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精英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27 17:18:35

医学精英教育

医学精英教育篇1

医生的职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医学是生命科学,“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极高的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社会和医学在飞速发展,对医疗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医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质量高于数量”、“质量决定成败”应当成为医学院校办学的基本理念。此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精英教育更适合医学教育的发展,是世界医学教育的主流。从19世纪开始,大部分著名医学院校逐步改变以往的简单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的做法,开始有意识地打造精英人才。19世纪70年代,医学院校相继提高了招生标准,实行本科毕业后教育即医学预科教育,要求进入医学院的学生必须持有正式认可的大学授予的文科或理科学位,同时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医学教育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医学预科教育制度,要求学生通过为期2~4年的预科课程后才能正式进入医学院学习,此举大大提高了医疗工作者的素质。纵观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做出重大贡献或在临床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的医学家和优秀医生们无一不是精英教育的受益者。

2精英教育对中国现阶段医学教育的重大意义

2.1精英医学教育更适合中国现阶段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实施精英医学教育是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的有力保障。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患者越来越多,疾病也越来越复杂,医疗的需求迅猛增长,群众对健康水平和医疗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但是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对好医生的有效供给量却在逐年下降,供求矛盾突出,人民渴求有高素质的医生。精英医学教育可以有效改善现有的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完成从要求数量到重视质量的转变。根据政府部门统计,中国并不缺少医生,但是严重缺少好医生。200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数量趋于饱和,特别是医生在每千人口中的数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要求。因此,我国医学教育不宜再单纯追求教学规模的扩大,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上来。提示精英教育更适应当今中国医疗卫生的发展。

2.2中国医学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精英教育概念的植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医学教育必须采用精英教育模式。一项有关医学生对当前医学教育看法的调查显示,86.8%的医学生认为医学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但仅有4.4%的医学生认为国内的医学教育达到了精英教育水平。现实的差距促使我们寻找深层次的原因:

2.2.1盲目扩大招生规模,造成生源质量下降据统计,2009年我国高等医药类专业的招生数达到了499582人,在校生人数达到了1788175人,是2000年的3倍以上,每年增长速度超过10%。这样一来,“精心挑选优质生源”就成为一句空话。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医学生人数虽然有一定的增幅,但毕业率在20多年间(1955~1983年)仅增长4.3%,其规模始终保持着精英教育的特色。美国现有医学院127所,平均每所医学院年招生量为130人,在校学生400~500人。澳大利亚共10所医学院校,每年培养医学生人数为1300人,平均0.72人/(年•万人)。因此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医学教育已经沦为大众化教育,完全不符合医学教育本身的属性。

2.2.2医学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医学生的教育成本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可在中国与巨大的招生规模相比,医学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美国哈佛大学2001年学费标准为28000美元/年,而这只占培养一名医学生所需经费的12%。澳大利亚医学院校收费标准为每年5870澳元。除了学费以外,这些国家的医学教育经费来源非常多样化,如服务性收入、联邦研究基金和政府拨款等。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成本为1.5万~1.8万元人民币/(人•年),与医学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不仅如此,一些医学院校大规模扩招导致在校医学生培养成本下降到3000元/(人•年),师生比大于1∶9,甚至超过1∶16(国外一般都在1∶2~1∶3或者2∶1)。如此一来,不但减少了医学生的操作实践机会,而且由于临床实习的床位数难以保证,大大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3.2.3学制和人文课时不合理,不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国外的医学教育大体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本科教育,学制6年左右,包括2年预科和4年医学基础和临床学习;另一种为研究生教育,即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再进入医学院学习,学制4年左右,包括2年基础课程和2年临床课程。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则为3、5、6、7、8年不等,主体为3年制和5年制。国外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人文等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0%~26%,英国、日本最低,德国最高。中国医学教育的人文社会课程仅占总学时的4.0%~9.3%[9]。非精英教育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医学生毕业后人文素质差,专业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低,在与患者的沟通方式、技巧、同情心、保护患者知情权、隐私权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2.2.4对继续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保证医学人才培养的持续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在校教育早已不是教育的终点。重视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个国家整体医疗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有一个严格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因此,国外形成了以医学院校教育为基础,以毕业后教育为核心,并且通过继续教育把教育培训同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的完整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但因为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经费的原因,中国的医学院校教育常常就是临床医学的最终学位教育。同时,因为我国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不健全,无法保证医学人才的可持续性培养。

医学精英教育篇2

将医学人文教育渗入中医院校英语教学中,反映出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和文明程度。所谓的人文教育,包含了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等。所谓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体现出以人为本,要求人人获得自由与平等以及个性上的解放,提倡的是一种培养身心健康、多才多艺为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而人文学科教育就是将人文学科作为教学内容的基础。从分散式的剖析对人文教育进行理解,最终可以得到对人文教育的理解。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受教者进行的一种提高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其实际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受教者的人文精神。而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符合当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是推动医学界人文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中医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模糊

中医学院对开展英语教学的目的还存在一定的界定不清。在实际的教学中,目前我国的中医院校在开展英语教学时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帮助医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共核,简单进行基础英语语言的教授。另外还呈现出过分重视对基础英语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在中医院校中,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课时有限,导致两个阶段的英语教学工作出现失衡的现象。

(二)教学体系脱节

教学体系脱节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接受了基础英语的学习之后难以直接就进入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主要是因为医学专业英语中的词汇、句型等对比基础英语难度更大,从而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学体系脱节还体现在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的脱节上。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没有一定的辅助或者是关联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英语教师主要针对的学生在掌握专业词汇方面的问题,难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

(三)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特别是在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中,教师更多讲授的是词汇及语法知识,学生再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只是记住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与语法,在进行语言交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三个方面。但是在这三个方面,我国的中医院校英语教学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首先,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并未必真正符合学生的需求。另外从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的选用上,也出现了偏差。在进行选材时,都是选择医学原版文献,该类教材内容大多数遭到了删减,并且过于专业化,同时医学人文知识与理念的渗透较少,教学内容枯燥,既不符合学习英语知识的规律,同时也不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三、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中医院校英语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确定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

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进中医院英语教学中,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学生。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建立完善的医学课程体系。首先需要确定医学人文教学课程体系的理念,具体表现为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培养医学生具备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遵循医学人文不同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内在联系,按照医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特征和成长规律,构建一个完整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首先从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上,需要遵从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连续性原则。从整体性原则来讲,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进行科学定位,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基础上,传授医学人文知识,打开医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最终达到一个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人才。科学性,就是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围绕医学人文教学的设置进行。连续性,则要求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其渗透进英语教学当中,甚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中医院校基础英语教学

在确定了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之后,再将其融入进中医院校基础英语教学中,就显得更加具条理性、层次性。首先,在进行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去关注教材内容中的医学人文精神,并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例如,某教师在进行基础英语教学时,为了能够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通常都会在课程中预留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听力训练,在听力训练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比较基础的医学专业术语,同时还会将其中包含的人文内容阐述出来,这样既达到了训练学生听力的作用,也起到了一定的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又如,该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口语方面的交际能力,不定期的设置一些简单的与医学人文相关的内容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学生之间自觉地组织在一起收集相关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同时有增强了对人文素质培养的理解,通过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整个班级中形成了一股良好的学习风气,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将医学人文教学融入中医院校专业英语教学

