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设计自动化十篇

时间:2023-05-05 09:50:58

非标设计自动化

非标设计自动化篇1

关键词:非标;自动化设备;设计

1、非标自动化设备特点

非标自动化设备的主要加工方式是采用普通机床或者数控机床,并采用夹具或者是夹具与刀具结合的方式进行测量。用于测量的装置大多是通用型的。数控机床由于机构的限制很难完全满足产品的精细化要求,为了有效保证加工质量,很多情况下也会采用试切法与划线的方式用来加工。非标自动化设备的产品设计大都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设计,不仅简化了绘图设计的步骤,也极大的提高了绘图的精确性,常用的计算机绘图软件有 Auto CAD 、SolidWorks等。很多装配图可以利用Auto CAD 制图软件依据机械制图标准进行绘制,也可以利用SolidWorks等三维绘图软件转换成二维装配图。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绘图软件都要保证视图与尺寸设计要符合加工标准,产品的表面粗糙度等数值都要有明确的标注。图纸设计完成后,要按照企业的要求输出产品渲染图,为了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可以对图纸进行染色,方便加工工人识图。

2、非标自动化设计

非标自动化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加工标准设备无法加工的产品,在非标自动化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提高设备质量、生产效率,并且还要保证整个产品产生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非标自动化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熟悉和掌握客户对产品的实际需求,要对设备的加工生产环境有初步的判断。其次,要能够根据客户提出的产品需求,经过设计人员的分析和讨论,制定出产品生产工艺、设备参数。最后,要在满足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之上,设计出设备的整体结构图、重要零件图、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等。在完成对方案的设计工作之后,需要对设计方案的可靠性性、经济支出成本、产品质量等内容进行评估,并能够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已经设计的结构进行合理的修改。如果客户对最后的方案比较满意,就可以确定方案,并转交工程部门,工程部根据确定的设计方案列出零件请购单、产品制造价目表、设备装配图、主要部件零件图等内容。

3、非标自动化设备设计的关键问题

3.1、注重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非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质量,为了使非标自动化设备的生产过程更加高效,产品质量更加优良,必须要保证设计工程师要具有丰富的自动化设备理论知识,并且还要拥有能够按照客户的使用需求进行产品研发设计的能力。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成熟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会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设计出|量合格、外观精美、高效节能的非标自动化设备。在非标设备设计过程中,设计工程师应该对设计过程的全部环节进行仔细的研究,要更加注重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力求避免因设计问题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设计人员还需要充分重视设备的简单操作性,要简化操作流程,减少操作步骤,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保留一定的空间,留给接下来的维修工作。设计工程师在产品设计之余,要不断对本专业的先进知识进行学习,要能了解非标自动化设备设计的前言技术,能把握本学科领域内的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并且还要善于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进行讨教,争取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争取实现非标自动化设备的科技新突破。

3.2、重视计算机辅助软件对设备的模块化设计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全世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工程师们也研发出了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其中CAD 绘图软件就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这款软件不仅使用方便,并且简单易学,即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人员,也能很快熟悉它的绘制方法。除此之外还有SolidWorks,UG等三维绘图软件,它们都具有图形绘制、图形修改,信息交换,支持多种平台的特点,并广泛应用于在室内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土木工程、地理信息、机械设计、电器电路等领域。在非标自动化设计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能够有效降低制图员手工绘图的难度,并且修改也会变得更加方便。CAD绘图软件具有简洁的操作界面,设备设计过程中需要的相同的零部件,可以采用复制、镜像、阵列等操作进行,极大的缩短了绘图时间,对标准的螺栓、螺母、轴等零部件可以直接调用,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绘图的重复操作步骤。机械设计绘制完成以后,可以直接将图纸保存在计算机或者移动存储设备中,非常便于图纸的交换与管理。

3.3、合理的选择设备设计材料

非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必须要满足设备的功能要求,要能保证自动化设备在实际运转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平衡性以及可靠性。因此在设备设计过程中,必须合理选择零部件的材料,要使产品的材料能满足设备的抗冲击性、抗腐蚀性、抗震动性、适应温变性等要求。要在满足非标自动化设备的质量与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用经济成本低、市场上常见的标准件。设备的设计不仅要保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还要使非标自动化设备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尽可能的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3.4、提高设计的易用性

机械设计人员在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机械制造车间工人养成的操作习惯。设备中的制造工艺应该采用车间工人能够快速学会和掌握的方法。尽量不要制定新的加工方法,避免出现标新立异的现象。在满足产品的要求基础之上,尽可能的要提高设备的易用性。机械控制的操作界面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简化操作人员的步骤,使车间工人能快速接受新设备的使用方法。设计人员要认真编写机械操作使用说明书,保证语言和内容的通俗易懂,有效提高企业的加工制造效率。

4、结束语

非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质量关系着工业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在非标自动化设备设计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不断提高设计水平,使非标自动化设备得生产具有较高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建.非标自动化设备的特点与创新设计[J].工业技术2016,(18):6.

[2]方丽群.浅谈非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J].山东工业技术,2015,(10):251.

非标设计自动化篇2

关键词:非标电梯;快速设计系统 ;参数化设计;非标模块系列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快速满足电梯产品的大量客户定制需求,实现快速设计目的、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依据企业的实际设计状况,结合产品配置设计技术、模块化技术与参数化设计技术。将非标电梯产品部件划分为三大模块:标准配置部件、参数化设计部件、非标模块化系列部件,这些部件分别按产品配置设计、参数化设计、模块系列化选配处理,处理后再以设计书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单台电梯的物料BOM。最后依据上述思路,构建了基于EXCEL的非标电梯快速设计系统,并成功在无机房电梯合同中批量试用和验证,实现了非标电梯的快速设计。

系统的构建原理

目前面向订单的电梯设计流程,总原则上都是依据订单的需求,结合企业的标准产品库先进行配置设计,然后针对无法配置的结构模块进行手工非标处理。针对目前非标设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80%重复性非标设计工作,主要集中于轿厢的长、宽、高变化,附加重量的增加,开门尺寸的改变。针对这种类型的非标设计,可以采用模块系列化技术、参数化设计技术相结合方式,实现自动化的设计。轿厢三个方向的尺寸参数变化,主要涉及轿厢壁板组合变化、轿顶、吊顶的规格变化,适用于模块系列化进行处理;而轿架方面的变化则较为复杂,涉及上轿底、轿底架、上横梁、下底梁等部件变化,适合于参数化的自动设计;开门尺寸的变化主要涉及门灯横梁、操纵壁、前壁和轿门的规格变换,也较为适用于模块系列化进行处理。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一种结合产品配置设计、模块化技术与参数化设计技术的总体设计思路。将非标电梯产品部件划分为三大模块:标准配置部件、参数化设计部件、非标模块化系列部件;这些部件分别按产品配置设计、参数化设计、模块化选配处理,处理后再以设计书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单台电梯的物料BOM。标准配置部件主要是一些通用的电梯配件如:导轨、导轨支架、曳引钢丝绳、曳引机、限速器等;这些部件主要依照其使用条件进行自动配置设计。参数化设计部件通过参数化进行自动设计,主要包涵轿底架、上轿底、立柱、顶部吊挂、轿顶等部件。模块系列化部件主要依据参数进行模块配置设计,主要包涵轿厢、轿门、门灯横梁、前壁板、操纵壁等。具体原理如下图所示:

图1-1 非标电梯设计原理图

选用EXCEL软件平台

在3D软件和EXCEL软件之间,选用EXCEL作为开发的平台,主要是考虑以下因素:

3D软件大部分仅使用于产品的研发阶段,在应对合同订单的快速设计中的应用不多。

企业历史累积下来的2D图纸、扫描图纸资源,缺少参数化、模块化的3D模型。

采用3D软件平台,开发周期长、成本高、不易维护和移植于其它梯型中应用。

EXCEL软件的优点: EXCEL本身内置了大量的函数,具有强大的实时计算和逻辑判断功能,且集成有VBA二次开发工具,是一个优秀的开放式平台,为系统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系统的实现与构建

