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06:30:53

汽车工程论文

汽车工程论文篇1

1.汽车工程中的若干力学问题

2.汽车工程的创新——展望未来(英文)

3.智能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工程上的应用

4.计算机仿真5种方法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5.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实现中国汽车强国梦——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系列报道一

6.发展中国汽车再制造工程的探讨

7.奥特姆新能源汽车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

8.汽车工程系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9.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在汽车工程中应用的新进展

10.北京现代汽车工程蒸汽凝结水回收系统设计

11.汽车工程材料专利战略研究

12.循环经济理论在我国废旧汽车回收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3.基于语料库的汽车工程科技词汇英译探微——以“汽车网络”翻译为例

14.世界聚焦中国,中国放眼世界——记FISITA2012世界汽车工程年会

15.汽车工程领域专业词汇翻译方法探讨

16.基于模糊物元的CNG汽车工程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

17.虚拟仪器技术及其在汽车工程测试中的应用

18.灰色系统理论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19.汽车工程在21世纪初10年的发展回顾与前景展望

20.海南CNG汽车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实证研究

21.计算机仿真方法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22.试述轻量化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23.高职院校汽车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反思

24.汽车工程中的信息技术运用探讨

25.汽车工程实训过程管理平台研究与设计

26.CFD技术在汽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27.北京清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28.《汽车工程》论文及参考文献的统计分析

29.微型传感器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30.新能源汽车工程方向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31.建设好高科技的汽车工程实训中心

32.海南CNG汽车工程项目规划与实施管理研究

33.有关汽车工程中单片机的研究

34.《现代汽车工程》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35.高速开关阀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36.一种可配置数据结构模型在汽车工程数据库中的应用

37.汽车类专业工程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8.后汽车与后汽车工程

39.我校赛车队勇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冠军

4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18届汽车安全技术学术会议纪要

41.汽车工程系——汽车产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42.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方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43.美国高等汽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44.在汽车工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5.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系列报道

46.我国汽车空调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47.通用塑料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

48.创建襄樊汽车工程创新基地

49.ANSYS牵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同培育汽车产业未来支柱人才

50.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设置研究

51.前进中的汽车工程学院

5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5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13届汽车安全技术学术会议通知

54.思考新历史条件下汽车产业的发展契机

55.我校院、部介绍系列之一汽车工程学院

56.校企合作共建汽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57.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走过四十春秋

5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消防协会跨界合作启动消防安全研究助力电动汽车顺利发展

59.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设计60年

60.汽车造型的设计创意与工程物化

61.《汽车工程概论》课程建设与实践

62.201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在沪隆重召开

63.试论我国汽车工程与继续教育

64.记FISITA2012世界汽车工程年会暨展览会

6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全地形车技术联盟在天津成立

66.区间数学在汽车工程中应用初探

67.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6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器技术分会成立

69.为推动我国电动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7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申报的轻量化共性技术产学研项目入选国家首批重点研发计划

71.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成功举办

72.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产业研究院运行总监王智文

73.计算机仿真五种方法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74.汽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7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涂装技术分会2017年汽车涂装技术交流会论文征集通知

76.英国汽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分析及启示

77.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简介

78.汽车工程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79.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80.第23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2016SAECCE)圆满闭幕

81.教学与实训并重的双元制校园规划设计—以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8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汽车安全技术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83.应用型本科汽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84.吉大汽车工程学院一直是中国汽车业的“黄埔军校”

85.国外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与服务机构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86.泛灰数学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87.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举办

88.论建设现代汽车工程本科特色专业

8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涂装技术分会2017年汽车涂装技术交流会论文征集通知

90.汽车工程学院简介

91.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92.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非金属材料分会第六届年会会议通知

