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7:49:11

间隔范文篇1

立在年夜陆的彼岸,远望着它的雄姿,好迢遥的间隔;

坐在父母的迎面,瞅着他们干瘪的脸蛋,与父母彼此思忖着各自的心思,中心树起一道无形的冷墙,大概这便是最迢遥的间隔吧…

从呀呀学语到满腹经纶,身边最亲的人,同时对后世花消最年夜心思的人只有父母。但,陪伴着春秋的增添,社会的变化,父母与后世之间也就有了一堵冷墙,也便是所谓的代沟。

于是最亲的人便从比来的糊口间隔超过到了最迢遥的心灵间隔。从无话不谈似伴侣的亲密到无话可谈似生疏人的迢遥,这统统竟是那么迢遥。

也是是以,父母与后世的心灵之间就仿佛两个人私家孤寂地站在一望无涯,波澜澎湃的年夜海两岸,无法雷同,遥不成及;也似身在异乡落难魄落的游子,在年夜陆彼岸望着它不能回归时的无助。

间隔范文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信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送也由模拟传输转向数字传输,信息越来越多地作为数字脉冲之间的时间或相位的变化而传送出去。这样,对数字信号进行测量与分析,在现代通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精确地测量幅度一直是许多传统仪器的基础,示波器、频谱分析仪、功率计、电压表均将模拟电压作为它们的测量对象。甚至于测量幅度和相位的矢量分析仪,也是通过测量两个模拟电压值,即I和Q分量来导出测量结果。

这种利用模拟电压来测量的仪器随着现代调制方法的出现而陷入了困境。因为为了可靠地进行通信,现代调制方法更钟情于频率和相位调制的扩频信号,而不希望用调幅信号,例如普通的FM、PM和脉宽调制以及现代的FSK、PSK和QPR。雷达为保证一定的作用距离及高距离分辨率,采|用Barker码调制〈相位调制)和chirp调制(频率调制)。在Q刷信号中,相位比幅度中包含更多的信息。上述这些信号的保真度是由频率、相位和时间的准确性决定的,因而,有效、准确地测量频率、相位和时间是对测试这类信号的专用仪器的最基本要求。

为此,提出了在调制域中对现代信号进行测试与分析,这样在调制域中开发和研制测试仪器也就尤为重要,精密时间间隔分析仪正是在此种情况下研制和开发的。

2、时间间隔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2.1相位数字化

相位数字化是采集、计算信号特定斜率的零点,丢弃幅度信息。由于数据是相位、频率或时间形式,因此避免了三角函数,取而代之的是如直线和抛物线等简单函数。因此,即使是相当复杂的调制信号,分析起来也相当简单。

相位数字化是由硬件记录信号的周期数及与之对应的时间,由此进行处理得到测量结果。

考虑一个调制信号

其中φ(t)是单调递增的,在正斜率的零点处进行采样。第I个事件样点ei和第I个时间样点ti满足简单的数学关系:

式中ei为整数,且ti有最小的最化值。

2.2时间间隔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基于相位数字化方法,给出了图1所示的时间间隔基本原理框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输入通道、测量硬件和微处理器系统。

输入通道主要由阻抗变换电路、输入开关阵列和电压比较器组成,以完成输入的模拟信号向成数字信号的转换(相位数字化),另外它还可设置触发电平、触发的斜率以及完成阻抗匹配。

测量硬件主要由序列发生器、事件计数器、时基部分和存储器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序列发生器将由输入通道输出的信号传送给适当的计数器且为事件计数器和时基部分产生启动信号和锁存信号。启动信号和锁存信号要受输入信号的组态、采样间隔及其他的启动限定条件的制约。测量硬件的输入信号还有外部启动输入和外部标准时钟输入。另外,测量硬件还接收来自微处理器的对测量进行设置和控制的指令。

两个事件计数器对序列发生器传送来的事件信号计数,它们能用来进行测量和产生启动信号(如保持一定的事件数或一定的时间后启动测量)。时基部分的作用就是为每一个锁存的事件计数值建立时标,进而建立锁存的计数值的时序关系,这样频率或时间间隔就能作为时间的函数进行处理。时基部分主要由时间计数器和内插器组成。时间计数器对时基时钟计数,内插器主要功能是量化事件锁存信号和时间锁存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提高时间的分辨率。

存储器系统主要是有序地存储事件计数值、时间计数值和内插器的数值,以此建立数据块。该系统础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以倾处理结系统进行处理或者可以通过VXI总统为外部主机提供原始数据。

测量硬件的主要功能是计事件数和在用户定义的采样期内测量第一个事件与最后一个事件之间的时间。这些信息在存储器系统中被存储起来,在完成数据获取后进行处理。

微处理器系统主要作用是控制时间间隔分析仪的功能以及完成与VXI总线的通信。

3.主要关键技术

3.1无间隔测量技术

为解释无间隔测量技术的优点,我们使用对简单的稳态正弦信号(图2)进行采样来比较传统的交互式计数器和无间隔计数器。

交互式计数器打开测量闸门,记录事件计数和时间计数,接着在事先设定的闸门时间(终止采样)之后关闭测量闸门,再次记录事件计数和时间计数(图2)。测量在终止采样点完成,使用下面的频率估计方法来计算频率。

交互计数器简单地测量了在规定时间内有多少个信号周期出现,测量闸门与被测信号同步。这就允许事件计数是一个整数,测量误差完全由量化时间计数过程中的误差所引起。

频率结果以数字形式呈现给用户,另一次测量又开始了。很清楚的可以看到这种技术有固有的空载时间(dead-time),在此期间,信号的变化不能被包含在平均值中,空载时间标在图2中。该过程出现时,不能进行测量。通常,不同次的测量的误差也是互不相关的。

空载时间不仅中断了对信号的测量,而且也破坏了闸门之间的时序关系。对空载时间的处理,可以使用另一个计数器来测量它,然而这种方法所产生的时间刻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连续,还存在着很小的时间碎片,这种系统误差可以累积到一个很大的值。重新回到图2,可以看到无间隔计数器的测量是背靠背(back-to-back)进行且仅在最后一个测量值获得后处理测量结果,而不是测量过程与处理过程交叉进行。这种背靠背的测量是无间隔测量的实质,一连串的无间隔测量值称为一个数据块,在一个数据块内不可能丢失信号的任何信息。除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测量外,对于每一次的测量,第i次测量的起始采样点与第i-1次的终止采样点是同一个,结果就使得不同次测量的误差总是相关的,这就提高了求平均的性能。在测量的块之间无间隔计数器具有空载时间,在此期间,这些测量值被处理。

无间隔测量的频率估值实际上是一连串的估计值,通过下式来计算,类似于传统的估计方式:

信号的任何频率不稳定性被包括在该频率估计数据中。对于稳态信号,给定等效的测量次数,无间隔测量的频率估值也比传统测量的估值更加精确,这是由于无间隔计数没有空载时间。无间隔测量技术能够求更多测量值的平均值,因此能给出单位时间内更高的频率分辨率(数据位),该参数在大多数系统中是很重要的。

图3给出了无间隔计数器的实现方案。

该方案中,第一个M位计数器是一个二进制编码的同步计数器,并且带有M位的数据第M位(最高有效位)用来驱动下一级的低速计数器,该计数器可以是脉动计数器或同步它也具有自己的数据锁存器。

当读命令有效时,它直接锁存M位计数器的计数值。但是,它并不直接激活低速计委存器,而是和第M位触发的单稳产生的脉冲进行与运算。处在脉冲宽度内的读命令无效,计数器的读操作直到脉冲终止才有效。其它的读命令立即激活第二个锁存器。使用R-s自免重复锁存第二个计数器。

由于第二个计数器是由第M位触发的,因此在触发之后将开始动作并且在适当的时间稳定下来。该计数器的读操作将被延迟tr,所以设计了一个由第M位触发的单稳触发器,tI时间内的读操作无效。单稳触发器的脉宽tp设计成大于稳定时间小子信号最小输入周倍,选择满足此条件的最小的M值。时间关系总结如下:

这里

tr=第二个计数器的稳定时

tp=单稳触发器的脉宽

fsmax=最大采样率

fmax=最大计数频率

M=同步计数器的位数

最大计数速率不受第二个计数器的速度和位数影响,并且整个计数器能以标准二进制编码动态读取。只要采样率低于1/tp,读命令之后紧接的事件就能确保产生新的有效的读操作。所允许的采样率与输入信号无关。

之所以称它为无间隔计数器,是因为在读取它时,计数器一直监视信号而没有空载时间存在。

3.2延迟内插技术

时间间用分听仪使用起时内指法来提高时间间隔分辨率。如图4所示,事件锁存信号和时基同步产生时间锁存信号,这两个信号进入由N个D触发器和N个延迟块组成的延迟单元组,分成N个相等时间间隔步进级。每一级确定一个时间量化单位。

内插的实现过程:假定每一级延迟块延迟时间为tps,当事件锁存信号(上升沿)到来后,每隔Tbs,此上升沿通过一个延迟块(这个延迟块对应的延迟单元中D触发器的数据端为逻辑‘1’),到达下一个延迟单元。时间锁存信号作为所有延迟单元中D触发器时钟端,当时间锁存信号(上升沿〉到来时,所有延迟单元中D触发器的数据端状态被锁定,锁定后D触发器输出逻辑‘1’的个数量化了两个锁存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触发器输出一种温度计(thermometer)码,该码被转换成二进制周同事件计数信和时间计数信一起在他在硝程系统中。量化过程中的时序关系如图5所示。与其它时间-数字(time-digital)转换器相比,这种内插技术的优点在于:它的转换率比较高,适用于实时测量系统中;另外,这种内插技术中不使用复杂的时间-幅度转换电路,使得电路简捷。

间隔范文篇3

关键词:雷达管制条件;管制移交间隔;管理;矩阵模型

管制移交主要指的是扇区之间或管制单位之间转移飞行中航空器管制责任的工作,其目的是连续为航空器提供服务,让管制责任更为明确,让飞行安全得到保证。在管制移交之前,接受单位与移交单位会进行协调,一般情况下,移交流程包含了前置移交、通信移交与责任移交这三个环节。

