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赏析十篇

时间:2023-03-15 02:52:15

行路难赏析

行路难赏析篇1

1、这篇文章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据析此诗写于李白离开长安之时,其心中充满了苦闷、悲伤、茫然、抑郁。爱酒的李白在此时拿起酒杯却停下、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配件四顾心却茫然。

2、紧接着正面写出欲渡黄河时冰雪塞川、将登太行时大雪漫天。然后运用了吕尚、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信心。想到他们在仕途上也不顺利但最终却大有作为,增添了自己的信心。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前路艰难,不知方向,但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挂起云帆,横渡沧海。

3、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坚定信念,对未来充满信心。此诗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愤郁闷,又写出了在仕途上的郁郁不得志,但最终仍是充满信心,相信未来。这样的乐观精神、坚定信念值得我们学习。

(来源:文章屋网 )

行路难赏析篇2

赏:激发兴趣

赏,即欣赏。在认知、了解、探索中激发兴趣。

在一堂新课的教学开始之前,我都会用5分钟~6分钟让学生预先欣赏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种欣赏有别于传统新课前的“讲解演示”。欣赏环节要重点把握好两点,即欣赏对象选取要准确且有代表性、教师引导要准确得法。这就要求教师把那些具有审美意义、充满思想内涵,并具有一定代表性、能较为全面反映整个教学单元课程的内容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识的全面认知。

例如,在讲授《数据处理与运用》单元课时,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欣赏Excel强大的计算、函数、表格以及文字编排功能,感受Excel的直观性、便捷性、实用性。如通过“饼图”,会很直观地看到不同农产品的收入及所占比重情况。通过Excel,我们还能很容易地计算出某个班不同学科的平均分、总分以及个人排名情况。

教师应把那些能反映欣赏对象独特性、代表性的知识点适时向学生展示。通过这种展示,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即将要学的内容在感官上的认知,学生对新知进行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被调动了起来。欣赏环节要注意的是,对欣赏知识点不应过度求“多”、求“全”,而应求“精”、求“特色”。这一步不以追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为目的,只要学生在感官上有个直观感知即可。此外,欣赏环节不宜占用过长时间,以5分钟~6分钟为宜,但这一步是整个教学内容的起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析:掌握原理

析,即分析。在点拨、释疑、解答中洞察原理。

欣赏之后,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会大增,这时教师就要立刻开始第二个教学环节——“分析”。这里的“分析”既要教师具有全局观,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统揽性分析,做好增删取舍、整合优化,实现由传统“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又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通过一个个预设问题的分析与点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原理所在,还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如采用规范、科学、幽默、悬念式的语言来进行分析讲解,等等。如《数据处理与运用》第13课《创建数据表》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Excel数据表有大致了解,学会输入并填充数据以及会插入、删除、保存工作表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掌握Excel窗口的组成部分及功能。在教学中,我是通过比较Word与Excel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分析的。分析一:如何启动Excel?Excel和Word都是办公软件,让学生模仿启动Word的方式启动Excel。分析二:Excel窗口和Word窗口的组成有何异同?(分析时同步出示Excel和Word应用窗口图,在分析对比二者异同的过程中达到传授知识要点的目的。)分析三:Excel和Word都能编制表格,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分析四:如何退出和保存Excel?深入分析以上四个问题后,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数据表的创建过程和原理。

改:降低难度

改,即修改。在增加、删除、完善中降低难度。

经过分析之后,传统的教学就开始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实践了。此时,由于学生仅仅是理论上掌握了原理,还缺少实践经验,常常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可见,这样直接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反而不利于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运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改”来实现学生对每一堂课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再巩固和强化。“先改后做”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引导示范作用。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半成品”根据课程进度适时交由学生现场来改。此外,我还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重要的知识点处或者容易出错的教学环节设计一些小错误让学生来修改,让学生在修改中满足获取知识的快乐和成就感,增强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并通过修改的过程加深印象。以《数据处理与运用》第15课《公式与函数》为例,这一课教学容量大,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积极性较难调动。于是,我在分析Excel中的公式、函数原理之后,设计了两个教学课件来强调“=”重要性。如让学生计算李一语文、数学、化学等七门课的总成绩时(见下表),我在函数地址栏输入“SUM(B2:H2)”之后并没有马上按回车键,而是问:“刚才教师给大家分析了函数公式,下面我们来计算李一的总成绩,请问我这样输入对吗?”通过分析,学生会回答出“缺少‘=’”。紧接着,我又出示了第二个课件,将“=”的位置放在了函数区域的后面,再提问:“这样可以算出李一的总成绩吗?”通过“=”的遗漏和位置的错放来达到教育学生正确填写函数公式的目的。