在基础性的英语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加入医学人文教育,其一方面是从基础上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涵养,另一方面是为专业英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之上,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空间。在理论方面的讲授中,英语教师可以先将教材内容中的医学人文因素挖掘出来,然后通过具体的讲解或者是让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该方面的了解,提高其认识。在后续的专业教学中,就可以直接进行医学人文的讲解,帮助学生直面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基础。例如,某教师在进行中医基础CHAPTER1《TCMTERMFORMATIONANDTCMINGENERAL》即中医术语构成规律及中医总论,充分将其中教材中的医学人文因素挖掘出来,采用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因素,充分发现中医中存在的医学人文因素。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布置各种包含医学人文因素的题材让学生进行写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同时还能够加强学生在中医理论基础等方面的认识。另外,该教师还可以从课外书刊中选择比较典型的关于医学人文的素材在课堂中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当下最新的医学人文动态,并通过这种积极的方式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

(四)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

想要很好地将医学人文教育与英语教学相结合,首先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中医学人文因素,并且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例如,某教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医学人文意识,从自身做起,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与学生的互动中都十分注意提升与彰显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一方面是为了监督自身形成一个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带动学生也逐渐培养出一个正确的医学人文精神。同时,该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在撰写学术论文上严禁剽窃他人的成果,而是在查阅大量的资料通过实际的调查发表了多篇关于中医院校英语教学中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其中的论文,同时该教师也严格要求学生禁止抄袭,鼓励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

四、结语

医学精英教育篇3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大学英语;中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015—03

“人的教育”模式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英美发达国家提出的,缘由是这些国家意识到高等教育中科技与人文教育比例的失衡。“人的教育”模式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维度的特点而设置课程,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系统化和综合化的同时,也重视情感教育和健康积极的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普遍采用“通才教育”,所以在人文素质失衡这一问题上,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90年代初期至今,国内关于研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面越来越广,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兴趣都集中在贯彻教育方针层面这些比较空泛的议题上,从人文教育的内涵、外延、意义、措施和具体如何实践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有独特见识成果的不多。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及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理论和培养水平,总体上没有实质性和突破性的改观。

一、人文主义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大意义

英国思想家纽曼在《大学辩》(Idea of University)一书中指出一个悖论:知识越专,离知识越远。也就是说过分集中的观点,过分专注的眼光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所见只是局部而不是整体,看问题的角度也是单个而非多样化的。人文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把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从单一的专业教育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拥有比较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人文情怀,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医药知识,完善自我。因为人文教育是最为广泛的通识教育,它包括乍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学科:从古典语言到逻辑、艺术、音乐到文史哲等等 (而这些恰恰是大学英语教材所涉及到的领域)。恰恰是这些宽、泛、广、博的不同领域给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以触类旁通,杂交互补的优势。再者,人文教育可以给人的自由精神和批判意识,对于超越传统规范,以新的视野发展中医,开创新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阐释框架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的教育似乎已经不是培养具有批评和启蒙精神的社会精英,而是各行各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批判、思辨”越来越向“培养、训练人才”妥协,而只有“后现代“时代才有的追求实用性的状况在中国这个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度大行其道。而这种现象与大学管理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有些大学把原来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都改成了一年,并且在师资、政策和财政的支持方面都是不够的。而有些学校甚至规定学生只要过了四级,就可以申请免修英语课程。在管理者的眼里,英语仅仅是一门语言而已,而它的人文性、社会性、以及跨文化交际功能都被消解。大学的管理者们应该克服功利主义思想,多一点理想主义元素,这样才能把大学办好,给大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生存空间。

大学英语应该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课程,为教语言而只教语言的忽视人文性的教学必须改革。通过研究人文教育的重大意义、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实施人文教育,来更好地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使我们的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不再是知识单一的“技工”,而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人才。

传统意义上大家对于英语学习更多的强调的是它的功利性和实用性。“重技能,轻人文”仍旧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大行其道。然而有人认为从根本意义上讲英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语言与被载体深度结合才能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而此处英语的被载体是什么?是文化、传统、历史、人文思想、文学、绘画、音乐等。英语里大量的俚语、谚语、俗语和惯用语与西方文明的两大来源——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文化,如《圣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斯图尔特·霍尔在《表征——文化意象与意指实践》一书中指出“语言不可能是个人的事情,因为我们不能为我们自己由个人创造各种语言的规则。它们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文化,来源于我们共享的文化信码,来源于语言系统,而不是来源于自然或单个主体”。的确,我们生于一种语言,及其各种信码和意义之中,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社会性才是我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而这些就是人文教育的内涵所在。当我们对他者文化和信码一无所知抑或一知半解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就变成空谈,而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实际功能被消解,它只是一个空壳,毫无内涵而言。

对于具有中医医学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人文课程寥寥无几(以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课表为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必然是医重文轻。同时人文教育的缺失会使我们与西方社会无法深度交流,从而就无法真正意义上把中医介绍给世界。或者我们会面临一种尴尬:我们的中医医学会被西方媒体或者学者言说,更甚者“妖魔化”,中医仍然很难摆脱“巫术”之说,对于中医的推广我们在还没有“发声”(speak)之前就已经“被消声”(being silenced)或者“被言说”(being spoken)。当韩国中医和日本中医在国际社会宣称他们才是中医的正宗,当他们要求把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中”字去掉变成“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的时候,我们的愤怒和不满的声音该怎样发出?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而知彼的一个重要途径——即西方文化和西方语言,这些常常被我们草率地小看成一个工具而已。蔡元培先生《文明之消化》一文里说道:“消化者,吸收外界适当之食料而制炼之,使类化为本身之分子,以助其发达……人类之消化作用,不惟在物质界,亦在精神界,一人然,民族亦然。”面对西方语言和文化我们唯有类化为我身之分子,才能助我发达。而不懂得别国文化、传统和人文思想的交流将会是十分被动的,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西方文化和知识的必要性和作用必须发挥出来,一方面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模块,大学英语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担当起传授西方文化和人文思想角色的课程之一。特别是在中医院校这样学科比较专业化的院校,英语教学的人文功能切不可忽视。

二、挖掘英语教材深层次的教学意义——人文教育因素

善于发掘素材的人文精神,拓宽人文视野,注重情感陶冶,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就是“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语言之灵魂在于内容”。Rivers 指出“语言不能与文化分割开来,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 我们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在选材上注重趣味性、信息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前瞻性。而教材中的课文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汇聚着英语国家许多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自由精神,坚韧精神和人生追求。以我们正在学习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五单元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为例。文章简述的是一位母亲为自己吸烟的青少年女儿的担忧,而由此想到自己的父亲因烟而死,许多穷人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因为吸烟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她对香烟制造商发出了呐喊:适可而止!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许多主题进行挖掘:代沟问题、中美的烟草政策和烟草包装差异、抽烟的群体是谁、吸烟的危害等等。文章里还提到了American inner cities and reservations 的概念,我们知道美国的中心城区跟中国的市中心有着很大的差别,在American inner cities 里住着的往往是收入低下、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吸毒者、罪犯和黑帮。老师要进一步解释reservation (居留地、居住地或保留地)的含义是什么。Reservations 指的是:联邦美国政府划定的并强迫印第安人居住在那里的区域,约有二百多个,主要集中在美国的西部地区,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印第安人被迫生活在居留地里。居留地实际上是变相的集中营,居民未经特许不得擅自离开居留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为他们制定的法律的约束和限制,他们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通过这样的学习,这篇英文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和人文教育功能大大超越了其语言功能。

