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市场分析十篇

时间:2023-05-29 15:08:52

大健康市场分析

大健康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263

现代社会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对大学生而言,当今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许多大学生在踏入大学校门之后,会有诸多的烦恼,最终导致了心理障碍。由于自己各方面知识的匮乏,总觉得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脚步以及生活的快节奏。所以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情况,基于此,现对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原因出发,讨论其改良方法,以期对今后的学生工作有所助益。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大学生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我国高校的严重扩招,数量高达20%以上,西部贫困地区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占的比例甚至会更高。据统计,山西的经济困难学生已经高达40%以上。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消费方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据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是由家庭经济情况所造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做到衣食无忧,久而久之,就在心里埋下了阴影。很多偏僻的地方学校,在有限的条件下,很难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根据相关资料的调查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的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即便如此,但仍然赶不上城乡居民的发展脚步,有些甚至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温饱问题,与此同时,城市里有些下岗家庭、父母离异、家中有身患重病者的孩子们,和贫困乡村的孩子们一样,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大多数独生子女往往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并把自己对孩子们的期望强加在他们身上,照这样长此以往,面对困难,他们不仅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最终导致不自信、叛逆、郁闷等种种不好的心理变化。

大学生活打破了原有的高中生活,学习时间不是那么紧张,为一些自律性较强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而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学生,在互联网的引诱下,将时间都浪费在了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上,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一直在扩大,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制度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目前多数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是比较迷茫和盲目,具体来说,刚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很少会有人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好定位,找工作过于盲目,再加上现在就业形菰嚼丛窖暇,这样更使得毕业生对找工作手足无措,陷入更大的心理误区,对此,学校相关的就业指导人员要对毕业生进行及时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信心,而且还可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中学生活和大学生活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大多数同学刚进大学会有很多不适感的原因所在。对于毕业生而言,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觉得自己所学知识和社会需求差距太大,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社会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对于找工作屡战屡败的毕业生。

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一直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同学和亲人身边,人际关系相对稳定。而一旦进入大学,就面临一个重新认识别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同时,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对大学中自己地位发生变化的适应过程。这种情况需要他们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过程。环境的巨大变化,再加之许多学生缺乏心理准备,使许多大学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心理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后期,处在心理逐步定向成熟、完善的过程当中,在中学时,他们就开始关注异性,并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也渴望与异往,给异性留下较好的印象。但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与异性保持正常的接触,发展正常的异性间的友谊,反而自我封闭,使正常的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价值家庭、社会、学校舆论对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极为敏感,高考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不敢有半点分心,从而造成他们面临的问题被压抑下来。而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自感压力减轻,被压抑的渴望又滋生出来,而且表现得更为强烈,导致各种心理困惑及问题的产生,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良方法

31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就是学校,学习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未来规划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学校除了负责对学生的学习教育,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为了更好地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该定期组织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将定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到日常的教务工作中,敦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对相关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课程当中,引导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进行自查,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充实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切不可太关注于学生的课程成绩。

32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注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班级和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集体,如何与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和谐相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和谐相处一方面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树立良好的心态。其次,学校要定期举办相关的集体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营造良好的集体学习生活氛围,提高学生的情操。其中体育竞赛、文艺比赛是两大经典的集体活动项目,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还可以大幅度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33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学校还要定期举办相关的心理健康系列讲座活动,一系列活动的举办务必要建立在对大学生典型心理问题的充分了解之上,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结论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力争为学生构建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职业素养、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锤咝4笱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教育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23).

[2]桑瑜浅谈女性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J].现代营销(下),2016(11).

[3]曾力市场经济下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偏差的原因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

[4]顾晓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10).

[5]周燕燕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科技视界,2014(9).

[6]张祖曦,廖友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

大健康市场分析篇2

Fisher提出健康问题之后,1963年Kenneth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至此,健康经济学开始作为正式的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和发展。在六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被应用到健康经济学当中,数量计量工具被应用于健康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一部分健康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医疗机构,健康政策方向的研究……健康经济学展开各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证探索。七十年代至今健康经济学在理论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各个方面得到快速的丰富和充实。

Fuchs根据96年期刊引用报告的数据统计分析“定量”地总结出健康经济学具有双重学科性质:作为医疗政策健康保健研究的投入要素的经济学和作为研究健康行为医疗保健的经济学的。本文将依照此思路通过回顾文献分别介绍健康经济学在两方面研究的重大演进。

第一部分:作为行为科学的健康经济学

主流框架下的理论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的理论是纳入

一、阿罗的经典论文

1963年Kenneth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在这篇有重大影响的论文中讨论了风险厌恶,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慈善行为的外部性以及大量在此后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其它问题。他发现健康状况和治疗结构的不确定性是从实证角度和规范角度理解医疗部门的关键。阿罗在文中首先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界定了医疗服务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偏离,尤其是疾病的发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分担市场的缺失。以此为背景,他着重讨论了:第一,医疗市场的特殊性,指出医疗需求的不稳定性。医生作为病人的人也是利润最大化行为者。同时强调了医疗市场产出的不确定性以及医疗服务供给方存在的进入障碍。第二,在确定性假设下,分析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主要在于收益递增,进入障碍已经医疗定价行为的价格歧视三方面。第三,在不确定性的假设下,比较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他首先运用期望效用函数描述了理想的保险原则(在风险规避的假设下)其次论述了道德风险,第三方支付和逆向选择行为对于医疗保险市场的影响,最后阿罗建立了风险规避条件下最优保险政策的理论模型。

二、人力资本理论和健康需求理论

对健康经济学有重大影响的另一部分研究也始于60年代早期,其中包括NBER的人力投资会议和GaryBecker人力投资的论文。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aryBecker将厂商生产函数的观念应用到家庭的消费活动上,在1965年提出家庭生产函数: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各种物品,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可获得效用的消费品(consumptioncommodities)。NBER会议录中同时收有Mushkin的论文《把健康作为一项投资》,Mushkin在1962年提交的这篇文章中正式将健康作为人力资本构成部分提出。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MichaelGrossman从七十年代至今为期三十年的努力极大推进了人力资本模型在健康方面的应用,他的研究已成为比较完善的医疗需求理论(1972;2000)。Grossman将Becker提出的人力资本观念应用到健康领域,将健康视为能提高消费者满足程度的耐耗资本品,健康资本增加消费者效用的原因在于能够生产健康时间,它和其它资本一样存在折旧的问题,Grossman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生产健康的方式来补充健康资本的消耗,健康生产要素包括医疗保健服务,生活方式,环境教育等。基于此他提出健康生产函数(healthproductionfunction)的概念: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各种医疗保健服务,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健康。健康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H=f(M,LS,E;S)

1999年Grossman发表了题为《健康需求的人类资本模型》的文章,回顾了他本人72年之后,其他研究者所作的相关研究。人力资本模型通过增加条件和改变假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扩展:

1.一般化,同时考虑投资模型和消费模型

Murrinen(1982)在一个一般化模型下,同时考虑健康投资的投资收益与消费效用,进而对年龄、教育和财富的变动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2.加入不确定的影响

Cropper(1977),DardanoniandWagstaff(1987),Selden(1993),andChang(1996)

3.同时加入不确定性与保险的影响

Newhouse在Grossman纯粹投资模型中引入共保率,Rand实验研究小组则采用经验数据估算了健康保险对于医疗保险的效用。引入不确定性模型的共同发现是:与确定情况下的模型相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与医疗需求都较高。

另外,Grossman和Joyce还拓展了家庭内部时间分配对家庭成员健康影响的分析,他们发现妻子的时间是丈夫健康生产函数的一项重要投入(GrossmanandJoyce,1974)。

Grossman在2000年的论文中提出今后健康人力资本模型的研究思路是,从健康资本折旧率的不确定性来分析不确定性的影响。

三、医疗供给理论

医疗供给方研究方面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库里斯对于医院决策责任集团的研究,他指出决策的责任不仅属于行政管理人员,而且也取决于其他四个集团:医生(护士)、理事、工会以及政治家。特别是医生在选择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投入方面有着极大的个人决定权(库里斯和威斯特,1979)。Newhouse则详细考察了非盈利性医院,他假定医院头等重要的目标是保健供应的最大数量和质量。Newhouse认为,保健质量与全体人员的声望有关,而声望在非盈利性医院中是作为利润的对等物而被追求的。进一步,他利用非盈利医疗机构边际成本的缺失,重点分析了非盈利性医院的质量与数量生产可能边界(Newhouse,1970)。Pauly引入了时间序列数据,对于医疗服务供给者的信息及激励机制加以分析(Pauly,1987)。Pauly认为,医院目标的不一致主要是由于所有者结构的不一致造成的。

第二部分:作为健康政策和健康服务研究的经济学

在六十年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革新前后,有一批着力于医疗机构,技术和政策的研究。这就是政策导向的健康经济和经验研究的健康经济学。代表人物:美国经济研究会长VictorFuchs,JopseNewhouseMartinFeldstein。他们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用于健康的决定要素和提高健康产出水平相应的政策选择之中。除了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外大多采用经验分析、实证分析的方法,在政策建议上涉及到规范经济学。

一、健康经济学有三个产出指标:公众健康水平医疗技术享有权

(一)健康水平的决定:

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在健康状况的决定因素方面,健康经济学家发现关键在于非医疗因素的影响上,如遗传禀赋,物质和社会心理环境以及吸烟饮食和运动等,即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健康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Fuchs认为,在长期内医疗技术进步能大大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在任一时点上,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健康差异并不取决于医疗数量或质量的差别。健康经济学家的类似观点和实证研究结果和流行病学的统计结果相当一致,不但成为健康经济学领域的引用标准,同时给保健政策在控制成本和提高健康产出方面带来新的启示,通过引导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对吸烟的人收取更高保险金额,借以降低患病概率,节省医疗资源使用,提高健康水平。这些对于公众和政策决策者同样意义非凡。

在健康经济学的研究中用来评价健康指标通常有:死亡率、发病率、预期寿命、伤残率和对生命质量的综合评价等等。

(二)医疗享有权:

医疗享有权更多体现了价值观。ArthurMOkun在《公平与效率:重大的交易》中提出的“市场无权决定生死”深得人心。相当多的人不希望收入不公影响到医疗资源的配置,就像参军、接受警察保护等公众产品的分配一样,他们也主张医疗是一种权力。

(三)医疗技术进步

医疗技术水平与公众健康水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是世界各地年轻医生前来接受培训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富商寻求尖端医疗服务的地方,但大部分指标显示美国的健康水平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处于中下水平。美国和英国的健康水平几乎毫无二致,然而美国的医疗保健开支是英国的两倍。先进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在临床上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国家医疗费用开支。然而,医疗技术水平是最终影响医疗发挥作用的变量。如何取舍呢?是否要把资源转移到对健康状况更有帮助的研究和服务中呢?

