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5:28

平面图形的认识

平面图形的认识篇1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反思《《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2、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平面图形的认识篇2

课标要求

1、通过具体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加深对图形与统计的理解。

3、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综合运用图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了解可以用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整体感知五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再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他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本单元的内容三部分编排:(1)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拼组,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从而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3)通过动手操作、拼组七巧板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上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对图形的认识有一了定的基础,所以在学面图形方法上应该有知识的迁移,学习起来不会很困难,对平面图形特征要让学生掌握精确,特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要突破。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经历拼、摆、画、折等活动,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难点: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课 题

§1.1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及相关练习。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将图形送回家以及画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3、初步认识几何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辨别。

教学准备

课件、白纸、立体图形模型、平面图形、卡纸、印泥

主要环节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训练

 

 

 

 

 

 

 

 

四、总结延伸

出示立体图形模型。师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再让学生看白纸,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们想不想变一个给老师看看。

1、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问:你是用什么形状的物体印出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将印好的图形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2、多媒体课件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一面分别抽取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3、请同学们看:把长方形拉长,变成平行四边形。现在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那它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呢?

师:这个图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对边相等。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

4、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1、游戏:(1)师说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2)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学生抢答。

(3)师说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2、课件出示:说说以下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

3、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哪些面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1、我说你想: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画一画。

2、猜图形。

(1)用卡片遮住一个圆,露出一小部分让学生猜,并说说理由。

(2)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3)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提供学生常见的立体图形模型,以小魔术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轻松的玩乐中,认识几个图形,并体会到“面在体上”。通过动后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让学生体会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在层次清晰、趣味浓厚的习题练习中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通过猜图形这个有趣的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图形的特征。

 

堂清

1、辨一辨,连一连。

2、认一认,填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平面图形的认识篇3

一、通过观察与欣赏图片来导入新课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两种图形的感性认知,要让学生能够辨别两者之间的差异。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欣赏图片来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它既可以是艺术中的绘画和雕塑,也可以是科学上的表达或记录。数学既研究数,又研究形,数与形是数学这棵大树上的不同分支,这两者间的相互结合常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然后,通过PPT给学生播放各种图形及画面。让学生对于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有感性的认识,这对于后续学生能够对于各自的特点及相互间的差异进行辨析是很有帮助的。

二、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回顾

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以及平时的生活中,学生们已经接触过大量的立体图形及平面图形,对于两种图形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对于他们的回顾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绪,也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对于两种图形的特性进行区分。

1.对立体图形的回顾

师:大家能够归纳一下常见的立体图形吗?

学生们纷纷作答,学生的答案归纳后可总结为常见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体。

师:生活中许多实物都是由几何体构成的,大家能够回忆一下你们熟悉的几何体吗?

学生生经过回忆、思考后回答。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的物体吗?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作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适时说明几何图形与生活中的类似物体的关系,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抽象成立体图形的过程,逐步建构实物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对立体图形的直觉;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倾听、欣赏,理解他人好的见解,并从中获益。

2.对平面图形的回顾

平面图形相对于立体图形而言简单,其中的知识点不太多也不太复杂。在对这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及回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幅图形,我让学生分别来观察国旗和国徽,并且找出里面所有能看到的图形。

学生们观察得都非常仔细,有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基本都能够在这两幅图中看到,这个过程是为了利用学生身边熟知的平面图形,激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回忆和重新认识,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具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练习与巩固

当学生进行了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的相关回顾后,我会加入练习及动手的部分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例1 将12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用透明胶粘贴成如图1、图2、图3的三种形状,你能想象出哪一个可以折成多面体?动手做做看。

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乐趣。这也是一个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渡与转换过程,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两种图形间的认识。

例2 请同学们沿着做好的立方体的一些棱将它剪开,可以把它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吗?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否一样?