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以英语语言知识为框架、人文教育和跨文化交际为内涵的课文,可以领会、思考、辨析以及批判这些人文内涵,从中得到感染、暗示、引导、激励的力量。久而久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阅历,陶冶了他们的性情。

三、深化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方式——引入人文教育元素

(一)英语教学中深入人文精神是英语教改的基点。英语的教学对象是人,人是鲜活的,有感情的,富于变化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需求,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展示他们的自我个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道德感。因为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设计也应该有所变化和有所针对。而这往往是一个难点,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设计不同的作业给程度不一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其原有基础为依据,动态地给予适当评价。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不能止于课堂,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可以更近,更亲密。

(二)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把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承载的语言文化内容多元化、多维度地展现出来,这样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会在调动他们的通感的情况下得到提升。例如当学习到课文Legal and Moral Implication of Cloning 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推广,以及克隆技术对人类道德感和尊严感提出的严重挑战等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可以更加的深刻。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英文影片,如电影The Cloning of a Man 或者The Island 。这样平面知识与立体素材的结合,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专业背景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下被学生掌握。

(三)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中医药大学更不例外,“(大学精神)它不仅彰显着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更积淀着学校一脉相承的人文传统,具有行为导向、价值规范、凝聚人心和氛围感染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割的,怎样发挥英语语言的人文精神从而使我们的大学精神发扬光大是值得我们好好想想的。师生们应采用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组织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例如英语角、英语话剧团、英语俱乐部、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等等。这不仅仅是一时兴起而为,要形成一种传统、常态活动和一种精神来浸润、丰富我们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是“隐形文化”,这种文化的教育是感化性的、非强制性的和非权力性的,但也是最有力量的。

(四)树立发展性评价标准,注重个体语言能力和个人素养的全面、真正的发展。为防止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产生错误的认识,而忽略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和学校要革新对于学生的评价观。以往有些学校教务处会对四级通过的学生给予免修英语课的特权,这些学生只要提出申请就可以不再来上英语课。这种做法助长了学生的功利心,歪曲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我们要拒绝总结性评价,注重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对以往的传统评价标准持怀疑、批判的态度:书面考试能否考察一个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以往知识点的考察点是否太过单一?能不能引入跨文化交际和人文素质方面的考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思考和探索的。

四、结语

教育原本是对人的教育,但是在这个喧嚣、文化快餐消费的时代,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它却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单纯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却被放大。正如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专业院校中,能够承担起人文教育功能的英语课程应该被重视起来。教师也要改变教学理念,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不应简单地围绕着听、说、读、写、译进行。我们要极大地发挥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我们的受教育者才能提升他们的人性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以及完成个人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意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蔡元培.文明之消化[N/OL].国际航空报(转载).http:///imerl/article/20061211/1586_1.shtml,2006-12-11.

[3] Rivers W.M.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Chicago and London[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医学精英教育篇4

【关键词】 医学院校;双语教学

Abstract 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re broadening, we are in great need of high quality people both with specialty knowledge and a foreign language.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bilingual teaching targets,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bilingual teaching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at last, puts forward the tactics of improving bilingual teaching with plural means.

Key words Medical university and college; Bilingual teaching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国家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多所高等医学院校正在积极实施双语教学。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课堂活动。在我国,较为常用的是汉语和英语[1]。它可以使医学教学更快地与国际接轨,也便于将最经典的西医学科的内容和最新的医学动态直接带到课堂教学中。对于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实施双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总结如下。

1 双语教学的目标

1.1 提高英语教育水平 从文化理论上看,在存在两种以上文化的环境中,必然出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在一种文化处于强势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弱文化国家向强文化国家学习其语言的趋势。目前,我国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仍比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落后,因而有必要加强英语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年)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由此可见,国家的双语教学目标之一在于提高英语教育水平,有人认为教育部这一意见是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政策依据。

1.2 维持与提高专业教育水平 双语教学除了要提高英语教育水平之外,还有另一个目标就是维持与提高专业教育水平(本文所称专业教育水平不包括英语专业)。所谓维持与提高专业教育水平,是指学校实施双语教学之后学生原先所学专业的教育水平能得到提高,至少不会降低。维持与提高专业教育水平,这是由高校的使命所决定的,不会因实施双语教学而发生改变。高等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它必须以培养人才为其根本目标。因此,高校双语教学不会因为要提高英语教育水平而削弱专业教育。由于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直接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接触到最新的知识,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英语教育水平不仅要成为专业教育水平的组成部分,高校还可通过实施双语教学来提高专业教育水平,各学科通过使用英语教学语言实施双语教学,而并不会放弃专业教育这一目标。

双语教学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据在于双语教学是基于医学学科教学而不是基于英语学科教学。基于医学学科教学的双语教学,其教师与教材基本上是不变的,发生变化的仅是教学语言。在师生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高校,适度地推行双语教学是可以维持与提高专业教育水平的。当然,在实践中,如果把专业课程当作英语课或者是由英语教师来实施医学学科教学,那么就会出现无法维持与提高专业教育水平的情况。由此可见,学科教学是双语教学的根本要素。

2 医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推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高等医学院校应将双语教学作为衡量教学质量,考核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积极发展双语教学的动因不一而足:(1)双语教学是知识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进行双语教学是响应党、国家以及教育部号召的具体表现。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交往进一步增多,中国已成为经济活动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双语教学有利于促进医学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保证我国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医学教育更加开放地面向全世界。(2)双语教学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宏观和长远角度看,双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对国际医学教育和学科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医学精英人才。它能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外语能力,使其在毕业后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动态;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熟练运用母语和外语进行工作。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可以培养、提高一种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素质。(3)双语教学能调动和激发广大师生学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4)双语教学有利于实施外语教学改革,能有效地推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新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 运用多元化手段,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3.1 加强双语教学环境建设 双语教学要注重创建双语环境。只有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较好地开展双语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但目前许多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足,对双语教学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对双语教学的实施及成效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在一些普通医学院校,实施起来会更加困难。然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不可低估的[3]。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1)大力宣传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充分利用外语部医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开展丰富的英语文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影视节目、英文歌曲、英语演讲比赛等。积极举办英语沙龙,增加师生之间的听说训练,从而使英语听说水平在应用中得到不断的提高。(3)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环境,注重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使教师和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转变态度,互帮互学,教学相长,在潜移默化中使教师和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3.2 注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兴趣 目前,实施双语教学的模式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1)全程外语教学:采用原版外语教材,用外语讲授,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中文解释,对师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高,难度大。(2)常规双语教学:使用原版外语教材,采用中英文合并讲授是各高校采用较多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外语表达能力,学生具备较好的外语基础。(3)掺入式双语教学:采用中文教材,实施每门课程部分内容的双语授课,如医学专业名词等用双语解释。虽然英语成分不够多,但涉及面广,学生也可接触到不少专业英语。这种方法和前两种方法相比,容易开展。各高等医学院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行双语教学;同时要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针对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经验,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地调整,变被动为主动,确保双语教学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4]。

3.3 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近年来,以CAI(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各类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声、文、图集于一体,使信息的传递更加丰富、形象,这是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方式。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感知信息,可以加速理解和接受知识信息的步伐,并有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进行推理[5]。所有这些因素可以极大地提高知识信息传递的效率,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加深印象,促进信息的吸收。除了为教学双方提供生动丰富的素材之外,CAI还为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场景,有利于引导的进一步深入。

在课堂讲授方面,医学英语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3种形式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借助于现有的录像带、VCD视盘和光盘以及自己制作的质量优良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nternet获取医学英语教学素材。利用CAI技术制作虚拟的语言情景,用于培养学生的医学英语交际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等。

综上所述, 通过学校及教师的不懈努力,推进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打造各高校有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祖国急需的既精通英语又精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医学行业走向国际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学习双语教育理论,透视我国双语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2):13.

