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卡管理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1:40

预付卡管理

预付卡管理篇1

对于商业预付卡的界定,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德国的定义是存贮预先付款的购买能力。可以代替少量现金作不记名的支付工具。日本称预付卡为预付式证票,认为预付式证票是记载有金额或物品数量,或用电磁的方法记录金额或物品数量的证票:美国称预付卡为价值贮存卡(stored-value cards),一般涵盖绝大多数取代现金为目的的,小额、经常易的支付卡。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商业预付卡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但显然该定义并未涵盖单用途预付卡。

笔者认为商业预付卡是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需要预先支付对价获得的,由持卡人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享用商品和服务的权利凭证。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先行支付性

商业预付卡买卖双方当事人之间是一种特殊合同关系,买方支付价款,而卖方交付记载或标示相应价值的预付卡。商业预付卡既体现为一种记录和授权传递支付指令和信息的账户证件,也体现为发起者签署的可用于清算和结算的金融机构认可的资金凭证。所以说,购买或发行商业预付卡实际上是一方向对方先行支付价款。

(二)可转让性

商业预付卡本质上是一种权利凭证,一般采取无记名不挂失的无因性规定。由于预付卡的无因性,持卡人间可相互转让,故购卡人与持卡人之间可以是同一人,也可以是不同主体。

(三)可流通性

一般来说,根据购卡合同的约定,商业预付卡在特定范同内具有现金支付功能,具有一定的流通性。特别是多用途预付卡,由专营发卡机构发行,不仅可以具有现金支付功能,而且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使用,具有很强的流通性。

二、商业预付卡可能对金融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利用商业预付卡进行洗钱活动

不记名商业预付卡给犯罪分子通过购买商业预付卡掩盖其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逃避反洗钱监管提供了便利,使得非法所得购买的预付卡混杂在合法收入而获得的预付卡之中实现洗钱。

(二)为违法圈钱提供可乘之机

商业预付卡的消费者必须先行支付价款,有的不法企业以低价优惠等条件为诱饵,假借发售商业预付卡,违法大量吸收资金,然后卷款而逃,严重损害持卡人利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三)为套现行为提供了便利

预付卡具有不记名、可转让、无因性的特点,一些人通过透支信用卡购买商业预付卡,然后再转手卖出获得现金,从而实现套现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信用卡管理秩序。

(四)干扰了人民币管理和流通

预付卡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能充当“准货币”,它的发售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人民币的发行与流通,危及到人民币的权威和形象。且部分商业企业发放预付卡所得现金收入不列入“财务大账”,使得相当数量的现金游离于国家现金监管之外,使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测发生偏差。

(五)商业预付卡助长了腐败行为

由于管理的缺失,商业预付卡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成为权力套现的工具,助长了不正之风。

三、其他国家或地区商业预付卡的法律规制经验

(一)美国对预付卡的法律规制

美国对预付卡的管制由多部相关的联邦法律和州法律共同完成,如《联邦存款保险法》、

《电子资金划拨法》、《E规则》和《资金划拨法》、《无主财产法》等。其规制的重点在于金融体系运行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属于存款性质的预付卡,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监管。美国的预付卡种类繁多,其中系统资金寄存在属于联邦保险范围内的存款机构的预付卡,卡内款额被视为“存款”,适用《联邦存款保险法》,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监管。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有权要求银行定期报告其经营状况、收入情况及其他财务资料,有权开展现场检查,有权对从事不安全和不稳健业务的银行及其管理人员进行处罚、停业整顿命令、撤销高层管理人员职务、终止并取消其存款保险等。

2.对在金融机构设立账户的预付卡,适用《电子资金划拨法》和《E规则》。《E规则》是美国1978年《电子资金划拨法》的施行法,这两项规定用于规范通过电子系统转移资金的行为。由于认识上存在分歧,预付卡并没有全部纳入到该监管机制,只能对金融机构的账户进行规制。随着预付卡越来越普及成熟,《E规则》将广泛地适用于非金融机构发行的预付卡。

3.对大部分州的非银行业者从事预付卡支付业务的,适用《资金划拨法》管制。在美国有45个州利用各自的《资金划拨法》监管开展支付业务的非银行业务,管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银行机构(发卡人)所收到款额的用途受到严格限制;二是该非银行机构必须监督其属下的分店、经营点合法运作,这些对防止发卡人滥用预付款、保证其还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对预付卡内未使用余额,按照各州的《无主财产法》处理。有的州将一定期限内的预付卡余额看作是无主财产,按照本州的《无主财产法》上交州政府保管,而这一期限各州规定不一致,其中有7个州规定7年,35个州规定5年,8个州规定3年,而纽约州规定只有2年。

(二)日本对预付式证票的法律规制

在日本,预付购物卡被称为“预付式证票”,日本《预付式证票规制法》第二条明确了预付式证票的定义,并按照发行方式不同,将预付式证票分为自家发行型和第三者发行型两类,分别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规则进行监管。1989年施行的《预付式证票规制法》及其施行令、施行规则和保证金规则,构成了日本预付式证票的规则体制,主要包括申报登记制度、地位继承制度、保证金制度、监督制度和发行协会制度。

1.申报登记制度。对自家发行型预付式证票实行申报制度,对发行人身份未作限制,自然人和法人均可发行,发行人的义务主要有余额申报和重要事项报告。具体而言,法律确定每年3月31日和9月30日为基准日,发行人所售证票未使用余额超过700万日元的,应在基准日后的两个月内向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如果发行人的发行信息发生变化,如商号、住所、法定代表人或高级管理人员等变动,要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对于第三者发行型预付式证票采取登记制度,严格限制发行人资质,只有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信用程度的法人,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才可以发行。登记程序包括申请、审查、登录、公示几个步骤,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2.地位继承制度。为避免因发行主体变更导致所发证票无法兑现的情况,日本创设了发行人地位继承制度,类似于民法中债的概括转让制度,继承人不仅要承担所有预付式证票之债的偿还义务,还必须履行报告义务、支付保证金义务和接受监督的义务等一切原发行人的义务。

3.保证金制度。保证金制度是为确保持票人债权实现的一种担保制度。日本法律规定,发行人在基准

日之时所发行证票的未使用余额超过1000万日元的,应在基准日后两个月内将相当于余额1/2以上的金额,作为发行保证金委托距离其主营业场所最近的“供托所”保管,并向主管部门报告。预付式证票的持票人在保证金范围内,对该证票所代表的债权优先受偿。供托所类似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不是金融机构或企业,而带有政府背景和中立性质,将保证金交由其保管,既能够保护消费者权益,还可以控制证票的发行总量。此外,法律还允许发行人与第三人签订“保全契约”,约定第三人在一定情况下代债务人承担交付保证金的义务,但该保证人必须是银行、信用金库、保险公司等有保证能力的法定机构。

4.监督管理制度。政府主管部门对预付式证票的监管具有五项职权:一是审查报告权。所有预付式证票的发行人应在基准日后的两个月内,向主管部门提交业务报告书和会计账簿,详细说明证票的发行情况、余额数量等重要信息。二是立人检查权。监督主体在必要限度内,有权责令自家发行者报告其业务、财产状况和相关资料,有权进入第三者发行人的营业场所,对其业务或财务状况、会计账簿等相关资料进行检查,有权对关系人进行讯问。三是责令改善权。主管机关发现发行人侵害购卡人利益时,可以命令发行人变更业务方法或采取其他措施改善其运营状况。四是取消登记权。对第三人发行的证票发生违法情形时,主管部门有权取消其发行许可。五是监督处分权。对于违反申请登记制度、不当取得发行资格、不履行保证金义务、制作虚假账簿文件、拒绝或妨碍立入检查等行为,由监督机关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甚至可追究刑事责任。

四、对加强我国商业预付卡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出台法律或行政法规统一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

