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合同管理十篇

时间:2023-04-12 08:24:22

数字化合同管理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1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问题;对策

21世纪的今天,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城市管理逐渐趋向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仅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动力支持,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推动了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当前城市的科学先进性管理。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作为一种信息化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有着全新的管理理念,并以市场的应用和需求为主要的导向,并借助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进而实现的一种全新的管理,而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并不容乐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一)数字化管理方式难以和城市管理体系有效结合

当前数字化管理系统用用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对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意义进行明确,仅仅对于技术有着一定的依赖性,往往将市民的需求忽略,以至于难以从根本上保证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有着一定的实效性。同时当前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中对于管理的专业化有着一定的追求,但是其经费落实缺乏一定的保障,相对落后的设施装备,对于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不适应城市管理要求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过程中,虽然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极其有利的影响,但是难以和现代化城市管理要求相吻合,各个管理系统难以对城市管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缺乏互动性的联动机制,以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管理越位以及缺位等各种问题。

(三)数字化方式在对城市管理者职能重构中存在欠缺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城市管理职能履行的过程中,其强制性的行政方式难以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单一性的城市管理主体、单向性的城市管理过程以及强制性的城市管理手段,同样也有着片面性的城市管理目标,严重影响着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应用管理中,同样也存在更多的问题亟待发展和解决,仍然需要更多相关研究人员参与其中。

二、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具体对策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作为当前城市管理的全新方式,更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并在时代经济的发展中,结合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有着更加有效的应用,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对策具体体现如下:

(一)提高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思想认识

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应用,就要提高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思想的重视度,明确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职责,将城市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指明,并对数字化城管中心加以确定,进而顺应时展的潮流,将数字化管理方式的认可程度显著提高.

(二)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巡查机制进行完善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更要对城市管理系统的巡查机制进行完善处理,并做好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数字化管理方式的基础功能显著提高,重复发挥数字化管理方式的优势.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并将队伍的执行力加强,借助于技术力量,将视频监控规模扩大,实现精细化的业务,并在现代化数字化城市管理中,体现城管的特色和亮点。

(三)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督察督办功能进行完善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就要对城市管理系统的督察督办功能进行完善,尽可能的保证整个城管系统督办机制中有着一定的数字化城管中心,将工作的目标显著增加,并落实决策,对政令的畅通加以确保。同时也要将督查人员的主动性显著增强,保证有着较为广泛的督查内容,对督查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保证,并将督查的工作力量显著增加。最后就要将工作的重点突出,并将督查结果的有效性显著提高,做好经费的基础落实工作。

(四)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加强

加快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中,就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数字化实施方案进行确定,并将技术网络建成,并保证城管的所有事项尽可能的依据于数字化技术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对城管广域网进行建设,将城市各个市区的监督中心以及指挥中心有效的统一,并保证各个业务有着一定的协同运作性。同时也要做好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建设,并借助于GPS定位技术实现监督员的一种科学管理,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综合性的采集和输入存储,并做好技术性的实践操作,将图文一体化的办公实现。

总而言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更要做好对城管人员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的综合培训,并加强其实践操作能力,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有效性显著提高。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发展,现代化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更要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进而借助于无线网络技术,对新的城市管理体制进行建设,并将新的城市管理架构形成,实现可计算的现代化城市管理,将城市管理问题解决的相应时间提高,并最大程度上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全面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鸿祥,王德峰. 浅谈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 [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5):132-134.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2

数字内容管理建立在出版企业流程重组和全面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内容管理平台,对出版数字内容进行综合管理和深度开发,使分散的数字内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出版资源的最优配置,挖掘数字内容的潜在价值。出版企业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内容管理在数字出版中的基础地位,并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数字化既需要传统期刊出版商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与支持。从目前的情况看,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推进传统期刊的数字化。

一、少数大型期刊集团可以通过发行专用电子阅读器实现传统期刊的数字化。大型期刊集团拥有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规模化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数量较为庞大的读者群,因而可以通过自行开发数字期刊产品,发行专有品牌阅读器,提高读者的忠诚度。比如,我国科学出版集团旗下有200多种科技期刊、中华医学会旗下有120多种科技期刊,均具备发行专用电子阅读器的潜力。

二、大多数期刊可以通过与专业数字期刊制作公司、电子阅读器厂商合作,实现数字化转型。由于资金和人才问题的双重压力,我国大部分期刊都不具备自行开发、制作数字期刊产品的实力,因而在数字化过程中,传统期刊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内容生产和广告经营方面的优势,把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将数字期刊制作工作外包给专业化公司,同时通过与大型电子阅读器厂商的合作完成数字期刊的发行。

三、从政策层面,政府要逐步引导和支持建立第三方的数字期刊订阅、发行平台。目前,为争夺市场份额,国内电子阅读器内容资源平台建设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大型阅读器厂商均建有自己的内容平台,且由于阅读器标准不一,各厂商的内容资源难以相互兼容。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提高了传统期刊数字化的成本。有关政府部门应在规范电子阅读器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并建立规范、专业的第三方数字期刊订阅、发行平台,降低传统期刊数字化的成本。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数字版权保护规定,加大打击盗版力度,为传统期刊数字化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利用先进数字内容管理技术,将出版企业的出版资源以及特色数字内容进行数字化整理和结构化标识,建立基础数据库,通过统一规范的管理平台管理和运营数字内容。很多出版企业对内容管理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或者受到传统管理认识和生产实践经验的限制,管理方式不适应数字内容管理的规律。

2.出版企业的数字管理对策

1.1.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

出版企业不应仅仅局限于内容提供商的定位,而应该在拥有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技术和市场渠道,定位于数字出版商和信息服务商;要形成正确的数字出版和数字内容管理认知,在对数字内容管理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传统出版的内容管理和编辑加工经验,与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性地构建数字内容管理模式,从产业链的后端向前端转移,贴近读者和市场;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内容管理方面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用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如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等指导数字内容管理实践。出版企业领导层对数字出版管理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支持,是数字内容管理的必要动力和保障。通过建立专业的管理组织,进行规范有序管理和专门管理,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根据数字内容管理独特的规律,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效率为出发点,明确管理主体,将以介质载体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内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

1.2管理投入不足,管理成效不佳

数字内容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众多的出版资源,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很多出版单位,资金投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利用先进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高,缺乏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人力、财力、物力的高投入和资本投入“低进低出”或“低进不出”的资本运作风险使许多出版企业无力或不敢支付数字内容管理的投入成本,投入不足、赢利模式模糊导致效益不佳,形成不良循环。

1.3标准规范不一,开发利用无序

目前,内容资源的标准和规范没有统一。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格式转换和结构化标引工作难度较大。在不同的软件环境下,数字内容以不同的文件格式存在,如方正小样排版文件、文件、Word文件等,仅电子图书的格式就有20多种。数字内容存储和格式的多样性导致了很多问题,人们过分关注阅读终端和阅读软件而忽视了数字内容的管理和服务,造成用户选购方面的困难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数字内容管理战略必须要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保证。我国出版集团大多数是地方性、综合性出版集团,要借鉴国际出版数字内容管理的先进理念与技术,通过资本运作和资源重组来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管理。因此,数字内容管理的投入要具有较强坚定性,不能把前期赢利作为主要追求目标,而应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具体项目的运作参与数字内容管理实践,为进一步发展聚集资源、技术和人才,从而提高数字内容管理水平和资源整合能力。

3.结语

数字内容管理标准化,有利于产业链的参与各方实现利益均衡和分工合作,从而整体降低成本。数字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包括内容本身的标准建设、技术标准建设和服务标准建设。关键是基础数据标准如数据格式标准、数据安全标准等。数字内容资源管理不只是对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而是还需要对这些内容资源进一步加工整合,对数字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标引,在此基础上细分内容资源。数字内容标准建设涉及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标准化建设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标准化参与和实施需要行业领先者承担更多的责任,应当联合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各方力量,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加快数字内容管理领域各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目前国家推动的数字复合出版工程,会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相应标准的建立。电子文档读写接口标准UOML定义了电子文档的读写接口标准,即让不同格式的文档能够实现互相读写。这一标准的推广仍需要业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孙月沐.中国书业年度报告(2008~2009)务印书馆,2009.1.

