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十篇

时间:2023-04-10 02:51:54

河北

河北篇1

关键词:能源消费 灰色系统理论 预测

2005―2009年间,河北省能源消费年均增幅接近7%。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河北省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河北省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对未来河北省能源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预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能源消费需求的预测方法

能源消费需求预测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和历史,归纳影响能源消费的各种因素,对未来能源需求的发展趋势做出估计和评价。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机构提出了许多能源需求预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回归法、技术分析法、部门分析法、弹性系数法等。1982年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灰色系统的概念,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预测模型,能更准确地进行社会经济系统的能源消费预测。

二、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能源消费需求预测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任何随机过程都是在一定幅值范围、一定时区内变化的灰色量,随机过程即为灰色过程。在处理技术上,灰色过程是通过原始数据的整理来求得随机型弱化,规律化强化新数列,此数列的数据称为生成数。尽管客观系统表象复杂,数据离乱,但它总是有整体功能的,总是有序的,它必然潜藏着某种内在规律,也就有可能对变化过程作较长时间的描述,因此有可能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的能源预测模型具有所需样本少,所需参数少,预测结果可信度高,适合短期预测等特点,正适合本文根据2005―2009年5年的数据预测“十二五”期间的能源消费情况。

三、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河北省能源消费需求分析预测

根据灰色理论,文章以2005―2009年间能源消费数据这组综合灰色量为基础,对原始序列做一次累加生成,使生成序列成一定规律性,然后建立以解现行微分方程模型,求得拟和曲线对“十二五”期间各种能源消费的数据进行预测。

(一)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的分析

河北省一次能源消费构成单一,主要为煤炭、石油(见表1)。统计期间河北省煤炭能源的累计消费量达116325万吨标准煤,煤炭消费占全省能源消费的平均比率为92.12%。石油消费占据第二位,占全省能源消费的6.97%。天然气、电力仅占0.822%,0.092%。可见河北省的能源结构一直以污染较为严重的煤炭为主,清洁能源的比重过低。文章对统计期间河北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四种主要能源消费状况进行分析并完成远景预测。

(二)利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

1、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需求预测

根据表1可知,2005―2009年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近7%。对河北省煤炭消费量进行1-GAO累加、计算得出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河北省2010―2015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呈逐年递增势态,但是其增长速度比2005―2009年下降1.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5.5%。

2、河北省煤炭需求预测

表1显示,河北省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据主要地位,而且除2008年外均呈上升趋势,因此,未来河北省用煤量的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根据灰色模型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依然呈逐年递增事态,而且年均增幅达7.27%,增长速度高于同期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其作为河北省主要能源的状况不会改变。(见表2)

3、河北省原油需求预测

表1显示,河北省原油消费呈稳定上升趋势。根据灰色模型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河北省能源消费中石油消费量依然呈逐年递增势态。根据预测,2015年河北省石油消费量将达到3154.37万吨,为2009年消费量的2.29倍,年均增长13%,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预测结果中同期能源消费总量以及煤炭消费量的增长速度。(见表2)

4、河北省天然气需求预测

2005―2009年河北省天然气消费量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北省天然气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不足1%,但增长速度较快,年均增长26.7%。根据灰色模型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消费量依然呈快速递增事态。2015年河北省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200.84亿立方米,为2009年消费量的8.7倍,其“十二五”期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58.7%,远远超过预测结果中同期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石油消费量的增长速度。(见表2)

5、河北省电力需求预测

根据表1中2005―2009年河北省电力消费量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北省电力消费量在河北省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灰色模型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量依然呈逐年递增事态。根据预测,2015年河北省电力消费量将达到4923.23亿千瓦小时,为2009年消费量的2.1倍,其年均增长速度为11%,高于煤炭预测消费的增速,远远落后于预测结果中同期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其在河北省能源消费中占据较小份额的状况不会改变。(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根据灰色模型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能源消费量依然呈逐年递增事态。河北省“十二五”主要能源的构成状况不会出现明显改变,依然是以煤炭、石油为主,天然气、电力所占比例较少,但从灰色模型的预测结果中可以看,天然气、石油消费需求增长较快,煤炭及电力消费需求增长较慢特别是污染较重的煤炭增幅最低。

参考文献:

①刘旖芸. 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C]. 复旦大学,2009(5)

②2005―2009年河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0年

③中国能源年鉴201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④陈亚妮. 北京市能源消费的结构与动态分析研究[C].北京化工大学,2008(5)

⑤刘卫星. 可持续发展的上海能源战略研究[C].上海大学,2008(2)

⑥费捷毅. 上海能源消费预测及建议[J].经济论坛,2010(5)

河北篇2

【关键词】梆子戏;原创精神;文化缺失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29-01

一、河北梆子戏独特的原创精神

(一)河北梆子戏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戏曲的发展

河北梆子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梆子戏的代表时装戏,这是河北梆子戏体现原创精神的代表作品,在我国现代戏曲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推动了我国现代戏曲的发展,也充分地展现了河北地区独特的人文艺术风貌。

此外,由于河北梆子戏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在继承传统戏曲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倡导戏曲的独立与自由,与我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要求相互呼应,能较好地反映出社会的具体人文特点,是艺术反映生活的表现。最后,河北梆子戏还出现了许多艺术形式的创新,进一步体现了其独特的原创精神。

(二)演员的艺术表演推动了原创精神的发展

随着梆子戏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演方式,即由河北梆子戏著名的演员田际云通过多年的表演经验与登台经验所创造的河北梆子和京剧“两下锅”这种新型的表演方式。清光绪十七年,著名河北梆子演员、戏曲活动家田际云在其所主持的玉成班中,首开梆子、皮簧同班“两下锅”合演的先例。这种新型的表演方式很受观众欢迎,当时的许多戏剧班社都纷纷学习与效仿。一时间,不论是在京城,还是在其他的地区,这种“两下锅”的表演方式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通过这种新的表演方式,河北梆子戏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与此同时,结合梆子戏的原创精神,“两下锅”还进一步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实现了艺术的升华。

(三)演员的变更推动了原创精神的发展

在河北梆子戏中,随着戏曲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女伶,为梆子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女性演员在梆子戏中的出现,不仅使得观众眼前一亮,更使得戏曲的整体更为和谐与合理,为传统梆子戏的刚性结构注入了柔性的力量,使得梆子戏的表达方式更为多元化,展现了女性的魅力。

然而,女伶的出现也带来了另一方面的不合理,由于在进行表演时,过于强调女伶的作用,过度地追求商业利益,忽视了梆子戏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元素,导致梆子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结构的失调,导致演出的内容与节目逐渐减少,影响了梆子戏的进一步发展。

二、河北梆子戏的文化缺失

(一)戏曲文本创作的文化缺失

在进行戏曲的文本创作时,河北梆子戏缺乏原创精神,导致了其文化的缺失。

这主要是由河北梆子戏的特点所决定的,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绝大部分的传统梆子戏都来自于民间,直接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其语言较为直白,缺乏艺术性。此外,河北梆子戏由陕西梆子戏发展而来,其特点在于表演者的发声较为直接,缺乏对声音的把握与音调的变化,造成了表演过程中缺乏细腻的艺术展现。此外,代表河北梆子戏的时装戏,在近些年来逐渐衰落,也是由于在进行戏曲推广的过程中,过度重视戏曲的商业价值和商业利益,忽视了其原有的文化底蕴,只能迎合部分观众的需求,最终导致了时装戏也逐渐被抛弃。这些原因导致了河北梆子戏文化的缺失,其戏剧表演的自觉性相对缺乏,在进行戏剧剧本的创作时,要么直接源于生活,要么直接吸收外来艺术,艺术审美内涵较少,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二)河北梆子戏不能很好地体现其地域特点

从河北梆子戏的发展可以知道,其绝大部分的戏曲曲目都来源于传统的陕西梆子戏,戏曲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情感等都继承了传统梆子戏的特点与精神。然而,河北梆子戏与陕西梆子戏由于地域性的区别,仍然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河北梆子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情感表达也应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与陕西梆子戏应当具有较大的区别。戏曲进行艺术表达时,需要结合其生存的地域性特征,将其独特的地域精神融入到戏曲的表达中,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生存与生长的土壤,体现自己的特点。

