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的近义词十篇

时间:2023-04-07 12:32:51

时刻的近义词篇1

近义词:每时每刻、时时刻刻。

反义词:三年五载。

释义:没有时刻。常与否定词连用,指时时刻刻、随时的意思。

举例造句:半个月来,她老是偷偷地看着剑波,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恋着剑波,就好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一样。

(来源:文章屋网 )

时刻的近义词篇2

无时无刻:没有时刻。常与否定词连用,指时时刻刻、每时每刻,一直,随时的意思。

近义词:三年五载。

反义词:每时每刻。

三年五载:多用于形容时间较长,一般作谓语。

时刻的近义词篇3

关键词:极限概念;思想方法;数列;函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98-02

极限概念是高等数学体系的基础,极限概念还体现了一些很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极限概念是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所面临的第一道关,此时的学生正处于从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过渡的阶段.学生的辩证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学习时很难掌握极限概念的本质,难以从有限认识无限,从近似认识精确,从量变认识质变.怎么准确理解和掌握极限概念及其思想方法呢?本文从极限学习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极限概念学习的指导.

一、了解极限发展的历史,激发兴趣

人类历史上极限概念从萌芽、产生、发展到完善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演变历程.在我国《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中也有记载,这些都是极限思想的雏形.在西方极限的萌芽则体现在芝诺悖论上,这些虽是哲学命题,但却对极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17世纪英国的牛顿和法国的莱布尼兹创立了微积分.在建立微积分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极限概念,最初的极限概念是十分含糊不清的,并且在某些关键处常常不能自圆其说,引起18世纪许多人对微积分的攻击.英国哲学家伯克莱嘲笑“无穷小瞬‘o’是消失的量的幽灵”.他还说牛顿的无穷小一会儿是零,一会儿又不是零,简直是“瞪着眼睛说瞎话”.这些攻击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在此阶段并没有把极限概念作为微积分的基础概念,反而认为无穷小和无穷大是问题的关键,把无穷小作为微积分的基础概念.连大名鼎鼎的牛顿都是用无穷小来定义极限,他称无穷小为瞬“o”.

到19世纪,极限概念才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被法国数学家柯西在《分析教程》中提出:“当一个变量逐次所取的值无限趋于一个定值,最终使变量的值和该定值之差要多小就多小,这个定值就叫所有其他值的极限值.”柯西的定义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几何说明,并引入“lim”来表示极限.但他的定义中还保留着“无限趋近”、“要多小就多小”等描述性词语,并没有达到彻底严密化的程度.

直到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提出了极限的静态的定义,这个定义借助不等式,定量地、具体地刻画了两个“无限过程”之间的联系.叙述中只是用到了存在、任取等词语,已经摆脱了“趋近”一词,排除了直观描述性痕迹,给微积分提供了严格的理论基础,这个定义至今仍在使用.

二、从直观上感性认识数列极限的描述性定义

前面提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一尺的棰,每天取前一天剩下的一半,则永远也取不完.每天取下的长度为:■,■,■,…,■…可以看成是一个无穷数列,通项为x■=■.当项数N越来越大,没有终止,即无限增大时,■越来越无限地变小,并且越来越接近常数0.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数列极限的描述性定义:给定数列{a■},如果当项数无限增大时,x■无限接近于一个常数a,那么我们就称为趋于无穷大时数列的极限,记为:■x■=a

三、从描述性定义到“ε-N”语言定义

在描述性定义中,“当项数n无限增大”和“x■无限接近于一个常数a”都是描述性词语,如何把他们用数学的语言即“ε-N”语言表述出来呢?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两个无限过程,即x■与常数a的无限接近和项数的无限增大.

1.x■无限接近于一个常a.首先解决用什么量来度量x■与a的接近程度.两个事物距离大则远离,距离小则接近,所以x■与a的接近程度用x■与a的距离|x■-a|来描述.其次要解决如何保证x■与a的接近程度是无限接近.两个事物所谓无限接近即他们的距离可以达到任意的小,要想多小都可以.我们采用任给一个正数ε(ε要想多小都可以),只要|x■-a|比ε还小,即|x■-a|0,|x■-a|

2.项数n无限增大.数列的一般项x■与a的接近程度是有前提条件的,并不是要求数列的所有项都满足?坌ε>0,|x■-a|

■x■=a?圳?坌ε>0,?埚正整数N,当n>N时,|x■-a|

四、“ε-N”语言定义的理解

在理解“ε-N”语言定义时,关键是理解ε和n这两个量.

