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十篇

时间:2023-03-24 15:56:28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篇1

一、保持化学实验操作及其规范的重要意义

规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也是有效而实用的经验总结.在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中,必须要注重操作的规范性,这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环节.初中化学实验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种新鲜事物,他们的兴趣往往只是停留在那些具体而感官的实验器具上面,对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缺乏理性认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操作过程中,化学教师要积极加以指导,及时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这是实现学生操作规范化的关键.

二、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的完善

传统的操作规范已经不能满足化学教学与应用的需要,为了适应现代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应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基本操作规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化学操作习惯,从而实现对学生化学技能的培养.

为了提高化学基础实验的教学水平,初中化学老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化学实验规范进行完善.由化学教研组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和研究化学实验规范,化学教师以此作为实验教学的依据.完善了化学实验规范,对于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其实验技能以及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大胆进行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素质,为培养化学高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要领和要求

1.常用仪器用来加热的仪器有酒精灯;托盘天平用来称量;量筒用来量取,试管、燃烧匙、蒸发皿以及石棉网可以直接加热;而烧杯、烧瓶以及锥形瓶则只能间接加热.其中广口瓶用来存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来存放液体药品,而滴瓶一般用来存放少量的液体药品;集气瓶主要用来存放气体,镊子、胶头管和药匙用来取用药品;试管夹、坩埚钳以及铁架台属于夹持仪器;各种漏斗主要是为了添加液体;常用水槽用于收集气体.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篇2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策略一、引言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研究基础的自然科学门类,有效的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获得更为直接的化学概念,为化学原理、化学现象的理解,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化学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初中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就初中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了研究。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提升初中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二、明确化学实验操作动机,激发初中生化学实验操作兴趣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目的、实验操作要求的教育,让初中生认识到化学实验操作对化学知识学习、知识理解的重要性。学生在了解了实验操作的目的以后,能够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项化学试验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需要建立在实践操作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因此,为了提升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要求教师以化学实验操作为抓手,结合学生的兴趣、升学、综合素养发展等目标,来进一步的激发初中生的化学实验操作兴趣,为化学实验操作的开展,创造主动地、有目的、乐于实验的氛围。

三、强化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力促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升

教师标准的化学实验示范,能够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直观的支持与帮助。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初中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第一,要加大对学生实验操作示范与演示,帮助初中生获得正确、安全、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周密的备课、有效的实验,来提升化学实验示范的效果。第二,要抓住化学实验操作要领,提升实验操作教学的有效性。化学教材所呈现的实验操作内容、实验操作步骤内容较多,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总结与提炼,用科学性的语言,来帮助学生以更为简洁的记忆方式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

四、科学安排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主体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的实验讲解与示范无法代替初中生的亲自动手操作。这是因为实验操作的实践性、过程性,是以学生对实验操作规则、实验原理为基础的,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进一步的实践、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对促进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科学的安排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预习,有效的化学实验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实验原理、化学实验目的、化学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就能够获得更多原理与现象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其次,教师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的准备工作中,通过参与化学实验准备为初中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因此来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

五、及时开展化学实验操作反馈,巩固实验操作效果

化学实验能够更为清晰的解释化学原理与现象,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迁移。化学实验课学生操作的过程,既是化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新知识学习的过程。在初中生化学实验操作完成之后,教师要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指导,让学生的正确操作得以及时的巩固,错误的操作得到及时的纠正。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巩固练习来实现正确实验操作技能的习得。化学实验操作反馈包括了操作实验的反馈、操作程序的反馈、操作注意事项的反馈等等。在课堂反馈完成之后,教师通过安排学生实验操作的心得总结等,进一步提升初中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六、化零为整,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生活化

教育即生活。初中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生活这一广阔的平台。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初中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教师通过周密的研究与安排,丰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生活化开展路径。例如:化学实验器材的生活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来进行化学实验仪器的制作,获得简易的化学实验装置,利用可获取的实验材料来代替化学药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实验仪器等,来开展简易的化学实验。同样,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完成简易的家庭化学实验,让学生将在校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联系到一起。教师通过提前设计与教材密切相关的简易实验,来激发学生课后自我实验的好奇心与求职欲望,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获得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是提升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化学应用与知识转化能力的基础。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化学实验操作的具体要求、特征等,加大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目的、实验操作要求的教育,让初中生认识到化学实验操作对化学知识学习、知识理解的重要性。通过备课、实验准备、实验指导、点评等,来提升初中生的化学实验操作兴趣与操作能力,为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创造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大维.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4,(12).