非标电梯产品的设计,可依据部件的属性不同可分别采用配置设计、模块化配置设计、参数化设计方法进行处理。针对通用部件的配置设计,我们可借助企业现有的自动配置设计系统完成;而针对合同个性化要求部件,可采用非标模块化与参数化设计相结合方式解决,并将其自动设计生物料BOM 整合至企业现有ERP系统中。系统包含两个功能模块:模块化配置设计模块、参数化设计模块。

3.1模块化配置设计模块的构建

系统非标模块化模块是基于非标系列化、通用化思想而建立的,因而其建立遵循以下步骤:

制定非标规则和划分系列化范围

非标规则和系列化范围是实现通用化的非标部件的建立的依据,通过建立起相对完善非标规则和系列化范围,才能达到大量应对非标的目的。通过对目前最常见的非标类型(轿厢加高,轿厢宽、深变化,开门尺寸变化,附加重超标)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关设计规则和系列化范围(如:轿顶高度系列范围、轿厢深度变化规则等)

根据系列规划创建相应的非标部件

依据非标系列化的规划和规则,逐步创建非标部件。按照目前最常见的非标类型创建系列模块化部件(如:轿厢左、右前壁,门灯横梁,轿厢壁板,轿门,厅门,吊顶、轿顶等相关部件)。

非标部件库和管理界面的设计

对于创建的系列化非标部件,借助EXCEL平台,构建非标部件库,依据部件的关键特征参数进行管理并创建使用平台,使用界面见图3-1。实际使用中,只需输入相应的设计特征参数,EXCEL平台通过运算就可自动选配出所需的部件配置。

图3-1

3.2参数化设计模块的构建

参数化设计模块主要适用轿架、轿底、井道顶部吊挂等复杂部件设计;其构建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参数化所适用的非标范围

要实现轿架等部件参数化非标设计,首先必须明确本其非标适用范围,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设计的复杂程度及其安全性。参数化模块主要是实现常用的轿架宽、深、高非标设计的自动参数化设计,如果尺寸变化较大,我们需要考虑轿架的强度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因此,这里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现有的轿架结构在宽、深、高变化时,其结构强度在多大程度上不需要进行加强设计。

结合该梯型(以无机房电梯为例)开发设计时的试验数据结和以往的设计案例,并对电梯曳引条件和曳引钢丝绳安全性、顶部吊挂部件及轿底梁强度(轿架的关键受力部件)进行分析和校核,得出下表3-1适用的非标范围:

非标范围参数(表3-1)

2) 图纸参数化设计规则的整理

在参数化过程中,图纸的设计规则完善与否非常重要,其直接关系到系统生成的数据准确与否。因此在构建过程中,需要针对图纸中不完善的设计规则,自行进行总结归纳,使其适用于EXCEL程序的表达。

3)系统界面设计与后台程序开发

版面设计、规划与布局是否合理、清晰是本系统能否实现的基础。为了能使自动设计计算系统具有易用性、通用性、数据可维护性等相关特性,并可适用于生产制造,以及方便设计资料发放管理,对系统的界面进行了精心的设置(见图3-2、图3-3)。

系统的核心是开发基于Excel的VBA 程序,对设计规则的进行运算与处理,实现参数化自动设计,生成适用于指引生产的非标部件设计说明书(见图3-3)。

实际应用中,只需在参数输入界面(图3-2)输入参数,点击“生成非标设计书”就可生成所需的非标部件设计说明书(图3-3)。

图3-2

图3-3

结 论

本文针对电梯产品存在大量按客户需求定制设计的状况,提出了一种结合产品配置设计、模块化技术与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快速设计思路,并借助Excel平台成功构建了非标电梯快速设计系统。此系统已在一批实际合同中试用并得以验证其正确性,其优越性明显,能有效提高设计效率,易于维护,开发成本低,可方便在不同梯型中移植应用,为企业提供一种快速应对市场的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彦超.面向订单的产品分级约束布置设计与非标单元转化技术研究.[学位论文] 硕士.2010

[2]陈洪军, 陈新度, 陈庆新. 基于KBE和WEB的机电产品知识模型的建立[J]. 机电工程技术. 2011(05)

非标设计自动化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程、标准,深化合规达标创建,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大标准实施指导检查与监督,促进非煤矿山科学开采、高效利用、安全生产、绿色环保、矿地和谐,着力提升非煤矿山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为非煤矿山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全市非煤矿山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达到下列6个方面18项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矿山生产建设依法合规。证照齐全,程序完善,遵纪守法;

2、矿山生产经营高效有序。管理规范,运转高效,安全环保。

(二)开发利用。

3、矿产资源开发按照核准(备案)内容和批准的开采设计实施;

4、矿石开采和选矿加工工艺、设备先进适用,能耗达标,资源开发利用“三率”符合设计指标要求;

5、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采选加工方式,开发与保护并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6、保护和充分利用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各类废弃资源。

(三)生态环境保护。

7、废气、噪声、作业扬尘防治措施合规达标;

8、固废、废水等废弃物放置、处置、排放合规达标;

9、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等措施,开采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

10、落实露天采场、排土场、废石场、尾矿库、塌陷区、采空区的覆盖、绿化、充填等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发生;

11、积极创建绿色矿山。

(四)安全生产。

12、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常态化;

13、安全生产系统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

14、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等级巩固提升;

15、按矿山设计规范组织建设生产,无边建设边生产、不验收合格投入生产、超能力生产行为;

16、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有效防范一般事故。

(五)科技创新。

17、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进生产技术工艺装备现代化、开采机械化、选矿加工自动化、关键流程数控化、生产与安全管理信息化;鼓励有条件矿山提升采选智能化水平。

(六)矿地和谐。

18、企业诚实守信,加强职工人文关怀,矿地共建共享。

三、重点任务

重点从提升企业基础能力、深化对标达标、组织开展标准化活动等方面,扎实开展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

(一)提升企业基础能力。

1、严格依法合规办矿。全市非煤矿山行业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严格遵守矿产资源、规划建设、生态环保、安全生产、行业管理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升非煤矿山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2、不断提升矿山硬件条件。新建和改扩建非煤矿山必须符合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要求。现有矿山要加大升级改造,提升矿山技术装备及标准化水平。及时淘汰非煤矿山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和工艺。不具备改造升级条件,达不到相关强制性政策标准要求的,依法通过资源整合、关闭等市场或行政方式有序退出。

3、夯实矿山标准化管理基础。进一步完善非煤矿山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按要求配备采矿、机电、通风、地质、测量、爆破作业等专业技术力量,完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管理,加强员工培训,强化作业现场管理,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参照《非煤矿山企业标准框架体系参考目录》(附件2),建立健全并实施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三大标准体系所构成的矿山企业标准体系。

(1)加强技术标准化:突出技术标准在企业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切实加强技术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各种类、各层次技术标准的贯彻和实施。通过技术标准化管理,在标准化管理的科学方式和正确思维指导下,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内部统一协调的技术管理系统,促进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全面贯彻、实施,实现管理目标。

(2)加强管理标准化:重视管理标准的制定、执行和考核,实现企业管理标准化。在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矿山自身实际、切实可行、便于考核的管理标准并认真组织实施;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对管理标准化的绩效进行考核,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及时纠偏;克服以往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忽视管理标准化的倾向,保证矿山技术标准化管理得以持久和有效,杜绝管理中的非规范化行为的出现。

(3)加强工作标准化:结合矿山实际,研究规定各岗位、各个具体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尽的职责和应有的权限,对各岗位工作的量、质、期以及考核要求做出规定,科学制定工作标准;认真组织实施工作标准;对工作标准的完整性、贯彻情况、取得的成效进行严格考核。

(二)深化对标达标。

1、深化非煤矿山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关于非煤矿山建设工程管理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认真贯彻落实《省非煤矿山管理条例》,按照《省铁矿等十四个矿种采选行业准入标准》(皖经信非煤〔2018〕32号)、《省非煤矿山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定》(皖经信非煤〔2015〕301号)、《省非煤矿山采矿工程初步设计编写大纲》(皖经信非煤函〔2010〕909号)、《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生产技术规程》(DB34/T2317-2015)等要求,进一步提升非煤矿山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2、深化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非煤矿山企业要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3300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安监总办〔2014〕49号)和相关要求,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等级。

