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艺术作品十篇

时间:2023-03-31 19:11:56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篇1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条工艺品—游艇。这条游艇造型别致、结构精巧、古香古色,具有意大利威尼斯的民族风格。

这条富丽堂皇的游艇是由塑料制成的,长40厘米,宽10厘米,高15厘米。由船身和底座两部分构成。底座呈圆锥状,红色,上面布有精美的花纹。上部与船底相接。船底为黑色,船身为金黄色,船头是尖的。在船舱和船头之间的部分有一个可以装卸的小灯。这个灯是夜晚照明用的。因为这是一件工艺品,所以灯内没有真的灯泡。在船舱前有个底托,底托上的小孔有一个跳舞的小人。这个小人别看样子小,可是制造精细,她上身穿一件银白色的短上衣,下身是一条红色的舞裙,腰上还系着一条蓝色腰带。她双手上举,呈跳舞姿势。她的上身与两腿是用两个铜环相连的。两腿直垂下来,悬空。船舱是船的主体部分,为立体梯形,顶篷呈半圆形,前后左右的墙壁都是空的,在棱架的部分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花纹。其中有的呈鱼形,有的像花朵……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就好像鱼儿在水中嬉戏,马儿在草原上奔腾,花儿在花丛中开放,这个玲珑的小船舱还可以打开呢!在后部两个棱架的基部各有一个活动的螺丝,能把船舱的整个盖子掀起。我想这就是船舱中门的装置吧。掀开盖后,可以看到内部有一个小盒了,盒内有一排排小椅子,这样游就可以坐在舱内来观赏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外貌了。在舱盖的背面还吊着八个小灯泡,就像一个个倒挂着的酒瓶子,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在船尾还有一位船夫站着,他头戴黄色小礼帽,身穿白色衣裤,领子上有蓝色飘带,腰间系一条红腰带,风度翩翩,双手拿着一个船桨,这就是威尼斯水手的特色,用一支桨划水,看起来,他划船的技术还十分高超呢。

这条金碧辉煌的小船不但可以当工艺品还可以当玩具。在船的底座上连有插头,把船身、小人等装好后,接通电源,船就可以转起圈来,跳舞的小人也开始转着圈地跳起舞来。舱内壁灯也跟着亮起来了,随之又响起了优美的音乐。看着,听着,我好像真的到了威尼斯。作为一位贵宾坐在这富丽豪华的游艇上,有人在为我跳舞,船夫在为我划船,带我去游览威尼斯这神奇的水上世界;让我观赏碧波荡漾的水道,一座座古典式的石桥;让我领略威尼斯古老灿烂的文化……这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使人陶醉了,就像作梦一般。

这艘金光灿烂的游艇小巧玲珑,别具一格,是我家的珍品之一。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篇2

但最近遇到一个藏家提到他的困惑,让我对自己之前坚信不移的认知产生动摇。他说如果单纯只因为喜欢来买画,东买一张,西买一张,当已经藏到几十件时,面对一屋子越来越多的画,虽说件件喜欢,但开始被家人抱怨。总觉得自己这种收藏方式少了点什么?所以,越收越困惑。我问他:你是不是还是希望手上的藏品慢慢能升值,关注的艺术家能越来越来越重要?答案是:当然啊!我说你收藏不成体系,这样无边无际、漫无目标地收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忽然想起了我曾经在电视谈话性节目上灵光乍现说过的一句话:“收藏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收藏的心态有了投资的结果’。”

所以,最近我的认知产生了变化。我现在认为纯以喜欢为基础的收藏状态太初级了,缺乏挑战。收藏是眼力、魄力和财力的较量,虽说是以兴趣与喜好为本,但收藏到一定阶段后,不可能全不对外示人。藏而不展,如锦衣夜行。所以当摊开所有藏品时,还是会有高下与对错之别。这个“高下”是:能否选择到这时代重要或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是否有发掘未来大师的能力,能收藏到大师的少作;还有,是否有自成体系的序列,能有以自我兴趣与品味重组出独特的收藏品相,梳理出对美术史诠释有意义的收藏体系。更重要的是,在数年之后,藏品是否能在市场上大大增值,换取金钱回报。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喜欢的、本来只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天天都在升值。既得到了艺术层面上的文化享受,又得到了财富效益,这才是收藏的最高境界。

但怎样才能成功收藏呢?当然,除了靠自己直观的喜欢外,作足功课、多研究、多看展览与画册,是收藏的不二法门。但如果能有一个兼具艺术专业、市场眼光与人品操守的艺术顾问,从专业经验一步步引领你入门,帮你掌握艺术圈的核心与主流,应能少走冤枉路,少交不必要的学费。然后,收藏家慢慢能开始少用耳朵,多用眼睛,并逐渐产生自己的审美判断。但如果在还没有大量学习和专业引导前,光凭自己的喜好乱买,最后的结局就是手上抱了一堆喜欢的画之外,其他啥也没有。

其实收藏家的收藏行为也是种创作的过程。如同艺术家不会一夜之间就变成艺术家,收藏家也是。收藏眼光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样地,收藏的心态也是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收藏一事的学问可大了,不只是买张家里墙上挂的画,也不只是自己喜欢而已。收藏家对艺术与收藏理解的境界,得在不断实战与学习中逐步提升。

