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主义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9:46

专业主义读后感

专业主义读后感篇1

【关键词】建构主义 英语教学 阅读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Jean Piaget于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在Ausubel、Vygotsky、Bruner等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不懈努力下,这一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建构主义理论者认为学习是一个能动建构的动态过程,是学习者本人在教师及学习同伴的帮助下,在真实的情境中以协作会话的形式自觉、主动地去构建知识的意义,同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也得以重构。Wilson在其著作《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Case Studi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别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即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建构主义所构想的学习情境应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发现式和探索式学习的场景。把建构主义运用于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将能促使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阅读和自主学习能力,对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改革有着重要作用。

一、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能力现状

英语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是英语专业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提高阅读能力对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乃至走上工作岗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有了更明确的要求。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阅读课的目的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并通过阅读训练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

但笔者在针对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能力的调查和研究中,发现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距《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词汇量少、缺乏正确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知识面窄、元认知结构单一、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学生阅读速度慢、获取信息的能力差,难以根据阅读文本语境进行推理和判断。不仅如此,诸如地区经济、办学条件等因素也在制约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百色学院为例,此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偏远的农村地区,尤其扩招以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由于缺乏英语环境的熏陶,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比较薄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背景知识知之甚少,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人文涵养不足。同时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此类院校获取资源能力差,英语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与知名院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设施和条件相对落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相对薄弱的现状,探索出一个适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可行、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改革新模式,以切实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专业四级的通过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于西方教育界,自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被国内众多的教育研究者所关注,并逐渐引进到我国外语教学研究中。虽然建构主义引进得较晚,但它一出现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研究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外语教学的全新视角。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外语教学研究涵盖了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培训等多个层面,几乎涉及到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对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效果都有显著的帮助。

1.互动式教学,学生为主,教师为导。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介入过多、学生被动听学、阅读材料陈旧单一、教学中心以词汇或语法的讲解为主等弊端,因此很难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与传统理论相比,建构主义重新审视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帮助者,教材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自信心,提高教学效率,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

在建构主义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将情景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互助活动、小组辩论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手段融入英语阅读教学中,以此转变课程实施过程,以达到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比如在《A Dog from Nowhere》一文中,作者生动地描写了Mr.Junes对捡来的狗的喜爱之情及对将其归还失主的不情愿及矛盾心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Mr.Junes的内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授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你养过狗吗?”“你喜欢狗吗?”等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归纳总结出Mr.Junes对狗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在课堂讨论过程中,由于笔者设计的问题以学生自身情感出发,引导学生不自觉将自己对狗的情感投射到故事的角色中,对主角的情感感同身受,因此,能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明确的阅读目标,能与同伴共同完成阅读目标及任务,使阅读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同时,课堂讨论也促使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为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激活学生背景知识,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转变课程实施过程,实施新型英语阅读课程时,应加强学生生活和经验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知识不再死板、枯燥无味,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由于学生存在着对英语国家的风俗、政治、经济、科技、历史等元素缺乏了解,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等问题,因此帮助学生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学会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在《The Mixture Which is British》一文中,作者选取了几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家庭作为模板,鲜明刻画了70年代的英国处于不同阶层的人民迥异的生活状况、理念及所处社会的现状。由于时代变迁,如果教学中脱离70年代英国的社会背景,仅仅是分析课文中的人物特点,学生将很难理解当时的人物言行举止下隐含的含义。因此,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调查报告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图书馆、网络等学习资源撰写对70年代英国的社会及经济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为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检索,笔者同时向学生提供了“英国经济大萧条”“通货膨胀”等与70年代英国社会特点紧密联系的关键词。在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掌握了与课文紧密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运用多渠道、获取课外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3.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形式。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阅读等于死读书”的误区,但是单一的讲授式教学不符合大学生活泼、好奇心强、喜欢视觉及听觉冲击的特点,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建构主义理念认为,创设包含真实问题、具有丰富信息资源的学习情境,提供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帮助学习者积极、有效地建构所学知识体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图片、PPT、影音媒体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单向阅读讲解转变为直观的立体式教学,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更为充分地融入教学情境。

4.转变课程评价方式。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来考核学生的英语水平,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转变课程评价方式,将学生各个阶段的学量和质量、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效果、教学活动参与程度等情况都纳入课程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情况的监控,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

(1)学习前引导。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计划的指导,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水平和学习需求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和个人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确定自己的目标,更合理地安排课外学习时间,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学习中调控。在课堂中指导学生针对阅读文本开展情境学习活动,如围绕主题发表意见,小组讨论,情境模拟表演等形式,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讨论、搜集资料来等方式来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课后结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前准备程度、课堂参与活跃度、小组合作成果等学习情况为评价标准,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综合成绩,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3)架设自主学习平台,监控课外学习。教师可以开发设计网络英语阅读资源库等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阅读资源,并通过搜集学生在使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时的搜索范围和频率等数据,分析学生阅读兴趣和需求,以调整阅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在网络英语资源库中实时更新学生关注的热点信息。此外,教师也可以此自主学习平台为基础来构建学生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实时监控学生阅读的进度、时间、内容等课后学习情况,只有在该平台上完成指定的阅读任务后,学生才能接着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练习。

三、 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应为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并提供多层次的知识来源。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改革,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从前满教室“一言堂”的状况,更加创造性地完成课堂教学;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结构、比例更趋合理性、科学性;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主动建构自身英语知识体系的学习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充分整合并有效利用课内、课外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资源丰富的自主学习平台;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对学生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的监控与管理,建立完善的学习评价体系,以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使学生具备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较强的创新能力,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最终能服务于社会,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Byrnes,J.P.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in Instructional Contexts[M].Boston:Allyn and Bacon,1996.

[2]Krashen S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Britain: Oxford Pergamon,1981.

[3]Piaget,J.The Equilibration of Congnitive Structures:The Central Problem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4]郑银芳.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二语习得中输出的作用[J].广州大学学报,2005(3).

[5]温爱玲.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专业主义读后感篇2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教育观念的结构。以下从内容结构和心理结构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按照学前教育观念的内容体系,可以将教育观念的结构划分为学前教育目的观、功能观、学前儿童课程观、教师观、学前儿童观、师幼关系观、游戏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观、生活教育观以及幼儿园的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活动教育观……。由于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飞速发展,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结构内容已经基本揭示了学前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发生发展规律,而且呈现系统化、结构化、组织化、概念化的观念群体系,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很显然并没有从本质上获得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的本质内涵,而且不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特点,只是对学前教育零散的、个别的感性认识。教育观念的心理学成分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认知成分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看法,认知成分的具体表现有可能是概念化、专业化的认知,也有可能是经验性的认知;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某种教育观念情感倾向性,表现为个体对某种教育观念是否认同,比如态度上的喜恶、情绪状态上对某种教育观念的激情、执着或冷漠等等,高层次教育观念的情感成分是稳固的,表现为对正确的教育观上升为一种坚定的教育信念;行为成分是指教育观念在行动中的表现,对行动的影响力等等,具体表现为教育观念对教育行动是否具有推动力,对教育行动的效果是否具有良好的影响。从以上心理成分分析,在认知成分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的认知成分是经验化的,不是概念化的;在情感成分方面:其情感成分比较复杂,可能表现为不稳定,容易受具体情境的影响发生变化,也可能受思维惯性和个性的影响表现出固执;在行为成分方面:其行为成分的作用力不可低估,但由于专业性较弱,有可能对教育实践产生不良影响。可见,无论是从学前教育学的教育理论内容结构,还是从教育观念的心理结构审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与专业化教育观念具有很大的差距,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将至关重要地直接影响到她们将来的教育实践的方向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她们将来的教育对象———学前儿童的身心是否健康和谐发展,从宏观上而言,她们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在短短几年的专业教育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原有的教育预设观念进行重构,促使她们确立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观念,是摆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面前的紧迫课题。

