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07 18:08:04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篇1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在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对课文的理解,请打开补充习题,24课独立完成第三大题。(开火车回答问题)家景:家庭近况;日里:白天的时候;无端的:无缘无故;素:一向从来;如许:如此多这么多。

看来大家对这样陌生化的语言已有所掌握,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初步认识到这样一位少年,请看大屏幕。他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向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就是闰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他是一位生气勃勃害羞朴实的农村少年,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与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闰土所说的那些新鲜事,继续发现在我心里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二、再读交流

1.请大家默读6到18段,照样子用小标题概括新鲜事。

(雪地捕鸟)()()()小标题概括可以采用划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进行完成后,同桌交流,雪地捕鸟,夏日拾贝,月下刺猹,潮汛看鱼。

这些有趣的是,你们经历过吗?(没有)像这样没有经历过的,没看到过的,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的事,叫做什么事呢?对稀奇事。

2. 假如闰土邀请你和他一起做这些稀奇事,你最想做哪一件?为什么?如果你是作家,鲁迅,你觉得他最想做什么?(月下刺猹,雪地捕鸟)为什么?因为用的笔墨最多,其他两个故事,只是简单的介绍,像这样的写法叫做,详略结合。

3.让我们一起来和闰土月下刺猹吧!

有没有人愿意读一读月下刺猹的段落?其他人注意倾听说一说你的感受,边听边批注(相机巡视指导)

交流:从捏走刺这些动词上,我看到了一位身手敏捷的少年。

从奔窜滑等词看出猹的狡猾,从侧面也表现出闰土的机智勇敢。

现在我们请小伙伴到现场来了,看大屏幕,猜一猜哪个是闰土?哪个是我?(带黑帽子的是闰土,因为他在手舞足蹈的深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说着,带红色帽子的是我,因为我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听着)就让我们请人来扮演他们表演当时的情景吧!

指人表演朗读对话。真精彩,通过你们的表演,我看到了一位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认同,多么有趣的经历呀,也难怪作者对此印象深刻,在文章一开头便先写了刺猹的情景呢!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看瓜刺猹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色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少年?(项带银圈),见她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而那猹却将身子一扭饭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在这一段文字中,先写景,还有雾,在写人有近有动,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紧张刺激,我们以后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写作景物人,抓住动作是描绘的内容,具有画面感。板书(景物人动作)

4.请同学们运用刚刚学习到的方法,自主学习6到8段小组交流。①通过()等词语我们仿佛看到了()②我看到了()的闰土

小组汇报:通过扫支撒拉等词,仿佛看到了闰土捕鸟时手脚灵活,操作熟练的画面看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闰土。

我什么都有的鸟类列举,我看到了一位见多识广的闰土。(出示课件)

5.看来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住景+物+人的方法,那么请大家用景物人的方法写一写海边拾贝的画面吧!

同学们写的都很有画面感,闰土就是这样一件一件叙述着我不知道的新鲜事,让我不由得感叹道:①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②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闰土知道这么多,而作为少爷的我知道什么呢?老师,这里摘录了一段鲁迅先生早年学习生活的文字,请快速浏览,填一填。出示《早》课文节选

当闰土知道在雪天沙地上如何捕鸟时,我在(读书)却不知道(如何捕鸟)。当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时,我在(习字)却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当闰土在瓜地看瓜刺猹时,我在(对课)却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当闰土在潮汛看鱼时,我在(描绣像)却没听过(鱼儿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读到此你能感受到我是怎样的内心世界吗?

我与闰土生活的对比表现,我内心的郁闷,无奈,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表现了,我对闰土的羡慕和佩服。

6.愉快的生活总是短暂的,众说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两个小伙伴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都是用哭来表现,依依不舍,那可不可以把两人的哭的方式换一换呢?

(身份不同,哭的方式不同,作者语言用词的精准)

虽然他们哭的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真挚的友谊,他们相处的时间很短,但闰土的机制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深深地留在鲁迅的记忆中,即便他们从此再未见面。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篇2

《故乡》的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提得似乎有点多余,这不是明摆着的吗,闰土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教参上基本统一了口径,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和学生就都个个从道理上明白了。其实,时至今日,评论界、教育界仍有不同看法。在许多练习设计者就这篇小说所设计的题中,总少不了“主人公是谁”一问,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仍是个能引起争论的问题。同时也说明对《故乡》主人公的判断,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们说主人公是闰土,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是“我”。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我”是主人公呢?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我”这个人物的活动贯穿全篇始终,《故乡》的环境、人物、情节是通过“我”在回故乡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表现出来的。二是在整个小说中,“我”的出场次数最多,写“我”的篇幅也最多。根据学生以往对小说的阅读经验和水平,这两点往往就是学生确定主人公的标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说明主人公是闰土的同时,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为什么是闰土。这对学生以后正确地判断小说主人公,准确把握主题,提高小说阅读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为什么说《故乡》的主人公是闰土而不是“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从小说本身的特点,从小说的阅读常识来谈。人物,作为小说的一个要素,在作品中是不是主人公,主要看的是,他是否在小说的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占中心地位。据此,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一下闰土在这篇小说中的地位。首先,闰土是小说描写的中心。作者写了小说中“我”的几次情感经历,每次都与闰土有关,实则是通过“我”写闰土,也就是说,小说通过“我”,敬佩的是闰土(少年时期的闰土);同情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也是闰土(中年时期的闰土);寄予希望(希望“我”与闰土的下一代创造新的生活)的还是闰土。这就充分说明了闰士才真正是小说描写的中心。其次,闰土处在构成小说情节的矛盾冲突的中心。在小说揭示的几组矛盾冲突中,闰土一直是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并处在矛盾冲突的主要方面。因为推动情节发展,扭转局势,解决矛盾的主动权,实际上掌握在闰土手里。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支配下的反动黑暗统治同贫苦农民阶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一矛盾冲突中,闰土是作为贫苦农民的典型出现的;在揭示农民与当时知识分子之间因顽固的封建等级观念所形成的“可悲的厚障壁”这组矛盾时,闰土也是作为农民阶级的代表,成为矛盾的一方;此外,在揭示小市民阶层堕落人物杨二嫂与最低层农民阶级的矛盾冲突时,也有闰土。第三,闰土是小说主题思想的主要体现者。小说揭露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对农民的奴役和压迫;批判辛亥革命的失败;表达作者对农民的热爱、敬重和同情;对同农民形成“厚障壁”而感到非常气闷和悲哀。这些,都是通过闰土这个典型形象反映出来的,是从闰土的遭遇中概括出来的。另外,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可以作为闰土是主人公的旁证。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从《呐喊》到《彷徨》,作者写了多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主要意图就是“引进疗救的注意”,闰土也是“不幸人们”中的一个。

