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研修心得十篇

时间:2023-03-13 21:06:58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1

第一次当小组长。

去年我只是学校数学组的一名成员,而今年教师研修,由于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长不在,校长让我担任组长,所有幸第一次当上了数学研修组的小组长。虽让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但是在整个研修活动中我感觉很充实。

第一次在全镇数学教师面前发言。

在第三天的镇研修会上,要代表我们全校数学老师发言。自知道要在全镇老师面前发言后,我的心跳就明显加速,紧张的情绪一直围绕着我,让我坐立不安。展示开始了,虽然还没轮到我,但我的心里就像揣着一个小兔子一样扑腾扑腾乱跳;眼看就要轮到我了,我更加紧张了,身体开始发抖,手开始哆嗦;轮到我了,没办法了深吸一口气、咬咬牙,走上了讲台,刚开始由于紧张,话都说不利索了,慢慢的感觉不像开始那么紧张,而且自己还提醒自己,由于紧张是不是语速太快了,要放慢速度。直到最后阶段,才感觉心平静下来了。不过等到发言结束,回到座位上,感觉双腿抖个不停,旁边老师摸了一下我的手说,手冰凉。看这就是我第一次在全镇老师面前发言,很糗吧,不过我感觉很好。至少我突破了胆怯的第一道防线,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

第一次在全县研修小组上发言。

去年教师培训是我坐在角落里没有发过一次言,总是默默地坐在一边认真倾听其他教师的看法。看着老师们能从容不迫面对那么多老师讲话,我好生羡慕呀,心里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勇敢的、大大方方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自己就是迈不出勇敢向前的第一步。所以今年我在心里无数次的大声对自己说,你能行,相信自己。就在今天的小组研讨会上,我终于第一次大胆的在全组老师面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虽然组内的人不多,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当然在发言之前我和懦弱在做心理斗争,高兴的是勇气战胜了懦弱。而且两次小组会上我都有发言呦。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2

校本研修是由学校根据发展目标,自行策划、组织实施的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活动,它虽然有别于以通识培训、学科主题研修为主的市、区级培训,但这并不意味着校本研修可以放任自流,它需要区域和学校双方的共同协作和充分互动,需要科学的专业指导和规范的过程管理。因此,作为教学业务部门而言,不能把校本研修看成是学校的事情,不能忽略区域活动对于校本研修的影响与支持。有鉴于此,我们以“四个结合”作为优化校本研修模式的重要抓手,努力使区域活动成为支持、引领校本研修的重要平台。

一是与区级活动相结合,开启校本研修新篇章

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撑,是提升教育内涵的有效途径,校本研修的实效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近年来,越城区以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曲水流觞・教育学术大讲堂”“校本课堂建模”等活动的开展,把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师文化融合进校本研修,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以“曲水流觞・教育学术大讲堂”为平台,提升研修活动影响力

教育学术大讲堂由越城区教研室主办,学校(或学科)申请承办,采用专家讲学、学校讲演、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的学术性活动。自2011年7月以来,我区已经举办了24期“曲水流觞・教育学术大讲堂”。

例如,2014年4月8日,第22期“曲水流觞・教育学术大讲堂”在群贤小学举行,浙江教育报记者池沙洲作了题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的学术报告。池记者围绕“学校整体推进阅读与教师个体阅读相结合”的校本研修工作的主题,从教师的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场所、阅读载体等方面深入剖析教师的阅读现状,并对如何进一步丰富读书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建议。这次讲座对促进各学校的阅读能力产生了深远的作用。

教育学术大讲堂的举办体现了区校联动的特征,大讲堂既可以是全区性的综合活动,也可以是区校式的专题活动。承办方通过围绕学校校本研修的中心工作确立活动主题,精心设计内容,广泛选请专家。得益于校本研修组织策划的方法与技术的改进,参与活动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研修活动也就更具实效性。同时,区教研室非常重视活动资料的整理与编印,并提供给有相关需求的学校,这样在扩大活动惠及面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

2.以“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为载体,探索校本课堂建模

越城区教育局于2013年初提出并实施了“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而“校本课堂建模”则是区教研室为推进该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例如,秀水小学的“润泽课堂”就是本着“生本”“生态”“生活”“生长”的理念,通过“润泽课堂”的实践,进行教学方式转变研究,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从而使课堂充满倾听,体现对话互动、多边合作;充满智慧,饱含情趣与诗意;充满思维挑战,闪烁灵光;充满生命气息,体现文化浸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就像呼吸与脉动那样柔和自在,并最终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

又如,元培小学以“尚美教育”为支点,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努力构建尚美、灵动的课堂。为达成“尚美”教育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尚美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结构、教学语言、教学情感、教学手段和课堂板书,积极追求尚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美启美,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

项目实施1年来,第一批9所实验学校在区教研室的组织下开展专题研讨,并以“校本课堂建模”为抓手开展校本研修。学校坚持“聚焦课堂”,从提高教学艺术开始,将校本研修与教学改革联系在一起,努力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专业素养和学生意识,凸显了校本研修的本色。

3.以“理念与文化相融”为方式,创新校本研修特色文化

采用“理念与文化相融”的方式,以教育品牌联盟、镇域教育共同体、农村完小委托管理、跨校教研组结对等为抓手,把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教师文化和校本研修融合在一起。

例如,陆游小学,是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热诚小学的联盟学校,在两所名校的指导帮助下,以“诗香词韵,和合能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着力打造“诗意课堂”。通过诗化情景的营造、诗集课程的开发、诗人才艺展示等活动,让教师充分享受教学生活的诗意之美。塔山中心小学与稽山小学的“和雅教育”,北海小学教育集团的“博学厚德、海纳百川”,锡麟中学的“读书明理、修身养心”,培新小学的“棋道无形、润物无声”等主题引领下的校本研修活动,都是彰显学校办学理念、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探索。

这样,从教师教育与教学管理的双重视野来推进校本研修,不仅使区域内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了统筹利用,而且还让校本研修的特色文化得到了传承创新。

二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开创校本研修新模式

越城区很多学校注重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焦点问题转化为教科研课题,并以此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我们认为把校本研修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有助于凸显校本研修的问题导向,促进教师反思,同时还可以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校本培训课程,提升校本研修质量。

如袍江中学分别在七至九年级进行了《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教学”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初中英语“三学三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初中科学“思维探索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项目研究。学校沿着“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科研―解决即成果”的务实之路,以教改项目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轴心,既深化了校本教研,又实现了“人人都有课题”的教改目标。

学校立足实际,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教师参与研究;教师选择自己教学中的真实问题,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研究。研修遵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通过过程反思和成果共享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激发教师研修的热情,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是与网络研修相结合,开辟校本研修新渠道

2013年8月,柯灵小学等4所学校被教育部国培办列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的试点学校。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利用网络特有的功能和优势,传输包括文字、图像、数据、视频等形式的教育教学研讨信息和资料,达到对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交流、碰撞、感知、整合、改变以及提升,开辟了一条校本研修的新渠道。

以柯灵小学为例,学校依托国培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创建了学校校本研修社区和各学科协作组研修社区,并以“成立组别,搭建网络交流窝;选择主题,提高网研把握度;注重跟进,关注网研评价力”三个维度为目标,努力提升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质感。正如研修处主任所言:“自从参加国培办试点引领性网络研修之后,全镇各学科的网络教研总能在悄然之中让教师的教学思想最大范围地被传播、碰撞和采纳。研修超越了时空限制,化整为零,灵活性很大,不仅方便了不同学校、不同住处教师们的交流,也避免了因大规模的集中教研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呈现出了校本教研另一道亮丽风景。”

四是与数字校园建设相结合,开拓校本研修工作新亮点

数字示范校园建设是浙江省“十二五”期间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越城区被国家教育部列为第一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有鲁迅小学教育集团,还有1所省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学校,5所市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学校,3所区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学校,已经初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体系。

以鲁迅小学教育集团为例,从2013年开始确立了《开垦一方小学数字课程的“百草园”》的工作主题。学校遵循“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充分享受课程的权利”的课程观念,将“百草园”网络课程建设的筹划与开展校本研修整合,积极推进蕴含鲁迅文化精髓的“百草园”微课程开发与应用,设立了三味书屋、朝花夕拾、疾风野草、水乡社戏、现代闰土、“风筝”记忆、上天入地、童年如画等8大内容板块,强化鲁迅文化特色课程内容建设。目前,学校已建成40余门微课程,并在“百草园”数字微课程平台正式上线,为学生创设了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数字示范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微课程开发已经逐渐成为了校本研修的新方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3

行政的力量――

校本研修最坚强的后盾

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始终把教研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坚持校本研修的重点工作地位不动摇,在顶层设计、行政管理、业务培训、人员培训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校本研修工作一年一个脚印,年年都有创新,逐步实现了全员参与,活动常态化开展。

“临渭区在校本研修工作中,党政重视,起步较早,制度完善,积极创新,产生和汇聚了一大批骨干人才。”渭南市教育局局长党福奎这样评价。

区教育局局长闵渭安表示,校本研修活动要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和重要性的政治任务来抓,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继续广泛动员,狠抓落实,群策群力地打一场攻坚战,真正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在推行校本研修上,^教育局上下思想高度统一,行政决策中始终确保“五个到位”:领导认识到位,坚持将校本研修列入区局教育工作报告中,把校本研修作为选拔干部、选聘教师的必考内容;规划到位,先后出台深化校本研修的系列文件,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决策到位,让学校的发展需求与教研部门的业务决策得到迅速落实;保障到位,利用全区“大课表”开辟集中的学科研修时间,划拨20万元专款用作工作室运行经费,争取200万专款用于教师培训;出台考核办法,对学校校本研修管理和教师校本研修学时学分定期考核评比。区教育局负责行政推动,区教研室负责策划引领,学校负责创新落实,形成了校本研修管理体制上的“三位一体”,合力推进长效机制的形成。