[2] 黄先蓉,罗紫初等.数字出版与出版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 数字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88-01

近些年来,各高校都对图书馆增强了重视程度,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加强图书馆的建设,确保能够将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数字资源管理逐渐被引入到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数字资源管理给目前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以此确保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1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的现状

随着经济及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同时高校的数字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以前通常采用的是自建数据库的方式,目前已经逐渐的被购买中外文数据库的方式所取代。当然在引入大量的商业数据库的同时,高校也会建有符合高校自身特色和学科特色的资源数据库,众多类型的资源使得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管理更加的多元化。

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重复问题

电子出版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物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在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在种类和数量等问题上都有着一定的限制,资源内容方面也存在在高重复率的问题。很多高校在建设图书馆数字资源时并没有经过实际的调研,缺乏规划和统筹思想,有的高校随进行过调研,但是缺乏深入的研究,盲目的将重点放在了数量上使得很多资源间存在着重复问题,最终导致资源上的浪费现象。

2.2 资源利用率较低

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尽管高校给予了图书馆建设足够的重视,并加大了资金方面的投入,但与实际所需还存在着大量的差距,资金不足,资金不稳定等情况严重的影响到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管理。很多高校因为资金问题,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系统并不是健全的,功能方面的不完善造成数字资源利用率较低,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资源的共享。

2.3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够,数字化管理水平不高

在很多高校中,对于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安排和任用都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很多高校在聘用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够,对于计算机及网络的操作并不是很熟练。同时,很多高校在引入数字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没有结合本校的实际对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缺乏足够的能力开发适合带有本校特色的数字资源,不管是在建设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存在着水平不够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的数字资源管理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甚至存在着版权方面的问题,诸多的问题使得图书馆数字资源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的优化措施

3.1 加强资源的规划管理,降低资源重复和浪费

为了确保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必须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及特色对本校的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要仔细的分析和研究数字资源市场,从中选取适合本校的,符合本校特色的资源,对其他高校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吸取经验,结合本校的特色及实际制定出合理的资源规划,以此降低资源选取的盲目性,有效的降低资源的重复率,减少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

3.2 整合数字资源,方便操作,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更好更方便的满足广大师生及学校方面的需求,各高校应当对现在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进一步的完善和开发,不断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为了方便信息的检索和资源的管理,高校可以借鉴或者引入先进的技术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工和重组工作。大量的数字信息经过整合和重组后,不仅方便查询和管理,同时通过数字导航系统能够很方便的反映出数据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在便于查询和操作的同时,还可以起到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率的作用。

3.3 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管理同传统管理方式相比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及专业水平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工作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引入、整合和查询工作,以及管理系统的使用及设备的使用等很多方面都要求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和管理优化能力。因此,为了确保高校图书馆数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确保数字资源的利用率,高校必须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认识。同时,学校还应当积极的聘请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来参与到学校的数字资源建设中来,以此确保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的技术含量,为此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持。

3.4 加强资源的维护及保存

图书馆资源是学校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高校文化的建设和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师生知识的扩充等都离不开图书馆资源。因此,必须要确保图书馆资源的安全保存,避免出现丢失的情况。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维护及保存工作。因为数字资源信息量过于庞大,为了方便管理和保存,可以将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按照需要长期保存和不需要长期保存进行划分,对于需要保存的数字资源在选取保存媒体或介质、格式等方面也要进行充分的分析,选取安全性高不易损坏或丢失的媒体软件,确保数据的安全。同时还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一旦发现存在损坏、丢失等问题,必须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数据的恢复或进行其它补救措施,避免更大问题的出现。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比较高同时又比较复杂的工作,同时对于人力、财力的要求也比较高。为了使得高校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更加的完善,学校需给予图书馆更多的重视和资金投入,而作为管理人员,必须要积极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此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高校在建设和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过程中,应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学院的特色,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4

一、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模式是最大的问题。这里讲的建设模式,主要是指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架构和实施方法问题。在规划架构问题上,部分高校规划不够清晰,未按照URP的建设思路进行规划,因此未能实现几大功能的同步:一是门户的单点登陆,二是数据的基础平台,三是相对独立的专业应用系统。整个数字化校园网络因缺乏规划导致数据混乱、共享效率低,今后还会伴随着重复建设甚至推倒重来。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大部分高校决策者并不清楚软件开发的规律和大型管理软件厂商(如IBM、ORACLE、SAP)的发展历程,一部分高校为“节约成本”或追求所谓的“高度集成”,把信息门户、基础平台和专业系统全部交给一个并不具备这样高度集成能力的厂商,结局注定是表层用户看上去很美,深度用户用起来很残酷的局面,缺乏深度应用,就是典型的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另有一部分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资金比较充足,往往选择国际管理软件巨头的产品和服务,比如SAP、ORACLE等厂商,这些厂商的应用软件在细节上和中国的国情或本校校情相距甚远,结果导致水土不服。

2.应用系统普遍不成熟。应用系统关系着高校的重要管理活动和数据的处理,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产品,这些应用系统一般都具有复杂的数据结构、业务流程,对数据分析能力有很高的专业要求。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数据结构涵盖了教师职业生涯的一切信息,且每一类信息之间存在很强的逻辑关系和协同性,各种业务的协同要求系统建立成熟的流程管理并处理好不同业务流程之间的数据关系,在此基础上,要对不同业务产生的多类数据进行多维度的统计分析,最终体现在各类报表中。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产品最大的软肋是应用系统的不成熟,无法进行高质量的数据交互,容易使数字化校园成为口号。

3.平台整合能力普遍较弱。有过应用系统开发经历的人都知道,开发一个复杂的应用系统需要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更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和过程。笔者认为,数字化校园的数据平台比起专业而繁多的应用系统来说,程序相对简单、开发周期相对更短。数据平台最重要的功能在数据的整合,但是部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厂商为垄断利益,承接了大量的应用系统建设,什么都能做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好。平台整合的能力大大下降,最终直接导致信息孤岛现象的普遍存在。

4.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是一所高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完美体现,因其涉及的建设部门众多、数据复杂、用户量庞大,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的机构,在此机构的领导下,通过专业的部门和团队做好实施工作。此外,当前我国高校的管理普遍存在职能条块分割、过度分散等现象,本应该整合的管理职能却落在了不同的职能部门,存在诸多管理壁垒,导致管理成本很高,沟通协调很困难。

二、高校数字化校园跨部门信息资源整合的建议和对策

1.重新认识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误区,为决策提供参考。应用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灵魂和核心,决定着学校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的高低,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终极目标的关键。然而不少高校认识不到位,试图用一个平台型厂商同时解决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的问题,不少不具备业务系统研发能力的厂商通过低价竞争进入高校业务系统,这种短视的行为最终导致了重硬轻软、有路无车的现象,失去了业务系统的支持,数字化校园这个概念成了无本之末,无水之源。

2.正确认识URP技术的核心思想和内涵,避免重复建设。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数字校园”与“大学资源计划(URP)”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理论,并提出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结构和框架。URP理论和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有效解决方案,URP技术的核心内可概括为“1 个基础平台+N 个应用系统+1 个门户”的系统构架和建设方案。从我国当前软件行业的整合程度来看,一家厂商能够同时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几乎是不现实的,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数字化校园项目的成败都取决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3.提升高校跨部门业务的协同应用水平,提升高校软实力。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是整合各应用系统产生的对学校具有战略价值的信息资源,如教学、科学研究、人事信息、财务信息等,通过URP的设计理念,最终实现在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协同应用、相互共享、相互支持的局面,使数字化校园具备对已有系统的整合能力和对未来根据学校需要而部署系统的扩展能力。通过对跨部门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高校获取、利用各类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的能力,提升高校软实力。