二、教育观念重构:对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目标、内容和建构思路的理论探讨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预设观念的审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探讨建构专业化教育观念的思路。

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和内容。根据教育观念的有关理论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预设观念的审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就是构建一个牢固的、具有行动力和良好教育效果的,并且内化为学生素质的,呈现专业化、系统化的学前教育观念群体系,具体目标内容包含学前教育目的观、功能观、学前儿童课程观、教师观、学前儿童观、师幼关系观、学前儿童学习观、游戏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观、生活教育观以及幼儿园的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活动教育观等等。这是一个长远的理想目标,应该成为本专业学生教育观念培养方面的根本方向。本发展目标在培养过程中起着导向、激励和评价准绳的作用。为达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第一、二种形态的教育观念。以上内容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外学前儿童教育家如福禄倍尔、蒙台梭利、陈鹤琴、陶行知等的论著;国家颁发的经过严格专业论证的学前教育政策文件,例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等,以及体现当前学前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的、登载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重点内容体系。

2.结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预设观念的审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获得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思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属于认知发展领域的范畴,建构主义理论为本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鼻祖皮亚杰提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在现有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内化发展起来的,通过掌握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以及心理抽象这一概括机能的提高,促使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变化、重组,就会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系统。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适当水平内容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知识,学生的发展又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任务。据此,可以从理论上获得以下几个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重构的思路:第一,要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的意识,促使学生在现有图式基础上主动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建构更高水平的学前教育认知结构。第二,要从学生的学前教育预设观念出发,找到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架,循序渐进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体系的建构和螺旋式上升。第三,要创设协作、会话等情境,促进学生通过自我会话、互动会话等活动进行更有意义的建构。第四,要促进和发展学生的高级心理发展的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的完善,抽象概括机能、反思能力的提升等等。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体系的各种途径,例如本专业开设的专业理论课、读书活动、专业写作、见习、实习等都应该围绕以上思路进行。

三、实践探索: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专业读写活动的实践为例,探索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结合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进行的教改实践,以在本专业开展专业读写活动的实践为例说明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具体实施方案。

1.通过大量的正反学前教育案例对比,促使学生对其现有预设观念产生危机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循序渐进建构专业化的教育观念体系。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观念偏差的情况,她们没有认识到专业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一些学生甚至凭感觉认为做幼儿教师不需要太多的书本理论知识,对理论课程存在一定的轻视和厌倦心理。为了增强学生主动建构先进教育观念的意识,笔者注重切合学生的体验以及正反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专业发展觉醒意识。例如,笔者向学生提出过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幼儿因为争抢玩具而吵起来,甚至打起来的时候,专业的幼儿教师和不够专业的幼儿教师分别会怎么处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好奇的探究中议论纷纷,由于这时她们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尚未建立,往往难以说出专业的幼儿教师的做法,她们的讨论停留在“教师为幼儿充当裁判”这样的处理方案之中,最后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她们终于明白“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之时,教师充当裁判”不是专业的做法,因为在这里“教育的主体是幼儿”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调停,而专业的幼儿教师绝不会充当幼儿发生冲突时的“裁判”角色,而是充分利用幼儿发生冲突的契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幼儿在冲突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问题。经常性地对正反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之后,学生就会讶异地觉察出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和先进的学前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她们阅读和感悟教育理论的意识,提高了她们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主动性。而且对这些大量的学前教育正反案例、专业和非专业的案例中所产生的教育效果的分析,在切合她们原有预设观念基础上提出“最近发展区”,学生原有的预设观念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得以重组,这时,学生原有的教育预设观念的低水平和非专业化状态会让她们产生极大的危机感和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带来的不适感和对新的平衡状态的追求又会促使她们继续学习,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观念的重构。这时向她们介绍学前教育专业书刊的条件就成熟了,这时,笔者就向学生列出一些本专业的阅读书目,鼓励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提升,不断建构高层次的、专业化的教育观念体系。

2.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读书环境,形成读写氛围,形成协作互动的意义建构。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指导之下,笔者意识到读书兴趣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一个书香四溢的专业文化氛围。唯有让学生耳濡目染书香,阅读的兴趣才会生发,阅读的激情才会点燃。为此本专业召开了以“读教育名著,悟教育真谛”为主题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活动,以演讲、朗诵、读倡议书等形式,号召人人动手,构建本专业的阅读角,学校也专门购买一批教育名著,放置于阅读角。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本专业学生还动手营造好课室和宿舍文化,张贴了“阅读,心灵的呼吸”、“读学前教育名著,悟学前教育真谛”等标语,张贴了福禄倍尔、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等中外学前教育家的画像,每位学生还制订了一个阅读写作计划,张贴于专业教室专设栏目中,便于相互交流,互相监督。在专业教室后面的宣传栏里,教师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出版小组,定期出版一些读书宣传内容,如“我的教育感悟”、“我的读书体会”、“我的读书发现”等栏目。此外,笔者积极把阅读与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学校安排的见习实习活动定期带领学生深入市里办学先进的幼儿园,引导同学们细致观察,深入了解,用心体会幼儿园的办学方向、办学策略等,把好的做法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对实践中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也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在高级思维层面进行感悟、概括和反思。针对阅读疑难和实践困惑开展教育观念交流讨论会,教师作适当地点拨,或参与其中讨论交流,有效促进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学生常常在教育观念交流会上针锋相对,为教育问题争论不休。例如:“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你赞同吗?”这个论题就曾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笔者趁机引导学生精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让学生在大师思想引领下获得儿童关键期、敏感期的有关理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由于网上QQ聊天在学生中普遍运用,本专业还发动学生利用QQ空间这个平台,把教育随笔发表在上面,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评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教育观念建构更有效的平台。

专业主义读后感篇3

A Comprehensively Integral Constructivist Model

Li Baosheng

(Hanzhong Polytechnic College,Hanzhong 723000,China)

摘要: 阅读是语言输入和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是运用广泛的接受型技能。结合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英语阅读课程目标,运用国外先进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作者探索和构建了中国语境下具有本土特色、行之有效的整体建构英语阅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个性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

Abstract: Reading, as one of the most preferably employed media to the uptake for input or of information, is a principally receptive skill. In the light of new tenets witnessed in the popular theories on linguistics,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and in consideration to combination of observations featured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overall objectives set in English extensive reading curriculum in HVC, the paper attempts to come up with a localized Integral Constructivist Model in the Chinese context of EFL, thereby it may trigger to promote Ss overall proficiency and performance so as to achieve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individu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关键词: 高职高专 阅读 教学模式 整体 建构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extensive reading;teaching model;integration;constructivism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84-02