3、强化非煤矿山作业扬尘防治。按照《省非煤矿山管理条例》和相关标准,深化矿山开采区、矿石加工区、矿区专用运输道路、成品料堆场、排土场等重点区域和剥离、穿孔、爆破、铲装、破碎、筛分、堆存、运输等重点作业环节的综合防尘措施,实行全过程有效防治管控,从源头上减少扬尘污染。生产矿山防尘措施覆盖率达到100%,矿山主要运输道路,矿石加工区道路及作业场地基本实现全面硬化。

4、推进非煤矿山绿色发展。按照《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号)、《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方案(2017-2020年)》,对照国家、省、市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标准和要求,以绿色矿山创建为抓手,推进非煤矿山的绿色发展。新建非煤矿山要100%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生产矿山加快改造升级,逐步达到要求。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指导检查非煤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三)开展标准化活动。

企业标准化是一项需要企业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工作,非煤矿山企业应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标准化知识普及宣传和重要标准的宣讲、培训;开展标准化绩效评价、问题研讨及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职工标准化知识的积累和自觉践行标准化的意识,使企业标准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方法步骤

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总体时间安排为2年,至2021年底结束。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4月底前)。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现状,制定本地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活动的目标、主要工作任务及实施步骤。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主管部门要精心组织进行动员部署,向非煤矿山企业宣讲行动方案,使其明白行动内容、标准和时间节点要求,从而自觉的做好自身工作。各县区的实施方案请于2020年4月底前报我局。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5月—2021年10月)。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主管部门围绕提升行动的目标要求,督促矿山企业对照《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重点对标目录》(附件1),认真梳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和具体改进计划,以提升企业基础能力为出发点,深化对标达标,开展标准化活动,有计划、按步骤的加以推进。要充分发挥非煤矿山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和调度,确保提升行动扎实有效开展。各县区辖区内非煤矿山企业自查填写《市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计划表》(附件3),并于2020年9月底前汇总报我局。

(三)总结提升阶段(2021年10月—11月)。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主管部门认真总结本地开展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的情况,总结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和建议。各县区总结材料于2021年10月底前报我局。

五、工作要求

(一)坚持目标导向,强化责任担当。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管理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开展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的重要意义,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增强行动自觉,积极宣传国家标准化的方针、政策、法规,把组织开展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作为加强行业管理的重要抓手,全过程抓紧抓细抓实,确保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扎实开展。

(二)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过程管理。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多措并举,指导非煤矿山企业全面查找标准化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专项行动的具体内容、目标要求、工作措施、进度安排等要素,制定问题清单,建立整改提升台账,保障矿山标准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强调度指导,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的督查,督促企业逐条逐项推进落实。

非标设计自动化篇4

[关键词]标志设计 风格 发展趋向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J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175-02

数字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在数字媒体技术的有力推动下,标志设计艺术的内涵与外延都产生了变化,人们的思路、意识、观念、审美等也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改变,人们已不再仅仅追求传统的、大众的视觉表达,而是在艺术设计的实践中探索这样那样的新的视觉语言。

一、标志的简述

何为标志?标志是一种有着象征内涵和意义的信息符号,就是用准确而特定的文字或者图形,利用某种媒体技术展现出来,标识事物某种特征的视觉符号。标志不只具有单纯的标识和识别的作用,它还具有性质、目的、内容、情感等特点。当今时代,随着“地球村”的出现,公共符号、国际标识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在世界各国的广泛普及。当下,标志设计已经在社会的所有领域之中被普遍应用,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着独到的意义和影响。

二、标志设计特征的历史演进

(一)工业革命之前与“工艺美术”运动时代的标志设计特征

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的标志设计当中,主要的是以手工业为中心的设计。这个时期的标志设计还没有出现细致的分工,标志设计人与标志制作人常常是同一个人,而标志设计的服务对象也常常是贵族阶层的名流和权贵。社会层面中支撑整个标志设计工作的基本是皇室、贵族、教会和新产生的资产阶级人群。而位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大众是不会尊享到标志设计的成果的。因此,为了使贵族阶层满足荣华富贵、显示高贵地位的心理需求,标志设计就自然而然地显示了奢华、做作的时代特征。

(二)新艺术运动与装饰艺术运动时代的标志设计特征

新艺术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对于19世纪充斥欧洲的繁复做作的维多利亚设计风格产生了强烈不满。这个时代的标志设计特征是借鉴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对矫揉繁琐风格的反对。基于对手工艺的爱好,和对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的反对,这一时期的标志设计风格的追求与探索,是以动物和植物的纹理作为设计的灵感动机,应用曲线和形体作为形式载体,倡导自然主义,模仿自然生态来进行标志设计。新艺术运动与装饰艺术时代的标志设计,注重运用装饰和线条来表现标志的艺术美。这个时代的标志设计特征,是表现细腻,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三)现代主义时代的标志设计特征

20世纪初叶,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社会的发展开始呈现出在动荡中不断分化、重新改组的局面,这也推动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与对现代设计艺术的探寻。现代主义标志设计发端于20世纪之初的欧洲,20―30年代进入高潮期。要特别指出的是,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把现代设计艺术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形式上对此后的标志设计影响非常深远。现代主义标志设计注重统一与和谐,喜欢运用简洁明了的几何图形来开展理性的构图造型,否定装饰主义,强调装饰即罪恶、简洁才是美、少即是多,强调美在比例、美在关系。这一时代的标志设计基本上是靠圆规和直尺来绘出的构图造型。

(四)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标志设计特征

经济与社会的历史变革带动了标志设计艺术的变革,到了20世纪60年代,很多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丰裕社会”开始出现了。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再只注重功能的提升,而是更注重在标志设计中要包含带有装饰性的内容,他们喜好的表现形式,是富有变化的、装饰的、反传统的,同时又有个性的、人情味的标志设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审美需求下,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标志设计的特征。后现代主义的标志设计,是采用拼接、混合与提炼的手法,用现代主义标志设计的构图和审美做出折中主义的处理,而不是一味地、纯粹地回到历史的原有特征。

三、现代标志设计的新特征

(一)标志设计越来越多地向纯字标发展

2010 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可以看到很多赞助商的品牌标志,我们领略到在众多广告种类中,品牌标志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力,更证明了文字在信息传播中具有的非凡沟通能力。在这种设计大背景之下,标志设计明显地已经向纯字标发展。

1.汉字字标。汉字是在图画、象形文字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形、音、意兼备的方块字。汉字也是当前各国中继续使用的唯一一种文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字自身的架构就是一个结构严密、体态美观的图案,非常具有视觉上的美。从仓颉造字以来,汉字使用了两千多年,其间经过字形的数次变化,真草隶篆行等等字体都早已经非常完美、独具特色,对于标志设计的所有要求,汉字都已经具备了。还有,伴随着东方文化对当今世界影响的扩大以及汉字设计技术在计算机中的顺利发明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各国设计师都看到了汉字标志的设计益处。我们不难发现,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标志设计,都先后运用了汉字图形标志,反过来说,这些标志的迅速传播也推动了汉字标志的进一步成熟。

2.拉丁文字标。在当今世界,各国设计师运用拉丁文字开展标志设计非常普遍,而且占的比重很大。当前,有60多个国家在使用拉丁文字,因此拉丁文的运用非常流行。拉丁文字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优势呢?因为拉丁文字的字母都呈现出几何形状,其组合形式丰富而有序,而且种类很多。还有,经过多年发展,拉丁文字设计现在已比较成熟,因此在标志设计中拉丁文字优势很大。当然,从标志设计的图形化需求来考虑,拉丁文字特别有助于各种元素的便利组合,有助于推广系统化的视觉品牌。

(二)标志设计呈现出立体的多维空间

我们都知道,作为平面设计的一种形式,标志设计从根本上还是在二维空间中进行。经过了长期的程式化的二维设计发展,设计师们已经开始探寻新的设计灵感,在此基础上打破了设计空间的窠臼,创造出崭新的设计形式。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设计师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就能进行空间的设计,通过电脑设计出的抽象图形能表现出错位、渐变的多维立体空间,这种抽象图形使人们不再停留在以往仅仅作为几何图形的固有认识,标志设计师的思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模式。越来越多的当代人已经不再对呆板平面的传统标志设计风格感兴趣,他们更倾心于新颖别致的多维标志设计。后者不仅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它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思维角度和探索意识。这种对于多维空间的审美态度恰恰传达了当代人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追求。譬如,上海世博会的标志中,多维空间设计的特征就体现得非常充分,人们看到其造型,就能激发人们对其象征寓意的认同。正是这种多维特征,非常真切地传达出上海作为东方的国际化大都市飞速的发展和崭新的面貌。

