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书刊十篇

时间:2023-03-27 10:50:49

我喜欢的书刊篇1

6岁以下儿童,取舍能力不足,经济支配尚未形成。一方面,父母希望其多学广记,来实践自己尚未达到之人生理想;另一方面,婴幼儿童又有自己的年龄特征及不同于父母的喜好特点。这便形成了一种悖论:期刊不仅要让有购买权的父母喜欢,又要符合儿童发展规律。

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婴幼期刊集结成“亲子共读”,形式上也表现为父母、婴幼儿童内容各占半壁江山。然而,实践证明,父母们并不买账,这类甚至由“五五”形式衍化的“四六”、“三八”等,均未取得成功。这让婴幼期刊单位在制度改革的震惊中,蓦地发现内容专业化的重要性。以卡通形象作为儿童期刊名称出版相关读物,是世界儿童期刊出版的主要潮流,便是专业化的形式一种。在“读图时代”背景下,婴幼儿童阅读除用卡通等图解外,其他特征也很鲜明。

婴幼儿童喜欢故事、绘本类,却在父母自以为的“孩子兴趣”的自我臆断下被打了折扣。虽然有81.30%的父母认为“孩子兴趣”、30.40%“孩子能力”、18%“您的期望”是选取期刊的标准,但是,对照孩子喜欢的读物类型,父母们其实在自我决断着孩子的阅读内容。科学知识、常识类、益智类取代了孩子的故事类和绘本类,占父母选取期刊的首位,这可能和当下应试教育的观念有关。

这将和其他生活悖论一样,存在并延续下去,这也是专业化的路阻。笔者认为,专业化婴幼内容的期刊,在宣传上可适当突出父母关心的内容;从父母出发点做“文章”的期刊,在形式上可以多突出婴幼儿童喜欢的形式。

1~3岁的婴儿,其思维基本属于直观性的行动思维,主要靠触、味、嗅觉等来认识事物,只能理解和运用最简单的语言;他们多不能读书,只能用耳朵“听书”,听父母讲述文字内容。这需要期刊要以简单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简单短句为主,或用画报、“再现”婴儿日常生活、简单歌谣等形式来表现。4~6岁的幼儿,刚开始具备阅读能力,其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性,和3岁以下儿童比起来,这个阶段的儿童可有一些哲理类的东西,但是主要还是以形象为主。此阶段适读期刊,可以图文并茂,加入一些数、图、形状以及简单的童话、故事等。

父母在婴幼儿童教育中的缺位,也对婴幼期刊发展造成折损。有85.90%的六岁以下儿童回答喜欢、经常看书(不喜欢、喜欢但没有时间看和喜欢但没有机会看比重为2.80%、8.70%和2.60%),但是选择“父母送你生日礼物时,你会选”图书的只占50.20%,而玩具、衣服和食品则为73.90%、19.80%和16.50%,这意味着儿童由喜欢读到转化为实际行动仍有距离,这需要父母教育的在场。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婴幼儿童年龄外差异及注意

婴幼期刊如其他期刊一般,有一个媒介地理集群和能量聚集问题,即东高西低。还有城市期刊多,农村期刊少;城市孩子阅读面大兴趣广泛,农村孩子接触少连续性差;男生女生阅读兴趣点不一等。婴幼期刊如想定位准确,有效发行,长远发展,这些因素不能遗漏。

农村地区65%的小读者每个月购买报刊书籍的费用在5元以下,也就是说,许多农村的孩子基本上无杂志可读,这说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婴幼期刊市场。但农村发行面临家庭经济、学校一费制、发行渠道不健全等困难,市场经济情况下同其他涉农传播一样,短期难以见效。困难与机遇共存,婴幼期刊在帮扶、结对、1+1等方面,可扩展期刊的价值链条,用这些活动扩大期刊的美誉度,提升期刊的社会形象。

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中国有近2000万流动儿童,他们接受着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父母也在“惠农”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的大背景下,经济逐渐好转,教育意识渐渐增强。定位于此的婴幼期刊,当能获得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

婴幼期刊广告缺失及发展

我喜欢的书刊篇2

关键词:培养;轻松自由;阅读兴趣

西方一位教育名人曾经说过:“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培养起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喜欢读书是父母献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也是家庭教育最成功的一种标志。”

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

身。那么,孩子的阅读兴趣从何而来?如何培养呢?