二、健康政策:

考虑任何产出都必须从稀缺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角度出发。任何保健政策都希望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公平有效的使用医疗资源,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任何健康保险制度都在两个目标之间:降低消费者生病的财务风险和使医疗资源能够有效配置。由于医疗保健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医疗保健的市场结构、供求关系都有显著的特点。在这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对(一)需求方的道德风险、(二)供给方的引致需求、(三)信息不对称对于竞争市场的影响和(四)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等系列问题的分析来了解对于如何利用医疗融资、支付体制和保险制度等健康政策来调整由上述问题所产生的对医疗过度使用或者均衡品质下降现象以及进行有效合理的成本控制。

(一)医疗需求及需求政策

健康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风险厌恶和道德风险,医疗消费总是高度集中在一部分人身上,而对于个人来说它又是不确定的。无论哪一年总有5%的人口占有50%以上的医疗总支出(Berk1992)。为了避免巨额医疗帐单,大部分人持风险规避态度,宁愿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但投保后总是倾向于消费比不投保更多的医疗服务。这就是道德风险引发对医疗资源的过度需求。

由Grossman需求理论我们知道:需求对价格有反应,需求定律存在.那么通过提高患者支付价格是否能够有效以致过度消费的医疗需求呢?健康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实证的分析研究需求对价格的反应,然而大量的实证存在着严重分歧分歧,为解决实证研究结果分歧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在1974年资助一项为期五年的健康保险实验研究,委托RandCorporation执行,总计划主持人为JopseNewhouse教授(以下简称HIE)。

试验结果:A.医疗需求的价格弹性约为-0.2(-0.17到-0.22之间),显示部分负担的制度确有抑制医疗支出的效果。

B.住院与门诊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而不是替代,也就是以自付额来做为成本分担的政策工具,消费者不会以增加住院来代替门诊,而是住院与门诊皆减少。

C.部分负担的制度虽然会减少消费者的医疗需求,但消费者健康并没因此恶化。

这次试验在健康经济学界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试验所发现的医疗需求的弹性与零具有显着的统计学上的偏离,而且明显小于原来文献中所预测的。这个数值已经开始成为文献引用的标准,关键是,经济学家们也因此接收了传统的健康保险制度会导致一定的需求中的道德风险。

健康经济学在过去三十年来,针对价格对于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有相当完整的实证研究。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最大的政策意涵,就是为从需求的角度控制成本提供强而有力的实证基础。即医疗服务的使用对价格的变化有反应使政策决定者认识到部份负担制度可减少医疗服务的使用.受到上述研究结果的影响,全球多数国家的健康保险皆已采行各种不同形式的需求成本分担制度。然而,部分负担的方式,虽可达到抑制医疗服务需求,进而降低医疗支出的目标但它并非控制医疗费用成长的完美选择。

(二)医疗供给市场分析及其政策含义

以上是假定供给既定的条件下,对需求层面进行的局部均衡分析。在医疗支出方面,健康经济学家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在于供给要素的影响上,特别是技术医生数量和医生专业分布的影响,而非价格,收入和保险等传统的需求因素上。

对于医疗服务的供给,制药公司、医院等医疗机构显然会通过歧视定价、垄断市场、提高利润、高额的销售费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医疗成本。但是关于医疗服务供给的研究的文献大多集中在医生行为对医疗服务供给的影响,健康经济学家认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比如Fuchs(1974)形容医生是:“团队的领袖”。医生的治疗决策会直接影响到两个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数量与品质,然后再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医疗体系的费用与疗效(costsandoutcomes)。因此,医生行为是整个保健政策的核心课题。

1、市场结构的分析

Phelps(1993)认为,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事实上是同时扮演两种角色:(1)医生是经营诊所的企业家(entrepreneur);(2)医生是诊所在生产「医疗保健服务时,所必须使用的劳动生产要素。然而,厂商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医生行为。

相关文献从信息不对称、昂贵的搜索成本、缺乏消除风险的市场等不同的角度一致指出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偏离:

Starr(1982)指出:20世纪初期以来,医生执业方式的最大转变,即是通过诊断工具与检验,独立取得了解患者健康状况的管道。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会受到医生的医学知识之影响,同时患者或保险人也往往无法直接评估医生建议的有用性。可能会造成医生会滥用(abuse)其信息的优势,进而诱使患者有系统地过度与低度使用其医疗服务。

Mcguaire的文献强调医疗市场有两个失落的市场(missingmarket)缺乏一个以疗效(healthoutcomes)做为付费标准的市场。

现有健康经济学文献对如何分析医生行为及医生与病人的互动关系,并没有一致的共识。到目前为止,没有能够提出一个一般性的模型,来讨论医生的行为。这是因为医生的行为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因素,诸如动机、市场力量、不完全信息、社会制度、保险与支付制度。

1909年,IrvingFisher提交国会的“国家健康报告”中提出,从广义的角度看待健康首先是个财富的形式。

Fisher提出健康问题之后,1963年Kenneth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至此,健康经济学开始作为正式的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和发展。在六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被应用到健康经济学当中,数量计量工具被应用于健康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一部分健康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医疗机构,健康政策方向的研究……健康经济学展开各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证探索。七十年代至今健康经济学在理论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各个方面得到快速的丰富和充实。

Fuchs根据96年期刊引用报告的数据统计分析“定量”地总结出健康经济学具有双重学科性质:作为医疗政策健康保健研究的投入要素的经济学和作为研究健康行为医疗保健的经济学的。本文将依照此思路通过回顾文献分别介绍健康经济学在两方面研究的重大演进。

第一部分:作为行为科学的健康经济学

主流框架下的理论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的理论是纳入

一、阿罗的经典论文

1963年Kenneth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在这篇有重大影响的论文中讨论了风险厌恶,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慈善行为的外部性以及大量在此后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其它问题。他发现健康状况和治疗结构的不确定性是从实证角度和规范角度理解医疗部门的关键。阿罗在文中首先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界定了医疗服务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偏离,尤其是疾病的发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分担市场的缺失。以此为背景,他着重讨论了:第一,医疗市场的特殊性,指出医疗需求的不稳定性。医生作为病人的人也是利润最大化行为者。同时强调了医疗市场产出的不确定性以及医疗服务供给方存在的进入障碍。第二,在确定性假设下,分析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主要在于收益递增,进入障碍已经医疗定价行为的价格歧视三方面。第三,在不确定性的假设下,比较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他首先运用期望效用函数描述了理想的保险原则(在风险规避的假设下)其次论述了道德风险,第三方支付和逆向选择行为对于医疗保险市场的影响,最后阿罗建立了风险规避条件下最优保险政策的理论模型。

二、人力资本理论和健康需求理论

对健康经济学有重大影响的另一部分研究也始于60年代早期,其中包括NBER的人力投资会议和GaryBecker人力投资的论文。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aryBecker将厂商生产函数的观念应用到家庭的消费活动上,在1965年提出家庭生产函数: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各种物品,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可获得效用的消费品(consumptioncommodities)。NBER会议录中同时收有Mushkin的论文《把健康作为一项投资》,Mushkin在1962年提交的这篇文章中正式将健康作为人力资本构成部分提出。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MichaelGrossman从七十年代至今为期三十年的努力极大推进了人力资本模型在健康方面的应用,他的研究已成为比较完善的医疗需求理论(1972;2000)。Grossman将Becker提出的人力资本观念应用到健康领域,将健康视为能提高消费者满足程度的耐耗资本品,健康资本增加消费者效用的原因在于能够生产健康时间,它和其它资本一样存在折旧的问题,Grossman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生产健康的方式来补充健康资本的消耗,健康生产要素包括医疗保健服务,生活方式,环境教育等。基于此他提出健康生产函数(healthproductionfunction)的概念: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各种医疗保健服务,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健康。健康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H=f(M,LS,E;S)

1999年Grossman发表了题为《健康需求的人类资本模型》的文章,回顾了他本人72年之后,其他研究者所作的相关研究。人力资本模型通过增加条件和改变假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扩展:

1.一般化,同时考虑投资模型和消费模型

Murrinen(1982)在一个一般化模型下,同时考虑健康投资的投资收益与消费效用,进而对年龄、教育和财富的变动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2.加入不确定的影响

Cropper(1977),DardanoniandWagstaff(1987),Selden(1993),andChang(1996)

3.同时加入不确定性与保险的影响

Newhouse在Grossman纯粹投资模型中引入共保率,Rand实验研究小组则采用经验数据估算了健康保险对于医疗保险的效用。引入不确定性模型的共同发现是:与确定情况下的模型相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与医疗需求都较高。

另外,Grossman和Joyce还拓展了家庭内部时间分配对家庭成员健康影响的分析,他们发现妻子的时间是丈夫健康生产函数的一项重要投入(GrossmanandJoyce,1974)。

Grossman在2000年的论文中提出今后健康人力资本模型的研究思路是,从健康资本折旧率的不确定性来分析不确定性的影响。

三、医疗供给理论

医疗供给方研究方面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库里斯对于医院决策责任集团的研究,他指出决策的责任不仅属于行政管理人员,而且也取决于其他四个集团:医生(护士)、理事、工会以及政治家。特别是医生在选择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投入方面有着极大的个人决定权(库里斯和威斯特,1979)。Newhouse则详细考察了非盈利性医院,他假定医院头等重要的目标是保健供应的最大数量和质量。Newhouse认为,保健质量与全体人员的声望有关,而声望在非盈利性医院中是作为利润的对等物而被追求的。进一步,他利用非盈利医疗机构边际成本的缺失,重点分析了非盈利性医院的质量与数量生产可能边界(Newhouse,1970)。Pauly引入了时间序列数据,对于医疗服务供给者的信息及激励机制加以分析(Pauly,1987)。Pauly认为,医院目标的不一致主要是由于所有者结构的不一致造成的。

第二部分:作为健康政策和健康服务研究的经济学

在六十年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革新前后,有一批着力于医疗机构,技术和政策的研究。这就是政策导向的健康经济和经验研究的健康经济学。代表人物:美国经济研究会长VictorFuchs,JopseNewhouseMartinFeldstein。他们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用于健康的决定要素和提高健康产出水平相应的政策选择之中。除了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外大多采用经验分析、实证分析的方法,在政策建议上涉及到规范经济学。

