补充的研究性学习板块。这就要求网站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根据“量表模型”设计好“生生之间”的跟帖功能和互动功能,设

教改类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设置目标演示实验探索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化学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化学实验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化学实验研究的方向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化学实验的研究都必须为化学教学服务,都必须关注化学教学与社会热点。为化学教学服务,就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让更多的学校创造条件开齐化学实验课,开足实验课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坚实平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中共安排了85个教师课堂演示实验,10个学生分组实验和9个选做实验,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还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显然这套教材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突出实验的地位。实践也证明,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该教材在117个化学实验中,演示实验的数量最多,约占实验总量的80%,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主体,又是衔接其他实验的桥梁。因此,设置教学目标,规范演示实验的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使之有纲可依,有的放矢,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教育质量作用极大。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一些教师受到中考指挥棒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初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无序状况,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被严重扭曲,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实验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对演示实验,敷衍了事,认为以其费心思、费时间准备演示实验,不如在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后叫学生背实验来的简单实惠。有些学校领导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不重视对化学实验仪器、药品等进行必要的配备,客观上也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开展。为此,一些教师不惜牺牲学生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采用大作业量强化实验训练的作法,加重了学生负担,造成部分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

在这种教学氛围下,我于2002年暑假,参加了省普教室举办的课改实验县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通式培训会议。新课程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心体魄、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特别对实验教学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走进实验室,加强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活动。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新课改理念,对“片追”的原因作了深刻的阐述。认为只有努力落实新课标的精神,落实素质教育,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并希望我们回去后,做好新旧教材的衔接,大力开展实验教改,大胆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勇于教改,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贡献。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经过汇报请求,得到县教育局和中学教研室的大力支持。提出初中化学目标教改的方案,从演示实验入手,分类推进实验教学,进而全面推动化学教学的改革,从教改中要效率,从教改中要质量。

二、教改的依据

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省有一百多所学校300多个班(初、高中均有),在省普教室的领导下,数学、物理先后都开始了目标教改的尝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师生普遍都能接受,反映也较好,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目标教学,作为教学上的一种方法论,是有其历史地位的。它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代表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教育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师生,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评价,向管理要质量[1]。简言之,它是融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为一体,是对学科进行整体改革的一种尝试。这种目标教学对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落实素质教育大有作为;对规范教学常规,量化教学质量,特别对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教学管理、评价作用更大。

三、教改的内容

㈠设置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按目标要求认真做好演示实验,使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使概念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教师按目标要求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还可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1、对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应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常规目标和能力目标。常规目标包括:目的明确、准备充分、操作规范、演示成功等四个方面。能力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两方面[2]。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和实际操作方便,我们把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以量化评分的方式列表如下:

教师按常规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演示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直接为学生分组实验服务,我们也对部分重要的演示实验设置了学习目标。

2、对学生学习演示实验应达的目标主要有:认知领域目标、技术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类。认知领域包括: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技能领域包括:练习、初步学会;情感领域包括:感知、领悟、体验、追求等方面。下面以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演示实验为例,来说明学习目标的制订。

四、教改的措施

㈠行政方面:

1、发文。由县教育局发了两份通知文件:《关于配齐初中化学实验仪器的通知》和《关于初中化学演示实验实施目标教学的通知》。前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按“两基”达标要求于2002年9月前配齐初中化学实验仪器、药品、设备,以解决实验目标教改的硬件问题。后文要求参加实验的教师都要按目标进行教学,保质保量完成演示实验任务,使学生通过目标教学,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并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一览表,对照目标操作,达到更新观念,明确目标,掌握情况,有效调控,以解决实验目标教改的软件问题。

2、宣传。向学校、教师宣传实施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目标教学,对转变应试教育观念,落实化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翻印了大量有关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和素质教育的理论文章,下发给学校教务处、实验教师。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陈孝彬的《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布卢姆的《一种教育观》、张大均的《当代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走向》、李春生的《苏联关于课堂教学类型的新研究》,刘知新的《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卢一卉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讲义》等反映当代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水平的代表性成果。要求学校领导、教师,从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法的高度来认识这项改革,从落实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来考虑;从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角度来实施演示实验的目标教学。在教育内部统一思想、步调—致,营造浓厚的教改气氛,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教改作用,使社会方方面面增加认同感。

3、考核。一是对教师的考核。由县中学教研室组织力量.抽查听课,按目标进行评分,记入教师档案,作为学校对教师进行年终考核,评定职称的依据。对实施目标教改表现积极.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与教研奖励基金和年终福利奖金挂钩,并推荐到城关中学任教。二是对学校教研组的考核。在目标教改实践中组织有方,领导得力的教研组进行表彰.并作为省地评选先进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组长的推荐对象。三是对学生的考核,除出卷考试外,教师还挑选一批学生经过适当培训,作为协助教师对全体学生实施考查的“考核员”,由“考核员”依据学生所抽签,实施“一对一”的实地操作考核,教师全面兼顾,学生的考查成绩,教师认定后一并记入学生成绩报告单。四是学校建立教研奖励基金制度。由杂费、借读费等学校预算外资金中抽取一定资金设立教研奖励基金,逐年累加,按月提取,用于奖励实施目标教改、任务完成好的教师。基金会健全教研课题立项审批制度和奖励考核办法,做到月月评奖,当月兑现,以提高教师实施目标教改、完成任务的热情,激活教研教改气氛,使化学组的每位教师都有目标教改课题,都有为之奋斗的教学目标和动力,进而带动广大教师掀起教研教改热潮。

(二)业务方面:主要是规范实验教师操作,促进参加目标教改的实验教师在业务上不断成熟。

1、建立目标教改个人档案。县教研室建立实施目标教改试验教师的个人业务档案,及时跟踪教改的进度和解决教师遇到的难题。由实验教师上报实施教改的计划、进度、月小结、学期总结、课题论文、成果汇报、建议意见等,并同县上组织下校听课、评课、教学常规检查情况登记表一并归入档案。做到县上宏观调控、学校教研组具体实施的格局。