一、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

孩子天生喜欢玩具,并非天生就爱看书。孩子爱不爱看书,喜欢不喜欢阅读,与父母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书刊的内容和外观色彩要尽量迎合孩子的心理,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衡量书刊的内容,不要以为“有用的”就是可以给孩子看的。因此,在早期,应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科幻故事等。

二、不可过早地限定孩子的阅读范围和阅读内

容,而应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爱好和兴趣。对此,家长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更不应按自己的意志强行改变孩子的阅读爱好,也不宜按自己的知识观和阅读习惯为孩子开列必读书目。否则,孩子就容易对阅读产生厌恶和恐惧,从而失去阅读兴趣。

三、带孩子逛书店,给孩子选择书的权利

“人是环境之子。”对于孩子来讲,书店就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好地方。书店就像一个“气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场效应”。因为在书店里看书的孩子也很多,或坐或趴,都在翻看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孩子到这样的环境中逛逛,自然而然地加固了他看书的习惯。

我认为,凡是书店里的书,只要孩子乐意看,就让他尽情地看,我基本上不干涉。在为孩子选择阅读材料时,最好带孩子一起到书店,尽量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籍,多给孩子一些自,家长只是提一些参考意见。所以家长不要不顾及孩子买“闲书”的愿望,而一味盯着教辅,否则只会抹杀孩子的阅读兴趣。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和家长在不知道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不要硬性给孩子开出书目,使孩子失去了阅读兴趣。”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四、亲子共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和良好的阅读环境,就是家长自己要热爱阅读

自己热爱读书,这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如果儿童经常看到家长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自然也喜欢阅读。教育专家们认为,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读有所思,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在阅读过程中,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好奇、好

我喜欢的书刊篇3

写文章查资料,图书馆是最离不开的啊,但是谢其章就是不喜欢去图书馆看书,他也不喜欢找人借书和借书给别人。他说,那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喜欢实在占有的感觉,所以他坚持自己写文章所用的资料一定要来自于自己的藏书。他称自己的这种搜书习惯很独特,是“完全自觉自愿的个体户。” 他还给自己买书起了一个特别的称号叫“攒书”而非“藏书”。追问缘由,原来是为了图耳根清静,藏书家的名头太大,是非太多,且对他来说,自己不过喜欢攒些书,就跟小时候攒邮票攒糖纸一样,因为喜欢,所以一本一本攒着,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地方。边买边藏边写,――谢其章的藏书方法独具一格,他不无得意地说,这叫“良性循环”。

淘书之乐+藏书之乐+读书之乐+写书之乐

在谢其章眼中,淘书之乐,乐趣有三。其一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体现在本打算寻找甲书,结果意外地收获乙书。“但是也不能老不确定,你到这没有到那没有,老不确定也不行,会折磨你的意志。我说的不确定性其实还是希望,稍有曲折,柳暗花明,踏破铁鞋,终于得来。”其二是“游戏性”。“追星什么的,也可视为游戏,十几年追一个星终有厌倦的时候。但是淘书则没有,它是一环套着一环的,你今天可以喜欢侦探小说,明天可以喜欢古典文学,或者过两天哪里打仗了你又觉得军事题材的书也不错,但有些书来不及翻译这么快,找找旧书也挺好玩的。其实很多领域我都有兴趣,但是人的一辈子时间就那么多,所以持续地关注的还是几个专题(大专题里还套着若干小专题)。”其三是“持久性”,爱书跟爱一个人是相仿佛的,会爱她一生的。爱是无穷尽的一种力量,书籍的海洋广阔无边,淘书之路也是永无尽头。

谢其章喜欢淘旧书、旧画报、旧期刊,其中最爱旧期刊。他喜欢旧期刊里流露出的动态性,他说那是一种时代的氛围,可以还原十里洋场的声色活香和明星们的风华绝代。收集旧刊物的另外一个好处是那里面承载着大量的珍贵信息,比如说张爱玲所有初发刊物谢其章基本都收集齐了。现在他在写《小团圆》的文章,就可以结合那个时候的资料写出很多别人不知道的故事。“在一本书里,你只能看到一位作者,但在一本杂志里,你能看到更多的作者更多样的作品。比如说你看到张爱玲初发《倾城之恋》的刊物《杂志》的同时,还能看到胡兰成看到傅雷的文章,旁边还有那个时期的各种广告。” 谢其章对藏书者“重书轻刊”的倾向很不以为然,他觉得旧刊里浓缩的过去时代的资讯实在太丰富了,单是“编者后记”中,也能发现隐藏于其中的各种历史资料,比如一本1944年的《苦竹》杂志,封底就印着《流言》和《今生今世》即将出版,而为什么《今生今世》当时没出成,这个问题连研究张爱玲的专家也回答不了。这样的发现完全是一种自得其乐的满足。

谢其章还喜欢把自己钟爱的各种画报封面汇编成书,并写出封面背后的故事。“这个过程多好玩啊,我等于是一个手工作坊。以前的封面都是精心打造,手工绘制,比起现在的杂志封面要好看太多,我根据封面人物,查询资料然后来写成文章。比方说,我家门口有个玲珑塔,是明朝万历皇帝为其母六十大寿而建造的,距今四百三十多年,我找到一本三十年代的杂志,封面正巧就是玲珑塔,今昔对照,这事多有意思啊。”

