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3 20:15:38

杭州文化论文

杭州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杭州;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

一、杭州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背景分析

(一)“十大名茶”之首的龙井茶历史悠久。杭州栽茶、制茶、饮茶、艺茶之风史由来已久,史料记载,自东晋始,西湖群山便种植茶树,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曾记载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西湖龙井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到龙井,品茶赋诗,赐狮峰山下胡公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西湖龙井茶由于孕育于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之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精良的栽培管理技术及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精湛制茶工艺,形成了“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绝”品质。它既是我国众多名茶中影响最大、声誉最盛的茗品,也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深厚积淀的杭州茶文化。西湖龙井茶是杭州城市文化的重要承载内容。古往今来,在杭州这片奇川秀水里涌现出一大批爱茶、学茶、事茶之人,人茶相融,人茶相育。自唐至清代千余年间的120余种茶书中,编撰者为杭州籍的有8人,茶书有10种。历代任职于杭州的嗜茶吟诗好泼墨的文化人更是不胜枚举,白居易、苏轼、陆游、吴昌硕等均将杭州茶文化掀起一个高潮。如今,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民歌教材的《采茶舞曲》;到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无处不体现出现代的杭州百姓对茶的钟爱。优美的杭州名茶传说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爱情、亲情的美好向往; “女采茶、男炒茶” 的杭州茶俗、茶礼无不折射出精致和谐的人文精神;龙井、虎跑泉水龙井的西湖双绝无不蕴藏着深邃的茶文化内涵。中国的茶肆、茶坊于宋时形成高潮,南宋时都城星罗棋布的茶馆成为杭州人休闲的好去处。如今杭州市区大小茶馆遍布,总量达1000多家。无论朋友聚会还是商务洽谈,到茶楼饮茶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时尚。

(三)政府对当地茶旅一体化给予了高度重视。从政府角度来看,杭州市政府给予了茶文化旅游开发高度的重视,相继制定了茶业名牌发展战略,努力将西湖龙井茶推出国门,此外,还积极地引导茶旅一体化的建设,使得当地的茶文化与茶旅游融为一体,使得城市旅游业依托茶文化的发展更富生机,二零零五年,杭州获得了“茶都”的美称。随着近些年的发展,杭州已经逐渐成为了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越来越高,面对着忙碌压抑的城市生活,许多人都萌生了呼吸自然、愉悦身心的渴望,在这个背景下,茶文化旅游应运而生。由于茶的独特特征与历史定位,许多人将其视作自然的象征。

二、杭州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对策

杭州茶文化悠久深厚,要做到合理科学的开发,就必须深挖茶文化内涵,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建设相配套的独具茶文化内涵的服务设施,针对上述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促销,培育客源市场。杭州茶文化旅游必须通过宣传促销才能为外界所知并提高知名度。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应联合起来,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着力宣传,树立“中国茶都”形象,把杭州茶文化旅游“推出去”,让潜在旅游者对杭州茶文化的特色有一定了解,进而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另外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营销应做到有的放矢,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例如,在海外市场开拓中,应将重点放在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亚洲茶文化圈内重要客源国,如日韩、印度、东南亚国家以及港澳台,它们在饮茶习俗、茶艺、茶道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做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营销,使之成为稳定的客源。

(二)适当增加茶文化旅游专线,丰富产品内涵。要根据茶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当增加茶文化旅游线路,科学设计茶文化旅游产品,不断丰富茶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开发独具特色的茶旅游产品,如推出优茶品尝游、茶俗风情游、茶农体验游、茶乡生态游、茶乡夏令营等。要注重深入挖掘茶文化的独特内涵,以深层次的文化吸引力来留住游客。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游客的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和组合出令游客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如针对青少年旅游者茶乡夏令营活动;针对中老年旅游者的茶文化休闲度假保健游;针对假日休闲旅游兴起以及人们对新茶喜爱的“新茶采、尝、购”游等。

(三)提高从业人员的茶文化知识与素养。茶文化旅游注重精神层面的感受与体会,就必然要求旅游产品的提供者拥有至少相匹配的德行。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旅游方面的知识、基本的礼仪道德,还应对茶文化、茶种、茶具、茶饮、茶点、茶道等方面加强学习与充实,能够熟练地进行介绍和引导,既提高饮茶兴趣和爱好,又增加品茗的氛围和雅意,从而大大提升茶文化的内在品位。此外,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可与各大院校合作,积极开办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专业,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热爱精通茶艺文化的传承人和炒茶大师。引进茶文化和旅游业高端人才,从而提升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的水平。

三、总结

我国具有厚重的茶文化历史积淀,茶文化旅游的开展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符合现代健康生活的要求,具有独特的精神与文化价值。杭州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又有享誉国内外的名茶“西湖龙井”。因此,在相关旅游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开展多形式的特色旅游路线,使得杭州成为以茶文化著称的休闲旅游之都。

参考文献:

[1]沈国斐.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探索[J].北方经济,2005(10).

杭州文化论文篇2

2007年6月17日,杭州休博园内打出一条横幅:“萧山: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第二天的“2007浙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和核心分论坛“中国奥特莱特(OUTLET)发展论坛”上,浙江省首个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落户萧山,这个被称为杭州的“浦东”的地方。

从这天开始,杭州多了一个创意产业园,并有了第一家真正的OUTLET。

创意产业园与OUTLET有什么关系?关系就是,都落户在杭州萧山区的休博园,部对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定位有建设性,后者被视为前者的核心业态。创杭州的意,卖别人的名牌(也特别为杭派服装留了位)。来到这里的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说:“许多中国人关心西方发生了什么,西方是怎么做的;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中国发生了什么,中国是怎么做的。”

杭州会怎么做?创意的杭州人与消费名牌的杭州人兼于一身?

杭州与创意产业

杭州的创意产业园已经够多,2002年至今就有LOFT49、唐尚433、A8艺术公社、西湖创意谷等。但是,杭州的创意产业还有一个特点――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今年3月,杭州市上城区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同打造“西湖创意谷”,力争成为中国最新流行趋势的中心、浙江省最大的创意产业基地和时尚消费中心。5月,杭州传媒报道了《“A8艺术公社”杭州最大创意产业园破茧欲出》。6月,面积比“A8艺术公社”大5倍多的休博园创意产业园在萧山区出炉,并独家冠名“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成为首个省级创意产业园。

比面积还是比创意GDP,还是比创意?杭州的现状是比面积和GDP。中国美院的教授赵阳指出:“文化创意,省市两级政府是资源的分配者和供给者。中国实行文化创意的动机首先是作为经济增长点,文化在其次。”杭州未能免俗。虽然杭州的美术、设计人才居全国之最,并在京沪美术、设计人才市场占了六成,但除了发展前景有争议的杭派服装和颇有创意的房地产开发,杭州作为“创意之城”的形象,仍然不具备。

人均GDP已经达到6700美元的杭州,既迎来了创意产业潮,也迎来了奢侈品消费。

奢侈品消费第三城

4家百货商店销售额同时跻身全国前20名,以及浙江消费者在上海青浦OUTLETS制造了60%以上的销售额,显示了浙江人的强悍购买力,也将杭州推进为京沪之后的中国奢侈品消费第三城。国际一线品牌云集武林商圈和湖滨欧洲街,杭州还需要OUTLET作为奢侈消费第三商业极吗?“不是第三极,是对前两极的业态补充。”宋城集团的邱晓军解释。

在美国诞生了20多年的Outlet Center,经历了从工厂直营店购物中心到名牌直销折扣店的转变。交通方便、停车方便、真品牌真折扣,OUTLET的经营特性正合杭州奥特莱特品牌直销广场。

意大利OUTLET专家弗拉维奥萨朗德雷说:“看见杭州的OUTLET,让我目瞪口呆,很惊讶。”不知他惊讶的是3000个免费停车位,还是渔人码头区、威尼斯广场区、海滩街这些景点作为商场。

创意会很慢,奢侈品消费会很快

目前整个中国创意产业的问题是:太工整、太政府行为,缺乏野性的冲动和民间灵感的生长土壤,缺乏大型经济组织、公共平台和无数行业协会对个人创意的扶持力;太利税、太形象工程意义,太号角,太标签。

杭州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社会融合 杭州市 城市 新移民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域之间的人口流动加剧,在很多城市形成了新移民群体。例如根据2011年数据显示杭州市共有人口697万,其中外来人口398万,占比57%。庞大的移民群体入驻城市,与本地居民混杂居住。由于与本地居民在社会资本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的社会资本因迁移发生断裂, 他们需要在迁入地重新积累或投资, 而后者的社会资本相对稳定;地域流动直接导致原有社会资源(尤其是原有家庭的社会资本) 获取性降低, 而嵌入于本地居民身上的潜在社会资源会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这些差异使得移民的生活更为不易,而迟迟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城市中,很多城市新移民者对其所在城市缺乏归属感。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不能忽视。因此,近年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心的课题。“新移民”中的“新”字,主要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老移民而言。本课题引用了林卡教授的定义,将城市新移民界定为:从外地或海外来入驻城市工作生活,已取得城市户籍或居住证,工作多年(3年及以上),有正当职业和稳定的收入,并把城市作为长期居住和生活地的特定人群。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文将以社会融合理论为基础,以杭州市为例,探讨二三线城市的移民融合现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推进移民融合的建议,从一个新视角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