(三)标志设计日益凸显民族特色

当今世界,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我国的标志设计中越来越多呈现出国际特色的设计风格。但是,设计师们已认识到只有充分吸收本民族传统的艺术精华,方能给自己的标志设计带来更大的活力。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我们的先人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艺术。这些艺术,其样式无论是建筑或者雕刻,是绘画或者服饰,都为当代的设计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和样本,再加上当代世界各国都越来越注重发掘本民族的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借此弘扬其民族精神。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都开始注重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来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新的突破口,很多的标志设计作品都体现了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因此传达出独到的艺术魅力。更富有意趣的是,西方人越是对这种民族化的标志设计感觉不可思议,我们中国人越感觉亲切,恰恰证明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美学观点。在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中,常常能见到书法、绘画、玉器、青铜器、古典建筑、传统服饰的踪影与痕迹,这不仅表明了设计师的纯粹模仿和借鉴,更体现了设计师向传统致敬,向传统学习的设计理念,这些深刻反映民族特色的标志设计让我们倍感亲切,倍感温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心怡.数字化时代的标志设计新趋向[J].包装工程,2008(7).

[2] 陈小南.从数码技术及传播媒体的发展看标志设计的新趋势[J].装饰,2000(6).

[3] 靳埭强.企业形象设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非标设计自动化篇5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因素,本文拟就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这些设计作新的审视.

一,对教学目标设定的新审视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已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迈进了一大步,如仅以认知为课堂教学目标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有差距.素质教育首先要有教学目标的素质化.

一是教学目标重心应向非认知领域转移.当前,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大多仍是以认知为核心的,非认知目标仍是一种附属和点缀.表现在一方面目标设定中非认知目标往往可有可无或空泛含糊;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定向,调节和评价大多以认知目标为依据,学有余力时才顾及非认知目标,或者有人听课时才"贴"一些标签.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诚然,作为基础教学而言,认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创新的基石,没有一定的知识具备,缺乏必要的基本技能,即使有着创新的火花也会熄灭.但在创新机制中,基础知识主要提供的是材料支持,相对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非认知因素来说,它是较为被动和次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并不难,人们常常可以直接应用前人创造的成果,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因此,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目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目标是相同的,这种按统一标准设定的目标,必然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另一基本特征.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一种资源.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因人定标,因材施教.要制订面向全班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制订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二,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的新审视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难,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由于学生难学致使教师难教.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目标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教学重点,难点的多样性.但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重点和难点设定几乎都是在认知领域,很少见到有非认知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的.当我们把教学目标从认知向非认知扩展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相应扩展,当我们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转移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转移.人们在目标扩展和转移的同时,重点和难点的按兵不动也反映了人们观念并没有真正的转变.

目标的多元化要求重点难点的多元化,非认知目标比认知目标的落实更重要更困难,更难见效,因此在许多时候我们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非认知领域的.如高中生物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部分内容,如果仅从认知角度来看,只需几句话就可概括,然而这些部分的教材内容中却包含了丰富的非认知因素,如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这理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对教学策略设计的新审视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多年来,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了不少实践和创新,不断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这无疑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素质教育特征的.但由于教师"自我中心"意识的顽固和沿袭传统的惰性的影响,或者是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状态还未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例如,"自学辅导法"不失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一种好的方法,但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往往是帮助学生确定好学习目标,同时将教材的知识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程序,学习计划都是教师帮学生订制订的,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定向的机会.教师期待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着教师指定的目标和思路进行;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也是依据教师制订的学习目标,教师的评价指标和准则来完成.又如,"引导发现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实证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也是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往往已不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和甄别;在"发现"过程中也不会遇到困境和挫折,也没有新的思路和方式;"发现"的结果自然也都是教师所预期的.这样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无从得到真正的体现.

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着重思考下列问题:

一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如:①引导学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②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③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④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 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

进目标的达成.⑤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包括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落差较大,课堂教学起点准确定位是保障不同层学生都吃饱,吃好的关键.习惯的"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上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了中下等生的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但最终以落脚优等生为归宿.有的教师提出"抓中间促两头",以中等生为教学起点,这比起"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来得公正一些,但这是以优等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部分无效和低效学习时间为代价的.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没有分层的教学过程是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的.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加以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对教学媒体选择的新审视

教学媒体是教学设计中要涉及到的物质条件.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先进.除了传统的挂图,模型,标本及实验设备外,录像,投影,录音等设备也已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运用也已不再是新鲜的事.但从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来看,还需要在教学媒体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拓展.

一是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我们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实践活动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我们的教材与国外的相比,实践方面已明显不足,而在我们相当部分教师的教学中实践又被大大削减了,许多学生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或教师讲实验.如果不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话.

二是要重视研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在信息时代具有其他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各种公开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已不鲜见,这些多媒体的课件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大多数课件在交互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中足,直接带领学生网上冲浪的更少.因此在研究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时,要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上花功夫,特别要尽量创造条件进行网上的教与学.如带领学生到网上去收集信息资料,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非标设计自动化篇6

关键词:非物质设计;数字信息化;虚拟化;情感体验化;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95—01

一、非物质设计的概述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设计学界开始探讨设计向后工业社会过度和未来的设计走向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电子信息空间的虚拟化设计、信息设计、网络界面设计等概念,这些设计涉及数字语言和程序化等非物质特征,因而提出非物质设计概念。“非物质设计”是非物质社会的产物,是以信息设计为主的设计,是基于服务的设计,它是集合人们了的思想、观念、审美、艺术与文化等而形成的一种设计观念,它相对物质社会的物质设计而产生,尤其当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时候,“非物质”设计这种概念就应运而生,因此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它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

二、物质设计和非物质设计的相互关系

非物质是相对物质而言的,在哲学中物质是在人们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的事实,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属性。 “非物质”的概念没有否定物质,而是基于物质的,非物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只不过是脱离了物质层面。尤其在信息化时代里,我们的物质实体与软件产品共存,机器生产方式与数字化生产方式共存,物质设计与非物质设计共存。两者互为联系和基础,紧密结合。物质设计中有着非物质性考虑(产品的设想、构思、形状、颜色),非物质设计借助物质形式才能得以实现。

三、非物质设计的特征

(一)非物质设计的虚拟化

随着网络的发展,非物质设计的虚拟化的体现莫过于虚拟购物、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虚拟交易市场的形成,在现阶段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网上试穿衣服,网上逛商场,世博会期间我们还可通过网上世博浏览世博会上的各个虚拟展区,为那些没有时间去到现场参观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参观机会。非物质设计的虚拟化不仅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和体力,还能避免出行带来的对社会环境造成的不经意的污染,而成为一种绿色旅游,实现了一种低碳生活,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非物质设计的情感化和体验化

非物质设计不是单一的平面设计,非物质设计是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吸取了以前许多的艺术形式之长,它集合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强调非物质设计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互动的设计增加了我们的情感化体验。就如现在很热的虚拟博物馆建设,它在展馆设计上不仅仅单纯的是一种产品的摆设和图片的展示,它通过声、光、电立体组合,设计出能刺激人的五官身体感觉,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当我们来到古陶器时期,我们看到可能不只是一个孤零零罩在玻璃内的陶器,非物质设计可能会在玻璃罩上做一些互动设计,当你触动玻璃罩上的某个按钮,它会通过电影的形式给你展现一段视频,让你了解陶器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另一个按钮通过提问的方式,智能机器人给你自动答复,让你了解你想了解的东西,通过各种互动的形式,让你感受到回到陶器时代,立体的体验,增加对其的了解。让你的更深刻的体验,从而可以使我们更加有情感化的感受去理解它,大大提升了人们的感官体验。