一、健康经济学有三个产出指标:公众健康水平医疗技术享有权

(一)健康水平的决定:

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在健康状况的决定因素方面,健康经济学家发现关键在于非医疗因素的影响上,如遗传禀赋,物质和社会心理环境以及吸烟饮食和运动等,即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健康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Fuchs认为,在长期内医疗技术进步能大大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在任一时点上,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健康差异并不取决于医疗数量或质量的差别。健康经济学家的类似观点和实证研究结果和流行病学的统计结果相当一致,不但成为健康经济学领域的引用标准,同时给保健政策在控制成本和提高健康产出方面带来新的启示,通过引导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对吸烟的人收取更高保险金额,借以降低患病概率,节省医疗资源使用,提高健康水平。这些对于公众和政策决策者同样意义非凡。

在健康经济学的研究中用来评价健康指标通常有:死亡率、发病率、预期寿命、伤残率和对生命质量的综合评价等等。

(二)医疗享有权:

医疗享有权更多体现了价值观。ArthurMOkun在《公平与效率:重大的交易》中提出的“市场无权决定生死”深得人心。相当多的人不希望收入不公影响到医疗资源的配置,就像参军、接受警察保护等公众产品的分配一样,他们也主张医疗是一种权力。

(三)医疗技术进步

医疗技术水平与公众健康水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是世界各地年轻医生前来接受培训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富商寻求尖端医疗服务的地方,但大部分指标显示美国的健康水平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处于中下水平。美国和英国的健康水平几乎毫无二致,然而美国的医疗保健开支是英国的两倍。先进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在临床上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国家医疗费用开支。然而,医疗技术水平是最终影响医疗发挥作用的变量。如何取舍呢?是否要把资源转移到对健康状况更有帮助的研究和服务中呢?

二、健康政策:

考虑任何产出都必须从稀缺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角度出发。任何保健政策都希望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公平有效的使用医疗资源,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任何健康保险制度都在两个目标之间:降低消费者生病的财务风险和使医疗资源能够有效配置。由于医疗保健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医疗保健的市场结构、供求关系都有显著的特点。在这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对(一)需求方的道德风险、(二)供给方的引致需求、(三)信息不对称对于竞争市场的影响和(四)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等系列问题的分析来了解对于如何利用医疗融资、支付体制和保险制度等健康政策来调整由上述问题所产生的对医疗过度使用或者均衡品质下降现象以及进行有效合理的成本控制。

(一)医疗需求及需求政策

健康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风险厌恶和道德风险,医疗消费总是高度集中在一部分人身上,而对于个人来说它又是不确定的。无论哪一年总有5%的人口占有50%以上的医疗总支出(Berk1992)。为了避免巨额医疗帐单,大部分人持风险规避态度,宁愿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但投保后总是倾向于消费比不投保更多的医疗服务。这就是道德风险引发对医疗资源的过度需求。

由Grossman需求理论我们知道:需求对价格有反应,需求定律存在.那么通过提高患者支付价格是否能够有效以致过度消费的医疗需求呢?健康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实证的分析研究需求对价格的反应,然而大量的实证存在着严重分歧分歧,为解决实证研究结果分歧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在1974年资助一项为期五年的健康保险实验研究,委托RandCorporation执行,总计划主持人为JopseNewhouse教授(以下简称HIE)。

试验结果:A.医疗需求的价格弹性约为-0.2(-0.17到-0.22之间),显示部分负担的制度确有抑制医疗支出的效果。

B.住院与门诊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而不是替代,也就是以自付额来做为成本分担的政策工具,消费者不会以增加住院来代替门诊,而是住院与门诊皆减少。

C.部分负担的制度虽然会减少消费者的医疗需求,但消费者健康并没因此恶化。

这次试验在健康经济学界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试验所发现的医疗需求的弹性与零具有显着的统计学上的偏离,而且明显小于原来文献中所预测的。这个数值已经开始成为文献引用的标准,关键是,经济学家们也因此接收了传统的健康保险制度会导致一定的需求中的道德风险。

健康经济学在过去三十年来,针对价格对于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有相当完整的实证研究。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最大的政策意涵,就是为从需求的角度控制成本提供强而有力的实证基础。即医疗服务的使用对价格的变化有反应使政策决定者认识到部份负担制度可减少医疗服务的使用.受到上述研究结果的影响,全球多数国家的健康保险皆已采行各种不同形式的需求成本分担制度。然而,部分负担的方式,虽可达到抑制医疗服务需求,进而降低医疗支出的目标但它并非控制医疗费用成长的完美选择。

(二)医疗供给市场分析及其政策含义

以上是假定供给既定的条件下,对需求层面进行的局部均衡分析。在医疗支出方面,健康经济学家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在于供给要素的影响上,特别是技术医生数量和医生专业分布的影响,而非价格,收入和保险等传统的需求因素上。

对于医疗服务的供给,制药公司、医院等医疗机构显然会通过歧视定价、垄断市场、提高利润、高额的销售费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医疗成本。但是关于医疗服务供给的研究的文献大多集中在医生行为对医疗服务供给的影响,健康经济学家认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比如Fuchs(1974)形容医生是:“团队的领袖”。医生的治疗决策会直接影响到两个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数量与品质,然后再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医疗体系的费用与疗效(costsandoutcomes)。因此,医生行为是整个保健政策的核心课题。

1、市场结构的分析

Phelps(1993)认为,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事实上是同时扮演两种角色:(1)医生是经营诊所的企业家(entrepreneur);(2)医生是诊所在生产「医疗保健服务时,所必须使用的劳动生产要素。然而,厂商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医生行为。

相关文献从信息不对称、昂贵的搜索成本、缺乏消除风险的市场等不同的角度一致指出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偏离:

Starr(1982)指出:20世纪初期以来,医生执业方式的最大转变,即是通过诊断工具与检验,独立取得了解患者健康状况的管道。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会受到医生的医学知识之影响,同时患者或保险人也往往无法直接评估医生建议的有用性。可能会造成医生会滥用(abuse)其信息的优势,进而诱使患者有系统地过度与低度使用其医疗服务。

Mcguaire的文献强调医疗市场有两个失落的市场(missingmarket)缺乏一个以疗效(healthoutcomes)做为付费标准的市场。

现有健康经济学文献对如何分析医生行为及医生与病人的互动关系,并没有一致的共识。到目前为止,没有能够提出一个一般性的模型,来讨论医生的行为。这是因为医生的行为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因素,诸如动机、市场力量、不完全信息、社会制度、保险与支付制度。

2、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医生行为

能够较高达成共识的是,许多文献认为:医生对病人的病况与各种可能的治疗选择有较佳的知识(superiorknowledge),让医生具有其它行业所没有的市场力量:医生可控制病人的需求,而不被病人的需求所限制。医疗需求对价格需求弹性较小但个别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价格弹性很大,以个别医生资料所估计出的医生服务价格弹性在-2.80到-5.07的范围(Follandetal.2001,p.178),显示个别医生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价格弹性很大。且不同医生提供服务具有异质性厂商可以部分决定价格――描述这种市场力量最接近的模型是垄断竞争。所以,可以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研究医生行为。

McGuire(2000,HHE,Ch9)提出二个理论模型,分析医生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行为

模型(一)不考虑健康保险的介入,医生利用其服务量不能转售的优势,可同时决定价格与数量。

McGurie(2000)模型(一)分析结果的显示:

1.在没有健康保险介入的情况下,医生可以同时决定数量与价格;

2.因为服务不可转售,医生所决定的数量,超过病人想要消费的数量;

3.医生的订价策略为使自己可以赚取所有的消费者剩余,即医生只要将价格订在与其它医生相比,可让病人得到较多效益的水准,即可保住他的病人。

模型(二):加入保险,考虑健康保险介入之下,医生无法自由订价的事实

McGurie(2000)模型(二)的分析显示:

即使价格由保险人决定,不表示医生就没有marketpower。即使在支付者设定价格之下,医生仍可享有市场力量的优势,借着服务的不可转售性质,使医生具有决定数量的能力。

3、医生引致需求问题

由Evans(1974)所提出的医生引致需求(Physicianinduceddemand,以下简称PID)是健康经济学领域中最具争议性的课题。关于PID的定义比较一致,通常引用的两种是:当医师影响病人的保健需求而不是符合患者最大利益的就认为存在PID,此定义强调医生所提供的服务不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另外一种定义则认为PID是“处方那些如果患者信息充分就不会选择的服务”,此一定义强调医生的不当影响。从经济理论的观点看:存在有某种程度的PID。实证上的争议只是引致需求的程度。对于引致需求的研究,实证分析和理论模型始终齐头并进。

A、理论与模型

引致需求可增加医生的收入,因此除非有以致成本的存在,医生将无止尽的引致需求,因此要探讨引致需求的文献,必须介绍引致的成本或者限制。

Evans(1974)强调医师最大化效用:认为引致会造成医生的负效用,医生要负担引致需求的心理成本(psychiccosts)。Stano(1987)的分析将“引致”视同如广告一般,也有其实质的实质成本投入,也受限于报酬递减。简言之,引致限制的设定方式的差别如同医生目标函数的设定差别一样。如假定医生最大化效用,引致的限制就来自负效用的心理成本。如假定医生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假定引致的限制来自投入成本增加或利润减少。

McGuire(2000)建构一个PID模型,用于说明一般实证文献所常探讨的两个主题:

1.医生人数增加后,医生的反应(responsetochangesinMD/populationratios)

2.医生对支付制度的反应(responsetofeechanges)。

理论模型分析的结论:医生引致需求程度的大小,主要视经济学上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相对力量大小而定。

B、实证分析

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医生人口比例改变所产生的引致需求效果和给付价格改变所产生的引致需求效果。比较重要的研究有Fuchs(1978)GruberandOwings(1996)Yip(1998)

a)Fuchs和Gruber医生人口比变动的实证研究Fuchs(1978):

研究外科医生人数对手术量的影响。以二阶段最小平方法控制外科医生所提供的内生问题。结果发现:外科医生增加10%,手术量增加3%。CromwellandMichael(1986)探讨相同的问题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b)GruberandOwings(1996)的研究:

美国在1970年到1982年之间,生育率(fertilityrate)下降约13.5%。GruberandOwings(1996)即以美国生育率的下降来衡量妇产科医生财务收入的外生环境变化,藉此验证医生在面临所得下降的压力时,是否会运用人的地位引致患者的需求。

Gruber与Owings的研究结果:各州的生育率下降与医生选择剖腹生产比率的上升有强烈的相关。回归分析的估计结果显示,生育率每下降10%,将会导致剖腹生产比率提升0.97个百分点(percentagepoint)。研究结果支持上述实证命题,同时也证实在美国妇产科医生逐渐以剖腹生产取代自然生产的过程中,医生个人的财务诱因确实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生育率下降所造成妇产科医生所得下降的压力,只能解释这段期间剖腹生产率增加幅度的16%到32%。此一结果显示医生引致需求的现象虽然存在,但引致需求的程度不大。

C)Yip(1998)分析的问题:利用1987年theOmnibusBudgetReconciliationAct(OBRA87)降低一些外科手术的医生费给付所形成的自然试验机会,针对进行CABG手术的外科医生,探讨下列这个问题:胸外科医生对于医保降低付费标准是否会作出提高服务量来弥补收入损失的反应?

