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1:41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篇1

 一、加强领导,确立运行机制,形成工作网络

 2002年,镇党委书记钱光强同志高瞻远瞩,组建了九亭镇青少年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小组成员由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青少年保护办公室主任、各村(居委)主要领导、各学校主要领导担任。建立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联系各方协调解决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青少年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重要会议,共同商量、规划并部署了九亭镇各阶段青少年思想工作的重点,研究了工作运转的长效机制,从而形成了工作网络,使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形成了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整合效应,这一举动可以说在当时,在全区范围内是一个了不起创举,特别是对九亭镇青少年的健康顺利成长意义重大和深远,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和社会效应,得到了九亭镇人民的普遍肯定和赞扬。

 三年来,九亭镇的教育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九亭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九亭青少年正在健康、顺利、茁壮地成长,这一切都跟党委政府的直接参与、鼎力支持密不可分。

 二、改革教育机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当前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制度的问题,多干少干一个样,又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难以用时间和数量来衡量,而且这项工作本身的难度就很大。如果不以制度上进行改革,从制度上去保障,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那么青少年的成长健康建设必将是一句空话。

 2000年8月,九亭镇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拉开了九亭镇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自此,政府每年投资100万元,作为教育改革奖励基金,用于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奖金分配机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拉开差距,激励先进。资金的投向倾向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最基本的管理者——班主任和师德新高尚、教学显效、德艺双馨的骨干教师。

 教育体制的大胆改革,政府连续3年的巨额奖金的投入,使九亭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使九亭镇青少年成长健康建设焕发出青春活力,九亭镇中小学教学质量已达到农村一流水平,而且校校有特色、无案发。小学和中学双双被命名为松江区素质教育实验学校,九亭中学积极申报市行为规范学校,目前已经通过两次筛眩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九亭镇青少年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保证了他们健康、顺利、茁壮地成长。

 三、多渠道、多角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整合各方面力量,努力营造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

 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设是一项影响深远,涉及学校、家庭、社区、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九亭镇党委政府树立起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积极开辟多种途径,努力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大胆探索推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设的社会化之路,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1、建立精神文明共建基地

 精神文明共建基地是推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基础和物质依托。九亭镇党委政府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发展和建设健康有益、积极向上、富有时代感的课外活动基地,努力发展社区性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贴近青少年,吸引青少年,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发展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在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几年来,在这方面开展的活动有:

 (1)聘请法制副校长,建设法制安全教育基地。

 2006年,在九亭镇党委政府关心帮助下,上外附中、九亭中学、九亭小学分别与九亭派

共4页,当前第1页1 出所、泗泾法庭、市少管所结对,并且聘请三所单位的负责同志分别担任三所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签订协议,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地开展。这一共建基地的建设,为九亭镇青少年安全法制意识的提高,提供了一项有效的途径。

 (2)开展军训,建设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教育基地。

 开展军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于学生的耐挫力、意志力、吃苦精神团结协作精神、集体意识、纪律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常有利,这也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的良好的途径。

 九亭中学自1987年开始,一直坚持“新初一军训夏令营”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

 2007年,又是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九亭中学、九亭小学与武警总队第五支队一大队结成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单位,积极发挥部队参与学校建设的重要作用:发挥部队特长,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教育;为学校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辟国防教育课堂;搞好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等。

 (3)加强寒暑假期教育,村委(居委)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基地

 寒暑假,是教育的空白地带,学校放假,家长上班,必须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以正确地引导,开展系列活动,丰富青少年的假期生活,吸引青少年,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负责。为此在九亭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镇各职能部门、各村委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各村(居委)纷纷响应,因地制宜、积极主动的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系列活动,努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共同担当起教育关心下一代的重任。如“我爱家乡”征文比赛,“走进大学城”等。这些活动,学生喜闻乐见。有效地填补了寒暑假教育“真空”,取得了良好了效果。

 2、改建校舍,新建新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美好的物质环境

 九亭镇在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软环境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硬环境的建设,美的环境有利于美的心灵的培育,有利于塑造青少年美好的人生。为此,九亭镇党委政府重视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三年中,九亭小学新建了教学楼,改造了学校体育场;九亭幼儿园增建教学楼使办学规模扩大一倍;尤其让人自豪的是,政府投入巨资迁建了堪称上海乡镇中学一流硬件的九亭中学。三年中,我镇在迁建九亭中学、上大附外中,以及小学、幼儿园、成校扩建、改建所投入的经费达到5400万元(不包括土地),其中,新建扩建校舍建筑面积合计为31800平方米,新建改建绿化、道路面积计为46000平方米,校园建设面貌和学校硬件位居区一流水平。

 由于九亭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九亭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九亭人口的大量导入等。九亭党委政府目前又斥巨资正在建造更为现代化的新九亭中学。2006年九亭镇人民政府与上海大学联合开办了上海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这是九亭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九亭有了高中,九亭人民的子弟可以就地享受较高层次文化教育,这为九亭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特别是为九亭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平台。

 这些条件的改善为九亭镇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设创造了良好了物质环境,使青少年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自豪感。也为九亭镇的城市文化增加了一道道风景线。

 3、加强环境治理,净化育人环境,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九亭党委政府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优化育人环境,大力加强校园内部与周边环境,青少年易于涉足的场所(如:游艺机房、网吧等),包括一些文化市尝违法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的综合治理,坚决抵制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和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的毒害,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整治周边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维护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正常秩序,为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创造了更加安静、健康、和谐、和谐的环境。

 4、树立典型,正确导向,唱响健康成长教育主旋律

 2006年12月,在九亭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镇教委的具体操作下,九亭镇教委对三年来九亭镇教育事业取得的不菲成绩和教改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召开了全镇教育工作会议。九亭教委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将三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先进教师的感人事迹汇编成精美的宣传册,并且将册子送发到九亭镇的千家万户之中,大力弘扬乐于奉献,敢于创新,服务九亭的当代教师精神,在社会上正确舆论导向——九亭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精心培养。这一举措,在全区引起很大社会反响,为九亭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条件,同时,通过本次教育工作会议,首次表彰了“镇二十佳好教师”,

共4页,当前第2页2涉及中、孝成、幼四所学校的优秀教师,这大大鼓舞了全镇教师的信心,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扎根九亭,投身于九亭的教育事业,为九亭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奉献自己的才华。

 5、扶危济困,不让一个孩子失去健康成长的机会

 九亭镇经济发达,政通人和,但仍然有不幸的家庭,不幸的孩子,九亭镇党委政府本着对每个孩子的一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去就学和成长机会。在党委政府的努力下,九亭镇商会每年为九亭中小学特困学生提供扶助金,每学期每位同学受益金额为600元~800元,每年每校解决14位学生。同时,又接受设在九亭的韩国现代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助学资助,设立“现代奖学金”,每年助学金达3万元,鼓励和帮助青少年完成学业,这一举措,可以说“善莫大焉”,“功德无量”。

 6、创设条件,为青少年的健康顺利成长搭建社会大舞台。

 社会是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协调发展,推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九亭镇党委政府根据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进行支持,不遗余力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上档次,而且影响很大,又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一生来说,意义非凡。

 (1)2002年,在青少年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的关心帮助下,举办了“申办奥运千人竞走签名活动”,全镇青少年踊跃参加,受益匪浅,大大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2)2002年,组织了千人青少年大型夏令营活动——“红色之旅”,乘专列前往井冈山缅怀先烈,不忘志士壮举,发扬民族精神,“红色之旅”这项耗资百万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在上海市也是不多见的,这次活动使九亭青少年接受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增强了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也使不少偏差的学生端正了自己的人生之旅。

 (3)暑期广场文艺演出,每年举行一次,主要由学生面向全镇居民进行演出,目的是提高青少年文化艺术修养,培养他们主流文化艺术意识,每场演出,节目精彩,观众众多,反响积极。

 (4)2006年12月,组织学生观摩“九亭之夜”大型文艺演出,增强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5)其他活动,如各校组织了志愿者服务队,进社区宣传七不规范,开展“爱我九亭,美化家园”的活动,上街做一天交通协管员等等。

 四、激活畅通“主渠道”,为青少年创建良好的健康成长平台

 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教育,学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在九亭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围绕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九亭各学校义不容辞地、立体交叉地形成了健康成长教育网络。