做:减少差异

做,即做作业。以个体、小组形式破解差异性难题。

传统的“做”一般以“一对一、单对单”的教师课堂现场解答形式完成,或者课后学生独立完成。这两者都有较大弊端,前者由于课时限制,只能选择“精而又精”的题目供现场解答,后者则由于缺乏互动交流,学生只能独自完成。其实,在第三步“改”的教学完成之后,很多学生能够把握住知识点的难点和容易犯错的地方,初步掌握了教学内容,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知识点的纵向深度和横向联系的把握区别较大,教学中我会通过“学情分析”,把知识点由浅入深地划分为一个个既相互联系又难易有别的任务,一般以个体、小组形式通过完成不同任务来减少学情差异,解决“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难题。

评:拓宽思路

评,即评价。在自评、互评、例评中拓宽思路。

通过“做”这个环节,达到温习旧知识的教学效果。接下来,我会留出5分钟~6分钟让学生先给自己的设计成果打分,再同学间相互给对方的作品打分和评价,并要求他们说出自己和对方作品的不同之处。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他们的作品必然有差异性,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思路。教师在学生的作品中再选一两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将教学内容演示一遍,让学生在这种自评、互评、例评中整合知识和拓宽思路,同时达到巩固知识的教学目的。以《数据处理与运用》第17课《制作数据表》为例,在讲授完教学内容之后,我会提供某班五次文明班级评比分数,让学生动手去亲自设计数据表。这时,有两个学生做出了不同的数据表(分别是折线图和柱状图),我借此机会进行点评,再次以图为例给学生们温习了柱形图“用来反映数据的大小”而折线图“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的功能,并通过“10年来我国人口数量变化”应选择用什么样的数据表来表示等问题,拓宽学生对图表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行路难赏析篇3

掌握记叙文语言赏析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是掌握修辞手法,把握特定的语言环境,了解记叙文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记叙文的阅读能力。

【概念阐释】

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之一,而在记叙文阅读中经常会出现语言赏析题。

常见的题目类型有:1.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处任选一句作赏析。2.文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3.下列加点词语能不能删除或者替换?4.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给文中画线语句加批注。

【阅读指导】

语言赏析题,包括对词语的赏析、对句子的赏析。我们阅读时如何解答这类题呢?

一、抓住文中的修辞手法赏析。为了具体而形象地表现事物,记叙文常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其赏析思路为:明确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比喻:生动形象;拟人:表现了情态;排比:增强气势、增强情感;夸张:强调特征)+结合句意分析表达效果(人或物的特点、状态或精神以及作者的情感)。例如:

春风吹来,柳絮不停地飞舞着。它挂在小树上,像给小树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纱裙;它浮在小河上,像许多小虫在蠕动;它落在草地上,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小花;它飞到田野上,给辛勤的农民伯伯跳起了欢乐的舞;它来到幼儿园,抚摸着孩子的脸蛋……

赏析:本句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春天里万物复苏、柳絮漫天飞舞的动人景象,有力地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二、要充分把握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侧重动词、形容词。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时候,我们可按照这样的思路组织答案:解词+析句+扣中心+基本作用。例如:

春带来的奇迹已在眼前,看,幼芽的外衣缓缓裂开,第一道温柔的泉水在阳光下微微颤动。

赏析:本句中的“裂”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幼芽的芽苞一层层展开时的情况。“温柔”与“颤动”传神地描绘出了泉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微微闪动、柔波清亮之状。

三、抓记叙文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对于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我们一般可以从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方法以及人称运用等角度赏析。

如《我的老师》中有这么一句:“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里运用“落”“迎”“敲”“笑”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准确地把蔡老师那种假装发怒、高举轻放的慈爱形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展现了师生之间的默契与友爱的和谐氛围。

明确解答方式:描写方法+结合句子分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状态、心理)+结合中心分析(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或是作者的情感态度)。

总之,做语言赏析题,我们需仔细品味句子的关键性词语、运用的修辞手法。同时,在赏析时我们要注意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因为只有采用这样的方法去理解,所得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微笑的可乐

[美国]杰奎林・海克尔

我7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A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爷爷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B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7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

(选自《意林・少年版》2007年第7期)

1.开头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第四自然段“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7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一句中的“一座山”指什么?