[2]杨健生,韩晓华.论中考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对教学的影响[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9).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篇3

一、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化学实验设备和实验耗材的不足,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

教育质量的提高,实验手段的改进,新课标的实施都离不开硬件的支持,但在农村初级中学,长期来都处于实验室缺少、不合格、不标准的状态中。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缺少足够数量的独立实验室和必配仪器,理化生合用仪器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设备的陈旧、缺乏与老化、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也大多数都是短缺不全,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在教学中常因设备等问题跳开实验教学环节,或者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纸上谈兵”,进行想象实验,许多具体的操作问题学生无法亲自体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化学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专职实验教师基本没有,化学实验教学无法开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化学教学及实验质量的提高。在农村初级中学中,师资人员的配置不合理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相应的专业教师少,兼任的教师比较多,课时负担过重及知识能力与条件不相适应,而且实验室也几乎没有专职的实验员。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的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不去挖掘新课程中实验教学对初中化学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农村学校,有许多可用的教学资源,但部分教师实验教学选择面过于狭窄,实验仅限于课本和大纲,过分重视实验目标而不重视实验过程,课堂内容干瘪、肤浅,过分重视学生去验证课本上的东西,使学生的观察局限在老师预设的范畴之内,缺乏创新性、趣味性和前瞻性。做与不做差不多,学生体会不到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带来的乐趣,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过分要求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而忽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而影响了实验的预期效果,实验中培养能力成为一句空话。

3.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由于农村学生长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基础差、起点低;且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很不够科学;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虽然很多学生刚开始都抱着好奇心,都有一定的兴趣和激情,但是,随着实验的继续也逐渐失去了兴趣和激情,并且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不注意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更不愿意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并总结出结论等方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验过后,更失去了热情,甚至把实验忘得一干二净。另外,学生对实验预习、实验提纲的编写、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报告的完成等也很不注重,致使实验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加强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1.加强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认识教学

在进行实验教学中,首先是有关的实验仪器的教学,就是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中基本仪器达到初步了解和认识的目的。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常用仪器的展示,就是把常用仪器的实物和图形相结合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对仪器实物观察和图形观察,对仪器进行动手接触并操作和绘画仪器简图,加强学生对实验仪器的名称、形状、绘画、用途、操作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全面充分地体会和认识。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达到初步掌握有关的化学实验仪器知识的有效教学要求。

2.加强学生对演示实验的引导性学习的教学

演示实验是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由教师完成实验操作,并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内容和现象等。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而得出结论的实验活动过程。故在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学生在对演示实验中现象的产生观察、分析和得出结论等方面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演示实验时操作要正确、标准和熟练,以保证演示实验中有效现象的产生,这对学生有较强的示范和感化作用。

3.加强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演练领会的教学,优化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通过演示实验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调动学生的情绪,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时必须重视,加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教学。应加强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演习训练,加强让学生自身领会操作技巧,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以便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满足有效进行实验教学的要求。

4.加强对家庭实验和选做实验的课外辅导教学

家庭实验和选做实验均属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课外辅导内容。但这部分的实验题材都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且要求简单、易于操作,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意义。因此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家庭实验和选做实验进行有效的课外辅导,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进一步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农村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 衔接

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都强化实验探究的教学,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初高中生物教材已注意整体设计初、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注重初高中实验教学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在初中实验过程中培养的实验能力为高中生物实验学习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可从显微镜的使用、徒手装片的制作、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程序、特别是通过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设计等方面来实现初高中实验教学的有效衔接。

1.探究能力的衔接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乐趣。我们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把检测“土壤中是否含有水分和气体”实验改成“探究土壤中的化学成分”实验,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先小组讨论分析土壤中可能有哪些化学成分,然后分组探究,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2.实验操作的衔接

实验操作的规范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很重要,每个实验都需要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结果及分析,让学生通过每个实验学会分析注重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例如,在初中“显微镜使用”的实验中,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的名称和用途,以及低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还有相关常用实验工具的识别,例如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等。学生通过操作显微镜,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高中教材则要求学生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以及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质壁分离等生命活动现象。高倍镜的使用也要遵循着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的原则,所以初高中教材中关于如何科学规范地使用显微镜实际作为一种实验基本操作能力是一个整体,应注重实验操作规范的衔接。

