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国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22:30:40

蒋国珍范文篇1

蒋国珍是我市罗坊中学的离休教师,在贫困落后办学艰难的山区村小,自己吃的是烂菜,穿的是补丁,住的是漏房,可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共产党员,近4年来,他拿出平时积攒的6000余元用于奖励优秀学生,使受奖励的学生超过500人。蒋国珍教师以他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工作的榜样。虽然我选择的是既没有高额利润的产生,也没有丰功伟绩的出现,但我庆幸我培养的是新世纪的栋梁,托起的是明天的太阳,干的是千秋基业,我要把我心中的爱撒向身边的每一个孩子。

孩子是栋梁之才,孩子是开拓前进的希望,如果真正拥有了孩子,就等于燃亮了未来之光。强硬的灌输或训斥,可能会毁孩子与生俱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一味的放纵,又恐使孩子失去最好的教育土壤与良机。因此,去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无任何压力,无任何负担的爱的环境,才能使孩子健康快活地成长。

通过学习蒋国珍教师的先进事迹,我从蒋国珍老师身上感受到了许多可贵的东西,我深深地体会到:是蒋老师对职业的热爱成就了他,是他对学生不图回报的爱成就了他。爱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我们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发生影响,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特有的情感,学生是教师的生命,失去了学生我们教师也就变成了一眼枯泉,因为这种对学生的爱可以让迷途的羔羊知返,可以让折翼的小鸟成长为雄鹰。我们就是要用这种特有的情感去鼓舞、感化、教育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从一棵稚嫩的小树,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公务员之家:

我们要学习蒋国珍老师,学习他淡泊名利,献身基层、忠于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学习他爱岗敬业、勇于探索、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模范师德;学习他胸怀宽广、充满爱心、心怀他人、济困助学的高尚境界;学习他好学进取、追求卓越、终身学习的扎实学风,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倍努力,不断进取,新时期与时俱进,以蒋老师为榜样,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蒋国珍范文篇2

蒋国珍老师的优秀事迹,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去年12月1日,市教育局发出了《关于向离休教师蒋国珍学习的决定》,并迅速制定了实施方案,决定到2010年11月底,在全市教育系统集中开展向蒋国珍老师学习的活动。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召开各种学习座谈会、交流会,广大教师带着“蒋国珍是一个什么样的共产党员?一个什么样的优秀教师?新时期我们向蒋国珍老师学习什么?”等问题深入进行学习,积极撰写学习心得文章。以各种形式开展走访蒋国珍老师的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教师拜访蒋国珍,参观蒋国珍老师居所,现场接受教育。目前,该局还组织了工作组,深入做好蒋国珍精神的挖掘、整理、宣传工作,已经在《中国教育报》推出了蒋国珍老师的大型报道,并有望于近期在全省教育系统推出蒋国珍老师的先进事迹。

蒋国珍事迹,感人至深

市场经济时代,给许多人带来巨大财富,给许多没有来得及拥有财富的人巨大落差,在这样的经济上升时代生存需要及时纠正思维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内心心灵相互挣扎取舍,取得平衡。

而卢梭却说:“文明是道德的沦丧,理性是感性的压抑,进步是人与自然的背离,历史的正线上升,必伴有负线的倒退,负线的堕落……”所有的事物从产生起就带着矛盾性存在,文明与道德,理性与感性,进步与倒退,上升与堕落……

很难说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怎样能够保持一颗纯粹的爱国,爱岗,爱一切有生命的生灵之心,无私奉献出一切来给予需要给予的人,以最大的热忱和帮助,并能坚持不懈,成为做人的准则,成为一切行动的动力。

蒋国珍范文篇3

中国共产党经过85年的艰苦奋斗,付出沉重代价后,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初步繁荣强大的中国,把一个倍受压迫屈辱的民族变成一个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扬眉吐气的民族。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格外珍惜。

70年前,我们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史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意志;不怕牺牲、不畏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现在情况虽然和战争年代不同了,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长征精神,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清除我们干部队伍中的贪污腐败更需要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凝聚着无数革命先辈的智慧和血汗,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当认真地学习和继承,并且在完成新的历史使命中把它发扬光大。

铭刻历史不忘过去热爱祖国珍惜荣誉

伟大领袖,指引我们勇向前。

三座大山被推翻,劳苦大众得解放。

神州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放光芒。

光辉岁月入史册,中华儿女永不忘。

历史车轮不停转,与时俱进求发展。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座永远的丰碑。

长征是党的伟大,工农红军的骄傲。

发扬长征的精神,更好地开创未来。

三个代表作指引,四项原则须坚持。

八荣八耻号召力,坚决拥护并执行。

和谐社会共努力,齐心奋发奔小康。

反腐倡廉得人心,红色江山万万年。

长征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只因理念意志坚,不屈不挠勇直前。

千山万壑视平坦,雪山草地炼身胆。

数倍敌军层围阻,灵活破除把敌歼。

红军都是钢铁汉,战胜极苦世人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誓为救国和救民,千苦万难也心甘。

为扫黑暗返光明,为国为民死无憾。

长征精神兴国宝,征程发展不可少。

长征精神芳万古,世代接棒弘扬好。

歌咏长征

毛公遵义掌军权,

破堵突围过大关。

草地高山难不住,

雪峰险水勇朝前。

长征建立新基地,

蒋氏侵袭惨败还。

蒋国珍范文篇4

认真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问题,促使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群众工作本领。

二、评议内容

(1)自觉学习和宣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学习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以及规定的学习材料,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学习龚全珍、黄欣泉、蒋国珍先进事迹,参与“群众路线怎么走、改进作风怎么办、优秀党员怎么做”专题讨论会,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部署要求上来等方面情况。

(2)参与局送科技下乡教育实践活动情况。

(3)履行岗位职责情况。

(4)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自律情况;履行局《机关管理制度》及党员公开承诺情况;自觉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六条禁令,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抵制以权谋私情况。

(5)参加局开展的政治理论学习、组织生活、业务宣传工作情况。

(6)存在的不足和缺点。

三、参加对象

全体党员。邀请3-5名服务对象和群众代表列席会议。以党支部为单位,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认真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的民主评议。

四、会议时间

拟于2014年7月15日(周二)召开。

五、方法步骤

(一)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单位实际,紧扣作风建设,采取召开座谈会、谈心、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着重听取党员、群众对党员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反映,听取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有关规定精神、反对“四风”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认真梳理平时工作中党员群众反映的问题,连同征求到的意见,除属人身攻击、发泄私愤或偏离“四风”的情况外,都要原汁原味反馈给党员本人。

(二)普遍开展谈心。党支部班子成员之间、党支部书记与每个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要普遍谈心。通过广泛谈心,相互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和不足,推心置腹、沟通思想,增进了解、共同提高。对拟批评的问题,会前要充分沟通和交换意见。谈心谈话情况要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作出说明。

(三)撰写对照材料。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支部对照组织标准,围绕评议内容,认真总结在思想、工作、学习、纪律、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要围绕专题组织生活会主题,结合征求意见情况和自身岗位特点,撰写简要对照检查材料2000字左右。对照检查材料重点要写明“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六、专题组织生活会议议程

(一)认真组织学习。在前阶段学习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党纪、特别是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专题讨论,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部署要求上来,为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工作会奠定基础。同时,认真学习《民主评议党员标准》。