行路难赏析篇4

一、语言赏析要看字面也要看文字背后 

不管是什么样的语言片段,都有字面意思,这也是赏析时最先接触到的信息。对字面意义进行分析解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弄懂字面意义是赏析的基础。但是,明白字面意义只是语言赏析的开始,而不是语言赏析的结束。 

像“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是说春天来了,温暖的春风促使柳树发出嫩芽,小草也泛青了,河水也涨动起来了。如果只弄懂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赏析道:春天真好,让万物复苏,温暖的春风让小草、柳树发出新芽,连河水都涨起来了。这基本上不能叫做赏析,只是对字面意思进行解读。所谓“文字背后”,就是对语言内涵进行解读,包括语言本身的一些表达技巧。如果教师能够对此进行点拨:“这句话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呢?是用字用词、修辞好,还是描绘的角度、表现的意境好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文字背后的含义了。 

语言赏析的字面和文字背后也许并不好区分,因为没有字面的意思也就没有背后的含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更广的视角去展开赏析,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有些视角也不适合于学生运用。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 

二、语言赏析要看语义也要看语境 

语言赏析不能孤立地进行,因为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只有将语言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这些语言才会有更为确切的含义。离开具体的语境,这些语言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无法生存,也无法理解。如:“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这句话是《二泉映月》中的第一句话。假如我们不知道它的出处就来赏析,恐怕谁也说不出什么道道来。而放到原文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是为“天下第二泉”亮相铺陈的,是背景设置,这样赏析就有内涵了。因此,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相应的分析解读,赏析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木之本。引导学生走进语境里,联系上下文,赏析就会变得顺理成章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段话写得很美,绝对值得我们好好赏析。从字面上来看,句子运用了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描写的意境很活泼,有生气。除了这些就难以找到什么突破点了。赏析也只能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如果将这段话还原到《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中,相信其意境就丰富了。感受园子只是一个表象,通过感受园子感受生活、感受童年,才是其实质。所以,不管多么优美的句子,如果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砖。如果让这块砖回到墙上去,它就是美丽宫殿的缩写。 

三、语言赏析要看表达也要看表情 

语言赏析不仅要联系语境,从整篇文章的角度去感受,还需要联系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要从文章的主旨出发,对语言进行解读,用饱满的情感来感染孩子。这样的赏析才会显得有高度、深度。虽然小学生对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的把握还有些困难,但朝这个方向引导是有必要的。语言赏析不能是孤芳自赏。一枝独秀不是春,在百花之中,方显得其和谐和芳华。 

行路难赏析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人物传记;欣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2001

语文教材中的人物传记类课文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思想、树立志向、熏陶美德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应不断丰富人物传记类课文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与评价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从人物描写中,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与评价的能力

人物传记类文章很多都会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进行描写,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找出那些描写人物特点的句子,逐一阅读分析,使学生对人物的某个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问:“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文中的主人公怎么样?”学生根据认知以及对文本的把握,基本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特质美。其实,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在赏析句子、把握文本的总体内容后,才能对人物进行评价。所以,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应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相关人物特点的描写,再把握主题,最后进行整体感知。

二、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与评价的能力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可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视频等作为铺垫,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学习“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紧跟在班长后面”这部分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这部分描写了五壮士为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表现出坚定不移的决心与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在进行朗读训练之前,教师可先向学生讲一些战士的英勇事迹,并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片段给学生观看。在借助多媒体营造氛围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和理解文本,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分析与评价就容易多了。

三、融合文本、学生、教师三者,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与评价的能力

只有在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时才能引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与评价的能力。

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教师要走进文本,将怀着对老班长无比崇高的敬意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紧紧抓住情感这一条线来展开教学。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我为什么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原因在于当“我”得知鱼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东西都给了三个病号吃,自己却啃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我”为何那么小心翼翼地把鱼钩包起来,从而表达了“我”永远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四、抓住人物精神实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与评价的能力

由于人物传记中的主人公有其特殊性、复杂性,所以教师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精神本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与评价的能力。以《詹天佑》一文为例,文章开头写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这句是文章的中心句,学生只要紧紧抓住詹天佑“杰出”与“爱国”的本质,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詹天佑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开凿隧道的办法,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詹天佑又创造性地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了火车爬坡难的问题。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更说明了詹天佑的杰出成就。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詹天佑所遇到的困难,来领会詹天佑的爱国本质。在“勘测线路”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师可根据历史事实补充一些必要的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詹天佑勇于克服困难,使学生对詹天佑修筑好京张铁路的决心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深刻地理解了詹天佑“爱国”的本质。

