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安全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20:52:33

石油安全论文

石油安全论文篇1

1.石油企业安全意识十分淡薄

忽略安全生产浮躁以及形式化是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一个典型表现。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某些企业不顾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短时间内取得高效益,对改善劳动条件的资金进行最大程度地挤压,从而使得石油生产过程中各种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预防石油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关键就在于提高人们的安全认识水平,在完善以及强化安全管理的同时,必须对石油工程现场工作的每个环节或细节加以夯实。一个企业,毫无安全意识的人极少,但是安全意识淡薄的员工却大有人在。

2.忽略安全管理的有效作用

石油企业属于一种危险程度较高的行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强调安全生产的概念,然而由于工作时间比较紧凑,石油工程作业任务重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得石油企业完全忽略了安全管理,直到发生事故后才开始追究责任,使得安全管理长时间处于被动的位置。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保证企业平稳以及高效地完成每年的安全生产任务,我国政府于2002年颁布了第一部全面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的法律法规,即:《安全生产法》,该部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已经有法可依,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律化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对促使石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势必会产生强劲的推动力。

3.石油工程企业安全管理经验说教多

但理论联系实践少作为风险较高的石油企业,应该对安全生产与管理的重要性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这个方面所做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改进。自1997年开始国内石油行业便陆续了关于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等多个行业标准文件,这些标准性文件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内石油企业的健康以及安全管理水平,大大推动了国内石油企业尽快构建以及实施HSE管理体系进程与步伐,节约了大量的企业成本,改善了企业的形象。同时,国内率先构建HSE管理体系的部分石油企业在这个方面也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二、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策略分析

基于当前时期下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加强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势在必行,具体策略如下:

1.积极构建安全文化氛围以安全文化为基础

构建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能够很好地提高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的效率及质量。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应该对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给予高度地重视,可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等,在企业员工生活区设立人性化安全生产的宣传与教育栏,对安全事故发生的诸多隐患、风险、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的各个细节、注意事项等进行详实地宣教与讲解。在这样理想的宣教氛围之中,可循序渐进地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加以强化,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可有效地减少习惯性违章,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纪律。同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能时刻牢记安全生产规则,在石油工程安全生产中将安全意识完全融入其中。

2.符合人性化的根本需求

安全生产是保障石化企业长久生存以及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管理工作是其工作的核心内容。根据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的本质特征可以得知,人性化管理应该集中对员工的基本需要、员工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员工的工作激情以及员工对企业的态度、职责等加以体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可采用安全事故积分管理制度,将员工的各项违章行为进行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分类,如可按照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蓄意及严重等级别的违章类型。总体而言,应该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样就能够很好地体现人性化的特点。

3.加强应急及消防安全管理

工作注意突出抓好应急预案的实战性演练及编制,各家石化公司及企业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定,分类及分级健全完善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及响应预案等。根据相关规定向当地政府及有关分管部门上报,做好与地方政府的良好衔接及联合预演。

4.强化制度约束

在实际的石化工程安全生产之中,应该将人性化管理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其中,首先应该注意加强制度上的约束力。很多石化企业管理人员往往会陷入误区,即他们经常认为只需要进行安全生产就可以了,不需要加强人性化管理,也不需要制定具体的人性化管理制度,认为人性化管理是一个形式化的管理模式,对管理制度也不够重视,甚至在管理制度实施、落实之后很难将其落实到位,并对制度置若罔闻,不仔细对待等,从而给安全管理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对人性化管理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反思。根据石化企业所具备的特点、生产工艺以及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等,制定较为完备的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制度,对于工作人员的各类生产活动进行切实有效地约束,使其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且主动地采取各项预防措施,保证石油工程生产的安全性,从而提高石油工程生产的效益。

5.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工作若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最终还是需要管理者所采取的有效手段及一线员工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但是,由于一些管理者综合素养较差,制定工作计划粗枝大叶,工作内容在安排时也缺少这缺少那的,在工作现场仅仅是形式化的检查、粗略的根据制度进行,从而造成工作上所出现的各种漏洞,从而对石化工程安全生产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因此,应该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1)定期地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各项学习,如讲座、培训等,不断强化员工队伍的业务素养,并设立监督组确保各项培训工作落实到位;(2)将遵守纪律作为员工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3)在对员工进行培训过程中,还应需要将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至实际的培训过程之中,使其职业道德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树立员工主人翁意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结语

石油安全论文篇2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影响因素;风险控制

1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概念简述

安全促进生产,生产有必要安全。通常,我们将安全生产定义为:当人们从事社会生产和劳动时,将人、财、物、机、环境和方法等通过协调,另其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活动中出现的潜在人身、财物危害,或将其纳入人为可控范围内。也就是说,为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的物质条件下进行的,避免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消除或操控危险有害要素,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设备免受损坏、环境的免受损坏的一切行为。而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指针对工作生产中影响安全生产的不利因素进行一个提前防范的控制,从而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是增强工作人员安全保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广泛提高生产条件的必要前提,所以在安全生产方面以及风险控制方面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危影响因素

(1)雷雨天气不利环境因素春季雷阵雨天气多发时期,雨水容易从地表渗入油井使水体污染风险增加。

(2)生产过程产生火灾的危害因素生产过程的不合格生产,引发的不可控制石油爆炸而引起的大面积火灾,或由工作人员违规携带禁止产品如烟头等易燃物品而导致的人为性火灾,或由于生产设施老化,设计不合理等方面造成的火灾以及其他类引起火灾。

(3)安全生产风险措施对相关措施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及时的信息更新与否是影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如在警报装置、防御保护措施存在缺陷,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及时跟外界信息沟通,与行业先列同行,那么就很大程度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4)安全生产技术与投入对于石油化工的严要求高质量的工作职业中,职业石油化工技术的掌控程度以及对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源、生产设备、工厂选址等方面的投入多少,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

3石油化工生产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1)安全生产管道风险控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HG/T20670-2000化工、石油管架管墩设计规定执行。对石油化工厂来说,石油管架管墩是支持全厂生产装置和供热体系的管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着重注意,抓好质量如考虑管架实际受荷、弹性支撑作用、振动抗震问题以及结构冰雪荷载、桁架式管廊、特种管架及管架的防腐。

(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风险控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计划包含安全管理组织与责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运行机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三部分内容。首先有必要从组织和人员上给予确保,确保有专门的和专职人员从事此项作业。其次必须制订一套合理有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各项安全生产行为,使安全生产作业有章可依。

