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内容十篇

时间:2023-05-30 16:11:31

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内容涉及;高效课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65-02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做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重要场所。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的工具性,决定了它具有普遍性特点。于是人们就产生了这样的认识:语文谁都在用,似乎谁都能学好。然而,真要学懂这门课,学好,会用,许多人就觉得力不从心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语文教师。课改专家王荣生教授说:“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查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说:“教什么?为什么教?这应该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东西。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最重要的也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准确合宜’的教学内容。道理很简单,如果一节课教学目标不准确,教学内容不合宜,即使师生交流很活跃,这节课也是虚假的热闹,没有多大的意义。”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极端,不能不说是个误导,即:照本宣科和借题发挥。照本宣科的结果是你不说我也知道,书上写着,久而久之,学生懒惰了,连书也不看了。借题发挥是“原子裂变”,只要能沾边的、联系得上的,都讲,结果是学生的智力没有得到开发,学习的重点没有抓住,无端的练习设计了不少,有些题出得连老师本人都觉得茫然,其结果是学生在题海中挣扎,老师陷入不能自拔的批改作业之中。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在语文教学在中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点成绩。我的做法是: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向四十五分钟要成绩。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头开得好,能吸引学生,就等于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为此,我首先将突破口确定在课堂的导入。语文课的单元设置,各有侧重,但由于课文内容比较宽,有的受历史环境的影响,今天的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背景介绍式”导入。有的文章学生主体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我就采用“揭示主题式”,如“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告诉世人: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共商国是的美好愿望实现了。这‘雄伟’二字不正是人民共和国国威的体现?”按照文章内容特点,有的采用“知识介绍式”,有的采用“情境引入式”,有的采用“开门见山式”,有的采用“联想启发式”,有的采用“讨论评论式”等,新颖别致的开头,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其次,设计导读,新课标对读的要求是:在正确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速度,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的导就要抓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对难点段落进行集中突破,做到读音准确。介绍文体知识让学生理清脉络,重点句段的点拨,让学生把准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关键性的词所处的语境,正确理解文意。经过这番引导、点拨,准确地朗读的问题基本解决。语文学习的读是很重要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重视朗读。读懂则文章贯通。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的读书入境就是读懂的表现。但我们的读是以“导”为前提,不是一味地“死”读。

再次,设计练习。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的讲是应学生的需要来决定的。语文教学是“文道”组合的典范,有的课中的“道”学生不易悟出,认识模糊,这就需要老师讲,否则就会出现误解。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对总理形象的把握;《分马》中的人物性格分析;《老山界》中战士语言对表现人物品格的理解。对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共同反映需讲解的内容,教师应给予精要的讲解,有的问题,老师稍加点拨或学生议一议就可以解决的就不必细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设计练习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老师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自己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练是学习结果的落实,“怎样练”,“练什么”,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练习过简单,达不到目的,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误解:练多了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助长学生的厌学情绪,劳而无功。讲读课教师应注重学法的传授,自读课文便可以进行学法落实的训练,只要学生能在相互讨论、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即可。教师无须要面面俱到地设计综合性的练习。典型文体特征的课文,老师可重点安排仿写,有的课文要求学生从中悟出点什么,老师可以让学生写点体会,像《散步》、《羚羊木雕》等,有的课文词汇丰富,可以设计连词造句;有的佳句连篇,可以让学生记诵。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引用学过的语文知识,是练的最佳途径。哪怕学生用得不十分恰当,只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应表扬。

最后,设计教师课堂语言。俗话说“好语动人心”,教师讲解用语要简洁、易懂、平易近人、引人入胜;点拨用语要精要、准确,点到为止;询问语言亲切、真诚;表扬语言要得体,有激励作用;提问语言要有启发式、代表性;批评用语应委婉、含蓄等。老师设计好的课堂语言,会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产生对教师的好感,消除学习过程中的陌生感,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情,达到最佳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设计课堂教学,是实践素质教育理论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证。

参考资料:

[1]陈松涛.初中语文改进教法——我的“新绝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2).