然而,从河北梆子戏当前的状况可以看到,其缺乏相应的独立表达与独立展现方式。在接受陕西梆子戏的时候,河北梆子戏几乎是全盘接受,并通过外部的艺术实现其内部艺术的融合与完善,并没有立足于当地的人情风貌,而是被动地进行艺术的接受。这样只会导致河北梆子戏对外来戏剧的机械性学习与复制,不仅不能体现外来戏剧的特点,反而会丧失自身原本所有的地域特点与地域精神,造成当地文化的流失,最终导致河北梆子戏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上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参考文献:

河北篇3

论文关键词:河北民间武术  历史文化特征  成因

论文摘要: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河北民间武术具有多元性、兼容性、辐射性文化特征,并对形成该文化特征之成因从地理环境、社会民俗民风、政治军事诸方面进行了阐释。研究结果不仅为深入发掘民间武术这一文化遗产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对武术学科理论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渊源流长的中华武术同样也体现出不平衡性,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和民族特点。河北省作为中华武术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曾有 50余个拳理明晰的拳种发源于此,这种别具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的河北民间武术 ,是中华武术文化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地方武术文化进行研究,从地区武术文化的特殊性中寻找 中华武术文化的同一l生,对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 了解武术文化遗产、创新与发展中华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对民间武术的界定 

概念的界定,是进行任何科学研究的起点 ,决定着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正如先哲所云:“学问者乃天下之公器。”武术术语概念同样如此,它是武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先生认为:“民间武术是相对于军旅武术(亦称官方武术)而言的,在中国武术史学中,一般将古代军旅中传习的武术,称之为军旅武术 ,而将流传于军旅之外的武术,统称为民间武术。”从两者区别来看,军旅武术是“开大阵、对大敌”的格杀技术,强调 “列队而前”、“一齐拥进”的配合格斗 ,目的是杀敌人。民间武术是“场 中较艺,擒捕小贼”的对搏术,讲究“人 自为战”,充分发挥人的技能和体能,目的是打败对手、擒住对手,在演进历程中广泛吸取古代医学、导引养生术,朝着内容庞杂、功用繁多的方向发展。本研究将民间武术界定为:在人类生存本能的基础上产生的,长期流传于民间,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攻防动作作为基本素材,以提高个体攻防技击为主体价值 ,注重德艺双修、体用兼备的民族传统运动形式。

2 河北民间传统武术文化特征 

2.1 多元性 

2.1.1 拳种构成的多样化 

河北省作为燕赵古 国,与其他地区相 比,历史文化积淀异常丰厚。早在小长梁人(遗址在河北阳原,距今约 170万年前)时期,萌芽状态下的武术已作为生产劳动技能寓于生产劳动过程中,而在与大 自然的抗争中,逐渐摸索出一些简单、实用的攻防格斗技巧,并把它应用于社会实践与传说中的武事活动 ,如神农 氏伐斧、燧之战,蚩、黄涿鹿之战和炎、黄阪泉之战等,皆爆发于河北境内  。发展到宋代,民间武术结社在河北尤为普遍,苏轼出任定州时就曾写过定州民间武术结社盛况的专折奏于朝廷。 

时至今日,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 ,河北风格特点不同的武术拳种有:形意 、太极、八极、八卦、无极、八闪翻、绵张翻、鹰爪翻、翻子(长、短)、六合 、通背、燕青 (迷踪)、二郎、功力、明堂等五十多种 ,故河北有“武术之乡”的美誉。 

2.1.2 拳理拳法的复杂化 

就单一拳种本身而言,一个成熟的拳种应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及训练体系相对完整的技击性运动,即它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套路、器械,还需要有一定的拳理,在风格、劲力、练功方法等诸方面别具一格。另外,任何拳种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仅某一拳种某一套路而言 ,其发展动因涉及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方面。 

2.1.3 人力资源的多元化

由古至今,河北曾涌现出大批的武术英豪 ,如,东汉时期赵云,系今河北正定人;东晋时期祖狄,是今河北涞水人,刘琨是今河北无极县人,此二人相交,“闻鸡起舞”,磨励斗志,被晋元帝封为奋威将军,北伐戎狄。涿州人赵匡胤,出身于四世的将门之家,盘龙棍扫平乱世,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另外,还涌现出“神拳”李洛能(河北深县人)、“杨无敌”杨露禅(河北永年人)、八卦掌传人董海jii(河北文安县人)等武术名家。据当地旧县志记载,河北人以武步人仕途者甚众,如,河北文安县,共取武进士 25人,武举人 128人。 

此后,河北民间武术家更是层出不穷 、驰名海内外,他们宛如熠熠闪烁的群星镶嵌在河北武术发展的史册中,为中华武术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如,1903年沧州武术家“神力千斤王王子平击败在沪摆擂的美国人沙利文 、英国人乔治、法国人彼得,名画家齐白石欣然书写“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蛟”贺联,赠予王子平。此外,沧州武术和邯郸永年太极拳于 20o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上充分说明河北民间武术 的人力资源,无论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上,还是从所代表的拳种门派上,均体现出一一定的多元化特征。

2.2 兼容性 

燕赵故地的河北人民历来尚武,并传承不衰。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载:黄帝通过教武“振兵”、“习用干戈”,可见那时古代称之谓“大战之术”的武术,就在河北萌芽了。假如从西周倡导农民“一时讲武”起已达三千余年。在上千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河北民间武术不断汲取营养进行 自我更新,其在更新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兼容性特征。 

2.2.1 横向切合兼容 

武绍祖先生在《中国武术史》开篇序言 中提到:“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宝、国粹 ,与文、史、哲 、理、医诸学科有着相互渗透的关系”,“同中医、气功等都是人体科学的一个不同侧面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现象。”河北民间武术亦然,其拳种理论渗透着文、史、哲、理 、医等文化精髓,如,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人董海川传习的八卦掌 ,融周易之理,取象八卦;一代武学大家孙禄堂先生则将拳术的本质上升为拳与道合,并根据易经和丹经先后创立了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和以内丹修为为表征的拳学进阶理论;武术家郑怀贤先生,不仅在武术方面造诣较高,而且其骨伤治疗方面也达到较高水平,曾担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院长,著有《伤科治疗》、《正骨学》、《伤科按摩术》等教材,并曾给周恩来 、贺龙等国家领导人治过病。

2.2.2 纵向交流融合 

河北武术与全国各拳派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改革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局面。1985年河北省民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汇编的《河北省武术拳械录》中,收集整理出近 70余拳械。在这些拳械中,除八卦掌、苗刀、八极拳、燕青拳、戳脚 、明堂拳等多项拳种来 自于河北省外,还有部分拳种系于省内或其他省份的拳种交流融合而来,如杨式太极拳,则是由陈式太极拳交流变换而来,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先后衍生出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形意拳则由山西心意拳发展演变而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广为流传的大成拳;其他的还有 阴阳八盘掌 、六合 、太祖等等。它们在交流传承过程中,受河北地理、人文等环境影响,均能够历久弥新,各成体系,从而形成了多种流派并立的局面,究其奥秘 ,与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的博大开放、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不无关系。 

2.3 辐射性 

河北民间武术在兼容并收的基础上不断汲取营养,同时,又将 自己成熟的拳理拳法不断地向四周扩散,对周边乃至海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朝野佥载》中载:“北齐稠禅师,邺人也(河北临漳一带)……,横塌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绕武劲……”少林言武勇者自北齐稠禅师开始,河北人稠禅师,开了少林武术之先声。民国时期,在孙中山“尚武精神”的倡导下,习武开禁,河北的拳技之风蓬勃一时,其中,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操学校”(后改为“精武体育会”),是 由河北沧州武术技击大师霍元 甲创建的,“上海精武体育会”不仅在全国许多省市设有分会,而且还派人到东南亚一带表演、传艺,使得河北的迷宗拳得以迅速传播。1928年成立的“中央(南京)国术馆”,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员,如武术名家张文广、温敬铭、傅淑云、刘玉华等。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都是河北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的门长,由河北雄县的高振东担任;“少林门”的门长,由河北沧州的王子平担任。在馆内任教的河北武师还有佟忠义、郭长生等 2余人,传授包括了河北的形意、八卦、太极、八极、弹腿、燕青 、通臂 、六合等拳种。 