0引言

英语阅读是中国语境下英语作为外语(EFL)输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传统上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最主要方法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备受教育学家、外语教师和语言学家等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探究。伴随着不同时期主流的语言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和语言(或认知或神经等)心理语言学(或认知心理学)理论,出现了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范式和教学模式。当前,国际外语教学正经历3个变化:①从“交际教学法”(CLT)向“任务教学法”(TBA)过渡。以认知主义为理论基础,在体验和完成任务中同步发展学习者认知和语言能力,既注重传达意义,也关注语言形式的习得。②从“教学法时代”向“后方法时代”转变。由关注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习者如何学,关注学习者学习策略和动机以及影响学习的各种内外部因素,如个性差异、认知风格差异、学能差异、社会需求差异等。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③从“语言规则教学”向“语篇教学”转变。外语教学不再是孤立地向学生讲解语言规则,而是在语篇和语境中输入语言系统和规则,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语言技能教学方面,提出了4个强调:①综合教学的理念;②语言与认知平衡发展;③语言地道性与真实性并重;④结合语境与语用开展教学。新形势下,结合国际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新进展及我国的英语教学国情和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的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本土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外语人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大众化、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英语阅读在促进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促进附带词汇习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本文借鉴国外优秀外语阅读理论和成果,并结合我国英语教学国情、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际,提出高职高专教育基于过程、“教―学―做”一体化的英语阅读整体建构模式。

1存在问题

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给现阶段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英语阅读教学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

1.1 单维度教学教学中,过于关注领会式技能(听读)(也称直接讲授式,即向学生系统传授各种解码技巧,包括词的读音句子理解和篇章结构等),忽视表达式技能(说写),不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整合和综合教学观。

1.2 过于注重陈述性知识(DEC for declarative knowledge),忽视程序性知识(PRO for proceduralized knowledge)传统的逐句分析文本语法结构的阅读训练方式,致使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上学生常常未体验真正的阅读过程。这种重语言,轻理解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许多阅读教学失败的根本原因。

1.3 欠缺思辨创新性文本解读占据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把文本解读视为文本意义的解释和传递过程。而文本意义的解构和重构过程,恰恰反映批判创新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要学会质疑和反文本的阅读方式(reading texts against themselves),从而建构文本意义的复式结构。

2整体建构型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理据

阅读不仅是获得信息的过程,而且是解读信息的过程。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依赖于背景知识、概念能力和处理策略的相互作用。明确了课程定位和目标后,必须借助教学理念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整体建构型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以下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场理论基础上的。

2.1 输入输出相结合的语言观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认为:可理解性目标语i+1输入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条件,学习者能够习得新的语言项目。语言课堂中提供的语言输入不仅要丰富、多样,还要有层次,保证能覆盖每个学生的语言水平;Swain等的可理解性输出理论(Comprehensible Output)认为:可理解性输出在外语学习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输出可以迫使学习者关注语言形式,从而引发学习者内在的语言需求。

2.2 建构主义的教育观(或称学习观)作为当前最流行的教育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得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3 心理语言学的构思图式理论阅读过程是读者的已有知识与文章内容(textual material)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不是单纯、被动地追求作者在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而是能动地、创造性地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义。这一过程要求读者具备必要的图式(Schema),即心理认识结构。它主要包括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即读者对文章体裁、结构特点的了解程度和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

2.4课堂环境的心理动力场理论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地,课堂环境直接制约教学过程。情感和认知密不可分,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通过“移情”(empathy)将自身投入到他人的境遇中,体验他人的感受,获得他人相近的情感体验。通过“集体动力”,具有个体差异的学习者在相互启发的集体合作过程中拥有共同的自信心和内在动机,形成集体合力。学生作为教学过程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研究他们对课堂里发生事情的感知、经历和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3整体建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整体建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注重过程,强调技能和思维的拓展,以项目为先导,以完成任务为手段,以测试阅读能力和拓展实践能力为检测教学效果的依据,以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全方位、多维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完成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结构如下表1。该模式循序渐进,多元融合,学生中心,兼顾间性(主体、互文),能力拓展。教学目标涉及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职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具体操作并非线性结构,具有生成性、灵活性;教学方法倡导折中主义(eclecticism),任务型为主,综合利用;尽量使用目的语,浸入内化;活动单位为对子或小组;教学环境,弹性有度,如有条件,可多媒体教学。

3.1 话题导入(Lead-in),意识唤起,经验入手,听说互动现代语言教材普遍采用立体化、模块化的以话题为单元的编写体例,文章阅读前,设定有教学目标,为了激活内容图式或“前结构”,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从生活经验入手,要么要求学生列举话题相关词汇,要么问答设疑,唤起情感参与和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期待。如利用实物、图片、音像资料等启动话题,最好是身边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如利用Tsunami(海啸)图片等谈论日本海底地震,并磋商Tsunami 的词源意义,情感过滤,了解文化专有项词汇或产生互文性联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听说热身,视阈开启。话题讨论不仅是一种语言练习的工具,更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

3.2 解构文本,建构意义,语篇分析,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要保持阅读速度和准确率的动态平衡。根据文本类型理论和语篇分析理论,同一类型的语篇结构具有大致相同的语境变元,同一文体的文章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特点,即形式图式。在解构阅读中,教师帮助学生学习了解并掌握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在建构阅读中,扩展学生对文章主题所具有的内容方面的背景知识。包括与该语言相关联的民族所具有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宗教政治、艺术建筑知识等。充分利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阅读策略,理解文本意义;适时介绍构词法知识以利于推测词义;广泛阅读,加深词汇深度和广度的附带习得;训练学生掌握诸如速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推测(inferring)、概括(generalization)等阅读技巧。从宏观微观层面点面结合,形式内容结合,读写结合,如写提纲(Outlining)、概要(Summary)等。也可评述,训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3 知识技能,整合融通,任务延伸,迁移应用通过测试考查理解,也可通过辩论拓展思维,反思创新。课后,可任务延伸,如改编文本,角色扮演,制作英语广告等,也可开发网上或身边课程资源,或写读书报告,进一步拓展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4结语

随着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日益迫切,学生的基本素质及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尤为重要。探索一套符合新时期既满足阅读课程标准又关注学生个性及职业发展的本土化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职业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该模式以先进的语言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基点,综合训练学生的认知、思维、实践、拓展能力,具有平等合作、整体高效、互动创新的优点。但该模式与大班教学、学习者高原现象、个体差异、课程整合、不同课型等因素的有效有机契合,尚需进一步探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效利用尚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汝福.当代西方互文性的读写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

[2]殷晓芳.文本思辨创新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外语,2004,(1).

专业主义读后感篇4

摘要:本文探讨了非哲学专业的《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文章提出了“以经典为中心的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要点是:关注中心,研读原典,通过学习经典来获得智识的成长。

关键词 :教学改革;西方哲学;学习经典

我讲授《西方哲学史》(非哲学专业)已有10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会和掌握所学的内容,10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地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期达到我所想要的结果,经过多次实验,结合我自己的感受和学生反馈的信息,现在逐渐形成了可以叫做“以经典为中心的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要点是:关注中心,研读原典,通过学习经典来获得智识的成长。