3.知识内容的衔接

3.1酵母菌

初中通过观察酵母菌的实验学习了酵母菌的结构,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很容易理解酵母菌有明显的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是一种真核生物。细胞中一般含有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学生很容易理解酵母菌是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另外,初中教材中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实验,并介绍了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定二氧化碳的方法,这就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理解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并对细胞呼吸的产物进行鉴定实验奠定了基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感觉顺理成章,获取知识循序渐进。

3.2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

初中通过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实验,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操作能力和显微镜的操作技术,另外,通过观察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将同样的萝卜条放在不同溶液中观察其吸失水情况),使学生对植物失水、吸水有一定的直观感觉。高中教材中用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际上是初中阶段的上面两个实验是一脉相承的,制作临时装片和显微镜的操作技术直接用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后一实验又为进一步理解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奠定了基础。

3.3根尖

初中通过对根尖与根毛的观察实验,学生对根可以分为根冠、分生区(生长点)、伸长区、成熟区(根毛区)已有所了解,高中阶段观察植物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首先要学生能准确取材,取到根尖生长点的细胞,没有初中的基础,很容易导致实验失败,只能看到长方形的细胞,从而无法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如果注重初高中这两个实验的衔接,学生就会较容易理解实验原理来准确取材并结合规范操作,实验很容易成功。

3.4光合作用

初中探究光照或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的实验,主要探究的是光合作用需要哪些条件,如水和阳光。而光合作用内容是高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高中关于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则侧重于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于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初中的探究实验是将同种同数量的植物分别置于有光和黑暗的条件下,看两组植物的生长状况的差异,然后通过比较得出植物生长需要光,进行的是空白对照;初中阶段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比较简单,只关注生长状况的好与差;实验结论,初中阶段的实验只有是与否的判断(植物生长是需要光还是不需要光)。而高中阶段则是探究光照的不同强度对光合作用这一具体生理过程的影响,进行一系列的对比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同样时间内上浮的叶圆片的数目);实验结论,而高中阶段实验则需要在几组对照实验的结果比较中得出结论(哪一组的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

3.5土壤中动物

初中调查土壤中动物种类的实验和高中探究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的实验,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初高中学生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初中实验只限于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所属类群,即根据小动物足的对数的多少将它们分别归入环节动物、昆虫类、蜘蛛类、甲壳类和多足类等五大类,而高中实验则要求列出每一种所找到的动物的具体名称,教材提示可借助有关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初中实验中对肉眼看不见的生物不做要求,而高中阶段的实验则要求借助放大镜或实体镜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初中对取土的体积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而高中阶段的实验则要探究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所以对所取土壤的体积是有要求的。

总之,初高中生物实验的教学应从多个方面实现有效衔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篇5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课堂教育模式;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以及人们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注重都日益升温。在政策上,国家本着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原则,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同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教改政策。在教学上,学校也着力开始进行从理论为主、应试模式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质培养为前提的教育模式。而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堂教育模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改的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选择初中化学这一课程,从初中化学课堂教育的现状及新课改下化学课堂新的教育模式的探讨等方面进行一番论述。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育的现状

1.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概述

初中化学一般是在九年级开设的,其内容主要涉及最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可谓是密切相关。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目的也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化学工艺生产、化学反应及化学药品、仪器的使用有最为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术语,为高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讲授理论知识、介绍化学知识为主。而作为一门与实际联系的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也成为难度大、内容多并且有点抽象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形象具体地讲述、介绍、演示甚至是指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及化学实验的操作。

2.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学课堂教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老师理论知识讲授过多、让学生难以理解消化以及实验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上,由于受限于硬件设施的缺少,许多需要现场进行或者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的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只能代替以老师纯粹的理论解释和介绍,让学生对原子、分子这种抽象的、不可见的化学知识点没有具体的认识,只能从老师的讲述中对其有个模糊的了解和认知,这样也导致学生对这些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无法很形象地记忆,学习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而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有相应的化学实验安排,也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但是由于化学实验没有很好地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只是作为让学生了解或者是熟悉相关实验过程的一个手段,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也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完全是任务式的结束了实验。这样的实验操作效果及教育意义实在有限。除此之外,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主动思考探索能力缺失以及课业负担较重等问题。