1.杭州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现状

本文应用张文宏和雷开春提出的11项社会融合指标,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进行测量,来研究杭州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现状。

2.杭州市新移民融入本地的问题分析

选择杭州市新移民与当地居民混居社区中典型的个案,针对第一部分调研中的结果,通过深入访谈了解背后可能的原因。

3.促进杭州市新移民的融合的策略研究

结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研究结果,对促进杭州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提出可行的策略建议。

(二)问卷设计。

在问卷调研部分,我们将影响杭州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因素分为文化融合、地域融合、地位融合、群体融合和职业满意度融合5个方面,采用张文宏和雷开春的量表,对城市移民融合问题进行测量。

(三)访谈设计。

本文选取部分新移民与本地居民混住小区,进行个案访谈。通过个案访谈,我们希望达到如下目的:检验问卷中对于融合程度的判断(生活融合、心理融合、社会融合等)是否和实际一致;了解新移民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本地居民对新移民各种看法,及产生这些看法的原因。

三、数据分析

(一) 样本概述。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实际经过回收、筛选后有效问卷254份,有效率为72.6%。调查样本的男性占比49.5%;20-29岁人群占比32.18%,30-39岁的人群占比42.97%,40岁以上占比24.86%;高中和中专学历占比32.7%,大专和本科学历占比57.7%;职业方面,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1.0%)、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职员(20.6%)、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12.4%)及企业工人(11.0%)。

(二)新移民社会融合现状分析。

1.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主要分为杭州话掌握程度、平时常用语言、遵循本地风俗习惯、听懂杭州话程度、熟悉本地风俗、采纳本地节日这6个问项。

在本地语言学习方面,91.4%的城市新移民平时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完全不能听懂的仅有14.2%;但是,完全不会讲杭州话的城市新移民占了35%,而比较能讲和完全能讲杭州话的人仅有10.2%。

从熟悉本地风俗来看,83.1%的新移民或多或少熟悉一些杭州本地的风俗习惯,这反映出城市新移民的文化认知程度较高。从接受本地价值方面来看,有超过一半的城市新移民(53.5%)会在与本地人交往时遵循本地的风俗习惯。从采纳本地节日上来看,有51.6%的城市新移民会入乡随俗偶然过本地人的节日,但也有36.6%的城市新移民几乎不过本地的节日。

进一步对这些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一个文化融合因子。我们将该得分转化成1-100 之间的标准分值,为38.16(SD=21.12)。说明城市新移民的文化认同的整体转换程度不高。杭州新移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度较低,愿意理解但不愿意参与,导致了新移民对本地文化认知程度相对较高、但认同度不高。

2.地域融合

地域融合主要分为子女发展期望、未来定居打算、添置房产意愿这3个选项。

在子女发展期望上,仅有不到5.5%的人明确持否定态度;在自己未来的定居打算上,也有52%的人作了肯定性回答;在购置房产意愿上,“3-5 年内会考虑买房”达到了44.2%,“不打算在本地买房”仅占9.8%。超过一半的被访者希望子女未来在杭州发展,同时表示会在杭州买房定居。这说明,城市新移民对杭州的地域认同感较强。

3.地位融合

在进行问卷设计时我们将地位分为“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下层”和“说不清”这6个层次。

城市新移民中,认同为“上层”及“中上层”仅占9.9%,而认同为“中层”及“中下层”有61.4%,另外还有18.1%的城市新移民地位模糊。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新移民在自我感觉的地位上认同度并不高。

4.群体融合

采用自我归类的方法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仅有7.5%的城市新移民认同自己为“杭州人”而认同为“新杭州人”及“既是杭州人又是外地人”的分别有27.2%、19.7%,认同为“外地人”的则占 37%,此外还有8.7%的城市新移民“不清楚”自己的群体归属。大部分新移民对群体认同度很低,他们仍会将自己和杭州本地人划分开来,甚至有1/3的新移民坚持外地人的说法。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杭州新移民对于杭州人这个大群体还存在着隔阂。

5.职业融合

在职业融合的问题上,职业满意度处于中立阶段的新移民数量占据最多,有50%,感到满意以及非常满意的人占43.7%,相对来说,大部分新移民对于自己目前的职业还是感到满意的。

四、个案访谈

(一)新移民个案访谈。

1.文化融合

首先是文化融合方面,从问卷结果中我们得知:杭州新移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度较低,愿意理解但不愿意参与。通过走访,我们发现有如下原因:杭州市民俗多样,但传统性强,对于新移民来说会比较陌生,虽然会有兴趣,但是不知道如何参与;在饮食文化上,和新移民原来所习惯的饮食风格不太一样,一时间难以适应;因工作原因,没时间参与文化活动,缺少对文化的理解。

2.地域融合

超过一半的被访者希望子女未来在杭州发展,在杭州定居和在杭州买房,对杭州的地域认同感较强。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杭州市经济发展迅速,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加上教育、卫生等硬件设备条件改善。以及杭州独特的人文环境,快慢适度的生活节奏,使得他们愿意考虑留在杭州。

3.地位融合

新移民大多把自己归类为“中层”,说明大部分新移民在自我感觉的地位上认同度并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部分移民群体被“歧视”,造成心理阴影。主要表现在产生口角时,本地居民对于其外来身份的刺激性语言往往会给新移民留下比较深刻的心理阴影;生活成本逐年增长。近年来在杭州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没有太多的资金用于休闲娱乐等消费,享受不起“上层人”的生活。

4.群体融合

八成受访者表示,即使有杭州户口,已在杭州定居,也不认为自己是杭州人。究其原因,可以有以下几点:在于自己的出身地、亲戚不在本地。即使自己拥有杭州市的户口,也不能改变地缘和血缘上“认祖归宗”的状况;因工作和子女教育问题而“不得不”来杭州。对于这一类人来说,他们需要舍弃原来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情感、习惯等,这就影响着他们心理层面对于杭州人这类新群体的接受度;被本地人认为抢占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而遭到“排斥”,不愉快的经历导致产生偏见;与本地人接触少,群体认同低。还有一部分群体因为工作原因,不会经常和本地人接触,本身融入感就不是很强;户籍原因。户籍所在地已经迁移至杭州的群体,其融入感明显强于户籍不在杭州的人群。

5.整体满意度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对当前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依然有新移民对社会环境表示不满。原因如下:高房价,高物价,带来的生活压力。受访者表示杭州近几年房价飙升,物价水平逐年上涨,生活压力也逐年上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空气和水污染),以及交通堵塞的问题,造成生活质量下降。

(二)本地居民个案访谈。

此外,我们还对杭州市本地居民进行了访谈,希望得到本地人对周围的新移民有何看法,以及产生这些看法的原因。

采访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新移民的到来对本地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本地带来了劳动力资源,也带来社会分工的改变。但也造成了一些供不应求的现状,带来物价上涨的问题,特别是房价上涨,而且认为新移民的到来,使得本地人就医更加拥挤,工作和子女上学也收到了影响。

同时,本地居民认为,移民群体中部分人素质较低,不文明的举止影响了城市和谐。更有甚者带来犯罪的问题,治安管理上的不便,造成社会不安。以及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

五、建议

基于如上现状,我们为促进杭州市新移民融合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机关:制定健全的新移民安置政策,继续提高新移民社会保障权利,增加新移民的收入,提供如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医疗,工伤,子女入学等的优惠;鼓励各地方部门积极开展地方文化活动,如:开展社会文艺汇演,竞技,郊游等;创建社区调解小组,专门化解邻里间矛盾。

(二)新移民群体:主动融入当地生活,从心理上放下排斥感;树立正确的交际态度;坚持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自力更生。

(三)本地居民:树立正确的交际态度,不因本地人的身份而对新移民群体产生偏见;积极帮助在生活上存在困难的新移民群体,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

本文系“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2008.

[2]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5.

[3]黄匡时,日达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J].新视野,第六卷, 2010.

[4]悦中山,杜海峰, 李树茁,费尔德曼. 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J].公共管理学报,第六卷,第二期 ,2009.

[5]钱正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报,2010,2.

[6]米尔顿戈登. 在美国的同化:理论与现实[C].

[7]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8]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 J ].人口研究, 2009,(1).