一、精选教学内容

以前非哲学专业的《西方哲学史》同哲学专业的同名课程一样,内容非常多,从古希腊到现代早期,从泰勒斯到黑格尔,时间两千年,人物数十个,一学期下来,所有的内容都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和拓展,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等关键哲学家也讲不了什么东西,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些人名和概念,真正的思想内容什么也学不到,更遑论读些原典了。因此,我对《西方哲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缩编,而且这种缩编做过两次,第一次缩编删除了中世纪哲学和现代早期哲学,只保留希腊哲学,第二次缩编则又删除了希腊哲学中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和后亚里士多德哲学,只保留了智术师运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次缩编后,现在的非哲学专业的《西方哲学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以下六章:1、导论;2、希腊文明概论;3、早期希腊哲学;4、苏格拉底;5、柏拉图;6、亚里士多德。其中1、2 章是为铺垫,3章:早期希腊哲学只列出人名和发展线索,4、5、6章才是课程重点。也就是说,经过此番内容剪切,我的《西方哲学史》基本上只讲了希腊哲学的三大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如此大的内容缩编其合理性何在?我的想法是:①希腊哲学不只是西方哲学的源头那么简单,全面地讲,希腊哲学既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也是西方哲学的基石和导引,“言必称希腊”、“哲学说希腊语”等口头禅都充分说明了希腊哲学的重要性,只有学好希腊哲学才能学好往后的西方哲学,所以,与其泛泛地、点到为止地把西方哲学从古至今过一遍,还不如详述西方哲学之起源、基础和导引——希腊哲学,为以后进一步深造西方哲学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把教学内容限定在希腊哲学后讲了两个学期,发现要讲的东西还是很多,所以再次缩编教学内容,把希腊哲学掐头去尾,重点讲述希腊哲学之高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希腊哲学讲到底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因此,学好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希腊哲学就学好了。③哲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选择余地固然不大,但非哲学专业的哲学课教学理应不同于哲学专业,其应根据学生专业等因素相宜裁剪教学内容,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我觉得,我现在的《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就非常好,抓住了关键哲学家,并且,对非哲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本课程对关键哲学家的讲读足够详尽。我的《西方哲学史》课程,经过这样的缩编和精选,在内容上一方面是少而精,两千年的哲学史,本课程只讲了希腊的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但它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另一方面,本课程也是高大上的,希腊三大哲学家、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经典中的经典,其伟大、深刻和崇高是不言而喻的。

二、初读原典

在青年学生的智识成长过程中,原典的学习是极端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在大学期间没有读过一本原典的话,他的大学基本上是白读了。在阅读原典的问题上,中国大学教育的奇怪之处在于,所有人都知道阅读原典的重要性,但大家却又不知道如何下手。阻碍学生阅读原典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时间,二是方法。时间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在学校的常规教学时间内基本上无法安排课时来研读原典,少量的原著选读课大都是摆设性的,根本达不到真正精读原典的要求和效果。我的教改设计正是针对这一情况,将二千多年的哲学史内容缩编和精简成希腊三大哲学家,把教学时间给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后,读原典的时间就有了。

方法方面则问题更多,原典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它必须要由对原典有研究的优秀教师的带领方能进行,也才能取得实效。如果由低劣教师带领或者任由学生自己阅读,则不会有什么效果,甚至还可能产生反效果。从学生向我反馈的信息来看,如若没有教师的带领,学生自己阅读原典的问题很多,要么看不懂,要么虽能读懂文本,但不能理解义理,在我看来,除了极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以外,一个人在没有优秀教师引导下,自我阅读原典的最大问题是,由于缺乏相关原典的背景、词汇、风格及义理等知识,因而无法走进原典的世界,无法领略原典的伟大、崇高、精妙和美好,无法被原典感动,久而久之,会莫名其妙地觉得“经典也不过如此”,彻底败坏了阅读原典的兴致,那时,你和原典就真的隔了一座山了,你还是你,他还是他,经典还是一如既往的伟大,你还是一如从前的平庸。所以,阅读原典并非“拿一本书读起来”那么简单,它必须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如果是自学的话,不能一上来就读原典本身,而应该在解经书的引导下分步进行,第一步读原典导读书,第二步读原典注疏书,第三步才进入原典本身。

三、教案展示

我的《西方哲学史》课程重点讲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哲学家,同时带领学生研读三本原典: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和《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选择这三本书的理由是;每位哲学家读一本。苏格拉底述而不作,没有作品传世,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录记述了乃师的言行,所以,我以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作为苏格拉底一章的原典书。柏拉图一章读《理想国》则是哲学教学的常规做法,无需多议。比较踌躇的是亚里士多德一章的原典选择,亚里士多德乃百科全书,其著作本本经典,很难找出一本所谓代表作,其原典选择端赖你的专业需要,学习逻辑学的读《工具论》,学习自然科学的读《物理学》,学习哲学的读《形而上学》,学习政治学的读《政治学》,学习伦理学的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学习美学的读《诗学》和《修辞术》。我自己的专业是法政,就专业兴趣而言,我更倾向于选读《政治学》,但是考虑到《政治学》过于专业,而且讲起来也会敏感词不断,所以,最后选择了能够适用各个专业学生学习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下面是第五章教案展示(PPT 文字版):

第五章柏拉图,427B.C—347B.C出身高贵,高热的政治情结,少年诗人梦,终成语言大师,巧遇苏格拉底,成为哲学家,周游列国,创办学园,为政治,三赴叙拉古,回归学术,成为大哲学家。柏拉图的重要对话:《普罗泰哥拉》,《高尔吉亚》《, 会饮》《, 斐德罗》《, 理想国》,《巴门尼德》《, 泰阿泰德》,《智术师》《, 蒂迈欧》《, 法律》。

《理想国》讲疏:

对话地点:雅典港口比雷埃夫斯港的玻勒马霍斯家中。对话人物:苏格拉底与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等10人。对话主题:正义及其它问题。讲述方式:苏格拉底以第一人称讲述。

第一卷讲疏:

下行,《理想国》的第一个词,雅典下行到比雷埃夫斯港,哲人下到民众中。与克法洛斯和与玻勒马霍斯和色拉叙马霍斯的对话。色拉叙马霍斯:正义是强者、统治者的利益。

第二、三、四卷讲疏:

第二卷开始,与苏格拉底对话的主要是柏拉图的两个哥哥,阿德曼托斯和格劳孔。格劳孔的正义观:1、三种好,只要过程,不要结果;既要过程,又要结果;只要结果。2、正义起源于契约,其本质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3、行正义者是被迫的;盖吉斯的故事。

阿德曼托斯:1、人们追求正义的本义并非正义本身,而只是正义之名;2、正义关系到人应该如何生活。

苏格拉底的回应:1、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同构,我们由大见小,先考察城邦的正义;2、城邦的起源。第一个城邦,“猪的城邦”,第二个城邦,“发烧的城邦”;3、战争与护卫者,护卫者与狗;4、护卫者的教育:音乐和体育;5、对诗人的第一次批判,丑化神灵和英雄;最早的文化专制主义。

高贵的谎言,高贵谎言的双重解释:

1、精英政治;2、专制政治。善治的困扰,精英与专制,大众与坏治。

苏格拉底:理想城邦的要素:1、不穷不富;2、疆域适中;3、精选护卫者;4、良好教育;5、立庙祭祀。正义城邦的要素:1、智慧统治城邦;2、勇敢的战士保卫城邦;3、统治者、战士和劳动者的节制与和谐。城邦各阶级各安其份,各司其职,便是正义。

对应城邦三部分,灵魂的三部分:理性,激情,欲望。个人正义:理性统治,激情辅佐,欲望服从。城邦和个人相同,上下秩序颠倒,便是不正义。

第五、六、七卷讲疏:

阿得曼托斯的追问,话题的转换,从讨论非正义转向讨论激进政治学、形而上学和知识论。

惊世骇俗的三个浪潮:一、男女平等,女性参政;二、妇女、儿童公有;三、第三个浪潮,最大的浪潮:哲人王。为哲人正名。哲人是爱智者、认识存在者。哲人的品性,哲人无用论,哲人败坏论,假哲人,真哲人,哲学家研究最高级的对象,拥有最高级的知识,其他人则是研究不完美的对象,拥有的是低级的意见。这个最高级的对象就是理念。

“理念”:eidos,idea,源于“看”,“看见的东西”,“ 事物的样子”,“ 事物的形相”。英文:“idea”、“form”。中译“ 理念”、“理式”、“范型”、“相”等。日喻,线喻,洞喻。

第八、九卷讲疏:

讨论非正义问题。五种政体:1、君主政体或贵族政体,2、荣誉政体,3、寡头政体,4、民主政体,5、僭主政体。

第十卷讲疏:

1,对诗人的第二次批评,诗与哲学之争。俄尔神话。

专业主义读后感篇5

【关键词】CBI教学理论;艺术生;英语阅读教学

1. CBI教学理论

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教学理论是以学科知识为内容的外语语言教学模式,即把外语语言学习和某一学科知识内容有机结合,外语语言是学习这一学科内容的工具,这样,形成了类似母语学习的外语学习条件和学习状态,学习者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内容的时候,学习外语的焦虑就会下降,而且增加了可理解内容的输入量,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吸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即学习者在主动学习探索该学科知识的同时,外语语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这种教学模式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的沉浸式语言教学,并在加拿大和美国日益受到欢迎。

由于视角的不同,学者们对CBI的定义也不尽相同。Short认为,在CBI教学中,教师不是用常规的语法而是应该使用课程内容作为教学实施的指导;Leaver和Stryker把CBI定义为一种教学途径,认为当语言被当成学习的手段时,就有可能产生最理想的外语学习效果;Brinton等认为,CBI的教学目的是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的同时传授。

这些定义都脱离不了CBI的实质内容,即外语教师不应该以语法、词汇或虚构的语言情境构建教学框架,而应该依托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外语语言教学。也就是说,运用CBI理论进行外语语言教学的课程,应基于某一学科知识的内容、语言材料真实、反映该学科知识的最新信息,符合学习者特定需求的特征。

在我国,外语专家和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蔡基刚教授认为学术英语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并详细分析了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新教材应该是以内容为依托,发展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孙有中、李莉文教授提出了以CBI和ESP为导向的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即以内容为依托,大学英语教学中心应该及时转向专门用途英语,认为应该把语言技能的训练和知识内容的传授有效结合,实现知识建构、思维训练和英语技能提高三位一体的目标。

2.艺术生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是“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英语语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

在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环境下,要帮助学生形成语感,大量的语言输入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吸收知识信息的过程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而阅读是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大量语言输入、积累和获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毕竟查阅外文资料,了解本专业的国际前沿最新资讯和进展,以便工作和事业的更好开展,并进行国际交流和竞争是大多数毕业生的共同愿望。

但是,由于多数艺术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如词汇量缺乏,句法结构混乱,造成阅读困难;又如背景知识缺乏,中西方文化艺术差异,造成阅读障碍;或者欠缺有效的阅读策略,造成阅读不畅;又或是阅读材料缺乏吸引力,造成艺术生不感兴趣等。

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又以语言点的讲解和语法知识的学习为主,过多强调词汇词义、语法结构,而忽略了完整语篇的理解和知识内容信息的传递;而且阅读材料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降低了学生的阅读热情,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害怕甚至厌恶阅读语篇。

3. 基于艺术专业内容的英语阅读教学尝试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艺术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结合艺术知识和文化,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对阅读语篇的发展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大胆的预测,并采取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进行广泛的阅读,获取大量与艺术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有效信息,拓宽本专业的国际视野。如以李凤霞主编的《艺术英语阅读教程》为例,该教程的选材内容广泛,全书共20单元,涉及了中西方绘画、民间艺术、彩陶、丝绸刺绣、建筑、设计史、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相关艺术专业的内容,可激发艺术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的语用能力。

3.1 选用以艺术专业知识和信息为主题的阅读材料

选用的阅读材料以艺术专业知识、信息和文化为主题,在主题材料的选择前,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艺术专业,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进行分类搜索,并对相关艺术专业内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筛选,找到与艺术生学习生活密切联系的主题材料。如通过有关中西方文化艺术主题的阅读材料,帮助艺术生理解、欣赏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和风格,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英语语用能力。

3.2 选用真实的原文材料

传统的阅读材料更新较慢、信息滞后,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变化,有些甚至是为了训练语言技能而编写的脱离真实情景和实际运用的材料,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学习效率不高。

因此,教师要不断查找收集相关艺术专业的原文语篇和最新材料,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材料选择,把握语言的准确性、难易度和趣味性,选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情感需求的真实的原文材料,注重真实情景的有意义的信息输入和理解。

3.3 选用符合艺术生需求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选用一定要符合艺术生的需求,也就是说,要和艺术生的英语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兴趣、情感需要和未来职业需求等相一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者对所阅读的语言材料感兴趣,才会吸引他读下去;学习者认为阅读材料的内容是符合他的专业需要,是有意义的,值得去阅读;学习者认为阅读语篇的难度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跳一跳,摘到苹果,有所收获。

因此,选用阅读材料时,应该调查了解艺术生的学习现状,及时沟通,考虑他们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具体需求,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例如,鼓励艺术生阅读英文原版的艺术书籍,在获得西方艺术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提高了英语语言能力。

3.4 培养阅读策略,拓宽阅读视角

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取书面信息和共鸣。因而阅读时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语义和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整个语篇的阅读,了解大意,获取信息和理解内容。在阅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采取相应的阅读技巧。比如,略读、跳读,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达到快速、准确地获取文本信息,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又比如,可以通过时间线索和归纳动词来显示事件开始、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也可以通过归纳语篇中出现的各个人物来突出重点人物的特点;也可通过归纳材料中的形容词来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等等。

但是,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堂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课的教学内容绝不能局限在教室或教科书里, 而是要面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要拓宽阅读内容视角,以适应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艺术生熟练运用英语查阅专业英文书籍和原文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帮助艺术生能够用英语进行国际竞争和专业交流。而CBI理论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正是把艺术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学习相结合,在激发艺术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还促进其艺术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特定的专业词汇和语篇特点,为今后的专业深造和国际化的专业学术交流,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基刚.CBI 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 2011 (35):35-38.

[2]孙有中, 李莉文.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外语研究, 2011 (5):1-4.

[3]肖晶.CBI理论框架下的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改革[J].宿州学院学报, 2012 (27):105-107.

专业主义读后感篇6

一个杰出的教师,一个卓越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也首先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阅读意味着接近一些将会存在的东西。”教师需要用专业的学术著作武装自己。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教师而言,读专业性经典好书,就是最重要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上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想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专著,就应当在你所教的学科领域游刃有余。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并不热爱读书,一谈到大部头学术著作就大呼头疼。这里涉及如何理解和界定“阅读”两字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的阅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或者说四种层次:一是功利阅读,这往往是一种为了生存需要的阅读,如读教材教参,读考研考级的书,读炒股投资指南一类的书;二是休闲阅读,或曰“泡沫阅读”,如武打言情小说、钓鱼下棋、养花种草等书籍;三是低度阅读,即读报刊文摘以及知识汇编、奇闻轶事一类的书籍;四是经典阅读。政治、哲学、宗教、科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传世经典,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接受,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发展强大的推动力量,也是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最有效的媒介和营养。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尤其要重视能够提升职业素养、影响心灵和精神世界的经典阅读。经典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能经常进行经典阅读的人,才可以称为“读书人”。这里讲的有利于备好课、上好课的专业性学术著作,也属于经典之列。台湾学者高希均说:“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我觉得教师应该重点读好三类书:熟读教材,精读经典,泛读文史。

首先要熟读教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上课前能先抛开教参,抛开课堂,抛开学生,先做课文虔诚的读者,把课文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上几遍,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悟,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同时也让学生谈体会,写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师生之间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深受学生欢迎。师生一起用心去感悟课文,阅读后一起为课文写点读书笔记,少一些对课文的条分缕析,少一些对课文的肢解讲解,多一些咀嚼品味,多一些互相交流。如果能做到这样,学生就不会讨厌读课文了,学生的视野就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就能够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是大有裨益的,而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定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其次要精读经典。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薛瑞萍老师仅仅两年时间,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接近20种,有《给教师的建议》《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韵》等,读书笔记则积累了20多万字,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见证了其吸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薛瑞萍说:读进教育理论,需要心平气和;目前的我,读进教育理论了,才算平心静气。这种平静,是植物扎根沃野——贪婪地汲取地泉、吸收阳光、沐浴雨露、享受清风时候的大喜悦。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地成长的快乐。

再次要泛读文史。要读社会、历史、人文等通识性书籍。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阅读这些书,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够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专业主义读后感篇7

“其实我以前叫陈丹玲,但是不知谁把我的‘丹’字去掉了,结果我们班上一下有了四个陈玲。”

“叫陈玲不好吗?”我问。

“我无所谓,名字只是个代号,去掉了这个代号你又是谁咧!?”