二、新课改下初中化学课堂教育模式

在新课改下,对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教育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因此,新课改下初中化学课堂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也就成为重中之重。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实验操作进入理论课堂。如关于酒精灯的使用,老师在讲授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进来,现场演示酒精灯使用的过程及方法,就其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及指导,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很好地达到实验操作的效果,教育效果也能得到更大的保证。其次,对于一些无法现场演示或者展示的化学过程和工艺,可以借助图片或者动画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最后,让学生更多地进入化学实验室参与化学实验操作,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每个化学过程有更为直接的操作,而不是任务式地完成课程中要求的实验操作。老师应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具有创造性的思考和操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提升。

新课改给初中化学课堂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对初中化学课堂教育现状、新课改下的新要求及教育模式的探究,

我们认识到,要想达到良好的课改效果,那么对于化学课堂而言,新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只有采用更为切合实际、学生需求的课堂教育模式才能让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完成新课改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麻清.新课改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篇6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实验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有明确要求。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需要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帮助学生获得生动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和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形成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因此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强化。

1 重视起步 培养兴趣

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倾向。一些有趣的、神奇的实验极易唤起学生的直觉兴趣(好玩),从而逐步过渡到操作兴趣(想动手试一试)和认识兴趣(想知道为什么),初中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为此教者从一开始的教学,应努力为学生展现出丰富直观的学习情境,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实验操作的兴趣,在完成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一节教学研究后,让学生走进实验室,首先从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开始进行实验,让学生根据事先拟订的实验报告自己动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要尽量把一些学生能够完成的演示实验请学生来自己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既取得了第一手感性的认识,获得化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实验操作的兴趣。

2 规范演示 潜移默化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实验中的一举一动,每项操作的示范都将成为学生实验操作的楷模,并为学生独立训练创造条件。教师对待实验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对于学生的实验素养养成有良好的潜移默化作用。成功的演示实验常常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而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者要精心准备、周密设计,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

(1)实验目的要明确。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演示实验以及如何设计包括演示实验在内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学目的出发的,不同的教学过程的演示实验有着不同的功效和要求。如在引入课题时运用演示实验,其目的往往侧重引导学生对研究问题的兴趣,或者唤起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演示实验,其目的往往在于提供必要的感情素材,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使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印象;在引导学生深化、巩固、应用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演示实验,应当注意突出实验的思考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2)实验要直观明显。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因而演示现象要明显,应注意仪器背景、色泽对比、仪器放置高度、选择用仪器的尺寸大小、药品的多少、实验操作的动作及过程。教师要正确安装实验装置,程序和操作要规范化。实验装置要面向学生,要有利于每个学生观察、模仿。暂时不用的仪器、药品不要放在讲台上,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实验要简易可靠、安全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在进行演示实验上力求简易方便,包括仪器的结构简单、操作简单以及演示现象得出结论的解释和推理上的简单。由于课堂时间十分宝贵,演示实验要确保成功,实验前必须做好准备。教师要亲自操作,熟悉仪器性能,了解实验的准确程度、现象,估计实验时间、观察实验环境、掌握实验效果。

3 由浅入深 细化指导

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是逐步形成的。最初的实验教学活动完全是由教者来设计和操作,让学生来理解和感知。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应十分注意观察指导,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多数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但是并不知道怎么看,看什么,只是盲目乱看,学生只有对所观察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眼中有物,才能成功地达到实验目的。在演示实验之前,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以及打算怎样进行,对演示的仪器、器材有所认识,可引导学生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后内,自上而下,先粗后细,纵向、横向、正反对比以及相关现象的产生,如发光、发热、颜色的变化、气体产生等从观察到现象去积极思维。

3.1 起始阶段——掌握分解动作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完成其他化学实验操作的基础。在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最初阶段,教师对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要像教“广播操”的分解动作那样,认真教好每一个局部动作,使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例如,学生使用试管的实验操作,首先要教给他们握试管的“三指法”。即用拇指、食指、中指捏好试管,无名指和小指应屈向掌心。要注意纠正一把抓住试管的错误方法。只有在实验中反复教育和强化规范操作,才能使学生对实验操作要求做到准确熟练的掌握,实验操作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3.2 熟悉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