2、教研片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把我县分为东西南北中五片教研片,就近开展教改交流活动。参加目标教改的教师间互相听课、议课,共商进行演示实验效果最佳的途径,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改质量。

3、加强学习,开扩视野。每学期初都召开全县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目标教学研讨会。在会上共同学习化学最新教改理论,分析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途径,交流实施教改的心得,总结教改成果;探讨教改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些目标进行修订与补充,进—步完善目标教学的实施方案,研究以设置演示实验目标为抓手,全面推开初中化学实验的目标教改,进而全面推进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以上从行政和业务两方面,加强对实施教改的实验教师的领导评价,目的是使他们能注重理论学习,加强交流合作,强化科学管理,求真务实、求实创新;使他们的教改实践能建筑在教育科学理论、教育规律指导下的积极探索,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成效。下阶段我们推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继续巩固和发展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目标教学,整改薄弱环节,按既定的教改框架,进一步深化目标管理,以体现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二是以已取得的教改成功经验为指导,有计划、分步骤探索实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突出对“学生实验”的评价、“家庭小实验”学生和课外实验“探究活动”的管理,以适应教改发展的要求。三是选送表现突出的试验教师参加省市新课标培训,为2005年秋季起实施化学新课程改革,提供人才支持和课改动力。四是确定一个乡镇开展素质教育与目标教学的调研活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运行机制、方法措施及评价有实质性的了解,使化学实验的目标教学能为落实素质教育作出贡献。

五、教改的成果

经过近二年的实践,设置目标,加强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目标教学探索与研究试验,取得明显的成效。首先,教改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成绩大多数有显著提高,目标教学模式被广大师生所认同,促进了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例如,我县四中实施目标教改实验,教风、学风蔚然一新。以演示实验目标为教学模式,对初中化学各章节都设置目标进行教学,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中考成绩逐年提高,2003年平均分提高2.8分,及格率提高4个百分点。2004年市质检,在试卷普遍反映较难的情况下,比2003年平均分提高3.2分,及格率提高9.2%,优秀率(40分以上)提高11.5%,我们期待今年中考化学科成绩能有一个突破性飞跃。其次,实施演示实验的目标教学能起到改革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的作用。它培养和造就了勇于实践探索的教改骨干队伍和学科带头人,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注入新生力量,为摒弃应试教育,落实素质教育,创造了可能性。

目标教学改革实验目前虽然取得一定成绩,有继续深入推广的价值,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如何用检查评估的手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以调控目标教改计划?如何实行目标教学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有机结合?如何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与减轻学生负担之间矛盾的处理?如何进一步激励广大师生投入目标教改洪流,落实素质教育,创造佳绩?目标教改如何与新课程改革接轨等等都是与落实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是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新知:《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化学教学》1991年第三期。

2、[美]E、J哈罗、E、J辛普森编,施良方、唐晓杰译,《教育目标分类学》(动物技能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王希通主编,《化学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版社1990年版。

4、蔡炳新、陈贻文,《基础化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教改类论文范文篇5

西方国家的旅游教育基本经历“先有现象,再有研究,进而有教育”的常规发展过程。在中国,旅游业、旅游研究、旅游教育几乎是同步发展的,这种特殊的发展历程使旅游教育多了试错的过程。旅游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从争论不断到走向成熟,最终地位得以确立,旅游管理专业也被确定为管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产生时间早,使用范围广,是该专业的入门级课程[2]。旅游课程质量影响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涉及该门课程的教改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课程建设的来龙去脉,对于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研究进展

旅游学科理论指导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完善旅游学科理论,因此,旅游学科理论在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以及旅游产业发展中作用重大。“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级课程,随着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也渐趋成熟。从目前全国各类旅游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所使用的相关教材来看,它承担着旅游专业理论基础教学的重任。作者以“旅游学概论”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期刊文献340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4篇;与该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文献共计137篇,其中包括3篇硕士学位论文。对它们进行了如下梳理:首先,从研究文献的整体来看,呈现出从初期探索到不断发展完善直至成熟的趋势。图1为1995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137篇教学改革相关论文。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研究始于1995年的《旅游学概论学习要点》,2008年以来达到研究的高峰期,之后除了2016年和2017年分别发表有3篇和2篇论文之外,其余年份的文献数量都较多,尤其是2021年,全年共发表18篇相关课改论文,可见该课程的教学探究保持着与旅游学科同步发展的节奏,受关注度明显提升。其次,从文献研究的分布区域来看,呈现出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扩展的态势。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探讨首先诞生于北京,之后是西安,紧接着是河南、湖南、东北三省、贵州、海南、江苏、江西、山东、四川、重庆等地,而西部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不平衡,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旅游专业队伍和旅游研究理论的科学指导。2021年,中央出台《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将中西部高等教育置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框架下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其中包括旅游教育。再次,从文献研究的内容来看,呈现由点及面不断完善的趋势。早在1981年就有论文探讨旅游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可见当时对于建立学科的认识还很模糊,而学科的建立一定要明确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早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一直处于争论状态。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探讨始于1995年;1999年发表有两篇相关论文,分别是《旅游学概论课程教材内容改革的探索》(郭伟)和《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的合理架构》(张晓慧);2005年,《旅游学概论教材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合理架构的建立》(陶卫宁)发表。以上时期课程教学的重点还是探讨课程应该讲什么。由此看出,该课程改革的前10年以教学内容的探索为主。2006年是该学科的转折年,该年共发表相关论文3篇,分别是《论高职高专旅游学教材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关德富)、《“旅游学概论”教材中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和《“旅游学概论”课程应用成功“五步”教学法实践》。可以看出,课改开始关注教学方法,并且有更具体的指向,即针对高职高专层次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这也说明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最先开始于高职高专层次。2007年共发表相关论文4篇,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开始关注本科教学层次,《实用性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启示》(黄萍)就是代表,其他3篇论文有探讨教材改革的,也有开始关注中职层次教学方法改革的。2008年是该学科论文多产的一年,共有10篇,课程改革的讨论方向已完全转到了教学方法上,有对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辩论赛、小组讨论、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式教学、专题讲座、新闻播报、小组汇报等的引入,对方法论的探讨越来越多元化,同时也开始关注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如建议修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考核、构建多角度评价机制等。近几年,随着网络教学、慕课、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新环境的出现,部分课程改革论文也提出倡导电子课件、微课、学习通、雨课堂等现代教学设备设施的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课中、课后联动教学等也陆续被引入课程设计中,从而拓展了课程教学的场域,延伸了教学的课时[3]。其中,《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浸润式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以“旅游学概论”为例》的发表,标志着有关该课程的思政研究开始出现。由此看出,近10年课改论文侧重于理念的指导、学情的关注、师资的优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最后,从文献研究的模式来看,呈现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转变趋势,并且越来越关注时代背景。之前的教改论文谈理念和思路的较多,对具体建设路径提及较少,指导性、操作性不强,几乎没有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承袭性较强。之后的课改论文更注重具体的操作和应用层面。如众多学者将“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构,提出了包括外延、核心与基础三大板块在内的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又在三大板块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设计出实践项目来实现课程的实践和应用性目标,将理论和项目任务联系起来,成为教改的典型案例,引用率很高。另外,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探讨也很具体,对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做出了具体说明,教学指导性越来越强。

