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23:48:43

建筑学

建筑学范文篇1

建筑学属于建筑总工程设计施工类,相对与工程施工来讲建筑学的发展方向致力于招标、建筑表现学、建筑设计、总工程图设计以及城市园林及建筑相关周边规划设计。建筑学是结合美术、艺术理论、工程、建筑、力学、历史人文、地理地质等多方面元素的学科,因此在学习建筑学的过程中本身也是对建筑历史和建筑环境的深入了解和剖析,建筑学起源于15世纪中叶,属于西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近些年引入我国也是因为我国的社会环境发展达到了建筑学发展的最基础要求,并且社会以市场对于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最初始的住宿问题了,现代建筑需要考虑城市底蕴、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使用功能以及美观等多方面因素,建筑学也就因此在我国开始逐渐的发展。建筑学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于建筑设计方向,也就是建筑师和建筑城市规划师一类,还有建筑历史一方面属于中外建筑师的了解、剖析和介绍认知工作,建筑学在我国属于专业发展势头极好的专业学科,因此在我国前景也是十分优越。

2建筑学的发展历程

建筑学的发展历史起源与欧洲,其本身与文艺复兴时代有着极深远的关系,因为在欧洲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师傅属于极为特殊的,因此在欧洲早期建筑师于中国是有着截然不同的低位的。欧洲的建筑材料不同与我国古代,在欧洲建筑的起源是石材的垒砌、雕琢,而在中国是以土木为主体建筑施工材料的,因此在欧洲早期建筑学发展的历史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学科性专业,涉及到艺术、美术、力学、材料学等方面,相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而言欧洲早期的建筑师更贴近于现代建筑师的要求,了解材料特点、结构力学设置合理、并且对于石材建筑的设置美观独特,不同于中国每一座建筑的具体分工极其明确,每一部分工匠有专门施工的方向导致我中国工匠的知识覆盖量往往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然而在欧洲建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古代也形成了独特的土木工程师学科,并且书简编撰整理也是早有记录,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学问更多更难也更为复杂,发展到几时几日建筑学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多个学科的大型专业。

3建筑设计的内容

建筑学的设计从单一的房间空间设置到这座大楼的采光通风再到一个小区的规划整理最终到达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规划都属于建筑学的内容范畴,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学类似最基本的就是图纸的绘制工作,但是绘制图纸之前要结合多方面资料了解地区土质、城市历史背景文化积淀来确定建筑设计的风格和技术的敲定,并且结合城市未来规划的方案对于以做建筑或者多栋建筑进行统一的风格设置和规划整理,并且与各部分进行结构承重的协商,最终敲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总体施工图,其中包括了细部、剖面图、立面图、平面图、透视图等,到建筑施工开始到竣工结束之前还要进行效果图、建筑模型等方面的制作。

4建筑设计的现状

4.1解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建筑流派。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代表理论。在哲学、语言学和文艺批评领域译作消解哲学、解体批评、分解论、解构和解构主义等。作为一个封闭的,稳定的,有明确含义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对其予以否定。不时有一些外国民用或工业建筑喜欢它的工程结构形式,这似乎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在巴黎蓬皮杜于1977年建成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后,引起了轰动,因为这样的炼油厂一样的公共建筑仍是一个在巴黎的旅游热点。这些著名的高技术派建筑,是以充分坦露结构为共同特征,显示机械和电气设备品种的原有形状。

4.2现代主义建筑流派。是20世纪诸多建筑流派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流派。众流派并存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每个的重点并不一致,每个都有独到之处。适应工业时代,强调建筑随时展变化;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倡导新材料、新结构并促进革新;立场坚定地走出了历史建筑风格的约束。他们系属功能主义,理性占主导。现代主义建筑首发于在实用性建筑,如厂房,中小学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和住宅建筑,开创了实用型的先河,到20世纪50年代,各国的纪念建筑物也可以实现,如巴西,联合国总部大楼和议会大厦。整个20世纪现代主义在世界中占主导地位。

4.3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后现代建筑的兴起并不是简单的喜新厌旧。20世纪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隔50年,较70~80年代与20~30年代西方的巨大变化,可见一斑。文丘里的建筑角度反映了这一变化,许多人说他道出了真相,把事情讲清楚了,从而促进20世纪后期的另一个建筑思想的重大转变。

4.4新古典主义建筑流派。古典建筑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新古典建筑领域层出不穷,人们甚至创造出新新古典主义之类的名称以示对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差异。在20世纪,在世界上,新古典建筑长盛不衰。新古典主义建筑最常见的一种功能结构就是保持古典建筑形式和风格特征。50年前的也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德国30年代和30年代到50年代初的前苏联也很受欢迎。

建筑学范文篇2

1全过程专业培养复杂系统认知

1.1专业培养系统的结构功能建构

对系统认识的基本出发点是整体性[2],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在结构上具有近似加和性,但在功能上具有非加和性,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任何专业教学培养在组织形式上均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性,而专业素质培养的全过程中一定也体现出时间层次结构和空间层次结构。建筑学本科专业培养学制一般为五年(个别学校为四年),学生入学后主要接受两种能力的培养,即显性的知识技能培养和隐性的道德素质培养。知识技能培养主要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个部分,随着时间层次的提高,在不同的空间中逐步加深知识的学习难度,直至毕业,这期间素质培养渗透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以及学生日常班会和各类讲座中。各结构层次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构成具有完整培养教育功能的有机整体(图1)。

1.2专业素质培养系统的还原论剖析

用还原论原理可以剖析到专业培养系统最初始的构成元素是课程,课程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主要有理论和实践两种主要授课形式,各个课程元素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由不同人员参与组合而成,其中学生是受教者,出现在任何时间、空间层次中。培养系统每部分的组成元素是单门课程。不同专业的通识课程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主要由政治、外国语、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组成。不同专业的专业课内容相差甚远。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部分来实现,差别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当学生每门课程都取得合格以上成绩时,即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结束了本阶段的学习任务,取得了相应的文凭资格。专业培养系统展示了明显的等级观点即层次观点,各门课程元素都按时间顺序形成严格的等级组织。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之间有着明显的承接关系,不同层次上的课程要素具有不同作用,不可以逆行操作。同一时间层次上的课程内容尽管各异,但都具有类似的难度和相近的培养目标。系统的等级性和层次性正是结构等级和功能等级统一的反映[3]。