(3)风险识别以区域计划中涉及的意图及其需求为根据,以此评估评价区域的大小,简单来说就是必须对一定范围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和判定。进行评判时,需要根据历史遗留资料、同种设施经历以及专家意见等综合考虑,通过这些判断区域计划内会产生哪些危险,这些危险又会对计划区域造成多大影响。针对园区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时,应把对危险源的讨论作为重点和关键点,分析哪些危险源会对员工、经济以及环境造成威胁和损失。石油化工园区内的严重危险源,可以按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规范来断定。

(4)将危险源分单元区分通常所说的独立单元是指:单个单元内如果存在气体或物质泄漏情况,不会引起周围单元气体或物质泄漏。如若发生异常情况,两个独立单元可以以最短时间切断联系,使彼此成为独立个体,周围单元不受影响。可以通过考虑风险计算的繁杂性,如计算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数量、全面考虑物质危险性和单元工艺状态,来确定该单元的危险程度。并根据危险程度将其划分独立的单元,并进行合理的安排。

(5)不利天气应对风险控制在春季雷阵雨气候多发期间,应对无油区、少油区、有油区进行严厉管控,防止将清净雨水排入下水道,以避免污水处理场冒池、冒井。同时要做好相关工作的日常记录,安排所管辖区域清污分流设备的操作,对存有介质的各类设备,加强平时巡查,避免跑冒滴漏,各类废物分类搜集,并及时整理干净;及时回收、整理现场的污油、杂物;完善、安排演练水体污染防控应急预案;管好、及时用好事端应急池,保证不发生水体污染事端。

(6)火灾风险控制加强对日常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宣传,从如何逃生、自救,再到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的宣传工作要不断强化,做好基层消防安全普及工作,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和火灾逃生自救技能,提高全员抗击火灾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有效、迅速、正确地处置意外火情,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安全生产工作筑牢了安全防线。进行限烟令,对象包括所有工作人员,以及进入大楼外来办事或来访人员。通过建立限烟制度,张贴禁止吸烟警示标志,开展禁烟宣传活动以及在会议室、办公室、餐厅和公共场所,不得放置烟灰缸等烟具的方式来达到降低由烟头引起的火灾事故概率。对于烟瘾重的人员,可安排一定数量的吸烟区,凡吸烟者一律到吸烟区。

(7)工作人员素质培训对安全工作严抓不懈。注重安全训练,对一切进入现场的人员有必要参与三级进场训练,要求特种工作人员通过专项训练,并持有国家颁发的特种工作操作证。公司或企业可采用加强高危作业生产人员的培训的方式,来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让每一位施工人员从思想意识和行动上注重安全,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8)风险信息更新生产技术繁琐、生产条件苛刻、易燃易爆、高温高压、危险系数高等是石油化工行业的主要特征。为避免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石油化工行业尤其要注意风险信息的更新。通过及时更新信息,更加准确、全面的了解风险具体情况,以便及时预防风险或在风险发生时及时控制,减少人财物损失,提高安全管理水平。①每年定期对常规活动开展风险识别以及评估,并以报告的形式形成资料加以保存。重新鉴定风险源重点关注之前形成的评估是否全面完整,能否全面涵盖本单位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相关控制措施能否有效开展。②对非常规活动等危险性较大、作业环节较复杂的作业活动(如检修、开停车、重要的工艺设备变更以及认为有重大风险的作业活动),展开风险评估和识别之前,应制定相关管控制度和措施,并由单位管理人员审批决议后执行实施。③做完风险评估以及识别后,要及时对相关信息和资料加以更新存档。

4应急体系的构建

对于日常的安全生产的风险控制方面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意外发生的概率还是存在。所以提前构建完善应急体系就显得举足轻重,该体系的建立能使危险事故发生时能够有效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消极的负面影响。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应根据厂区当前所具有的资源,对其进行整合利用,同时使用计算机等现代通信技术,建立相关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对风险源进行日常管理、维护、信息更新以及协调和指挥,从而建立高度智能化的化工园区应急管理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应急预案、保障体系。其中注意的是应急预案,所以在规划中要重点突出,能很好的起到警示作用。

5结语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所以我们要发挥钉钉子精神,沿着正确的目标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在安全生产工作风险控制孜孜不倦,实实在在致力安全生产,努力搞好安全工作,改进劳动条件,以此来减低危险事故的发生概率,维护人民财产安全,同时也为提高生产打好基础。

作者:李瑞艳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化工部

参考文献:

[1]赵文芳.基于风险的石油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11).

石油安全论文篇3

长期关注我国能源问题的专家认为,油价走高将使我国贸易赤字增大。经济增长放慢。通涨被推高,对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些因素都不是影响我国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应当不会出现经济“硬着陆”的局面。目前我国年耗石油接近3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约7%,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约24%,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量的30%以上,国际市场的高油价敲响了我国能源安全的警钟。

一、石油安全问题

(一)原油需求持续膨胀,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大。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石油净进口量增加了7倍,外贸依存度已经逼近30%.据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9112万吨,金额198.1亿美元;进口成品油2824万吨,金额58.6亿美元;扣除当年出口的813万吨原油和1382万吨成品油,实际进口原油和成品油折合已经超过1亿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我国原油需求仍将持续膨胀,科技部“中国后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对我国2010年和2020年的石油需求做了预测,分别为2.80亿吨和3.60亿吨;中石油研究报告预测,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我国原油需求分别为2.7亿吨、3.10亿吨、3.5亿吨和4.O亿吨。

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我国的原油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2002年全球能源统计,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1位:目前我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比只有10.9;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在1.8亿吨,到2020年至多也就能达到2.O亿吨;按目前的开采速度,我国将在14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据此保守估计,2005年、2010年和2020年,我国需要进口原油分别约为1.0亿吨、1.5亿吨和2.0亿吨。

我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将维持在7%以上,原油需求将至少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难以超过9%,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原油的生命线将越来越脆弱。由于我国在全球石油需求中所占的比例持续增长,石油开采量又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我国石油需求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全球石油市场的贸易格局,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以及石油供给安全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旦世界风云突变,我国的能源安全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