三、研究综述

文献中体现出的丰硕成果,可以为今后的课程教学提供很好的支撑和指导,但也不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大部分论文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深入探讨有限,虽对评价机制进行了全面探讨,但以学生产出为导向的成果性探讨有限,学生学习成果所对应的指标体系不明确,量化的结果少之又少,对支撑专业认可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就业率和升学率,缺乏实证案例支撑。第二,课程思政的研究已经很多,且具有明显地域性特色,尽管有些课程思政论文已经具体研究到如何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但设计实践内容时又大多带有地域特色,操作起来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一些西部院校更需要探索出适合自身教学的思政案例,打造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的思政案例库来提升教学质量,助力振兴西部高等教育。第三,同一门课程没有严格区分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与高职的区别及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一文关注了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教育层次上的教学区别,在该文发表之后再没有相关研究。关于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应用性探讨主要集中在高职高专层面,针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研究相对较少。中职、高职高专、本科课改的方法界限模糊,似乎都能适用,学习能力的层次区分度不大,这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本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的尴尬局面。旅游管理本科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是为旅游研究储备力量,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旅游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体现出本科层次与高职层次的差异性。所以,本科层次课程内容中的任务驱动更多应该以完成基本的科研思考为主,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而非全部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培养“劳动操作能力”。据“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全国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8所,高职类旅游专业院校1086所,中等职业院校947所。针对不同办学层次,同一门课程、相近的课程如何改,改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体现,笔者认为是今后应该思考的重点。第四,社会赋予该课程太大的压力和过高的期望,使它成了“森林”,而非“树木”。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初学者快速认识旅游学,构建初步的旅游学科体系,帮助学生丰富旅游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思考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具备一定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旅游学概论”还承担着引导学生了解旅游专业,熟悉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培养学生增强专业认可度和满意度,为今后就业做准备的职能[4]。它本身具有“双启”的作用:启蒙和启下。一是专业启蒙,二是开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将“旅游学概论”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简介集合,缺乏与后续课程的联结,缺少纵向备课和课题组构建,往往是把后续课程的任务前置到“旅游学概论”课程中来,满足该课程应用性的需要。如大部分文献中都提及的项目任务驱动法,在“旅游资源”这部分内容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设计了对旅游资源调查、开发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学完之后设计线路产品、完成调查报告、规划方案等,那后续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课程又该如何教学来体现其应用性?“旅游学概论”似乎提前完成了后续课程的教学目标。重视该课程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无可厚非。部分教改文献中提到建议增加行业观摩、企业骨干进课堂现身说法等,这样虽然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行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学习,但没有考虑课时的问题。依据2018年出台的《旅游管理专业国家标准》,现阶段本科教学课时中,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控制在48个课时左右,高职和中职的教学课时则更少。面对这样的实际教学环境,在有限的课时中,是否能完成这么多的实践任务值得考量;与此同时,学生还要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等任务,让刚入校的大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完成诸多学习任务是否可行和可能,也值得深入验证。

四、总结

教改类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当教师,要始终坚持边学边教,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更新知识。一个不能随时更新知识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改革,在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要着眼于两者的结合、整合、融合、协调发展。通过实践去“优化”选择,不搞一种固定模式,不搞“一刀切”的做法,提倡充分的开放性、兼容性,并给学校以较大的自主权、较多的灵活性和个性,以期打破僵局、走出新路。

1边学边教的教学之路

20世纪50年代末,我踏上了中医药教育之路,那正是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初创时期。我在大学学的是生物学,中医药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我需要加快补上中医药学这一课,才能进人教师角色,于是,如饥似渴地学习,边学边教成了我唯一的选择。我积极参加学校为青年教师举办的中医基础学习班,学习中医学概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针灸学等,并发奋自学中医药经典。当时的院长、著名中医学家李斯炽、著名医经学家吴掉仙等都亲自授课,引领我们进人中医药学这座博大精深的殿堂。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作为全国最早创办的4所中医学院之一,于1959年率先开办了中药学专业,我被分配到中药学系任教。但是,还没有正式走上讲堂,却获得了一个进人大自然课堂的机会,令我终生难忘。1960年,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首次中药资源普查,随普查队进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那时,环境条件异常艰苦,我们乘车翻过二郎山、折多山抵达甘孜。从甘孜到下面普查点大多不通公路,牧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州政府很关心普查队,给每个队员分配了一匹马。我们白天骑马挎枪翻山越岭开展调查及采集标本,夜晚住宿帐篷或藏胞民舍。我国的中药资源普查就是这样开始的。我运用所学的植物分类学知识辨认中药原植物,第一次看到野生的川贝母、冬虫夏草、大黄、羌活、雪莲花、察等药用动、植物。我深为祖国丰富的中药资源所感动,也使我更加真挚地热爱上中药学专业,建立起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中药学专业创办时,除了现成的古代本草文献之外,结合现代实际的中药学教材几乎都是空白,需要进行开创性的编写工作。在老一辈中药学专家凌一摆教授的主持下,我们编写出了崭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药学》。那时我刚20岁出头,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独自编写了《药用动物学讲义》,并首次在中医学院开设药用动物学课程。在其后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坚持边学边教的信念,先后执教过药用动物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学等。而对于药用动物学依然情有独钟,不懈地进行研究积累,于1993年主编出版了《药用动物学》本科教材,1996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优秀教材一等奖。我和我的同事们为中药学专业的开创和发展曾做过不懈的努力,使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至今仍然保持着部级重点学科的地位。

