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28 08:43:19

网络犯罪调查报告

网络犯罪调查报告篇1

诺顿在研究报告中首次计算出全球因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每年达1140亿美元。此外,据接受调查的受害者表示,因处理网络犯罪问题而浪费的时间价值是2740亿。将这两项加总后,网络犯罪让全球每年损失388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大麻、可卡因和海洛因全球黑市的交易总额(2880亿美元)。而在中国,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40亿人民币(250亿美元),同时,处理网络犯罪浪费的时间价值为3720亿人民币(567亿美元)。从网络犯罪受害者人数来看,中国地区的网络犯罪相较于全球可能更加恶劣:去年,全球有4.31亿成人遭受过网络犯罪的侵害,这其中就有差不多一半的受害者(1.96亿人)在中国。

报告还进一步指出,超过三分之二的在线成人(69%)曾遭遇过网络犯罪的侵害。每秒钟就有14个成人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每天有百万余人遭受网络犯罪的侵害。手机网络犯罪更越发严重,有10%的在线成人遭遇过手机网络犯罪。针对手机操作系统的新漏洞数有所增加,从2009年的115个上升到2010年的163个。事实上,赛门铁克互联网安全威胁报告第16期称,2010年的手机漏洞比2009年增长42%,这一迹象表明,网络罪犯开始将精力重点放在移动领域上。除了移动设备面临的威胁,社交网络的流行和防护功能的缺乏,可能也是网络犯罪受害者人数增加的原因。

易受害人群特点和常见网络犯罪类型

该研究报告指出,年龄介于18到31岁之间的男性,如果有使用手机访问互联网,更有可能遭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在这个群体中,五分之四(80%)曾遭受过网络犯罪的侵害。

纵观全球,最常见也是最能防范的网络犯罪类型是电脑病毒或恶意软件,54%的调查对象称,他们曾遭遇过此类网络犯罪的侵害。在线欺诈(11%)和网页仿冒消息(10%)紧跟病毒之后。今年年初,赛门铁克互联网安全威胁报告第16期便指出,发现了2.86多亿恶意软件的独特变种,相比2009年报告的2.4亿增长了19%。

采取预防网络犯罪措施,知与行的巨大脱节

赛门铁克公司中国安全运营总监白帆说道,“人们对网络犯罪威胁的认知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网络犯罪之猖獗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过去的12个月中,接受调查的成人遭遇网络犯罪侵害的人数是遭受现实犯罪侵害的三倍,然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认为,在未来一年里,他们更容易遭受的是网络犯罪,而不是现实世界犯罪。”

网络犯罪调查报告篇2

[论文关键词]网络经济犯罪;案件;侦查

一、网络经济犯罪案件特点

网络经济犯罪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为犯罪工具或以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网络系统为侵害攻击对象,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侵犯国家、集体及他人财产所有权,情节严重,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广泛应用,涉网经济犯罪往往涉案金额更加巨大,危害后果更加严重,且手段日益隐蔽,这些特点均给侦查工作带来了更巨大的挑战。

(一)作案技术智能化

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犯罪,嫌疑人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才能实施,他们中间一部分是掌握高端计算机技术的专业技术研究人员或对计算机有特殊兴趣并掌握网络应用技术的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智商,既熟悉互联网及其功能和应用技巧,又对计算机及网络的缺陷与漏洞有所了解。因此,网络犯罪的主体可谓是集技术化与专业化于一身的。在美国财政部公布的金融业39起网络犯罪案件中,计算机人员占70.5%;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厅报告统计,在网络犯罪中,计算机专业人员约占55.5%。

(二)作案方式的抽象化

网络经济犯罪实际上是使用网络技术,以数字化的形式实施犯罪,网络经济犯罪的抽象性是指犯罪本身是发生和存在于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与空间中,其记录信息与数据的载体是相对抽象的电磁信号。网络经济犯罪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犯罪,“信息”被纳入到犯罪对象之中。对于信息来说,它们之间的传递往往借以有形的媒介,如纸张、光碟、影片、录像带等。而虚拟空间内的信息则基本额上不借助于上述媒介,而是完全被数字化了。信息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据,这样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数字化的信息容易被编辑、修改、操作而不易被察觉,因而使得在虚拟空间内实施的犯罪难以侦破,而犯罪的方式也被抽象化了。

(三)作案行为的隐蔽性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网络经济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一方面,网络经济犯罪没有固定的作案时间、地点、人员等客观条件限制,嫌疑人往往是利用网络的操作,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有的删除、修改、增加、干扰、制造、传播各种数据信息,使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转,有的借助通讯工具对网络系统传输特殊的信息和指令,破坏信息系统,这些工作只要点一点鼠标或打几下键盘或借助手机或电话等就能完成,非常隐蔽不易被人察觉。而且,犯罪行为人通常是在异地通过远程控制操纵向多个目标进行攻击,或者利用网络技术将真实的地址信息隐藏起来,这些都让受害者难以看出来,即使是有的被害人觉察出自己可能是上当受骗了,也往往因为犯罪分子在网上留下的都是虚假的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而很难被追查到而放弃追究,这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作案的嚣张气焰。

(四)作案手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任何犯罪都有其一般特征以及较为固定或者常用的作案手法,就像罪犯在犯罪现场总会留下脚印、指纹、毛发等等痕迹,这使得执法机关的破案总是有一定的章法可循。然而,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作案手法几乎囊括所有的传统犯罪手段,而且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又没有任何犯罪现场可以寻找。网络经济犯罪一般都是经过一段时间段预谋后完成的,行为人通常都要经过周密的设计和安排,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并且是在避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从事高智能犯罪活动。在犯罪实施的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数阶段、步骤逐步实施才能达到犯罪目的,这就使案件更具复杂性。例如在全国首例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系统盗用银行客户巨款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秦某就是事先经过预谋,将自己的作案过程分成了多个步骤进行,一是为了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而制造假身份证;二是窃取他人的信用卡号码;三是解决网上购物收货问题。只有犯罪嫌疑人经过种种周密设计的,繁琐的准备工作后,才能满足其实施犯罪的基本条件,也才能达到其犯罪的预期目的。

(五)案件往往具有涉众性,迷惑性强

近年来,基于传统形式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等经济犯罪逐渐呈现出以互联网络为途径的涉众涉稳型特点。而且,网络经济犯罪案件往往披上了网络的外衣后,显得扑朔迷离,迷惑性极强,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吸引着更多不明就里的受害人。例如,“世界通”网络传销犯罪案件就兼具了以上的特点。

2011年3月29日,镇江市京口区法院对“世界通”传销案进行公开宣判,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判处主犯施永兵有期徒刑九年。2007年1月,施永兵在香港注册成立“世界通”公司,并先后招募强某、傅某等人加入“世界通”公司。他们谎称“LINK-WORLD”软件是由美国投资公司加盟开发的高科技产品,以点击广告赚钱是引入广告商共同承担经营成本等作虚假宣传。公司设计了“协同分销制”的营销模式,将商分为6个级别,规定至少一次性购买5张该软件卡,交纳人民币4496元才能成为商。商则根据直接发展下线的数量及售卡总量晋升级别,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从而刺激商不断发展下线,引诱他人参加。实际上,“世界通”公司发送的广告均为无主广告或免费试播广告,未取得任何广告收入,广告回馈款源于后加入商购买软件卡的款项,系典型的组织、领导传销犯罪活动。2007年11月至2009年6月间,施永兵等人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展各级“世界通”商13.5万余人,销售软件卡480余万张,涉案金额十亿余元。

二、网络经济犯罪案件侦查要点

(一)综合运用侦查措施

网络经济犯罪的侦查措施有以下特点:常规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侦查技术措施贯穿于侦查过程的始终,如系统恢复和数据辨认、数据窃听、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是破获网络经济犯罪的重要措施;讲究技术手段和侦查策略的灵活运用。侦查主体与犯罪嫌疑人之间进行的是技术、智慧、心理甚至意志力的较量,侦查必须讲究策略。在网络经济犯罪案件侦查过程中,可运用以下措施:

1.利用隐蔽力量

为了有效打击网络经济犯罪,应在上网的人群中物色对象,并把它们物建为秘密力量。这些秘密力量同样可分为控制秘密力量和专案秘密力量。建立秘密力量的方法与在物理空间里建立秘密力量的方法相同。当发现网络经济犯罪时,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控制秘密力量获取情报,另一方面可以动用专案秘密力量发现线索。

2.监控追踪

对于作案人在案发以后仍不断侵扰网络系统的案件,在做好重要数据隔离保护的前提下,采取“外松内紧”的方式,利用先进的工具,借助监视系统,监视犯罪嫌疑人的行踪。有的还可以设置“陷阱”,守候非法访问者自投罗网;有时还可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下,在网络上进行跟踪、追查作案人。如,韩国网络犯罪应对中心设立了专门的举报电话并通过自己的网站接受被害人的举报。接到举报后,这个中心的经过通过内部搜索系统进行监视追踪调查,直到把罪犯捉拿归案,或采取防范措施,防止恶性电脑事故的发生。

(二)对犯罪现场进行“特殊勘查”

现场勘查本身应当是侦查措施的一种,但由于网络经济犯罪案件的现场有别于其他传统犯罪,它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现场,而存在于这个虚拟现场中的证据形式也不同于一般案件,多以电子证据的形式存在着。因此对于网络经济犯罪案件,其现场勘查的步骤和要领与其他经济犯罪案件大相径庭,笔者在这里将其称为特殊的“现场勘查”并将其作为单独的一项侦查措施,进行剖析。

网络经济犯罪现场是指存在和发生网络经济犯罪行为或与之关联的场所和地点,可能是有形场所,如机房、附属工作间、终端室、计算机通信线路、存放信息的场所,也可能是不可见场所,如电磁辐射区等。由于网络犯罪和计算机技术相关,要求从事现场勘查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否则会忽视、甚至毁坏犯罪证据,使侦查工作陷入被动。美国就曾出现过办案警察不知道怎样备份运行中机器的信息,只好扣押计算机拆卸后送往技术中心提取证据,结果导致信息资料全部丢失的事例。

(三)追查资金流向

网络经济犯罪中嫌疑人与受害人之间的资金往来一般不是面对面的交易,而是采用网上银行等媒介进行的。例如在网络合同诈骗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与受害人签订合同后,通常会提供给被害人一个网上银行账户或者信用卡号码以便交易。侦查人员在取得账号后,可以以此为线索进行侦查,通过该账号所在开户行取得开户人的基本信息。若作案人以假身份证在银行开户,可以调取其相关的取款录像进行分析,也可以商请银行部门对该账户进行实时监控,在作案人取款时将其抓获。通过银行或邮局汇款方式收取资金的,可以通过对收款账户、收款人进行调查,寻找嫌疑人的线索。如,2009年山东省即墨市侦破了一起网络合同诈骗案。犯罪嫌疑人黄某某等三人以非法获利为目的,通过盗用他人的网络系统,冒用“某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名义,使用假名,在互联网上二手汽车销售信息。即墨市民杨某与该三人取得联系后,通过互联网和电话签订购车合同。当杨某将30.3万元购车款汇入指定的银行账户后,犯罪嫌疑人中断了一切联系,购车款被取走。侦查人员经过前期的大量工作,在锁定嫌疑人作案区域后,赶赴昆明,到所有涉案银行将犯罪嫌疑人提取赃款的监控录像予以全面的拷贝,并从录像中截取图,最终筛选出最为清晰的嫌疑人照片,确定出提取赃款的嫌疑人系一年轻女子,同时掌握了该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和穿戴饰品。从这一女子入手,最终突破了全案。

网络犯罪调查报告篇3

网络犯罪呈现多样化

根据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报告称,当前网络犯罪每年给全球带来高达44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报告称,全球主要的经济体所承受的经济损失也最高。例如,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每年的合计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

在这44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中,与个人信息相关的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如信用卡信息被盗取。在美国,约4000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5%)遭遇过个人信息被黑客窃取。一些大型的网络犯罪事件曾使土耳其约5400万人受到影响,在德国有1600万人受影响,而中国有2000多万人受影响。