4.消除信息孤岛,提升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师生满意度。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依赖于各专业业务系统的建设和有效应用,因此,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重视在统一的规划下由各职能部门选择合适的厂商引入或开发专业应用系统(如科研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而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前期已经建设形成的业务系统,要以跨部门业务系统应用为目的,重新整理数据标准并做好公共数据接口。消除信息孤岛,最后总实现跨部门业务系统和资源整合,提高广大师生利用数字资源的效率,提高办事效率。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5

关键词: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技术

城市数字化管理模式是我国独创的,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一种新模式,是把城市管理和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采用网格划分和事件管理、城市部件等方式,通过建立城市管理的数据库实现管理对象的标准化和数字化以及管理流程再造和体制创新,通过建立公共政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整合,解决管理波动、职能交叉、信息滞后等在城市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城市管理达成由静态向动态、由粗放向精细、由分散向综合、由开放向闭合、由单一向互动、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从而降低城市管理的成本、提升城市管理的品质、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些年,城市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深入研究数字化城市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对促进城市管理现代化,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城市的水平,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数字化城市管理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优化生产关系。从生产的产值来看,现今社会的生产方式已经基本城市化,人民群众的生产关系以及从事的生产活动主要发生在城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促使了城市本身的迅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容器和载体。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其次,数字化城市管理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城市的短期战略目标有重要促进作用。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就像机器零部件,只有每个零部件都良好的工作才能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能增强本地投资环境的吸引力、增强本地产品的竞争力,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发展肯定会为优化组合市场要素创造条件。

再次,数字化城市管理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目标。众所周知,城市化的高质量、大规模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积极意义,但是城市本身已经问题重重,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如何才能完成城市化的国家任务,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大势所趋。

最后,数字化城市管理有助于实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生活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密集地区,科学的城市管理有利于协调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稳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我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1、系统的前期投入及运行的成本过高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统的研发、设备的购置、人员的培训以及运行后的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例如上海市的长宁区、北京市的朝阳区、杭州市等等城区的经费投入都在几千万元以上,对于这些发达地区的大城市来讲,资金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来讲这种大额度的经费投入对地方财政造成了很大负担。所以这种高成本的投入和维护,制约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发展。

2、系统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目前,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国内很多城市仅仅把系统运用于环境卫生、市政管理、城市监察和市容市貌等领域,难以充分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功效,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关键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捕获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使相关的市政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例如交通、绿化、市政、民政、治安、人口等等都应该最大限度的加入系统功能。只有设计适当的标准和管理流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才可以运用于所有领域。

3、人员配置不合理,问题处置不及时

对于信息的收集,很多城市化管理采用的是市民热线和设置城市管理员等方式,如果人员配置不合理加上工作量大、工作范围广就会造成死角和盲区,另外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的话更会出现互相推诿、处置拖沓、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信息采集的市场化,根据不同城区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管理方案,配备专业的、充足的、管理人员,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统一指挥,由专业的信息采集单位统一采集城市管理问题信息,全面发现问题并及时上报,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转。

4、先进的数字化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我国很多城市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时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类似室外大型液晶屏幕等等的先进数字化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的,只有在文明创建或者领导视察的时候才会象征性的启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致力于提高实际的管理效果,要摆脱面子工程等思维定势。

5、信息的透明度不够,绩效评价不够公开

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形成的绩效评价,目前很多城市的做法是以简报或政府文件的形式报送相关的职能部门和领导审阅,只供内部交流不对外公开。信息的透明度不够,就无法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得不到群众的信息反馈政府部门就缺乏动力,也阻碍了城市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对策

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到今天,在硬件设施上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每个城市的管理模式都具备了各自的特色,但是,综合管理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必须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理顺关系、创新模式,才能使数字化城市管理更加完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的水平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1、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及融资机制

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及维护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投入,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对长期的发展是难以维系的,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必须采取政府引导为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化城市管理长期的资金需求。具体来说可以让各类社会资本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行维护,通过实施特许经营,开拓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形成政府主导、多方资金参与、规模化经营模式、竞争有序的局面。

2、完善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与服务模式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终极目标与核心理念就是服务。首先,信息采集需要加强,城区内的基础数据普查要进一步的细化,及时对管理的盲点区域进行补漏,逐步实现管理系统的全覆盖。其次,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要定期向市民展示城市管理的基本信息和城市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实绩,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和诉求要及时反馈,政府部门才能以此为依据进行决策。再次,管理人员及事件的信息要及时备案,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协同工作要进一步明确,争取把管理人员及事件的查询时间尽可能缩短,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效率。

3、通过构建公共的数据中心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公共数据中心可以对城市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一方面市民可以非常便捷得申请服务和查询信息,另一方面能有效的推动各系统部门的工作协同,为数字化城市的规划与管理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共数据中心就是把重复的数据进行重新筛选,把大量分散的数据进行整合,把政府业务与知识管理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投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城市的管理水平。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与先进的考核标准

首先,评价机制与标准要尽可能全面。实施细则与工作标准要覆盖到所有的工作中,让每个管理人员都有可遵循的工作准则和查询的依据。其次,对重点难点要全力突破。要善于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和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尽快给出具体的整改措施。最后,措施要落实到位。完善城市管理的考核办法与奖惩机制,实施数字化的考评系统,分类型、分区域、分等级进行考评,结合数字化管理考核机制和城市长效管理制度,使考核标准更公平合理,评价机制更科学。只有这样,数字化城市管理优势才能得以体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5、规范管理制度,健全政策法规

数字化的城市管理也需要以法律制度为依据,依法办事、依法行政。首先,要从成功的案例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于政策法规,要严格执行现有的相关规定,并且要不断完善填补空白。其次,完善并深化“两级政府、重心向下、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以网格的形式划分城市区域,专人专管、严格考核。最后,以制度保障经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严格遵守制度,保证城市管理正常运转所需资金,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虽然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继续深入的进行理论研究并且尝试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与解决方案,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必将逐步完善直至成熟稳定。纵观我国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效:研究出了相应技术成果,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规范,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成本,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能,这对规范城市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民主化水平都有着积极意义。数字化城市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向其他城市或者城区横向拓展,向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纵向延伸。

数字时代赋予了城市管理的发展机遇,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城市管理上的创新,如何更好的管理城市、服务市民、服务社会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完善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应用使中国得以与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领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充分结合了数字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领域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随着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城市管理水平将跻身于世界的前列。(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6

一、疾控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方面,疾控中心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以往档案载体都为纸质文档,在对其进行管理中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还需消耗很多时间,在管理上很容易出错,并且在二次使用查阅时也较为复杂,档案管理工作效率较低,且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而借助信息技术加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不仅能够大大节省管理人员精力和时间,还能够降低档案中错误发生率,同时,通过数字化建设后能够利用各种管理软件及管理技术进行档案管理,方便日后查阅、调用、复制及利用档案,有利于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

另一方面,实现档案数字化建设可以进一步优化档案管理环境。传统纸质文档在保存上容易受到温度、湿度、空气等外部环境影响,且长期保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破损、丢失、数据模糊不清等情况。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后,档案保护和管理条件得以改善,许多以往陈旧模糊的档案信息便能够以电子档案的形式保存下来,这对日后档案资料分析利用来说意义重大。档案查阅和整理都能够借助计算机进行处理,纸质档案使用频率逐渐减少,不仅提高了档案利用率,还能够提高档案保存质量。

二、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路径

(一)树立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理念。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基础是要从思想上树立现代化理念,打破原有档案管理格局,冲破封闭管理限制,实现传统管理向数字化管理的转变。疾控中心领导者及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J识,了解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单位内展开宣传,提高职员对数字化建设的理解。同时,疾控中心还应创新档案管理理念,由以往静态管理模式转变为动态管理,结合实际情况树立数字化管理的正确观念。另外,疾控中心还应从宏观上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纳入自身发展战略规划中,在实践中及时发现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问题产生的原因,尽早制定针对性措施解决。