实证结果显示:价格管制不是控制医疗成本的有效政策工具,因为医生有能力借着增加量与密集度来补偿所得的损失。而且医生对需求量决定的能力极大。该文献同时发现降低医生费有外溢效果,因此只针对个别部门进行价格管制,并无法有效控制整体的医疗费用。

总而言之,Fuchs认为尽管实证方法有许多争议,但是“医生有能力事实上也在实施的对服务引致需求作用的假设是充分成立”。

健康经济学领域累积近二十年的学术研究经验,对医生引致需求问题的研究方法已有很大的进步,学术上也已渐形成共识。综合实证研究的证据显示:医生引致需求的现象的确存在,文献上的争议只是引致需求程度的大小。医生引致需求现象的存在,有其最重要的政策内涵。即控制医疗费用成长的政策,不能只从需求面着手,医生有引致需求的能力至少会抵销一部分需求面成本分担政策的效果。在医生有信息优势的情况下,供给面的成本分担制度才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成长,搭配使用才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

(三)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竞争

相对于其他市场,医疗服务市场有两类突出的信息问题。一是信息不完全,医疗服务市场的许多投入(例如医生的努力程度)与产出(健康状况的改变)可能无法直接观察到。二是信息不对称如果医生知道产出或某些投入,但患者或保险公司无法观察到,就会形成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一是医生可能有诱因过度夸张病情的不确定性(u),诱使患者使用更多的服务。换言之,医生可能会运用信息的优势,引致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Pauly(1980),Dranove(1988),与Rochaix(1989)皆强调:可通过市场反应(demandresponse)来影响医生对努力程度的选择。这三篇论文皆诉诸:“需求引致”来描述医生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反应。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二是医生的努力程度(品质)可能不足。医疗伤害(badoutcome)发生时,患者无法清楚判断badoutcome发生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医生努力不足,还是专业能力太差,还是运气不好(一条方程式有三个未知数,无法求解),以致形成医疗纠纷。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之三是每个医生皆有诱因宣称自己是好医生。在所有医生皆宣称自己是好医生的情况下,消费者无法从医生所外显的信息来评断医生的专业能力。信息不对称使真正的好医生也只能得到市场均衡价格的报酬。McGuire(1983)的模型指出:

1.病人以产出来推论医生的能力,医生可能因为运气而被市场错估其能力。

2.在市场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没有病人会相信他的医生能力是低于市场平均水准。

综上,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归纳为影响医生服务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品质,人与医病关系以及引致需求的产生三个问题加以分述。

(1)均衡价格与品质的影响

(2)委托-问题

(3)信息不对称还是医生具有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市场力量――产生引致需求的根本原因。

(四)保险市场

医疗保险是重要的医疗风险分散的手段,个人通过购买保险获得对未来不确定疾病的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医疗保险的提供者有私营的保险公司(包括盈利和非盈利性质的)、有管理的医疗保健组织,和政府。

一批健康经济学研究者的中心主题是保险在健康保健中的重要角色。60年展起来的关于风险承担的一般理论得到随后掀起的大量关于最优健康保险设计的研究的延续和应用。。

MartinFeldstein通过回顾健康经济学三十年来的发展,清醒地认识到到任何健康保健体系说面临的根本挑战是使得保健模式对消费者偏好有所反应而不是将过度的财务负担强加于个人或者简单地砍掉那些无力支付的必要保健。健康经济学未来的任务就是为我们迎接这个挑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ThomasMcGuire不负使命将最优保险模式又向前推动了一步。他发现医疗保健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医疗服务方和保险提供方开始通过合并、契约的方式合作向消费者出售健康。医患之间的合约目前有了许多新特点,但是至今还没产生能够阐释医生合同新变化的经济理论。

ThomasMcGuire了保险市场的缺失在患者决定的投入(治疗的数量)和医生决定的投入(努力程度)都无法契约化的条件下,推导出患者最优保险和医生最优支付模型。

根据McGuire的观点,解释这些复杂的契约安排必须首先意识到在道德风险和风险笵式之外还有其它的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健康市场的模型必须考虑到保险提供者、医生和患者,同时得到最优的消费者保险合同和提供者的支付合同。他十分强调两种额外类型的市场缺失或者可约定的问题的重要性。基于实际治疗质量的保险市场和支付政策的缺失和基于医生努力的保险市场和支付政策的缺失。在McGuire(1997)的论文中,他分析了两种类型的缺失市场或者说是约定性之间问题的关系。提出可用对那些缺失市场的群体反应对现代社会中保险者、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复杂的契约安排加以解释,并且可以通过激励机制修复这种无效率。他很强调不同类型市场失灵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最优保险体系和最优提供者支付体系的问题应当靠一个明确包括医患相互作用的联合模型解答。因此,保险和支付体系的设计变得更为复杂,涉及到不止一个的市场失灵。

健康经济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健康经济学历经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后能否持续它的牛市呢?Fuchs非常肯定地认为至

少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内趋势不会改变,他的信心主要源于下面四个原因:(1)药品的研发费用大幅增长导致医疗支出增加,社会面临新药研发必要性和经济学上可行性之间的缺口不断加大,虽然内生的技术进步有助于缓和这一矛盾;(2)人口老龄化给医疗卫生资源带来更大压力;(3)近期可用于技术评价的数据研究资源急剧丰富;(4)大多数现代社会的反对平等化的倾向:即使在一个完全平等的医疗保健体系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这样的资源配置问题仍然需要借助经济学分析,而在不平等的情形下,产品分配机制的问题则更加需要经济学分析和规范研究。

Fuchs预测健康经济学应该会在下面五个方面有所建树(fuchs1999),它们分别是:

(1)技术和偏好的内生化研究;(2)社会规范与职业规范对健康的影响;(3)委托-问题,(4)行为经济学;(5)生活质量的测度和分析

MartinFeldstein对健康经济学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后发现两个被忽略的却十分重要问题:一是健康保健技术的不确定性;二是个体偏好的异质性。这是两个同样值得健康经济学家努力的方向。

Reference

一、Arrow,KennethJ.(1963),“UncertaintyandtheWelfareEconomicsofMedicalCare,”AmericanEconomicReview,53(5):941-973.

二、Fuchs(1996)“Economics,Values,andHealthCareReform,”AmericanEconomicReview86(1):1-24

三、Fuchs,VictorR.(2000),“TheFutureofHealthEconomics,JournalofHealthEconomics,19(2):141-157.

四、Fuchs,VictorR“TheHealthSector’sShareoftheGrossNationalProduct”?

五、Fuchs,VictorR“Health,GovernmentandIvringFisher”NBERworkingpaper6710

六、Iglehart(1999)“TheAmericanHealthCareSystem:Expenditures,”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340(1):70-76.

七、Culyer,AnthonyJ.andJosephP.Newhouse(2000),"Introduction:TheStateandScopeofHealthEconomics,"inCulyerandNewhouseed.HandbookofHealthEconomics,Amsterdam:Elsevier,Volume1A,pp.1-8.

八、Culyer,A.J.andJ.P.Newhouse,(2000),HandbookofHealthEconomics,Amsterdam:Elsevier,Volume1Aand1B.

九、Feldstein,Martin(1995),"TheEconomicsofHealthandHealthCare:WhatHaveWeLearned?WhatHaveILearned?"AmericanEconomicReview,85(2):28-31.

十、Feldstein,Martin:theWelfareLossofExcessHealthInsurance

十一、MGrossman,1972,TheDemandforHealth:ATheoreticalandEmpiricalInvestigation,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forNBER

十二、Grossman,1999,thehumancapitalmodelofthedemandforhealth,NBERWorkingPaperSeries

十三、MVPauly,1987,“Nonprofitfirmsinmedicalmarkets”,AmericanEconomicReview,(May)Vol.77,pp.257-274

十四、JPNewhouse,1970,“Towardatheorynonprofitinstitutions”AER,(March),Vol.60,pp.604-713

十五、ThomasMcGuire,OptimalHealthInsuranceProviderPayment,J-store

十六、台湾中央经济研究所

十七、高梦滔《美国健康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动态》2002.8

大健康市场分析篇3

国内送礼与送健康的概念

自保健品市场打响送礼送健康以来,其消费概念将日趋成熟,主要原因是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化,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导致人民对健康的认识由治疗型向保健型迈进,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药健字号退出与医药结构的调整,引导健康消费工作这几年变的更加频繁,健康的意识日渐与国际接轨。

国内送礼与健康挂钩,也就这几年的工夫,送礼市场与保健品挂钩也同样,我们注意到重视健康的社会体系正在形成,保健在这个送礼方面打响第一炮,且比较响亮,无论如何国人思想中健康的概念越来越重要,作为送礼送健康,健康与保健品的互相串联就更加紧密,事实也就如此,所以送礼送健康,健康的消费使者---保健品在年节中旺销就不足为奇了。

送保健品是送健康的唯一选择吗

我们在年节这段时间观看到许多卖场、超市排队的人群,蜂拥而至来形容恰如其分,大车小车推出来的大多数是红红的礼品包装,铺在上面的就是不同品种的保健品,而且还是成堆的,一眼看确实隆重与耀眼,送礼最好不过。

我们不去分析礼品的种类,不去分析价格,不去分析其他因数对消费的刺激,就送礼来看,送健康与保健品的互相影响恐怕就验证了“送礼就送***”的广告词。

那么卖场里面的那么多礼品为何只选择保健品?