五、善用题材资源进行写话,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与评价的能力

教学人物传记类课文时,教师要懂得适时运用题材资源,这是进行写作拓展训练的好机会。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为什么而读书。理解文本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感受少年时代的宏大志向,并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写人物传记的读后感,既可以积累素材,锤炼语言,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出个性鲜明的赏析及评价。

行路难赏析篇6

关键词:现代诗歌 鉴赏 高职考

一、现代诗考题及鉴赏方法

现代诗歌鉴赏属于文学评价范畴,是高职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近五年,浙江省高职考大都以现代诗的题型出现:2012年的考题是覃子豪的《追求》、2013年的考题是卞之琳的《雨同我》、2015年的考题是梁宗岱的《散步》、2016年的考题是姚益强的《纤夫》。可以说现代诗鉴赏题型在浙江省语文高职考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题型。

现代诗鉴赏题的考查内容有很多,但大多围绕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诗歌内容、炼字、诗歌情感、诗歌意境等展开。不同的诗歌鉴赏题中,学生通常可以根据诗歌内容和题干要求作相应的解答。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发现很多中职学生对于这类题型的解答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现代诗鉴赏的研究,发现诗歌鉴赏题其实存在的一定的鉴赏规律:按不同诗歌类型可以运用不同的鉴赏方法,简单讲就是找准诗歌鉴赏的突破口,这样的鉴赏方法能有效提高鉴赏题的准确性。这些鉴赏方法主要有:语言突破法、意象突破法、情感突破法、表现突破法、修辞突破法等。

二、现代诗鉴赏方法例谈

按照上面介绍的鉴赏方法,笔者作这样的归类:叙事类诗歌因其内容丰富、意象深刻等可以运用“意象突破法”、哲理类诗歌因其富含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情感)等可以运用“情感突破法”、微型诗类因其简短精悍可以采用抓住关键词即“语言突破法”、抒情类诗歌因其深沉地展示诗人的情感也可以运用“情感突破法”等等。需要指出,这里不同类型诗歌运用的不同鉴赏方法是相对而言的,有时一首现代诗歌可以多种鉴赏方法并用,主要还是根据不同题型的考查内容。

1.叙事类诗歌的鉴赏

先来看2013年浙江省语文高职考题《雨同我》――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想在天井里放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题目给出四个选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诗歌第一节不仅表明诗人乐意为两地的友人分忧,还为第三处的友人着想。B.第二节一开始,诗人就喟然长叹“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表现了诗人对万物的关心。C.结尾,诗人突发奇想:把一只玻璃杯放在天井里,明天好知道普天下的雨落了几寸。诗人在这里所说的“雨”就是指自然界的雨。D.这首诗构思精巧,先由某一点说起,然后逐渐扩展,使要表达的意思不断推进。

这首现代诗从内容上分析,是一首叙事为主的诗。这种诗歌体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对于这类诗歌的鉴赏通常可以运用“意象突破法”。“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从现代诗歌的表情达意看,意象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也是该鉴赏方法的直接依据。现代诗歌的作者多通过诗中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人教版高一课本中郑愁予的《错误》(现代叙事诗)因意象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诗中运用“莲花”“东风”“柳絮”“春帷”等多个意象。通过意象内涵分析得知,这些意象具有“思念”“感伤”“愁绪”等特点。作者就是借助这些特征性的意象表达了闺中女子等盼归人的情怀。《雨同我》的鉴赏也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作者在诗中以“雨”作为意象,这里的“雨”既指自然界的雨,也指人世间的风雨――数不尽的磨难与烦扰的困顿,作者通过这一意象真切表达了对友人和事物的关心。答案C项中认为“诗人在这里所说的‘雨’就是指自然界的雨”这样的说法不正确。“意象突破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诗歌鉴赏中,我们要学会善于分析诗歌的意象,它是一个很好的鉴赏突破口。

2.哲理类诗歌的鉴赏

哲理诗深蕴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是他对生活和社会睿智的思索和深刻的体悟。2015年的高职考选择了梁宗岱的一首小诗《散步》在生命的路上,/快乐时的脚迹是轻而浮的,/一刹那便模糊了。/只有忧郁时的脚印,/却沉重地永远地镌着。题目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诗的一二两行把人的生命过程看做一条道路,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脚迹。这样“路”和“脚迹”就具有了象征意义。B.诗歌将“快乐时的脚迹”和“忧郁时的脚印”对照着写,流露出偏爱后者的感情,表明诗人是一个感伤主义者,认为“忧郁”比“快乐”更有价值。C.作者要否定的是轻佻虚浮的人生,主张珍视人生的苦痛和忧郁,充分感受生命的复杂和深度,让生命获得“分量”。D.“刹那”和“永远”“模糊”和“镌着”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主张人应该努力追求生命的“永恒”的人生观。