学生把自己做好的立方体沿着一些棱剪开,展开成各种不同的展开图,同一个立体图可以有不同的平面展开图。动手的过程不仅很好地解答了上面的问题,也让学生发现了立体图形的构成规律。

例3 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印有下图4个图形的白纸。先请学生想一想:这四个图形是不是多面体的展开图?如果是,那么这些多面体的名称又分别是什么?让学生把这四个图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到底是什么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的认识篇4

一、 立体几何识图、作图难

立体几何中的图形都是直观图,立体图形的线面关系不能仅根据直观看起来不垂直,而在实际的立体几何中,可能垂直。直观图中的两条直线看起来垂直,但在实际的立体图形中,可能不垂直。同学们在学习平面几何中,已对平面几何的识图、作图有较深的认识,形成了思维定势,在看立体图形的直观图时,身不由己地用观察平面几何图形的方法去观察立体几何直观图,这就造成了识图、作图的错误。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图是帮助我们空间想象的示意图。正确的识图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弄清直观图中的线面关系,有些线面关系在已知条件中没有给出,但解题时又必须弄清楚,我们应当通过严密的推理论证确定它们的位置关系,切不可乱猜,弄清了线面关系,在直观图形的帮助下,一个正确的立体几何图形就在我们头脑中重现出来了。

要使立体图形在自己头脑中形成强烈的立体感,除了正确的读图外,平时要多作训练,在训练中去思考、领悟,通过训练我们对立体图形的直观图,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解决识图难的问题。

识图难,作图也不易,要将一个立体图形反映到一张纸上,作的图要人人能看懂,同时立体感要强,这对初学立体几何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认真按教师讲的作图方法进行训练,认真分析课本,参学辅导书中的几何直观图画法,积累一批直观图的素材,通过模仿、思考、训练、总结,建立正确的空间思维,就能找到立体几何直观图的作图技巧,作图也就不难了。

二、语言、符号理解、运用难

立体几何借用了代数中集合的符号,保留了平面几何中的符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语言和符号系统。立体几何的证明,有自己独特的证明风格和要求,证明的抽象程度就高,逻辑推理严密,这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较大的难度,同学们刚接触到立体几何,就要理解“有且只有”,“两两相交”,“空间四边形”,“直线不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不相交”,“三条直线两两平行”,等难于理解的术语、概念;就要读懂立体几何的简洁、抽象的证明,如课本1.2节推论1证明,1.4节例题的证明等。这是同学们遇到的理解难。另外就是表达自己的意思难。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一种体会,题目想通了,但不知如何将证明或解题过程写出来。有的同学的证明写得太嗦,抓不住关键,让人看了,不知所云。有的同学又写得太简,让人看后觉得丢三落四,逻辑混乱。要解决上述问题,同学们得从术语、符号的“A、B、C”学起,真正掌握立体几何术语、符号的含义、用途;掌握定理、法则、公式的语言表述与符号表述;认真阅读课本,掌握立体几何证明的各种证明格式、书写要求。立体几何的证明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简洁准确,逻辑力强。当我们无法表达自己意思时,我们应当思考自己的思维是否有条理。先证什么?后证什么?再证什么?第一层叙述到什么目的,第二层叙述要达到什么目的,……,各层叙述之间有何关系,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当我们想清上述问题时,自然就能书写清楚了。

三、寻求立体几何解题思路难

得到题目,先要审题,审题时要弄清图形的线线、线面、面面关系,有的关系在已知关系中已给出,有的未给出,需要我们去推理才能弄清,因此同学们感到弄清立体几何中元素的位置关系难。几何元素的位置关系弄清后,就要寻找解题思路,从实质上看就是将你的疑难问题转化为你熟悉的问题,如何转化?同学们又感到难了。立体几何问题,通常都转化为平几问题,平几问题解决了,再回到立体几何问题中去就能将立体几何问题解决了。我们仔细阅读课本不难发现,立体几何的很多概念是用平几知识去定义的,例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面面角,异面直线距离,点到直线距离,点到平面距离,平行平面间距离,线面距离,圆柱、圆锥、圆台、球的定义等等;课本中各定理的证明,几乎都与平几有关,课本中多面体与旋转体的性质放到平几中去研究。用平几知识去研究立体几何,这是立体几何一大特点,因此我们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要有降维意识,即将立几问题转化为平几问题的意识。在各个面上去分析思考问题,再将各个面上的问题进行综合,就能将问题解决。在平几中,要将几何元素联系起来,需要作辅助线。在立几中,要将几何元素联系起来,不仅要作辅助线,有时还需要作辅助平面。课本中有作辅助平面的范例。例如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是利用辅助平面叙述的,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也是用辅助平面叙述的,我们在解题时要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或线面平行的性质,自然就要作辅助平面了。我们课本中的很多例题,在解答中大多通过作辅助面进行的,我们认真研究课本,就能摸清作辅助面的规律;