如果反过来,“以投资的心态却有了收藏的结果”,则是收藏最悲摧的结局。

赵孝萱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篇3

走出韩国找自我

“我在20岁之前一直住在首尔,从小在这里出生长大,其实我一直很想走出韩国,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在我进入韩国大学学习艺术设计之后,我才获得了交换生的名额,去美国学习插画专业。”尹艺智认真地说。因为儿时的梦想,尹艺智在到美国之后,便开始不断游历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在首尔的时候,我只能通过不同的书籍去了解外国异域的文化,我喜欢到不同的、新鲜的地方认识新的人。趁着年轻多尝试,并积累生活的阅历,多读、多动、多看、多感觉。体验爱情带来的幸福与哭泣,收集亲情带来的温暖,享受新鲜感带来的刺激与快乐,这些都将成为个人创作时,充实自己的精神食粮,但要记得保持健康以及足够的睡眠。”

尹艺智坦言从2006年自己还没大学毕业,就已经开始自由插画师的生涯了,到现在已经有8年的时间。2008年,她为了考验自己的能力,只身前往英国伦敦工作并学习了3年半,尹艺智自信地说:“当我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创作自己的艺术风格,形成自己的视觉语言之后,仿佛一切都变得充满可能了,我感到内心的自我在不断地成长,面对不断扩大的眼界,我真心感觉到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现在即将进入而立之年,所以我非常期待自己下个10年会有什么变化。”

记忆是时间的家园

尹艺智的创作,是她与外界沟通的语言。“我总是喜欢在作品里添加一些幽默的表达方式,再加入一种来自心灵的共鸣,这样作品才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更长久的流传,而不只是昙花一现。”尹艺智在2009年创作的作品“星期天学校梦幻诗社(The school of Poetic activities ’Sunday Fantasy’)”是她个人最喜欢的作品,她笑着说:“这是我英国本科毕业时,为毕业展创作的作品。我把学校的诗社活动,用插画的叙述及表达方式表现出来。这是我通过结合概念和视觉双重元素,做过的最大、最满意的系列作品。我花了好几周,尽了我的全力,反复地考量视觉语言以及诗词内容的结合方式,希望能触碰到观者的心灵,产生真正的能长久留在心里的共鸣。”在作品展出之后,尹艺智自己出版了《星期天学校梦幻诗社》这本书,印了1000套,分别放到了首尔以及伦敦的独立书店销售。“这本书真的给予我很大的鼓励及帮助,对于一个身在异乡的外国人来说,我想这是自我宣传的一个很好的方式。”2010年,这整套方案得以以装置艺术的表现方式,在首尔的索玛美术馆(Soma Art Museum, Seoul)展出。

在尹艺智的所有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任何代表韩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对于这个问题,她坦言:“我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从未想过通过韩国人的思维去表达自己的语言,相反,我总是尽力避免自己作品中出现韩国的文化元素。”尹艺智的创作全部来自穿越时间之后,仍然能打动自己心灵的记忆。当问及“如果把自己变成作品中的一个角色,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尹艺智回答:“我要和自己一生的心灵伴侣一起流入记忆的海洋。记忆是时间的家园(Memory is the space of time)这是我最爱的,也是最能打动我的一句名言。每一份经历,都是我通过时间、地点以及发生的各种关系所积累的,他们使我的生活和艺术开创出无数新的视角与新的想法。”尹艺智说。

“我喜欢模糊固定的边界,我的作品更像是产生于悲剧与戏剧,两者交加中的一块矛盾地区。我找寻天真与色情,人类与动物,民族性与性别之间的不同及共同点,每当走近那条边界的时候,总是能产生不同的,新的,令人激动的视觉符号,获得不同的故事灵感以及迸发出各种各样的绚烂颜色,这不仅让我感动,更感到极其的快乐。”在作品“秋天的电影院(cinema in autumn)”中,尹艺智用诙谐幽默的漫画形式,表达一种自己与环境的瞬间连接,面对有悲有喜的剧情,一刹那间将时间定格,座位上的小老鼠,更像是整个画面的灵魂,在个人情绪游离于悲喜交加的矛盾时,尹艺智又轻松地给观者幽了一默。尹艺智接着说:“我作品中大部分的角色,是一种人与动物形象的结合,因为我是在一种自发过程中创造的它们,他们大都没有名字。”

徘徊中的奇幻瞬间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篇4

刘洋喜欢收藏各种电子产品,也是每一款i Phone的忠实拥护者,除了收藏apple的电子产品,她也酷爱收藏奢侈品,“很多人一提到奢侈品,都觉得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其实奢侈品离老百姓的生活并不远,很多人买奢侈品也是从‘无心插柳’,到最后‘柳成荫’。”

语录一:奢侈品是一种心态,而绝非铺张。

刘洋酷爱收藏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包包,她最早接触的奢侈品品牌是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她用自己的第一笔片酬给自己买了一个入门级的包包。“那个时候不是特别懂,只是觉得很好看,而且也不会像其他的包包,觉得过时了就不用了。”

从买上第一款奢侈品包包开始,刘洋就对包包有了特别的感情,“我开始关注各个大品牌每年最流行的新款手包,也开始喜欢跟有同样嗜好的朋友聊天。”