 1、建立家长学校

 家庭是构成社会最基层的单位,也是人的第一个自然教育的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校建立了家长学校,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知识,推广经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以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表率,提高家庭教育子女的能力。

 2、建立教育网站

 近年来各校都开设了教育网站,设制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的网页,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式的特长,做到优势互补,探索在网络文化新环境下的,超越传统的教育的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有效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党员教师帮教结对

 九亭的中小学全体党员教师与“行为偏差生”、“学习困难生”、“家庭贫困生”帮教结对,通过谈心、补课、家访等方式,鼓励、帮助和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把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苗子消灭在萌芽状态。近年来各校青少年犯罪率为零。真正体现出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4、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细胞,与青少年最贴近,相处时间最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们,他们是主力军。因此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建立一支过得硬的班主任队伍显得十分重要,各校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要聘请各方面能力强的高素质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的成绩纳入长效管理机制,每学期进行评估、考核,并且与奖金挂钩。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认真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

 5、开设健康心理课

 青少年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身心发育能不能健康

共4页,当前第3页3地发展,这很可能会影响今后一生的发展。而保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对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校非常重视这方面教育,开设健康心理课。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或社会发展,十分必要,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6、建设校园文化

 九亭各所学校重视优美整洁的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但是学校更重深层次校园文化建设,致力营造一种独特的、和谐的、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围,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与时俱进的新课题,学校通过“创建环境文化,培育精神文化,优化行为文化,完善制度文化”,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实现梦想的摇篮,使学校成为了学生主动发展的舞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典雅先进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

 7、开展特色教育

 三年来,我镇各校全面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在狠抓办学质量的同时,十分注重创设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特色教育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育的有效途径。是青少年德、智、体、美等方面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推进剂。

 九亭小学艺术教育成果累累,曾先后举行两次大型书画展示,其中于2006学年举办了由松江区各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参加的书画现场会。

 九亭中学注重体育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设施优势,狠抓学生运动队训练,多年来参加区中运会成绩连续保持名列前茅。

 上大附外中坚持外语教学特色,课堂教学采用牛津教材,并实行小班化教学,特聘英语特级教师何亚男(原市三女中校长)担任英语教学顾问,每周来校一天进行听课、评课、备课指导和亲自上课演示。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篇2

有研究也证实,相对于双亲家庭,单亲家庭较差的社会经济地位部分解释了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水平差异[15]。但是家庭结构差异导致青少年健康状况差异的具体原因还不清楚。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情况、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是否也是影响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健康水平关系的因素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我国的家庭结构与欧美国家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大部分欧美祖辈家庭成员较少承担抚养青少年的工作,而隔代抚养在我国的比例则比较高。2003年美国全国青少年健康调查的数据显示,该比率仅有0.4%[15]。该研究还发现,祖辈抚养的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也都比双亲抚养的青少年差。在我国,许多祖辈老年人或出于传统观念,或出于子女异地工作等现实问题,往往在家庭中承担着抚养孙辈的责任。有研究指出,在我国欠发达地区有近一半的青少年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11]。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在行动上,我国祖辈参与抚养青少年的比例相对较高,但是在实际社会评价上,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隔代抚养对青少年的影响却是褒贬不一。批评者认为,祖辈受传统思想束缚,思想固化,对青少年姑息纵容、包办代办,导致隔代抚养下的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行为障碍和性格缺陷[1,9],甚至有研究认为,隔代抚养是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8]。此外,老一辈由于历史原因,往往缺乏营养知识、卫生习惯较差,因此,容易导致孙辈养成不健康的行为习惯[6]。而支持者则认为,祖辈对抚养孙辈有爱心、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有抚养和教育青少年的经验,这些都是隔代抚养的优势所在[3]。隔代抚养作为我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是否有影响?有研究者对我国三代同堂的家庭进行质化研究发现,由于老一辈在三代同堂家庭中往往负责买菜、做饭等家务,老一辈的饮食习惯和营养观念对青少年影响深远,因此,祖辈对青少年的饮食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6]。然而,这种祖辈对于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与由父母抚养的青少年在健康行为上是否有所不同?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目前,单亲抚养、隔代抚养或隔代参与抚养已是我国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单亲抚养和隔代抚养对于我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家庭架构影响青少年健康的机制也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北京市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家庭结构对我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以期为今后青少年健康行为的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参考学龄儿童健康行为(HealthBehaviorinSchool-agedChildren,HBSC)问卷的要求,以北京市11岁、13岁、15岁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青春期不仅仅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在心理上逐渐成熟、发展为成年人的过渡期。HBSC问卷选择11岁、13岁、15岁3个年龄段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是:11岁代表青春期开始的时期,13岁代表青少年面对身体和情绪变化的挑战时期,15岁则代表青少年开始考虑人生和职业抉择的时期[20]。同时,这3个时期也是学龄儿童逐渐独立,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拥有更多决定权,以及健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这3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的健康行为及其可能的家庭影响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首先按行政区划将北京市的区(县)分为城镇和乡村两个抽样大区,然后分别在两大抽样区按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将区(县)分成好、中、差三类抽样区,从每类抽样区中随机抽取一个区或者县作为抽样区(县),城乡共6个;对每个抽样区(县)里的所有中小学进行分类,根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试行)》将学校分为3类(好、中、差),每类里随机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共54所为抽样学校;结合小学生入学年龄为6周岁的情况,确定抽取年级主要集中在小学六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各抽样年级根据分班情况随机抽取班级;对抽中的样本班采取整群抽样方法确定研究对象;每个学校等量抽取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共发放问卷5985份,回收598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样本5876份,有效率98.2%。

1.2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问卷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学龄儿童健康行为(HealthBehaviorinSchool-agedChildren)”问卷为基础,具体使用过程中,保留了原问卷的主体内容和框架,经过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相关专家论证,再通过238人的预调查中确定问卷各题目的重测信度,并根据预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和中国实际情况,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包括了问卷内容和问卷形式两部分。问卷的内容包括:1)个人和家庭信息:如出生日期、性别、年级;身高、体重、家庭情况等;2)健康行为:如早餐习惯和饮食特点、身体活动、静坐少动行为、睡眠、吸烟、饮酒行为、节食、控体重行为等;3)健康状况:如疾病情况、生活满意度、健康自我评价等;4)个人和社会环境:如家庭支持、同伴影响、学校环境等。

1.3数据分析HBSC问卷中分别采用李克特(Likert)5分、7分和9分量表分别测量各种健康行为。本研究将各单项健康行为的每题得分累加获得该项健康行为的总分。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不同家庭结构组别青少年出现各种健康行为或生活方式的比例是否有差异。同时,以双亲抚养组为参考,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他组出现各种不良健康行为的风险是否提高。数理统计采用SPSS10.0进行计算。