(二)原油进口通道单一,供给受制于人

能源安全问题,取决于原油进口来源地的政治经济稳定和进口海上通道的安全。从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来看,2002年80%以上来自10个国家,其中60%以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5个国家。未来的几年里,我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仍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而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从我国原油进口的海上通道来看,90%以上需要从海上船运,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中石油、中石化、中石化龙禹公司三大石油公司的油运业务,大多是从国际油轮联营体、环球航运、韩国现代等海外油轮公司租船承运。这使得我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我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从目前我国同几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来看,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我国构成了较大牵制,我国利用国际资源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我国有超过一半进口的原油来自中东,而美国不惜动用武力加强对中东地区石油控制权;中亚国家是我国的近邻,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与这些国家在油气合作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竭力插手我国同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力图控制我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我国原油水路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也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美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施加影响,阻挠中俄能源合作的顺利进行。

我国虽然具有利用中亚、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地缘优势,但重要的是

如何将地缘优势变为政治和经济优势。同处在东北亚地区的日本,在保持地区石油市场稳定方面与我国有着共同的利益,但也存在矛盾,因为世界经济所依靠的石油的生产已经达到了顶峰,石油产量很快将下降,直至枯竭。

专家强调,世界石油生产将在2006—2016年间达到顶峰,尔后工业国家充足的能源供给每年将以2%的速度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印度、巴西和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对石油的需求却迅速增长,到2020年也许会成倍增长,这意味着世界石油将供不应求。

(三)应对石油风险能力脆弱

据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估计,如果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3美元以上,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减少0.5个百分点。我国是东亚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显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会低于这个数字。国家资讯中心有关专家计算,2004年平均油价若为37美元~38美元,将直接导致我国全年外汇损失88亿美元,拖累GDP下降O.7~O.8个百分点。

2004年上半年,我国原油进口额151.7亿美元,增长57.4%,累计贸易逆差144.8亿美元,其中受进出口价格变化影响,贸易逆差增加了近17.28亿美元,即如果没有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高,我国贸易逆差压力将减少25.3%.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10年我国原油缺口将达到1.5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提高到40%;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我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而进口达到1.5亿吨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十分落后,面对危及原油供应的战争和其他突发事件,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很低,“买涨不买落”现象便是最直接的证明。2000年,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我国进口原油7000万吨,比1999年增加了七成多;随后原油价格有所回落,至2001年底国际油价回落至每桶17美元左右,但此时我国却在释放库存压力,减少原油进口,2001年原油进口比上年下降约7%.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刚刚启动,2005年石油储备中相当于21天进口量的石油将由主要石油公司储存,2010年将增加至28天;2005年石油储备中相当于14天进口量的石油将由政府储备,2010年将增加至22天。

二、保证石油安全的税收政策

保证我国的石油安全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长期战略规划,但从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适度的税收政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我国的石油危机。

(一)尽快实施燃油税,开发替代燃料汽车

美国经济学家曼昆认为,征收或提高燃油税,一是增加使用私人汽车的成本,有助于缓解高速公路上的堵车状况;二是提高用车成本会使人们更多选用省油的汽车,而这种类型的汽车体积都比较小,即使发生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也要小于耗油量大、体积大的汽车;三是减少汽车使用量还会降低尾气的排放量,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国际能源机构执行干事克洛德。芒迪建议我国不要走西方国家走过的弯路,应该避免鼓励消费大功率、高油耗的汽车。

近几年来,汽车工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拉动经济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但汽车也带来了大气污染、能源消耗等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应该做好调控工作,保证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当前应做的事情是尽快实施燃油税,让每一个人在加油的时候都感到费用的增加,促使人们购买节能型的经济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对石油需求的增长。长期要做的事情是把替代燃料汽车、清洁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纳入发展方向,对汽油和气燃料实施不同的燃油税;通过燃油税来鼓励使用气燃料,把消费引导向使用替代燃料汽车方向,这不仅符合WTO规则,而且能够解决国家的能源供给紧张问题。

(二)调整汽车消费税税率,节制汽车工业消耗能源

根据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汽车工业发展、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汽车消费税税率,对大排气量、高油耗的汽车实行较高的消费税税率,以此抵消汽车工业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等负面影响。例如。2004年1月1日起,对达到欧洲11号标准的小汽车停止减征消费税,一律恢复按规定税率征税;从7月1日起,对达到欧洲川号标准的小汽车减征30%的消费税。目前汽车消费税税率为3%-8%,其中排气量在2.2升及以上的适用税率为8%,2.2升以下的为5%;2.4升及以上的越野车适用税率为5%,2.4升以下的为3%;2.0升及以上的小客车为5%,2.0升以下的为3%.如果一辆15万元的中档轿车,若按5%的税率计算,消费税为7500元,取消30%的税收优惠意味着税费增加了2250元,若一家企业年产过5万辆汽车,就意味着每年要多缴上亿元的税费。这一新政策的实施,既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现代汽车的开发提供资金保证,又可以激励企业全面提升汽车引擎标准。

(三)继续实行向使用天然气倾斜的税收政策

目前全世界的天然气汽车拥有量已达100多万辆,有关专家认为,到2010年天然气汽车将会普及。我国应继续实行向使用天然气倾斜的税收政策,鼓励电力企业的发展,加大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的开发力度,尽快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加快我国IT业的发展,变“轻”我国的工业结构,减少对石油的需求。

(四)用足出口退税政策,减缓

贸易逆差的压力

在日益规范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出口退税作为WTO认可的出口鼓励政策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自1985年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以来,用于退税的财政支出年均增长32.8%,特别是1998年连续3次提高退税率抵消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滞后影响,这说明出口退税和出口之间存在着重要而显著的相关性。

进口原油价格上升,提高了运输业、石化业等相关产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一部分油品取消出口退税,另一部分油品出口退税率降低,导致我国贸易平衡压力的提高。因此,一要充分利用出口退税新政策,鼓励其他商品的出口;二要加大税收鼓励出口的力度,依据WTO的规则,有必要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列入退税范围,利用出口退税的带动减缓贸易逆差的压力。

(五)运用战略性关税政策,提升产业竞争力

石油安全论文篇4

目前石油运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管道

目前,石油的陆路运输主要采用的是管道运输。管道直径为0.72米,一年可以运输2000万吨左右的原油,和一条铁路的运输量相当。它的最大特点是运输量大、便捷、安全、经济。管道运输能耗少、成本低,单位耗能量不足铁路的1/7。同时,管道密闭安全,一般不受气候影响,能长期稳定、安全运行,有利于实现自动化管理。再者,管道运输受地形限制小,占地面积少,容易选取捷径路线,基本不产生废液废渣,不污染环境。因而,管道运输是各国油港、提炼中心和油田之间不可缺少的纽带。