一下车,李英强就向我介绍了他们图书馆的积极分子。

李英强是立人乡村图书馆总干事,陈玲是湖北省蕲春县青石中学初二(1)班学生,这段对话的发生地点是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立人乡村图书馆。

立人乡村图书馆是一个从事民间教育的公益组织。创始人李英强,出生于1970年代末的青石镇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没读过几本像样的书”。他一路北上求学,眼界渐开,直到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最终成为令人艳羡的北京高级白领。

成长的经历使他经常感慨中国乡镇的“文化贫瘠”。

“中学是一个人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但我们乡下的孩子,几乎连一本像样的书都没读过,只能靠生活中的知人阅世来建立对世界的认识。这种状况如果没人主动去改变,就会一直持续。”

2007年,在朋友和妻子的鼓励下,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几年的李英强终于下定决心:“回乡村建立图书馆。学生们可以在那里学习,开拓视野,本地人可以在那里读书看展。适时地举办讲座,还能让图书馆成为一个很好的社会交流平台。”

李英强把这个设想中的图书馆命名为“立人”,源于《论语》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用两句最简单的话概括了立人乡村图书馆的精神气质:思想改变世界,读书改变生活。

2008年1月,“立人”第一分馆在李英强的老家湖北蕲春青石镇正式开馆。至2011年3月,立人乡村图书馆已先后成立了十个分馆,分别坐落在湖北、江西、四川、河南、重庆等省市的县和乡镇地区,共有精选图书6万册,使用中的借书证3000多个,举办读书会、夏令营、公共讲座、电影赏析等活动百余次。

从乡村开始

蕲春在武汉市以东200公里左右,隶属湖北省黄冈市,人口约为100万,历史上曾因是李时珍故里而出名。不过到了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蕲春和大部分中西部县城一样,经济社会发展日渐式微,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据蕲春县民间统计,有超过20万蕲春人在武汉、广东、浙江等地务工。

青石镇是蕲春县相对较大的一个乡镇,全镇人口超过10万,一条205省道穿镇而过,整个镇子就围绕这条公路依次展开。立人乡村图书馆第一分馆就坐落在省道旁边青石中学的一栋三层小楼内,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黄侃图书馆。黄侃是民国初年的著名文字学家和教授,是青石镇近百年来出产的最大牌的文化名人,李英强希望通过借用当地文化名人为图书馆的发展争取更多社会资源。

推开门,几排木质书架倚墙而立,中间摆着三条长条凳,桌面上堆放着《读者》、《青年文摘》、《南方人物周刊》等各类杂志。一道小门将阅览室和藏书室连接起来。藏书室内,五排长书架上存放着7000多册图书。配合目标人群的阅读兴趣:人物、文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等图书被摆到了显著的位置。

由于和青石中学“合作紧密”,现如今,立人图书馆已经和青石中学图书馆合二为一。不过,这种合作给李英强带来不少麻烦。

将图书馆设立于校内,固然可以减少租用场馆等费用,但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必然会影响资源的充分共享。李英强指着约有二层楼高的大铁门说,一看校门这架势,他们就不愿来。

校门是个障碍,但真正阻碍村民去图书馆的是阅读意识。学校旁边的早餐店老板江寿华就说:“我是老年人,没必要看书了。”其实,她还不到46岁。

其他分馆的状况也类似,只有河南省淮滨县固城乡街道的第二分馆设在校外。该分馆有借书证244个,读者以小学生和中学生为主,也有30余名固定的居民读者,但借书次数相对少。镇上有两位成年读者会定期借阅《读者》和《小说月报》。情况并不比建在校内的图书馆好多少。

用的是学校的地儿,服务的对象自然多是学生。不过即使仅仅是服务青石中学的学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根据青石中学一名姓陈的副校长介绍,三年前青石中学还有2800多个学生,而现在已不足1800。尽管湖北黄冈以高中教育闻名全国,但是真正能够考上大学,并改变人生命运的学生并不多。从事十年中学教育的流沙中学老师邓建国证明了这一点,“每个初三老师都有相应的指标(升重点中学人数),完不成这些指标,就必须扣工资。”

在巨大的生存和升学压力下,学生们想要获得漫无目的阅读自由,似乎不太现实。

不过立人图书馆自有妙招。

阅读开启视野

学生既然不主动来图书馆,那就义务给学生开设阅读课。以黄侃图书馆为例,每周,李英强和两位专职义工都要为初一、初二共18个班级的学生讲一节阅读课,而这些都是毫无报酬的义务之举。

有一次,李英强给初二(2)班的学生讲解海子的诗歌《九月》。为了激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事先李英强已经吩咐立人图书馆的专职义工带来了笔记本和音响,他想让学生听到两个不同版本的《九月》,一个是名家朗诵版,一个是周云蓬演唱版。听完一个版本,李英强开始和学生互动。

“你们感受到风了吗?”

“没有!”

“那你们看到了月亮吗?”

“没有!”

“你们首先要学会把平常用来看实物的双眼闭上,将自己内心的那双眼睛打开,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远方的风是如何吹抚你的头发,穿过你的身体,再到远方。”

第三遍播放朗诵版《九月》后,终于有学生回答说,我看到了月亮。

随后,李英强说,“各位,你们身体里还有一个沉睡的自己,他已经沉睡了十几年,是时候把他唤醒了,让他和你一起成长。如果此时还不将他唤醒,你可能一辈子都不再认识他。”

除了讲解诗歌外,李英强和他的“立人”同事还会定期推荐一些简短易读的经典童话故事。《小王子》、《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是最近被推荐的三本。不光推荐这些书,他还要求学生读完之后必须写读后感,李英强将这些读后感都张贴到图书馆门口的小黑板上。

“只要认定了自己的看法,就不要管他人怎么说,只要路是对的,怎么走都会成功,只是经历不同罢了。”初一(3)班学生李俊读《小王子》的读后感是这样写的。

李英强说,天天和他们在一起,看着他们成长,想不快乐都难。

当然,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候并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每周一次的电影赏析课。在图书馆的隔壁,有一间简陋的多媒体教室。室内仅有一台捐赠的投影仪和几十张塑料小板凳,幕布都由白色的墙壁来替代。由于学校晚上九点熄灯,长达两小时的电影在学生放学后才开始播放,通常要两天才能放完一部。看到《小鞋子》、《放牛班的春天》、《追风筝的人》等电影时,学生们根本不愿意离去。

李英强说,“阅读是一个人建构世界观的最重要方式,这种阅读不是狭义上的读书,而是广义阅读,即培养一种获取和感知世界的能力。当你看到一个图标,能快速理解它要传达的意思;听一段音乐,可以很快获知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