平面图形的认识篇5

一、了解教材编排特点,准确把握学段要求

学生从对客观物体的观察中逐渐抽象出图形,是一个逐步深化、渐进提高的过程。为此,教材在编排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年龄特点,以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达成目标,这样,既注意前后连贯,又能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分散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在小学阶段分为直观辨认和概念学习两个阶段进行编排:第一阶段安排在一年级,仅要求学生能够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能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对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点有初步的直观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则安排在四年级,以“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内涵定义法,对平行四边形加以理性认识。教师要认真研读,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准确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关注知识的过渡与衔接,以免出现盲目拔高或降低要求的现象。

二、立足学生原有经验,合理展开教学活动

学习的起点是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新知的建构往往是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来完成的。成功地实现原知与新知的衔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坡度,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与建构。

考虑到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感受,该部分的教学笔者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认识的平行四边形”问题为起始,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抽象出位置、方向、大小都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图形,由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扫除新知带来的距离感,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铺好路径,从而实现知识间的学段衔接。

三、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经历有效探究过程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具体某一图形的特点,都是比较抽象的。但正如波利亚所言: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课程标准》中较多地使用“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结合实例(生活情境)了解……”“通过观察、操作、认识……”等句式表述教学要求。相关教材内容更是在积累大量直观、感性材料的同时,通过活动化的形式呈现,如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比一比等。实际上这些措施都明确了认识图形的过程和方式,生活经验、情境描述、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几何抽象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例如,“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在一年级教学时的学习活动可以作如下安排与设置。

认一认:认识藏在物体上的平行四边形,初步感知图形的特点。

想一想:怎样把手中物体上的图形请到纸上?

画一画:根据自己的想法,把物体上的图形拓印到纸上。

围一围:利用4颗钉子你能围出多少种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

研一研: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它们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怎么就都是平行四边形呢?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中还藏着是我们刚认识的平行四边形?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在四年级教学时学生经历的数学活动可以作如下设置。

回顾:生活中你们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里见过?(抽象出平行四边形)

猜测:这些平行四边形看起来形状、大小不同,但仔细观察,你觉得它们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生猜测:对边相等,对边平行,对角相等)

验证:每个人手中都有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你能想办法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呢?

交流: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叫作平行四边形?

辨析:下面哪些图形(图1)是平行四边形,哪些不是?请说明理由。

这些根据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不仅遵循了学生认知从直观感性思维到抽象理性思维的发展,更实现了知识的自然推进与有效衔接。同时,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积累下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深刻理解知识本质,建立知识整体联结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结构阶段性和整体性之间的关系,纵观教材,系统思考。在备课之前的调查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是当笔者问他们“特殊在哪儿”时,他们的回答大都是:“平行四边形没有出现直角,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可见,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对于两者之间的包含关系并没有真正理解。鉴于此,笔者在教学时,借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三者之间的包含关系分两个层次进行深入理清。

第一层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1)(课件出示两组平行线)同学们,借助自己的双手,像林老师这样(手势表示)创造一组平行线,再跟同桌的比划一下。

(2)(课件动态演示两组平行线旋转、相交)如果像这样旋转手中的平行线,当它与你同桌手中的平行线相交时,中间会出现什么样的图形呢?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验证。

(3)(课件动态演示五次不同的旋转、相交的情形)同学们,在每次的旋转、相交中出现的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4)师小结:不管四边形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是这两组平行线相交形成的,两组对边就始终会分别平行,它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层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殊性。

(1)(课件演示:两组平行线相交出现直角)请再仔细观察,中间形成的始终是平行四边形,但是跟之前的平行四边形一样吗?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课件演示:拉近两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变成四条边都相等)如果再特殊一点,当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时,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课件展示三者之间的关系集合图)

平面图形的认识篇6

关键词:课例研究;认识多边形;数学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研究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做到合理收放,以打造扎实、灵动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实践

(一)教学实践A:知识建构的图形教学

1.教学思路

从生活中的物体导入新课,引出不同图形。以观察图形异同点作为教学推进的主线。学生在整体知识建构的大思路引领下,从分类到聚类,逐步感受并明确图形特点,初步建立图形间的知识架构,以形成对图形知识相对完整的认知。

2.教学环节

(1)图形回顾

观察生活中的物品的图片,请学生分别说出各物品所属图形的名称,再隐去图片抽象出以下图形。

这样做目的在于调动起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为后续学习做

准备。

(2)观察与思考

①在这些图形中,你认为谁最与众不同?为什么?