[2] 王斌华.中外比较:双语教育的界定、属性与目的[J].教育发展研究,2005,6(11):49-53.

[3] 曲桂贤.语篇·语境与外语教学[J].大连外语学院学报,2007,(8):42-43.

医学精英教育篇5

关键词:精英;应用型;护理;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73-03

随着21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卫生的迅速发展,老龄化社会对护理的刚性需求,人们对护理品质的期望,社会急需高品德、高智能水平、创新精神强的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而这些正是精英化人才的重要特征。中国本科护理教育自1983年得到恢复,至今已有30年,护理本科毕业生数量已得到了大量补充,而护理研究生数量有限,他们大多成为护理教学的师资,因此在护理实践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可见当下在第一批护理本科院校中开展精英化教育的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护理本科毕业生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原因分析

当前,护理本科生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目前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体系陈旧僵化:我国招收第一批本科护理专业的学校大多拥有国内一流的临床医学专业,并且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专业的基础医学教育在师资和教学模式上几乎是完全重叠的,这种在临床医学框架下开展的护理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尤其是早期没有体现护理特色的基础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作为一级学科的护理学学科发展,培养体系落伍于“全人护理”的现代护理理念,因而导致了护理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优势不显著,达不到精英化人才的要求。第二,护理毕业生大量流失:高考后进入第一批本科院校的护理生大多为专业调剂生,因此专业思想极度不稳定,加之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偏见[1],家人对专业的认识不足等等,使得她们的专业认同度低,因此毕业后很多学生通过报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或者通过在其他行业就业等方式,达到改变未来职业门类的目的,最终导致了护理毕业生的大量流失。因此,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将这些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在工作中发挥其领军性人才的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以人为本”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即以“以人文本”为灵魂开展教育改革[2]。“以人为本”必先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高要求,即以学生的素质、需求为基础,针对市场中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现象,结合学校教学资源设定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他们对未来职业价值的认可,使他们未来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成为护理骨干。

三、以有用教育和专业情意培养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所谓的有用教育就是不仅教授学生现在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传授学生未来可能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也是精英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之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健全的人格。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教育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给予他们人性的关爱,关注护生的身心发展,认识护理职业价值,感悟“恪尽职守、关爱、奉献”――护理专业情意。构建以有用教育和专业情意培养融合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体现护理教育整体观的课程体系,社会活动和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融知识、能力、情意于一体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平台建设,师资的一体化建设。

(一)体现护理教育整体观的课程体系,加大教学改革幅度

打破传统的基础-专业-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知识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护理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的联系。早期教育注重促进学生专业主体意识的萌动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后期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专业主体意识的强化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专业知识能力循序发展中,同时经历专业认知、专业认同、热爱专业的思想历程。

1.优化整合基础医学课程知识,凸显护理特色。通过基础医学和相关护理专业课程的整合,增强基础知识的有用性[3]。将解剖学和护理学基础进行部分整合,开设护理应用解剖学;在生理学教学中融入护理理论,将生理活动与整体护理概念相结合,并和护理学基础、健康教育部分课程内容整合,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等活动与内容[4]。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在提高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专业认知、对职业价值的认可。

2.建立综合实验实践课程群,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情意。从1―4年中,在每门课程开设的综合实验或综合实践课基础上,开设高度综合的形态学和机能学实验[5],以及临床护理综合技能训练、专业创新思维训练、护理人文社会素养等综合实践课程。机能学实验紧紧围绕护理专业能力与专业情意教育特点设计实验,形成生命体征的评估与生命活动、肝、肾损伤及治疗、急救与护理等专题。综合实践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为依托,在学校、医院、社区中开展社会服务、护理实践、护理研究。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最大程度激发了学习、研究、创造、主动实践的潜能,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从知识、能力、情意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精英化培养。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为手段,课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PBL学习、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构建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社会活动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体系,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优化学习过程[6],促使学生内在知识的建构,以成就感促进专业认同感及专业热爱的培养。另外,通过节点教育和课堂人文环境的塑造,切身感受人性的关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和态度。科学地评价教育结果,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肯定并鼓励他们的付出与学习结果,采用多形式的考核方式:科普小论文、知识竞赛、学生讲课等。在学年综合测评分中充分体现学生课外的学习成果,如、专利申请、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形成结果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

(二)融知识、能力、情意于一体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平台建设(见图2)。

1.课外个性化培养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的设计,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特色方向。通过开设国际护理的全英文课程,邀请美国注册护士授课,为有志于国际护理的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开展职业道德、前沿护理理论和技术、老年护理、长期照护、麻醉护理等专科护理课程的系列讲座;通过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港澳台校际间活动,上述措施为学生成为精英化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培养平台,并且拓展了学生对护理的认识,提升了专业认同感,更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2.健康校园活动和校内开放实验室制度。针对群体人口健康,倡导健康促进校园,开展校园的健康教育活动;以项目为载体参加市级各项与健康有关的公益活动;利用所学知识理论,借助教学标本,通过每年“5.12”国际护士节进行健康宣教、优生优育宣传活动。课余开放实验室,提供学生实践创新的场所。学以致用,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培养了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情意,而且专业价值得以体现,提升了护生的成就感。

3.搭建学生实践、科技创新的平台。服务社会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与周边社区合作,搭建以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慢性病护理为特色的社区服务、社区实践平台;借助教学、实习医院的病源、病种资源,搭建临床护理实践、研究的平台。以课程的课外训练任务、毕业论文为导向,鼓励学生在社会服务、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并在临床实践的教学管理中,采用实践任务管理模式,课间见习和集中见习相互补充的实施策略,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创新的空间和时间,提高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培养人才的保障,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结果,只有在基础医学师资和护理专业师资在护理教育整体观、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树立精英化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理念,并将该理念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精英化应用型培养体系实现预设的培养目标。

1.师资队伍的融合。打破基础医学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间的学科界限,同进共退,组建相互渗透的教学团队,护理专业教师早期就参与如生理学等课程的教学活动,基础医学教师在后期也参与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这种共同参与基础医学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使教师间取长补短,得到了共同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相互衔接、延续性及课程整合。

2.科技创新导师制、毕业论文导师制、课程课外训练导师制。①毕业论文导师制:国内大部分护理专业没有毕业论文的要求,10年前我们将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纳入了教学计划,学生在第四年进入临床实习时就配备论文指导老师,实习中期确立论文内容,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交流和评比,优秀论文推荐发表。②课外课程训练导师制:学生通过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程的课外训练任务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③科技创新导师制:根据1~4年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设计了不同级别的创新活动(见图2),而且创新活动的难度呈阶梯式提高,创新活动的原则是提升专业主体意识和综合能力,形成了学生间的循环接力运行流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专业实践中形成自主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以具有护理特色的项目为载体,组建以高年级为主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活动。创新团队成员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开展与项目相关的活动,引导低年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设计和兴趣。周而复始。

四、结语

高质量人才培养应符合三个基本要求:即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者构建的培养体系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获得了社会、学生共同认可的培养体系才有存在的价值,只要让护生在我们构建的体系中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的感觉,让社会得到真正需要的护理“人”,才能实现高等护理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玉梅.护理人才流失的分析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08).