1雷达管制条件下的管制移交间隔管理意义

在全球经济格局逐渐变化的条件下,亚太地区各个地区的民用航空运输业需求得到了巨大增长,空中交通流量得到增加,但是,空管系统、大型枢纽机场等基础保障设施的建设具有周期长、投入资金多、空域领域资源有限等局限性,空中交通存在着很大矛盾。除此之外,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化,异常天气也纷纷出现,这对于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空中交通延误与拥堵会为经济带来损失,会对空中交通流运行效率与运行安全造成影响。现阶段,我国民用航空运输能力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体系,航空旅客吞吐量巨大,对雷达管制条件下的管制移交间隔管理进行研究对于民航发展新局面的开创具有重要意义。

2区域管制单扇区移交间隔管理策略

空中交通管制主要指的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利用一系列手段掌握航空器飞行状态,让航空器安全间隔得到保障,让空中碰撞或是碰撞地面障碍物得到有效防止,进而让空域容量与运行效率得到提升,让飞行安全目的得到有效保证,在区域管制工作中,工作人员为对监视空域范围内的航空器动态以及活动进行监视,可以利用ATS监视系统,管制人员需要将航迹引导提供给航空器,进而减少飞行冲突出现;可以让航空器快速上升到巡航高度,或是从巡航高度快速下降到进场地点,让危险天气得以避开;可以让航空器领航得到协助;可以让航空器进行入限制空域事件得到避免。在区域管制中,两个航空器之间雷达间隔最小是10km,可以让单位空域飞行流量得到增加,让单位空域利用率得到提升。管制移交间隔管理主要指的是利用距离间隔限制值/时间控制将要进入本单位扇区的航空器队列,对特定空域可进行短期的流量管理,可以引入矩阵等观念来对其问题进行定义。在间隔矩阵中,航空器即将要飞越的移交点是间隔参照点,利用初始的航空器预计飞越时刻数据时刻可以完成时间间隔矩阵的转化工作,依照初始间隔矩阵可以建立状态矩阵,除此之外,还应在模型中建立间隔增量矩阵。可对模型作出多个假设,因本文只对单扇区移交情况进行考虑,所以可假设航空器为扇区外侧进入;划分指定时间段[0,T]为多个子时间片段,在指定时段间隔指令有效;在控制时间段,航空器为匀速飞行[1]。对其进行简要概述,就是以控制延误综合为目标,将间隔矩阵与增量矩阵进行引入,让管制移交间隔的变化得到处理,利用移交间隔模型,使用遗传算法可以得出相应的结果。

3区域管制多扇区移交间隔管理策略

空中交通监视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人工监视阶段、被动独立监视阶段、被动协同式监视阶段与主动协同式监视阶段,监视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会让空中交通管制运作模式发生变化,都会让空域管制效率得到提升,让管制成本得到降低,让飞行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保障。从多扇区系统的全局角度着手,针对多扇区系统中的单个子扇区容量、整体容量、外单位扇区的限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做出研究,可以让扇区管制移交管理策略更为贴近、全面。多个扇区的移交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提供雷达监视服务的区域管制范围的高扇区是主体移交扇区,二是进近管制范围之内的中低扇区是主体移交扇区。在多扇区管制移交间隔模型中,可以发现其关键问题为外单位扇区和多扇区系统的协调、系统内部子扇区的协调、航空器的多个间隔参考点等。利用矩阵与图形可以转化管制移交间隔问题,并建立相应的多扇区管制移交间隔模型。在多扇区的运行空域网络中,需要对空域图进行转化,让其变为简化抽象图,可以把多扇区系统定义在虚拟圆内,航空器在移交点的变化过程中可以利用路径短表示,依照扇区内运行移交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特征飞行流,在转化之后,网络构图飞行流并不间断,各航空器途径的路径点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行路径补偿工作。其约束条件包含了移交点间隔约束、扇区容量因素、飞行约束和特殊情况约束[2]。对其进行简要概述,就是依照不同特征飞行流和移交点来转化空域图,进而完成网络结构简图的定义工作,通过路径虚拟函数的引入,可以让多扇区间隔管理问题化那话为分类目标规划问题,之后依照不同种类的移交点对间隔矩阵作出相应的修改,在算法中,将随机编码和真值进行结合,让其更为符合模型的相关要求。

4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一定算法,计算区域管制扇区移交间隔,可以让航班空中延误得到有效减少,结合单个扇区的模型研究结果,对空域范围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考虑,可以让多扇区系统管制移交间隔管理模型得以建立,让空域交通管制运行效率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高伟,宫廷玉,叶志坚.区调扇区和进近扇区复杂度对比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15(06):266~271.

间隔范文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信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送也由模拟传输转向数字传输,信息越来越多地作为数字脉冲之间的时间或相位的变化而传送出去。这样,对数字信号进行测量与分析,在现代通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精确地测量幅度一直是许多传统仪器的基础,示波器、频谱分析仪、功率计、电压表均将模拟电压作为它们的测量对象。甚至于测量幅度和相位的矢量分析仪,也是通过测量两个模拟电压值,即I和Q分量来导出测量结果。

这种利用模拟电压来测量的仪器随着现代调制方法的出现而陷入了困境。因为为了可靠地进行通信,现代调制方法更钟情于频率和相位调制的扩频信号,而不希望用调幅信号,例如普通的FM、PM和脉宽调制以及现代的FSK、PSK和QPR。雷达为保证一定的作用距离及高距离分辨率,采|用Barker码调制〈相位调制)和chirp调制(频率调制)。在Q刷信号中,相位比幅度中包含更多的信息。上述这些信号的保真度是由频率、相位和时间的准确性决定的,因而,有效、准确地测量频率、相位和时间是对测试这类信号的专用仪器的最基本要求。

为此,提出了在调制域中对现代信号进行测试与分析,这样在调制域中开发和研制测试仪器也就尤为重要,精密时间间隔分析仪正是在此种情况下研制和开发的。

2、时间间隔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2.1相位数字化

相位数字化是采集、计算信号特定斜率的零点,丢弃幅度信息。由于数据是相位、频率或时间形式,因此避免了三角函数,取而代之的是如直线和抛物线等简单函数。因此,即使是相当复杂的调制信号,分析起来也相当简单。

相位数字化是由硬件记录信号的周期数及与之对应的时间,由此进行处理得到测量结果。

考虑一个调制信号

其中φ(t)是单调递增的,在正斜率的零点处进行采样。第I个事件样点ei和第I个时间样点ti满足简单的数学关系:

式中ei为整数,且ti有最小的最化值。

2.2时间间隔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基于相位数字化方法,给出了图1所示的时间间隔基本原理框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输入通道、测量硬件和微处理器系统。

输入通道主要由阻抗变换电路、输入开关阵列和电压比较器组成,以完成输入的模拟信号向成数字信号的转换(相位数字化),另外它还可设置触发电平、触发的斜率以及完成阻抗匹配。

测量硬件主要由序列发生器、事件计数器、时基部分和存储器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序列发生器将由输入通道输出的信号传送给适当的计数器且为事件计数器和时基部分产生启动信号和锁存信号。启动信号和锁存信号要受输入信号的组态、采样间隔及其他的启动限定条件的制约。测量硬件的输入信号还有外部启动输入和外部标准时钟输入。另外,测量硬件还接收来自微处理器的对测量进行设置和控制的指令。

两个事件计数器对序列发生器传送来的事件信号计数,它们能用来进行测量和产生启动信号(如保持一定的事件数或一定的时间后启动测量)。时基部分的作用就是为每一个锁存的事件计数值建立时标,进而建立锁存的计数值的时序关系,这样频率或时间间隔就能作为时间的函数进行处理。时基部分主要由时间计数器和内插器组成。时间计数器对时基时钟计数,内插器主要功能是量化事件锁存信号和时间锁存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提高时间的分辨率。

存储器系统主要是有序地存储事件计数值、时间计数值和内插器的数值,以此建立数据块。该系统础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以倾处理结系统进行处理或者可以通过VXI总统为外部主机提供原始数据。

测量硬件的主要功能是计事件数和在用户定义的采样期内测量第一个事件与最后一个事件之间的时间。这些信息在存储器系统中被存储起来,在完成数据获取后进行处理。

微处理器系统主要作用是控制时间间隔分析仪的功能以及完成与VXI总线的通信。

3.主要关键技术

3.1无间隔测量技术

为解释无间隔测量技术的优点,我们使用对简单的稳态正弦信号(图2)进行采样来比较传统的交互式计数器和无间隔计数器。

交互式计数器打开测量闸门,记录事件计数和时间计数,接着在事先设定的闸门时间(终止采样)之后关闭测量闸门,再次记录事件计数和时间计数(图2)。测量在终止采样点完成,使用下面的频率估计方法来计算频率。

交互计数器简单地测量了在规定时间内有多少个信号周期出现,测量闸门与被测信号同步。这就允许事件计数是一个整数,测量误差完全由量化时间计数过程中的误差所引起。

频率结果以数字形式呈现给用户,另一次测量又开始了。很清楚的可以看到这种技术有固有的空载时间(dead-time),在此期间,信号的变化不能被包含在平均值中,空载时间标在图2中。该过程出现时,不能进行测量。通常,不同次的测量的误差也是互不相关的。

空载时间不仅中断了对信号的测量,而且也破坏了闸门之间的时序关系。对空载时间的处理,可以使用另一个计数器来测量它,然而这种方法所产生的时间刻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连续,还存在着很小的时间碎片,这种系统误差可以累积到一个很大的值。

重新回到图2,可以看到无间隔计数器的测量是背靠背(back-to-back)进行且仅在最后一个测量值获得后处理测量结果,而不是测量过程与处理过程交叉进行。这种背靠背的测量是无间隔测量的实质,一连串的无间隔测量值称为一个数据块,在一个数据块内不可能丢失信号的任何信息。除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测量外,对于每一次的测量,第i次测量的起始采样点与第i-1次的终止采样点是同一个,结果就使得不同次测量的误差总是相关的,这就提高了求平均的性能。在测量的块之间无间隔计数器具有空载时间,在此期间,这些测量值被处理。

无间隔测量的频率估值实际上是一连串的估计值,通过下式来计算,类似于传统的估计方式:

信号的任何频率不稳定性被包括在该频率估计数据中。对于稳态信号,给定等效的测量次数,无间隔测量的频率估值也比传统测量的估值更加精确,这是由于无间隔计数没有空载时间。无间隔测量技术能够求更多测量值的平均值,因此能给出单位时间内更高的频率分辨率(数据位),该参数在大多数系统中是很重要的。