在工作中,出于落实研修任务、调动研修热情、激发工作活力的需要,临渭区特别加强了区校两级“三三联动”校本研修组织建设,即区级研修层面建立“三体”:学校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合作体和镇域研修互助体;在校级层面完善“三组”:课题组、教研组和学科组。

“三体”“三组”的凝聚核心是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方面,临渭区推行“双轨制”,即区教育局“自上而下”的综合类课题和学校“自下而上”自定的学科类课题。综合类课题以学校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常规管理、师生心理健康、校园文化、德育工作、安全教育、后勤服务等为主要内容,主持人为校长、园长,课题组成员以学校和幼儿园领导班子成员、骨干教师为主。学科类课题由教师从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实际遇到的问题出发展开研究。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力争将个人自修、同伴合作与专业引领有机结合,通过严格的科研步骤和方法让教师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业务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仅2016学年度,全区立项综合类课题52项,学科类课题191项,学前教育类课题15项。

校本研修必须要依托学校和课堂教学展开,这是校本研修落实、落细、落地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校本研修不接地气、流于形式的重要抓手,因此课堂教学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起,临渭区设立了课堂教学综合化改革项目,确定了课堂教学文化、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学校课堂管理等五个维度,要求各学校、共同体和工作室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来确定研究课题。目前已确立82个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分别由82个学校、学术团体或个人承担,引导学校和教师选择其中一个维度开展实践研究。通过单个项目的突破,实现区域内课堂教学改革的综合化推进,形成学校鲜明的课堂特色。如尚德中学探索“课堂目标导引下的四步教学法”,渭南实验初中探索“数学问题探究教学”等。

在“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指导思想下,临渭区教育局既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师研修的重要内容,又把改革的过程当作教师研修的重要途径,指导教师在深入参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加快专业发展。如课程评价方面,选拔教研员、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组成工作团队,确立试点学校,组织编写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手册,开展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工作。工作中,团队将评价手册的工具性、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学生素质的适切性作为研修重点,融研修于研发,明导向于评价,汇提升于合作,推进了课程评价,提升了业务水平。

抓校本研修工作,除了要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外,关键是要在方法和管理上下工夫。意识到这一点,临渭区教育局相继出台了《临渭区教育局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实施意见》《临渭区校本研修共同体管理与考核实施办法》《临渭区中小学校本研修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校本研修“学科活动日”安排的通知》等,使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和评价有据可考、有据可依,长效机制由此成型。

2016年以来,临渭区更是将校本研修工作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区局决定通过组建的20个校本研修共同体,构建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平台,从2016年到2018年,努力在教育资源短缺、学校文化共建、教育教学帮扶、精准扶贫脱贫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共同体特色鲜明――

“三体”协同推进

我们常说:一个人走得更快,而一群人会走得更远。一所学校的单打独斗,往往最后会陷入疲惫的泥沼里动弹不得;而将很多所学校聚合在一起,团队的活力就充分地显现了出来。

为了深入推进校本研修,临渭区将校本研修的基础――“学校”――范围进一步扩展,形成了校本研修共同体。

2015年以来,更是在原13个校本研修共同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升形成了“三体”――学校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合作体、镇域研修互助体,最终形成临渭区校本研修最鲜明、最突出的特色――共同体协同推进。

学校发展共同体由前期的“城乡学校研修共同体”升级而来,数量由初期的13个增加到现在的20个。在共同体内,由核心校牵头开展五项常规工作:聘请高层次专家和核心校骨干教师为成员校教师作专题报告;组织师徒结对、跟岗介入、听课评课和名师支教、教学“诊断”、同课异构为主要内容的双向互动式研修;在校园文化、班级管理、教学常规和教育科研等方面零距离指导;通过博客、QQ群、微信群等开展网络研修;为成员校捐助必需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这就意味着赋予更多的城区学校以业务引领职能,引领的内容也由校本研修扩展到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师资力量、德育工作和常规管理等各方面,城乡学校之间协作对接更加全面、及时、到位。随着共同体的升级和全员提升计划的实施,城乡学校交流的内容不断丰富,校本研修的合作更加深入。

“我们主要将共同体学校发展集中在教研活动、专题讲座、课题指导、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中进行,形成学习、研究、实践于一体的工作氛围。”渭南实验小学城乡发展共同体办公室主任王群英介绍。

教师发展共同体由前期的“教学能手工作室”升级而来,数量、辐射范围和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强化学科引领,组建44个“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每2周开展不少于一次研修活动,每月承担1次“菜单式送教任务”,每年至少承担一项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培养3名新入职教师;强化班务管理研修,新建7个“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成员83名,以提升班主任工作素养为切入口,开展德育送教、读书论坛和主题研讨活动,探索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策略和育人方法;组织学校管理人员研修,组建“优秀校长(主任、园长)工作室” ,提升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镇域研修互助体以乡镇为单位,针对农村小学,特别是教学点规模小、教师少、研修难组织等问题,由乡镇教研中心牵头,发挥中心小学师资优势,安排全镇所有小学教学点的学科教师和中心小学教师一起开展研修活动。同时由乡镇中心校牵头,对教学点的教学常规管理、教师培训、专题研修等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在镇内统筹安排集中开展。镇域研修互助体的建立,让镇域内的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无死角,实现全覆盖。

“三体”的全面布局,网罗了全区185所中小学校的6300余名教师,真正实现了无遗漏、全员共同参与的目标。“校本研修的特点是教师不脱离学校,不脱离教育教学实践,边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实践边提高,c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做到了就地培训、就地发展、就地转化。既符合教师的成长规律,又能有效克服脱产培训带来的工学矛盾和经费不足问题,是最普惠、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途径。”区教研室主任赵晓蓉告诉记者。

均衡发展――

提升农村薄弱地区教育质量

临渭区总人口97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中小学校185所,其中农村学校130所;现有在职教师6300余名,其中农村教师3100多名。从总体来看,农村学校改革与发展步伐还不能完全适应课改要求,教师视野有待拓宽,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因此,能否提高农村薄弱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制约临渭区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

2013年,临渭区选取了师资力量较强、教研经验丰富、成效显著的13所城区学校为核心校,每所核心校分别选取不同区域的5~9所农村学校为成员学校,组建13个校本研修城乡共同体。至此,有73所农村学校在核心校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

共同体成立初期,重点工作是组织教师培训和观摩。前期活动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成员校及教师参与活动比较被动,研修成效受到影响。经过反复探索,各共同体采取了“任务驱动式”研修形式,即共同体各成员共同确定研修目标、内容,分头承担研修任务。在共同体统一安排下,成员校逐步独立承担研修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任务。有的共同体将农村学校教师纳入大教研活动之中,分配具体任务,要求必须有准备、有发言、有质疑、有收获。有的共同体将活动现场设在农村学校,扩大农村教师参与的范围。有的核心校将年级组与农村学校分别对应,组织会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形式的研修活动。农村成员校的教研积极性逐渐调动起来,参与热情高涨。

临渭区130所农村学校中,农村小学有92所,其中79所为教学点。这些教学点规模较小,学生普遍在百名以下,教师人数普遍在5~9人,其中最少的一处教学点只有2名教师。这些教学点研讨交流范围过窄,教研工作难以开展。临渭区教育局就在乡镇组建教研中心,统筹管理小学教研工作,牵头将中心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组织起来开展联片教研。

区教研室主任赵晓蓉说:“为使联片教研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教研中心定期到教学点进行教学常规调研,搜集教学中的普遍问题。针对分类整理的问题,安排中心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专题研究,集中教学点的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召集全镇小学教师按学科参加中心小学主题教研活动,教学点的教师也要承担一定的研修任务。组织提炼、推广典型的教学经验成果,指导教学点的教师应用经验成果改进教学。”这样的培训更切合农村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也着力解决了农村教学点的教学困难和问题,对提升这些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要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是关键。临渭区教育局从农村教师中选拔了170名“种子”教师进入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并根据农村学校需要,将15个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直接建在农村学校,扩大农村学校教师的参与率,使附近农村学校教师也能就近参加工作室活动。工作室将教学常规中的突出问题作为起点,深入农村学校开展“菜单式送教”活动,提高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临渭区还制订了三年计划,安排170余名农村学校新入职教师进入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开展跟岗研修,接受名师团队及时、具体、到位的学科教学指导。

为有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开始,临渭区全面实施区管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先后制订了《渭南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临渭区支教实施方案》和《渭南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临渭区支教实施办法》。经过精心筛选,选派首批38名小学教师、34名中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这些优秀支教教师积极传递着城区教育教学理念,使受援学校的常规工作发生了明显改变:科研能力提升了,学生动手能力进步了,各种课外活动丰富起来了……

“这些优秀支教老师在交流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了区域教育发展,促进了临渭教育核心竞争力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随后,我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农村教师、校长进城交流轮岗,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临渭区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告诉记者。

通过年度业务知识、能力测试、省市名师送教活动现场互动、区内特色现场展示、共同体专题研讨互动等方面显示,临渭区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升。2015年,农村教师发表或获奖的区级以上教学论文成果达860份,有12名教师被评为省教学新秀,21名教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65名教师被评为区教学能手。农村学校特色日益鲜明,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一系列工作,农村学校教研逐步规范。广大农村学校在共同体和工作室的指导下,经历了教研策划、实施和总结的过程,活动主题日渐明确,话题趋于集中,对策贴合实际,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彰显了教学研究对于教学常规的改进作用,农村学校教研悄然走向规范化、常态化良性轨道。

培育优秀管理队伍――

建立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

“ 一个人的前行是孤独的,高峰上不去,高原形不成。高手是要比的,形成优秀团队,让这些优秀教师到潮流中去,到漩涡中去,才能更快成长。”临渭区教育局局长闵渭安说。

校本研修实行校长负责制,因此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校本研修的水平。基于这一点,临渭区于2015年成立了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培育校本研修的优秀管理层。