(三)非物质设计的人性化

随着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和发展,相比较它与传统的键盘、鼠标的交互方式,非物质设计更加对注重人的心理特征、感觉特征的感受。非物质设计更加注重“人”这个主题。非物质设计从静态的、理性的、单一的、物质的创造向动态的、感性的、复合的、非物质的创造进行转变,将人们的要求情感化、个性化设计,多功能、超功能设计,小巧、轻便、无污染的设计为追求目标,并试图将这些功能融为一体。产品不再是机械的、静止的产品,非物质设计注重情感心理的人性化设计,更加注重设计的交流和互动,注重与消费者的交流与沟通,重视人文文化和民族特色,更加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内涵。给消费者以情感化的体验,满足了技术和高情感的平衡。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是追求功能、科技、情感、效用多位一体的产物,是一种以服务为核心的消费方式,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非物质设计伴随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和成长,和我们的设计时代背景紧密相连,非物质设计在各个方面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非物质设计相对物质设计而言,它有诸多的优势,比如更加人性化,更加环保,在后工业社会中,它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所以非物质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标准和功能需要,它更表达了我们对这个社会的理解,反映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以非物质的形式促进着我们社会的发展。

非标设计自动化篇7

[关键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激励机制的设计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恰当的机制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更好地实现公司预期经营目标。根据目标管理原则,控制好组织成员间分工与协作的努力水平,将是最终实现公司赢利目标的关键。在公司组织理论中,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基于激励机制的合理设计方面。同时,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激励机制进行设计,关键还在于机制的实施效果能满足“激励兼容”的要求。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传统,笔者还将地域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嵌入“激励兼容”的实现过程中。员工所处地域的非正式制度,将作为外生解释变量影响他们的行为偏好。

2 公司管理中“激励机制”设计的分析框架

所谓“激励兼容”效果,可以理解为:管理者在提供一个有关激励机制的制度安排后,该制度性安排既能满足员工自利性行为偏好的同时,使其行为后果又能达到管理者所预设的组织目标的效果。

(1)关于“激励兼容”的分析框架。“激励兼容”思想源于赫维茨的机制设计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始于赫维茨20世纪60年代的开创性文献。在赫维茨的定义中,“机制”被描述为一个信息系统和一个基于信息系统的配置规则。在此基础上,机制设计理论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一个想要达到的既定目标,能否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目标一致——即每个人主观上追求个人利益时,客观上也同时达到了机制设计者既定的目标。

(2)关于非正式制度的分析框架。具体而言,非正式制度主要体现为文化、习俗、惯例等自发形成的制度安排。该制度安排的形成机理,可以通过演化博弈思想来诠释。作为博弈均衡的产物——非正式制度,又通过群体内部的学习、模仿效应,逐步产生同吸效果。而该同吸效果所形成的稳态因子,嵌入个体的行为基因中,通过个体间的反复适应,最终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行为偏好。笔者之所以强调它的重要性,就在于:植根于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偏好,如东部地区表现为勤勉、积极的精神面貌,在这种精神面貌下所建构的“激励兼容”的实施路径,也应不同于其他地区。

3 公司管理中“激励机制”设计的关键环节

依据传统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双因素理论”来设计激励机制的技术路径,将出现3个方面的操作性难题:①员工的主观偏好很难获取;②由于“信息不对称”,员工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③激励刺激过程中的不饱和性特征,使得激励的强度将越来越大。诸如以上难题,笔者认为:应预设一个刺激源,受员工主观利益偏好的驱动,公平、自由的进行选择;同时,管理者在预设刺激源时应进行部门、员工层次的区分。

(1)基于“激励兼容”效应的路径设计。公司管理者应根据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以及部门员工的层级,分别设计出相适应的激励内容。这里笔者强调,激励内容存在两个方面:正激励与负激励。对于正激励而言,应主要以货币性奖励为主。货币数量的确定,应考虑部门员工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所占的权重大小。为了便于对员工进行监督,应下放一部分的货币奖励权给部门管理者。这也是组织的科层结构使然。同时,还须重视公司组织文化的建构。

(2)基于“非正式制度”植根性的路径设计。基于地区的文化背景所逐步演变形成的习俗、惯例等非正式制度,将从员工的内心信念上支撑其行为偏好。关于这一点,上文已进行了论述。笔者建议,在使用货币性奖励方式的同时,应设计公司管理的客户理念、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等要素为辅助手段。上述设计的要素内容须与本地区特有的做事风格相匹配。通过精神层面,以及员工群体间的模仿、学习等互动机制,来支撑“激励兼容”效果的实现。

4 公司管理中“激励机制”设计的具体途径

物流公司如何设计出恰当的“激励机制”,不但将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同时,也是其在“十二五”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里,本文将在分析框架与关键环节的范围内,尝试设计公司的激励机制。

(1)正激励的设计。上文已经指出,在公司设计正激励主要是通过货币奖励的办法来实现。在整个实施环节中需要把握好这样几个节点:①货币奖励的数额与奖励的缘由,须通过制度的形式书面展示出来;②在设计员工绩效指标体系时,体系结构应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特点分别建立。每个部门的指标体系引入“物理元”原理,可以具体量化;③受到公司组织层级的影响,必然产生监管缺位的现象。因此,公司须将一定数额的货币奖励权交给部门管理者行使。同时,公司高层还应建立部门员工的利益诉求通道。

(2)负激励的设计。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由于个体大凡都具有趋利避害的行为特征,员工若在工作中未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公司只是一味地进行负激励的开展,最终也无法达到激励兼容的效果。因此,在具体设计负激励时,公司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原则:①员工岗位职责所对应的奖惩力度需要对等;②轻易不要使用负激励,若必须使用可遵循先经济、后行政的惩罚顺序开展。

这里,本文还须强调“声誉约束机制”的使用。所谓“声誉约束机制”是指:利用员工所处环境相对封闭性的特点,促使其不良工作行为容易被发现,并能在短时间内受到负面声誉的影响,从而使其在工作上无形中具有了一种自我约束的激励。

(3)公司文化的设计。公司文化正如上文所述,类似于公司内部的意识形态。受到公司文化的影响,员工将形成共同的心理特征,这样就便于实现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同时,相对于上文指出的物质激励而言,公司文化的作用还在于能给予员工一定的精神激励。这种激励的开展,将能使员工形成一种持久的工作动力。

公司文化在具体的设计中,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由于公司文化是由公司层级中的上层往下层传递,可见,它本身就体现为公司高管的主观意志。因此,公司高管的主观意志须与公司目前的发展阶段相适应;②公司文化从思想上向员工传递的同时,公司高管还应确保在公司组织行为上,能体现公司文化所宣扬的理念。当然,公司也可以通过户外拓展运动,以及员工联谊活动的形式来实现公司文化的设计。

非标设计自动化篇8

0 前言

自人非共板引入国内以来,虽然经过了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在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各式各样的争议。从各地一些民调、报道中可以看出,其症结主要集中在诸如非机动车对行人安全构成威胁、管理不善使出行者对人非共板识别不清造成交通混乱、人非共板上乱停乱放造成出行不便、设计原因造成非机动车行驶舒适性差等问题。其实,人非共板除了是一种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外,还是一种新的交通理念,它是把行人、非机动车作为同一对象,共同构成城市交通的慢行系统。因此,本文认为不能将人非共板当成传统的道路横断面形式进行设计,应当结合其交通理念,针对其交通特性对人非共板进行人性化、精细化的设计。

1横断面设计

1.1 人非共板的宽度

由于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出行是交通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像发达国家自行车出行是以休闲、娱乐为主,量非常少),因此,人非共板的宽度确定时不能照搬国外经验,为了节约用地无限制的压缩其宽度,使行人、非机动车之间相互干扰,并造成安全隐患。尤其是现在,大量速度较快的电动自行车出现,更是加深这一矛盾。因此,本文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非共板宽度为:

W=W1+W2-1.0(m)

W—人非共板宽度,单位:m

W1—规划的非机动车道宽度,单位:m

W2—规划的人行道宽度,单位:m

其中,减少的1.0(m)是传统道路横断面中,人行道内侧非机动车、行人均不能利用的部分。

若红线宽度受限时,应视慢行交通的组成情况,酌情压缩其宽度,压缩量不应超过规划非机动车道宽度的1/3~1/2(以上下班非机动车交通为主的道路取小值,其它取大值)。公式为:

W= W1+W2-1.0(m)-int[1/3~1/2W1]

这样不仅能保证部分非机动车快速通行的要求,也能在非交通高峰时段行人、非机动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提高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1.2 绿化带设计

人非共板与机动车道间必须采用绿化带分隔,这不仅是为了给行人、非机动车营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也是为了能够设置公交站台、标志与信号灯杆件、非机动车停车等设施提供空间,此外,对于旧路改造项目也能将老路行道树保留下来。综合考虑各设计要素,绿化带宽度应为2.0m~3.0m(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取大值,城市支路取小值)。

人非共板绿化带内植被应以高大乔木为主,地表覆盖地被植物,给全体交通参与者营造一个安全、明快、通透的通行环境,而且还能为机动车道庇荫。

1.3 行道树设计

传统道路横断面中,行道树一般种植在人行道内侧,但人非共板道路,建议将行道树设置在人非共板外侧,如图1。若人非共板宽度较窄且外侧还有绿化带时则可将行道树种植在外侧绿化带内。人非共板上行道树树池必须覆盖树篦子,树篦子形式应采用与铺装相平且利于行人在上行走的类型,以增加有效地行人通行宽度。

2 路面结构设计

2.1 基层形式

由于人非共板处在同一标高,若路面结构按照各部分的功能进行设计,不仅会使结构设计繁杂,且会出现不同的材料和厚度,还会频繁的出现衔接部,而造成施工困难及后期维护的不便。所以,人非共板基层应尽量采用相同的基层材料和厚度,而面层形式、材料则可根据功能划分进行配置。

2.2 面层形式

对于人非共板采用何种面层形式,在多年的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共识,本文认为为了在非交通高峰时段,避免不必要的人、非混行,尽量采用两种面层形式,若人非共板宽度较窄,则为了便于施工和防止面层形式过于零碎而影响景观效果,推荐全部使用铺装结构。

本文认为当计算沥青路面宽度≤3.0m或人非共板宽度≤5.0m时,人非共板面层应全部采用铺装结构。当宽度大于上述数值时,则可采用沥青面层和铺装面层两种面层形式。

3 交叉口设计

3.1 交叉口处人非共板结构

交叉口处人非共板结构建议采用铺装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布置盲道和无障碍坡道,更能增强路口的整体性,提升景观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在边边角角施工沥青面层带来的麻烦。

3.2 人非共板交叉口的行人、非机动车过街

人非共板交叉口行人、非机动车过街应采用二次过街实现左转,即禁止行人、非机动车随机动车左转。这样不仅能保证交通安全,同时还能使过街的非机动车、行人顺利的进入人非共板,防止非机动车驾驶人员因对人非共板认识不清而错误的驶入机动车道。

基于上述原因,人非共板道路交叉口内应尽量保留人非共板上的绿化岛和交叉口内的三角渠化岛(尽量采用实体岛,当不能设置实体岛时,也应设置护栏)以限制行人、非机动车随机动车左转。

3.3 人非共板道路与传统道路在交叉口处的衔接设计

由于人非共板与传统道路存在差异,而很多城市在实施人非共板时却忽略了它们的差异,使人非共板与传统道路之间不能顺利的衔接,造成了出行者对人非共板识别不清而形成交通混乱、影响交通安全。

因此,在人非共板道路实施工程中应注意与传统道路的衔接,通过总结设计经验,本文设计了下述衔接方式:

与人非共板衔接的街角,传统道路的非机动车道设置升、降坡段,在交叉口形成整体的人非共板,见图2。

此类型交叉口设计要点为:一是与人非共板衔接的部分,将传统道路非机动车道提升至于人行道一平,按照人非共板组织方式设计。若传统道路断面无机非分隔带时,应在交叉口渠化段内的机非分隔标线处设置护栏,使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提前分离。二是交叉口内部尽量设置三角渠化岛或在机非分隔标线处设置护栏,防止非机动车、行人随机动车左转。此外,信号控制也要符合使非机动车、行人经二次过街实现左转的要求,禁止非机动车、行人随机动车左转,使非机动车、行人顺利进入人非共板。

4 小路口设计

4.1 小路口平面设计

与人非共板连接的街坊、单位的小路口,宜采用绿化带降坡的方式来实现机动车道的衔接(有些地区,尤其是旧路改造中,小路口设计成人非共板或非机动车道通过降坡来与小路口衔接,本末倒置,影响非机动车行驶的舒适性,进而影响了人们对人非共板的认同)。这样不仅避免非机动车频繁上坡、下坡而影响行驶的舒适性,还能保证人非共板路面基层的连续性以方便施工。

4.2 小路口结构设计

由于小路口有机动车频繁进出,若采用人非共板的结构形式,可能导致结构过早的破坏,所以应该将小路口内的结构加强。以2.1中提到的结构为例:可以将15cm厚的二灰碎石或水泥稳定碎石替换成15cm厚的现浇C30钢筋混凝土。

5 路段人行过街设计

在路段人行过街处,为了弱化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区别,在路段人行过街处,人非共板设计时应该全部使用铺装结构,以提醒非机动车注意过街行人,或至少将盲道连续(可以采用橡胶、不锈钢盲道板粘贴或钉在沥青路面上,避免破坏沥青面层结构)起来,降低残疾人使用人非共板的不适应感。

由于人非共板与机动车道存在高差,因此,人行过街处应设置无障碍坡道(在绿化带内做降坡,这也是人非共板设置绿化带的原因之一),坡道形式应该采用单面坡。

6 公交站台设计

人非共板道路有利于设置公交站台。与传统道路相比,它避免了非机动车道外侧设置公交站台时,公交车进出站时与非机动车冲突;避免了因在机非分隔带上或在机非分隔标线处开辟的岛式公交站台而难以设置无障碍设施的尴尬。

与路段人行过街类似,公交站台设置时,应在合适位置把沥青路面改成铺装结构,以提醒非机动车注意过街行人以及提醒行人应在该位置穿过人非共板进入站台候车,或至少将盲道连续(可以采用橡胶、不锈钢盲道板,粘贴或钉在沥青路面上,避免破坏沥青面层结构)起来,方便残疾人乘坐公交车。

7 其它附属设施设计

7.1 非机动车停车

人非共板道路应在绿化带内开辟非机动车停车位,防止非机动车停车占用人非共板空间。此外,为了促进非机动车与公交车的换乘,在公交站台处也应积极的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

7.2 机动车停车

为了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当绿化带较宽时可以在绿化带上树木间隙内设置机动车停车位,但应设置专门的出入口,并且在靠近机动车道一侧设置护栏,防止机动车随意进出,影响交通安全。同时,为了减少机动车进出影响慢行交通,应该把此类停车位的使用加以限制,如仅作为沿街商业用户停车或限时段停车等。

7.3 城市家具设计

城市家具的设置应兼顾行人与非机动车,并尽量不侵占人非共板的通行空间。

果皮箱、邮箱、座椅、电话亭、导游图等设施应尽量在绿化带内和人非共板外侧全部设置,以减少非机动车、行人因使用上述设施时在人非共板内来回穿行。

报刊亭、售货亭等占地较大的设施,设置在路段上比较困难,且会造成行人、非机动车频繁穿行,所以应尽量设置在交叉口街角处,但注意不能在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内。

8 结束语

非标设计自动化篇9

关键词:非线性,住宅楼,理论,案例研究,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 F287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1.1背景

现代建筑理论提出了不同城市的城市形象相似,忽视了地域文化和地方特征的问题,建筑的多样性逐渐消失。在已经注意到的这种情况后,新的建筑理论正在发展(LAI,1999)。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解构主义建筑设计,将建筑设计从现代主义的单调规则中解放出来,使建筑设计的形式不需要遵循任何假设的标准(Jencks,2007)。它颠覆了西方的传统理性,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然而,它们使不同的图像融合的强制约束,使设计常常缺乏内部逻辑。(LAI,1999)