杭州文化论文篇4

文化底蕴孕育幸福城市

婉约、优雅、闲适、赏荷、斗鸟、饮茶……自古以来,杭州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人间天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更是一座汇集各种休闲方式的城市。8000年的文明史,5000年的建城史,历史的传承,文化的浸透,使生活在这座美丽城邦的人们不仅热爱生活,更加懂得如何营造生活氛围。在今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共同的调查显示中,杭州依旧是人们心中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而现在,这座幸福城市又多了一张新名片――世界休闲博览会。

2011年9月17日至11月18日,由世界旅游组织、世界休闲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重要国际机构和国家体育总局、浙江省政府等部门共同举办,为期63天的第二届世界休闲博览会(简称“休博会”)在杭州隆重举行。从第一届休博会的“休闲,改变人类生活”到本届的“休闲――提升生活品质”,时隔五年,休博会主题的变化提升,让杭州的山,水、湖、桥、一草一木在全新的定位中,因赋予别样的内涵而绽放出奇异的光彩,让人们对杭州这座城市更加充满向往。诚如当代著名作家余华所言:“要了解中国经济,得去上海;要了解中国的生活,就必须去杭州。”

湖光山色掩映休闲快乐

第二届世界休闲博览会与第十三届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简称“西博会”)合并举办,完美结合,是西博会支撑休博会的创新举措,也是休博会带动西博会的提升发展,从而巧妙地可以达到1+1>2的力量。

从休博会的场地选择上看,也可谓“费尽心机”。特别选取杭州风光秀丽又极具代表性的旅游胜地――萧山湘湖、滨江白马湖、淳安千岛湖。三大园区活动交辉呼应而各具特色。

萧山湘湖主园区以休闲体验为主。萧山湘湖,被称为西湖的“姊妹湖”,素有“北有两湖,南有湘湖”的美称,此次休博会开幕式、休闲大舞台以及休博会产业馆等系列活动将在这里举办。其中,精彩纷呈的休闲大舞台将有40多个高水平的国际表演团队参与休博会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此外,东方文化园、杭州乐园、极地海洋公园三个体验园区是萧山湘湖园区主要体验地,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截然不同的各种文化氛围。

滨江白马湖上园区以展示休闲文化为主,第二届休博会的核心项目――休博会主题馆就设立于此。在主题馆中,其王牌项目当属“中国休闲风情馆”。中国休闲风情馆引进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反映北宋市民生活场景的《清明上河图》,并与杭州专题创意策划的反映南宋杭州休闲生活的《南宋风情图》合璧展出,展示别具特色的中国休闲风情。

而淳安千岛湖主园区则会以休闲活动为主。活动突出“休闲千岛湖、品质新生活”的主题,将举办18项子活动。其中的品牌项目有新引进的热气球节,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感受。

休博会的休闲活动主要都安排在千岛湖和萧山湘湖,共分文艺表演、体育健身、休闲消费、美食保健四大类系列节庆活动项目,包含绚烂夺目的西湖国际烟花大会、刺激时尚的汽车飘移活动、演绎西子湖畔的现代爱情故事的玫瑰婚典、潮动休博的国际冲浪赛等。杭州市各区、县(市)也将共同举办各类精彩活动,如:富阳富春江运动节、建德市新安江龙舟赛、桐庐富春江山水节、临安市森林博览会等。全部项目均以参与、体验为主,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亦将体育精神发扬光人。

创意无限激发城市活力

杭州以提高生活品质为方向,用休闲产业推动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激发了人对文明、健康、美好的向往,随之而来的相关产业更是创意无限。杭州旅游已从“观光时代”进入“休闲时代”,创意、快乐、美丽、养生、体育、娱乐、时尚、文化等潜力行业正悄然兴起,休闲把美丽婉约的杭州转变为一座“宜居宜游”的活力之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在第二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开幕式上说:“160个参展国家、地区和城市因休闲而云集杭州,宛如召开联合国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支持单位,为能推动此项事业的发展而深感欣慰。休闲正在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支柱,同时更凝聚了文化的特性,决定了人类日常生活。”

本届休博会共计安排了10种休闲体验类型、10条专题休闲体验线路和100个休闲体验点。10种体验类型为主园区休闲娱乐、休闲夜都、休闲美食、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养生、休闲民俗、休闲购物、休闲山水、休闲乡村。同时,还将开设网上休闲体验,杭州区县市、休博会分会场特色休闲体验等。

其中最具创意、值得推荐的是滨江白马湖的主题馆和萧山湘湖的产业馆。休博会主题馆吸引了160个国家、地区、城市、组织参展,充分展示了世界范围内各具特色的休闲理念、休闲方式、休闲文化、休闲风情等。休博会的产业馆则重点安排了中国杭州国际休闲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丝绸女装博览会、全国大学生创意生活节、杭州休闲生活暨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展、中国国际户外野营运动休闲用品博览会、浙江省(杭州)国际收藏品休闲文化博览会、国际健康生活博览会等七大主题展览,进一步推进休闲产业的合作发展。

色彩纷呈的烟花大会也为杭州这座创意之城增添一抹魅力。烟花盛宴是“西博与休博”两会的一大亮点,在10月23日分别选取钱塘江和运河边上激情点燃。对于烟花编排、灯光、音乐等效果,特别邀请专业团队倾力打造,为此次盛会留下最绚丽的夜景。

世外桃源构筑国际舞台

巴黎来了,比萨来了,荷兰来了……在本届休博会中,除了大秀中国风情、杭州幸福生活外,更是将世界各国优秀的休闲文化汇集一堂,让杭州这座世外桃源成为了国际交流舞台。

位于萧山湘湖广场的休闲大舞台,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西班牙、南非、日本等25个国家的40多支国际表演团队以及杭州专业艺术团体,在9月17日至11月18日期间每天安排2至3场表演,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系列活动,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领略国内外各种休闲风情和多彩的艺术氛围。

此外,杭州周边南浔、诸暨、武义、上虞、安吉、德清、龙泉、海宁、江山和上海枫泾等十个分会场的设立,最大限度让世界朋友了解到杭州风土人情。

南浔分会场将举办南浔含山蚕花节、魅力南浔大型民俗文化周、蒙恬会等精彩活动。诸暨分会场将举办中国瀑布旅游文化高峰论坛、杭州西湖诸暨西施故里荷花会等精彩活动。武义分会场将举办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长三角汽车露营大会、国际养生博览会等精彩活动。上虞分会场举办上虞生态休闲旅游节、浙东新商都(上虞)购物节开幕式等精彩活动。安吉分会场将举办首个杭州“安吉日”系列活动、安吉休闲与乡村旅游论坛、昌硕文化艺术节等精彩活动。德清分会场将举办德清低碳休闲论坛、德清休闲体验之旅、德清融入杭州活动周等精彩活动。龙泉分会场将举办第六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来吸引游客的眼球。海宁分会场将举办观潮节、海宁休闲生活与时尚消费论坛等精彩活动。江山分会场将举办江山市毛氏文化旅游节等精彩活动。上海枫泾分会场将举办休闲系列项目。各个分会场“争奇斗艳”的表演、活动,让休博会更加精彩纷呈。

幸福魅力打造品牌名片

杭州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杭商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分析

1.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要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同时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正处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创新创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另外,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了新的就业危机,政府对此也提出了“以创业促就业”的方针。大学生既是新就业大军,也是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他们将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当中很重要的部分。

2.中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素质培养。不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都还属起步阶段,在具体内容上比较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较少涉及。国际上,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根据对影响创业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创新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很重要的影响因子。因此,我们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应当落在赋予学生一种创新创业的精神上,应当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

3.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需充分挖掘当地企业家精神文化资源。杭州具有“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之称,杭州企业家即杭商资源非常丰富。探索和分析杭商及杭商文化精神的形成和特征,可以使我们明晰企业家成长的路径、具体化企业家精神,并且探索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之路。对杭商的研究,从胡雪岩到马云,对个体的研究很多,但我们的研究不仅仅是针对个体的,而是试图从全体杭商的角度去提炼一种精神。因为个别人的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我们希望通过一群人——杭商的成长轨迹,寻找普遍的规律,可以借鉴的东西,并且把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当中。

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杭州老字号发展现状、传承常青的秘密,对比当代杭州企业家,从而解析杭商精神的精髓和内涵;并通过挖掘杭商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探究创新创业需要怎样的文化精神?并找出创新创业教育素质培养的关键点。

二、文化伦理、精神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经济活动是人类利用资源改造世界的一种高级活动,在活动中,人们结成了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也形成了很多维护这种关系的规则、制度,这些制度有正式的,如法律、法规等,也有非正式的,如植根于人们理念之中的行为规范、道德理念、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从大的层面讲就是各种文化。文化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都有明显的影响,也进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学界对此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一)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决定因素