2.铁路

铁路运输是管运和海运最重要的补充方式。它虽然运量小、成本高,但可以灵活调整运输量。一旦海运和管道运输受阻,铁路运输能够迅速弥补国内石油供应短缺局面。目前,我国进口石油铁路运输最主要的线路是中俄铁路和泛亚铁路运输。铁路运输有利于分散海运和管道运输风险,确保石油安全运输。

3.海运

国际石油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海运。它具有通过能力强、运量大、运输成本低等特点。海运石油量占整个消耗总量的50%以上。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非洲、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所以游轮运输是我国主要的石油进口方式。但是,目前我国石油进口海运路线还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好望角、赫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目前,马六甲地区的动荡局势,对我国海上石油运输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二、我国石油运输存在问题

1.油管爆炸

2010年7月16日18时,大连中石油输油管道爆炸事件震惊全国。2000多名消防官兵通宵奋战,直到17日上午火势才基本扑灭。这次爆炸导致大连海域至少50平方公里海面被污染。同时,火势直逼剧毒二甲苯存储区,险些造成更大灾难。另外,还有20个左右的储油罐在被烧储油罐附近,中间间隔不足10米。

2.石油泄漏

调查显示,每年由于各种原因泄入海洋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总量的0.5%,其中游轮海难造成的石油泄漏最为显著。石油泄漏主要危害有三点:第一,危害海洋生态环境。石油泄入海洋后,对鸟类造成危害最大,特别是那些潜水捕食的鸟类;第二,危害渔业。成鱼嗅到油味后可以快速游离溢油水域,但是幼鱼大多生活在浅水域,容易受到污染。另外,养鱼场网箱的鱼不能及时逃离,一旦受到污染将不能食用。近海岸养殖的海带、扇贝也如此。第三,影响浅水岸线。贝类、珊瑚、幼鱼、海草多生活在浅水岸。溢油对该区域的危害异常严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三、石油工程运输安全管理措施

1.开辟新路线

国民经济和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建立多方向、多通道、多种运输方式的石油进口体系。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与他国合作,主动参与到石油通道建设中,通过股份制企业的建立和邻国或石油运输过境国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确保运输通道安全、运输过程畅通。

2.引进HSE体系

HSE管理体系要求企业科学分析风险,确定可能发生的后果与危害,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进而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种现代化管理模式强调持续改进与预防,具有完善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的必备制度。把HSE管理体系合理运用到石油运输中,能够确保运输人员自身安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事故发生率和经济损失。

3.加强运输安全管理

打破石油运输企业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束缚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要提高相关人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企业发展与规划中,自觉摒弃自由、散漫的工作态度,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石油运输工作中。其次,加强专业运输知识培训,建立一批专业化运输管理人员。最后,定期检查油管、游轮、输油管道,防止泄露和爆管。同时,运输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石油运输管理条例。

四、结束语

石油安全论文篇5

通过对不同企业的调查分析,目前我国石油化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对项目建设施工的风险因素的识别与控制较为粗放,没有严格的精细化管理,而关于施工的风险评价也往往只是表现在形式上,这将导致在安全管理中采取的措施往往不能得到其预期的效果。在实际的石油化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中,一般表现为未遂事故和小事故事件;除此之外,项目建设施工承包商自身安全管理基础、安全意识薄弱,故在安全监管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再加上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素质较低;另外加快施工进度会给施工造成一定的安全事故隐患。总的来说,我国石油化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石油化工企业应不断加强安全管理。

2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在安全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其产生的原因较多,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广泛,总的来说其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工程项目建设的负责人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责任,给安全事件的发生制造了发生的可能性。生产建设企业出现的安全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中也是一样的,导致发生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极为淡薄,其采取的安全管理的举措往往不到位。目前,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施工中仍存在着较多的危险作业,如:高空作业,吊装作业等。石油化工的作业环境往往较为复杂,导致在施工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很多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极为淡薄,三违作业时有发生,如施工人员在高空作业中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甚至有徒手进行高空作业的情况;还有一些施工人员肆意劈坏施工设备,给施工带来不安全的影响;有一些管理人员不能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工序的检查与监督。另外,当前的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的情况。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员工还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岗位,更是不清楚其职责所在,导致各个工序的相互衔接不合理。而在脱节情况出现时,工作人员开始相互推卸责任,问题常常不能及时的解决,造成其工作效率低下,使得工程施工建设的进度、安全、质量等都得不到一定的保护。由于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中,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监管职责的不明确、互相推卸责任给项目建设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其次,施工人员自身对于企业组织的安全知识的培训的积极性较低,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会按照相应的施工规范进行作业操作;同时又因为在追求其工作的进度,导致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由于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现场较为复杂,但由于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较差,其施工现场出现高处、交叉、动火作业、临电作业等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加上施工作业自身的复杂性给施工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由于施工现场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自然灾害出现,如大雪、大风、高温等天气状况,这都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除此之外,人自身的不安全行为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施工作业没有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一些员工在高处作业不系挂安全带,脚手架搭设不符合安全要求等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解决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策略

3.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在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安全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极为重要的,将安全制度落到实际的建设工程中,要做到分工明确,保证其责任到底,要不断提高石油化工管理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责任。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减少相互推脱责任现象的发生,这样既有助于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建设的安全管理,也有助于及时处理、解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管理,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最重要的管理就是安全管理;而企业的发展会受到外部的市场变化的影响,需要根据变化情况制定适合该企业发展的方针,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石油化工企业需要不断对安全进行考量,并及时进行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从而提高企业员工人身安全的提高。由于石油化企业在其石油工程项目建设中,其独特的危险性,使得对于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管显得极为重要,故在其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监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应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标准进行各环节的监督管理。由于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作业越细致,其整个石油化工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都能得到相应的保证。工程监管人员在加强施工材料和设备的同时,也需要对其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多加监督、管理,从而可保证施工细节都能满足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显得极为重要,石油化工企业应根据本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安全管理体制,以此来加强企业各级责任者的安全意识,为了提高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效率,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建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从而确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监督管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应加强对工程的HSE管理,从环境、安全、健康三方面对化工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是管理者重要责任之一。