2研究结果

2.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将受试对象分为单亲抚养组、双亲抚养组、单亲与继父(母)抚养组、父母祖辈共同抚养组和祖辈抚养组五组,有65名青少年由其他亲友抚养,其数据未进入本研究的分析,因此,共有5811名青少年的数据纳入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本次研究中,有超过一半的受试者是由双亲抚养,近1/3的受试者由双亲和祖辈共同抚养,还有7.3%的受试者为单亲家庭抚养。而完全由祖辈抚养和由单亲和继父母共同抚养的学生比例分别仅有3%和0.9%。由于2组样本量非常低,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本研究仅对另外3组的样本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2.2家庭结构与青少年饮食行为表2和表3总结了在双亲抚养、单亲抚养和双亲祖辈共同抚养三种模式下,青少年各种饮食行为的情况。结果显示,在一些健康的饮食行为上,如“每天至少吃1次水果、蔬菜”,“上学日每天吃早饭”等,单亲抚养的男生在这些健康行为上的比例比双亲抚养和双亲与祖辈共同抚养的学生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单亲抚养的女生在休息日每天吃早饭的比例则仅有62.7%,远低于双亲抚养和双亲祖辈共同抚养的女生。而在一些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方面,如“每周吃膨化食品两次或以上”,双亲与祖辈共同抚养男生的比例比双亲抚养和单亲抚养男生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2.3家庭结构与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总体的身体活动水平偏低,仅有不到20%的青少年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达到60min。青少年静坐少动行为的问题较为突出,有近一半的青少年平时看电视时间超过2h,有高达2/3的青少年周末看电视时间超过2h。单亲家庭可能对青少年的静坐少动行为约束比双亲抚养家庭和双亲和祖辈共同抚养家庭更为松散。如表4所示,单亲抚养的男生平时玩游戏和用电脑超过2h的比例分别为6.8%和5.1%,分别高于双亲抚养和双亲与祖辈共同抚养的男生,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同时,单亲抚养的女生周末用电脑超过2h的比例高达24.1%,也远高于双亲抚养女生的18.1%和双亲与祖辈共同抚养女生的17.2%。此外,本次调查也发现,双亲与祖辈共同抚养的男生平时看电视、玩游戏、用电脑的时间不长,但是周末盯着屏幕的时间则较长。通过计算6项盯屏幕时间题目的总分,若将总分75百分位数以上者定义为盯屏幕过长的学生,则双亲与祖辈共同抚养的男生盯屏幕过长的比例为28.5%,比其他2组学生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2.4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如表5所示,单亲抚养的学生在各种吸烟和饮酒行为的比例,均高于双亲抚养和双亲与祖辈共同抚养的学生,但是,仅在女生的有无吸烟经历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值得关注的是,单亲家庭中母亲吸烟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其他两类家庭,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2.5青少年与父母的交流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单亲抚养的青少年与父母的交流与双亲抚养和双亲与祖辈共同抚养的青少年相比,存在更多的困难。如表6所示,与双亲抚养和双亲与祖辈共同抚养的青少年相比,单亲抚养的男生和女生反映与父亲交流的非常容易的比例更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单亲抚养的女生反映与母亲交流非常容易的比例也偏低。但是,研究结果也显示,单亲抚养的男生与母亲的交流并没有比双亲抚养和双亲与祖辈共同抚养的青少年更难。同时,调查的结果还发现,单亲家庭父母对于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管理和约束的程度,要比双亲和双亲祖辈共同抚养家庭的父母更差。比如,分别有18.7%和31.9%单亲家庭的男生,报告母亲和父亲不知道他空闲时在做什么,而相应的双亲家庭的男生报告的比例为9.7%和16.2%。研究结果还显示,父母对青少年的约束存在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父母对男生的约束比对女生更松,而母亲比父亲对子女的约束更严。比如,单亲抚养的男生报告父亲不知道自己放学去哪里的比例高达34.3%,而相应的女生报告的比例为24.5%。单亲抚养的男生报告母亲不知道自己放学去哪里的比例为16.0%,而相应的女生报告的比例为10.0%。家庭的集体活动是促进家庭成员间交流,增强家庭成员与青少年感情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家庭集体活动方面,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双亲祖辈家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如单亲家庭的男生报告家庭从未一起户外活动的比例高达14.7%,而来自双亲家庭、双亲祖辈家庭的男生报告的比例分别为8.7%和7.1%(表7)。为了进一步研究各种家庭结构与学生各种不健康行为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的方法,比较了单亲抚养和双亲祖辈抚养的学生与双亲抚养学生在各种不健康行为上的比值比。如表8所示,单亲抚养的女生与双亲抚养的女生相比,出现不健康饮食行为、吸烟、醉酒等不健康行为的风险更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而单亲抚养的男生与双亲抚养的男生相比,出现体育锻炼不足的风险更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值得关注的是,在回归进一步控制了与母亲交流情况、与父亲交流情况、母亲对子女的管束、父亲对子女的管束、家庭集体活动等5个变量后,比值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即OR2小于OR1的现象。在体育锻炼不足和醉酒两项上,在控制了子女与父母交流和家庭集体活动等变量后,2组差异就不再具有显著性。双亲与祖辈共同抚养和双亲祖辈抚养的学生在盯屏幕的时间和体育锻炼不足2种行为上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由双亲与祖辈共同抚养的学生比仅仅由双亲抚养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盯屏幕时间过长和体育锻炼不足等不健康行为。而且,在控制了与父母交流和家庭集体活动等变量后,比值比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3讨论

在我国,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祖辈帮助父母照顾、教育青少年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隔代抚养现象也是由我国“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等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独生子女政策等国情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与许多欧美国家的主流家庭结构有所区别[4]。本次研究的结果也显示,有近1/3的青少年,是由双亲和祖辈共同抚养的,另外还有2.8%的青少年是完全由祖辈抚养。本次调查对象为北京市青少年,父母外出务工而导致的留守儿童问题要远远低于中西部地区。有研究显示,在我国某些欠发达地区完全由祖辈家长抚养的青少年比例有近50%[11],因此,全国范围内隔代抚养的青少年比例应高于本研究的数据。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我国单亲家庭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本次调查发现,有7.3%的青少年由单亲抚养。本研究的数据显示,有约四成的青少年由单亲抚养或由祖辈参与抚养。因此,隔代抚养和单亲抚养对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健康行为的问题已经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比如,有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比完整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吸烟、饮酒、身体活动不足、静坐少动行为、吸食、暴力等行为问题[14,28,29]。本次研究的结果也显示,单亲抚养的青少年比双亲抚养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不健康饮食、体育锻炼不足、吸烟、醉酒等不健康行为。单亲家庭的结构对于青少年健康行为影响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的理论假说主要包括4个方面:经济地位、社会化、心理应激和父母心理健康。目前的研究证实,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是引起单亲抚养的青少年和双亲抚养青少年健康水平差异的原因之一[15]。总体而言,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的确要略差一些。美国的研究数据显示,虽然有许多父亲在离婚后仍会支付赡养费,但是,也有高达2/3的单身母亲独自抚养子女[31]。家庭的经济地位直接影响家庭的物质环境和居住地的社会环境,也间接影响着父母教育子女的成效。社会化理论假设认为,家庭为青少年提供了学习和社会化的环境,因此,家庭环境的质量和特点影响着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发展。双亲家庭的父母可以轮流负责监督和教育子女的行为,而单亲则需独自完成这些职责,因而与青少年沟通的时间和质量都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有研究发现,父亲或母亲的缺失,家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变化,单亲家庭在物质上和心理上给予青少年的支持的不足,是造成单亲家庭青少年健康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心理应激理论则认为,家庭组织和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理应激。比如,父母间的紧张关系、家庭成员的变化、频繁地更换居住地点等,都可能对青少年的健康行为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父母心理健康假说则强调,单亲家庭中母亲(或父亲)在经历婚姻的失败后往往存在抑郁等心理问题,父母在自身心理状况会对青少年的行为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23]。还有的研究认为,文化也是影响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健康行为的调节因素之一。比如,英法两国的联合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在英国更为明显,而在法国的影响则要相对小在文化上,英国更接近于北欧,而法国更倾向于南欧。在南欧,人们喜爱饮酒却不常醉酒,而北欧国家醉酒比例要高得多;南欧国家主要由父亲来教育子女的社交和礼仪,而在北欧主要是由母亲来履行这一职责[26]。因此,各国在文化上就存在父亲和母亲的分工存在差异,对健康行为的认知也有差异。因而,研究者们认为,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健康行为影响的差异可能与两国文化差异有关[28]。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单亲家庭中,青少年与父母的交流更困难、父母对子女的管理更松散、家庭的集体活动也更少。回归分析的结果还发现,在控制了这些变量后,比值比下降,甚至差异的显著性也消失了。结果提示,亲子交流、父母对子女的管理和约束以及家庭的集体活动可能是导致单亲抚养青少年出现各种不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家庭成员间融洽的关系、父母对青少年的管理和约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30,33]。这也从侧面进一步支持了社会化、心理应激和父母心理健康理论假设。本次研究结合前人的纵向跟踪研究的结果[17],提示我们促进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加强父母对子女的管理、增加家庭的集体活动可能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行为习惯。近年来,隔代抚养中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受到了许多社会研究者的关注。许多研究认为,隔代抚养弊大于利,认为隔代抚养的祖辈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卫生和饮食习惯养成等方面有不利的影响[3]。比如,祖辈在家庭中往往负责买菜做饭,祖辈对青少年的饮食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7]。但是,有学者批评祖辈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知识结构和观念老化,不懂现代营养知识。因而,祖辈负责青少年的饮食可能不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12]。不过,本次研究的结果却显示,双亲与祖辈共同抚养的青少年和双亲抚养的青少年在大部分饮食行为上没有差异。这可能是有几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北京市的家庭。在大城市的祖辈家长,其受教育程度往往不低,许多祖辈家长还具备中、高级职称。如对上海市的调查发现,祖辈家长的平均年龄为53岁,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的祖辈家长高达40.2%,比父母辈家长高11.7%[4]。因此,祖辈家长文化层次较低的现象至少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并不多见。第二,祖辈家长往往比较关注养生、营养的知识,在当今新闻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营养方面的知识通过电视、网络的传播,已经让许多老年人也了解和掌握了许多营养知识。而且,相对于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祖父母有时间上的优势去关注青少年的饮食和营养。这些可能是祖辈抚养的青少年与父母抚养的青少年在大部分饮食行为上没有差异的主要原因。不过,本次研究也发现,双亲和祖辈共同抚养的男生比双亲抚养的男生,更容易出现盯屏幕时间过长、体育锻炼不足的问题。研究结果也提示我们,祖辈家长可能在青少年的静坐少动行为的教育和管理上做得不够。遗憾的是,目前对于隔代抚养对青少年健康行为影响的机制还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有学者指出,由于体力的原因,祖辈家长往往比较少带领或者伴随青少年参加户外活动[12]。另一方面,祖辈与青少年在运动兴趣的差异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祖辈家长可能更喜好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项目,而青少年更热衷于足球、篮球、轮滑、街舞等运动强度大、刺激性强的新兴体育项目。兴趣取向的不同也影响了家庭集体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影响了祖辈家长对青少年体育活动和静坐少动行为的管理和监督。此外,在理念上,祖辈家长往往比较重视文化教育,而轻视体育锻炼,倾向于满足孙辈大部分的需求,而对看电视、玩游戏等所谓的“生活琐事”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约束。这些可能也是导致祖辈参与抚养的青少年体育锻炼不足的重要原因,是值得今后继续关注和研究的方向。身体活动水平和静坐少动行为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13,25],本次调查的结果提示,我们应加强面向家长,特别是面向祖辈家长的健康教育,增加祖辈家长关于青少年身体活动和静坐少动行为的认识,促进其管理和约束青少年的静坐少动行为,督促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篇3