传统经济学家主要以亚当·斯密、萨谬尔森为代表,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归于生产要素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20世纪初,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率先从文化伦理角度研究经济发展,提出了文化伦理、精神文化等内在因素影响说。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分析了基督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的关系。他认为,资本主义兴起基本上是一种植根于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宗教改革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进而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文化伦理、精神文化等内在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1.宏观上:不同文化背景催生不同经济制度。新经济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阿夫纳·格雷夫,在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研究10—14世纪地中海地区马格里布商人和热那亚商人的交易方式时,认为造成同一地区两群不同的商人,会发展出两套完全不同的经济制度选择,是因为:经济制度必然与文化信仰相连,商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内生出不同的经济制度。 文化作为非正式制度通过影响正式制度推进经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林毅夫在进一步研究了由历史文化环境熏陶形成的人的基本素质潜能,如价值取向、行为范式、道德准则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把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旨趣、行为习惯等因素归为非正式制度范畴。这些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演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相关变量。在旧制度消亡、新制度确立的过程中,需要社会中人们的共识及相应的行为来支撑。制度的维系也需要人们的共识和行为支撑。能达成这种共识的背后的因素就是文化。

2.微观上:文化通过影响经济主体——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推动经济发展。20世纪初期,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以“创新” 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发展理论。他指出,文化通过影响经济主体——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推动经济发展。因为经济发展的真谛是资源使用方式的进步——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之所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家具备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亦叫做“企业家精神”。 文化通过影响经济主体——劳动者人力资本要素推动经济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期,经济学家舒尔兹研究发现:曾经起重要作用的土地和资本等物质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下降,而曾经依附和被支配于土地与资本的人的技术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生产过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把人力资本对应文化的内容归结为知识人力资本和素质人力资本。知识人力资本由一个人所具有的系统或局部的知识所构成,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获得与传承,也能够通过文字和图形来外化、传递、保存。素质人力资本由一个人的信仰、习惯、价值观等非知识性的因素所构成,是在特定文化环境和知识传统长期培养和熏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正是通过对人们一生都会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和习俗,来秉承不同区域人群以不同特性,进而通过这些经济主体的不同行为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

(三)内在因素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

文化精神对经济过程的影响,是通过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导向、规约、激励三种途径发生的。

导向:文化精神为经济行为主体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参照系,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把人们引向有价值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因此,不同文化精神背景下的人群会出现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取向。

规约:特定的文化精神构成经济行为主体的潜在的行为规范,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么,使不同文化精神背景下的人群的社会经济活动维持不同的秩序风格。

激励:文化精神往往构成社会行为主体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内在动源,为他们提供克服困难、解决疑难、忍受劳苦的心理暗示与信念支撑。

综上,本文将从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文化精神因素入手,建立文化精神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模型,并在这个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作为经济主体之一的杭商及其蕴涵的杭商文化精神的形成及特征。

三、杭商及杭商文化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杭商的概念

关于“杭商”有两种概念:一种解释是按经营者原籍划分,原籍是杭州的经营者,称作“杭商”;另一种是按经营地划分,即不管经营者原籍是何处,只要他在杭州经营,他就是“杭商”。也就是,只要是杭州户籍的商人或者商人集团以及来杭州发展创业的外籍工商人士都可称为“杭商”。杭商是以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为依托,有一种前瞻性的眼光独辟蹊径,能传承杭商精神,不断创新,勇于开拓。

(二)杭商及杭商文化精神的形成

1.杭商及杭商文化正式制度成因。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正式制度上一直是“重农轻商”,而在非正式制度上,重伦理而缺乏契约传统,所以,中国的商业经济一直不发达。最初只是在一些自然条件允许的地方有商业活动,比如港口城市,一些交通便利的集散地。杭州作为隋朝京杭运河的一个端点,较早孕育了商业活动;到了北宋,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南宋又成为王朝的建都地,人口的增多带来了商业的繁荣。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那个时期的杭州,已经是全国的商业中心了,杭商也随之迎来一个活跃期。到明清两代,以清河坊为中心辐射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商业街区。从这个角度说,杭商的历史非常久远。

而当代杭商的曜然而出,是受改革开放制度影响。杭州城市的优势以及投资环境成为了杭州经济和杭商发展的肥沃土壤。杭州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企业家来杭州发展经济,同时杭州周边县市区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经济规模和企业影响力在全国都走在前列。杭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一股重要力量。

2.杭商及杭商文化的文化成因。杭商及杭商文化也有着非正式制度文化伦理的成因。正如催生传统商帮的是明清正式经济制度的变化,而让晋商、徽商等商帮从众多商帮中脱颖而出的是文化伦理等非正式制度一样。不论是传统的杭商文化还是现在的杭商文化,都是杭商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杭商文化并不能等同于商业文化,它是杭州区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综合。

从区域文化讲,杭州地属长三角区域,其文化归属于吴越文化,据学者研究,吴越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有:内在自觉的开放心态;超越自我的突破意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简约朴素的平民风度;个体本位的经济理性;顺应环境、随机应变的柔性心理;勤俭刻苦、劳作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谐中庸、隐忍自谦的处世态度;自然无为、绵绵似水、柔弱胜刚的商战伎俩;不尚意气、工于算计、谋定而后动的行为范式。

这种文化富含工商文化的特征,成为滋生杭商和杭商精神的精神土壤。尤其是这种传统文化蕴涵的自主创新精神与现代经济具有内在的兼容性,它对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具有内源性的影响。正是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处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新的经济制度条件下的复苏,造就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民间企业家,从而为民营工业的发展做好了人力资本方面的准备。

(三)杭商文化精神的特征分析

1.老杭商文化精神的特征。传统的杭商文化属于商帮文化,正如大多数中国传统商帮文化一样,杭商文化也是以儒家文化为依据,主张用儒意通商,诚信是传统杭商最基本经商原则。这从他们的核心价值经商理念可以看出:传统杭商信守“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以义为利,义中取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因而在生意场上处处受益。

正如前文所述,杭州商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至今,仍有很多有着几百年经营历史的老字号,这些老字号便是杭州传统商业的代表。杭州老字号独特的商业文化便是他们经久不衰的立身之本。本课题组对现存的老字号进行走访,发现大多杭州老字号经营内容各不相同,有炒茶叶、龙须糖、定胜糕、弹棉花等等,但他们都秉承“戒欺”的经营理念,并且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因此在业内社会上有着很好的口碑。

最早的杭州老字号人物代表——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杭商的典型代表和杭商精神的最佳诠释。从胡雪岩的成长足迹看,他从一个钱庄跑堂的小伙计到一品红顶商人,从白手起家到富可敌国,与其母亲对他传统的教育息息相关。这从他的办实业以兴国、办药店以济民可见一斑。而胡庆余堂的堂训“戒欺”二字,成为这家老店百年不衰的秘诀,也成了杭商精神的最早诠释。

杭商精神除了体现在老字号的经营理念上外,作为一种观念也应该体现人们对他的认知、认可上,据此,我们特别在市民及老字号商家中作了专项调查。根据调查显示,与史料整理对比可知,两者关于杭商的诠释完全吻合,杭商精神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戒欺,也就是诚信。老杭商对于杭州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对杭州经济的贡献,更在于其特殊的历史人文底蕴和文化传承。

2.新杭商文化精神特征基本分析。通过走访调查,在人们的观念中对新杭商的特点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务实、脚踏实地。而对于杭商精神的分析,企业家们都认为杭商精神的精髓就是诚信、务实。这也是一百三十多年前的杭州商人胡雪岩讲的“戒欺”,是杭商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这种传统在新杭商身上得到了传承。另外,作为“浙商”中的一分子,浙商精神同样也体现在杭商身上,如: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奋发图强的自强精神,不图虚名的务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吐故纳新的包容精神。此外,杭州城市人文精神也体现在杭商身上。“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杭州人精神,即“杭铁头精神”,是杭州发展的精神内核,构成了杭州生活品质的个性特征。这也是杭商精神的基本特征。

如今,杭州提出创业在杭州,其中杭州文化人创业的楷模,杭州“和谐创业”的典范,当代杭商的杰出代表新杭商马云,在总结自己成功秘诀时提到“有梦想、有激情、有社会责任感”经营理念。“有梦想、有激情、有责任感”不仅是“马云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杭商精神”的具体体现。从马云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老杭商“诚信和务实”精神的传承,也看到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的体现,更看到了“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争一流、宽容失败”的杭州特色创业创新文化精神的发展。将这些综合起来,便是杭商精神的最新体现。

四、杭商文化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启示

(一)启示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上

从杭商形成和成功看,文化精神的作用不容忽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会有创新创业的实际行动并取得成功。我们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在技能层面,更多的是一种模拟活动,而在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上很少有涉及。

这种创新创业精神也就是前面总结的新老杭商文化精神,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新老杭商创新创业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老杭商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情感意志、知识能力、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共性:在价值观念上,以人的基本需要为基础,以创造财富、发展事业、实现个人发展和追求成就的社会性需要为主要内容,以创业企业家个人自我实现的动机为主导和灵魂;在思想观念上,以市场观念为基础,以功利效率和优胜劣汰观念为主要内容,以勇于开拓、敢冒风险为主导;情感意志上,以一般人的情感态度为基础,以积极热情、稳定执著为主要内容,以坚韧、敏锐、理智为主导;在知识能力上,以知识面宽广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专、精为特色;在行为方式上,以创造性思维为基础,以创新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竞争为主导,等等。二是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创新创业精神元素:奋发向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有所作为的自强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等等。