图3给出了无间隔计数器的实现方案。

该方案中,第一个M位计数器是一个二进制编码的同步计数器,并且带有M位的数据第M位(最高有效位)用来驱动下一级的低速计数器,该计数器可以是脉动计数器或同步它也具有自己的数据锁存器。

当读命令有效时,它直接锁存M位计数器的计数值。但是,它并不直接激活低速计委存器,而是和第M位触发的单稳产生的脉冲进行与运算。处在脉冲宽度内的读命令无效,计数器的读操作直到脉冲终止才有效。其它的读命令立即激活第二个锁存器。使用R-s自免重复锁存第二个计数器。

由于第二个计数器是由第M位触发的,因此在触发之后将开始动作并且在适当的时间稳定下来。该计数器的读操作将被延迟tr,所以设计了一个由第M位触发的单稳触发器,tI时间内的读操作无效。单稳触发器的脉宽tp设计成大于稳定时间小子信号最小输入周倍,选择满足此条件的最小的M值。时间关系总结如下:

这里

tr=第二个计数器的稳定时

tp=单稳触发器的脉宽

fsmax=最大采样率

fmax=最大计数频率

M=同步计数器的位数

最大计数速率不受第二个计数器的速度和位数影响,并且整个计数器能以标准二进制编码动态读取。只要采样率低于1/tp,读命令之后紧接的事件就能确保产生新的有效的读操作。所允许的采样率与输入信号无关。

之所以称它为无间隔计数器,是因为在读取它时,计数器一直监视信号而没有空载时间存在。

3.2延迟内插技术

时间间用分听仪使用起时内指法来提高时间间隔分辨率。如图4所示,事件锁存信号和时基同步产生时间锁存信号,这两个信号进入由N个D触发器和N个延迟块组成的延迟单元组,分成N个相等时间间隔步进级。每一级确定一个时间量化单位。

内插的实现过程:假定每一级延迟块延迟时间为tps,当事件锁存信号(上升沿)到来后,每隔Tbs,此上升沿通过一个延迟块(这个延迟块对应的延迟单元中D触发器的数据端为逻辑‘1’),到达下一个延迟单元。时间锁存信号作为所有延迟单元中D触发器时钟端,当时间锁存信号(上升沿〉到来时,所有延迟单元中D触发器的数据端状态被锁定,锁定后D触发器输出逻辑‘1’的个数量化了两个锁存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触发器输出一种温度计(thermometer)码,该码被转换成二进制周同事件计数信和时间计数信一起在他在硝程系统中。量化过程中的时序关系如图5所示。与其它时间-数字(time-digital)转换器相比,这种内插技术的优点在于:它的转换率比较高,适用于实时测量系统中;另外,这种内插技术中不使用复杂的时间-幅度转换电路,使得电路简捷。

间隔范文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信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送也由模拟传输转向数字传输,信息越来越多地作为数字脉冲之间的时间或相位的变化而传送出去。这样,对数字信号进行测量与分析,在现代通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精确地测量幅度一直是许多传统仪器的基础,示波器、频谱分析仪、功率计、电压表均将模拟电压作为它们的测量对象。甚至于测量幅度和相位的矢量分析仪,也是通过测量两个模拟电压值,即I和Q分量来导出测量结果。

这种利用模拟电压来测量的仪器随着现代调制方法的出现而陷入了困境。因为为了可靠地进行通信,现代调制方法更钟情于频率和相位调制的扩频信号,而不希望用调幅信号,例如普通的FM、PM和脉宽调制以及现代的FSK、PSK和QPR。雷达为保证一定的作用距离及高距离分辨率,采|用Barker码调制〈相位调制)和chirp调制(频率调制)。在Q刷信号中,相位比幅度中包含更多的信息。上述这些信号的保真度是由频率、相位和时间的准确性决定的,因而,有效、准确地测量频率、相位和时间是对测试这类信号的专用仪器的最基本要求。

为此,提出了在调制域中对现代信号进行测试与分析,这样在调制域中开发和研制测试仪器也就尤为重要,精密时间间隔分析仪正是在此种情况下研制和开发的。

2、时间间隔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2.1相位数字化

相位数字化是采集、计算信号特定斜率的零点,丢弃幅度信息。由于数据是相位、频率或时间形式,因此避免了三角函数,取而代之的是如直线和抛物线等简单函数。因此,即使是相当复杂的调制信号,分析起来也相当简单。

相位数字化是由硬件记录信号的周期数及与之对应的时间,由此进行处理得到测量结果。

考虑一个调制信号

其中φ(t)是单调递增的,在正斜率的零点处进行采样。第I个事件样点ei和第I个时间样点ti满足简单的数学关系:

式中ei为整数,且ti有最小的最化值。

2.2时间间隔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基于相位数字化方法,给出了图1所示的时间间隔基本原理框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输入通道、测量硬件和微处理器系统。

输入通道主要由阻抗变换电路、输入开关阵列和电压比较器组成,以完成输入的模拟信号向成数字信号的转换(相位数字化),另外它还可设置触发电平、触发的斜率以及完成阻抗匹配。

测量硬件主要由序列发生器、事件计数器、时基部分和存储器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序列发生器将由输入通道输出的信号传送给适当的计数器且为事件计数器和时基部分产生启动信号和锁存信号。启动信号和锁存信号要受输入信号的组态、采样间隔及其他的启动限定条件的制约。测量硬件的输入信号还有外部启动输入和外部标准时钟输入。另外,测量硬件还接收来自微处理器的对测量进行设置和控制的指令。

两个事件计数器对序列发生器传送来的事件信号计数,它们能用来进行测量和产生启动信号(如保持一定的事件数或一定的时间后启动测量)。时基部分的作用就是为每一个锁存的事件计数值建立时标,进而建立锁存的计数值的时序关系,这样频率或时间间隔就能作为时间的函数进行处理。时基部分主要由时间计数器和内插器组成。时间计数器对时基时钟计数,内插器主要功能是量化事件锁存信号和时间锁存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提高时间的分辨率。

存储器系统主要是有序地存储事件计数值、时间计数值和内插器的数值,以此建立数据块。该系统础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以倾处理结系统进行处理或者可以通过VXI总统为外部主机提供原始数据。

测量硬件的主要功能是计事件数和在用户定义的采样期内测量第一个事件与最后一个事件之间的时间。这些信息在存储器系统中被存储起来,在完成数据获取后进行处理。

微处理器系统主要作用是控制时间间隔分析仪的功能以及完成与VXI总线的通信。

3.主要关键技术

3.1无间隔测量技术

为解释无间隔测量技术的优点,我们使用对简单的稳态正弦信号(图2)进行采样来比较传统的交互式计数器和无间隔计数器。

交互式计数器打开测量闸门,记录事件计数和时间计数,接着在事先设定的闸门时间(终止采样)之后关闭测量闸门,再次记录事件计数和时间计数(图2)。测量在终止采样点完成,使用下面的频率估计方法来计算频率。

交互计数器简单地测量了在规定时间内有多少个信号周期出现,测量闸门与被测信号同步。这就允许事件计数是一个整数,测量误差完全由量化时间计数过程中的误差所引起。

频率结果以数字形式呈现给用户,另一次测量又开始了。很清楚的可以看到这种技术有固有的空载时间(dead-time),在此期间,信号的变化不能被包含在平均值中,空载时间标在图2中。该过程出现时,不能进行测量。通常,不同次的测量的误差也是互不相关的。

空载时间不仅中断了对信号的测量,而且也破坏了闸门之间的时序关系。对空载时间的处理,可以使用另一个计数器来测量它,然而这种方法所产生的时间刻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连续,还存在着很小的时间碎片,这种系统误差可以累积到一个很大的值。重新回到图2,可以看到无间隔计数器的测量是背靠背(back-to-back)进行且仅在最后一个测量值获得后处理测量结果,而不是测量过程与处理过程交叉进行。这种背靠背的测量是无间隔测量的实质,一连串的无间隔测量值称为一个数据块,在一个数据块内不可能丢失信号的任何信息。除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测量外,对于每一次的测量,第i次测量的起始采样点与第i-1次的终止采样点是同一个,结果就使得不同次测量的误差总是相关的,这就提高了求平均的性能。在测量的块之间无间隔计数器具有空载时间,在此期间,这些测量值被处理。

无间隔测量的频率估值实际上是一连串的估计值,通过下式来计算,类似于传统的估计方式:

信号的任何频率不稳定性被包括在该频率估计数据中。对于稳态信号,给定等效的测量次数,无间隔测量的频率估值也比传统测量的估值更加精确,这是由于无间隔计数没有空载时间。无间隔测量技术能够求更多测量值的平均值,因此能给出单位时间内更高的频率分辨率(数据位),该参数在大多数系统中是很重要的。

图3给出了无间隔计数器的实现方案。

该方案中,第一个M位计数器是一个二进制编码的同步计数器,并且带有M位的数据第M位(最高有效位)用来驱动下一级的低速计数器,该计数器可以是脉动计数器或同步它也具有自己的数据锁存器。

当读命令有效时,它直接锁存M位计数器的计数值。但是,它并不直接激活低速计委存器,而是和第M位触发的单稳产生的脉冲进行与运算。处在脉冲宽度内的读命令无效,计数器的读操作直到脉冲终止才有效。其它的读命令立即激活第二个锁存器。使用R-s自免重复锁存第二个计数器。

由于第二个计数器是由第M位触发的,因此在触发之后将开始动作并且在适当的时间稳定下来。该计数器的读操作将被延迟tr,所以设计了一个由第M位触发的单稳触发器,tI时间内的读操作无效。单稳触发器的脉宽tp设计成大于稳定时间小子信号最小输入周倍,选择满足此条件的最小的M值。时间关系总结如下:

这里

tr=第二个计数器的稳定时

tp=单稳触发器的脉宽

fsmax=最大采样率

fmax=最大计数频率

M=同步计数器的位数

最大计数速率不受第二个计数器的速度和位数影响,并且整个计数器能以标准二进制编码动态读取。只要采样率低于1/tp,读命令之后紧接的事件就能确保产生新的有效的读操作。所允许的采样率与输入信号无关。

之所以称它为无间隔计数器,是因为在读取它时,计数器一直监视信号而没有空载时间存在。

3.2延迟内插技术

时间间用分听仪使用起时内指法来提高时间间隔分辨率。如图4所示,事件锁存信号和时基同步产生时间锁存信号,这两个信号进入由N个D触发器和N个延迟块组成的延迟单元组,分成N个相等时间间隔步进级。每一级确定一个时间量化单位。