由闵渭安局长亲自挂帅,区教育局相关领导组成的工作小组率先挂牌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工作室的设置、负责人的审核聘用,对工作室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经过自主申报,区教育局严格筛选后,最终选拔了94名年轻后备干部进入工作室,分学段成立了11个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其中中学段6个、小学段4个、幼儿园段1个。

为了规范工作室的运行和管理情况,领导小组对工作室的制度作了严格规定:“工作室开展活动的时间分规定时间和自定时间,规定时间为每月第一周的周三下午,其他活动时间由各工作室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工作室业务负责人要确定好活动的主题,按时组织开展研修活动;工作室成员要安排好各自的工作,按要求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参加活动,不得迟到、早退和缺席;行政负责人要做好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严格考勤,确保活动有效开展。”同时,还要求各工作室要建立QQ群、微信群等W络交流平台,实现研讨交流的常态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活动效果和影响。在年度考评后,对不合格者予以警告甚至撤销,对于表现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

“学校的有些规章制度引起了部分教师的抵触,该怎么处理?”“如何留住优秀教师?”“学校理念与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步,如何处理?”……校长工作室的网上交流平台,已经成为解决长期困扰校长们的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位校长告诉记者:“给别人出主意,那是对自己管理经验和方法的总结提升;听别人出主意,那就是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怎么看,都是双赢的事儿。所以,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每周半小时的网上交流,及时交流工作心得,交换工作思路,是乔丰年校长工作室的三项基本制度之一。每月第一周周三下午召开一次例会,进行集中活动,讨论学期计划、商讨课题进展情况、梳理存在的问题;每学期一周的外出学习,走进省外名校观摩考核。前往山东即墨学习“管理备课”制度,在海南考察“综合实践”,参加了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组织的“校长高级研修班”……通过参观学习实践活动,校长们的理念和实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等都在校长们中间形成共识。

同时,各工作室给每位校长推荐了涵盖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习惯培养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并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校长们将自己读到的对自己触动很深的文章拿出来共同分享。读书让校长们在与教育前辈的对话中静下心来,读书交流让校长们在与同伴校长的交流中沸腾起来。

区教育局副局长邢唯远自豪地说:“现在好多校长到区上开会的时候,跑到区教育局办公室要求新开设或加入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这充分说明了一点,我们工作室的成效是显著的、有目共睹的,大家都愿意主动去学习。”

硕果初显――

校本研修魅力无限

校本研修活动开展以来,临渭区先后培养“三秦名师”2名,省学科带头人16名,省级教学能手98名(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市级教学能手106名,区级教学能手640名。临渭区骨干教师承担省级讲学讲座185人次,承担跨县区送教或讲座335人次。全区教师在市级以上发表、交流、获奖的教科研成果1600余项。城区学校累计向农村学校捐助资金300多万,教学设备7000余件,图书20万册,免费培训3800人次。农村学校160名教师被评为教学能手,有880份教学成果获得了区级奖励。

近三年,临渭区高考一本上线率从2014年的12.44%提升到16.70%,二本上线率从2014年的25.44%提升到31.07%,上线人数稳居全市前列。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瑞泉中学共同体成员校陇海中学实现二本上线人数零的突破,规模较小的铁二处中学上线人数突破30人,杜桥中学共同体成员校自立中学各段上线人数也逐年攀升。此外,全区中小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展示交流活动获奖达1870人次。

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促使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的规划、营造与提炼,打造了临渭区中小学教育发展“同一目标,精彩纷呈”的品牌形象。目前,区内15所学校与省外名校建立教育联盟,省内30所学校与临渭区学校建立教育联盟。2011年以来,累计有12所学校管理经验在部级刊物上发表,18所学校承担省级现场观摩会19次,市级现场观摩会48次,承担外省区现场考察87次。区内部分学校与韩国鱼尾市学校建立友好交流关系,2所学校承担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百名校长高层论坛并作大会交流发言。8所学校承担了韩国、荷兰、美国、西班牙等国家教育团体考察交流活动任务。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4

关键词: PTD网络研修 专业发展 互研式成长

2006年,在华师大祝智庭教授指导下,诸暨市浣江小学与诸暨市教育局信息中心联合开发了“浣江小学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省略),即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平台,简称“PDT”网络研修平台,通过对教师专业素养不同层面的多维立体打造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驾驭信息素养的能力,促进教师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提高,使得培养一支适合信息时代要求、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成为一种可能。同时,浣江小学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以下称为“PDT网络研修平台”)的构建,也加快了现代信息化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步伐,为实现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和工具,也成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个重要保障,使得浣江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新的前景与更深的涵义。

一、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

(一)网络课例研磨,打造精品课堂。

学校PDT网络研修平台对形成互研式教研团队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这个平台上,推崇以课例(一次实际的教学例子)为载体,打造精品课堂的合作研究,以此促进教师个人专业的快速发展。一般网络“课例”教研中的“课”,不仅仅是短短的三四十分钟,还围绕这三四十分钟进行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

PDT网络研修平台以课例研磨为载体,本着“个体带动群体互动,以群体促进个体成长”的合作研究宗旨,围绕一节课,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一系列研讨教学活动。网络课例研磨一般安排三轮“课”,其中,第一轮课为了充分了解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与风格,让教师自行解读教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不受任何因素干扰,因为这代表了教师的“原行为阶段”;在第二轮课前,同行课例研究者积极介入教学构课活动,素材收集、理念影响、参与讨论,这样的介入既是对上课教师已有的教学行为、习惯的冲击,又是一个理念与经验的交锋与对话的过程,第二轮课也就是新理念之下的“新”课;第三轮课是教师在前两轮课的行动实践与行为自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轮课更多的是关注如何通过对前二轮课的改善,缩短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效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教师在与同行研究者的合作之中,进行课例研磨,个人专业得到快速成长。

【磨课操作图例】

(二)现场即时点评,实现课堂反观。

学校PDT网络研修平台构有微格磨课版块,主要由“视频录制”、“即时点评”、“现场反馈”三个网络研修程序组成,是针对于磨课过程中互动式细节提升而设置的在线评课。首先是由开课教师将自己的视频上传于PDT网络研修平台的“精品课堂―课堂教学―视频录制”中,听课的教研员或同学科教师根据上传的视频,进行即时同步的评课。任何一堂课对于构课的思考,教学理念的渗透,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效探讨,对于三维目标达成的反观,甚至对于开课教师教学个人行为的一些细节,都可以通过视频即时点评实现。同时,开课的教师通过这个视频即时模块,接收来自于不同角度对本堂课的思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开放个人博客,加速教研互动。

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的“教师个人成长博客”空间板块,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加速教研互动。博客平台的网络教研能够突破传统教研活动时空、群体的局限,实现教学智慧与教学资源的互联与共享。对教师个体来说,基于PDT网络研修平台中的博客板块,实现与本校教师共享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课件、生活感悟,并可以进行课堂反省、知识梳理、困惑思考、学习积累,同时也实现同主题教学群体的现时交流、教学智慧的共享,快速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升自我教学生命的质量。

网络教研也是一个涉外学习的过程,突破了同外界学习与交流的时空界限。通过PDT网络研修平台上的教育博客的外链,教师可以在电脑面前,轻点鼠标,整个互联网都是自己的学习资源,从教材资源到名师理念,从专家研究到同行实践,无不可以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实现利用网络博客与专家名人以及校外同行进行远程的互动交流。自从开通“教师个人成长博客”以来,在2006年至2008年两年期间,注册教师达到133位(122位是本校教师,11位名特级教师),浣江小学教师几乎人人都拥有这块“教学的自留地”,教学设计上传篇目高达5423项,精品课堂在线展示达259人次,教学教育精选论文239项,读书笔记149项,观点报告144项,案例反思368项,心得随笔438项,网页的点击率高达20万人次以上。

PDT教师个人成长博客平台扩大了教研职能,提高了教师教学互研的自主性与目标性,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寻找到一条动态、开放、互动、便捷、高效的发展之路。

二、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力促互研式团队的建设

加大网络互研式团队的建设力度,关注以课题为抓手的特色教研组、语数专业成长协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港湾”等概念团队为主的社群建设,围绕着“主题研究”和“团队活动”展开,增强网络研修操作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实现对某一主题的相互交流、过程记录,成果共享,形成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多样化的教科研制度。

(一)特色网络教研组。

PDT网络研修平台团队板块的开发注重块状式专业团队的培养,学校推出的优秀网络教研组的建设,在PDT网络研修平台上,特别关注教研组团队的细节建设,如团队建设简介、建设目标、主题研究、工作计划、成果展示等方面,一方面,对网络教研团队建设有了一个整体的规划与部署,另一方面,也非常有个性地展示每一个教研组不同的教研主题的特色。拿语文教研组为例,如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开展“在趣味活动中说话写话”教研主题,二年级语文教研组推出“我仿我快乐”的教研主题,五年级语文教研组以“小学经典古诗文整体诵读研究”课题为特色等,通过教研组自校本自培为载体,探索自学模式、教学反思模式、经验总结模式等多元化的教师自主培养发展模式,以提高教研组的整体水平,同时各语文教研组还尝试建成教研组为单位的精品教案库、课件库和资料库,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特色教研组的创建,有利于加强教研团队实战力,从以上表格两种教研形态的对比中获析,PDT网络研修平台上开展的网络教研比常规教研有着显明的互动优势,参与队伍的面明显扩大,参与实质也有了质的飞跃。采用网络教研模式,以团队协作、社群学习的形式,奉着一种求实有效的教研宗旨,才能真正形成学习互动型的教研组织模式。