预付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做出统一规范。一方面,各部门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规范预付卡,容易导致规定之间衔接不畅、标准不统一或相互冲突。另一方面,制定法律或行政法规规范预付卡管理能提高预付卡管理的权威性。更有利于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促进预付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建立商业预付卡发行的行政许可制度和商业企业的申报制度,通过严格的准入程序和资格,由政府许可的发卡机构发行和管理商业预付卡,并将商业预付卡实名制等上升到法律层面。

(二)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

预付卡作为支付工具,发行、使用、赎回、清退等各环节牵涉到很多方面,涉及到很多部门的职责范围。预付卡的规范和管理单靠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完成,只有各部门加强合作,齐抓共管,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建立部门合作机制是强化预付卡管理的关键。根据相关规定,结合实际,建议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建立起人民银行为主导,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配合的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督检查机制,形成合力,不断强化预付卡管理。

预付卡管理篇2

一、总体思路

任何一个痛点问题、难点问题,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加强行业管理、完善国家立法、强化企业自律、建立维权机制、创新运营模式。针对预付式消费存在的痛点问题,解决方案亦有多种。比如:从事前管理入手,强化预付卡发行的备案审核;从事中监督入手,加强预付卡服务的日常检查;从事后维权入手,提升预付卡消费的维权效能;从国家立法入手,构筑预付卡管理的法律框架;从企业自律入手,促进预付卡企业的诚实守信;从集中整治入手,规范预付卡市场的经营秩序;从部门协作入手,健全预付卡监管的科学机制;从宣传教育入手,营造预付卡消费的安全环境等。这一系列的思路突显了“管理与创新共进,监督与自律齐抓”的基本模式,但站在标本兼治、促进发展的高度,还应找好技术的支撑点,找准数据的结合点,找对网络的切入点,把大数据有机地贯穿其中,科学地融入其中。本文以“紧密结合信息技术”为主线,以“切实解决痛点问题”为目标,以“着力创建网络平台”为核心,争取运用大数据、拓宽大思路、解决大问题、促进大发展。

二、具体构想

在大数据时代,依托网络技术可以增强监管的科学性、提升经营的规范性、扩大维权的实效性、推进消费的安全性。从某种角度而言,运用大数据可以有效弥补监管不足、维权短板和法律漏洞。笔者认为若从根本上破解预付式消费的难点问题,应当着力打造预付式消费动态管理平台、预付式消费网络运营平台、预付式消费网上维权平台。

(一)找好技术的支撑点,依托大数据构建预付式消费的动态管理平台

从目前的管理体制来看,商务部门承担对单用途预付卡发行的审核备案职责,人民银行承担对多用途预付卡发卡人的监督检查职责(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单用途预付卡),工商或市场监管部门对预付卡的营负有监督检查和消费维权职责。总的来说,商务部依托已建好的“单用途预付卡业务信息系统”对预付卡实现了网上备案、网上查询。客观而言这只是对预付卡的静态化管理。当前环境下构建“预付式消费动态管理平台”实现动态化管理尤为重要。本人认为:构建“预付式消费动态管理平台”应当以“两大系统”作支撑,即“预付卡发卡单位经营监测系统”和“预付卡发卡单位信用公示系统”。一是建设“预付卡发卡单位经营监测系统”。依照国家对预付卡的相关法规以及规范的格式条款设定管理程序。对经营状态、办卡情况、消费记录、有效期限、资金限额、履约情况等涉及预付卡的诸多内容进行动态实时监控,并增设报表自动生成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应增设信息异常报警程序,并推行针对预付卡的网上定期报告制度。此外,依托“发卡单位经营监测系统”还应建立部门协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发卡单位经营监测系统”一旦建立,可以实现网上检查、网上巡查、网上抽查,有效提高对预付卡的监管效能。二是建设“预付卡发卡单位信用公示系统”。根据网络监测情况、消费投诉情况、消费评价情况、实地检查情况以及各地方监管部门意见情况,对发卡单位进行信用分类、设定信用等级。按照信用分类监管的原则,对信用等级进行网上公示。对严重失信企业、严重违法企业、恶意侵权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予以公布。在此基础上开设预付卡发卡单位信用等级查询专用窗口,向广大消费者免费开放。

以“预付卡发卡单位经营监测系统”和“预付卡发卡单位信用公示系统”两大系统为支撑的“预付消费动态管理平台”建设启用后,一定可以大大提升对预付卡的网络化、动态化、常态化的管理水平。

(二)找准数据的结合点,运用大数据创建预付式消费的网络运营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创建专业的、集中的、大型的“预付消费网”已势在必行。把所有预付卡发卡单位以“预付网店”的模式集中在“预付消费网”上,统一推行虚拟电子预付卡或虚拟数字预付卡。消费者通过“预付消费网”购买虚拟预付卡后,可利用手机终端分期到发卡单位消费。创建“预付消费网”的最大好处在于,便于管理、助于规范、利于发展。可以用信息化手段有效规范和壮大预付式消费行业。笔者认为“预付消费网”应当以“三大融入”作依托,即:融入法律规范、融入制度约束、融入行业自律。一是融入法律规范。把《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中涉及预付卡的具体规定,以软件设定的形式,有机融入到“预付消费网”的每个运营细节。二是融入制度约束。一要融入电子协议制度,签订统一、规范的电子协议,方可购买“虚拟预付卡”。二要融入保证金制度,在行政化保证金制度的基础上,探索推行市场化保证金制度,通过给“预付消费网”按比例缴纳保证金的方式,降低潜在的消费风险。三要融入第三方支付制度,在消费者通过第三方平台一次性支付费用后,收款方根据发卡单位的信用等级,按不同比例转付给发卡单位(比如:信用等级高的,可以把消费者所付款额的100%一次转入发卡单位;信用等级低的,可以把按消费者每次的实际消费分期转入发卡单位)。四要融入资金限额制度,根据企业规模以及记名卡和不记名卡的相关规定,直接设置程序,设定预付消费限额标准。通过技术程序对预付限额进行管控,进一步减少消费者的风险。此外,还应融入实名登记制度、消费验证制度。三是融入行业自律。依托“预付消费网”成立“预付卡发卡单位行业协会”,建立并推行《预付卡发卡单位自律公约》。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不同行业的《预付式消费格式条款示范文本》,确保格式条款的公平、公正与合法,有效避免利用格式合同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发生。

“预付消费网”一旦建立,并与预付卡业务信息系统、“预付卡发卡单位经营监测系统”、“预付卡发卡单位信用公示系统”以及相关购物网站进行有机对接,相信预付式消费的诸多痛点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三)找对网络的切入点,通过大数据搭建预付式消费的网上维权平台

从当前的网络技术来看,运用微信、QQ等平台,网上调解纠纷的模式已经出现。但严肃性、规范性和成效性尚显薄弱。在大数据的大环境下,网上维权已是维权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故此,搭建预付式消费的网上维权平台已是大势所趋。笔者认为:搭建预付式消费网上维权平台,应当以“四大通道”作保障。即:打造A付式消费网上投诉通道,打造预付式消费网上举报通道,打造预付式消费网上和解通道,打造预付式消费网上协调通道。一是打造预付式消费网上投诉通道。消费者在预付式消费中发生纠纷时,可在网上直接填写并提交电子投诉书,交于相关机构视情况受理;二是打造预付式消费网上举报通道。消费者或经营者发现有预付卡发卡单位没有备案审核、服务欺诈以及存在其他违法经营行为时,可以在网上直接填好举报内容予以举报,交由主管部门予以查处;三是打造预付式消费网上和解通道。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消费纠纷时,可以直接进入和解通道,与商家进行先行的交涉和磋商;四是打造预付式消费网上协调通道。针对消费者关于预付式消费的投诉,可通过网络平台,由主管部门、消协组织、消费者、经营者、预付消费网三方或四方参与,用文字聊天或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纠纷调解。以此,快速高效化解预付式消费纠纷。