内插的实现过程:假定每一级延迟块延迟时间为tps,当事件锁存信号(上升沿)到来后,每隔Tbs,此上升沿通过一个延迟块(这个延迟块对应的延迟单元中D触发器的数据端为逻辑‘1’),到达下一个延迟单元。时间锁存信号作为所有延迟单元中D触发器时钟端,当时间锁存信号(上升沿〉到来时,所有延迟单元中D触发器的数据端状态被锁定,锁定后D触发器输出逻辑‘1’的个数量化了两个锁存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触发器输出一种温度计(thermometer)码,该码被转换成二进制周同事件计数信和时间计数信一起在他在硝程系统中。量化过程中的时序关系如图5所示。与其它时间-数字(time-digital)转换器相比,这种内插技术的优点在于:它的转换率比较高,适用于实时测量系统中;另外,这种内插技术中不使用复杂的时间-幅度转换电路,使得电路简捷。

间隔范文篇6

1.1相位数字化

相位数字化是采集、计算信号特定斜率的零点,丢弃幅度信息。由于数据是相位、频率或时间形式,因此避免了三角函数,取而代之的是如直线和抛物线等简单函数。因此,即使是相当复杂的调制信号,分析起来也相当简单。

相位数字化是由硬件记录信号的周期数及与之对应的时间,由此进行处理得到测量结果。

考虑一个调制信号

其中φ(t)是单调递增的,在正斜率的零点处进行采样。第I个事件样点ei和第I个时间样点ti满足简单的数学关系:

式中ei为整数,且ti有最小的最化值。

1.2时间间隔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基于相位数字化方法,给出了图1所示的时间间隔基本原理框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输入通道、测量硬件和微处理器系统。

输入通道主要由阻抗变换电路、输入开关阵列和电压比较器组成,以完成输入的模拟信号向成数字信号的转换(相位数字化),另外它还可设置触发电平、触发的斜率以及完成阻抗匹配。

测量硬件主要由序列发生器、事件计数器、时基部分和存储器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序列发生器将由输入通道输出的信号传送给适当的计数器且为事件计数器和时基部分产生启动信号和锁存信号。启动信号和锁存信号要受输入信号的组态、采样间隔及其他的启动限定条件的制约。测量硬件的输入信号还有外部启动输入和外部标准时钟输入。另外,测量硬件还接收来自微处理器的对测量进行设置和控制的指令。

两个事件计数器对序列发生器传送来的事件信号计数,它们能用来进行测量和产生启动信号(如保持一定的事件数或一定的时间后启动测量)。时基部分的作用就是为每一个锁存的事件计数值建立时标,进而建立锁存的计数值的时序关系,这样频率或时间间隔就能作为时间的函数进行处理。时基部分主要由时间计数器和内插器组成。时间计数器对时基时钟计数,内插器主要功能是量化事件锁存信号和时间锁存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提高时间的分辨率。

存储器系统主要是有序地存储事件计数值、时间计数值和内插器的数值,以此建立数据块。该系统础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以倾处理结系统进行处理或者可以通过VXI总统为外部主机提供原始数据。

测量硬件的主要功能是计事件数和在用户定义的采样期内测量第一个事件与最后一个事件之间的时间。这些信息在存储器系统中被存储起来,在完成数据获取后进行处理。

微处理器系统主要作用是控制时间间隔分析仪的功能以及完成与VXI总线的通信。

2.主要关键技术

2.1无间隔测量技术

为解释无间隔测量技术的优点,我们使用对简单的稳态正弦信号(图2)进行采样来比较传统的交互式计数器和无间隔计数器。

交互式计数器打开测量闸门,记录事件计数和时间计数,接着在事先设定的闸门时间(终止采样)之后关闭测量闸门,再次记录事件计数和时间计数(图2)。测量在终止采样点完成,使用下面的频率估计方法来计算频率。

交互计数器简单地测量了在规定时间内有多少个信号周期出现,测量闸门与被测信号同步。这就允许事件计数是一个整数,测量误差完全由量化时间计数过程中的误差所引起。

频率结果以数字形式呈现给用户,另一次测量又开始了。很清楚的可以看到这种技术有固有的空载时间(dead-time),在此期间,信号的变化不能被包含在平均值中,空载时间标在图2中。该过程出现时,不能进行测量。通常,不同次的测量的误差也是互不相关的。

空载时间不仅中断了对信号的测量,而且也破坏了闸门之间的时序关系。对空载时间的处理,可以使用另一个计数器来测量它,然而这种方法所产生的时间刻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连续,还存在着很小的时间碎片,这种系统误差可以累积到一个很大的值。

重新回到图2,可以看到无间隔计数器的测量是背靠背(back-to-back)进行且仅在最后一个测量值获得后处理测量结果,而不是测量过程与处理过程交叉进行。这种背靠背的测量是无间隔测量的实质,一连串的无间隔测量值称为一个数据块,在一个数据块内不可能丢失信号的任何信息。除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测量外,对于每一次的测量,第i次测量的起始采样点与第i-1次的终止采样点是同一个,结果就使得不同次测量的误差总是相关的,这就提高了求平均的性能。在测量的块之间无间隔计数器具有空载时间,在此期间,这些测量值被处理。

无间隔测量的频率估值实际上是一连串的估计值,通过下式来计算,类似于传统的估计方式:

信号的任何频率不稳定性被包括在该频率估计数据中。对于稳态信号,给定等效的测量次数,无间隔测量的频率估值也比传统测量的估值更加精确,这是由于无间隔计数没有空载时间。无间隔测量技术能够求更多测量值的平均值,因此能给出单位时间内更高的频率分辨率(数据位),该参数在大多数系统中是很重要的。

图3给出了无间隔计数器的实现方案。

该方案中,第一个M位计数器是一个二进制编码的同步计数器,并且带有M位的数据第M位(最高有效位)用来驱动下一级的低速计数器,该计数器可以是脉动计数器或同步它也具有自己的数据锁存器。

当读命令有效时,它直接锁存M位计数器的计数值。但是,它并不直接激活低速计委存器,而是和第M位触发的单稳产生的脉冲进行与运算。处在脉冲宽度内的读命令无效,计数器的读操作直到脉冲终止才有效。其它的读命令立即激活第二个锁存器。使用R-s自免重复锁存第二个计数器。

由于第二个计数器是由第M位触发的,因此在触发之后将开始动作并且在适当的时间稳定下来。该计数器的读操作将被延迟tr,所以设计了一个由第M位触发的单稳触发器,tI时间内的读操作无效。单稳触发器的脉宽tp设计成大于稳定时间小子信号最小输入周倍,选择满足此条件的最小的M值。时间关系总结如下:

这里

tr=第二个计数器的稳定时

tp=单稳触发器的脉宽

fsmax=最大采样率

fmax=最大计数频率

M=同步计数器的位数

最大计数速率不受第二个计数器的速度和位数影响,并且整个计数器能以标准二进制编码动态读取。只要采样率低于1/tp,读命令之后紧接的事件就能确保产生新的有效的读操作。所允许的采样率与输入信号无关。

之所以称它为无间隔计数器,是因为在读取它时,计数器一直监视信号而没有空载时间存在。

3.2延迟内插技术

时间间用分听仪使用起时内指法来提高时间间隔分辨率。如图4所示,事件锁存信号和时基同步产生时间锁存信号,这两个信号进入由N个D触发器和N个延迟块组成的延迟单元组,分成N个相等时间间隔步进级。每一级确定一个时间量化单位。

内插的实现过程:假定每一级延迟块延迟时间为tps,当事件锁存信号(上升沿)到来后,每隔Tbs,此上升沿通过一个延迟块(这个延迟块对应的延迟单元中D触发器的数据端为逻辑‘1’),到达下一个延迟单元。时间锁存信号作为所有延迟单元中D触发器时钟端,当时间锁存信号(上升沿〉到来时,所有延迟单元中D触发器的数据端状态被锁定,锁定后D触发器输出逻辑‘1’的个数量化了两个锁存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触发器输出一种温度计(thermometer)码,该码被转换成二进制周同事件计数信和时间计数信一起在他在硝程系统中。量化过程中的时序关系如图5所示。与其它时间-数字(time-digital)转换器相比,这种内插技术的优点在于:它的转换率比较高,适用于实时测量系统中;另外,这种内插技术中不使用复杂的时间-幅度转换电路,使得电路简捷。

间隔范文篇7

[内容提要]: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区域发展模式多样性与特殊性要求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检验、过滤、再吸收。本文通过苏南制度变迁的双重循环为实证经验基础,对D-C·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进行再检验。在变化的制度环境中,制度变迁既非以“自执行”方式自发完成制度变迁过程,也不会由于“路径依赖”而必然陷入良性或恶性“锁定”,而是呈现出发展—停滞—新发展螺旋上升之“间隔性制度变迁”过程。

[关键词]:路径依赖;双重循环;间隔性制度变迁;比较制度优势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道格拉斯·C·诺斯、L·E·戴维斯,曼瑟·奥尔森、T·W·舒尔茨,V·W·拉坦等人,制度变迁理论“试图为建立一个专门的、相关的和逻辑的关于这些制度的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理论框架提供基础。”[1]制度是一个社会为人们发生相互关系而设定的一系列规则,是制约人们行为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集合体。制度可分为四种: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人源流之间联系的制度;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等(舒尔茨,1968)[2]。制度功能主要是为个人提供一种激励系统,同时借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来推动市场交换的发展和市场功能的扩张,减少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有效率的制度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关键,而一些通常被认为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技术进步、规模经济、资本积累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经济增长的表现。制度一旦形成,总要随社会变化而变化,当制度出现不均衡,行为者利益不能在现有制度下得到保障,就产生新的制度需求,呈现出制度变迁状态。制度变迁不是指任何一种制度变化而是特指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有制度,通过对原有制度框架的规则与机制所做的边际调整以增加制度收益。制度变迁只有在下面两种情况下才会发生:(1)创新改变了潜在利润。如市场规模的变化、技术变迁、一个社会中各种团体对收人的预期,会改变制度安排的收益与费用。(2)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得制度安排的变迁变得有利可图。如一种安排的组织成本已由另一种安排所支付,技术革新减少制度安排的运作成本,信息传播与社会知识的进步,也有利于降低创新成本。制度变迁是制度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存在着种种技术和社会的约束条件,如制度变迁成本收益比较、一项制度的受益者与受害者、相对谈判力量的对比、组织的偏好、技术条件等等。实施制度的各个组织在相对价格或偏好变化的情况下,为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重新谈判与博弈以达成更高层的合约、改变旧的规则建立新的规则。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进一步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PathDependency)。诺斯将保罗·大卫和W·巴兰·阿瑟的“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性”引人制度变迁,认为在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着路径依赖性和自我强化机制。