[2]席成孝.从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看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安康学院学报,2013,(01).

[3]杨艳艳,杨桂染,闫瑞霞,赵文涛.PBL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

[4]邱丽颖.通过解释生命现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5]李英.开发医学综合实验对护理本科生专业素质的培养[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6]周雷,杨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和实施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04).

医学精英教育篇6

[关键词] 针灸推拿学;留学生;全英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a)-008-02

针灸推拿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随着医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来我国学习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的留学生逐年增多。为满足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中医学用英语授课的医学教育的需求,我校从2007年开始招收中医针灸推拿学的全英文班本科专业的留学生,他们的到来,无疑对学校英语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同时,对学校的师资队伍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检阅。留学生的全英文教学不仅使教师面临新的教学任务和挑战,同时也是反映高等医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参与了全英班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针对中医院校留学生医学全英文授课和中医教学的特点,认为有以下几点需加以重视:

1 注重全英班留学生的特点

目前我校大多数留学生主要来自韩国、印尼、美国、法国等国,也有来自非洲国家的学生。①作为在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有敏感性、国际性、文化差异性等特点[1]。②热爱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英语基础好,英语会话能力强,这为教师进行英语授课奠定了基础。③思维活跃,尤其是美国学生,经常上课可以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各种问题,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求老师的英语基础好,要能足够应付学生的提问。④上课喜欢记笔记,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提高课堂的吸收率,但是如果幻灯片的描述太多,就会影响教学进度。⑤有部分学生(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的英文基础差,个别学生是因为家长的意愿来学习中医,他们远离祖国和亲人,再加上一定的语言障碍,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随意性大,有的出现严重的缺课和迟到、早退现象。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有目的地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措施。①教师应了解学生所在国的历史与文化,以便与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能因时、因势、因人施教,耐心、诚心、悉心待人[2]。注意掌握留学生带有地区特点的语言习惯和特色,在交流中师生共同提高,适当学习教育心理学,及时掌握留学生的心理,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和提问[3]。②在留学生全英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忽视文化背景,仅从中医本身或仅以教材上给出的翻译作解释,往往不够全面和准确。如果从文化背景入手,就能弄清中医针灸学术语、体系的来龙去脉,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主讲教师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进修,能具备一些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③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插入一些临床病例、生活常识等内容,使学习要点与临床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深奥的理论的讲解浅显易懂,避免照本宣科。④由于全英班是小班授课,课堂进度比较容易控制,因此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一些好理解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小题,大家一起查资料、准备,上课前写出内容概要,交给教师,并推举一人作为代表发言。强调学会查找资料、搜索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表达和合作能力,教师也能在课堂中从学生的角度去听课,从而发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不足。⑤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留给学生,并做到来信必回、有问必答。

2 注意针灸推拿学的专业特点

针灸推拿学是一门深奥的理论性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让理论由抽象到具体,浅显易懂[4]。①经络腧穴部分,涉及很多经络名称、穴位定位等专业术语,尤其需要提及很多肌肉、神经、血管以及其他解剖部位。针灸治疗部分则涉及很多中西医病名、症状和体征,都是一些生僻、拗口的词汇。这些专业性强的词汇,都可采用拼音加英文对照制作电子幻灯,重要的词汇、短语还要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以加深印象。②针法灸法部分重在操作,主要内容是各种针刺、艾灸、火罐、头针、耳针的操作。这部分的授课需仔细叙述手法步骤、讲解操作过程,配合现场操作演示,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既保证了各个知识点的讲授,也保证了重点、难点的讲深和讲透[5]。③针灸推拿学的临床见习、实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在理论授课实施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见习,每一位授课教师必须同时担任临床带教工作,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紧密地衔接起来,以便将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在临床教学中得以强调、解决。通过对临床典型病例的详细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中医基础知识的理解、领会和应用。通过对具体患者的选穴处方、针刺施术,使学生直观地熟悉针灸操作过程。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视线内自己独立地操作。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反复循环,达到教学目的。

3 注意提高师资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全英班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最关键所在,因此,建立起一支符合国际标准的全英文授课的医学教学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6]。笔者认为,①推行多元和高质量的师资培训体系,开设全英文授课培训班。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对参与留学生教学的师资进行英语强化训练,并注重后备师资的培养。②有系统地组织一部分师资,进行英语能力系统培训或全英文授课教学能力强化,提高英语授课的水平和实际效果。可喜的是,我校管理部门非常重视全英班的教师培训,人事部门已请外教开设口语强化班,提高在职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和表达能力。教务部门也组织专业教师到外国语大学接受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英语强化训练,这一批老师已经成为全英班教学的中坚力量。③一名合格的全英文班教师,要有扎实的针灸专业技能和知识,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教师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广泛吸收,才能充实教学内容。

总之,招收全英文针灸推拿学留学生是历史条件下的一项重要任务,面临巨大压力和众多困难,不仅存在语言障碍,而且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习惯、经历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只要本着敢于实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深入领会中医基本理论,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加强英语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全面培养,认真备课,精益求精,遵循留学生中医针灸推拿学教学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展全英教学,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和提高留学生英语中医教学水平,为我国留学生医学教育品牌的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蒋明.经典课程实施于留学生教育中的问题研究[J].中医教育,2006,(6):31-34.

[2]张立平.北京中医药大学境外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6,(6):19-21.

[3]陈晔,柴可夫.中医院校留学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2):78-80.

[4]沈甜.针灸对外双语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论坛,2009,6(7):121-122.

[5]顾星.中医针灸推拿实验教学的创新性研究[J].中医教育探索,2008,10(7):1078.