三、整体评估

预付式消费动态管理平台、预付式消费网络运营平台、预付式消费网上维权平台这“三大平台”一旦建立,定可形成“网络管理”、“网络经营”、“网络维权”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机制和科学化体系。如果按照“建设两大系统,实现三大融入,打造四大通道”的构想,分层级、逐步走,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数据一定能够弥补监管的不足、法律的漏洞以及维权的障碍。预付式消费的痛点问题定会得到有效根治。我们应当坚信,“三大平台”的建设一定能够推进预付卡的安全消费,促进预付卡的放心消费。

预付卡管理篇3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支付手段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以商业信用为支撑的商业预付卡作为商业企业扩大市场占有量并获取巨额利润的有效手段,已成为商场及其他行业的一种重要支付手段。商业预付卡在减少现钞使用、便利公众购物、刺激消费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范,提出完善商业预付卡市场的具体措施,旨在维护消费双方权益,消除由此带来的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金融秩序。

关键词:预付卡 金融秩序 发行制度

一、建立严格的预付卡发行制度

预付卡在工商业,尤其是百货餐饮饭店娱乐业中应用十分广泛,基于交易安全和信用保障考虑,经营者若要发行商业预付卡,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成立条件。鉴于目前监管体系不完善及社会信用体系不成熟,发行方式应采取核准制,即由发卡人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充分告知包括姓名商号或名称及地址在内的真实情况,还必须告知准备发行的预付卡种类金额及未使用余额等信息。监管部门对发卡人申报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进行实质性审查,对发卡人营业性质、注册资本、投资总额、经营规模、营业额及利润信用等情况进行实质性审查。

如果准许发行,还应根据对发卡人信用等级不同区别两种情形。一是对信用等级不高的发卡人,其所收取的预付卡销售款项应委托第三方予以托管。实际操作中,发卡人可先与资金托管银行签约,再向消费者出售预付卡,预付卡销售金额托管于银行。消费者可在发卡人处消费后,相应的预付款项才转入发卡人账户。如果没有消费,则预付款仍在资金托管银行设置的专用账户中,一旦发卡人出现经营问题,消费者可向监管机构申请退款。二是对信用等级高的发卡人,其所收取的预付卡销售款项可由自己保管,但在使用消费预付款时应受到严格限制。

二、设立合同示范文本

合同示范文本除包含合同基本要素外,还应包含针对性条款。预付式消费合同的订立,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明确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当出现纠纷时可根据合同约定方式解决,既降低解决纠纷成本,也节约了司法资源。还应确立应当记载事项和不得记载事项范围。应当记载事项包括发卡人名称、地址、统一编号及负责人姓名,工商登记信息、预付卡面额使用方式等。不得记载事项应包括:①对使用期限的限制。不得记载过期作废字样,但为适度保护经营者利益,可规定过期不再享有优惠。②不得记载最终解释权。最终解释权条款不利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③不得记载禁止退卡。从退卡实践来看,可以设置犹豫期制度,规定消费者在办卡后的犹豫期内可办理退卡。在犹豫期外,经营者可与消费者协商退还卡内余额。④不得记载到期后余额不得返还消费者。预付卡到期仅仅意味着发卡人和持卡人之间的服务关系结束,但并不涉及持卡人预付款的权属变化,因此发卡人应退还余额。⑤不得记载违反其它法律禁止规定的事项。

另外,预付卡发卡人还可根据自身规模向自律组织缴纳一定数额保证金,存放在自律组织设立的专门账户中。当发生预付式消费纠纷时,消费者可根据法定程序申请保证金的先行赔付。

三、建立预付卡实名登记制度

有效的实名登记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行贿受贿、洗钱以及逃税的作用,实名登记制度应包括购卡实名登记制度和持卡实名登记制度。关于购卡实名登记制度,规定购卡人在购买商业预付卡时,必须出示身份证明。单位在购买商业预付卡时,必须出示营业执照。发卡人应采取联网核查方法,统计购卡人购买总额以避免利用多处购卡、多次购卡进行规避的现象。由于将实名登记制度延伸到持卡人,通过对消费者使用预付卡整个流程的严格监管,可以最大限度制止可能产生的腐败行为,因此应当建立持卡实名登记制度。对违反实名登记制度的行为,应当规定一定处罚措施,从而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通过建立购卡实名登记制度和持卡登记制度,有效预防可能滋生的腐败和逃税行为。

四、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

监管制度包括监管主体、监管权限、自律监管等方面。从商业预付卡本身特点来看,其涉及行业领域众多,由于发行主体从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上都有很大区别,且数量有日益增多趋势,因此进行一刀切式监管方法不具有现实性。同时,与多用途预付卡相比,单用途预付卡只在特定商家使用,使用地点单一,在监管主体上适宜建立以商务部为主导、以资金托管银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辅助的监管模式。针对预付卡发行主体不同采取不同手段。对发售量大、回收期限长、影响范围广的发卡主体进行重点监管,对发售量小、回收期限短、影响范围小的发卡主体进行一般监管。

关于监管权限,监管机构享有检查权、审查报告权、信用评估权、责令改正权取消登记权。从职能划分来看,商务部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对预付卡的监管,如有权批准或取消发卡人发行资格,有权要求发卡人提供资产评估报告及相关财务资料,有权要求发卡人提供担保,有权对发卡人进行信用评估,有权对发卡人违规行为作出处罚。资金托管银行主要负责对所托管的预付卡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监管,工商管理机关通过制定预付卡合同格式文本,规范格式条款等措施进行工商日常监管。

自律监管,实际上是第三方监管,由行业协会对预付式消费进行自律监管,可通过制定行业自律公约,监督本行业内部预付式消费行为。这不仅有利于规范行业内竞争秩序、节约司法资源,还能防止不正当竞争和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发生。对于违规行为,根据自律公约予以惩处,并建立通过行业协会维权的有效途径,促进预付卡消费纠纷的解决。

参考文献:

[2]刘迎霜.商业预付卡的法律规制研究[J].法商研究,2012.

[3]周少晨.国务院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J].中国信用卡,2011.

[4]钟相.商业预付卡监管思考[J].银行家,2012.

预付卡管理篇4

开展商业单用途预付卡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八项规定”的总体要求,整治“”突出问题,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规定。以依法规范、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协同配合、综合治理为基本原则,更加有效防范资金风险,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消费权益,依法打击非法销售、经营、使用行为,推动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对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市场监管,严肃查处公款购卡、以卡行贿受贿等违法违规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二、治理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

认真排查摸底、规范完善备案、搞好集中整治、严格依法查处、不断总结提高,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对商业预付卡有关机构、企业进排查摸底。重点排查相关机构、企业许可及备案,购卡实名登记、非现金购卡及限额发行等项制度执行情况,及时转交发现的党政干部涉嫌收卡贿赂线索;二是按照《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备案范围、期限、程序,建立发卡企业档案,开展发售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企业法人备案管理工作,确保应备尽备;三是做好发卡企业备案资料的收集、初审、上报,扎实推进发卡企业备案管理。积极主动为备案的发卡企业做好服务;四是强化对发卡、售卡企业落实“实名购卡”、“非现金购卡”和“限额购卡”等“三项制度”的日常监管,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的发行制度和准确的台账记录,对违规发卡的企业要依法查处,并通报相关部门,列入重点关注名单。

三、时间安排及方法步骤

2014年3月20日治理活动开始。本次专项治理活动分为动员部署、监督检查、总结提升三个阶段进行,9月底全面结束。

(一)治理动员部署(3月20日至4月20日)。召开规范商业预付卡发卡专项治理工作成员单位会议,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规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宣传动员活动。