在该时期,河北人还参与创建其他省市武术馆,进行武术传播 ,如,1906年筹建的天津“中华武术会”,河北人李存义任副馆长,燕青门的姜容樵任拳师;河北沧州人刘振山等创建四川“万县国术馆”;在“湖南 国术馆”任教的有河北定兴拳师朱国祯;在山东“黄县国术研究会”任教的系河北沧州李书文。总之,应邀在外地授艺的河北民间拳师其人次累计以说数以下计,而来河北学艺的国内外友人更是举不胜举。以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河北民间武术向全国辐射的步伐。 

此外,面向海外同样不乏有河北民间武术的传播纪实,如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河北武术选手温敬铭(蠡县人)、郑怀贤(安新人)等参加的中国国术表演队向各国观众和运动员三万余人 ,表演 了中国武术精彩拳种和器械,郑怀贤表演的飞叉 ,获汉堡市市长杯一只;1960年河北人王予平 与其女王菊蓉随周恩来总理所率国家代表团访问缅甸:1987年 10月 3日至7日,美籍华裔徐纪访问盂村回族自治县,考察八极拳法 ……如上所述,河北民间武术在全国武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北民间武术前辈为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 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3.1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l ”地理环境的差异 ,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促进了人类文化发展。从空间维度上讲,人们生活在不同地域,创造着不同的文化模式。在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正如博阿兹所言:“人类的文化生活在许多重要层面上均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较大,地域文化绚丽多彩。河北民间武术文化便是在独特历史地理文化的 自然塑造 中逐渐形成的。据《禹贡》载,“燕赵”在l占时属冀州之地。《读史方舆纪要》中亦称燕京“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襟带于南 ,居庸锁钥于北。幽燕形胜 ,实甲天下。”燕赵大地北控长城,南界黄河,西倚太行 ,东临渤海,地形地貌千姿百态,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就沧州而言,其环境与武术的关系尤为明显。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一些受朝廷缉拿之叛将,寻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他们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传艺维生。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河问、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 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镖不喊沧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从上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多姿多彩的燕赵文化,同时也为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和充足的营养。正如金恩忠先生在其《国术名人录》序言开篇所言:“吾中华民族 ,故称强悍,任侠尚义之人,慷慨悲歌之士,盖得山川大泽雄厚之气,故其人性情亢爽,体力健壮,天府神州,地理之关系使然也。”再次说明了中华 民族之所以形成任侠尚义之风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2 社会民俗民风的影响 

燕赵故地的河北人民历来 尚武 ,从西周倡导农民“一时讲武”起已达三千余年,如从黄帝在涿州“振兵”教武、“习用干戈”时算起则已四千余年了。《汉书·龚遂传》说,渤海郡 (沧州一带)太守龚遂见人民尚武成风,担心农民遇机造反,就布告全郡“卖刀买犊,卖剑买牛”,弃武从农。《隋书·地理志》称这里“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书者往往而是。”的确,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自古豪杰英雄辈出。有“千场纵赙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游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刺客;有“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涿郡猛将张飞;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共产主义斗士李大钊;有英勇抗击 日寇,血染沙场的狼牙山五壮士。 

当今 ,燕赵英姿更加焕发 ,全省城乡练武群众约有几十万人。如沧州地区仅在校学生习武的已逾十万人;深县组织了 6个武术辅导站 36个训练点,带动了 196村恢复了练武活动,并建立了自己县的“武术节”,举办武术学习班 ,献技、献艺 、献资料,积极挖掘整理武术套路、史料、名人轶事、口传秘诀等等。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所言:“从未有人 以原始的眼光看过这个世界。他看到的这个世界正是由一套明确的风俗 、制度和思维方式改造过的世界。” 

纵上所述,社会的动荡、频繁的战事,强化了河北人民形成的尚武尚勇的社会风俗,这种风俗的延续不衰,促进了河北民间武术的形成和发展。直到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仍然保持着这种优良习武传统,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尚武习俗所赋予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不同罢了。 

3.3 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3.3.1 政治与武治息息相关 

近代以前,中国所面临的军事威胁主要来 自北方,尤以河北为急。自隋唐以后,中国国防形势有所变化,东北一带各少数民族陆续崛起,河北方面国防压力增大。唐以后南下中原的少数民族大都 自河北而人。河北北部山脉为抵御塞外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屏障,中原政权出于保障安全 的需要,对河北的经营尤为重视。如,明朝以举 国之力、大兴土木修建的长城,在河北境内途经距离最长、修筑最坚固、建筑风格极具代表性。清代,承德成了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保定则是直隶总督署的所在地。这样,政治重心集于河北,是一种能把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与经济上的供给相对完好地兼顾起来的格局。

而国家政治与武术的关系前人多有论述,如梁启超在《新民说 ·论尚武》中引用卑斯麦之言提到:“天下所可恃者非公法,黑铁而已!赤血而已!宁独公法之无足恃,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 ,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众 民,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孙中山在其《精武本纪 ·序》亦论及:“吾人初不以黩武善战策我同胞,然处竞争剧烈之时代 ,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张之江先生在《中央国术馆成立大会宣言》中日:“国家所以衰弱,完全因为我们把与国同生死的武化忽略了。”金恩忠先生同样提到:“要其能驰骋大陆,虎视一世,屹立地球 ,无不恃其国民之实力,与尚武之精神而已。以上论述明确提 出了要使 国家强盛,其 民必须要具备尚武精神 ,深刻阐明了国家政治与武术的关系。 

3.3.2 军事战事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提供了大环境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开创 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汉代,河北被正式命为“幽”、“冀”等州。三国时期,河北成了各诸侯王国逐鹿中原、争夺地盘的主要战场。宋代 ,河北成为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辽金两国交兵的战场。河北境内战事的频频发生,无疑对作战方式、兵器使用、士卒身体素质、器械之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提供了大环境。 

3.3.3 农民起义频发 ,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提供了温床 

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的掠夺变本加厉,农民破产更加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从而激起农民群众激烈的反抗。如,公元 184年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河北巨鹿人张角领导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张角领导下,“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百十万大军像暴风骤雨 ,对腐朽的东汉王朝展开了最猛烈的冲击。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是隋朝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中的一支主要的队伍。刘六、刘七兄弟在顺天府霸州文安县率领的农民起义,是明朝建国后 15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斗争层迭不止 ,其中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颜习斋和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即是最好的事例。近代和现代,燕赵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抒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武术在农民战争中广泛应用,为河北民间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4 结束语 

民间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国上下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好形势下,在全世界积极开展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推动下,对民间武术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无疑是加快开发中华武术文化资源的必然要求,对于中华武术文化全面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万春.河北武术[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 

[2]郑勤 ,等.神奇的武术[m].桂林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1994. 