我们将制度渐进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与长期持续的增长或下降结合起来。一旦一条发展路径沿着一条具体进程行进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的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模型就会增强这一进程。在经济增长的情形中,有一条适应性的有效路线,它允许在不确定性下的最大化选择,以追逐某些承担活动的真实模型,并建立一种反馈机制来识别某些相对无效的选择,并消去它们。···……但是尽管如此,非生产性路线仍然存在,初始制度集合的报酬递增特征为生产活动提供了负激励,它在现有制度下创造了一些组织和强有力的利益集团,他们以自己的利益来影响政治实体。但他们为经济上储存与增加有用的知识所提供的报偿较少。参加者的主观精神构想会演进成一种意识形态,它们不仅会使社会的结构理性化,而且还选择了不佳绩效。结果,经济中会演进出一些加强现有激励与组织的政策。[3]

一个国家或区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现象,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这就好象进人了一个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路径依赖有两种方向:一种情况是某种初始制度选定以后,其报酬递增促进经济的发展,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向同样方向配合,导致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进一步的制度变迁。这是一种良性的制度依赖。另一个极端情况是某种制度演变的轨迹形成以后,初始制度的报酬递增消退,开始阻碍生产活动,那些与这种制度共荣的组织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尽力维护它。此时这个社会人了无效制度,进人了“锁定”(lockin)状态[41,这是恶性的路径依赖。由此可见,所谓“路径依赖”就是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体系所替代,从而进人锁定(lockin)。

“路径依赖”理论具有二定启发与借鉴意义,但由于制度变迁的话语表达主要以特定历史时期西方历史经验为理论基础,D·C·诺斯理论的经验来源主要局限于西方世界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发展[5],因此要解析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制度变迁,路径理论并不具有天然解释力,“源于西方社会的认识工具一旦移译到中国,往往失其所指而单纯成为‘应该’。无所指而强为之指、或削足适履、或指鹿为马”[6],如果我们承认转型中国经济与社会变迁存在特殊性,就需依据中国经验对制度变迁相关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理论过滤、再吸收,而不应国固吞枣,格式化套用。本文选取苏南发展模式制度变迁的双重循环为实证经验基础,对“路径依赖”理论进行再检验。

苏南发展之制度变迁路径既有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制度约束所形成的共性特征,又具有区域独特性。苏南发展之制度变迁路径经历了双重循环,传统苏南模式变迁经历了第一重循环:制度环境变化—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制度失衡;新苏南模式经历第二重循环,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7]。从建国以后到70年代末,苏南农村经历了集体化和合作化运动,以及从公社/大队到村委会/村民小组的行政建制变迁。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后,脱胎于草根中的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通过制度创新率先形成制度性崛起,集体经营、共同劳动、协调分配为特征的社队经济,转变为乡镇企业为支柱的集体经济,形成了“集体经济一公共权威”的政经共同体结构。苏南模式在80年代中期达到发展高峰期,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形成众多名词、术语,用以描述地方工业企业成长过程中地方政府功能特征,如“地方政府组合主义”(localstatecorporatism)(jeanC.O.,1995)[81,“干部资本主义(cadrecapitalism)”(Herrmann一Pillath,1997)、“干部/经营者(cadre/businessmen)"(Shue,1988),“合作文化”(WeitzmanandXu,1994;UngerandChan,1992;Nee,1992)“(准)地方政府的地方产权制度模式”(何梦笔,2000)、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干部经济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新望,2000)进人90年代中后期,客观事物又显示新的面貌。随着制度环境变迁,“传统苏南模式”显现出资源约束、需求约束、体制约束等局限性:随着宏观经济秩序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乡镇企业的制度比较优势逐渐衰减,乡镇企业传统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与震荡。随着中国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苏南乡镇企业的外部竞争对手日益增多,国有企业在放开搞活后进人市场;经营灵活的个体私营经济也日益壮大;“三资企业”技术设备先进、产品质优档次高,对苏南乡镇企业构成了强有力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苏南乡镇企业“产权模糊”问题凸现,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大幅度上升,从而抵消企业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和提高专业化收益的努力。传统苏南模式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衰落,导致“苏南模式的终结”[9]。随着温州模式十四大以来的兴起,人们转而称颂温州模式,苏南集体经济模式的是非功过形成了学术争议的热点。苏南地方政府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乡镇企业实施多次产权制度改革,同时利用历史机遇,通过制度创新与政府职能转换,以园区经济为载体,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互动并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锻造出“新苏南模式”。新世纪以来,当温州模式开始呈现相对衰落迹象,而“新苏南模式”却又呈现出富有生机的新的制度发展路径。

这一系列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模式兴衰构成苏南发展模式之双重循环,这不是一个静态的经验事实,而形成一个持续的动态经验运行过程;它不仅是经济过程,而且是甚至主要是政府过程;它不仅涉及经济主体间的生产行为、交换行为,而且涉及到权力的价值权威性分配、权力主体间关系、政府精英行动、中央与地方财政制度结构、地方政府间竞争。随着两次改制的展开,苏南区域政府与制度关系正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倒U型结构,制度不仅是政府实现政治经济目标的理性工具,随着市场经济所衍生的生产与交换自由秩序的形成,制度由工具理性日益转向价值理性,政府权力运行范畴与程序日益受到政府培育的“自生自发秩序”[10]的反约束。这一经验事实的复杂性不禁让人重新思考“政府、制度变迁与区域兴衰”的这一经典命题,现有的分析进路与理论假设需要动态经验事实进一步证伪。单纯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似乎显得过于简单,以致不足于充分解释这一动态经验事实。新制度经济学有关理论假设需在中国区域动态经验中进行检验与知识过滤。从苏南模式变迁的双重循环过程来看,苏南模式变迁之区域经验无法充分证明路径依赖理论这一假设。(1)区域发展会在一定时期形成和存在低效制度安排[11],但恶性发展路径的存在并不必然导致“锁定”,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皆能从低效计划经济模式中兴起,新苏南模式亦能从传统苏南模式中脱颖而出,传统温州模式亦正走向新温州模式,苏南经验表明,低效制度似乎总可被潜在更优制度所替代;尽管一种模式在较短时期存在低效率,这并不能必然导致对效率导向的制度变迁有效“锁定”(2)报酬递增的良性发展路径亦不能自然维持,传统苏南模式终结、温州模式的相对衰落,表明良性发展路径既便能存在于某一特定时期,但并不能自然维持良性循环,形成效率“锁定”(3)“路径依赖理论”之逻辑脉络关注制度兴起,亦关注制度衰退,但并未把制度兴衰作为能量互换的矛盾统一体进行辩证分析。事实上,制度兴起内在蕴含着衰退机制,制度衰退亦内在蕴含兴起机制,所谓“自我强化机制”既使存在,也只是制度变迁过程多重矛盾运动中的一种作用力,并不能完全决定制度变迁结果。“路径依赖”理论由于将两者割裂,自然无法充分解释制度内部兴衰的互换逻辑。这也可能与观察者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有关,从西方中心主义的经验视野出发,容易观察到的世界就是发达国家的良性锁定、落后国家的低效锁定,而较少观察国家与区域内部兴衰逻辑互换。本文在借鉴与再检验制度变迁既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区域的实证经验,提出本文的理论解释进路,以求更有效解释转型时期苏南模式变迁之双重循环(见图2)。这一理论分析进路存在两个设定,第一个设定指,与纯粹市场经济假设不同,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苏南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精英集团(地方政府决策核心)决定区域经济资源分配,制定经济政策,主导区域经济制度安排。第二个设定指,在变化制度环境中,任何制度优势都只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比较优势,而不可能成为绝对优势。制度兴起内在蕴含着衰退机制,制度衰退亦内在蕴含兴起机制,制度兴衰是能量互换的矛盾同一体。

苏南模式变迁的双重循环过程表明:在变化的制度环境中,制度变迁既非以“自执行”[12],方式自发完成制度变迁过程,也不会由于既有路径依赖而必然陷人良性或恶性“锁定”,而是呈现出一种“间隔性变迁”,“间隔性变迁”内涵指制度变迁有持续性但不同于自执行,有停滞但不同于“锁定”,呈现出一种发展—停滞—新发展螺旋上升之制度变迁过程。地方政府精英主导的区域制度变迁并非孤立存在,区域综合资源察赋结构形成政府精英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构成精英行动的环境制约。政府精英在既定资源环境中又具有相当自主性,基于偏好(preference)基础上的精英行动往往是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当精英行动推进制度变迁,取得制度比较优势,获取制度收益,这有利于扩充区域综合资源结构,反过来可提供区域发展路径升级的资源基础[13]。当精英行动未能推进制度变迁,不能获得制度收益,区域经济绩效衰退,这将弱化区域综合资源察赋体系,从而进一步限制政府精英的行动空间。

地方政府主导的“间隔性制度变迁”经历了五个阶段逻辑功能切换进程,制度启动阶段。制度启动阶段是制度变迁第一阶段,计划经济原始制度结构下,制度收益往往较低,制度变迁成本、风险亦相对较低。地方政府与民众逐渐形成、积累着改变原始制度的创新冲动,制度变迁需求不断增加。当制度环境提供了潜在制度收益的机会时,地方政府精英在适当时机下主导与组织政府一民众联合“集体行动”[14],启动制度变迁,建构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获取潜在制度收益。制度发展阶段。随着制度变迁的展开,区域制度变迁由启动阶段进入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获得初步制度收益,制度变迁由于其先发性,开始形成相对于其他区域的比较制度优势。“比较制度优势”指一种制度安排相对另一种制度安排,在变化的制度环境中具有获取更大制度收益的能力。比较制度优势的获取会促进和激励地方政府精英行动,启动进一步的制度变迁,获取更大制度收益。制度模式化阶段。随着制度变迁,制度变迁达到高峰期,并被逐渐模式化,形成稳定的制度结构,获取稳定制度收益。随着制度收益不断递累,“垄断性收益体系”开始逐步形成,“垄断性收益体系”指该区域由于具有相对其它区域的比较制度优势,从而可以分享该制度发展路径所带来的大部分制度收益。制度一旦模式化,制度收益体系就不仅仅体现为经济利润的收益,而形成了综合收益体系,它包括经济利润收益、政治收益(如政府官员政绩与升迁)、意识形态收益(如苏南模式被视为共同富裕的集体经济之楷模)、榜样收益(其他区域取经学习所交纳费用,以及荣誉感)等。制度衰退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垄断性收益体系的形成,制度变迁的成本和风险亦不断增加,主导区域经济政策的地方政府精英逐渐失去了制度变迁的激励动力,倾向于维持既有制度模式,保持垄断性收益。由于制度环境变化,既有制度收益形成嫡值效应,比较制度优势边际递减,制度变迁形成衰落周期,进人“制度模式化陷阱”。制度复兴阶段。在区域竞争环境中,随着新的地方政府竞争集团的崛起,制度比较制度优势完全失去,“垄断性收益体系”无法维持。区域政府—民众联合体的创新意愿重新获得激励,制度变迁需求不断上升;当制度变迁潜在收益超出制度变迁成本,地方政府精英重新被激励,启动新一轮制度变迁(新苏南模式兴起)。