(二)监督检查(4月21日至8月10日)。采用现场检查,查阅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发卡企业工商登记、发卡制度、发卡记录等相关材料,询问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发卡企业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员等方式,深入整治企业发卡和售卡行为,严肃查处收卡受贿、挪用预算资金、利用购卡进行公款消费、违反商业预付卡、发票及税务管理规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总结提升(8月11日至9月30日)。要认真总结提升正风肃纪商业预付卡专项治理行动经验,形成工作制度,9月10日前将综合治理情况、典型案例报送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严格遵守商业预付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机构、企业进行正面宣传,对严重违法违规的机构、企业、党政干部进行曝光。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深入开展“商业预付卡专项治理行动”,成立以局长为组长,二同志为副组长,秩序股、市运股、商务综合执法大队和相关机构、企业法人为成员的“商业预付卡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商务综合执法大队,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活动的安排、筹划、宣传、协调沟通,形成专项治理合力,推进专项治理行工作开展。

(二)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规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对防范信用风险、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反腐倡廉的重要意义。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和工作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加强对单用途商业预付卡规范管理,引导发卡企业规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发售,积极做好行业管理工作。

(三)监督检查,严格执法。落实好管理制度,督促相关机构、企业落实以购卡实名登记制度、非现金购卡制度和限额发行制度为核心,以及发行、受理、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制度。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未经许可、跨业务类型和业务覆盖范围从事多用途商业预付卡业务的行为;未经相关机构备案设立分支支付机构;严肃查处符合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条件但仍未备案的发卡企业。针对商业预付卡的监督检查,实现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查处过程中发现受贿,挪用预算资金、利用购卡进行公款消费,违反商业预付卡、发票及税务管理规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及时报纪检监察机关立案侦查,坚决予以打击和责任追究。

(四)加强政策指导。把握政策界限,规范操作办法,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同时,注重发挥商业预付卡在减少现钞使用、便利公众小额支付、扩大消费的作用。引导和鼓励相关机构、企业合规发卡,认真研究、分析市场消费趋势,顺应市场变化,拓展发卡领域,扩大发卡规模,促进消费增长,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预付卡管理篇5

(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公务卡改革目标

具体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由财政资金的收入收缴(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和国库集中支付两部分,集中收入收缴包括税收收入、社会保障缴款、非税收入、转移和赠与收入、贷款回收本金与产权处置收入、债务收入六种。国库集中支付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授权支付又包括票据(主要为支票)支付和公务卡支付(保留少量的现金支付)。财政部有关公务卡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坚持公共财政改革方向,以公务卡及电子转账支付系统为媒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逐步实现使用公务卡办理公务支出,最大限度地减少预算单位现金结算,强化财政动态监控,健全现代财政国库制度。”公务卡的使用基础离不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由此,公务卡是为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而产生的支付结算方式。简言之,与公务卡直接相关的国库集中收付就是预算单位将非税收入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集中上缴财政,财政部门通过其指定的银行开设专户,预算单位的基本经费和财政性项目经费直接通过该专户拨付到预算单位在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所有的支出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或者授权支付方式(票据支付和公务卡支付)从该零余额账户支付给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单位或提供者。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有一重点内容就是预算单位要逐步减少和取消零余额账户外的其他账户,之后将财政批准收取的各类非税收入上缴国库且不再返还预算单位自己管理支出,另外,预算单位日常公务支出和报销业务使用公务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现金支付。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现最终将出现“国家之财皆汇于库,财政支出皆出国库”,国家的收入和支出都在“国库”的管理之中,国库成为一个国家的“大出纳”。公务卡支付改变了原有现金支付下国库难以管理资金使用流向,使国库可以掌握资金最终的使用单位、日期、金额、地点等信息,加强了资金控制,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增加了公务活动的透明度,减小了使用风险,健全了财政国库制度。国库集中收付体系及与公务卡支付的关系,见图1。

(二)公务卡推行历程及结算目录

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及其说明中提出:可以采用银行卡作为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支付结算工具。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了全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当年,招商银行与中兴通讯联手发行了国内首张公务卡,但此卡并非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推广使用的公务卡。2007年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公务卡的应用推广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7月,中央机关公务卡制度改革试点正式启动。2008年2月,财政部下发《关于2008年中央预算部门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所有中央预算部门于2008年9月底以前都要实施公务卡制度改革试点。2007年7月至2008年10月,中国银联统计显示,山东、河南、宁夏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正式启动了公务卡试点,累计发放公务卡近120万张,这标志着公务卡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加速推进。2007年底,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7年底正式启动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改革。2008年4月,北京市财政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又出台了《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在区县级行政事业单位推广使用公务卡。至2011年底,北京市近千家预算单位使用了公务卡。2011年11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实施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该通知自2012年1月起执行。目录包含的结算项目共16种,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专用材料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和其他交通费用。同时规定,原使用转账方式结算的,可继续使用转账方式,在县级以下(不包括县级)地区发生的公务支出、在不具备刷卡条件的场所发生的单笔消费在200元以下的公务支出、按规定支付给个人的支出以及签证费、快递费、过桥过路费、出租车费用等仍可使用现金结算。2012年9月27日,财政部下发通知,将在2012年年底前全面推行公务卡。2012年12月,北京市财政局下发《市级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要求2013年1月1日起,该目录下的17种(水电费分为水费和电费两种)结算项目必须使用公务卡结算。

(三)公务卡使用流程

预算单位在金融机构(通常在其开立零余额账户的银行)以单位工作人员个人名义开设并办理公务卡,并以个人本人为偿债主体。该卡可用于个人支付结算业务,单位不承担私人消费行为引致的一切责任,单位工作人员的结算行为在单位审核单据并完成从零余额账户转账到个人所持公务卡还款前属个人行为。另外,根据现有的公务卡使用情况,各地各银行通常对公务卡的授信额度为5万元,此范围内个人使用公务卡结算金额较大时还需根据单位实际规定事前审批。持公务卡消费和报销的方式是,单位工作人员外出公务消费,不再预借现金,而是用其所持的公务卡先行刷卡支付,并取得发票及刷卡凭证,之后向单位财务申请报销,单位财务审核无误后将报销款项直接由零余额账户划入该工作人员公务卡账户中。公务卡使用流程见图2。

二、公务卡适合开放大学财务管理特点

公务卡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基础上国库预算资金管理的新思路,推行至今虽然在实务和理论界中存在诸多争论,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但整体上促进了财政预算资金的管理,是利远大于弊的一项制度。今后,相关部门将继续改进和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开放大学也必将执行该项制度,该制度的推行对建设中的开放大学及其财务管理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1)从办学经费来源和支出管理看,开放大学办学经费来源与普通高校相同,主要是财政性拨款(包括基本经费、项目经费、科研补助经费等)、学费等非税收入、经营性收入、捐赠性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如与经营性主体开展的合作研发等)。无论哪一种来源,其支出管理都适用于财政部门相关公务卡支出管理的范畴,支出名目也不外乎上述16种结算项目以及相关劳务。

(2)从开放大学合作办学模式看,原有的开放教育体系是多级次的管理模式,即中央电大、省级电大以及遍布各市县的开放教育分校和合作办学机构,省级电大的大量工作包括财务管理工作都是与下级分校和办学机构发生的,而不是类似普通高校与学生发生。在开放大学建设之初乃至建成之后,开放大学在自主办学的架构内外仍然是与市县级分校和合作办学机构间展开广泛的管理合作,开放大学财务管理也更多的与之发生关系,与学生发生直接的财务关系属从属地位。简言之,单位间的财务往来远大于单位与个人(主要是学生)间的财务往来是开放大学财务管理的突出特点。这种模式下,公务卡为与分校和合作办学机构开展往来和教学管理以及相关合作事项从财务管理角度提供了更便捷的结算方式,能使开放大学多级次合作办学模式开展得更加高效顺畅。