1.ε的理解。定义中的■具有任意性又有确定性,它深刻反映了静与动、不变与变、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所谓任意性是指在描述x■与a的接近程度时,它可以任意取值,要多小都可以.正是因为ε的任意性才能刻画出x■与a的无限接近.ε既然具有任意性,那又如何去理解它的确定性呢?所谓确定性是相对于求满足条件|x■-a|

2.N的理解.对N的理解要把握住两点,即N的存在性和不唯一性.首先的存在性通过找到一个正整数N来说明,找N的依据是当n>N时,|x■-a|

除了ε和N这两个关键量的理解外,“ε-N”语言定义的理解还可以借助于图形解释:在数轴上标出a、数列的项x■,…x■,x■…和区间(a-ε,a+ε)(见图1).从图中看到当n>N时,所有的项都在区间(a-ε,a+ε)内,即|x■-a|

五、函数极限概念的“ε-δ”语言定义

数列作为特殊的函数研究其极限时,项数n只有无限增大这一种变化趋势,但函数自变量的变化趋势就复杂得多了.自变量的变化趋势有两大类共6种情况:xx■:xx■■、xx■■;x∞:x+∞、x-∞.其中xx■时,函数极限的描述性定义为:当自变量x无限趋近于常数x■时,函数值f(x)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A.和数列极限一样,我们用来刻画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来刻画自变量X无限趋近于常数x■?我们用一个正数δ(一般很小)来刻画X与x■的距离,然后要求0

■f(x)=A?圳?坌ε>0,?埚δ>0,当0

这个定义中有两点要特别注意:其一是函数f(x)在x■处有没有定义不做要求,即f(x■)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f(x■)存在与否并不影响极限.其二是定义中两个“无限趋近于”是有区别的,对x无限趋近于x■而言,要求x≠x■.而f(x)无限趋近于A时,f(x)可以不等于A,也可以等于A,甚至恒等于A.

函数在xx■时的极限定义的图形解释见图2,从图中可直观地看到当自变量X的取值进入区间(x■-δ,x■+δ)(x■除外)时,对应的函数值f(x)介于y=A-ε到y=A+ε的带形区域内,即0

函数极限的其他定义不再一一赘述,大家只要掌握了实质即可,实质是:自变量有一个无限变化趋势,相应的函数值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函数、数列的极限定义形式可以统一为?坌ε>0,当自变量变化达到某个程度时|f(x)-A|

六、掌握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近代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是高等数学区别于初等数学的标志之一.用极限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先构造一个与未知量有关的变量,确认这个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是所求的未知量,最后用极限计算求出未知量.

极限概念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持续螺旋上升的过程.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往往很难把概念一次性地理解透彻,必须在学习一个阶段之后,借助于新的知识的学习反过来进一步加强对极限概念的理解,进而真正掌握并运用它所包含的极限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时刻的近义词篇4

快速发展。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美好”和“美妙”、“懒惰”和“怠惰”、“枯萎”和“干枯”、“宽敞”和“宽阔”。与“近义词”意思相近的词为“同义词”。

拓展:汉语中的近义词,如同满园的鲜花,五彩纷呈,香气各异,只要精心选用,恰当布局,就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使文章生辉。

精心选用近义词,可以用同样的概念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恩格斯在悼念马克思时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叶圣陶的《春联儿》这样写: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舍妇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有一天就死了。

(来源:文章屋网 )

时刻的近义词篇5

中文发音:漂亮[piào liang]