习惯了红色喜庆场面的国人当然在这方面更加注意,因为送礼商品中也只有保健品比较醒目,再说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当作礼品进行赠送,烟酒大部分只送领导,鲜花还不流行,书籍送学生,送什么呢?由于保健品喜欢在媒体上大面积广而告知,所以保健品的优势就突现出来了。

传统文化与保健品的互相配合

传统文化中到现在为止礼上往来是有了变化,变化中只是多了现实的阔气,小米加步枪的年代就连老一代的也不提它了,何况送礼的大部分是现代派,讲究流行。

保健品时代的到来,为送礼的难题帮了不少忙,一方面传统文化不能丢,一方面又要顾及现代的时尚,所以浅薄的来讲,传统文化与保健品的交融就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刚好处于两者都在革新中,在我们看来传统文化与保健的意识是2003年的集中表现。

炒作与消费跟随造就年礼市场的火爆

许多商家在年前的集中采购与炒作在同一时间,节前的消费积蓄将与传统的年节互相连接,集中爆发就在年节前的两个星期,年礼市场中保健品的优势更加集中,这些我们能够从大量的商超批发中发现,琳琅满目的商品与包装,多数出自保健品,大有一口吞下礼品市场的架势。

消费者的跟随要说也是站在时代前沿,什么吆喝的猛就向什么看齐,这就是目前的消费心理,送的人与接受的人都互相能够理解,总之,年节的礼品市场大部分处于非理性状态,购买礼品时好象又到了产品紧缺时代,拼命抢购,造就一大节日礼品与保健品的景象。

年礼中保健品的自身优势

要说保健品在年礼中的优势,主要还是保健品企业平时在默默无闻中多多少少积累下来的,由于平时保健品的消费没有形成规模,加上产品鱼龙混杂,市场竟争的不规范,使得保健品在自我完善中不断进取,不断改造自己产品的各项性能,加上多年来已经形成比较实际的营销模式,才能反映出年礼市场中的特殊地位。

大健康市场分析篇4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城市人均生产总值进行排序,选择50个代表性样本城市,对样本城市分类;根据样本城市面板数据,包括2003年和2009年各城市的商品住宅均价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对城市房价收入比的绝对值和变化率进行分析,评价各城市商品住宅市场的健康度,进而反映宏观调控绩效的城市差异。结果表明:现阶段房价政策未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未来政府应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制定差别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关键词:宏观调控 房价收入比 区域差异

我国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调控周期以来,尽管调控政策频出,但整体房价,特别是热点城市上海、北京、杭州等地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价问题成为社会普遍担忧的重大问题之一。这就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当前的房价调控政策是否适合我国房价的区域差异特征。本文试图通过房价收入比这一视角进行探讨,为弥补房价收入比单一指标的缺陷,结合各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商品住宅均价的增长率等指标,并兼顾部分样本城市如资源性、区域性等特殊情况,综合地进行比较与分析。

房价收入比概述

(一)房价收入比内涵

房价收入比是目前国际上衡量城市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和房价合理性的评价指标之一,用于评判不同国家(地区)房地产市场价格水平及居民住房消费能力。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对房价收入比的分歧多表现为平均收入、中等收入或不同收入阶层的界定,住房市场的选择也不同,对于考察对象的范围、划分等内容存在差异和侧重。

本文计算房价时采用人均建筑面积。目前部分省市统计年鉴或统计公报中存在人均居住面积、人均使用面积等相关指标,本文均将上述指标转换为人均建筑面积。

本文基于商品住宅销售均价进行研究,考虑到我国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采用的计算公式为:房价收入比=人均建筑面积*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人均可支配收入。

(二)房价收入比评价区间的划分

在现有文献中,很少涉及对合理区间的界定。本文研究重点在于分析房价收入比的区域差异,根据样本数据得出我国在2003年和2009年的房价收入比均值分别为4.83和7.8,因此将我国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评价区间划分为:4-7为健康区间,1-4为不健康,7-10为不健康,10-14为严重不健康,14-18为很不健康,18以上为极其不健康。对于房价收入比增长率的评价,按0-4为健康,4-9不健康,9-13严重不健康,13-16很不健康,16-20为极其不健康。

研究视角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视角

国内关于房价收入比的定性研究很多,较少进行定量实证研究。定量研究多为具体城市的独立研究,对我国各城市之间房价收入比指标鲜做区域差异比较分析。本文基于各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住宅均价及房价收入比的增长率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东、中、西部和东部三大都市圈的分类展开研究。

(二)数据来源

1.样本城市的选择。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对2008年全国268个地级市以上城市,按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进行划分,同时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最终选择地区人均生产总值50000元以上(简记A区)26个城市,26000-35000元(简记B区)共16个城市,10000元以下(简记C区)共8个城市。

2.计算指标的数据来源。由于我国这一轮的房地产调控主要是从2003年开始,为反映政策的绩效,本文选择2003年作为研究时间起点。文中2003年和2009年数据根据2004年和2010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及2009年各市统计公报整理得出,对于年鉴数据中人均建筑面积难以一致的数据,人均使用面积换算成建筑面积(使用面积系数取0.75)。

基于房价收入比对样本城市的分析

(一)A区样本城市分析

1.整体情况。由表1可知,2003年26个样本城市平均房价为2656.19元/m2,房价收入比均值为4.8427,其标准差为1.5,房价收入比最高的为上海市达9.85,2009年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均值为6713.47元/m2,房价收入比均值8.54。整体来看,A区房价及房价收入比,2003年比2009年要合理。2009年商品住宅市场存在一定的泡沫,均价超过了居民的购买力和承受力,2003年至2009年实施的政策在A区没有发挥出预想的调控作用。

2.对商品住宅市场健康程度评价。将2003年和2009年时间因素累加,同时将房价收入比的增长率指标考虑进来,加总各指标情况。借鉴相关研究方法,如果其小于等于两个,那么这个城市的商品住宅市场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如果最后结果为三个或三个以上,评价为不健康;如果最后结果为五个以上的话,就评价这个市场为很不健康的(倪鹏飞,2006),评价结果见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2003年有16个城市的商品住宅房价收入比均为4左右,18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在合理区间内,其余有7个城市低于合理区间下限值4,上海市的房价收入比最高为9.85,多数城市的商品住宅房地产市场总体比较正常,商品住宅市场健康的城市有18个,不健康的城市有8个,总体而言,2003年各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基本合理(除上海)。

2009年多数城市的商品住宅房价收入比过高,商品住宅市场健康的城市仅有8个,14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处于7-8左右,处在合理区间的边界值,杭州和深圳的数据较为接近,在12-13左右,而北京和上海的房价收入比远远高过其他城市,房价已超出居民的购买力和承受力,房地产泡沫较为明显。

大健康市场分析篇5

(一)样本数据与来源

由于2013年的统计数据没有完全完毕,导致数据有缺失。计算经济适用房投资额/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时,缺少2013年的经济适用房投资额,考虑到经适房投资额与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有一定的相关性,采取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对其拟合,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将缺失数据补充后整理安徽省房地产市场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如表2。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收集所得。

(二)各指标的统计量描述

安徽省房地产市场各指标的统计量描述如表3。由表3由商品房均价增长率与CPI增长率之比X3标准差较大可知,近年的房价增长速度不稳定,与CPI增长速度不够同步,说明市场有一定的滞后性。空置率X7波动最小,表明国家近年出台的经适房以及限购政策有一定成效,政策实施稳定连贯。

(三)实证分析

1.指标权重计算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确定权重,得到初始因子荷载矩阵,求出主成分的方差,前5个主因子能够解释全体的86.696%,提取前5个因子代替原有14个变量。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根开平方根便得到五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以这五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出综合得分模型后,通过计算原始指标在各主成分上的载荷值和公因子方差值,对各公因子方差值进行归一化,即可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4。2.各指标健康状况区间的划分对安徽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实际出发,本文采用3σ理论(即根据正态分布原理,数据离均值越近,其可能性也越高。如果偏离超过1倍标准差(σ),可能性只有31.73%;如果偏离超过2倍标准差(2σ),可能性不到5%;如果偏离超过3倍标准差(3σ),可能性不足1%。)的方法划分房地产健康区间[6]。结合系统化方法全面考虑系统的自身变动规律和国际变化趋势[7],各指标年份数据绝大部分分布在均值减去一倍标准差和均值加上一倍标准差内,故把3σ的原则改进为1σ原则。利用各指标的平均数减去1/2倍的标准差作为健康区间的下限,各指标平均数加上1/2倍的标准差作为健康区间的上限划分健康区间。利用平均数减去1倍的标准差作为基本健康区间的下限,平均数加上1倍标准差作为基本健康的上限,同时再挖去健康区间,所划分的区间作为基本健康区间。其他范围均属不健康区间[8]。其中由于X3、X9、X11、X14四个指标出现了极端值,使得标准差值过大,为了使划分区间更加准确,故采取去掉极端值的方法(去掉X3、X9、X11、X14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区间划分,结果如表5。3.指标得分把各指标与表5进行对照,找出它们所在的区间并进行打分。不健康、基本健康、健康对应的分数分别为1分、3分、5分,结果各指标得分如表6。

(四)各二级指标得分与健康状况评价

1.价格指标得分与评价价格类分项得分占一级评价目标的权重为0.125,则该分项指标的最高得分为0.625分。计算分项指标里的三个指标年度综合得分及占分项最高分的比重,结果如表7。如表7可见,安徽省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在2008、2009、2010、2012年不健康。2007年以及之前年份国家积极治理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整体没有大问题。从08年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平均价格上涨较快。2010年又受限购影响,使得房价逐步稳定。可见政策对价格影响较大。2.规模指标得分与评价规模分项得分占一级评价目标的权重为0.22,则该分项指标的最高得分为1.1分。计算分项指标里的两个指标年度综合得分及占分项最高分的比重,结果如表8。由表8可知,2003年到2006年间,安徽省房地产规模状况并不健康发展不够协调。2007年开始转入健康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额都有显著提升。而到了2013年总体积存房屋较多,投资过热,市场规模发展较快,呈不健康状况。3.均衡指标得分与评价均衡分项得分占一级评价目标的权重为0.196,则该分项指标的最高得分为0.988分。计算分项指标里的两个指标年度综合得分及占分项最高分的比重,结果如表9。由表9可以看出安徽省房地产在均衡指标上一直不稳定,2007年以前供销比指标大部分都负值,说明供大于求,2008年以后扩大投资逐步满足了市场需求,但在2011年以后暴露出了过度投资的问题,空置率不断增长,市场需求不足导致房地产市场逐渐失衡。4.结构指标得分与评价结构分项得分占一级评价目标的权重为0.156,则该分项指标的最高得分为0.762分。计算分项指标里的三个指标年度综合得分及占分项最高分的比重,结果如表10。由表10可以看出2007年之前由于经适房投资额和商业营业用房占比大幅下降,住宅占比过高,导致不健康,2008年之后普通销售住宅占比逐步下降,房地产政策方面以改善住宅供应结构和调整需求为主,经适房比例逐渐增多,未来可能将会进一步上升。5.速度指标得分与评价速度分项得分占一级评价目标的权重为0.303,则该分项指标的最高得分为1.512分。计算分项指标里的四个指标年度综合得分及占分项最高分的比重,结果如表11。由表11可以看出安徽省房地产发展速度整体健康平稳,只有2003、2007、2011、2013年不健康,在商品房竣工,施工面积增长率来看,2010年以后出现了负增长,说明速度在放缓。房地产投资额占GDP比重在2003年极大,2007年是金融危机之前的最后一年,房屋销售面积增长率大幅上升,之后收到金融危机冲击,销售面积增长率迅速降低,在2012年回归健康水平。