课堂教学内容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

一、新阶段高中数学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不足

大部分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是充满期待的,但是经过高一一年的接触,到高二阶段,对数学没有那种新鲜感,甚至到高三以后,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存在着厌倦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着哪些不足?

1.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

数学科目的特点是题目难、作业量大,学生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完成数学作业上,这一点不光是学生,就连其他科目的科任老师都有怨言,在数学方面,花费较多经历,但是反馈到成绩上的收获却是很少的。现阶段,有一种说法,数学是聪明人玩的游戏,大多数学生在付出努力没有得到回报的时候就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对数学存在敌视态度。目前的文理分科制度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数学放弃者的产生。

2.不够重视教学方式的更新

许多老师的上课方式还是旧时代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不够重视课堂教学设计中教的部分

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与学是统一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现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绝对不能被忽视。

二、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1.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导入设计

古语云: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刚上课的前几分钟,学生的状态是刚进入教室,刚经过课间的玩耍,注意力不能够很快的集中,怎样改变这样的状态?怎样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的状态?教师刚开始上课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做法可以是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创设问题情境或是设计一个比较好的新课引入,比如说,在讲解对数计算时,教师用一张厚度仅0.01毫米的薄纸对折,然后在课堂上提问:如果对折三十二次后,将有多厚?学生立马积极思考,相互讨论,有的同学说有讲台高;有的同学说有教学楼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当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时候,学生呢个非常的惊讶,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但是,在设计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时,要注意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关,密不可分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情境设计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与现实相关并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比如在讲解指数函数时,教师如果按照课本,给学生讲解国王和象棋的故事,这样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情境生活化,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问学生是否愿意签订这样的一份合同,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每天给你十万元,但是你从第一天只需要给他一分钱,之后的每天是第一天的两倍,这样连续进行一个月,是否愿意?学生刚开始凭借直觉,很容易说愿意,但经过老师的再次确认,学生就开始动脑筋想这个问题,此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指数爆炸的现象。

3.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例题与习题设计

对于课本上的例题,不少教师会省略不讲,这就是教师对课程挖掘不深的表现。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例题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本上的例题,因为这是解题规范参照的最佳样本,这是针对性强,基础性强的题目。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对例题深深的挖掘,横向纵向的拓展,培养学生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习题是为巩固所学知识而适当的安排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高中数学习题状态存在的状态是题目多,创新少;计算多,应用表达少。

4.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提问设计

在课堂上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是提问,师生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交流都是通过提问这种方式来进行的,提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要注意提问必须附有启发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知识水平。设置问题要有目的性,根据目的和内容的不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

课堂教学内容篇3

我国武术课堂教学内容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的武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我国武术的历史文化和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也与我国武术课堂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武术更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教学和规范性教学,基础内容主要由武术的基本动作、太极拳等组成,规范化教学是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提高,但是这样的武术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以及滞后性,比如没有实现个性化教学、流程过于简单等,因此,2004年以后,我国针对武术教学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整改措施,比如出台了《新课堂方案》与《新指导纲要》。

事实上,《新课堂方案》与《新指导纲要》是我国体育总局根据2004年我国的现状以及结合之前国外武术改革提出来的,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武术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考核中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就武术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言,武术的教学内容的广度以及自由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武术课堂内容单一的缺点;就武术课堂教学的目标而言,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加的突出,更便于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教学的内容,并在教学目标中,进一步突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武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就武术课堂教学的评价与考核而言,不再是单纯以学生的考核成绩为分数,而是结合了学生平时的锻炼情况、出勤率等,让学生可以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都更加的努力,更大的激发了学生在武术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更加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潜能,随着新的教育思想即“以人为本”思想提出以后,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武术教学更是在让实现了区域性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在武术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的结合当时武术的特点以及人们对武术的理解进行。