哲理诗蕴含诗人对人生或其他事物的看法,观点中深寓着诗人的情感。对这类诗的鉴赏可以从“情感突破法”入手。梁宗岱认为“快乐时的脚迹是轻而浮的”,在诗中对轻佻虚浮的人生脚迹进行了否定,他认为“只有忧郁时的脚印”才是真正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的脚印才能刻写不一样的人生。那么就应该思考,这里的“忧郁”是指意志消沉、颓废放弃,还是随波逐流、走一步算一步呢?作者已经在诗中表明了他对“忧郁”脚步的态度,“沉重地”但是可以永远地“镌着”。进一步思考,我们得出,他所认为的“忧郁的脚步”其实是要让自己进行深沉的思索和清醒的反省,在思索和反省中让人变得更加睿智,这样的人生脚步才能赢得人生的永远。

把握哲理诗中诗人的情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如汪国真的哲理诗《假如你不够快乐》,鉴赏时可以从把握诗句中乐观向上的情感入手,这首诗体现作者乐观向上情感的诗句比较明显。

3.微型诗类诗歌的鉴赏

2016年的高职考题选择了微型诗,姚益强的《纤夫》:一声高亢的呼喊/拉直了/嘉陵江曲折的岸/要求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以极其凝练的手法,写出了嘉陵江纤夫的形象,使诗达到了高度的真实、高度的浓缩。B.本文把嘉陵江号子的“呼喊”与“拉直”的纤绳链接起来,由听觉转换为视觉。C.本文把“拉直”与“曲折的岸”结合在一起,造成“紧绷的纤绳”与“拉直的岸”二者意向的叠加,通过想象的激发,已经跃然而出,诗趣奇妙。D.“拉直了/嘉陵江的岸”一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写尽了纤夫的艰辛,歌颂了纤夫的伟大力量和阳刚之美。

微型诗属于现代诗,字数极少,抽象程度很高,这类题型的解答可以从“语言突破法”角度入手。因为它的字数少,而作者要在极少的字数中表_自己的思想肯定有一些重点字词或句子,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关键词”。这里的“关键词”好比诗歌的“诗眼”,简单讲,就是诗歌中最让读者感受到别样的言语或句子,而这个“诗眼”就可以作为鉴赏的突破口。如耳熟能详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通过“黑夜”“黑色”“光明”三个关键词表达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强烈的渴望与执著的追求。这种鉴赏方法在实践教学的应用中较为广泛,这也是诗歌本身的语言特点决定的。《纤夫》整首诗除标题外仅17个字,诗歌里塑造了恶劣环境中背负纤绳、艰辛劳作的纤夫形象。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让读者感受别样的言语或诗句,如“高亢”“拉直了”,“高亢”一词表现了纤夫们高昂的精神状态,“拉直了”是虚写,是一种艺术手法――夸张。仔细想想“嘉陵江曲折的岸”怎么可能通过人的力量去拉直呢?作者运用这种手法的主要目的是赞美纤夫的阳刚和力量之美。很显然,答案D中“比喻”的修辞方法不对,从语言突破法角度,我们得出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4.同类型诗歌的不同鉴赏

结合上文三种分析方法例谈,我们发现不同类型诗歌确实可以运用不同的鉴赏方法。但是同类型的诗歌鉴赏是否只能运用同一种鉴赏方法,或是可以与其他鉴赏方法并举?这要结合具体考题内容,如2012年的高职考题《追求》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黑夜的海风/刮起了黄沙/在苍茫的夜里/一个健伟的灵魂/跨上了时间的快马。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A.诗的起首两句“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时空阔大,意象壮美,写现实境界而又超越了现实境界。B.“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两句,对星斗临空的景象作了传神的静态描摹。C.“黑夜的海风/刮起了黄沙”两句,既是一幅诉之观赏的图画,也是一曲诉之听觉的音乐,留下了供人联想的广阔天地。D.“跨上了时间的快马”暗写一个“追”字,和前面的“一颗星追过去”的“追”,一起表现了具有普遍价值的人生命题:真正的人生,就应该有高远的追求。