在多次反复的练习之后,就可以通过实验把“分解动作”连起来训练。例如,经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装配”和“仪器的洗涤”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之后就可以做“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过滤”等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了。当然,在做这些连贯动作的实验时,教师仍然要做好示范,再让学生独立操作并加强指导。

3.3 熟练阶段——动作的协调完善

在初步学会了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再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提高,就可以使同时进行和先后进行的动作协调起来,并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篇7

1. 实验图的阅读指导

实验图可分为实验操作图、实验现象图和实验装置图。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其最基础的实验操作便是基本操作,其它实验技能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教材中的实验操作图也大多为基本操作图;实验现象图即有物质的性质、检验等图;实验装置图有气体的制取装置图等。

(1)基本操作图的阅读指导

教材中的基本操作图都以流程形式设置。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强调其动感性。在此过程中不但要提高学生的阅图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首先要指导学生看清图的整体和局部细节;其次指导学生从图的整体中提取出操作的先后步骤;再指导学生从图的细节中提取出操作的注意事项。如教材19页图1-26——液体的倾倒:

从图片的整体阅读可得出倾倒液体的步骤:打开瓶盖试管倾斜瓶口紧挨试管口缓慢倾倒。从局部细节中获得操作的注意事项: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向手心;瓶口要紧挨试管口。

(2)实验现象图的阅读指导

第一、二、六单元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检验教材中设有不少此类素材。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类图时,务必教会学生要图文并重、注意动感,要会从中提取出以下几个信息:①实验目的、实验原理。②实验控制的条件。③实验步骤。④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⑤推测实验的正确现象。最后还要分析得出相关实验结论补充在课文相关正文中,使教材更充实。例如:教材34页图2-10——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通过对相关图片的阅读可从中获得以下信息:实验目的——氧气是否支持燃烧;原理——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控制的条件——空气中与氧气中(变量);实验步骤——把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观察,再放入氧气中观察;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用品)——集气瓶、带火星的木条、空气、氧气;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结论——氧气支持燃烧;拓展——利用氧气的这一性质可检验氧气。教材15页图1-16、1-17等图片也属此类。

当然,实验现象图的阅读不能取代实际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图形的阅读必须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根据实验现象图只能预测实验现象,毕竟不是实际的实验现象。只有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际的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才利于学生更明晰地将现象和结论区分开来,才能引导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观察实验,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尤其是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实验现象图及实际操作,才能有效地提高观察能力,养成他们敏锐和敏捷的观察品质等。

(3)实验装置图的阅读指导

这一类图形的阅读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全面。要指导学生从所阅读的图形中提取以下几个信息:①实验内容;②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③实验进行的条件;④实验的注意事项;⑤得出实验结论或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相对而言,这类阅读更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物质微观结构图的阅读指导

由于物质的微观构成对于初三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因此教材中出现大量粒子结构示意图形。如能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好此类图形,有关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等知识的学习将迎刃而解。现以第四单元课题1 图4-1——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图)为例阐述指导阅读过程:观察图内的关系(原子与电子、原子核;原子核与质子、中子的结构关系、位置关系、体积关系)归纳原子的结构,结合表4-1,提取其它信息(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质量较大但体积很小;电子的质量很小但运动体积较大;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相近;电子与质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中子不带电)。这样得到的原子的结构知识就相当全整了。

对微观结构图的深层阅读,可以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便于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等基本理论和概念问题。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要着重指出与结构(或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其次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而变化。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篇8

一、中山市首届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竞赛

1.竞赛内容:竞赛分为“常规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和“实验方法创新竞赛”两个项目。

(1)常规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参赛选手现场规范、熟练完成初中化学新课程的一个实验。竞赛的形式为:抽签选一个30分钟内利用常规实验仪器完成的初中化学实验,包含对实验仪器进行组装或对某个不合理装置进行正确装配或对某个不合理试剂配置进行调整后方可继续实验。

(2)实验方法创新竞赛。参赛选手演示并解说本人创新的适用于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或课外实践等实验方法。竞赛的形式为:30分钟演示并解说本人创新的适用于初中化学新课改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或课外实践等实验方法(简要说明原实验方法的不足及改进的方法、创新点和特色、使用的好处),并且附上文字说明。