1.3专业培养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1.3.1多层次复杂内部结构大学生专业培养系统内部结构复杂,主要体现在双通道能力培养,即个人素养提升和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每种能力的培养都具备多层次性。如个人素养提升由大学生道德培养做基础层次,职业道德培养是较高层次;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有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和专业核心课程培养两个层次。两种能力培养都具有层第性。专业培养层次结构嵌套时间层次结构和空间层次结构。素养的提升在低年级阶段主要以个人修养提升为主,高年级阶段主要以职业道德培养为主。专业技能知识一般随着年级升高技能难度逐层次增加,专业基础课体主要在低年级讲授,专业核心课主要在高年级讲授,具有不可逆过程的复杂性[4]。专业培养过程主要是在校园教室、工作室、实验室中完成,同时也需要图书馆、宿舍等辅助空间,还有一部分知识在实习基地、实习单位中获得,空间层次结构丰富。1.3.2多信息复杂性外部环境大学生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受外界多重环境影响,教育部制定了专业培养计划“国标”,所有专业课程设置均按“国标”执行,“国标”中多数课程均有明确课程名称和课时安排(定性与定量),少数课程根据自身特点自行安排(彰显特色的“自选”部分)。属自行安排的课程受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教师的专业特长、研究方向等的影响,开设不同的内容。各学校即使是同一课程,不同教师传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建筑设计课程在建筑学前四学年每学期均要开设,分建筑设计1~8,每学期的内容除一些学校有明确规定外,还有一些学校由任课教师自行设定,这门课教师个体行为对教学的影响非常大。同样一些学校建筑设计教师组成团队,有较为规范的大纲指导授课内容,这种情况教师的群体行为对教学的影响又是显而易见的。有些教师兼职于校外的设计院,将最近从事的真实项目用于教学内容,教学培养中受外界的信息输入的影响较重。总之,大学生培养计划与实施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多信息输入影响。

2全过程专业培养复杂系统特征

2.1整体性与开放性

全过程专业培养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大学生专业培养根据培养计划指导,主要通过教师传授与学生学习互动过程完成,教学培养计划的主要组成元素是课程,所有的课程均围绕培养目标设置。每门课程根据学时不同,对应着不同的学分,每门课程通过预定考核方式取得合格成绩就得到相应学分,学分累计到培养计划中规定的数字,就完成学业,整体性体现明显。全过程专业培养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专业培养过程虽然主要在学校进行并完成,培养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同时也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着信息交换。以建筑学为例,建筑新材料课程的内容与社会上建筑材料研发成果有密切关系,新材料研发结果的更新会带动课堂内容的更新,而接触到新材料的学生毕业后将新材料运用到设计当中,这就是系统内外信息交换的表现。培养系统具有等稳定性,“国标”中规定的基本课程和相应课时各学校必须遵照采用,不可随意改动,这就保证了系统的结构稳定和功能稳定,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培养系统在每个学校师资稳定、生源稳定的环境中,具有不断复杂化和完善化的演化能力。专业培养时间长的院校,办学经验逐渐丰富,师资力量逐渐加强,科研水平、教学水平逐渐提高,培养系统趋于完善化,并在此基础上,申办硕士点、博士点,使系统不断复杂化。由上可见,一个专业的申办与发展,就是专业培养系统的产生与演变,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也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维持生存[5]。

2.2双重组织性与最优化

全过程专业培养系统具有外组织和自组织双重属性。每个学校对新专业的开设都需要论证和向上级部门申报,筹备专业教师和相应实验室,所有专业培养计划均符合教育部对专业指导的统一安排,整个专业培养系统的组织行为和结构组成是受外界之力设计安排完成,具备典型的他组织特点。专业培养系统也具有自组织能力,专业师资、培养计划一旦稳定下来,就能够正常运转,如果出现新的信息变化,也能通过反馈进行自控和自调以达到适应外界变化的目的。如BIM技术在建筑界近几年强劲推行的同时,各学校建筑类专业也纷纷以开设相关任选课、讲座、办班等形式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及时针对外界信息进行自我调整,自组织能力可见一斑。专业培养系统不仅只是被动地对所发生的信息变更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地试图将所发生的一切都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5],使系统最优化发展。一般说来,教师自我擅长和偏好会促进自组织的发展,建筑学专业总会有部分教师在设计院兼职工作或是在某些研究领域有深入研究,这些教师自然而然地会将自身经历的最新知识融入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更接近实际与某些知识前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融入工作环境,承担工作任务。培养系统的积极反馈机制和可调控性促使系统不断优化,向社会所期待的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目标演化。

2.3适应性与稳定性

系统由各元素构成多层次组织结构,每个层次对更高层次都起到基础作用,系统某个层次优化的过程也就是系统优化的过程。在任何系统中,最根本的适应机制就是改善和重组自己的基本组成元素,也可以视为优化过程,优化的结果就是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能够适应周围环境,进而体现系统的稳定性。这种稳定具有相对性,当外界环境产生变化,系统又进入优化过程,进而达到适应,进入良性稳定状态。当然,系统调整不一定全是优化过程,被迫适应也是存在的。在国内建筑学专业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受外界环境(战乱、等)影响,经历了各种起伏,每次都是经过元素的调整、层次组织的改变来适应的。例如“”时期的第一次“教育改革”,教师和学生分成小组,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课堂的理论教学被取消,课堂教学模式被生产劳动和结合实际项目的现场教学取代。这种特殊时期的被迫调整,不能视为系统优化过程,但取得了与环境的适应,进入暂时稳定状态。

3专业培养复杂系统研究的现实意义

3.1系统整体性可以充分认识专业培养全过程

关注系统的整体性就可以揭示认清系统内部复杂的各层次本质及其构图1 建筑学专业培养系统结构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成关系,利用还原论可以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系统的基本组成元素以及各元素之间的组织关系。揭示系统本质的目的是对系统内部有整体的认识,进而对系统的优化过程有正确的判断;关注外环境对整体的影响,就会对系统优化过程的产生原因有正确的判断。当一个系统变化的“前因”能够认清,变化的过程(元素或层次组织的调整)就会得到掌控,那么系统变化的“后果”就能够得到预测。每个学校在开办任何专业之前都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师资的基础,这些大环境下条件的具备才有可能使一个新专业创办起来。新专业创办之初,更多的是向周边同类专业学习与模仿,特别是培养计划的产生符合“国标”的同时充分考虑现有师资的条件。专业开办成功后,随着师资力量的充足,逐渐进入稳定期。同时由于院校及周边环境提供的实践场所的特点不同,新办专业就会逐渐优化形成自身的特点。例如同济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对城市街区改造具有较多关注,东南大学对低年级学生空间学习颇为重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关注寒地建筑设计,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对岭南建筑手法有较多体会等等。形成自身特点后的专业就进入更高层次的稳定发展阶段。