该中心高级研究员吉姆 ・ 刘易斯称,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日益提升的国际合作已经初见成效。例如,美国司法部不久前曾宣布,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与多国警方连手破获感染数百万台电脑并获利数百万美元的超级电脑病毒Gameover Zeus,并对该网络管理员提讼。

而近日在欧安组织召开的“网络犯罪及洗钱”国际论坛上,欧安组织驻比什凯克中心负责人约翰 ・ 麦格雷戈也表示,“当前网络犯罪对全球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仅在过去一年当中,就有近3亿人的个人信息被盗。打击网络犯罪和洗白通过非法途径所得收入,是每个国家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和金融体系完整的不可分割一部分”。

如今,网络犯罪呈现出多样化的走势,不法分子不仅在全球范围生产出来超过1.4亿个恶意程序,每天新增的恶意程序更达到22万个。而且随着黑客工具和攻击服务的“商品化”,不法份子的攻击成本更低,但对企业的伤害却是越来越严重。另外,“金钱至上”的黑客会参与到网络诈骗、地下洗钱、商业性DDoS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和专利资料窃取,甚至在不知内情时被恐怖组织所驱使。

对此,国际刑警组织数字犯罪中心部长Sanjay Virmani表示,网络犯罪服务已经打上了价格标签,从低至几美分的垃圾邮件到数万元的订制化犯罪软件。全球每年因网络犯罪的受害者达到3.78亿名、导致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国际刑警组织打击网络犯罪能力不仅来自于技术和组织本身,全球联手将是消除这种不公平、位置倒转的有效方法。

全球联手打击网络犯罪

Sanjay Virmani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件,2012年12月,黑客攻击了一个借记卡服务器,在20个国家从4500台ATM机上取出了500万美元,之后同样的犯罪集团又侵入了另外一个服务器系统,并且在第二家中东银行的25家分行取出了4000万美元。这些犯罪分子从26个国家的大量银行取款机中取出了大量现金,之后将这些钱通过购买奢侈品还有跑车的方式进行洗钱。他们的犯罪活动主要分为三个层级,首先是取钱者从26个不同国家的数千个ATM机上取钱;第二是黑客,由他们窃取银行卡信息;第三个是黑社会老大进行总体构想。案件发生后警方花了很大精力查找这些犯罪嫌疑人,并请全球的警察进行搜捕。至今只逮捕了位于5个国家的5个嫌疑人。所以这样的网络犯罪罪犯获利是非常丰厚的,并且风险也较低。

“根据网络安全公司的调查,2013年每秒钟有12个人受到网络犯罪的侵害,平均来讲会使每个人损失300美元,而企业则会受到100多次网络侵害,并且使企业损失1160万美元。但总的来说因此对经济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是无法用数量来衡量的。”

Sanjay Virmani认为之所以网络犯罪越来越难以应对,是因为网络犯罪是不断扩展的,它可以超过国界和司法管辖区的限制。而且网络犯罪在不断进化当中,也就是说犯罪分子的运作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改变,几乎没有时间滞后效应。“并且网络犯罪几乎无处不在,一个普通人可以很快掌握相关工具成为一个网络罪犯。现在甚至轻点鼠标就可以谋杀一个人,因为医疗器械也是和互联网联网的。”

网络犯罪以前只存在于二维世界里,而且只存在于电脑屏幕上。而现在网络犯罪却无处不再,成为困扰三维世界的问题,甚至可以和现实的物理犯罪结合在一起,和机器人、三维打印等高科技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网络犯罪要求警方有很强的技术能力才能进行侦查和防范,各国的警方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这对于执法部门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国际刑警组织希望为190个成员国提供服务,并和这些成员国合作打击网络犯罪,同时协调执法行动。

网络犯罪调查报告篇4

嫌疑人成受害者

日本在人权、版权和网络领域有很多看起来格外严厉的法律条文,其中就包括只要在互联网上写下了“杀人预告”,就可能会被送到检察机关的内容。不过,对于那些因电脑感染病毒而被动做出违法行为的网民来说,如果仅仅根据表面现象判其有罪,那么对于警方打击网络犯罪这一新型犯罪的手段来说就是一种讽刺。因为,许多网民是因为黑客通过远程控制使木马病毒侵入其电脑而恶意言论或虚假信息使自己成为“罪犯”的,检察机关在无法查找到确凿证据证明电脑主人有罪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定罪,会造成“冤案”。

自2012年7月开始,日本大阪、东京和三重县相继出现网上恐怖信息。

7月29日晚9点45分,犯罪嫌疑人在大阪市政府的主页上了“8月上旬将在大阪市内日本桥无差别刺杀并最后自杀”的恐怖留言,大阪警方随即展开搜索,发现留言的无线IP的户名是北村真哄。北村真哄是日本一位资深的动画演出家,除了在《机动战士高达00》中出演外,还演过(《Tiger&Bunny》《游戏王》《狼雨》和《GUN XSWORD》等动画片。

此前的2008年和2012年,在秋叶原和大阪分别出现过无差别杀人事件。在2012年6月大阪的杀人事件中,“Nitro+”的音乐制作人南野信吾不幸中枪,引发社会骚动。因此,日本警方对于这类犯罪事件非常敏感。在发现具体的lP地址后,大阪警方于8月26日逮捕了42岁的北村真咲,理由是北村真哄在网上无差别杀人的威胁信息,妨碍了公务员和警察的工作。9月14日,检方以北村涉嫌对警察、消防和企业进行恶意骚扰对北村予以。不过,北村真哄坚称自己是无辜的。日本警视厅和大阪警察局通过联合调查发现,2012年8月,北村的IP地址也因向日本航空公司“我在飞机上安装了炸弹”的假消息而令飞往纽约的班机中途返航。联系这一事件,警方怀疑可能是北村的电脑感染了一种难以被发觉的新型电脑病毒,被其他人冒用其lP地址散布恐怖消息。警方在重点对北村的电脑进行检查时发现北村的电脑确实中了木马病毒。9月21日,警方将北村释放,检察机关同时也撤销。

其实,北村并非“冤案”受害第一人。2012年9月10日,三重县警方发现某IP地址在互联网上“炸毁伊势神宫”的留言,14日该IP又在网上行动预告,称“本月3日长假时一定会引爆安放在伊势神宫的炸弹,并且杀死神父、修女和香客”,一时令日本社会感到不安。警方迅速行动,对该IP地址进行全面搜索,并且很快锁定了嫌疑人。

三重县警方通过搜索IP,发现此信息出自一位28岁无职男子的电脑。13日,在入室调查该男子的电脑之后警方确认了恶意留言正是从他的电脑中散发出去的。14日,警方将该男子逮捕。不过,该男子大喊冤枉,其父亲也向警方表示自己的儿子没有做这样的事。警方随后对其电脑内的电子邮件进行复原,才发现原来是电子邮件被一种新型病毒感染,是别人通过其IP发出的恶意信息。于是,警方于21日向该男子道歉并将其释放。

该男子电脑中感染的病毒与北村电脑中的病毒一样,其隐蔽性非常强。据警方调查的结果称,北村与年轻男子的电脑所中病毒属于同一种病毒,只是文件容量不同。年轻男子的电脑在中毒后运行缓慢,似乎电脑被人操纵,而北村的电脑在中毒后并未出现异常。据称,目前警方对此种新型病毒是如何感染电脑的还没有搞清楚。至于该男子与北村的“冤案”,民众要求警方在逮捕嫌疑人之前最好进行慎重调查。

熟知网络犯罪的甲南大学法律系研究生院教授园田寿说:“虽然我们知道会出现个人电脑被第三者通过病毒进行远程操纵的情况,但难以锁定真正的犯罪嫌疑人,因此被害人很可能被当成真正的罪犯。今后,警方应该在对嫌疑人实施逮捕时态度慎重。市民也不要随意打开可疑邮件,最好通过安装杀毒软件等方法来防止病毒入侵。”

网络犯罪频发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2012年日本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刚上任不久,日本警察厅和国家公安委员会接二连三收到要杀害他的电子邮件。在经过半个月调查后,东京警方连续抓错4人,且至今未找全发送邮件的电脑。

据参与搜查工作的相关人员介绍,电子邮件是从10月上中旬收到的,共有42封。邮件的内容几乎相同,除了“要杀死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外,还有“因为是用别的电脑做跳板,所以绝对不会被发现的”等暗示远程控制的内容以及“你们别想抓住我”等挑衅警方的内容。此外,邮件中还有“给你们一些提示吧”等内容,并列出了一些日语的密码和数字排列。另外,从10月1日至17日,自民党官方网站也收到15封内容一样的邮件,加上30-31日警察厅增加的威胁邮件,通过同一服务器发送威胁安倍人身安全的电子邮件数量超过了65封。除了威胁安倍的电子邮件外,该电脑还通过博客了“杀小孩”等危险信息。

东京警视厅认为,所有威胁邮件都出自一人之手。

这些威胁邮件使用日本国内的同一家网络公司提供的网络发送。到目前为止,东京警视厅通过进一步分析网络公司的通讯记录,只找到了一部分发送邮件的电脑。11月1日,东京警视厅搜查一科扣押了一名20岁男性及其父母使用的5台电脑并对这些电脑进行数据分析,证明信息是从这些电脑中发送出去的。于是警方关闭了这5台电脑,之后再没有出现类似邮件。不过,警方通过调查称此3人并未发送过威胁邮件,怀疑可能是电脑中毒被他人远程操控。

通过远程操控使互联网用户感染病毒以及针对智能手机账号盗取用户信息的网络犯罪行为,使得利用网络服务器的犯罪案件不断出现,严重危及网络安全。据日本警察厅称,2010年日本街头抢劫案件约为66万件,比前一年减少84%,连续10年呈下降趋势。一位警察厅干部称:“犯罪行为可能从现实空间转向网络虚拟空间。”

这种向警方挑衅的异常事件令所有调查人员倍感头痛,无法找到真正的嫌疑人,警方只有忍气吞声。从抓错人这点上看,日本警方在应对迅速增加的网络犯罪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面对这种状况,东京警视厅与专门研究电脑病毒的民间组织“网络安全”公司开始展开联合调查。2012年10月23日,东京警视厅、专家和技术人员首次召开了病毒犯罪对策研讨会,与会者表示今后将共同讨论防止和打击电脑病毒犯罪的对策。东京警视厅负责人说:“民间组织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希望它们能够迅速弥补警方在调查方面的不足。”

由于真正的罪犯是通过国外多个服务器,利用一种可以匿名交流的软件“Tor”来恐怖信息,因此难以追踪其具体的IP地址。警方负责搜查的官员也称“或许无法锁定真正的犯罪嫌疑人”。不过,参加此次病毒犯罪对策研讨会的趋势科技公司(trendmicro)和迈克菲公司(McAfee)等网络安全公司在日本国外与美国联邦调查局等机构签署了联合调查的协议,通过这些公司或许能够查找到真正的罪犯。东京警视厅干部对于官民合作抱以希望,他说:“希望集众家所长找出真正的罪犯。”同时,东京警视厅搜查一科也于11月12日派遣5名调查人员到美国展开调查。鉴于黑客可能通过德国等欧洲国家进行远程病毒控制的情况,东京警视厅还将向欧洲派遣调查人员。

在警方开始行动的同时,日本政府也呼吁互联网用户自身也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网络安全。专业生产杀毒软件的趋势科技公司网络共享科科长多贺谷一央说:“日本的网络犯罪主要通过诈骗付费欺诈和虚假杀毒软件对用户造成伤害。诈骗付费指的是用户通过点击链接感染电脑病毒。这种病毒多见于。虚假杀毒软件犯罪指的是引诱用户安装杀毒软件骗取手续费并盗取个人信息的行为。”