(二)建立科学数字化管理数据库。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涉及很多数据资料,要想确保数字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实现庞大的传统纸质文件处理向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方向转变,数据库的建立至关重要,也是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经环节。数字化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必须要契合疾控中心自身具体情况,这样既能够保证数据系统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全面性,同时也更容易与内部工作人员达成共识,显著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另外,疾控中心针对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制定相应的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监督并制约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过程,确保在其建设过程中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章程制度要求,更好为民众、为社会、为政府提供医疗服务。

(三)加大数字化软件及硬件投入。优质硬件和软件设施是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对此疾控中心应加大财力支持,配置与数字化建设相适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这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也是重点。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基础设备包括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要加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必须配备相应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比如计算机、网络、扫描仪、打复印设备等硬件,档案管理专用软件以及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注重软件及其应用管理的跟进,在软件和硬件选择上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数字化管理质量,确保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过程的高效实施。

(四)重视复合型档案人才的培养。疾控中心应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努力培养与之相符的现代信息化、数字化、专业化档案管理人才。一是疾控中心应重视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数字化专业知识的培训,鼓励其加强继续教育,定期对其展开培训,并且注重培训工作的数字化针对性,结合管理人员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二是引入具有数字化技术知识背景的档案管理人员,提升档案管理人员政策待遇、薪酬待遇,优化档案工作环境,做到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此外,疾控中心不仅要重视提高管理人员数字信息专业技术水平,更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7

系统概述

1. 项目背景

北京市朝阳区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是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北京市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所在地。朝阳区位于北京城区东部,辖区面积470.8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万,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管理现状与区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情况、与辖区内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以及与奥运盛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朝阳区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成为时代的要求,势在必行。

2. 建设历程

北京市朝阳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工程,是由北京国研数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国研软件)承建,自2005年8月启动,已经经历5年时间,完成3期项目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已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软件产品系列。作为国内数字城管平台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国研软件已承接多个城市、地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建设,系统平台建设均取得成功并发挥积极成效,获得客户方的一致好评。

作为国家建设部确定的首批10家数字化管理试点城市(区)之一,朝阳区结合区域实际,大力推进了数字化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符合朝阳特点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从2005年7月起,启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到2005年12月1日,朝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成了一期建设,并正式开通运行,于2006年3月通过了国家建设部的验收。2006年11月,朝阳区获得“全国城市管理先进集体”称号。在一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朝阳区对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不断进行扩展与深化:

2006年,全区范围内(包括农村地区)实行了数字化管理。

2007年,将城区门前三包责任单位与物业公司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

2007年中,按照朝阳区政府领导指示,立足现有基础,扩大成果,巩固提高城市管理系统,拓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运用领域,将安全、人口、社会保障等城市管理重要内容以及城乡结合部突显的问题纳入数字城市管理系统。

2008年,将物业小区、施工工地、开发建设单位、保洁单位、市容环境维护主体、农贸市场等6类社会单位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

2009年初,将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地下空间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

随着对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不断深入实践与探索,基于多年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成果,朝阳区于2009年率先提出建设朝阳区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在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域进一步“巩固成果、整合资源、突破创新”。

系统建设内容

朝阳区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项目建设任务是:充分利用朝阳区现有资源和基础,实现对现有基础资源和数据的整合,通过整合现有的业务数据和空间数据构建数字城市综合管理数据支撑层。在此基础上构建朝阳区数字城市综合管理应用。本次项目主要建设9库4平台4应用3门户1体系,即建立九大数字综合城市基础数据库,分别是基础地理数据库、部件库、事件库、单位库、人口库、房产库、知识库、专题应用数据库、三维城市仿真库;建立四个基础平台,分别是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数字城市基础应用平台、数据协同更新与管理平台;建立四方面的主题应用,分别是数字城管监督指挥系统、综合数字执法系统、人口综合监督管理系统、单位综合监督管理系统;建立三个门户,分别是对政府部门提供的数字城市综合管理信息门户、对公众提供的数字城市综合服务信息门户及手机门户;建立一个体系,即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1. 系统总体框架

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 数据库设计

基础地理数据库、城市部件库、事件库:

基础地理数据库、城市部件库、事件库均是数字城管系统的基础数据库,基于行业、与部颁标准进行建设,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扩展。

单位库:

建设城市单位库,整合相关参建部门所涉及法人单位的基础信息,并通过实地普查建立法人单位数据与空间数据关联,建成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的标准统一、信息规范、查询快捷、动态管理、安全可靠的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

人口库:

建设社区人口数据库。目标是摸清人口底数,加强对人口的监督和管理,体现以房管人的新思路。人口数据库的建设是基于民政、公安已有的人口数据资源,结合实地入户调查,整合并完善人口信息,建设以身份证或护照号码为惟一标识、以实际居住地为动态补充的人口基础数据库,满足个人信用监督、重点人群管理、城市低保、公共治安等重点应用对人口基础数据的迫切要求,并逐步建立以社区为主要维护主体的人口数据更新维护机制。

房产库:

建立房产数据库,用于存储朝阳区内房产相关信息,包括房产基础信息、房产空间信息以及房产与人口、区域(街道、社区、物业小区)、单位等要素的关联信息,为精细化城市治理和扩展应用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依据房产库,建立房产与人口,房屋与单元的对应关系数据,为实现以房管人、以房管单位提供数据基础。

知识库:

建立知识库,收集国家、省、市和区政府出台的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建设包括行政政策法规、财政政策法规、经济政策法规、土地政策法规、劳动政策法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及其它政策法规在内的政策法规基础数据库,为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政策服务。

专题应用数据库:

专题应用数据库是基于基础地理数据和相关业务数据根据具体应用专题而形成专题图层数据,包括城市绿化、产业用地、投资、人口、重点环境问题、重要设施等方面专题数据。

三维城市仿真库:

通过建立在三维技术基础上的数字仿真城市,整合所有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数据资源,能够全方位地、直观地给人们提供有关城市的各种真实的场景信息,实现城市精细化的管理,为城市维护、建设、管理和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多维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服务,将大大提高城市整体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社区、社会单位、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 基础平台设计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是为实现政府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必须建立统一平台,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城市基础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共享应用框架数据标准,建立朝阳区数字城市综合管理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并构建平台。该平台包括资源目录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

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建设统一的“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通过此平台,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基础地理数据、城市部件数据、专题数据等空间资源的共享访问。

数字城市基础应用支撑平台:

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基础应用平台提供数字城市基础应用框架服务,包括协同工作、无线应用框架、系统管理三个部分。为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提供共享访问服务、共享数据服务、共享应用服务、共享业务流程服务,并能实现业务流程的组合管理。为数字城市综合管理提供统一的基于服务的应用提供基础支持,并对上层应用提供规范、标准的应用模式。

数据协同更新与管理平台:

协同数据更新平台,基于工作流技术,提供多部门协同完成数据采集、更新、审批、核查等环节,支持移动数据采集与更新,Web方式在线数据更新等功能。通过该平台为数字城市综合管理数据提供更新机制,保证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可靠性,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可应用性。

4. 应用系统设计

本次项目应用系统包括数字城管监督指挥系统、综合数字执法系统、数字城管-人口综合监督管理系统、数字城管-单位综合监督管理系统4个应用系统。通过四个系统应用将城市的基本要素管理单元、管理部件、事件、人口、单位主体进行综合管理应用。

数字城管监督指挥系统:

建立综合监督、指挥系统对城市管理主体:区职能部门、街道、地区办事处、单位、人口进行综合监督和指挥协调,对城市事件统一调度指挥,对事件进行监督和督办,该系统主要包括国家建设部关于的以下系统,包括:

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城管通)

协同工作子系统

呼叫中心受理子系统

监督指挥子系统

综合评价子系统

地理编码子系统

构建与维护子系统

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数据交换及服务接口管理子系统

在标准建设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扩展建设如下应用子系统:

领导移动决策分析子系统

GPS人员定位子系统

业务短信子系统

短信彩信互动平台

事件管理部件化子系统

综合数字执法系统:

建立综合执法系统,对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其他设施发生的各种事件进行综合执法,根据事件处理办法和预案,协调各执法部门对事件进行处理。该系统主要包括执法通、执法综合业务等子系统。

单位综合监督管理系统:

建立以单位为核心的综合监督管理系统,以整合质监、工商、民政、编办等部门数据进行整合,将区内形成朝阳区单位基础数据,在将单位基础数据与网格单元、街道、楼宇空间数据进行关联,对重点单位、重点行业进行分类管理,推进数字城市精细化管理。通过对单位的综合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种治安维稳、安全生产、市容环境、交通安全、环保绿化、资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与隐患,推进城市管理由事后监督向事前控制转变,实现由对现象的监督到源头监督的转变。

人口综合监督管理系统:

建立人口综合监督系统,基于动态人口数据库,将区内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以及重点人口信息进行管理,将人口信息与网格单元、街道、楼宇空间数据进行关联,实现人口的综合管理。通过加强对人口管理状况的监督,实现了对问题源头管理监督。

5. 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将竞争机制和诚信约束机制引入了城市管理,对各方面履行法定责任的情况进行实时、量化评价,在区职能部门、街乡之间、社区(行政村)之间以及各类责任主体之间建立横向竞争机制。同时,通过建立本地区的城市信用指数体系,将考评对象的当期评价结果与历史基期进行对比评价,形成了纵向的竞争机制;同时建立社区宜居指数、物业宜居指数、单位信用指数等综合评价工作,建立综合竞争机制。

6. 系统门户设计

建立数字城市综合管理内、外网门户及手机门户,分别面向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数字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服务,面向政府各职能部门根据具体职责和业务范围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并集成应用系统为管理者提供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面向公众提供信息检索、问题举报、问题追踪、评价结果等各种信息服务。

结束语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8

数字城管运用3S(GIS、RS、GPS)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无线电通信及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以一万平方米为一个单元,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管理网格,整合管理资源,建立城市管理新模式,使信息采集、问题处置、监督评估成为完整的管理链,形成“闭合回路”的管理新体系。

数字城管自2004年在北京东城区推出以来,在住建部的推广下,在全国各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较之其对推动城市管理的各方面影响,而发现问题的创新是关键性的变革之一。可以说,主动、及时发现问题是数字城管的生命所在。

围绕发现问题,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发现问题的主体,大致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设置专门的编制,吸纳专门的人员负责问题的发现工作;二是把发现问题环节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开来,引入第三方机构来承担。其中,杭州市积极推行发现问题的市场化,走出了一条新路。据悉,在数字城管最初的试点城市(区)中,已经有部分城市由原来的政府自主发现问题模式向市场化模式转变,而后期数字城管新上线的城市(区)大多是采用市场化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的数字城管上线城市(区)中,采用发现问题市场化模式的有30多家。

一、数字城管信息采集的基本特点

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具有采集环境的复杂性、采集行为的实时性、采集内容的多层次性等特点。

(一)采集环境的复杂性

数字城管的诞生推动了“市级统一受理、层级协同指挥、按责处置问题”的城市管理工作新机制的形成,整合了市区各级政府、各部门及社会的管理资源和力量,信息采集在数字城管系统运行中不仅要采集源头信息,而且还要核查问题是否最终解决,督促责任部门限期整改落实,已成为数字城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信息采集数据也是考核各区政府和部门管理绩效的重要依据。一旦牵涉到切身利益,各城区和部门对信息采集工作的态度也变得更加敏感和复杂起来。

(二)采集行为的实时性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庞大的工作,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从天上到地下可以说包罗万象,而城市管理问题的采集工作同样如此,因此数字城管对信息采集队伍的要求几乎是全年无休,遇到重大节庆、活动或者异常天气情况时更要求加班加点。由此才能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同时,信息采集员还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对上报问题的解决情况实时核查、反馈,确保第一时间处置和解决问题。

(三)采集内容的多层次性

数字城管是一种定量化、精细化的现代城市管理方法,较之传统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先进的管理理念、灵活的运行机制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之在实现精细化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内容的精细化。通过城市管理,事、部件全面普查建库,做到了管理权属的一一对应。二是管理要求的精细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管理对象的不同处置要求,数字化城市管理进一步细分管理对象的材质、属性、问题性质及处置要求等,突出了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动态诉求的精细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及时捕捉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新诉求,进一步扩大管理的范围,不断提升和细化处置的标准,逐步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

二、数字城管信息采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采集标准的细化和扩大

信息采集的范围涉及到城市问题的方方面面,依据管理的重要程度将采集巡查范围设定等级,等级最高区域2小时巡查一次,次之4小时巡查一次,依次递减,信息采集对象和分类标准按《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立案、结案规范》执行。杭州数字城管在几年来的发展中,事、部件类别已从上线之初的122类拓展至205类,绿化积尘、街面油污等起初不作采集的问题都被纳入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如此高的采集频次和分类复杂繁多的采集对象,迫切要求一支责任心强、专业化程度高的采集队伍来承担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工作。

(二)采集标准的透明和更新

公开透明的标准不仅是数字城管问题处置的刚性依据,也是衡量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尺。数字化城市管理不仅制定了各类标准,而且这些标准公开透明。例如,杭州市制定了《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立案、结案规范》、《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处理期限》、《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市场化管理规范》等规范标准。这些规范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做到标准透明,对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三)监督考核机制的公开和中立

数字城管的强力推进得益于杭州市政府①将数字城管运行绩效纳入对城区和部门的效能监察体系,由此带来考核方与被考核方之间的一系列不信任事件。因此,要求引入第三方进行数字城管信息采集的呼声强烈,该方应立足于政府和市民之间,它不隶属于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也不单纯反映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诉求,能够公正、客观地进行数字城管的信息采集工作并对城市管理的效果进行监督,由此得来的数据才能毫无异议地作为城市政府对城区和部门进行考核的依据。

(四)管理理念的突破和创新

城市管理手段的高科技化和综合化推动了城市管理理念创新。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城管更加精密高效。可以说,它实现了城区范围内的、每一个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部件的全覆盖。要发挥数字城管的这种独特优势,管理者就必须迅速从过去“发现问题靠举报、解决问题靠批示、处理问题靠突击”的固有思维中解脱出来,将注意力从对城市主要干道和主要事件的宏观管理逐步转移到更加注重精细化的管理上来。这就要求必须充分运用数字城管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数字城管目标,而首要的发现问题一环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三、数字城管信息采集的主要模式

数字城管问题的信息采集范围、信息采集标准化体系、监督考核机制、技术环境等因素影响了数字城管信息采集模式的选择,目前国内主要存在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信息采集模式。

(一)封闭式信息采集模式

各地对于信息采集员队伍的建设,一般都是以政府自己“养人办事”的方式进行的,这是政府内部循环的“封闭型”,即政府在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设置信息采集管理人员和信息采集员的编制,一般为事业编制和合同编制,列入机关的编内或编外人员。监督中心自己组织人员,进行采集员的招聘、培训、上岗、管理,这种方式也被称为“自主管理式”。目前,大多数城市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信息采集工作。

(二)开放式信息采集模式

开放式信息采集模式与封闭式相对,即把信息采集工作从承担数字城管日常管理的政府部门中剥离开来,引入第三方参与,第三方可以是另一个政府部门或是政府部门的下属企事业单位,或者是通过招标确定的社会企业。这支采集队伍人员构成多样,既可以在政府内部循环之中,又可以在循环之外,政府既可以“养人办事”,也可以“花钱办事”。