如果问我从教40年的体会,我会回答:永远不要以教师自居,要努力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要先当好学生再当先生,要边学边教,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更新知识。我认为,一个不能随时更新知识的教师,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

自从进人高等中医药教育这条战线,我就像一名只知前进不知后退的战士,从未动摇过,更没有想到过退出这条战线。可以无愧地说,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对于中药学的学术发展,我做了力所能及的奉献。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有句名言:“万事须是有精神,方做得。”我亦感悟到,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办好教育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当好教师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孜孜以求,自学不厌,诲人不倦。谈到治学,我崇尚一个“严”字,相信“严师出高徒”的格言。学生的一篇论文缺乏新意或文笔欠顺,我会要求学生反复修改,直到合格为止;一个实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会要求学生三番五次地去做,直到做出科学结论。所以,我的研究生们常议论说:“万老师追求完美,不敢马虎。”我也知道凡事不可过分求完美,但严要求、高标准则是做学问必须遵守的原则。在治学中,我还崇尚一个“实”字,即踏实、务实、有实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由于我所从事的学科是应用学科,要辨认药,要到野外考察,了解药用动、植物形态、生境、品种、栽培、采集、加工等知识,还要动手做实验,应用本草考证、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化学方法与技术去鉴定品种、评价质量,因此踏实、务实的作风是必须具备的品格。几十年来,为了考察四川出产的药材,我带领学生野外实习,几乎踏遍了四川的山山水水;出差到中药材的一些产区如云南、贵州、广西、黑龙江等地,也总不忘抽时间到野外去作药材资源调查,采集药材标本,这几乎已经成了我的一种职业习惯。因此,我带出来的学生,都得到了既“严”又“实”的学风锻炼,为他们的成才打下了基础。

2不断求索的教改之路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止境。而对于具有二千多年传统文化、具有独特学术理论体系的中医药学,并且刚刚开创的、才从师承传授教育为主转向正规学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教学改革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建国前,虽然也曾试办过高等中医药教育,但那时在当局的压抑下艰难生存,并未留下多少经验遗产。所以,建国后起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完全是开创性的。

回顾中医药教育40多年的历程,教改就像一条滚滚向前的河流,至少掀起过三次浪潮。从1956年全国首批4所中医学院创办至1966年“”之前,掀起了教改的第一波。那是一次开创性的、初步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定位的教改,带有鲜明的探索色彩。中医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已经注意到分化、结合和保持特色,其课程设置已经分别达到35门和28门之多,当然,借鉴西医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也是必然的选择。这一波开创性的教改,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第二波教改浪潮的兴起,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20年,这是一次开放式的规模宏大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教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整个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带来了活力。这一波教改,使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办学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课程设置、管理规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是一次取得丰硕成果的教改。新的一波教改,是在世纪之交兴起的,方兴未艾。这是在新形势下,面对科技现代化、经济市场化、信息全球化的形势下开展的,是在迎接新的挑战、强烈呼唤做好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的形势下开展的,具有更加深刻的内容和更高的目标。我坚信,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改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波浪式地推进,它不可能一墩而就、一劳永逸。

我于1983年出任学校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正逢教改进人高潮之际,推进教改成为我的重要任务。在任副校长10多年的过程中,先后卞持进行了高等中医药教育按类招生分段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探讨,面向21世纪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药类专业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与高等中医药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探讨,21世纪初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并贯彻边探讨研究边付诸实践的原则,取得了多项实质性的教改成果,三次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获得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里,我想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改革为例来透视教改的艰巨性、复杂性。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优秀人才成长的保证。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如何把握中医与西医、经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一直存在着争议。从课程数量、学时比重、内容选择与整合观察,有人认为是重西医轻中医,重现代轻经典,重基础轻临床,亦有人持相反看法,因此始终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难以达成广泛的共识。更有人发出感慨激论,认为从目前的中医药课程设置来看,已是“中不中,西不西”,或者说“想姓中也姓不了”了,因而忧心忡忡,担心中医药失去特色,走向歧途。这是很现实、很尖锐并引起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在1986年也曾发表过一篇《论中医高校课程设置的优化》的论文,探讨过这个“老大难”问题。当时,我以此为题,在四川省内向48个相关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提出课程设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的关系,中医大科(内科)与小科(专科)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并提出了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按照不同人才类型设计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减少重复,通过试验,不搞“一刀切”,减轻学生负担等寻求“优化”的原则。如今近20年过去了,这个“老大难”问题依然存在,如何“优化”的问题依然摆在面前。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症结,还是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使两者结合、整合、融合、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不是个争主次、轻重的问题,因为这是时代的趋势,谁也无法逆转的。在解决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设置这个问题上,我主张通过试验去“优化”选择,不要搞一种固定模式,不要搞“一刀切”的做法,提倡充分的开放性、兼容性,并给学校以较大的自主权,较多的灵活性和个性,这样或许能够打破僵局、走出新路。