93.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完美落幕

94.《汽车工程》改版前后论文及引文的统计、分析和比较

95.《汽车工程学报》征稿启事

96.汽车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及效能提升研究

97.《汽车工程》征稿启事

98.FISITA2012世界汽车工程年会暨展览会盛大开幕

汽车工程论文篇2

1.1工艺设计的主要原则

(1)遵循工艺规程原则。汽车工厂冲压车间的布局设计必须按照工艺的要求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满足汽车加工的需要。(2)最小距离移动原则。汽车工厂冲压车间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成本与效率因素,搬运线上的各项操作程序之间要保证短距离,物流和人员的流动也要保持经济距离,从而可以大大节省物流时间和成本。在汽车零部件加工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加工流程,保证整个加工过程合理有序,不会发生混乱。(3)直线前进原则。汽车工厂冲压车间要求机器上安排操作的流程按照材料加工或装配过程的顺序进行,避免迂回和倒流,尽量按直线型流水布置。(4)充分利用空间和场地原则。冲压车间内场地有限,人员、设备和物料较多,在加工过程中要尽可能物尽其用、节约用地。(5)生产均衡原则。维持各种设备和工位生产的均匀进行,必要时设置缓冲区以协调各个工位。(6)尽量简化搬运作业,减少搬运环节原则。在汽车工厂冲压车间内,汽车加工生产用的物料搬运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和容器,按照科学的操作方法进行作业,让整个物料运输过程尽量简化和高效,提高系统的物流可靠性。

1.2主要生产设备的选型

在选择车身冲压车间设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汽车工厂冲压车间内使用的设备要符合国家环保和节能要求,要有正规的进货渠道。防止劣质设备进入车间导致加工过程出现差错。(2)所选用的设备应结构合理,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技术工艺上比较成熟和合理,尤其是安全性能要达标,避免给汽车零部件或者操作人员带来伤害。(3)在设备选型上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状况,不能过于超前选择那些十分先进却并不实用的设备,也不能选用那些目前可以满足使用,但很快就会淘汰的设备,看似节省了成本,实则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目前,汽车工厂冲压车间中主要的设备主要有:(1)开卷落料设备。开卷落料线是一种常用于汽车行业表面覆盖件卷板的开卷、清洗涂油、校平、落料和码垛的板材加工设备,其功能是向冲压线提供料片,目前在发达国家的汽车制造厂中已普遍采用。(2)冲压线设备。1)板料拆垛系统是完成板料自动上线中的重要部分,一套完整的冲压自动化拆垛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垛料机,垛料机有两台,两台之间形成联动设计,当其中一台没有料时,系统可以自动的切换到另一台继续工作,保证了工作效率。二是移载机。移载机的主要功能是物料的运输,垛料机作业完毕后系统将物料送到输送带上,然后穿过清洗机、涂油机送到达对。2)清洗、涂油系统,板料运输至清洗机,要经过多道清洗工序,将板料表面上的杂质清除干净。然后进行涂油处理,形成表面一层油膜,油膜对于防止板料被腐蚀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可以大大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3)压力机设备。压力器是汽车工厂冲压车间最关键的设备,在节能降耗的大环境下,汽车工厂冲压车间大多使用机械压力机。尽管与油压机相比,机械压力机的制造成本要高不少,但同时其生产节拍也是油压机的两倍左右。而且从长远看,机械压力机的生产能耗和后期的维修养护成本都比较低,因此是车身冲压车间不错的选择。

1.3土建设计

汽车冲压车间荷载较大,因此对土建的设计要求比较高。(1)车间规模设计。汽车冲压车间的规模根据压机的形式来具体设计,一般而言,冲压车间压机有三种三模形式,分别是左右、前面以及侧面上模,这三种形式比较起来,前面上模对车间面积要求最小,一些跨度在15m或以上的厂房都满足生产要求。侧上模比前面上模所需要的车间面积稍大,一般21m或以上的厂房也都满足要求。左右上模所需要车间面积最大,而且这种压机形式也是目前汽车冲压车间最常见的形式,一般要求车间跨度在24m以上,不然铲车运输起来就不方便。车间的长度也是根据压机形式进行设计,一般全自动冲压生产区域所需长度为60m。车间的高度设计中,除了考虑压机的形式外,还要充分考虑行车高度。(2)压机基础。冲压车间内自动化压机线的基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土建内容,其形式有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地下室基础三种形式。独立基础为压机线上的每台压机均独立设基础,压机之间不连通,因此每台压机的废料都是独自运输处理,尽管这种形式成本较低,但对物流带来不利的影响,最终也会增加成本支出,因此逐渐被淘汰掉;条形基础是将每台压机基础贯通布置,并在基础内设废料输送和收集废料,由于这一形式使废料物流与生产物流完全分开,故目前较常用;地下室基础使压机基础成为一个大空间,除布置压机设备、废料输送线外还可布置公配设施及部分维修区域,使车间使用面积大大增加,但由于造价过高,目前使用也不多。