(3)器材和耗材准备。常规实验器材及相关耗材,由主办单位准备;创新实验器材及相关耗材由参赛选手自备。

2.奖项设置及评选办法。竞赛评分采用百分制,满分100分,其中“常规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占40分,“实验方法创新竞赛”占60分。组委会将聘请市内外专家组成评委会,对每位参赛选手的各个参赛项目进行量化评分,经评委会综合评议后确定获奖人员和等次,并择优确定参加省竞赛人员。

二、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绩。多数参赛教师实验操作规范,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在抽到题后,能够立即进行实验设计、准备器材,并且及时整理好器材,表现出了较高的实验素养。实验过程中思路清晰、准确,能够注重实验教学中重点的强化,难点的突破;注重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创新实验是这次竞赛的一个重要内容,初中化学大部分实验设计并不完美,因此实验创新还留下很大的空间。大部分教师设计的创新实验都有明显的亮点,有针对教师演示成功率方面的改进,也有针对环境污染方面的改进,还有面向学生实验的创新。有部分教师在实验创新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

2.存在的问题

(1)平时很少参与实验准备。在基础实验操作竞赛部分,有相当一部分参赛教师进入比赛实验室后没有清点实验仪器和器材后就直接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才发现缺少某种仪器。而本次竞赛活动中,为了观察老师们的实验习惯,评委会研究决定,赛前将仪器作了处理,比如过滤中选用了下端较尖的漏斗。这一处理让一些优秀选手在基础实验操作中因为不会根据漏斗的形状适当改进折叠漏纸的形状,从而造成过滤太慢而没有完成实验。还有竞赛实验中设计了让天平指针都不为零。一些选手因为称量前没有调平天平就开始称量,从而造成竞赛失分严重。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在平时实验教学中,往往依懒实验教师,很少自己独立地准备实验器材,还可能实验前都懒得去预做一次。在此有必要提醒并建议化学教师们尽量养成参与实验准备的习惯。

(2)基本技能退化,实验操作素养有待提升。在本次竞赛中所暴露出的最突出问题是,我们很多老师无论是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的逻辑顺序,还是数据的处理都不清晰和严谨。比如:用托盘天平测质量,很多老师是直接用手来移动游码的,配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直接将氯化钠放入细口瓶中溶解,在计算9克氯化钠加入21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直接用9除以30来计算等。

(3)本次创新操作技能竞赛中,也存在不少无新意的设计。例如,有选手直接将启普发生器搬来制取氢气并演示氢气爆炸实验,从而可以看出参赛选手信息闭塞,平时很少去学习交流。这样的教师的实验观念可能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参赛的创新实验方案,其要义就在于新,至少是有改进并且是有实用意义。若你将别人十多年前的设计方案原版拿来参加现在的比赛,还说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提炼和总结,那只能说明你缺少交流和学习的激情和实际行动。

三、竞赛后的反思

初中化学教师在繁重教学任务的驱使下,经常以信息技术等媒体代替实验,自身实验经历少,更无时间去研究,教学中重实验结论、轻实验现象,很少分析总结过程,甚至有教师以讲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做实验。常年如此,不仅学生,连老师们的化学实验基本功也将会变差,实验素养将会降低。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实验操作训练,规范操作技能。学校内同科组的老师平时应该积极探讨各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倡导教师参与课前实验准备与课前预先试做一次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课;有效性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于学习化学来说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多设计小实验,学校还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验的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经验,在快乐的实验氛围中获取知识。

一、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过度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

初三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中考无疑是他们当前最为重要的一个任务,所以更多的教师往往将化学教学判定为完成中考的一个指标。殊不知初三的化学教学是为以后的高中甚至是将来的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化学基础。这些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教授理论知识,造成了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的局面,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实验教学的作用,严重缺乏实验教学的意识。甚至有些学校安排了实验教学,教师却是草草而过,只为应付教学安排。还有些教师为了保护教学器材,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只是由自己演示一遍,再向学生讲解其原理。这样的实验教学,完全达不到其真正的效果,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不能让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提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实验课是“好玩”的,让学生自己玩玩就够了。因此,根本不认真备课,随意进行实验教学,导致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低下。