(3)从开放大学的地域拓展看,新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必将在更广泛的地域与其他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建立往来关系,还要和国外相关机构进行合作交流。公务卡的推行,使开放大学工作人员与境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交往更加方便有效和有力,同时,开放大学的发展战略要突破原有的省市内的成人教育模式,走多样化的开放办学模式,要在本省市、本区域开放办学,也要在全国开放办学。合作办学区域和领域的不断拓展,财务管理领域用公务卡等银行支付方式逐渐取代现金支付将是必然的趋势,其能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率,也能更好地提升开放大学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影响力。

(4)从开放大学的国际合作视角看,开放大学的发展不仅在办学模式上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开放教育的办学实践经验,还要在内部机构设置及其管理运作模式上借鉴更为先进有效的方式,财务管理和运作模式上推行公务卡在我国将是大势所趋,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一种广为流行的模式。虽然公务卡不能进行跨境支付,但更广泛地采用银行支付方式将是我国未来的趋向和国际支付的主流,开放大学在支出模式上与国际接轨,也是展示自身形象和提高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一种途径。

公务卡改革也是在培养和建立一种新的公务消费和资金管理理念,无论是从货币金融学角度看还是从具体预算单位的货币收支模式看,培养这一理念是适应货币市场演化需求的,这一理念也符合货币的国际化发展和结算变化趋势。开放大学作为一级预算单位无论是办学和发展理念还是财务管理理念,都应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没有真正称得上开放的理念作支撑,开放事业将颇显艰辛。理念要求对于符合发展要求的新事物更要有积极的态度,基于此,受益于公务卡改革的开放大学公务卡改革也是一种理念的变革和培养。建立一种符合需求的财物管理理念有利于开放大学事业的发展。

三、公务卡使用对开放大学及其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促进财务管理高效化

1.办公效率的提高公务卡的使用改变了预算单位原有外出办公消费模式,使办公消费模式由:外出事务-财务部门-外出-结束业务后回单位报销(涉及现金存取)变为:外出事务-外出-结束业务后回单位缴回报销凭据(不涉及现金存取),除个别大额和特殊事项须请示外,简化了办公步骤,尤其是在办事人员距离财务部门较远或不便到财务时,更是节约时间,甚至能更及时地抓住时机。相关部门报销人员也减少了取送现金的工作,将有限的时间更高效地投入到开放大学的其他管理工作中。

2.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由于公务卡减轻了财务部门人员提取现金的环节,节省了财务人员外出时间,减少了点钞和兑换零币等环节,另外也使财务人员由原来的一次业务两次面对单位办事人员变为一次面对,大大节省了人力。也由于公务卡和国库集中支付是一体的,实现国库集中单一账户支付后,单位账户管理由原来的基本账户和零余额账户并重变为以零余额账户为主的管理模式(由于一般预算单位以基本账户和零余额账户为管理主体,在此忽略分析对单位原有的一般账户和其他专门账户的管理),单位的收支由原来的两户并重变为一户为主,减少了两个账户间划款的数量以及划款的潜在风险,账户管理工作减少,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

(二)降低和预防风险

1.预防腐败的发生公务卡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腐败和减少单位内部职工违法行为发生的作用。公务卡使单位相关人员减少了接触现金的机会,使利用其他不合理名目和多开发票等套取现金的行为减少,也降低了通过截流和挪用现金私设小金库甚至是将现金据为己有行为的可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违法行为的发生,在现金支付领域减小了滋生腐败的可能。

2.降低单位财务风险公务卡消费与国库集中支付将单位现金支出降低到最低限度,也使财政部门从支出角度规范了各预算单位使用资金的行为,和原来的现金消费以及预算单位在支出后进行事后的审计检查相比,在源头减少的违规财务操作比有违规发生后纠正或者整改能更多地降低预算单位财务风险。单位授权其财务人员在终端执行支出活动时受到财政支付流程规范的约束,使支出过程受到财政的监督和管控,减小了掌握政策不准或者领导干预而发生错误的可能。预算单位发生劳务时,由其财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劳务发生凭证通过授权支付方式,通过零余额账户开户银行直接转入发生劳务的个人银行账户。劳务的银行转账支付、单位票据支付以及公务卡支付三种方式结合,完成了单位绝大部分资金的使用,这些资金财政部门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追索到最终去向,很容易实现资金使用后的检查监督。上述管控措施降低了预算单位对财政资金的违规使用风险,也使财政资金实现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

3.降低财务工作人员的执业风险公务卡最大限度地逐步地取代现金报销,使提取现金和保管现金的风险减小,预算单位财务部门减少了这两个环节的工作,产生风险的可能降低了,财务工作人员由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从事这两个环节的工作而降低了个人执业风险。财务人员个人风险的降低促进了单位财务工作效率的提高并促成单位财务风险整体降低。

四、结语

公务卡和任何新事物一样在推行过程中必然会有其缺陷和不利的一面,如员工的接受问题、公务卡不能完全杜绝套现、增加了终端数据处理的数量、小额现金报销的弊端仍然存在以及公务卡支付会产生还款风险等。仅就开放大学而言,由于办学点广布于城市和远郊区县,尤其是在比较边远地域,还会产生公务卡不具备划卡条件等问题,使该地域的业务办理受到限制。但公务卡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结算方式将全面推行,其自身诸多优势必将显现。

预付卡管理篇6

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是公共财政建设和预算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一系列预算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国公共财政逐步建立起编制科学、执行严格、监督有力、各环节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机制。其中,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通过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财政资金收支运行机制,使资金收付由“中转”变为“直达”,财政通过动态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控预算单位支付情况,显著提高了财政资金收支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也应当看到,目前预算单位大量提取和使用现金行为仍然存在,2007年中央部门现金支出98.03亿元,有的部门现金支出约占其部门预算的30%。因此,现金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财政财务管理中的难点和焦点。它不仅不利于规范管理和加强监督,也不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已成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银行卡是国际公认的解决现金支付问题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所谓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公务卡制度的直接作用是将传统现金支付结算改为用公务卡支付结算。公务卡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具备普通信用卡所具有的授信消费等共同属性,属于银行卡范畴,是一种现代支付结算工具。二是具备财政财务管理属性,即公务卡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银行卡,而是将财政财务管理的有关规范与银行卡的结算方式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财政财务管理工具和手段。因此,公务卡又属于财政财务管理范畴。推行公务卡,是行政事业单位一种新型的结算方式,它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在公务活动中使用公务卡刷卡消费,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现行财务制度审核后报销还款的一种结算方式。因此,公务卡结算方式的适用范围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用经费支出和原使用转账结算方式的小额商品支出,包括零星办公用品购置经费、差旅费、招待费、会议费、煤水电费、邮电费等费用均可使用公务卡结算。与现行的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相比,公务卡结算方式的特点是将财政财务管理与现代金融工具结合,公务人员先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后报销还款,它具有结算方便快捷、支付透明度高、便于监控管理的特点。

事实上,推行公务卡结算的积极意义还远不止这些。从宏观上看,公务卡通过对各项电子交易信息的准确记录,形成个人和商户的交易档案,有利于促进对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征缴和监管,防范偷税漏税行为;公务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推广和普及,有利于带动其他社会人员使用银行卡,推动各金融机构加大对用卡环境的投入,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和金融环境的改善;公务卡完善了银行卡的品种和功能,为银行业提供了更多拓展其他金融业务的空间,增强了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后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力。从微观上看,公务卡结算方式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小额零星采购更加方便快捷;免除了公务人员预借现金的程序,将公务开支由原先的预借款、报销两道程序,变为报销一道程序,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单位可利用金融系统的融资功能,降低资金的占用成本;财务人员不再需要存取、核对和保管现金,公务人员不再携带大量现金,有利于控制现金风险,更加安全。有关机构对全球50个银行卡产业较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银行卡支付在一个国家消费总支付中的比重每增加10%,可带动国家GDP增长0.5%。因此,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