云南广南职业高级中学(663300)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篇3

阅读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建构

是否有效,要看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如果来自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排忧解难,释疑解惑,毫无疑问,学生的求知欲肯定旺盛,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这样的阅读教学一定是有效的阅读教学。而事实上教学目标的确立,往往是教师闭门造车的产物,这样的目标不是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不是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因此他们对老师所确立的目标不感兴趣,求知的欲望不强,参与程度不高,阅读教学的有效程度也就大打折扣。

把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目标行不行呢?答案是“行”,但不完全“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比较零碎、肤浅,往往局限于词句的理解。仅仅满足于解决学生疑问的阅读不能说是高效阅读,必须要有教者的目标。而教者的目标又从哪里来呢?它既来源于学生目标,又高出于学生目标。它既是学生目标,又是教者的目标,是师生共同建构的目标,因为“跳一跳,够得到”,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高,课堂的高效阅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为了得到验证,我让一个老师按照我的思路上一堂课给我看。这个老师让学生预习《散步》,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霎时,我感到责任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是不是小题大做?2.母亲仅因为我的话才走出来的吗?3.为什么要详写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情节?4.文章第8节最后两句话是什么含义?5.为什么说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又为什么说我们背起来的是整个世界?6.作者为什么要写初春景色?7.母亲改变主意的行为该怎么理解?8.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这个“熬”字起什么作用?9.第三小节中两个“太迟了”和“总算”有什么含义?10.作者写散步是为了写哪一种人生感慨?文章的语言多用对称形式,有什么作用?11.为什么要写老人的死和生?

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剩下4个问题需要老师帮助解决:1.第3小节先写死,后写生,这是为什么?2.我和妻子背起来的为什么是整个世界?3.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为什么把自己逼成民族领袖,是否小题大做?

这样的阅读教学课是有效的课堂,因为它解决了学生的问题。但不能说它是高效的阅读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没有层次,没有深入的探究,只是解决了学生的各自孤立零散的问题,没有在诸多问题之间建立有机的阅读系统,课堂教学没能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没能触及作者的灵魂。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总结经验教训,根据我的设想,把学生的四个问题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第3小节先写死,后写生,这是为什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从这两个问题中提炼出的教学目标是体会生命的不易与美好,好好珍惜生命。第二类是:我和妻子背起来的为什么是整个世界?为什么把自己逼成民族领袖,是否小题大做?将整个家庭乃至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影射了“我”这一辈人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使命。要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更要善待衰老的生命。有了这些分析,我们从这两个问题中提炼的阅读目标是:理解人到中年的父母之艰辛,学会尊敬自己的父母。

综合以上实践与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为:学生疑问(学生目标:肤浅零碎)分类梳理(合作解决、共同提炼)教学目标。这个目标既来源于学生目标,又高出于学生目标;既能解决学生的疑问,又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欣赏险峰之巅的无限风光。

阅读教学内容――引进源头活水

我们的语文教学经常处在这样的一种尴尬状态:最有价值的语文学习材料来自社会,却不能充分利用来作为语文教学的资源;学生生活在社会,教育却沉溺在书本之中;学生在书本中思考,却没有能力解析身边发生的事情。所以,语文教学中适度引进生活活水,实为必要。有不少老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引进时事新闻。南师附中的王栋生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北大“校长实名推荐”。2009年北京大学宣布在全国39所中学名校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公布了学校名录,全国媒体热火朝天报道,一时炒得沸沸扬扬。王老师要求学生针对这条新闻作评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提出以下问题:

(1)实名推荐到底要推出什么型号的学生?

(2)为什么校长们并没有推荐真正有创见的学生?

(3)这项举措究竟给高校改革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5)究竟谁是这场闹剧的最大获益者?

这样的课堂把社会新闻纳入语文的范畴,开掘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2.假设生活情景。他还提出这样的假设:假设地震发生,老师学生谁先跑?假如地震,谁跑得最慢?

生1:老师最慢,那怎么办?

生2:一块跑。

师:你们先跑,不要顾我。

生3:不行,你是老师。

师:不行,为了照顾我,万一不测,作为教师,不能保护学生,反而拖累学生,不好,还是先跑为好。不仅是我,楼里还有三位怀孕的老师。

生4:我们先跑不仗义,以后想起来会后悔一辈子。

生5:我们是青年人,在危急关头,丢下老师逃跑,是我们的耻辱。

生6:我觉得在关键时刻,只有强弱之分,没有老师学生之分,老弱病残先要救出去。

师:有没有提供给社会参考的准确答案?

不管提供什么答案,都是对社会现象深层的思考,语文课堂能引导学生如此思维,这不是高效课堂吗?