因为刚刚毕业的刘洋收入并不是很稳定,这一段时间里她更多的是在看,“就是因为买不起,其实还学习了不少,如果那个时候有点钱,一定忍不住去买了。”

在香港的两年时间,刘洋的事业发展非常顺利,接拍了很多片酬不菲的电影,“好像那个时候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高了,而且对奢侈品品牌也有了一些认识,因为在香港工作,购物也便利。”

独自生活在香港的那段时间并非一帆风顺,“有的时候特别想家,有的时候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利特别压抑。”她开始逛商店,看见自己喜欢的包就买,“这一点我可能跟其他的女孩子不一样,她们买完了之后都特别高兴,我并没有这种感觉,但是买回来的东西我却很喜欢。”

现在的刘洋觉得奢侈品其实是一种心态,“它代表的是一种精致和有品位的生活状态,虽然跟财富有很大的关联,但绝非铺张。”

语录二:挑选奢侈品,也是一种理财方式。

刘洋在演绎圈里接触了一些喜欢用购买奢侈品的方式进行投资的朋友,“现在的股票不稳定,看美国的楼市也会心有余悸,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把钱投在了奢侈品上。”

“我的一个朋友特别喜欢红酒。他觉得一瓶上好的红酒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年限越长,升值空间越大,因为随着年限的增加,红酒的存世量会下降。”

刘洋本身喜欢腕表,她收藏了卡地亚(Cartier)、迪奥(Dior)、沛纳海(Panerai)等一些牌子。“我家里的一个哥哥喜欢收集一些设计师的作品,其实这些才是升值空间最高的,因为属于限量款,本身数量就少,而且还很有纪念价值。”

最让刘洋心动的是艺术奢侈品,“这可能会是我将来的收藏方向。因为现在还不具备这个实力。”

“我现在特别喜欢写实艺术油画,也经常去看一些展览。”在刘洋看来,当代艺术在走下坡路之后,写实艺术的优点就凸显出来,“我和一位开画廊的朋友经常聊天,写实艺术还是很有升值空间的,它耗时、又非常需要绘画基本功,并且写实艺术的大艺术家在中国只有那几个人,创作周期又非常长。”

语录三:奢侈品投资有步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刘洋的第一款奢侈品包包是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一个入门级的Speedy 30,“我在香港的LV店里看到的,当时特别喜欢,就买下来了,直到现在有的时候我还在背。”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篇5

张中闻,号潜陶斋主,1964年生于景德镇。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

张中闻出生陶瓷艺术之家,他1977年作为景德镇首批艺徒从名家学艺,深受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先生的指导和影响。瓷艺功底深厚,境界高远。他擅长粉彩人物,兼花鸟、山水,尤以古典人物婴戏、仙佛为最。并独辟蹊径运用青花、高温色釉与粉彩综合装饰,使其作品气韵生动活泼、自然洒脱,又端庄大方古拙雅致,细腻精微,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艺术作品曾多次获国家和省级奖项,作品曾入编《世界陶瓷艺术家作品精粹》《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作品集》《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作品集》。同时,《北京周报》、《新明日报》、《香港经济报》,新加坡电视台等刊物与新闻媒体均对其作品进行重点报道与评价,引起海内外收藏家的瞩目。2000年5月赴新加坡举办个辰。1980年作品《湘君之神》获青年艺徒优秀作品赛一等奖。粉彩《十八罗汉》获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创作奖,《吉祥中国娃》获江西陶瓷委员会第一届陶瓷评比一等奖,《吉庆童子》被江西博物馆收藏,《和合二仙》被江西工艺美术馆收藏,《童乐》《欢天喜地》《童趣》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展博览会上分别获金、银、铜奖,《欢天喜地庆太平》在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金奖,《婴戏乐》在第七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金奖。

张中闻的长相,圆脸笑嘴,慈眉善目,一脸福相,加之个子不高,身材宽度比较大,很像他陶瓷艺术制品中的弥勒佛和吉祥娃娃,或者说他陶瓷作品里的弥勒佛和吉祥娃娃就是照着他本人画的,一脸的喜庆、和善、敦厚、老实,很招人稀罕。我不专业,一直管他陶瓷作品里的福娃们叫吉祥娃娃。按照他们行内术语此类作品叫“婴戏图”,是很传统的一个题材。

张中闻在行业内同等水平中年龄不算太大,但资历很老。他出生在陶瓷艺术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十三岁又作为景德镇首批招收的艺徒开始了陶瓷艺术生涯。这段经历,当时他曾经觉得单调、枯燥、乏味、辛苦,但如今却成了他说嘴、炫耀的资本,很是觉得自豪和骄傲,毕竟他很早就接触了陶瓷艺术。

因为他的作品题材内容多为中国传统中的福寿祥乐,表现形式喜庆吉祥,加上他本人的长相,人送绰号“福娃”。他的作品也因此深受广大陶瓷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张中闻的作品,给人最大的感觉是认真,精致,中规中矩,很经得起细看。每一点每一线,都有去处和交代,真的是一丝不苟。