同时,教务处通过“关注教研过程、关注教师参与、关注成长实绩”的“三关注”管理,用比较完善的评价激励制度,使得学校PDT网络研修平台,也真正成为教研“团队成长“的重要阵地。

(二)教师专业成长协会。

重视PDT网络研修平台“专业引领”模块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在校园网首页上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引进专家的经验、经典报告,收集优秀的课堂教学实例,提供教师与名师面对面的机会,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教师对专家的课例、报告、讲座等进行学习、评论、交流。这是在“校外延伸,校内培植”专业引领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师学习观摩与反思跟进相结合的专业引领方向,让教学专家的专业引领与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结合,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PDT网络研修平台上设置的“专业引领”栏目中,子栏目有“专家报告会”和“观点文章”两个栏目,特别是“专家报告会”中,名人名嘴,点石成金,如有浙江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省名师班导师吴卫东老师《小学数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报告,有绍兴市数学教研员汤春燕对基层教师关于《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的实践与思考》的指导,有语文学科有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对虞大明老师课堂的透析等,这些都为基层教师提供了很前沿的教学理念与宝贵的教学经验,使得“专业成长协会”的成员除了在网络上进行课堂研磨实战外,还从网络的“专家报告会”上,实现了“专业成长的对话”。让拥有共同兴趣、共同思考主题的一群人,围绕感兴趣同个话题展开活动,能够分享对方的观点,针对新生成的教学话题进行探讨,不断反思跟进自己个体或整个教研群体的教学行为。

(三)青年教师成长港湾。

“青年教师成长港湾”更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的集大成“航母”,活动不仅促进了毕业3―5年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更营造了一种乐学向上的职业学习的氛围。

1.电子杂志版“浣溪・晓春”。其是浣江小学青年教师成长港湾制作的文学样式版的电子杂志,是浣江小学PDT专业成长平台网页最受人关注的教师风采展示漂浮台之一。“成长港湾”的青年教师用自己的智慧与活力,自导自编自制了这个自我展示的舞台,从版式的设计到色彩重组调整,从文字的编排到版面生成的效果,彰显了一个“精”字。

2.网上阅读自助工程。“青年教师成长港湾”推行青年教师夜办公阅读制度,在“电子图书”中拥有三万余册电子图书的数字图书馆,使学校校园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图书资源中心,同步也通过联网建好学校电子阅览室,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优秀阅读篇目。推行青年教师阅读“三个一”自助工程――“翻烂一本经典,主攻一个专题,精研一位名家”。网络阅读的关键,在于能追根究底――知“其”所以然,把书看深;在于能温故知新――知“质”之不变,把书看薄;在于能融会贯通――知“道”之所在,把书看透。让青年教师们站在成功者的肩膀上俯视自己,帮助他们快速进行教学文化内涵的自构。

3.网络教研常规培训。“青年教师成长港湾”以贴近生活的教研团队意识,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年青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放手于感性的教学历练,凝重于理性的教学思考,让这群年青人在展示中自培、在成长中自立,逐渐形成个性化、独立化的教学人格。

(1)网络磨课。不断反思跟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追求课堂四十分钟的增效,在平实却不浅薄的课堂教学中,给孩子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

(2)网络说课。青年教师说课的经历,成为一个融大家教学智慧集成的过程,同时也体现教师个体对课程改革理念再内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个体智慧再创造的过程。在成长论坛中的“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说课区,青年教师们面对相同的教材,呈现出一个丰富的教学结构横面,体现出青年教师们后力十足的大好局面。

(3)在线班主任支招。青年教师们领略着魏书生民主科学、“咬定青山不放松”式的班级管理策略,也从学校一大批经验型的班主任身上,感受班主任工作在细琐繁杂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管理魅力。

(四)“班主任成长园”。

PDT网络研修平台开设“班主任成长园地”,为班主任的继续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班主任相互之间的交流、探讨提供了便利,为展示班主任的才华提供了舞台,为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打造出了一支观念新、能力强、具有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双魅力”的班主任队伍搭建了平台。

利用PDT网络研修平台,学校专门在校园网成长论坛中开辟了“管理班级出妙招”、“书评茶馆”、“师生温馨港湾”、“我与家长面对面”、“班主任论坛”、“班级沙龙”、“专业成长月之专家引领”、“班队建设兵法谈”等和班主任工作相关的板块栏目,进行主题式探讨与经验交流,这些开放的、共享的网络资源,为班主任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如,在“管理班级出妙招中”栏目中,班主任们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和他人分享自己育人上最成功的、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专家指引”共享栏目,让班主任收益匪浅,学校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下载了大量教育专家、著名班主任的成长经历、教育讲座、班级管理经验谈,如魏书生、任小艾、李镇西等著名班主任轮番到我校的“专家指引”中做客;“师生心灵港湾”更是成了班主任实现网络化班级管理的阵地,班主任在这儿和孩子共同讨论班级难题,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网络团队建设应努力做到: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位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重建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多样化的教科研制度;赋予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形成自主自律的管理模式;建立开放的、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成长论坛”。

这是一个有关于教育教学、新课程、专业成长等主题的论坛,它通过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帮助教师进行脑力的激荡,优化其思维模式,从而达到达到自我的提升和内在的成长。

成长论坛是教师最直接最活跃的思维盘活空间,学校将“我的观点我来说”的观点报告会与成长论坛紧密结合,通过成长论坛,激活、内化、共融各种观点,形成“众芸纷说争观点”的局面。如前期开展的以党政线开辟的“打造书香校园,彰显诸暨精神;争做当代诸暨人、建设和谐新诸暨”为主题的“诸暨人文精神大讨论”;政教线开辟的第二届班主任成长园中班主任论坛主题“书评茶馆”栏目;教务处开辟的以“注重多元评价关注课堂细节构建理想课堂”为主题的“专业成长月专家之引领”、“与新课程再磨合”等板块,都体现了论坛主题的三特色:小切口、近生活、聚焦点,我们的教师也因为观点来自身边,便有心里话可说,有新观点可表,有新思想可交流,让成长论坛真正起到“激活理念、盘活观点”的作用。

三、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力探网络校本教研模式

我们不断探索PDT网络研修平台校本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更加科学,通过构建小学校本教研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

(一)PDT网络研修平台与学科小课题的有效整合。

基于PDT网络研修平台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我们的概念团队也相继研发了一些提升网络教研实效性的课题,在摸索中积累,在积累中突破,在突破中提升,不断提高浣江小学21世纪PDT教师专业成长平台的实战性、实效性,成为提高一流师资素质的网络平台,从中各个学科,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深度进行研发,收获颇丰。2007―2008学年,网络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互动性课堂的构建研究》获得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专项课题成果二等奖,网络语文教研的案例《花开会有时,只需逢春来》获得诸暨市一等奖,网络德育论文《健全德育网络,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合格公民》获诸暨市一等奖。

特别是学校数学组2006年开发的《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互动性课堂构建的研究》的绍兴市级课题,此课题是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学习,是借助于浣江小学校内这一特殊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来展开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将校园数字化教学平台、21世纪教师PDT专业成长平台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利用网络环境,更好地促进数学课堂内互动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内化生成数学操作能力,不断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铺路架桥,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课题开展的一年时间里,我们数学教研组围绕“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互动性课堂构建”这一问题,努力构建网络环境下互动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比如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方式等,数学网络子课题出实绩,有成效。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学大组各成员经常进行在PDT平台上进行集体研磨“课题研究课”,共同参与讨论研究课的教学设计,素材的制作与收集,参与互动课后的反思跟进,互相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不断网摘相关先进的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支撑,积极撰写与课题相关的文章,已有多篇教学设计及论文获奖。

(二)PDT成长论坛与教研员现场指导相结合。

【教研过程示意图】

将“成长论坛”这一PDT网络研修平台中最活跃的空间与教研的现场指导相结合。一般在非网络状态下,听评课局限在听课教研员与上课教师之间的一对一交流、一次性无跟进互动,而等教研员走出校门后,听课评课活动也暗示着结束。我们构建的“教研员现场指导课+成长论坛”教研模式,将教研员对执教教师的指导备课和听评课延伸到网络上,整个听评课活动结构发生了改变。上课教师将自己与教研员共磨的前后两次教学设计、实录,上传到PDT网络研修平台的“成长论坛”中,教研员组织青年教师教研会成员共同对上课教师的两次教案和上课实录,用评论的方式开展案例研讨。“一次互动”变成“连续跟进”的多人多次参与互动,一对一的交流变成一对多、多对一的交流。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教师参与研讨和分享经验,大大放大了教研员的网络现场指导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听评课活动延伸到网络所形成的群体教研氛围,积极主动、民主对话、平等互动的教学研讨,让所有同主题教师在网络教研活动中唱主角。

教师们期待与教研员在网络上直接面对面,期待在“成长论坛”上与同伴互助双赢,也使教研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上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与大家共享,更多的是教学理论的丰富与教学行为上的跟进。

(三)录制网络视频课+专家现场指导。

上学期由我校F老师录制了《我们如何说课》的辅导讲座,内容包括教师说课的语言技巧,说课的环节内容,说课的程序,说课的方法,说课遵循的原则,并且还以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略读课文《刷子李》这一课为例,示范了如何说课。通过录制网络视频,教师在PDT网络研修平台上反复观摩、学习,这与现场的辅导报告形成了一种互补。在现场教师不可能把报告的内容全盘吸收或消化,通过视频可以不断地进行再学习,或者对报告的一些细节讲解进行反复观看。同时邀请省特级教师虞大明来校进行现场指导,开展“上课+说课+评课”的系列网研,结合F老师关于说课的报告,由虞老师对说课环节再作深化指导。教研员或学科比较优秀的教师录制视频讲座或辅导也是一种很好的网络教研模式。

(四)“精品课堂+QQ网研+成长论坛”。

以校园网21世纪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中的“精品课堂”为依托,以成长论坛为阵地,以QQ聊天室为即时交流的教研形式,弥补了成长论坛和QQ两者的不足。现在看来,这种教研形式还是比较理想的,实现了直接、快捷、见效的互动(QQ群组的建立很简单)。如S老师执教《100以内数的认识》的为例,在“精品课堂”―“课堂展示”区上传本课的视频录像,在统一时间通知数学大组的所有教师在同一时间在线观看录像,对“精品课堂”―“教学设计”―“讨论区”中的教研组成员对话,演变成QQ群组讨论,利用在线网聊,发表各自的观点。学校特级教师工作室中的两位特级教师先在QQ里教研主题,然后大家针对S老师的这堂课,纷纷发表自己观后感及思考。不到一分钟有十几位同教研组教师在QQ群组进行在线交流。教师们各抒己见后,再由S老师将教师们精彩的发言进行了整理,结合成长论坛进行发帖,既保证了教师对问题的持续思考,又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达到互动的实效性。

近两年来,“浣江小学21世纪教师专业成长支持平台”(上述的“PDT网络研修平台”)在学校教研工作中的作用与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满足了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资源需求,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网络传递,形成庞大的资源库,而且实现了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常规教研的共生互补,同时还实现了在网络教研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行动研究。PDT网络研修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学校的教研品质,使其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

[2]惟存教育网(省略.cn).