3.开设阅读超市。南通通州石港中学丁卫军老师开展定期专题阅读活动,如百年巴金专题,曹文轩纯美系列研讨,林清玄散文阅读等。

4.开展道德长跑。我校把日记写作纳入语文教学,创办日记刊物《西城日历》,设置站,建设日记走廊,开展日记评选,如评选日记之星、日记名师、优秀日记本等,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引进课堂。

通过引进源头活水,丰富了文本内容,深化了文本思想,拓宽了阅读视野,发展了阅读能力,培养了社会眼光,实为高效阅读。当然,所有这些活动必须是为阅读服务的,离开文本任意拓展,漂浮于文章表面不做深入解读的引进,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它培养了恶劣的阅读风气。引进源头活水要讲究恰当引进,自然引申,贴切引导,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硬性穿插。

阅读教学方式――入情入境朗读

惟妙惟肖、绘声绘色的朗读,能把读者带进文章的情境中去。

1.声调的变化,读出抑扬顿挫,重现情形。如《海燕》中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声调低沉)……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声调高亢)

2.声腔的变化,读出喜怒哀乐,感染情绪。通过声腔的变化,声带的颤动或者是送气不出声,能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从而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如中年闰土出场的第一句话:“老爷!……”声腔里要能透出闰土的谦恭和畏惧,声音应该低沉,声调不应该上扬。

又如余光中的《乡愁》: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读出哭腔)

3.体态神色的模仿,读出境界韵味,营造情境。姿势语言,神态变化,都能很好地配合朗读,起到渲染气氛、再现人物神韵的作用。如闰土叫“老爷”时,朗读时应低下头来,弯下腰来。

又如: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读最后一句时应抬起头来,目光投向远方,表明对大陆的向往和思念。

4.艺术主旨的拓展,读出感触感悟,调动情感。为了锻炼能力,调动阅历情感,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仿写或者改写原文。朗读的延伸,是感情的积累,是能力的锻炼,是中心的迁移。如笔者在教学《乡愁》时,为了突出意象在诗歌抒情中的作用,让学生仿作一首《乡愁》。

5.朗读元素的调动,配合多种角度,积累情愫。朗读人物对话,不只是要注意对话内容的绘声绘色,还要注意说话人的神态动作;不只是要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还应注意体会听话人的内心感受。杨二嫂与迅哥儿的对话,迅哥儿的反应有如下变化:

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我吓了一跳

杨二嫂的圆规姿势――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我愈加愕然了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我惶恐着,站起来

杨二嫂要不到木器便恶意吹捧:三房姨太太、八抬大轿――我闭了口,默默地站着

在朗读人物对话时,必须要考虑对方的这些感受与表现,这样才能读得入情入境。

综合运用以上朗读艺术,定会把学生带进某种氛围情境中,情感自然得到升华,情操自然得到陶冶,这样的阅读教学无疑是高效的。

阅读教学过程――纵横比较对照

教学过程中,将不同人物进行比较,将同一人物不同时期、不同情境进行比较,将不同作家同样主题的文章比较,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将相同题材、相同表现手法、相同背景的作品作比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会更鲜明,文章中心会更突出,作家风格会更明朗,表现手法会更具体,创作意图会更明确,总之,实施比较对照,定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如将《鼎湖山听泉》与鲁彦的《听潮》、季羡林的《听雨》比较,将朱自清的《春》与《背影》《荷塘月色》比较,将《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将孔乙己与闰土比较等。

本文将杨二嫂与莫泊桑笔下的克拉丽丝作比较(横向比较),就有了很多新的发现:

都很穷困:

杨二嫂的穷困表现在外貌和行为上。外貌:颧骨很高,嘴唇很薄,细脚伶仃的圆规。行为:放下西施的架子,低三下四向人家索要破烂木器,甚至连一副手套也要偷。

克拉丽丝的穷困表现在日常活动上。操持家务很是谨慎,不敢吃请,免得回请;买减价的日用品;买廉价商品要讨价还价半天。克拉丽丝生活虽然拮据,却是温饱水平,因为他们还能每周一次衣冠整齐地到栈桥散步,还能有余钱全家出国旅行,还能有闲钱买零食给孩子们吃。

可见,杨二嫂更穷。

都很精明:

杨二嫂的精明具有掠夺性。杨二嫂的精明体现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杨二嫂出场见迅哥儿,第一步是套近乎:没有称呼的打招呼――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给人的印象似乎相隔不是二十年,而是20天,显得很亲近,她跟迅哥儿的亲近似乎任何人都不能比。当我愕然的时候,接着就是“我还抱过你咧”,言外之意:我是你的恩人,你今天要知恩图报。第二步是激将法:见我不认识她,于是就冷笑我“贵人眼高”。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我是贵人,应当具有同情心,给他东西;如果我不是贵人,那么就应该认识她。现在不认识她,那是忘恩负义,没有良心,应立即改正,送她东西。第三步:要木器。见我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时,迅速转移话题,不在我是不是忘恩负义这个问题上转圈子,而是迅速直奔主题,打我一个猝不及防,讨要木器。并且列出4点理由:你阔了;搬动笨重;木器破烂;我们小户人家有用。由此可见,杨二嫂索要是有计划的,而且能随机应变。

克拉丽丝的具有防御性。克拉丽丝的精明表现在她很会打算,譬如前文的持家过日子,买牡蛎如何省钱,还表现在她得知老水手可能是于勒时亲自侦察,指挥父亲向船长打听,确认就是于勒时的果断,她处变时惊而不乱,冷静指挥撤退:让我付钱,不让女儿女婿知道,改乘圣玛洛船回家。所有这些,在于一个“躲”字,他没有去直接找于勒要他们失去的损失,可见没有攻击性,而具有防御性。

都很失望:

杨二嫂失望时,当面冷嘲热讽,给人以心灵的攻击。杨二嫂得不到木器的时候,便由恶意吹捧发展到当面冷嘲热讽,侧重于对人格尊严的羞辱,给人心灵的攻击。

克拉丽丝失望时,背后肆意谩骂,借以发泄内心失望。克拉丽丝在诸般计划化为泡影后,由热切期盼发展到背后肆意谩骂,侧重于对名誉的侮辱,借以发泄内心的失望。

两人都很精明,都很自私,但杨二嫂的精明具有攻击性,她想吃人,并且已经付诸行动;克拉丽丝的精明具有防御性,虽然也有吃人的想法,但更多的是怕被人吃了。

我们再把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做一番比较(纵向比较):

我们细心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发现有这么几个不同之处:

1.少年闰土话多,直接引用的就有长长的5段,共266字(不含标点),最短的一段也有31字,表明闰土健谈,对朋友热情;中年闰土话少,直接引用的也是5处,共151字,最短的只有两个字,表明木讷拘束,胆小怕事。

2.省略号作用不同。少年闰土滔滔不绝,表明健康可爱,惹人喜欢;中年闰土吞吞吐吐,表明激情消失,显得老迈迟暮。

3.话语中物种数量不同:少年闰土话语之中提及的物种计21种,表明生活知识和生活都很丰富;中年闰土话语中除了提及“干青豆”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物种,而诉说的苦因倒有6种之多,表明闰土脑中全是苦水。

4.少年闰土说话多用长句,表明他说话流畅,思路敏捷;而中年闰土多用短语,有时就是一个词,表明反应迟钝,负担繁重,要说又不想说了,迟钝麻木了。

5.描写少年闰土话语时没有伴随神态动作等的描写,这是因为少年闰土语速很快,“我”完全沉浸在他描述的情境之中,无暇顾及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而描写中年闰土话语时伴随有神态、动作、肖像、细节描写,这是因为他语速迟钝缓慢,“我”一直关注他的神态动作等。

6.引用人物话语时,“我”的态度不一样:少年闰土说话时迅哥儿不停地问话,非常好奇,也表明“我”跟他无拘无束,亲密无间;中年闰土说话时,“我”没有直接问话,“我”跟他有了“厚障壁”,对他的遭遇同情,对我们之间的隔膜感到悲哀。

通过比照,我们明白了闰土被毁灭前后的情形,其被毁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如何拯救闰土们呢?这些主题自然又引深阅读教学,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变得不可阻挡,阅读教学的高效自然形成了。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篇4

地处偏僻山区的农村学生,受地域、家庭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局限,相比视野开阔的城镇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差距越来越大。如何全面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使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急需探讨的话题。我通过近十年的教学摸索,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始终做到突出课堂,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抓住以下两点。

一、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步互动式"。

(一)、预习发放指导

教师给学生们课前指引学习研究的路径,要认真指导学生预习,布置预习任务。预习内容既有基础知识的掌握,资料的搜集整理,还应有文本的阅读理解(课文整体感知、结构、主题、写作手法以及含义深刻句子的品味),文本阅读理解一定要注意精心设计问题,便于学生动脑思考。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主动接受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激发学生们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如:我在教学《少年闰土》时,主要布置以下预习任务:1、搜集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了解鲁迅。2、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在文中勾画出7个生字和5个词语,并把注音和词义积累在预习本上。3、二读课文,找出闰土讲述的几件趣事,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4、再读课文,划出并体会含义深刻或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后,可以让小组讨论制定预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采取小组轮流对全班同学布置预习任务,从而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和任务进入自主预习环节,通过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和与之相关资料,探究、感悟、吸收、积累新知识,并记录整理学习笔记,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疑点问题进行圈点勾画加以梳理,准备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质疑。自主学习关键是预习时间的调配。精读课文或预习量大的课文,专门安排一节预习课;略读课文或预习量少的课文让学生课余时间完成。这一环节的重点是教师要辅导学生养成如何整理笔记,如何梳理问题或疑点的习惯。这一环节的难点是预习结果的督促检查,教师可用随机抽查批改、小组长检查或小组交流检查等多种方法,努力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三)、课中交流展示

教师通过情景创设进入课堂后,教师或学生先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接着进入展示环节。此环节首先按预习指导分组在课堂上通过黑板展示、多媒体展示或小组交流展示等方法把预习结果呈现给大家。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我分六个组进行展示:1、生字注音和多音字;2、词语解释和近反义词;3、鲁迅介绍;4、闰土讲述的四件趣事和闰土形象;5、含义深刻的句子;6、朗读课文。其次让展示同学或本组其他同学充当小老师角色,小教师设计问题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问题设计突出应考训练和分层训练,尤其利用简单题目关注学困生的展示,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如:《少年闰土》中学生设计的题目:给生字注音组词,给多音字注音;词语造句,写近反义词;四件趣事中"雪地捕鸟"文中哪几自然段讲述?闰土"见多识广"的特点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等等。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对知识内容进行评价、点拨和总结,来体现教师主导地位。最终达到同学间、师生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并对疑点问题通过相互讨论辩解得到解决。交流结束后指导学生完善、修改自己读书笔记。

(四)、课后拓展提升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练习册等复习资料进行强化训练,同时针对教材内容的感悟认识,还可以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或研究型活动,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或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系统的梳理和写作练习(日记)等。如:学习《少年闰土》后,可以让学生阅读《故乡》后,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性格的巨大反差,理解造成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或学习课文外貌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仿写老师或同学外貌,写的时候不出人名,只写特征,让全班同学猜猜是谁等。

"四步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使我的语文课堂比以前变得活泼而生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能够在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成绩。多年的教学探索深深领会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随着新的教学理念深入,我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提升语文素养整体的关键。

(一)、调控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总以一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尊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已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这将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解除束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位,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一个个昏昏沉沉。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我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听说读写"相辅相成,发展学生思维。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篇5

那么有魅力的过渡语应该如何设置呢?