(二)通报专题组织生活会准备情况。由支部书记通报前段时期征求意见、深入查找问题、开展谈心活动、撰写检查材料。

(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专题组织生活会按照“一人谈、众人帮、逐人进行”的方式进行。党员本人在党支部大会上作自我对照检查,要开诚布公,坦诚相见,既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也对支部班子和其他党员负责任地提出批评意见。在评议中要敢于触及矛盾,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支部书记和支委成员带头解剖自己,带头接受批评,带头帮助别人。做到问题找得准确,敢于“冒汗”、原因分析透彻,敢于“亮丑”、态度端正坦诚,敢于“红脸”。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四)组织点评。支部书记根据党员自评、互评情况,对党员逐个进行点评,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开展民主评议。根据自评、互评、点评和平时表现,对每个党员进行民主评议。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专题组织生活会及党员民主评议的组织实施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把工作质量和效果放在第一位,防止形式主义,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党支部书记要切实履行职责,在认真做好会议准备、组织实施工作的同时,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好作用。党支部要高度重视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确保组织、时间、内容三落实,并根据县委统一部署,按质按量按期完成评议工作。对于拒不参加或无故不参加民主评议活动的党员,要严肃处理。

蒋国珍范文篇5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离退休老同志在**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形势下,精神焕发地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成为一支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队伍。不少领导和广大群众把关工委同志比作“编外司法调解员、编外普法宣传员、编外科技兴业教育员、编外家庭美德督导员、编外贫困学生和‘三失’人员帮教员”。

l、进行科普教育,培养了不少科技奔小康的带头人。科技兴业,科技致富,是广大青年的愿望,也是关工委关心、帮助广大青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余市关工委开展“4321”教育活动,即:发动“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专家、老职工)组织青少年学习执行“四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治安管理条例》);帮教青少年中的“三失”(失学、失业、失足)和“三盲”(文盲、法盲、科盲),维护“两种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组织城乡青年学会一门科技兴业、兴农、致富的实用技术。该市有7000多青年参加了关工委系统的科技培训班,有18O多人成为学科技奔小康的致富能手,有64人成为致富领头人,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赞扬和广大群众的好评。新余市渝水区关工委组织由12人参加的农业科技和法制教育报告团,今年就作了12场农业科技和普法教育报告12场,受教育的农村青年达1.2万多人次,培养了一批学科技用科技带头致富的青年农民。据新余、宜春、景德镇3个市关工委统计,关工委共办科技培训班63期,参加人员达1.68万多人次。

2、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了广大青少年法制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据3市关工委法制教育报告团统计,仅2002年3个市各级关工委报告团做法制教育报告127场,受教育人数达11万人次,出法制教育宣传栏56期。景德镇市关工委法制教育报告团的5名同志,仅2002年8月到2003年7月,就到学校、机关、农村作法制教育报告16场,受教育的人数达5000多人次;新余市关工委法制报告团举办法制教育报告员培训班2期,有3O多人受到培训。新余市渝水区关工委副主任、法制教育报告团团长胡乃豪,从法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后,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关工委从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几年来自编法制教育材料76份,作法制教育报告110场,受教育人数达1万多人次。

3、注重道德教育,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这次所调查的市、县,都把“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重点,联系本地实际,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分宜县关工委制定的《赡养协议公证书》,包含了一整套赡养老人、关照孩子的规定,解决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问题,并每年评一次婆媳关系好的模范。分宜县分宜镇北水村关工小组还做好农村纠纷的调解工作,2002年调解各类家庭纠纷70余起。该村有一个大姓女同志嫁到小姓人家,依仗娘家人多势众,不孝敬公婆。爱人没办法,找到村关工小组。经过关工小组老同志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终于使这个女同志认识了错误,成为婆媳关系好的模范。村关工小组还制定了《村民公约》,解决了历年村里没解决好的几大难事。如:家畜放养损坏庄稼的问题,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的问题。还建立了为80岁以上的老人送葬,为90岁以上的老人生日祝寿的制度。正如村党支部书记所说的,有些工作我们难做好,关工委的老同志帮助我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们做好了。渝水区有两个邻村,因一块山地,常年闹纠纷,发展到村与村之间面对面械斗的边缘。两村关工小组的老同志采取以身体保护对方的安全来息事宁人,制止了村与村之间的械斗,还签订了妥善处理协议,解决了多年难以解决的问题。据统计,新余市渝水区各级关工组织从2000年至今,解决农村的水利、山地、屋基等民事纠纷650多起。

蒋国珍范文篇6

一、活动意义

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内涵十分丰富、意蕴十分深刻,是一面永不退色、永放光芒的旗帜。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对于进一步转变工会干部的思想作风,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服务职工群众,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提升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树立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建设和谐富裕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

以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进步,以职工文明素质养成引领社会风尚,以真情服务职工赢得职工信赖,以维护职工利益改善生活质量,着力做好工会服务职工的各项工作,着力推进广大职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广大职工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提升广大职工的幸福感、家园感、归属感,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建设和谐富裕文明中的主力军作用,让文明之风吹遍大地,让道德力量温暖凝聚人心,让社会充满和谐氛围,让党群干群、业主员工、社区邻里关系彰显人文关怀,使全市广大职工感受到城市是文明的,企业是和谐的、社会是稳定的,生活工作在是舒心的。

三、活动内容

1、结合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职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引领社会风尚。通过举办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广泛宣传郭明义、蒋国珍等劳模先进事迹,广泛开展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奉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开展“寻找身边的雷锋——身边的好人征文、纪实摄影典型事迹宣传报道”等活动,引导职工树立通过劳动推进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激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

2、结合为经济建设建功立业,在广大职工中开展“岗位学雷锋,争当好员工”活动。重点是:争当岗位技术能手、建功立业标兵、职业道德模范、节能减排先进,积极参与劳动竞赛、技能比武、技术创新、发明创造以及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为保企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减排污优环境建功立业,立足每一个岗位,做好每一件产品,节约每一批原料,减少每一次排放,堵住每一处滴漏。

3、结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广大企业中深入开展“双爱双评”活动。重点是依靠职工办企业,尊重和关爱职工,尊重职工民主权利,关心职工生活条件,身心健康,改善劳动环境,做好劳动保护,重视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工资增长机制,不拖欠职工工资,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开展职工文化活动,宣传雷锋精神和好人好事,把雷锋精神转化为先进企业文化,形成员工爱企业、企业爱员工的良好氛围,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让职工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让企业温暖像家、职工爱企如家。

4、结合做好困难帮扶工作,把学雷锋行动融入到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之中。各级工会组织要把职工服务中心(站)作为传播雷锋精神的窗口,引导工会干部真心实意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通过学雷锋活动促进工会服务中心(站)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做大互助保障,建立一支劳动保护监督员队伍,把群众安全监督网络延伸到每个班组,每个劳动现场。要把职工当亲人,走进门拉家常,帮一把解危难,问一声暖人心,做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5、结合转变工会干部作风,把学雷锋行动融入到组织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之中。各级工会要按照市总的部署,制定具体的长效活动方案。市总干部挂点行业工会和重点企业,县区工会干部挂点乡镇工会和非公企业,行业工会和基层工会干部挂点车间、班组。扎根基层、访遍企业、走进家门、服务职工,重点了解掌握、协调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切身利益问题。工会机关干部特别是各级工会领导干部,要积极发挥表率作用。活动期间要下到各挂点单位(班组),与50名以上职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深入挂点单位(班组)的时间不少于10天。

四、实施要求

1、在求先进、求特色、求效果上下功夫。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把学雷锋活动的成效,体现在职工思想道德建设上,体现在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上,体现在实现企业职工互利共赢上,体现在企业劳动关系和谐上,体现在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价值引领上,体现在职工文明素质的提升上。

2、在贴近职工、引导职工参与上下功夫。运用征文、演讲、墙报、板报、座谈会、报告会、培训班、文艺活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手机短信、公益广告、社区厂区和工业园区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和媒体营造宣传声势。要善于在职工群众和工会干部中发现和挖掘学雷锋典型,扩大典型影响力,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到学雷锋活动中来,让所有职工动起来,让文明春风吹起来,让道德的暖流漫开来。

3、在转变作风、真情服务职工上下功夫。各级工会干部在学雷锋活动上,要做到“四进”: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进家门;“三知”:知职工情、知职工忧、知职工愿;“五个在一线”:职工思想状况在一线掌握、工会维权帮扶在一线实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一线推进、职工文体生活在一线保障、创先争优活动在一线开展。