2结语

汽车工程论文篇3

关键词 定位教育 汽车维修 人才培养 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不再只是一种单一的交通工具,而慢慢地变成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汽车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给汽车生产销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还给汽车售后服务(尤其是汽车维修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汽车后市场――培养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技工院校不得不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适应汽车市场发展的教学改革,即:根据汽车维修企业进行设岗定编,注重基本技能和强调问题解决能力及决策能力的培养。

一、定位教育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

“定位教育”:即根据汽车企业的用工需求先定岗位,然后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培养。以选拔企业后备员工的名义招收中专层次和大专层次的高考和中考落榜生,在技工院校进行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对于达到培养要求的学生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就业,并在学生入学时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其落榜而无所事事,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问题,也解决了技工院校招生难等问题。这样一个新的教育模式是一个符合社会、企业、学校和家长需求,合作各方皆大欢喜的、务实的、资源组合型教育模式。学生通过接受“定位教育” 模式的教育,真正获得人生生存与发展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汽车产业市场和维修市场的发展,对汽车维修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必须以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并要求其必须知识全面、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既要熟悉汽车结构、汽车原理和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又要熟悉现代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等技术,掌握现代的电子维修技术和检测技术,且具有实践经验、操作熟练,能根据外观的故障现象快速、准确地判断并解决现代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维修业不会再延用传统的师徒模式的培养方式,而会十分重视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引进,需要有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新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进入维修行业。由于汽车市场的发展和维修人才的需要,需要专门机构来培养“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而这些专门机构则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专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技工院校上。但现阶段技工院校制定的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尤其是目前汽车上普遍装配的,建立在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的汽车控制与诊断系统,决定了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维修技术和检测的操作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以机械维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汽车维修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所不能胜任的。汽车产业不断在发展,汽车人才的培养方式也要不断地进行变更。

三、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定位教育的特点

鉴于以上汽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定位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汽车人才培养模式最可行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规范,招生与招工相结合。首先,培养目标一定要明确,要言之有物,不能不切合实际。其次,先按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进行定岗招生,后在技工院校中按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要求进行培养。最后,必须切合实际摸准实际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岗位定准了,一切都以这个目标为中心,围绕它来努力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实践。

二是实行联合办学、联合教育,利益共享。由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以远程的教学形式负责学历教育,技工院校负责技能、素质及学历辅助教育,由先前定岗的用人单位负责更深层次的实训教育,并在新生入学时,与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就业协议。

“定位教育”在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

(1)对于程度高技能好的学生采取快速,深层次的高级教学模式,如进行汽车维修业中的汽车检测、故障诊断、传感技术等一些现代化的维修技术的应用,毕业后可在维修企业中进行高技术含量的定岗工作;对于程度中等技能中等者采用教给其基本的维修方法。

(2)对于将从事汽车行业,但不专攻汽车维修方面的学生,比如汽车销售、与汽车相关的其他行业,采用普及型教育模式,只需大致掌握基本的理论和简单的维修操作。

(3)对于一些并不从事汽车维修行业,但对汽车维修行业感兴趣的学生,则可进行兴趣性教育模式,即第二技能的培养。

四、汽车维修专业教师的定位

对汽车维修学生进行了大致的定位以后,对于其教师也要进行一定的定位。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师的配备则要求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理论实践水平高超,然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比如说有些教师在汽车维修理论方面很有建树,有些则有过硬的维修实战技能。因此,要对教师根据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学生本身的基础能力进行定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教师最拿手的东西教给学生。