[3]中国电化教育网(cet.省略).

[4]中国教育先锋网(省略).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5

中小学教师进行教研主要依托两种形式,一是同伴互助式,如学科教研组、跨学科的专业合作团体、校际学科教学联合体、协同授课团队、教学伙伴式、师徒结对式、集体备课小组、课题研究小组等。这种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互动、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激发每一个成员参与专业合作的热情,共同分享经验,实现自我超越,促进个人成长,取得更高层次的共识。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彼此支持,相互切磋,共享经验,不断交流,进行相互分享的“专业对话”。通过同伴互助,扩大个人的反思,形成教师集体性反思,在反思互动中共同成长。另外一种是专家引领式,包括专业发展学校、研究与发展伙伴、院校协作、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联动、专业对话小组等。

这两种教研形式在现实中的执行力度、效度还不尽如人意,大多数教师感觉教学本身已经很辛苦了,根本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教研,甚至感觉那是教育教学以外的事,能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就不错了。根据对Q市1500名城乡中小学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Q市中小学教师有37.9%的教师认为教研有利于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有41.4%的教师渴望参与专题教研,目前参加最多的是学校组织的教研,占到43.7%,50.9%的教师比较愿意讨论各种问题,有30%的教师渴望进行经验的交流,有37.2%教师认为合作研修拓展了视野,35%的教师认为教研提高了教学与科研水平,但有51%的教师认为合作交流平台较少。可见,教师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这是大多数教师的共识,这就要求我们抓住这一契机,整合以往两种教研形式,构建一种全新的教研模式――协作共进研修模式,以期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二、 协作共进研修模式的构建

协作共进研修模式秉承开放、民主、包容、尊重的价值理念,在价值规范上注重反思、批判、对话和理解,参与其中的教师需要对他人抱着尊重、公正、欣赏的态度,协作共进研修模式具有多层目标,直接目标是提升教师的合作意愿与能力,间接目标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进而学校得以发展,终极关怀是使学生受益。在很大程度上,协作共进研修模式的多层目标中蕴含着教师自身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改革的可能空间和限制因素,为它们提供了总的框架与深层次支撑。

1.确立研修主体

协作共进研修模式的个体主要由专家、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三方面组成,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是主体,各个主体之间形成多层结构。比如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协作共进研修作为一个层次,骨干教师之间的合作研修作为一个层次,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合作作为一个层次,从而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当每个教师与其他教师不断进行信息、能量(知识与技能)的交换,教师自身的变化与进展形成负熵流,这种负熵流超越系统的熵增加,自身就向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每个教师获得专业上新的发展,从而将协作共进研修模式向更高层次发展,促使自身与整个教师集体都获得进展,破解以往教师合作之间教师群体各自为阵、各层次之间缺乏交融的困境。

2.培养共同意识

协作共进研修模式的构建中需要培养成员的共同意识,使成员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感受到团体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否则任何强制性的或所谓的“人为合作”都无法使教师真正投入到协作共进之中。强烈的共同意识增加了所有成员之间信息的流动、支持的易获得性、对目标的认同、成员间的协作以及对成就的满意度。教师集体中所存在的承诺、忠实和责任心等情感,对成员的动机和努力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大于一个单独行动的个体所期待达到的层次。这样才能将教师所有教育资源融合起来,才能将优秀资源从个人的东西变为共同的东西,使得个人资源走向共同教师资源。

3.明确共同愿景

教师的共同愿景就是要培养教师获得专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其社会化。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反思,形成批判意识,要对教学任务以及课题有深度理解,能够与其他成员相互利用各自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作为共同的资源来加以分享,从而合作性地解决问题、增强理解等。所有成员都要明确认识到共同愿景以及判断其是否达成这些愿景的标准,养成对愿景是否达成的这种敏锐的、正确的判断力,以便在研修活动中始终让自己的研修目标与共同愿景保持一致。

4.设置任务导向

每一次协作研修活动都要有的放矢,明确合作的任务是什么,如“通过阅读中学会表达”、“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和“教师怎样引入教学”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集中教育教学优势资源,根据不同的任务组成项目小组,开展攻关研究。不同教师可能会对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思路,只有明确的导向,才能让大家群策群力。每位教师都承担合作的责任,完成在分工基础上的任务,从而具有讨论交流的必要,自觉地配合、支持其他教师的行动,实现相互间知识、经验、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和增值。最终作用于自己的教育实验,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与专业发展,这也是协作共进研修模式的优势所在。

5.搭建公共平台

教师协作共进研修是个心理过程,也是一个技术过程,需要搭建公共知识空间的合作平台。一是建立知识库,协作共进研修模式中的成员为了不断接受大规模、复杂问题的挑战,一方面要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充实到集体知识库中,形成集体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成员还要尽可能地将集体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教师要经常反思、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检查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薄弱环节,然后多方面收集、积累知识,在知识的储备上可采用数据库、个人博客、媒体(录像带、幻灯片、录音带)、文件、书籍、读书笔记等形式。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知识系统,建立知识库,不断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旧问题,提出新问题,通过推进共同知识的增长而实现个人知识的发展。二是设立共享资源区。共享资源区包括课程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内容或其超链接)等,还可以将教师所积累下来的与研修任务有关的作品、个人主页、反思日记、“零壁垒”的教育博客日记等链接到网站上。这包括界面友好的沟通工具,包括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BBS、意见投票箱等,以及协作的资源库,包括虚拟白板、共享应用软件、个人主页空间、追踪评价工具、电子档案夹,使合作教师在充分的沟通、协作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社会性知识的重组与建构,实现高水平思维和深层理解。共享资源区为研修各项任务和查找资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各类资料和对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也将在资源区得到共享,同时还提供各类工具以方便每位成员的学习和交流需要。

6.树立核心人物

协作共进研修中的核心人物TL(Team Leader)并非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研修活动中,核心人物会随之改变,可以是某学科的一面旗帜,某一学术研究领域的向导、指挥者与先行者,在集中研修时专家学者可以成为核心人物,在分散研修时,骨干教师可以成为核心人物。任何一项任务都需要确立一个有带头作用的教师,他作为 “平等中的首席”,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首席教师的生成,一种途径是通过合理的程序推选出来,并且明确职责,必须从“指导者”向“协助者”转换,对整个合作过程进行监控与调节。如教师在共同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同课异构”或者“一课多轮”的形式,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共同切磋教学。教师之间要经常性地横向学习、互听互评、换位探究,从而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首席教师主要是负责合理安排、评价与调控,用非行政性的手段激发教师交流与合作的激情。

7.打造专业设计团队

专业设计团队作为教师设计团队的顾问,必须教育观念前卫,拥有先进的教育和学习理念,并且对教师关系的复杂性很熟悉,以至能够把改革控制在学校和教师个人的最近发展区。顾问团队由概念型的专家、教育者、说教型专家、实践先锋、程序化评估专家等不同类型的人员组成。团队顾问帮助教师对建构起的知识体系、教学技能、道德和情感领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反思。如可以参照罗杰斯提出的“学生合约”推演到“教师合约”,往往由专业设计团队来形成“教师合约”,其包括确定协作共进研修的时间,协商确定选择研修主题的规则,明确职责分工,明确评价成效的标准和方法,明确研修行为规范和信息交流反馈路径。

8.进行活动分工

协作研修主要是面对工作实践,要发挥1+1>2的效果。活动分工规定了研修者个体在整体中的具体任务安排,成员之间的任务分工根据研修者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调适规则不同而有所差异。一种任务分工形式主要表现为横向的合作分配,是指在水平相当的同伴间进行劳动分工,使其各有使命,通过平等的对话共同完成对知识的研修。另一种则表现为纵向的权力和地位的分配,即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研修中,新手和专家有着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新手是在专家的示范、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研修任务,同时也可为专家提供一些支持,新手和专家是互动的。