但也有人觉得张中闻很“笨”。说他笨是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有一些人投机取巧,偷工减料,能省则省,不愿再费工费时去做很麻烦的事情,出力不落好。而张中闻依然一笔一笔地画,一遍一遍地烧,制作一件作品费工又费时。又说他笨,是他事必躬亲,所有的程序都还是自己亲自去做,从拉坯、画瓷、烧瓷、成型。还有他的笨,是人们都追求市场跟形势去了,他还是一直走着传统老路子,保持着自己淳朴的风格。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他说自己从十三岁起做艺徒,跟着师傅们老老实实学做人,扎扎实实学做事,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他的脑海里,来不得半点虚假,偷不得一点懒。也正因如此,人们从他的陶瓷作品中能看出他的这种执著精神,更加喜爱他的陶瓷作品。

“福娃”张中闻在给别人送福的同时,实际也是在为自己纳福。

“中闻送福,大家欢喜”,谢谢张中闻带给我们的祥和、欢乐和福祉。

[专家点评]

张谧诠(著名油画家、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得趣行远

观古今之瓷器,彩瓷、青瓷各而有之,其作为,多以求趣而远行,远者,便为己风。在张中闻先生创作的陶瓷作品中,便为其是。在《竹林童趣》一瓶中,青墨绘竹,彩墨绘童,童趣扑蝶,可谓常人之乐,乐风民俗,技用于古今,独具匠意。瓷器在我国可谓历史之久远,纵观各时期作品,民间之品,尤为可爱,中闻先生采民间之风,自成一章,成品之貌,行笔精酌,纵色压彩,松弛有韵,童影簇动,栩栩如生,得趣构建喜洋之志。因民趣久远,得趣志高,行远成风,长风而果,谨祝远行!

刘亚谏(鉴赏家、书画家、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秘书长)

潜陶斋主,擅婴戏图。精于粉彩,独辟艺途。勤奋憨厚,中闻送福。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篇6

当文化艺术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人自然也会变得越来越平和沉静。虽然因为行程的原因,我没有机会与姚谦面对面地交谈,但从字里行间中却依旧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打动。我想,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应该就是这样吧。

“艺术的收藏提升了我的阅读能力”

《财富堂》:您对艺术品有什么阶段性的门类爱好?

姚谦:这和我的阅读有关。我在大学时就开始读美术史了,那时候对巴黎画派,印象画派都很感兴趣,但是年轻时买不起,后来经济基础好了才开始购买。对美术史的喜爱也让我对20世纪初的华人艺术家的经历很好奇,那时候他们大多在日本、法国留学,虽受西方画派的影响,但又能从中找到自己的风格,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收集他们的作品,即便是市场不熟悉的艺术家,我也会买。从2002年起我开始了北京、台湾的双城生活,这让我对当代艺术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大陆的当代艺术,受英国、德国的影响比较大,这应该和早年的旅日艺术家学习印象派绘画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现在对当代艺术会有比较多的关注,收集的作品也主要是为了支持那些人品和创作能力都很强的艺术家。

《财富堂》:令您起意拍下一幅画的因素会有哪些?

姚谦:对待每一件有意向收藏的作品,我都会先查资料,做一些初步的判断;随后再对照自己的收藏体系是否需要这幅画,是否能买得起;最后我会考虑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来安放它。如果这些条件都能满足,我就会尽量去争取拍得这件作品。

《财富堂》:平均每天大概会花多少时间在阅读和了解与艺术品相关的资讯?

姚谦:平均2-4个小时不等。但坦白说这几年我的阅读速度变慢了,一来是因为视力大不如前,二来是现在很多书籍都能在电脑上看,所以书本的阅读相对减少了很多。而且最近我对电影方面的书籍很感兴趣,所以注意力也就分散了。我的阅读分类里,有三分之一都是与美术有关。如果正值拍卖季时期,我就会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这些书籍上,因为需要查资料,做大量的研究。我是少数几个会在拿到图录后,把文字都看完的人,所以拍卖行都比较怕我,因为我会看得很仔细,还会找资料对照,指正其中的错误。

不随波逐流,找寻自己的收藏方向

《财富堂》:是否还清晰记得首次拍到一幅画的情形?

姚谦:我不是有钱人,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我都记得。第一张收藏的作品是台湾艺术家、生物学家刘奇伟先生的《斑马》。

《财富堂》:您收藏艺术的途径有哪些?

姚谦:我一般都是先从画廊开始,在一手市场以合理价格选到好作品的机会比较多。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不会只用投资的角度去评估艺术,通过质量好的画廊,去选择支持坚持创作的优秀艺术家,会成就一个很好的市场局面。而如果是画廊买不到的东西,我就会通过二手市场来买,比如拍卖行,在那里会让我有机会收藏到原本买不起的作品。还有就是博览会,不过我并不是很喜欢在那里买画,那里经常聚集了很多人,就像一个party,一个卖场,这会让我怀疑自己的头脑是否还是清醒的,因此我去那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快速了解美术现状,认识新的艺术家和画廊,从而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收藏体系。

《财富堂》:每年的春秋大拍都会去各地参加么?一般选择哪几家去?

姚谦:应该会选择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拍卖会。我不划分地域,除了常去的香港以外,伦敦、纽约、巴黎,甚至在米兰的苏富比我都拍过作品。我还因为阅读东南亚美术史,而关注那些国家的艺术品,我应该是第一个参加新加坡苏富比、佳士得拍卖会的台湾人,甚至是第一个收藏印尼、越南绘画的华人。

《财富堂》:是否也很喜欢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觉得他们的画与目前国内当代艺术创作风格与内容有什么不同么?