五、汽车维修专业课程设置的定位

在学生中实行了设岗定编,教师中也进行了相应的教师定位,则教学课程的设置也应随其进行设岗定编的教学规划。以汽车维修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现代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结构上,按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技能实训三大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尤其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课时比例要统筹兼顾。课程目标应根据现代汽车维修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发展水平,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将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纳入课程范畴。

这种“定位教育”的教育模式,由于是定岗定位教育,扩大了招生量,降低了流失率,给社会和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好处。学生通过“定位教育”的教育模式,真正获得人生生存与发展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以往的“保证就业”,实现了“无忧就业”。以上是我个人对汽车维修人才培养中的一些思考,希望对目前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恳请有志之士,提供见解,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杨金栓.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理论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4

[2]秦会斌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期刊论文] -辽宁高职学报2003(10)

[3]刘自冉,方文理.浅析从业人员素质问题的影响与对策[J].汽车维护与修理,2001,(12).

[4]郑国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综论[期刊论文] -辽宁高职学报2004(7)

[5]赵 新 汽车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思路的探讨[期刊论文] -辽宁高职学报2005(2)

汽车工程论文篇4

汽车运用工程是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在分析汽车运用条件、主要性能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密切结合的方法,研究如何有效的运用汽车,并分析影响汽车主要使用性能的各种因素,从而实现合理使用汽车,科学有效地对汽车进行管理、科学试验等目的。内容主要包括汽车使用条件及性能指标、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的燃料经济性、汽车行驶安全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汽车通过性和汽车平顺性、汽车的公害、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

1 汽车运用工程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迅猛增加,社会对汽车使用与维修方面的人才需求也直线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许多高职院校都争相办起了汽车运用专业,"汽车运用工程专业"也被教育部批准为高职高专的精品专业。汽车运用工程课程是我校四年制本科交通运输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汽车运用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如何有效的使用车辆,以较低的能耗充分发挥汽车的使用性能,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为学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以及毕业后从事汽车技术使用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汽车运用工程课程教学现状

在汽车运用工程传统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结构简单、方法单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体系的问题

大多高校教师为满足本校统一的教学评价体系的要求,不考虑专业实际,在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只突出体系要求,按照要求编写教案、教学日历等,而不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多少,仅作为满足教学体系条条框框的知识传递工具,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学习兴趣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仅能获知一个教学量化评价体系的综合评分,而对自己教学方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详细信息了解较少,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善。

2.2 教学模式的问题

汽车运用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性尤其突出的课程,需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使学生从理性的高度认识汽车的各种性能,实践教学产生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汽车各种性能的理性认识。但是,由于我国汽车工业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理论知识在迅速增加,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而各高校教学学时却保持不变或有减少的趋势,我校汽车运用工程课程新版教学大纲就由原来的56学时减少到48学时。同时,实践环节严重不足,且二者前后分开进行,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脱节,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3 课程教学的教改实践

任课教师不可能改变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只能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为了提高汽车运用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要从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入手进行教学。

3.1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为了实施教育改革,创立具有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教材选用高延龄主编的汽车运用工程(第三版),该教材建立了以理论为基础、汽车理论与汽车技术使用融合为一体的汽车运用工程教学内容体系。这样即减少了课程门数,也精简了课程内容,降低了课时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了一些对汽车运用工程有影响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如汽车使用性能及其合理使用、汽车行驶安全性、汽车特殊条件下的使用理论等。