但是,我国的武术课堂教学并没有很好的实现《新课堂方案》与《新指导纲要》的目标,与我国的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其创新以及发展速度都是比较慢的,其武术教学也存在过于形式化等现象。

优化武术课堂教学内容的设想

武术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发展历史,我国的武术教学更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对武术本质的理解,对武术教学体系的系统化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我国在武术教学中,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并结合武术的发展现状,对武术的创新以及发展提出一定的设想,希望可以更好的促进武术发挥作用。

优化武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教育性原则:武术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不管是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教学系统都比较成熟,其中,我国练武之人对于武术精神的理解更是比较深刻,我国的武术精神注重的是内外兼修,“内”指的就是个人精神品德的修养,因此,我国在武术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性原则,保障我国的武术精神可以更好的传承下去。

科学性原则: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必须实行科学性原则,也就是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保障在制定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具体情况进行,并进一步保障我们的教学内容可以实现一定的阶梯性,同时,我们还需要确保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区域进行。就武术的教学内容而言,武术本身内容比较多,而且规则比较负责,因此我们在制定武术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保障其科学性原则,结合武术自身的特点,更好的保障武术的教学内容,更好的确保武术教学的效果。

健身性原则:我国是体育大国,武术教学作为我国重要的体育项目,对于我国体育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增强人民体质也就是健身性原则成为我国武术教学中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这几年来,我国人们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加强锻炼已经成为一项很重要的项目,对于武术教学也是,健身性原则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的原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因为没有理论支撑,实践就缺乏一定的指导文件,没有实践的证实,理论就缺乏了自身的意义,武术教学也不例外,必须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的原则。

优化武术课堂内容的构想

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在武术教学中,存在的很大缺陷就是学生能力的提高,并且很多人对于武术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阶段性问题,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将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武术教学的重点,并针对学生的个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另外,武术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和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因此,我们还需要确保武术教育的长期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内容体系:我国的武术教学就其内容而言,比较单一,并且人们对于武术的理解比较肤浅,我们在以后的武术教学中,需要认识到,目前我国武术教学的缺陷并及时更正这些缺陷,具体说来,我们需要扩大目前武术教学的范围,让人们认识到武术的多元性和本质。

课堂教学内容篇4

1 拓展的根本

1.1 拓展应源于教材,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从教材内容中延伸。拓展既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应该以教材主要内容为中心,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应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有所丰富,不断创新。

1.2 要树立“用好教材”的新理念。教师一味地死啃教材,这显然是一种封闭式的教材观。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所用的课本不应该只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内容应该是可变的、可拓展的。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变机械地照搬教材内容,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深思熟虑什么地方可以拓展,怎样拓展。拓展过程是对教材的不断挖掘、重组、建构的过程。

2 拓展的内容

2.1 教材内容的拓展。

英语教学内容广泛,主题很多。初中英语教材里每课通常以词汇、课文、语法等模块出现。但仅靠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还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与把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适度拓展,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多做一些介绍,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词形变化,构词法的讲解帮助学生记忆。课文教学则是英语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词的使用,到句型结构的变化都在课文中体现。一些来自于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名著等改写的课文包含了大量的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和格言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其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以便他们理解其深刻内涵,拓宽文化视野。

2.2注重拓展内容的筛选和更新。

随着网络和其它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供拓展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其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掌握不好,选择的材料就有可能意义不大,成为累赘。这就需要教师从众多的材料中精心筛选,把那些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最紧密、与拓展目的最相符、与学生认知水平最贴近的材料选择出来。

有些内容陈旧了,教师却还在那儿讲,学生就没有兴趣。而有些新的内容,现在又是非常需要的,教师却又没有加以介绍,学生当然不满意。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地更新。

2.3外国文化的介绍。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英语学习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而新课标中对文化教学有着很好的诠释和要求,这也是英语课堂拓展教学的优势体现。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向学生补充介绍相关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通过对对话、课文的学习,学生认识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思维习惯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了解相关的外国文化,从而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2.4开发拓展材料的“附加值”。