下面笔者就以名师名课名过渡为例,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摸索浅谈体会,愿起抛砖引玉之用。

一、幽默过渡,激起兴趣

俗语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妙趣横生的过渡语来交代时代背景,或描述画面,或阐释道理,或讲述故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级教师王碧峰老师上《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是这样来过渡的:“同学们,老师很好玩,亲戚朋友都说是和我的名字有关,能猜猜具体渊源在哪里吗?”一学生猜到:王老师,一玩就必然会疯狂,所以可赏遍人间美景。然后王老师赞赏道:“王老师可是个游山玩水的专家,今天就做个人情,带你们去济南,感受慈善的冬天。”这样的引导,化冷为暖,化远为近,冬天的济南和学生一下子就亲近许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二、用情过渡,唤出真情

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必须达到三维目标,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但有些选编课文远离学生生活,加上学生阅历尚浅,认识能力有限,教学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此,教师在设计过渡语时,就应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以情真意切的语言描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整堂课的情感因素。市优秀教师邱慧老师在教《乡愁》这首诗时,为引导学生理解余光中的沧桑,理解无根者的痛,便设计了饱含深情的过渡语:“从诗歌本身我们很难读懂余光中的沧桑。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间被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台湾。更没想到,这一去,他们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无论心中有多少大陆的记忆。从此,咫尺天涯,他们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称为‘无根的一代’……我们来看屏幕上的材料。”

出示:龙应台……别人问我来自哪里,我总是坚定地告诉别人我来自台湾,但我一句湖南话也不会讲,碰到老乡,脱口而出的还是外语,这种痛谁知道。

播放于大佑《望大陆》及采访视频。

接着邱老师便顺水推舟来过渡,将学生情绪推到高潮:“老兵心中的呼唤相信你会感受到。其实余光中心中也有这种‘无根之痛’。于是,当他遥望海峡时,他包含沧桑地感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就是余光中作为‘无根一代’的沧桑。唯有读到了这种沧桑,才能更好读懂乡愁。齐读本诗,读出这种沧桑。”

这样以情激情,朗读结束时,不少学生的脸上已挂上了泪水,这节课的情感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形象过渡,构造情境

将课文内容还原成文字所描述的画面,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视其物、如见其人的阅读心理境界,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而缺乏理解能力、无法还原课文语言文字的描述,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过渡语予以帮助。比如学习《春》一课,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春风的温柔,王老师这样过渡:“同学们,阳光下感受着妈妈温柔的抚摸,嗅嗅那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桃花开了,杜鹃花也开了,鸟儿来筑巢了,还边唱着悦耳的歌,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舒畅的心情再去汲取春雨的滋润……”这样的过渡语,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切感受到春天如蚕丝般的柔软、轻松。

四、以疑过渡,激起渴望

有疑,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进行语言实践,疑窦丛生的过渡语往往使学生自主地进入课文的探究。王老师在教学《故乡》一课时为引导学生体会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巨大变化,说:“面对这一个故乡,作者的心情是:悲凉的!但让作者悲凉的何止是故乡的环境,生活在故乡这种环境下的人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就说闰土吧。少年时具有神奇魔力的闰土,能够唤回‘我’美丽记忆的闰土,时隔30年,他――怎样?同学们不妨先来猜测一下,你认为30年后的少年闰土会怎样?”

生构想:很能干的,是个运动健将,生活得很好……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引读;外貌描写;教学流程

我最欣赏他的课主要有三点:

一、雁过无痕的引读

他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悟第一自然段的审美感觉,熟读背诵第一自然段”这一教学目标的处理得非常好。我们都知道背诵是语文课堂上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也是比较怕背诵课文,很多老师也会把背诵放在课后让学生去背。在教学这个自然段时他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指名个别读。教师指导: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边读边想象。(读书时心里要想到所读的画面和情境)我们齐读。这些颜色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你能把色彩和景物连起来读吗?指名读。

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后两句谁来读?用一个字形容眼前的闰土?我们要学会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你能读出他的英勇无畏吗?这段话很有意思,有点像惊堂木一拍,像什么?

谁来用评书的方式来读一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点评。

画面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读出那种静态和动态的画面。生齐读。

作者用什么让我们觉得这景色很美?带着这种动静相结合的感觉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教师以评书的方式读课文,在学生的多次朗读中,不仅理解了这段话的意思,而且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就是“雁过无痕”的教学方法,这视为高超课堂教学

方法。

二、外貌描写的处理之妙

罗老师通过一个问题“请找找描写闰土的外表的句子”,让学生找出来并且读读,再让学生说说闰土是一个怎么的人。学生说出了闰土是一个勇猛无畏,憨厚老实的人。让学生知道要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而且罗老师还运用丰子恺对人物的绘画来分析鲁迅的写少年闰土的外表的写作特点,让学生知道了外貌描写不是把所有的特征都写上,而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两三点来写,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对学生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策略非常到位

整节课的安排非常紧凑,思路清晰,运用各种策略让学生真正走入了文本,理解了课文。

这节课的脉络是初读、梳理文章脉络、指导朗读、研读课文。罗老师按这样的教学流程,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结构,让学生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文章的重点部分,抓住文章中的第一段和外貌描写来朗读,这样的处理让课堂最有特色、最感人、给人印象最深刻。使学生在读中能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接着让学生品味课文时,抓住了重点字、词、句去细品,也抓住了文章的细节、动人处让人去回味。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能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罗老师在教学研读课文这一环节时,让学生找出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而且要用四字词语概括出来。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同时提升学生的概括

能力。

总之,这一节课让我知道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教学目标为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篇7

(师课件出示一段自我介绍的文字:徐俊,字沐修,号栖心斋主,别号横舟子。一个爱写诗、爱读诗、爱孩子的小学语文教师。) 

(师动情诵读《我想》片段:“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啊,望——蓝天是我的课堂。”在课堂里,我看见了30朵云彩,30朵云彩,每一朵都有神奇的想法:这朵云彩用眼睛看着我,他 

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只蝴蝶飞啊飞。 

师:变成一只蝴蝶在课堂里飞啊飞,可是你的心不能飞到教室外面。这朵云彩他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棵大树,在阳光下成长。 

师:好的,一棵大树。蓝天是我的课堂,这朵白云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株小草。 

师:变成一株小草,但是你不能无声无息。 

师:知道我刚才朗诵的这一段诗是哪篇课文里的吗? 

生:《我想》。 

师:课文当中是这样写的。(出示课件《儿童诗两首·我想》)我们唱和一下,一唱一和,我一唱,你们一和,很有味道的。 

(师生唱和: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 

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 

憧憬。) 

师:真好,我真的非常喜欢你们,你们帅呆了。童年是最美好的,就像冰心先生在诗中写道——谁来读?(大屏幕出示) 

生:童年呵!(师指出“呵”读 

na) 

生:是梦中的真。 

师:我的童年,已经是过去的一场梦,但那梦却是真实的,想起来令人心醉,是梦中的真。 

师:你们的童年呢? 