在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过程中,有些流程与过去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是现行财务管理制度和报销流程基本不变。单位职工使用公务卡消费,在单位财务部门审核报销前均属于个人消费行为,与单位无关。只有在单位财务部门按照现行财务管理制度审核后,这种消费才属于公务消费行为,才能予以报销还款。对不符合规定的消费,由持卡人自行承担。这与目前职工垫付现金进行公务消费的报销程序是相同的。二是现行会计核算办法基本不变。改革后唯一的变化是单位要将持卡人的消费交易凭条(即银联小票)作为会计原始凭证入账。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后,真正需要单位与职工转变的,主要还是传统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再就是要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公务卡结算实际上采用“公务卡+POS机+工资卡”的结算模式。譬如,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或外出采购时,根据银行卡受理条件,先用个人卡支付后,凭取得的银行卡签购单和报销凭证,按照所在单位财务部门的财务报销程序报请审批。单位财务人员对经过审批同意报支的个人卡公务消费支出,通过单位统一安装与银行联网的电子收款机系统(POS机),将资金从单位卡划到个人卡。个人卡中所发生的个人消费性支出,不纳入公务卡结算范围,单位卡不得办理向个人卡划转属于个人因私消费的资金。

预付卡管理篇7

关键词:公务卡;结算;财务管理;影响

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中央、国务院安排部署,在2007年下半年启动公务卡改革试点工作,2008年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积极推广扩大,争取在2010年之前,在全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务卡管理制度。

一、预算单位应用推行公务卡的背景

2001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和规范财政资金缴拨方式,减少了财政资金运行的中间环节,从而提高了资金运行的效率和预算执行的透明度,但是,预算单位大量提取和使用现金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现金支出仍然游离于财政国库动态的监控之外,一定程度上成为财政财务管理的“盲区”,不仅给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和公务人员资金使用带来不便,而且由于现金支付透明度较低,难以监管,容易诱发不规范使用现金甚至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在这种形势下,应用推广公务卡结算制度,通过制度创新,从源头上、根本上堵住漏洞,是当前加强财政财务管理和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的重要举措。

二、应用推广公务卡结算的重要意义

在中央和省级预算单位应用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推行公务卡改革,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公共财政管理的必然要求

自2001年开始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以来,通过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了财政资金的收支运行机制,显著提高了财政资金收支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应当看到,目前预算单位大量提取和使用现金行为仍然存在,这不利于规范管理和加强监督。只有通过推行公务卡改革,在预算单位公务支出领域引入银行卡管理,通过制度、机制和管理工具的融合创新,减少现金使用,强化财政监督,才是当前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推行公务卡改革,是方便预算单位用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也必须看到,当前作为财务管理重要环节的现金支付和报销方式,已经落后于现代科技发展,成为制约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的重要方面。一是效率低。单位财务从银行提取现金、保管库存现金以及办理预借款和报销等工作,环节多,成本高,风险大,效率低,同时也不安全、不卫生。二是审核难。财务审核工作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财务人员很难审核报销人拿来的票据凭证是否真实合法,这也是虚假发票抵账等问题存在的制度和技术原因。三是个人用款不方便。单位工作人员在参加会议、出差之前都要办理预借现金手续,回来后再办理报销,不仅用款不方便,有时候安全性也是很大的问题。而使用公务卡结算,既不需要财务人员从银行提取和保管现金,也不需要工作人员提前借款;既方便了工作人员用款,也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财务部门还可以监控支付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能够有效克服传统现金支用方式下存在的问题。可以预见,将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银行卡受理环境的逐步改善,传统的现金报销制度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三)推行公务卡改革,是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加强惩防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

目前预算执行中的现金支付行为,透明度差,而且违规问题较多,甚至诱发腐败问题。现行管理制度对流通中的现金支付缺乏有效的事前事中监管手段,管理还不够严格,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改革现金支付是打造“阳光财政”、“阳光政府”和“廉洁政府”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在这种形势下,通过制度创新,在公务支出领域引进具有“雁过留声、消费留痕”特点的公务卡替代现金结算,对于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公务卡的涵义和结算适用范围

预算单位要应用推行的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公务卡既具有一般银行卡所具有的授信消费等共同属性,同时又具有财政财务管理的独特属性。公务卡的结算主要适用于原来用现金支付的办公用品、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招待费等,以及其他实行财政授权支付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

四、公务卡结算的基本程序

第一,预算单位在职职工根据公务活动的需要,使用公务卡刷卡消费,并取得相应报销凭证和经持卡人消费签名的消费交易凭条。

第二,在公务卡透支免息期内,职工持合规的报销凭证、消费交易凭条到本单位财务部门申请报销。

第三,单位财务人员登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整合版)及银行公务卡支持系统,录入持卡人卡号、交易日期和消费金额等信息,查询确认公务卡公务消费的真实性并按规定进行审核,对符合公务卡结算范围和财务制度规定的支出予以报销。

第四,单位财务人员填写公务卡报销授权支付电子凭证,并通过支付系统打印公务卡消费还款明细并加盖单位财务公章,连同支票等银行结算票据送银行。

第五,银行根据单位提交的银行结算票据、公务卡消费还款明细等纸质凭证以及公务卡报销授权支付凭证等电子信息,将还款资金通过单位零余额账户向公务卡账户批量划转。

五、推行公务卡结算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第一,公务卡结算只是一种新型的结算方式,并不改变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务卡是以职工个人名义开设的个人贷记卡,职工刷卡消费行为完全属于个人行为,与单位财务部门和财政部门无关。进入报销环节后,单位财务部门要按照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与程序对公务卡刷卡消费行为进行合规性审核,确定属于公务消费行为后才能报销;对审核认定不属于公务消费行为的,由持卡人负责还款,单位财务部门与财政部门不承担还款责任。

第二,推行公务卡结算预算单位的报销流程基本不变,支付结算办法不变,现行会计核算办法不变。

第三,推行公务卡结算,体现了“一个严格管理”即对现金的使用实行严格管理。通过现金的严格管理,使预算单位的消费支出更“阳光”、“透明”的监控管理作用。

第四,推行公务卡结算,方便了预算单位用款,提高了审核准确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关于省级预算单位实行公务卡结算试点实施方案[Z].粤财库[2007]15号.

2、关于贯彻落实全国公务卡应用推广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Z].财办库[2007]66号.

预付卡管理篇8

关键词:城市;预付消费;诚信制度;消费者权益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城市预付消费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预付式消费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发卡(券)式消费。消费者预先在经营者处存储一定款项,经营者发给消费者消费卡(券),消费者消费时凭卡(券)消费,经营者根据消费者获得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后直接从卡(券)中扣除;第二是记账式消费。消费者预先在经营者处存储一定款项,消费者消费时经营者出具台账由消费者签名,台账由经营者保管。三是学费式消费。这种消费时间比较固定,一般按每星期或每月一次,消费者先预交款项,后消费。

某市消保委2012年7月下旬开展了一次全市预付式消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券调查形式。问卷该市消保委统一制作,被调查者样本分布为机关、企业、社区、专业市场等,发放问券200份,回收169份,预付式消费满意率仅为40.8%。在被调查者中,男性占47.9%,女性占52.1%;职业上,公务员占 13.6 %,企事业职工占56.2%,私营业主占11.8%,其他占有18.4%。调查显示,预付式消费的涉及领域主要有:网络消费、超市购物卡、电信、移动卡、美容美发卡,健身卡、洗衣卡、洗车卡、水电缴费银行卡、加油卡、旅游卡等;消费者选择预付式消费的原因:一是让利或优惠;二是携带方便;三是结算快捷;四是时尚。

二、预付式消费存在的问题

预付式消费具有先付款后消费这个特点,消费者交付钱后即丧失了主动性和选择性,因此,经营者的诚信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能否享有质量保证的服务或商品。从某市调查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准入和保障制度。