预设: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其余都是平面图形。

这样做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②取出长方体后,再次提问:你认为现在谁最与众不同?为什么?

预设:圆形,因为圆形是由曲线围成的,而其余的图形都是由直直的边围成的。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到曲线与直线的区别。注意这时学生尚未认识直线、线段,所以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如“直直的线(边)”。

③圆形也取出后,现在你认为谁最与众不同?为什么?

预设:三角形,因为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而其余的图形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到围成图形边的条数的区别。

④建立概念: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属于四边形,四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

3.教学反思

此教学内容安排在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为:(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知道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2)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积累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实践B:循序渐进的图形教学

1.教学思路

从生活中的物体导入新课,引出四边形,以观察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作为教学推进的主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大思路引领下,从认识四边形、了解这一类图形的基本特点。再举一反三到认识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学生逐步感受并明确多边形的特点,进而形成对图形知识相对完整的认知。

2.教学环节

(1)图形回顾

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图片,请学生分别说出各物品表面是什么图形,再隐去物品图片抽象出以下图形:

这样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2)观察探究

①观察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都有四条边,边是直直的,都是平面图形。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无干扰条件下直观感受四边形的特征。

②建立概念: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属于四边形,四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

③四边形辨析练习。

逐幅出示图片,在辨析环节中进一步明确四边形的特征。

④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3.教学反思

在摸一摸、数一数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四边形的特征:是平面图形、由四条边围成、四条边都是直的。此时概念的建立清晰、直接。由于没有受到其他非四边形图形的干扰,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还不深刻。接下来一组图形辨析,包含不封闭图形和立体图形、其他多边形等,引导学生对四边形进行再认知。在辨析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能抓住图形的特征进行正确判断,也有小部分学生暴露出对四边形认识的错误。在不断分析、纠错的过程中,四边形概念在学生头脑中进一步明晰并得以巩固。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

四、研究结论分析

比对两节课的教学,我们认识到,要做到收放有度还需要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长点,合理设计与学情相匹配的问题,才能使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资源真正起到促进有效课堂开展、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平面图形的认识篇7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图形;符号

中图分类号: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142-02

平面广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加强产品质量的宣传力度,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及消费行为所提出的高标准、高要求。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开始由物质消费向符号化消费进行转换。这种消费方式上的转换明确显示出新形势下符号化消费的价值和意义,使符号化的社会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这种现象自然给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下的平面广告设计只有充分发挥这种价值和意义,方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欲求和消费需要。当今社会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符号”社会,符号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方面,尤其在平面广告设计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符号化设计趋势。这种趋势使得平面广告中的图形符号建构尤显重要,成为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一、图形符号与平面广告设计的基本概念与相互关系

平面广告是一种大众化的媒体形式,它伴随着人类商品交易活动的逐渐发达而出现并得到发展,是树立企业形象、促进商品销售、宣传公益思想等的基本手段。信息传达和功能延伸是平面广告设计的表现重点,这种表现需求与图形符号的外在特征不谋而合,图形符号在生成、转换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包含着情感的传递和信息的诉求。所以,图形符号是平面广告设计意图被完美展示、迅速传达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最佳形式。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1]。信息传达是平面广告设计的最终目的,其表现方法就是在二维空间中对图形、文字、色彩等平面设计元素所进行的组织策划活动。它是一个由设计者开始到接受者终结的思维延续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基础正是作为思维主体的符号。

符号负载信息、传递信息,它是事物特性的表征和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符号又是“指称者”,分为两个部分“能指”和“所指”。“能指”即是符号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形象,指代某一事物的表现体;“所指”既是指向符号自身以外的某种含义,符号所指代的对象[2]。例如中国人常喜欢用梅花指代高标独秀的气质和倜傥超拔的形象,同时也可以用图形符号来展示梅花本身的形态。面对梅花的图形符号,我们既可以从中了解梅花的植物性特征,也可以联想到某一类人的坚强和高雅,从而使图形符号的延伸意义变得非常宽泛。这种现象就是图形符号意义不断深化、升华的过程。利用平面媒体来传达广告信息是平面广告设计的本质,它隶属于广义语言范畴。所以说,平面广告设计实质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其表现手段和依据就是符号的形式与原理。

二、图形符号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

图形符号与平面广告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是平面广告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广告的最终表现效果,从属于广告设计;同样,平面广告也无法能离开图形符号,它的信息传达要依靠图形来强化和推动。图形符号的建构体系比较复杂,是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等众多造型元素在一定造型法则的规范下共同营造的视觉形式。它是图形信息的载体和表现方式,是一种传播行为的符号[3]。设计者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正是通过图形符号来向受众进行传递的,以达到宣传推广相关广告信息的目的。