词语解释:漂亮,赞赏夸奖的词汇,褒义词,形容事物出彩,人物或物体好看。

反义词:丑陋、难看

用漂亮造句

1、这一次工程能如期完成并受到老总表扬,大家干的很漂亮。

2、你穿着这套新衣服真漂亮。

3、这里是一所相当漂亮的别墅,房内还有各种古玩陈设。

4、王团长带领战士们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

5、妈妈给我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

6、妈妈留了一头长头发,好漂亮啊。

7、我喜欢漂亮的帽子和衣物。

8、小丽今天打扮得特别漂亮。

9、别人都说我漂亮,当我自己不同意。

10、她长得漂亮,很惹人注目。

11、这条裙子设计特别,色彩鲜艳,真是漂亮。

12、他亲自指挥、领导剿匪部队和民兵,激战在洞庭湖畔,打了一个个漂亮仗。

用漂亮的反义词造句

丑陋:《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样子虽然丑陋,心地却十分善良。

难看:这座建物很不起眼,甚至可以说很难看。

【扩展阅读:怎么寻找反义词及反义词的正确使用】

一、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词。汉语中有极其丰富的反义词,它们有很强的精确性和严密性,可以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下认清事物的性质、特征。掌握和运用反义词,可以使我们把思想表达得更加明确和突出。

二、意义相反的词叫反义词,寻找反义词是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词的音节去寻找。反义词的音节一定要和对应的词相等。如“强”是单音节的,它的反义词也必须是单音节的“弱”。

2、从词的范围去找。反义词所指的范围应该是相同的,如“强壮”是指人的体质,它的反义词应找“瘦弱”,而不能找“软弱”。

3、从词的性质去找。词按性质又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一对反义词的词性必须是相同的。如“黑暗”是形容词,它的反义词也应是形容词“光明”,如果用“亮光”就不对了。因为“亮光”是名词。

三、巧妙地使用反义词,可以使语言精辟含蓄,寓意深刻,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确地使用反义词,可以形成对比、映衬,达到正话反说的效果。如“实在标致极了”(实际上就是“反语”)。

四、学生要认真理解每种方法的含义,同时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如学习反义词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去寻找。如:这鱼很新鲜,这句中的“新鲜”的反义词应是“陈旧”。早晨的空气很“新鲜”。这句中的“新鲜”的反义词应是“混浊”。

时刻的近义词篇6

一、图字对照,认记生字

低年级教材每篇课文中都有相应的图画,学习生字时通过生动而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识记字形,以便于理解字意,使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如,我在教学《口耳目》一课学习“日”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再仔细观察图画,在了解字意的基础上分析字形,并让学生说说太阳的形状。学生会说出: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这时,我告诉学生,古代劳动人民是用图画来写“日”这个字的,先是在骨头上用刻刀刻甲骨文圆的“日”,由于甲骨文刻画的不流畅,后来人们在不断地社会发展变化中,越来越注重文字的形成发展,就把圆的“日”刻成现在的“日”了。在学生掌握象形字学法后,根据汉字间架结构和构字特点,再迁移到其他生字的教学。这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实践象形字的识记,从而激发学生认记生字的兴趣。

二、比较形近,激发识字

汉字有很多种类,如,同音字、象形字、会意字、形近字等,低段的学生对事物具有特殊想象力。在教学形近字时,应适当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既能提高学生识字的速度,又能锻炼学生想象力。教学时,杜绝出现一个字让学生单独去认识,应当把一组形近字一并出示,让学生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不然,学生易把形近字相混。如,教学“人”和“入”时,这两个字虽然简单,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正确地辨识开来也不轻易。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所占的位置,它们的第二笔区别开来。“人”的捺起笔在撇的下方,而“入”的捺起笔在于撇的上方。学生仔细观察已经找到不同点了,自然而然地掌握字形了,同时,进行口头字义理解。此类识字教学时,必须找准切入点,才能加深学生对汉字形义的认识与理解。所有的形近字都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字形、字义学生都能够牢固掌握,可谓一举两得。

三、游戏闯关,激趣识字

1.猜谜语

猜谜语既能激发学生识字探究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闪”过程中,教师提供生字,出示谜面:一人走进门里头。要求学生在生字范围内寻找答案,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出猜出谜语的理由,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既能读准字音,又能认清字形,还能理解字义,同时提高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说话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2.开火车

开火车是学生乐此不疲的游戏,游戏开始,教师先用语言和动作示意一组或一行:“火车头开起来。”学生互动:“火车火车往这儿开!”然后教师出示不同的生字卡片,参与的学生一个接一个按顺序读出卡片上的生字、口头组词理解字义、分析字形、说一句话等一系列活动。如果有学生不会读或说错误了,火车立刻停下来整修,选其他组进行纠正,纠正正确后继续开,此游戏操作简单,可以较大范围地检查学生的识字理解效果。