医学精英教育篇7

1.英语知识基础不同,实际水平参差不齐。

普通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学对象一般是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思想情况、学习态度、健康状况以及学习方法等基本相同,个人年龄、生活经历也比较相近。而医学成人学生则不同,他们之间绝大部分是在职的医务人员或刚从卫校毕业的学生,年龄跨度大。在职医务人员大部分人来自县级医院或卫生院,高中或中专毕业多年没有接触英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他们对英语已经非常陌生,词汇量很有限、基本语法概念模糊不清、语音、语调错误较多,英语语言基础非常薄弱,根本无法开展行之有效的听、说、读、写、译等教学活动。而卫校刚毕业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比较好,其中有些人甚至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他们而言,学习英语就显得轻松多了。所以同一专业同一个班级之间学生英语知识基础不同,实际水平参差不齐,悬殊很大。

2.工作与学习压力矛盾突出,集中学习的时间有限。

普通医学高等教育教学对象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是全职的学生身份,可以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而医学成人学生却不同,他们大多数为在职医务人员,而且大部分已经成立家庭,而医疗部门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医疗风险大,他们承担着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希望通过进修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增强自己在医疗部门中的竞争力,改善自己的处境。Krashen认为成年人习得第二语言的途径可以用隐含的办法像儿童在非正式的环境那样去学习第二语言,也可以用显露的办法像在课堂那样的正式环境里去学习;不过用显露的办法学到的语言知识对习得的语言可以起到监督检验作用,帮助改正语言错误。所以面授是医学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面授,学生可以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学科知识。由于医学成人学生工作与学习压力矛盾突出,集中学习的时间有限,精力不易专一集中,学习的连续性往往受到影响。

3.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较强,生活经验丰富。

普通医学高等教育教学对象一般是年龄较小、基础扎实、记忆力强、模仿能力较强。而医学成人学生却不同,他们大都来自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这些人临床经验丰富,有的甚至是科室的骨干,他们年龄一般偏大,记忆力明显下降,模仿能力较差,并且耻于开口。但是他们生活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和联想记忆的能力较强,获取信息的能力较高。他们更愿意探究语言本身的规律性,接受理性的知识,对一些语言现象、语法要点,能深刻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医学成人教育授课主要是以业余面授为主,集中学习的时间有限,只有很短的数天或数十天。正是由于他们凭借着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较强,生活经验丰富,所以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牢固地掌握系统的知识。

4.学习目的性明确,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普通医学高等教育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性一般来说是比较多样的、弥散的,或为升学,或为就业等等,具有很多未知成分。而成人学生却不同,对于他们而言,学习目的性是单一的、明确的,而且有强烈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面临着更多来自家庭和事业的压力,一部分学生进行学习是为了接受更多的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使自己能更好地工作,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部分学生是受到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有更多的晋升机会或者从事一个更舒适的工作。

二、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忽视或缺乏对医学成人教育教学对象的必要研究,未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医学成人教育教学对象所独有的基本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致使医学成人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大方面:

1.选用教材缺乏特色性。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教材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我国医学成人教育没有全国统编教材,更缺乏成熟的教学经验。医学成人高校的课程体系大体上沿袭普通高校的学科课程体系。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模式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浓缩和再版。医学成人大学英语尚缺乏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教材一般是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多是起点较高、词汇量大,语篇信息容量大、进度、练习编排等方面很少考虑医学成人学生的特点,没有针对性,缺乏特色性。而成人大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低于普通大学生,教材难度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差很大,学生对于这些英语教材感到不适应。不少学生反映不是上课不想听,而是听不懂,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压力。阻碍了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影响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缺乏适应性。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并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如果只有教学内容而没有相应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任务就会落空,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能使课堂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学方法选用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根据是是否适应教学对象的自身特点,即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及个别差异等情况。然而,目前医学成人教育教学实践未能根据医学成人教育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注入式”教学思想观念指导下,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满堂灌,照本宣科,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机会少。医学成人学生由于自身基础差,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缺乏自信心等心理障碍,这种教学方法使他们愈发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和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同时医学成人学生人数多,一般一个班都有一百多个学生,学时少,内容多,程度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增大,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考核方式缺乏客观性。

教学评价是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它是判断教学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目前医学成人教育考核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是考核方式缺乏客观性、全面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医学成人学生大学英语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以笔试为主。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情况;试卷中客观题比重较大,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这种题型做得越多,越不利于学生主动运用能力的培养。客观题比例过大对教学会有负面影响。从考试形式上来看,基本上都是闭卷考试。从内容上看,明显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较少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死记硬背的东西考得过多,好似在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也给学生作弊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三、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进行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仅要把握医学成人教育教学对象的基本特点、正视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而且还要有效提出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措施。当前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有如下三大方面:

1.精心编写体现医学成人教育特色的教材,突出实用性教学内容。

第一,精心编写体现医学成人教育特色的教材。医学成人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办学形式,具有自己的培养目标、质量规格和独立的教材体系。鉴于当前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材还是套用普通高等医学教育教材的现实,所以当务之急是组织各方力量精心编写体现医学成人教育特色的教材。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材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一系列的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新颖性。

编写的教材应体现新颖性,通过新教材学生可以学习到较为先进的学科理论和知识。

(2)适度性。

医学成人教育采用的教材的难度要适中,适合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这里的难度包括英语难度和专业难度,即教材起点、词汇量,语篇信息容量、进度、练习编排等方面要适合医学成人学生基础与水平。

(3)科学性。

医学成人教育编写的教材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同层次课程的水平,并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辅。

即所选用的教材最好有配套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光盘、学生练习题)。第二,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如何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医学成人学生多希望以实用为出发点,即学即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能促进他们的本职工作,能解决生活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或难题。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要注重实用性。一方面,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及时吸收医学发展的新成果。要根据时展的要求,精选内容和增减内容,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删减过时的和不必要的知识,以确保教学内容跟上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授课内容要尽量与医学成人学生的临床工作和生活相接近,最好是临床医学英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医学成人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一,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淡化中心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妙在点拨、开窍,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掌握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应该注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调控学习过程,从而使个性、潜能、创造力获得自主全面的发展,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医学成人教育的教学活动应反映成人的社会属性、心理成熟水平和认知心理特征。教学方法要由接受式学习向学会学习转变。教师的作用是一个指导者,但教师不仅传授知识,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

第二,注重情感因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大多数医学成人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较差,信心不足,参与意识较差。他们比医学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更需要受到关爱和尊重。由于工作压力大,在学习上很难做到持之以恒,这就需要外部激励和自身的内驱力共同作用,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投入要多一些,必要时还要单独指导他们的学习。教师要主动和学生做朋友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开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不要怕出错丢面子。帮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潜能,这是提高成人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参与者、互动者和合作者,防御性和谨慎应付型的紧张气氛会自然消除,形成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第三,发挥医学成人学生优势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医学精英教育篇8

医药类院校的英语教育不应被视为简单的基础技能训练,而应上升到以语言为载体、以技能为前提、以人文为根本的教育高度。韩启德曾提出:“在(医学)本科教育中要把人文教育放到医学教育的核心地位,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要加强文史哲、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等通识教育,探索与实践适合医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淡化专业界限,着力加强学科交叉,要增强医学与社会人文学科之间的沟通。”[3]在很多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的首要任务放在了英语技能教育上,各项英语类考试与竞赛皆取得了斐然成绩。在坚持技能教育的前提下,学校应有意识地强化其通识教育功能。从国内的成功案例来看,通识教育的实施离不开英语学科的参与。以中山大学为例,从2009年开始,该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新设计的“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方案,核心课程由“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四类构成[4],其中英美文学占有很大比重。医学专门类高校应因地制宜,在发挥自身优势基础上,优化学科布局、深挖学科内涵,适时有度地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南京医科大学有专家提出:“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将医学知识和技能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把‘授业’与‘传道’‘解惑’统一起来,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5]要建设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院校,力争在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作出更大贡献,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英语的参与。英语是大学本科生一二年级的必修课,客观上为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时间保证,而如何充分激发这门学科的教育潜力,则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英语中的医学关注:以英美文学为例

英语文学海洋中到处有医学的影子,二者不乏异曲同工之妙。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将英美经典文学与医学专业学习相结合,无疑是加强英语课堂内涵建设、促进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医学院校,英美经典文学与医学多重交织,二者在内容与内涵上的融合,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客观现实依据。