(三)市场化信息采集模式

市场化信息采集模式也是一种开放式的信息采集模式,是采用政府与社会互动的“开放型”模式开展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工作,即政府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购买信息。由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提出信息采集的需求和目标,由政府采购中心组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若干家专业的服务公司承担全市的信息采集工作,每个公司负责一个或多个城区。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是确定信息采集的需求、目标、考核评价、质量监控,不承担信息采集员的日常管理责任,以合同要求、考核评价的方式来保证信息采集的质量和数量,这种方式也被称为“委托管理式”,属于一种“开放型”的政府管理模式。

在“开放型—委托管理式”模式中,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针对目标提出具体的采集时间、采集区域、响应时间、上报数量、采集密度、覆盖率、失报率、误报率、核查率等质量要求,而不再具体关心到每个员工的招聘、考核、排班、薪酬、福利等,可以减少大量管理人员和繁琐细微的日常管理工作,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方式确保信息采集的质与量。

四、杭州城管信息市场化采集的缘起、发展和推广

信息采集市场化以第三方角色参与城市管理的监督行为,第三方服务商中立于政府和市民之间,它不隶属于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也不单纯反映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诉求。一方面,它通过合同受制于政府,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它以市民利益代表者的身份,监督政府行为。这就要求企业始终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以客观、全面反应城市管理现状为最终目标,任何有意识的偏袒都将造成政府和市民其中一方的不满。信息采集第三方服务商公正、中立地监督问题的处置和解决情况,推动了城市管理工作与市民需求的逐步贴近与融合。信息采集市场化实际上是政府部分权力向社会的转移和公众对政府部分职能的参与过程,“这一过程本质上是民主化的一种表现,有利于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公民或是通过直接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或是通过协商、听证、公决、质询等形式影响公共决策,这不仅能推进民主化,而且能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一)市场化采集的缘起

信息采集市场化伴随着杭州市数字城管的诞生而同步出现。在杭州市数字城管系统上线之初,杭州市城管办信息中心就数字城管项目有一个详细的规划,规划中有一个以自建管理模式测算的人员单量和经费投入。如果数字城管信息采集采用自建管理模式,则城管系统就必须自建一支监督员队伍,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然而,在杭州市现有管理状况下,兼及数字城管实施后一系列软硬件的需求等因素,通过运用科学手段对人员单量和经费投入等内容进行的测算表明,如果自建一支监督员队伍,与市场化模式相比,政府投入有天壤之别。

以杭州市第一阶段四城区试点为例,需要监督员数量为756人,年薪以1.8万元计算,同时需要5%的管理人员,约38人,年薪以4万元计算,加上794部信息采集器“城信通”成本,以每部成本5000元计算,政府投入共需1860万元。在实施信息采集市场化模式后,也以第一阶段四城区为例,信息采集招标分三个标段,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招聘了三家采集公司,招标金额共计392万元。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投入管理人员10人,年薪以4万元计算,另产生超额费用67.5万元,三家采集公司实际使用采集器160部,上述三项内容政府投入共计579.5万元②。

两者对比,显而易见,数字城管建设中,仅信息采集一项就为国家节省费用1280.5万元③。

(二)市场化采集的发展

杭州市对信息采集巡查时间规定为7:30~21:00,无节假日、双休日,并要求其对数字城管覆盖范围内所有涉及道路、街巷按照重点区域一天不少于4次,主城区范围一天不少于2次,一般区域一天不少于1次,城郊结合部一周不少于1次的巡查频次,通过全时段、全覆盖的巡查采集,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地域发现、总结出不同的城市管理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数字城管全面掌握全市城市管理情况提供了一手数据。仅2012年一年,杭州市数字城管共立案交办问题156.94万件,问题解决率为99.98%,问题及时解决率为97.27%,其中主城区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为96.86%,滨江、萧山、余杭及五县市为97.74%。自2006年上线运行以来,杭州市数字城管共发现、解决问题600余万件④。

此外,信息采集员还承担了专项普查工作。由于信息采集员遍布杭州全市,可以方便地进行一些城市管理的专项普查工作。由信息采集员对各自工作区域内的专项普查对象进行拍照和文字描述,上报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由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进行汇总统计,可以方便、快捷、高效、节俭地完成专项普查工作。

(三)市场化采集的推广

杭州市数字城管系统自2006年3月上线运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首创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市场化模式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该模式的实施,确保了街面城市管理问题的第一时间发现,充当了政府综合管理的“千里眼”与“顺风耳”,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信息采集市场化对于数字城管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政府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推进了社会民主化进程,并且形成了一支信息采集的专业化队伍。

五、结束语

公共服务市场化是一种将政府垄断职能与市场竞争行为进行整合的复合型制度安排,两者取长补短,是一种较为高效的政府职能履行方式。从数字城管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采集工作是数字城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信息分析处理的源头、基础和前提。信息采集环境的复杂性、采集行为的实时性和采集内容的多层次性等特点都决定了信息采集市场化模式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注释:

①数字城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通常设在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承担数字城管的日常管理和对城区和部门的考核工作。

②数据来源:杭州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内部数据,2006年。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9

1 调研阶段

1.1 高校档案数字化外包前,要明确档案数字化的形式、经费、范围

1.1.1 数字化形式。档案数字化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档案馆组织人员对档案进行数字化,一种是外包。前者涉及的档案数量不多,或自身数字化力量强大,不需要外包。后者主要是档案数字化的数量较多,难度较大,自身力量不足等。如果外包,就牵涉到经费、招标、与外包单位的对接等一系列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1.1.2 数字化经费。在高校档案数字化前期准备工作中,要根据学校下达的经费来选择档案数字化的形式和范围。选择档案数字化外包,要充分考虑是否包括档案管理软件、设备和数字化经费等,其中,档案管理软件是沿用原来的还是重新购置(或自行开发),设备是否购扫描仪、电脑等,都需要事先明确。

1.1.3 数字化范围。在高校馆(室)藏档案中,哪些类别的档案要数字化?哪些保管期限的档案要数字化?这些都要在档案数字化外包前确定。一般情况下,具有长期(或30年)及其以上保管期限的档案要进行数字化。但要根据高校档案的保存和利用等实际情况而定,如有些高校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所有档案都可以进行数字化。有些高校受经费限制只能将利用率高且具有长期(或30年)及其以上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数字化。

1.2 确定外包要对档案数字化公司进行资质、业绩等方面调研

1.2.1 资质调研。档案数字化公司的资质调研要考察其是否具备“四个专业化”,第一,是否具有专业的档案数字化加工处理团队;第二,是否具有专业的文档、图纸、书刊扫描设备;第三,是否具有专业的数字化加工业务管理系统;第四,是否具有专业的质量标准、现场管理、安全保密等项目管理体系。

1.2.2 业绩调研。重点考察档案数字化公司是否具有档案数字化加工的经验和业绩。由于高校档案的类别较多,各个类别的档案数字化都能满足标的要求并不是每个档案数字化公司都能做到的。业绩的要求就成为调研考察的重要内容,缺少高校档案数字化业绩会影响高校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和效率。

1.3 调研的方式

1.3.1 实地调研。高校档案馆应会同校内相关部门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调研考察。考察的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正在进行档案数字化的高校,主要考察数字化公司对项目的执行力;二是已经完成档案数字化的高校,主要考察档案数字化中标单位、档案数字化质量和运行状态等,以此来提高招标阶段的判断能力。

1.3.2 通讯调研。除了实地调研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信函、QQ等通讯形式进行调研。一是通过上述途径调研有哪些档案数字化公司;二是对一些有影响、实力较强的档案数字化公司的业绩进行调研。通讯调研的好处是调研成本低,调研的范围大,选择的调研路径宽,但缺少感性认识,直观感不强。

2 招标阶段

2.1 选择招标方式

2.1.1 公开招标。在高校校园网、校报或其他媒体上刊登档案数字化招标公告,邀请不特定的档案数字化公司投标。这种竞争性招标,能够吸引众多档案数字化公司参加竞争,高校从中择优选择中标单位的余地比较大。缺点是由于高校校园网、校报的覆盖面不大,会出现流标,即投标的档案数字化公司过少导致无法开标。