3.2加强安全培训力度

石油化工工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特种作业,这就要求化工企业具有优质的安全管理工作,同时要保证企业的安全培训能发挥作用,提高全体职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石油化工企业应不断加强对其在职员工关于安全的教育,并不断为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素养。在安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其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力度,要不断强化其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其安全素养,从而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的执行是按照规范进行的。其次,要确保安全技术设备不断提高,为了有助于安全隐患的减少,平时应多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保证其工作的规范性。另外,不断进行安全知识的培养,石油化工企业的培育不仅仅是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还需要增强对石油化工工程中避免发生事故的能力及遇到事故的处理能力,将有助于工作人员整体安全素质的提高。对于刚入职的员工,应根据其岗位从厂、车间、班组三方面进行安全生产的教育。其中施工安全不仅仅要考虑到现场中存在的且应注意的问题,更要考虑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问题。为避免安全施工的发生,要保证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有助于减少不安全行为;同时要保证物处于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对物的具体不安全状态的敏感性,从而预防、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

4总结

石油安全论文篇6

[关键词] 安全链;石油安全;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4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081-03

[作者简介] 张立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

李 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江苏 南京 210016)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石油作为当今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源。解决好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也是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能源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着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发展方式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能源安全观。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观应包括两方面内容:确保石油经济合理的持续供应和高效使用;减少与石油生产、使用相关的环境污染。

石油企业承担着国内石油的供给、生产、销售及引导消费的职能,因此,必然肩负着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历史使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势必影响石油的供给与使用效率,也必然影响石油安全的保证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石油安全形势的前提下,给出了新的石油安全概念;借助价值链理论提出了石油安全链分析方法;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能力安全观”。

二、石油安全概念的拓展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石油安全概念的内涵也不断拓展。从以能够在数量和价格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石油供应为主要内容的石油安全概念,逐渐演化为考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概念。例如,崔新健把石油安全的概念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定义为: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国拥有、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李树芳、潘懋探讨了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认为现阶段的石油安全概念已经发展到了关注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有限性,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保障阶段。

石油作为支持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资,石油安全供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前提;同时,石油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能源约束,它的使用效率和消费安全与环境问题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实现石油安全供给、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和谐是石油安全概念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石油安全是指能够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该概念强调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其终极目标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三、石油安全的相关理论

1.传统的石油安全观。传统的石油安全理论是建立在仅关注石油供给安全概念下的安全观,主要有2种:一是“储量安全观”,认为有了储备和储量就能保证石油安全;另一种是“资本安全观”,认为依靠资本运营,通过在石油市场上购买石油,可以获得石油安全保证。但是,通常本国内的石油储量是自然天赋,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在短期内单纯依靠增加储量获得石油安全是不现实的。而储备是应急措施,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对于“资本安全观”,石油市场一向风云变换,晴雨无常,所以,单纯依靠石油市场,也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因此,从供给角度来看,二者对保证石油安全具有一定作用。但是,从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角度来看,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2.石油企业与石油安全。国内的石油生产,由国家控股的几大石油企业集团主导。由于勘探权的登记制度,我国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被授予原油勘探开发权。这种开采业的垄断经营,决定了石油企业肩负着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使命。同时,我国的石油企业集团多为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掌握着国内绝大多数的炼油厂,它们控制着国内成品油供应的主渠道,拥有近80%的市场零售份额。所以,几大石油企业集团经营业绩的好坏,其整合资源、开拓市场能力的大小,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与国家的石油安全息息相关。

3.相关的竞争力理论。主要就价值链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介绍。

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价值链由价值活动构成,而价值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就是找出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合理的控制这些驱动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成本和收益,最终使整条价值链得到最大增值,同时总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

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Hamel)提出的,是指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核心竞争力已日益成为企业追求的战略目标,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四、从“价值链”到“安全链”:新的“能力安全观”

1.基于价值链的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企业是集油气开采、炼化、销售以及辅助等为一体、具有完整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条的企业。结合石油企业的特点,我们给出石油企业的价值链,见图1:

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的核心是创造企业利润,这也正是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整合的目的所在。整合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能力即为核心竞争力,由上图我们发现,石油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贯穿整个产业链条,在每个价值活动中都可进行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整合,创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可以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资源因素、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反过来,石油企业具备了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后,再以这些影响因素为媒介,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工作效率,最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石油安全保障。

2.基于安全链的石油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安全问题是个系统问题,要综合考虑,不能片面,其解决途径贯穿石油生产的各个环节。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给出石油安全链(见图2)。石油安全链是将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而石油安全保障活动贯穿于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安全链由安全保障活动构成,安全保障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安全保障活动和辅助安全保障活动。

从石油安全链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安全贯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链管理就是在企业安全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生产和消费,最终在整条安全链上保证石油最大限度的供给和最有效率的使用。我们按照石油安全链的各个环节,逐一分析如下:

(1)上游开采部分。上游油气开采是石油企业生产的基础。由于油气资源是在千万年乃至上亿年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富集起来的,它深埋于地下,而且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目前石油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依赖进口。因而,石油企业在上游开采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就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获得资源的能力,包括国内现有储藏的勘探开发能力及开拓国外石油市场、整合国际石油资源的能力。其次是创造效益能力。在现有科技水平下,油气勘探、开采的不确定性很高,进而造成油气生产成本也很高。如果石油企业在油气开采方面拥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其油气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从而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这样不但能为中下游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保证,更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利润空间。最后是海外经营能力,包括适应当地文化,获取国际人才,熟悉海外市场。上述三种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整合资源能力的提高和技术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即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中游炼化部分。石油企业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企业,影响炼化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为:首先是企业规模。炼厂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规模优势,易于与上游的原油供应和化工企业一体化。其装置结构易匹配合理,生产方案易于优化。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各种不同品质的原油,无形中扩大了原料的来源,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又相当于增加了原油的供给,有利于保证石油安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相当于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原油的供给,同时,也降低了废气、废料和废水的生产环节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环境。总之,石油企业中游炼化部分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原油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过程更加环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增强,这些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3)下游销售部分。下游(销售)部分是企业与外部经济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石油产品的销售一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是保证石油企业正常生产的有效需求的关键。下游(销售)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首先是保证石油有效供给的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的企业,能够有效降低库存,加快产品周转,相当于增加了石油供给。其次是市场占有能力。如果企业销售网络完善,产品品种齐全,无疑会保证供给效率。企业的效益直接与市场占有率相关,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通常意味着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是企业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外部表现。企业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才能完成产品的销售,进入下一个生产循环,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