姚谦:我有许多喜欢的西方艺术家,比如柴姆・苏丁,他是巴黎画派的代表人物。我收藏了一张他的作品,非常当代和表现主义,是很本能的绘画,这点我很喜欢。还有很多人我叫不上名字,我还是会比较偏重绘画本身,而不仅是针对那些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我觉得西方当代艺术的表达更有独创性,能创造出自己的语言;对事物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会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当然国内的状况也在变得越来越好,这两年我很喜欢艺术家王光乐的作品,他有自己的观点,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而且创作也是有根据的,能够建立一套自己的体系。

《财富堂》:能聊聊您最喜欢的三位艺术家吗?

姚谦:真不能告诉你我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谁。但是我曾经想过,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我会去买柴姆・苏丁,马克・夏加尔,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的作品,目前我只拥有苏丁的一幅画。我还特别喜欢一个犹太艺术家,他是以色列人,上世纪50、60年代的时候和赵无极等早期的抽象派艺术家一起在法国,不过后来又回到了具象画派,他的绘画在很多细节上都蕴含着诗意。我特别喜欢他,但他很冷门,我不能告诉你他的名字。

(不过在我们的再三追问下,姚谦还是说出了三位艺术家的名字)目前应该是王光乐,犹太艺术家和柴姆・苏丁吧!不过我心目中最喜欢的前三名总是经常在变的,所以也说不准的啦。

“文化艺术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平台!”

《财富堂》:每当细细欣赏一幅画时,脑海中是否会涌现出某段相关的音乐呢?

姚谦:在看艺术品的时候,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些文字和声音的描述,有时也会带有一些旋律,但这都是很随性的,要看当下的心境。前段时间我还去中国美术馆参观了洪宁的个展,他的好几幅作品都能让我联想到音乐,我从几年前就开始收藏他的作品,他这次的展览也非常棒。

《财富堂》:在音乐圈里,是否有同好者可以交流艺术品与收藏?

姚谦:音乐圈好像没有太多的交流。娱乐圈会有一些,比如蔡康永,但其实我们很少会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以前年轻的时候,我总是会嘲笑他收藏的艺术品都偏怪异,恐怖,很难看懂。不过最近几年,我发现他越来越支持年轻艺术家,并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品,我觉得这特别好。

《财富堂》:开始关注和收藏艺术品之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姚谦:现在很难说有什么改变了,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刚开始的时候收藏让我在阅读上有一些改变,关于美术史的阅读更加深刻,我会去找一些冷门的,理论性较强的书籍来阅读。另外一点的影响体现在我的音乐工作上,我曾经试过将当代艺术品引入专辑的包装上,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反响。

《财富堂》:是否因为有些艺术品给予您不少写作歌词的灵感呢?某些画面、气氛或联想,使得您突然写出跳脱当下的作品来?

姚谦:艺术品比较少,文字和电影的影响会更容易一些。我在阅读时并不是外界所认为的那样感性,我会看许多蕴涵理性逻辑、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这点在美术的相关阅读上是比较凸显的。

《财富堂》:阅读您的书,发现您经常会将不同行业的人做类比,这是您的一个习惯吗?

姚谦:我经常会把文字和音乐,美术和音乐进行对照,这算是我的个人乐趣吧。比如我最近正好在看某个人的作品,就会让我产生一些联想。我从小就觉得音乐,美术,文字的功能是胜过语言的,它们更容易向外界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财富堂》:在娱乐行业里头,人们如果彼此赠送礼物,会是艺术品,还是奢侈品?

姚谦:更多的人会偏重于送奢侈品或是一些精工细物。我送艺术品的前提是,对方和我有相似的阅读喜好,对艺术品背后所表达的情感能够感同身受。比如我就曾经送给刘若英一幅唐海文的水彩画。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篇7

成都艺术超市展览不断

位于东区音乐公园二、三号楼内的成都艺术超市,经过重新整体打造,焕然一新。国画、油画、雕塑、书法……形式多样的艺术品让前来观展的艺术爱好者和普通市民们眼花缭乱。

目前,成都艺术超市已经吸纳了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共7家西南优秀美术院校入驻并常设院校展区,每月不断推出各院校优秀师生作品展览,全年院校展区展览不少于56个。另除岁月画廊外,经过征集比选,引进了成都国际影像基地、四川安盛集团艺术品公司、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英萌文化公司、纵横画廊5家拥有丰富经验的艺术机构;6家商业艺术机构全年共计72个展览。

超市价买艺术品?