“立人”当然不会要求学生在短期内通学整个知识谱系,但希望图书馆的任何一本书都能起到启蒙的作用。青石中学的蔡伟属于“立人”的第一批读者。老师曾提醒这个17岁的孩子:“你们这个年纪,世界观已开始慢慢形成。”爱读林达的蔡伟,就有一个梦想:多读书,看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当记者问李英强,到底想通过“立人”向青年学生传达一种怎样的价值观时,他说“立人从不把价值观强加于人,我们不是要灌输,而是提供更多的可能,让青少年能通过阅读和学习,感受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生的多样性。我们要做的是关注每一个人,让他们获得一种选择自己生活的能力”。

民间NGO的艰难生活

要读书,没有书可不行。

第一分馆开馆时只有2000册书,但本本经过李英强精心挑选,多是“入门的、经典的、常识性的书”。他从北京小有名气的野草书店和豆瓣书店选购了经典童话、译文名著、剑桥中国史等各类书。野草书店的老板听说是为公益事业,很义气,全部打了四折。

“立人”有个专门的选书委员会,熊培云、王怡、萧瀚、郭初阳、蔡朝阳等都是委员会成员。他们定期向“立人”推荐自己认为适合的图书,自2011年起,选书委员们每月还推出几则短书评。

当然,现在图书来源还有知识界、媒体人士和民间的捐赠。收到捐赠后,“立人”都会将他们的名字公布在自己的网站上。在“立人”网站上,张贴有各种图书捐赠信息,随着“立人”影响力的扩大,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图书、杂志日益增多。但是,“没有太大阅读价值的(尤其是旧的教材和教辅之类),或者仅仅适合成人看,而对青少年可能产生误导的图书或杂志过刊我们不需要。”

除了图书问题,资金也是一大难题。

目前,立人图书馆募款的主要渠道是朋友圈。2010年,“立人”全年募捐总额达到近50万元。支出方面,主要用于发放“义工”工资。“立人”专职义工的工资,实习期只有500元,3个月后涨为800元,坚持一年以上的义工每月也仅能拿到1200元。对于每一笔收入或支出,李英强都要求在博客上公开,哪怕是一支铅笔都要记入账目。“立人”视每一个捐赠者为“立人之友”,每月会编辑一本《立人之友》电子杂志发送给他们。

由于专职义工的工资低,过去三年,“立人”专职义工的流动性高达80%,几乎只有两三个人能坚持下来。李英强承认,目前能够接受这个待遇的人很少,但工资待遇并非关键。“我们不是支教,是立教,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最大的问题不是钱,是人。高工资可能会让很多人挤破脑袋想进来,但只有认同立人理念,兼具奉献精神的人才能加入。”

张经纬是立人图书馆的第一名学生义工,那时他还是一名初二生,现在已在蕲春第一中学就读高二。他每次回“立人”都会带几十本图书到高中,借给同学们看,李英强称,张经纬是“立人”的一座流动着的图书馆。

还有一位南京师范大学大四学生胡亚彩,她从同学那里听说“立人”后就一直兴奋不已。今年年初,胡亚彩利用寒假参加“立人”冬令营,回到学校便组织了南师大“立人”小组,发展了十几位小组成员。他们在学校里面宣传“立人”理念,募捐图书。胡亚彩打算,毕业后做一名专职的“立人”义工。

一个与“立人”合作过的高中老师陈奎这样说,“立人是一个播种的机器,特别是在一些青少年的心里,它是理想主义的化身。”

行动的理想主义者

“立人”馆员都是专职义工,而且是自己找上门来的“理想主义”青年,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甘居乡镇,每月只拿千元左右的补贴。

“立人”创办者李英强,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第六分馆馆员魏佳羽,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博士生;第七分馆的袁志涛,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目前,“立人”全馆已有这样的高学历专职义工17人。

第一分馆的专职义工王一夏,25岁,海南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历史学硕士。2010年5月16日,她冒着雨,扛着大学宿舍里的席子,有些落魄地走进青石镇中学,以至于校长以为“这孩子有些事没想通”。

她确实想了很长时间,才做出加入“立人”的决定。2008年,王一夏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读硕士研究生时,从网上得知“立人”。她先报名做第二年的短期志愿者,5个月后,又给李英强发电邮,询问“如果条件允许,我是否能够得到毕业后(2010年)担当专职义工的机会?”

李英强问了她很多问题:为什么想来“立人”?如何胜任?能做多久?父母是否支持?有没有男朋友?如有,他是否支持你?对收入的预期如何?等等。

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对“立人”十分重要。李英强希望找到“能在县镇地区坚持十年以上的义工”,但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在乡镇长期从事义务工作。此前三年,已先后有三名义工离开第一分馆。目前,全馆工作时间最长的专职义工也只有两年。

与王一夏不同,江西小伙陈远良却是工作了四年之后才加入“立人”。陈远良自2006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毕业后,来到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工作。在外人眼中,陈远良的工作令人艳羡,上班规律,待遇优厚。但是陈远良内心却并不这样认为,“经常要加班,而且我是外地人,很难适应当地生活。”2010年7月,在帮弟弟妹妹们缴完大学学费后,陈远良毅然辞去工作,在家调养了半年。2011年2月,陈远良来到“立人”成为一名专职义工。

还有很多像王一夏或陈远良一样的“立人”专职义工,他们或者刚从大学毕业,或者已经厌烦了都市快节奏生活以及职场的尔虞我诈,决定选择另外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其实专职义工并不轻松,除了负责日常借阅,还要定期更新本馆博客,报道近期活动,需要捐赠和已经购买的书单。2010年4月起,各分馆还要出版《立人小报》,设置好书推荐、公民常识、随笔等栏目。各馆义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投稿,并把小报发放给语文老师。

王一夏自己也喜欢在小报上写随笔,在迎接2011年的一期中,她引用学者崔卫平的话来描述图书馆员生活:“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专业主义读后感篇8

关键词:专业发展;幸福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03-1一、智慧引领,激发教师职业幸福感

1.聆听报告,带着幸福感做教师。每个人都向往幸福生活,每个人都不会拒绝专业成长。学校一切管理制度和管理活动都要以促进师生幸福地教、幸福地学为目的。为此,近年来我校经常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聆听校长的精彩报告,如《在教育之中审视教育――我的幸福教育观》、《怀揣教育理想上路、带着幸福感做教师》、《回归原点,老师到底是干什么的》、《你了解你的教学对象吗?》等等。通过聆听报告,教师沐浴精神的洗礼,获得智慧的力量,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2.悦纳经典,在阅读中享受幸福。“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读书既可以保持教学的源头活水,保持职业不懈怠的活力,还可以保持心灵的润泽,灵魂的高尚。一个有品位、有气质的老师,一定要有浓浓的书卷气。因此,作为老师有必要静下心来好好读一点书,有积累才能有倾吐,有厚积才能有薄发。我校每学期都组织开展教师共读一本专著活动,开展教师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主题沙龙、优秀读书心得评比等等。先后组织教师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第56号教室的奇迹》、《生命因你而精彩》、《谛听教育的春天》等。教师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教育的激情,汲取了成长的力量,让博学和睿智一路相伴而行。

3.多彩活动,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丰富教职工的精神生活,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我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教职工喜欢的、寓教于乐的各类活动,如开展了“幸福教育”格言征集,并将优秀格言布置于教师办公区域,形成鲜明的教师“幸福教育”长廊;开展了“幸福教育、绽放美丽”演讲、书画、摄影比赛等等;还利用国庆节、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相应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使教师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真正实现工作着、快乐着的愿景。