(4)辅助服务部分。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是指研究与开发以及与油气开发和炼化、销售相关的服务性部门。影响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因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开发资源还是节约资源,都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程度不高,探明储量中只有20%-30%可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储量,并且其中70%都是复杂性的非常规油田。因此,提高勘探储量要依靠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创新;提高采收率要运用先进的开采手段。此外,科技创新还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主要表现,是增强企业效益和保障石油安全的主要手段。

总之,石油安全链上各个环节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决定了石油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

五、结论

由上述分析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密切相关。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因此不仅对于提高国内石油产量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其跨国投资控制境外石油资源的能力。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中国石油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石油企业与跨国石油公司竞争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贯穿于企业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能力,正是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能力,决定了安全链各环节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而决定了整条石油安全链的石油安全保障能力。由此我们得出新的“能力安全观”:通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石油安全保证程度是长久的、全面的和现实可控的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真正的石油安全在于不断增强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J].财经研究,2004,(5).

[2]李树芳,潘懋.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经济学诠释[J].经济师,2004,(5).

[3]葛家理,胡机豪,张宏民.我国石油经济安全与监测预警复杂战略系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2,(1).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

[5]Prahalad C.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May, 1990:79-90

石油安全论文篇7

关键词:石油产业;安全生产;问题;对策

2015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提出了“强化依法治安,狠抓预防治本,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的要求和目标。对于石油生产来说,安全生产问题是石油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企业长远发展和民本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本文就目前我国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简单分析和总结,并以此为根据,探究提高石油生产安全管理的方法和对策,以期促进石油产业的长效发展,促进国家长久治安。

一、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全球石油生产史,我国的石油产业存在和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石油的生产安全管理方面我国政府和企业也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由于基础薄弱的限制,石油产业生产安全管理方面仍旧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制约着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建设的进程,只有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我国石油产业的健康长效发展。具体来讲,石油生产安全管理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均未对安全生产问题做到充分的重视,相关规章制度也形同虚设,企业生产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在石油生产中并不鲜见,对石油生产的安全造成隐患。于此同时,企业员工以及其他石油产业中的劳动者安全生产知识匮乏,维权意识不强。因此,石油生产安全方面一旦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物质性挽救为主,对于问题产生的根源未及时理清,对于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往往仅停留于浅层面上,使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安全生产监督力度不够

就内部监督环境来说,我国目前石油产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石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工作也缺乏科学、合理、统一的工作标准和规范,监督管理力度的缺失也加剧了石油生产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就目前来看,沿用传统安检方法的石油企业不在少数,安全监督方法方式上没有创新使生产安全中的检查检测不能量化处理,因此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便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对于外部监督环境来说,首先,政府对于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力度不够,不少安全生产检查只成为走形式甚至不检查监督。其次,媒体对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曝光度不够,民众对于石油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不够知悉,使得石油安全生产管理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

3.缺乏负责石油生产安全管理的专业队伍

石油生产安全人员既要有较高职业素质,又要有一定专业水平。目前石油生产工作中的管理者普遍重视效益而忽视生产安全,其次部分管理者也因为自身原因无法解决制定安全法规、查处事故隐患、组织应急救援、调查处理事故等专业问题。如此,石油生产安全管理体制的管理缺位的问题也使得石油生产安全管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二、加强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措施的探析

1.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学习贯彻新《安全生产法》,深化企业改革,搞好依法治安与深化改革的衔接配合,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保证石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通过石油生产安全的专门培训、日常培训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定期开展安全应急演习工作,形成全行业的安全生产意识,使石油生产处于安全、高效的运转状态。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第一人,应高度强化“一把手”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切实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落实,加强HSE管理体系的学习和推行。同时,建立和完善能涵盖石油生产从项目启动到终端销售整个环节的系统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检查测评制度,讲安全生产与绩效联系起来,以确保石油生产安全管理到位。

3.吸收和培养石油生产安全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石油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才是基础。建立管理石油生产安全的专门部门,引进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安全监管队伍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由于我国石油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在生产安全方面的理论知识还不够成熟,为此应吸收借鉴国外有关石油生产安全管理的先进理论和经验,自上而下的组织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学习,通过评优评先、树典型等方式带动员工对生产安全知识学习的热情,丰富知识储备,促进我国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4.提高生产技术,促进结构调整

我国在保障石油生产安全中,应该转变以往思路,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创新,通过加快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步伐,构建石油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基础。以此改变传统石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管理模式,提升石油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科技含量。

三、结束语

石油生产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需要相关企业和管理人员立足于生产实践,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探索总结经验。本文对石油生产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相对应探究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提高我国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石油产业长远发展。

作者:唐刚 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潼南作业区

参考文献:

[1]于菲菲,田文浩,王廷春,等.石油化工企业过程安全管理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4):112-115.

石油安全论文篇8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 安全经济学 安全投入 安全效益

一、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经济分析的意义

1.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经济分析有助于石油化工企业做出合理的财务预算和安全决策。企业管理层经过安全经济分析,能够明确包括安全决策本身在内的各项管理活动和各有关活动的安全性能要求,提出多重或双重有效防护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的负效益应进行充分的估计,并做出预防性准备。因而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经济分析是决策层制定经营战略和安全决策的依据,是石油化工企业做出合理的财务预算和安全决策必不可少的工作。

2.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经济分析帮助企业合理进行资金分配。财务管理是石油化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处于整个管理的核心地位,如何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资金分配涉及到安全成本、生产费用、风险投资、福利保障计划等。进行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经济分析,可在安全投入资金、设备折旧费、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安全成本等方面,为安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帮助企业进行合理资金分配。

3.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经济分析可以优化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使企业获得期望的经济效益。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成本和安全效益是企业总成本和总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安全成本和安全效益的关系,使石油化工企业获得期望的经济效益。石油化工企业管理者通过事故预防的博弈模型,了解石油化工企业的不安全行为的成本对石油化工企业收益的影响,了解石油化工企业管理者监督成本与员工违章率的关系,以及从何入手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手段,加大事故预防和控制的力度。

二、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效益-经济效益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效益可分为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无益消耗和经济损失的减轻,以及对经济生产的增值作用是安全的经济效益。生命与健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安全与安定,是安全的非经济效益,它们的实现是通过安全技术的、管理的、教育的手段,通过减少事故发生、危害事件发生来实现的。