3.2系统动态原理可以正确对待专业发展过程的相对稳定性

任何系统都不是静止存在的,复杂系统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稳定与平衡是运动的一种趋势,而波动与不平衡是运动的常态,只有将系统看作是一个动态体系,才能正确把握系统的运动规律[2]。系统存在反馈机制,反馈的源头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信息能量的交换和干涉,反馈的基础是系统各部分之间存在信息交流或信息共享,反馈的过程是系统动态地趋于平衡或远离平衡,反馈的结果是系统内部的优化或淘汰,淘汰从大环境来说,也是一种发展与进化。开放的系统若形成有序的结构,必须经历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有远离平衡态的趋势,这种耗散结构特征促使系统有序演化。专业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极大,国内建筑学专业百年历史中几次起起落落。从20年代的创办到30年代初期第一个小高潮的发展后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停办、迁徙等萎缩过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十余年间快速发展后经历“”期间两次“教育革命”的几近停滞的过程,才有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的蓬勃发展。专业发展过程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和暂时的,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是系统具有动态性的体现。不论是经历专业的蓬勃发展期,还是停滞期和萎缩期,都应该正确面对这期间的变动。系统动态理论也适用于对专业培养内容相对稳定性的认知。每所院校在“国标”规定的框架下制定的培养方案内容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但所有稳定都是相对的,外环境对系统的影响首先会在系统内部引发一些元素的调整,进而带来结构组织的变动与调整。例如预制构件在改革开放初期20年内垄断式应用,建筑类专业的建筑设计、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等课程无不围绕其内容讲解和实践,之后随现浇钢筋混凝土的广泛使用,这些课程内容又随之转变,而近五年来预制装配式建筑涅槃呈现,使得这些课程时下正在更新过程中。诸如此类的变化冲击着专业培养内容的稳定性,调整后进入相对稳定,之后再产生波动,再调整、再稳定……系统就是在动态中发展,稳定总是相对的。

3.3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图式竞争促使专业培养系统演化与提升

图式是从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中获得的,固有的图式能表现出更多的适应性。来自于经验的图示化认知有助于快速处理大量信息,并对发展有合理预期。建筑学专业培养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方案比赛是一重要教学环节。比赛过程体现的是图式竞争,图式竞争会使对建筑设计已有经验的学生在更广阔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知识与经验,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对获得优秀成绩的团队的作品和经验进行图示化反应,调整和改变相应的教学思路,引导更广泛的学生进行信息的接收。当教师与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和技巧,对图式竞争就能有较准确的预测和对结果的掌控,推动教学培养系统演化与提升。

4相干环境对交叉学科专业培养系统发展的推动作用

建筑学范文篇3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发展速速也比较迅速,建筑学当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对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就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当前的建筑学当中绿色建筑设计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充分注重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对绿色建筑设计进行积极优化,从而发挥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体质量。

1绿色建筑的特征体现以及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1.1绿色建筑的特征体现。绿色建筑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从其全寿命周期特征层面来看,绿色建筑比较突出的是在每个施工当中都从节能环保以及资源节约角度出发,在施工的前期猪呢比工作以及施工的垃圾处理等,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都比较突出,绿色建筑设计当中对一体化的设计比较重视,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就要充分注重从健康可拆袖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1]。绿色建筑特征在健康的特征上是比较突出的,为能够有效保障人们生活健康安全,建筑的设计中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就愈来愈重要。绿色建筑设计当中从环保材料的运用以及对设计理念的运用等,都从节能环保健康的角度出发,从而为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体质量打下坚实基础。这一健康的体现,也是对设计当中人的健康安全的重视。另外,绿色建筑特征在自然和建筑均衡性方面有着鲜明的呈现。绿色建筑设计设计当中,通过将自然环境和建筑工程的设计紧密的联系起来,这就能促进两者的和谐化以及均衡化的发展。1.2建筑学中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绿色建筑的实际设计当中要能有基础性的目标,绿色建筑设计当中要做好总结分析的工作,涉及到的层次比较多样,在设计的目标上主要有经济目标以及环境目标等等。所以具体的设计当中就要能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分析,保障绿色建筑设计的各个目标的实现,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的质量水平[2]。从环境目标的考虑过程中,就要能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紧密的结合起来,设计当中要明确设计的思路,将生态建设和建筑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环境设计目标,再者,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这就需要从建筑使用周期方面加强重视,将绿色建筑的使用寿命能够最大化的延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性的目标。还要能对建筑使用当中生态环保方面加以科学化的处理,保障经济最大化目标的海鲜,只有从这些基础目标方面得到了实现,才能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的质量水平[3]。

2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以及发展趋势

2.1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建筑学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能按照相应的原则进行设计,这是保障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际设计当中就要能注重按照低消耗原则加以执行设计,从整体上降低建筑施工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只有能够将建筑施工和自然生态环境接受范围相结合,从而将设计的整体质量得到充分的体现出来[4]。再有就要充分注重在设计中按可再生使用的原则,也是就是设计当中能注重利用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如风能的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等,这些都能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效果,对绿色建筑设计质量的控制有着积极作用发挥。2.2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趋势。建筑学当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在施工材料资源的设计方面就要注重从能源消耗的降低方面着手实施,保障在实际的设计当中能实现最大化降低能耗的目标。设计当中从设计理念的创新角度出发,提升建筑施工质量基础上,采用当前比较先进的环保材料建筑施工,这样的方式才能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效果呈现出来,能够对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利用的整体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从整体上能提升科学规划的质量水平。绿色建筑的设计发展过程中对于绿色建筑施工现场布置方面就要充分注重,由于建筑工程相对比较复杂化,所以在工程的前期就要从多方面做好准备的工作,尤其是在设计环节要加强质量的控制。在当前的环保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建筑的设计人员就要从绿色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啊,在施工图纸的绘制过程中保障其质量,提升设计的绿色化的特征,将绿色施工技术加以应用,避免造成不必要浪费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资料信息库的方式,最大程度降低施工流程复杂,以及最大程度的减少施工当中各方面的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将绿色建筑绿色的理念鲜明的加以突出出来。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在绿色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加强重视,设计人员要从多角度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好废料的处理工作,从而实现二次利用的目标,最大程度减少资源的浪费问题发生。具体的绿色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的实施,在设计方面从不同角度做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减少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工作,要能结合实际工程建设的需要,对水资源完善规范的进行管理,只有从这些方面得到了强化,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的良好发展。

3结语

总之,建筑学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在时代化的特色的体现上愈来愈明显,而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也要能够和时展的要求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促进我国的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代霞.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绿色环保建材,2018(07):95+97.

[2]靳子淑,胡素兵,简常圣,周跃然,杨鹏.绿色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26):82-83.

[3]李雷.建筑学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居业,2018(04):17-18.