《成都商报》常务副总编辑、总经理陈海泉在签约仪式上接受采访,深度解读了成都艺术超市的建立初衷和运作模式。

成都艺术超市秉承为了让大众能够接触购买到喜欢的艺术品的创办理念,提出了“超市”的概念,在艺术品价格上进行调整和分类,满足更多人对艺术品的购买需求。“在艺术品来源上,除了一些大师作品,还有来自签约院校师生们的作品。”因为艺术品来源不同,也就导致超市内的艺术品定价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分,这种做法的目的一是为了物有所值,二是为了明码标价。“有些艺术品商店在出售艺术品的时候,会‘看人喊价’,也就是说没有明确标准的定价,看到顾客可能比较有钱就喊高价,完全是跟着感觉走,我们也是想规范一下这种混乱的喊价方式,给艺术品市场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也让正当经营的艺术品商店得到保护。”在成都艺术超市中出售的艺术品,价格也从千元到万元不等,“这都要根据专家们对艺术品的鉴定来最后确定价格,我们会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买家和卖家都满意。”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加入了超市的理念,但是在艺术品超市里也不排除有高端消费的存在。“我们也吸引了一些名家、大家,这些大师们的作品就会根据市场原本的价格来定,所以也不是说来到超市里就只有一两千块钱的艺术品消费,高端消费也有,只是看消费者的需求。”

艺术超市方便女人

超市向来都是女人比较青睐的购物场所,而艺术超市的落成和开放,是否也让艺术为女性打开了一个便捷之门呢?陈海泉也从女人与超市的角度,对成都艺术超市的落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说只是从女性的角度考虑来筹建艺术超市肯定是在讨好女性顾客了,但是不得不说艺术超市的建成,会让女性艺术爱好者多一个跟艺术亲近的机会。”

以前一说到艺术品,要么得去艺术馆,要么就去展览馆,很多人都被严肃的气氛吓跑了。对此陈海泉说:“戴个艺术的大帽子,很多业余爱好者都被吓跑了,但如果是艺术超市,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这里没有什么界限,无论你是大师还是业余爱好,甚至你是第一次来逛,都不用觉得有压力,也都有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在这里艺术不再是个不能触碰的神话。相对来说,很多女性比较喜欢轻松、没有压力的购物环境,所以艺术超市会让很多人像逛超市一样来光顾,相信很多女性顾客也会喜欢这种购物环境。”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篇8

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让学生快乐地学

大同小学校美术教师 吴雪婷

每一个迈入教师行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愿望,那就是被学生所喜爱。上学生最喜欢的课,做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我最大的梦想,在教学中,我一直尝试着、努力着、探索着。

做学生喜爱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在我的课堂上,没有好学生和后进学生之分。只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细心完成作业的就是好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中,我始终秉承着这一原则,课堂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相同的关注,不让某些学生产生“我被冷落”“老师不喜欢我”的感觉。在学习上我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绘画作品无所谓好与坏,只要认真去画,能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就是优秀的。面对学生,我承认他们有智力水平的差异,但没有好坏之分,他们的人格是平等的。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更应该正视这个现实,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我想给成功的学生以尊重,是对学生的赞美、支持;给失败的学生以尊重,是对学生的安慰、鼓励。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和他们民主相处,才能使学生在健康发展中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幸福与快乐。现在的学生比老师涉猎还广泛,对于一些他们提出的动漫绘画问题,我都没见过。往往我们师生之间就会以“能”会友,我会谦虚地向学生学习。他们会在家里画好作品拿来与我共同观赏,探讨修改。他们喜欢我,我更爱他们,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信赖我,我也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

总之,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必须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你的课堂要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让他们对你的每节课都充满期待。

小学阶段是学习的基础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心理承受力较弱,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为难情绪。对于美术课,现在的学生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喜欢上美术课,但并不是真正的喜欢美术课,而是美术课较其他科目而言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想趁这个机会放松一下心情。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美术课呢?

我认为应该上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过程倍感成就的那种课。作为教师,应该思考,怎样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是关键。美术这门学科,如上所说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因此,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开发了纸粘土、刮画、砂画等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不同材质的美,学习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从平面到立体地进行艺术创作。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还教于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动手、动口、动脑,人人有事干,人人动起来,课堂活了,孩子乐了。而高年级则开发了衍纸这一校本课程。衍纸是纸艺大家族中的优雅典范,公认的纸中贵族,是一种简单易学容易上手的手工艺术,它不要求你有多少绘画基础,通过衍纸你能真切感觉到离艺术居然能这么近。衍纸很有趣,它几乎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以纸为笔,能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做衍纸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然后再想办法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很有意思。衍纸的材料是大量颜色鲜亮的纸条,和其他艺术作品不同,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最重要的一点是衍纸很实用,在一起制作衍纸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地互动沟通,能够加深亲子、朋友之间的感情,衍纸作品还可以作为装饰画挂在墙上,或者当礼品送给朋友。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篇9

柯孟德:我出生在法国巴黎。在高中时开始学习母语外的其他语言。这或许与我的父亲是意大利人母亲是法国人有关。外语我主要学习的是英文、意大利文和中文,还学过一点俄文。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学习,因为我认为学外语可以让我学习到更多的不同国度的文化。大学毕业时我获得了英语、意大利语、中文的硕士学位,同时我还修了美术史的博士学位。因为深爱中国文化,我有过长期在中国工作的经历,现在我主要是在法国第二大博物馆一一自然史博物馆内从事针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相关研究工作。

记者:为什么会喜欢中国的文化,又是什么原因让您在数十年间都跟中国保持着亲密的联系?