9.开展深度汇谈

海森堡曾指出:“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不同的人合作之下,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协作共进研修中可能会出现讨论与争辩,可运用“深度汇谈”的方式。“深度汇谈”原义是指在人们之间自由流动的意义,就像激荡在两岸之间的水流。在深度汇谈中,群体可以进入一种个人无法单独进入的、较大的“共同意义的汇集”,其目的是要超过任何个人的见解,而非赢得对话或辩论。教师通过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的展示,让其他教师观摩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不仅分享其个人的知识,还包括经验、情感、心智模式等。深度汇谈是自由和有创造性地探究复杂而重要的议题,先暂停个人的主观思维,彼此用心聆听。讨论则是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加以辩护。深度汇谈与讨论基本上是互补的,但是多数团体缺乏区分及妥善运用这两项交谈技巧的能力。“所有成员将其假设悬挂在面前,不压制,不指责,而是令其不断接受探询、质疑和观察;所有成员必须视彼此为工作伙伴;有一位‘辅导者’来掌握深度汇谈的精义和架构,保持对话的开放性和方向性,引导成员养成深度汇谈的经验与技能。”这些沟通方式都需要更加开放的、合作性的态度,其基础是相互尊重。不论是专家,还是骨干教师,都要作为参与者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对于“越轨者”要学会容忍和保护,要尊重个人差异,尊重其他成员的贡献。

10.实施监控与评价

教师要围绕所确定的研修内容及目标展开与其他教师的交互活动,激发每个成员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在整个交互过程中,要根据教师交流、提交的内容评价协作共进研修的进展情况,评价每个教师的贡献,将过程性评价与最终的教师考核联系起来。教师可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协作共进研修模式的评价与监控可参照7C评估检查体系,即“持续不断的学习、亲密合作的关系、彼此联系的网络、集体共享的观念、创新发展的精神、系统存取的办法、建立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慧琦,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 周小山,严先元.教研的学问.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3] 周冬祥,陈佑清.论教师的研修学习方式.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

[4] 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全球教育展望,2001(7).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6

一、基于课程价值落实需要,确定研修主题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大多数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仍然是知识或学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主要忙于“教教材”,如语文教学立足于把课文教深、教透,把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透。为此,潍坊市中新双语学校的李蓓蓓老师在沈大安、吴忠豪、李秀伟等专家的指导下,将“阅读课教学流程”确定为自己的研究主题,从“文本解读”过程走向“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为我们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从“教课文内容”转变为“教课程内容”起到了示范作用。

奎文区幸福街小学的孙云霄老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小学生诗词鉴赏结构研究”,主题的确定源于她对新课标中诗词教学要求的深刻解读。她在《怎一个“美”字了得?――课例研修反思》中写道:“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扩展。那么诗词教学仅仅是背诵与积累吗?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跨入美学领域,我们应当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我们应在准确认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基础上,用美的尺度来观照教学,紧紧抓住小学古诗词的特点,从文本分析入手,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研究,以让学生感受音韵美、感受画面美、领悟意境美为具体目标,力求全面地多维度地探索古诗词的最佳教学模式。”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刻的解读,她才确定了这个主题。

同样,潍坊市育华学校的裴志星老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阐述,运用“教育人本论”“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学论”等理论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认识到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应该运用“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于是,他将研修主题定为“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二、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确定研修主题

(一)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出发确定研修主题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是校本研修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学生的哪些学科素养与能力已经形成,哪些亟需养成,我们又该从培养哪种能力入手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奎文区圣荣小学的语文老师们针对“一二年级学生亟需培养的学科能力有哪些?”这个问题开展了头脑风暴活动,共从听说读写等7个方面找出了26种学生亟需培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然后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这26种亟需培养学科能力进行排序,汇总结果。经过分析,确定将“不爱读书,不会读书”、“读书拖长声,唱读,没有感情”作为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将“有感情朗读课文指导”确定为研究主题。

(二)从关注学生学习经验入手确立研修主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潍坊市德润国际双语学校的孙晓燕老师发现当前学生学习物理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多被各种辅导、电视、网络游戏占用,而对生活中的现象缺乏基本的观察,造成了感性认识的缺失,使学生失去了物理学科的学习基础与经验。为此,她将研修主题就定为“生活观察课程的开发和课堂实施策略”。

三、基于学校研究的需要,确定研修主题

学校、教师是以研究的方式进入专业领域的,面对学校各个层面、各个层次的大小课题,可以转化为研修主题,从而启动校本研修,实现研修与教育科研内在的偕同。

小课题研究对于帮助教师解决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提高研究实效,很多学校教师就将小课题研究与校本研修活动相结合,根据小课题研究的需要确立研修主题。如奎文区教育局的陈朝老师和十三中的谭玮老师就根据小课题研究的需要确立了自己的研修主题。

小课题如此,学校承担的各级课题也可以通过校本研修来落实,从而实现校本研修课题化,课题研究校本化,有效地解决校本研修和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使研修目标更具针对性,研修过程更具参与性和生成性,研修效果更具连续性与渐进性。

四、基于教师发展的需要,确定研修主题

(一)从帮助解决新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出发确定研修主题

新入职教师由于教学实践不足,经验匮乏,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令他们觉得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他们快速成长的最大障碍。为此,奎文区圣荣小学组织本校新教师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一主题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活动,共梳理出30个问题,老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各选择一个最困扰自己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开展课例研究。研究主题如下:英语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学生注意力培养、小学中年级阅读能力的提高方法等。每位教师通过3次以上的课例打磨与研究,都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与方法,解决了困扰自己成长的难题,实现了较快地成长。

(二)从帮助走向成熟的教师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出发确定研修主题

逐步走向成熟的教师已经初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在继续成长的路上,瓶颈问题使他们的教学特色难以形成。例如,潍坊市育华学校的赵楠老师在教学中发现自己走进了模式,却走不出模式,不能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特色。为此,她和她的团队把“小学英语单词课文新授课模式流程研究”作为研修主题,从最基础的课堂入手,通过不断打磨实践,研究出教学环节新颖、学生兴趣浓厚的“单词课文课”新模式。

(三)从帮助走向名师的教师寻找创新点出发确定研修主题

对于那些已经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师来说,如何找到创新点,突破自我,跨入名师行列是困扰他们的一个难题。校本研修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潍坊市育华学校的姜美玲老师的成功验证了这一点。

2011年4月,姜美玲老师被选中代表奎文区参加潍坊市组织的首届课堂大赛活动。为了能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在与团队成员研讨之后,她把这次讲课的创新点放在“文章内涵的挖掘”上。经过精心的课例打磨、研讨,最后这节课荣获潍坊市首届课堂大赛初中语文学科一等奖,姜老师也因此踏入名师行列。

(四)从帮助个性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出发确定研修主题

奎文区幸福街小学的王安存老师是奎文区第一批“个性化教师”,她的研究专长是“经典诵读教学”,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加入到推广经典诵读的队伍中来,她号召语文教师们一起开展了主题为“如何引领小学生诵读经典作品”的校本研修活动。她的示范引领和教师们的模仿与创新,营造了良好的诵读氛围,学生成为经典诵读的最大受益者,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搞得扎实、有效,学校被评为“奎文区特色学校”。

五、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确定研修主题

潍坊市育华学校是一所居于城乡结合部的新建学校,面临着教师年龄老化、结构性缺编等多种发展问题,学校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提升了教师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7

10月17日, **市校本研修互助网基地校活动在**实验小学召开。**教育学院领导及各学科教研员、**市进修学校各学科教研员、**小学、**东小学的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主要针对我校本学期的“三段七步”教学模式进行研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实践和困惑,通过互助研讨的形式逐步落实解决,并对如何打造立体式结构课堂展开讨论。

上午第一节课,**小学**淇老师的执教了古诗《夜宿山寺》一课,第二节课,语文教研员师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课指导,*老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给予了好评,评价我校*老师的语文课含金量高,教师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班级学生训练有素,二年级的学生古诗词积累如此丰厚,这在大连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长此培养下去学生的能力定不容小觑。

第三节课,教研员们和老师们进行了有关课改方面的座谈,座谈气氛热烈而融洽。在座谈中,老师们纷纷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对自己在新课改下的取得的教学成果满怀欣喜,并决心要在课改大环境的影响下,扎扎实实搞教学,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讨论结束之后,**教育学院的领导和教研员对我校校本研修的工作进行了资料检查,并对我校扎实务实的校本研修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下午**教育学院*夏老师和**河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以及**东小学、**小学的部分教师与我校一至三年级班主任教师进行了互助网培训。我校作为基地校,由三年级组教师进行了《教会中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主预习的实践研究》的汇报。听了我校老师认真的汇报,*老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评价我们学校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扎实有效,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兄校弟校的老师纷纷对我校老师这种真研究重实践的工作态度点赞,感谢我校老师给他们带去教学灵感和经验。

   此次互助网研修活动,**教育学院的领导认为我校研修主题清晰、明确;研修过程有效、扎实,同时希望**小学的教师能通过更新理念和扎实的基本功,使校本研修向内涵发展。本次活动形式、内容丰富,研讨、互动热烈,在促进基地校互助网全体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8

一、指导思想

时代在飞速发展,课程改革潮起云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准和教学业务水平,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完善自我,提高素质,适应现代课堂,走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研修目标

1、集体培训和个人研修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铸就良好的师德师风。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

3、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掌握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提升驾驭课程的能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

三、研修任务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的研究

四、研修形式

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提升素质。以《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的研究

》为实验课题,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使教研回归教学,使新思想、新做法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

宗旨及目标:

围绕有利于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灵活选择合作内容和合作形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与训练。

1、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2、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敢说的勇气。

3、要养成耐心倾听别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观点的习惯。

4、要以诚相待,互助互利。

五、实施策略

可以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在解答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而苦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教学理论的发展表明,教学中没有一种教学方法与策略能够同时达到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应当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与之相应。同样,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与策略也应该与班级集中教学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各方面的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听的技能实施策略。

首先,教师要训练学生听人发言要专心,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其次,要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并考虑他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道理。最后,要听后能做出思考,也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做出判断,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2)说的技能实施策略。

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次序的发言,声音要轻,不影响其他小组学习。要训练学生说完整话,说话时要条理清楚,有逻辑性。此外,还要教育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要学会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措施。