安全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安全投资实现的安全条件,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保障技术、环境及人员的能力和功能,并提高其潜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它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直接减轻或免除事故或危害事件给人、社会和自然造成的损伤,实现保护人类财富,减少无益损耗和损失,简称为减损收益。

2.保障劳动条件和维护经济增值过程,简称为增值收益。

三、石油化工企业增值收益分析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增值是指安全对石化企业经济生产的贡献,这是“安全是生产力”作用的体现。安全的生产力功能通过三方面来实现:首先,职工的安全素质是生产力,即对于一个生产工人,提高其安全素质不仅是提高其防范事故的能力,重要的还在于其安全素质的提高能够提高其生产的工效,体现在工人生产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高效;二是生产资料中包括安全设施、装置、设备等,生产资料是生产力,显然安全设施、设备等也随之与其完成生产力的作用;三是安全对于技术创造的安全环境,保证了生产技术功能的实现,因此,也从中间接体现生产力作用。增值收益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安全生产经济增长贡献的估算。

四、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效益的估算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效益不但包括经济效益,而且还包括非常经济效益,因而单纯的计算其中的某一部分还不能反映整个安全效益的全貌,在上面我们对安全的非经济效益进行了简单的定量化,但是由于非经济效益定量化的复杂性,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很难精确化的计算出来,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们采用下面所介绍的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以求出安全效益,层次分析法就是根据安全的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经济进行分析,分析得出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投入和安全效益的关系。

所谓安全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就是对提高安全水平为国家、为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计算,以期在提高安全水平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安全微观经济效益分析是指研究生产和生活中,安全活动投入所带来的利益与投入消耗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15]。所谓的安全微观经济效益就是对安全和安全管理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以期在改善安全的同时,为石油化工企业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进一步说,安全微观经济效益分析就是从经济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应有经济分析方法对不同的安全水平和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

五、主要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投入和安全效益的理论分析,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对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投入的合理确定以及优化问题尝试着进行了理论上的评估,特别是对通常难以量化的非经济效益进行了理论上的初步分析。

2.由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不像石油化工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那样能够取得最快最直接的经济效果,它具有间接性、隐蔽性、潜在性等特点,因此不容易被人们所重视。长期以来,我国在安排生产性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往往由于投资不足或出于“节省”的考虑,对项目中配套的安全卫生设施随意削减。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投产后的生产项目无法正常运转,或生产不能健康运行。所以,要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国的安全生产水平,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是一项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举措。

3.从理论上求得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投入的最优配置和其最优方案的选取,将提到的效益估算运用到石油化工企业之中,计算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投入和安全效益之间的关系,从实践中为石油化工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3] 李红霞,田水承.企业安全经济分析与决策[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270-277.

[4] 林柏泉.安全学原理[M]. 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1-12.

[6] 屈 奎.企业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分析[D]. 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5.

石油安全论文篇9

关键词:

海洋石油;安全防护;深海作业;集输;满负荷;用电设备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18501

1引言

目前,随着资源的短缺,各国把目光均转向海底石油资源,海洋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海洋石油开采以及技术的革新投入再运用日新月异。海洋石油开采多用管道集输式进行石油的输出,然而现有的石油开采,作业空间较小,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一直是广泛关注的问题,一断出现故障,海上作业,施救难度较大。然而,海洋石油开发用电设备常常出现一些故障,甚至出现开采用电设备过负荷崩溃导致灾难的后果。对于海洋石油开发设备安全防护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全面而系统的对海洋石油设备安全安全研究。

2海洋石油开采影响分析

海洋石油开发,针对现有的工况,各国(美国,日本,法国,中国等)均在进行相应的研究,如何使得设备抗外界环境增强,使得海洋石油设备正常的、连续的、满负荷的、有序的运行,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保障石油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有序的进行,确保人员与设备安全。对于一般的海洋石油开采,多在沿海一带,对于不同海域深浅程度的不同,相应的应用不同的海底石油钻井装置,如现有的固定式的钻井装置和移动式的钻井装置。

海洋石油开采过程中常常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造成不稳定的安全因素居多,例如系统的误差,设备自身老化,年久失修,隔离开关接头氧化等安全隐患;操作人员的误操作,导致设备的不正常运作;尤为重要的是海洋作业,环境的影响较大,有时候海洋的风浪很大,风速很快,设备常常无法承受恶劣环境条件而崩溃,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北方冬季季风的影响大,导致在开采过程中,对人员及其设备操作影响较大,开采难度增大,导致一些用电设备常常过负荷运作。海洋石油平台在恶劣的环境下,一些设备的绝缘层常常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导致漏电事故,给操作人员造成不便。开采石油井控技术难以适应不同工况条件,导致常常因为地质条件的变化,井控技术难度增大,导致火灾或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海洋石油作业,开采难度较大,设备安全隐患较多,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

3海洋石油设备安全分析

针对现行的海洋石油作业存在设备年久失修,环境影响,人员的误操作,井控技术以及作业难度等突出问题,其安全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分析包括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人员安全主要从企业管理体系,人员自身、设备漏电、环境影响等出发考虑,而对于设备安全包括设备的维护,设备的抗外界环境压力,电力系统以及钻井装置技术等。海洋石油设备安全分析见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现行的企业管理体系有利于完善企业制度,提高员工素质,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应对故障以及环境因素影响及时的预警及沟通,确保设备一定程度上安全有序的运作。对于设备的安全检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洋石油集输系统全是管道运行,用电设备使用较多,设备的安全可靠的运作是确保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现行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在进行相应石油开采设备抗环境影响设备研发,因此设备的安全对石油开采工序的进程有着重要作用。

4结束语

本文从海洋设备安全角度出发,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海洋设备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操作人员与船舶人员沟通不便,设备年久导致一些接头氧化、接触不良、设备漏电,企业的管理体系,设备受环境影响较大。根据存在的以上这些问题,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综述了解决该问题的合理性建议,确保人员与设备的安全,保证了海底石油开采顺利的进行,海上所有的设备必须连续、安全稳定、满负荷运转。合理的管理体系,研究较先进的钻井装置,合理的动力定位集输,对于海底作业故障应满足及时报警以及及时修复等,均能保证设备足够的安全可靠,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登文,周长江.油田生产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226229.