对于这些常见的网络犯罪,多贺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例如,从正规渠道购买杀毒软件并经常更新、不要轻易打开从陌生地址发来的电子邮件中的附件、不要点击可以匿名发表留言的网站上的链接和在网购时使用那些设定了最低限额的信用卡等。

打击网络犯罪对策

据《产经新闻》等媒体报道,日本总务省从3年前开始拿出10亿多日元的预算来开发一种自动识别软件,以自动检测出类似网上杀人预告或“莲根”(手枪)、“豆”(子弹)等暗示武器交易的犯罪信息,并及时通知网络运营商。这种自动通知软件名叫“预告.in”,今年总务省还将向此项研究投入数亿日元。据称,这种软件可以将暗示语言数据化,具有通过“自然语言技术”来对电子邮件的全部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具有犯罪成分的功能。尽管全部预算和开发时间没有具体规定,但总务省称此软件“可以省去用人力去检测网络并从中机械地抽取违法或有害信息的环节,使断案效率迅速提高”。

由于罪犯是通过多个国家的服务器进行恶意信息散播,其隐蔽性非常强,警方对于攻击者的动机以及如何追踪真正的发信人显得束手无策。大阪府警察局负责搜查的人员摇着头说:“我们到现在也不明白罪犯为何要这样做。”通常情况下,利用他人电脑进行的远程控制犯罪几乎都是从网银中获得非法资金,但此次攻击者却并未表现出这种欲望。

据警方称,此次让北村等人的电脑中毒的是一种叫“特洛伊木马”的病毒,文件名为“iesys.exe”。用户打开这种文件,电脑就会中毒,操纵者随时可以看到用户的键盘操作和浏览主页等情况,而且,罪犯还可以窃取用户的网上银行账号和密码。不过,大阪警方在对北村等人的电脑进行调查时发现,罪犯并未窃取他们的网银账号。因此警方认为,这名黑客或许以此来扰乱社会治安。

网络犯罪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金融机构 反洗钱 科技应对能力

一、当前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反洗钱工作机制缺位。我国现行的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基层行的反洗钱工作监督、检查机制都不很完善,在反洗钱内控制度落实上也有不到位的地方。首先,银行在客户尽职调查中制度落实不到位,对客户的调查仅限于一般情况,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等与反洗钱密切相关的信息调查有许多缺失。其次,反洗钱协调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一些客户提供的假身份证、假工商税务登记证,银行人员难以鉴别,也不能得到相关部门在鉴别这些假证方面的帮助和支持,难以获取真实完备的客户信息。此外,人民币和外币反洗钱缺乏信息互通和有效联动,工作相对独立,步调不一,不利于对跨境洗钱犯罪的全程跟踪。

2.反洗钱工作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由于金融机构还没有开发和建立一套反洗钱的软件和系统,尚未建成与支付清算系统对应的支付交易监测系统,不能对大额和可疑交易及时进行监测、记录,这给反洗钱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等新兴网络工具的发展,以及随之产生的多种网上支付方式以及在线媒介,使得利用网络洗钱的风险性较之传统洗钱大为减小,越来越多的网络洗钱出现了。由于我国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对网络洗钱的监控更未涉足。

3.一线员工识别分析可疑交易的能力较弱。一线金融人员甄别和分析可疑交易的能力明显不足,我们缺乏高素质的反洗钱工作人员。从整体上说我国对金融业工作人员的反洗钱教育还不够深入,金融工作人员反洗钱意识缺乏,法制观念和政策水平低,不熟悉与其业务相关的金融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缺少良好的经验积累,其综合素质同当前的反洗钱工作现实需要还有相当的差距。

二、有效提高打击洗钱犯罪科技应对能力

国际反洗钱经验证明,改善金融机构反洗钱的技术条件是打击洗钱犯罪的有力保障,针对当前洗钱犯罪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动向,我国应大力提高对洗钱犯罪的科技应对能力。

1.健全金融机构反洗钱协调机制。金融监管部门要督促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职责,监管机构通过执法检查,不仅可以发现金融机构执行政策规定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对政策本身进行审视,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反洗钱措施,加大对大额外汇收付和无交易背景的大额人民币支付的监测,完善收支预警系统,提高监测的灵敏性。此外,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好反洗钱内控制度和内部经营管理制度的关系,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反洗钱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要求,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做到与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并监督所管理的分支机构制定严格有效的反洗钱措施。

2.大力提高反洗钱的科技监控能力。关注可疑交易报告是发现洗钱线索的关键,根据我国《反洗钱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客户账户内所发生的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情况及时向有关监管机关报告。其中,大额交易报告是从定量方面界定交易信息报告的内容,凡是交易金额在规定限度以上的交易,不论是否可疑,都要报告。而可疑交易报告则是从定性方面界定了交易报告的内容,即针对金额、频率、流向、用途及性质等有异常情况的交易。这样可以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效率,并加强对网络银行、电子货币、银行卡等新兴业务的反洗钱监控。

网络犯罪调查报告篇6

互联网被定义为商务、政府和个人计算机在世界范围的电子通讯网络。二十世纪末,网络时代即将来临的预言已经满城风雨。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真正迈进了网络时代的门槛。

互联网最初是作为美国科学家相互通讯的方式而发展起来的。1969年初创于美国国防部。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资助该项目,以使研究人员试验计算机相互通讯的方法。他们的发明,th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最早只连接了4台独立的计算机,主要由科学家使用。20世纪70年代早期,其他国家开始加入ARPANET,不到10年,已经为全世界的研究人员、行政人员和学生所利用。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声称负责连结ARPANET的这些用户,1990年解体。不过其重组后的NSF Network(NSFNET)现在成为美国所有互联网通讯的技术骨干。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一般大众发现了这种新媒体的力量,互联网发展迅速,成为个人计算机用户电子通讯的大众化方式。其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电子邮件(E-mail)和在电子论坛发表文章,成为Usenet新闻组。90年代中期,万维网(WWW)的出现,使互联网更为普及。万维网是多媒体的界面,允许同时传输文本、图片、声音和图像,就是网页,类似杂志的界面。这些种类繁多的要素使互联网成为通讯和信息搜索的媒体。

网络人口的惊人增长成为20世纪40年代电视发明以来电子通讯领域最重大的变革。但是,这种新的通讯技术,突飞猛进,尚未规范,也带来很多法律问题。各国网络的广泛使用,网络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素质又参差不齐,网络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工具、犯罪场所和犯罪对象。网络犯罪,向整个社会施加着压力。据统计,1998年美国FBI调查的侵入计算机事件共547件,结案399件;1999年,则调查了1154件,结案912件。一年之间,翻了一番。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网络色情泛滥成灾,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软件、影视、唱片的著作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商家损失之大无可估计;网络商务备受诈欺的困扰,有的信用卡被盗刷,有的购买的商品石沉大海,有的发出商品却收不回货款;更有甚者,已经挑战计算机和网络几十年之久的黑客仍然是网络的潜在危险。根据台湾地区和日本国的统计资料,两地网络色情案件均占网络犯罪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至五十之间,为最多。其他所占比例较大的,依次为网络诈欺、贩卖非法物品、恐吓与勒索、非法侵入、侮辱与诽谤等。

结果,与网络相关的犯罪丛生。防治网络犯罪,已经成为犯罪学、刑法学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计算机犯罪专家唐·帕克说,将来,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特定的犯罪类型可能会不复存在,所有的经济犯罪都将是计算机犯罪,因为各种工商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英国苏格兰场的一位官员走得更远。他声称,"15年之后,几乎全部的犯罪都将有计算机参与其中。"计算机犯罪并不自今日始。在美国加州,检察官们十几年前就开始与硅谷的高科技犯罪作斗争,但到最近,计算机犯罪的重点和性质都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当美国司法部1991年9月建立专门对付计算机犯罪的机构时,它主要应付黑客的非法侵入问题。但新的犯罪,按照北伊利诺斯大学犯罪学教授吉姆·托马斯的说法,"不再像5年以前仅局限在小圈子里。"称其为"计算机犯罪","就好像把动用汽车抢劫银行称为'汽车犯罪'一样。"而计算机正迅速变得跟汽车一样普及。

二、 网络犯罪的类型

日本2000年计算机与网络犯罪的检举状况

2000年

1999年

增减

以计算机、计算机记录为对象的犯罪

44件

110件

66件

利用计算机进行诈欺

33件

98件

65件

损坏计算机等妨害业务

2件

7件

5件

非法制作和毁弃计算机记录

9件

5件

4件

利用网络的犯罪

484件

247件转贴于

237件

展示淫秽物品等

154件

147件

7件

儿童卖淫与儿童色情

121件

9件

112件

诈欺

53件

23件

30件

侵犯名誉

30件

12件

18件

违反著作权法

29件

21件

8件

其他

97件

35件

62件

非法侵入

31件

31件

合计

559件

357件

202件

(一) 网络色情和性骚扰

各国公众和立法更多地关注互联网的内容,特别是性展示材料、淫秽物品的传播,成为90年代的焦点,而个人和商务机构则发现了这种未经规范的派发和销售淫秽物品的方式。又由于淫秽网页的高点击率,吸引了部分广告商开发这些网页。

目前,色情网站大部分在WWW上,也就是以建立homepage网页,在网页上提供各种色情信息,而建好的网页则通过向各种搜索引擎登记,或者在BBS和电子论坛Forum上作广告,以及通过向电子邮件用户群发邮件,来达到吸引用户访问网站、浏览网页,从而接受其所提供的服务的目的。这些色情网站的内容主要包括:

1.张贴淫秽图片。也就是在网络上设置网站,或者在网络上利用开放式的Forum或者BBS张贴淫秽图片。有的色情网站则定期向“订户”发送系列免费图片。

2.贩卖淫秽图片、光盘、录像带。在网络上设置贩卖淫秽光盘或者录像带,或者在论坛和布告栏公布目录以及交易方式。

3.提供超链接色情网站。也就是目前网络上一些网站专门搜集色情网站,又加以分类整理,提供超链接,以是不特定的人员上网时链接至相关色情网站主页,观赏淫秽图片。

4.散布性交易信息。在网络上提供、散布卖淫信息,提供给不特定第三人进行性交易,或者从事卖淫活动。

Infoseek公司的一名前任主管Patrick. J. Naughton涉嫌在网络上引诱儿童而被洛杉矶警方逮捕。Naughton曾经负责Infoseek公司于迪斯尼公司所合作开设的GO Network网站。而迪斯尼公司一向以儿童为主要客户群,强调欢乐、亲切的形象。因此,该案使迪斯尼公司也大为尴尬。Naughton在网站上使用的昵称是“火热西雅图”(hotseattle),并且把自己描述成来自西雅图的33岁的男子,因公务关系经常到洛杉矶旅行。除了开会之外,闲暇之余喜欢接吻和性交......她上网是邂逅一位13岁的小女孩,并相约出来见面。当他依约到一个码头和小女孩见面时,才发现这个13岁的小女孩,原来是FBI的特工人员。他被捕后,警方在其笔记本计算机中发现一些裸体儿童的照片。他辩解说,不知道他的计算机里面为什么会有这些照片,并且他和这位“13岁小女孩”在网络上聊天是在一种幻想的情景下进行的,仅仅是一种角色扮演,他实际上推向对方可能是一位40岁的女人。1999年12月,陪审团判定Naughton有罪,而根据美国联邦法律,持有儿童淫秽照片,属于暴力犯罪之一,因此,Naughton遭到拘禁。

而在日本2000年12月9日破获的则是一起夫妇合谋通过互联网卖淫的案件。调查表明,夫妇俩(男35岁,女31岁)系名古屋市人,在以男女交际为主题的揭示板上刊登公告说,“我是名古屋市的少妇。可以在一宫立体交叉道附近约会,征求经济宽裕的漂亮男子”。又通过电子邮件给爱知县一宫市的五名公司职员说,“严守秘密,绝不外传,约会1至2小时,3万元即可”,“希望干脆利索的男人。严守秘密。金额3万元”等等,引诱他们嫖娼。为了避开警察,还要求人们出示身份证明书,指定在Love饭店附近的便利店等候。丈夫开车接送,妻子在饭店卖淫。在被逮捕前的5个月里,至少从100人身上获利300万元。经查,夫妇二人于1998年3月结婚。丈夫婚前由于欠款300万余元,1998年7月又从运输公司辞了职,妻子为了还债8月开始至年底就在风俗店打工。丈夫和她合谋,“如果用因特网,直接招揽客人的话就能存钱了。”丈夫1年半前开始筹划,用邮件招揽嫖客,接送妻子到饭店卖淫。