3.给生字找朋友组词

找朋友的游戏法:出示学过的生字,要求学生在生字中找到正确的两个字进行搭配组成新的词语。如,出示汉字“军”“海”“空”“天”“大”“学”“上”“生”,可以分别搭配成下面的词语:“海军”“天空”“大学”“上海”等20几个词语,这种识字游戏不仅能让学生识字,还锻炼了他们将所认识的字灵活运用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摘桃子小游戏

此游戏针对新授课,老师给本课所学生字编序号,然后老师或者优生说出一句话,本句话中必须包含今天所学生字,然后请学生读出桃子上的生字,并摘下对应的桃子(生字)。这种快乐识字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

四、联系生活,自主识字

语文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有着直接联系的学科。因此,识字教学应该在生活环境中拓展开放,不要局限于课堂,在课堂外,真正运用好社会生活大课堂。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留意周围的事物,做一个识字的有心人,看见什么字,就认识什么字,并且自觉和同学交流识字成果。

时刻的近义词篇7

“释褐”、“解褐”都有“脱去布衣,担任官职”义,这是本义。二词各有2例,各举一例:东魏武定元年(543)《崔景播墓志铭》:“释褐大尉行参军,寻转司空城局。”东魏兴和二年(540)《敬显儁碑》:“公名口,字显偏……解褐奉朝请。”

此外,“释褐”、“解褐”还有“(无职贵族)开始为官”义,这是引申义。二词分别有41例和31例。“释巾”、“解巾”、“脱巾”意义同此,分别有3例、5例、3例。每词各举一例: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元弼墓志(咨议参军)》:“释褐,起家为荆州广阳王中兵参军。”南朝梁普通元年(520)《萧敷墓志》:“解褐齐后军长沙王行参军。”北魏建义元年(528)《元毓墓志》:“年十六,袭爵赵郡王。十有九,释巾通直散骑常侍。”北魏正光三年(520)《元孟辉墓志》:“永平之季,解巾给事中,时始八岁矣。”北魏延昌四年(515)《邢伟墓志》:“君爰在志学,孝友睦于闺庭;脱巾近禁,匪懈形于夙夜。”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贵族不是白身为官,而是先袭爵位,后始为官,但爵位不是官职。“释褐”有2例,如永安二年(529)《山徽墓志》,山徽“起袭父爵为建城侯,释褐定阳太守”。“解褐”亦有2例,如北魏孝昌二年(526)《于纂墓志》,于纂“太和十三年,袭品富平伯。景明二年,解褐明威将军、冗从仆射”。

与“释巾”、“解巾”、“脱巾”三词不同的是,“释褐”、“解褐”还有“从某一官职升任他职”的引申义,“释褐”有7例,“解褐”有6例。各举两例:北魏正光五年(524)《元宁墓志》:“君托岁怀经……旨补骑官之任。释褐殿中将军。”北周大象元年(579)《封孝琰墓志》:“年十六,辟为主簿……释褐秘书郎中,转太子舍人,典文记。”北魏正光元年(520)《刘滋墓志》:“曾祖孑遗,皇始之年,初宦圣魏,解褐入朝,带仗给事。”北齐武平二年(571)《裴子诞墓志铭》:“养第四弟子虔道,辟州主簿,解褐开府参军事,年廿。”

可见,“释褐”和“解褐”的意义是一致的,都有“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无职贵族)开始为官”、“从某一官职升任他职”等从本义引申而来的意义;而“释巾”、“解巾”、“脱巾”三词的意义是一致的,仅有“(无职贵族)开始为官”一义。同是同义词族中的一员,差异为何如此之大?笔者打算从构词语素本身去寻找答案,以期探索同义词发展的规律,并能为汉语史和辞书的编纂提供资料。