柯孟德:学生时代学习中文时我看过很多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让我了解了中国那片土地曾经的文明,我被深深地吸引了。但当时我学中文很不方便,因为那时你们的国家还很封闭。我只好另寻办法。我们国家有一所学校是专门教授外国留学生法语的,我去那个学校试图遇见些中国留学生。后来,在那里我认识了两位台湾留学生,我与他们尝试交换知识,我教他们学法语他们教我中文,并告诉我中国的历史。我们慢慢地成为朋友后,其中有一位告诉我,如果我以后想要了解的更多,可以去台湾并可以住在他父母的家里。我非常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我真的就去了。去台后我选择了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工作,那是在1982年到1985年间。有很多非常珍贵的中国古代藏品,比如我对中国的版画有兴趣,我要了解陈洪绶的版画,他的学生翻刻他的很多版画就藏在那里。那段日子我不光更好地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有了很多提高,也对当代的中国艺术产生了兴趣。经过那3年的学习后,虽然我回到法国工作了,但对中国的兴趣反而越来越浓了。几年后我开始频繁地前往中国,并在北京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经历使我认识了很多中国当代的艺术家和研究者。我也从刚开始的中国古代版画研究,逐渐扩大到研究中国的绘画、雕塑、民俗等多个领域,近20年来我研究的是当代与近代的中国艺术。

记者:中国的艺术圈最初知道您,是因为您作为一个外国的策屡人将中国的艺术家大力推广到海外。请谈谈您策划这些展览的理念,您又是如何选择艺术家的?

柯孟德:3年前我在法国巴黎策划举办过一场叫“中国近代百年绘画展”的展览,展出了中国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丰子恺、潘玉良以及走过20、21世纪的40位中国艺术家的97件作品。意外的是,不光徐悲鸿和潘玉良他们的作品法国人喜欢,现代的艺术家李锡奇、萧勤、陈庭诗的作品当时的反响也很热烈。那是第一次在法国如此全面、大规模地介绍中国的艺术家,法国人吃惊地发现中国艺术家风格的多元性。后来,我想我要有意识地继续向法国介绍中国艺术的多元化,介绍不同风格的中国艺术家,甚至是那些很前卫的艺术家。现在我所选择的艺术家很多,但风格与特点各不相同。另外我对创新也很看重,因为我们不是一个生活在明朝的人,我们需要贴近当下。这是我选择艺术家的理念。

记者:您与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关系甚好,您觉得同西方艺术家相比他们有什么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吗?

柯孟德:我现在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古代艺术的关系,我发现中国很多当代艺术家是因为了解古代艺术,才能创作出风格尖锐、富于现代的作品。这是中国艺术家不同于西方艺术家的一点。中国有很多很前卫的艺术家,当你到他们家里会发现他们有很多古代的器物,他们同时还是收藏家。我认识曾梵志20多年了,我最近去拜访他,看到他家里收藏有很多东西,很多是东方古典的东西,而他的作品却是很具有艺术表现力、冲击力的,风格很现代的,我觉得中国当代的艺术家非常懂得“古为今用”。

记者:您会收藏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吗?平日刻意收藏吗?

柯孟德:我不是收藏家,因为我在法国的博物馆工作。西方有一个观点,在博物馆工作就不应该搞收藏,要避免误会。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我在中国认识很多艺术家,我也写过很多评论他们的文章,那时他们会馈赠我一些作品。我现在的藏品有欧洲的也有中国的,至少有几百件,来源多是如此。品类有素描、绘画、雕塑、版画等,但主要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记者:您很喜欢这些作品吗?

柯孟德:是的,我不是谁送我一件作品我都会要,我是有所选择的。遇到不喜欢的作品,即使有艺术家要送给我,我会有礼貌地拒绝他。我明白接受了这些作品,我会在以后天天看到它们,所以一定是我喜欢的作品我才会收藏。我坚持这个理念,只收藏那些能让我记住、喜欢的艺术品。

记者:中国当代画家中您更倾心于谁的作品?中国油画的发展时间不长,您认为当代谁的作品更为优秀?

柯孟德:我不说谁的作品好或谁的作品不好,我只回答你我欣赏谁的作品。任何一个艺术家他们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都会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但是要想做到作品吸引人是另一回事。中国画家刘小东,我们相识30年,我一直欣赏他的艺术作品,因为他很清楚一个人要在创作时把别人的风格变成自己的风格。有一些时期他的油画我认为受到苏联油画的影响,题材有农民、百姓等,可后来我观察他,发现他越来越有自己的风格与自己的特色了,现在你看到他的作品绝不会以为是别的艺术家的作品,他的作品个性是很明显的。另外,如果我们注意品味李新建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他有着新的感悟和狂热的激情。他画作上的人物有时以最简单的装备攀岩,以肢体语言与苍穹对话、以的躯体暴露于冰雪覆盖的山峰之巅,疯狂举动下是他想表达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挑战自我的创作思想。我欣赏中国这些有浓郁个人作品风格的艺术家。

记者:这次您受2012西洋古董·艺术品博览会之邀,就“是否中国和西方藏家对自己的藏品文物有不同的欣赏方式”作主题演讲,在您看来,中西方藏家在欣赏艺术品时有哪些不同点?