蒋国珍范文篇7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无疑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冲击力,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改变了原有的填鸭式满堂灌,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大提高。学生可以自己查找有关资料,与计算机进行即问即答。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学习。而且通过CAI课件教学,可以通过仿真和模拟所创造的情境进行仿真学习,使学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形成一种真实感,从而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末来的教学模式将是融入了全球性的个别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和集体学习为一体的新型、多样的学习方式。

3、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教科书将被视听教材及各种学习软件所代替,“教材”应改名为“学材”,要教东西更多,但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模式

1、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多媒体课堂演示教学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这一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准备、教学技能等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在使用时,要认真研究如下问题:怎样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怎样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如何根据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课件和电子教案。

2、多媒体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

是指多媒体网络教室或者开放式CAI教室,利用系统的多媒体CAI课件个别地、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形式。

这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接受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参与学习;学生在超媒体结构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主要依赖教学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系统进行学习;学生依靠自我评价和反馈信息控制学习的进程。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控制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编制学习软件,或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

3、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

是指用虚拟(VirtualReality)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教室、虚拟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传递虚拟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这现实生活虽不是用实实在在的实物构成,但却可见、可模、可动,甚至可吃,起到十足的仿真效果。仿真实验课件入机交互界面接近真实实验,学生可以操作任何东西,而不必担心损坏该物。

4、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新闻讨论组等进行距离教学的形式

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全球化的网上教育”是世界教育界的一个热点,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在国内外蓬勃发展。远程教育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和实现学习化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最具影响的应用之一。这种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远程教育,尤其是基于Internt的远程教育成为末来教育发展方向。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信息的提拱者,采用HTML、VRML、Java等语言组织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动态三维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则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来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基于以上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特点、基本模式的认识和分析,我在语文教学中能转变观念,强化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自觉采用幻灯、投影仪、VCD、CIA课件、鹏博士、维美学堂等教学设备和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不断实践。

1、对于“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上课前,认真备好课,将每堂课要检查的注音释词或要讨论的问题等到先用胶片打印出来,再修饰一番,有的还涂上一颜色。上课讲到这些内容时,就用投影仪投射出来,一是节省了上课很多板书时间,无形中扩大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是打印在胶片上而不是手写,投射出来后,效果极佳,规范端正、整齐清楚,学生就像在看印刷教材一样,很受欢迎。学校领导和老师听了我的课后,都盛赞将教学主要内容打印上这种做法,认为投影效果远超过在胶片上写,值得推广。

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易不集中,上课时一味地讲,难于将学生吸引住。我抓住学生对VCD光盘表功出极大兴趣这种情况,在教学时,讲解完一个内容后,就放与这个内容相关或相同的VCD光盘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如上《荷塘月色》时学习完文中蕴藏的感情思想后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盘,在声、形、色为一体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当然,播放VCD光盘时我特别注意时间的控制,因为如果时间太长,学生兴趣点转移,容易疲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一般采用“讲、放”结合的方法,讲一段,放一段,有张有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CAI课件是近几年教学中涌现的最为先进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具有超文本的特点,可以上下、前后、左右交叉链接。CAI课件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生动地丰富地再现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上《美“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前,让学生从网上下载,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如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坠毁时的火焰,麦考利夫的照片等。以加强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上丽道元的《三峡》,就用《三峡》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身临其境,很好地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并通过网络将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2、对于“多媒体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采用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模型,设计好[目录]、[读书笔记]、[录音]、[资料检索]、[邮件]、[学习导航]、[操作指南]、[媒体库]、[退出]等项,[学习指导]等项内容,又设计了[导语]、[导读]、[朗读]、[作者]、[小结]、[扩展]、[训练]等子项内容,让学生自己操作,自主学习。如阅读指导、形成性练习题的训练,单元测验等都可用这种教学模式。

3、对于“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的应用

如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设计情境虚拟教学课件,将夏秋的景物为背景,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让学生进入鲁迅笔下的“我”的乐园,接着显示冬天百草园的景致,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拍雪人和捕鸟的情景场面,这样在情景虚拟中进行了个别化学习,其乐无穷,学生越做越有意思。

4、对于“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

这种应用主要取决于Internet的普及程度,比如大部分家庭上了Internet,那么,老师可在网上答疑,信息,或通过BBS与学生进行讨论。电子邮件则提供了非实时的交互,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交流。现在,不少高等院校,高级中学已建成局域网,对学生来说,可适当鼓励他们上网浏览,学习。老师也可以把作业、辅导、解答等放在网上,让学生下载。或用电子邮件传送作业,解答疑难等。“网上教育”应是末来教育发展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

蒋国珍范文篇8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食品生物化学是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为食品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安全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以后在生物和食品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工作夯实了基础[1-2]。然而,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方面都存在困惑。很多教师感觉教学内容空洞、教学过程枯燥、课堂气氛不活跃、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值得探讨;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内容生僻、学习过程乏味,缺乏对食品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3-4]。运用食品生物化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师生共同存在的难题。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发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点庞杂,知识结构零散,难于构建知识结构体系,难于记忆,难于理论联系实际,难于理解[5]。与此同时,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简单的知识点两门课程都反复讲,教学效果不好。因此,在本文中笔者针对我校如何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能提高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教学内容优化和衔接

食品生物化学与食品化学都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这两门课程内容也具有较大比例的重复性,例如:糖、脂类、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及酶。这些知识也都是食品生物化学和食品化学两门课中的重要基础内容。但两门课程的侧重点不同。食品化学侧重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食品生物化学侧重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以保证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授课质量。鉴于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把食品生物化学和食品化学的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衔接。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包括静态生物学部分(糖、脂类、核酸、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酶)和动态生物学部分(生物氧化、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和调节控制以及食品加工储藏中的生物化学)。因为食品化学在食品生物化学之前学习。因此将静态食品生物化学中“糖、脂类、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及酶”五章内容只进行串讲,减少理论的学习时间,增加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食品化学课程中未讲授的“核酸”章节,在食品生物化学中进行理论讲授。静态食品生物化学内容富余的教学时间用于动态食品生物化学。动态食品生物化学部分是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在动态食品生物化学中,糖代谢是其他物质代谢的总枢纽,也是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的重中之重。因此,糖代谢授课时间应为6-8个学时。在动态食品生物化学部分的章节中,同样需要用30%的时间来案例教学。运用案例将整章的知识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

因为我们所授课对象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他们以后会在食品行业相关领域从事研发或生产工作,需要解决食品相关领域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食品生物化学理论课讲授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难点在于案例的收集和筛选,这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科研和工业化能力,教师科研经历越丰富,产业化背景越深厚,教学案例就越多。教学案例收集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其二是来自于企业技术攻关,其三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科研案例和生活案例对大学教师来说易于收集,但是企业技术攻关案例收集有难度,需要教师有一定时间的企业工作经历或技术服务经历。教学案例越多,教学资源就越丰富,学生课堂学习的获得感就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案例收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案例收集后还需要不断地筛选和更新优化。生活中的案例是我们授课过程中运用最多的案例类型,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离我们生活很近,我们可以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例如在蛋白质内容中,我们会列举“生食菜豆中毒,熟食菜豆无中毒”的案例。在酶内容中,我们会列举“舒化奶”“酒精中毒”“加酶洗衣粉”等案例。在矿物质和辅酶内容中,我们会列举生活中“补钙、补锌、补铁、补辅酶Q10”等保健品的案例。在糖的内容中,我们会列举“糖尿病”的案例。科研中的案例也是我们授课过程中经常运用案例,例如葡萄糖代谢内容中,我们列举我们著名科学家颜宁教授研究“葡萄糖进入细胞开关”和我们国内外研究“糖尿病治疗方法”的案例。笔者有一定时间的发酵企业工作经验,为了解决企业具体的产业问题“高产类胡萝卜素菌株高效筛选”“类胡萝卜素低成本快速提取”“类胡萝卜素安全检测方法”“类胡萝卜素产量提升方法”“泰万菌素高转化率途径”“粪肠球菌产量升级”等等。我们都运用到了生物化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也会把这个不断地试错的艰辛过程与同学分享,让同学们知道只有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为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除了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这些生活、科研和企业技术攻关的案例以外,为了把整体课程内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食品生物化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我们拍摄制作了“啤酒生产的完整产业链”的教学视频短片,在教学视频中涵盖了食品生物化学的整个知识点。例如麦芽制备过程涉及“矿物质、辅酶、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脂代谢”内容,糊化过程和糖化过程就关联到“糖、蛋白质和酶”的章节,麦汁煮沸过程就涉及“蛋白质变性、蛋白质等电点沉淀、生物转化”等知识点。在啤酒发酵过程就关联到“葡萄糖有氧呼吸、葡萄糖无氧呼吸”。整个啤酒生产过程,也是食品生物化学知识在产业过程中的集中运用的有效案例。我们的教学过程证明,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对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佩艳,尹飞,刘建学,罗登林,徐宝成.《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69-170.