生:是真中的梦。 

师:你们现在就是美好的童年时代,美好得像梦一样。 

师:一起读。 

(生齐读) 

【点评:未成曲调先有情。上课之前,课堂便有了浓浓的味道。首先,课件首页是徐老师的简介加照片,以三味书屋为背景,中装折扇的徐老师潇洒儒雅,边上注着一行小字:“徐俊,字沐修,号栖心斋主,别号横舟子,一个爱写诗爱读诗爱孩子的小学语文教师。”其次,学习资料里给我们提供了两份教案,这两份教案的呈现,徐老师一定做过很多次思考,5次,10次,甚至更多,在许许多多的思考中,他最后择取了这两份呈现在我们面前,努力、严谨、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感动。再次,课前有几分钟的诗话酬唱,美的嗓音、美的诗歌、美的互动,特别是孩子们的朗诵,给人梦一样的感觉。】 

一、破题开篇 

师:今天的语文课,我们一起来读一个一百多年前的关于童年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师:“少年闰土”这四个字有两种读法。第一种,强调“少年”,该怎么读? 

生:少年闰土。(重读“少年”,中间停顿。) 

师:是少年闰土,不是中年闰土,也不是老年闰土。 

生:少年闰土。 

师:中间不要停顿开来。 

生:少年闰土。 

师:很好!再请两位孩子来读读。(生读题)还有一种读法,强调“闰土”这个人,该怎么读? 

生:少年闰土。(重读“闰土”) 

师:很好,少年闰土,不是少年迅哥儿。 

生:少年闰土。 

师:好的,不要咬牙切齿的,再读一遍。 

生:少年闰土。 

师:好。这篇文章选自鲁迅先生的自传体小说《故乡》。认识鲁迅吗?刚才课前你们看到的照片就是老师在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三味书屋前拍的。少年闰土是小说当中的人物。文章写的就是小说当中“我”的儿时小伙伴闰土。 

(师板书:“我”“儿时伙伴”“闰土”) 

师:小说的后面还写到成年以后的闰土。那么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该用哪种读法? 

生:第一种。 

师:对,强调少年时候的闰土,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少年闰土”)但是你们看,老师为什么给这个“我”加上双引号,知道为什么吗? 

生:知道。“我”不是我,“我”指闰土。 

师:对吗?想一想,请坐。 

生:“我”不是我,而是指鲁迅。 

师:是指鲁迅吗?这个“我”,不是指作者,是小说当中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有很多鲁迅小时候的影子。因为它是自传体小说,但是这个“我”不代表作者,也就不等于鲁迅。 

师:时间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当“我”回忆起少年时的这个伙伴时,脑海里有一个非常非常深刻的画面。(舒缓幽静的音乐起,师出示第一自然段,并范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从作者回忆的这个画面当中,你感受到作者回想起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我觉得作者是一种思念、向往的感情。 

师:是一种思念、向往的感情。赶紧打开课文纸,找找这段话,静静地去读这段文字,把你的感觉批注在边上。(生默读,写批注。)这里面有思念、向往的感情,还有什么感情?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留恋的感情。 

师:对。对逝去的童年伙伴留恋的感情。还有吗?还有怎样的感情? 

生:还有一种怀念的感情。 

师:是的。一种怀念的感情。写下来,写在课文纸旁空白处,做好批注。(生批注,师电脑批注。)再读到这幅画面时,这是一种让人思念的、渐渐远去的怀念。深蓝的天空中——(音乐起,指名读。) 

(生动情接读) 

师:是的,在记忆中,这个儿时的伙伴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多么令人怀念的一段往事。来,你读—— (生动情地读) 

师:是啊,这个美好的夜晚,有一轮金黄的圆月,还有那猹,都给“我”留下深深的回忆。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点评:起——定调、立意。徐老师让孩子们在课题的两种读法选择中明白,要强调“少年”闰土;让学生在了解文章主人公的时候思考文本介绍“我”为什么加引号,因为这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鲁迅。这篇文章虽然经典,但毕竟和学生之间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时空距离。如何用文本的魅力化解这种距离感呢?徐老师选择了用“读”立意。他用课件出示画面,配乐中唯美地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基调。徐老师用那份追忆、那份怀念,把学生的心与文章与课堂融合了,课文的立意也有了,一个学生一下就回答出了“思念、向往”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 

1.认识闰土 

师:这少年便是闰土。(切换课件,出示画面) 

2.浏览课文 

师: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再回忆起闰土的时候,你觉得留在“我”记忆中最有趣的是些什么事呢?不着急说,再浏览一下课文,把这些事情找出来。 

(生浏览课文,师巡回关注。) 

师:提示一下,你们可以用简单的小标题把一件一件的事情标注在旁边。 

师:好,来看一看,在作者的记忆当中,有哪些特别有趣的事儿?一个人就讲一件事。 

生:“我”看到他在抓鸟。 

师:他在抓鸟。没错,抓鸟这事儿没错,但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取一个概括性强,而且又比较有意思一点的。 

(生:思考) 

师:你们想,在哪儿抓鸟? 

生:他在沙地上抓鸟。 

师:在沙地上。这沙地跟平时的沙地不一样,这儿是——文章中是怎么说的? 

生:雪后的沙地。 

师:对了,雪后的沙地。怎么抓鸟? 

生:用竹匾。 

师:课文中有一个字——罩。来,你来写一下。 

(生板书“雪地缚鸟”) 

师:他写的不一样。来,读一读—— 

生:雪地缚鸟。 

师:雪地缚鸟。“缚”这个字很难写,他能写出来,非常棒。再看看课文,缚住什么? 

生:棒子。 

师:对了。你把那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我远远地将…… 

师:用绳子缚的是棒子,不是鸟。文中用哪个动词说的? 