图形符号在平面广告中具有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即所谓能指和所指两个功能。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设计师首先通过设计创作出图形符号,然后利用不同媒介将图形信息展示给受众,受众接受到这个图形后会结合自己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对此信号进行解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信息[4]。因此,作为平面广告设计师必须对不同图形符号所产生的各种情绪进行准确把握,以适合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受众对于不同图形符号所产生多种多样的认知与理解,设计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易于被受众接受的图形符号,使广告信息得以快速完美的传播。

三、图形符号提升平面广告信息传播效果的原则

1.快速识别原则。快速识别就是对广告信息进行准确定位,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运用概括性的符号组合来传达广告内容,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图形要想引起受众的关注和青睐,是否单纯或复杂并不重要,能够被人快速识别才是关键。只有如此,图形才不会失去其在信息交流上的意义。现代社会,户外招贴、报纸、杂志、DM等平面广告的形式越来越多,它们对快速识别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设计者应对图形符号进行不同的优化组合,以满足其不同的表现特征。一般而言,能够被快速识别并引人关注的图形符号,都具有简洁、醒目和人性化的特点,它能够排除多余的干扰,在画面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从而达到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2.强化记忆原则。一个有效的图形符号,不仅要能快速方便的识别,还要有利于记忆和认知。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就是对陌生化理论的有效运用。也就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损坏,使原本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化,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醒目的、焕然一新的景象。贡布里希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意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信息量大小的标准。正所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平面广告设计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要将图形符号的识别性和创造性进行完美统一,创造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良好的图形符号应该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便快速激发受众的识别、认知和记忆。反之,平庸的图形符号很难产生视觉冲击力,也就很难真正准确有效的传递信息[5]。

四、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符号的建构

1.把握图形符号的适合性。图形符号的设计原则是服从于广告主题的诉求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广告“广而告之”的目的, 优秀的广告作品对图形符号都会有相当高的要求,各方面的指标都要最大程度的适合广告信息的传播目标。除了图形创意形态与广告主题适当外,由于消费的复杂性,对于消费者的分析也应是多角度的,因此不同的广告主题还要根据不同受众的习惯和感情因素选择适当的图形符号。

2.强化图形符号的认知性。设计平面广告时,应该不断强化图形符号的认知性,也就是说,作品所用图形符号的特征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了解的。例如,众所周知的和平鸽造型,是我们设计和平与反战题材平面广告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图形符号。因为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它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最能够反应“和平”的一个象征符号,已经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形成共识,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被受众认知和理解。这种图形符号的认知性是人们一种共同文化意识的外在体现。平面广告设计应不断强化其图形符号的认知性,使受众在短时间内明了广告信息的主要内容,如果图形符号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平面广告传播信息的目的就很难完成。

3.创造图形符号的差异性。信息内容传播的差异性是一个平面广告设计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在平面广告设计过程中,图形符号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是实现广告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背景下,同类商品都是以不同的品牌形象出现,如何突出与强化特定企业及其产品的独特之处是广告创意的核心问题,设计者通过丰富的设计手段把相互近似的信息转化为形式各异的图形符号,然后在不同形式的平面媒体进行,以尽可能的创造出图形符号的差异性。如果不能表现出与同类产品之间的信息差异,这样的平面广告作品就是失败的。因此,衡量平面广告设计是否具备独创性,直观而且外化的表现就是图形符号是否具有差异性。图形符号的差异性越大,广告中所传递的有价信息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4.控制图形符号的使用量。在信息量无比浩瀚的今天,图形符号运用的多与少、精与繁,其广告传播效果截然不同。广告版面中的图形使用数量宜少而精,所用图形要精挑细选,以一当十,形象突出鲜明、创意新颖独特的一两幅图片,即可直截了当地突出主题;而随着图形数量的增加广告画面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也会随之减弱, 从而对画面气氛产生负面的削弱作用。简洁明了、突出主题是图形符号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主要原则。过于繁琐复杂的图形元素,会使广告主题不明确,增加受众的理解难度,可能会使其产生误解或歧义。学会用图形符号说话是一个优秀平面广告设计的首要任务,要用简洁的图形形态来表现丰富的广告信息,以求引人注目,扩大受众面。图形符号的简练应用与图形设计的简单化不能混淆,简练是对图形中最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部分进行提炼和升华的传达方式;简单只是表面文章,画面整体缺乏深度,两者要注意区分。