3.2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改进教学手段

汽车运用工程课程非常晦涩难懂,学生感觉难度较大,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主要是该课程内容综合性强,大部分学生缺乏知识串通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信心;另外,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汽车性能的了解,仅仅依靠课堂讲述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音像等课件的形象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趣味性。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精心制作电子教案,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加强师生间交流与沟通,体现教学核心。课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精心制作课件是必要的。在课程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注意避免过度渲染屏幕而导致喧宾夺主的反效果,避免只是板书内容或电子讲稿的课件(因其单调、枯燥而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形式,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综合起来,用于课程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教学效果好、利于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等特点,它发挥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作用。在课程教学时,为避免多媒体课件的束缚,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适时运用,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学的核心应体现在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上,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非常重要,在讲授内容时不但注重自身的仪表和情绪,而且密切关注整个课堂气氛,注意察言观色、准确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调整语速、语调及讲解方式,及时走下讲台与学生沟通与交流,避免了师生均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的局面,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3 改进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体系中实践操作与理论授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在实验过程中才能验证、综合所学知识,从而最终掌握知识。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注重实验基地建设,成立了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为了配合实验教学,安排实验人员编写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在课程安排中,根据汽车运用工程课程的特点,按照教学进度适时安排实践。如讲完汽车动力性后立即安排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如此,教学实践交叉进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践快速结合起来,提高的教学质量。

汽车工程论文篇5

【关键词】汽车运用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人才需求

1 人才社会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国外汽车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汽车以每年12%--14%的速度增加,汽车产量2005年570.7万辆,已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汽车保有量2005年为3160万辆,2006年为3800万辆,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3亿辆,即每十人就拥有一辆汽车,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

随着汽车新工艺和新技术的采用,汽车新技术从高科技向着技术普及方向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汽车运用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不高、缺少现代汽车运用技术和新的维修理念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目前,汽车维修已从以机械修理为核心的传统汽车维修向以汽车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综合诊断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汽车维修发展。

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具有大专学历人员极少,熟练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的高级维修技术人才更是微乎其微。汽车运用技术人员在数量和水平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较大。汽车运用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因此,大力开展现代汽车运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是解决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缺乏的有力措施。

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在培养中应着眼于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需要不断更新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使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熟练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的高级维修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汽车技术的特点是涉及学科门类广,前沿领域的新技术多,技术含量高。汽车几乎集成了所有现代科技成果的精华,如机械、材料、电子、能源等行业的先进技术无不率先在汽车上付诸应用。因此,从事汽车行业,必须具有宽广的各学科知识,掌握许多各学科前沿领域的新技术,还应具有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继续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为此,我校汽车运用专业确定了“基础理论牢固,专业知识宽广,强化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定位,并据此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2.1 深厚牢固的理论基础

为适应从事汽车行业的特点,必须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为其打下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基础课包括人文社科类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等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学期,技术基础课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专业课主要集中在第三~四学期。

人文社科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是为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所开设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修养、社交能力和均衡的综合素质。

自然科学类公共基础课只有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三门课程。这几门课程是学生专业知识建筑所铺设的第一层理论基础,是基础课中的主干课程。这一基础深厚牢固与否,不仅关系到对以后的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领悟,而且对学生未来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的潜力具有长远的影响。由于我校是我省同类高校中的排头兵,有相当高比例的学生未来还会进入本科甚至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这几门课程将为他们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因此虽然自然科学类公共基础课课程门数较少,但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都比较多,以保证其难度和深度,使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当。

技术基础课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汽车专业涉及多门学科和交叉学科,其技术基础课门类繁多,需要学习机械、电子、化工、材料、能源、环境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学制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也是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关键和难点之一。考虑到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关课程进行了适当舍弃。经过适当取舍,本专业的技术基础课设置仍涵括了机械、电子、金属材料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

2.2 宽广实效的专业知识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汽车使用、维修、检测、诊断、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其中的培养重点是使用和维修能力。检测和诊断能力既可作为独立技能从事车辆管理工作和试验研究工作,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和维修的理论水平。营销和管理则是在使用、维修能力基础上的扩充和延伸。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培养目标密切关联。表2示出本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及其和培养目标的关联关系。