[2]刘娜,王旭,邢国珍,石永春,夏宗良,郑文明.将生物化学前沿研究融入教学课程的相关探讨[J].科教文汇,2018(8):52-56.

[3]王宏伟.生物化学实验在线课程设计与初步实践[J].科教文汇,2018(5):67-68.

[4]孙舒扬,李华敏,蒋小满,李海燕.食品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52-54.

蒋国珍范文篇9

【关键词】视频宣教;回授法;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健康教育;护理;生存质量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是一种治疗不可逆的心脏搏动和传导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随着其应用的日益广泛,其术后护理以及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而目前临床护理健康教育以单一的灌输为主,容易受到护士沟通能力、患者文化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影响[1]。回授法则是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后,通过让患者复述护理人员所授信息,并评估其是否正确的一种双向信息传递的健康教育方法[2]。可以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理解,有效的减少患者的误解[3]。而视频宣教的方式则可以将健康教育的内容统一化,形象化,弥补患者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不足[4]。因此,这种新型的健康教育模式不仅可以确保宣教内容的一致性,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进一步指导和纠正患者,强化健康宣教的效果。现将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应用于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患者术后健康教育中所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2018年6月—2019年5月在我科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的住院患者68例。纳入标准:于本科成功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安返病房患者,不限年龄、种族、地区,并取得知情同意。排除标准:。重要脏器有明显功能障碍,及精神障碍、妊娠以及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患者,以及拒绝参加此研究者。将6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71~42岁,平均年龄(59.15±7.13)岁,对照组组男26例,女8例;年龄73~43岁,平均年龄(60.03±7.53)岁,两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1.2.1制作宣教视频。由主治医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以及护士2名组建视频制作小组,总结本科起搏器安置术相关健康教育内容,并查阅相关文献后,进行宣教视频的制作,主要内容包括术后体位与活动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注意事项、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相关知识、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使用年限、饮食指导、活动量指导,并要远离磁场以及定期随访等。按照不同时间点及患者需求共制作4组视频,宣教时间分别为术后当日,术后第3日,术后第5日以及出院前1日。宣教内容循序渐进,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多专业术语。1.2.2观察组。分别在患者术后当日、术后第3日、第5日及出院前1日由责任护士以视频方式对患者进行术后宣教,并采用回授法评估患者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对理解有误或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确保患者理解全部宣教内容。1.2.3对照组。分别在患者术后当日、术后第3日、第5日,及出院前1日由责任护士以常规宣教模式进行口述宣教,宣教内容与视频宣教内容一致。1.3评价指标。1)采用张代民等[5]研制的起搏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oflifeinstrumentforpatientswithpacemaker,QLIPP)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4个维度,共34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共有5个等级:“根本没有”“几乎没有”“有一些”“大多时候有”“非常明显”,分别计做1~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2)自制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相关知识问卷,内容包括:脉搏测量方法、饮食指导、术后活动与休息、并发症的预防、伤口的观察与管理、复查时间与方法、日常活动指导、起搏器使用年限等,共20个条目,每题5分,共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相关知识知晓率越高;3)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天津市护理疾控中心2016修订版),共15个条目,每条目1~5分,总分为15~75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1.4评价方法。1)在患者出院前填写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及自制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相关知识问卷,并当面收回,满意率=满意/总人数×100%;2)患者出院后1个月以及3个月以电话随访的方式填写起搏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出院后1个月起搏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得分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起搏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得分比较,见(表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患者出院后3个月起搏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得分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起搏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得分比较见(表2),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患者出院时满意度调查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见(表3),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患者出院时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相关知识问卷得分两组患者出院时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相关知识问卷得分比较见(表4),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永久起搏器需要患者终身携带以及维护,因此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也应受到更多的关注,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6]。同时,王琴等[7]也发现患者对起搏器功能与相关维护知识的缺乏会使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自信心。可见,更加高效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此类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回授法结合视频宣教可以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也有国外研究显示[8],回授法因其双向交流的模式,更加注重于患者的感受,加强了护患沟通。因为,责任护士的热情服务和耐心指导,不仅有效解决了疑惑,还使护患关系变得更加的融洽。

参考文献

[1]潘翠柳,张双,张志茹.回授法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6,31(14):110-112.

[2]周长兰,闻俊,谢翠琴.回授法促进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实践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5):368-371.

[3]Tamura-LisW.Teach-backforqualityeducationandpatient意度提升的结果相一致。同时,视频宣教不仅缩小了护理人员沟通能力,以及患者文化程度的差异,还通过多元化的宣教方式加深了患者记忆,因此研究结果中显示术后三个月生活质量差异更显著。综上所述,结合回授法的视频宣教模式应用于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患者的健康教育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safety[J].UrolNurs,2013,33(6):267-271.

[4]余爱萍,陈洁,林郁清.回授法联合视频宣教在COPD患者肺部吸入剂使用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30):3902-3905.

[5]张代民,郭涛,李淑敏.起搏器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490-3491.

[6]姚倩,蒋进,彭顺蓉.应用ADOPT模式对永久植入起搏器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4):298-301.

[7]王琴,孙国珍,田金萍,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学杂志,2015,30(21):15-18.

蒋国珍范文篇10

关于魏晋—隋唐时期(约相当于公元三至九世纪)我国北方地区的果品生产与加工的情况,农史及中古史研究者虽曾间或言及,但均十分简略,不能使人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总体印象。有鉴于此,笔者多方杷梳史料,试图对此作一力所能及的考述,以期对当时这一地区的果品生产与加工情况,获得一个较为全面而具体的认识。综合有关资料,我们可以肯定: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果品生产与加工较之前代有一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一、传统果树品种增加、分布区域扩大,并涌现了一批优质名产和著名的果品产区;二、汉代以后陆续传入内地的多种外来果品,这一时期逐渐在北方地区推广种植、成为常见果树,并在当地民众生活中产生了实际的影响;三、果品加工较之前代亦有所进步,果品加工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分别略作陈述。

一、传统果品继续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的当家果品仍旧是本地原产的枣、栗、桃、李、杏、梨等若干种类,但这一时期,上述果品的生产在前代基础上又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品种增加、产地扩大、名品辈出,这在郭义恭《广志》、贾思勰《齐民要术》及其它文献中多有反映。以下略加分述。

1、枣自上古以来,枣即是北方地区的当家果品之一,先秦文献中已有栽培和收获的记载[1];至汉代,已出现安邑(今山西夏县、运城一带)等著名产区,生产规模甚为可观[2]。

至魏晋—隋唐时期,北方地区枣树种植甚为广泛,晋·傅玄《枣赋》称:当时枣子分布,“北阴塞门,南临三江,或布燕赵,或广河东”,其枣“离离朱实,脆若凌雪,甘如含蜜;脆者宜新,当夏之珍,坚者家干,荐羞天人。……”[3],诚为分布广泛的美果嘉啖。