一般来说,多数渴望获取知识的女性进入网上聊天室里往往会有番可怕的经历,她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面对的却是污言秽语。根据美国广播公司的一项调查,网上聊天室多数都由男性主宰,而其中以青少年居多,他们都十分粗鲁。如果暴露了女性身份,就会遭到嘲弄和性骚扰。转贴于

英国心理学家保罗-泰勒分析了网上聊天的现状后指出,那里就象是狂野的西部,因为不安全的年轻人都想压倒对方,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他们拼命想要表现自己,有时不惜用满口的粗话来标榜自己。保罗认为,目前网上聊天的匿名状况助长了现在的混乱,因为在此掩护之下大家都可以不遵守社会传统和规定,尽情地发泻心中的不快,包括对女性实施语言上的性骚扰。

(二) 贩卖盗版光盘

因为个人计算机可以轻易地拷贝信息,包括软件、图片和书籍等,而且信息又很容易极快地传送到世界各地,这使著作权的保护更为困难。在网络上贩卖盗版光盘,其内容可能是各类计算机软件、图片、MP3、音乐CD或者影视VCD、DVD等等。同时,有的因为包含色情内容,也成为取缔的对象。

2000年3月15 日,日本冲绳县警方破获了该县第一起高科技犯罪,将某32岁的打工仔以违反著作权法的嫌疑逮捕。该嫌疑犯从1999年5月起,在揭示板上的“跳蚤市场”栏目刊登贩卖软件的广告。他在自己家里用4台计算机非法拷贝Office2000和各种设计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以市价10%的价格贩卖。1999年10月,著作权协会曾经在见到该广告后,以违法复制为由通报其注意。12月警方搜查其住宅,没收717枚复制软件的光盘。后又从购入者听取情况后,进一步进行了搜查。在全国约向700人贩卖,获利380万余元。

(三) 贩卖违禁物品、管制物品、人体器官

在网络上贩卖违禁物品、违禁药品、管制物品或者管制药品,比如枪支、毒品、春药等。

2000年10月12日,台湾警方破获一起利用网络跨国订购、走私大麻的案件。当月9日,台北市一邮局在验关时发现一包由美国旧金山邮寄到台北张姓男子的快件,其中夹寄了近300克大麻,也有少量新兴毒品“power”,其效力和“摇头丸”类似。经调查,该男子于当月2日上网向美国某知名网站订货,以刷卡付费方式购买大麻,以逃避警方的监视。

各国都发现过拍卖人体器官的网络广告。"活体肾,200万!""5万元卖骨髓。""出卖眼角膜。健康,视力1.5。真实,可靠。穷家为了穷孩子,紧急推出。"在互联网站"网易"的拍卖网页,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人体器官买卖信息。从传统的伦理道德看,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但是各国法律在这一方面还没有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

(四) 销售赃物

在网络上以低价出售或者高价拍卖盗窃、诈骗、抢劫等犯罪得来的赃物。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待售的货物,尤其是二手货,其中有一些可能就是犯罪所得的赃物。

2000年11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有两名盗贼窃取了美国总统大选时设在棕榈滩郡的投票机和选票,在拍卖网站ebay上公开拍卖,标价2000美元。

2000年9月,东京警方破获一起网上销赃案件,将私立高中2年级17岁的男生以盗窃罪的嫌疑紧急逮捕。该生于8月在新宿区人行道上,将停放在那儿装有防盗链锁的一辆山地车盗走,时价30万元。一个月后,被害者在网上看到了出售该自行车的广告,申请购买,同时报了警。

(五) 诈欺

和传统犯罪一样,网络犯罪中,诈欺也是造成损失较多、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种类型了。美国消费者联盟2000年11月公布的报告指出,美国消费者因为网络诈欺而损失的金额,1999年每人平均310美元,2000年增加到412美元。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杰罗姆·杰克逊在进行一番独创性的研究后,在《美国刑法评论》(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1994年春季号上报告了他对一个他称作"诈骗高手"的新犯罪团伙的调查结果。这些职业小偷通过伪造申请或电子偷窃获取信用卡,然后将它们在国际上流通,以骗取钱财。这些年轻人在贫困中长大,他们希望过上"好日子"。他们为自己的欺骗技巧而得意洋洋,甚至狂妄到觉得他们不会被抓住。的确,在杰克逊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的5年间,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被抓住。

另外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2000年10月31日公布的《扫荡网络诈欺报告》,互联网上存在10大类型的诈欺犯罪方法:

1.网络拍卖诈欺。包括出卖人要求消费者在网络上竞标,消费者在中标福快后,却收不到商品;消费者收到商品,但所得实物与拍卖是卖方所声称的商品相差很大;出卖人伪装其他消费者,一同参与竞标,借以哄抬最后中标价格;出卖人在消费者中标后,以其他理由要求加价。

2.网络服务诈欺。包括提供原本免费的服务而收取费用;支付在线或者网络服务的费用,却没有得到服务,或者得到不实服务。

3.信用卡诈欺。一种是针对消费者的欺诈,比如欺骗信用不佳的人申请信用卡。商家承诺消费者可以轻易获得信用卡,但在信用卡提供申请信用卡相关资料,并依约预付头期款后,却并没有收到信用卡,甚至因别人盗刷信用卡而产生负债。一种是针对商家的诈欺。这是目前美国所有报案的网络诈欺案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种。根据美国Meridien顾问公司的研究报告,1999年全球网上商务购物金额约为150亿美元,其中总诈欺量就高达15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在网络上刷卡消费造成的。一般商家只注意交易是否获得授权,如获得授权即予发货,最后却发现是使用了伪造的信用卡骗取授权。使用信用卡在网络上消费,在世界各国发展迅速,而网络上使用信用卡消费,只检查信用卡号码及到期日,无需持卡人签名确认。这种交易方法是以方便、快捷为前提,对于安全及认证的保障还不完备,给予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加以要求查获这些作案人,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4.国际数据器拨号。某些成人网站经营者,以为上网者提供免费上网浏览色情内容的广告为诱饵,截断上网者原来的数据机,转接上昂贵的国际长途电话。

5.提供免费网页取得信用卡账号。这样的案例也是大多与色情网站有关。色情网站在网页上宣称,可以免费浏览网页,但是要求浏览者输入信用卡号,以证明自己已经成年。按照网页提示输入这些信息后,却接连不断地收到账单。

6.非法多层次传销。一种是和过去的幸运信如同出一辄的老鼠会。近几年也成风潮。这些信件内容一般列有5个人的姓名、地址,信中指出收到该信的人,寄给名单上5位网友各若干钱,再将列与第一位的姓名自名单中去掉,将第二位以下的都向上递补,最后将自己的姓名列在第5位,以此类推。信中告诉网友当自己的姓名递补至第一位时,将可获得数额惊人的钱。

一种就是典型的传销。美国一家名为SKYBZ2000(空中商务网)的网络传销公司,以高额奖金为诱饵,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利用网站双线发展会员的方式,吸引一些根本不会使用计算机的人,花钱租用15MB的个人网页空间,以老鼠会的方式发展下线,是成百上千人受害。

据2001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网上传销解开面纱》一文记载,上海两公司也以“商务网站”的名义,出售标价为680元、实际价值不到百元的金箔画,利用“注册会员”发展下线,大赚注册费,使万余无知的网民成为最终受害者。

7.物美价廉的旅游机会。经营者在网络上刊登或者利用电子邮件寄发报告,推销旅游机会。消费者实际到达后,才发现与网络上所宣传的情况大不相同。

8.商业机会。有人利用电子邮件或者网络广告,宣称他们掌握最时髦的快速致富方式,如在世界货币市场上套汇赚取利润等。

9.投资。经营者宣称某项投资可以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率,而且没有任何风险,以吸引人们投资。类似非法集资那样,用后来加入者的钱支付给先前加入者,以制造一些成功赚钱的事例,刺激更多的人加入。这种投资的风险,随着投资者金字塔的形成而越来越增加,最终必然会使一大批人血本无归。

1996年5月29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宣布,华盛顿州贝灵汉的"幸运联盟"公司在Internet上刊登广告进行诈骗,共骗取了600多万美元,是联邦贸易委员会迄今查到的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的最大诈骗行为。

"幸运联盟"公司利用人们想发财的基本心态,成立了一个投资会,保证加入者将获得巨额投资回报。这一骗局使数以千计的投资者纷纷投下资金,数额从250美元到1750美元不等。该公司向会员宣称,能吸引其他人入会的会员的"利润"每个月将达到5000美元以上,并且向会员提供建议及宣传资料,让他们在Internet上设立网址,以吸收新会员。新加入的会员通过最初的努力可以赚到一些钱,但最后大多数的会员只落得两手空空。

10.中奖与奖品。包括要求中奖者先付税金再领奖品;赠品赠奖而又要求消费者先付费加入成为会员后才能得到赠品;引介他人加入后,自己可以免费成为会员。

除此以外,网络上常见的诈骗行为还有:

1.伪造账户。有的在网络上贩卖低价的移动电话,或者其他物品,吸引消费者购买,主要是为了掌握对方的账号,而当消费者按照诈欺者的提示将钱汇入其账户后,却收不到所购物品;或者收到的是完全不能使用的物品。如果再与诈欺者联络,通常是诈欺者已经将移动电话更换号码,或者虽然有人接听,但是以种种理由搪塞。

2.操纵股市。广义上讲,这也是一种诈欺行为。美国加州双赢科技(PairGain)的工程师霍克涉嫌制作外观类似报道商情的“彭博新闻社”的网页以刊登假消息,又在雅虎的商业信息BBS上谎称以色列的ECI电讯公司将以高价购并双赢科技,当天双赢科技的股价因投资人的共同追捧而暴涨32%。霍克随后以金融诈欺的罪名遭到逮捕。

(六) 妨害名誉

网络上发表不实言论,辱骂他人等行为,侵犯他人权益,妨害他人名誉。这种行为以在网络上假冒他人名义征求性伴侣,一夜情人及公布他人电话号码的案例最多。还有将他人头像移花接木到裸体照片上,成为不堪入目的假镜头。1999年2月,指明网站雅虎的讯息布告栏登载了一则消息,说医师葛瑞罕收受一家泌尿医疗服务公司的回扣,代价是葛瑞罕必须提供议员的泌尿病理报告给该家公司。消息公布之后,葛瑞罕被迫辞职。后经查证,该消息来源于曾在该家公司服务的另外一名医师。葛瑞罕提起网络诽谤诉讼。美国地方法院判决葛瑞罕胜诉,获赔67万美元。

(七) 侵入他人网站、主页、电子信箱

入侵他人网站后以指令、程序或者其他工具开启经过加密的档案,均可找到处罚依据。但是,入侵者在入侵他人网站后并未开启经过加密的档案,或者开启的档案并未经过加密处理,这种行为各国刑法规定较少。另外还发生入侵后窃取他人档案或者偷阅、删除电子邮件;将入侵获得的档案内容,泄露给他人;入侵后将一些档案破坏,致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甚至无法使用;以及盗用他人上网账号,未经他人同意而拨号上网,而上网所发生的费用则由被盗用者承担,等等。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广义上的网络入侵事件有2、30万起以上。其中,对网站进行攻击的时间愈演愈烈。以阿尔达斯网所统计的攻击事件计算,1998年只有47个攻击者,攻陷72个站点;1999年发展为430个攻击者,攻陷1,079个站点;2000年则有2,255个攻击者,攻陷4,394个站点;2001年前3个月,就有667个攻击者,攻陷4,797个站点。首季攻陷的站点已经超出了上一年度全年的总数。而据不完全统计,在攻击活动得手最多的前15个攻击者(均站攻陷网占总数的1%以上),合占全部攻陷站点总数的33.04%。在所统计的被攻陷次数最多的顶级域名中,前8位分别是:.om,.br,.net,.cn,.tw,.org,.edu,.us。

