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8:07:25

江汉大学

江汉大学范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主要是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传授基本体育知识、技能。然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学生体质健康,促使学生体育兴趣形成,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促使学生顺利进入社会。要想达到最终目的,光靠公共体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江汉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缺乏的自觉性、主动性、持续性,真正地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中,使大学生从宿舍走向操场,从课堂走向实际生活。

1江汉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现状

1.1江汉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介绍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让学生在《大学体育》课程学习中能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结合该校实际,确定该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以学期为单位,学生在校期间分4个学期的体育俱乐部学习来完成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开设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有田径、路跑、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身操、形体、瑜伽、体育舞蹈、交谊舞、武术、跆拳道、自由搏击、自行车、户外拓展、舞龙舞狮、游泳、龙舟、健身、体育保健等23个。课外活动锻炼是各级俱乐部会员必须参加完成的内容之一。各俱乐部分为初、中俱乐部进行教学。1.2江汉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江汉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实践部分、课外活动部分。1.2.1理论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大学体育简介,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各专项运动简介及各项目的一般规则和裁判法。1.2.2实践部分各专项基本技、战术方法;教学比赛和身体素质练习等。其中身体素质练习又分为专项身体素质练习和一般身体素质练习,以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为主要内容。1.2.3素质测试按照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3年7号文件执行,每学期测试项目:千米跑(800m、1000m)、50m、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女生)、身高、体重、肺活量。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将纳入学生体育课成绩(占30%)。1.2.4课外锻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由练习,根据学校课外锻炼相关要求打卡考勤。1.2.5学时分配基础课主要是指三大球加太极,主要是让新生在第1学期感受体育的魅力和认识体育。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有氧舞蹈、形体、瑜伽、交谊舞、体育舞蹈、武术、跆拳道、自行车、户外拓展、游泳、龙舟、路跑、自由搏击、舞龙舞狮、野外生存、轮滑这22个项目分别在第2、3、4三个学期选择性学习,丰富的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见表1)1.3江汉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江汉大学公共体育部从体育课出勤、公共体育课程运动技能考核、《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课外锻炼情况4个指标构建了江汉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评价结构体系。其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是检查学生在课后参加体育锻炼状况,占课程成绩30%的权重;课外锻炼情况是检查学生在课后对体育课内容的练习情况,占课程成绩20%的权重。体育课出勤和运动技能考核是考察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指标,占课程成绩50%的比例。该成绩评定体系以体育课出勤、《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课外体育锻炼为主体,使学生对体育课程考试成绩拥有“主动权”。和以往体育老师直接评分相比,现在的评分体系更加公平、更加透明,使众多学生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2江汉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影响

2.1对大学生锻炼意识形成的影响日前,大学生参加国家体育健康测试频繁发生事故,有很多老师、校领导试图取消体育测试。然而,这些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江汉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规定学生必须参加体育课程,完成规定的学时。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有助于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更好地强化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2.2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影响江汉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拥有20多种大学体育课程,其中包括了全国大多数学校没有的自行车、龙舟、野外生存等体育课程。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直接提高了大学生对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的认识,提高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喜爱程度。江汉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了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了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形成终生体育意识,也直接提高了体育课程的教学氛围、教学进度、教学质量等。2.3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学习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宅”是大学生活的主体,专业的学习、考试的复习、游戏的专研等都是“宅”,江汉大学公共体育课程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拉出了“宅”,使其在室外学习。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运动就是普普通通的跑步,单调无味。然而,国内的大多数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远没有国外高中生专业,“扫盲”也是大学生体育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但是通过“课内外一体化”可以让学生牢牢记住正确的动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加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体育运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4场地、设备、助教的影响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开展有5年之久了,在这5年里学校分别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进行多次修建。场地是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没有田径场,有许多人因此不愿意出门跑步。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开展离不开助教的支撑,课上教师可以指导、传授知识技能,在课后的体育运动锻炼就需要助教的指导、监督。人有惰性,大学生也一样,因此体育专业的学生来做助教是“课内外一体化”的关键,也意味着助教要牺牲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

3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执行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入浅出,注重启发,严格要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书不忘育人。(2)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培养优秀的体育助教,使体育课程更加顺利;发挥教师的学习能力,达到体育项目之间的互补,相互帮助。(3)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必须通过课外活动与俱乐部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正常运作。(4)建立健全的体育素质测试制度,加强测试项目的监督和管理,杜绝舞弊、作弊行为;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使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顺利进行。(5)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水平的需要。因此,加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作者:李国锋 张刚 单位:江汉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2002.

[2]夏贵霞,舒宗礼,夏志,等.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17(2):73-77.

[3]杨连波.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构建我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体系的新探索[J].科教导刊,2014(26):61,133.

[4]宋忠民.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科技,2014,35(l):121-122.

江汉大学范文篇2

关键词:生物技术;校外实习;改革

生物制药、食品与临床微生物检测和生物农业等生物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21世纪的生物革命,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强,并具有解决问题和创新革新素质的生物技术人才[1-2]。而生物技术的校外实习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培养从业和将来创业的必要环节,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内容[3]。但许多高校生物技术校外企业的实习效果不是太好,各学校也纷纷结合自己实习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探索改革生物技术专业实习模式,提高实习质量[4-5]。江汉大学生物技术系也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管理,加大投入等措施,但是随着高校的改革和企业的发展,学生在生产实习时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难题,“注水实习”“盖章走过场”,实习安排不科学、时间与考研冲突,学生实习不积极等问题在本校、本专业确实存在,降低了实践教学质量。因此,实习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根据实习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改革方案。

1目前生物技术实习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对于实习重视程度不足

江汉大学学校对于理论课程抓得很紧,但对于实习,相对较松。校外实习基地完全依靠生物技术系老师的私人关系建立,校内没有投入资金和人力去维护。经费投入有限,没有经费来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驻扎在实习基地,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撑每天的包车接送。公司指导老师补贴也不高,公司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也不高。校内带队老师担负责任大,要做的工作也多,但几周实习工作量也就十几学时,远远低于理论课的待遇。

1.2实习环节设置不合理

我校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实习安排了8门实习,分散在每学期。学分制使学生的理论课选课不统一,理论课上课时间几乎占据整个学期,教学实习没有统一时间安排,只能安排在寒假、暑假进行,这样部分实习就错过季节性生产,学生实习内容不能完全保证落实;寒假面临年度结算和春节放假,很多企业不太愿意接纳很多实习生;部分学生由于春运抢票,回家时间不能太晚,实习不能保质保量的开展。

1.3实习时间安排分散,一次实习时间不长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除“毕业实习”和“3+1”培养模式,其他实践实习一般只有2—3周,分散在每个学期,这样的短期实习,不受企业欢迎,学生刚经过训练熟悉生产操作就要离去,企业花费的成本较高,还要担负很大安全责任,且没有收益[6]。所以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践2周,即使接受,也是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杂事,学不到多少技术。而且没有互利互惠的关系,企业也难长久合作下去。因此有部分实习都是作参观性演示性实习安排,不能接地气,未能脚踏实地开展实习。