一、学年初有计划,学年终有总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每学年初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是重点内容之一,并且有明确的要求和安排,年级组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是以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为依据,结合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计划,班级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则根据学校和年级组的有关要求,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计划。计划体现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总结验证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资源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联动。作为联合国卫生组织授予的健康促进金牌学校。我们充分利用健康教育所,疾病控制中心,社区街道等社会力量,为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收集更多宣传学习资料和学习参观培训机会。在各类健康主题日之际,积极与社会联合组织“青春期生殖健康图片展”、“防毒防艾主题教育”、“健康教育征文漫画活动”、“拒吸第一支烟做无烟下一代签名活动”等。通过短信平台,家访,校园网络,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渠道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家校联动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学校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多形式多渠道。充分利用晨会、午会广播、校园网络、校报校刊、校园网络、板报、宣传橱窗、班会、课堂等多渠道宣传教育。除此之外,每年一次的科技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也注重穿插相关教育。多渠道的宣传也给多形式的教育创造了条件。校医的《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班主任组织设计开展的“如何看待早恋”、“男女生如何正常交往”、“爱情与友情”等主题班队课。专职心理老师《考而不死视为神》等考前焦虑心理辅导讲座。《青春期健康》讲座主题教育录像收看等。

四、课堂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科德育作用,课堂教学教育中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社会、语文、科学等课,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其青春期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这是我校在近年来及今后德育工作和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开拓发展方向。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提倡全员德育的切入口。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结合新课改标准,学科渗透德育,应该作为德育工作实效性体现的有效途径。我校坚持全员德育的理念,在全体教师的培训学习会上积极提倡和灌输这一理念,同时经常性向全体教师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培训等讲座。促进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稳步发展。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在新的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老师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及时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已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必备的条件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备受学校重视,心理专职曾鹏老师本身也是一位钻研兢业型教师。作为在嘉兴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曾老师,在校内多次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心理辅导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联合教科室、德育处一起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课题,如《青春期叛逆心理和家庭教养方面的研究》,《住校生生活适应性问题的探讨研究》等。在心理专职老师的带领下,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应该是起步早,理念新,意识强,见实效。学校心理辅导室给很多青春期遇到困惑的学生,给家长教育孩子遇到迷茫,给老师遇到问题学生束手无策时给予及时的指导点播和帮助。曾鹏老师作为我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多次被电视台,兄弟学校等邀请给家长老师们做讲座辅导,得到大家的认可好评,也充分体现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作用。 《1》小编推荐与 2010年中学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查看更多>>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短暂的,只有不断地锤炼和陶冶自己情操的人,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体现出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质。为了让孩子们愉快的度过一个充满困惑的青春期。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2》小编推荐与 2010年中学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篇4

关键词 青少年,人际心理健康素质,年级差异。

分类号 B848.9

1问题提出

人际心理健康素质(以下简称人际素质)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方面,它包含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适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交往过程中的自我调控以及交往过程中合作的态度等一系列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1]。

近些年来,关于青少年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有关青少年人际素质的结构和内涵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一方面以社会心理学角度,从关注个人品质的“社会合意性”发展到对跨越不同人际交往关系的“一致性”的个人素质的研究。如安德森(Anderson)提出了诚实、理解等人们评价他人的社会合意性品质[1];凯恩(Cann)等提出了善良、可靠等四组素质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要求的一致性程度等[2]。另一方面以情绪智力概念为中介研究人际素质,提出了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如斯卡特(Schutte)等人运用系列研究考察和证明了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正相关关系[3]。国内研究主要是从心理素质研究出发,将人际交往作为心理素质的一个成分或亚成分,人际心理素质在心理素质的研究中处于附属地位。如邓如陵、葛军关于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研究[4],将高师学生心理素质分为8个方面,其中第6个方面是人际交往的能力素质;冯正直、张大均提出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三因素结构,人际适应包含在适应性因素中[5]。

二是对不同受教育阶段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研究。如田文强的“浙江大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的调查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素质是由人际关系建立、冲突控制和情感支持等特质构成的多要素综合体,大学生具有交往的主动性,但缺乏交往技巧及人际冲突处理技巧[6];沃建中、林崇德等人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从初一到初二明显下降,初三时有大幅度的攀升,高中阶段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7];董莉、沃建中的“3~6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要优于其他人际关系类型,女生人际交往优于男生[8]。

三是有关青少年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这类研究将人际关系因素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内容,揭示青少年人际关系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如,王峰等的“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了影响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的20个变量,其中包括学生与父母关系和同伴关系等人际因素[9];胡军生、王登峰等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敏感、强迫、敌意等方面[10]。

上述诸方面研究有力地推进了人们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特点及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国外研究侧重于以情绪智力为中介探讨人际素质的内容,国内研究多将人际素质作为心理健康素质的附属成分,仅限于某些侧面的概括和研究,欠缺对人际素质内涵更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从局部、现象及表现形式上的研究居多,由于对人际素质结构和内涵研究上的欠缺,还不能从人际素质的多层次结构出发,更加系统深入地揭示青少年人际素质的特点;针对某一受教育阶段、某一地域的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居多,还缺少跨越整个青少年期、涉及不同地域青少年的综合性研究。

马惠霞、沈德立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全面地阐释了人际心理素质的内涵[1]。在此基础上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11],构建了新的人际素质的测量维度。本研究即以人际心理素质内涵及测量维度研究的新视角,以全国各地、处于不同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为对象,对青少年人际素质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析我国青少年群体人际素质的特点和成因。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调查工具

本研究以马惠霞、白学军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为调查工具。量表共21个条目,包含3个维度。其中,人际交往维度包含11个条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有利于建立积极、良好人际关系的个性品质和能力,包括自信、敏感、热情、机智、表达能力强、合作等。人际调控维度包含6个条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交往中,善于根据情境调节交往技能,促进人际互动的心理品质。人际知觉维度包含4个条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交往中,知觉他人的交往需求,体验他人交往的品质和能力以及对交往双方关系的理解力。量表条目采取4等级评定,1~4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各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各维度的条目得分相加,取其平均数为维度分;总均分为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后计算出的平均数。得分越高,说明越善于人际交往,在交往中越能知觉、体验他人的交往需求,与交往对象的互动的主动性和效果越突出;得分越低,说明在人际交往中,知觉、体验他人的交往需求及与交往对象的互动等心理品质越差。