(五)综合得分及健康状况评价

大健康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上海市 商业健身俱乐部 经营现状

前言

我国健身娱乐业兴起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从此,健身娱乐业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加入WTO进程的加速,国内服务业进一步开放,体育健身俱乐部应运而生并迅速成长,已经成为体育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前景十分乐观。近年来,众多知名国际体育健身俱乐部连锁机构和资深体育管理咨询公司也迅速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带来国际上先进的健身俱乐部经营理念和卓越管理技能的同时,也使国内的商业健身俱乐部竞争更加激烈。

目前,上海市拥有上百所不同规模的健身俱乐部,上海市民整体体育健身意识明显提高,但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模式及管理水平还不成熟,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经营体系,经营效益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选取上海市20所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健身俱乐部就经营的几个主要方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现阶段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界定

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是近些年来基于“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而新兴起来的,以提供健身、休闲娱乐服务为目的,以商业健身娱乐设施为活动场所,依靠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运转的会员制的体育俱乐部。目前,商业健身俱乐部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自20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浪潮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区域化和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了商业健身俱乐部的进程。随着大众体育健身消费的不断活跃,国外大型健身俱乐部也会以更大的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这样使得国内健身俱乐部在高端市场上将面临与国外同类企业更为激烈的竞争。

二、上海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分析

(一)经营规模分析

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规模对经营效益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并对俱乐部的经营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经营规模是影响健身俱乐部发展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自身综合实力雄厚,会员人数较多,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强,健身俱乐部才能健康、稳定发展,并有可能引领该行业的发展。

根据调查得知,经营面积集中在1000-4000m2的健身俱乐部占55%,这部分健身俱乐部的注册资金总额基本上稳定在1000-3000万元左右,处于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的中等规模;经营面积集中在1000m2以下的健身俱乐部占10%,这部分健身俱乐部的注册资金总额为100-500万元左右,处于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小型规模;而经营面积在4000m2以上的健身俱乐部占35%,其注册资金总额在3000万元以上,属于大型商业健身俱乐部。由此可见,以中型商业健身俱乐部为主的格局是上海市体育健身市场发展的主流。

随着上海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市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城市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使得上海市民对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产生极度的渴望和追求,随之对人生健康观的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变化。“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不管在行动上还是思想上都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乃至整个家庭的健康。体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健身方式,已经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同和接受。以往简陋、狭小的健身俱乐部已经无法满足市民对体育健身消费的需求。同时,由于各个健身俱乐部发展的起点和市场定位的不同,使得上海市整个商业健身俱乐部呈现大型、中型和小型的规模形式。

(二)经营项目分析

健身俱乐部是一个主要以无形商品即不同健身、健美的服务为交换主体的特殊场所。在健身俱乐部中,对以健身、健美服务为主体的经营服务项目设置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健身俱乐部的客源,经济效益的高低。通过调查得知,目前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经营的项目呈现多元化,主要以健身项目、健身服务以及健身相关产品为主,这主要与人们对体育健身消费日趋的多元化、个性化有很大关系。

主要的经营项目有:瑜伽、形体、各种健身操、跆拳道、动感自行车、太极拳、街舞、球操、器械循环训练、游泳、综合素质训练、器械健美、培训班、网球等,一些大规模的健身俱乐部还开设了高尔夫、击剑等贵族运动项目,只占26%。小型健身俱乐部主要业务以提供健身项目为主,中大型健身俱乐部除了提供部分健身项目外,还提供配套的健身服务,如体测系统、免费洗浴、美容、营养补剂等。从调查结果看,一般规模较大的健身俱乐部经营的项目和提供的设施更为齐全,为健身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以提升俱乐部的竞争力。

调查结果还显示,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在项目设置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活动的形式也基本相同,没有体现出各个健身俱乐部自己的特色,没有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消费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运动项目。健身俱乐部配套的经营项目也极为相似,主要包括按摩、保健、休闲、桑拿等,差异很小,这与国外健身俱乐部相比,上海市的商业健身俱乐部经营的项目还不完善,这也使得一些健身俱乐部失去了许多商机。

(三)经营模式分析

由于商业健身场所投资比较大,市场的回收期较长,市场回报较慢,因此,如何在最短时期内取得最佳收益是经营者主要思索的问题,经营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健身俱乐部应该按照市场运作规律操作,放眼长远,立足于品牌建设,走一条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根据调查得知,有70%的商业健身俱乐部是连锁经营模式,最高拥有8家连锁店。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经营形式的革命,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形成市场共识、经营共谋、资源共济、利益均占,实现建立在利益基础上有条件的资源优势互补。其中的特许连锁经营,其发展不受总店资金实力的限制,能调动分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其独特的经营机制显示强大的生命力,从产生便能得到迅速发展,因而成为连锁经营的主要形式。由此可见,上海市绝大多数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模式采用连锁经营,其经营优势显著,品牌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四)营销方式分析

营销是激发和促进消费者了解和购买自己出售的东西,刺激这种欲望,它也是牵制老顾客、吸引新顾客的方式。良好的营销方式,不仅有利于宣导企业独特的健身理念,还便于增强企业品牌形象。营销方式一般包括人员推销和非人员(广告)推销两大类。

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利用人员进行推销的健身俱乐部占15%;而利用非人员(广告)进行推销的健身俱乐部占85%;绝大多数健身俱乐部都选择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进行宣传,一部分健身俱乐部选择互联网进行宣传,还有一部分健身俱乐部选择户外媒体进行宣传,只有30%的健身俱乐部通过媒体赞助,与当地电视栏目合作,宣传健身理念,效果比较明显,但频率较低,不能达到持续宣传效果;另外只有15%的健身俱乐部通过举办公益活动来宣传企业健康、文明、公益的形象。由此可见,目前,上海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营销方式过于单一,宣传渠道不够多样,交叉部分太少,不利于塑造健身俱乐部的品牌形象。

(五)价格定位分析

价格反映俱乐部的市场定位,与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效益有密切的关系,需要考虑市场运行机制及整体的内外部环境等众多因素,其年卡定位更能体现该的健身俱乐部的价格经营策略。调查发现,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的收费方式有两种:一是会员制的收费方式;二是散客的收费方式,其中90%的中、大型高档健身俱乐部都以会员制为主要收费方式。会员制并非与国外一样完全会员制,而是优惠制。这与商业健身俱乐部固定成本高,回收周期长有关,加之消费市场的不稳定性,投资于健身娱乐市场就面临着较高的风险率。因此,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鼓励消费者进行长期消费,同时为了及早收回投资,经营者又经常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来弥补固定支出。

目前,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会员卡的基本类型有:次卡、周末卡、月卡、季卡、半年卡、年卡。其中,次卡的使用人不限,一个人买可以带家人或朋友同用,按人头划次数即可。有的健身俱乐部提供情侣卡、家庭卡、团体卡以及基于市场营销的诸多优惠卡和享受更多附加服务的贵宾卡,丰富的消费类型给消费者充分的选择空间。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健身市场,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源,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25%的健身俱乐部还提供不同次数的免费次卡形式。

根据调查显示,75%的健身俱乐部市场定位不明确,导致最终的结果是为了追求利润,出现同样档次不同收费标准,从而不利于该俱乐部健身品牌的创建。可见,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市场定位不够清晰,价格体系比较混乱,价格经营策略存在问题,行业发展需要规范。此外,对健身俱乐部经营者调查得知,目前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价格竞争激烈,形成市场价格恶性无序竞争,导致整个健身市场经济效益受损,影响健身娱乐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六)经营效益分析

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效益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得知,目前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盈利状况一般,在所调查的健身俱乐部中只有2所经营状况很好,占10%,盈利比较可观;有8所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状况比较好,微盈利占40%;有6所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状况是持平,占30%;而还有4所是处于亏损的经营状态,占20%。整体效益处于持平状态,前景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提高健身俱乐部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健身俱乐部的盈利表现出季节性,这就促使不同的商业健身俱乐部通过运用各种促销手段,根据不同季节,抓住各个促销时机,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使他们对健身俱乐部发出的商品和劳务信息感兴趣,触发需求动机,进而采取消费的行为,以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转移。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健身俱乐部消费者参加健身锻炼的旺季是夏季和春季,分别占所调查健身俱乐部总数的60%和25%;淡季则是冬季和秋季,分别占所调查健身俱乐部总数的70%和20%,这一现象正好与消费者喜爱参加运动健身的季节吻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经营以中等规模为发展主流,连锁经营模式优势明显,不仅有利于品牌推广,更能提高市场占有率,是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经营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且目前上海市连锁经营模式已经初见规模。

2、健身俱乐部设置的健身项目较全面,但趋同现象严重,没有突出特色项目;健身俱乐部不仅设置单纯的健身项目,还可以体验到众多增值服务内容,且一般规模较大的健身俱乐部经营的项目和提供的设施更为齐全,为健身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更为全面,以此提升俱乐部的竞争力。

3、健身俱乐部的营销方式单一,主要利用人员推销和广告推销两种;宣传渠道狭窄,公益活动举办较少。商业性健身俱乐部主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宣传渠道主要选择低成本、高效益的媒体以及与电视广播栏目合作,只有15%的健身俱乐部选择公益活动来突出健身品牌形象。

4、75%的健身俱乐部市场定位不明确,价格竞争激烈,整体效益一般;市场定位与年卡价格不符,盲目追求利润影响健身品牌创建;市场定价机制不成熟,导致恶性竞争,造成整体经营效益不佳,从而影响健身行业健康发展。且经营效益表现出季节性,调查发现,上海市健身俱乐部消费者参加健身锻炼的旺季是夏季和春季,淡季为冬季和秋季。

(二)建议

1、进一步完善连锁经营机制,创建健身品牌

上海品牌连锁经营的健身俱乐部虽然具备一定的优势与特色,但整体尚不完善,需要在引进和借鉴国际化连锁健身管理模式的同时,根据上海市商业健身市场的现有条件,整合并优化各类资源,形成一套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连锁经营发展模式,以此推进上海市健身行业的迅速发展。

2、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宣传健身品牌

广泛开展各种公益健身活动,通过公益活动突出企业健康、文明、公益的品牌形象,为企业宣传独辟蹊径;重视大众媒体宣传的重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投放媒体,宣传其健身俱乐部独具特色的健身理念,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明确健身俱乐部市场定位

立足品牌建设,追求长远效益,努力实现市场定位与价格体系相匹配,走创建健身品牌之路。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完善价格体系,规范健身行业发展,从而避免恶性竞争,以此促进上海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栾开建.天津市典型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7,(5):16-18.