1.4“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习与考研复习时间冲突

“3+1”校企联合培养,大四一年,学生在企业培养实习,实习效果相对好,组织安排到位、实习内容到位、实习时间到位、实习考核评价到位。但是在第四学年,实习环节安排前面一个学期第七学期与学生考研时间发生冲突。据调查江汉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近几年每年几乎有80%的学生参与了考研,考研的学生不愿下到企业实习,实习期间多选择在校内实习基地内(实验室内)实习,勤于看书复习考研,而疏于实践;每年只有一小部分不考研的学生进去企业脚踏实地的参与实习,获得的企业评价也较高。但人数太少,多数学生也有意愿下企业,但与考研复习冲突,放弃了去企业实习。1.5实习评核标准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我校生物专业的实习评分是按实习出勤、实习表现、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四部分成绩综合的,虽然多项,但是实习表现由于没有落实到企业具体顶岗实习,实习表现只73能根据与企业指导老师的互动提问打分,比较片面。由于多为参观实习,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很多学生多为网络资料的汇总,去校外顶岗实习的和没去实习的得分没有多大差异,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江汉生物技术专业实习中存在的上面这些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一些专业实习中也存在[7-9],这些问题导致实习效果大大打折,因此当前实习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实行“以本为本”的实习改革尤为必要[10]。

2实习改革措施

2.1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时间安排调整

学校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重新修订,各专业实习时间不作统一要求,各专业根据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情况,合理科学安排实习时间:(1)有的实习时间安排要有灵活性,可根据生物公司的生产季节性需要,调整实习时间;实习时间除了配合理论课程的学习,也要兼顾到本专业第七学期大部分学生考研复习的实情等进行调整实习时间,否则安排的实习难以实施到位,收效见微[11]。(2)生物技术专业一个实习时间多为两种或三周,可以把几个分散的实习可以整合在一起,能够一次在企业实习至少一个月以上。这样学生可以帮企业承担一些工作,学生学到当前公司的一些新技术,企业也欢迎学生去实习。(3)结合本学院学生多在第六学期开始考研复习,整合的实习时间最好调在第四学期期末暑假,实习一至两个月,这样学生实习学习专心有效。

2.2不要全面推行学分制,给学院一定自主权

学分制全校理论课程上课时间从学期开始排到学期末,同学选课不一样,一个班级同学上理论课时间不统一,占据了整个学期。在学分制下,专业实习只能排到寒暑假,寒假时间段又横跨春节放假,企业不欢迎。建议专业实习与季节性有关的专业可不采取学分制或降低理论课程的学分。这样学生实习时间机动,可以根据实习需要调整。2.3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基地是长期稳固的教学实习有序、有效实施的保障。每个专业至少要建设一个省级示范实习基地和两个市级示范基地;学校出面维护好校企关系,与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牢固合作关系,而不是依靠专业老师私人关系来维持校企关系。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签订实习合作协议的层面。对实习基地要给予实习相关的经济支持和维护[12-13]。学校应从经济上大力支持和维护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要解决学生在实习基地住宿的问题,要么投入住宿硬件,要么每年投入住宿的经费[14]。很多对口实习基地和现代化生物企业都远离学校,彻底能下基地和企业踏踏实实做事,必须解决学生住宿问题,否则专业实习只能以参观的形式,或者在校内实习。由于校内的实习基地规模和仪器等限制,与校外的现代化生物企业差距还是较大,校内外基地的实习效果还是有差别的。要学生掌握目前生物技术在企业中的真正应用情况,还是需要学生深入企业内部,参与实际工作才能产学真正结合起来。学校必须大力投入经费解决学生校外实习住宿问题,才能真正扫清下企业实习的障碍。

2.4教师与企业深度融合,带领学生开展“产学研”研究

学校鼓励教师与企业深度融合,开展“产学研”研究尤其是刚入职教师建议下企业实习实训一年;产学研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践的机会,不仅加深理解专业知识及实践应用,还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了解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实际生产、社会价值和自己将来就业的领悟和思考。产学研同时要求具有一个教学、科研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校要鼓励培养部分老师与企业合作项目,熟悉生物技术在实践生产中的前沿技术水平,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向实习带队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实习的经验,多参加实习培训,提高老师指导实习的能力和水平。

2.5实习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思考、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尤为重要。专业实习不是培养机械的操作员,而在生产实践中,理解生产原理,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是立即去求助指导老师,而是靠自己去应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启发式实践教学,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这是以后工作必须具有的素质,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如何在实习中做到启发式教学?(1)提出问题:校内指导老师在实习前,让学生用所学理论设计将要实习的生产工艺路线等,做一些关于实习内容涉及的问题。学生通过课本和查找资料,先在学校初步完成这些作业,然后再通过实践,完成最终的答案。(2)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查资料试着解决,帮助启发点拨他们,解决不了指导老师再和学生协商解决。鼓励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实践有些环节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或创新的方法。(3)对于产研学的实习,鼓励学生创新性去设计一下实验的路线和生产的方法,在实践中摸索更合适的方法。

2.6培养双师型实习指导老师

挑选认真负责,有一定公司实践基础和实习指导经验的教师作为实习指导领导,培养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习指导队伍。学校应组织相关实习指导老师进行实习指导的业务培训,让实习老师带薪下企业挂职锻炼一段时间等,熟悉当前企业的生产技术前沿水平,83行业的研究发展动向和应用到的交叉学科知识等。同时学校要引进企业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学校讲课和担任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江汉大学生物技术系曾经邀请武汉新华扬生物有限公司、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和武汉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技术员来校讲课,在校企双方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进入实习基地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真正掌握理论和实践。另外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后,校外实习老师由企业技术精湛的技术员来担任。

2.7健全实习考核制度

实习成绩是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完善的实习考核制度可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实践。现行的实习考核多以实习报告、日志、习题和出勤等书面报告为依据,同学们认真找资料,甚至抄袭都可以有个不错的成绩,怠慢了同学认真实践的积极性。实习改革,实习的考核标准要做大调整。制定详细的工作考核规则,考核体系多方面:首先成绩中要以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和平时实践工作表现为主,强调实习过程考核的重要性和比例,实习报告成绩为辅,量化考核指标。实习成绩来自于每天的工作积累,并结合在实习过程学生的解决问题、创新性工作给成绩和职业道德与工作作风等。实习考核项目可以包括:实践操作(分阶段现场打分)、实习表现(包括出勤、纪律、工作态度)、实习卷面考试、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等。各方面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起来成为最终成绩,同时对于没有从事实践工作的、不遵守纪律的同学给予不及格处理,有奖有罚。

2.8大力推行校企联合办学

江汉大学是与产业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产业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目前江汉大学生物技术的“3+1”(3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实习)实习几个小企业在已经实行几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实习完即被单位录用了,有的顺利进入其他企业。建议学校恳请武汉市人民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湖北省内生物技术产业的龙头企业与江汉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合作办学,共同打造行业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

3总结

江汉大学范文篇3

以下是大学生记者团的重大工作事件汇报:

1、与武大、华科等15所高校兄弟媒体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经过主动联系、主动走访,我们从未与一个高校兄弟媒体建立联系到与15所高校的主流校园媒体建立了良了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同时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去过交流的同学都应该深有感触,我们身在文理实在太渺小,所以应该积极走出去。以前,尤其是一本、二本,别人甚至不知道有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但是我们去过后,他们不断知道了有江汉大学文理学院,还知道了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有个大学生记者团。

2、成功举办魅力传媒一周年庆典暨武汉高校校园记者联谊会,邀请13所高校兄弟媒体主要负责人共聚我们大学生记者团一周年晚会的现场,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关系的友谊。我记得,当时晚会结束后,华师校报记者团团长张高峰第二天在他的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叫《江汉大学文理学院行记》,盛赞本次活动。武大校报记者团团长夏凌捷也向我们讨教办这个活动的经验。几天后,中国地大校记者团团长向清顺说他们今年10月份要办20周年庆典,也问我们办活动的经验,所以我说是想说明,虽然大家有时候做事情很苦很累,拉赞助,排节目,还有去三角湖接站,但是我们是有成果)的,是得到同行认可的。