该量表及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83、0.979、0.957和0.953,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18。结构效度的分析结果显示,人际交往、人际调控、人际知觉与人际素质总分之间具有中高度相关。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为效标进行分析,适应分量表与该量表总的相关系数0.719,表明了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同时效度。

2.3数据的统计处理

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

3结果

3.1青少年人际素质总体特点

对44063名调查对象的有效数据进行频数分布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的人际素质得分平均数为2.8573,标准差为0.4025,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2.853~2.861。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形态,偏度系数为0.031,峰度系数为-0.031(见图1)。

根据青少年人际素质的得分分布和数据变异情况,将人际素质发展水平分为三个等级(M±2SD)。人际素质得分低于2.05(M-2SD)的为低水平;人际素质得分在2.05与3.66之间的为中等水平;人际素质得分在3.66(M+2SD)以上的为高水平。处于人际素质各水平的青少年人数、比例分布状况如表2所示。

3.2青少年人际素质总均分的年级差异

对不同年级青少年整体人际素质总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人际素质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初一年级最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素质得分逐渐下降,结果如表3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47.41,p

3.3青少年人际素质3个维度的年级差异

3.3.1青少年人际交往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人际交往得分的平均数为2.8497,标准差为0.462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845~2.854。对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交往得分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除高三年级稍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交往得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结果如表4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45.852,p

3.3.2青少年人际调控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人际调控得分的平均数为2.9409,标准差为0.488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936~2.945。对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调控得分的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调控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初一年级最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调控得分逐渐下降,结果如表5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2.997,p

3.3.3青少年人际知觉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人际知觉得分的平均数为2.7526,标准差为0.566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747~2.758。对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知觉得分的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知觉的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除高二年级稍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人际知觉得分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结果如表6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48.537,p

4讨论

4.1青少年人际素质整体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的人际素质总均分在1~4之间,平均分为2.8573,分数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有97.8%的调查对象总均分在2.05(M-2SD)以上,总均分高于3.66(M+2SD)的调查对象占2.9%。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培养和熏陶过程中,在对社会互动对象的认知、人际交往中角色转换技能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等方面呈现良好的状态。

4.2青少年人际素质的年级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的人际素质在小学五年级、初一年级较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素质总均分逐渐下降。

这一变化趋势可能的原因有:首先,小学、初中阶段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类型、过程和内容相对较为单纯,随着年级增长,青少年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成人化,而青少年此时在人际交往技能上却相对不太成熟,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准备。同时初中和高中阶段又经历着步入青春期的转变过程,由自我意识引发的新的自我中心,表现出叛逆性和攻击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人际素质中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成分的发展。到了大学阶段,大学一年级新生由于环境和角色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带来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上的困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随着对大学生活的不断适应,人际交往会有一定改善。其次,小学五年级和初一学生的动机系统较为简单,在人际交往上容易简单地按老师和家长说的去做,而初二以后,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动机结构发展得较为复杂,内在性较强,行为调控的动力由外部控制为主向内部控制为主发展,自我的独立意向越来越成为支配行动的主导因素,与这一年龄段尚不成熟的心理发展水平形成一定反差,导致了人际交往发展上的变化和波动。此外,青少年时期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学业与升学的压力可能导致学生们没有较为充分的时间有意识地体验和增强各类人际交往。

4.3青少年人际素质3个维度的年级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素质3个维度的年级差异均显著,但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人际交往,除高三年级稍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交往得分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人际调控,初一年级最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调控得分逐渐下降;人际知觉,除高二年级略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知觉得分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在人际素质的3个维度中,人际调控侧重人际互动中的适应性;人际交往侧重人际交往中的人格特征、一般能力、情感和意志过程等成分;人际知觉侧重人际互动中的社会认知成分。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人际调控及人际知觉上年级变化趋势的差异,反映了青少年在一般认知、人格特征及社会认知上发展变化的非同步、非等速性,及其在人际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成分发展上的非同步特征。

关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证明,发展到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才能够开始理解社会交互作用,采用较全面的观点看待社会情境,理解社会关系的互惠性质[12],而自我意识、性格、需要、兴趣及价值观等影响人际素质发展的因素,获得较大发展和初步成熟,要到高中及大学阶段。青少年在一般认知、人格特征及社会认知上发展的非同步、非等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侧重人际互动中的适应性的人际调控发展较早,而以社会认知成分为主的人际知觉的发展相对较晚。另一方面,由于青春期身心的急剧变化,青少年的社会态度、逆反心理及自我中心特征又可能导致了其在人际交往上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与不断提升的人际认知之间形成较大的反差。

5结论

(1)我国青少年的整体人际素质处于较好的水平。(2)青少年人际素质得分在中学阶段有随年级增长呈下降的趋势,初中阶段得分较高,高中阶段得分最低。(3)青少年人际交往随年级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初一年级得分最高,高中及大学阶段得分最低;青少年人际调控从小学五年级至初一呈上升趋势,然后随年级增长逐渐下降;青少年人际知觉随年级的增长呈不断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 马惠霞, 沈德立. 人际心理素质探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4(1): 85~86

2 Arnie Cann. Rated importance of personal qualities across four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4, 144(3): 322

3 Schutte N 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1, 141(4): 523~536

4 邓如陵, 葛军. 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研究.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2(4): 41~43

5 冯正直, 张大均. 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的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7(6): 56~61

6 田文强. 浙江大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的调查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36): 50~52

7 沃建中, 林崇德, 马红中, 李峰.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7(3): 9~15

8 董莉, 沃建中. 3~6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1): 45~47

9 王峰, 王莉, 李瑞芹. 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精神医学, 2005, 18(3): 137~139

10 胡军生, 王登峰, 李泉.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4): 449~451

11 马惠霞, 白学军.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3): 168~171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篇5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SPSS

随着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1]。由于青少年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其具有的特殊性质使得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及少年儿童,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处于逐步成长和逐渐成形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更是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预防青少年心理疾病,减少悲剧的发生。

一、相关研究方法简介

(一)SPSS基本原理

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2]是一个统计功能极强、内容极其庞大的组合式统计软件包,集数据整理、分析过程、结果输出等功能于一身。它包括基础统计模块和一些扩展模块,主要能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均值比较与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检验等,还能直接生成和编辑专业的统计图形,己在教育、科研、通信、医疗、商业等领域被广泛地应用。

(二)随机抽样

抽样是一种基于多数据下的数据选择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在众多数据中抽取部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随机抽样方法就是按照随机的原则,即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已知的、非零的概率被选入作为研究的对象,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该方法能够使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本文采用简单的随机抽样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5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理状况进行研究,设计了涉及生命教育、生活方式、娱乐三个领域,分别包括正向和负向两个框架,影响因素包括风险偏好、认知需要、决策风格三个主要方面。主要研究5个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下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程度,分析相同因素对不同年龄段的影响程度。

三、模型分析

以生命教育正向、生命教育负向、生活方式正向、生活方式负向、娱乐正向、娱乐负向为因变量,不同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在每种因变量下,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显著性差异是相同的,因此,以生命教育正向为例对不同年龄组的显著性程度进行分析说明。

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统计量表为本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量结果包括个案数N、平均值、标准偏差、标准错误、平均值95%置信区间、最大值和最小值。由表可知,9岁组的平均生命正向和17岁组的差异较大,而11岁组、13岁组和15岁组的生命正向平均值接近。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9岁组的生命正向均值和17岁组差异显著,而11岁组、13岁组和15岁组之间差异较小。总体组间均值比较结果为:17岁组>13岁组>14岁组=15岁组>9岁组。

通过分析得出,9岁组与17岁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为显著。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不同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程度的模型分析得出,9岁组与17岁组的心理状况的显著性程度最大,年龄、生命健康的程度以及生活的态度3个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年龄差异越大,心理健康程度相差越大。

二是年龄、生命健康的程度以及生活的态度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德立 马惠霞 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及其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9(02):258-261.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篇6

杨贵仁:中央7号文件颁布以后,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中央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一、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推进会议