覃子豪《追求》中的意象与《雨同我》不同,他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很多意象,大海、落日、夕阳、星、海风、黑夜等。按前面的叙事诗运用“意象突破法”,在这首诗歌分析时要注意对不同意象进行不同的鉴赏:ACD三项分别对应意象“落日”“海风”“快马”,并对这三种不同意象的表达效果作了解读,B选项中涉及“星”这一意象,“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作者对这一意象的动态描摹让寂静的夜空瞬间有了灵动之美,也让人感受到生生向上的力量,这里还暗含作者认为人生应该有更高追求的主题。所以B项“静态描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这是从“意象突破法”的角度解题。

再看B项,题干中有“静态描摹”,通常在诗句中出现“静态”“动态”或“动静结合”等,这是对诗句表现手法的考查,我们在鉴赏时应考虑是否可以运用“表现突破法”。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很多,高中阶段常涉及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动静结合、渲染、象征等等,这首诗的鉴赏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

有时候同类型诗歌鉴赏的方法可能不止一个,这也拓宽了我们的解题思路。再看2016年的语文高职考题,上文已经用“语言突破法”对该诗歌进行了分析,但是不是只能采用这种方法呢?结合该题选项,我们发现D选项中“拉直了/嘉陵江的岸”题干表述为“比喻”的修辞方法,修辞方法也是诗歌鉴赏考查中常见的一项内容,现代诗除象征、对偶、双关、反复常用手法外,还有比喻、拟人、夸张、顶真等修辞方法。在答题时我们应灵活地联想到是否可以运用“修辞突破法”来解题。

三、小结

以上是对近五年浙江省高职考现代诗歌鉴赏题解题方法的分析。现代诗歌鉴赏的解题方法除上述提到的五个突破角度外,结合具体诗歌鉴赏要求还可以从背景突破法、主题突破法、比较突破法入手,虽然这三种方法在现代诗鉴赏考查得较少,但是我们也必须熟记,以便在鉴赏时作全方位考虑。背景突破法主要分析作品的写作背景,分析时从诗歌写作背景入手,从而对诗歌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主题突破法的要求较高,要求我们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题,然后在主题的框架下对诗歌的细节进行分析把握。比较突破比较特殊,通常是两首诗歌的比较,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多个考查内容的对比,这类题型考查的难度较高,一般较少见。

行路难赏析篇7

一、字词运用上

古诗词中,有些词(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用得非常准确传神。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如试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的赏析能力。我们应结合具体语句来赏析富有表现力的字词。“闲看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诗人偏不正面说,却从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个个都很忙的情景,反衬效果好。

二、修辞手法上

古诗词常常会借助修辞来增添语言的色彩。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冬雪比做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冬雪洁白、覆盖树木的特点。例如试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此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知”“斗”两字,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情感。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极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三、表现手法上

表现手法是作者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如“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音”的声音来衬托诗人所描绘之处的清幽僻静。例如试题: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诗的三、四两句写小草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两处诗句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赞美的对象: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本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被摧毁的精神。

四、语言风格上

行路难赏析篇8

关键词: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

1 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的重要意义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学习能力评价的意见;提出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难点,便是高校课程的考试改革问题。如何能够把握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关键点,就在于是否能够正确认识高校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地位与作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课程考试方式改革早已成为优化教学效果、增强课程魅力及促进课程建设的依托,考改路径已成为高校各学科各专业积极探索与高度关注的焦点,非艺术类高校的音乐欣赏课程也不例外。

与艺术类高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非艺术类高校开设的音乐类之外的通识课程不同的是,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具有教学对象的层次性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因而,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与考试方式不能照搬,必须革新。各级各类高校,特别是非艺术类高校,日益重视音乐欣赏课,正是由于课程潜移默化地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升修养、陶冶情操及完善人格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其成为高校美育的重要抓手。

2 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现状

多年来,笔者担任南京林业大学通识类公共选修课《音乐欣赏》教师,始终在教学一线,遵循育人规律,以所编写教学大纲为依据,尝试各种课程考试方式,力图教学相长,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随着考试方式综合性不断增加,虽然便捷度大大下降,即对任课教师与选课学生的要求相应提高以外,互动性、过程性、区分度及参与度等都相应增加,在考核评价客观性大大提高的同时,仅凭教师一人的主观影响为学生作出评价的情况得到改善。便捷度较高的,即教师与学生都觉得可以非常轻松应付的考试方式――期末命题论文写作与平时三次课外小作业的,已渐渐被淘汰,主要原因是此方式主观度过高,其他所有指标都难以达到,方式单一,内容相对机械,存在诸多弊端。