3、成功进行了记者团第一次春游活动,我想大家都记得上次春游,大家都很开心。我们坚持不让大家交一分钱,虽然我们的主要干部每个人都贴了一些钱进去,但是我们认为很值,因为在那么一个无聊的周末能让团队的所有人都快乐,都开心,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真的,我一直认为,大家在一起工作是缘份,大家在一起开心最重要。

4、参加第二届武汉高校校园媒体研讨会,由于对外联系的加强,我们在武汉高校中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很多活动别人会想起我们,会邀请我们参加,像华科文华学院的年终舞会、还有上次江大实验师范学院也联系到我们,以及这个学期地大校报记者团的20周年,理工大校报记者团的5周年,都有邀请我们的意思。我觉得这是个好事,一是学习他人的长处,二是宣传自己。我记得在第二届武汉高校校园媒体研讨会上,在武大东湖分校、华科武昌分校等众多独立学院普遍叫苦说经费不足的时候,我们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发言时说我们以报养报,以活动养活动,共拉回赞助现金加物品共计价值七万多元的时候,别人是眼睛一亮啊,刮目相看。可能别人以前从没有听说过我们,但这样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

江汉大学范文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程实践;创新创业;创业教育

1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随后在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创新教育,并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迅速兴起[1]。1989-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并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阐述了“创业教育”内涵[2]。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首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又进一步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3]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潮流。1998年日本通过了《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在高校倡导创业教育;法国专门成立了创业计划培训中心;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来治理和实施创业教育,后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CNCG),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会等创业活动此起彼伏[4-6]。国外发达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做法为:确定了战略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教育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正规教育的始终;设立了专职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培养了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形成了成熟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7]。我国创新创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帷幕;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并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启动[8]。2006-02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重申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2015-04-27,国务院〔国发23号〕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意见》。文件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路,必须着力创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2015-05-19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开篇提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务院总理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一环,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全面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

2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远未达到国家人才战略的要求,其对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作用还非常有限。多数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空缺状态或者流于形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走过场,甚至“名存实亡”。2.1教育理念滞后功利化、简单化教育倾向严重,培养目标不清。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简单化倾向严重,误认为创新创业是未就业大学生的一种无奈之举,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同于开网店、做电商、摆地摊式的活动;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学工部门、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化为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2.2教育模式落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延续和翻版。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谈不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仍然是以考试为考核方法,以灌输知识为手段,以教师、课堂、教材“三中心”为特征,“知行分离”。2.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匾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和基石。但既懂得创新创业理论,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非常匾乏,这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2.4创新创业教育方法落后我国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3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3.1重塑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江汉大学是一所地方性综合高等院校(所谓“地方性高等学校”指位于地区(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地区(州、市)政府主管,或省市共管的高等学校),与省部级高校相比,一方面历史文化积淀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办学专业特色不突出[9]。但是由于其所处地域,同时也具备2个优势:①与当地社会联系比较密切;②在地方上处于文化辐射的中心地位,在地区学术、科研、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江汉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金工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是中南地区、港澳特区金工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是全国高校创客教育基地联盟理事单位。作为面向全校的工程素质实践教学基地,于2010年底正式更名挂牌,成为学校独立教学单位,归属教务处管理。2014年,中心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资金450万元;2016年,中心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项目283万元;同年,中心搬入新工程训练中心大楼,设备总数800多台套,设备总值3200余万元,整体使用面积达到2万余平方米,其中创新创业基地使用面积达到5千余平方米。基于目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中心重塑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理念,即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依据江汉大学“十三五”总体发展布局,围绕构建与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相适应的应用性、创造性、国际性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机械设计制造加工和先进制造为基础,以创新精神训练为重点,突出机电融合、跨专业融合、跨学科融合,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密切与地域产业、行业、企业的合作,坚持实践育人、开放办学、协同育人,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及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基于此建设理念,江汉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具有通识性工程教育规律的独立体系,又能够与院系的专业课程教育形成互补,从而构成有机知识的整体;同时,其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各工科专业的通用部分,即机械、电子和控制,而且初步包含了人文思想、哲学、管理等人文社会学科内容;另外,在学生掌握了机械制造加工和先进制造技术后,以创新精神和能力训练为重点,进行分层次、渐进式、以项目为导向的自发式创新创业训练,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工科学生,人文社科类的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3.2建立制度保障。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平台,必须是集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管理、创新实践于一体的认知与实践平台,要能够充分发挥出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知客观世界、提炼客观规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过程中的作用。本中心积极争取,通过学校层面参与修订了《江汉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工程训练”环节作为“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必修课程;同时,培养方案中“要求课外创新实践学生至少达到5学分”,为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课外创新实践5学分仍不计入应修总学分,且不收取学分学费”;另外,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在“通识教育课程类别”中将工程实践、创新创业作为八大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明确规定的2类课程,要求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至少选修3类8学分,其中工程实践类至少0.5学分,创新创业课程至少1学分”。这些制度举措从学校层面构建了“通识综合素养+专业理论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知识能力体系和“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课外创新实践”的课程体系,使中心的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中,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也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意识融入并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使中心的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渠道进一步拓宽,教育资源得到充实,教育形式和内容变得丰富。3.3建设框架模块。江汉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平台建成以下6个大的模块。3.3.1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以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为基本服务对象,主要通过创新理论教学实验室、创新设计实验室、创新实践实验室及其他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动脑、会设计、会实践、有较全面现代先进制造加工基础。3.3.2创客空间工作室创客空间工作室通过开展创客教育,为喜欢和享受创新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空间,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思想、灵感,发动头脑风暴,让学生能在这个平台体验“实践中获得”的学习方式,体验“实践中探究”的创客态度,体验“实践中享受”的创客文化。3.3.3机器人工作室。机器人是集合了机械设计、电子工程、工业自动化及自动控制等专业课程实践的最佳载体,该工作室通过自行组装各式机器人,使学生对机械传动、机械加工、气动技术、电子电路和软件编程等相关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结合目前国内外小型个体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设置了慧鱼创意机器人实验室、轮式运动型机器人实验室和仿人形机器人实验室。3.3.4学生科技竞赛工作室。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基地以电子设计创新、ROBOCUP、挑战杯、恩智浦智能车、三维设计、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等赛事为主导项目建设,以训练为基础,以竞赛为导向,促进训练与竞赛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3.3.5校企合作工作室。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和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基地这个平台,整合工程训练中心现有设备,使工程实践教学结合生产,不仅能够提高设备适用效率,而且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认识基本加工手段,能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了解加工工艺流程,建立基本的工程概念,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3.6“微创业”工作室。目前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在掌握技术能力后,在对社会、市场环境、用户需求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盲目投入,从教学成果向实际生产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实际情况,使得大学生创业通常成功率较低。而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基地能够结合社会、企业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一个环境,系统地引导学生认识自身技能价值,了解社会,探知市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尝试挖掘实际用户需求,有准备、有计划地投入到创业过程中去。3.4构建教学体系。本中心按照学校“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强调以下原则:重视素质教育,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重视知识体系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全面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运用这些思维的实际技能与技巧,激发学生吸收新知识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提高学生养成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注重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学生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中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就是充满探究的教学,其基本特征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通过互动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发挥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按照培养方案,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分为3个层次:①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比如开设的《工程中创意产生过程与方法》课程以TRIZ理论为基础,以创意产生的过程为主线,包括创意产生的心理学基础、创新思维、问题发现与解决、创意产生案例等。为了适应创业需要,还少量加入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这个层次的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目的是使学生受到基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教育。特别是在思考与训练环节中,中心注重案例教学,比如“请用发散思维方法改进雨伞”,教师启发学生列举雨伞的一系列存在的问题:容易刺伤人、拿伞的手不方便干其他工作、伞骨容易折断、乘车时容易弄湿他人和自己的衣服、晴雨两用伞使用时无法兼顾、伞具携带收藏不方便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去解决这些问题。②与专业结合比较紧密、但专业技术要求比较低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项目课程,比如慧鱼创意“移动门”模型,基于Arduino接口板的“交通灯”“光敏竖琴”“自动跟踪风扇”等项目,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3D打印、激光雕刻、特种加工等项目,基于机械基础加工的桌面级小型设备加工、木创制作等项目,基于电工电子技术的智能物联网认知、PCB和SMT认知、无人机认知等项目。此外,还包括学科专业名师讲座、学术报告等。这些课程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于现代制造技术、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将想法变成现实产品的方法。③带有较强专业性的课外兴趣课程和竞赛培训课程,比如产品测绘与逆向三维设计、典型形状的盲孔加工、VR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灌溉、蓝牙视屏监控和视觉循迹智能车、彩色目标追踪、物体轮廓面积识别等课程,这些项目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科技竞赛的活动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从产品设计、制造,到过程管理、创新实践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的综合实践能力。3.5改革教学模式。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项目化方面,结合学校本科教学合格性评估工作,本中心重新修订了《江汉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教学大纲》《江汉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实训指导书》,自编了《工程中创意产生过程与方法》《慧鱼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基于Arduino的轮式运动型机器人》课程讲义和课件,编写了《项目导入的工程训练》教材,使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从最初的机械制造基础、先进制造、电工电子3个模块16个项目增加到机械制造基础、先进制造、电工电子、创新创业4个模块91个项目,增设了PCB设计制作、SMT技术、无人机、机器人、物联网、产品测绘与逆向工程、激光三维扫描等项目课程,这些新型的工程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实践训练从一般的基本技能训练上升到综合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单一的基础技术实践提升到综合的、较先进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全过程的实践。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化、连续化方面,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形成“T”形结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较多的训练或认知,使大多数学生形成较宽的知识面,也就像“T”形结构上面的一横;同时,注重个别专业的少数学生在个别训练内容上的强化,实现他们在综合训练应用上的深入,也就像“T”形结构下面的一竖。比如,对于机器人项目,分为专业认知层次(2学时)、专业入门层次(4学时)、专业提高层次(8学时)和学科竞赛层次,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课程,而且可以在不同学年分阶段完成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课程,使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课程在大学4年能连续、渐进式进行。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手段更新方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利用虚拟仿真系统进行比如Arduino单片机的模拟接线、使用各种传感器、编程及仿真运行等,不仅使学生对实际操作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弥补真实环境下硬件条件的不足;在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将一些重要知识点及内容制作成PPT,链接播放反映先进制造前沿技术的视频,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同时,课件内容可以灵活编辑,更新方便;开放教学实践管理平台,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训练项目的课件、设备使用教学视频和使用指南、三维设计软件、计算机编程软件、范例开源程序等可供学生下载使用,同时,学生可以在线提出问题,请相关指导教师及时作答;开放管理系统,学生用学号登录该系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采取选时间、选项目、选教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3.6优化师资队伍。为了建设一流的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更好地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工程训练中心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重视“软件”建设,深化改革,突破原有的管理体制,确立了以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中心,服务全校学生和各院系教学科研的管理体制。在内部管理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使中心的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比如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教职工的考勤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使用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及要求,安全卫生制度,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做到人手一册,经常督促检查,严格考核,严格管理。在队伍建设方面,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开拓创新、学科门类齐全的实践教学队伍。随着实践教学课程的不断调整,新设备的大量增加,原有的队伍已不适应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针对本中心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合适人才,补充优秀大学毕业生,同时,对不适应搞教学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整分流,使中心的实践教学队伍的学历、知识、职称结构有较大的改善;另一方面,制订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把现有人员有计划地送到企业进行培训,鼓励本科学历的教师在职读研究生和技术工人考等级。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组织教职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使他们一专多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另外,加强对教职工进行师德师风、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教育,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3.7发挥文化辐射作用。社团在高校中往往起到先锋作用,充当着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发挥着思想教育、服务大学生发展需求的作用。中心通过校团委,成立了江汉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科技为基础、创新为手段、创业为目的”的宗旨开展活动。会员共计150余人,都是有着共同兴趣、喜欢和享受乐于创新创造的大学生群体。中心结合比如恩智浦智能车、电子创新设计、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激光雕刻、木艺制作等相关项目,不仅为学生开展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授课,而且还面对全校学生开放项目免费体验,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文化活动,比如创业讲座、创业沙龙、专业技能竞赛、各类型的文化指导服务等,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中心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等方式,积极走出校园,与武汉经济开发区中小学、开发区创客组织联系,利用技术资源优势和硬件资源优势,加大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将课堂、实训室、科技平台、创业实践基地构建成高校双创实践平台,扩大学生参与双创实践活动的覆盖率。中心充分发挥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公共实验平台的作用,陆续与蒂森克虏伯金属成型(武汉)公司(现海斯坦普金属成型(武汉)公司)、苏州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广东东莞创科集团、武汉FIAMM非凡电源有限公司、戴蒙德电力机械(湖北)有限公司、东风格特拉克变速箱有限公司、武汉马仕特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尝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即从课堂理论教学到社会合作育人,从合作育人到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的现代教育模式教学。这种教育模式使教学内容由“理论”与“实践”二元化组成,办学主体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同时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学习方式以“工”“学”交替方式进行。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具有宽而深的理论基础,深入的实践经验,工作技术的经验和能力,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在方法能力方面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方法上的经验和能力,整体联想的思维结构;在社会能力方面具有包括联系与协作的能力,职业道德意识,团队行为方式及对社会及小组的责任意识,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基地的功能。