生:罩。 

师:用“罩”字。这个“罩”字很有意思,你看,(板书“罩”)上面就是一个器皿,是一个罩子,下面一个“卓”。 

师:“雪地罩鸟”是一件事。还有吗? 

生:海边捡贝壳。 

师:海边捡贝壳。刚才用了四个字概括。你能不能也用四 

个字? 

生:可以,“海边拾贝”。 

师:写上去。 

(生板书) 

师:(在文档中插入批注)他刚才说“海边捡贝壳”,用的动 

词是—— 

生:捡。 

师:我以为他接下来要说“海边捡贝”了。为什么说“海边拾贝”比“海边捡贝”要好? 

生:读起来顺口。 

师:同样的意思,我们用字的时候有讲究,选择读起来更顺口的。这就是咱们中国语言的特点,注意音韵。你觉得“海边拾贝”这件事哪里有趣? 

生:我觉得拾贝壳有趣。 

师:拾到哪些贝壳了? 

生: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师:见过吗? 

生:没有。 

师:最为有趣的是—— 

生:鬼见怕。 

师:肯定是长得—— 

生:很恐怖,很丑。 

师:还有什么事儿?接着来。 

生:夜里刺獾(ɡuàn)。 

师:那个字读獾(huān)。是夜里刺獾吗?可不可以表示得更准确一点?自己再想一想。 

生:夜里刺猹。 

生:瓜地刺猹。 

师:写到黑板上去。 

师:为什么我会选她这个答案呢? 

生:因为她把面积缩小了,把范围缩小了。 

师:主要是地点,在干什么,讲得很清楚。 

师:还有一件什么事儿? 

生:吃西瓜。 

师:吃西瓜这事其实跟哪件事是一起的? 

生:瓜地刺猹。 

师:还有什么有趣的事儿? 

生:海边瞧院。 

师:海边瞧院是什么意思? 

生:课文中说“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这个是不是闰土讲的 

事儿? 

生:不是。 

师:但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闰土讲的还有什么事儿? 

生:潮汛来的时候有许多跳鱼儿。 

师:简洁地说。 

生:海边瞧鱼。 

师:“瞧”比较难写,用一个简单一点的字叫—— 

生:观。 

师:可以写“海边观鱼”。这个鱼和别的鱼还真不一样,是什么鱼? 

生:跳鱼儿。 

师:对了,是会跳的鱼。“我”觉得这种鱼特别有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有两个字特别有意思,“潮汛”这两个字,发现什么特点了吗? 

生:都是三点水。 

师:知道为什么吗?潮就是汛,汛就是潮。潮分潮涨、潮落,潮涨在前,潮落在后。就像“朝夕”一样,朝是早晨,夕是傍晚。潮涨的时候叫——

生:潮。 

师:潮落的时候叫—— 

生:汐。 

师:你看,汉字多有意思。 

【点评:承——演奏、合作。在整体感知部分,徐老师用一个问题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指导批注,渗透学法,归纳课文”的环节——当“我”回忆儿时记忆中的闰土时,还有哪些稀奇的事呢?这样的设计,不仅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更借助师生合作指导了批注阅读的实践,将学法渗透其中。这正是汪潮教授点评时所说的“环节上的大气是教学的大智慧”。课堂上,关于“潮汛”,“瓜地刺猹”与“夜里刺猹”,“拾贝”与“捡贝”,“罩”与“缚”的区别等,让学生亲历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四、披文入情 

1.发现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再来看一看,理解了“我”回忆的这四件事,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生:我有个问题。这些事都是闰土小时候发生的事,而不是“我”的事,这只不过是在闰土的讲述中,在“我”的梦想中实现的。 

师:都是闰土给“我”讲的事儿。我们现在来看一看,文章当中,给“我”印象最深最有趣的是事儿。可是先看题目,文章应该是写什么的? 

生:闰土。 

师:写人的。是不是出问题了?文不对题。鲁迅这个大作家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我们再来想一想,对于“我”来说,在见到闰土之前,“我”看到过这些事儿吗?经历过吗?这些事儿对“我”来说都是怎样的事儿? 

生:新鲜事。 

师: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事。(板书:新鲜事)都是怎样的事儿?还有一个词,都是—— 

生:稀奇的事儿。 

师:(板书:希奇事)这个“希奇”的“希”,我们平时是怎么 

写的? 

生:有个禾字旁。 

师:这里没有,因为鲁迅生活的时期是近代时期,用的是近代白话文,我们现在用的是“稀少、稀有”的“稀”,这个修改是有道理的。来,我们再来看一看,写人的文章为什么写到事情上去了?答案就在这地方,自己快速浏览,看看人跟事之间 

到底有什么联系,这当中有一 

句话。 

(师课件出示文本: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生:应该是“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这位儿时的伙伴带给“我”的只有这四件事吗?——无穷无尽。你从这儿发现了什么?写人的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事儿呢? 

生:借事抒情。 

师:抒发的是对闰土的思念。你看这些事儿都是在谁的心里? 

生:闰土。 

师:闰土的心里不仅有这四件新鲜事儿、稀奇事儿,还有——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儿。 

师:对,闰土心里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板书:无穷无尽)让我们近距离认识一下闰土。(课件出示插图:闰土和“我”)哪个是闰土?哪个是“我”?为什么? 

生:戴银圈的是闰土。 

师:对了,课文里说闰土脖子上戴着—— 

生:银圈。 

师:还可以从什么地方认出闰土? 

生:脸黑黑的那个就是少年闰土。 

师:用课文里的话说,是怎样的脸? 

生:紫色的圆脸。 

师:还有呢? 

生:那个正在比划着什么的少年。 

师:为什么? 

生:因为闰土在告诉主人公一些新鲜事儿。 

师:嗯,讲得非常带劲儿。很好。戴着红帽子的就是“我”,正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出来,闰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2.练说故事 

师:这四件事中,哪一个故事是最吸引人的? 