很多人会认为英语教学拓展仅是课堂上简单的句型反复操练,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真正意义上的“拓展”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处理,实现拓展。拓展的方法很多,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常用的有:

对比拓展:教师想要学生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就可以通过对比,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了解称呼、打电话、道谢、恭维、赞扬、告别、致歉等方面与我们不同的语用规则,让学生知道,由于在家庭、单位和交往中身份、地位的不同,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也不同。

练习拓展: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词汇,课文的理解更为透彻。通过各种练习,学生读写、思维、创新能力得以提高。这样课堂更具有磁性,学生更富有学习热情。

拓展迁移:拓展迁移就是使学生的思想哲理化,知识系统化并提高创新性。其形式可多样化:如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迁移,对问题的深入挖掘探讨,读写结合训练句子仿写、口头作文等, 以上是初中英语课堂常见的拓展方式,拓展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制作英语小报、海报、做实验等。

3 拓展的时机

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如心理学的首轮效应对教学非常重要:或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让人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或如诗入画,春风拂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很快便能入情入境。而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时机更要恰当,要掌握好“火候”,要在英语教学最急需的时候进入教学环节。

英语课堂拓展的时机是有规律可循的:课伊始,或知识铺垫,或激发兴趣;课中间,或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课结尾,或升华主题,或拓宽视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情况灵活多变,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抓住生成向有利方向转化的关键,因势利导,在动态的适度拓展中生成闪耀的教学亮点。

课堂教学内容篇5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参照,更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综合素养体现。公开课上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的专业理念就是对小学语文价值观的把握。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技能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师要把素质教育的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去,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整合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由教和学两个方面组成,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比以往的教学更加完善,教学方法应与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指依据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关于教师的教如何指导学生学,它体现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

根据公开课教学过程的示范性,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的教学过程比以往常规课更为丰富。在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教师在对学生丰富心理活动的洞察和对学生个别差异的把握的基础上,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中介,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合理解读,使小学生得到一种基于教材范本的对真实生活的体悟,以达到对学生心灵的浸润,对美的感受与鉴赏。

五、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专业技能的集中表现,小学语文公开课是检验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平台,也是教师展现自身教学基本功的场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策略、教学应变能力、教态、教学辅助媒体的使用能力。

课堂教学内容篇6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内容;初中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10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众所周知,人物文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文字功底都可以打下坚定的基础。所以说使学生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我们经常呼吁的,初中语文课堂教育应该需要走出课堂,让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内容紧密联系,只有如此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目前,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沿用的还是单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信息传播,这种教学习惯难以被新型的教学方法所取代。为了推广这一高效的教学方式,需要教职员工深刻地意识到该理念的重要性,才能做到在课堂中有效地应用。本文主要阐释了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思考的可操作性与必要性。

一、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含义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我国的初中教学课堂中,教师越来越倾向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思考。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在生活体验中深刻理解文本含义。

二、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堂语文课,教师切忌不可急功近利,更不能机械地、格式化地讲解。要注意学会引导,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想法。要让他们真正地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不可否认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在现实中并没有被广泛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不再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地发掘适合自己学习、生活的有效途径,不断地提高自学的能力,锻炼个人的自我思考能力。与此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建立学生主动实用知识的意识,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困难可以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寻求答案,在思维逻辑的末端层层梳理,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核实办法,思维的肌肉就在一次次的撞击中变得强健起来。更为重要的是,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更愿意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吸取知识,所以该教学方式获得了较多学生的追捧与认可。