4结束语

江汉大学范文篇5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江汉大学;创新教育;课外创新教育体系;课外创新学

创新性人才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014年6月9日,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发表讲话,再次强调:“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是新常态的经济增长形势下的国家重大战略,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大学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完善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年来,江汉大学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围绕“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课外与课内相融合,多学科、多专业相联系且贯穿本科全过程的课外创新教育培养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课外创新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地方综合性大学开展课外创新教育,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1)创新教育能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是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卓越的强烈意识和积极探索、思变求异的心理意识,是一种对传统理论知识敢于怀疑、大胆探索的创造欲望和开拓精神。没有对未知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没有对新知识执著的探究兴趣,没有追求新发现和新发明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没有对新事物价值的准确认识,就不可能有创新。创新教育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导学生对未知知识领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能力的源泉。

(2)创新教育有利于增进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拓展知识视野。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学生在参加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中,能自觉地结合本领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激发自我创新潜能。尤其在参加科学研究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时,多专业学生在一起相互学习与交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获得成功。参加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大学生不仅明确课堂理论知识的作用,学以致用地巩固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主动学习相关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拓宽知识结构,对基础理论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3)创新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大胆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思维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江汉大学在落实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中,通过课外创新教育活动,让学生可充分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所学知识和理论,不拘泥原有习惯思维和固定形式进行学习、训练、实验、研究,将动手操作和实践领悟相结合,把所学知识真正消化吸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4)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学科之间越来越显现出融合、交叉、综合等特点,因此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相互交流与沟通,精诚团结与合作就十分重要。通过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为完成一项共同的学科竞赛或科学研究项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会了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分工合作,以集体荣誉为重,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二、构建课外创新教育体系

为了满足学生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逐渐减少课内讲授学时,加强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具有多样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特点的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包括学科竞赛类、科研训练类、综合技能类、专业实践类、创业教育类五个方面,赋予上述创新教育活动“课外创新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完成5学分,其中科研训练类至少2学分,创业训练类至少1学分。