生:瓜地刺猹。 

师:那么我们就来学这个故事。先把文中写这个故事的句子找到,然后说给同桌听。等一下我们试试谁讲得好,开始吧。 

(生找句子,自由练说。) 

3.交流故事 

师:谁来试一试,把这个故事讲得很生动?(指名交流) 

生:月亮地下…… 

师:讲得真好(掌声),不仅讲得好,他讲得跟书上的文字不一样。发现了吗?有哪些不一样? 

生:把我和闰土对话的提示语省去了。 

师:这不是故事内容。省去了,真好。再请一个同学来讲。 

生:(屏幕出现改写后的文本)“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月亮地下……” 

师:讲得好。但注意一个字。(板书“奔”)还有一个读音是—— 

生:bēn。 

师:奔跑、狂奔。但是在这里读bèn,表示向一个方向跑去。 

师:再注意看这段话,这段话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每个句子都很短。 

师: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这么简短? 

(生答) 

师:自己再读读看,读着读着就有感觉了。 

(生自读) 

师:发现了没有,为什么句子都这么简短? 

生:因为这一切都过得很快,还非常吸引人。 

师:因为吸引人,会给人一种紧迫感。句子如果拖沓,那么长,有没有紧迫感? 

生:没有。 

师:你来读一读。 

生: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 

师:来,一起讲讲这个故事,紧凑一点。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篇8

一、精心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环境,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师生互动

教学实践表明,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双方态度和情趣呈正比例关系。在良好的气氛和心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思维就活跃,对知识的理解就快。由此可见,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其次就是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都恰如其分的给予表扬。从而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二、精心设计课堂,抓住每个问题点

1. 关键内容处提问。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有牵一发动全文,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关键的内容往往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如在学习鲁迅的《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时,教学的重点是要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见多识广的孩子。紧扣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闰土主要跟“我”讲了几件新鲜事?选择其中的一件事认真读读,找值得研究的词句仔细体会,从中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除了文章中写到的四件有趣的事外,闰土心里还有古怪、有趣的事吗?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在此过程中,抓住重点,问到关键,练在实处,课堂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2. 在蕴含思想处提问。在课文中,有不少句子隐有作者的写作意图,意思含蓄,往往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乃至文章的主题。教师若能准确抓住这些文句,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九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心创设情境,把握设置问题火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是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提问时机主要是:一是在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机。一般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再就是在研究探讨新知识的时候,在学生尚不完全明确或未知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突出重点。三是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此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学生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很不清楚。根据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复述,了解阿妈妮、大婶、小金花三个人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对志愿军战士的关心、爱护。然后提问:那你们说说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又做了什么呢?通过对中朝军民双方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的理解,来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难点,也推动了教学过程的进展。适时适机地提问是实现有效地教学的重要保证,使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四、选择好问题设置的对象,做到因人而异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精讲精练;教学效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050-02

小学的语文课时数是最多的,但是,语文教学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到了毕业班,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达不到预期目标。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教学效率意识。要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就必须注意精讲精练。

一、精讲――摆正师生角色定位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的论述,阐明了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角色定位,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既不能泛讲又不能不讲。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之所以遭到新课程的摒弃,就因为它违背了学生主体性原则。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主观性偏差,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和纠正。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有的学生说:“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显然,学生的认识,曲解了课文原意,脱离了文本价值。尽管学生的见解是独特的,教师还是要指出他认识的偏差,使他认识到,狐狸的行为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否则,学生的自主性将变为自由性,将导致价值观的错位。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不能泛讲又不能不讲,所以只能选择精讲。精讲是由师生角色定位决定的。

二、精讲――显现教师专业技能

“精讲”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精选。高明的教师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懂得如何取舍,精选教学内容。例如,华东师大教授郑桂华执教《少年闰土》,显现出娴熟的专业技能。在引导学生讨论“你心目中的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时,学生归纳出闰土的许多特点――害羞、见多识广、重友情……郑老师并没有满足学生的回答,而是相机进行引导:“闰土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一定要注意文章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的地方,如果只是细枝末节提到的就不是主要的,如‘害羞’就不是闰土的性格。‘见多识广、重友情、勇敢’,从很多地方都能看出,这就是闰土的性格。判断人物性格一定要看整体内容,整体把握。”郑老师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懂得了闰土的性格,还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取得一举反三的效果。

“精讲”还表现在教学语言方面。一位优秀的教师,上课后用不了多少话,就能吸引住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三言两语就使学生顿开茅塞。整堂课,教师上得轻轻松松,学生学得扎扎实实,真正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境界。反之,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知所云、一头雾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要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做到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二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确切、明白、简洁、通俗、优美、形象”。

三、精练――体现教学针对性

教师设计练习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练习要有针对性,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盲目练习、题海战术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会使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

教师设计练习,首先要根据教材特点确定练习的内容与形式,特别要注意课后的练习题。袁微子先生曾说过,课后的练习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但是,限于教材的篇幅,再完美的课后练习也无法满足各班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班级学生实际,补充设计一些练习。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下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这个教学设计,看似“突然想到”,实则是教师精心安排的。它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意思,又进行了写具体的练习,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指导学生把一段话写具体。

四、精练――兼顾学生层次性

目前,大多数教师布置练习,尤其是课外练习,往往采取“一刀切”方式。无论学生基础怎样,都要完成相同的作业。其结果,优秀生觉得练习索然无味,学困生则对练习望而生畏。优秀教师则不然,他们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兴趣设计课外练习。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差异,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D等组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一组。基础差的可以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练习,有余力的可以做些难度较大的练习。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创造了语文教育的奇迹。他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又长期当两个班的班主任,还教两个班的语文课。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负担。然而,魏书生却应付自如,并取得优异的成绩。魏书生老师可谓讲求教学效率的典范。他在设计练习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其中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留作业。但是,并非放手不管。他与学生讨论决定,每天必须完成的一项作业――每人每天必须写够500字。至于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这样的练习,使习题的知识功能、评价功能和教育功能三者并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篇10

(郸城县城关二中河南郸城477150)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里,仅就“激趣”环节作研究分析。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是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

五、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