[2]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

[4]林剑峰.浅析体育产业对上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6,(2).

大健康市场分析篇7

一、概 述

久居喧嚣的都市,任何人都会对悠闲的乡村氛围充满渴望,而花草茶的风靡显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浪漫情怀。红色的玫瑰,黄色的金盏,紫色的熏衣草,褐色的迷迭香,绿色的薄荷叶……洒落在一盏晶莹剔透的玻璃壶中,淡淡的清香,自然的口感,美丽的色泽,让你立即沉浸在芬芳的田野气息之中,一整天都有快乐的好心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注重健康、时尚。而花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既保持了浓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鲜灵芬芳的花香。冲泡品吸,花香袭人,甘芳满口,令人心旷神怡。花茶不仅仍有茶的功效,而且花香也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裨益人体健康。

赣南师范学院学生、教师数约为37300,人口众多,教师、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并且消费者对商品健康、时尚需求及质量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赣南师范学院目前唯一的花茶店——“茶曰”而言,进军赣南师范学院不愧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作为花茶店,怎样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商品成为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品之一?

二、市场环境分析

2.1、市场背景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注重健康、时尚。花茶是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既保持了浓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鲜灵芬芳的花香。冲泡品吸,花香袭人,甘芳满口,令人心旷神怡。花茶不仅仍有茶的功效,而且花香也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裨益人体健康。

2.2、市场环境分析

赣南师范学院目前唯一的花茶店——“茶曰”花茶店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赣南师范学院学生、教师数约为37300,人口众多,教师、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并且消费者对商品健康、时尚需求及质量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竞争者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显示,消费者主要集中体现为18-40岁之间的学生及教师,消费者在其所喝饮品有奶茶、豆浆、王老吉、牛奶、果汁、可乐等选择。但作为日常所饮用的饮品而言,奶茶、豆浆、牛奶销售分布相对较分散,不利于对产品宣传。且这三项饮品均为快速消费品,

不便于长期携带。相对而言,王老吉、果汁、可乐这三种饮品而言,在消费者的影响力较大,符合大众口味且厂方在电视、超市作了大量的宣传及促销活动产生一定效应。

四、消费者行为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显示,作为一名消费者,除了口感上的追求外,还比较看重便利性及时尚性。针对消费者常饮用的饮品奶茶、豆浆、王老吉、牛奶、果汁、可乐、咖啡等调查发现,这些饮品分布较广便于购买并且消费者对健康、营养、刺激的需求较大。当然,作为花茶在目前赣南师范学院市场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坚强量贩“茶曰”花茶阁,花茶有着去火、美容、减肥,有利于消除工作疲劳等功效,也作为驱使18-40岁之间的学生及教师追求年轻时尚高品质消费生活的消费者购买的动力之一。

大健康市场分析篇8

【热点材料】

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消费者要树立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健康的食品、药品和环境。质量不合格的食品、药品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2. 企业要讲究诚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重视自己的信誉和形象,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在健康安全的生活中提升生存质量,提高幸福指数。

3. 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由于市场失灵及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陷,这表明单一市场调节具有严重的危害性。面对市场上存在着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问题,国家必须有所作为,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从而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健康是幸福之基。

4.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

5.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我们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同时,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

6.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因病返贫成为其间一大障碍。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统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2%。健康是一切之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一个更加健康的中国。

二、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要普及健康生活,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 我国政府的原则宗旨。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健康支撑。“十三五”时期,我国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发展方式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3.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政府坚持完善健康保障,增加对人民的健康投入,建设健康环境,营造人民的健康氛围。同时,发展健康产业,提升人民健康产品的供给侧质量。

4.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我国政府作为人民的政府,要行使加强社会建设等职能。推行医疗改革,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5.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

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必须倡导健康文化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维护国人健康作为自己重大职责,

2. 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中医药服务资源布局、结构仍需加快调整,中医药人才队伍对事业发展的支撑不足,特别是领军人才缺乏等。

3.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应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既提升薪酬待遇、优化职业环境,又要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依法打击索要红包、吃拿回扣等违法犯罪行为,让广大医务人员更加积极主动为人民提供最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这就要求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

四、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 猿忠磺写邮导食龇,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国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着力促进健康中国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老龄化时代的来临以及药品食品安全隐患并没有完全消除,环境问题又集中爆发,打造健康中国必须从这些相关方面入手。

2. 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促进医疗科研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实行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制度,并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

3.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对于医疗保险制度以及中医发展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促进生态平衡和环境的保护。

4.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营造健康环境是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本前提。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5. 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关系,整体统帅部分,要树立整体意识。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规划、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影响,意味着方方面面都要协调,每个行业、单位、机构和个人都要参与到健康促进当中。

6.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控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为健康中国提供有力安全保障。为此,企业发展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坚持发展的观点,防患于未然。

7.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历史之必然,时代之担当,人民之期盼。但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为我们的卫生健康工作带来的诸多挑战,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8. 辩证否定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预约诊疗,优化就医流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疏通”医患矛盾,保护和调动医务人T积极性。

9.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17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明确,因地制宜推广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加强与医保政策衔接,健全管理、运行和考核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向下转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

10.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医疗联合体或医疗集团试点纷纷涌现。2017年1月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医联体为载体推进分级诊疗建设。

11. 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以“推进建设中国建设”为重大契机,在新的起点上把握战略机遇,以更大的魄力、更足的勇气,不断破解深层次矛盾,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

12.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为新时期打造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而努力。

13. 人民群众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到去年年底,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9.72亿,覆盖了我国70%的人口。今年计划使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10.5亿,到2020年使我国90%以上的人口持有社保卡。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到维护少年儿童健康。从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到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好心理健康服务,都要求我们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使健康服务贯穿全程、惠及全民。

14.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立场。要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事实上,医联体只有充分照顾到各方利益,让合作换来共赢,医联体内部成员的力量才能拧成一股绳。健康中国就是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人民根本利益服务,本质上就是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实现人口健康全覆盖。

15. 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截至2015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34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0.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8.1‰。基本医保覆盖95%以上人口。这些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实实在在的变化,凝结着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辛劳与奉献。

【能力训练】

材料一:青少年营养健康状况关系个人成长发育和全面发展,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兴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营养改善计划对于切实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试点,每生每天3元补助标准,将有680个县市的2 600万在校生受益,每年所需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

(1)用《政治生活》知识,简析政府应如何确保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落实。

材料二:做好学生营养改善既要计划,更重管理。鼓励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和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营养改善试点。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

(2)上述材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中矛盾分析法的哪些道理?

材料三: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地沟油”又接踵而来……食品问题可谓五花八门,触目惊心,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不安与恐慌。

(3)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中所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4)构建“放心消费”的食品市场,是广大消费者的企盼,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当前就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市场,请填写下表。

材料四 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该纲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国家提出建设“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国战略。该战略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5)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五 甲观点:我运动,我健康,我幸福,健康中国与我无关。

乙观点:只要政府做得好,健康中国就OK啦。

(6)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上述两人对健康中国的态度进行评析。

材料六 落实行动: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7)请从《经济生活》角度,为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①政府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积极履行组织文化建设职能和社会建设的职能。② 依法行政,虚心接受人民群的监督。

(2)①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营养改善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开展试点。

②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求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需要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试点。

③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计划,更要重管理。 (也可从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角度回答。)

(3)①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导致某些生产者、经营者为追逐私利违法经营。② 某些生产者违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致使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4)

(5)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是对当前社会出现新挑战的积极回应。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该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体现了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大健康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饮料市场;消费者行为;草本饮料;营销策略

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壮大,我国饮料市场也不断趋于稳定和成熟。饮料市场的营销观念也逐渐从过去以传统产品为中心的销售观念转向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观念,营销中更加注重消费者的需求。设计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同时,对饮料企业的营销策略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饮料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饮料行业发展现状

1.饮料市场前景广阔,本土品牌提升

“十一五”期间,中国饮料行业保持快速发展,从产量、利税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在我国饮料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一批本土品牌逐渐成为或全国、或区域、或品种的主力品牌。由于我国目前的人均饮料消费量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料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2.软饮料产品品种结构变化大,趋向多样化

饮料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碳酸饮料比重开始下降,饮用水保持稳定,果汁类、茶饮料及植物饮料比重不断上升。

3.包装更时尚、环保

饮料包装日趋精美时尚,土一点的包装根本就卖不动。饮料企业如果还是用以前的传统眼光推出老气横秋的包装瓶,将更加难以销售。

(二)饮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绿色、健康、天然成为饮料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未来饮料发展将趋向于健康、绿色、天然。而且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解渴、避暑向健康、美容转变

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消费者在考虑单纯解渴、避暑的同时,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健康元素,如果产品能给身体带来健康,将更受欢迎,所以饮料在未来发展中,将从单一解渴、避暑逐渐向健康、美容等转变。

3.清淡的口味更受到人们的青睐

虽然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差异很大,但总体表现出清淡的趋势。随着人们对健康的不断重视以及油腻的食品对人们的伤害的理解,口味清淡的食品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二、饮料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对于饮料企业来说,了解市场,掌握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及口感偏好是企业研发新产品、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因素。

(一) 饮料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

1.消费者对饮料品类的购买意愿分析

(1)不同性别消费者对饮料品类的购买意愿

女性互联网消费者对果汁/蔬菜类饮料、本草饮料有较多的偏好,她们对热量/卡路里更为敏感,更偏向健康的饮料产品。男性在碳酸汽水饮料、机能饮料方面的消费比女性有更多的需求。

(2)不同年龄消费者对饮料品类的购买意愿

调查显示,年龄较长的消费者更偏向于茶饮料,年轻消费群对碳酸汽水类饮料有更大的偏好

(3)不同收入消费者对饮料品类的购买意愿

高收入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比中低收入消费者更关注品牌,低收入互联网消费者对价格较敏感。