与书相遇的故事

淘书经历中印象深刻的故事,谢其章可以说上一天的时间。“印象深刻的事情实在太多,因为买书的过程仍在继续,所以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就说说最近的一个故事吧。追溯起来,得从10年前说起。那是在一次拍卖会上,民国时期旧杂志《作家》“悼念鲁迅逝世特辑”与谢其章第一次相遇。这本杂志缘何让他情有独钟,说来还有一段故事。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许多报刊杂志纷纷出版纪念鲁迅的特辑。这些特辑无论内容、封面、内文配图都有精彩之处。收集1936年-1946年间纪念鲁迅先生的杂志特辑是谢其章收藏专题之一。而在这些特辑中最为独特的还要数《作家》杂志的“悼念鲁迅逝世特辑”。这期专辑里关于鲁迅的图片是最多的,达到80多幅。该期杂志的两位编辑参加了鲁迅先生的追悼会,并用这本特辑作为鲁迅先生最后的祭葬品。如此有收藏价值、故事性的杂志,谢其章自然不想错过。于是,在拍卖会上谢其章瞄准这本寻觅多时的宝贝。不过当时一位朋友对此宝贝亦感兴趣,谢其章最终只得相让。与这本杂志失之交臂之后,谢其章在心底默默期待再次相逢。光阴如流水,几年后,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后面的小胡同里,有家书店搞书展,谢其章与“鲁迅特辑”偶然再次相遇。这次的这本《作家》品相较差且和其他期合订在一起,不是谢其章喜欢的单本,犹豫再三,谢其章终究没有买。第三次相遇,则等到去年,还是在一次拍卖会上。这回,谢其章一举拿下拍卖的这套《作家》杂志七本,其中就有他梦寐以求的鲁迅特辑。再然后,就在本次专访的几天前,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谢其章再次购得这本特辑,为得就是狠狠地偿还一回宿愿。

十年只为淘一本书。我问谢其章,苦苦寻得之后,是怎样的心情,平静亦或狂喜?他淡淡回答,“都是激动,只是不太一样。如果是在地摊偶尔寻得,价格又很便宜,那自然是没话说。但是在拍卖场上买到的书,是与一帮同好争夺,花的钱多,心情则比较矛盾。”淘书二十年,只有一次只有一本书,让谢其章的心跳明显加快。那是1944年版的《流言》。谢其章是张爱玲迷,能得到初版张氏作品欣喜的程度自然不可同等而语。“在打开邮包的那一刻,我明显感到心跳的速度加快了。其他时候淘到好书,也有心跳加快的时候,但那是因为占了价格上的便宜。你知道这本书值500元,但是书商不知道,20元就卖给你了。那个时候你心跳加快,是完全不一样的心理。”

窥探书房

谢其章的房子有一间7平方米的小隔间,一般人家都将其与厅打通,变为一个大客厅,谢其章却将其用做“书房”。因喜欢鲁迅先生故居的“老虎尾巴”书房,便掠先生之美,私下里也自称书房为“老虎尾巴”,而“形式上也确实有相似的地方。” “老虎尾巴”是鲁迅在北京西三条旧居时的一间小屋,因形制特别,故得此名。而谢其章的“老虎尾巴”窗外正对着小区的花园,一片郁郁葱葱,风景这边独好。

谢其章的书房北面有两扇窗,窗下摆放着自制的写字桌,桌子面向东西两面墙,西面的墙上靠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购买的光明牌书柜。书柜的上部有四扇玻璃门,下部是木头门,整个书柜约可容纳书籍约500册。书柜上部存放着谢其章收藏的关于书的书,另外还有一些较少见的精装本书,书柜的下部则放着谢其章自己写的书。书房东面的墙上摆放自制的书架。这个书架有5层,最下面一层同样放着很有年头的东西――山水牌音响,谢其章主要用它来听瞎子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及《良宵》。台面是门板改用,放置电话,常用工具书,新购未读书等等,三层放置常用书,四层则是旧报纸、早年间集邮册、常年不看的线装书、巨型画册、老画报。

说起自己的书房,谢其章提到最多的字眼是“堆”。一万册左右的藏书放在小小的空间里,自然没办法一一展开,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把书垒起来堆放。谢其章笑称,“我的书房是用体积来计算而不是用面积来计算的。”书籍的分类法在谢其章书房里不起任何作用。新买进来的新书不断的打破原来的排列方式,到后来索性就不分类了。所以每每写文章找书,对谢其章来说既是一次新的发现也是一场体力活。

我喜欢的书刊篇4

【关键词】图书馆;问卷调查;读者服务;意见和措施

一、前言

服务是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每一位合格的图书馆员都必须坚持且传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理念[1]。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读者的服务工作。确切的说: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中心、重心,它直接面向读者,是图书馆的第一线工作,是图书馆性质和作用的直接体现。而图书馆阅览室的服务管理是图书馆的前哨,搞好阅览室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为了全面了解全年报刊阅读的状况以及更好的满足读者服务的需要,我们采用了无记名方式组织了一次调查,希望通过这次调查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图书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二、问卷调查