建筑学范文篇4

‘建筑学具有历史造成的强势地位:在今天,认为建筑学也是一种艺术设计,仅在概念上也许并不存在异议。但如果在学科设置上把建筑学置于一个从属于艺术设计的分支地位上,争议就必然产生了,这是有原因的。这不仅是因为建筑学在历史上、在今天早已是一个各方面完备且自成体系的专门技艺,而且因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了建筑学某种高于艺术设计其它门类的强势地位:

1.在人类历史上直到今天,无论是对帝王或对贵族,甚至对平民而言,建筑工程都是一件大事,不论建筑物是用来供奉祀祠还是炫耀、居住,相较其它的艺术设计门类,建筑都必需涉及到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技术并需要投人大量的精力,而且建筑物相较于其它设计物品时间更长,影响力更大,就这一点而言,对建筑术(建筑学)的重视是必然的。

2.人对建筑的感受源于人的基本生存机能,即建筑不仅是满足了人的某些使用要求,同时是提供了某种生存环境—而人对环境的判断、感知能力是生物生存根本的机能之一,建筑的艺术性和审美可能正是建基于此。

3.普遍的人类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研究对建筑学也有偏重。传统艺术史与理论每在提到“art’’艺术一词时,它都是包指绘画、雕塑、建筑三者,这一点今天也仍然被人们广泛接受。瓦萨利在其《艺术家传略》中,最先将以上三者以同一步调展开论述,而且他第一次从中归纳出了一条共同的标准:三者都是“artofdesign”“设计的艺术”(或“结构艺术”)以及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视觉艺术的内在统一性,他还认为建筑这种非模仿性艺术要比再现性艺术处于更优越的地位12】。由此,就造就了建筑学成为艺术设计门类的总领这样一个地位。早在14世纪,在其它艺术设计门类中如陶瓷、纺织领域,设计者已经比制造者更加引人注意,但他们在理论上、在社会中从未能取得象建筑师那样的地位,“艺术设计”则更是一个近现代才出现的学科概念。

4、建筑学是艺术与科学的联系纽带。把“建筑学”与绘画、雕塑并列是有一定的思想背景的。从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排斥艺术开始,人们总是视纯艺术(绘画、雕塑等)会有一种过分放纵的可能性,而建筑却与他们不尽相同,建筑术不仅切合“art”艺术的原义(技巧、技艺),而且它还是一种被当时人们倾慕的实用技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建筑的涉足,源于一种追寻科学的冲动,也隐含着通过这种“涉足”提高自身地位的要求(画家在文艺复兴前地位不高)。对建筑学本身的理论研究更提供了这种科学性的“佐证”:建筑与数学的关系,建筑与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比例,尺度,风格变化的规律……今天的人们对这些“佐证”的科学性当然已有了与前人大不相同的认识,但这种影响仍在,我们今天也仍在讲:对比、变化、比例、构图、主从关系等等。这些“科学理论”对艺术设计其它门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所有与艺术设计有关的门类中,建筑学方面的理论是最丰富、系统、全面的,对艺术设计其它门类产生的辐射作用是显著和必然的。

5.建筑学是具有包容性和借鉴性的。建筑设计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活动,它更是一种融合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建筑不能是一个空壳,它要包含陈设、家具、布艺、雕饰、灯具……许许多多的其它艺术设计门类,它和这些艺术设计门类必然会互动式的相互促进借鉴。建筑物实际上是基于某种共通设计理论基础、社会需求的各种艺术设计制造物的整合环境。无论我们今天认为公正与否,建筑学之于艺术设计的这种强势地位都是一种历史使然(也是一种必然),但也许未必是一种未来的必然。

*建筑学直指艺术设计的核心:

挪威设计师昆特·伊安认为:“一个设计师在实现自己的意图之前,必须认识到使用者的意图”,他暗示出了艺术设计的核心问题:功能与形式的融合。“功能与形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并不总是表现为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但也不是只侧重其一就可全面解决问题的。一个优秀的设计是可以两者兼顾,平衡并不着痕迹的。建筑学在这一问题上虽然没有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法,但却提供了一种思维训练程序。正如贡布里希所说:”建筑应该是证实任何一种关于人造物结构的装饰理论的实例,因为在建筑中我们能够从任何水平上去研究功能层次与装饰层次之间的张力”[3】应该说,对于建筑设计的整个流程而言,功能与形式问题比其它艺术设计门类都强烈、复杂,并贯穿始终:从开始着手设计时对地域、环境、人文、水土、总体造型考虑;设计中对人流路线、功能分区、结构可行性、个人与群体的功能需求、空间感受、构件造型的逐项分析、与水、电、气的功能协调;直到建设中与完工后的使用与美观方面的反馈分析。

功能与形式总是交织并重在一起,需要时时注意给予通盘考虑。在多种复杂的限定条件下满足使用功能又使之具有宜人的美感形式一这种要求与创作训练,无疑也会对进行其它门类的艺术设计大有裨益。

建筑设计中,功能与形式密不可分的特点是被用于创造具有某些使用功能的“空间”的。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但创造空间这一活动却与建筑的历史一样长。建筑师是用某种思维能力—“空间感”去完成这一工作的。在建筑设计中,“空间感”是建筑师的“神游”性的想象力,即如菲利普·约翰逊的“行径FOO下户RINT’’、柯布西耶的“路线ROU下E”。简而言之,即建筑师在设计中不单单是去构想建筑中的“面”的组合,也不单单去构想“体”的嵌接,而是以想象力“行进”、穿梭于建筑各部分、内与外、高与低,多视角的预见一番设计的视觉及使用效果。穆哈利·纳基认为:“空间的体验并不仅作于少数的天才的专利,而是属于一种生物学的机能”[4〕,这种能力以及对这种能力的训练,建筑学是很有其长处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经过建筑师的训练就不可能具有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对许多艺术设计如:服装、汽车、日用品甚至许多平面设计(大型招贴所需要的多视角考虑)都是极重要的。我们从西彼勒·克歇尔(《。ltVetti》,990年)对意大利Olivetti设计公司的介绍中得知,意大利的设计师们通常首先创}陈作为建筑师,然后试图更肯定他们作为独立艺术家的角色,“戏剧”被视为设计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所说的“戏剧”实际上与英国设计师们提倡的叙事体和比喻特征相类似,都是一种加上了时间程序、节奏、视觉上的情节铺垫,冲突、矛盾、高潮起伏等,“戏剧话语趣味”的“空间感”想象化的设计。

应该说,当设计师具备了在多种复杂限制下全面考虑功能与形式的思考方式,多视角、多层面体会观察的空间感受能力以及以趣味化、戏剧化吸引人的构思,那么这些能力就已经不只可以用来完成建筑设计,而且更可兼顾几乎任何门类的艺术设计了。

*建筑学的社会性:

建筑常是令人瞩目的社会生产活动。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大投人(财力、人力、技术力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建筑活动是创造一种人工环境的行为,而人对环境的感受是一种强于对其它艺术物品感受的本性化感知能力,这一点可能追溯到人作为环境中的生物物种的生存本能。可能基于以上两方面,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建筑物还常常被赋予许多思想上的、宗教上、政治上的、甚至是世界观、哲学上的含义。建筑物常常被用来表达某种思想,并集中体现出历史传统、时代、社会风貌及审美趣味(这一点在学术上还有争议)。人类历史早期对神抵的尊崇(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所反映的“人文精神”,由于政治原因18世纪英、法“古典复兴”对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针对性的选择,以及二十世纪现代派建筑风格对时代风貌的追求·,·…用建筑来反映思想也许要比其它艺术品更能引人注目,更强烈并更具“历史标志性”。所以在西方,建筑思想常常被上升为某种“哲学观念”(这与音乐学有某种相似性,音乐学最终也被升华为哲学)。

建筑学范文篇5

这种倾向在本科的建筑学教育中也有相当广泛的表现,如在设计教学中过于强调建筑艺术形式的创作而轻视了对技术、经济等相关专业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训练,从而影响学生设计思维完整性和合理性的培养,也不利于毕业生与实际工作的有效接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日趋复杂和多元,特别是在可续发展的大潮下,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绿色经济等理念日益受到重视,这对建筑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目前基础教育中的不足,加强建筑学学生经济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愈发必要和紧迫。

1当前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学现状

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对建筑经济知识提出了相应的教育质量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的概念”和“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期工作”①。虽然建筑学的主干课程,如建筑设计、材料构造、结构选型等均包含一定的建筑经济知识内容,但所涉及的程度均较为有限。因此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独立设置了《建筑经济》(或与工程管理等课程结合)专业技术课程,为完善建筑学学生全面的知识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建筑经济教学仍然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院校重视不足、授课模式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而其成因则是多方面的。

(1)建筑经济课程与主干课程缺乏有

效的联系在目前的教学中,建筑经济课程主要沿用工程管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常规内容和模式,教学计划与设计主干课程特别是课程设计的知识关联度较低,缺乏有效的衔接。由于本科建筑学的教学重心基本围绕设计课进行,造成学生对建筑经济课程缺乏重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课程知识学科跨度较大,本专业的针对性不足建筑经济的学科交叉性强,很多内容偏重于经济和管理等跨学科的知识。尽管已出版面向本专业的教材,但在具体的师资、授课内容和方法上仍然缺乏针对本专业人才特点和培养要求的教学体系。学生由于知度太大容易影响学习兴趣,也削弱了课程本身对设计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

(3)偏重理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常规的建筑经济教学主要以理论课模式为主,考核标准也偏重于检验对基本原理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建筑经济观念的形成和方法的掌握不仅依靠对基础理论的了解,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训练进行体会和运用,而现有教学模式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影响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由于年级人数方面的原因,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如果教师仍采用僵化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学生缺乏主动的参与和独立的思考,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思维的训练,而且对于思路较为活跃的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本课程的吸引力也容易受到影响。

2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学目标

解决建筑经济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而其中最关键的措施是根据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明确本专业建筑经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1教学目标的总体把

建筑经济学综合了经济、建筑工程、管理、财务等多学科的知识,职业建筑师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是建筑经济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建筑设计经济的内容,并能够切实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以提高项目的设计质量和综合效益。因此,本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学也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掌握建筑经济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常用分析方法,具有结合建筑学应用建筑经济的初步能力”②作为基本的目标。在教学中应切实把握这一目标与工程管理、造价、土木等其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要求的区别,重视本课程与建筑学学科自身特点相互结合的要求,并在具体操作中着重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两方面的培养重点。

2.2理论知识的教学重点技术经济相关理论和投资造价、经济评价等工程实务是建筑经济教学中的主要原理知识。由于相关内容涉及面广、学科跨度大,教师必须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整合,侧重建筑设计经济和决策等与设计工作密切相关的重点内容。对于部分偏重于造价等工程专业实务的内容,如施工图预算编制、财务评价等具体方法,对于本专业学生主要了解基本概念和流程即可。

理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建立合理的筑经济观念,逐步形成全面的价值标准、理性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的设计思维。但建筑设计问题的多因素复杂性决定了角度的理论分析往往难以全面说明问题,设计观念和思维的培养需要多维度的知识综合和能力训练。因此,建筑经济的

理论教学必须加强与其他设计主干课程的联系和融合,一方面对设计、构造、结构等主干课程所涉及的经济知识进行深化和补充,另一方面可以综合包括建筑经济在内的建筑学专业技术知识,对设计理论问题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建筑学范文篇6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建筑设计;应用

高层建筑因其占地面积相对较小,能够节省出大量的空间进行绿化,从而对城市环境进行改善,因此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今后的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然而高层建筑在建设中要对资源与材料进行大量的消耗,运营时也要耗费众多的能源并产生许多的废弃物,对此人们将生态建筑学不断的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主要是实现在建筑建设过程中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从而使人、自然环境和建筑在良性循化之中。

1生态建筑学相关概述

1.1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是基于生态学而发展起来的,是生态学和建筑学相融合的学科,其是将自然生态作为根本,从而对建筑物中的人工生态进行构建[1]。生态建筑便是依照当地实际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生态学以及建筑学等原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建筑物以及相关因素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使环境与建筑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拥有很好的气候调节性能以及室内气候环境,最终使人们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舒适。将生态建筑学运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就是要将人工构建的建筑物与自然生态进行完美的融合,从而实现建筑物和自然生态进行相互作用,并对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交换以及影响等进行充分考虑。

1.2生态建筑具有的设计目标

建筑能耗不断的升高,建筑物建设过程也会耗费大量的资源,而在其运营时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与废弃物。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便以节能进行设计,这是生态建筑设计最为关键的所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利用生态建筑学便是对环境与资源所能提供的基础进行充分的利用,使生态策略合理的运用在建筑设计当中,通过相关的建筑技术以及措施,建设出满足生态规律的新型建筑,最终实现全新的、富有生气以及健康的居住和办公建筑形式[2]。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便是尽量降低能耗、极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降低有毒有害废弃物产生,并对其实现无害化处理,将其对环境以及建筑造成的污染降低;对自然生态进行保护,防止生态出现破坏,保障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实现建筑生态与效益得到平衡。