由于枣子种植的发展,当时涌现了不少品质嘉美的名枣品种及著名产区,明确见于文献记载的枣名已达数十个。据郭义恭《广志》[4]记载,当时闻名于世的有:河东安邑枣、东郡谷城紫枣、西王母枣、河内汲郡枣、东海蒸枣、洛阳夏白枣、安平信都大枣、梁国夫人枣等名品,此外尚有大白枣(名曰“蹙咨”,小核多肌)、三星枣、骈白枣、灌枣;又有狗牙、鸡心、牛头、羊矢、猕猴、细腰、氐枣、木枣、崎廉枣、桂枣、夕枣等不同名目,大体反映了当时枣子的重要品种及其产区。

河东地区产枣甚盛,品质亦佳,《齐民要术》卷4《种枣》第三十三引《尔雅》“郭璞注”称:“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曹魏时安邑枣为“御枣”,时称龙眼、荔枝不能比[5],正因为当地枣子品质上乘,故连南方人亦盛加称赞[6]。至唐时,该地区所产干枣为贡品[7]今河南境内的汲县、新乡及洛阳等地,当时也是著名的产枣区,分别产有“河内汲郡枣”(一名墟枣)、“洛阳夏白枣”等著名品种。河北地区的安平信都(在今河北冀县一带)也以产枣著称,该地所产枣,史书记载甚多,魏晋人士盛加称赞[8]。另外《太平御览》卷965《果部》二引杜宝《大业拾遗录》还记载有一种“仲思枣”,“枣长四寸、五寸围,紫色细文文绉,核肥有味,胜于青州枣”。传说是北齐时一位名叫仲思的仙人得此枣种之,故亦名“仙枣”,“海内唯有数树”;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信都曾上贡400颗。又据《元和郡县志》卷17《河北道》二“冀州”载:当地有“煮枣故城”,“在(信都)县东北五十里。汉煮枣侯国城,六国时于此煮枣油,后魏及齐以为故事,每煮枣油,即于此城。”可见这一地区中古时代产枣甚盛,而且品质特嘉。

今山东省境内亦多产名枣,其中东郡谷城(今山东东阿一带)的紫枣,枣长二寸;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与山东临沂交界地区)还特产一种“蒸枣”;此外,《齐民要术》又记载当时青州齐郡西安、广饶二县(今山东临朐至寿光一带)所产的乐氏枣,“丰肌细核,多膏肥美,为天下第一。”相传该枣是乐毅破齐时从燕地带来的良种[9];至唐代青州北海郡亦以美枣称贡[10]

“西王母枣”为中古文献中出现频率甚高的名枣之一,据称西晋时宫苑之内栽有不少[11];十六国时石虎亦于邺城苑内种之[12]北魏时,洛阳城内亦有种植[13]不过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枣,诸书记载不一,《广志》云其“大如李核,三月熟”,应是一种小枣,但据上引其它文献则又象是一种果实特大的枣。不过,枣子再大,亦不可能达“三子一尺”甚至“长五寸”[14],这当是文人夸饰之词;至于西王母枣的成熟期,诸书记载亦不一,《广志》称“三月熟”应无可能;《邺中记》称“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又嫌太晚,《洛阳伽蓝记》云“霜降乃熟”则近合理。诸书记载出现如此多的矛盾和不合情理,令人怀疑“西王母枣”是不是一种实指的枣名。无论如何,这至少说明当时北方盛产品质佳美的好枣,故人们每以仙品视之。

由于枣子在古代不仅是果品,而且还常作粮食,故政府对于枣树栽培亦特别重视,自北魏至于隋唐,“均田制”都规定受田民户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枣及其它杂树果木,如《魏书》卷110《食货志》云:“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夺其不毕之地。”[15]这类制度规定,无疑大大促进了枣树种植的发展。

2、栗栗也是古代北方的重要果品,《诗经》中已见有记载;至汉代,《史记·货殖列传》称“燕、秦千树栗”,其经营者富可比千户侯。至中古时代,栗子生产又有所发展,《齐民要术》卷4设有《种栗》专篇,《四时纂要》也多处讨论栗子的生产与加工。大体上说,魏晋—隋唐时期北方的栗子,仍以燕赵地区和关中一带出产最多,是两个最大的产区,所出栗子品质也最好。对燕赵地区的栗子,郭璞甚为推重,其《毛诗疏义》说:“五方皆有栗,周秦吴杨(案:杨当作扬)特饶,唯渔阳范阳栗甜美长味”;卢毓《冀州论》也称:“中山好栗,地产不为无珍”[16];唐朝时期,栗曾是幽州的重要土贡品[17]。关中地区也产好栗,郭义恭《广志》说:关中有一种大栗,“如鸡子大”[18]。中古时期,栗子不仅作果品,出产丰富的地区也以此充粮。此外,当时北方地区还出产一种榛栗(即榛子)[19]。不过,榛子自古即以野生为多,中古时代、特别是饥荒时期,人们常入山采以充食。

3、桃和樱桃桃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果树之一,在先秦已被人工种植,多次见于当时文献的记载,如《诗经·魏风》中有《园有桃》篇,《诗经·国风·桃夭》中的“桃之夭夭”,更是人们所熟悉的诗句;至汉代,北方人民已培育有不少桃子品种,单《西京杂记》即记载有10个品种[20]。及至魏晋以后,北方地区桃的生产又有了一定发展,郭义恭《广志》记载说:当时的桃有冬桃、夏白桃、秋白桃、襄桃、秋赤桃等,其中秋赤桃品质甚美[21];散见于其它文献记载的桃树品种还有不少个。魏晋北朝时代北方的桃,声名最著的品种有邺城的勾鼻桃,栽种于石虎的苑内,据称这种桃大可重至三斤或二斤半[22];此外还有洛阳华林园内的“王母桃”,这种桃“十月始熟,形如括(案:当作栝)蒌。俗语曰:‘王母甘桃,食之解劳’。亦名‘西王母桃’”[23]。历史文献关于西王母桃的记载甚多,这与汉武帝会见西王母神话传说的流传有关。

不过,在唐代,文人们说得最多的却是樱桃。樱桃,一名含桃,又名楔桃,虽然自古即以桃名之,但实际上并非桃类。

早在先秦时代,樱桃已用于宗庙祭祀[24]。西晋时代,宫廷内苑颇多种植,《晋宫阁名》称:“式乾殿前,樱桃二株,含章殿前,樱桃一株,华林园樱桃二百七十株。”[25]唐代两京樱桃种植甚盛,宫廷内苑也栽种有不少,当时皇帝每以樱桃赐与大臣,臣子承恩受赐后,往往要写下感激涕淋的谄媚诗章[26];新进士及第,常要开所谓“樱桃宴”,时俗十分重视,以致一些人不惜重金置办。[27]

4、李同样古老、而且栽种广泛的果树还有李,在先秦时代亦已人工栽种。至汉代,据称汉武帝建上林苑时,群臣所献的李树良种就有8个。[28]至魏晋北朝时期,李的品种增加了不少,《广志》即记载有:赤李、麦李、黄建李、青皮李、马肝李、赤(当作房)陵李、糕李、柰李、劈李、经李、杏李、黄扁李、夏李、冬李、春季李等15个品名,贾思勰又增记了木李和中植李。[29]当然,当时声气最大的李并非产于北方,而是出自房陵(今湖北房县),时人诗文屡有提及。魏晋时期人们对李似乎很重视,有人家有好李,只因怕别人得到其种,竟然在卖李时总要把李核钻破[30]。不过,唐代文献中关于栽李吃李的记载似乎不多,不知是什么缘故,也许象当时禁食鲤鱼那样,因唐朝皇室姓李故禁食之?