由表中可见,每一项培养目标都几乎由所有课程所支持。全部课程均是科技含量高、应用针对性强、并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实用效果的课程。其中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直接关联着全部培养目标。汽车运用技术、汽车维修则是密切针对本专业培养重点的骨干课程,这两门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实际效果明显。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一方面直接对应诊断、检测的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两门课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可使学生的能力达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并为未来向科研开发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学制和课时数的限制,我校汽车运用专业舍弃了一些与汽车相关的课程。对于一些概论性、综述性的内容,如汽车发展史、汽车文化、汽车外形和空气动力性、汽车新技术应用、汽车发展前景、汽车的能源和环保等,没有专门设置课目,这些知识拟通过开设讲座、专家座谈、参观展览、观看录像等轻松灵活的第二课堂形式使学生了解。对于汽车设计、汽车制造由于不属于汽车运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没有专门设置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学等课程,但通过技术基础课中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机制工艺等课程的学习,结合专业课中的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等课程,如果有学生将来希望从事汽车设计和制造工作,也应该能够胜任。

通过以上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我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具备社会急需的汽车行业应用技术性人才的知识结构,而且对于专生本的学生,也可以顺利适应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热能及动力机械等对口专业的进一步深造。

2.3 熟练实用的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向实践能力方面转化,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前述课程的总学时数包含了课堂教学和随堂实践。在一些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结束后还安排针对该课程的专门实习,这些课程实习有金属工艺学的金工实习、机制工艺的机加工实习、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发动机构造和汽车构造的拆装实习、汽车维修的维修实习、汽车检测与诊断的检测实习等。此外还有专门的综合实践环节,包括属于认识实习的汽车驾驶实习、属于综合训练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本专业全部总学时中课堂教学占55%,实践环节占45%。图3为各类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对比。

根据各种技能的难度、广度和性质不同,需要的实践课时量亦不相同。如本专业的汽车维修技能,是所有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其故障表现、原因和解决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并且直接体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安排更多的实践课时。本专业除了在汽车维修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27学时的随堂实习,在课程结束后还有多达280学时的集中实习。并且在综合训练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期间,主要还是围绕汽车维修进行。图4为汽车维修技能的培养环节。

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条件,本专业目前已经建成汽车发动机构造实验室、汽车电器设备实验室、汽车底盘构造实验室、汽车使用技术实验室、汽车修理(故障诊断)实验室、汽车配件实验室、汽车综合实训实验室、汽车驾驶训练场等。另外建有校外实习培训基地,与银座汽车、山东鸿发汽车、山东优配汽车零件贸易公司、齐鲁汽贸、济南东岳汽车、华达汽车等企业联合办学,并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

大量丰富的实践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可以对所学的理论加深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论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汽车使用、维修、检测、诊断、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为目标,以“基础理论牢固,专业知识宽广,强化实践技能”为人才培养定位,符合现代社会对急需的汽车应用专门技术人才的要求。本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为一有机整体,环环相扣,科学合理,高效实用,符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规律,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和创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万兴.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汽车工程论文篇6

【关键词】汽车后市场 检测与维修 应用型本科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09-02

据市场调研显示,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很快,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保有量的国家。据业内预测,至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亿辆,给汽车后市场带来了许多商机。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它涵盖了消费者买车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检测维修与保养是汽车后市场最重要的服务项目之一。