教改类论文范文篇7

对我校给水排水专业现状的分析,通过对建设部评估标准的学习。深刻的认识到评估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实验室条件落后;部分教学资料有待改善;教学文件、教学档案等亟待整理,迎评准备时间短,工作任务重。通过调查,截至2010年6月,已有19所高校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司给水排水专业评估,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广州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沈阳建筑大学、长安大学、桂林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扬州大学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一、我院给水排水专业基本情况分析

1招生情况

相比较调研院校,我校给水排水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年平均低于60名。在目前良好的就业形势和学院较好的师资配备条件下,适当考虑专业扩招。

2师资情况

我校市政学科专职教师11人,高级职称8人,博士8位,在读博士2位。与调研学校对照情况如下图。

3实验室使用面积、资产及实验开设情况

我校给水排水实验室新建面积400余平米,新购置设备总资产150万元,相比原有实验室面积狭小,设备陈旧的现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调研院校相比较,实验室资源仍旧有限。

目前开设实验课不能满足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大纲要求,实验开出率仅为50%,实验类型单一,除开设少量操作和演示实验外,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的缺乏导致实验教学缺乏特色。在新建实验室落成和新增设备到位的情况下,教学状况将有所改善,但由于实验项目增多,学生小组化,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实验药品、玻璃器材等消耗必然增加,建议增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

4图书资料

图中1-长安大学;2-扬州大学;3-山东建筑大学;4-兰州交通大学;5-浙江工业大学。由调研发现,给水排水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分为校图书馆藏书和学院资料室藏书。图书资料包括中外文图书、中外文期刊和工具书(包括规范、手册和标准等)。调研高校中一般校馆藏中外文图书都在2万册以上,我校馆藏图书相对较少,需要进行补充。在调研高校中,学院图书馆藏书数量相对校图书馆少,但期刊和工具书等教师、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资料则较多。我校应适当借鉴这种分布格局,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应该满足教师、学生对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等工具书的使用需求,确保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每2-3人拥有一套设计手册。

我校图书馆馆藏与给水排水专业有关图书种类和册数之少,与我校的教学、教育水平和社会声誉不相称,与调研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学校每年的购书投入中将给水排水专业类图书比例放大,或者每年投入10~20万专门用于购买给水排水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并保证中英文图书比例。

建议教师、学生常用规范、标准、设计手册和期刊等资料集中放置学院图书资料室,保证使用方便。在满足建设部给水排水专业评估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和毕业设计需求量,建议学院购置一定数量的工具书。

5课程建设情况

与调研院校相比,我校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启动水泵与泵站和水质工程学优秀课程建设,2项教改项目。目前无已完成教改项目,无精品课程,无教改论文,在评估准备阶段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6实习基地

截至2010年,给水排水专业实习均在杭州市开展,实习经费严重不足。

从深化认识、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实习基地需要进行补充,到国内其它省市具有特色的示范工程基地进行实习在目前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的形式下显得尤为必要。

7国内外学术交流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浙江工业大学进行讲学或其他教学、学术交流对于学科建设和宣传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评估工作思路

专业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必须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就硬件而言,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我们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学校、学院要加大支持力度;就软件而言,我们要耐心细致开展工作,查漏补缺,完善各种资料。具体思路如下:

1加强实践教学,保留原有实验室

我校给水排水实验室新建面积400平方米,新购置设备总资产150万元,相比原有实验室面积狭小,设备陈旧的现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调研院校相比较,实验室资源仍旧较少;且由于新建的实验室是临时建筑,在评估专家看来,学校重视程度不高。因此要求保留原有实验室。

2补充校馆藏图书、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

调研高校中一般校馆藏中外文图书都在2万册以上,学院图书馆藏书数量相对校图书馆少,但期刊和工具书等教师、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资料则较多。我校应适当借鉴这种分布格局,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应该满足教师、学生对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等工具书的使用需求,确保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每2-3人拥有一套设计手册。因此我校馆藏图书和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需要进行补充。

对学校现有图书资料调研,包括中、英文图书,中、英文期刊,标准、规范等工具书,了解现有图书的种类和数量,目前已经进行了部分调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库等途径,对馆藏图书提出补充目录,并进行经费预算。

3增加教改项目、优秀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

与调研院校相比,我校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启动了水泵与泵站和水质工程学优秀课程建设,网络课程,2项教改项目。目前无已完成教改项目,无精品课程,无教改论文。因此在评估准备阶段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学校、学院在市政学科该类项目申报过程中,要继续倾斜。

4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增加实习经费投入

给水排水专业实习均在杭州市开展,实习经费严重不足。从深化认识、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实习基地需要进行补充,到国内其它省市具有特色的示范工程基地进行实习在目前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的形式下显得尤为必要。近期计划联系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地原水公司、自来水公司或污水处理厂,协商建立8~10个校外给水排水实习基地,聘任基地工程师作为校外专业指导教师,完善实践教学。

因此评估期间,要新建3~4个实习基地,增加实习经费至500元/年/生。

5修订教学计划,适应新的教学改革体系

贯彻落实教育部及全国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相关教学内容要求,以及学校对于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制订规定,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个性、注重创新”的办学思路,采纳学校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参照这次调研几所高校和其它高校的培养计划,对部分课程培养计划进行修订。

按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以保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结合学生的个性及就业、升学需求实行因材施教,尽量增加选修课的类型和数量;增加工程实践环节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协助学院教学秘书进行教学计划修订,进行如下工作(一)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中,将有一定教研成果的教师纳入到授课教师中;(二)实验课学时适当增加,以增设实验内容和项目。

6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和教学档案管理

适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包括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和设计(论文)指导书在内的实践性环节教学指导书,制订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包括试卷、教学大纲、教学安排表、课程安排表、教案、学生成绩等日常教学文件,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执行过程中的申报及审批记录等。同时做好试卷、课程设计、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成果的归档和保管。

教改类论文范文篇8

于是,面对高考,高中语文教师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应试拼争,于是,在永无休止的操作性训练中,学生语文考试成绩虽然并不见得能够迅速显著提高,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母语的情感却实实在在的枯萎泯灭了!如果一个学生因为某种原因误课,他会找各科老师补课,而惟独不补语文课!甚至学生经常不认真学习语文课文,只做几套练习题模拟卷记诵一下文学常识名言警句!在许多人眼里,语文已经变成了单个的字音字形枯燥的语法古怪的成语零碎的常识片言只语的警句!这多么可悲,又是多么可怕啊!