三、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操作建议

1. 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思想理念

倘若对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广泛推广,获得教学工作者的认可,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思想桎梏,建立生活化教学的思想理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要死学教科书上的知识要点,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素材来思考文本中所遇到的知识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且锻炼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留意寻找有价值的经验,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的能力。语文知识在本质上就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讲授的时候可以将文本置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之中,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突破死读书的藩篱,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中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在实际检验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需要调动多种教学方式,不再仅仅采用学生被动听课的呆板教育,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寻找到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2. 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该在措施方面具有更多的创新性与新颖感。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进行知识学习,再把握这一教学核心的基础上需要注意实施方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情景再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还原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的切实感受中理解文本人物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对问题进行层层解读,采用合适的方法处理问题。在情景再现教学法中,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所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 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

为了将生活化教学更加具体生动化,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比如,当教师讲授到节假日方面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亲自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了解特定节日的名族传统文化,在观赏中理解节日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内涵,这些亲身感受绝对是课堂教学难以提供的。

语文作品是生活的提炼总结,是作者在经过生活的洗礼之后所得出的经验总结,或感叹世事或教导世人,但都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将课堂内容置于特定的环境背景中,能够帮助学生鲜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似懂非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营造适当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自己设定的情境中,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在诵读课文时放一点轻音乐烘托氛围,引导学生在温馨的学习环境中联想自己父亲深沉无私的爱,酝酿情感,以更加投入的状态进入文本的学习之中。

课堂教学内容篇7

论文摘要: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模块加专题的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便于学生探究,但教学内容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中生提出了挑战,因此整合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就此谈谈体会。

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一标多本"的普及,全国没有了统一的历史教材,历史课堂上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变得至关重要。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有四种版本,每一版本教材虽然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但由于对课标的理解不同,编写的角度不同,在历史问题的表述上,各版本教材都有一定的差异;同时,新教材采用模块加专题的编写形式。这种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便于学生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知识的跨度大,跳跃性强,给习惯于按时序教授和学习历史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一定困惑。况且,新教材对历史学科的专业要求明显提高,这对个性不同、学业基础有差异,而学习时间相对紧张的高中学生来说,的确面临挑战。因此整合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成为必要。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历史新教材进行整体地、系统地处理,以教学模块为单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知识以“抓灵魂——建骨架——补血肉——走亲戚”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逝去的历史以灵动的“生命”形象再现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抓灵魂”——就是教师要树立新课程意识,明确历史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整合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去挖掘、发现隐含在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找出其思想、观点,抓住历史课的“灵魂”和真正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核心价值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鲁迅先生也说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可见,历史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价值观教育。历史教材中的知识选择、组织、呈现和评价,无论是隐性还是显性,都必然附着并传递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来看,所谓历史课的灵魂,就是能够统帅历史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应当能体现出为什么而教,应当能在较高层次上体现出一节历史课的价值。上海特级教师包启昌认为:“实践中,我体会一堂课只能是一个中心。这里所谓的中心,实际上是一堂课的真正重点。课时中心是能把全课时教材带动起来,又能全面完成学科任务的一个点,这个点一般是一个基本观点,或者某一理论概念。”。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整合和进行教学设计时,都应当思考“为什么教”这一问题,都必须明确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围绕着某一思想、观点展开,使学生的心灵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动,真正实现历史学科启智育人的目的。

第二,“搭骨架”——就是教师要树立新课标意识,明确课标是基础,课本是依托,在认真关注史学界新的史学观点,新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或热点,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偏、旧、繁、难的知识进行大胆舍弃 ,找出重点知识、主干知识,搭起历史学科的整体骨架。具体操作时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树立新课标意识,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课程标准是我们取舍、细化历史知识的依据。如《课程标准》对古代科技的要求:“概述古代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事实上就是要求我们掌握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成就,而不是一般的成就。以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难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以及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然后围绕着重难点知识,参照各版本教材,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进行删减、整合和补充。