(3)交往的技能实施策略。

在交往中,要训练训练学生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意见,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别人提出疑问时,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要尽可能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要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教师要加强交往中具体技能的训练。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在恰当的地方,如何打断别人的谈话,陈述自己的观点;自己说话时又如何让别人有插话的机会;有不同见解不能统一时,如何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4)以诚相待,互助互利

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学习中都渴望得到同伴的肯定。在小组中,每一组或者每一次不同的活动都会有相对弱势的学生,很多学生对他们排斥、冷漠,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弱势学生的存在,教育学生从学习体谅他们开始,让弱势学生从体谅中感受温暖,也让提供帮助的同伴从中感受“予人玫瑰手可留香”的快乐。

在小组合作技能培养的研究中我将会这样规定:当同伴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目标后,其他成员应该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或者说一句真诚的表扬,投来一个赞许的目光。我还将规定只有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完成任务才能够得到“最佳小组”的奖励。如果有小组成员主动、热心、耐心地帮助同伴实现目标,可以得到“乐于助人奖”。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9

【关键词】微课;教研;校本研修;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1-0057-04

当下,翻转课堂、慕课等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议题。微课作为翻转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成为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热衷的对象。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开发和应用的价值正逐渐被明确化。对于一种新的信息媒介,如何用好、用足、用得恰如其分,正是热潮之后的冷思考。相比于微课在教学中的如火如荼,笔者尝试在教师研修中将微课合理地引入,另辟蹊径,倒也别有洞天。

当微课遇见教研

那么如何物尽其用,使之有度呢?诚然,微课的引入,不只是一种技术的革新,而是它给教学带来的改变。移花接木,如果把微课用于教师的研修,以上问题不攻自破,而且可以继续发扬微课的优势,使教师一度陷入瓶颈的教研别开洞天。以专业素养提升为宗旨,化整为零,支持教师的碎片化学习;倡导个性,提升研修的实效;着眼课堂,解决教师燃眉之急;丰富方式,创新研修手段;共享资源,成就学习共同体;提升品质,加强素养的针对性提高。教研的创新最终落实到教学的翻新。现以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校本研修为例,浅谈微课视域下的教师专业研修。

1. 见微知著――整合资源,定位适度

微课对于教学和教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对于教学,教研中的微课更讲求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引领,主题明确、情境真实、结构开放、易于迁移,完全吻合快捷新颖的教研手段。微课之于教研,其目的不在于信息技术的翻新,而在于它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团队建设带来的全新改变。

入手于微,着眼于整。作为一种媒体,微课渗透至校本研修,实属教学行动研究,要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选题要契合教师的专业研修,围绕着课堂教学技能、技法展开。内容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化隐为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录制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方法,短时讲清讲透,教师、学生均可成为授课者。虽从小角度布局谋篇,但必是要点,不忘初衷,不失整体,目标明确,教师的专业提升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发展成长。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相对于纸质材料,微视频的观摩显得相对生动、方便。对于微课效度的开发,我们开设教研交流平台或自媒体平台,进行资源的聚集和展示。教研类的微课可分两大类,基于儿童课堂的微课研究,其范围较为宽泛,文化数学、游戏数学、生活数学、操作数学、经典数学等均可以纳入其下,以此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学生课前课后研学的素材。对于教师研修,专题进行教学剖析、教学反思、解疑释难、个性研究等均可形成校本资源库,方便教师查找和参阅,为不同时期、不同水平的教师提供了良好的范本。综上的素材源,不仅是材料的累积,更是校本研修的过程性体现。

微课视域下的校本教师研修,可以突破以学校为单位的界限,共建学习共同体,志同道合的同行均可介入其中,在微平台或自媒体上互通经验,传递信息,拓展时空,为研修的专业化和深入性带来了转机,也为校本教研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2. 识微见远――专业引领,挖掘深度

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微课对于教学而言并非仅解决一时之急,一题之解。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两节微课学习,习得方法,捕获思想。做中学,教师的微课研究正在于此。对内容进行取舍,替代繁复的讲解;变换教学方式,增补专业内容;减轻负担,重难点让学生自行补助;隐性知识,趣味化的演绎。

微示范。在微课开设的初期,教师团队要进行专业研修,针对优质微课进行专业引领。分析制作的要点,专业的解析,技术的应用,让教师明得其理,才能进行集体研发。以精题讲解为例,小学数学中有不少经典题例,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在微课中不仅要体现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渗透解题思想内涵,动静相宜,举一反三。如数学总复习中关于三角形认识的内容,可利用第三个点的运动,把三角形按边、按角进行分类。

微课内容:我们知道三个点可以连成一个三角形,如果移动其中一个点,你可以把它变成什么三角形?可以变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是钝角三角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点越往上,连成的就是锐角三角形,点越往下,或是往边上移,连成的就是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也有无数个,除了这些以外,以这条底边为直径的圆上的点都可以连成直角三角形。

刚才所说的三角形是按角来分的,如果按边分,在图上的点又是怎样移动的呢?如果点沿着中间那条垂线(高)移动的话,就是等腰三角形。如果将点移到三条边一样长时,就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看三角形的分类:如果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它的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如果按边分,可分成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相等)、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和不等边三角形。

学生能够通过这节微课明晓整理的基本思路,优化分类的策略。教师则通过类似的微课,明白选材的一般方法、制作的基本步骤、技巧的应用及过程的体现。通过这样的引领,以小见大,挖掘深度,体现水准。

微研究。微课创作着实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它给教师提供了自由、开放的探索空间,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作热情。教学中,老师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如何释疑破难成为教师感兴趣的话题。文案形式的疑难解决不够生动形象,一时难以识记。而制作成微课则全然不同,既方便掌握又便于学习。如关于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通过自身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把教学过程制作成微课,进行交流。

第一幕:拿出一根绳子,用它围成各种封闭图形。

让学生发现用的是同一根绳子,说明长度一定,即周长相等,但围成的图形有大有小,说明面积不同。得出结论: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同。

第二幕:一个图形周长是24cm,请你把它画一画,再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如图,可以发现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同,但围成的面积大小却不同。进一步可以发现,当围成的图形是正方形时,面积最大。从左列的长方形中看出,长与宽越相差大,面积越小,而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第三幕:用16个1cm2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算出它们的周长。拼成的正方形周长最小。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发现:小正方形接触(接拼)的部分越多,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通过上述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定论: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与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面积一定时,围成的正方形周长最短。

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全程微缩化,节省时间,增强了效率。这样的疑难热点,可在每个年级的老师间进行征集和微课制作,进行观点分享,互通有无,为教研的深入和针对性提供了范例。

微系列。微课制作的流行,其中一方面得益于它的简单易操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随意性。如何以统整的眼光来对待微课制作,使微课制作成序列、成体系,也是微课介入校本研修的内容之一。有了这样的研究目标,我们的微课就不只是迎合教学比武,而是更广泛意义下的教学研究,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服务。教研团队从高处着眼,整体规划,注重选题的专题化和系列化,让微课的研究有可持续性,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确保内容的新颖和启发性,使其观看性强、应用性更强。

随着教研的深入,借助于课题的研究进行微课的系列课程开发,如HPM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可以制作系列微课,基于儿童视角解读人类发展史中的数学知识体系,演绎数学的历史和文化。把日常的知识和文化性的内容通过录制积累、存储起来,形成资源,作为校本材料,以供学习。微课完全可以弥补数学文化渗透零碎化、随意性的缺憾。数学文化史的积极意义,让学生更懂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而教师通过此系列内容的制作,其中材料的找寻、设计、开发、联结等工作,不仅是数学材料的累积,对于数学文化的体悟会更为深刻,可谓是相得益彰。

3. 析微察异――同伴互助,提升效度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对于微课的研究,也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参与的热情和激情,在平等中开展对话,在自由的思想下开始创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研制一节微课,从选题到脚本撰写、录制等,需要个人创意和团队的力量。教师们在谈论时,年长的教师通常由此感叹“录制微课该是年轻人的事”。其实不然,处于各个年龄层的老师均可发挥各自的长处。微课要求在短时内运用最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把内容讲清楚、讲透,需要教师对于教材有着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团体各有所长,专业教师从教学角度进行把握,提高针对性和示范性,或从学生角度进行把控,提高趣味性和可学性;技术人员则从技术层面确保质量,保持画面清晰,简便易操作。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相互学习,创新录制方式,发挥教研组团队的合力。

个性展示亮观点。课堂教学中,我们讲求同课异构,微课的教研,我们不妨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同一主题下的课例研究,在教研活动中同时呈现,扬长补短。教研活动时,就同一论点,呈报不同的微课,进行比较研究,深化认识,最终形成较为成功的微课案例。微课的教研,也是过程性的一种经历。教研组成员组成学习共同体,互联网的介入,自媒体的便捷易行,使个性化的内容被更多同行所见,使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更为多元有效。

层次更高些的研究,则可以通过名师工作室,让教学骨干教师们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观点阐述。每一学期围绕着某一主题,一课一研究,一事一论点,从教材对比、教学方法商讨、数学观点阐述、难题解答、数学思想、文化史实等等,不拘形式,观点鲜明,认证充分,把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用个性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我的题目我做主。很多时候,课堂上的创意来自于学生,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令人称赞。有时不妨让这样的活动由学生自主参与。比如,就某种解题方法、学生的数学小发现、小实验等,如果录制成微课的形式,倒也别有趣味。有时教师的絮絮叨叨总也不能有效帮助一部分学生提高解题的精确度和完整性。让一些完成较好的同学,榜样示范,将某道题解答过程拍成视频,制成微课,便于其他学生自主学习,细致观察,最终掌握这类题的清晰解答步骤和思考方法。教学相长,将此类微课在教师教研中加以展示,教师间相互交流,分享教学思想,启发各自的教学,互助提升。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微课这种媒介在教师研修中使专业化的释疑得以显现,把个性化的思考进行展示,把隐性的内容显示出来,通过这样一种传播快捷并密植的方式加以呈现,增强研修趣味,拓展研修角度,提升研修效度。