已尝试的最后一种考试方式,也是综合性相对较强的方式,主观评判的因素被降到最低,各项指标均得到较好的体现,只有便捷度一项有待提升。几年来的教学与考核实践中,笔者发现,随着考核要求与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完善,选课学生并没有因课程综合要求的提高而减少,反而出现每学期很多学生为没有成功选上音乐欣赏课而遗憾。基于教学与考核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实践,音乐欣赏课在南京林业大学逐渐成为最受学生欢迎公选课之一。同时,音乐欣赏课经过学生评教、专家听课、学校考核后,连续三次被学校评为本科优秀教学质量课程。

3 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探索

基于现状分析,鉴于各种既有课程考试方式各有优缺点,笔者尝试提出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基本思路。

3.1 融合定性定量考核

音乐欣赏课考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测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即课程平时成绩,主要由网上三次课后作业、至少一次校外赏析实践活动表现、课堂专题展示、课堂互动交流情况及限时才艺展示等组成。测试性评价,即课程期末成绩,主要由传统论文与笔试升级为上机考试、在线答题等。具体考核结果不仅由任课教师一人产生,逐步转变为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多元评价方式贯穿于所有过程性与测试性考核过程中,过程性与测试性评价的结果共同构成课程的课程总成绩:

课程总成绩=课程平时成绩+课程期末成绩

课程平时成绩=网上三次课后作业(规定完成)+一次校外赏析实践活动(有组织,规定完成)+课堂专题展示(自愿参与)+课堂互动交流(自愿参与)+限时才艺展示(自愿参与)

课程期末成绩=上机考试(80%)+在线答题(20%)

3.2 加大课外实践力度

在上文的最新课程考试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一项 ―― 每学期提供一次有组织的课外实践探索交流的机会。依托学校已有校外音乐、影视类课外活动基地,为选课学生提供至少一次在基地的赏析活动,同时把课堂搬到影城基地,增加更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同时,为音乐欣赏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做一次有益尝试。校外基地实践并非仅仅是看一场电影或听一场音乐会,而是在影城上课,同时为学生的视听赏析答疑解惑并形成见仁见智的交流讨论氛围。

3.3 期末考核方式升级

无论是上机考试,还是在线答题,都是对传统的笔试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改革。大致操作流程为:题库建设考试范围试卷生成组织考试评阅试卷试卷分析资料存档。机考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重点考察选课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在试题中融入一定比例的视听材料判断与应用题型,增强趣味性与灵活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在线答题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自由进行,学生通过答题闯关,闯关数越多,试题难度越大,让学生在娱乐中得到综合提升。

依据上述考改措施,音乐欣赏课的课程总成绩构成与各项权重分布建议如下:

课程总成绩为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的五个项目中,实践环节与网上作业为规定完成项目,占到平时成绩的80%,余下的20%为另三个项目的加分空间,选课学生自愿参与。期末成绩的两个项目中,以上机考试为主,占到期末成绩的90%,为规定完成项目,在线闯关答题占到10%,为学生自愿参与。

笔者尝试着将本文的主要内容小结如下:

通识育人勤补拙,音乐欣赏细琢磨。众口难调求创新,考改融合寻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珊珊.浅析《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评价体系的回归[J].北方音乐,2015(1).

[2] 徐皖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08(2).

行路难赏析篇9

【关键词】小学教学 美术教学 美术课堂

随堂欣赏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相关的造型艺术作品进行赏析,以提高学生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它和平时所说的欣赏课不同,平时的欣赏课主要是单纯从构思、构图、造型、色彩、形象等诸个美点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随堂欣赏则是结合课堂内容来选择艺术作品,已达到实现教学目标和分化教学难点的作用。它与欣赏课相比虽然时间短、内容少,但意集中且次数较多,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其独特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随堂欣赏呢?

一、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欣赏的题材

随堂欣赏的题材要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出发进行选择。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如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等),以及应用范围广的方法和技能。随堂欣赏的题材要从学生更容易理解重点知识出发,出示的图例要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能抓纲举目,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小学美术教材第8册《桃花图案》中,先出示一张毛线衣上挑花图案的挂图,然后与电脑中相同的、逐步放大的挑花图案进行对比、欣赏教学,从电脑中放大显示的马赛克图案中,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挑花图案画方为圆的设计原理。