结语

苏南发展模式变迁的双重循环过程表明,在变化的制度环境中,制度变迁既非以自执行方式自发完成制度变迁过程,也不会由于既有路径依赖而必然陷人良性或恶性“锁定”,而是呈现出一种“间隔性变迁”,呈现出一种发展—停滞—新发展螺旋上升之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是一个在竞争中持续不断的过程,任何制度优势都只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即暂时与局部优势,而不可能形成绝对优势。“模式”不是比较、相对的概念,而是一个静态、绝对的概念,倾向于将一定时空条件下比较优势理解为恒定优势。这一思维一旦被政府精英集团吸呐为潜在行为逻辑,将阻碍政府精英集团相对于制度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快速反应机制,往往导致制度僵化与制度惰性。作为“第一行动集团”的地方政府只有随着制度环境变化而持续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才能动态地维持区域发展路径的制度比较优势,并从中获取最大化制度收益。

[注释]

[1]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科斯等.陈听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68页。

[2]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3页。

[3].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32一133页。

[4]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页。

[5]诺斯的代表著作与论文,可反映出来其理论建构的经验基础。诺斯等:《庄园制度的兴起与衰落:一个理论模型)(1971);诺斯与戴维斯:《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1971);诺斯与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1973);诺斯:《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1983),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1)等。

[6]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7]关于概念内含的简要界定,制度失衡指制度均衡指没有新的变迁。制度变迁指一种低效制度向高效制度的变迁,制度均衡指这样一种状态,在给定的一般条件下,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任何个人或任何团体带来额外的收人。制度变迁相关概论的内涵参见诺斯与戴维斯:《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1971)0

[8]JeanC.0.,Theroleoflocalstatesinchina''''stransitionaleconomy,TheChinaQuarterly,No.144(December1995),p32。奥伊认为地方国家组合主义导致了集体经济繁荣。

[9]关于“苏南模式的终结”这一提法,参见新望:《苏南模式的终结》,〔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学界亦有争议;但无论人们带着什么价值倾向,传统苏南模式的衰退无疑是“价值中立”的客观存在。

[10]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页。

[11]关于“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对自己不利的制度安排”这一问题,除了文献分析部分的已有解释进路之外,国内亦有多位学者展开一定探索,如盛洪:《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对自己不利的制度安排》,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年春季卷。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Lewis认为制度一旦始变迁,它们就会经自执行(self-enforcing)的方式变迁下去。旧的信条和制度被改变了,新信条和新制度逐步变得彼此更加一致,并沿着同样的方向作进一步的变化。Lewis,W.A.TheoryofEconomicGrowth,London:Harper&Row,1955,p.146.

间隔范文篇8

[关键词]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胫骨骨折;手术治疗

小腿创伤性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病因很多,胫骨骨折最常见[1,2]。早期诊断极其重要,对临床表现缺乏经验或对此症不完全了解,混淆不可靠的临床体征,延误诊断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寻求有效的诊断方法,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仍是骨科急待总结提高的问题。我院自1980年至1996年共收治胫骨骨折225例,其中56例发生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对此症的临床表现、体征及术后效果进行了观察,收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25例胫骨骨折中56例发生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男49例,女7例,年龄19岁~42岁,平均年龄28岁;22岁~31岁46例占82%。单纯胫骨骨折49例,胫腓骨骨折7例,其中上段骨折12例,中段骨折16例,下段骨折28例;25例为运动中受伤或从高处跌下所致,31例为骑自行车或车祸伤。54例闭合性骨折,2例开放性骨折,经当地医院处理缝合伤口送我院。1例合并外伤性膝关节脱位。56例伤后12h~24h出现持续剧烈疼痛。足背侧,Ⅰ趾~Ⅱ趾之间皮肤痛觉、触觉减退,两点分辨觉紊乱。42例拇趾被动跖屈痛。1例足趾伸屈和踝背伸跖屈运动消失。56例小腿肿胀,张力高,压痛,其中41例皮肤出现张力性水泡,1例皮肤苍白紫绀,足背动脉搏动消失。52例在以上症状体征出现1h后,4例在诊断后4h均做小腿内外侧皮肤和筋膜切开减压,切口10cm~18cm大小。46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4例Hoffnam支架外固定,6例髓内针内固定。其中皮肤切口减张<10cm的16例因术后症状缓解不彻底,术后6h再次进入手术室扩大切口达18cm以上症状缓解。术后25h~48h再次进入手术室清创切除坏死组织,72h后在皮肤无张力下行Ⅱ期缝合和中厚皮瓣游离植皮复盖创口。

2结果

56例中1例小腿肌肉坏死感染截肢。55例随访1a~5a。5例胫前间隔内肌肉纤维化足下垂,1年后行踝关节隔合术,7例骨折延迟愈合,时间32周~36周。(正常愈合14周~16周)2例骨折不愈合行二次手术取自体髂骨移植加压钢板固定26周后愈合。

3讨论

骨折是创伤性筋膜间隔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胫骨骨折又占其大多数。本组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在胫骨骨折的发病率约4%。年轻男性居多,约占本组发病率的82%,表明在胫骨骨折的患者中,青壮年易于发生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这可能是发育成熟后年轻的间隔容积大小相等,肌肉粗壮发达,能承受肌肉肿胀的有效间隔相比老年人小,所以青壮年骨折后是发生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是其间隔内肌肉神经缺血的临床表现,疼痛是最普遍最可靠的症状之一。Rollins报告一组病例83%在筋膜切开前均诉疼痛,皮肤感觉紊乱(触觉、两点分辨觉)是神经缺血最敏感的早期体征,长时间的神经缺血将导致肌肉麻痹。所以临床上出现运动障碍和肌力减退已是中晚期症状,常出现神经肌肉不可逆转的损伤,出现被动牵拉受累间隔内的肌肉疼痛加剧。许多研究都指出间隔内压力很少高到闭塞其内主要动脉血流,压力常低于舒张压。因此应避免把动脉搏动是否存在作为诊断筋膜间隔综合征严重程度的指征。本组1例胫骨上段骨折并创伤性膝关节脱位,因小腿肿胀和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以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行皮肤筋膜松解,最终因肌肉坏死行截肢术,术后肢体解剖发现腘动脉损伤并血栓形成。所以如果不能触及动脉搏动常常是动脉损伤而不是间隔内在压力增高的结果,最好做动脉造影明确诊断。肿胀和压痛是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的普遍体征,但伤后大部分患者都给予石膏和绷带固定,所以对持续性疼痛的患者应切开石膏松解绷带,检查小腿肿胀和压痛的程度。小腿有四个间隔,胫前间隔最易受累,但在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时四个间隔都应探查减压。我们采用小腿内外侧双切口皮肤筋膜切开松解,胫前和外侧间隔通过腓骨前缘外侧纵切口,胫后两个间隔通过胫骨内侧缘内侧纵切口。本组无一例行腓骨切除减压四个间隔,在胫骨骨折时再切除排骨既影响小腿的稳定性又易损伤腓总神经。皮肤筋膜封闭状结构是下肢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的促进因素,所以手术时皮肤和筋膜的切口要够大,一般不少于16cm。术中要切除坏死的肌肉和组织,24h或48h后再次清创,72h后无张力下缝合皮肤或游离植皮。当并发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时,采用内固定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使用髓内针固定可以减少进一步的软组织损伤,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晚期并发症包括缺血性肌挛缩、麻痹、畸形、感觉异常和下肢疼痛以及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及时做减压术是预防晚期后遗症的唯一办法,早期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间隔范文篇9

【正文】

在对当代电影的审读中,笔者认为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与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有着观念上的相近、实践上的相似和精神上的相通之处。笔者以为将角色的陌生化和时空结构的改变,是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两个主要方面,同样可以用来阐述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

A: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

著名的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是同传统的戏剧理论直接对立的产物:传统的戏剧理论要求演员消失于角色之中,观众与剧中人一体化,追求共鸣效应。而布莱希特所建立的戏剧样式则强调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观众与剧中人保持距离、以惊愕和批判来代替共鸣。这种彻底的反叛具体化为艺术原则和艺术方法时,便是布莱希特所说的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effekt)。Verfremdung在德语中是一个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词,具有间离、疏离、陌生化、异化等多重涵义。布莱希特用这个词首先意指一种方法,然后才指这种方法的效果。它作为一种方法主要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1.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2.观众以一种保持距离(疏离)和惊异(陌生)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说剧中人。布莱希特为陌生化方法下过一个简洁的定义:“陌生化的反映是这样一种反映:对象是众所周知的,但同时又把它表现为陌生的。”(注:《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然后他强调陌生化的对象是社会动作:“陌生化效果的目的,在于把事件里的一切社会动作陌生化。”(注:《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把社会动作陌生化又使美学具有了社会学意义,使观众通过戏剧呈现的可变的现实来培养自己批判现实和改造现实的能力:“必须把观众从催眠状态中解放出来,必须使演员摆脱全面进入角色的任务。演员必须设法在表演时同他扮演的角色保持某种距离。演员必须对角色提出批评。演员除了表现角色的行为外,还必须能表演另一种与此不同的行为,从而使观众作出选择和提出批评。”(注:《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演员和角色之间的距离和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必须破除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是“正在进行的生活”这一幻觉,从而推翻“第四堵墙”,消除戏剧在以往所具有的魔幻作用。与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强调“动之以情”相反,布莱希特的戏剧主张“晓之以理”,即如研究布莱希特的学者恩斯特·舒玛赫所说的那样:“戏剧最主要的不是面向感情,而是面向理性。不应该引起对现实的幻觉,而应该引起对现实的看法。观众不应该获得一种体验,而是应该获得一种世界观。”(注:《布莱希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这种诉诸理智的戏剧的最终目的是社会批判和社会变革:“这是一种批判的立场。面对一条河流,它就是河流的整修;面对一株果树,就是果树的接枝;面对移动,就是水路、陆路和交通工具的设计;面对社会,就是社会的变革。”(注:《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在对当代电影的审视中,我们发现不管是将角色陌生化还是将时空结构改变,在周星驰的电影中都极为常见,以下我将具体进行分析。