经营者可以自由启动和退出,缺少必要的监督。如金仕堡在开业前,什么手续都没办,只是在租赁场地谈妥的情况下,四处兜售预付卡。一些经济实力差、经营惨淡的个体户、随意发放消费卡,还有一些经营者在无资金的情况下靠发售预付消费卡开业,如健美班、美容美发等,这些店面开办门槛较低、分布散乱、经营周期短等,是引发消费纠纷的集中场所。201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七部委《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商业预付卡的地位、作用、分类,明确了监管部门,即多用途卡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单用途卡由商务部进行监管。但这只是个框架式的规定,对于发卡主体、票据管理、预付式消费行为中诸多问题的专门规定仍为空白,也没有相关行业管理规范,这是导致预付消费卡发售、使用、监管处于无序状态而使消费者权益屡屡受侵的根本所在。 一些经营者诱使消费者预先支付费用后便突然倒、蒸发。如2012年4月24日,消费者翁雷向我委投诉:原位于兰溪市和平路23号的象王洗衣店于去年11月份倒闭,本人手上有600元左右的消费卡未用完,找不到店主,请给予维权。而维权组织因联系不到经营者难以帮消费者维权。因此,预付性消费在有利于消费者享受优质价廉的商品和便捷服务的同时,由于当前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和保障制度,经营者滥发预付式消费卡,消费者承担着经营中可能降低服务质量,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风险。

2.消费与承诺不一致。

经营者在推销商品与服务时夸大其词,用虚假的承诺吸引消费者,之后等消费者使用商品和享受服务时发现实际享用的与当初的承诺有着实质的差别。本次调查显示,消费与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与宣传不一致的达50.3%,如商家以免费体验和高额折扣等优惠为诱饵吸引消费者,当消费者购买使用后,却发现商家完全是乱吹嘘,当初承诺的服务以优惠到期、消费额度不足等各种理由不予兑现,当消费者发现商家的服务不尽人意时,自身已经丧失了选择的余地。如有的洗车店,先洗现金支付的车,把持卡洗车的消费者撂在一边。

3.买卡容易退卡难。

许多消费者在使用了预付卡后,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不想使用此卡了,卡内的余额如何取出?经营者往往以消费者单方违约为由拒绝退还卡内余额。消费者从经营者处购买了消费卡,合同关系即告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在现实中,消费者具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经营者也不会主动配合办理退卡手续,持卡人利益得不到保障。还有卡(券)到期,既不能延期使用又不退余额的情况也同样存在,本次调查有40.0%的人曾有此遭遇,这些余额成了经营者不当得利。

4.霸王条款。

所谓的“霸王条款”,主要指一些合同格式条款提供者,利用格式条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作为弱势一方的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条款。经营者为降低经营风险和责任,使消费者承担不合理的义务。在调查中发现有的经营者提供的合同带有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的权利,故意减轻或逃避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所应承担的责任。如“本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本卡丢失恕不退款”、“节假日不能使用”、“设置消费期限、一次性消费金额”等等,让消费者痛恨不已又无可奈何。如消费者王玉林投诉:2011年1月8日,在兰溪市黄大仙路118号阿凡达汽车美容中心办洗车卡,价值100元,一共可以洗十六次,但才消费五六次,2012年1月9日再前往洗车,商家说已经到期了,没用了。但是当初办卡时,商家并没有说明有效期,在卡上只标注了元月8日,没有年份,要求协调能够继续使用。诸如此类的投诉时有发生。

三、完善预付消费功能的几点思考

1.构建道德体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制度的建设

必须加强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切实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构建诚信制度。一方面,应该加强企业等经济组织对自身性质的认识,让预付消费的经营者充分认识到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两者都是经济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平等交换,而不能够以任何欺诈或者逃避等方式侵害消费者的权益。另外,必须加强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法律认识,以法律的强制性来提高市场道德水平,深化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律责任来严格规定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规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另外,深化企业对消费者的认识,让企业等经济主体充分理解到要维护稳定的客户,要取得消费者的信赖,就必须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尊重市场秩序,尊重社会道德,不欺骗消费者,与消费者维持和平的关系。此外,必须切实加强诚信机制的构建,营造信用文化。市场诚信制度的构建成功有四个关键点: 其一,信用制度的构建应该是公开的、透明的,加强对预付消费中经营者的信用档案的建立,定时进行披露,将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者公之于众; 其二,信用制度构建应该是平等的、统一的,所有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处于无差别和无歧视状态之下; 其三,信用制度管理应该是分层次的; 最后,信用制度必须实现信息的共享,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经营者信息公布于众,避免和限制不法经营者的流窜作案。

2. 加强预付消费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修订和制定,开展合同霸王条款专项整治。

在预付消费的立法上,必须切实加快《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针对新兴的预付消费模式制定出相应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对预付消费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规定和条款。今年4月,浙江省工商机关启动整治消费领域合同霸王条款专项行动,并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消费领域合同霸王条款。最终审定本次征集条款中有420条属于霸王条款,其中预付式消费、快递业等成为重点。目前,全省工商系统消费领域合同霸王条款专项行动开局良好,专项行动已全面进入第二阶段,即自纠、引导、查处和规范阶段,希望能整出效果。建议实施预付式消费合同示范文本,防止以不平等格式条款损害消费者利益;加强合同法律知识宣传,增强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及广大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预付式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预付式消费卡是一个不错的市场安排。预付式消费卡作为世界通行的一种支付手段和消费方式,已成了流行趋势,如果能够规范运作,对商家、对消费者、对国家都会带来一定的益处。

3.职能部门进行监管,提高准入门坎,进行备案并交纳保证金。

目前,预付式消费投诉以中小经营者据多,其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加上有的经营者信用状况不佳,因此,预付式消费由经营者说了算的局面亟待改观,需要出台专门的法规或实施细则,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能,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建立严格的申报程序,建立预付式消费企业申报、登记制度,设立市场准入门槛,由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注册资本情况,发放的卡数进行监控。防止一些经营者利用预付式消费方式进行非法集资,侵吞所集资金。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易发生群体性消费投诉企业的信用监管,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合同履约情况等指标评定信用等级,对有失信行为的企业加强监管。如对于预付式消费企业销售预付卡的行为,商务部门建立预付式消费企业档案,提高预付式消费经营准入门槛、加强预付卡发放比例调控,加强对预付资金风险评估;对存在违法经营等失信行为的企业增加巡查频率,实施信用约谈、信用告诫、信用警示与信用降级;对造成重大失信的经营户,由有关主管部门取消其使用预付式消费经营模式的资格,对债权进行清算,强制其退出预付式消费的市场。

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向经营者提供长期信用,却难以自我救济;单凭事后救济,不足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必须进行事前控制。在法规或实施细则没有出台前,建议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推行备案或交一定保证金制,发卡经营者承担资金风险责任,或以自身财产作为担保,赋予消费者优先求偿的权利;当经营者不再经营或变更经营项目,经监管部门核实后,可一次性退清消费者预付费用。一旦发现经营者有违法行为对其实施必要制裁。

预付卡管理篇9

用户持IC卡到供电部门交款购电,供电部门用售电管理机将购电量写入IC卡中,用户持IC卡在感应区刷非接触式IC卡(简称刷卡,下同),即可合闸供电,供电后将卡拿走。当表内剩余电量等于报警电量时,拉闸断电报警(或蜂鸣器报警),此时用户在感应区刷卡即可恢复正常,此时用户在感应区刷卡即可恢复供电;当剩余电量为零时,自动拉闸断电,用户必须再次持卡交费购电,才可以恢复用电。

二、预付费智能电能表技术方案(预付费电能表主要方案如下几种)