柯孟德:中西方两个社会不同,欣赏、分析的角度也不一样。一个很大的区别是:西方人欣赏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是看他的风格与表达,大部分收藏家收藏东西是由喜欢不喜欢、欣赏不欣赏这样的角度开始的。就像我刚说到的,我不喜欢你的作品时,艺术家也就不一定要送给我他的作品。可是中国的收藏家太重视“知名度”这三个字,在意作者的名气大不大。我认为真正的收藏家不一定只注意到一件作品它现在的价格,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内涵才是值得关注的。当你在意了艺术品本身,当你买了这件作品后,它带给你的快乐与艺术的享受是真切的。

记者:本次西洋古董·艺术品展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个风向标,标志着西方艺术品与古董对中国市场的全面进入与深度推广,您对这届展会怎么看?

柯孟德:西安曾是古代中国的首都,也是世界的文明古都。现在西安又举办这样的展会,我觉得举办这样活动的人非常有眼光,他们—方面知道人们新的兴趣所在,另—方面也考虑到了如何让中国藏家更好地接受这些藏品。我看到他们在展馆搭建和组织沙龙等活动上都下了功夫。我听说还要办第二届这样的展会,我希望他们在下一届展会上可以邀请到一些欧洲的收藏世家来,因为那些藏家从小就见过文艺复兴、中世纪和侣世纪的作品,藏品高端,当他们的藏品来参展时,不仅这个展会的质量会提高许多,也会有更多的中国藏家对西方的古董艺术品能产生兴趣。

记者:您认为中国藏家会像接受自己国家的古瓷器、青铜器那样接受西洋古董艺术品吗?

柯孟德:现在不是中国人能不能接受的问题,而是已经接受了。十几年前,我有很多中国的朋友就专门到法国买他们喜欢的古董艺术品,然后寄回中国去。十几年过去了,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我认为,要想让中国人更快地接受西方的古董艺术品,除了要有人组织这样的展会外,还要有报纸、杂志、电视台作有关的专题内容推介才行。

记者:最后,对于想介入西洋古董艺术品收藏的中国藏家,您有什么建议?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篇10

关键字:梵・高;欣赏;感悟

当你问起梵・高,学生们会说:“他的画非常非常值钱!”“他是个神经病!”……除此之外,再无高见。当问及“你喜欢梵・高的作品吗?”“不喜欢!”“你喜欢梵・高吗?”“不喜欢!”

高中美术鉴赏课本、湘教版美术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接下来,就让我带着学生一起尝试追寻一下梵・高的视线吧。带学生去真正认识梵・高,理解梵・高,解读他的作品,认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与价值。

为了尽量不让学生有抵触和压力,积极去思考我提出的问题,我决定先创设一个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所以在课的开始,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MV,内容是梵・高的系列作品,背景音乐是梁博的《花火》。播放前问一问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幅作品?最喜欢哪一幅?看完后独立思考,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最后师生共同点评,重在鼓励学生的各种个性化见解。

具体到某一幅作品的欣赏:《星空》,先请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所经历过的许多个夜晚,然后尝试口头描绘出印象最深的夜晚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黑夜是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然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无数个夜晚中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夜被我们记住?这样的夜你有着怎样的心绪?如果让你尝试画出来,你会怎么画?

展示表现夜晚的照片和作品。学生欣赏、感悟、比较。在比较中欣赏,最终停留在两幅作品上:梵・高的《星空》,金农的《月华图》。列表,总结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都表现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不同点:从材质、构图、笔触、色彩、意境等几个方面加以归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观赏一幅美术作品,其实是在探究艺术家的个人主观因素,也就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两位艺术家处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的生活际遇,造成了他们的表现方法和不同的感受和表现。这时候让学生去了解一下梵・高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他的人生经历和他异于常人的观察力表现力有没有联系呢。他在恍惚之中是不是发现了我们常人难以发现的美?

再去看看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向日葵》,展示向日葵的照片和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让学生找出梵・高的,强调梵・高独特的艺术语言。体验画家的情感,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画家满怀炽热的激情,对他来说,任何一种颜色都不如黄色,黄颜色被看作是友谊的象征,黄色也体现了太阳的壮丽。这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颂歌。画中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像燃烧的火焰,总之正如凡高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继续欣赏法国南部奥维村的图片,介绍:这里曾经是印象派的摇篮,有很多印象派的大师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比如塞尚、毕沙罗还有梵・高。梵・高的故居,梵・高曾经画过的教堂,梵・高的最后70天在这里度过。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他对事物对生活的感受和看法,梵・高也一样,用他的画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感受。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体验梵・高的烦躁、无奈、贫困和绝望,得不到承认和越来越严重的精神疾病,以至于最后的自杀。他死后他的画成了收藏家们追逐的目标,价格也一路攀升,可惜他在世的时候没有看到自己的成功。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去法国旅游,不妨去这个小村走一走。

提问:“同学们喜欢学习吗?”绝大多数学生会回答:“不喜欢!”“你们努力学习是为什么?”“为了上名牌大学!”“为了找个好工作!”“为了父母老师的期望!”“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好!”……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间接的,若是以学习为乐,就是学霸级的学生了。梵・高就是一个以画画为乐趣的人,强调指出,梵・高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不为世俗而改变与动摇,这是他可贵之处。他完全可以按照世俗的要求画画,以赚取更好的生活,但是他没有,他坚持着创新和自我,哪怕最后走投无路都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