2生态建筑学在设计方面的应用

2.1生态建筑学的所体现的设计理念

①舒适化。在设计中,尽量选取对人体没有伤害的材料,避免挥发性有毒有机物的使用,抑制对人体有所危害的电磁波、气体以及辐射等。环境温湿度可以实现自动调节,充分的换气能力,建筑采用防噪声以及吸声材料等;②使用自然体系。对自然环境因素加以充分的利用,土壤、空气、水以及绿化等构成的外部环境与建筑构成的现实环境将会对建筑设计有着很多的可能性。不但创建出舒适健康居住环境,而且降低建筑设备所需的数量,最终对能源以及资金进行有效的节省。在进行设计时对太阳能等能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不但无污染而且降低了建筑费用[3];③自我调节。高层建筑从其决策过程一直到拆除过程,其与生命体所经历的生命周期有所类似,因此要设计时使建筑物拥有自我调节以及自我净化等方面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建筑的温度、采光、湿度以及通风等进行合理规划,尽可能降低自身污染物的产生等。

2.2生态型高层建筑多体现的设计思路

①空间组合。在对高层建筑进行空间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建筑空间组合、空间经济性、庭院空间利用以及工作场所布局。在空间分区要考虑节能以及舒适度。在设计中要通过生态建筑学对动静、功能、环境等分区以及缓冲加以考虑。在对平面空间位置进行设计时,尽可能采用南北朝向,保证平面空间位置可以最有效;②结构体系。高层建筑设计是在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时要使结构体实现生态化,采取和生态环境相负荷的结构将是最好的形式。根据设计区域内的土地、植被以及环境所具有的特点,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生态与节能。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将协调共生、持续再生、能源利用最优、循环再生以及废物生产最小等五个原则作为基础[4],来对节能环保型的绿色建筑进行设计。尽量对自然环境内存在的资源与要素以及附近的设施加以充分的利用,对新兴的材料以及技术进行潜力挖掘,从而对自然环境、保护生态以及节约能源有着最大的作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注意建筑通风,利用自然要素对环境进行改善。

3结束语

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质量以及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今后的社会将向着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层建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资源加以节约,但是其在建筑过程中却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要将生态建筑学引进到高层建筑中。从长远来看,其是可以获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一种建筑设计方式,从而使人、自然环境以及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建筑业发展有着很好的意义。

作者:杨伊琳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邓红葵.解析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5,(19):183.

[2]李桦.关于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低碳世界,2016,5(15):117-118.

建筑学范文篇7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结构;课程;再认识

1引言

“建筑结构”是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听完课后还有很多疑惑没有解决,尽管学习了课本内容,但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并不能很好理解和自觉运用结构知识,即缺少基本的结构意识。作为任课老师,这种现象引起笔者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目的、内涵和教学方式的思考。面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所授课程和授课对象两方面入手,研究“输入”和“接受”的认知规律,做到知己知彼,目的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结构意识,而不是固守课本,照本宣科,沿用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2相关概念

2.1建筑结构。在汉语中“建筑”一词有多重含义。狭义上,最通俗的理解便是日常所指的房屋;另外,还有作动词用时指建设筑造之意。广义上,“建筑”一词有在哲学中“上层建筑”的使用,指得是相对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有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1]“结构”一词用法也相当丰富。从微观的物质组成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到宏观的天体、宇宙结构;到社会生活中经济、家庭结构;以及撰写文章的结构关系、汉字书法的间架结构等等。“结构”一般是指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组织方式和相互的关系。如果把“建筑”和“结构”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那么它的含义便有了特指。建筑结构——建筑物承担外力的部分,以及它们的构造。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给出了“建筑结构”的定义:“组成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包括基础在内的承重骨架体系”。[2]可见“建筑结构”是研究建筑物的承重骨架部分的组成方式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2.2建筑学专业与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学专业,对建筑结构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一般建筑学本科的学制可以达到五年,所学课程众多。主要包含了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两个大类,而建筑结构就属于工程技术类的专业基础课。如果说建筑学课程体系是一条河流,那么建筑结构是众多源泉中的一支。由于中文的一词多义,对于“建筑”这个词可以借助Archi-tecture,Building,Construction这三个英文单词来理解。Architec-ture的翻译是建筑学,其含义是人们对即将创建的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包含功能的布局、空间的组织、以及形式的美观等方面,可将其作为“上层建筑”,归为指导思想的层面来理解。Building的翻译是建筑物,其含义是一栋楼房,实实在在的物体,可以将“建筑”的这一层次,理解为建筑的“本体物质存在”。Construction的翻译是建造施工、建设、结构,其含义是将建筑材料进行组合达到所需的要求,在这一层次“建筑”可以理解为“物质基础”。可以看出“建筑”的整个过程,是在“上层建筑”的设计和规划下,利用物质材料进行建造,形成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建筑”一词的含义清晰的分为了三个层次。建筑学专业的工作侧重固然是“A”,但好的设计必须拥有对设计对象本体的充分认识,才能够是有源之水,否则只能是凭空想象;建筑师只有对建造的过程深刻了理解,才能设计出可以建造实现的建筑物;有了物质实现,这在建筑的艺术表达层面,也使美观和思想具有了实际载体,利用结构作为造型的手段也是当今建筑创作的潮流。所以建筑学学生学习建筑结构课程是必须的。

3建筑结构课程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目标

3.1建筑结构课程的内涵层次。早在古罗马时期,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大要素:“安全”、“适用”、“美观”。从目前众多教材可以看出,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往往简单地把土木工程专业的多门专业课,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进行删减压缩,合并成一本教材。其主要的逻辑,是在“安全”的范畴内结合材料知识,进行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计算验证,属于相对微观层面的内容。而在宏观层面结构的“适用”问题,教材中却很少讨论,导致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还没有建立基本的概念,就进入到了无尽的公式海洋和计算中,继而丧失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在“美观”这一原则中的内容,即结构所带来的造型能力,更是几乎没有提及。建筑学专业学生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对结构进行认知,知道什么是结构以及常见结构类型;然后,从中观解决方案设计时的适用、甚至造型问题,学会在设计中对结构进行选择,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以及造型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最后,在微观层次能够进行简单的验算,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解决常见的工程问题。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应当是从宏观向微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对于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来讲,如果遵循如此的规律,想必会有更好的效果。3.2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的结构课程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主要的目标应该是认知,然后在设计中具有结构意识,最后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如今应用型教学指导思想下,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教学,重心应放在课程层次前两个方面——宏观认知和中观应用,学习的重心是为了更好的设计,而并非微观层次计算能力的过度训练。