模糊理论、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非标准分析等理论的建立,证明了有序结构的动态稳定状态的存在(Waldrop,1993)。这也揭示了复杂性是大自然的常态,并且包含更深层连续性和流动性。建筑受这些理论的影响,打破了标准几何的界限,并逐渐表现出了非线性结构的形态特征。

研究目标

本文对非线性设计的研究结合了在建筑设计中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视角。非线性设计理论的文献将解释其社会背景、技术支持和发展历程,这些文献为更好地理解非线性设计提供了可能性。此外,过去的研究将表明了当前所处的阶段:为达到功能、形式和空间完美融合提供基础。在最后一节中,荣国新加坡住宅楼的案例研究,限定居住方面的非线性设计,并对其可行性进行探讨。

2.文献回顾

2.1定义

非线性建筑是对自由形式建筑的总称。考虑到没有明确定义,研究尝试提出一个合适的定义来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总而言之,非线性建筑是基于受复杂性科学影响的非线性理论和哲学(Li,2004)。其特征是连续地流动、不规则和柔软,它企图通过不可预测的形式进而多样的空间体验模仿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2.2非线性设计的基本理论

2.2.1复杂科学和非线性设计

复杂科学是一个主要研究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的跨专业学科(Shi, 2010; Tao, 2008)。复杂科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它所研究的现象包括交通管理、预测自然灾害等等。简而言之,它研究的是在难以捉摸的环境下复杂系统的演化、出现(emergence)、自组织和自相似性的共同特征。出现的机制是令人振奋的现象、模式和模型的共同特征(Li & Zeng, 2006)。复杂系统的宏观结构是在生物学和社会学中存在的其自组织机制调节的结果。自组织是一个重要的的自身适应环境的系统。

复杂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非线性理论,整体论和分数理论。

非线性理论

非线性理论是复杂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复杂系统是非线性的动态表现。非线性暗示整个系统大于全部组成部分的简单叠加,即每个组成部分不能代替整体,每个级别也不能解释整体。每一个子系统有相当独立的结构、功能和行为。通过内部系统和系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动态系统随时间而发生改变。自组织功能将会使动态系统通过不同阶段进行更好的改善。

整体论

简化论论认为一个系统是每一部分简单地叠加。然而,系统通过持续改变有很大提高的这个观点已被证实(Liu,1999)。换句话说,整体系统已经有不同于每个层级和因子的新特性。仅关于组成部分的研究不能揭示整个系统的特性,因此,整体论应该是能揭示复杂性系统的理论之一。

分形理论

1975年,分形理论被用来解释不规则和破碎的事物。自然常常不是平衡、有序、稳定的和确定的,而是在一个混乱、不稳定、不平衡和非线性过程中的随机状态。客观世界是复杂的,“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Lai,1999),而复杂的问题由于过去的简化论的简化,将非线性的问题视为线性的问题。

分形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在分形维数和数学方法的角度描述和研究客观事物,分形维数这种数学工具是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它不是关于传统的一维线性、二维平面、三维立体甚至四维时空,而是更接近真实现象和特征的描述。

2.2.2当代哲学理论和非线性建筑形态

从20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方哲学中,世界上有一种流动阻力的、复杂的、综合的改变生活经验的方式。近年来,德里达和德勒兹哲学的理论已经被应用在建筑设计,它被作为解构主义建筑和数字建筑的理论基础。

随着计算机应用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学理论和西方哲学的热情开始减弱,关于理解变化的哲学开始被关注。德里达的作品开始被忽略,而德勒兹的作品却越来越受欢迎。德勒兹哲学的本质是对世界突发事件的解释。其理论含有大量数学内容,在最近几年的数字建筑领域中流行(Deleuze,1983)。其引用的主要原因是力学、微积分、拓扑结构、生物学、地理学等,这些学科和当代空间及数字建筑有共享概念。从德勒兹的理论中来源的“折叠”概念被艾森曼应用于数字设计,“差折”概念被被格雷戈使用,以摆脱任何阻碍和框架(Deleuze,1983;Waldrop,1993)。他相信开放系统应摒弃传统的线性因果联系制度,并且应该基于相互关系。他的思维方式模糊了事物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中心主义、二元体系和评价体系,导致了多样性,分化性和增殖抑制。

3非线性设计表达。

3.1形式特性

非线性建筑形式的自由风格,来自于对建筑功能和周围环境要素的分析。换句话说,由于各种影响因素,它从概念发展到形式。考虑到建筑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并且一个新的时代,建筑师的审美已经改变,建筑的形状大多是不规则的(Xu,2005)。非线性建筑的分析与设计过程不仅是基于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提取了某些建筑环境定的心理特征。(Yan,2007)非线性建筑可以被描述为理性和感性相互作用的产品,总而言之,它有两个特点如下。

3.1.1流体和动态的形式

非线性建筑的流体形态主要体现在在转化过程中的内部空间序列和消除垂直与水平界限的过度空间。空间流动性的追求是外在的表达,这是密斯・凡德罗“流动空间”的进一步发展(Jencks,2007)。建筑的表面和界限逐渐减弱,形式之间大量的联系显示了流畅的界面,这是从建筑内部产生的流动性。流动性的出现也极大地丰富了建筑室内空间的内涵,它可以产生振奋的情绪和与空间情感的共鸣。

非线性建筑的动态特性普遍反映为建筑的体量变形。这种变形可用建筑语汇表示,如扭曲、旋转、倾斜、覆盖和变异。综合考虑、理性组织的建筑语汇可以增加非线性建筑的视觉效果。

3.1.2不规则轮廓和非标准化细节:

在非线性理论的影响下,建筑师力求通过空间反映建筑在各个领域的复杂性,因此匀质的空间将被打破。换句话说,每部分的非线性结构可以不同但需要有流畅的过渡,从而产生形式的流动性(Jencks,2007;Xu 2009)。其不断变化的部分形成了静态非线性建筑的动力。同时,这种变化形成了不规则的轮廓和建筑平面。大多数先锋建筑师认为,不规则的轮廓不是故意扭曲的结果,而是适应现场环境、行为和当地功能要求的结果。

3.2外观特征的研究

外观被认为是一个有空间界限的封闭系统,其发展成有自己的功能――如限制空间、调整内部环境以及成为特殊媒介。最明显的外观特征表现在结构与形式上。结构部分有两个特征――连续流畅与扭曲动态。形式部分反映了建构方面的新的研究。基于现有材料,新的模式被期望于为当代社会带入更多动态的信息。

4.案例研究。

4.1吉宝湾映像

“吉宝湾映像”是由丹尼尔・里伯斯金在亚洲的第一个住宅项目,位于新加坡吉宝湾。它有圣淘沙和花柏山的优美景色。它是由6个24-41层的高层塔楼以及11座68层的低层别墅组成,一共有1129户。”(Huang & Xu,2011)

它的设计理念是“沿着新加坡的滨水区的交响乐”。“任何相似的住宅都有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视角;该设计的结果是高层居住生活根本性的转变:不牺牲个性与差异。”(Huang & Xu,2011)

丹尼尔・里伯斯金的设计在现状的基础上追求人类的精神层面。他的作品不仅反映非线性设计的视觉表达和创新理念,也反映了生机勃勃的音乐、文学和哲学内涵。在他看来,塔式住宅不应只为生活提供一个空间,而是需要考虑生活方式。它要对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吉宝湾映像”的非线性结构具有优美的曲线轮廓,看起来像一系列高亢的音符,它准确地表现了交响曲。非线性设计为收纳圣淘沙岛和附近高尔夫球场的美丽景色提供了可能性,甚至能俯瞰全景。每一层楼都有连续的变化,消除了刚性线性排列的感觉。这些改变的目的是在每层提供各种不同角度的观景屏幕。人行天桥连接不同的楼层,它们的铝制表面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反射着不断变化的阳光和海洋。总之,这种非线性设计方法改变了高层住宅过去固有的布局,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生活空间。

4.2丽敦豪邸

另一个典型的非线性住宅楼是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丽敦豪邸。它位于新加坡CBD,毗邻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包括7栋住宅楼,1715户。