5、杏杏早在先秦时代已出现于苑囿之中[31],也是北方原产并广泛分布的一种果品,这一时期也涌现了一些著名品种和产区,如《广志》就记载说:“荥阳有白杏,邺中有赤杏、有黄杏、有柰杏。”[32]魏晋时期魏郡出好杏,时人甚称之[33],有些地方还有大片的野杏林分布,《齐民要术》卷4《种梅杏》第三十六引《嵩高山记》说:“东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烂然黄茂。自中国丧乱,百姓饥饿,皆资此为命,人人充饱。”[34]而位于济南郡东南的分流山也有一种好杏,杏林成片,其杏“大如梨,色黄如桔,土人谓之‘汉帝杏’,亦曰‘金杏’。”[35]可能也是一种野杏。杏子不但果肉可食,而且杏仁也是一种珍味,寒食节多用之作粥,唐肃宗某年,“洎将寒食,京兆司逐县索杏仁以备贡奉……”,可见宫中所需甚多[36]。

6、梨诸果之中,最能解烦释渴的是梨。早在先秦时代,《诗经》等文献中已有关于梨树栽培的记载[37]。据记载,汉代皇家园囿中栽种有不少良种梨树。[38]到了魏晋北朝时代,北方地区梨的品种更多,产地也更广了。这从《广志》等书的记载就可以看出。《齐民要术》卷4《插梨》第三十七引《广志》称其时,有“洛阳北邙张公夏梨,海内唯有一树。常山真定[39],山阳巨野,梁国睢阳,齐国临淄、巨鹿,并出梨。上党楟梨,小而加甘。广都梨——又云巨鹿豪梨——重六斤,数人分食之。新丰箭谷梨。弘农、京兆、右扶风郡界诸谷中梨,多供御。阳城秋梨、夏梨。”此外,《齐民要术》还记载有齐郡出产的朐山梨和另一种别名为“糜雀梨”的张公大谷梨[40];一种从汉武帝时代即开始栽培的美梨——“含消梨”(可能即是上面的张公大谷梨),在北魏时期仍栽种于洛阳城南的劝学里,据说这种梨“重十斤,(梨)从树着地,尽化为水”[41],可见是一种十分松脆的好梨。由这些记载可知:在魏晋北朝时代,北方地区各地均产梨,其中今河南洛阳、商丘、登封、灵宝,河北正定、平乡,山东巨野、临淄,以及山西东南部和陕西关中一带,乃为著名的梨产区。关于唐代的梨,我们没有找到太多的材料,但河东绛州、河中府一带(今山西南部)肯定出产上等的好梨,因为这些地方的梨在当时是贡品[42];而真定所产的一种紫花梨,唐时也作为贡品上献皇帝,据说这种梨还曾用于治疗唐武宗的心热之疾。[43]

7、其它除上述而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其它果品。比较重要的有瓜,即甜瓜[44]。据《齐民要术》的引载,当时全国各地瓜的品种很多,所引《广雅》、《广志》及陆机《瓜赋》分别记载各地瓜的品种9个、12个和14个,这些品种的瓜虽然并不都产自北方地区,但产于这一地区者必定不少[45],傅玄《瓜赋》称:不同品种的瓜“白者如素,黑者如漆,黄逾金箱,青侔含翠”,其中“旧有蜜筒及青栝楼,嘉味溢异,鲜类寡俦,一啮之顷,至三摇颈,细饥(案:当作肌,即瓜肉)蜜(案:当作密)理,瓤少瓣丰,旨绝异,食之不〓”[46],可见是上好的品种。《齐民要术》种瓜篇记载瓜的栽培技术甚为详细,自选种、选地、下种、锄草、治瓜笼至收摘,均一一讲解,还专门记载了比较高产的区种瓜法,说明当时瓜的地位相当重要;唐末的《四时纂要》中讨论种瓜的条文也有多处。从各种文献的零散记载来看,当时社会各阶层,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食瓜,炎暑季节食之尤多,由此亦可推知当时瓜的生产甚为普遍[47]。

梅虽系南方果树,但在先秦时代的中原地区也有种植[48]。梅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重要的调味之物,常与盐并提,为日常饮食所不可少,《尚书》就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说法。至东汉以后,由于生态的变迁特别是气候转冷,北方地区已不太适合栽种梅树了,但至少在宫廷内苑仍有种植,社会也可能有少量栽培者,否则《齐民要术》和《四时纂要》中不可能有关于种梅和加工梅子的讨论。不过,梅在当时北人果品消费中的实际意义,终究与其在诗文歌赋中的声望不能相称。

另一种果品虽然名气不大,但却是一种值得提及的果品,这就是柿。关于柿,中古文献记载不多,我们只从《广志》记载得知:小型品种的柿,其果实如小杏一样大,在晋阳一带出产一种“晋阳软,肌细而厚,以供御(即上贡给皇帝)”;《齐民要术》虽然记载了它的栽培方法,但只有寥寥数语[49]。在唐代,许州出产的干柿品质不错,所以常上贡给皇帝[50]。柿虽然名气不大,但社会上还是有不少人喜爱,唐末的段成式说:当时“俗谓柿树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51],当然从文字上看,这里的所谓“俗”,主要还是文人雅士中的“俗”。

最后还有柰和林檎。前者是绵苹果,后者则是沙果、也叫花红,古时常被混为一谈。柰在河西地区出产甚多,《广志》说:“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如收藏枣、栗。”[52]但既然《齐民要术》有专门的篇章谈到了它们的栽培和加工方法,则此两种果品在内地也当有栽种,不过文献记载十分缺乏。唐代的情况,据记载贞观年间,顿丘县有人在黄河滩上偶然拾得一果实,持归种植,所结的果实十分酸美,故以之上献皇帝,这种果子后名为“朱柰”,亦称“五色林禽”,后来又得俗名叫“文林果”,不少地方引种[53]。

二、外来果品的逐步推广

魏晋—隋唐时期果品生产发展最值得注意的方面是:葡萄、核桃和石榴等若干外来果树逐步推广种植。这三种果树虽然在汉代即陆续传入了北方地区,但在当时还栽种得很少,直到魏晋—隋唐时代,它们才真正成为北方果园中的重要成员,并在当地居民的饮食生活中发挥实际的作用。

首先是葡萄生产的推广。葡萄,汉唐文献中多称“蒲陶”、“蒲桃”或“蒲萄”,原产于地中海及里海地区,远古至上古时代随着中西亚各民族的活动和迁徙,逐渐东传[54]。据《史记》卷123《大宛列传》记载说:汉时“(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这是我们现今所能掌握的有关西域果品内传的最早文字记载,其中唯一提到的果子是葡萄,并且并未明载是张骞本人带回的。然而自魏晋时起,人们多将西域物产的传入附会于张骞,以致于以讹传讹、贻误后人[55]。在汉代,葡萄主要种植在皇家苑囿,并未见有向社会大量推广栽培的记载。

到了魏晋北朝时期,葡萄仍是皇家园囿中的宠物之一[56],但在这一时期葡萄已不再局限于皇家园林,它的藤蔓已开始伸出了禁苑之外,社会上也有人栽种葡萄了。

关于魏晋北朝时期社会上种植葡萄的记载颇为不少,如《太平御览》卷972《果部》九引《秦州记》曰:“秦野多蒲萄”,可见当时秦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多有种植;同书同卷又引《本草经》曰:“蒲萄生五原、陇西、敦煌,益气强志,令人肥健延年轻身。”则魏晋以后这些地区都有出产[57];关中京兆地区,自汉以后,葡萄逐渐由禁苑向民间引种,北魏时期庾信与北魏使臣尉瑾等人即曾议论说:在那一带葡萄种植已不只在禁林,“乃园种户植,接荫连架”[58];这些是西北内地种植葡萄的情况。在魏晋北朝时期,葡萄种植还不断东进,《太平御览》卷972《果部》九又引钟会《蒲萄赋》曰:“余植蒲萄于堂前,嘉而赋之,命荀勖并作应禎……”,则曹魏时期在黄河下游地区,也有达官贵人开始种植葡萄了;据《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时洛阳城中多植葡萄,其中白马寺浮图前所种,“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蒲萄实伟于枣”,味道殊美,名冠中原[59];文学家潘岳在其《闲居赋》也谈到他种植葡萄的情况[60]。由这些情况看来,《齐民要术》记载有葡萄的种植方法,即不足为奇了[61];《要术》并引郭义恭《广志》说:葡萄有黄、白、黑三种,郭氏是说当时北方所种的有三种,抑或是说据他所知葡萄总共有三种,不得而知。