4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再认识

对建筑学专业的结构课程进行了分析之后,很明确其是有层次的,那么教学工作便不能够只强化例如计算能力的一面,而应该根据课程的层次,多方面立体化的来进行。4.1教学原则。4.1.1奠定理论基础。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奠定建筑结构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结构意识和应用结构知识的前提。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能够更好的应用结构知识进行设计工作,甚至完成结构的计算工作。4.1.2注重实际应用。学以致用,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现实的意义就是在设计中具有结构意识,注重结构问题,在将来的实践中能够良好的与专业工程师沟通。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应用。4.1.3引入技术进步。新的技术是教学的有利工具,专业课程的教学要能与时俱进。在如今信息化新技术的时代背景下,课程的教学也要尝试将新的技术引入,教师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掌握新技能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来。例如BIM技术,可以利用软件让同学们在计算机中进行模拟的建造结构,加深对结构生成的过程的理解。4.2教学内容。根据建筑结构课程层次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对基本结构的认知、结构的应用选型、结构的计算。基本结构的认知包含了结构的基本概念、当代常见建筑结构的类型;结构的应用选型结合设计了解和掌握何种类型的结构适合何种建筑,满足其功能和造型的需求;结构计算,是在力学和材料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常见结构类型的计算能力。4.3教学方式。4.3.1讲授、考试。对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讲授法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大的信息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在结构课程中,有很多基础概念需要学生掌握,所以这部分内容必须存在。进行考试又是检验和评价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它能够给学生记忆和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计算技能带来外界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在建筑“安全性”原则中的基本概念和计算验证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很有意义。4.3.2发言、讨论。打牢基础知识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够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其课后自主研究,从结构的角度去认知和点评一栋建筑,并在课堂上向所有同学进行介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结构课程,能够将课堂氛围变枯燥为有趣,能够提高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将过去的被动听课状态转换为主动的研究和探索。并且课堂的发言还能够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这点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这种方式针对建筑结构在建筑“适用性”的原则的学习比较有效,可以使学生达到自主认知和理解的目的,什么类型的结构形式适合什么类型的建筑类型,有什么特点,设计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4.3.3实践、应用。建筑学专业现在常见的授课模式是设计课和理论课分离。通常一门理论课授课完毕,学期末进行考试,整个课程就结束了。但理论课最终对于设计的作用却无从检验。建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设计,将基础知识运用到设计中,这是基础课的最佳效果。在设计课中如果能够穿插结构知识的具体专题,进行知识强化训练,有助于同学们有意识将结构知识运用于设计中,而不是学习完了,就将书本放到一边,理论脱离实践。例如高年级的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设计课程,就可以进行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专题的强化,将其模块化嵌入到设计课中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大块的知识进行分割,让学生在专题的设计中消化吸收相对比较小的知识点并付诸实践。

5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建筑和结构的内涵,肯定了建筑学专业学习建筑结构课程的必要性;进一步分析建筑结构课程,发现其内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内涵,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从宏观到微观,教师的教学也应该分层次进行,对于建筑学专业更应该注重被忽略的认知和应用层次的训练;最后,思考对于建筑学专业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应当多元化的训练学生不同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能够应用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课程的再度认识带来的只是理论的想法,更多的工作还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检验。

作者:文博 单位:三江学院

参考文献:

建筑学范文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生态建筑学;建筑设计;应用

1现阶段高层建筑存在的问题及生态建筑学的概述

在现阶段,高层建筑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的同时,不仅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还破坏了生态环境。例如,首先,高层建筑由于高度极高,会导致空气气流和风速改变,进而使周边局部的气候发生变化,并且会影响到周边建筑的光照和空气质量;其次,高层建筑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机器设备而产生大量的噪声,例如,空调机组、电梯等,并且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比较复杂和风作用时会产生大量的噪声,这些噪声会在各大高层建筑间互相传播,进而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最后,在高层建筑的外层装饰大部分使用的都是玻璃,这些玻璃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并造成光污染,进而危害到人们的健康,然而在高层建筑中应用生态建筑学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建筑学指的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生态学和建筑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自然生态结构,进而创造出人工生态体系。在高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用生态建筑学时,需要综合各种自然影响因素进行设计,例如,高层建筑施工当地的气候、地质情况、能源使用情况等,在生态建筑学有效的将建筑学、生态学以及先进的科技技术等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降低高层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且将高层建筑融入生态环境中,进而创造出节能环保、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并且为人类创造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有利条件。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的应用,符合我国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高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能源消耗的情况,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密集的高层建筑使人们的心理压力提高,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充满人性化设计。生态建筑学可以使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营造出健康富有生命活力的生活氛围,促使高层建筑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生态建筑学设计原则和目标

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将高层建筑融入生态环境中,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要对高层建筑和生态环境间的关系、物质能量转化形式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下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和目标。2.1生态建筑学设计的原则。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迅猛的增加,以及我国各大生产行业的发展,进而导致我国现在资源枯竭、污染严重的现状,然而在高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再生利用的四个原则,再评价再思考原则、更新改造原则、重视资源循环使用原则和回收循环利用原则,再评价再思考原则指的是,在高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总是会从单方面的艺术角度、经济角度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忽视了高层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一定要利用长远的发展眼光对其进行再思考和再评价,进而获得最优的设计方案;更新改造原则指的是,在保证陈旧的高层建筑质量符合要求,并且能够保障人们生活安全的情况下,对陈旧的高层建筑进行更新改造,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资源的浪费,并且对环境保护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重视资源循环使用原则指的是,对高层建筑可用资源进行回收和利用,进而减少自然生态提供的资源,从而保持生态环境稳态;回收循环利用原则指的是,回收高层建筑中自然生态环境中稀有、紧缺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并且将这些资源循环利用到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策略。2.2生态建筑学设计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宏大,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资源,然而就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废物,进而对施工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是,在满足建筑施工要求的情况下,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污染废物的产生,对环境有污染性的物质进行无害处理,进而营造出安全、舒适、文明的施工环境和创造出稳定的自然生态结构,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舒适化的设计思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提高,但是人们仍然向往着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人们对建筑的舒适性、安全性等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尽量选用对人体无毒无害、无挥发性,并且还要安装相应的防干扰装置,这样能够保证建筑室内的空气的清新度;根据建筑有利资源,例如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等,降低建筑的设备的压力,进而为人们创造出环保节能的生活环境。3.2注重生态型高层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能够使高层建筑更好的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在高层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外界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设计出多方面的绿化系统,进而使高层建筑充分与绿色的生态环境相融合,能够让居民亲身感受到绿色生态系统的魅力。

4结束语

高层建筑建设是我国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在高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用生态建筑学,能够有效的降低资源的消耗、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自然环境,并且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智慧.生态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7(19):110-111.

[2]熊培清.高层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学运用[J].江西建材,2017(24):29+37.