(二)启示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式上应注重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一个人的信仰、习惯、价值观等非知识性的因素,是在特定文化环境和知识传统长期培养和熏陶下形成的。因此,要塑造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必定要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校园文化作为开放的文化系统,必然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文化传统进行吸取和继承,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体系。

一是宣传氛围,即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广泛的创新创业宣传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创业意识。具体可以组织大学生看与创业相关的影视资料,或者到企业实地去看,让他们认识了解创业过程,激发创业热情与冲动。也可以请创业者讲创业历程、组织大学生召开创业座谈会,请创业成功者或者学生中的创业实践者与大学生交流;与创业人士面对面沟通,感受创业者的人格、信念、精神和情怀;组织大学生写创业计划。

二是文化氛围。首先,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第78号建议中指出:“文化作为能动的过程,以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精神,通过适当的手段促进广泛的参与和创造性”。其次,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创业活动,如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者学术讲座、创业者培训班,建立创业教育网站等,形成一种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高校团委、学生会可成立创业者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组织,通过社团沙龙的组织管理、公共活动的设计组织、报刊杂志的创意策划、学术研究的立项申请、法律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相关活动来渲染创业氛围。我们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决不仅仅在于培养一些企业家,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观念和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以创业为荣、主动创业,在创业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4-100.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4.

[4]舒尔兹.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李成勋.商帮、商帮文化和培育京商文化特色[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10-13.

[6]杨涌泉.中国十大商帮探秘:第1版[m].北京:管理出版社,2005.

[7]邢伟,俞海山,等.中国传统商帮文化的当代诠释[j].特区经济,2009,(1):277-279.

[8]johnston,alastair iain: culture realism:strategic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9]杨轶清.从浙商演变看商帮文化[eb/ol].浙江在线新闻网站,http://www.zjol.com.cn,2006-11-03.

[10]蒯大申.城市以生活品质论输赢[g]//王国平.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城市品牌诞生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35.

[11]道格拉斯·诺斯.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杭州文化论文篇6

 论文摘 要:杭州西湖申遗成功,给杭州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高潮,也给杭州的旅游商品消费带来了新的商机。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发展与杭州旅游业的发展相比,呈现比较缓慢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缺少地方特色,形式单一,样式陈旧,缺失创新,做工粗糙,销售体系不完善,缺少旅游纪念品的品牌等。为了满足杭州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庞大需求,杭州旅游纪念品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往特色化、品质化、多层化、便携化等方向发展,并完善旅游纪念品的服务体系,加大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建设。 

 1.杭州旅游业的发展 

 有着2200年悠久历史的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越来越吸引海内外游客的到来。2011年6月25日,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遗的西湖,也是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杭州的旅游业日益增长。 

 随着一些国际化的会展在杭州的开展,如休博会、西湖博览会、国际动漫节等等,也都给杭州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鲜活的时尚元素、科技元素,给这座老城赋予了时代的新貌,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 

 据杭州市假日办统计,今年10月1日至7日,杭州市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1490.01万人次,与上年“十一”黄金周相比增长了15.9%,其中西湖景区各景点累计接待游客385.05万人次。国庆7天,杭州市共实现旅游收入63.2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十一”黄金周相比增长19.6%。 

 2.杭州旅游纪念品发展的必要性 

 杭州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脚步却没有跟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2.1发展旅游纪念品,可以加大杭州旅游收入 

 随着杭州旅游业的发展,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市场需求也在大大增加。在发达国家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相当高,而我国还比较低。开发杭州的旅游纪念品,可加大杭州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收入,从而增加杭州旅游的总收入。 

 2.2发展杭州旅游纪念品,宣扬杭城文化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对于这个城市的纪念,也是这个城市给游客的名片。而杭州现有的旅游纪念品,多老旧缺新,且粗制滥造,更缺少了杭州特色。杭州旅游纪念品做为杭州的城市名片和无形的城市宣传单,可以宣扬杭城文化 

 3.杭州旅游纪念品的现状 

 对杭州旅游景点和旅游纪念品,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纪念品的调查发现,杭州旅游纪念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3.1样式陈旧,没有更新 

 保守的传统工艺品,与几十年前的一样,没有随着时间而进行再设计,导致在游杭州的游客无从下手。如油纸伞,虽然极具杭州特色,赋有杭州古城的文化,记载了杭州爱情的千古绝唱,已经成为了杭州旅游纪念品中的经典,但几十年不变的造型与样式,没有与时俱进的进行再设计,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生活。 

 3.2品种单一,缺少创新 

 杭州的旅游纪念品多在各个景点的服务站销售,不难发现在不同景区的旅游纪念品,没有根据景点特色而设计,全城统一。除了油纸伞,就是丝巾;不是茶叶,就是藕粉。为什么六和塔的旅游纪念品和雷峰塔的会是一样呢?为什么西湖新老十景的服务站,卖的都是一样的旅游纪念品呢?旅游景点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纪念品的开发并未跟上 ,面对一成不变的产品,游客在消费上也倦怠了。 

 3.3做工粗糙,缺少品质感 

 杭州现有的旅游纪念品,除像王星记、张小泉这样有品牌的产品,大部分产品本身做工缺乏精细度,包装也极其拙劣。这样的产品虽然价格低廉,但其与品质杭州的城市主题所不相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对于杭州的认识,以及游客在杭州旅游的愉悦度。 

 3.4与周边城市产品雷同,缺少地方特色 

 一直在探寻杭州特色,可是到底如何才能做到与众不同呢?游客们会发现,杭州的旅游纪念品在样式和种类上与周边城市的大相径庭甚至是一模一样,如竹制纪念品,浙江作为竹子的盛产地,由竹子加工而成的工艺品,随处可见,可是在绍兴、乌镇等地游客也可以买到与杭州一样的竹制品旅游纪念品。如何使杭州的旅游纪念品具有杭州特色,这还需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商们发挥聪明才智。

 3.5杭州旅游纪念品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在杭州购买过旅游纪念品的游客们,大多都买过油纸伞。我曾经与两个外国游客在西湖边相识,他们买了两把油纸伞,在那整天的行程中,他们都不得不抱着那两把油纸伞到处游玩,这两把油纸伞给他们的旅途带来很大的不便。 

 在国外大城市旅游,许多旅游纪念品商家会为游客们提供包装运输服务,并提供24小时供货以备不时之需。杭州旅游纪念品在售后服务方面的缺失,给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使游客对大件的旅游纪念品怀着只可远观的态度。 

 3.6品牌意识薄弱,缺乏统一性 

 杭州的旅游纪念品多以小商小贩的形式存在,大的品牌也屈指可数。而更多的杭州旅游纪念品机构更不是专业的旅游纪念品机构,缺乏系统的管理和完整的服务也是杭州旅游纪念品市场的主要现状。 

 4.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趋势 

 西湖申遗成功,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杭州,如何让他们不仅仅是观赏杭州的湖光山水,更要让他们带走在杭州旅游的美好记忆,这也需要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跟上杭州旅游的发展。 

 4.1杭州旅游纪念品作为杭州的城市名片,必须特色化 

 杭州不仅是一个有秀美山水的风景胜地,更是一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从西湖到西溪,从宋城到杭州大厦,从梅家坞到西泠印社,从灵隐到六和塔,从万松书院到雷峰塔……这是一个汇集了良渚文(上接196页) 

化、茶文化、印学文化、宗教文化、丝绸文化、陶瓷文化,拥有美丽山水,赋有动人爱情色彩,更是具有现代人时尚消费的城市。 

 要开发杭州的旅游纪念品必须从中真正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杭州元素,与产品相结合,让其赋有浓厚的文化语义,让消费者产生深刻的共鸣。这样的产品也更具有杭州代表性,从而对杭州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 

 4.2杭州旅游纪念品是杭州品质的代表,必须品质化 

 杭州的城市发展主题为“品质杭州”,那在杭州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生产上,也应该紧紧围绕主题,杜绝粗制滥造。高品质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赏心悦目,并可以促进旅游纪念品的消费。旅游纪念品代表杭州被游客带回家、赠送亲友等,其将会遍布世界各地,大程度上宣传杭州,更是杭州旅游的无形宣传单。 

 旅游纪念品的品质化有利于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建立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品牌,更有利于杭州整体品质的提升。 

 4.3杭州旅游纪念品是大众消费的产品大类,必须多层化丰富化 

 杭州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其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知识构架、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审美都影响游客对于旅游纪念品的选择。但是相同年龄层的游客对于旅游纪念品的选择还是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如年龄稍长的游客,会选择一些具有收藏价值的传统工艺品,如官窑、印章、书画;中年的游客会选择特产类的和一些传统的普遍的传统工艺品,如龙井茶、丝巾、团扇等;青少年游客则会选择一些符合他们年龄层的创意产品,如丝绸制品的衍生品,融合现代元素的扇子等;儿童游客当然是选择充满了童趣的玩具了。 