1.你是几年级的学生?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2.你的性别是?男女

3.你对报刊阅读室的环境满意吗?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4.你平均多长时间到报刊室阅读一次报刊?几次/天几次/周几次/月几次/年

5.你阅读最多的是哪类期刊?文学类科技类生活娱乐类医疗保健类专业类其他

6.你对图书馆的电脑查询系统熟悉吗?非常熟悉熟悉不熟悉

7.你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满意吗?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8.你希望报刊室增加哪些方面的期刊?文学类科技类生活娱乐类医疗保健类专业类 其他

最后一项是个关键项目,即:你在报刊阅览室经常遇到的问题有哪些?你希望报刊阅览室再提供哪些更好的服务?

三、调查结果

共有116人参加了此次调查。

1.其中一年级的学生30人,占总数的26%,二年级学生64人,占总数的55%。三年级学生22人,占总数的19%。本次调查涵盖了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同学,范围比较广。

2.在被调查的116名学生中,男生50人,女生66人。几乎各占一半。所以本次调查男女比例平衡,能代表大家的呼声。

3.你对报刊阅读室的环境满意吗?32人填非常满意,83人填满意,只有1人不满意。这项结果让我们很开心,读者对报刊室的环境几乎全部满意。

4.在你平时多长时间到报刊室阅读一次报刊的调查中,有19人每天几次,61人是每周几次,31人是每月几次,5人是每年几次。看来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是每周来几次,大部分同学来报刊室的频率是蛮高的。

5.你阅读最多的哪类期刊?52人是文学类期刊,36人是科技类,60人是生活娱乐类,24人是医疗保健类,14人是专业类,有10人是阅读最多的是其他类期刊。这项调查让我们看到,多数人还是喜欢文学、生活娱乐类的期刊。

6.在调查中,有15人对图书馆的电脑查询系统非常熟悉,80人表示熟悉,有21人表示不熟悉。绝大多数读者对图书馆的电脑系统还是熟悉的。

7.在你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满意不满意的调查中,29人非常满意,87人满意,没有人不满意。这项调查结果让我们很欣慰,读者对我们的付出是认可的。

8.在希望期刊室增加哪些方面的期刊调查中,41人希望文学类,37人希望科技类,57人希望生活娱乐类,19人希望医疗保健类,30人填写专业类,10人填写其他类。

这项结果让我们看到,读者喜欢最多的还是文学娱乐类,所以以后还是应该继续增加这方面的期刊。最后的一项:你在报刊阅览室经常遇到的问题有哪些?你希望报刊阅览室再提供哪些更好的服务?这项调查让我们很感动,热情的读者除了对我们的服务基本满意外,还给我们指出了不足,对报刊室和图书馆提出了更好的希望。其中体现在:自修室吵闹,有人用电脑看电影,说话等。希望一楼到二楼有电梯。希望图书馆借书处、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延长。一楼自修室环境差,不够整洁。存在占座现象。插座太少,要求增加插座。三楼借书处小说区域可以放置几张凳子或垫子,有人喜欢在那里看书。书架比较脏,报刊的更新速度较慢。增加物流,体育,政治类等专业类期刊。多放几个废纸篓。图书馆应增加一些比如咖啡之类的自助贩卖机。图书馆的书要加强更新,比如会计类的专业书籍要增加。有学生建议开个电脑专区,使得玩电脑的人不影响其他学生看书。比较喜欢看的杂志要求多放几本。杂志要求可以外借等等。

四、措施

为了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要,认真的做好读者的服务工作,我们需采取一定的措施。

1.把读者的呼声尽快反映给领导:比如开个电脑专区、买咖啡机、增加插座什么的。建议领导继续加强一楼自修室的管理力度,杜绝占座现象,给读者更好的提供优美安静的学习环境等等。

2.图书馆的物业也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的和物业人员沟通,建议或督促他们更好的做好卫生清洁工作,使图书馆更加干净整洁,为读者提供更清洁的学习阅览环境。比如在阅览区多放些垃圾篓,尽量多做书架的保洁工作等等。

3.从调查结果分析,还有部分同学不太清楚图书馆的设施与信息系统,因此要加强图书馆电脑查询系统的宣传工作,使得更多的学生熟悉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多做贡献。

4.热情主动的为读者答疑解难。公告栏内多放些新书目录,让读者根据需要到那里查询新的期刊,耐心细致的解释:期刊有季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之分,我们的期刊只要到了都及时上架,免得读者发生误会。

5.把读者希望征订的期刊尽快反映给采编室,尽快增订增加。比如:物流,体育,政治类等专业类期刊。

6.为了保证架子上都是新的期刊,和读者耐心解释现刊不能外借,希望大家给予理解和配合。

7.在杂志空缺的地方,可以考虑多摆放几本比如:“读者”等学生特别喜欢看的杂志,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8.多放点绿色植物,美化环境。

9.由于学校提倡节约用电,所以我们尽量不厌其烦,分时的注意开关电灯,保证阅览室明亮的阅读环境.