5.把握图形符号的布局面积。图形符号中各部分的重要性是由其所占的面积因素来决定的。画面气氛的营造往往依靠大面积的图形来进行,便于创造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对于大型的户外广告与招贴设计,要在瞬间抓住受众的视线,达到第一时间传达广告信息的目的,形象生动的大面积图片是必不可少的;而要帮助消费者理解广告内容和加深印象,小面积图形则是首选。对于小型的桌面式广告形式,如杂志广告、报纸广告、DM广告等等,由于消费者可以长时间、近距离阅读广告,图形部分可相对减弱,文字部分则可适当加强。

平面广告设计作为人类表达意识、传达信息的手段与方式之一,目的是人与人的信息交流。符号成为其必然的应用工具。一幅平面广告作品中,通过图形符号的适合性、认知性、差异性及数量、面积等的有机组合,建构出一种整体高效的传播形式,从而更为准确、迅捷的传播当代平面广告信息,使其与现代消费者在心理上更加贴近、更加融合,从而达到与消费者心灵沟通的宣传目标。只有沟通真正形成,信息准确完整地传达,图形符号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特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消费时代符号化价值的使命方能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 李幼燕.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 巫汉祥.文艺符号新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3] 江明.图形创意基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平面图形的认识篇8

一、课标要求

在2011版新课标中,关于第一学段“图形的运动”这部分内容与实验稿的课标相比有以下这些变化和新要求。

1.教学目标的变化

2.教学内容的变化

修订后的新教材“图形的运动”单元降低了学习内容的难度,有所增减。主要体现在将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移至二年级上册。增加了认识轴对称图形,但不要求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另外还删掉了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作图内容以及在方格纸上判断图形平移几格和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些内容。这些内容都后移至第二学段学习。这样就使两个学段的层次更为明确。本单元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解决问题。具体编排情况如下表:

总体上看:修改后的课标在这部分降低了难度,更加强调观察与操作、直观认识,为后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二、新旧教材内容对比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基本都定位在直观认识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素材更丰富、更具典型性,体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011版课标中要求:“教材内容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图形的运动这样的抽象概念。”

本单元教材中的主题图就用学生熟悉的游乐场情境,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各种运动形式。与旧版教材相比,生活素材更丰富了,例如增加了风筝、钟表、观光电梯等。而且每个例题中的素材也有相应的调整。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素材,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结合生活实例抽象出概念属性

教材不管是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还是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教材都首先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对称现象、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实例,再过渡到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平移等。

即:举生活实例――数学运动

从物体运动现象――图形运动方式

生活实例――抽象概念属性――模仿举例

但与旧版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上还是有所变动的。

第一:对称部分不要求画出对称轴,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折一折的方式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平移部分删减了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几格的内容,而增加了教学图形的平移。

例如,新版教材呈现了一幅静态的、小房子图形运动之后所形成的画面(如右上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哪几座小房子图形能通过平移互相重合。这样不仅让学生对生活中的运动和图形的运动进行了区别,还使学生理解了平移时图形的方向和大小都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第三:旋转部分的数学游戏有所更改。

由原来的拉一拉三原色纸板,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更改为照样子做陀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转陀螺,直观感受纸片上的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初步从图形运动的角度来认识平面图形,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同时这个小游戏更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图形的运动(一)中最值得大家关注的是把旧教材的实践活动“剪一剪”,作为新课中的一个例题“解决问题”进行正式教学。

这是修订后的教材在解决问题方面关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所做的突破。通过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剪出给定的图案的问题,突破了以往解决问题的例题多安排在“数与计算”领域的局限,使得培养学生的“四能”的素材和案例更为丰富,而且难度有所降低。旧版教材中不仅让学生剪出几个小人手拉手,而且还要利用正方形纸剪出几个小纸人手拉手围成一圈的图案。而新版教材中只要求学生利用长方形剪出指定的图形。教材编排上不仅呈现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而且在各个环节均有突破。在“知道了什么”环节中,重在通过理解题意迅速调动关键知识,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进而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应该怎样做”环节,利用已有的剪1个小人的经验进行迁移,同时将问题转化为简单些的剪两个手拉手的小人的问题。体现转化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由易到难思考并解决问题。