建筑学范文篇9

生态建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将生态学和建筑学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融合到一起,采用自然生态的理念、标准、模式对人造建筑进行设计,从而形成由建筑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开展生态建筑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讲究因地制宜,以当地原有的自然生态环节和生态结构为基础,通过建筑、生态、科技等多方面技术的综合运用,构建出符合设计目标的生态建筑形式。在这种建筑形式中,人工建筑和生态环境达到一个十分和谐的平衡,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因素完美融合到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绿色、安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建筑系统中,作为使用者或居住者的人类本身也是建筑系统中的有机组成,建筑、生态、居民三者一体,最终构成了生态建筑的循环系统。将生态建筑学的理念应用到高层建筑设计中,既是通过对建筑周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高层建筑设计对自然生态战略的科学运用,更是要将自然、环保的理念和居民的生活紧密融入到一起,在居民生活区域周围,打造出一个绿色清新、富有生机活力的居住环境,在改善居民身体状况的同时,更促进了居民精神的健康。高层建筑规模大、周期长,建筑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资源,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分布集中的高层建筑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下更加加剧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基于这个原因,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引入生态建筑学的理论,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自然生态结构体系,保障了高层建筑经济效益,还提高了居民居住环境的整体质量。

2生态建筑学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标

将生态建筑学应用到高层建筑设计中,实现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需要设计人员对高层建筑和周边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及彼此影响有着充分、深入、清晰的认识。对自然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转换有着明确的理解和把握。在生态建筑学设计中,往往要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围绕以下几方面目标开展建筑设计。

2.1生态建筑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随着社会化大生产水平的提高,其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沉重的资源压力,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用生态建筑学必须要坚持资源的再生和重复利用。具体来说,要坚持evalue再评价、Renew更新、reuse重复利用、reduce减少消耗和recycle循环利用五个基本原则。所谓再评价原则,指的是建筑设计除了传统的使用功能、美观程度等方面的因素外,还要将高层建筑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纳入设计考虑、评价范围之内。要坚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确保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建筑的设计都符合生态环保的需求。所谓更新改造原则,是针对已有高层建筑而言,这些建筑当初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需求,现在通过一定程度的改造,引入生态建筑的理念,提高了建筑的使用质量,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周期,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压力。高层建筑使用的资源极为丰富,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循环充分利用,可以有效延缓自然资源开发的速度,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这就是重复利用原则的含义。减少消耗和循环利用原则也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建筑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改善自然环境的目的。

2.2生态建筑学设计的根本目标

将生态建筑学理念引入高层建筑设计中,其根本目的是降低高层建筑施工乃至投入使用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使用、占有,减少高层建筑施工、使用过程中排放的有害废弃物,并对高层建筑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消除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毒害,进而实现建筑项目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

3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强调对高层建筑使用体验舒适度的提高

经济的繁荣,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建筑学的一个设计重点就是强调建筑材料的环保性和健康水平。建筑装饰、装修材料要尽可能地减少可挥发性组分,提高高层建筑室内空气流动性,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同时,生态建筑学强调对建筑周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营造清新、舒适、健康、环保的人居生态环境。

3.2强调从生态角度对于高层建筑空间的利用

高层建筑通过向空中发展,争取到大量的空间。空间是高层建筑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在遵循生态建筑学理论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进一步强调对空间的应用,要从生态角度对高层建筑设计予以指导和规范,按照不同空间对温度、光照、通风、视觉效果等因素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和措施,从而实现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的完美结合。

4结束语

建筑学范文篇10

关键词:高层建筑;生态建筑学;设计应用

高层建筑的出现对于缓解城市土地压力来说有着重要作用,从现代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高层建筑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空间。但是,需要注意,高层建筑在在建筑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材料与能源,并且会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基于此,人们能提出了生态建筑概念,并将其应用在高层建筑中。

1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以生态学作为基础,是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者结合的产物,将自然系统作为根本,构建一个建筑人工生态系统,该系统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具体来说,就是依据当地的具体环境情况,对建筑学、生态学进行合理应用,从而将环境与建筑两者构成一个合理的结合体,使其具有良好的调节能力,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并且使建筑、人、自然生态环境都可以构成一个优秀的循环系统[1]。生态高层建筑设计,就是将在自然环境中设计高层建筑,充分考虑,建筑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2生态建筑学的基本原则

生态建筑最初追求是对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合理的对能源进行应用,避免资源浪费,从而创造出符合人们生存与发展生态环境。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如下:(1)较高的环境友好度,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想使生态建筑学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必须要通过合理的措施对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通过合理保护措施,避免其周围环境遭受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2)节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要尽量减少对生态资源的浪费,能不用尽量不用,能少用则少用,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发展建筑行业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基础,不断对能源的利用方式进行合理优化,从而使能源的利用率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3)以人为本,神态建筑的本质还是对生态环境改善,从而营造出符合人们发展与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在生态建筑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放在首位,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

3高层建筑设计中对生态建筑学的合理应用

3.1建筑与生态环境节能相一致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对高层建筑周围的产地、生态环境、资源等多项内容进行详细考察,对各项因素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与优点,在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基础下,对生态环境中的资源和要素进行充分吸收与合理应用[2]。例如,高层建筑采光,其是高层建筑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在该项内容设计中,应当尽量对多种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从诸多方案中选择出一种合理的方案,从而使高层建筑可以获取到更多的光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灯光照明系统的依赖,达到节能目的。

3.2生态表皮设计

高层建筑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对其表皮进行合理设计,可以使建筑外形的美观性和保护功能得到提升。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注意的是,建筑物的表皮指的是能够使建筑物的内外物理环境产生变化的外部互为结构,其主要包含底层楼板、屋面、外墙等多项内容。在对高层建筑的表皮进行设计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注重表皮对高层建筑起到的装饰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表皮”本身能够起到的支撑作用,两者必须要同时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层建筑最终的合理性。例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自然环境中存在的风、光照等人体可以感受到的天然光热、舒适度等内容考虑在高层建筑的表皮的设计范围内,通过合理的设计,为居住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同时还需要注意,建筑表皮设计要避免对周围其它建筑造成不良影响。

3.3突出生态化

高层建筑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而诞生的,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进行应用与改造的能力。从该角度进行分析,在设计高层建筑过程中,要与生态环境协同推进,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将,应当不断为设计出一个完美的环境系统而努力。这也就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对高层建筑所在城市的植被覆盖情况、气候、土壤、水文等各项自然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并且在对各项内容进行全面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打造一个与周边外部环境相协调的结构样式,其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而且可以对改善生态环境也有着巨大好处,推动了高层建筑发展,设计出与大自然永续共存的“产品,”,满足人们对高层建筑的需求。此外,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建筑材料的选择,要选择无毒无害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挥发性质的有机化合物,对不良气体辐射和电波进行严格控制,对建筑的湿度和温度进行自动调节,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还需要注重隔音效果,避免高分的噪音对人们的休息和生活造成影响。

4结语

高层建筑能够减少对土地的使用,但是其在建设与应用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对生态建筑学进行合理应用。从长远角度来看,将生态建筑学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可以减少建筑能源消耗,并且能够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者:王刚 单位:易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