[4][美]e·哈奇.人与文化的理论[m].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河北篇4

关键词:河北地秧歌;民俗文化河北地秧歌是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最早在元代产生,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百姓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来抒感,磨炼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河北地秧歌的雏形。它历经世世代代不断地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地面摊到舞台,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民间秧歌艺术种类。每当年节或喜庆日子,河北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研究河北地秧歌的民俗文化习性与特征,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河北地秧歌,弘扬河北民间秧歌文化精神,突出河北地域特色,发展河北民间民俗文化,以此带动河北民间文化的建设,为当今经济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河北地秧歌的民俗文化历史发展背景

流行于河北唐山地区昌黎、乐亭县、秦皇岛市、滦县一带的民间舞蹈,又称“昌黎地秧歌”“河北地秧歌”“冀东地秧歌”等,是河北民间舞蹈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与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一起被合称为中国北方四大秧歌。

在昌黎民间艺术还有三歌,分别为“地秧歌”“吹歌”“落子”。作为三歌之一的昌黎地秧歌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最早产生于元代,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被称为“秧歌头儿”的臭角至今带着的“裘帽”即是元代兵士的装扮。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昌黎县志》中有“十四、五、六日,名之元宵……夜则张灯演唱秧歌”的记载,是目前所见的有关地秧歌的最早文字资料。清代地秧歌是以歌舞联体、角色繁杂的表演形态存在的,被称为“唱秧歌”或叫“跑唱秧歌”。在辛亥革命前后,地秧歌中的歌唱部分“莲花落”逐渐与舞蹈部分不可分,莲花落逐渐发展为著名的戏曲剧种评剧,舞蹈部分则脱离歌唱独立发展起来,成为如今的“出子秧歌”。地秧歌具有欢快、风趣、幽默的特点。每逢年过节,群众自发组织扭起秧歌。传统的秧歌分为过节秧歌、场子秧歌。过街秧歌是一种无情节、无内容走街串巷表演的舞蹈。场子秧歌是一种情节性逗趣的舞蹈表演形式。

河北地秧歌的动作多产生于田间习作,地秧歌中所使用的道具也处处体现着劳动的气息。例如,地秧歌中角所使用的“棒槌”就是从先人洗衣用的棒槌而来,可以想象由单单的一个洗衣棒子演变到在手中旋转自如的道具,其中所经历的是怎样一个智慧的伟大转变!昌黎地秧歌主要通过政府保护、对外交流演出、老艺人传承的方式进行保护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期昌黎地秧歌比较火热,改革整理了大部分民间段子。新中国成立后,昌黎地秧歌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地整理加工,去粗取精,吸取了东北秧歌的一些动作特称,地秧歌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更富有表现力和故事性。例如,《跑驴》等一些作品都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近几年,昌黎地秧歌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展演,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昌黎地秧歌。地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秧歌头儿”的臭角至今带着的“裘帽”,即是元代兵士的装扮。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昌黎县志》中有“十四、五、六日,名之元宵……夜则张灯演唱秧歌”的记载,是目前所见的有关地秧歌的最早文字资料。清代地秧歌是以歌舞联体、角色繁杂的表演形态存在的,被称为“唱秧歌”或叫“跑唱秧歌”。在辛亥革命前后,地秧歌中的歌唱部分“莲花落”逐渐与舞蹈部分不可分,莲花落逐渐发展为著名的戏曲剧种评剧,舞蹈部分则脱离歌唱独立发展起来,成为如今的“出子秧歌”。地秧歌具有欢快、风趣、幽默的特点。每逢年过节,群众自发组织扭起秧歌。

2河北地秧歌的表演形式及风格特征

河北地秧歌具有欢快、风趣、幽默的特点。每逢年过节,群众自发组织扭起秧歌。传统的秧歌分为过节秧歌、场子秧歌。过街秧歌是一种无情节、无内容走街串巷表演的舞蹈。场子秧歌是一种情节性逗趣的舞蹈表演形式。

河北昌黎地秧歌表演角色划分为丑、妞、、生四个行当。“丑”是地秧歌艺术的核心角色,没有丑就没有“逗”。在当地人看来:就像吃饭没肉不上口。丑在地秧歌表演中的分量最重,技艺要求也最高。丑分文丑、武丑两种,均使用扇子和手绢为道具。其表演特点开朗豪放,“应变快,着数多,浑身是戏最灵活,翻、转、钻、闪满场飞,逗得小妞无处躲”。

妞又称“包头”“上装”,是俊扮的少女形象。扇和绢为道具,表演含蓄轻盈,稳重怯,柔种俏,扇花飞舞,双臂摆动俏又美。其特色是扇花周身飞舞。综合地秧歌动作特点分上肢和下肢动律。下肢基本动律:自然步、别步、后踢步、碎步、吸腿拧步、颤拧步。

扇位:2位扇、怀扇、闪扇、左下贴扇、肩扛扇、右端扇。

河北地秧歌中“”类是戏曲中的彩旦,又分文、武两种,文“”手持团扇和烟袋,舞“”持棒槌。“”的表演是:“抖肩摆胯碎步颤,哪有逗就往哪钻,穿针引线哈哈笑,双臂一横把脸翻”。

生俗称“公子”,在传统地秧歌中,这一角色多扮成文质彬彬的书生。装扮类似戏曲中的小生,表演时左手握住长衫衣襟,右手持扇。体态轻盈,风流潇洒,含情脉脉。特点:酸溜溜,文绉绉,八字步,倒背手,一步三颤晃脑袋,眼神盯着和妞。

动作特点:身体上下起伏、左右挫腰、摇肩摆头。男性下肢:前踢步、蹲步、探步。手绢花:8字翻腕、撩手绢、掸手绢。

3突出河北地秧歌民俗文化特色,发展河北民间文化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太行山麓,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河北地秧歌民间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河北秧歌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其表现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同时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历史上典型的河北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河北省素有北方汉族民间舞蹈之乡的美誉。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存共有一百零一种民间舞蹈,但有十九种长期不活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昌黎的地秧歌、井陉的拉花、沧州落子、徐水狮舞、衡水凤秧歌、白马岗跑竹马等等。

当下河北省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开发并保护河北民俗民间文化,使其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条件,河北地秧歌是河北秧歌文化的龙头文化,其民俗文化意蕴深远,积极发展河北地秧歌,使其建设成为河北文化品牌,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转变陈旧观念,充分发扬品牌效益,打造适应经济发展的文化旅游、传媒、科技融合的产业结构,才能使河北秧歌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融合与发展,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新经济形势下,河北秧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各个方面的挑战,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河北秧歌文化产业融合大发展的繁荣才能早日到来,才能早日迎来河北秧歌文化产业融合大发展的蓬勃生机。参考文献:

河北篇5

【关键词】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物质资本

一、引言

经济为什么会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舒尔茨和丹尼森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人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他们创立了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角度并不能真正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二战以来的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在经济发展中的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被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存量越大,人力资本的质量就越高,其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二、模型及数据核算

1.模型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一般可以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变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模型,其中最主要的是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其形式如下:

其中K表示资本投入量,L表示劳动力投入量,α、β表示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指数,A表示技术水平,是一个常量。

之后的1988年,经济学家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引入模型中,构建了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

上式中Yt表示t年的总产出,At代表技术水平,Kt表示t年的物质资本存量,Ht表示t年的人力资本总存量,ht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e为残差。对上式左右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可得:

2数据核算

2.1人力资本水平测算

本文将采用教育年限法,即先将劳动力分为文盲及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5个教育水平,并将其所对应的学习年限分别设定为:2年、6年、9年、12年和15年。然后按照不同层次人力资本人数和不同权重数,对其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到了了总人力资本存量Ht。公式如下:

HEit表示第t年第i层次学历的劳动人数,hi为第i层次学历劳动力的学历水平,也就是受教育年限。本文通过查阅《河北省统计年鉴》,计算得到1978年河北省人力资本总量及平均受教育年限。

2.2物质资本存量

物质资本存量本文将采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Kt表示t时期的物质资本存量,表示t-1时期的物质资本折旧率,ft表示t时期当年固定资本形成额。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历年《河北省经济年鉴》可以找到1978年-2011年每年的固定资本投资额。同时假定河北省的物质资本在1978年全部形成,并且相当于当年GDP的3倍,可以计算出1978年的固定物质资本为549.18亿元。固定资本的折旧率δ我们采用1978-1990年为5%,1990-2011年为5.5%。

经济增长数据本文将采用历年《河北省经济年鉴》中按支出法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

三、数据模型分析

根据以上模型及数据处理方法,并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DW的值为0.372.从DW分布表中查找当N=34,K=2,置信度为95%的DWl=1.39,DWu=1.51,模型的检验结果要小于DWl。这说明选取的因变量时序数列至少存在一阶正自相关关系,并且自相关存在的结果是:得到的参数估计值无偏但不是有效的;显著性检验失效;预测失效。所以我们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迭代法对产生的自相关关系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来源于《计量经济学-原理、方法、应用及EXCEL、MINITAB工具》一书,迭代后运用SPSS分析结果如下表:

四、结论

从表二可以看出河北省经济发展依然以物质资本推动为主要方式。并且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接近于人力资本的2倍。这说明河北省对人力资本投入依然不够,还应加大投入力度。因此要不断变革人才管理机制,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使人才成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作用。这样才能增加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率,使得河北省经济可以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所.1999(4).