4. 防微杜渐――自我反思,体现程度

微课的制作、开发和利用,对于个人而言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天下事,必做于细”,微课的盛行不能变成跟风,流行一阵便过去了。认得其好,便要全力以赴,深挖其中的优势,不能人云亦云。在制作后期,还需反复斟酌和修改,在不断反思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改进,不断提升制作品质。研精阐微,全面展示演变轨迹,探寻教学规律,让教学研究走向精细化。

精益求精。在日常教学中,一位教师很少有机会录下自己的课进行观摩研究,微课的简易性恰好弥补这些不足,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听课者,教学语言精炼与否、教学流程清晰与否,均可通过事先录制进行有效调整。教师还可以借鉴网络上优秀的微课制作手法,博采众长,在自我修正和改善中迅速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精打细算。录制微课的内容并非随心所欲,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教师要选择最适合讲解、最能帮助学生通过这样的媒介引入理解的内容进行。或重点,或难点,或疑点,或需要反复强化,或利于针对性学习,择其一点设计教学,无形中对教师提高了要求,加深对于教材知识的整体理解,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

精研细究。在短时间内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学节奏,快慢适当。要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应用,适得其中。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教师知识讲解与总结的能力。对于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类隐性的知识,做到讲透、讲深,无疑提高了教师研究力,每一节微课都是自我成长的记录。

精耕细作。做微课,需要了解并掌握许多相关的软件,比如PPT、录屏、截屏、降噪等,更快促进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不要故步自封,要敢于尝鲜,跟上并赶超时代的步伐。在不断的尝试中拓展教学的视野,让教学因此变得丰富。微课,最终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体现制作的水平和提高程度,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长。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研修势在必行。传统的教研有其优势所在,也应扬长避短,而微课的介入则改变部分烦琐冗繁的教研手法,突破一成不变的教研模式,以新媒体改革旧方式,合理定位,不可越位,造微入妙,见微知著,提升教研的品质。但无论手段如何,探究教研的实际、实效,实质,以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核心,始终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斯苗儿.基于教学设计,把微课融进日常课堂[G].小学数学教与学,2015(6).

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10

关键词:设备维护维修;研发;建设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equipment maintenance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Zheng Qi

Fuzhou university zhicheng college, Fuzhou, 350001, 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equipment maintenance repair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s construction of, to create a platform for practice, rich second class of students, to train a new generation of practice opened up a new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takes Fuzhou university zhicheng college of university equipment maintenance repair and R & D center construction as the example, discussed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new approach and method.

Key words: equipment maintenance repai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高校工科教学与工业生产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中南大学材料学院的一位教授说过,学生的实习问题是眼下工程教育界最头疼的问题。就连一些老牌国有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的问题上,也不是很积极。原因在于:一方面,参加实习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影响生产进度,而企业又不愿意花时间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行业竞争和就业竞争比较激烈,技术参数保密,最终使得学生在参加生产实习时只能走马观花,达不到实习的真正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业务能力,我校至诚学院成立了大学生设备维护维修与研发中心,不但让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积累了设备维护维修与研发经验,还使其在今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与环境。另外,还可促进学生在第一课堂上的学习,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一部分学生因不熟悉课本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或者因所学知识很抽象而缺乏学习兴趣,在参与中心的学习和产品研发后,了解了基础知识的应用,提高了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成立大学生设备维护维修与研发中心,还能减轻学校在设备维护维修、更新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可根据实际应用改进教学设备,还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围绕大学生设备维护维修与研发中心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探讨如何利用校园内的已有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实习基地。

1 大学生设备维护维修与研发中心架构

大学生设备维护维修与研发中心是由学生自行管理、教师辅助指导性质的部门,学生是研发中心的主体,大二、大三的学生起主导作用,他们有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操作比较熟练,同时又可以在简单问题上协助解答。指导教师以学校负责设备维护的教师为主,专业课教师为辅,既不占用专业教师太多的时间,又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学业上的不足,然后对教学计划进行更改。

由于中心的主要业务是电子设备的维护与使用,所以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比较多,其中以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为主,现任中心负责人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下设手机组、计算机组、多媒体组、家电组,各组组长都是大三学生,组员为大一、大二学生,团队呈阶梯状。

2 中心的业务范围

2.1 学校的教学设备

学校有多媒体教室100多间,计算机房近30间,计算机数量巨大,其中大部分不在保修期内,中心定期对计算机、投影机等设备进行灰尘清理等维护工作,故障机器由教室管理员报修,中心安排处于课余时间的学生前来维修。此外,针对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教室设备的不足之处,中心人员设计并试验后得到可行性方案,对设备进行改造。其中学院东教学楼和机械北楼教室的扩音系统经中心学生改造,拾音范围、播放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2.2 学校其他配套设施

逸夫馆、科报厅、音乐厅的音响、灯光设备,以及各系多功能厅里的电子器材、校园一卡通、校园监控安防系统等。

2.3 教师与学生的电子产品

主要是台式机、笔记本、电风扇、MP4、手机等。

2.4 学校周边社区居民的电子产品

一般是家用电器、台式机、笔记本、音响等。

3 中心的发展历程

3.1 初级阶段

大学生设备维护维修与研发中心于2010年3月筹备建设,2010年5月14日揭牌。2010~2011年,中心主要业务为学校教学设备的维护与维修,中心有操作室一间,面积90平方米,仓库面积90平方米,中心有成员35人,其中核心技术人员10人。“万事开头难”是中心建设初期的真实写照,其他院校没有类似的中心运营经验可以借鉴,中心一边建设一边摸索,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中心工作的困难主要是中心成员的招募和培养,在招募学生这个环节,必须重视其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不宜太差,否则会因中心工作占用过多学习时间而进一步影响学习。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挖掘对电子设备感兴趣,尤其是个别电子设备“发烧友”的学生,他们平时在宿舍里研究电器设备,受空间和仪器设备条件的制约,不易出成果,还影响其他学生;在中心建设时,及时把他们招募进来,由中心提供一个平台,并安排研究方向相近的学生一起开发新产品。

对招募进来的学生进行集中培训,也有一定的困难。首先,他们的专业、专长、研究方向不同,在培养时要花很大精力。其次,他们来自不同的学院,各学院安排的作息时间不同,所以集中培训难度较大,只能把大部分课程培训放在晚上。不少成员因时间原因没能参加培训,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自己一路摸索走来,在某些方面的技术比较薄弱。为此,中心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安排不同的教师进行指导,也采用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水平高的学生带水平低的学生的方法。经过努力,中心每名核心成员基本都接受了系统性的培训。

在中心成立之初,中心的工作对象是学校的教学设备,包括:学期初对多媒体教室设备进行清理、检查、维修,对计算机机房设备进行清理、检查、维修,对实验室设备进行维修;协助电气工程实践教研室教师进行实验设备改进;设计、安装院行政楼第一会议室和科报厅的音响系统;维修校园监控安防系统。

3.2 现阶段

2011年9月至今,操作室扩展到4间,分别为维修接待室、初级维修室、高级维修室、设备研发室,仓库2间,中心成员55人,其中核心技术人员15人,这一年里,中心的业务范围扩展到教师、学生、周边社区居民。目前开展的业务主要是:校内义务维修、社区义务维修,在校内开展义务维修时间长达50天,维修案例约300个,其中计算机维修案例约占50%,手机维修案例约占30%,成功维修率95%;为学校东教学楼和机械北楼安装学生自制的界面话筒,提高拾音效果;整合并维修逸夫馆的音响系统。

中心现阶段仍面临着一些问题:高年级学生即将毕业,一些重要职务、研发课题,原先都是由他们承担,现在都要交给低年级学生,存在一个工作衔接的问题。

在技术衔接方面,解决办法是建立维修记录数据库,详细记录维修、研发的过程和实验数据,通过不断地验证和修改,形成可供参考的资料。统计各种设备的故障率,包括各零配件的故障率和故障因素,提高故障诊断效率,可根据数据改进设备,使得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选材更加合理。

4 中心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自成立以来,中心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使中心的建设朝制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中心争取在2012年9月完成管理模式升级,新管理模式参照公司的运营方式。

(1)在中心建立内部人员访问的数据中心和外部人员访问的网络中心。数据中心主要用于存储维护维修与研发方面的资料以及维修详细记录,方便学员进行查阅。招收网络工程及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对网站和数据中心进行管理和维护。网络中心则主要建设对外的中心网站,方便外部人员了解中心以及查询一些维修记录、咨询维修问题、交流维修心得、预订产品、购买产品等。

(2)单个设备的维护维修尽量由单个人员进行,便于维修记录查询及奖励,并在维修室内设置专人使用的维修柜,用于存放正在维修中的设备。

(3)为提高维护维修效率及质量,进行人员岗位分配与职务分工,并实行奖罚制度,给予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4)加强各中心的合作。例如,可以适当与创业中心进行合作,将研发制作的产品通过他们进行销售,同时让他们帮助研发中心做宣传。

(5)除提高设备维护维修能力,还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大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未来将在研发室配备小型机床、磨床、砖台等,为大学生的创新制作创造新环境。同时可以吸纳机械类专业学生,以加强专业知识的交流与学习。

(6)在接待方面,中心人员同样要做到彬彬有礼、竭诚相待。接待室设定1~2名接待人员,并对收到的需要维护维修的设备进行网络登记,记好联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并将设备贴上标签以防误领。

5 结束语

大学生设备维护维修与研发中心不仅服务于电子类专业的学生,还为机械、计算机、网络工程等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更为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在设备维护维修与研发中心发展壮大后,它的效用还不止于此,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学生研发的产品可以走出校园、闯入社会,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陈小嫣.开放实验室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