(1)学科竞赛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动。将学科竞赛内容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转化,通过学科竞赛的检验,从而丰富及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将学科竞赛进行分类管理,对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省教育厅)主办赛事认真组织,广泛宣传、鼓励学院或学生积极积极参加;对课程教指委和学科学会以及行业协会主办的赛事,听取相关学院的意见,积极支持参加专业结合紧,参与面广,影响面大的赛事;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每年主办多种校内学科竞赛,如书法大赛(钢笔字、毛笔字和粉笔字)、百科知识竞赛等。根据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训练情况以及获得竞赛名次,按照赛事等级分别给予“课外创新学分”0.5-4学分。

(2)开展科研训练是使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手段,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通过科研训练使其树立良好的科学研究意识,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独立探索的精神,增加理论视野和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善于沟通的技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高校真正肩负起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部级、省市级以及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科学研究)项目,根据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公开发表的著作、论文、专利、作品以及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具体工作,按照发表的论文级别、作品的水平,专利的类别,参加科研训练的时间和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分别给予“课外创新学分”0.5-4学分。

(3)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不断培养和提高自我外国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等与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技能。学校在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的领导下统一组织全国大学生四、六级外语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于通过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或者等级证书的学生给予“课外创新学分”1-2学分。

(4)专业实践是指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参与专业生产和管理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社会、训练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将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通过专业的生产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操作机能和创新精神。学校各学院结合专业设置了“研究型开放实验”、专业实训、社会(企业)调查等多项课外专业实践内容,根据学生参与的程度给予“课外创新学分”0.5-1学分。同时学校根据湖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职业鉴定指导中心的要求,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或兴趣爱好,参加相应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资格的鉴定测试,对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给予“课外创新学分”1学分。

(5)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创新教育在职业发展教育上的体现。开展创业教育应在创业观念、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心理素养等方面全面推进。国际劳工组织KAB项目协调人、创业教育专家克劳斯亦表示,在大学生中推行创业教育,并不意味着让大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而是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树立宽泛创业教育观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创个性的品德,为学生踏入社会创造性地工作甚至自主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学校大力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开设创业理论、创业管理、创业实务等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创业项目赛事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级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学校设立创业训练与实践计划。对于参加学校“创业营”和创业讲座学习达到一定次数的学生给予“课外创新学分”1学分;对于获得创业大赛奖项的学生分别学生给予“课外创新学分”1-5学分;对于成立创业公司或者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学生给予“课外创新学分”4学分。

三、课外创新教育的保障措施

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在培养创新性、应用性人才方面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全社会的重视。做好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更新教育观念,上下重视、全员育人,制定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的保障措施。

(1)改革观念,认识到位,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强化“立德、致用、兼容、创新”的教育理念,大力宣传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在培养创新性、应用性人才的积极作用,按照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促进学科知识与创新精神有机融合,把鼓励、支持、组织大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环节和载体。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深入开展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充分体现“创新性、应用性、国际性”人才培养目标。

(2)组织得力,措施到位,各部门多方位,多层次促进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是涉及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等部门,反映在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必须建立适应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组织体制,明确各有关部门在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中的职责,充分利用全校的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教务处牵头构建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制定相关政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和学科竞赛;学生处、校团委负责大学生学术社团和创业训练项目的管理,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节”;校友基金管理委员拨付专款积极支持大学生创新训练与创业训练项目。各学院负责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组织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创业项目申报和实施。正是这种机制的高效运转,保证了我校课外创新教育活动持续开展,结出硕果。

(3)科学评价,激励到位,保护参与学生、教师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发老师和学生参加课外创新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能促进相关部门的工作。目前,学校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评价体系,建立了相应指导教师、学生、院系以及职能部门的有效激励机制。对参与课外创新教育活动的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工作量记载,对优秀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并在教师教学业务考核和职称评定中予以体现。对参加课外创新教育活动的学生,教务处建立了“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学分管理系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学科竞赛类、科研训练类、综合技能类、专业实践类、创业训练类五个方面,学生如实申报在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提供原始支撑材料,学院审核通过后给予相应的“课外创新教育学分”。对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中,将学生和教师在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总成绩纳入考核体系。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关键在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视学生为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在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未知世界的探索者,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挖掘、培养、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邴浩.高校课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德育,2014(4):27-29.

[2]张叶子,赵康.学分制下引入创新学分,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12-14.

[3]周志强,袁泉.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念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3(5):91-94.

[4]刘允,张雅芳,于华.构筑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0-73.

[5]马国艳,王金萍.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97-99.

[6]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7]郑家茂,潘晓卉.大学创新教育呼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J].江苏高教,2008(1):83-85.

江汉大学范文篇6

(一)实行学分制的优势分析

在许多人眼里大学教师是一份很轻松的职业,承担的课程较为单一且工作量少,对着教科书和一成不变的教案重复着教学工作,事实上在很多高校里确实如此。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顺应时代变化而墨守成规,是得不到学生认可的。学分制的推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促使教师去研究社会需求,研究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不再照本宣科。教师的教学吸引不了学生,学生不选择他,自然会被淘汰出局,这样的优胜劣汰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学生。实行学分制改革不仅是对教学制度的革新,也是对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一场革命。以教学管理改革为主,涉及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学生思想的种种变化,学校各个行政管理部门都要配合并进行相应配套的改革。此举可改变各学院、各部门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现状,增进部门间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和优化组合,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学费的收取方面也更加透明化,每一个学分“明码实价”,克服学校乱收费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年限,在修满规定学分的情况下允许提前毕业,寻找合适的工作,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二)学分制的不足之处

首先,学分制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必修课与选修课各占一半的比例,这就意味着要有足够多的教师开出足够多的选修课,并配备更多硬件设备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同一门课程要由多名教师来开设,让学生有选择教师的自由,然而事实上,这些问题正成为许多院校的困扰。其次,在教学管理方面学生面对修学计划上的改变和自由,一开始往往会因选课经验不足,没有规划好而错选、漏选,影响了后期的学习,这便需要在选课前后配备专门人员给予指导。在学生管理方面群体性活动的减少,容易导致其缺乏集体荣誉感,对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不利。学分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变小,学习过程完全靠自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力,但现状并非如此,选课“凑学分”的现象大量存在,这更增加了学分制的执行难度。再次,教师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使得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被打击,课程的减少、教学任务的不达标、课酬的降低都会给教师职业带来影响,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态度,寻求第二职业、更加不专心教学等,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特点

本专业包含两个方向,一个是服装设计,一个是服装营销,主要培养能从事服装设计与策划和营销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备较强的市场设计及把控意识,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能在服装艺术设计与服装市场营销领域从事设计和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服装设计和服装营销这两个方向相辅相成,学生既要懂设计,更要了解市场,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设计创作。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专业技能和方法,具有各类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及成衣制作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服装设计实践、服装商品展示设计;熟悉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政策和法规,具有服装生产、经营管理及市场预测初步能力;了解国内外服装设计的发展动态,掌握服装历史、服装美学及社会心理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时尚审美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沟通、组织、策划、创造、表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发。

三、学分制下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优化组合

江汉大学的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属于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中的艺术设计学科,在满足服装设计和服装营销两个方向并行不悖的情况下,同时还需将创造性思维和方法训练注入其中。课程类别主要分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课、其他课程(跨学院和跨专业)和集中性实践环节,每个类别所占总学分比例都经过权衡和反复斟酌,以确保学生的“营养均衡”,每门课程都规定了学时、学分、周学时及开课学期,对修读的学期也给出了建议,指导学生选课。以专业课程为例,经过前期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并强化了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色彩应用、多媒体技术,对相关设计史论知识也有一定的掌握。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模块式”来确定的。针对服装设计与服装营销两个方向,本专业2011级和2012级的专业课程均分为模块Ⅰ—1和Ⅰ—2、模块Ⅱ—1和Ⅱ—2,模块1主要满足服装设计方向人才的培养需求,以服装效果图、服装色彩与图案、服装结构、中外服装史、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工艺、服装立裁等课程作为重点展开教学;模块2主要满足服装营销方向人才的培养需求,以服装画技法、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材料肌理、服装设计、品牌设计与营销、服装商品企划、服装陈列与展示、服装店铺经营管理等课程作为重点展开教学。