2.1.2 邀请招标。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高校选择一定数量的档案数字化公司,向其发出投标邀请,由被邀请的档案数字化公司参加有限竞争投标,高校对其进行资格预审后再从中比质比价选定中标者。这种招标形式的特点是参与投标的档案数字化公司数量有限,但能够保证档案数字化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

2.1.3 谈判招标。高校物色一至多家档案数字化公司来直接协商谈判的这种非公开、非竞争性招标或称指定性招标方式,适用于档案数字化数量不大、工期较紧、专业性强的档案数字化工程。其优点是可以节省时间,容易达成协议,迅速展开档案数字化工作;缺点是无法获得有竞争力的报价。

2.2 确定招标范围

2.2.1 整体招标。作为档案数字化建设系统工程,购买硬件(电脑、服务器)、档案扫描加工、购买档案管理软件、建立档案网站等都属于档案数字化建设范围。整体招标即对上述所有项目或几个项目进行组合招标,这能解决档案数字化公司与软件供应商就数据挂接和利用等相互“扯皮”的现象。

2.2.2 单体招标。对硬件齐全、软件功能强大的高校,不必整体招标,只要对硬件(电脑、服务器)、扫描加工、管理软件、网站等进行分段招标,其中的档案扫描加工必须进行单独招标。

2.3 起草招标文件

2.3.1 招标内容及要求。要明确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内容及工作量,对提供档案管理软件、硬件(电脑、服务器)、档案扫描加工、目录数据录入、数据挂接、数据刻录光盘等招标的范围要界定清晰;对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图像扫描、分类、检索的要求均需符合《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等相关要求;对档案管理软件的招标要求要达到与OA系统无缝衔接的接口功能等。

2.3.2 提供资质材料。资质材料主要包括投标人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加盖投标人公章),投标人承接的地、市级国家档案馆、高校以及大型企业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单份合同原件等。

2.3.3 投标报价。报价应为完成招标项目范围内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全部费用。属于整体招标的要注明总投标价、分块投标价和免费项目。在扫描加工方面,不同型号的纸张、照片、图纸、报纸的价格是否有区别?实物与录像带、录音带的数字化如何报价?数据录入、挂接、刻录光盘是否包含在报价范围内?等等。

2.3.4 工期要求与付款方式。档案数字化招标范围内的各项内容要求自合同签订之日起的工作日内要注明是否包含节假日在内。付款的阶段、比例、保证金都要在合同中明确。

2.4 评标与定标

2.4.1 组成评标小组。高校招标办要组织审计、档案馆、现代信息中心等部门的专家组成评标小组进行评标,也可以通过地方招标办抽调其他单位的档案数字化专家参加评标,同时邀请高校纪委派人现场监督。

2.4.2 确定评分办法。档案数字化评分办法应包括评分内容、指标、得分标准等项目。评标时,评标小组有权要求投标人对其投标文件进行书面澄清、说明,投标人应派授权代表按通知的时间、地点接受询标。

2.4.3 签订合同。高校要与中标的档案数字化公司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商定合同争议的解决措施、标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等。合同签订前,双方需共同审阅,仔细研读每一个条款,必要时请律师把关。

3 过程管理阶段

3.1 做好后勤保障

3.1.1 提供数字化加工现场。档案数字化扫描加工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场所,配置相应的桌、椅,符合国家规定的档案保管场所和档案数字化扫描加工的要求。

3.1.2 保证网络畅通。对分内外网的高校,要给数字化公司临时提供独立的网络用户名,供其在数字化期间正常使用网络。在档案数字化建设工程结束后,要及时取消。

3.2 组织数字化公司进场

3.2.1 加强人员培训。高校要对中标的档案数字化公司从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使其尽快熟悉高校档案的分类体系,了解高校档案的特点,适应高校档案数字化加工需要。

3.2.2 签订保密协议。保密协议应列入合同条款,其内容要求数字化公司人员不论何时何地要保证对高校实体档案及其信息保守机密。未经高校同意,不得以泄露、告知、公布、、出版、传授、转让或者其他任何方式向对第三方泄露档案信息或带出工作场所。任何一方违约,另一方均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其刑事责任。

3.3 办理档案进出库房手续

3.3.1 核对档案进出库房数量。高校档案归档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以卷归档,二是以件归档。无论哪一种形式,档案进出库房时都要认真核对数量,对重要档案不仅要核对卷数和件数,还要核对页数。

3.3.2 填写档案进出库房单。档案出库房前和档案进库房前都要填写进出库房单,其内容包括进出库房时间、档案类别、保管期限、数量以及双方责任人等。需要注意的是,出库房单与进库房单要保持内容的一致性。

3.3.3 档案归位。对完成扫描加工任务的档案要按照原来的存放位置及时归位保管,防止错乱,影响实体档案的统计和利用。归位时间要计划好,原则上按全宗、类别、年代、保管期限等结合起来考虑。

3.4 加强数字化过程监督指导

3.4.1 安排专人管理档案数字化外包。安排专人负责答疑和协调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安排人员管理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管理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二是安排人员分段负责管理,即在不同全宗或不同类别安排不同的人员专门负责管理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通过档案工作人员常态性检查、指导,保证档案数字化项目的有序进行。

3.4.2 制定合理的数字化业务流程。与数字化公司共同商定档案数字化的业务流程,使提卷、登记、检查档案、拆卷、组卷、整理、扫描、图像处理、数据挂接、扫描数据质检、修改、二次质检、著录标引、打印目录、装订(装盒)、还归、登记、归档、备份、抽检等各个业务流程有效衔接,确保各环节设计缜密。[1]

3.4.3 落实合同中的奖惩制度。按照合同的要求检查档案数字化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减少后续验收的工作量。对于合同中的漏项部分,要与数字化公司协商解决。对于在数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依据合同进行奖惩,通过奖惩建立起数字化公司人员的责任心和质量关。

4 验收阶段

4.1 确定验收人员

4.1.1 验收人员组成。档案数字化项目验收人员的组成应包括三方,一方是专家,聘请地方档案馆和企事业单位有关档案数字化方面专家;一方是高校相关部门人员;一方是数字化公司的项目经理、技术人员。

4.1.2 验收依据。三方人员根据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法规、标准和双方合同的约定,进行最终验收工作,以保证验收的公正性、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4.2 确定验收方式

4.2.1 全检。对照合同要求和招投标文件的约定,对所有数字化的档案进行质量检查。这项工作的好处是能够确保档案数字化工程的整体质量达标,使“质量控制深入到档案数字化加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2]但缺点是工作量太大,人手不够,事实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

4.2.2 抽检。选取不同全宗、年代、类别、保管期限、载体的档案样本进行抽检。验收小组对档案数字化成品数据进行一定的百分比抽查验收,抽验时主要对图像数据的亮度、歪斜、错页、重页等质量方面进行检查,确保图像合格率、影像(索引)数据匹配准确率、索引数据录入合格率等达到一定的比例。

4.3 确定验收内容

4.3.1 是否满足合同要求。对照合同要求逐项验收,检查档案数字化加工规范、标的技术等方面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指标是否达到合同约定的要求。对于未达标项目应予重新处理,直至达标为止。

4.3.2 软件的运行情况。对于档案数字化整体招标的高校不仅要验收档案数字化扫描加工的质量,还要验收软件的运行情况。重点检查软件是否具备与OA系统无缝衔接的接口功能,软件对多格式数据的容载能力,软件提供的数据转换功能可支持多种数据库,等等。

4.3.3 硬件的满足情况。硬件主要考虑服务器的配置情况,其技术指标验收的对象为品牌、CPU、内存、磁盘容量、网络及存储接口、操作系统和C语言开发包等项目。服务器的配置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预留足够的存储空间和满足后续指标升级需求。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10