五、结论

报刊是高校图书馆中最为活跃、最为与时俱进的文献信息资源。大学生最喜欢涉足期刊阅览室。它刊载科学情报技术文献以及时尚娱乐休闲的主要工具,是图书资料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管理好期刊文献,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教学、科研服务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更是期刊管理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期刊阅览室作为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面向读者最直接的服务窗口。作为图书馆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树立“一切为读者”“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规律,以优质的服务,满腔热忱地为他们服务。根据自身的特色,努力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不断充实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拓宽读者服务的范围,以最大限度的方便读者查阅并满足读者的需求。网络条件下要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和一定的外语水平。目前的趋势是,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已与计算机、互联网越来越不可分割[2]。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工作人员还必须加强自己的网络知识与外语水平,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学校图书馆才能实现生存价值,图书馆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钟伟.浅议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创新[J].图书馆学研究,2004(4).

我喜欢的书刊篇5

镜头一:拥挤拥挤再拥挤

说起这个拥挤嘛,我可是深有体会,一从教学楼里出来,你就可以看到,三个摊,每个摊前都围了几十人,说不定前一秒钟才有几个人,后一秒钟就围了三圈人。把放书的桌子围了个水泄不通。想进去买书啊,那就挤吧,我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手里攥着那珍贵的14块钱,好不容易挤了进去,才发现,原来里面没几本我想买的书。

镜头二:花花绿绿书籍花样多

当我挤进去后,就看到了一堆一堆的书,这花样啊,数也数不清,有新的、旧的、厚的、薄的、政治的、科学的、漫画的、小说的、童话的、书刊的、文学的……其中,有的人喜欢科学的、有的人喜欢文学的。至于我喜欢的书嘛有漫画的、书刊的、科学的也喜欢。但是——我还是尽量少买了点,因为,这14元是我的零花啊。

镜头三:卖书方法多又多

虽说这些钱是我的零花,但我有个毛病,看到好书就会不顾一切的买下来,但我的另一个毛病就是——经常犹豫不决,而且因为我很懒,我的零花很少。〔我的零花一般是给妈妈打工出来的〕所以,我买书时一般都要依靠他人的劝说或者好的推销方式才行,这不,今天,我就遇到了许多推销方式,第一种方式就

我喜欢的书刊篇6

第一眼看到《世界未解之谜》,我就知道这本书有多精彩:绚丽的封面,缤纷的图片,引人入胜的内容,大胆的推测……这些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迫不及待地一读为快,可见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同时,《世界未解之谜》为我们少年儿童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神秘的世界,而且知识面广,很容易吊起孩子的好奇心,让人们在未知的领域不断探索……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读物,《世界未解之谜》也不例外。尽管我很喜欢看这本书:但每一次看后都有一丝遗憾,我常常抱着这本书幻想:要是有一本《世界已解之谜》该有多好!每每想到这里我就被我的这一奇思妙想给深深吸引住了,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幻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是的,如果真的有一本《世界已解之谜》能和《世界未解之谜》有一样的图片,一样的样式,一样的梦幻世界,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就在于内容,《世界已解之谜》的叙述方式应该是倒述,引人入胜的开头,惊心动魄的探索过程,完美的结局和人们为什么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等等,然后再解剖一下这件事的全过程……你一定想象得到这本书该有多精彩了吧!

这就是我喜欢看的读物和希望看到的读物。相信你们一定会和我一样期待着自己心目中的读物早日出现。

张译戈妈妈如是说:

平生最喜欢的两件事是读书和写作,因为喜欢,所以在工作之余办了一个作文培训班,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文学爱好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组织学生阅读时,我却遇到了一个难题――目前市场上书刊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老师和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书籍时伤透了脑筋,即使是很多大型书店的儿童书刊专柜里也有一些充斥着暴力、低级趣味甚至是色情内容的书籍,还有一些儿童书刊一味在形式上下工夫,却忽略了内容,极其无聊。

“最优秀的书籍是一种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所以我所期望的儿童文学读物是适合于小学生、家长共同阅读的,品味高雅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可读性、引导性乖综合性的读物,无论读物的栏目设置,还是其中的内容,都可以指导孩子的学习和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这种儿童读物不仅能给孩子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生活和阅读的乐趣,还可以通过孩子的语言教会孩子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处,让儿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想,有了这样的儿童读物,我的作文培训中心就有了引导孩子写好作文的指路航标了。

小编有话说:

我喜欢的书刊篇7

我在军营奉献了20年,转业警界苦干20年,紧张忙碌。退休后感到一身轻松,对古人言“人莫乐于闲”有了切身感受。我注意培养和珍惜这份闲心,告诫自己,尽量打理好自己的事,少管别人的事,不干涉儿女的事。这样心里少负担,思想就轻松,心情就闲适。就能享受“闲招三两友,把酒醉南山。静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间”的无穷乐趣!