 杭州旅游纪念品应该多层化丰富化,满足不同的游客的需求,丰富旅游纪念品的风格种类,提供给游客丰富的选择。 

 4.4杭州旅游纪念品必须考虑游客心理,应该更加的小巧便携化 

 探究游客的旅游心理和消费心理,游客们希望自己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具体地方特色,并且可以携带方便,不影响旅途。在对于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应该让纪念品更加的小巧化,在包装设计上,应该更加的方便提拎存放。 

 4.5建立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完善行业体系 

 杭州的旅游纪念品从开发制作销售售后,都没有完整的体系,也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实施操作,导致政府很难对其进行管理,也导致市面上的旅游纪念品参差不齐。杭州旅游纪念品必须向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由专业的开发销售管理人员介入,逐渐建立完整的体系,建立行业的规范和标准,发展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品牌。 

 发展杭州旅游纪念品是势在必行的,杭州市政府也在大力支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并设立了专项管理资金。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必然越来越好,并促进杭州旅游商品的消费,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参考文献: 

[1]苗学玲.旅游商品概念性定义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 [j]旅游学刊 

[2]秦明. 旅游心理学[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曹建华.浅析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j/ol]. 视觉同盟. 

[4]钟志平.旅游商品学[m].第1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杭州文化论文篇7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摘要]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它是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产物。杭州是我国著名的茶文化发源地,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本文通过分析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杭州;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144

1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1.1“十大名茶”之首的龙井茶历史悠久

杭州栽茶、制茶、饮茶、艺茶之风史由来已久,史料记载,自东晋始,西湖群山便种植茶树,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曾记载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西湖龙井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到龙井,品茶赋诗,赐狮峰山下胡公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西湖龙井茶由于孕育于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之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精良的栽培管理技术及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精湛制茶工艺,形成了“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绝”品质。它既是我国众多名茶中影响最大、声誉最盛的茗品,也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2深厚积淀的杭州茶文化

西湖龙井茶是杭州城市文化的重要承载内容。古往今来,在杭州这片奇川秀水里涌现出一大批爱茶、学茶、事茶之人,人茶相融,人茶相育。自唐至清代千余年间的120余种茶书中,编撰者为杭州籍的有8人,茶书有10种。历代任职于杭州的嗜茶吟诗好泼墨的文化人更是不胜枚举,白居易、苏轼、陆游、吴昌硕等均将杭州茶文化掀起一个高潮。如今,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民歌教材的《采茶舞曲》;到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无处不体现出现代的杭州百姓对茶的钟爱。优美的杭州名茶传说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爱情、亲情的美好向往; “女采茶、男炒茶” 的杭州茶俗、茶礼无不折射出精致和谐的人文精神;龙井、虎跑泉水龙井的西湖双绝无不蕴藏着深邃的茶文化内涵。中国的茶肆、茶坊于宋时形成高潮,南宋时都城星罗棋布的茶馆成为杭州人休闲的好去处。如今杭州市区大小茶馆遍布,总量达1000多家。无论朋友聚会还是商务洽谈,到茶楼饮茶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时尚。

1.3杭州茶科技发达,茶机构众多

杭州汇集了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检测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茶学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多家国字号茶叶研究机构,以及全国一半以上的顶级茶叶研究专家,更拥有我国唯一一家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部级专题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另外,杭州也是茶文化领域内众多高级别学术会议的举办地。自1998年开始,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多次在杭州举办,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茶文化爱好者和从业者来此进行各种茶事活动。这些都为杭州发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坚强后盾,并初步形成了西湖龙井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2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杭州拥有开发茶文化旅游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历史积淀,茶文化旅游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整个旅游业中还很年轻,经验不足,仍存在一些问题。

2.1宣传力度不够,茶文化游客稀少

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是茶文化专题博物馆,作为茶故乡的代表却鲜有游人问津,许多展厅甚至见不到工作人员。杭州虽举办过多次茶事活动,包括茶博会、 茶文化旅游节,但其他渠道与其他形式的宣传促销明显不足,故而节时热闹一番,平时则冷冷清清,游人甚少。加之很多旅游者对茶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解渴”上,对茶文化旅游的文化价值、社会意识等认识不够深刻,以至于茶文化旅游不能真正普及人们的生活中去,使茶文化旅游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2独立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开发不足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南部重要的产茶地,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开展茶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但目前未能形成独立的茶文化专项旅游线路,这是杭州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缺憾。龙井茶文化旅游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不够饱满,仅限于采茶炒茶、茶品购物、品茶观艺等几个方面,并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自身独有的卖点,因此市场需求局限性较大,这与杭州丰富的茶文化资源甚不协调。

2.3缺少高素质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

茶文化旅游重视的是游客物质享受之外的精神体会,而这种精神体会只靠游客自身感悟往往是不够的,需高素质导游人才的讲解和引导,我们正是缺少这种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茶文化旅游的软环境就显的单薄、乏力。综观杭州各大院校,开设茶文化课程的并不多,有茶学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侧重点多在栽培育种、生产加工等方面。而在社会层面,该方向的培训也并不常见。因而无法实现茶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衔接。

2.4不够重视茶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保护

茶文化旅游说到底还是一项人为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茶树生长对环境的要求高,由于目前茶文化生态旅游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整的规划体系,更多的开发商和茶农看中的是经济利益,忽视茶园茶区的生态保护。杭州很多茶园附近大兴建筑物,大办餐饮服务业,一些茶园未经专人指导就安排游人体验采摘茶叶,园内不时能见到茶农施肥后丢弃的袋子,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名优茶种的品质。再者大环境污染,很多地方茶叶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也是不争的事实。

3杭州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对策

杭州茶文化悠久深厚,要做到合理科学的开发,就必须深挖茶文化内涵,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建设相配套的独具茶文化内涵的服务设施,针对上述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3.1加大宣传促销,培育客源市场

杭州茶文化旅游必须通过宣传促销才能为外界所知并提高知名度。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应联合起来,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着力宣传,树立“中国茶都”形象,把杭州茶文化旅游“推出去”,让潜在旅游者对杭州茶文化的特色有一定了解,进而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另外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营销应做到有的放矢,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例如,在海外市场开拓中,应将重点放在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亚洲茶文化圈内重要客源国,如日韩、印度、东南亚国家以及港澳台,它们在饮茶习俗、茶艺、茶道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做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营销,使之成为稳定的客源。

3.2适当增加茶文化旅游专线,丰富产品内涵

要根据茶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当增加茶文化旅游线路,科学设计茶文化旅游产品,不断丰富茶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开发独具特色的茶旅游产品,如推出优茶品尝游、茶俗风情游、茶农体验游、茶乡生态游、茶乡夏令营等。要注重深入挖掘茶文化的独特内涵,以深层次的文化吸引力来留住游客。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游客的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和组合出令游客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如针对青少年旅游者茶乡夏令营活动;针对中老年旅游者的茶文化休闲度假保健游;针对假日休闲旅游兴起以及人们对新茶喜爱的“新茶采、尝、购”游等。

3.3提高从业人员的茶文化知识与素养

茶文化旅游注重精神层面的感受与体会,就必然要求旅游产品的提供者拥有至少相匹配的德行。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旅游方面的知识、基本的礼仪道德,还应对茶文化、茶种、茶具、茶饮、茶点、茶道等方面加强学习与充实,能够熟练地进行介绍和引导,既提高饮茶兴趣和爱好,又增加品茗的氛围和雅意,从而大大提升茶文化的内在品位。此外,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可与各大院校合作,积极开办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专业,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热爱精通茶艺文化的传承人和炒茶大师。引进茶文化和旅游业高端人才,从而提升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的水平。

3.4合理利用茶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茶文化旅游作为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其恒久的魅力就在于生态性,没有了这个主题,茶文化旅游就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西湖龙井茶是杭州城市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和科研部门应通力合作,根据当地茶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现状,研究和建立起一套科学缜密的理论框架,指导杭州茶文化旅游朝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

4结论

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展茶文化旅游既可愉悦游客、倡导健康生活,又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净化社会风气,具有很高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也必将成为继“杭州西湖”后又一张休闲旅游时代的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沈国斐.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探索[J].北方经济,2005(10).

[2]杨妮,李小明,杨骏.茶文化旅游初探——以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

[3]祝喜,吴郭泉.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

[4]陶宁.茶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资讯,2007(17).

[5]陈潜.茶文化在福建旅游业中的价值[J].茶叶科学技术,2007(3).

[6]周岚.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6).

[7]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2).

[8]董葆营.发展新昌茶文化旅游[J].林业建设,2007(3).

[9]董捷.沈国斐,卢静怡,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3(1).