江汉大学范文篇7

在新的一学年开始,我社制定了本学年的工作计划。我们把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学期为我们社团发展的第一阶段,第二学期为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我们的目标是:落实并调整社团各项工作制度和活动规范,锻造出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坚强可靠的工作队伍。在江汉大学内部产生一定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为广大贫困生和会员创造一个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平台。实现社团工作的规范化,社团活动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简而言之,第一阶段的目标重点是自强,通过自强实现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从而为第二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

在第二阶段,通过进一步促进社团活动的系列化和品牌化,充分调动社团会员求职意识,让他们工作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让课堂知识与课余实践巧妙的相结合。运用我社自身的优势开展各种校内和校际活动,实现社团工作的阶段性飞跃,达到社团有良好的公益文化氛围、团队有较强的战略管理能力和战斗力、使我校大部分贫困生有自助助人、自强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对社团的归属感。

校园人才社本学期活动计划如下:

1、活动时间:9月26日

活动名称:十一兼职招聘会-“打开你的心扉”

活动目的:为我校学生在十一期间提供一个锻炼自我的机会,并向他们介绍我们社团。力争形成自己的活动品牌和社团优势。

2、活动时间:10月11日

活动名称:校园人才社会员招新——“让我温暖你”

活动目的:为社团加入第一批“血液”,免费接受贫困生入会,构建一个和谐的大团队。

3、活动时间:10月17日

活动名称:会员大聚会——“我们永远在一起”

活动目的:发放会员证,回顾我社上学期活动,让会员真正了解我们。

4、活动时间:10月下旬

活动名称:留学讲座——“一起看未来”

活动目的:对中国目前出国留学形势进行积极剖析,邀请海归成功人士讲解留学历程及留学所得所示。让我们对留学这个已经离我们不远的出路,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5、活动时间:11月7日左右

活动名称:兼职面试技巧讲座——“我希望你每天都更好”

活动目的:让会员了解,在求职过程中如何才能使自己脱颖而出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面试中如何体现自己的身价,展示自己个性化的魅力?求职面试中如何应对自己最忌讳的问题,如何顺利得体地度过尴尬时刻?要想觅得一个良好的工作,一定要学会“推销”自己。

6、活动时间:11月21日左右

活动名称:兼职意向问卷调查——“告诉我你喜欢什么”

活动目的:了解学生对兼职工作不同种类的需求。

针对调查问卷结果,调整我社外联部的工作方向。

7、活动时间:12月5日左右

活动名称:社团联谊之拓展训练——“我要你快乐”

活动目的:促进各社团会员之间的交流和团队精神的锻炼,并促进与各社团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联络,促进学校社员之间的友谊。

8、活动时间:12月20日左右

活动名称:元旦兼职招聘会——“圣诞节的礼物”

活动目的:经过几次活动对会员职业素养提高后,提供一个给我社会员表现的舞台

9、活动时间:08年1月中旬

活动名称:迎新年,寒假兼职招聘会——“新年快乐”

活动目的:提供社员寒假假期的实践平台。在一个寒假的长期工作中,使会员各方面的素质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江汉大学范文篇8

1企业信息需求状况及其特点困境乃至破产。“市场竞争中失去哪怕1%的份额也会造成企业巨大的利润滑坡。而上游原材料供应小幅上涨或者下游产品销售趋缓同样会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因此,大企业急需市场内外宏观经济走向、行业法规、市场营销、价格趋势、相关行业市场预测等高层次决策信息;四是信息内容的广泛性、信息源的多样性、获取渠道的多样化特点。

随着“十五”规划中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建设性思路的提出和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企业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在市场竟争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加快了企业信息化的投人和建设,企业的信息化不仅是企业管理和组织的延伸,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者及时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机会,及时进行决策的需求。

随着我国大型国企改革的深人和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企业已走出过去单一性和环节性的科技信息需求,而向着社会化、综合化、集成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实用性特点;其二,围绕产品开发的信息需求。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对产品开发、技术经济、行业法规、标准等方面的信息需求尤为迫切;三是决策信息需求。大型企业的技术、资金和生产力都较为雄厚,因此对技术引进和产品开发项目的投人较高,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特点,决策的失误必将导致企业陷人2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现状分析与公共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不管在资金投人、现代化技术、馆藏资源,还是专业人员素质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对企业信息市场的开发处于较为封闭被动的状态,多数图书馆对外信息服务刚刚起步。

2002年,我们对上海、北京的部分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调研,了解国内高校图书馆为地区产业提供信息服务的状况,从调查情况来看,40肠的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对外信息服务,其中不乏成功经验,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参与该校“企业合作委员会”的工作,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图书馆与网络公司合作,为大型药厂制作网页,在网上公布并不断更新医药科技信息,提高了药厂广告宣传效果,创造了“图企”双赢效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企业信息服务方面遇到的许多困境和无奈,与社会上的一些信息服务机构相比,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影响较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高校图书馆对外信息服务模式单一,缺乏激励机制和竞争意识;第二,提供的信息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对企业经营决策参考价值不大,不符合企业的特定需求;第三,由于信息服务人员专业知识面局限,信息服务深度不够,无法保证企业信息的系统性和实用性特点。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致使企业对高校图书馆的信任度相对较低,甚至部分高校图书馆的企业信息服务难以为继,名存实亡。

3构建企业信息服务市场的有效途径

3.1力争成为行业性、区域性的科技信息中心笔者认为,寻求地方管理主管部门的支持,了解本地区发展大中小企业方面的最新方针政策,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力争成为行业性、区域性的科技信息中心,是高校图书馆为地方产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

企业信息市场的开发和为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服务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难度和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虽然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但要单方面与企业建立一种供需合作关系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是企业对此反应淡漠。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首先需要了解企业信息市场的需求状况淇次,要和企业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取得企业的信任与合作;第三,所提供信息的广泛性、专指性、多样化和时效性的并重;第四,必须能够使企业增效节支,创社会效益。

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大多有自己的信息中心,他们对自己的产品比较了解,所拥有行业信息的专指度更深,内容更具体,但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信息集散作用。因此,很多企业仍然希望能够获得信息服务机构的帮助,这就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江汉大学图书馆是武汉沌口开发区唯一的一所专业性信息服务机构,在探索企业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他们将本馆信息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目的与开发区管委会的主管领导做了必要的沟通,取得了开发区管委会的支持,并明确表示,该地区不再建设地方性图书馆,希望江汉大学图书馆承担起区域性信息服务的重任,并以开发区管委会的名义架起江汉大学图书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纽带,为顺利开展企业市场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

在具体实施过程时,可分两步走:

第一,与地方管理机构的网页建立链接,将本馆的概况、信息服务范围及内容、科研成果等放置在主页上,也可以在图书馆网页上放置企业链接,以快讯的形式登载企业的供求信息、相关技术转让等,为企业解决实际间题提供双向交流平台,以此扩大高校图书馆的区域性影响;第二,通过建立相应阅览室来吸引企业的兴趣,开展有针对性的对外阅览服务,为企业提供一个获取信息的场所和途径。或通过实行会员制,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帮助他们向专、精、深、特的方面发展。