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是指教学中难度较高,学生不易理解、方法难以掌握的知识。难点解决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小学美术教材第7册《六面体》中,理解平行透视中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和市中心的作用是这一课的难点。在教学中可以出示路边树木高低、桥面宽度变化等与生活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从熟悉的现象中逐步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和原理。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绘画热情,又使难点变得更为直观、更易掌握。

二、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随堂欣赏的方法

(一)分析教学挂图,点化知识要点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知识教师只用语言来讲述,学生既缺乏兴趣,又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来辅助教学,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如在小学美术教材第8册《动物穿编》中,了解穿编的装饰作用和掌握切口线的设计是本节课的要点。教师可通过穿编动物的范图进行欣赏、比较,不用教师讲述,学生也能理解穿编在夸张、装饰动物特征方面的作用。切口线的设计是这节课的难点,它关系到穿编后整体的视觉效果,教师可制作范图进行教学。学生在范图的比较中,能较快地认识到穿编中因切口线的类型、长短、距离的不同组合,所形成画面的视觉效果也不同。这就简化了知识要点,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用教学挂图辅助教学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活化教学目标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活化抽象为具体,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同时,由于电教手段的新颖性、活动性,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教材第5册《色彩——原色、间色》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三原色及间色的调配方法。教学中可利用活动的投影片来活化教学:首先出示一个盛满蓝水的魔术金鱼缸,在音乐的伴奏下,黄色和红色两条可爱的小金鱼慢慢地游在了一起(红、黄、蓝三原色),并且“交头接耳”地讲着悄悄话。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他们交叠部分色彩的变化,当金鱼分别游进金鱼缸后,指导学生观察他们身体色彩的变化(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通过情趣的直观演示,学生对三原色和间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构图知识比较抽象而且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渗透这一知识点。如《组合物体》这一课,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幅构图饱满的组合物体画面,然后通过增减部分物体或移动摆放位置,引导学生观察后比较画面效果,再加以总结。学生在欣赏、比较中认识构图的重要性,掌握了构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欣赏学生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行路难赏析篇10

实际上这些都是语言的赏析题。应怎样着手训练,让学生学会语言赏析呢?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块凝聚着事实与思想的高级面料,缝制成一件合体的、漂亮的外衣。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之一,而在记叙文阅读中经常会出现语言赏析题。

常见的题目类型有:

(1)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2)文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

(3)下列加点词语能不能删除或者替换?

(4)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给文中画线语句加批注。

语言赏析题,包括对词语的赏析、对句子的赏析。赏析语句,其实就包含着对句子中词语的理解。那么,在记叙文阅读中如何解答这类题呢?

第一,抓住文中的修辞方法赏析。

为了具体而形象地表现事物,记叙文常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强文章表现力。例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不经意间蓬勃生长的勃勃生机。

其赏析思路为:明确修辞方法+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如比喻:生动形象;拟人:表现了情态;排比:增强气势、增强情感;夸张:强调特征……)+结合句意分析表达效果(人或物的特点、状态或精神以及作者情感。)

例:“春风吹来,柳絮不停地飞舞着。

它挂在小树上,像给小树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纱裙;它浮在小河上,像许多小虫在蠕动;它落在草地上,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小花;它飞到田野上,给辛勤的农民伯伯跳起了欢乐的舞;它来到幼儿园,抚摸着孩子的脸蛋……”《春天来了》

赏析: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春天里万物复苏、柳絮漫天飞舞的动人景象,有力地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第二,要充分把握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侧重动词、形容词。

还以《春》为例,如赏析语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偷偷地”与“钻”互相照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春时节小草在不知不觉中破土而出的情态,同时把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也逼真地再现出来。而“嫩嫩的”“绿绿的”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草质地和色泽的特点,显示了它蓬勃的活力;同时,这样写,也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让人不禁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情。

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时候,可按照这样的思路组织答案:解词+析句+扣中心+基本作用。

例:春带来的奇迹已在眼前,看,幼牙的外衣缓缓裂开,第一道温柔的泉水在阳光下微微颤动。

赏析:这三个词用得好。“裂”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幼牙的牙苞一层层展开时的情况。“温柔” 与“颤动”传神地描绘出了清脆的泉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微微闪动,柔波清亮之状。

第三,抓记叙文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对于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我们一般可以从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及人称运用等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如赏析描写人物的语句。如《我的老师》有这么一句:“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里运用 “落”、“迎”、、“敲”、“笑”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准确地把蔡老师那种假装发怒、高举轻放的慈爱形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同时也展现了师生之间的默契与友爱的和谐氛围。

明确解答方式:描写方法+结合句子分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状态、心理)+结合中心分析(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或是作者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