其次,树立新史观意识,以新的史学观点统领教学内容的整合,以新的视角审视和解读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以及现代化史观是指导我们如何看待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应以“文明史”为总纲,以“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把分散在各个模块中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重新编排。以“世界近代史为例”。高中历史新教材以模块加专题的编写形式,这种写史手法,把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分散在3个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叙述,世界近代史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现象,各模块只是分别介绍其不同的历史侧面。这种打破时序的编写思路,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有“瞎子摸象”之感,很难把握“世界近代历史的基本趋势”。因此教学中,我们就有必要运用多元史观把不同模块中的知识内容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对世界近代史的完整认识。首先,以“现代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把分散在各模块中的相关知识揉合在一起。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经济领域,它是工业文明逐步崛起的历史,包括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政治领域,它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取代专制独裁的历史,包括英、法、美、德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发展、完善,及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思想领域,它是人文精神复苏、发展、完善的历史,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然后,引导学生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用全球史观视角来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得出: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社会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联系,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用文明史观归纳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趋势:世界近代史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历史。

这样在不违背课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既能加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补血肉”。建构起清晰的知识体系就像人有了“骨骼”,接下来就是给这个骨架输送血液,补充肌肉,使她丰满健康,富有魅力。补血肉是指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意识,切实转变以往视教材为“圣经”观念,选用适切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合理选用史料,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重组,使自己由教材的组织者、执行者转变成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

对历史学科而言,丰富多彩的“史料”就是其“血肉”。傅斯年认为:“史学便是史料学”, 胡适也说过:“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没有史料的课程就像一副骷髅架子,毫无美感,没有吸引力。《课程标准》提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资源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外各种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如把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中,成为历史新课改的一道亮丽风景。课堂教学中依据课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每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即每节课的“灵魂”。然后围绕着这个“灵魂”,对教材进行重组,精心筛选、补充相关史料如文字、地图、图片、表格等,让学生在饱满的情境中感悟历史感悟人生,实现主动发展。这样,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获得的就不再是孤立的、僵化的、过去了的死知识,而是一种在思想灵魂统摄之下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了。

第四、走亲戚——就是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针对课标和教材的主干知识、重难点内容,设计一些设问新颖的练习题,让知识“走走亲戚”“串串门”,使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基础题初步运用题综合运用题灵活运用题,不同教学阶段,有不同的层次梯度。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新课程历史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整合是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线索脉络的重要方法,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内容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 设计提问 效果与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常以问题为起点进行思维。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扩大思维的广度。教师提问一次,就会给学生一次思考的机会。只有针对学习内容,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

例如,我在讲八年级下册《生物的进化历程》时,针对“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生物进化树,设计了如下问题:

1.简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各个生物类群及主要特征。

(1)我们学过哪些无脊椎动物类群?

(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2)脊椎动物有哪五大类群?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植物有哪些类群?

(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根据已有的知识填写图中的空缺。

(两栖类、哺乳类、被子植物)

3.展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进化树有哪几个主要分支?(动物、植物)树基部分应代表什么?(原始生命)

4.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生物之间都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

这样,学生会随着我的提问,一步一步深入思考,他们会发现,原来在“生物进化树”上还有这么多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然后归纳出生物的进化趋势:在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在生活环境上由水生到陆生;在进化水平上由低等到高等。

那么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通过钻研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设计提问,例如在讲授传染病及其预防时,让学生思考:哪些病是传染的,哪些病是不传染的?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哪些?等等。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就能较好地巩固、强化对所提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课后练习题来提问。课后习题不一定要在学完这节内容之后再做,而是可以适当地穿插在讲课过程中进行提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其效果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讲解。如《动物的运动》一节,在讲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时,可分别结合课后练习来提问。

三、可结合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设计提问。这些内容有文字说明,并配有彩色图片,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四、要开拓思路,多方查找资料,如在《同步训练》《中考总复习》等各种习题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设计提问,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学习。

五、要注意联系实际,列举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讲授遗传和变异时,可以提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什么现象?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设计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也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内容篇9