就构成的语素来看,“释褐”、“解褐”、“释巾”、“解巾”、“脱巾”等词,是由“释”、“解”、“脱”等语素和“褐”、“巾”等语素组合而成。

“释”、“解”、“脱”三个语素的本义分别为“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说文·采部》),“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廌兽也”(《说文·角部》),“消肉臞也。从肉,兑声”(《说文·肉部》)。很明显,成为同义语素的“脱掉”之意,用的都是引申义。词语的同义有两类:一类是根源上的同义;一类是词义引申过程中的同义。“释”、“解”、“脱”三个语素就属于后者。之所以有这个引申义,主要是三个语素成词之时都包含核心义素“分离”,这是三个语素成为同义词的根本原因。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该核心义素很稳固地保留下来,使三个词成为同义词。

“褐”与“巾”的本义分别为“编枲袜。一曰粗衣”(《说文·衣部》),“佩巾也”(《说文·巾部》)。这说明“褐”与“巾”不是同义词,而是类义词,都是衣饰。作为构词语素,“褐”义为“用兽毛或粗麻制成的衣服”,用的是本义;“巾”义为“头巾,冠的一种”,用的是引申义。

正是由于“释”、“解”、“脱”三个语素同义,“褐”、“巾”两个语素类义,所以可以通过语素替换,组合成“释褐”、“解褐”、“释巾”、“解巾”、“脱巾”等复音词。语素的替换导致复音同义词的增加。

那么“释巾”、“解巾”、“脱巾”三个复音词的意义为什么没有全同于“释褐”、“解褐”呢?此五词本义相同,引申义为何不全同?笔者认为,词语本身和深层文化决定了语素的选择。

在“脱掉”一义上,就语体色彩来看,语素“释”和“解”的书面语色彩要明显强于“脱”。碑刻是一种非常正式的应用文体,书面语色彩强的词语会优先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在这里,重要的不是本义与引申义之别,而在于这两个语素的代表性哪一个更强一些。“巾”为头衣,“褐”为上衣。刘熙《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玉篇》:“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直到汉代,头巾仍用于庶人和隐士。后来,为官之人散居时,亦戴头巾,豪强地主居家装束亦是头巾,这是封建社会成年男子的常用头衣,并不能说明人的真正身份。“褐”则不然。《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褐”这种粗麻布短衣,是劳动者的专用服装。《孟子·公孙丑上》:“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褐夫”是穿粗布衣服的人,古代用以指贫贱者。封建社会中的为官之人、豪强地主等平时的上衣亦是丝帛之物,而非粗布衣。这是能起到区别身份作用的装束。因此,上衣“褐”比头衣“巾”更能代表平民身份。因此,由“释”、“解”分别与“褐”所组成的“释褐”、“解褐”就被碑刻文体优先选用,其使用率很高,自然容易引申。那些开始为官的平民是无官职可言的,开始为官的贵族本也无官职可言,虽身份不同,但在无官职一点上是相同的。故“释褐”、“解褐”既可以用来指“平民开始为官”,也可以用来指“(无职贵族)开始为官”。因为词义引申的实质是缩小内涵,扩大外延。这是语言的内部因素在起作用。

至于“从某一官职升任他职”一义,则说明虽有术语“迁”、“转”、“入”等专门用来表述一个人的职务升迁,但由于语言运用的惯性和人们求新求异心理使然,相关或相近的词语也会被选用来承担这一职务。这是语言的外部原因——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释褐”和“解褐”的连用就说明了这一点。如《库狄业墓志》:“爰褰悼作牧,着逐雨之余。释褐领民军主都。至于和鸾杨轸,穷容握之艺,弯孤引矢,尽参连之妙。解褐使持节、都督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该志叙述了库狄业先是做州牧,后升迁为领民军主都,后又升任使持节等官职的辗转履历。在该句中,“释褐”、“解褐”成为程序化的词语,只起到连接的作用,二词的语义在向“迁”、“转”、“人”等靠近,原词义便进一步虚化起来。

由此可见,尽管“释褐”、“解褐”、“释巾”、“解巾”、“脱巾”是语素替换而成的同义词,但在这一语义场中,成员可分为两小组,一组是“释褐”和“解褐”,一组是“释巾”、“解巾”和“脱巾”。由于它们是同义词,语义发展方向一致,在碑刻文献语言中可以引申出相同的意义;但由于组成词语的语素的语体特征不同,语素的概括度不同,导致这两组词的语义发展速度也不一样。“释褐”组发展较快,引申出“释巾”组所不具备的意义,这就让两组的语义发展不同步起来。是优选原则决定了竞争结果。