(二)学生的松散

化学课是初三才设立的,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肯定会对化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鲜的事物都感到新奇,想去探索和发现,尤其是喜欢化学实验这样可以亲自动手的活动。很多学生都满心期待着做化学实验,而化学实验课安排的课时比较少,学生动手的机会也就比较少,所以学生就对这难得的实验课感到兴奋,不能自控,甚至于忘了做实验的目的。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根本不重视,认为实验课是“好玩”的地方,并没有严肃认真地对待化学实验课堂。这就导致化学实验课的课堂出现了一种虚假的繁荣,教师管理起来也十分困难。一般情况下,化学实验是分小组进行,有时候教师在指导这个小组时,其他的小组就开始嬉戏玩耍,完全无视课堂秩序;而有时候教师在讲台上面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下面的学生却也是毫无秩序,随意操作。

(三)实验安排不合理,趣味性不够

实验,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去发现未知的东西,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是当前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却过多地强调验证实验,而忽视了探究实验。教师更多的是向学生演示实验去验证一个原理的真实性,这样的实验缺乏趣味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验证实验是无需进行探索的,因为结果已经摆在眼前,学生只是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结果,或者有些教师直接自己动手实验去检验理论,学生根本不曾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没有体会到探究的全过程。因此,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根本无法使学生发散思维,也毫无乐趣。

二、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做好实验教学准备

化学实验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学生在实验中可以尽情地挥舞自己的双手,在观察中思考、在操作中验证、在思考中发现、在交流中进步,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经过新课改后,初中化学课的宗旨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学习如何掌握这门知识,对化学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探究性教学的过程。要想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一定要检测所有的仪器是否齐全,尤其是那些化学液体,有些化学液体带有很强的腐蚀性,要保证学生操作的安全性。此外,教师还必须提前做一次实验,确定实验药品的浓度、用量、实验时间是否合适等等。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初三化学实验课堂上,学生会出现种种错误,真是可以用“千奇百怪”这个词来形容。即便是教师事先在课堂上已经“千叮咛,万嘱咐”了,却还是无法避免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有时候,我们在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中,看到学生的答题非常标准,对于题目中各个实验的操作要点,也能够流利地回答上来。但是一到了实验课堂上,当学生真正地自己开始动手操作时,就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尽管如此,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应当在实验课前,详细地讲解操作要点,有时候还需要做些示范性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实验。

(三)增添实验的趣味性

针对现阶段探究实验少,验证试验多的情况,我们应该调整实验教学的安排。尽量将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在实验教学课程的安排中,尽可能多地安排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情况下,经过教师的指导,自己进行探索和研究。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但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做实验,而是提供给学生一些可用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有趣味性的化学实验能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参与到化学实验中来。

化学里的许多概念和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与此同时,要想证实这些理论,也需要通过实验来完成,所谓“实践见真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多么重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到实验与教学并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2012)》[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篇10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课题组以无锡市堰桥初级中学初二、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基于课程标准梳理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价值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编制具体详实的课时学习目标;从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维度实施教学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操作能力的目标设计活动环节,有效达成学习目标;课堂内外基于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栏目开展项目学习活动。通过课内和课外两条主线,架构起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主要框架;通过建立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对学生操作技能与学业成绩进行有效评价,进而不断优化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

二、研究成果概述

1.基本明确了以“文本研读”为主要研究方式,初步归纳出“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相互促进的物理课堂”的建构流程。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是界定学生技能目标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教材则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研究学情,就能更有效地探寻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

课题组在课题立项之前对课程标准中所设定的20个必做实验进行研究,初步梳理出相关实验所涉及的操作技能及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操作能力的分解及其技能目标案例如表1所示。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题组成员研读文本的能力,2014年1月课题组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物理教师许帮正老师来校做了“文本研读”讲座。许老师以“力弹力”这节课为例阐述了基于标准的文本研读流程,即教材分析及流程设计、学习目标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衔接语及创新点的设计。随后,课题组基于文本研读开展了系列研讨课学习实践。

通过进一步的文本研读以及理论学习,课题组关注到目前物理教学中对学业水平的评价正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结果性评价向以获取知识的过程为主的过程性评价转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正从传统的注重数理逻辑能力向偏重于操作能力转变。关注到这些转变,将有助于教师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并发展其与过程相关的能力和习惯。