杭州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G20杭州峰会;经济效应;中国未来经济;影响

一、引言

二十国集团峰会是现阶段国际上最为重大的会议也是层析最高的国际性事件,中国连同作为本次峰会的举办城市的杭州在会议期间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以往G20峰会的召开情况来看,以举办城市为中心乃至整个举办国的社会经济均实现了大幅度的发展与进步。本次G20杭州峰会的举办无异于是杭州和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大踏步前进的绝佳时机。因此本文将重点围绕G20杭州峰会的经济效应和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二、G20杭州峰会的经济效应

(一)打响城市知名度

鉴于G20峰会本身是一项工程量比较浩大的社会工程,因此早在确定举办城市之初,杭州便已经开始着手建设相关场馆和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在文化宣传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做出了巨大努力。不仅如此,杭州连同周边城市加大了城市规划建设力度,城市当中的重大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更新换代,杭州市翻修许多园林建筑,同时加大了对西湖等水域治理力度,恢复了以西湖为中心的湖畔美景。另外杭州市动员了大量当地高校学子作为志愿者,为前往杭州的各界人士提供引路等重要服务,包括杭州在内的周边城市整体形象均焕然一新。在做足完全的准备之后本次G20峰会得以顺利召开,杭州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全球关注的中心和焦点,开幕式上美轮美奂的表演震惊世界,通过一系列的市政工作使得杭州安全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民素质高的“三高”形象深入人心,进一步打响了杭州这座城市的知名度,也借此机会将中国这座独具东方特色的城市全方位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重大的国际性事件,G20峰会在杭州的召开为杭州进入国际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杭州可以借助此次G20峰会的召开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进而带动杭州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经济发展质量提高

杭州在举办本次G20峰会以来,其在商贸会展、文化传媒、旅游餐饮、房地产等领域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壮大,对内,在G20峰会的影响之下,杭州进一步加强同长三角地区的联动和互通,例如今年2月份在上海举行了首次G20财长与中央行长会议等等,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经济区内经济交流合作将日益频繁。以本省的经济效益为例,此次负责召开峰会的举办城市为杭州,而2022年举办亚运会的城市依旧是杭州,但届时周边城市将会负责举办各种比赛项目,同时还有大量的海外游客、政府官员以及商务人士涌入中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起到良好的带动效应。不仅如此,在G20杭州峰会的举办过程当中,各种高峰论坛和主题论坛也会相继开展举办,也就是说除了有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国际组织领导官员以来还有大量优秀的青年代表、学术界代表、名企代表等高端人士聚集在杭州,杭州可以在各种会议及论坛当中汲取百家之长,吸收和借鉴各界人士的优秀前言思想与发展智慧,进一步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对外,由于杭州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目前杭州市已经与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达成合作共识,将杭州作为原点成辐射状打造商业繁荣圈,使得人们在杭州便可以领略到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诸如品尝到世界各地的饮食、购买全球著名的服装、化妆品等等。杭州在举办峰会期间加大了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力度,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G20“西湖蓝”,不仅进一步优化了生态环境而且大大加快城市的产业升级转型速度,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三、G20杭州峰会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力加大

在本次G20杭州峰会举办之前,我国于今年二月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对如何解决经济危机、改革金融体系等问题相互交换意见,特别是第一届贸易部长会议在我国的成功召开,为二十国集团的贸易投资问题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并提出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将为G20峰会发挥在全世界政治经济中引领作用提供必要的帮扶措施。而本次G20杭州峰会将“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作为最终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联系世界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对各个国家的具体发展需求给予回应,即需要保障眼下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还需要为未来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因此本次峰会提出需要持续创新增长方式,中国未来将会继续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战略,并将其进一步进行深化。经济发展中心逐渐转移至电子商务、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当中,特别是华为、中兴在杭州设立核心工业基地,而中国自主生产制造的智能手机也远销海内外。在全球经济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将具备更高的代表性和更多的发言权,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经济将作为世界经济当中极其重要的一大组成部分,在未来将会更加充分的发挥自身作用。通过吸引更多外来投资和国外优秀技术经验的同时坚持“走出去”,推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二)贸易投资成新动力

G20杭州峰会提出需要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并且不断既大气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努力将世界经济打造成开放型格局。杭州成功举办本次G20峰会之后其产业集聚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杭州乃至整个中国的知名度和国际地位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未来还将会有愈来愈多的优质企业将总部转移至中国,贸易和投资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了能够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中国也将会不断推出一系列具有特色的金融服务,努力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不仅如此,未来中国将会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利用量表以及绿色融资等措施,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三)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结合本次G20杭州峰会的主题可知,未来中国将持续推动包容、联动式大战,坚持可持续战略目标,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发展进步。各个国家在会议中达成共识,未来将会携手共同增加经济增长的动力,努力实现全球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中国将会通过消灭贫困与饥饿,构建起全面、公平、开放的环境,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杭州文化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贫困线,贫困指数,经济增长,收入分配

 

1 引 言

在已有的国内外关于贫困变化的研究文献中,从内容上看,可以将贫困变化分为收入增长影响和收入分配影响两个方面。Kakwani和Pernia(2000)研究发现,虽然经济增长仍然是减少贫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它并不能解释贫困下降的大部分。Ravallion和Huppi (1991)、Datt和Ravallion(1992)、林伯强(2003)、认为经济增长通过增加穷人收入减少贫困,而在人均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将减少贫困;反之,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将增加贫困。

杭州市虽然是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经济学论文,人们总体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是杭州市内部贫富差距也比较大。同时贫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准确、及时地度量出杭州市城镇的贫困程度,并对贫困程度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贫困变化的原因,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杭州市城镇反贫困政策论文格式范文。本文第二部分对杭州市城镇贫困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三部分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对杭州市城镇贫困变动进行了深入分解;最后,对2002—2008年杭州市城镇贫困的变化进行了总结。

2 杭州市城镇贫困程度的实证分析

2.1 历年贫困线的计算结果

本文数据主要查阅《杭州市统计年鉴》(2003~2009年各期)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的统计分组资料,根据各年实际收入分组的分布资料和消费支出分组资料数据,在食品的消费上剔除掉烟草类、酒和饮料类,在非食品的消费上剔除室内装饰品、通讯、娱乐等非必需品的消费,剩下的就是必需品的消费支出,并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把和同年的可支配收入建立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利用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可计算出各年的贫困线水平如表1所列。

表1 2002~2008年杭州市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和贫困线(元)

 

年份

2002

11778.02

4208.72

2003

12898.02

4645.39

2004

14564.61

5297.48

2005

16600.62

5734.12

2006

19026.86

6123.26

2007

21689.36

6512.66

2008

杭州文化论文篇10

“钱塘风月西湖柳”,元代马可・波罗到访,激动地把杭州称作“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特意将饱览东方的马可波罗作为主角,探索人们生活在城市中的秘密理由,他发现,城市是众多事物的整体: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符号的整体。

杭州在岁月烟云里逐渐丧失了王朝都畿的特权,也并未甘心仅仅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它正在丰厚、华丽的历史沉积层上生长出新的“整体”,为中国都市版图树立了另外的一维。 自行车上

长生路距离西湖500米,从早到晚,路上都能听到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以致于住在楼上的外地游客,常常生出一种回到80年代的错觉。杭州是全球“公共自行车第一大城市”,2008年,杭州市公交集团全资控股成立的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投放公共自行车“小红车”。

2016年,“小红车”年租用量1.15亿人次,日均租用量31.5万人次,日最高租用量47.3万人次。截至2017年1月底,累计租用量达7.44亿人次。如今全国有170多个城市使用杭州公共自行系统,出售系统带来的利润,每年超过2000万元。

“小红车”方便到了什么程度?王步苹是“新杭州人”,她原来挂着外地车牌的小汽车无法开进杭州,也一直没有摇到号。她说,“作为一个曾经的有车族,我觉得在杭州以公共交通出行毫无压力,短距离内小红车完全可以解决”,她科普了不少“小红车”的基本知识后,高兴地补充道,“杭州的公共自行车是我到过的城市里,运行得最好的”。

公共自行车服务是杭州的一大亮点,完备的配套更是提升了使用者的体验。路口人行道内车辆一排排摆放得整整齐齐,每条马路都有清晰标示的自行车车道,没有小汽车占道停放,更不会让人骑着骑着就得憋足劲推上天桥―在杭州城里骑自行车,你甚至能充分感受到骑行的尊严:绿意盈怀,春风拂面,群山含翠,湖水微澜,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近半年来共享单车大盛,杭州至少出现Hellobike、ofo、骑呗、小鸣4种共享单车品牌。与其他一些城市的公共自行车“全线溃败”不同,杭州的公共自行车在综合管理上胜出共享单车一筹:营运平台上,服务员、维修员、调运员分别对应不同的图标,实时掌握车辆动态位置,根据回传的信息统一调配。除此之外,杭州市内的所有公共自行车,都向保险公司投保使用者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相比之下,共享单车使用时发生的突发性意外,常常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分歧和争端;而乱停乱放等问题,也引起市民的不少意见。