在传世文献中,“释褐”等五词自汉代以来,用例甚多。《汉语大词典》都已收录,但仅有“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和“指进士及第授官”二义。“指进士及第授官”是隋唐实行科举制的产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察举制,还未出现该义。《汉语大词典》把“(无职贵族)开始为官”义与“脱去布衣,担任官职”义合并为“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义。至于“从某一官职升任他职”义,由于传世文献没有提供相应例证,未予分立。碑刻文献恰可补充传世文献不足。这也是具体词语研究不充分的表现。从词义引申的角度看,三个义项当分立。

时刻的近义词篇8

以下是笔者在研究《校雠广义・版本编》之后所得的一点体会。(在阅读《校雠广义・版本编》之时,笔者将其与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及杜泽逊《文献学概要》进行对比研究,以便进行进一步分析。)在此将自己的心得献给大家。

关键词:校雠 版本 目录

由于作为《校雠广义・版本编》的著者之一的程千帆先生在三十年代初期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而当时刘国钧先生正在金陵大学为大学生讲授校雠学,为研究生讲授《汉书・艺文志》,程千帆先生当时得到刘国钧先生的悉心指导。这就为《校雠广义》成为一部优秀的目录学教科书埋下了伏笔。

作为第一次接触目录学的初学者,可能心中存在着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版本?何为版本学?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而在《校雠广义・版本编》的第一章――“目录与目录学”中,对此就进行了阐释和解答。

“版本”一词,可上溯到“板本”。南宋时期的沈括在自己的《梦溪笔谈》里有这样的记载:“版印书籍,……皆为版本。”宋代的时候,“板本”指雕版印刷书籍,随着时间推移,其含义越来越丰富,不再限于印刷本,甚至不再限于纸质书本。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解释更简单:“……明末清初,……当时只称某些喜欢藏书、能鉴别宋元本的人为‘版本专家’,称他们‘精于版本之学’。‘版本学’这个名词,大概上就是这样来的’。”

章学诚有部名著《校雠通义》,其所写的校雠之学大致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版本之学:“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校雠广义》引用《选集》里《矛盾论》的话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版本之学要解决的矛盾是不断增长的文献与人们对它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版本学就是研究目录的产生和发展的科学,也就是说,版本学就是研究如何解决不断增长的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的一门学问。

《校雠广义・版本编》里是这样解释的:“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给版本学下了更科学的定义:“在印刷术发明以后,……产生了各种不同本子。……就出现了文字、印刷、装祯等等各方面的许多差异。研究这些差异,并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其规律,这就形成了‘版本之学’。”(《校雠广义・版本编》第8页)相对于《文献学概要》和《古籍版本学》上的定义而言,《校雠广义・版本编》的定义更科学,更详细,也更通俗易懂。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流传下的古籍浩如烟海。其中精华和糟粕经常糅杂。这就需要研究者做很多工作。

首先,在对书籍的研究工作开始之初,要选择好善本。

《校雠广义・版本编》提及选择善本的重要:“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版本,而这些版本之间从文字到编次又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往往可以决定读者从书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否正确。”并列举很多例子。如宋代杭州府学教授错把“坤为釜”讲为“坤为金”。这样的例子,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可以加深读者印象。

何为善本?《文献学概要》援引张之洞的话:“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这带有学术上的善本和文物性善本的两层含义。《文献学概要》将其归纳为:“精注精校,不缺不讹。”初学者不免有些难于理解。《校雠广义・版本编》里的“善本”就解释得十分详细。将善本归纳为三种,一是足本,“因为不完整就不能反映原作的全貌,当然也就谈不上与原稿相同或相近了。”二是精本,“精校的目的是使书接近原貌,精注的目的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三是旧本,“旧本在时间上距离原书较近,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会更接近原貌些。”并再三注明,从读书治学的角度看,古本未必都是善本。

善本选择好了,下面要做的就是如何辨别版本。

《校雠广义・版本编》首先是从文献载体谈起,把古文献分为甲骨、金石、竹木、帛、纸五大类,加以详细解说。例如甲骨一类中,按中科院所编《甲骨文合集》,将甲骨文分为阶级和国家、社会生产、历史文化及其他等四大类。相对于此,《文献学概要》只是简单地对甲骨文进行了下解释便匆匆带过,而《古籍版本学》则根本未涉及。