[2]张景林,崔国璋等.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3]樊运晓,罗云,鲁华章等.安全工程技术理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石油安全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9. 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3

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是企业基于资源可获得性、产品投产性及市场拓展性等自身比较优势,在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及扩大出口贸易目的下,加强经济技术对外交流,以期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竞争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现阶段,我国石油可采储量不足以及石油增产速度明显下降,这主要受制于我国油田开采寿命及我国石油开采的强度,从长远角度看,为保证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急需从国外获得更多的石油份额。为充分实现我国石油企业迈向现代化与国际化,加强国内外石油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是目前较好的选择,而盲目的对外开放会对我国石油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明确影响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因素的权重,梯度化影响因素关注程度,有针对性的规划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路径,以促进我国石油企业安全发展。

一、研究方法介绍

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提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或多方案决策法被称之为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决策:

1.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在内的层次结构模型。

2.搭建某层某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影响程度的比较矩阵。例如:假设某层有n个因素,该矩阵共有n层,用a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则,,则称为成对比较矩阵。(成对比较矩阵A满足:)

我们将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分为10个等级,从1至10 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影响从相同上升为绝对地强,也就是说比较尺度级数越高,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影响越强。

3.检验单排序权向量的一致性。n阶互反阵A的最大特征根,当且仅当时,A为一致阵。因而可以用的数值的大小来衡量A的不一致程度。

由于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比易引起判断误差,因此我们一般用相对指标一致性比率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当时,我们认为A的一致性检验通过,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反之,则要对A加以调整。

4、检验总排序权向量的一致性。假设C层对上层(B层)中的因素的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指标为CIj,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j,则层次总排序为一致性比率为:,同样,当时,我们认为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通过。

二、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指标体系

基于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综合动力场论”,我们知道中国国家宏观政策、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石油企业自身比较优势、石油东道国区位优势是影响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因素。本文依据此“综合动力场论”主要因影响素建立准则层,并确立指标层17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

三、数据处理分析及结论

本文严格依照层次分析法步骤,建立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三级有效指标,并用AHP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处理结果:

1.准则层判断结果分析

由表2看出,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是影响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最重要因素,影响权重达0.384,其次是石油东道国区位优势,影响权重达0.301,中国石油企业比较优势和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策导向对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影响相对较小。

2.指标层判断矩阵

(1)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策指标层判断结果分析

表3显示,在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策导向指标层中,政治政策导向影响率高达0.341,经济政策导向影响率为0.286,,这说明,在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策导向对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0.123的贡献中,政治政策导向和经济政策导向是关键因素。

(2)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指标层判断结果分析

表4说明,在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指标层中,石油企业竞争实力对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贡献率最高,达0.266,其次是资产利用效率,权重达0.237,这表明在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指标对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0.384的影响贡献中,企业竞争实力与企业资产利用效率对这一准则层的影响较重要。

(3)中国石油企业比较优势指标层判断结果分析

表5表明,在中国石油企业比较优势指标层,企业资产与融资优势影响权重高达0.364,其次是企业内部一体化优势,影响度为0.306,这表明在中国石油企业比较优势指标对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0.192的贡献中,企业资产与融资优势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

(4)石油东道国区位优势指标层判断结果分析

表6显示,在石油东道国区位优势指标层中,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对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贡献率最高,达0.413。可见,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对石油东道国区位优势指标层较重要,决定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

3.层次总排序分析

我们在准则层、各指标层一致性检验均顺利通过的基础上,成功搭建层次总排序(见图1)。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结果为CR=0.050(其中,定义一致性指标为0.047,随机一致性指标为0.934)。

由图1知,纵观影响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指标,石油|道国资源要素禀赋优势(0.124)、增强中国石油企业竞争实力(0.102)、石油东道国国际合作机制初具规模(0.098)、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资产效率(0.091)处于影响权重第一梯度。石油东道国能源外交成效显著(0.078)、中国石油企业资产与融资优势(0.070)、中国石油企业内部一体化优势(0.070)、降低中国石油企业生产成本(0.054)、精选中国石油企业运作模式(0.054)处于第二梯度。扩展中国石油企业核心业务(0.045)、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治政策导向(0.042)、优化中国石油企业资产结构(0.040)、中国石油企业科技实力优势(0.038)处于第三梯度。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经济政策导向(0.035)、中国石油企业实力与品牌优势(0.026)、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社会文化政策导向(0.025)、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技术政策导向(0.021)处于第四梯度。

四、思考建议

针对上述影响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影响权重梯度分析,我认为我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应该以国家力量和政府能源外交为后盾,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与资源,抓住海外能源合作的有力时机,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避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国石油企业,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国家能源外交环境,完善国际能源共同安全机制。我国应在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基础上,扩大我国在世界能源规则中的话语权及影响力,积极与国外石油公司开展竞争与合作,保障中国海外能源投资贸易对象国的稳定发展和繁荣。

2.加深国际合作机制,规避跨国经营风险。我国石油企业应在未来发展中通过主动与油气资源富集地区的区域组织或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安排,加强对主要油气输出国之间相互投资,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开展深入合作,彼此依赖,相互扶持,建立良好的国际合作机制。

3.建立战略联盟,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石油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积极推进善于沟通与协调的良性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在协调与沟通中整合资源、建立战略联盟,合力打造现代能源跨国集团,以提升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加大国内资源勘探,保障我国能源独立。基于我国拥有众多人口而引发的庞大的国内需求,能源需求单单依靠进口是十分危险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强基固本,加强本国石油企业的竞争力与国际化水平,推进深度开发,挖掘新兴能源,争取实现我国的能源自给自足,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5.关注政局变动,规避投资风险。我国在跨国经营中应加强对中东、北非等地区的政局变化监控,积极扩展与局势稳定地区国家油气资源的合作,在投资合作中规避有风险的项目,保障自身利益。

6.中国石油企业要处理好遵循国际惯例、市场规律、获取利润与国有身份、社会责任的关系,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开拓国际能源合作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商务印书馆,2004.

[2]李连仲,李连第.发展我国大型石油跨国公司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0(2).

[3]黄琨.基于SWOT模型的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规避战略[J].社会科学,2011(11).

[4]董秀成,曹文红.经典跨国经营理论与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综合动力场论”[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5]李元卿.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意义及对策[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

[6]王桂荣,王晴.石油跨国经营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1(2).

[7]王秀岩.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识别方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6).

[8]杨静.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石油科技论坛,2006(6).

[9]齐春芝.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资金管理[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

[10]倪秀红.试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0(4).

[11]宋鲁.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与改革,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