(4)不同地域消费者对饮料品类的购买意愿

不同地区消费者对区域品牌认知度不同,国内品牌在二三线城市较受欢迎。

(二)消费者选择饮料关注的因素分析

通过统计数据显示,消费者在选择饮料时最关注的是口味,其次是品牌、营养价值、价格、包装、热量/卡路里。女性互联网消费者在选购饮料时,相对会更关注热量/卡路里,她们更注重饮料的健康性。

(三)消费者饮料购买习惯分析

1.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是选择固定的品牌与种类,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品牌忠诚度,女性更容易接受新品牌或产品。

2.大型超市及便利店是消费者主要购买饮料的渠道,女性互联网消费者更多人会选择在大型超市购买,男性互联网消费者则更偏向便利店。

3.小瓶包装的饮料最受消费者欢迎,男性互联网消费者对于易拉罐、大瓶装的更有好感。

(四)消费者获取饮料信息的渠道分析

数据统计显示,电视媒体仍为消费者获取饮料信息的主要媒体渠道,互联网已超过户外广告、杂志、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体渠道成为第二大信息传播途径。另外,饮料信息传播的渠道还包括超市/商场促销活动、朋友或家人推荐。

三、草本植物饮料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一)草本植物饮料产品目标市场选择策略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居民逐步减少酒精摄入量,追求天然、含糖量少的有益于健康的饮料,进一步促进了饮料品种结构的改变。我国消费者在全民健身以及社会对于人们身体素质的要求的提高的大背景下,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也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必然在饮料的消费上体现为对健康性饮料的追求,饮料发展将趋向于健康、绿色、天然。

草本饮料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低热量、低糖、低脂肪,具有天然、健康、止渴、提神的特性,比碳酸饮料更加爽口解渴,比水饮料更加有味,而且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富含保健成分。

基于此,草本饮料的目标市场就是广大关注健康的人群。

(二)草本饮料的市场定位策略

成功的定位是成功经营品牌的基础,消费者选择一种品牌,正是因为其形象定位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产品的定位的是:有了产品,围绕产品去挖掘顾客需求,找到最有价值占据的市场。

功效定位是目前草本饮料最常用的定位模式。

何为功能定位,比如:有了葛根饮料,围绕葛根去挖掘它的功效,或者占据“解酒”、或者占据“丰胸”。 王老吉是定位的经典案例,但绝非是营销战略的唯一范本。在定位的影响下,众多植物饮料都踏上了寻找功效定位之路。

目前市场上的植物饮料,主要延续了以往功能性饮料的一些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做了一定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祛火型的,这是近两年凉茶饮料最为强调的功能;二是针对体内平衡、提神类,这主要是体现在一些功能饮料和运动饮料;三是针对体内器官调节功能的,包括清肺、清肠胃等;还有就是针对体表的功能性需求,例如苗条养颜类、体表润燥类。

(三)草本饮料的新产品研发策略

1.草本饮料新产品研发创意

草本饮料的产品创意要注重要素:健康要素、中国要素、愉悦要素、创新要素。

健康要素:把自然、健康、高品质和专业的研发科技,奉献给关注健康生活的人群。

中国要素:利用中国独有的“药食同源”理论或国内新资源草本食品原料开发的风味饮料可以带来独具魅力的中国体验。

愉悦要素: 天然的、绿色的食品会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草本饮料会产生强烈的口味认同感。

创新要素:创新源于经典才能突破经典,草本提取物与新资源食品原料要融入经典食品、经典口味,才会恰到好处的使产品既有创新又具经典。

2.草本饮料新产品研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产品生产和开发中,企业应注意的问题很多。建议企业从战略角度出发先确定主营产品和主元业务在针对性的配置产品和开发新的产品。要开发新产品企业对其的定位要合理,不能追求短期的效益而影响企业主元业务的地位。企业只有先做专再做强最后才能做大。虽然多元经营的诱惑很大,但是企业应避免产品多而不强的现象发生。草本饮料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应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优势,减少投资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能力,这主要依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对市场信息的反馈速度。

(四)草本饮料的品牌建设策略

1.精确的品牌形象定位。准确的形象定位是成功经营品牌的基础,消费者选择一种品牌,正是因为其形象定位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品牌形象定位不准确,包含过多过杂的产品,势必会造成产品紊乱的形象。此外,还会覆盖本来有品牌优势的产品。因此,准确定位是品牌经营的基础。

2.加强品牌宣传。品牌宣传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自然宣传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计划,并坚持把这个计划坚持下去。品牌宣传需要运用:广告宣传、公关宣传、销售促进宣传、把自己的品牌形象通过宣传深入人心,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

3.注重品牌维护。品牌维护,是指企业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品牌带来的影响所进行的维护品牌形象、保持品牌的市场地位和品牌价值的一系列活动的统称。品牌维护是品牌战略实施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竞争是残酷的,俗话说“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品牌也需要保养,需要经营,需要维护!不得当的品牌维护后果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由此可见,品牌维护是一项从品牌诞生伊始就需要做的一项长期性工作!

参考文献:

大健康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全民健康教育 教育现状 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R5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95-02

近些年来,随着湖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与之相对应的人们的身体素质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强。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据分析,是与目前民众所具有的基本健康素养水平过低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很多民众对于健康常识仍处于“健康无知”的状态,由此可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虽然说,近几年湖南省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健康教育列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了与全民健康教育相关的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鉴于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该文就针对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涉及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情况、全民健康教育的社会参与情况、全民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以及全民健康教育的专业机构情况等多个方面。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湖南省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以及豆丁文库、百度文库等网络数据资源的检索,对多个健康教育部门全民健康教育资料进行的收集和整理,掌握了与全民健康教育相关的大量文献和资料,从而为该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必备的理论基础。

2.2 问卷调查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充分掌握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对湖南省的全民健康教育状况有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了解,该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为参考,设计制定了一个简单的居民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了居民的基本情况、健康知识以及健康行为等多个方面,并采用随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回收3812份,回收率95.3%,其中有效问卷3600份,有效率90.0%,符合该研究的研究要求。

2.3 实地走访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深入了解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对湖南省的多个社区进行了实地走访,并对走访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的访谈。

2.4 数理统计法

针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了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了数理统计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全民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对全民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情况,是影响全民健康教育能否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该文就以“你认为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是否重要”为题,针对湖南省居民对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接受调查的人中,认为全民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人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27.42%,认为全民健康教育重要的人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51.97%,两者之和为79.39%,接近调查总人数的80%。这说明虽然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处于健康意识淡薄的状态,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居民对全民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情况,还可以通过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得以体现,因此,该研究还对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目前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居民对绝大多数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都在80%以下,而对于“消防安全标识中禁止烟火的标识”和“结核病”知识的知晓率甚至仅有49.50%和56.86%,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居民健康意识淡薄,对健康知识缺乏强烈的需求所造成的,而这一点也进一步反映了民众对于全民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状况。

3.2 全民健康教育的社会参与局面

全民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做到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成效。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近些年,湖南省开展了一系列的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并初步形成了省、市、街道(乡镇)以及村的全民健康教育网络。例如,湖南省卫生厅和湖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就于2013年先后制定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全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通知》(湘卫疾控发【2013】14号)、《湖南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5年)》(湘卫疾控发【2013】19号)等文件,省疾控中心下发了《关于转发的通知》(湘疾控【2013】68号)文件,以推动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而且各市卫生局也相应地制定了和出台了与此相对应的一系列的文件。例如,长沙市卫生局就于2014年制定印发了《健康中国行――长沙市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方案(2014-2016年)》,希望借此全面深化落实本市的全民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市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入实施。

但是与此同时,也可以发现,目前在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和落实的过程中,却仅局限于卫生或是宣传部门来参与和承担的,上述诸多的文件和活动方案,也多是由卫生局来制定和推进的。很多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对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给与足够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专项工作计划,从而使得在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他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参与不足,社会健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不够,以至于影响了全民健康教育工作在湖南地区的全面开展,影响了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3.3 全民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

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近些年湖南省所开展的全民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目前湖南省在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工作时,绝大部分工作仍然停留在卫生宣教的阶段,教育模式较为单一滞后,并没有根据居民的实际的健康需求积极的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以至于在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工作模式的创新性不足,全民健康教育的模式也因此难以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播的卫生宣教模式向以知识传播和行为改变并重的现代、科学的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从而影响了全民健康教育的实施成效。

3.4 全民健康教育的教育场所

全民健康教育的教育场所是确保全民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是否具有固定的全民健康教育场所,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全民健康教育开展的系统化、日常化和制度化,还会因此进一步影响到全民健康教育的落实成效。因此,在该研究的过程中,就针对全民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固定的教育场所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具体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2679人表示,接受全民健康教育的场所不固定,这部分人占到了接受调查的总人数的74.42%,仅有25.58%的人表示接受健康教育的场所是固定的。然而,在进行全民健康教育文献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却发现,以学校、社区和各级医疗部门为主要阵地的固定的教育场所,对全民健康教育工作能否系统化、日常化、制度化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确保全民健康教育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保证。而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工作在这一方面仍然有所不足,缺乏以学校、社区和各级医疗部门为主阵地的固定的教育场所,从而对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5 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状况

在对湖南省的几个社区进行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受人力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无力承担面广、量大的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工作,而在这其中,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很多社区的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均流于形式,不但存在档案不够科学完善的问题,而且即使是已经建立完成的居民健康档案,也普遍存在因缺乏专门的健康管理人员向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工作,使得社区的居民健康档案成为了死档,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4 结语

(1)近些年湖南省的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明显的推进,但仍然存在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居民因受健康意识较为淡薄,对健康知识缺乏强烈的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整体偏低。

(2)目前,湖南省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并初步形成了以省、市、街道(乡镇)为级别的全民健康教育网络,但是却仍然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局面,很多相关的政府部门并没有给与其应用的重视和关注,社会健康教育的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的力度也不够,从而影响了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3)目前,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仍然主要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面上,工作模式的创新性不足,并没有真正地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播的卫生宣教模式向以知识传播和行为改变两者并重的现代、科学的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

(4)目前,在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以学校、社区和各级医疗部门为主要的阵地的固定的教育场所,从而不利于全民健康教育的系统化、日常化和制度化开展,并因此影响到了全民健康教育的成效。

(5)由于受人力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无力承担面广、量大的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工作。很多社区的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均流于形式,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汤清波,张艳辉,胡劲松,等.长沙市居民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知晓现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5):543-545.

[2] 韩丹,杨士宝.关于“全民健身”纳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8,29(1):47-53.

[3] 李新建,李光耀,吕宁,等.上海18~69岁居民对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知晓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10):9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