3.2建立区域性重点产业“信息库”信息服务机构最大的优势来源于资源优势,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拓信息服务市场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行业渗透,各行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信息库”,比如:法律法规信息库、工商税务信息库、人事档案信息库等,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要面向市场,必须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库”。目前,社会化生产和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我们很难包罗万象,应该避开企业专业专指度深的锋芒,利用高校间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并结合本馆馆藏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重点开发某一领域数据库,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突出特色。例如:武汉地区过去是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其重点产业包括:汽车行业、钢铁行业、船舶等,不妨考虑建立这种区域性重点产业“信息库”,包括该行业的企业名录、公司及行业报告、贸易及投资机会、国际经济环境、投资法规、关税资料等,以数据库形式提供查询。在广泛性方面,可以面对更多的企业,组建通用性数据库,比如:“质量体系认证”、“环保认证”、“信誉认证”、行业法规等方面的信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企业需要与之相关的最新市场行业信息,图书馆可以利用优势资源寻求与某些专业机构合作,建立一种资源共享合作关系,获得诸如此类及时准确的信息。同时,在进行信息市场调研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层次,逐步形成中小企业档案数据库,并利用高校科研优势,组建科研项目数据库,为中小型企业寻求项目技术转让途径,建立供求信息档案和人力资源数据库等。

3.3个性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实施企业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在开展这方面工作时,首先要准确把握用户的信息需求,不仅满足用户的显性需求,还要充分挖掘用户的隐性需求;其次,在深人分析企业信息环境、行业特点的信息需求、确定区域性重点用户的同时,关注不断增长的新的信息服务增长点,建立以个性化信息服务为中心,面向产业经济的信息服务体系。

3.4网络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将变以“图书馆”为中心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强调信息重组及有序化和信息导航功能,实现智能化、社会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第一,适时开展企业调研,准确掌握有关企业的背景资料,分析了解企业深层需求,与之建立一种双向沟通的零距离信息服务。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服务,这包括用户知识挖掘、网络数据的挖掘、行业领域的学术产出、原生资料等各种灰色文献的挖掘,提供符合企业需要的高质量信息,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针对性。

第二,开展网络环境下定题信息推送服务。了解企业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信息检索,定期将相关信息以电子邮件、网页、专用软件的形式推送到用户主机上,确保提供信息的时效性、系统性。

江汉大学范文篇9

从前有研究对武汉市四所高校(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办学及课程设置情况调查分析来看,我国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办学形式多样;各类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得到不断提高;教学设备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的办学成果,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某些方面达到了“新课标”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标准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的有益举措为人才培养做了有力的保证:

1、总体上有较为完善的培养计划。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各个学校的培养计划围绕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与学位、主干学科、专业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构成、教学进程计划等八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而完整,且各环节具有相对统一性,都能围绕明确的培养目标而展开。在课程体系和主干学科等方面都能看到“师范性”的特点。这为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是确保实现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前提。

2、课程的开设顺序基本上采用从基础到专业过渡的课程设置。力求体现的是强化基础、淡化专业,拓宽专业面的特点。从基础到专业的课程设置顺序符合学生知识掌握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课程设置的结构使学生形成“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体现厚基础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重专业轻基础”的弊端。为学生今后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这与新课标对音乐师资全面素质能力的要求相吻合。

3、课程设置内容基本上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相对应。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可由六个模块组成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基本上能与之对应设有相应的课程如:中外名曲欣赏、声乐、器乐、歌曲写作、舞蹈、民族音乐等课程。当然,这只能从形式上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具体是否与基础音乐教育达到最佳接轨还应对具体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4、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上的创新。课程内容的创新如:世界多元音乐等新课程内容的开设,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帮助。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反映出来的对音乐师资知识面上的新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多元文化”。当然,这种创新的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另外,在技能课的教学形式上多数学校采取个别课、小组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不再是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得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表演型人才”培养有了更为突出的区别。

5、重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合唱指挥”这一课程的学习在所调查的几所高校中都占有相当的课时比例(江汉大学为192学时,华中师范大学为142学时,湖北教育学院为108学时),基础音乐教育改革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音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类课程最易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有助于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这一学科知识的掌握为学生今后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歌咏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是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途径。

6、办学体制的形式灵活。如江汉大学不再采取一味的四年制学制,规定基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本科为三至六年,对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学分的学分,允许提前毕业。以上几点说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无论是从宏观调控上还是从微观的课程内容、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上都体现出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接轨之处。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办学形式、体制、学制(如弹性学制的试行)、及教学内容改革上的成果都是值得肯定的。音乐教育是一个双重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它无论在高等师范学校还是在音乐艺术学校,都要求培养出既有专业音乐技能又有教学能力的人。从几所学校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除了个别学校没有在必修课上明显体现基础教育理论的课程外,其他学校对这方面课程都不同程度有所体现。四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果,基本能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一项较为突出的专业技能;有较为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教师职业素养,能掌握一门外语,懂得计算机的操作;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中西方音乐历史知识有所掌握,了解一定数量的中外作曲家与作品。整体办学能体现师范性,强调多能性、重视基础。但是,这种人才培养结果与新课标反映出来的对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能力上的要求标准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与新课标对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差距

从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与新课标对音乐师资的知识要求标准相比较,主要还存在音乐与相关文化、现代教育理念、多元音乐文化、民族民间音乐等方面知识的不足。此外,对各类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也还需加强。这些知识与能力的相对缺乏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陪养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覆盖面窄及课程结构不合理(门类多、缺乏综合性)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未能体现新课标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知识面的拓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力度不够:(1)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包括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文化等,这类课程在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中,没有体现出音乐与其它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这种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对已有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2)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材与教学法,从四所学校的必修课调查来看,只三所学校有所体现。除武汉音乐学院这类课程都开有两到三个学期,其它学校都只开课一学期。这类课程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职业方向性指导,是每个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应该作为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必修课来重视。(3)感受与鉴赏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内容面上没有得到拓展。只注重对欧洲音乐的介绍,很少有对非洲音乐、拉丁美洲等其他民族音乐的介绍。实际上这些民族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音乐文化精华。鉴赏课内容都没得到拓展,不利于培养学生广阔的审美视野。这就使得培养的人才在知识面上与基础教育所要求的“理解多元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存在一定差距。(4)音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类课程少。从调查情况来看歌曲写作、即兴伴奏这类课程在有的学校有所体现,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还有的学校没有开设即兴伴奏课。二是教学实践的课时安排不够。教育实践环节是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学以至用的重要体现,有的学校只在第三学年开设一周的时间,难以保证学生在上岗前初步掌握基本教育技能的需求。

2、课程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多、内容难缺乏整合性、综合性特点。音乐教育专业是属于音乐与教育交叉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所谓的“综合性”,并不是单纯多学科课程并列或量的增加,而是各学科知识系统为适应跨学科学习而做的综合精简以及学科之间有机结合产生新课程的质的变化。另外从我国基础教育对音乐课程内容的调整来看,也是体现学科综合、简化教学内容、从技能传递到文化传播的理念。这就要求这种理念也应该贯穿到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但是,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尤其像专业基础课还是没有发生实质上的改变,基本上还是原来的课程设置思路。自1987年“音乐教育专业”这一名称正式确立以来,国家对该专业的主要课程规定为: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歌曲写作法、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钢琴、声乐、器乐、合奏、合唱、指挥法、教育学、心理学、美育概论、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经过了20年的发展,在这20年的发展中基础教育也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是从我国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具体参见文中表1-4)与1987年国家对该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课程还是在按原来的模式在开课。其实,某些有着密切学科联系的课程如: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等两者间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可以考虑将两者进行整合。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培养创造意识,同时也能改变课程门类繁多的现状、体现学科教学的新观念。但从音乐教育专业始建至今,这些课程的设置模式就没有发生过改变。这反映出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力度没有体现出与基础教育改革接轨,不能紧跟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步伐。