[2]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河北篇6

1918年9月,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2年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更名为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在继承《北直农话报》、《农话报》的基础上创办了《农学月刊》,校长郝元溥在发刊词中写到:“农学之设,欲人重农,法理既得,实施是从”[3]。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见藏1~19期,除18期和19期间隔一年八个月外,其余均按月出刊。现见存的19期《农学月刊》出刊时间集中在1918年9月至1921年10月,共开设了论说类、著述类、报告类、农事丛谈、成绩报告类、调查类、试验类、学校行政类、农家余兴等10多个栏目,每期设五六个栏目。相比较《北直农话报》,在栏目内容上主要以论说类、著述类、报告类为主,在学术上由过去译介东瀛农学为主,转而引进西方农学,同时也有“农家余兴”类通俗栏目,可以应答质问。其交流互鉴、发表成绩、联络农者、助农事改良的初衷没有变,可以说月刊的规范性增强,已经初具现代农业科普类期刊的特点。如:“论说类”刊登了“世界四大养蚕国之比较及其将来”、“论农业不发达之原因”、“我国林业不进步之原因”、“农业为富强之母论”、“种植美棉说”等50多篇文章;“著述类”刊登了“夏秋蚕饲养法”、“制丝论”、“作物通论”等;“报告调查类”刊登了“法兰西农业教育记略”、“调查保定闫梁村银条菜报告”、“调查满城一亩泉之荸荠报告”、“赴易县造林实习报告”、“试种各树种子成绩报告”等;“学校行政类”刊登了“招生简章”、“招生广告”、“毕业生名籍表”、“公函件”、“决议案”、“致日本各场会之谢书”等。《农学月刊》第三期还以专辑形式报道16周年校庆暨农展会的情形。“”前后,全国农学期刊不过六七种,北方仅有《农学月刊》、《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杂志》(出刊3期)和《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丛刊》(出刊1期)3种,《农学月刊》也是当时全国农业高校唯一连续出刊的期刊[4]。因此,《农学月刊》不仅在新文化运动中在农业教育、科技思想传播方面作用独特,也为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强调法理结合,增强指导生产实践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开设学校行政类栏目,介绍和宣传学校的管理政策、制度、重大活动信息,探讨学校管理,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河大农刊》、《河北农学丛刊》:研究农学,促进农业改良

1921年2月,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河北大学,改称农科。1928年7月,河北大学农科创设推广部,专事推行农业新法于乡间,12月,推广部发行半月刊《河大农刊》。至1929年8月共出刊14期,现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见藏2~10期。刊物不分具体栏目,每期刊登6~10篇文章,内容以论说、方法技术、成绩报告、校闻为主。如:“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方法———农家副业”、“甘薯之收益增进法”、“作物病之普通预防法”、“果品贮藏之要诀”、“劝各县提倡农民施用肥田粉”、“农场简章”、“气象观测月报”等等。在多期农刊扉页上刊有学校森林苗木价目表、农场售品所出卖物品价目表。其中,森林苗木包括合欢、侧柏、黄金树、美国白杨、橡树等19个不同年份的品种;种子包括果树、森林、花草、蚕种、桑种等60多个品种;所售农产制造品有番茄酱油、葡萄酒、果酱等。《河北农学丛刊》是河北大学农科农学研究会(当时共有会员68名)于1929年12月创办,系不定期刊物。内容分论著、译述、调查、讲演报告、质问应答、会事记载等。第一期见藏于南京图书馆,八开本140多页。任孟龄在发刊词中写到:“欲依照各种学理,体察本地情形,一一研究实验,俾渴望新学理新方法之农民,将此研究应用于实地,而对于农校之意义,亦不至于终于误解”[5]。在第一期刊物“论著”中刊登“人造肥料之研究”、“白僵病菌在蚕体内寄生之状态及组织病变之研究”、“蜂群屋外越冬法”等7篇文章,还配有照片和画图,论述详尽;“调查报告”刊登“定县东乡普通作物之调查报告”等3篇报告;“专载”中刊登“省政府令建设厅颁布的农业推广规程”、“农场工作摘录”等;“问讯”中登载了答复2个农友的一封信。

三、《河北通俗农刊》、《农民须知》:叙述科学事实,介绍农林技术

1931年9月,河北大学停办,农科改组为河北省立农学院。《河北通俗农刊》创刊于1934年12月,为季刊。院长薛培元在发刊词中写到:“叙述科学的事实和理论,以期促进农林科学常识;介绍科学的农林技术,以期普遍采用;披露农业现状,藉贡蒭议”[6]。现在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一卷1~4期。刊物不分具体栏目,每期刊登文章14篇左右。现存4期刊物刊登的文章篇幅较长,见地深刻,不乏当时在全国很有名气的农学大家。如:当时被称为全国园艺三杰、园艺系主任谌克终教授先后发表“谈我国的园艺”、“果树漫谈”、“河北省果树的重要害虫及有效防除方法”等文章;农学系主任孙醒东、林学系主任邵维坤、育种专家杨允奎、化学专家余兰园等都纷纷撰文。每期《河北通俗农刊》上均刊有学校管理、行政类内容,现存4期中,分别刊登有:省政府委员梁子青在学院大礼堂的讲演稿———“河北省立农学院之使命”、“本院史略”、“本院过去3年度之经常支出决算报告表”和“本院暑期学生实习规程”。1936年6月,省立农学院《农民须知》社开始编发《农民须知》半月刊,免费发送、交流。以“增加农民知识,促进农业改良”为宗旨[7]。至1937年6月,共编发4卷24期,现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二、三、四卷计17期。《农民须知》为32开本,每期20多页,主要刊登一些实用技术,文章短小精悍,深受农民和交流单位欢迎。如:江苏吴江县图书馆在回函中写到:“惠赠定期刊物《农民须知》,深纫厚意,当即陈列阅览,深得阅者赞许”[8]。当时,政府官员、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题词,宋哲元题词:图绘幽风;魏书香题词:稼穑领师;李书华题词:稼穑先声。《农民须知》也刊登学院杂闻类内容,包括院长的新年致辞等。同时《农民须知》社还在刊物上刊登启事,开展一些服务项目,包括:介绍简明农业知识;解答一切农事问题;代购优良苗木种子;代购各种农具;代购优良鸡种、猪种、蜂种;代购各种杀虫药剂;代购各种化学肥料,等等。

四、《气象季刊》、《河北农林学刊》、《园艺季刊》:研讨问题,相互砥砺

1932年3月,河北省立农学院气象观测所创办《气象季刊》,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见藏1932—1936年出版的第一至五卷计20期。院长薛培元在弁言中写到:“保定有气象观测之记载自民国二年始。任斯役者,即本院前身之农业专门学校……本学院成立继续前功,以普及农用及增高效率为旨,以每日观测所得,刊印成册,汇为季刊”[9]。1913年气象观测仅有气压、温度、风向、雨量、湿度5项,1924年观测事项增至10多项,报青岛气象台、济南建设厅和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其总结果以年刊宣布。1933年始,《气象季刊》既刊有保定每月天气概况,又有详细记载每天各项气象数据的月报,并形成各要素变迁图,以利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1935年5月,河北省立农学院出版委员会创办《河北农林学刊》,不定期出版。现在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一卷(创刊号)。学刊没有发刊词,主要发表学术著作,如:第一期发表了孙醒东教授撰写的“华斗花不孕情形之新发现”,杨允奎撰写的“对于平均数之偏差法一新公式建议”、“论数种测算试验误差方法之应用”,华兴鼐翻译的“棉及其亲属细胞之探讨”,路保青翻译的“雏鸡先天颤抖之遗传研究”等理论文章。1937年3月,河北省立农学院园艺系同学会创办《园艺季刊》,现在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一卷第1期(创刊号)和第2期。园艺系主任谌克终在发刊词中写到:“以师生素日研究译辑之所得,汇刊成册,公诸社会,从此相互砥砺。俾资贡献,庶不致有负国人之殷望也”[10]。季刊16开本,每期130~160页,创刊号配有11幅园艺作物新品种插图,形象生动。主要刊登园艺科学研究、调查、报告和译著文章。在刊物封底还在有书、刊讯息,如:在第一期刊登了谌克终教授著作———《果树园艺学》、《果树剪定》的书讯。