因为,原本蕴藏深厚文化内涵充满美感丰富生动的课文往往被束之高阁,应该塑造人格沟通心灵张扬个性的语文课却变成了训练课!语文教师已不再承担教书育人之责任,而成了培训能够熟练应对考试的选手的教练了!

当然,严格的选拔制度,标准化的考试方式,激烈的考场角逐,我们无法不受高考的客观原因的影响。然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应试教育会毁掉语文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育为了什么?语文教育的根本只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指出:语文教师只有站在育人的制高点上,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懂得传授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发展什么智力。

所以,我呼吁,面对高考,让我们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心灵,关注学生发展,让我们带着镣铐跳舞!

所谓带着镣铐,就是我们一定要关注高考,适应高考。客观的不利因素最终能够解决,语文高考试卷正在改革之中,目前主观试题已经达到了105分,新增加的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分析、名篇默写都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和丰富性,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摸索就需要时间,需要调整也需要稳定。高中教师,必须熟悉高考了解高考能够应对高考。

心中有高考,眼中没学生,手中无教材。这恰恰是造成高中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师教得疲累又乏味,学生学得贫瘠又枯燥的主要原因。

必须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一个知识的受体载体。每个环节,都要极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兴趣激发起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日益深厚,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放远,从而努力提高“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教改“十六字方针”:激发兴趣、加深素养、活跃思维、提高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死板教条的固定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型,灵活运用教法,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严峻的高考带来了难以减轻的繁重的课业负担,但是,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不会泯灭的。求知的欲望,猎奇的心理,所有学生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之激发出来,使之焕发活力,闪耀光芒。我采取的语文实验课,从课型上一改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沉闷,能够极大的调动热情,激发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许多乐趣,也可以叫做“快乐语文”了。然而,我们的学生必须面对高考,岂能耽于一时之乐?激发兴趣,为的是便于接受提高效率,因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始终将趣味性与竞赛性结合起来,每次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共同探讨体验钻研乐趣的过程,更是他们评比较量竞相提高的过程。兴趣,激发了热情;竞赛,提高了质量。我抓住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强的共同心理,每次都分组进行,制定评比方案,以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这种竞赛方式,使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每个学生所考虑的,不再是个人表现问题,而是集体荣誉,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共同协作就自然而然了。比如针对高考中正确使用成语这一专项,我要求学生积累成语,依据随机操作的原则,首先每人每日积累两个成语,而且每节课轮流讲析;然后是讲析成语例题;最后以宿舍为单位搞“成语大比拼”,检验成语积累效果,此活动由四部分组成:一气呵成(成语接龙);出口成章(命题用成语口头作文);心领神会(表演猜谜);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小品)。各部分各有评分标准,前三部分均限时完成,富有挑战性。尤其是“心领神会”部分,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投影谜面猜谜;二是一个学生看成语进行描述、表演(但不能说出相同的字),另一个学生根据提示猜成语,多多益善,三分钟时限。当时热烈紧张的气氛可想而知。其他如“文言文背诵表演赛”、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借鉴“幸运52”里的“IQ无限”文学常识竞猜和“挑战主持人”大赛中的限定主题片段作文等。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评价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常常用“素养”二字。什么是素养?我认为,素养,首先是知识的积累,其次是能力的具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丰富的语文知识绝非空中楼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优秀的语文能力也非一蹴而就。“腹有诗书气自华”,“梅花香自苦寒来”,语文素养必须通过不断的汲取知识的甘霖、科学有序的培养锻炼而日益深化加强。比如诗歌教学,我特别注意熏陶渐染的作用,要求学生多记多写多积累多读多背多体味。举办了许多专题活动。比如国庆时进行爱国主义诗歌专题评析鉴赏会,诗歌教学后举办诗词朗诵表演比赛,中秋时举行以“同时一轮圆月”为主题的配乐吟诗唱诗联欢会等等,其间涉及的大量的诗词歌赋都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利用晨读吟咏背诵,涵会体味,大有余音绕梁枥,三日不绝于耳之势。而对于文言文教改,我把“积累,诵读,领悟”确定为关键点。“积累”是基础,“领悟”是目的,“诵读”,则是巩固积累加强领悟的重要手段,离开了诵读,文言文积累量就无从谈起,离开了诵读,文言文领悟力也难以提高。我把诵读当作文言文教改的一把金钥匙。要求学生背诵大量优美文言篇目,结合新教材,给使用旧教材的学生补充相应的优秀背诵篇目。在这方面,我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背诵的,我先表演背诵,再指导背诵方法,教会学生背诵。

活跃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我通过设计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努力,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突破,提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面对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独抒己见,敢想,敢问,敢做,敢创。比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兴趣,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我结合议论文的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分别就“近朱者赤”和“近朱者未必赤”、“异想天开”和“异想天未必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和“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三组论题举行了辩论赛。一场场辩论赛,均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筹划自己演练自己主持自己评判。学生的热情高,下得功夫深,因为每队的四名辩手均是以宿舍为单位筛选出来的,分别代表了各自宿舍的集体智慧,而各队又分别代表了全体的男生和女生,所以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使他们团结协作鼎力相助密切配合。每场辩论赛都十分精彩,气氛热烈,思维敏捷,妙语联珠,攻势凌厉,论据充分,论辩犀利,令人叹为观止。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语文课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转变为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能力提高为目的的综合课型,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语文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教学的终极点放在能力的提高上,不但适应高考制度的改革,而且合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遵循“十六字方针”,在教改实践中,我对于“要素教学法”“点拨式教学法”、“卡片式教学法”、“专题渗透性训练法与趣味性总结检测法的结合”、“利用网络资源,使用多媒体,辅助优化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摸索,对于开展实践活动做了大量尝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与收获。