不过,虽然早在魏晋时期已有人将葡萄列为南方所无的“中国珍果”之一[62],但总体上说,在当时的社会心理中,这种果品究竟还是一种稀罕之物,不象中国本地所产的寻常果品那样轻易可得一食。有几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一情况:北齐时,李元忠曾赠予世宗一盘蒲萄,后者回赠白缣百匹[63],说明葡萄十分珍贵;直到唐初,当李渊以葡萄宴侍臣时,侍中陈叔达还省下来留给患口干(疑为消渴即糖尿病),令李渊十分感动[64],可见其时葡萄仍非常难得。

到了唐代,北方地区不仅从西域的高昌引进了一个优质的葡萄新品种——马乳葡萄[65],而且在不少地方都有大面积的葡萄种植、与过去的零星栽种不可同日而语。当时陇西和河东地区已成为著名的葡萄产区,这些地区有大片的葡萄园,葡萄栽培技术也已相当成熟,唐人的诗文对此多有反映。比如杜甫《寓目》一诗谈到陇西某县:“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66];刘禹锡则有《葡萄(一作蒲桃)歌》吟唱晋地葡萄栽培技术甚详,又有《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诗,显然也是谈河东葡萄;此外诗人姚合亦有诗吟及河东汾州之葡萄。[67]在唐玄宗开元时期,葡萄已成为太原府的重要土贡物产之一[68]。至此,葡萄不再只有达官贵人们才能偶尔一沾其味,随着其在内地种植的推广,已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平民大众的果盘了。

另一种外来果品——核桃在这一时期也得到推广种植,其中以关中栽培最多。黄河下游地区的邺都、洛阳等地也有不少种植,时见于文献记载。

核桃,中古文献一般称作“胡桃”,又或作“羌桃”,即从胡羌地区传入的一种“桃”,实际上这种果子与通常所说的桃毫无亲缘关系。关于核桃的传入,除了从张华《博物志》延续下来的附会之说(见上文注)外,我们没有找到任何新线索。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有汉上林苑中有“胡桃”,云是出自西域,是否即为核桃不得而知[69]。但自曹魏以后,有关胡桃的记载逐渐多了起来,据《艺文类聚》的引载,当时好友之间有互赠胡桃者[70],胡桃已作为祭礼物品[71],而晋朝内苑华林园中则种有胡桃八十四株[72]。至北朝时期,关中地区陈仓和阴平两地成为著名的胡桃产地,都出产好胡桃。《太平御览》卷971《果部》八引《广志》曰:“陈仓胡桃,皮薄多肌;阴平胡桃,大而皮脆,急捉则破。”不过,自《广志》以后,文献中关于胡桃的记载又很少见了,《齐民要术》和《四时纂要》也都没有记载这种果树的栽培方法。相比起来,文人雅士似乎更钟情于石榴,故文献中关于它的记载甚多。石榴,汉唐文献多称为“安石榴”,又或称之为“涂林”。关于石榴的传入,历史文献也是语焉不详,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石榴的最早记载,来自西晋时代陆机的《与弟云书》和张华的《博物志》,均云由张骞引自西域[73],但从汉代史书中我们找不到关于张骞或其追随者引进石榴的记载。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魏晋北朝时期,石榴在内地一些地方已有种植,《太平御览》970《果部》七引《邺中记》曰:“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案:指果实)大如碗盏,其味不酸。”又引《襄国记》曰:“龙岗县[74]有好石榴”。而同时代的缪袭祭仪称:“秋尝果以梨、枣、柰、安石榴”,可见当时石榴已用于祭祀。北魏洛阳城中也种植有这种果树,并且似乎颇受时人珍爱,故有“白马甜榴,一实直牛”之语[75]。这一时期安石榴已栽种较多的事实,还可以从《齐民要术》有《安石榴》专篇讨论其栽种方法得到证明[76];据《广志》所载,当时的石榴有甜、酸两个不同品种[77]。至唐代,《四时纂要》中仍记载有石榴的栽培方法,但都是抄自《要术》[78]。可能由于石榴形色甚可玩爱,故魏晋—隋唐时代文人关于它的吟咏篇章颇为不少,甚至石榴“房中多子”的特点,也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在北齐时已作为祝愿新婚夫妇多生贵子的“喜物”[79]。但无论就其对当时北方果品消费的实际影响、抑或是其社会声望来说,石榴都不能与葡萄相比,虽然关于它的栽培记载不少,却尚未出现著名产区。

由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魏晋—隋唐时代北方地区的传统果品,在前代的基础上,品种明显增多,产地也有扩展;自汉以后陆续传入北方的西域果品,在这一时期真正开始推广栽种,并在北方居民的果品消费中产生了实际的影响。北方果树生产的这一发展,不仅丰富了当时北方人民的饮食生活,而且也为后代果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果品加工的发展

由于果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每年都有相当长的一个果品供应匮乏期,在收获季节将所收果品的一部分进行必要加工、以便贮藏留备他日所需,乃是果品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们如何加工果品?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大致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种主要方法,即干制、作脯、作油、作麨、腌渍及加工果酒等。

1、干制

明确见于当时文献记载的果品干制方法有“作干枣法”、“藏干栗法”和“作干蒲萄法”等,其目的大抵均为便于久藏。

《齐民要术》卷4《种枣》第三十三引《食经》有一种“作干枣法”,将:“新菰蒋,露于庭,以枣著上,厚三寸,复以新蒋覆之。凡三日三夜,撤覆露之,毕日曝,取干,内屋中。率一石,以酒一升,漱著器中,密泥之,经数年不败坏也”,其中技术要领是:先将枣置于菰叶中晾三日三夜,然后曝晒干;晒干后的枣,每石以酒一升漱洒,密封藏于器物之中。如此处理过的干枣,可藏数年而不坏。这种方法与现今华北地区的“醉枣”加工方法有相似之处,只是其用酒的量要少得多。

栗的干制方法有数种:其一法如《食经》所载,是取栗穰即栗的总包壳(外层带刺者)烧灰加水淋,以灰汁浇栗,然后曝晒直至栗肉焦燥,经过处理后可藏至来年春夏,不畏虫蛀[80];另一法出自《四时纂要》,是将栗以盐水腌渍一宿然后晒干收藏,栗一石用盐二斤,可免虫蛀而且肉质不变硬。以上两种方法,一以灰汁浇,一以盐水腌渍,当均是为了造成栗肉的生理脱水,以便久藏。此外当时还采用沙藏法贮藏鲜栗和榛子[81]。

葡萄干的加工方法,当是传自西域,《齐民要术》记载有一种“作干蒲萄法”,云:(取葡萄之)“极熟者一一零叠摘取,刀子切去蒂,勿令汁出。蜜两分,脂一分,和内蒲萄中,煮四五沸,漉出,阴干便成矣。非直滋味倍胜,又得夏暑不败也”[82]其方法比较特别,是在葡萄中拌和一些蜂蜜和动物脂肪,然后煮开四、五沸捞出阴干。为什么作葡萄干要加蜂蜜和动物脂肪,仅仅是为了增味,抑或是有别的意图,我们尚未弄清楚,不便妄测。