勤读闲书,滋润心田

我喜欢读书看报,退休有了时间,更爱随手翻书报。兴之所至,悦而受之。心安神静,神情松散,不需要花多大精力,这样的阅读反而能够会于心灵,涵养性灵,浸染书香,在博览闲书中吮吸营养,获得阅读的快乐。

做些闲事,乐于奉献

人生是在需要与被需要之中度过。我退休后只要有空,就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去社区的“快乐老家”主动帮点“闲”忙;老友邻居只要需要,就尽心尽力,乐帮“闲”忙;在家协助老伴照看外孙、孙女和外孙女。这样既发挥了余热,也奉献了爱心,还收获了被需要的快乐。

多抽闲空,上网浏览

退休十多年,每天只要有空闲,我都要上网看看,既开阔视野,了解大千世界,跟上时代步伐;又通过网络阅读兴奋大脑神经,保持年轻心态,感受到网络的神奇魅力,享受信息时代的文明和时尚的新生活。

放飞闲趣,玩水游山

我喜欢旅游,退休后,每年都带着老伴出去走走看看,放飞心情,愉悦身心,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共同享受夕阳的美好时光。

结交闲友,排忧解烦

退休后,我注意结交一些推心置腹的“闲友”,常聚在一起,谈谈古今天下事、身边事,谈高兴事共同分享,也谈疙瘩事帮着分忧……我深切感到,有“闲友”的人生路上,晚年就有关爱和扶持,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排忧解烦。

常聊闲天,身心舒坦

人的年龄越大,越渴望交流,越喜欢聊天。常在一起聊聊闲天,能使人心情舒畅,眼界宽展。而且在闲聊中,有些逸闻趣事,也是写作的很好素材。我近年在报刊登出稿件大多是从闲聊中得来的。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的《“趣”在游中》、光明日报刊登的《“白”纸不白》等文章。

学习闲技,写点稿件

我工作40年都在搞宣传工作,与文字打交道。退休后,老友劝我一技之长别丢了。我常给报刊杂志写点小稿,既无任务压力,也无时间限制,高兴了就写几句,每年都有几十篇小稿件见诸报刊。我感到学习写稿这点闲技,不仅收到一种自我抒发的享受,还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更有常写稿,勤动脑,心不老,精神好的感受。

享受闲情,陪陪老伴

老伴12岁就和我定了娃娃亲,生儿育女,恤老抚幼,奉献了一切。退休有了闲暇和闲情,我就有一种补偿心理,多干些家务,尽量多陪老伴出去游游转转。

我喜欢的书刊篇8

本人是一名县级基层图书馆管理员,去年我馆搬进一座高、大、上的新址,读者量巨增,老中青、少儿幼年龄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好多人还是第一次走进这么大规模、规范的图书馆,又是大开架服务,工作人员又少。大家就像进超市一样,有的大声喧哗、有的追逐嬉戏、找书时乱摆乱放;有的占书;有的提出书为什么不按坐标摆放;大多数人不会利用检索机查找书目。广大基层读者第一次走进图书馆,不是他们故意那样做,而是他们不懂怎么做!进馆读者的再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养成和强化良好的阅读习惯图书馆服务的使命的其它几点难以体现?

1、阅览室读者

阅览室读者,以老年人居多。自从图书馆提供零门槛服务以来,来图书馆阅读的人数比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除了以往固定的老读者之外,还有很多新读者大多是通过社会的宣传慕名而来,但也有一些读者是误打误撞的走进了图书馆,从而喜欢上了图书馆。

1.1 老年读者。老年读者大多喜欢到阅览室。其中一部分老读者和图书馆的渊源很深厚,已经几乎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每天必到。这些老读者大都是退休闲赋在家,住的离图书馆也不是很远,都是周边小区的老人,他们主要以阅读报纸为主,他们关心时事、关心民生、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发展以及进步,他们在阅读时,还会时常将所关心的内容摘录下来,标准的老一辈人的认真态度,这些老读者喜欢阅读党报,党报最具权威性,其次是阅读地方报,地方报是贴近生活的导向,然后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这时才彰显个性,有喜欢体育的、有喜欢养生的、有喜欢文化娱乐的……但期刊老读者阅读的比较少,究其缘由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期刊的字太小,老读者年纪大,眼睛昏花看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才很少看,并不是他们不喜欢看,而是力不从心。

1.2 临时读者。来阅览室阅读的还有一些临时性读者,他们有的可能是为了等孩子放学;有的可能是随意转转;还有的可能就是为了消磨时间,但这类读者大多是选择期刊的多,而且是喜欢的期刊恨不得都拿到手里搂着,生怕别人抢先看了,但接个电话,可能就会匆忙走人,他们的阅读习惯是:随意性很大,好在图书馆的报刊种类繁多,让他们目不暇接。