五、结语

河北篇7

关键词:苏秉琦;学术思想;红山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006-03

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和考古教育的主要创办者,曾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苏秉琦先生1909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苏秉琦先生在北京大学的考古学专业任教授长达三十年,为培育考古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的考古文博部门。

在苏秉琦先生几十年的考古生涯中,主持或参与了多个著名考古遗址的发掘,如陕西宝鸡斗鸡台墓地、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地、洛阳中州路遗址、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洛阳王湾遗址等[1],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成果。在20世纪30年代对宝鸡斗鸡台遗址的发掘中,苏秉琦先生较早地利用了由欧洲人创立的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出土瓦鬲进行研究,提出了先周文化的渊源;主持在西安附近进行的考古调查期间首次发现了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存,判定了与当地仰韶文化和西周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在洛阳附近主持考古发掘,勘察东周“王城”遗址,建立了中原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标尺,同时也把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和实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凡此种种,只是苏秉琦先生早期田野工作的一小部分,多年的、大量的考古实践使先生开始致力于理论研究,为不断加强考古学科的理论建设,提高史前时期考古研究的科学水平,使中国的考古学科更加走向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是苏秉琦先生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总结的一个里程碑式成果,他将中国古文化丰富的区域分成六大块,就此提出了中国文化起源和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中国的考古学研究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使得考古学工作者们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各个区系的考古发现不断增多,更加印证了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理论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就在此后不久,苏秉琦先生所划分的六大区系当中的第一个,也就是“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有了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如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辨识,朝阳东山嘴红山文化祭坛遗址和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址的重大发现,苏先生也自此把这片区域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曾多次在燕山南北、辽河流域进行考察实践,并发表《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3]一文,进而提出了国家发展的三模式学说和重建中国史前史的目标。可以说,对辽河文明特别是对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一系列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促成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华文明起源课题的诞生。

红山文化的发现始于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滨田耕作、水野清一、岛田贞彦等人对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在那里发现了史前人类的居住址和一批陶器、石器;随后一些中外学者在赤峰左近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活动,丰富的文化遗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直到1954年尹达先生提出正式命名红山文化[4],此后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赤峰地区考古的研究,逐渐理清了当地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特别是对红山文化的基本特征、分布范围、年代等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是,红山文化得以被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界关注还是从20世纪70年代对喀左东山嘴等大型祭祀遗址的发现开始的[5]。东山嘴遗址位于辽宁大凌河西岸的喀左县,是1979年5月辽宁省文物普查试点时发现的,1982年春天由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继续发掘,这里是一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型石砌祭坛遗址。随后,考古人员在周围区域继续寻找,在距离此处约几十公里的建平、凌源交界的牛河梁村又发现女神庙、积

冢等建筑遗迹,经确定都属于红山文化时期。这些考古发现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坛、庙、冢的建筑形式说明我国远在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较高等级的社会组织。

河北篇8

[关键词] 河北省大学生 体育消费 体育产业

体育消费是现代社会生活消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在社会物质财富基本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前提下所成长起来的一种消费类型,是整个社会商品经济长足发展的产物,是体育向社会渗透和社会对体育接纳的结晶,属于社会较高层次的消费类型。人们体育观念的更新和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正逐步走向大学生。对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进行调查,不仅有助于了解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又可引导大学生文明健康的消费行为,培养其终身体育观念。而且对开发、完善、培养适合大学生消费层次的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对河北省师大、科大、经济学院、经贸、邢台学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贸、政法8所高校276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28人,女生148人),进行研究分析。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84份,回收率94.7%。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92%。

(2)文献资料法(略)

(3)数理统计法(略)

二、讨论

1.体育消费现状

体育消费分为: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体育劳务消费。本课题研究中:体育实物消费:运动服装、小型健身器材、体育保健品、运动饮料、体育邮票。体育信息消费:订购体育报刊杂志书籍、观看体育比赛的门票、购买体育音像制品。体育劳务消费:体育、俱乐部会票、培训班学费、体育活动场馆门票。(见表1)。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各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总额中,体育实物消费占48.1%,体育信息消费占27.9%,体育劳务消费24%。由此可见,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

表1 河北省大学生各项消费现状

由表1可知,购买运动服装是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形式。然后依次是订购体育报刊杂志书籍、体育、运动饮料、购买体育音像制品。

2.影响体育消费的原因

究竟是何种因素促进着河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又是何种因素制约着河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了解了这些因素及其形成特点,对于合理引导人们的生活和体育消费,促进人们生活消费结构的优化有着直接的意义。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

(1)促进河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

当问及“你认为在体育方面花点钱是否值得”问题时,我们获得了被调查者对此“认可程度”的判定结果。(见表2)。分析表明,认为体育消费“完全值得”的约占56.7%,认为“基本值得”的占38.9%。以上两项相加为95.7%。这就充分说明,随着人们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河北省大学生已经愿意在体育方面花钱。这一调查结果,同人们对身体重要性和体育功能的认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表2 对体育消费的态度

(2)制约体育消费的因素

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因素来说,它主要取决于体育消费观念。同时,客观环境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出5种主要制约因素,(见表3)。调查显示,制约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因素的顺序:性别、运动消费品价格、经济条件、运动兴趣、运动场所。与消费一般相关的因素是:专业、闲暇时间、参与活动的组织形式、体育消费品的种类以及体育宣传的程度。

表3 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①性别与体育消费。性别是制约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最主要的因素。男女生在体育消费方面存在差异。(见表4)。调查表明,女生的体育消费远远小于男生,女生除在购买运动饮料上稍高于男生外,其余各项均低于男生。这是由于男女生的体育兴趣不同所造成的。男生兴趣相对广泛,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也相对比女生高。

表4 性别与体育消费的关系

②体育消费品价格、经济条件与体育消费。从调查结果来看,体育消费品价格、经济条件严重制约体育消费。据了解,85%的学生月生活费在300元~500元左右,而10%的学生月生活费仅为200元左右。

而在对体育消费品价格的认定上,学生认为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便宜的质量又低劣,这使学生们无从选择。若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学生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制造出适合学生消费层次且物美价廉的体育商品。

③运动兴趣与体育消费。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消费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所谓体育兴趣,是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只有当人们对体育产生兴趣时,才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调查结果表明: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年体育消费占年人均消费额的23.4%,体育兴趣一般的学生占11.8%。而体育兴趣差的学生仅占5.7%。

表5 体育兴趣与体育消费的关系

④运动场所与体育消费。河北省13.7%的大学生认为缺少场地是制约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据析,南京市已150多家健身场所。经营的体育项目有健身健美、游泳、保龄球、羽毛球、旱冰、网球、台球、乒乓球、高尔夫球、壁球、武术、足球、沙弧球等。而在我省运动场所则少之又少,且价钱高,场所小,运动项目少。总之,体育场馆和体育娱乐设施向大学生提供的体育消费服务的项目、服务品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以及场馆与各高校的距离(步行15min为宜)等因素,是制约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结论和建议

1.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其次是体育信息消费、体育劳务消费。

2.在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前5位的是运动服装、订购体育报刊杂志书籍、体育、运动饮料、购买体育音像制品。

3.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性别、体育消费品价格、经济条件、运动兴趣、运动场所。

4.提高大学生的健身意识,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新颖的宣传手法,时时进行引导性的宣传,加强校园与舆论的宣传。