1.2008年5月8日,“迎奥运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在江苏张家港召开,国务委员、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提出六点要求,首先要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进一步增强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第二要把青少年体育作为重要突破口,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第三,要把北京奥运会作为重要契机,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第四,要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第五,要把加强领导作为重要保障,完善青少年体育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第六,要把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作为重要基础,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局面。

2.2009年5月14日,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在重庆召开,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公布了2008年对全国近9万所学校的测试结果,结果表明,及格及以上标准的学生达到了85.94%,总体情况好于2007年。根据有关机构对15所学校的调查结果,有93.56%的学生感觉冬季长跑能力比以前进步明显;对冬季长跑活动带来的益处,有91.95%的学生认为能够强健体魄,84.32%的学生认为能培养意志力。

3.2010年6月28—29日,“全国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推进会”在西安举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袁贵仁强调,我们要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巩固和发展已有成果,抓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向新的更高水平迈进。会上,100个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市、区)受到表彰。

4.2011年6月18—20日,由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心手相连、健康成长——2011年全国学生阳光体育展示活动”在重庆市举行,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10个革命老区的260余名中学生代表上演了精彩的跳绳、踢毽和登山比赛。此次活动以“在党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为主题。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了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

5.2011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青岛联合举办了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节,旨在推动全民健身并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等出席了开幕式。体育节主要由体育比赛、大课间体育活动展示、高峰论坛、奥林匹克文化交流四大部分组成,是中国唯一一个由三部委共同发起的全国规模的以青少年为主题的体育活动,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6. 2007年11月6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起,全国亿万学生参加的“阳光体育与奥运同行冬季长跑活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顽强意志品质。活动要求各地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全体学生,体育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设施状况,参照小学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初中男生1500米、女生1000米,高中男生、大学男生3000米,高中女生、大学女生2000米的标准,在校园内集体跑完当天预定的里程。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自2007年开始,每年都举办,至今已经举行了5届,超过一亿人次的学生参加了冬季长跑活动。

二、制定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一系列文件

1.为了深入学习、认真贯彻中央7号文件和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精神,2007年6月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体艺〔2007〕14号)的通知”,通知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包括深入学习、贯彻中央7号文件和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等。

2.2007年4月4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认真总结各地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下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并将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与标准结合。2011年,共有15.2796万所学校上报了数据,1.1296万学生参加了测试。

3. 2008年6月9日,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教体艺[2008]8号);2008年6月27日,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2008年4月3日,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通知》;2008年12月1日,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

4. 2007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2010年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教育部于2011年7月8日下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教体艺[2011]2号)文件,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规定。中小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认真组织实施。

这些文件的制定和下发,对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无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都把加强青少年体育摆上了重要日程,纳入了经济发展的规划中。

三、广泛开展教师培训,改进了教育督导评价制度

教育部及时组织开展了教育督导专项检查,不断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力度,积极解决影响青少年体质的突出问题。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执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和要求,基本保障了学校体育课时。许多地方把学生体质健康和学生体育课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确保了广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形成了良好的全社会关心学校体育、支持学校体育的氛围。

记者:中央7号文件实施5周年以来,各地取得了哪些成绩?

杨贵仁:5年来,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地区。2010年,教育部对全国100个阳光体育先进县进行了表彰。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学校体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建设日趋完善;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蓬勃发展;场地设施设备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体育师资的配备和培训得到了普遍重视;科学研究不断繁荣,成果显著。

当然,学校体育在得到加强和重视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校体育工作与党中央提出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指标持续下滑的趋势得到了遏制,与2005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5年工作要求的目标仍有差距。

记者:您对下一步如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有哪些想法?

杨贵仁: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更加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结合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学校体育,真正把学校体育摆上工作日程,真正使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真正使学生的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得到落实。

一是要确保两个“时间”:即确保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确保每天的休息、睡眠时间。

二是要全面实施两个标准:即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它是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过程中,要实行直属高校新生入学体质测试公告制度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公告制度,通过这两个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推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重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和学生的体质健康;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育卫生基本标准》,这个标准是国家对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师资和卫生条件的最基本要求。发达地区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标准。

三是要建立完善八项基本制度。①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考试在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积极推进在高中阶段、学校毕业升学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积极探索在高考中增加体质测试的做法;②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使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切实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体检的费用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③建立和完善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大力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责任险的做法;④建立和完善学生营养干预机制,对城乡学生及家庭进行营养指导,组织实施好贫困地区中小学学生营养工程,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使孩子们拥有健康体质;⑤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加大督查力度,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⑥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状况;⑦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巡查制度,加强行政对学校卫生管理;⑧建立并完善党委政府领导下,由教育、体育、卫生、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篇7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运动处方

1、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研究,是针对目前青少年的体质素质下降而提出的,目前青少年速度耐力、近视率、肥胖率提高,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提高他们的体质素质,是本课题探讨的问题。适宜的运动处方就是针对不同男女学生、不同年龄学生,利用不同的锻炼方法、采取不同的手段来提高青少年体质素质。早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提到“体育锻炼是实现健康生活的根本手段”。健康的生活包括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良好适应。根据青少年体质素质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影响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才对本题目加以研究,指导教学,通过适宜运动处方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学生体质素质下降并不是偶然现象, 它不仅源自于社会、学校与家庭, 而且还源自于学生本身。要改变这一现象同样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 从体育价值观与意识转变、增加体育保障措施等入手, 齐抓共管。体质素质,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体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体质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体质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体质素质水平。提高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状况,就是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本人的重视,并且采取适宜的运动处方,改善青少年体质素质。什么样的运动处方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素质?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关系如何?另外,能够建立几套运动处方来提高青少年体质素质是本论文提出的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世界上发达同家对国民体质监测有5个特点。政府性;如日本、美国,日本从19世纪初就开始对学生体质进行调查,1930年制定了《体质测定法》;美国1956年成立了“青少年健康总统委员会” 系统性;如日本系统地研究国民体质已有90余年的历史。科学性;体质监测指标除了简单可行、科学有效外,还必须结合国际体质标准化委员会确定的8项统一测试指标进行。社会性;除了政府的政令外,要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效用性;要十分重视体质测试结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向关注我国国民的体质状况,并不断采取措施,

调查研究国民体质状况,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国民体质的增强。1979年,在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的共同领导下,组织了对全国16个省、市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初步掌握了我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现状,制定了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评价标准。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来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

3、运动处方概述

运动处方的概念可以将运动处方理解为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体育教师、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私人健身教练等,根据患者或体育健身者的年龄、性别、一般医学检查、康复医学检查、运动试验、身体素质测试等结果,按其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以及心血管、运动器官的功能状况,结合主、客观条件,用处方的形式制定适合患者或体育健身者的运动内容、强度、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达到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治疗或预防健身的目的。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实事求是性原则;全面锻炼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健康的因素在增长,运动处方、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低支出,低风险,低副作用和令人愉快的治疗手段和教育手段,易被人们接受和采用。在我国,人们在锻炼领域,关注青少年身体活动如何促进他们体质素质的发展,以及身体活动多少来增进青少年的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功效的研究较多,较少谈及运动处方给他们带来体质素质方面的影响。随着锻炼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的频率、频度、项目、时间的选择。适宜的运动处方,如有氧耐力锻炼,竞走、中长跑慢跑、跳绳等稍长时间的持续活动,脉搏在160次/分钟以下,从运动生理角度讲,这种活动能使心脏充分舒张和收缩,减少淤血,有利于心血管系统和肺组织的发育,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青少年体质素质。运动处方的采用注意走路、跑步的速度,投掷力量的大小,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和动作频率的快慢。

4、研究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运动处方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素质?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文献资料法 先后收集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将资料搜集工作看作重要组成部分,将贯穿本研究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研究思路的梳理、实证研究的开支以及论文的撰写都以此为基础,由于相关文献较多,即使论文写作完成,资料的收集也难穷尽,疏忽在所难免。 专家访谈法 访谈有关运动处方专家、心理专家、教授、体育权威、为构建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打下基础。 问卷调查法 研究主要应用体质、健康、心理测量方法,遵循编制标准化健康、心理量表研究的程序和已有的相关标准化量表选择条目,建立初测量表,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对石家庄学院、石家庄市十五中、长征街小学学生抽样测试,调查对象为3000余名,研制青少年体质健康评定量表,评定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效量具。 测试法: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的情况,学生一入学或升入上一个年级,就对其进行素质指标、功能指标的测定,针对他们的身体素质,结合课课练体育教学模式、适宜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在每学期的期末再进行素质指标、功能指标的测定,比较其指标的变化状况。总结运动处方的实施后的教学效果。数理统计法 对所测的数据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