三、高师音乐教育的现存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滞后,而导致的人才知识结构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需求标准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

1、学校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多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已经在整个教育环境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某些学科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性思维,许多教育者不关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不重视理论研究,对教育理论缺乏应有的认识。年复一年的技能传递,二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内容,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某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应该突破传统,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但一方面由于没有在所有教育者中形成共识,多数是有认识没行动。相关部门也没给予应有的重视,再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拓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材各方面资料等一系列的准备。种种原因的影响导致高师音乐教育滞后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2、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不够

高师音乐教育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所学的学习内容并不能与基础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很好衔接。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不够。目前高师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仅有的一门课程“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学法”(有的学校为称“音乐教学论”),因学时短,一般为一至两个学期,学生只能了解音乐教育理论、教案的设计等一般通识性的教学知识,对学科的新发展动向、基础教育的全新教学内容知之甚少。另外,部分教师对基础教育缺乏应有的关注,许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多年未变。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毕业后发现,花大量时间学习并掌握的难度较大的学科内容,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并不实用。因而,高师音乐教育要做到使学生真正能达到学以致用,还需学生和教师共同了解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

3、处在试用期的“新课标”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江汉大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馆员;服务;核心竞争力

我们定义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个标准会对未来的图书馆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对未来专业图书馆的成功起到关键性作用。而定义图书馆馆员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必需的,因为图书馆馆员的基本职业素质是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不断加强馆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业务素质的修养,提高馆员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这是时展的需要。

1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这一概念首先应用于企业中,它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得到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

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概念是从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移植而来的,现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图书馆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并不断发展的能力。对于今天的图书馆来说,读者的需求构成了市场,读者的满意程度是图书馆效益的源泉,而读者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达到的。资源、资本、人力、信息等都可以很快被竞争对手复制,但是,良好的服务水平是竞争对手模仿不了的。因此,笔者认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图书馆的工作应该是围绕着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只有做好了服务的工作,图书馆的工作才会得到读者的认同,图书馆的地位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说到服务这一概念,有学者定义为:服务是一个为解决某种问题,在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提供系统的帮助下,消费者参与生产并从中获得体验的过程。英文“service”一词,除了字面“服务”的意义外,还隐藏着以下几个含义:“S”表示smiling,微笑服务;“E”表示excellenceintheknowledgeoflibrary,精通图书馆的知识;“R”表示reachingouttoeverycustomerwithhospitality,对读者态度亲切友善;“V”表示viewingeverycustomerasspecial,将每一位读者都视为重要的大人物;“I”表示invitingeverycustomertocomeagain,邀请每位读者再次光临;“C”表示creatingawarmatmosphere,为读者营造一个温馨的借阅环境;“E”表示eyecontact,用眼神表达对读者的关心。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只有做好了服务的工作,才能发展图书馆的事业。

2图书馆馆员的核心竞争力

2.1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图书馆的馆员,首先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意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武装自己,遵纪守法,认真工作,爱岗敬业。只有具备正确的政治思想基础,才能做好图书的管理和读者服务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为图书馆的事业作出贡献。

2.2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连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在图书馆的活动中,之所以强调职业道德素质,是因为具备不同职业道德的馆员,会提供给读者不同的服务。同一个馆员也会因为个人心情等因素提供不同品质的服务。思想意识决定服务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读者利益至上。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图书馆的工作应围绕着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现代化管理需要图书馆馆员研究和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虚心听取读者意见,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把读者放在图书馆整个工作的中心位置。热爱读者,尊重读者,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

(2)团队合作精神。图书馆内部的工作分为图书采购、分类编目、流通管理、办公室管理等,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任何工作都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任何一部分,图书馆这辆火车就无法开动。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相互衔接、有序结合,形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有机体。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国际、国内交流的日益频繁,信息资源呈现出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广、多语种等特点,面对较为复杂的课题,单凭个人的知识很难完成,需发挥团队力量共同努力。因此,图书馆馆员应具备全局意识,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保证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完成。

2.3文化业务素质

在正确的政治思想的指导下,职业道德的约束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无论在调研、编目等为用户服务做准备的业务部门,还是在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等面向读者的公共服务部门,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业务素质,保证新时期图书馆的工作正常进行。

(1)图书馆情报学专业的知识和理论。作为一名合格的图书馆馆员,首先必须掌握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知识,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工具,它可以使馆员了解图书馆工作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分类、编目、典藏、流通、阅览这一流程;它可以介绍给馆员现代文献信息的检索手段,使他们了解国内外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图书馆事业的新成果、新观念;它可以在宏观上为图书馆馆员提供指导,帮助认识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图书馆工作的特征和要求,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2)较高的外语水平。语言是知识交流的工具。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资源的共享已成为一种趋势。据统计,互联网上95%以上的信息是英文的,面对互联网上的外文资料,作为新时期的图书馆馆员如果不能阅读和理解,就无法进行信息间的交流。除此之外,图书馆外文图书的编目工作也需要图书馆馆员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因此,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已成为图书馆馆员必备的业务素质。

(3)熟练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新时期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图书借还或面对面的读者咨询,利用现代检索工具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合也是提供对外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馆员还必须对读者进行信息推介,对书目和信息进行深加工,做信息导航者。因此,掌握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图书馆馆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4)数据的分析、综合能力。作为信息中心的图书馆,会承办一些课题的研究工作,这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检索能力。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要找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图书馆馆员具备对数据的分析、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读者问卷调查表的定期发放,也要求图书馆馆员具备数据的分析、综合能力。以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图书馆为例,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了解读者心声,落实“读者至上”的宗旨,我馆会每隔一个月发放读者意见调查表,针对图书馆书籍的使用频率,对所需新书的统计,对馆员服务态度的评价等热点问题展开调查。在对读者调查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准确地反映出读者的真实想法,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5)终生学习的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每天的新信息都成倍地增长,要想不落后,不被社会淘汰,必须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能够接触到最新、最全的书籍,应该利用工作环境的优势,多看书,多看好书,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提高个人能力也需要得到馆领导的大力支持。以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图书馆为例,馆领导很重视加强馆员的学习能力,定期组织到兄弟院校进行参观,派业务人员到外地学习最新的技术,派相关人员参加业务培训班等形式的活动,使大家不断进步,通过学习使馆员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在校内,图书馆大力开展学术研讨活动,请馆内专业人士给大家讲解各自专业方面的动态,或请外面的图书馆专家来做报告,让大家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开阔视野,提高业务水平。

3结语

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每一步都领先于读者。然而,少部分图书馆馆员达不到那样的要求,直到2010年,我们仍有馆员不会在Windows环境中使用电脑,不会使用微软系统,或者不会用E-mail发送邮件,这说明了馆员不具备核心竞争力,无法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美国音乐图书馆馆长DavidHunter说过:“保持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为了今天,而是为了行业的未来。”当我们明确了图书馆和图书馆馆员的核心竞争力之后,有的图书馆用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来筛选员工,他们认为竞争者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有资格来竞争这一职位。在面试中,核心竞争力被用做决定谁是这个职位最合适的人选的标准。有的图书馆根据核心竞争力来确定培训的方向,例如,有馆员被发现服务能力欠缺的时候,我们就应根据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来对其进行培训。此外,在员工的选拔过程中,也需要参考核心竞争力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鲁黎明.图书馆服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钱程,宋圣元.新时期图书馆馆员素质结构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6):41-44.

[3]冯广珍.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与个人成长[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54-58.

[4]夏晓林.浅析图书馆的群体素质与个人素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6):107-108.

[5]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6]金晓莉.我国东部图书馆过去的20年与西部图书馆未来的20年[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