1.3 少儿读者。少儿读者大多集中在午间或者晚上放学以后,但绝大部分还是周末人最多。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大,孩子们的学业也越发的繁重,真正的阅读时间少之又少。每当孩子们走进图书馆的时候,大多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匆匆的浏览匆匆的走人,似乎某些阅读是一种浪费时间,只有到了假期,老师留了必读的作业,家长才会带着孩子来到图书馆,但多数是为了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只找必读作品,只有很少的家长能明了知识的积累不是朝夕之功。

2、中文书库读者

区级图书馆是基层图书馆,因此只有贴近百姓的服务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区级图书馆的位置一般都建在市中心,由地理位置决定,周边会聚集很多学校、单位、小区、街道,再加上图书馆整洁、温馨的环境、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还有就是社会、媒体的宣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图书馆阅读。

2.1 成人读者

成人读者中也分为老年读者和中青年读者俩类。

1)老年读者。他们经历了多年的生活磨砺、积淀,他们多喜欢读些历史、医药、百科知识类的图书,或思考、或回顾、或对未来的规划,这些老年读者在我看来就是:悟真、求实,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他们是一群用智慧再阅读的人。

2)中青年读者,这一类型的读者占成人读者群中的大部分。他们或稳重、或热情,既思维活跃又兴趣广泛,没有固定的阅读取向,也较容易受外界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部分读者有明显的从众心理。有热点正在流行,会产生一呼百应的现象。这种心理和现象的存在,既能够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潮流的影响,也容易导致读者在阅读取向上的盲从。

2.2 少儿读者

因基层图书馆的地理位置明显优于大型图书馆,大多分布在市民聚集的地段。因而孩子们经常集中来馆阅读,或是午休,或是放学,或在双休日由家长陪同。因现阶段教育体制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校的学生到图书馆阅读多半是为了完成作业,其他的阅读行为大部分被家长认为是浪费时间,有来图书馆的时间还不如去多上几堂课外班。笔者认为: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开阔视野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同时好的作品也能启迪孩子们高尚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让道德、情操得以熏陶。但处在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孩子,正是心理发展不成熟阶段,为此我们图书馆工作者应该加大对名著经典,以及优秀作品的宣传,正确的引导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的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

我喜欢的书刊篇9

2014年4月中旬,作家海岩在他经营的昆仑饭店接受《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说。

前不久,他出版了一本新书《姚黄魏紫俱凋零》,不是小说,是谈红木家具的鉴赏和收藏。

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

《望东方周刊》:以前,你一半是商人,一半是作家,这几年又开始收藏花梨木、红木,看来有钱有闲的人都去玩收藏了。

海岩:作家和收藏都是业余爱好,我始终是有工作的,而且是在国企。现在政府对大型国企的领导管得还是比较严的。

我希望把收藏变成文化传承的事业,包括写这本书(《姚黄魏紫俱凋零》)、自己做艺术馆,都是希望让外国人和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活到一定的年龄,可能愿意做一些不太功利的事。

这次(2014年2月―本刊记者注)去访问北京的南锣鼓巷,我正好到上海开董事会,议论起这个事,他们说那天是雾霾天,不戴口罩,是为了跟百姓同呼吸。我说不是这样的,南锣鼓巷是北京的老住宅区,都是老四合院和老胡同,他是关心传统文化。

结果,他在访问南锣鼓巷的第二天,在中央政治局发表讲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把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国家的主流文化。

中国是一个非宗教的国家,中国人没有信仰,过去信仰共产主义,现在只信仰人民币,可以做出很多没有底线的事情,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电视里的家庭纠纷都是为了钱,这和中国传统文化被割裂绝对有直接关系。

我曾经得到一个2009年度“中华文化人物”的称号,在南京颁奖,我在获奖感言中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劫不散,它靠什么实现了这个民族的延续?是靠政治的力量吗?不是。是靠经济的力量吗?不是。是靠军事的力量吗?不是。是靠文化的力量。

但是,现在到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和乡村走走,你看年轻人喜爱的节目,喜欢的音乐,爱吃的东西,穿衣的品牌,崇拜的明星,基本上都是西方的。

《望东方周刊》:你做收藏是因为喜欢它背后的传统文化?