5.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场馆设施服务质量。体育设施场所应走设计好,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经营好的综合发展之路。多设计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多功能、小型适用的体育健身娱乐场所。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缓解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

6.开发、培养适合河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市场,促使体育消费品价格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培养河北省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刺激消费。

参考文献:

[1]蔡军: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年04期

[2]赵书翔:北京市海淀区家庭体育消费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1,24(3)292-293

[3]于振峰: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3)30-31

河北篇9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水平;河北省;信息化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产业的不断成长,信息资源不断得到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信息产品与服务不断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使社会发生很大变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信息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的基础资源,信息产业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信息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服务要素投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全面渗透于整个社会,信息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主导产业。

历史上由日本和美国学者提出的两种西化水平的评价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在现阶段,对发展中国家的指导意义上其局限性尤为明显。为此,我国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于2001年7月29日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评价体系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品与服务、信息化人力资源和信息化发展环境”6大项20个小项构成。

中国的信息化已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那么在中国信息化水平这个大的环境下,河北省的信息化程度如何?在全国的地位又怎样?与典型省份相比优势劣势在哪里?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配置到对全省经济贡献最大的要素上?因此,有必要在信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国家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础,以对河北省的实际调查数据为实证,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量化研究。

2河北省信息化水平分析

依据有关研究,在此把“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视为宏观指标,把信息化的六大构成要素视为中观指标,把20项原始数据视为微观指标,根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的数据及合理的推测数据,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分析、定位河北省的信息化水平。

2.1全国信息化水平

2002年3月2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mc)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1999年和2000年的测算结果。据测算结果分析,2000年中国国家信息化水平总指数(NIQ)为38.46,在各要素中信息技术应用指数最高为65.89,成为拉动中国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信息产品和服务发展指数为53.78,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为45.29,我国的互联网络资源得到了很大发展,但还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信息网络建设指数为37.12,但增长速度在各要素中最高,说明信息产业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信息化发展环境指数为21.86,需进一步加快完善;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为13.43,是六要素中水平最低的,信息化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000年和1999年中国信息化总指数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8%和16%,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增长呈加快发展之势,信息化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正在加强。

2.2河北省信息化水平宏观地位

我国在1995年、1996年时共有30个省市,1997年后增加了重庆市,共有31个省市。依这种情况统计得到表1,从中可以看出,河北省自1996年以后信息化水平总指数逐年提高,相对位置基本稳定,但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特别是最近的2000年,如果依据总指数得分把全国各省市划分为五类,则北京(总指数推算值157.68)、上海(推算值88.44)是全国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总指数均高于75,平均指数123.06;天津、福建、陕西等7省市总指数在50~70之问,平均指数57.66(推算值),约为最高地区平均指数的1/2,为信息化水平较高地区;江苏、山西、辽宁等8个省市的总指数在38.46~.50之间,平均指数为43.46(推算值),约为最高地区的1/3,为信息化水平中等的地区;河北省(居第22位)与其他10个省市一起位于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总指数在30~38.46(全国平均值)之问,平均指数33.13(推算值),约为最高地区的1/4;余下的3个全部为西部省市,总指数在20~30之间,平均指数24.89(推算值),约为最高地区的1/5,是全国信息化水平最低的地区(推算值由1998年全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和1999、2000年全 国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数值计算而来)。

从宏观上看,如果不用若干省市模块之问的平均值,只单独将河北省与北京市比较,河北省的信息化水平只是最高水平北京市的1/5。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而比河北省低的省市大多数属于西部地区。这表明了河北省信息化水平处于较低的宏观地位。

2.3河北省信息化水平中观地位

依表2,从各中观指标可以看出,2O00年河北省的“信息技术应用”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全国处于第l0位,充分说明信息技术已广泛地渗透于各个领域,成为拉动河北省信息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信息化发展环境”水平位次最低,在全国处于倒数第二位,而且连续这几年此要素水平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突出地制约了河北省信息化的发展,表明投入信息化前端研究和基础设施的力度不足,发展后劲欠缺,急需加快提高;“信息化人力资源”水平也很低,此要素指标仅有全国最高水平北京市(112.15)的5.8%,成为制约河北省信息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信息网络建设”绝对值居各要素的第二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信息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成效,但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相适应;“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对不足,表明河北省的“信息技术应用”所处理的外省市信息量要多于本省的信息量。

从中观看,河北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是其信息化水平最好的方面;信息化发展环境和信息人力资源水平很低,尤其是信息化发展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河北省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信息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信息资源仍需充分开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2.4诃北省信息化水平微观地位

信息化的原始数据是对信息化水平的微观测度,因此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依据参考文献的数据阐述河北省信息化水平微观地位。应特别注意2000年,2000年河北省构成信息技术应用的“互联网用户数”总量居全国的第13位,“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只居第l5位,“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居全国的第7位。三项数据表明河北省此方面位次居于中上水平。

代表信息产业发展的“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居全国第18位,"R&D经费支出总额占GDP比重”占居第19位,“信息产业投资占全部基本建设及更新改造投资比重”居第21位,“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居第19位。

构成信息化人力资源的“每万人大学生数”指标占第22位,低于青海(第16位)、宁夏(第5位)、内蒙(第11位)和新疆(第11位)。

因此,微观上看河北省的硬信息设备强于软信息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成为拉动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信息人才资源和信息发展环境在信息化进程中呈现落后状态。

3河北省信息化水平比较

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形成河北省信息化水平的原因:横向地与其他省市比较和纵向地从发展过程来分析。

3.1横向比较

我们选择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状况类似的山西、山东和河南作为比较对象,因为从人口上说,河北、山东均属人口大省;从地理位置上说河北省、山西省是离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北京市较近的地区;从经济环境上说,河北省、一河南省均属农业大省。

从中观分析,依表3,在“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上,山西省明显高于其他省,其他省则差别不大,说明河北省在这两方面的潜力还是很大;“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河北省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在“信息化人才”方面河北省和河南省两个农业大省呈现明显的劣势,说明两省信息化任重道远。“信息化产业”方面,山东省稍显劣势,其他省市差别不大。在“信息化发展环境”方面河北省与其他省有很大的差距,已成为制约河北省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3.2纵向分析

参照表一和表三河北省信息化总指数和六要素的历史发展表示成图1,各项指标的总体趋势逐年提高。早期对总指数贡献最大的主要是“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产品及服务”,贡献最小的主要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和“信息化发展环境”;近期对总指数贡献最大的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品及服务”,贡献最小仍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和“信息化发展环境”,这两项因素成为制约河北省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图中还可以看到,自1998年起,“信息化发展环境”指数相对提高后,“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信息网络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4关于数据分析结论所得对策的思考

综上所述,河北省信息化水平总体上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信息化六大要素中,“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呈现出相对优势,而“信息化人力资源”和“信息化发展环境”方面表现出绝对的劣势;微观上看,硬信息设备强于软信息基础。河北省在以信息化推动经济建设方面的对策如下。

(1)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快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各要素的变化能充分反映出政策的导向作用。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毗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受京津的辐射作用,较易形成信息产业规模,要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快信息化发展。

(2)以信息产业的增长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河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但是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信息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百年大计,应以信息产业的增长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3)加强信息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信息人才的缺乏在信息化进程中也越显得明显,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愈显重要。作为朝阳产业的信息产业,不仅需要大批从事信息产业研发的高能人才,也需要大批从事信息产业管理的领导人才,当然培养一大批信息服务人才也是当务之急,如一般技术人员、维护人员、咨询人员、数据整理和服务人员等等。这需要依托高校的力量,尽快建立通信、计算机、软件、数据库、传媒、电子等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培训中心,对在职人员进行再教育及引进国外留学人员也是一种捷径。所谓“科技兴冀”也是“人才兴冀”,唯有大批的人才,才能描绘出河北最美的未来。