一、调整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

笔者所教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均来自于本乡四所小学,只有一所小学有开设英语课,而且任课教师不是专业英语教师,其余三所小学均未开设英语课,所以本校七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差。仁爱初中英语教材单词量大,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困难,也是对发展学生英语学习情感态度与学习策略的障碍。很多学生在学完新课之后都无法识读所学单词,所以学生急需学习音标来识读单词,然而仁爱英语对音标的教学分布于七年级一学年,从Unit1 Topic2到Unit7Topic3的每个SectionD,这样的音标教学进度不能适应笔者所教学校七年级学生的实际需要,所以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在音标教学时把七年级下册音标教学内容调整到上册来教,使学生能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学完音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教学调整对学生的单词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能在第一学期内学会音标,根据音标读、记单词,减轻了学生学习词汇的难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仁爱英语八年级unit5topic2sectionA1a以对话的形式由Miss Wang和Helen共同谈论Li Hong因考试不好而感到难过的事情及其原因。而unit5topic2SectionB1a 继续由Miss Wang和Helen谈论Li Hong考试失败后心情变好的事实。为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笔者在教学时把这两部分内容合并成一个对话来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二、修改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

仁爱英语教材project内容分布于每个话题sectonD的最后一部分,目的在于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然而,有些project内容不适合笔者所教农村学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所以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对这一内容进行修改。例如,仁爱英语八年级unit1topic3sectionD5project的内容是1.collec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Olympics.2.Talk about what you know the olympics.3.write a passage with the title“My Olympic Dream”。叫学生探究这样的问题对于来自农村,知识面相对狭窄,获取课外知识渠道少的农村学生来说,要获取奥运会的历史知识显然相当困难。所以笔者把这些内容删去,打印一些有关介绍奥运知识的英语文章发给一些学生,让学生课外去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丰富教材内容

仁爱英语教材很多都是介绍英美国家的风土文化,对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拓宽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仁爱英语八年级Unit3 Topic2sectionC1a的内容主要是学习U2这支爱尔然乐队,为丰富教学内容,在学1a之后,笔者叫学生列举中国的主要乐队,如S.H.E.,然后按照各自喜欢的乐队分组讨论,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又如,仁爱英语九年级Unit4Topic2SectionB1a主要以过去时的被动语态讨论不同发明物的发明家和发明时间,在对话的末尾笔者补充iphon手机的发明家和发明时间,极大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再如,仁爱英语八年Unit4Topic2SectionA1a主要讨论机器人的用途,在学完1a之后,笔者补充了2011年12月11日CCTV播出的《我要上春晚》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洪炳镕教授带着他的学生们共同开发的机器人表演,它们会跳《四小天鹅》、会翻跟头、会做单杠,让嘉宾与观众都非常喜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

四、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中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初中英语教材中很多内容适合融入思想教育。例如,仁爱英语八年级Unit2SectionB1a主要学习情态动词mustn’t,shouldn’t的用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把《中学生守则》翻译成含情态动词mustn’t、shouldn’t的英语句子。例如,You shouldn''t be late for school. You shouldn''t throw rubbish everywhere.You shouldn''t make noise in class等,这样既学习、运用了语言知识,又让学生加深了对中学生守则内容的印象,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实际上,英语与思想品德联系是最紧密的,大多数语言内容中都渗透着思想品德情感教育内容。我们英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加强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课堂教学内容篇10

[关键词]课堂 教学 控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099-01

课堂教学控制,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使教学保持最佳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有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两种方式它着眼于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充分发挥教学控制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应有作用。

学生注意的调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就要善于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以改变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状况。为此,首先要探究其原因。如果是教师教法不当,教师就应改进教法 ;如果是学生的原因,则应从学生方面解决。其主要方法有:(1)给予信号。发现学生听讲不专心,注意力分散,教师可巧妙地给予信号及时提醒。比如,用目光警示,可有效提醒学生的注意力。又如,运用停顿.暂短的沉默也可以较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2)邻近暗示。教师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走近期身旁,或稍停站立 或轻敲其桌。这样,可以收到调控学生注意力。(3)问题转换。当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样也有利于调控学生的注意力,(4)培养学生自控。在教学中,只靠教师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自控力,教他们学会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善于进行注意力的分配;能随着教师的讲解进行必要的注意转移;即使对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听课时也能神情专注。