台湾警方在其破获的色情网站及网络黑客案件中,发现有将近80%设有“特洛伊木马”程序。网络使用者从网站下载共享软件,或者进入色情网站下在软件,或者曾经被黑客攻击,就可能被植入该种程序,而是计算机内的资料完全被侵入。台湾有三名高中生就利用Subseven以及Netspy的用户端“特洛伊木马”程序,侵入网上不特定第三人的计算机,以远端遥控的方式,取得欺计算机的主控权,窃取计算机内的档案、网络拨接账号以及密码等资料,再利用该账号上网,造成被害人上网费用的暴增。

据报道,1993年下半年有几个人打开了通往美国国防部机要计算机系统的密码。1995年,美国五角大楼的计算机系统受到25万人的"拜访"。近年最典型的"侵入"事件有两起,一是1993年英国少年布里顿"侵入"美国国防部计算机系统,接触到了包括弹道武器研究报告、美国情报部门内部机要通讯材料在内的大量机密,并把部分机密输入了有3500万用户的国际计算机网络。另一起是1994年英国电信公司一位计算机操作员"侵入"本公司内部数据库,获得了英国政府防务机构和反间谍机构的电话号码和地址,其中包括英国情报机构、政府的核地下掩体、军事指挥部以及控制中心、英国导弹基地等机密电话号码和梅杰首相的住处以及白金汉宫的私人电话号码。这是两起令世界震惊的"高技术侵入"事件。

而另一位法国黑客从1994年8月起的4个月中,进入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通讯网络线路,利用联邦调查局账号,拨打国际长途电话以及在计算机网络上和全球各地的计算机迷聊天,使美国联邦调查局蒙受了高达25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八) 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

在网络上散布计算机病毒,十分猖獗。有些病毒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可能破坏他人的计算机设备、档案。据国际计算机安全协会公布的《2000年病毒传播趋势报告》,电子邮件已经成为计算机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感染率从1999年的56%上升到2000年的87%,一举取代通过软盘存储和网络下载的病毒传播途径。报告同时指出,该年度最具破坏性的病毒中,以“MACRO”、“VBS/Java Script”以及“特洛伊木马”(Trojan)居前三位。

(九) 网络

很多国家允许行为或者开设。因此有人认为在合法化的国家开设网站,该国不禁止,就不犯有罪。这种意识在设有罪的国家普遍存在。其实,各国刑法都规定了管辖权制度,一般都能在其本国主权范围内处理这种犯罪。比如,对人的管辖权,特别是对行为的管辖权,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在一国领域,该国即可管辖。

台湾35岁的林姓男子,曾和妻子、女儿长期担任某基金会的义务工作人员,从1998年7月起,在自家开设“网页广告点石成金术网站”,并且提供网站的超链接,诸如加拿大的“开运城”、“CASINO”等,让上网的人去,而他则从中赚取25%,作为介绍的佣金,至1999年9月17日止,共获利2,700美元。2000年6月30日台湾高等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7个月。

(十一)侵犯个人隐私

计算机记录及储存功能非常强大,随着网际网络的迅速兴起,个人数据的搜集与利用更为方便和快捷。网络信息化社会日渐形成,人们对科技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个人隐私逐渐暴露于公众面前,隐私被侵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1998年11月10日台湾刑事警察局计算机犯罪小组宣布破获在网络上贩卖选举人名册的案件。嫌犯搜集各选区选民姓名、住址与电话号码等数据多达一千五百万笔,准备向各候选人推销。另外英特尔新产品Pentium III在上市时,其内置加入经过随机取样的特殊编码序号的安全序号功能;由于每个安全序号均属独一无二,使得每台计算机于网际网络环境中,其身分将更容易地被大众辨识出来。还有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漏洞"将用户计算机信息秘密传送至微软网站(www.microsoft.com)等等。这些超级硬件和软件厂商直接从事着以自己的产品掌握用户隐私的活动。

(十二)伪造证件、货币

伪造护照、文凭,以及其他证件,已经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现在,全球规模的伪造集团已经形成。由于网络的便利通讯方式,跨过伪造文凭、证件的广告,丝毫没有障碍。例如,一些人不定期地向电子邮件用户发送提供学位证书的宣传。

美国参议院政务事务委员会下属的调查委员会指出,目前利用互联网伪造证件,占全美伪造证件案例的30%。利用互联网伪造证件有三种方法:一是从公开贩卖假证件的非法网站上,购买直接按照顾客名字制作的假证件;二是购买“模板”软件,自行伪造;三是利用网上公布的个人资料,据以伪造证件,加以贩卖牟利。

1999年12月24日,日本琦玉县川口市内某小学生,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交给了交通警察。钱包中除了驾驶证等以外,还有9张面额1万元的假钞。1月12日,警方将钱包的主人、来自福冈、住在东京的19岁无业青年逮捕。经调查,该青年在1999年12月中旬,采取有人在网页上公布的伪造纸币的方法,在自家用计算机和扫描仪,伪造了100张1万元面额的钞票。该犯供述在川口市和东京都北区花掉两张伪钞。但没有查出。而该主页,虽然提示读者如果伪造纸币就会触犯法律,但是也构成了犯罪。

(十三)教唆、煽动各种犯罪,传授各种犯罪方法

除了教唆、引诱接触淫秽物品的网站外,还有形形色色的专业犯罪网站。有的本身就是犯罪组织所开设,比如各种邪教组织、暴力犯罪组织、恐怖主义组织等。普通人所开设的专业性的犯罪网站则更多。比如有一些专门的自杀网站,就曾引起网友相约自杀。

网络上进行煽动危害一国安全的情况也值得关注。比如,敌视中国国家、政府、人民的网站就为数不少。在日本,有一个网站,公开宣扬“中国人就是犯罪人”,这和东京都警察部门在2000年向全社会的“看到有人像中国人,就报告警察”的宣传品没有什么差别。德国新纳粹分子也在相关法律并不非常严格的德国邻国,甚至在更远的国家设立网站,通过网络散布种族主义,并组织行动。

(十四)恐吓、敲诈勒索

两位哈萨克斯坦黑客,成功地侵入了美国彭博信息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并且用电子邮件向该公司勒索200,000美元。FBI与彭博信息公司负责人麦克?彭博,说服黑客在伦敦的希尔顿饭店见面。当天,彭博与两位便衣警察一起赴约,当黑客提出勒索的条件后,当即遭到逮捕。

2000年6月底期末考试来临之时,韩国一名17岁的高一学生,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色情照片,把学校三位女教师的头像组合起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寄给三位女教师,威胁她们必须把期末考试的题目发到她的电子信箱,否则就把这些照片在网上公布。三位教师经过商量后,选择了报警,将该生抓获。

美联社1996年5月22日报道,居住在堪萨斯州现年29岁的兽医朗·霍恩贝克近期承认自己犯有勒索罪。1995年6月,霍恩贝克在Internet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名叫"丽塔"的妇女。丽塔常常在Internet通过计算机打字和男子进行色情谈话,并且表示要给对方一张性感照片。与此同时,霍恩贝克把谈话内容储存并打印出来。当受骗者等待着丽塔的裸体照时,结果却收到一封威胁信。霍恩贝克在信中装成丽塔的未婚夫,称他已发现受骗者与丽塔之间的谈话记录,以此进行讹诈。

一个名为"塞巴网络恐怖分子"的国际计算机匪帮,则通过设置逻辑炸弹,以破坏各网络公司的计算机系统来敲诈勒索。1995年,一家公司为了让这伙恐怖分子清除其埋藏在该公司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炸弹",不得不向匪徒们支付1950万美元。据统计,这伙国际计算机匪帮自1993年以来,先后作案40余起,共勒索各计算机公司6亿多美元。

三、 打击网络犯罪面临的问题

世界各国均有打击网络犯罪之举,但是贩卖盗版光盘、张贴淫秽图片、入侵他人网站,仍然猖狂。主要问题是网络犯罪破案率极低。主要原因是:

1.互联网本身的缺陷

Internet的前身ARPANET主要在开发不受战争破坏的分散式网络系统,其目的是要将信息从传递端顺利地传送到目的端,因此资料安全或者网络安全并不是ARPANET当时设计的目的。这也是目前在Internet上设的商务网站容易受到黑客攻击的原因。

2.黑客软件的泛滥

目前网络上的操作系统以微软的Windows NT及UNIX为主,这些操作系统或者一些软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漏洞,一些人利用这些漏洞设计了一些攻击程序,并上传到网络上到处传播,俯拾即是。

3.互联网的跨地域、跨国界性

互联网本身具有跨地域、国界国性,没有空间限制。因此,网络色情无法杜绝。即使禁止了一国的色情网站,也不能有效地将他国的色情网站禁之门外。网络信息散布迅速,基本上没有时空限制,影响范围极其广泛,层次极其繁多。而在网上来源网址可以假造,犯罪者身份有可能隐藏起来,加以网络犯罪证据极为有限,其证明力又大打折扣,而且极易被毁灭,所以追诉犯罪的证据问题变得非常关键。

4.网上商务存在的弊端

从各国过去查获的利用信用卡在网站上购买商品的诈骗案例来看,发现这些网站没有采用SET或者SLL的网络付款安全机制,使用者仅需输入信用卡号以及信用卡有效年月两项资料,取代实体商店的刷卡过程。这两项资料传送到结算中心,要求授权,因为没有刷卡过程,而信用卡号及有效期又可轻易取得,为网络诈骗打开方便之门。据英国Trading Standard Institute公布的调查显示,25%的网站不安全,黑可可以得到客户的信用卡资料以及其他更多的信息。同时,还发现网上购物还有交货速度慢,价格昂贵等问题。该机构还发现,38%的订货无法准时送达,17%的订货没有送到。

5.互联网性质的不确定性

在互联网上信息,其性质根本不是传统观念所能涵盖的。有人认为,在线服务提供人,类似报纸发行人,在网页前,推定其已经象传统的出版社那样,审查了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则为其所默认。有人认为,这种类推非常不妥。却觉得互联网服务提供人像书店,只是信息的贩卖者,而不承担审查的责任。在美国,这两种案例都出现了。但是,其责任却极为不同。对于书店,美国《诽谤法》给予了极大的保护(Smith v. California,1959)。有的法院就将这个判例法适用于在线服务提供人,使其责任大为减轻。

6.司法标准不一

许多贩卖盗版光盘的网站或者色情网站合法地开设在法律对此不加禁止的国家。如果这些网站不触犯所在地国家的法律,即使触犯了他国的法律,服务器所在国既无法处理,也无法提供司法协助。只有网站内容触犯两国法律,才有合作的基础。在各国司法标准不一的情况下,打击网络犯罪力不从心。

美国国内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色情网站剧增,美国国会曾经寻求对互联网上的色情内容加以限制,于1996年通过Communication Decency Act(CDA),作为《电子通讯竞争和规制法》的一部分。CDA禁止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者其它电子通讯媒体向未成年人传播淫秽物品。该法规定对故意违反者,最高可处以5年监禁和250,000美元的罚金。宪法第一修正案拥护者和在线机构马上提起诉讼,认为该法在限制言论自由方面违反宪法。宾夕法尼亚州的法官同意了他们的起诉,认为该法过分宽泛,因为它在保护未成年人时,也限制了成人的言论自由(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v. Reno, 1996)。1997年,最高法院也判定该法有关规定过于宽泛。

7.多数国家对计算机打击不力

由于菲律宾黑客的爱虫病毒对全球很多计算机系统造成了重大破坏,菲律宾政府立即颁布了相关法律,严惩计算机犯罪行为。但是,根据对全世界52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菲律宾是其中唯一一个制定有严格的计算机犯罪法律的国家。