河北篇10

【关键词】河北省 寿险发展 经济增长 格兰杰因果关系

一、引言

寿险是主要险种之一,世界范围内将保险行业划分为寿险与非寿险进行分析已经成为了一个主流趋势。目前寿险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方面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较多,但是由于使用数据和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还缺乏一个统一的结论。谢利人(2007)通过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信贷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为主体的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模型,并综合运用统计方法,最终得出了寿险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的结论。刘玉焕(2012)利用2001年至2012年的寿险保费收入和GDP数据,通过VEC模型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表明了寿险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随着期限长短存在差别,如在短期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然而在长期二者并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张玉凯(2012)通过实证分析对我国2000~2010年季度寿险保费和 GDP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且GDP是寿险保费的格兰杰原因,然而寿险保费并非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胡文龙(2014)通过运用面板数据的经典回归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保险业与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了寿险行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低收入地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高收入地区,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多的体现为长期影响。

鉴于以上文献评述,本文以寿险为研究对象,以河北省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寿险行业与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实证研究。

二、寿险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一)寿险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寿险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上:一,从寿险本身的保障功能上,社会个体投保寿险有助于减轻政府福利制度压力,减轻财政负担,使得政府将财政用于其它方面。二,寿险资金的特点上,寿险资金拥有规模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可以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多资金,增加市场上的资本量,促进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对寿险发展的促进作用

经济增长对于寿险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上:一,寿险产品是一种非渴求性商品,消费者不了解寿险产品,或者即使了解也可能因为收入有限,认为购买保险并不划算而不会主动购买。因而一方面表现经济增长会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增进对保险产品的了解,进而增加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表现在在消费者收入低于一定程度时,对寿险产品的需求较低,随着经济增长,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对寿险产品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二,随着经济增长,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人们的平均寿命在稳步增加,伴随着相应医疗费用的增加,人们希望能够通过事先购买寿险产品来进行一定的费用分担,因而对寿险产品的需求增加,促进了寿险行业的发展。

为了研究寿险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程度,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双方的关系进行验证。

三、寿险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1998年到2014年反映河北省经济增长和寿险发展状况的数据,分别选用河北省生产总值(GDP)和寿险保费收入(bfinc)作为指标。因为经济数据很大,因此分别对生产总值和寿险保费收入取自然对数,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得出生产总值和寿险保费收入的变化率,河北省经济生产总值(GDP)和寿险保费收入变化率情况如图1所示。

本文数据来源为《河北经济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网。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本文拟通过建立VAR模型来分析河北省经济发展状况和寿险保费收入相互间的影响情况,建立VAR模型要求数据平稳或协整,因此模型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dlngdp和dlnbfinc的ADF统计量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不存在单位根,两组数据均是平稳的,可以建立VAR模型。

(三)建立VAR模型

通过平稳性检验的两组数据可以建立VAR模型。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将模型的阶数确定为4,此时方程多项式特征根的倒数全部在单位元圆之内,满足VAR的要求,如图2所示: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是指两组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中,两个变量分别作为原因和结果,作为原因变量的变化引起作为结果变量的变化,原假设是两个变量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格兰杰因果主要检验测量对作为结果的变量进行预测时作为原因变量的前期信息是否可以减少均方误差MSE,并以此作为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用与不用作为原因变量的前期信息相比,若MSE无变化,则称两个变量在格兰杰意义下无因果关系。但是如果两个因素之间不存在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不等于说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河北省经济发展状况和寿险保费收入情况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GDP的变化不能格兰杰引起寿险保费收入变化的P值为0.87,远大于0.05的拒绝临界值,接受原假设,说明GDP的变化并不能格兰杰引起寿险保费收入的变化;寿险保费收入变化不可以格兰杰引起GDP变化的P值为0.03,小于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寿险保费收入的变化率可以格兰杰引起GDP的变化率。因此,在统计意义上,河北省寿险保费收入的变化是河北省GDP变化的一个原因,但是河北省GDP的变化并不能引起寿险保费收入的变化。

(五)脉冲响应分析

由于VAR 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即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或者说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带来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作脉冲响应函数方法1。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对GDP变化和寿险保费收入变化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图3给出了各变量对来自其他内生变量冲击的响应,横轴表示追踪期数,本文设置为10,纵轴表示因变量对各变量冲击的响应程度的大小,实线是脉冲响应函数曲线,两条虚线代表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首先,分析河北省GDP增长率对寿险保费收入的响应情况和响应途径。从图3中可知,给河北省GDP增长率一个正向冲击,寿险保费收入变化并不明显,说明河北省GDP变化并不会对河北省寿险保费收入产生太大影响,这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说明在河北省GDP增长率发生变化后,并不会对寿险保费收入的增长率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分析河北省寿险保费收入变化对GDP变化的响应情况和响应途径。从图3中可知,如果给河北省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一个正向冲击,河北省GDP的增长率的变化比较复杂,在前两期内,河北省GDP的增长率是下降的,从第二期到第四期是逐渐上升的,但是从第四期到第七期GDP的增长率还是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结合现实情况,如果河北省寿险收入增长较快,在前两期会使得GDP增长率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在一定时期,GDP增长率是一定的,而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是属于GDP增长率的一部分的,因此在短期内,如果给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一个正向冲击,河北省GDP增长率会有所下降。而在中长期内,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获得正向冲击后,市场会对该现象产生一个好的预期,GDP会按照市场的预期发展,因此在中长期GDP的增长率是增加的,而在长期内,GDP增长率对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的变化可能是过度的,因此需要一个回调的过程,因此,又会有一个下降的过程。

(六)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本文对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方差分解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方差分解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自身的贡献率条件下,GDP增长率的贡献率是逐渐上升的,GDP增长率的贡献度在第10期达到最大,为41%。相反,在不考虑GDP增长率自身的贡献度条件下,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的贡献度是逐渐上升的,在第10期达到最大,为32.87%。

方差分解的结果说明,河北省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度较高,而GDP增长率对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的贡献度很小。

四、结论及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格兰杰因果关系,脉冲响应还是方差分解,都说明河北省寿险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对GDP增长率有一定的影响效应,但是GDP增长率的变化对寿险收入增长率并没有很大的影响效应。

这说明,寿险在促进河北省生产总值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寿险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河北之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河北的寿险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保险资金投资范围的逐步放开,是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寿险业依然从惠民生、防风险、稳增长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方面,它通过寿险承保业务,将风险进行转移,为居民提供保障。如在2015年河北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府选择商业保险机构进行承办,不仅能够利用保险公司的专业性提高效率,还有效的减轻了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同时也降低了政府的承办成本,使得个人和政府的资金可以用于消费和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寿险产品其具有规模大、使用周期长等特点,适用于建设基础设施项目。以平安养老为例,截止2015年底,平安养老已经累计在河北引入资金251亿元,参与了唐山二环路改造债权计划、石安高速信托计划及河北建投债权计划等项目,为河北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寿险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

而对于河北省经济增长为何对寿险行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本人认为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了其促进作用的发挥:一,河北省的经济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经济状况仍然相对落后,以2015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虽然总体上河北省的GDP总量排名第8,然而其人均GDP排名2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615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51元,也低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因而收入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增长对于寿险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二,经济增长并不能直接促进寿险业的发展,经济增长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来影响促进寿险业的发展,然而这其中的传导因素又并非仅仅收到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如在保险意识方面,它还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存在着即使人们收入增加,也会将其用于储蓄,而不是购买保险产品,导致了经济增长对于寿险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上述分析显示寿险发展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因而河北在经济发展时要注意发挥其促进作用,特别是寿险资金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更为直接。今年3月,保监会公布《关于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提出保险资金可以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同时保险资管管理机构还可以设立私募基金,进一步扩大了保险资金管理方式和规模,加大了保险资金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于河北而言,京津冀一体化重要国家战略的提出给河北带来了更多机遇,河北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建设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而寿险资金具有规模性,稳定性,长期性等特点,与资金需求相契合,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河北可以合理利用寿险资金来进行投资建设以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曹乾,何建敏.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理论假说与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6(3):14-16.

[2]胡文龙.中国寿险、非寿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饶晓辉,钟正生.保险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12):14-20.

[4]邵全权.保险业结构、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2,11(02):635-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