(一)内容的融合

英语文学作品中富含医学元素,而医学信息通过文学手段也获得有效传播。文学中的医学关注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患者的作者

在《问题的核心》(TheHeartoftheMatter)中,主人公考斯比屡屡“眩晕”(dizzy)的症状,正是格雷厄姆·格林(GrahamGreene,1904—1991)自己的亲身体验。目前,癫痫(epilepsy)与格林创作的关系是格林文学研究必须关注的内容。至于罹患脊椎骨结核(Pottdisease)的新古典主义先驱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Pope,1688—1734)、跛足(lame)的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戈登·拜伦(GeorgeGordonByron,1788—1824)、被猩红热(scarletfever)夺取视力和听力的海伦·凯勒(HellenKeller,1880—1968)等文学大师,人体生理缺陷都明显地影响了他(她)们的文学创作,进而影响了读者。

2.作为医生的作者

医生出身的文学作家不胜枚举。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托比亚斯·斯摩莱特(TobiasSmollett,1721—1771)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医学系,担任过军舰上的医生,在伦敦开过诊所,被誉为菲尔丁之后18世纪英国最有才华的小说家。倡导“实用主义”的美国作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曾经在哈佛大学取得过医学博士学位。英国热带病学家罗斯(R.Ross,1857—1932)因揭示了疟疾(malaria)的奥秘而荣获1902年度医学诺贝尔奖,其另一部小说《奥莎雷的狂欢》(TheRevelsofOrsera),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十大流行小说之一。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1821)、现代主义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SomersetMaugham,1874—1965)都有医学从业经历。读他们的作品,医学生更有“同行”的亲近感,也更容易接受作品的微言大义。

3.作为患者或医生的人物

患者或医生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刻画的人物。赏析该类文学作品时,具备相关医学背景的读者往往比常人更能体会原作之美。乔治·艾略特(GeorgeEliot,1819—1880)的《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其焦点人物就是特修斯·里德盖特医生。其他类似角色有E·M·福斯特(EdwardMorganForster,1879—1970)《印度之行》(APassagetoIndia)中的阿齐兹医生、莱辛(GottholdEphraimLessing,1729—1781)《金色笔记》(TheGoldenNotebook)中患有严重精神抑郁症的安娜等,这些角色或推动了情节发展,或揭示真相,成为作品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

4.以医学为主题的作品

这类作品具有鲜明的医学主题,以医患环境为背景设置故事情节,籍以刻画事件背后的诸多问题。美国外科医生理查德·谢尔泽20世纪70年代起便活跃于文学和医学这个跨学科领域,其《外科手术的仪式》(RitualsofSurgery)、《手术刀的自白》(ConfessionsofaKnife)等作品获得过美国医学作家奖和全美杂志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AlbertCamus,1913—1960)的《鼠疫》(ThePlague)、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1927—2014)的《霍乱时期的爱情》(LoveintheTimeofCholera)等都是该类典型。这些作品能让医学生在文学环境中,更深刻地体会医学所散发的人文魅力。

5.以医学为隐喻的作品

在此类文学作品中,作者视自己为解除众生痛苦、救治社会痼疾的医生,而作品超越了文学意义,上升到探讨人类问题的高度。医学隐喻式创作集中体现在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例如,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1857—1924)的《黑暗的心》(TheHeartofDarkness)表面上是描述19世纪末非洲殖民运动的小说,但其对人类精神生态深入剖析,正如医生对精神病患者的诊疗一样,开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药剂。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如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的《变形记》(DieVerwandlung),其碎片化、荒谬化等表现手法,正是对社会机体失调、器官衰竭的叩问。

(二)功能的融合

英语文学与医学不但有内容的融合,也有功能的融合,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表述功能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以不同的形式或体裁,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医学则是处理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心理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功能为目的。文学与艺术的首要功能都是对社会、或对人体、或同时对二者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表述。

2.救治功能

社会与机体一样,处于病态时需要妙计良方来医治,而承担救治任务的作家与医生在角色上是相同的。“文学和医学一样,其产生和发展曾受制于本民族的传统,但内在的幻想能量却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从而具有跨文化治疗的可能。”[6]文学针对个体、社会的不良现象进行规劝,正是医学诊疗疾病的另类隐喻。文学原型批评理论大师弗莱(NorthropFrye,1912—1991)曾说过,“我并不认为,人们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阅读文学作品。我只想提醒大家,在当今这样一个疯狂的世界里,不应当忽视文学和艺术所具有的助人康复的巨大力量。”[7]可见,与医学一样,文学的救治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

3.教育功能

在文学阅读中,人们获得对世界的认识,也因反思与展望获得丰富的教益;反之,人们也可将实际生活的形象植入文学作品中,为其个体与群体健康提供经文学形塑而成的叙事教材。医学有助于人们提高健康意识、完善自我保健、掌握疾病知识和预防措施。文学与医学对人的健康教育如出一辙。在教育人类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文学与医学走到了一起。以上分析发现,英语文学与医学之间具有客观存在的契合点,而英语学科的其他分支如英语语言学、翻译学等都在思维方式、方法论等方面与医学有共通之处。这启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者要开拓视野,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努力使英语教学在“本校化”过程中最大程度发挥通识教育功能。

三、英语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实现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各类高校都面临着发展转型的问题,医学院校也同样不可例外。“在我国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定位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该只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通识技能、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8],而发挥英语在医学生人文教育事业中应该具有的功能,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需要实现。

(一)英语学科的认识转变

科学、客观地对学校学科体系中英语学科的予以定位,是发挥本学科在人文素质塑造过程中重大作用的先决条件。简单地视英语为一门工具的错误理念会严重阻碍英语学科的发展及其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医学院校的业务、行政和党政领导需要认清英语学科的本质,即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二相性。长期以来,医学类院校的英语学科与医学学科形成了相对分离的二元存在模式。“专业教育可以体现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亦不排斥专业教育,甚至可以通过专业教育对通识理念加以传承。”[9]挖掘英语课程教学中蕴含的人文科学精神,探索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普遍哲学意义,寻找专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伦理价值的关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而且可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英语教育过程中不必排斥医学教育,在英语教育过程中突出医学因素,会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英语教师的业务转变

语言观决定教学观。就当前实际看,日常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注更多地出于一种不自觉行为,而非自觉、自主意识;更多地体现在零零散散的片言只语,而非系统化、整体化的指引;更多地停留在“希望同学们课后阅读”,而不是课堂上有意引导、指点学生阅读。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在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后,会出现明显的学习断档,单纯的语言学习已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考虑到学生的医学背景,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地、系统地引入一系列与医学相关的文学作品,就会重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海明威的“ADay’sWait”中,发烧的小男孩混淆了“华氏”和“摄氏”的区别,默默地勇敢地等待“死亡”的光临;凯特·肖邦的名篇“TheStoryofanHour”里,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的心脏病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ToTellornottoTell:ADoctor’sDilemma”,从伦理的角度,面对身患不治之症的患者,探讨了医生是否应该以实情相告;“GracefulFingers”将镜头对准了奄奄一息的患者,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生将临终关怀演绎得淋漓尽致。认识语言教学的终极意义,实现教学业务的人文转向,是医药类院校英语工作者应该努力的目标。