此外,《齐民要术》还记载有作白李、白梅和乌梅诸法,大抵亦可归入干制加工之类,其中前二者均以盐渍而后曝干,而乌梅则采用烟熏方法干制,加工后的成品可以下酒或作羹汤的调料[83]。柿子加工,有一种“火焙令干”的方法,目的在于脱涩;还可以灰汁浸泡而后曝干,其目的大概亦如此[84]。但经这类加工而成的干柿,与后世的柿饼是否相类,一时不能肯定。据上文可知,唐代许州贡有干柿,说明这一地区干柿加工甚多而且质量精好。

2、作脯以果品作脯,在魏晋—隋唐时代的文献中亦屡有所见,柰、枣、梅、杏俱得作之。有些地方的果脯加工甚为不少,例如郭义恭《广志》即称:“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如收藏枣栗”[85]。不过文献关于果脯加工方法的记载甚为简略,如《齐民要术》记载“作柰脯法”仅云:“柰熟时,中破,曝干,即成矣。”又记“枣脯法”曰:“切枣曝之,干如脯也”[86],可能当时的果脯加工方法原本即很简单。

3、作果“油”比较特别的是将果品加工成“油”。可以加工果“油”的有枣、柰、杏和梅等,其中以枣油为多见,而且历史可能最为悠久,战国以来即有之。《元和郡县图志》卷17《河北道》二《冀州》云:“煮枣故城,在(信都)县东北五十里。汉煮枣侯国城,六国时于此煮枣油,后魏及齐以为故事,每煮枣油,即于此城。”枣油的加工方法,已见于汉代著作,《齐民要术》卷4《种枣》第三十三引“郑玄曰”:“枣油,捣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据此,则所谓枣油者,实近于现今之枣泥。大约汉魏以来人们以“枣油”为珍食,故时或用于祭祀,《卢谌祭法》曰:“春祠用枣油”[87];柰油及杏油的做法与枣油大体相同,刘熙《释名》卷4《释饮食》第十三曰:“柰油,捣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应如现今的果酱之类。

4、作麨另一比较特别的方法是将果品将加工成麨。所谓麨,原指炒米粉或炒麦粉,即将米、麦炒熟而后研磨的粉(亦或先磨而后炒),古人以作干粮。干制而成的果品粉末与此相类,故亦称作麨,简单地说即是果沙,类似当今市场上的酸梅粉、果珍之类。根据文献记载,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常以酸枣、杏、李、柰、林檎等果品制作这类果沙,《齐民要术》中即专门记载有“作酸枣麨法”、“作杏、李麨法”、“作柰麨法”、“作林檎麨法”等等。各种“麨”的作法或有异同,但大抵都是将果肉研烂,取汁去滓,然后将果汁曝干,所留下的果粉末即为麨”;只有林檎是直接晒干磨粉。这类果沙味甜而酸,可以“和水为浆”作解渴的饮料,亦可与米麨相拌同食、以增进口味[88]。其中以果沙冲饮浆水,实在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为我国古代饮料生产与消费开辟了新路,我们至今仍受其惠。

5、腌渍果品的腌渍,主要用盐和蜜,也有用灰渍者。以盐、草木灰和蜜腌渍果品,大致主要利用其所具有的渗透压造成果品的生理脱水,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以防止果品腐烂、达到久藏的目的;同时还可能具有去涩味的作用。

梅大概是最早实行腌渍加工的果品,《尚书·说命下》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之句,或许“盐梅”即指用盐腌渍加工过的梅子,不能肯定。《齐民要术》转引《诗义疏》称梅“亦蜜藏而食”,亦即以蜜腌渍贮藏而后食,不过没有谈及具体的方法;但同卷所引《食经》“蜀中藏梅法”则云:“取梅极大者,剥皮阴干,勿令得风。经二宿,去盐汁,内蜜中。月许更易蜜。经年如新也。”同时采用了盐和蜜进行腌渍处理,处理之后的梅子能够久藏,“经年如新”[89],不知这种方法在当时的北方是否被采用。

另一种常被腌渍加工的果品是木瓜,《齐民要术》转述了前人所记的两种方法:一种出自《诗义疏》,云:木瓜“欲啖者,截著热灰中,令萎蔫,净洗,以苦酒、豉汁、蜜度之,可案酒食。蜜封藏百日,乃食之,甚益人”;另一种出自《食经》,其“藏木瓜法”为:“先切去皮,煮令熟,著水中,车轮切,百瓜用三升盐,蜜一斗渍之。昼曝,夜内汁中。以令干,以余汁密藏之。亦用浓杬汁也。”[90]说明当时木瓜加工采用了灰渍、盐腌和蜜渍方法;有时还添加些苦酒(即醋)、豉汁和浓杬汁等以增其味。不过,后一种方法似出自南方。

除上述之外,当时北方还发明采用了其它一些果品加工方法,比如《齐民要术》卷4《种桃柰》第三十四记载有一种“桃酢法”:“桃烂自零者,收取,内之于瓮中,以物盖口。七日之后,既烂,漉去皮核,密封闭之。三七日酢成,香美可食。”实即将烂桃装入瓮中使其发酵变酸;同卷《插梨》第三十七又记载“醋梨”加工,只言“易水熟煮”而不及其它,大概因为煮熟的梨可以发酵变酸,故称“醋梨”,据称其味甜美而不伤人脾胃。

6、加工果酒这一时期果品加工的突出发展,是酿造果酒技术的内传和推广,具体来说是葡萄酒由令人悬想的天外奇酿逐渐本土化、开始在内地一些地方大量酿造和饮用,这在中国酒史上亦是一个大的飞跃。

早在西汉时期,华北内地人士即闻知西域有葡萄酒,这得益于张骞通西域。最早记载葡萄酒的是《史记》,该书卷123《大宛列传》称:“大宛……有蒲陶酒”;又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不过,虽然两汉时期内地即已开始栽种葡萄,葡萄酒也通过使者和商人传入中原,但当时内地并没有开始酿造葡萄酒,故葡萄酒一直是极为稀罕之物。东汉灵帝时,孟他竟因向中常侍张让馈赠了些许葡萄酒即被拜为梁州刺史[91]!尽管曹魏文帝为了夸耀自己的领土上物产丰饶曾将葡萄视作中国珍果,并谈到将葡萄“酿以为酒,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92],但在唐代以前,人们仍均认为它是西域特产的奇味嘉酿[93],内地所饮均来自西域贡献。

明确地见于史籍记载的葡萄酒法内传事件发生在唐太宗时期,《唐会要》卷100载:“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世或有贡献。及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既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94]武则天时高昌又遣使贡献一种“干蒲桃冻酒”,未知其法是否同时传入[95]。

虽然明确见于记载的葡萄酒法内传史事发生在唐初,但有迹象表明,河东地区的葡萄酒生产可能早于此时。北周庾信《燕歌行》中有“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96];隋末唐初河东人王绩的诗中也有“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之句,而且还谈到当时的“酒家胡”,在葡萄酒法的传播过程中,“酒家胡”可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97]。他们关于河东葡萄酒的记咏都早于贞观时期。唐代文献的记载表明,除西域和河西之外,河东地区特别是太原一带正是当时中国葡萄酒的生产中心,自中唐以后,当地所产的葡萄酒屡见于诗人的吟颂。例如刘禹锡曾有《葡萄歌》记述河东的葡萄生产,称晋人种葡萄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98]在《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一诗中,他又说:太原葡萄“酝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99];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诗中亦有“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之句[100]。正是在唐代,河东特产的“干和蒲桃”酒已赫然居于天下名酒之列[101],并已成为上贡物品之一[102]。由于葡萄酒法的传播,中国原产的一种野葡萄——蘡奧也被用于酿造葡萄酒,据称这酒与正宗的葡萄酒味道相似[103]。非常可惜的是,现存文献未能留下关于当时葡萄酒酿造方法的记载。

随着内地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葡萄酒消费渐渐不再局限于皇室贵族,而是逐渐开始注入华北普通居民的酒壶之中。虽然在唐代葡萄酒的生产消费尚不能说已如何普遍,但这至少已使原先谷物酒独霸天下的局面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使中国酒业发展有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新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