海岩:先是自发的喜欢,收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些人来看我的收藏,觉得真好,老祖宗的东西做得真漂亮,他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新的认识。我想去输送这种文化的审美意识。

你到了任何地方说咱们是一个民族的,根据什么呢?不是黄皮肤、黑眼珠―日本人也这样,是根据我们的文化。中国跟日本的文化完全是不一样的。

再写剧本就有点自取其辱了

《望东方周刊》:前几年翻拍了你的《爱情三部曲》,好像收视率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海岩:现在最高收视率的电视剧都是大家不敢说的,就是特别俗的,你们都不知道的片子。

华语电影方面,国际票房最高纪录是《西游降魔》,就是闹腾,中国本土票房最高纪录是《泰》,明显不是靠文化取胜的。比如张艺谋拍了很多片子,回报率最高的是《三枪拍案惊奇》,它在张氏影片中的艺术文化含量不说最低,也肯定不是排在前面的。

过去有一个说法,收视率高的不一定是好剧本,收视率低的不一定是坏剧本。这个说法过时了,现在收视率高的一定不是好剧本。

《望东方周刊》:在这个时代下,你是不是也感觉有点无力感。你近些年没有新的剧本了。

海岩:以前,知识分子、年轻学生和城市白领是我主要的读者和观众。科技改变生活,两个技术的应用就把整个电视剧的格局改掉了:压缩光碟和网络下载。这两个技术的出现,把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城市白领几乎是一个不剩地赶离了电视剧黄金档,因为他们不可能连续十几天每天晚上7点半坐在电视机前。

还留在电视剧黄金档的是什么人呢?按照电视台收片人员的说法,现在电视剧的主流观众是40岁以上、初中文化以下的妇女。知识分子家里的电视开机率是很低的。什么人的电视是除了睡觉时间差不多都打开的呢?不是退休老头、老太太,就是回家的小学生,湖南卫视就是给小学生看的。然后,主要观众就是保姆。

在这种情况下,我再写剧本就有点自取其辱了。

湖南台曾经出了一个电视剧《丑女无敌》,特别火,很多记者问我为什么不写那样的剧本,我真不会写。一个女人摆一个芙蓉姐姐的腰,大家就笑,那种搞笑的方式我想不到,你明白了吗?

《望东方周刊》:你知道于正吗?他写的电视剧收视率很高,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说“电视剧让专家说好,不管用,邻居大妈说好看,才是真好看”。

海岩:把文化作为产业,它就是商品了。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从来没有迎合过大众,劳动人民用他们创造的物质文明养育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又创造了文化,所以文化一定是精英说了算。

文化不只是让你乐呵,让你舒服,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提升民族的欣赏能力、文化水平、道德情操。但现在不需要这些,只要你别违反法律,别弄诲淫诲盗的东西,高雅还是低俗,无所谓。

“大妈喜欢”,他(于正)就出名,他就获利,制度安排就是这样的,不是我们的文化能力低于他。你们低俗就低俗去吧,我犯不着搅和在这里头。文化是一个商业了,是一个生意了,我就不一定玩了。

最欣赏的女性特质

《望东方周刊》:你的作品里最经典的是《玉观音》,看书名,会让人以为是古代题材小说,当时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海岩:为什么取这个名记不得了。关于这本书有很多评价,其中有一个我比较认同:说它是一部宗教小说。拍电视剧时,有人说“玉观音”这个名不行,一定要改。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保住了这个名字,但还是应广电总局的要求删除了所有与佛教相关的台词和场景。

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一个副会长说,他觉得《玉观音》是一部宗教小说。其实我也认为它是宗教小说,说的是“人皆可以成佛”这样一个道理。

《望东方周刊》:你说的“人人皆可以成佛”,是指女主人公安心吗?

海岩:对。很多人问我最欣赏的女性特质是什么?我说是宽容和悲悯。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崇拜观音?因为观音司职的是慈悲,慈是给予你快乐,悲是拔除你的痛苦。观音在印度是带胡子的男人形象,到中国改成了女性,在老百姓心里是一个母性的形象。

所以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上,一个男性对女性的依赖或者喜爱,不是希望她是个女汉子,而是悲悯的、宽容的、柔情的、爱的,母性的那种东西。

《望东方周刊》:你有佛教信仰吗?

我喜欢的书刊篇10

学生时代的我是第一类,后来因为零用钱的充裕,也因为精神层次渴望得到提升,我成了第二类,眼下的我苦于精力的匮乏和时间的珍贵,已然成了第三类。

有的人一定会想到电子书刊,方便又省钱,可是面对屏幕我总感觉空荡荡冷冰冰,完全不能酝酿出合适的阅读感情,说起来也是个在时尚潮流里冲浪的90后,但就是固执地认为“书”就应该有“本”的样子。我喜欢白纸黑字的淳朴,喜欢在安静的午后闻书香,喜欢在书桌边坐得端正轻翻书页,喜欢随手记录文中触动心弦的句子。说白了就是喜欢书本那真实的存在感与厚实感,喜欢用手抚摸封面的棱角,用掌感受扉页的平滑。

而今我读书已不是为了考取功名,所以阅读与否全凭意愿。其实我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读书人”,我不喜欢频繁地逛书店,我买书全凭缘分和冲动,不过我确实喜欢买书,喜欢看自己塞满新书的书柜,但是我从不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相反我现在几乎很少碰它们,只会在想读书的时候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