课题组从“理解性学习”的角度出发(理解性学习通常包括两层含义,即“理解的心智模式”和“理解的实作模式”)对“操作能力”和“学业成绩”这两大核心概念进行了剖析与重新界定。课题组认为:狭义的“操作能力”是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使用器材达成探究目标的能力;广义的“操作能力”则不仅包括外显的观察能力、使用器材的熟程度,还包括实验设计、逻辑分析、归纳整理等心理加工的过程。“学业成绩”通常是指个体在学业领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或取得的成绩水平,课题组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将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程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涵盖其中。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仅为学生在课堂之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提出了“构建学生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相互促进的物理课堂”的设想。

建构流程如下图所示:

2.以项目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之一的评价体系。

课题组通过研读教材,对多版本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分析,开展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梳理课本中常见的教具、学具,设计制作方案,引导学生制作相关作品,在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兴趣。初二物理备课组组织学生进行了自制冻豆腐、分解太阳光、自制魔术储蓄罐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初三物理备课组组织学生进行制作杆秤、设计简单电路等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学校组织了科技节展评活动,评出了自制小电扇等一批制作精美、实用性强的小制作,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进行了奖励。课题组定期对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各项活动进行了梳理,制作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海报来展示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为了提升课题研究品质,2014年12月底,课题组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杨勇诚老师来校做了题为《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的讲座,再次为课题组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及具体的实践路径。课题组总结杨老师的讲座主旨,将项目学习的流程要点与本课题进行有机整合,即确定项目任务、进行项目设计、制作产品、进行项目展示、开展项目评价等。同时对课堂内外正在开展的一系列项目学习活动进行了更加科学的优化。

通过研究学习,课题组认为物理学习中的项目学习,就是指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任务,让学生在参与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流程、感受合作学习的氛围。学生通过完成具有挑战性或者趣味性的任务,制作出相应的产品,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对物理概念或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增强对物理学科的热爱。课题组也注重在项目学习中不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同时也能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于心,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对于项目学习的流程,课题组认为学生经历的学习环节包括:确定项目任务、进行项目设计、制作产品、进行项目展示、开展项目评价等;而根据学习任务的需求不同,可以选取必要的环节或者将这些环节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关于项目产品的评价,课题组认为将项目产品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发挥其资源载体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系列评价量表。

注:本评分表总分10分。请根据实际情况,在对应的达标情况栏打“√”,在得分栏填写得分情况。得分8~10分为优秀,5~7分为良好,3~4分为合格。

3.关注物理教学的核心“实验”,以创新应用“实验载体”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课题组认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实验”。因此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及学业成绩的重点应落实到如何有效利用“实验载体”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上。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体现学科、学生认知建构与心理发展的统一,恰当处理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之间的矛盾。课题组认为,既然教材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的,那么同样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该关注与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然后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相适应的教学设计。具体而言就是: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关注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关注学生从现象到建构模型的认知过程,课题组提倡要关注对“实验方案的评估与迁移”,突出实验探究中的评估环节,通过让学生经历该探究环节,达成以下目标: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3)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通过实践活动,转变参与课题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策略,即通过合理的创设情境,配以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进行交流与评估。而学生通过联系之前所学,将有益的方案或物理研究方法运用到当前的学习之中,这样就能更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对概念与规律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同时探究能力、科学素养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课题组在组织学生制作项目产品的同时,也开发了较多的实验教具,对探究活动中载体的设计问题作了系统归纳。上述研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多篇相关论文在实验类期刊发表。

4.积极研究中考命题思路,把握考试命题策略,完善以学生技能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

纸笔测试是目前考查学生学业成绩、学习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无锡市中考采用初中毕业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的形式。中考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有利于”上:有利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基于上述思想,物理中考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考查的同时,也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及运用物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物理中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风向标,其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直接而明显。通过研究物理中考的命题策略,往往能够对初三物理的复习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摆脱题海战术的桎梏,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复习更加有针对性,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课题组通过研究中考命题,初步梳理出了“考查的依据”“较难试题的命制策略”“科学探究类试题的命制策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类试题的命制策略”及“命题素材的来源”五个方面的中考物理命题策略,为深入研究和完善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之间的评价体系提供了资源保障。

5.初中学生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影响。

课题组认为,初中学生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实践研究也表明,课题研究实施后,操作能力的提升对物理学业成绩有着显著影响,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即操作能力越强,学业成绩也越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求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标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而要实现上述课程目标,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关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让课堂内外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舞台;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例如采用分层合作的学习模式,采用问题链导引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物理学科的内涵,在项目学习活动中提升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制作产品及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学习的方式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操作能力,促进学业成绩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