二、弘扬师德,激发教师职业道德感

1.以先进为标杆,争当师表模范。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先”和“优”是我们师德建设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没有“先”和“优”,也就无所谓“创”和“争”。我校充分发挥师德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感动义小十大年度人物”、“爱生模范”、“师德标兵”等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制作宣传版面和专题片,大力宣传师德典型的先进事迹,在校内轰轰烈烈地开展学先进活动,让更多的教师找到目标,找到方向,找到教书育人的方法,由先进典型的“一马当先“引发为广大教师的“万马奔腾”。

2.以机制为保障,凸显师德工程。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上下联动。我校进一步创新理念,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强化领导、完善管理、科学评价,逐步构建了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学校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师德培训制度,积极开展新教师上岗宣誓、师德承诺、班主任论坛、青年教师师德演讲、教师大讲坛等活动,把师德建设纳入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建立师德评价制度,结合年度工作考核,采取教师自评、互评,学生、家长参评等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年度考核,并将结果作为奖惩、聘任、评优、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

三、锤炼师能,激发教师职业成就感

1.校本教研,在专业成长中体验幸福。学校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切实加强学科年级组和学科教研组建设,每学年都进行“同题异构”和“一课三议”等校本教研活动。通过同年段不同老师对同课题教学的演绎对比,听课讨论,互相借鉴学习,反思课堂教学得失,以敏锐的眼光提炼和提升课堂背后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学科年级组内提出了“主题磨课”的概念,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课前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教师作课――研讨修正――再次实践――再次研讨修正――再次实践”的流程进行循环“打磨”,直至将需要研讨的主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磨”透、“磨”出心得为止。

2.搭建舞台,在专业成长中分享幸福。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为教师成长搭建舞台。学校请专家名师进来引领我们的教师,少走弯路,追求实效高效。让老师走出去,虚心求学,将最新的理念和潮流带进来,嫁接到义小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近三年中我校先后组织了100多人次分别到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北京、山东等地观摩学习。让当今的教改潮流冲击老师们的教学思想,使大家自觉萌生转变教学理念的欲望。

专业主义读后感篇9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支柱。”并号召我们要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一、充分利用文献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富于革命传统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对读者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自觉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争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人才。

(一)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专门搜集、加工、整理、保存、传递人类精神财富的科学、文化、教育的机构。它通过传递书刊情报来供读者阅读、运用,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和启迪读者选择人生道路,树立共产主义思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公共图书馆的任务是为读者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履行情报职能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任务。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为对祖国壮丽河山和勤劳勇敢的人民的真挚的热爱,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热心和关切,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祟高的自豪感,为捍卫祖国统一而勇敢献身的精神,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我们今天讲的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人人为祖国的富强统一,为民族的振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竭尽全力。公共图书馆的育人工作就要围绕这个内容,通过文献及其传递来实现对读者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公共图书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公共图书馆对读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对读者的心理和思想特点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文献资料和读者之间架起桥梁,使图书资料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教育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和途径;

(1)广泛开展马列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使读者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关心国家大事,尤其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多端,主义、分裂中国浪潮迭起之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立场坚定,以敏感的政治洞察力,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识破帝国主义形形的“和平演变”、分裂中国的伎俩,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维护祖国统一,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勤奋学习。

(2)公共图书馆要配合各种社会活动,重要节日、革命纪念日、国耻纪念日、伟人、名人纪念日,及时组织专题报告、发表文章、演讲比赛、表演文艺节目,讴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奋发向上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3)举办新闻图片展览。订购反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的图片,新中国建设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城乡的巨大变化,以及先进人物、模范事迹的新闻图片,在橱窗展览,每期突出一个主题。图片比报纸更直接,可使读者一目了然,在浏览的瞬间内产生感受,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爱国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4)报刊资料剪辑。将报刊资料上的新消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文章,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就和经验,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灿烂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剪辑后,在宣传栏内张贴,使读者阅读后,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概念,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保证

公共图书馆是读者学习的第二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是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他们的言行举止,通过服务所产生的效应将直接作用于读者。因此,加强公共图书馆自身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藏书质量,优化美化馆容馆貌,完善规章制度,是公共图书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公共图书馆如何发挥它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素质。没有先进的工作人员,就不可能有先进的业务工作和优质的服务。公共图书馆要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地加强公共图书馆队伍建设。要从工作需要出发,积极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学术活动;鼓励工作人员钻研业务,自学成才。总之,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提高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从而建立起一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坚实的专业基础,有奉献精神,熟悉馆藏,熟悉读者,精通业务的精良队伍。把热爱祖国的情操,献身事业的精神,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倾注在自己的工作和行动中。图书馆员的爱国主义情操就是要表现在热爱图书馆事业,热爱图书,热爱读者,严谨治学,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团结协作,态度和蔼,诚恳热情,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急读者所需,想读者所想,积极辟路书上,架桥学海,引读者入知识的辉煌殿堂。用自己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优美的情操,模范的行动来感染和带动读者。通过我们勤奋求知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热情周到的服务去影响和教育读者,感染读者,启迪读者,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身体力行,为人表率。

(二)加强藏书建设,提高藏书质量。没有高质量的藏书,就不可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藏书是公共图书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备的物质条件。藏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公共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所以藏书建设不是一般的业务工作,一定要注意思想导向,坚持“以思想政治、科学研究的需要为主”的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原则,要有预见性、针对性、计划性的选择收集、传播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及学习参考资料;收集传播党和政府在各个革命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文献及参考资料;收集传播讴歌祖国锦绣河山,歌颂人民勤劳勇敢的优秀作品;收集

传播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国情,优秀模范人物事迹,中华英杰传记等读物,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和优质的精神食粮。

(三)加强环境建设,优化美化馆容馆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可以净化人,也可以污染人。孟母三迁教子,就是要避开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采取的措施。公共图书馆是读者心目中圣洁的知识殿堂。所以,公共图书馆的馆容馆貌除赋予它自身特有的文化风采外,还需要多维思索,加强环境建设,优化美化馆容馆貌。在公共图书馆的周围种植花草树木,形成绿化区。读者服务窗口及活动场所的装修装饰构思要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应能产生“感召凝集,激动与亢奋”的勃勃向上的、能促进读者身心交汇忘我投入学习的气氛。例如:以动态的栩栩如生的喷泉、雕塑展示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和时代的风采,感召人们奋

发向上。以气势宏伟、风光绚丽的字画展示神州雄姿,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以领袖、名人、先烈、民族英雄的肖像,展示中华民族英才辈出,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以先哲的诗词、格言寓意真理以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可催人奋发;以明快的旋律渲染气氛,可陶冶人的情怀。让喷泉、雕塑、肖像、诗词、格言、景观、色彩等“艺术说教者”大显身手,从而为读者创造一个幽雅温馨、清爽自然、舒适惬意、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使读者在借书、阅览、参考咨询等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处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四)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公共图书馆还要认真将科学的管理方法同本馆、本部门、本人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严格管理,使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及读者均有章可行,有纪可遵,言有规矩,行有规范。使读者在图书馆工作人员

热情周到服务的感召下,在丰富的文献资料的熏陶下,在优雅环境和肃静气氛的影响下,在井然细致的馆纪馆规的约束下,自觉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接受教育,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和高尚品质。

三、结论

总之,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配合社会为“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读者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勤奋学习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统一、繁荣富强作贡献上来。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双羽.发挥图书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J].学理论,2001(08).

专业主义读后感篇10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作简要论述,供参考。(一)

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二)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通读即对全文进行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进行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脑并用,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造。

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