其次是纸书装式。在《校雠广义・版本编》中,编者对卷轴装、旋风装、线装各列为一节进行说明,并把经摺装与梵夹装、蝴蝶装与包背装这些有关系的装式各合为一节,附带图样,使人如见实物。相对于此,《文献学概要》中只讲到了五种,且未附图样。至于《古籍版本学》,并未对各种装式进行归纳,尚不如《文献学概要》。

下面是对雕印本划分,在《校雠广义・版本编》一书中对其划分可谓详细。按时代划分,将其划分为唐本、五代本、宋本、辽金元本、明本、清本。按地区划分,将其分为浙本、蜀本、建本、平水本。按刻书单位划分,将其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以及按形式和按刻印情况区分等方法,划分之细,令人叹为观止。

《古籍版本学》中虽对雕印本也进行区分,但只是按朝代将其分为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及以后的民国刻本,不够详尽。《文献学概要》中则更为简单。

版本鉴定相当重要,在《校雠广义・版本编》、《文献学概要》和《古籍版本学》中都对其进行了介绍。三者各有千秋。《校雠广义・版本编》除了对雕印本的鉴定进行了介绍之外,还对稿本、抄本、活字本等非雕印本的鉴定进行了介绍,显得比另两书完备。

此外,《校雠广义・版本编》附带了《杨凤苞与许青士书注》,并附带大量彩色书影、图版。对于开阔读者的思路显得很有帮助。《文献学概要》虽然未做到这点,但其后的“出土文献介绍”和“敦煌文献概述”对于研究古籍版本学的人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古籍版本学》、《文献学概要》属初学文献学的入门读物,若想进一步提升水平,《校雠广义・版本编》是更好的选择。

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系列文化研究丛书中的《校雠广义》系列丛书,是一套把整理、研究古籍的成果与现代化建设相联系,使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弘扬的从书,而《校雠广义・版本编》是其中的精华所在,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无论是作为学生的我们,还是研究版本之学的科研工作者,都应该仔细阅读这本书。

参考文献:

[1]程千帆.校雠广义・版本编.齐鲁书社,1998年.

[2]程千帆.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1998年.

[3]程千帆.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1998年.

[4]程千帆.校雠广义・典藏编.齐鲁书社,1998年.

[5]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时刻的近义词篇9

句子中一定会出现主谓宾、定状补等相关语法,重点是成分搭配之间的问题。

解题要点:缩句抓主谓宾。

2、两面词

典型标志词:能否、成败、大小、是否、好坏都是两个方面。再如:优劣、高低、兴衰、强弱等。

解题要点:看典型标志词。

例:研究者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

解:“能否”为两方面,而“成功”是一方面,一对二信息不对称。可以改为:研究者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或者研究者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3、肯否矛盾

肯否矛盾标志词:不是、不会等。

方法:数数,数否定词的个数,题目中出现“不是不会”等否定词时,数否定词的个数,如果否定词为奇数(1或者3),则句子表达的为否定;如果否定词为偶数(2或者4),则句子表达的是肯定,例如:欧阳不是不开心欧阳很开心。

反问相当于一次否定:例如,欧阳难道不开心么?欧阳很开心。

解题要点:查否定词的个数:奇数否定词为否;偶数否定词为肯。

反问相当于一次否定。

例: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

解:“没有”、“不会”、“想象不出”三个否定词,表示否定,即想象不出来。注意:成语中(不言而喻)出现否定词不算。

例:我们班在数学竞赛中获集体第一名,这怎么能不使我们全班48位同学不高兴呢?