5、研究阶段

第一个阶段实验设计阶段,为了确保体质健康特征条、目的全面的收集,本研究采取如下途径:首先,进行文献检索与理论研究,研究者对体育学、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认知建构理论、青少年体质素质等领域的相关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收集各种相关论述,对其中使用的有关问卷与测量工具作了仔细的分析,获得有关体质健康认知的描述条目。其次,为了探查青少年关于体质健康的认知,研究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归纳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 组成因素。第三,形成量表。在青少年体质健康认知结构基础确定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项目,并征求体质健康、运动处方、心理体育教育学、健康学、社会学和体育教育领域等方面的意见,对每个条目可读性、内容的相关性、意义的明确性和简洁性,形成量表的基本结构和项目内容。第二个阶段是计划实施阶段,根据不同的学生,试图建立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就是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坚持锻炼,每次在30分钟以上,出出汗,每次运动中体验运动的感受,注意运动前准备活动的热身,运动结束放松全身。针对学生体质素质的下降,解决教与学的关系十分重要。第三个阶段是推广阶段,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水平,针对青少年的肥胖、近视、耐力素质下降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每次课都要精心策划,让学生节节都达到中等强度以上水平,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心理渐趋成熟的时期,良好的身体智力,强壮的体魄,坚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性格的形成时期。培养青少年的锻炼动机、引导其行为目标、从参与体育活动及言语教学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投入到运动中去,体验运动乐趣,每节课上让学生出出汗,排排毒。每节课,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体育理论知识、运动的注意事项、运动损伤的处理、运动疾病的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提出沉迷在网络中,有损于身体健康,合理安排到室外锻炼,也有益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建议教师给学生安排做什么运动,教师争取跟着做什么运动,每节课上教师和学生感到――累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国家国民体质检测中心.2000年国民体质研究报告[M].2003

[2] 符明秋.重庆市城市居民牛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学.1999,20(6):8―10.

[3] 史儒林.青海高原地区大学生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徐元玉,翟芳,周烈.当代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6,27(2):68―71.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篇8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弹性;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4-0004-04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批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开始关注不良环境中儿童的心理弹性现象[1],心理弹性近几年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2]。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保护性因素与逆境或创伤性生活压力事件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的身心健康不受消极结果影响的动态过程。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是普遍存在的,不是特殊的机能或能力。Werner及其同事所做的考艾岛纵向研究发现,那些经历过高危因素(如贫困,父母有精神疾病等)的群体中,有三分之二的儿童成长为有能力、有爱心的成年人[3]。大量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经历过虐待的儿童都会产生心理问题。由此,研究者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有过同样危险经历的个体,有些发展出了精神病理学问题,而有些却没有。似乎存在某种“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s)使他们免于受消极发展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对青少年的积极认知、学业成绩以及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研究者们还总结了心理弹性者的一些心理特点及他们的环境因素,包括对自我、未来的积极认知[4],灵活的情绪调节能力,良好的支持系统等。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心理弹性者的心理、环境特点,并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父母及社会提供增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策略。 

二、心理弹性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弹性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代表性的定义有三种,即能力性定义、结果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能力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成功应对环境变化和困境的能力和品质[5]。还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弹性是压力/逆境之后的一种积极结果,强调功能的保持[6]。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弹性应该被当作一个动态过程来进行概念化,这一动态过程包括危险和保护性过程,个体内部和外部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使许多在遭遇压力事件或逆境之前、之中和之后的不同的作用机制结合起来,这种交互作用可以改变不利生活事件的作用结果[7,8]。 

三、心理弹性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生命全程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时期,此时的个体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此阶段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青少年经常处于矛盾之中。此阶段的青少年还有较强烈的自尊需要,但是由于他们的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挫,如果不能很好地缓解这种逆境经历所带来的压力或创伤,其心理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帮助青少年成功应对压力或创伤,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弹性高的个体能从压力或逆境中恢复并在以后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弹性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将心理弹性的思想内涵与发展价值注入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重视培养青少年的自强人格与危机意识,倡导挑战式学习,以及建构多样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促进青少年成长为一个积极、谦虚、坚强、自制和自信的人[9]。本文从对青少年期相对重要的学业成绩和健康成长两方面分析心理弹性的影响。 

(一)心理弹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在中国大陆,学习成绩对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而言是很重要的。对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以及家长的期望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强大的压力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抑郁或自杀[4]。另一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弹性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显著负相关,表明心理弹性在帮助学生成功适应学习中的困难或挑战时可能起重要的作用[4]。国内有关心理弹性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研究较少,主要有葛广昱、余嘉元等人对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学业水平的关系研究[10]。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韧性对学业水平有显著预测作用,学业水平优秀者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于学业不良者。此外,张丽对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和学业水平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优秀生和中等生的心理韧性总分均显著高于学业不良学生[11]。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积极评价,树立信心,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在强调精英教育的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提倡“普及教育”[10],让更多的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知识,还要他们增强他们的抗压力。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尤其对于学业不良青少年而言,显得极其重要。 

(二)心理弹性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心理弹性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个体在压力或逆境中的发展,关注个体取得的积极结果。心理弹性在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减少不良情绪或心理问题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心理弹性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降低与压力或创伤有关的负性行为和情绪。童年期受虐待会增加个体产生精神病理学问题的风险,心理弹性在这个过程中起明显的保护性作用。研究显示,虽然遭受同样的童年期虐待和创伤性生活事件,心理弹性能使个体不受消极结果的影响[12],并且能降低个体的自杀行为[13]。关于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继发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心理弹性明显削弱了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负面影响,起到了保护个体的作用[14]。上述研究表明,心理弹性能有效缓解创伤或负性压力事件对个体的影响,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其次,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维护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心理弹性者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15],即使处在压力中也能体验到积极情绪[16]。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的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幸福感越好[4],心理健康水平越高[11]。 四、心理弹性者的特点 

(一)积极的认知 

具有心理弹性的青少年有更多的积极认知,在这些积极认知的作用下,他们更有能力克服遇到的逆境并且在面对挑战或困难时能享受到积极适应和健康。同时,心理弹性个体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对新的体验有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他们倾向于积极看待社会环境,他们更可能在困难中看到机会并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具有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会更有可能发现更好的问题解决技巧,他们会接受挑战并采用积极的策略应对挑战而不是被动、回避。他们对生活会充满希望,生活满意度较高。 

(二)灵活的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而言是必须的,那是否意味着对情绪调节的越多,我们就越健康?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个体要根据环境需要灵活地调整情绪才能实现情绪的适应功能。心理弹性者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他们能根据环境需求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情绪。高心理弹性个体能从压力和负性情绪体验中迅速恢复并作出灵活的改变以适应环境要求[17]。Christian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在面对多变的情绪事件时,高心理弹性的个体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符合情境要求[18]。因此,情绪灵活性是心理弹性个体成功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机制。 

(三)良好的支持系统 

越来越多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证据表明,儿童早期发展对之后能力发展的重要性[19]。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最初环境,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父母提供的温暖、鼓励和帮助,家庭内部的凝聚力和关爱都和心理弹性相关[20]。研究表明,良好安全的亲子关系能提高孩子的自尊并因此发挥保护性作用[21]。生活在家庭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和成年人通过给母亲提供情绪和教养支持并为父母提供帮助,能间接促进贫困儿童的社会情绪弹性。非父母成年人也可以通过树立积极行为榜样并给儿童提供直接支持来促进贫困儿童的心理弹性[22]。许多关于青少年物质滥用、暴力行为及性行为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表明,父母是帮助青少年更具有心理弹性的一个尤其关键的因素[23]。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和同龄群体是其主要的社会资源。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的系统,考艾岛纵向研究和在美国的其他研究表明,在面对危机时,同龄人和稍年长的个体是心理弹性青少年的情感支持来源,能从他们那里寻求帮助和安慰[24]。该研究还发现,受人欢迎的教师通常在促进青少年获得心理弹性时起积极作用,所有在考艾岛研究中经历高危事件而表现出心理弹性的儿童至少能指出一位教师,这些教师是他们获得情感支持的来源。由此可见,心理弹性个体除了自身的一些心理特点之外,其家庭内外的支持系统也是良好的。 