素质教育和考试制度是不是矛盾的呢?我们能不能把素质教育和高考结合起来呢?我们能不能把教改和高考结合起来呢?我们是培养适应考试的“试子”,还是培养面向社会的人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高考视为激励与衡量的手段,还是看作阻碍与对立的畏途?实施教改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这些问题。

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应该大力的开展下去,“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加深素养,提高能力”的十六字教改方针,完全可以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习成绩、成功应对高考的指导方针。我始终相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够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也能够培养出能力优秀的学生。

教改类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教学;激励机制;高等学校

高等院校学生上课的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教师教学水平高,则很难想象上课时学生会打盹或迟到。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讲,将教学的激励机制提上议事日程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很多高校教师,人浮于事,对教学效果不以为然,这必将导致高校学生也是心猿意马,得过且过。名师出高徒,如果高校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行,又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在于教师所在学校的名望怎么样,只有将高等学校教师的讲课水平切实提高了,才可以真正做到使学生学有所成。以往有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教学激励机制[1]-[3],比如认为要提高讲课水平在评价教师水平中占有的比重、完善高校教师教学评估制度管理、完善教学奖励办法等措施,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但是看上去很难将高校教师的教学激励机制做到关键点上。高等院校的教师重研轻教的根源是什么?其实是源于职称评定的标准。历来评定职称都是以认可科研论文或者科研课题等成果形式为基础的,如果有很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要想升一级的职称就肯定没有问题。由这样的职称导向指引,高等院校的教师们必然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追求科研成果的多少,而不会在意教学成果怎么样。如果还是将科研成果视为职称评定的标准,自然教师就不会将教学的效果真正落到实处。然而,历年来将科研成果作为评定职称的标准还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完全免去教学这一方面对评定职称的影响,也是甚为不妥的。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将评职称区别对待,将教师分为三类: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但实际上很多教师还是只能归结为教学科研型,在同一学校中很难同时有上述三种分类的教师。于是,这种规定就形同虚设,显然达不到重教的预期效果。因此笔者建议:

一、只有“教学名师”才可以考虑升职称

高校每年评定一次“教学名师”,能被冠名教学名师可以有这么几个规定:教师在上课时脱稿讲课,不依赖教学课件,不读教学课件,这是评选教学名师的首要条件,可以由听课者的反映记录查得;学生听课反应很好,愿意听课,并且知识掌握得很好;同行教师听课,能感到讲课教师水平的确很好;领导听课,能感到教师对于教学准备得充分而丰富。通过学生、同行老师和领导们的无记名评价,去掉最好的几个分数和最差的几个分数,以便避免打分不负责的现象,然后得到平均成绩。计算出来的平均成绩如果排在前几名(例如前8%),那么才可以被评为教学名师,这是评选教学名师的实施办法。在评定职称时,教学名师对职称应该有与科研成果等同比重的决定性。即评为教学名师才有资格评定职称,在已经是教学名师的教师里再确定应该升职称的是谁。教学名师是评定职称的前提,没有成为教学名师,就提不到升职的可能性。试想,在这样的职称评价体系号召下,还有什么教师会轻教重研呢?教师,首先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其次才是出成果的科研者,这本来就应该是教师需要做到的。有了这样的职称导向,教师必然会沉下心来好好备课,争取课课精彩,上课时旁征博引。学生在听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时,认真听课,仔细学习,还有什么会使学生上课玩手机或者打瞌睡呢?只有这样实行了,教师才可能会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上,才可能以教好每一节课为最重要的事情。

二、提高教改成果在教师成果里的地位

这是教师成果评价体系的问题。教改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教师成果里的地位需要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重视教学过程的理论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教改论文,才会有更多教师愿意思考有关教学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愿意花更多时间解决这些教学难题。这个举措肯定会对整个高等院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更大促进作用。因此,建议教改论文和教改课题等成果形式可以成为高校教师评选“教学名师”的条件之一。综合地说,教学名师由综合的条件评选出来,每个条件在这个评选体系的权重可以由各个教学单位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自己定,例如理论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成果的比重可以各占一半。

三、改善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应该以“教学名师”为候选对象

。教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如果本身已经是博士了,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坐吃山空了呢?当然不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之后再没有什么培养或者培训等措施,恐怕就不能有更大的学术进展。而且很多高校教师关注在高校里工作有没有发展空间,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继续培养教师作为教学激励机制的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培养的方式可以有:到兄弟院校去学习、到重点高校去学习、到科研单位去学习、到国外高校去学习等。其实,这些方式在很多高校里都有,问题是到底挑选什么样的教师学习,这个挑选教师的标准对于教师努力的方向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建议挑选培养教师的标准还是应该以教学名师为条件,即只有成为教学名师,才可以有资格进行竞争选拔。那么,在这样的规定之下,还有谁会轻教重研呢?自然就会把高校这艘大船的重心和方向调整。所以,把教学作为高校教师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不能做到的,关键是导向要对。只要大家都开动脑筋,必然就会得到很好的方法。本文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在解决轻教重研这个问题上的智慧,想出能够很恰当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无疑将是以后上大学的青年们的福祉。

作者:李海虹 单位:淮海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大松,友.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46.