在学生探索如何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此外,教材在多处体现了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落实。

如上图中在制作完陀螺后,让学生想一想“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来是什么形状呢”第33页练习七的第3题则让学生根据剪下来的图形或剩下的纸先进行想象,再进行判断,以上这些习题的设计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生活中的数学文化更吸引学生

旧版教材中“生活中的数学”板块呈现的是一些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图片,与主题图中有重复部分,没有起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作用。而新教材中的“生活中的数学”板块介绍了我国民间的剪纸艺术,让学生在欣赏剪纸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艺术美、数学美,同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四、习题设计特点

新教材对练习题的编排有了很大的改动,改动之后使得练习题的设计不仅夯实了基础知识,更有梯度。

在练习七中,保留了旧版教材中的以下三道习题进行平移和旋转知识的巩固。

还在此基础上提高了习题的难度。如第34页第5题,没有提示以谁为标准去观察。

第34页第6题平移后的该图形是组合图形中的一部分。

第36页第14题,设计了两朵差别不大的花组合成的图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如第34页第8题和第35页第9题,在体会旋转特点的同时复习了关于时间的认识、乘法计算等知识。注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在练习设计上还注重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此外,本次修订教材在每单元学习结束时,为学生提供了反思与自我评价的板块“成长小档案”。

平面图形的认识篇9

1、拓展认识视野。

只有在观念和思想上有更深入的认识,才能使行动更科学和自觉,也才能居高临下地去辨别实践中的得失、正误。学生在初中学习数轴、平面几何,高中学习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数学内容,非常重要的基础在小学。这些高一级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有一种基础性的几何知识,更是要有清晰的空间观念。例如平面几何中的添辅助线,非常重要的要有一种对图形的切拼构造能力和图形的对称、旋转和平移的几何变换能力。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几何知识,需要丰富的空间观念。这种能力一方面当然主要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的,但另一方面也要依赖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感觉的积累,如果在少儿阶段不积累这些空间感觉和经验,到后来这种感觉就失去了,到要用这种感觉时就困难了。就像施那普拉在离任中国足球队主教练时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建言中提到的那样:中国足球队员缺少踢球感觉,这些感觉本应在少儿时期于街道、弄堂里就要完成的,而现在要到专业训练时再来寻找,这就困难了。没有这种类似于直觉的引领,球队水平就很难提高,也就是没有练好“童子功”。其实所有的学习都是如此,空间与图形也不例外。

2、推动了学习思考。

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的理解,不象对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解那么系统。促使我们要去比较多地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比较,并且在比较过程中去辨析、实践与反思,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识。

(1)空间观念是各方面整体协调的结果。空间观念是对现实中的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的整体把握。从现实中的物体和图形出发,就会涉及把现实空间中的经验迁移到图形空间中,以此把握几何空间,再用在几何空间中抽象而成的特征、性质来解释现实空间、解决现实空间中的问题,在这样抽象、还原的过程中空间观念才能建立。从几何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出发,就会涉及到平面从几何体上剥离下来的;如何剥离,就又涉及到视图,从各个不同的方向观察。从方向与位置出发,就会涉及到距离和角度,涉及到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以及关于垂直与水平方向组成的座标;会涉及到有关变换,平移、旋转与对称,以及这些变换过程中的变化部分与不变部分等等,由此就形成了一条知识链。只有以上这些都能够协调起来,而且各方面之间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由此组合成一个整体,空间观念才能真正得以确立。

(2)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我国的心理学家刘范、张增杰等通过研究得出一些有启示性的结论。其中对儿童几何发展的路径作出了分析,“儿童是先认识一个笼统的三维空间、整体,再分别认识其中的二维、一维空间,或者部分;在已获得了有关概念时,再理解在构成上部分到整体,由一维到二维、三维的关系。后者是前者在高一级认知水平上的逆转”;对感知与概念、感知与推理之间的矛盾作了分析,其本质是“守恒”,提出了概念守恒与多样的两个属性,并由此联系到变式问题等等。只有理解与把握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组织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才能使教学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3、促进了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结合教学现实,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创造。它是一个全息系统,蕴含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所有信息,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这样几个方面认识。