 摘  要:以适应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构建具有综合功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应用系统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财务信息管理在数字化校园环境支撑下出现的新的应用特点和功能扩展需求,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划设计要素。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       财务管理是高等学校正常运行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与校园生活密不可分的基本环节。在校园数字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有关师生员工个人的财务信息,还是有关项目经费管理等对公财务信息,都是数字校园的重要资源。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应当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作用,通过系统设计将其纳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一、校园卡系统的一般功能概述     校园数字化通常以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作为切入点。校园卡系统作为数字校园的基础环境和支撑平台,其构架完全服从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成为数字校园中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卡系统既是数字校园的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也是整个数字校园的核心引擎。在该平台下,各相关应用系统以构件方式存在并运行其上,相关数据和信息按照数字校园规定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规范在校园网络上满足各子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需要。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校园卡系统通常由一张校园卡和一张相对应的银行卡作为使用媒介来实现系统功能。校园卡具有校内身份认证和电子消费两类基本功能。     (1)多证合一、以卡代证:将学生证、教师工作证、医疗证、借书证、出入证等数字化为校园卡身份信息,一卡实现校内各种需要的身份认证功能。     (2)身份认证公共信息管理:通过校园卡中心数据库,实现学生、教职工的身份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确保校园网络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3)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应用服务:透过校园卡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进一步为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目录服务,即基于校园数字资源统一组织和应用集成所形成的各种校园网络化应用服务,包括信息分级、办公自动化数据交换、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等。     (4)以卡代票、以卡代币、刷卡消费:取代以往校内使用的各种票据,如饭票、水票、洗澡票、上机票等,以校园卡的“电子钱包”功能满足师生员工的校内消费和费用缴纳需要。     (5)校内消费资金统一归集:通过分布于校园内各消费点的pos终端,在实现校内消费刷卡支付的同时,实现了校内资金流动的统一归集,在技术手段上满足了学校对下属经营服务单位的财务监管需要。     与校园卡身份信息直接绑定的银行卡,除了具有一般银行卡相同的金融服务功能以外,增加了个人银行账户与校园卡“电子钱包”账户之间的自助圈存转账服务功能,满足校园卡持卡人校内消费资金自行划转的需要。     二、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特点     1.财务管理信息是数字校园目录服务重要的公共数据资源。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信息,不仅是财务管理部门业务处理的自然结果,更是学校教育事业开展和日常运行中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记录,其中包含的对公以及对师生员工个人的校内信息资源都极其丰富,是校园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数据资源;数字校园环境中许多的应用目录服务和相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离不开财务管理信息的数据资源支撑。     2.校园数字化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数据管理手段。校园卡系统具备了校园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的功能,能够实现基于网络的个人身份认证,以及校内部门关联信息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所提供的管理信息更加丰富和完善。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园卡信息来完善财务管理业务,应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升级改造优先考虑的因素。     3.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以标准化和关联信息完备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为基础。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服务体现在财务信息分级目录服务和构建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两方面。能否有效地实现这些信息服务功能,作为基本信息源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的有效性、完备性和可关联性便是至关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新的管理需求下,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应当以构建集成应用型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账目管理的科目信息和项目信息,使得每一笔账目记录附带必要和有效的管理信息。     4.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是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自成一体的封闭特征不同,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的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通过与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来实现目录服务,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在这种方式下,需要通过web服务方式将财务综合管理所需的各方共享数据引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也需要将相关的财务数据反馈给中心数据库,并保持相关数据的同步。         5.集成权限管理与身份认证平台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除了需要基于校园卡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以外,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需要强化用户访问的权限管理。能够与校园卡系统平台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实现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双重功能的集成身份认证环境,包括统一权限管理、身份验证、单点登录、密码管理、ldap外部认证等,应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   

  6.银校紧密合作方能形成与管理信息化服务相适应的现金流动管理模式。通过校园卡与个人银行卡的绑定对应关系,可以方便地将师生员工的收人类现金发放自动存人个人银行卡;涉及财务报销的现金支付,可以实现现金的自动人卡。通过校园卡系统的“电子钱包”自助圈存功能,将个人银行卡中的金额自主“圈人”校园卡,满足持卡人的校内消费需要。对于学生费用的收缴,按照同样的做法,还可通过网上银行自主缴费的方式予以实现。在与银行紧密合作实现这些功能的基础上,学校财务管理将大幅度减少现金的流动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建立起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现金管理模式。     三、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     在校园卡系统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下,学校财务管理的功能和内涵将产生较大的扩展,除了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随着校园信息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外,更需要顺应校园数字化的要求,按照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和信息标准化的要求规划财务综合管理功能,布局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中心数据库及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内容,构建可实施跨部门、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         四、基于校园卡平台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规划     在图2所示的系统构架下,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外延大为扩展,形成了融合会计核算管理账务信息和校园卡系统有用信息,通过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来共同支撑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融合和利用来自多方面的管理信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也由原来因具体业务而设的单一功能管理程序变成了在统一信息平台上、以功能模块形式构成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     1.基本账务管理方面。在按会计核算规范进一步完善科目管理信息的基础上,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参照校园数字化标准之规定,科学合理地设置收支账目的项目信息,使得任何一笔账目记录既对应相应的科目,又附带相关的管理信息。智能凭证系统作为财务管理其他功能模块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项目关联的桥梁,将报账业务之外的其他账目自动纳入核算管理账务系统。自由报表系统用以灵活定制和输出各种需要的管理报表。     2.发放类财务管理方面。在校园卡数据平台的信息支持下,财务管理中涉及教师的工资、津贴、酬金发放,以及学生奖、助学金及各种补助发放,学生费用收取等业务,将改变以往依靠手工传递数据信息的落后方式,通过校园卡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手段把相关数据直接导入管理子系统;通过与校园卡绑定的银行卡信息将应发金额直接进入个人账户,准确、安全地实现对个人的现金发放业务;通过智能凭证系统将发放结果导入财务核算账务系统,如此形成一个完整、准确、快捷的现金发放管理数据链。     3.财务信息方面。将校园卡系统的身份认证功能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项目管理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统一身份认证和集成权限管理的账务信息查询与统计功能,构成财务信息分级平台。通过对校园卡持卡人不同角色访问权限的控制,身份信息直接关联到与角色相对应的财务管理项目信息,持卡人即可实时、方便地从校园网上查询或统计其所管理项目的账务信息或个人财务信息;通过自由定义统计表报,可对项目执行情况实时分析,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     4.综合性财务管理方面。当前技术条件下,实现跨部门管理的综合性财务业务主要包括联网授权与网络报账、现金报销的自动划转、学生网上自主缴费、校内消费网点结算与分账、专项投资执行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等。     联网授权与网络报账业务是在将项目经费管理与个人校园卡关联,以校园卡代替(多张)经费卡的应用背景下,经费负责人委托经办人代办报销、借款或转账支付业务时,通过对经办人校园卡进行联网授权,明确授权办理的业务类型、经费额度、有效期限等,形成数字签署来代替传统的签字机制,以避免会计业务中因办理人授权不详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通过校园网主页、学生收费数据系统与合作银行网上支付平台的跨接,可以便捷地实现基于inter网的网上自主、异地缴费,为学生自主缴纳在校费用提供更为有效的实现平台。     对于由校园卡系统产生的校内消费资金,财务部门仅需由校园卡系统本身提供的分账对账系统进行归集资金的分配与结算管理。为了解决专项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计划、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因多部门分块管理造成的数据不统一问题,并满足管理层对于执行情况的实时统计和分析,引入基于校园网络的专项建设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可有效实施对专项建设项目执行过程的全面管理,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上完成计划管理、采购执行、验收入库、资金使用、财务数据衔接、项目结转、实时查询统计等功能。   参考文献 [1]万里鹏,陈  雅,郑建明.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22,{03). [2]李海霞,韩锡斌,程建钢.数字校园中资源中心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5(01). [3]蒋  珊.浅析“一卡通”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教育财会研究,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