网络犯罪调查报告篇7

 

关键词:网络犯罪 动向 防范 对策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给人类社会许多好处,在人们惊叹互联网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却不要忘记,网络世界也有其黑暗的一面,那就是网络犯罪。所谓网络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利用其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或利用其居于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互联网信息供应商(ICP)、应用服务供应商( ASP)等特殊地位或其他方法,在因特网上实施触犯刑法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网络犯罪不仅破坏了网络本身,更严重的是,由于网络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传播和产生途径,一旦瘫痪或者被犯罪分子所掌握,将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正常秩序。网络犯罪已涉及绝大部分社会犯罪现象,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密切关注其动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和严厉打击网络犯罪,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网络犯罪的动向

    目前全球互联网可以在瞬息间传递巨大的信息,它在给人类带来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被犯罪分子所利用,因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犯罪也出现新的动向。

    (一)网上制作、复制、传播色情、淫秽物品,如供色情网络链接、设立色情和黄色网页等

    电脑网络上各种色情网站多如牛毛,利用网络进行色情犯罪的活动十分突出。这类案件的违法犯罪分子有的利用互联网非法提供色情网络链接,有的直接设立色情和黄色网页,有的利用互联网出售色情和黄色光盘,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这类案件几乎占所有网络犯罪案件的一半。现在网络的互动性、广泛性更为传播黄毒制造了有利条件。网上黄毒较之传统黄毒危害性更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危害面广,网络传播迅速,用户遍及全球,因而利用网络传播色情淫秽信息,其消极影响远远大于一般的贩黄案,用户可以在家中无所顾忌地调阅色情信息。作案人员也难以查找,证据又难以搜集。网上一些色情、暴力和其他有害信息的传播,对人民群众尤其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更大。

    (二)危害网络安全,如制造或传播计算机病毒和电脑黑客等

    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已和人类本身疾病所造成的危害一样惨痛。从计算机病毒出现到今天,每次新的病毒和黑客程序的出现以及每起黑客攻击事件都会引起一阵不亚于瘟疫来了一般的恐慌。我国也于1989年首次发现计算机病毒感染,并出现了国产病毒如“中国病毒一号”、“中国炸弹”,尤其是“红色代码”二型、“尼姆达”等恶性病毒,造成一些政府机构、教育科研单位等行业的网络通讯阻塞,甚至出现了服务器瘫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近4 , 000种,著名的如“黑色星期五”、“米开朗基罗”等,都曾造成过世界性的恐慌,其造成的损失根本无法估量。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的另一个方面来自电脑黑客,由于电脑黑客是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人他人计算机系统的,因此,社会上普遍认为黑客的存在是计算机安全的一大隐患。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难怪有人把黑客对网络的入侵看作是21世纪人类要面临的仅次于核武器、生化武器的第三大威胁。

    (三)利用网络侵犯公私财物,如网上作骗、贪污、娜用公款、伪造信用卡、制作假票据、墓改电脑程序等

    盗窃、诈骗等传统犯罪被犯罪分子移植到计算机网络后,高科技给这类犯罪带来了更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通过伪造信用卡、制作假票据、篡改电脑程序等手段来欺骗和诈取财物的犯罪行为。据报道,全球使用假信用卡的非法所得金额每年都超过了几百亿美元。美国因这类犯罪造成的损失已在千亿美元以上,年损失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英、德的年损失也达几十亿美元。我国从1986年开始出现类似犯罪,近几年也快速增长,平均每起金额都在几十万元以上,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犯罪分子还可以利用电子技术伪造政府文件、护照、证件、货币、股票、商标等等。这类犯罪活动对银行、保险公司、电子邮政和通讯公司等的危害更大。

    (四)利用网络截获、窃取和盗用各种信息情报

    利用网络截获、窃取和盗用信息是网络犯罪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尤其在经济领域里,这类犯罪活动十分猖撅。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美国公司仅在1992年一年就因经济信息与商业秘密被窃取和盗用而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以上。特别是近一两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提高,各国信息被窃取和盗用活动也愈演愈烈,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在计算机窃取和电话网络的盗用上。如德国的一起发票盗用案,一个程序员通过改变公司的工资数据、账单和结算单的程序,窃取了19万多马克。而另一位法国电脑高手从1994年8月起的4个月中,进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通讯网络线路,利用联邦调查局账号,拨打国际长途电话以及在电脑网络上和全球各地的电脑迷聊夭,使美国联邦调查局蒙受了高达25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五)利用互联网进行恐吓、敲作等

    在全球利用互联网进行恐吓、敲诈的案件时有发生。一个名为“塞巴网络恐怖分子”的国际电脑匪帮,就专干设置“逻辑炸弹”的勾当,他们通过破坏各网络公司的电脑系统来敲诈勒索。据报道,一家公司为了让这伙恐怖分子清除其埋藏在该公司电脑系统中的“软件炸弹”,不得不向匪徒们支付1,950万美元。据统计,这伙国际电脑匪帮自1993年以来,先后作案40余起,共勒索各电脑公司6亿多美元。欧洲一家大银行接到某恐怖组织的警告,如果不在24小时内将1,000万美元的现钞送到指定地点,通过互联网安装在这家银行网络系统中的电子炸弹就会发生爆炸,所有数据将会全部消失。这个幻想中的未来故事可能很快就会变成现实,专家们已经给了它一个名称:“电子讹诈”。由于计算机犯罪的隐蔽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警方对这类计算机犯罪的侦查非常困难。

网络犯罪调查报告篇8

关键词:网络反腐 腐败官员 检察机关 职务犯罪

一、网络反腐生命力为何强

(一)中央大力支持。国家主席提出,要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党的十报告中强调,“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有坚强的决心,同时也给广大网民提供了政策支持。 今年4月19日,为进一步畅通网络民意表达渠道,规范网络反腐举报流程,营造理性反腐、依法反腐的良好氛围,人民网、新华网、新浪、腾讯等国内主要网站,均在首页开设了网络监督专区。国内主要网站开设网络监督专区,实际就是对网络反腐的一种调控,对网络反腐信息传播的环节、质量、流向和导向等给予的监管调节和约束。”[1]

(二)网络反腐初有成效。

2008年网络上出现的“天价烟”、“天价表”被拉下马的周久耕、杨达才,2012年重庆因“艳照视频”雷政富等数位官员落马,“房叔”“房姐”“房祖宗”等一批贪官污吏,在网络和公众的监督下被“秒杀”,彰显出中央“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的决心。网络反腐初见成效令人鼓舞,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好评,极大的鼓舞了广大民众利用网络平台监督举报有不正之风的官员的信心。

(三)网络反腐便捷高效

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式。广大网民足不出户借助互联网可以检举、揭发、辨认、鉴别、鉴定等方式监督问题官员。随着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网民人数急剧增加,网络发挥着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显示出了网络反腐的顽强生命力和对分子强大的威慑力。[2]网络反腐具有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还有素质高、能力强的高尖端人才参与,人数众多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为检察机关在短时间内提供案件线索,为最终惩治腐败官员提供了侦查导向,网络反腐是检察机关案件线索来源的有力补充。

二、民众参与网络反腐为何热情不减

(一)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当前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民众追求公正的社会分配机制强力,广大网民通过网络自由、快捷、高效的特点,在国内主要网站上发表反腐言论,提供证据,网络成为众多网民追求公平和正义的平台。

(二)民众追求真正的仕。“学而优则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件好事,优秀的人才能为人民群众服务,提升国家的管理水平,发展社会经济。[3]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是人心所向,但是现在一部分领导干部把“仕”当成了发家致富的工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成了儿戏,一切以自己为本。

三、检察机关如何应对网络反腐

(一)大假设慎求证,提高侦查能力。惩治腐败,预防职务犯罪本事检察机关的本职工作,可是现在网民参与其中,乐此不疲,而且成效显著,挖出了党内违法乱纪的腐败分子,这说明检察机关在工作中存在有失误之处,扪心自问,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分析力。因此检察机关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时刻注意身边的新闻,更要利用网络,拓展线索的范围,针对有重点怀疑对象,要大胆假设,谨慎求证,立足本职工作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注意收集本辖区内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有支出必有来源”。我院干警在我县百度吧上发现一条信息,指出青羊镇某村村委主任常某经常在一小区打麻将,而且下码比较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私自增加承包费用。我院迅速组织干警,成功侦破常某贪污数万元公款一案。

(二)通过预防宣传,让官有所畏。《刑法》设立的主要目的不是惩治犯罪,而是预防犯罪,减少犯罪,让公民畏惧“法”。我院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进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深入农村到农户,有效地宣传了法律知识和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职能。开通微博和群众留言板等方式,惩防并举,预防为主。

(三)利用网络平台,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各地区都有百度吧,今年国内主要网站均在首页开设了网络监督专区,更进一步畅通网络民意表达渠道,规范网络反腐举报流程,营造行了反腐氛围。检察机关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与以往举报信息四处散落,零零散散相比,这个平台的信息系统、集中、真实,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更加有针对性,对于检察机关是一个挑战,是一个无声的监督,一旦涉及职务犯罪,检察机关必须彻查真相,给举报者一个回应,更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发展的机遇期,线索真实可靠,针对性强,节省司法资源,检察机关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迎接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四)保护无辜,推进检务公开。针对网络平台上出现举报问题官员的材料,检察机关应该做到揭真相,同时也要保护无辜。保障举报人的人身安全,严格保密网络举报人的信息,防止举报人遭到打击报复,保护网民反腐的积极性。接受网络举报,及时、秘密地彻查,一旦发现网络举报信息属于诬告、陷害或者用来煽动社会不良情绪时,则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这样对网民既是一种法律保护,也是一种法律威慑。针对网络举报检察机关及时信息,依法及时公布事实真相,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主动释疑解惑,利用网络与公众开展“面对面”交流,对检察机关不但是一种监督,更是一种促进,这种正面引导获得了公众认同,既起到解惑释疑的作用,又很好的推进了检务公开,有利于执法公信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木.《论网络反腐及其发力路径》,经济师,2008(11) 。

网络犯罪调查报告篇9

自20世纪末网上银行业务诞生以来,我国网上银行用户的数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尤其是上海这类金融发达城市,网银业务已经具有较高的普及率。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个人方面,全国城镇人口中,个人网银用户的比率已达20.9%;企业方面,网银用户所占比例为40.5%。

 

一方面,网银为人们的金融活动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的同时,一些新型漏洞也成了犯罪分子闻风而至的掘金点。据上海市人民检察院2013年5月8日的首部《年度上海金融检察白皮书》称,上海检察机关2012年共受理金融犯罪审查逮捕案件849件,涉案1188人,审查起诉案件2490件,涉案3381人。金融犯罪案件数量同比2011年迅速增长近八成。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金融犯罪中涉及网络银行的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高危领域,以下是上海检察机关金融处近期提起公诉并发出检察建议的两起典型案例。

案件一:手机验证成了摆设

2012年2月至6月,上海。从事信用卡办理业务的“圈里人”丁某,通过网络论坛、QQ群潜水,用钱购买到了大量他人银行征信报告。拥有了这份征信报告,在外人看来铜墙铁壁的网银平台,顿时成了一个充满诱惑和机会的聚宝盆。

 

“足智多谋”的丁某开始揣摩起这份纸面上没有太多秘密的征信报告,很快从中摸出了一些道道。他伙同田某,凭借征信报告上的信息,冒充信用卡持卡人,打电话到相关银行客服,通过身份验证后,迅速获得了持卡人名下信用卡卡号,随后将卡主预留的手机号改为其控制的手机号。预留手机被非法更改,此时不但素未谋面的电话客服不知中计,连卡主本人也被蒙在鼓里。丁某接着利用快捷支付功能,在淘宝网上开始进行虚假交易、购买游戏积分,疯狂盗刷他人信用卡资金。仅仅四个月,林某和田某就通过这个方式分别盗刷资金94万余元人民币、9万余元人民币。