(三)英语教育的跨学科转变

英语与医学分别以自身独有的理论视角、概念术语和思维方式展现出普遍性、抽象性和专业性的学科特征。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我国传统教学普遍存在“重临床轻人文”的现象。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社会课程仅占总学时的4.0%~9.3%,而在欧洲,哲学、人文等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0%~26%,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组成医学课程体系,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英语文学与医学的结合,可很大程度上扩展英语学科内涵。充分实现英语的人文教育功能,需要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当前阶段下,在医学类高校重树平台、另起炉灶,大规模开展通识教育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做法,这就需要学校整合各种学科资源,开放知识结构,充分发掘各门学科的教学潜力和内涵意蕴,形成沃勒斯坦所言的“统一学科性”。我国的医学院校应以语言类、管理类、哲学类等课程为基本,构筑一整套人文学科体系,共同承担起通识教育的重任。

四、思考

医学精英教育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37-001

现代医学发展突飞猛进,要求医学工作者能快速查阅英文文献、更新知识,学习先进技术,与国外医生交流,均促使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教育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倡导开展大学生本科教育的双语教学。新疆地处偏远,怎样结合地理环境条件、民族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动力,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是临床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针对本校医学生的调研结果、临床教师的双语教学经验,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要素。

一、学生的英语基础

新疆医科大学的学生中,少数民族较多,因长期在多民族、多语种环境下生活与学习,他们对语言的学习能力较强,尤其口语和听力。在我校选用的医学中文教材中,有关键专业术语的英语单词的标注,这些专业英语单词已被融入专业课的讲授中。新疆医科大学已多年招收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的留学生,其英语的运用十分熟练。学生们在课堂与校园中互相学习语言,是良好的英语学习的资源和基础。

二、双语教学模式与方法

目前,我校的医学双语教学主要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和浸入式双语教学两种模式。

1.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初级阶段。如内分泌疾病章节,首先采用双语教学,逐步带动其他学科。糖尿病、甲亢为常见病,与心血管、消化、神经等相关联知识多,通过教学实践,师生的共同进步,将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逐步扩展到其他疾病,如Cushing综合症、尿崩症等章节。

2.浸入式双语教学模式,全英文的讲授模式是双语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糖尿病、甲亢这两章节在本硕班进行的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成熟情况下,可逐渐转变为浸入式,教师应考察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激发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热情,兼顾英语水平欠佳学生的需求。如内分泌疾病涉及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及检验知识较多,用中文讲解,学生尚有不能理解的地方。所以,在浸入式双语教学中,不能完全排除中文:专业词汇、理解难点在用英文讲授后,适当地用中文加以说明,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视频、照片等),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才能取的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教学使教学过程更清晰和条理、具体、直观,将知识转变为具象的视觉或听觉刺激。例如内分泌疾病有许多特殊的临床表现,患者有特殊的体征,采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表现,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医学双语教学更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优势。与普通教学相比,双语教学的多媒体制作内容更丰富。我院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们因担心自身英文词汇量少,初接触英文词汇反应较慢,要求多媒体课件双语展示。单纯英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教师应考虑双语因素,从总体布局,合理进行中英文内容安排,在多媒体课件中采用中英文对照帮助理解。

四、双语教学教师的培训

双语教学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双语教学对临床医学授课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他们精通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能用准确、流利的英语讲解专业知识,能解答学生的疑问。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试讲,听课互评,对教师进行英语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有条件时,让教师参加短期英语培训,甚至出国交流、培训等。

五、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双语教学应选用英文原版医学教材,如《戴维斯内科学》等。教师可向学生推荐相关专业的经典专著,此类书籍可在图书馆借阅,同时,互联网还提供了大量的、实时更新的各国多种疾病的指南或共识,都是学生英文学习临床医学的丰富资源。这些教材、专著、共识、指南的编写,均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用词精准,且更新快,融入了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这种不拘一格的教材,能开阔医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严谨细致、勇于探索的精神。

医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思维,具有促进提升知识水平,开阔视野,增进国际交流能力的功效。在我校,双语教学的开展尚在探索阶段,本文总结以上几点要素,以期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互动,从医学和英语两方面同时出发,提高临床医学双语教学效率和质量。

资助:新疆医科大学教育改革第VII期立项课题

项目编号YG2013031

参考文献:

[1]梁金锐,谢来燕.内科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6(2):63-64

医学精英教育篇10

关键词:医学英语教育;医学英语学习;现状与改革;新型教学模式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国际间深入交流也逐渐频繁,医学英语是国际间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对我国的医学英语教育在国际化层面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目前,国内的医学院校虽然设立了医学英语课程,但质量良莠不齐,效果更是千差万别。本文针对国内医学英语的现状进行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难点,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1医学英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医学英语(MedicalEnglish)是隶属于专门用途外语的一种,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熟练的英语语言应用技能、具有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医疗卫生和其他相关领域从事对外交流、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生通过医学英语熟悉相关医学知识和信息。医学英语是公共英语的延伸和拓展,是一种更高深的英语。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医学英语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

1.1医学英语课程重视度不高,公共英语课程占主体地位

国内医学院校大都存在此现象:过分重视大学公共英语,忽视专业英语。我国的医学生进入大学后大都在重复学习公共英语课程内容,医学英语开课课时很少,为选修课,通常36学时/学年。因学时过少,导致我国很多医科大学生不重视医学英语,认为医学英语教育浪费了他们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大部分医学生在进入医学英语的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公共英语基础。实际上,大部分常用词组、单词,长难句分析,语法结构等等英语内容已经在高中学习完毕。甚至有很多同学反映,大学英语还不如高中英语难度大。

1.2医学英语晦涩难懂,学生兴致缺缺

医学英语据说起源自《圣经》:公元前280年间,亚历山大所组织的70位学者把《旧约》翻译成希腊语,改变了圣城耶路撒冷的历史,使基督教的传播成为可能,希腊语也因而成了国际通用语。正因为如此,医学英语大多数来源于希腊语,当然还有拉丁语等等。因此医学英语的门槛很高,大量艰涩难懂的外来词衍生词加大了记忆难度。

1.3医学英语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有效教学手段的正确引导

目前大部分医科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出身,缺乏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学英语教师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及驾驭能力[3]。因此,国内大多数医学英语课程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并无太大区别,都是简单的引导学生记忆单词、分析长难句、语法结构,仅仅只是将医学和英语简单拼凑,而没有有机结合。国内大多数医学英语课程采取的是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即分析单词词义词性、语法结构、词组构成、短语搭配等等,而没有突出医学英语的特征性。且教学课件采用大段原文文字,照本宣科,使学生疲于听课,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有提问环节,也只是徒增了学生的紧张和压抑,而全无听课的乐趣可言。

2医学英语改革难点

随着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社会急需既有娴熟英语技能,又有医学专业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因此,医学英语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3]。很多医学院校顺应时代潮流,不止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还设立了医学英语专业。但是,社会各界对医学英语重视度并不高。虽然有一些教材比较全面,然而还不具备统一试用的质量。这给教学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医学英语改革思路

3.1医学英语教学目标再定位

医学英语教学,不该停留在语言教学本身,而应结合西方现代医学文化,坚持以实用为目标,提高医学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充分认识到医学英语的重要性,对医学英语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向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迈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