首先是要整体推进线索清晰。教材的整体框架是依据空间与图形的四个方面有序地展开,整体上是螺旋式上升,让学生对几何事实和空间观念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围绕两条大的线索:一条是以图形的空间关系研究为线索,主要是研究空间的三个方面:(1)现实空间和几何空间之间的关系。几何空间源于现实空间,是现实空间的抽象,同时在几何空间中获得的认识只有再回到现实中去进一步认识、把握现实空间,才能使抽象空间与现实空间融为一体,推动学生空间观念的生成。(2)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位置、方位与变换,就产生了平行、垂直与角,就有各种不同的拼搭与组合。由此内化成关于空间的若干结构,这是空间观念。(3)体与面、面与线、体与线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形成依赖于视线与投影、分解与分析、想象与推理,在这些关系的探求就会有三维、二维和一维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这种转化越多、越灵活,空间观念的生成就越迅速与牢固。另一条是以数量关系研究为线索,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用一维长度研究图形中线段的长短,图形之间的距离;(2)用二维面积来把握图形的大小;(3)用三维体积来研究图形占据空间的多少。以上两条线索不是分离的,而是融合的。

其次是要综合渗透。教材在编写中非常注重综合与渗透。例如在低年级的认识基本的规则图形时,是从长、正方形出发,再通过把长、正方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再由这些三角形通过拼搭形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样的设计既渗透了面积守恒的观念,又渗透了拼搭中相等边的理解,这些拼配对以后学习对称、旋转、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一个基础。还有在认识三角形,特别是等腰等边三角形时,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不仅是一种实际操作,更可引发学生的平面逻辑推理,而且这种推理还相当重要,要用到图形对称、正方形的特征和边与边的互换。综合产生集聚效应,生成突变;渗透能使认识达到透彻和深入。这样的设计安排,就有可能使学生生成的知识是“一个带钩的原子”,由此形成坚固的知识结构,产生组合质变。

平面图形的认识篇10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平面图形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这种平面形状,结合之前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组成部分,如边、角、高等。同时,本课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是为了教材后面对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等简单的运算。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正处于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在认知的时候还是比较倾向于形象、直观的具体认识,而在抽象思维方面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对于三角形中抽象化的概念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展示得以实现。而本课的设计正是基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思维实践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一个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知、情、意、行共同参与,积极进行数学探究和思考,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数学化”过程。在本课中,其更加注重对学生图形图像思维的训练和使用,能够通过学习,使得学生基本具备图形的抽象构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并会做出三角形的一条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稳固性、三角形高的画法;2.掌握三角形中高线的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幻灯片上投影出“封闭图形”四个字,那么,什么是封闭图形?那我们曾经学习过的知识当中,有没有封闭图形呢?

其实,我们已经认识和学习了很多封闭图形,比如有平行四边形,有梯形,他们都是封闭图形,也是我们所说的四边形。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则是一种三个边的封闭图形,它就是三角形。

(设计意图:以回顾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仅能够有效地对以前的旧知识进行提纲挈领的概括和梳理,也能够加深对新知识的初步了解。)

二、明确内容,实施教学

1.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三角形吗?

生:有!

师:那在我们的教室里面有三角形吗?哪位同学能够最先找到呢?

生:老师,我找到了!老师的尺子和我们文具盒里的尺子都是三角形的。

师:大家真不错,在小小的教室里就找到很多三角形形状的东西,那么,在我们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生活世界里,就有更多的三角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三角形,认识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

师:大家请看投影仪,这么多的图形都是三角形吗?

生:是!

师:那为什么这些图形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我们却都叫它们三角形呢?究竟什么才是三角形呢?

生(讨论,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共性,都是三条线段,三个角)

师:大家的讨论都非常积极,那么老师给大家一个概念的表述,大家看正不正确啊?(投影展示: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平面图形)

生:正确!

3.三角形的高

师:同学们,三角形除了有顶点、有角、有边外,你知道它还有什么吗?如果想要测量出这个三角形交通标志的高度,你打算怎么测量?把你的想法在纸上画一画。

生(交流反馈)

师:小结: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直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三角形的高和底是什么关系?在画高的时候可以用三角尺帮忙。

你觉得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刚才没画对的同学跟着课件再画一次。

生(操作、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找寻三角形,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地认识三角形,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也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实践应用,深化理解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应用,不仅因为它简单、实用,更因为它有着一般的图形都不具备的特性,那么这种特性究竟是什么呢?

(通过自制教具,提示学生观察四边形角度的变化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说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帮助学生树立了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使用数学的思想意识。)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学习了三角形,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吗?

2.拓展延伸: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请大家课下通过网络搜索、调查家庭成员等方式获取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下节课,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