 

这还不算,丁某利用职务之便还和康某联手,利用为被害人办理信用卡过程中,留存办卡人网银U盾及个人身份信息资料的机会,“巧妙”利用银行信用卡核发日与卡主收到信用卡的时间差,冒充卡主致电银行客服,开通信用卡并更改预留的手机号。继而,又通过网上虚假交易,盗取李某信用卡资金近5万元。近期,丁某以信用卡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案件二:工作电子邮箱被盗导致泄密

2011年,喜欢上网的李某,在某银行网上商城上拿到了某用户的账户名和密码。于是他登录邮箱,发现此人竟是某银行人力资源部员工,并且在邮件内收录了该行部分员工的身份证号码、借记卡卡号等信息。有点小聪明的李某,通过其信息资料,测试出了一部分人的相关密码。随后通过网上银行系统,从蔡某等七人信用卡账户划转5.5万余人民币。所有过程,都在网上操作,犯罪隐蔽性很强。

 

2013年3月,上海市人民检察机关就近期发生的相关案件,向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发出了有关预警通报。通报指出,近期上海市检察机关先后办理的多起犯罪分子冒用他人名义,使用非法获得的银行征信报告或持卡人信息,通过银行电话客服验证,获取或变更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进而通过网络等渠道实施的诈骗犯罪,反映出部分银行电话客服身份验证流程、客户信息资料保管及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金融犯罪风险。

 

由此,检察机关认为:

在当前存在银行客户资料大量泄露的状况下,银行电话客服不能仅以持卡人预留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等静态基本信息为身份验证的条件,还应当设置动态的身份验证程序,防止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外泄的客户资料实施诈骗犯罪。

 

切实保护客户信息,切断犯罪源头。面对大量金融诈骗、电信诈骗犯罪,都源于客户信息、公民信息泄露,金融机构应当重视客户信息的保护,增强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措施、提高保护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员工对客户信息的保密教育;建立完善客户信息的保密制度;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内部网络安全。

 

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教育,杜绝内部人员犯罪。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机构,如果每个环节上的操作人员,都能严格按照程序和制度办事,不法分子就难以得逞。内外勾结的案件,不仅容易得逞,而且危害远大于外部人员作案。

 

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在收到检察机关金融检察处相关风险提示后,迅速拟定了相关措施方案:

首先,提升身份验证安全系数。对于不法分子利用掌握的人行征信报告,通过银行电话客服身份验证,获取卡号,并修改预留手机号码问题。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客户要求修改信用卡重要信息时,通过检验客户交易(查询)密码,或回拨客户预留电话等方式进行核实。

 

其次,严控涉密区域。对于某银行内部人员作案的问题,目前其部门已禁止接待手机、笔、纸进入涉及客户信息的办公区域。

再次,防范征信报告泄露。目前可批量查询人行征信报告的机构处人民银行外,主要为商业银行和融资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从目前向在沪各持牌信用卡中心了解的情况看,各卡中心对查询人行征信报告的电脑设备实行严格的内外网分离机制,关闭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的使用功能,并建立了相应的监控机制,防范数据泄露。银监会指出,目前无法确认,征信报告泄露系银行端造成,但相关部门依旧不能掉以轻心。

网络犯罪调查报告篇10

 

关键词: 腐败;网络反腐;人肉搜索;网络过滤 

 

    2009年网民的网帖促使“天价烟”局长周久耕银铛入狱、内蒙古阿荣旗检察长刘丽洁“开豪车”秘密惊人揭幕……,2010年网帖曝光引发了广西来宾烟草局长“日记门”事件、海南三亚社保局“招考门”事件……,网络反腐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热议之话题。由于网络反腐的受力面广泛、影响力巨大,已然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社会现实,需要法学界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思考。

一、网络反腐的内涵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理论界迄今对网络反腐的内涵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统观当前的理论探讨,存在两大基本论调,第一种论调提出网络反腐是通过网络曝光或评论腐败行为,进而引发广泛的社会舆论,对执政行为和执法职权形成了有力的监督和约束,从而对腐败行为实现有效的预防、遏制和惩治。[1]这种网络反腐突出了普通公众的主体地位,尽管如果没有国家机关的介入,遏制和惩治的效果会受到影响,但如果没有普通公众的积极参与,反腐的大幕是不会迅速拉开,反腐之大势也是无法造就的,反腐最终只能停留在权力反腐的层面,而不能实现权利反腐。wWW.133229.cOM前述案件从曝光到查处的过程,就为我们呈现出了这样一种网络反腐的现实路径:网民发帖一网友顶帖一形成热点一媒体追踪一事件放大一国家机关介入一真相大白。[2]在这种论调之下,理论界出现了一些纷争,有学者提出网络反腐是一种新的舆论监督手段。普通公众进行舆论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一项民主权利,他们可以运用各种舆论工具,或通过舆论机构,对国家公权力组织及其人员的行为与言论进行善意的监督、审查和评价,当然也可以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不良言行予以批评、控告、检举和揭发等。网络正是普通公众可以用来展开舆论监督的工具之一,同样允许普通公众使用各种合法的监督方式实现法律所赋予的舆论监督的民主权利,包括批评、检举、揭发、控告、发表评论等方式。[3]也有学者提出网络反腐即是一种举报形式,只不过是一种放大的举报,又是将小群体之民意予以放大的一种形式,是现实中民意表达与传递的网络传播形式。因此,网络反腐并不能涵盖反腐败的全过程,更不能替代司法意义上的反腐败。[4]还有学者认为网络反腐是一种消解和宣泄普通公众对腐败不满或仇恨情绪的“出气口”,同时也是普通公众对官员言行进行监督的一种最好的“互动器”。[5]这些观点并非彼此矛盾的,而只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对网络反腐所承载的价值和功能进行探讨。综上,网络反腐具有着四大功能:第一是监督权力的功能;第二是举报腐败的功能;第三是传播、扩大民意的功能;第四是消解和宣泄公众反腐情绪的功能。

第二种论调认为网络反腐既包括以预防、教育、惩治为目的的电子政务这一技术手段在专门的反腐机构中的运用,也包括民间反腐力量通过网络举报、检举、披露腐败行为或通过网络舆论进行反腐败。网络反腐的主体表现为官方专门反腐机构和民间反腐力量的结合。[6]这种定义下的网络反腐路径得到了扩充,普通公众除了通过网络曝光引发舆情事件致使官方介入展开调查处理的途径,还可以选择通过官方的网络平台将自己获知的腐败信息进行举报的途径,前一种途径是通过信息扩大、民意放大的方式与国家机关建立间接、被动的网络联系;后一种途径则是通过信息单向传递的方式,直接与国家机关建立网络联系。

由于通过检察机关专门反腐机构(以下简称专门反腐机构)的网络平台直接举报,与其他的直接举报方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仍然是信息单向传递,直接与国家机关建立联系,只是联系和传递的具体形式不同而已,它仍属于官方反腐机制中的一部分,并未跳出这一机制,因此我们基本上从技术层面、程序层面就可以解决官方反腐机制中网络反腐的问题。但是要推进和完善第一种论调所指之网络反腐机制,则不仅仅有技术层面、程序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还有更为重要的是有诸多实质层面的内容需要探究,而且也只有这种论调的网络反腐才需要探讨解决如何与专门反腐机构形成反腐合力的问题,因此网络反腐的内涵应界定为第一种论调。

二、网络反腐与检察机关反腐侦查联合的优势与障碍

(一)网络反腐与检察机关反腐侦查联合的优势

网络反腐在信息获取方面具

有着专门反腐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反腐具有安全性

知情者如果直接向专门反腐机构举报,存在很大的安全顾虑,因为他所针对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对抗的是强势的凭借职权、地位编织的“保护网”,而我国关于举报人保护的措施很软弱,这必然导致知情者止步于专门反腐机构大门前。正是基于此种原因才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包括知情者)对于网络反腐途径运用的勇气和热情。在网络反腐中,由于网络与现实生活相比,除非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人们的活动一般处于一种隐匿状态,正是这种隐匿的特性,使得知情者获得在现实生活中较难获得的安全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知情者表达信息的后顾之忧,这样无疑可以扩大有关腐败犯罪的信息量,大大弥补了专门反腐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所致的反腐不力的风险。

2.网络反腐具有便捷性

知情者如果直接向专门反腐机构举报,举报的程序和要求相对于网络反腐而言,则较为严格和复杂,同时还可能会受到受理人员个人素质的影响,使得举报者耗多时费大力,也阻碍或限制了举报人举报的积极性。而在网络反腐中,知情者不必经过象专门反腐机构举报那样复杂严格的程序环节,更不必遭遇受理人员素质和工作作风的影响,只要有一台能连接上互联网的电脑,知情者就可以随时随地,而且成本低、速度快地将信息传递出去、扩散开来。

3.网络反腐具有凝聚性

网络反腐的凝聚性既体现在犯罪信息数量的扩充和质量的提升,也体现在反腐力量的扩大与充实,从而有利于通过网络、媒体形成强大的民间反腐的合力。

首先,在信息的凝聚性方面,网络反腐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在网络反腐中,可能最初只是网民依据自己对腐败的理解将某官员的腐败行为通过网络予以曝光,如果引起其他网民的广泛关注,加之网络的特殊优势,就会很快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迅速推进对有关腐败行为信息的挖掘和传播,这样就可能从公众视野中的腐败行为推进到了与腐败犯罪密切相关的“原案”,最后挖出了检察机关侦查的腐败犯罪,并有可能使得专门反腐机构获取有关腐败犯罪“窝案”、“串案”的信息,可见,网络反腐可以实现腐败犯罪信息的凝聚。而专门反腐机构在信息的凝聚方面就显得有些不足。专门反腐机构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三条:第一条是检察机关自行发现。检察机关无论是通过“以案带案”,还是业务工作中获知,或是摸排中了解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获取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着缺陷。第二条是有关部门移送,主要指公安机关、纪检监察部门以及审计、税务等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发现后移送至检察机关的犯罪信息线索。[7]由于腐败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这些人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对相关的政策法律也非常熟悉,同时还有其手中职权、地位编织出的“保护网”作为依仗;此外,大多数腐败犯罪并没有明确的被害人,犯罪的参与者基本都是受益者,案发后很容易形成攻守同盟,因而他们的反侦查能力也高于普通案件的作案者,案件线索很难被暴露出来。所以说能被国家执法机关所获知的犯罪线索是极为有限的,如果仅仅依靠国家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查获犯罪证据或证据线索,在面对这道强大的“保护网”时,力量的虚弱是非常明显的。第三条是知情者向专门反腐机构报案或举报,但由于上述的安全顾虑和程序复杂等因素,使得这条渠道也并非畅通无阻。

其次,在力量的凝聚性方面,网络反腐也具有强大的优势。究根结底,普通公众是腐败的最终受害者,他们非常痛恨腐败,反腐成为公众对社会正义伦理诉求的必然反映,也是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权利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8]因此腐败分子的行为一旦被网络曝光,就会暴露于广大网民“雪亮眼睛”之前,凭借网络的独特优势,就会迅速在普通公众中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反腐力量,极大推动了事件的进程。

(二)网络反腐与专门反腐机构联合的障碍

1.网络反腐信息虚假的风险

网络反腐的隐匿性不仅可以保障知情者传递、举报信息的安全性,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同时存在着网络信息虚假的风险。因为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有时在未完全查实的情况之下公布出去,有时为增加关注度和影响面还会夸大事实、“添加作料”,有时也难免会沦为打击报复、诽谤陷害的工具。正是由于网络反腐在信息源头方面良莠不齐,缺乏合理的审查、过滤机制,网络反腐中信息虚假的风险不容小视,在建立反腐联合时将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2.网络反腐力量失衡的风险