B:周星驰无厘头影片中的陌生化

无厘头电影应属后现代文化一脉,所谓“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粤语俗话“没来由”之义,指一个人说话做事都没有明确目的,无中心,无逻辑,令人难以理解,但也并非没有道理。“无厘头”的语言或行为实质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透过其擒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无厘头电影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土壤,同时新生代的消费需求和电影自身的求新求变也促使无厘头电影在不经意间诞生了。我们这里指以周星驰为代表的一种喜剧电影专有名词。无厘头电影并不是单纯的喜剧电影,他往往以小人物的辛酸来折射人生的酸甜苦辣,笑中有泪,被高深者称之为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电影。

a.将角色的陌生化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同样适用于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强调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将角色陌生化,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对象是众所周知的,但演出的又不与寻常,不与历史,不与传统一样,这样的陌生化让观众对影片中的突发状况觉得自然、好笑,而在笑声中又能让观众得到一些东西。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中的陌生化,其中的演员怎样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

对经典著作中任务形象的疏离。在《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传统的风流才子形象始终被间离悬搁,延缓出场。替而代之的是一个内容杂驳、色彩斑斓却没有统一性格的新形象。随着情节的进展,原始形象被一次又一次地陌生化了。风流才子的倜傥儒雅变成了小市民的狡黠刁赖。片中唐伯虎自甘下贱,乔装为奴追求秋香的情节,实际上是以市井小民的实用与直率讽刺了风流才子的矫情和伪善,是现代商业社会实用伦理对古代传统文化逻辑的调侃和戏谑。原本以诗文书画赢得才名的唐伯虎在片中却成了文武双全、黑白两道都混得很潇洒的“全才”:面对上门求助的祝枝山,他扒光对方的衣服,以其裸体为工具,泼墨作画,俨然一位现代的行为艺术家;面对无赖,他则赖上加赖,而且总是技高一筹,毫不逊色于一个泼皮;面对成群的妻妾,他烦不胜烦,为找不到真爱而忧郁苦闷,像一个浪漫派诗人;面对敌手,他又飞檐走壁,舞枪弄棒,摇身变为一个武功绝伦的大侠。如此大胆的想象和创新,你还能记得传说中的唐伯虎是什么样子吗?

在最具经典意义的《大话西游》中,孙悟空的形象,无论是外形装扮、行为模式,还是角色身份、心理动机,都没有了齐天大圣的风采:机灵活泼的猴性气质减少了,而肉身凡胎、七情六欲的人性色彩加重了。在古典小说中,孙悟空开始是一个不拘王法、大闹天宫的顽劣石猴,后来经如来点化,诚心向佛,护送师父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而《大话西游》中,一开场孙悟空就被描写成一个贪财好色的小人。为了能与牛魔王的妹妹成亲,他将师父唐僧送与牛魔王作礼物。为了逃避西天取经的重任,他竟对唐僧与观音大开杀戒。后来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历经五百年后,化身为劫掠财货的至尊宝——一个滑稽可笑、外强中干、思维混乱但又不失善良的山大王。经典形象的中心内核在这部影片中被拆解得七零八落,完全的陌生化了。单向度的神与英雄,被改写成在义务与情欲之间痛苦挣扎,性格分裂的凡俗之人。后现代文化因子的渗透,让《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变成一个个充满矛盾的二元对立项:神/人,英雄/小人,情种/流氓,佛徒/妖怪,孙悟空/至尊宝。种种不和谐的冲突,成为引发喜剧效果的导火索。但笑过之后,观众又能从孙悟空/至尊宝的裂变中体味到一丝悲凉。当痛悔真爱未曾珍惜的至尊宝痛苦而决然地戴上紧箍咒,重新变为孙悟空时,世事沧桑与人性升华的悲剧美几乎淹没了这部影片整体的喜剧基调。这是大喜之后的大悲。难怪著名导演黄蜀芹也称赞周星驰的表演具有一种特别的人性美。“无厘头”的周星驰在努力搞笑时竟然搞出了一片悲情,恐怕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吧。

对侠者形象的疏离。武侠片是具有民族性的类型片,它是由儒道精神所构筑的影像世界。它将仁义、侠义、正义以及道的飘逸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至善至美,并通过对男性英雄行为的塑造来获得对它的赞美和完成载道的言说。武侠片里的英雄侠女合奏一阙“笑傲江湖曲”,淋漓尽致,美仑美奂,编尽了“成年人的童话”。无厘头电影却将“侠之大者”疏离成“英雄的失落”。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行侠仗义。名为武侠片,则其中必定有侠者的存在。我们看看周星驰的这些电影,找找传统的武侠片中的侠者的存在。《龙的传人》片中的父亲影射传统的英雄形象,类似李小龙,但儿子并不是一个父传子受的武打小英雄,而是一个爱打台球的游荡小青年。父亲的目的不仅未能如愿,影片还将他的行为解构成乡巴佬进城的喜剧模式,父亲闹了许多笑话。影片讽刺了用旧方式要求平等、尊严、不受欺凌、嫉恶如仇的英雄主义、民族大义。儿子的叛逆行为表现在从武艺打斗争胜的故事转为台球擂台争胜的形式。影片中现代都市和乡土风情交错进行,传统功夫的敏捷身手和时下流行的开枪动作你来我往,从而讽刺了传统方式要求平等、尊严、不受欺凌、嫉恶如仇的英雄主义和民族主义。《鹿鼎记》则更为彻底,片中没有真正的英雄,只有韦小宝这样一个滑头,玩弄众生,游戏人间。在整个电影中也有很多的武打场面,比如海公公跟假太后的那场精彩对打,两大高手,打得昏天暗地的,让我们也看了个过瘾。然最不可思议的就是主人公韦小宝,一点武功也不懂,却能够在高手众多的皇宫跟天地会中活得如鱼得水,两头得意。这也让我们在不可思议的同时,叹为观止。韦小宝不为国,不为民,他只为自己,对天地会中的师傅跟皇帝主子,一样的不忠心,哪边有利往哪边倒。这样的一个人,我们怎么也不能把他称为侠。这样一个叛逆的韦小宝尽弃了以往武侠片的“侠文化”,塑造了无厘头电影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国产007》一个用杀猪刀的肉贩子却成了“民族英雄”,凌凌漆(周星驰饰)是一代著名特工,但长期被上级弃用,而沦为卖肉摊主。此时一具价值连城的恐龙骨架丢失,是一个浑身盔甲的金枪客所为。因为线索少,任务又危险,究竟派谁去调查,高层领导争执不休,决定派凌凌漆去。最后抢回了恐龙骨架,于是乎一个肉贩子成了伟大的“民族英雄”。影片最后的镜头定格在那把著名的杀猪刀上,“民族英雄……小平赠”。

对警察形象的疏离。常规警匪片中,警察是正义、勇敢、出生入死的正面形象,那些作品都天然地充盈阳刚之气,无不动作凶猛男人味十足。警匪片的类型特征:首先,人物形象上是警察(代表社会秩序)和匪帮(反社会秩序)的二元对立;其次,叙事结构上依照警匪片的叙事惯例——最初匪帮犯罪打破社会秩序并逃脱了社会秩序的审判,社会秩序(以警察为代表)陷入了困境,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或许来自匪帮内部或许来自警察的意外线索)警察抓住了匪帮的蛛丝马迹并乘机扩大战果,最后歼灭匪帮重新建立社会秩序;最后,从打破社会秩序到建立社会秩序符合警匪类型片的内在原型——人类本性对秩序束缚的反感以及对打破秩序的恐惧感,所以在获得打破秩序时的快感(罪犯犯罪)的最后,必须以社会秩序的胜利(警察消灭罪犯)来消除人类对打破秩序的恐惧,恢复对秩序的崇拜,获得更高的快感。按照传统的警匪片,人物形象和视觉图谱一般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警察,机智,善良,品行端正,威武勇敢,是社会秩序的代表;匪徒,狡诈,凶残,邪恶,大胆亡命,是反社会秩序的代表。在一些典型的警匪片(如《正午》)中,警察的视觉形象具有“高大全”的特征,而匪徒的形象被图谱似的加以处理,如脸上有刀疤、戴上了一只黑眼罩、外形凶恶令人厌恶等等,甚至在镜头处理上如景别、角度、用光等等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咖喱辣椒》中,咖喱与辣椒这对警察不再百战百胜威力震慑,而是动作软化、懦弱恐惧、遭女性遗弃的普通人。这两个时髦青年,警察身份、流氓心态,既扮演着严正的社会角色又毫不掩饰人类应有的基本欲望。在影片之中,咖喱与辣椒因争夺“海咪咪”发生争吵,两个最佳拍档终至决裂,二人愤而声明自此绝交、划清界限、两不相欠,于是大翻小肠。几个回合下来,辣椒提醒咖喱自己的内裤被咖喱穿着,咖喱走出画外,几秒钟后返回将内裤交换给傻呆呆的辣椒(显然他并不希望结局如此)。这个荒诞、黑色的段落验证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和肉欲诱惑的难以抵挡,话题严肃,引人深思。

对清官形象的疏离。清官题材一向是文学、戏曲、电影常用的题材,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封建社会中清官的出现是文人忠君爱国、济世救民思想的反映,也是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尤其是清官形象的代表包青天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公理与正义,但是同时也使国人的官本位和依赖思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九品芝麻官白面包青天》中周星驰却语露锋芒毫不忌惮用黑脸漂白、荒腔走板对包青天进行了一番戏谑。而且将清官文化重新打造,揭露出“贪官奸,清官呢,要比他们更奸,否则怎么斗得过他们呢?”的真相,而在外表上或说在某些正统的人看来,这便是对神圣的亵渎,或用稍微中性的词语来说就是时髦的“消解神圣”。其实清官也是人,他在道德方面就能够完美吗?我看这些都只是人们的幻想或美化罢了。有几人知道忠直刚烈寇老西儿豪华奢靡的生活,又有几人知道大词人、抗金英雄辛弃疾很会使弄权术,黄仁宇在他的《万历十五年》里感叹,中国历史上另一位著名的青天海瑞,虽然清正廉洁,“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威龙闯天下》中周星驰是一个重利轻义的讼师,告官以围护个人利益为主,以伸张道德正义为次,脱离了中国人固有的对包青天的心理认同,“教育”咱们不可以把伸张正义的希望寄托在“包青天”身上,减少了对包青天的童稚憧憬。这种现代人的实利观无形中消解了清官心理。

b.时空结构的改变

以“超越时空”为故事题材的电影自20世纪中期便开始出现,时空结构出现改变。美国人的影片穿越时空一般都是借助时空机器,而香港影片则是依靠灵幻的宝物或特异功能,如《秦俑》中张艺谋吃了不死金丹,就能活到千年之后;《上海滩赌圣》中周星驰竟依靠的是特异功能打开了时间隧道,真是应了《风云再起》中东方不败说的话了:“你有科学,我有神功!”