五、增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策略 

青少年的心理弹性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根据心理弹性者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积极地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青少年自身、教育工作者和家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弹性。 

(一)提高个体内在的积极心理素质 

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如自尊、自我效能感、乐观性等水平与高心理弹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冲动性、神经质人格特质等则是心理弹性发展的危险性因素[25]。有研究发现,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是和心理弹性相关的,而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使青少年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逃避、不退缩。青少年要注意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自我效能感及乐观的心态。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在遇到问题时采用好的应对策略,对问题进行积极加工。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尽管很多人关注同伴团体,但是对大部分青少年来说家庭是首要的社会支持。积极的亲子依恋对发展心理弹性是很重要的。同样,父母给予的温暖、鼓励和帮助,以及家庭内部的凝聚力和照顾或者是和一个成年抚养者亲密的关系都和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密切相关[20]。对孩子的信任和非责备性的养育方式也是一个关键的保护性因素。研究发现,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影响着孩子得到支持和帮助的程度。高亲密性的家庭、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的家庭有助于为孩子营造出一种和谐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信任感,提高孩子面对不利事件的心理弹性[25]。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研究表明,健全完善的社会体系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关注青少年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提高。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密的同伴友谊、良好的教师榜样,这些来自于不同方面的社会支持体系的积极支持都将促进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改善。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环境,因此学校是提高青少年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环境。学校中积极的同伴关系、积极的教师影响和成功的机会都和青少年心理弹性积极相关。广泛的社会环境,如邻里、宗教和社区也在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Masten A 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27-238.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篇9

1.忽视整体素质培养,过度重视成绩。近年来,父母及教师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未注意到孩子健康成长,用自身理念去衡量和束缚孩子,让他们按照所铺垫的道路前进,却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

2.忽视榜样作用,重视物质利益。青少年成长期间,父母未做好榜样作用,在教育孩子时多是口头上进行,却没有重视行动教育。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并没有按照正确的原则处理问题和看待问题,使孩子逐渐忽视行动,而口头上教育并没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父母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采用物质手段去束缚孩子的成长,并没有与孩子进行良好的精神交流,导致青少年认为父母重视的只是成绩和金钱。

3.父母错误的心理状态影响着青少年健康成长。我国所有父母普遍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理念,极其重视孩子的学习,并且部分父母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理,极易影响孩子信心,并导致家庭矛盾的产生;同时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可以取得更好成绩,多让孩子参加培训班,上名校,从而父母这些心理导致青少年对学习态度逐渐向坏的方向发展,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目的。

4.过分保护。近年来,独身子女是越来越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安全成长,过分保护孩子,从小时候父母就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在成长期间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并且懦弱无能。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青少年心理健康主要包括:身体健康、认知正常、人格健全、感情成熟、行为稳定以及人际关系和谐。据相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各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地青少年心理问题都超过10%。而通过相关调查得出,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基础条件是良好的家庭环境,正确的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成长关键时期,周围环境会严重影响着孩子成长,尤其是与父母关系,矛盾逐渐升华,一旦没有很好处理就会造成孩子出现抱怨、易怒等情绪,在这个时期青少年认为父母无法理解自己,并且不会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越来越大的矛盾,因此,家庭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关系不可忽视。

三、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升青少年健康心理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因此,父母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学习期间,父母不能够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多聆听孩子心声,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积极沟通交流,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品质,使孩子可全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父母要对孩子的期望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青少年身心发展正处于不稳定时期,生理和心理都未成熟,情绪易受到外界因素而出现波动。因此,父母需适对孩子的期望要适中,不可太过。

2.重视榜样作用。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因此,父母必须要重视自身作用,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实际行动去带领孩子和教育孩子。这就要求着父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保持正确的行为,重视榜样作用,影响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父母不可过分溺爱孩子,过度保护,使孩子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特性。因此,父母应让孩子学会自理,可独自完成一些事情,从小培养独立自主的理念,使孩子可健康成长。

3.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能够使孩子情绪稳定,自信开朗,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产生与发展。比如鲁迅先生说过“:倘有人作一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因此,这就要求着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够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父母要关心孩子成长,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孩子进行精神层次交流,尊重孩子隐私,了解孩子兴趣爱好,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促进其健康成长。

4.创建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家庭健康教育根本条件是良好的成员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使孩子时刻沐浴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在充满爱的环境下,使青少年懂得爱,积极向上,建立完善的人际关系。

四、总结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篇10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据统计,1995~2005 年的 10 年间,我国青少年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有所下降。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 10 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 20 年下降。2009 年 3月 30 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 10 年整体下降》的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青少年体质下滑使得体育工作者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一、原因分析:

1、学校角度

应试教育的体制和理念造成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升学和考试压力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休息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高考不考体育,学生就不重视体育,评价学校教学成绩的方法仍然以升学率为主,中考、高考体育成绩没有决定性意义,体育课就成了“鸡肋”,可有可无。仅有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也围绕升学体育考试项目开展,为考试而教学 , 考什么让学生练什么。部分学生虽然体育考试及格、体育达标,但仍然不具备很好的体育素养,缺少体育意识,缺乏体育兴趣,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甚至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

2、政府角度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和卫生等部门各司其职,在关注学生健康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体育部门要的是金牌,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也仅仅局限于只适合于中老年人健身的群体性设施,漠视了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他们认为青少年学生的健身问题应该由教育部门负责;而教育部门注重的是升学率,能在课程安排上保住体育课已属不错,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对体育课持歧视态度;卫生部门缺少主动参与学生健康管理的意识,只是被动地等孩子身体出现问题后才施治,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的预防干预工作严重滞后。这种看起来谁都管但实质上没人管的尴尬局面也是造成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3、家庭角度

受中国传统的“重文轻体”观念和现实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许多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望子成龙,视读书、应试、升学为唯一出路的观念在中国家长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只重视提高孩子的智育,忽视了孩子的体育;只重视孩子的营养,忽视了孩子的锻炼,从而使孩子一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阴影下长大。孩子在学校学,回到家还是继续学,各种各样的作业,各式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冲刺班,不断地压迫着孩子,让孩子们无暇进行体育锻炼。

4、自我角度

虽然大多数的学生表示热爱体育运动,喜欢在课余时间锻炼身体,但真正能够做到并且主动参与到其中的人却少之又少。长时间上网、打游戏、熬夜等课余生活成为不少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些休闲项目取代了他们体育活动的时间;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良的心理因素也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面对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紧张、焦躁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甚至还会出现失眠以及身体多方面的不适等症状。而人际交往处理不当,同学朋友家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以及情感问题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使身体各机能水平成下降趋势,体质健康水平也自然会降低。

二、对策措施:

1、改革学校教育体质,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加大体育的比重,不仅将体育纳入中高考,而且将学生在学校的运动比赛成绩加入评分体系中。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要简历合理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不能光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要把国家“减负”的相关政策落实到实处,让学生们都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相互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竞技比赛、运动项目等等,让学生们在学习到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从而让学生们的体质得到改善。

2、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在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领导,把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纳入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规划。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政府在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建设青少年体育锻炼场地,促进学生体质提高,是政府体育部门的重要职责,培养更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努力实现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3、采取措施对家庭施加影响,转变家长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家庭的影响因素是中学生体质下降的间接原因,改变中学生体质下降问题,转变家长的不合理观念和生活方式尤为重要。在学校或社会上开展参加体育锻炼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家长认识到溺爱孩子的不良后果;使家长认识到只关注分数不注重孩子体质会给中学生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会给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大力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引导中学生的家庭参与到积极的体育健身活动中来。

5、家庭和青少年要建立合理的饮食观念,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营养膳食不合理也是导致学生体能下降的直接原因,学生体质和体能的好坏与营养结构,特别是一日三餐营养的合理搭配有密切关系。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极为重要,如果家庭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营养和饮食重要性的认识,就会对孩子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必然影响学习和未来。

全社会和家庭都要树立起“健康第一”思想,新闻媒体要宣传健康、科学的现在生活方式,普及健康知识,为学校体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家长和青少年们建立正确的成才观、健康观和营养观,在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思想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因为“德、智皆寄于体”。

参考文献:

[1]刘云,多维视角下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因素探析,运动,2011年10月总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