网络反腐中广大的群众对相关信息缺乏必要的甄别力,甚或受到对腐败不满或仇恨情绪的影响而对信息不加甄别,加之国家相关部门回应机制的滞后,有可能致使普通公众成为虚假信息、甚至谣言的“推波助澜者”,从而出现影响社会稳定性的隐患。网络反腐中,为了挖掘和收集信息,网民还会选择使用“人肉搜索”等网络搜索方式。尽管这

种信息收集方式将现实世界的信息收集与网络空间的信息交流结合起来同步开展,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加强大,信息来源更具实时动态性[9],但是“人肉搜索”属于网上群体性行为,有着很强的自发性和随意性,一旦,即便发起者是本着善良之心灵、正义之精神去揭发,然而其后发展之快、波及之广却是谁也无法预见、无法控制的。加之,当前我国社会群体理性的虚弱,在网络反腐的过程中难免会超越对腐败行径合法揭发和举报的范围,而侵入到被调查者合法私权领域内,从而超出了正常的网络反腐范畴[10],引致民间反腐力量出现了失衡而被滥用。

3.网络反腐缺乏权威性

这种权威性既体现于反腐的稳定性上,也体现在反腐的有效性上。首先,在网络反腐中,并没有相应的引导和保障机制,因此网民对于网络曝光的反腐案件的关注可能很难长时间持续下去,可能会因网络公布的腐败事件的热度而发生转移,随着时间的拉长致使力量被分散,这无疑会使反腐的稳定性受到很大影响。其次,网络反腐是以普通公众为主体的,尽管凭借网络形成的民间反腐力量非常强大,可以很大程度上震慑腐败分子,但是如果没有公权力机关的积极介入,仅凭网络反腐是无法给予腐败分子现实有力的法律制裁,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想真正取得反腐的有效性,仅有网络反腐之力还是不够的。

三、关于网络反腐与检察机关反腐侦查联合的设想

实际而言,网络反腐最核心的优势就是信息优势,最根本的缺陷就是缺乏引导和规范,因此,要实现网络反腐与专门反腐机构之间联合就必须确立相应的引导和规范,从而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反腐的信息优势。笔者沿着网络反腐信息发展的脉络和波及的范围,建构起我国网络反腐的制度保障。

(一)网前初步审查制度

1.合法性的初步审查

正如前述一旦网民在论坛中“人肉搜索”的文章,其传播之快、影响之广,是谁都难以控制的,极有可能侵入到被调查者合法私权的领域,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网前的合法性审查。可以根据搜索对象、内容、影响等不同,实行有条件的双重审查。对于道德意义或非法律意义的腐败行为,由商业性网站自行审查,量度应较为宽容,但如果帖子内容明显或严重损害了被调查者合法私权的,应通过网络手段告诫改正,如不予更正者,则不予。如果发现涉及到刑法意义上的腐败犯罪,就满足了双重审查的条件,商业网站在先审查之后应转交专门反腐机构进行审查,因为商业网站的网络监管员和网民并非法律专业人士,所以由他们所把握的法“度”就可能会存在错误,而专门反腐机构是执法部门,其工作人员又属于法律职业群体中的精英,因此他们有责任、有能力承担起合法性审查工作,但是他们的审查不局限于关于腐败犯罪帖子的合法性,同时也会对尚未涉及腐败犯罪的反腐言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于侵犯被调查者合法私权利的帖子,专门反腐机构可以根据对案件侦查是否确实有用作出不同的处理,如果没有帮助,则要求商业性网站不予;如果确有帮助,在禁止的同时,还需与发言者进行直接对话,以获取有价值的证据或线索。

2.真实性的初步审查

如果信息源头遭到污染,网络反腐就可能成为反腐道路上的一道障碍,因此必须首先从源头着手,建立审查制度,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对真实性的审查也采用有条件的双重审查,即一般由商业性网站审查,对关涉腐败犯罪的,则采双重审查。对于商业性论坛网站而言,我们不能要求其承担不适当的审查责任,因为其在信息核查、监控、过滤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能力缺陷,而且大都属法律禁区,所以我们只能要求其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帖子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审查,最大限度的保障信息的真实性。网站可以通过审查发帖者发帖的目的、针对的对象、发帖的内容等方面综合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如果超出合理的虚假容忍限度的,则不予。如果帖子的内容针对的是刑法意义上的腐败犯罪,网站还须在该帖之前,将文章提交给专门反腐机构审查。如果帖子所涉腐败案件,与检察机关正在侦查的案件相关或符合,则可以与侦查所获证据或线索进行核查,如果相印证,而且不违反侦查策略保密需要的,则可以批准,并加以利用。如果是全新的案件,经过初步的传统调查,具有一定的真实可靠性,并对侦查工作具有重大帮助,则可以启动网络手段对信息提供者进行审查,以对信息的真实性作出判断,以决定是否批准该网站该帖子。

3.控制发展能力的初步评估

由于网络反腐中,信息一旦,就会迅猛得以蔓延、扩散,并会在普通公众中很快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反腐力量,如果对于信息的扩大之势和力量的规模之态不能实施有效控制的话,网络反腐极有可能走向反腐的对立面。因此,商业性论坛网站在决定是否反腐帖子时,尤其是“人肉搜索”的文章时,应综合各种因素对网站自身控制反腐信息和力量发展的能力进行初步的评估,以决定是否该帖。

(二)网

上监管制度

1.真实性的持续审查

帖子后,会有很多的跟帖者,发帖者也会对顶帖作出回应,其中也会有新的信息出现,有矛盾的、有相符的、有补充的,信息在网上会不断地蔓延、扩散、变化,因此有必要展开网上信息真实性的持续审查。程序基本同于初步审查,商业性论坛网站应站在审查的最前线,它应跟随网络反腐的发展,进行同程、实时追踪、审查。商业性论坛网站可以设立信息监管员,通过对帖子的内容、帖子之间差异类型(是实质性差异还是非实质性差异)、帖子之间符合程度等进行综合性的审查,从而在信息发展进程的每一环节对真实性作出合理判断,对于那些超出合理的虚假容忍限度的帖子,信息监管员可以及时给予删除,删除之后仍欲反复者,可以给予网络警告,严重者可以采取其他较为严厉的网络限制手段。商业网站在监管过程中,一旦发现帖子的内容涉及到刑法意义的腐败犯罪,则应将其提交给专门反腐机构审查,在审查过程中,检察机关的专门反腐机构也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的未涉腐败犯罪的信息,综合判断网络中腐败犯罪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帖子所涉腐败案件,与检察机关正在侦查的案件相关或符合,则可以与侦查所获证据或线索进行核查,如果相印证,而且不违反侦查策略保密需要的,则可以加以利用。如果是全新的案件,则可以将网络审查和现实调查结合起来,首先通过审查帖子的内容、针对的对象、帖子之间差异类型、帖子之间符合程度等综合分析判断其真实程度,如果具有一定的真实可靠性,则可以展开初步的现实调查,如对侦查工作具有重大帮助,则无需启动网络限制手段,允许继续发展、推进,并保持追踪。

2.合法性的持续审查

帖子虽然在前通过了合法性的审查,但是随着信息的发展,随后之帖子是否合法,随后进行的“人肉搜索”是否合法,仍然需要持续进行审查,对发展进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审查。对于道德意义上的或非法律意义上的腐败行为,网站设立的网络监管员本着保障公众言论自由的原则,报以较大宽容度,但是对于那些明显侵害了或严重侵犯了被调查者合法私权的,再给予更正机会仍不予改正的,则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将其删除,行为恶劣者可以给予警告或更为严厉的网络限制。对于刑法意义的腐败犯罪,除了商业网站的前置审查外,还需联合专门反腐机构对所涉腐败犯罪的网络动态进行合法性的持续审查。对于某些侵犯他人权利的言论,如果纯粹是网民恶意攻击,而且对案件的侦查也没有任何帮助的,同时为了保证论坛的正常秩序,反腐机构可以联系网站的管理员予以删除,必要时可以对其实施警告、封贴等措施。如果帖子泄露他人隐私或侵犯到他人的名誉,但是包含的信息对案情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反腐机构则可以采取分流的机制,即禁止侵害言论的网络传播,但侦查人员与该网民展开直接对话,这样既保护了被调查者的合法私权,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掌握犯罪信息,保证腐败犯罪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11]

3.引导信息发展的机制

网络反腐由于是众多网民自发参与形成的,难免会出现争论焦点的偏离与疏散,甚至会走上歧途、险途,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可能就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破坏,甚至走向反腐目标的对立面,因此有必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这种引导既体现为对权力的引导,也体现为对权利的引导。

对权力的引导包括两种引导,第一种是对被调查者在网络曝光之后言行的引导,因为网络反腐中被调查者都是拥有权力、地位的国家工作人员,所以对他们曝光之后言行的引导应归属于对权力的引导。如果在网络曝光之后,这些披有权力外衣的被调查者能够做出正面的回应,无论是有理有据的抗辩,还是真诚善意的忏悔与道歉,对于网络反腐沿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由纪律检察部门、检察机关等相关部门承担起网络反腐所涉人员言行的引导职能,但应本着合法的原则,不能为了稳定态势,保一时平安,而作违背原则的处理。第二种是对介入调查的国家机关及人员(这里只讨论专门反腐机构及其侦查人员)执法行为的引导,无论在网前审查,还是网上监管中,都会有专门反腐机构的介入,这涉及到它介入时机、介入程度、介入措施、介入结果等方面,只有将这些方面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网络反腐才会在法律的框架内获得发展,并获得权威性。如何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这就需要引导,否则可能侵害了网络反腐中民意表达之自由,损害网络反腐中监督权力功能之发挥,抹杀网络反腐信息凝聚之优势,破坏公众反腐情绪之消解。笔者建议可以有检察机关的监督部门对反腐机构调查的介入时机、介入程度、介入措施等进行法律监督,通过法律监督引导反腐机构侦查行为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对权利的引导是指对网民言行的引导,这需要商业性网站与专门反腐机构共同进行,网站的管理员应对网络反腐进行实时地追踪观察,对于超出合理的虚假容忍限度,很可能侵害他人合法私权的言论,可以对发言者进行规劝,阐明利害,引导其使用合

法方式传递信息,并以建议、提议等方式引导跟帖网民关注于积极信息,关注于其他未超出合法限度的信息。当关涉腐败犯罪侦查,专门反腐机构介入网络反腐时,侦查人员要对网络反腐进行适当的监控和引导,可以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与无恶意却侵权的发言者展开直接对话,劝服其转以合法的方式传递和收集信息,帮助专门反腐机构推进腐败犯罪的侦查工作;对于其他普通网民,侦查人员仍可以使用普通网民的身份,通过使用网络通行有效的语言和方式逐步将大家的注意力引向侦查所需的搜索和调查目标,而不致发生偏离,甚至错误。

(三)网下救济

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就会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尽管经过了网前审查、网上监管,但仍难避免发生侵权行为。对于那些恶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经警告、封贴等措施,仍不予改正者,受害者可以提起民事赔偿诉讼,恶意侵害人应承担举证责任。如果构成犯罪的,介入调查的反腐专门机构可以将有关证据移送至公安机关,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在公安机关侦查过程中,网站有义务配合调查,提供自己所掌握的全部信息。

【注释】

[1]芦苇:《中国现行网络反腐模式分析》,载《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63页。

[2]孙闻、裘立华:《网络反腐:嬗变2009》》,载《法制与经济》2010年第1期,第1页。

[3]田湘:《网络反腐:-种新的舆论监督手段》,载《检察日报》2008年9月9日。

[4]杨春林:《论坛实名制是一把双刃剑、实施条件是否成熟》,载《重庆晚报》2009年5月4日。

[5]参见邵道生:《方兴未艾的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三论“网络民主”在中国的发展》,载光明网-光明观察2009年3月30日。

[6]芦苇:《中国现行网络反腐模式分析》,载《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63页。

[7]参见何家弘主编:《新编犯罪侦查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53页-554页。

[8]姚晓娜:《网络反腐的伦理分析》,载《理论前沿》2009年第15期,第24页。

[9]刘品新:《电子取证的法律规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