解:“怎么”、“不使”、“不高兴”三个否定词,表示否定,即不高兴,获得第一名一定是高兴的,故前后矛盾。

4、成分残缺or多余

例:在这部电影中,刻画了一个女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解:“刻画”前缺少主语,应该为:编剧、编导或者这部电影刻画了一个女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例:我国约近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可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解:“约”、“近”、“左右”,成分多余。

5、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的范围:违反常识,不在正常的逻辑范畴。

例:我市已形成以机械、电子、食品、纺织、轻工、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解:“食品”并非工业,为典型的逻辑错误。

6、语句顺序不正确

考场上读语句顺序不正确的题目时,一定很别扭。

例: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国人民是不陌生的。

解:缩句:名字对人民不陌生,应改为:人民对名字不陌生。

7、句式杂糅

杂糅特征:句子比较长。用两句话说完的话,在一句话里面表达出来。

解题要点:常见的杂糅句式。

例:今晚来听课的同学是为了考上公务员为目的的。

解:今晚来听课的同学是以考上公务员为目的的。

8、歧义句

对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提问为:下列选项有歧义句的是。此时做歧义句时需要脑洞大开。

一词多义:例:我们家的门没锁。

时刻的近义词篇10

【关键词】动词ing 现在 最近过去 最近将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79-01

要想回答有关动词ing的语言结构问题就得正确理解“现在分词”、“现在进行时态”等概念中的“现在”(present)这一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此处的“现在”实则是“当时”的意思,即现在分词所反映的行为与事件发生的时间是相互重叠的。“进行时态”结构中的be动词就是用来反映客观事件发生的时间位置,“现在分词”中的“现在”实际反映的就是be动词反映的时间。因此,讨论“现在进行时态”实际上就是设法理解“过去进行时态”。本文拟对“现在进行时态”的语用功能做如下初步探究。

“现在进行时态”的语用功能从历时性角度可归纳为两种现象、三个阶段。图示如下:

Figure 1 “进行时态”的历时轨迹

线段BC所涵盖的是英语习得者最初遇到也是最常见常用的“绝对进行时态”。处在这个区间的相关动词所反映的时间与所叙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完全重叠的。这里的“绝对”指语言结构与其所反映的客观事件在时间上的统一性。“绝对进行时态”常见也易于掌握,但是也容易被英语习得者误以为是“进行时态”的全部。其实,如Figure 1所示,除此而外还有两种“相对进行时态”的分布情况。分布在线段AB的相对进行体反映的是“最近过去”发生的客观事件;分布在线段CD的相对进行体反映的是“最近将来”发生的客观事件。此处的“最近”可以解释为“刚刚”和“立刻”,即“刚刚才发生”和“立刻就发生”。这两种结构所展现的时间与言语双方的心理时间是“几乎”重叠的。这就是“进行时态”的“几乎同时性”特质。

这一特质只有通过对特定言语情景的分析来加以研究。

情景1(2013年宝鸡市金台区高三第一次检测试题)

Tom: Sorry. I didn’t mean to be late. Can I come in?

Teacher: What’s your excuse this time?

Tom: Have I used the one that my sister is sick?

Teacher:(Yes, twice last week.)

Tom: Are you sure?(I thought I said it was my mother.)

Teacher: I don’t think so. But it could have been.

Tom: Well. You can trust me this time. My sister is definitely sick. (I’m just coming from the hospital.) They say she might even die.

Teacher: I don’t buy your story.( Try not to have any more sick relatives this week, all right? )

Tom: I’ll do my best.

Teacher: Just try to be a little more punctual in the future.

Tom:(I’m working on it. Really? )

这一情景对话中的I’m just coming from the hospital.叙述的就是“最近过去”发生的事情。此时此句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我”(Tom)刚从医院回来;第二,“我”(Tom)回来的时间与“你”(teacher)要求“我”到校的时间几乎是同一个时间,因而不能认为“我”迟到。另外,Tom的最后答语I’m working on it. Really实际上是对I’m just coming from the hospital的再次强调。Tom借句子进行体结构的“几乎同时性”特点反诘了老师,也将整个情景对话的幽默趣味推向了高潮,实现了喜剧效果。

情景2(2013年宝鸡市金台区高三第一次检测试题)

――What’s our phonebook? I have seen it many times these days, but…

──OK, darling. I _____ it for you if you want at once.

A. get B. am getting

C. will get D. am going to get

这道选择题看起来考查两方面的知识:第一,“进行时态”的“最近将来”涵义的语用功能;第二,am getting, will get以及am going to get三种结构之间的区别。可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因为有at once,显然需要一个能表示“立刻行动”的结构与之呼应,自然就选择了能表示“最近将来”含义的B.am getting.这样的话,问题就变得十分简单了,无需再考虑be doing , will do与be going to之间的区别了。也就避免了误入命题者设定的陷阱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