教改类论文范文篇10

半年来,我校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学教研教改计划》,扎实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加强对教研教改工作的管理

1、计划管理

成立教研教改领导小组,实验教师在教研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认真制定课题实验实施方案,并依据学科教学特点,制定学期、学年课题实验计

划,科研领导小组对计划的实施及方案的落实实行定期、定项、定性督导检查与评价,帮助教师学期开始科学地制定可行的教研教改活动计划

、活动配档。要求教研组每学期进行常规教研活动六次以上,活动主题有创新,杜绝不实际的无活动而记录。今年在确保省级《阅读写作分科

教学》实验课题的前提下,新上《情商与作文教学》市级实验课题和《电化教学,自主学习》、《培养兴趣活学活用英语》、《开放式自主学

习》、《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方法的研究》、《中学化学教学与电化教学》、《以读图理解为主的地理教学模式研究》、《培养学生生物学

习兴趣方法的研究》等校级课题。

2、过程管理

由于实验时间长,过程管理尤为重要,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研讨会,听评实验教师课,查阅实验记录,客观评价教学成绩,根据教学动态,调控

实验进程。为保证自变量的单一性和因变量的

科学性,学校保证实验班教师、学生、科目“三不变”,使课题

实验按既定方案顺利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们坚持引用、借鉴、创新相结合,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推广开”的办法。通过邀请县教研室领

导到校指导,对教师教研备课、上课作具体分析,提出指导性建议。

3、质量管理

实验的目的在于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搞好信息反馈。质量管理成为加强实验教学定向、定度、定势调控的重要手段。实

验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实验班级的教学进行一次质量测评,每学年进行一次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与评价,提出指导意见。经过半年来的实验,每

项实验都写出了详实的课题实验记录、实验班与非实验班情况对照、实验教学改进意见和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二)推广教改成果,辐射带动各科教学

课题实验只是一个起带动作用的“点”,努力推进“面”上的改革与提高,才是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我校积极推广实验成果,在课程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各方面进行了学习、研讨与实践。在研习综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校结合潍坊市提出的创

新性课堂教学十项基本要求督促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洋思教学经验,改革课堂教学分三级进行,初级:模仿;中级:熟练运用;三级:求新独

创。所有教师争取达到中级水平,青年骨干教师力争在高层次上出成果。我们每学期举办一次创新教学研讨会,一次教研教改论文评选,在半

年的实验过程中先后有***、***、***、***、**等人的三十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同时出现了各科研教师争上公开

课的好势头,过去是教研活动推着

搞,论文推着写,公开课指名上,现在是教师提前报名争着上,半年来已有校级公开课100多节,***、***、***等教师先后参加了县市优质课

和教学能力评选。

(三)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1、保障实验班学生、教师、管理三稳定,实施分类指导,但不分化互解,保证实验效果的连续性、可比性。

2、学校为实验教师培训学习、科研交流提供便利,并大力推广其科研成果,组织实验教师先后到**、**、**等地参加培训研讨,最近又派三名

实验教师参加全国中学比较文学普及暨潍坊市中学语文教师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倾听了陈淳、袁伟信、孟昭毅、刘献彪、赵文禄等博士生导师

及专家教授的科研报告,学习了解了许多宝贵经验、教学理论、教学教研动态、新教学思维形式,为更好地从事课题实验打下了基础。实验教

师勤奋自励,教科研能力不断曾提高教学成绩稳步上升。

二、学习新课程标准方面

新课程标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是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它改变了过去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强调了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同时又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

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使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半年来,学校高度重视,认真制订和落实新课程标准、实施办法,努力使每一位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驾驭新课程标准,把新课程标准体现在

实际的教学当中。

(一)学校把认真贯彻、推行新课程标准纳入学校量化,对—3—

每位教师的落实情况按不同的量化分值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与年终绩效工资挂钩。

(二)学校规定每周五为新课程标准业务学习时间,学习过程中每位教师做了万余字的业务学习笔记,基本掌握并较熟练运用本学科的课程标

准。

(三)先后派出聂炳法、何振军、刘平平、王秀芳、王玉红、等教师到安丘、诸城、昌邑、高密等地参加新课程标准培训,培养了一批实施新

课程标准的学科带头人,回校后他们认真写出学习体会和汇报,并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次充电的机会。其间学校又先后

派出了***、***、***、等教师到辛寨、龙泉等地听取滕州市优秀教师示范课及其它教师的公开课,进一步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

的运用。

(四)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

即教师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每人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案,进行校级优秀教案评选或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和参评。每人一堂公开课,展示

自己驾驭新课程标准的能力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实效。每人一篇论文,阐述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见解,以及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经验体会和

改进意见,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

提高了教研教改意识,改变了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

总之,通过认真学习和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和实

践新课程标准,我们才刚刚起步,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很肤浅,还很不够深入,学习好运用好新课程标准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三、学习推广洋思经验方面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研教改。探索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我们按照县教研室的要求在学习推广洋思经验

方面花了很大的气力。

1、为学到洋思的真经,学校校长张延成,副校长段连学亲自到南京洋思考察学习,购买洋思教学经验方面的书籍,回校后认真贯彻实施。

2、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洋思教学经验,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备课上课,学校定期举行校级洋思教法观摩课,深入领会

洋思教法,学习和掌握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为了推动洋思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每学期每楼评出4—6节校级优质课,以后每周每楼评出2节优质

课,共同探讨洋思教法精髓。

3、举行全校备课研讨活动,由教导主任主持,任科教师全部使用洋思教学备课本,真正采用洋思教法备课。我们在学校进行的常规检查中,按

照此标准进行检查。凡是不按洋思备课的,其备课得分为不及格,我们规定了每周一晚作为学校集体备课日,共同探讨洋思备课要点和体会。

4、我们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任课老师使用“先学后

教,当堂训练”进行教学的情况及学生对洋思教法的反映,将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师,解决了初期的洋思教学模式如同上自习课的错误授课法。

5、为真正使洋思模式上课备课落到实处。学校每学期举行

两次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将评选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将优秀教案上报县教研室等有关业务部门。半年来已有60多篇优秀教案分别获得一、

二、三等奖。其中,**、***、***等十几名教师的教案获校级一等奖。

6、狠抓优秀生培养。在抓优秀生培养方面,我们建立了优秀生教学管理档案,由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参与综合评价学生,共同确定优秀生,

协调制定优生辅导计划,合理安排辅导时间,设立优生辅导多用作业本,教师有优秀生备课,备专项训练内容。备课、辅导体现了高起点、高

密度、深层次。备优生弱科补偿措施,有强科能力提高办法,有阶段性能力测试,经过半年来的优生培养,已收到良好的效果,有多名同学在

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半年来,我们立足学校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大胆探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教改工作,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成绩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