这是一个扎哈进一步探索建筑流动语言的建筑。作为她第一个新加坡住宅项目,它的灵感来自于基地独特的空间品质。住宅楼好像从周围下陷的私家园林中生长出来。这种创新的设计理念贯穿了7座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考虑到周边地区条件,垂直高度的设计是为了从基地向周边地区最大范围的全景。

受括水、植被、绿地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城市广场被定义为不同的主题景观。景观设计与照明和装饰相结合,产生了特殊的视觉和空间的体验。

由于非线性设计,丽敦豪邸还提供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户型,以满足不同的要求。此外,它提供了足够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在公共场所,如电梯和大堂中,丽敦豪邸的设施很多都使用绿色能源,能够减少能源和水的消耗:自然光进入地下停车场、太阳能板能提供大量可再生能源等等。园林植物的灌溉依赖于传感器控制的雨水器收集。因此,丽敦豪邸被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授予Gold PLUS奖。

非线性理论是当代建筑师拓宽现有建筑思维的新方式。它提醒建筑师应该用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球和地域的态度对待设计。他们将试图探讨真实世界中的非线性建筑设计。复杂的建筑追求导致建筑形式从简单的几何复杂的非线性变换。本课题的主要目的即是研究住宅楼的非线性设计。

非线性建筑不是线性设计的否定,而是线性设计的发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设计理论。

参考文献:

1)Charles Jencks et. The Story of Post-Modernism[M]. Wiley London, 2007.

2)David Lai. Opportunities and Chaos [M]. Academy Addtions, 1999.

3)Huang Xianming. Research on Complexity Science and Architectural Complexity [J]. Huazhong Architecure, 2004(4). 32-36.

4)Huang Weixin & Xu Weiguo.Nonlinear Architectural Design Approaches: to Generate Multi-Agent System [J].Architecture Technique, 2011.Z1.27-30.

5)Li Xiaohai & Zeng Jian.Natural Intention of Irregular Buildings[J]. World Architect,2006(4). 19-24

6)Li Wei. Architecture Order [D]. Tianjin University, 2004.

7)Li Wanli.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Nonlinear Design[D]. Chongqing University, 2008.

8)Liu Xianjue. Modern Architecture Theory [M].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 1999.

非标设计自动化篇10

关键字:城郊公路;市政化改造;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郊公路的交通功能已由原来的过境通逐渐向

过境性与服务通转变,机非混行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横向干扰加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市政化改造已成为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本文以老104国道李家巷段市政化改造工程为例,简要说明市政化改造设计要点。

1工程概况

老104国道李家巷段位于长兴县城区南部,是连接长兴与湖州、杭州的主要通道。该段全长约5.8Km。宽度26m,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路面为沥青路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长兴县城区向南推进,以及李家巷镇工业园区建设日益成熟,道路两侧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新104国道的建成通车,标志着该段道路已完成公路到城市道路功能的转变。

2市政化改造设计要点

2.1技术标准的选择

公路市政化改造项目应根据项目特点及公路、城市道路相关设计规范标准灵活选用技术指标。本项目技术指标选用时以城市道路主,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60Km/h。

2.2道路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是道路功能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公路与城市道路之间功能差别的重要体现。原有的公路横断面主要考虑过境机动车辆通行,而城市道路的横断面不仅考虑机动车交通,而且要考虑非机动车、行人等慢行交通的通行。道路横断面设计一般是公路市政化改造工程的重点,横断面改造主要应考虑道路功能定位、拆迁因素、绿化带宽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置等因素确定。

原有公路标准横断面:0.75m(土路肩)+11.25m(行车道)+2m(中央分隔带)+11.25m(行车道)+0.75m(土路肩)=26m。两侧为5~10m的绿化带。

原有公路标准横断面

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2m(人行道)+3m(非机动车道)+2m(机非分隔带)+16m(机动车道)+2m(机非分隔带)+3m(非机动车道)+2m(人行道)=30m。

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

2.3道路平面、纵断面设计

在道路平面线形设计时,应在保证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遵循减少拆迁、老路利用最大化原则,拟合原有道路线形。在平曲线指标选择时,应尽量采用原有技术指标。

在道路纵断面设计时,应根据实测道路路面高程数据及原道路路面是否利用,遵循宁填勿挖、低填浅挖的原则拟合原道路纵断面,同时应考虑道路两侧建筑标高衔接、排水等因素。如采用利用老路面,仅通过罩面处理时,应灵活选用坡长,必要时可对规范的坡长要求适当放宽。

2.3路基加宽设计

原有沥青路面宽度为24.5m,改造后道路宽度为30m,两侧路基均需加宽2.75m。根据地质勘查报告,该段道路地质情况较好,且两侧绿化填土不高,为节省投资并考虑到该部分为慢车道,本次对加宽部分范围内的表层种植土予以清除,基底压实后,回填厚度不少于30cm的塘渣,并保证塘渣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35MPa。

2.4路面结构设计

1、原中央分隔带处理

原有公路断面为两块板断面,改造后断面为三块板断面,原2m宽中央分隔带需进行处理。因中央分隔带挖除后为倒三角形,厚度约50cm。基层材料主要有两种,其优缺点比较如下:

经综合考虑,最终选用砼基层,并采取一定措施以减少裂缝产生。

(1)原中央分隔带处理宽度加宽至3m,两侧纵向边界设置一处台阶,宽50cm。

(2)按规范要求设置横缝,并设置拉杆。

(3)所有纵向、横向接缝上面铺设防裂贴。

2、机动车道路面加铺处理

根据调查,原路面经过两次改造,原路路面结构如下:

4cmAC-13C细粒式沥青砼+4cmAC-13C细粒式沥青砼+8cmAC-25C粗粒式沥青砼+30cm5%水泥稳定碎石+25cm 水泥混凝土路面+30cm5%水泥稳定碎石=101cm;

根据检测各项指标,现状路面使用情况良好,满足使用要求,所以本次采用在路面加铺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如下表。

3、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路面结构设计

非机动车道:4cmAC-13C细粒式沥青砼+乳化沥青粘层(0.5Kg/m2)+6cmAC-20C中粒式沥青砼+乳化沥青下封层+30cm5%水泥稳定碎石=40cm;

人行道:6cm透水砖+2cmM10水泥砂浆+7cmC15细石水泥混凝土+30cm5%水泥稳定碎石=45cm。

非机动车道拼宽仅为0.75m,无法满足施工机械操作空间的需要,因此非机动车道基层与人行道基层一同铺筑。人行道基层其余部分用C15细石混凝土调平。

2.5排水工程设计

公路两侧已经铺设各类临时的地下管线, 而这些管线很多是各个部门或单位自行铺设, 管线铺设的位置及尺寸等都不合规划, 因此与新建道路有很大的区别。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管线现状、道路两侧地块的现状及远期用地性质等作综合的考虑, 并需要结合公路原有的排水系统进行设计。

2.5.1雨水工程

雨水工程一般是公路市政化改造的难点,因为情况比较复杂。设计前必须结合区域防洪规划、沿线地块规划对雨水管网进行核算,做到因地制宜, 灵活设置雨水系统。要注重实地调查资料及降雨水文等资料, 综合考虑, 并采取经济、快速排放雨水的原则。设计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必须充分考虑与道路纵坡设计及原道路两侧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急流槽、涵洞等原公路排水设施相协调,统一、有机的考虑道路的排水体系。

为减少开挖老路基,本次雨水设计仅在非机动车道外侧设置雨水口井,并在对应的机非分隔带位置设置排水槽。

2.5.2污水工程

公路市政化改造时污水主要根据沿线规划,并同时结合现状进行设计,需注意道路两侧用地性质的实地调查, 并核算污水流量。 由于污水管道为重力流管道, 因此设计时要对标高进行严格控制, 同时应兼顾考虑其他管线, 必须做到与其他管线平面上不相互矛盾、高程上不相互冲突, 并且力求经济、合理。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郊公路市政化改造工程越来越多,合理改造方案的制定对于实现工程目标、节约成本,具有显著影响。笔者以老104国道李家巷段市政化改造工程为例总结出城郊公路市政化改造设计要点。

(1)根据项目特点及公路、城市道路相关设计规范标准灵活选用技术指标。

(2)结合规划和现状,遵循最大利用老路的原则确定改造道路线形、纵断面、横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