教学中情感有效控制。要使教学生在最佳的情绪进行,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对自己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进行必要地调控。教师情感的调控。要使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情绪气氛,首先教师要有良好情感;教师要善于自己的情感。为此,要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不要将消极的因素情绪带到课堂上来。心里学知识告诉我们,情绪具有感染的作用。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或相联的情感。二是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既不能因教学一时的成功而口出狂言。得意忘形,也不能因教学的暂时困难唉声叹气。灰心气馁;既不能因一个学生的调皮而发火,迁怒全班,也不能为学生情绪消极左右,出现失态。马卡连柯说:『1“不能控制情绪的教师,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仔细领会这位教育家的教诲,对我们重视情绪调控是有教益的。学生情绪的调控。教师对学生情绪调控的主要方法,一是情境调节法。如果学生的消极情绪由课堂氛围低落的环境引起的,教师要尽快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以此改变学生的情绪状态。二是以情动请法。如果学生对听课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教师要用积极饱满的教学情感感染学生,力求教有风趣,学有兴趣,以此来改变学生的消极情绪。三是成功体验法。如果学生听课情绪低落,是由于学习的失败引起的,教师就要多方努力,使他们获得一次次的成功,让他们以成功的喜悦体验来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四是自控调节法。教师要教会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的方法,使其学会自控。比如,指导他们运用动作暗示自控,当上课疲倦时就要努力坐直,警示自己不能睡觉。

教育信息的有效反馈控制。通过教学反馈信息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1)从态度来看,要积极接受反馈信息。对教育信息接受还是排斥,是涉及教师教学态度问题。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教学态度,积极接受反馈信息才可能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反馈。(2)从能力来看,要善于获取反馈信息。教师善于获取反馈信息,是自身的一种教学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敏锐的观察力。从学来说,人人都会有所表现;从教学过程来看,时时都会有所反应,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 及时捕捉,获取到反馈信息,才能保证反馈信息的全面性。二是较强的辨别力一节课的反馈信息是多种多样形形的,这就需要进行辨别筛选,选取那些主要的价值大的反馈信息作为依据,这样才能提高运用反馈调控信息的针对性,才能提高反馈调控的效能。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辨别力,才能获得反馈信息。(3)从方法来看,要多方获取反馈信息。对反馈信息的获取,要讲究方法。一是眼看,观察学生的注意力,情绪状态,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二是耳听,听学生交谈的语言,课堂安静的程度,回答问题等。三是检测。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检测。四是脑想,对看,听测获取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抽象归纳来决定是否进行反馈调控和怎样进行反馈调控。(4)从途径来看,要多向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多途径,多方式地进行信息反馈,以消除信息反馈中单一,片面的弊端.教师既要重视接受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反馈,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反馈调控以充分发挥学生反馈调控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只有双向反馈信息,才是全面信息,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5)从数量来看,要多次反馈信息。课堂教学中信息反馈调控,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必须通过多次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调控。因为,反馈次数太少,调控就受限,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做到集中性反馈与经常性反馈相结合。课堂上的多次反馈和经常调控,一般应抓好四次大反馈,即根据学生以下四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反馈调控。一是以旧引新阶段的反馈要依据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的把握情况;二是理解阶段的反馈要着重看学生对新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三是应用新知识知识阶段的反馈,要着重看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四是巩固新知识阶段的反馈,要着重看学生对新旧知识联系与区别的理解、掌握的深度和广度。『2课堂教学中的多次反馈、一个结合、四个阶段是基本的要求,其他具体情况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处理。

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经过筛选认定,然后依次为依据对教学过程的正误作出判断,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出解决的办法,就能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以求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