而在周星驰电影中,最能体现出时空结构改变之妙的是《大话西游》。《大话西游》中设置了一个月光宝盒,它可以带着人穿梭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不同时空的交替出现,让演员在生动的表演中叙述任务的历史。这样将事件的历史化,让它们以一种奇异的、陌生的、与观众有距离的面貌出现,正与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相通着。

时空上,500年前与500年后之间的三次跳跃形成影片的基本时空框架。在时空转换中,月光宝盒的时空穿梭力支撑起影片整体的时空逻辑。可也正是月光宝盒,使得影片在时空处理上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令人几乎感觉不到逻辑的存在。

影片的时空原则是在维持整体逻辑的基础上追求随意和自由,进行感性的梦幻式处理,从而摆脱清晰完整的传统时空模式,达到后现代式的拼贴效果,以契合影片的整体格调。为此,影片大量采用了回忆、梦幻等时空拼贴方式。如白晶晶对从前孙悟空悔婚的伤心回忆;如至尊宝的三次梦回水帘洞及与白晶晶结婚前的梦会紫霞。

孙悟空(周星驰饰)转世做了五岳山的山贼王至尊宝,过着浑浑噩噩逍遥自在的日子。哪知邂逅了白骨精白晶晶(莫文蔚饰)后,对她一见钟情,但白骨精心中惦念的是五百年前与之有一段纠缠不清的恋情的孙悟空。至尊宝不愿白晶晶面对他时心中还有另外一个男人,于是他借无意中从底下挖出的可使时光倒流的月光宝盒回到了五百年前。当下凡的仙女紫霞(朱茵饰)向至尊宝表白心意,至尊宝自觉挂念白晶晶,拒绝了她。白晶晶看见了紫霞留在至尊宝心里的一滴眼泪,发现至尊宝真爱的其实不是自己,她留下一封信后离去。至尊宝迷乱之余,决定戴上金刚箍,一心一意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在变回孙悟空前,至尊宝才发现原来自己真正爱着的是紫霞,但他已无能为力。在战斗中,紫霞为救悟空死去,悟空抱着紫霞的尸体久久不愿放开,但是头上的金刚箍越收越紧,无奈只能松手,看着紫霞飞向太阳。他带着无限的遗憾踏上赴西天的征程……

时空结构的转换,将凡是现代人可能想得到的爱恨情仇、惊悚悬念无不包含其中。让人在眼花缭乱的同时,感受着孙悟空那悲情的爱情——“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在时空穿梭的同时,也给我们制造了种种笑料,让我们捧腹:在水帘洞,至尊宝用“月光宝盒”折腾数次救白晶晶,前世的猪八戒几次不同的反应;唐僧被吸入月光宝盒中,在埃及、古罗马等文明古国的时空不断穿梭,以各种我们熟悉的形象出现等等。

本文从陌生化的角度分析了无厘头电影,陌生化虽说不是无厘头的全部内容,但无疑是个核心。当然,对布莱希特来说,他的理论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其不同的批判针对性。但抛开具体的现实性内容,他在反对传统共鸣,反对经典权威方面,却有着令人惊讶的成就。在精神气质上,他是自由的、开放的、活泼跃动的。正因此,他与中国不守陈规、反叛逻辑的搞笑天才周星驰相遇了,沟通了,对话了。如同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一样,很多人认为它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周星驰和无厘头影片也长期被理论家们排斥在评论的边缘地带。不少人认为,无厘头影片算不上艺术,甚至连称文化也不配,更妄谈思想与品位了。然而,只有能真正读懂周星驰,真正理解无厘头影片的人才会明白,周星驰并非没有思想、内涵和品位,只不过他的思想、内涵、品位像盐之于水一样,被艺术地融入了貌似粗鄙的嬉笑玩闹中了。这是一个专业而敬业的喜剧电影人不同流俗的执着追求。在《周星驰不完全手册》一书的序言里,周星驰说:思想在电影里很重要,但是故意去显示自己的思考就很没有必要了。我拍片子当然第一是要人看,要人看完了笑,直到在这个逗人的过程里面,发现有些思想是不吐不快的,才把它们说出来。我是不怕大家说我没思想的,但我怕大家不喜欢我……逗大家笑是很有意思的,思考也是很有意思的。我很幸运,总是可以干一些有意思的事。

这就是周星驰的简单而真实的想法。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出色的影星,周星驰不用思想来说教,而用表演来说话。陌生化是他的创作契合现时代的脉动,自然流露出的精神气息。我引用布莱希特的理论,并非要将周星驰描绘成一个陌生化理论的实践者。周星驰的无厘头影片虽然在精神本质上与这位理论大师相通,但是中国本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确使无厘头影片在陌生化时带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参考书目及网站:

免费论文网

《周星驰不完全手册》,王瑞智、李宇晖、谢雷主编,时事出版社,2000年9月版。

《大话西游宝典》,张立宪、刘春、马雄鹰、钟鹭、陈键兴编,现代出版社,2000年6月版。

《香港电影80年》,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布莱希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间隔范文篇10

1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1.1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的区域划分

1.1.1爆炸性气体危险环境的区域划分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来进行划分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环境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1.1.2爆炸性粉尘危险环境区域划分根据爆炸性粉尘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来划分1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环境11区:有时会将积留下来的粉尘扬起而偶然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环境

1.1.3火灾危险环境区域划分根据火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以及危险程度及物质状态的不同来进行划分21区: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22区: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23区:固体状可燃物质,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闪点:标准条件下能使液体释放出足够的蒸汽而形成能发生闪燃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液体最低温度。

2防雷分类

建筑物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2.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1)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3)具有一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部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部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部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3)部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4)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5)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6)具有2区和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7)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d钢质封闭气罐。

(8)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9)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2.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O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3)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4)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5)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l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

(6)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3建筑物的防雷安全距离应对措施

(1)各类防雷建筑物均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规范2.O.3条四、五、六条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雷电感应的措施。

(2)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体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得小于3m:地上部分:

(3)架空避雷线至屋面和各突出屋面的风帽和放散管等物体之间的距离,应满足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3m:f0.2Ri+0.03(h+L/2)(h+L/2)<5RiSa2>~10.05Ri+0.06(h005Ri+006+L/2);h+L/2)≥5在发生直接雷击时,雷电流流过建筑物的防雷装置上所产生的暂态高电位会造成防雷装置对被保护建筑物或与其有联系的金属物发生反击。为了防止这种反击的发生,应使防雷装置与这些物体之间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4)防雷安全距离的计算在防雷装置上距地hx处的电位为:U=ImRi+L0hxdi/dt相应的安全距离为:S=UR/ER+U,ELdi/dt——雷电流I的波头陡度,kA/Ixs;Im——雷电流I的幅值,kA:I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取其值等于1.5H/Ixm;UR——雷电流流过防雷装置时接地装置上的电阻电压降UI一雷电流流过防雷装置时引下线上的电感电压降ER——电阻压降的空气击穿强度(kV/m),取值为50OkV/mEI一电感压降的空气击穿强度(kV/m),EL=600(1+1/-r1)首次雷击波头时间,rl=10lxs、雷电流峰值Im=200kA/l~s波头平均陡度di/dt=Im/~''''l=20kA/tzsEL=600(1+l/''''r1)=660kV/mER=500kV/mSa1=ImRi/ER+(L0hxdi/dt)EL=0.4Ri+0.0455hxSal>t0.4(Ri+0.1hx)………………………(1)后续雷击波头时间~rl=0.251xs、雷电流峰值Im=50kA/~s波头平均陡度di/dt=Im/''''r1=200kA/ixsEL=600(1+l/-r1)=3000kV/mSal=ImRi/ER+(L0hxdi/dt)EL=0.1Ri+0.1hxSal≥0.1(Ri+0.1hx)………………………(2)取(1)、(2)式两边相等,解得hx=5Ri当hx<5Ri时,(1)式大于(2)式,所以取(1)式的值来计算Sal;当hx≥5Ri时,(2)式大于(1)式,所以取(2)式的值来计算Sal。研究表明.土壤的击穿场强大致为200—1000kV/m,将其数值取与电阻压降的空气击穿场强一样,亦为500kV/m,取Im=200kV,可得地中的安全距离为Se1≥0.4Ri安全距离Sa2是按雷击于避雷线档距中央来考虑的。由于此时在雷击点两侧的分流作用,对于任意一侧可近似地将雷电流的幅值和波头陡度减半来计算。这样就可以得到避雷线档距中央的电位U值。两根间距为300mm的平行管道,与引下线平行敷设。距引下线3m并与其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管道每隔30m用金属跨接一次。为了简化分析,将引下线视为为无穷长,这时在环路内的感应电压为:rI1:一d::譬一o.cU——感应电压,kV:l——平行管道构成环路的长度,取为30m;M——1m长两根间距为300mm平行管道环路与引下线之间的互感,其值可取为0.0191H/m。取引下线上雷电流的波头陡度为200kV/s,电感压降的空气击穿场强EL=3OOOkV/m,由计算结果知,在管道间距增大到300ram的情况下,所感应出的电压也仅能击穿0.038m的气隙。若间距减小到lOOmm,所感应的电压就更小了(由于互感M值减小了).这就更不足以将lOOmm间隙击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