(1)插卡式预付费电能表。预付费电能表初期产品为插卡式,计量部分为电子式电能表,技术上比较成熟,电能表上有插入端口,电能表箱上也有开口,在居民小区得到了广泛应用。(2)射频卡预付费电能表。非接触式RFID卡(又称射频卡)是国外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成功地将射频识别技术和IC卡技术结合起来,解决了无源和免接触的难题,防止了插卡电能表静电干扰和端口插入破坏性物品。射频卡无需专门的供电电源;它与读写器间无机械接触,避免了接触故障;它的表面无芯片,可防水,且不易产生静电攻击及弯曲损坏等问题。非接触式IC卡具有可靠性高,使用方便,操作速度快等特点。(3)红外遥控预付费电能表。红外智能卡电能表是和电视机遥控器同样的信号传输方式,其信号传输保密性、抗干扰性好,电能表箱不留任何端口,红外信号可以穿透表箱上的玻璃远距离(3m以内)和电能表进行数据交换,可以有效防止人为破坏电能表数据传输系统的行为。由于采用红外线遥控,操作时不受安装高度的限制。其缺点是红外卡要装电池,表内装有红外接受器,成本相对高一些。(4)集中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预付费多用户电能表一表循环显示每户用电量,在居民家中安装一台智能卡读写器,智能卡读写器插卡显示每户的剩余电量,把IC卡中的数据传递给电能表,更具人性化管理,及时在用户家中提示购电。多用户预付费电能表具有单位户数体积小,造价低,每个表箱可最多安排24户用电,安装地点灵活方便,它集中计量,集中管理且抄表方便,避免了上下楼抄表的麻烦。其缺点是如果计算机CPU损坏将影响很多用户的正常用电。(5)GPS预付费电能表。将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电能量测量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及时、准确又全面地反映电量的使用(即销售)情况。GPS预付费电能表是用手机短信或在无线网络上就可操作的产品,信号通过卫星传输,以短消息的方式将此信息送给总控中心,以实现远程自动无线抄表功能。成本较高,目前只是国家电网公司对发电厂采用这种信息管理模式。

三、RFID智能电表技术方案与质量评估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用电管理的精细化,RFID预付费智能电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接触式IC卡相比较,射频卡具有以下优点:(1)可靠性高;(2)卡表面无的芯片,无须担心芯片脱落,静电击穿,弯曲损坏等问题;(3)操作方便、快捷;(4)防冲突;(5)应用范围广;(6)加密性能好。

四、RFID预付费电能表管理系统概述

(1)系统的构成。基于RFID的预付费电能表管理系统属于由上位机(预付费电能表管理系统)和下位机(基于RFID的单相电能表)构成的丰从式结构。管理系统采用微机对上传的数据进行显示、分析和管理,电能表采用单片机系统对现场数据进行采集、计量和对用户负载进行监控,用射频卡作为二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载体。(2)系统的工作原理。首先在销售管理系统中建专用户基本档案信息,发行管理卡并充值,用户将已充值的管理卡放在RFID预付费电能表感应区内,电能表读取卡中数据,解密并判断数据的有效性。MCU通过射频芯片读取卡的金额,将其存储EPROM中,此卡清零。电能表将通过LCD显示来提醒用户充值成功。若数据有效则开启电能表继电器,允许用户用电。电能表将会自动把表记的当前工作状态、运行状态等数据写入到用户卡中。当用户持卡再次充值时,管理部门能够记录用户表的运行信息,以便监测用户的使用情况;当用户剩余电量用尽时,RFID预付费电能表将自动跳开继电器,切断电源,直到用户持卡充值并重新刷卡后才能继续恢复使用。

五、操作使用程序

(1)用户拿着电卡去收费点进行购电,购电量自定,工作人员用微机、读写器在电卡上输入所购电量,并出据发票。(2)用户将电卡带回,在感应去停留1~2秒,待电表液晶显示电量存额后(注:显示的是新购电量与上次剩余电量之和,卡已开后不再显示),电量即自动转录到电表上并自动送电,电卡由用户保存以备下次购电再用。用户可随时用卡查看电量余额。(3)单相电表当电量余额不足12kw・h时,三相电表不足36kw・h时电表将自动断电一次,以提醒用户尽快购电。

预付卡管理篇10

【关键词】 公务卡; 结算制度; 探析

长期以来,一些预算单位存在大量提取和使用现金现象,不仅给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公务人员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且现金支付透明度较低,难于监管,容易诱发现金使用不规范甚至腐败的问题。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财政资金支付使用日益规范,但现金的结算、使用仍然缺乏有效监控。

一、公务卡概述

公务卡是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支出结算时使用的银行卡统称。公务卡改革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延伸,是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即将原来以授权支付方式从单位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的业务改为通过公务卡方式支付。

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公务卡既具备普通信用卡所具有的授信消费等共同属性,又具有财政财务管理属性,是财政财务管理规范与银行卡结算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管理工具和手段。

二、公务卡结算制度推行的重大意义

公务卡结算制度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银行卡为载体的现代财政支付管理制度,是通过银行卡实现财政财务管理公开和消费透明的一种新型产品和制度创新,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的重大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政府和财政部门来说,有利于提高财政财务管理透明度

公务卡的推出有利于加强公务支出流程与数据的管理,加强财政资金支付使用全过程的监控,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增加预算执行信息的透明度,提高预算收支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财政运行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参数。这也是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举措。

(二)对于用卡单位(预算单位)来说,有利于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采用公务卡进行消费,可以通过银行卡对日常支出和商务费用进行管理控制,对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堵塞漏洞。同时,可以强化资金管理,减少了私挪公款、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大大简化了用卡单位的财务流程,免除了现金预支、开具支票等繁琐步骤,提高了用卡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

(三)对于各发卡机构来说,有利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

公务卡的推出满足了公务开支的市场需求,完善了银行卡的品种和功能,拓展了银行卡支付空间,密切了发卡机构与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的良性互动关系,为发卡机构提供了更多拓展其他相关 金融 业务的机会。

三、公务卡推广和公务卡在防治腐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推广运用公务卡结算方式存在的问题

1.预算单位人员对公务卡改革认识不足。我国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在我国几千年经济生活中,现钱现货交易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模式,也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这种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推广公务卡消费方式,商家由于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从经济利益上考虑,希望实行现金交易,而且消费者也不习惯采用这种方式,因此潜意识里不自觉地进行着抵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务卡的推进。 (二)公务卡在防治腐败方面存在的不足 2.公务卡并不能解决日常开支中存在的浪费问题。存在浪费是因为公务费用可以随意支取。公务卡只是把现金消费变成了卡类消费,用卡单位仍可以在采购、招待支出中与供应商达成私下协议,造成浪费。同时由于POS机使用的不普及,可能会助长一些人在公务接待中超标准消费,甚至名正言顺地进行奢侈浪费,会助长“高档”消费。因此,公务消费、招待费、办公经费的有效控制并不能通过公务卡得以实现,浪费问题必须从根本下手,才能得以解决。

3.公务卡主要是监督预算内支出,预算外资金则难以控制。按照目前我国的财务体制,政府财务除了预算内部分,还有非税收入。这部分预算外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的政府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罚没收入、土地出让金等。预算外收入就像地方的“私房钱”,监管空缺难以控制。大量预算外资金的存在,使腐败产生的土壤并没有被根本铲除。因此,在加快推进公务消费改革中,如不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在遏制公款滥用与腐败问题上,公务卡的作用就是十分有限的。

四、全面推广公务卡结算制度的建议和想法

要全面推进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预算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强化财政监督,规范预算执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稳步推进。

(一)统一认识,相关部门应齐心协力推进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

公务卡在我国是一种创新性公务支付模式,是在公务小额支出中率先全面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减少现金使用、利用银行卡支付系统来逐步实现对公务小额支付的全程监控,便于加强财政财务管理。因此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预算单位、发卡银行等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配合,形成多部门分工协作、高效运作的协调机制,解决公务员推行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公务卡结算方式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