可以说,杭州市的公共自行车的盛行,既是政府积极引导、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妙着”,也是符合杭州人“慢下来享受生活”性格的“好棋”。显然,在自行车上,都市人才能体验到“湖边绿树映红阑”的兴味,而不是在汽油味中等着交通灯由红转绿。自行车和群体性格的互为前提、互相塑造,造就了今日杭州交通的风景线。

杭州很多道路的斑马线两侧,都没有交通灯。机动车,包括大型公交车自觉礼让行人。某一天在路口打车,《南风窗》记者一只脚踩在了斑马线上,同行的女孩轻轻拉住,“你不要站在那里,那样司机会误会你要过马路,他们会一直等着的”。而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公交车是“争分夺秒”的写照:乘客要提前一站换到下车门,司机的关门动作差不多能和最后一位离开车厢的乘客脚步完全重合。

这也显示了杭州与一线城市的差异,节奏慢了一拍,幸福感提升了几度。而作为“新一线”城市,杭州的压力是巨大的,它一方面被要求向“一线”看齐,一方面被要求保留自己独到的美―这几乎是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悖论―正如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所说:大城市本身已经变成了整个文明最声名卓著的象征,但它的生活却为享乐的殿堂和充满金钱渴望的高楼大厦而牺牲。 一边闹市,一边田园

杭州一贯算不上“大城市”,特别是在“文人”―几代电影工作者眼里,它甚至作为“都市”的反面而存在,代表着温婉柔情的城市品格,这种印象十分具有代表性。正因为千年来文人墨客吟唱的柔美西湖的存在,他们可以就此将杭州转化为象征着自然的符号,来代表和都市不同的别样理想家园。浙江籍导演袁牧之,在中国经典现实主义电影《马路天使》(1937)里,便使用了西湖意象。

影片开始没多久,周璇饰演的歌女小红,在父亲的逼迫下唱起了《四季歌》,导演依次切入了战时的炮火、卧倒的士兵和逃难的民众,当她唱到“江南江北风光好”时,画面上依次是西湖垂柳、摇橹戏水的田园景象。西湖风光和战争场面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曲折地表达了底层苦难者对国破家亡、故旧离乱的痛恨,对西湖式“天涯海角”的向往。杭州导演沈西苓的《船家女》(1935),干脆为西湖来了1分15秒的摇移镜头。

新时期伊始,象征杭州的符号转向了女性,杭州导演陆建华的《西子姑娘》就是代表。影片通过主人公潘洁梅抗争坎坷命运的故事,表现了杭州姑娘坚强而不失温柔的性格。90年代,香港著名导演徐克便导演了两部以杭州、女性为主题的电影―《青蛇》、《梁祝》。杭州有着源远流长的“女性符号”,白娘子,祝英台,苏小小……西湖佳人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也使得“文人”无意识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005年,香港导演严浩的《鸳鸯・蝴蝶》颇受好评,陈坤饰演的阿泰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往返。影片中的北京,由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摩肩接踵的汹涌人流组成,而杭州则是亭台楼阁,湖光山色,一种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对照和张力呼之欲出。 市民在钱塘江晨练

有意思的是,不少出生于此地的现代作家,如施蛰存、夏衍、梁实秋、戴望舒、郁达夫、李叔同,文章风格都清丽淡雅,平实朴素。一方面,这是杭州的文化传承和底蕴;一方面,这也是西湖风景对人的塑造,杭州很难出现激烈雄豪、金戈铁马气派的文人,连豪放派的苏轼,来了杭州也都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杭州的气质是阴柔的文人气质,和同是文人气质的南京不同,虽然六朝金粉早已是前尘往事,但是中华民国曾建都于此,直到1949年4月,其依然作为“首都”存在,虎踞龙盘,松柏森森,保持着一股士大夫气息。而杭州作为首都则是800多年前的事情了,少了庙堂之高,多了江湖之远,士绅家族诗书传家,讲究个生活情趣。

王步苹从事地方志工作,她介绍说,杭州的世家大族很多,有非常浓厚的谱牒文化。很多大家族的家谱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向上可以一直追溯到宋代,杭州的文脉一直是继承下来的。她感慨杭州人素质之高,国内是很少见的。“而且他们真的是很讲究,不是说穿的是名牌或者化着妆,而是饮食、穿着……每个细节都很考究,让人很舒服。”

无论是作为“自然”的杭州,还是作为“女性”的杭州,杭州将自然与人文巧妙地融为一体,由此才成为了人们心里的乌托邦。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写道:“我又去了一趟孤山,站在湖之南岸,在我的身后是沉默的岳飞大庙,举目望出,我看见了坡的长堤、秋瑾的墓、俞樾的房子、林逋的水台、苏小小的亭子、吴昌硕的画室,向东一公里有史量才的别墅、张静江的公寓以及送给宋美龄的美庐,水之南面是常年居住的刘庄。这些名字,有的生前显赫,有的潦倒一生,如今他们都各安其位地在历史的某一个角落。”

所有的受访人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在杭州,所有的美好唾手可得。而这种享受,是真真正正精神层面的,文化层面的。“一边是闹市,一边是田园”,任何人下了班,吃了饭,都可以去西湖转一转,沿着大运河散散步,既不用搭乘地铁公交,也不用择假日出行。这是他们热爱杭州的主要原因,而在其他城市,你只能任由象征大都市的钢筋水泥吞没。 自己,还是上海?

西湖边的利星广场,理发师Kimi一边运剪如飞,一边问:“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笑话?”笑话说的是两位外地盗贼来到杭州,一气儿打劫了好几家店铺,最后只抢到几百块钱,还被扭送到了派出所。杭州是阿里巴巴的大本营,也是支付宝使用频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连楼下的菜市场里,菜贩也会挂出支付宝的二维码供人付款―这里的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连盗贼也抢不到现金了。

“智慧西湖”的小亭子随处可见,里面包含自助售货机、自助售报机和银行ATM自助服务机、自助服务终端。一名工作人员热心地介绍:“比如,你路过每个服务亭,只需投币一元就可以买到一份当天的报纸。另外,像灵隐景区、岳庙、六和塔等公园的门票,也可以实现用银行卡自助购买。如果一下子找不着北,还可以在这里上网查询―它会告诉大家去哪个餐馆吃饭实惠,哪家青年旅社又干净、风景又好……”

浙江的商业服务环境,已经从传统模式跃进到了互联网模式,它的目标,是打造“智慧城市”,创造一个“城市大脑”。“智慧”的意思暗示,杭州将是一座能够自我调节、与人类良性互动的城市。

从1929年西湖博览会这个现代杭州商贸起点开始,走向“数字化生存”的商业城市共生之道,还不到100年。从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到访杭州,留下“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的评语开始,到今日的“智慧城市”,还不到50年。“20万在读大学生、12万软件开发者、数十万的年轻创业者及打工者、以及数以十万计完成原始积累的浙商群体”和决策者、服务者一起,使这座城市逐渐登上中国都市的舞台核心―G20之后,人们的信心又增加了几倍。

王步苹说,“我们老家的城市,口号都是‘招商引资’,但是杭州的口号是‘浙商回家’,你就知道他们的信心了。”她表示,本地的同事们都非常敬业,杭州人就是做什么事情,只要答应了你,一定做好……一个经常加班的本地同事,有一次到她家里吃饭,才发现她住着大别墅,连电梯都装了两部。“所以她们真的不是为了钱,而是真心热爱和敬重自己的工作。”

谈到和长三角地区的巨无霸都市―上海的比较,杭州人普遍抱有“自得其乐”的心态,同时,他们也热情地推荐“你一定要去钱江新城看看,那是杭州的未来”。钱江新城在钱塘江以北,距离西湖大约3.5公里,这里的一切是都是崭新的,还带着各种国内外著名建筑设计师的创作痕迹。这里也很像一块“飞地”,放到任何一个城市,似乎都不“违和”:宽阔的马路,形状夸张的大楼,难得的绿茵。国际化(也是去自我化)的标准昭示着建设者的愿望―上海。

Kimi在上海工作了小十年,最终还是回到杭州,他对这两个城市有自己的比较―杭州并不会成为上海那样的一线城市。“过去学做头发,我们都是去香港。现在学做头发,我们去上海”,“上海始终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十里洋场’的味道,它一直都是国际化的,还超越了香港,而且又x杭州这么近”,他说。确实,大都市引领着时尚风潮,而杭州几乎没有站过潮头;同一经济圈内出现两个超大都市,也很鲜见。

“为什么要像上海一样呢”?小学教师张语冰脸上有些疑惑,“我们都不喜欢压力那么大,觉得在一线城市的生活难以想象”,她的家就在大运河边的老式小区里,吃过杭帮菜,她邀请笔者沿着河边漫步,风语河岸柳,一座小基督教堂里传出唱诗班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