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及践行路径分析

时间:2022-06-03 11:28:44

哲学基础及践行路径分析

摘要:党的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其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植根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论:自然对人的先在性、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奠定思想基础;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提供物质条件;实施绿色保护制度,提供法制保障。

关键词:新时代;“两山”理论;哲学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幸福、社会安定和国家前途未来的千年大计。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对此,习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扎根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生态建设的“指挥棒”。新时代突出的环境问题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和损害,研究“两山”理论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两山”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005年,习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至今的十几年间,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习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多次阐述这一理念,使其不断拓展和深化,逐渐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逐渐深入人心。2005年8月15日,习考察了安吉天荒坪镇余村,在之后的座谈会上,当地村干部向习介绍了其关停污染产业、发展地区特色,将自然环境转化成生产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习对此褒扬,并指出,“以前我们总说,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但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的最初表述。2006年3月8日,习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们对“两山”关系的认知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上升三个台阶。第一阶段属于初级认知,这一阶段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对自然只是一味的索取,基本上不考虑环境的承载力;第二阶段认知上了一个台阶,认为在获取金山银山的同时,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是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三阶段达到科学认知,认为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人们种的树其实归根到底就是摇钱树,生态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习对“两山”之间关系的三个阶段的阐释,深刻表现其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开始的一味利用征服自然到逐渐尊重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在重要场合对“两山”理论进行深刻阐释。2013年9月,习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这是习对“两山”理论的一次经典、系统的阐释。这一阐释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没有自然提供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便变成“纸上谈兵”。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事业,所以不能“竭泽而渔”,既考虑当代人的眼前利益,也要关注后代人的长远利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另一方面保护生态本质上就是发展生产力。习曾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他继承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认为自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产力,现阶段,我国在各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真正将生态环境转化成生产力。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式写进中央文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生成后随实践的推进其内涵不断深化。2016年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习在参加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2016年3月10日,习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又再次强调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没有替代品的,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与生命同等重要地位,深化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2017年10月18日,习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2018年7月7日,习在给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的贺信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愿与国际社会一道,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逐渐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向世界。2018年9月25~28日,习在东北三省考察时指出,绿色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他同时指出,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真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落实到实践中,完善和深化了“两山”理论。

二、“两山”理论的哲学基础

习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于19世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人和自然矛盾初步显现的年代,在资本逻辑下,人对自然的态度只有单纯的利用并征服自然。而马克思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提出了超出自己时代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这是“两山”理论的哲学基础。(一)自然对人的先在性。“人与自然,孰先孰后”就像“物质和意识谁具有第一性”一样,是历代哲学家争论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与先前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立场。黑格尔作为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虽然承认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直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但这种过程却是在观念中完成,世界的本源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超越黑格尔,把自己的自然观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是先与人的第一性存在物。费尔巴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具有科学性,但由于他浅尝辄止,没有将自己的这种自然观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所以只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孰先孰后”的认识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扬弃。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且对人类来说具有先在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充分表现出自己坚定地唯物主义立场,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表现在自然观上就是“自然第一性,人类第二性”。(二)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并不是由上帝创造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无论人类如何进化、时代怎样发展,人都要靠自然界以维持其存在和发展,对自然界有着根本的依赖性。习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类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时必然要依赖于不需要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水分、土壤等自然生产力。马克思在其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4]。离开自然界提供的生活生产资料,人类劳动就变成纸上谈兵。(三)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但人在自然界的各种谋生存与发展的活动,都会对自然界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使自然界发生相应变化。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先在性,但这并不代表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5]。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时,可以先深入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然后将自然转化成生产力,自然归根到底就是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了李嘉图学派解体时提出的“自然生产力”思想。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资源是一种无需付费的自然力,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但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一定要适度,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不能把自己的这种行为当作是对自然界的胜利而过分陶醉,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根本上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具有统一性。

三、“两山”理论的践行路径

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直接来自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反过来作用于这一伟大实践,且为之服务。(一)思想基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不可辩驳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极大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没有既高瞻远瞩又符合实际的正确思想,就不可能取得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效果”[6]。绿色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习反复强调,经济发展绝不能竭泽而渔、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必须转变指导思想,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并列合称为新发展理念。它是指挥棒,指明了我国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为持久永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大力进行宣传教育,使尊重、顺应以及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大众化,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一体的教育体系,开展生态环境国情和绿色价值观教育,让绿色教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被教育者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绿色生活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教育进乡村、进社区和进学校,加快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创新宣传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扩大推广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主动参与的良好风尚,增强全体社会成员自觉进行绿色生活的主人翁意识。(二)物质条件: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行胜于言。如何将内化于心的绿色发展理念外化为真正的实践活动,进而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键。习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7]。他在山西省考察工作时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8]。在进行经济建设时,要坚持绿色生产,加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将自然转化为生产力,但绝不能把发展经济建立在破坏生态的基础上。要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绿色、循环和低碳经济。生产决定消费,国家和政府应严格把控生产,并运用价格等手段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但人的消费方式也会间接影响生产方式,因此,于个人而言,应从点滴小事贯彻落实绿色生活方式,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反对各种形式的浪费行为,做到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三)法制保障:实行绿色保护制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因此必须要有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做保障。习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9]。他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换不来绿水青山,所以要构建以环境为导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防止出现归属模糊、权责不明的情况;构建国土资源保护制度,防止出现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的现象。“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依据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制定各地的规划;划定生态红线,确定产权,加大森林禁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尽可能把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护起来”[10]。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等体现绿色发展状况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使其成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必须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实践证明,绿色保护制度要真正落到实处,领导干部必须发挥其关键作用。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认真贯彻客观公正原则,履职到位。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追责到底。

作者:丁雅雪 单位: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