一、汽车后市场检测与维修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学术型(理论型)人才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技能学习和训练,难以适合汽车后市场开展检测与维修服务的需求,因而在汽车后市场从事检测与维修服务的人员主要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健全,目前来自中职和高职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成为汽车后市场检测与维修人员的主力军。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突出,有较娴熟的专业技能,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研发及应用能力,导致其自主学习能力偏弱,在汽车新技术、新技能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们难以从理论、技术和管理等层面去分析并解决汽车检测维修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是汽车后市场企业难以升级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与高职专科培养“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的岗位技能型人才以及普通本科培养的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相比,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汽车检测与维修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当在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理论、技术技能、工程实践、管理才能等方面均兼备的“德为先,懂技术、精技能、通应用,会服务、擅管理”的优秀复合型人才,他们能将汽车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应用于汽车检测与维修工作,有着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一,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上佳的服务和管理意识,在工作中勇于担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挫折与失败。对经济、社会、历史、心理以及政治、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等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第二,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拓展知识。除具备汽车专业方面的知识外,学生对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保险、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或熟悉,才有利于适应更多的专业岗位群,为今后向管理岗位转型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即具备汽车拆卸与组装、性能检测等专业基础能力;具备汽车故障诊断与修复、汽车维修工艺编制、汽车维修质量监控等专业核心能力;具备汽车技术培训、汽车维修组织管理等专业拓展能力。具备良好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及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并拓展开发新技术、新技能的能力;能根据具备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并结合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已掌握的新技术或新技能进行二次开发,并应用到汽车的检测与维修工作中,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汽车后市场检测与维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

(一)具体的培养措施

1.实现本科学校、高职院校、汽车后市场企业三方主体联合培养。目前国家正引导1999年以后升格或新建的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对于上述本科院校而言,其在专业理论教学、科技研发方面有优势,但他们多数缺乏职业教育的经历,尤其是实践教学和系统的技能培养方面明显较弱。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师资、系统的技能培养等方面有优势,但在专业理论教学和科技研发方面的欠缺相对明显。汽车后市场企业虽然没有人才培养的背景,但其在设备、顶岗实习、就业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等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目前我国应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还不成熟的情形下,探索本科学校、高职院校、汽车后市场企业三方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模式,可以有效实现三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符合行业用人标准的汽车检测与维修应用型本科人才。

2.制定考虑“一个核心”和“四个统筹”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决定人才培养成败的核心因素,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应重点考虑“一个核心”和“四个统筹”。“一个核心”即应在工作岗位能力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以专业技术和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四个统筹”包括:一是统筹重构课程体系。统筹公共课与专业课程,打通两类课程的联系,使毕业生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质,也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娴熟的专业技术及专业技能研发和应用能力。二是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理地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以区别于高职专科“轻理论,重技能”的培养,也区别于普通本科“重理论,轻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文武双全”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社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四是统筹人才培养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合作的各方实现共赢。这样院校方就能实现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提升、实训基地的建设;企业方则能得到符合行业标准要求的人才,降低其人才引进及培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其升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重构课程体系与选用合适的教材。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最终集中反映在课程体系和具体的课程内容之中,因而课程体系及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根据学生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等系统地规划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拓展)课程及实践课程等模块化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各模块化课程之间有机衔接,相辅相成,构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必须重点对若干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建设。

据了解,目前所出版的教材中,大多都定位在研究型本科教材,或者高职技术技能型教材。研究型本科教材存在知识内容多、理论深、实践内容缺乏等问题,而高职教材又存在理论知识深度和广度不够的问题,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的教材较少。因此,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人才培养目标,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的要求,尽可能地编写校本教材并真正投入使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系统的汽车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对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有工作经验和良好的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能力,能带领学生进行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维修技术研发,将研发成果转化成实用技术并应用于日常生产中。

在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未完善的形势下,能同时具备上述素质和能力的教师仍然很少,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应实现多主体联合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理论教学和科技研发方面的优势,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工程实践及工程技术应用的特长。

5.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和生产程序等要求建立校内汽车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学生为主体承接真实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业务,培养他们的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待学生具备了汽车检测维修的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后,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真实生产车间开展顶岗实习,着力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综合运用能力。

6.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可通过设立宣传栏、建设汽车文化园区等营造汽车文化氛围,使学生尽早适应汽车企业文化、企业工作环境,增强对汽车维修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努力学习。通过组建汽车爱好者协会等各类学生汽车社团组织,开展与汽车企业文化有关的各种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多的能力拓展锻炼平台,不断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组织策划、协调管理等社会能力。

7.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团队,聘请来自汽车后市场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团队的重要成员。依照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关键环节进行督导,按年度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及个人进行反馈并提出意见或建议,以确保人才培养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有效地开展。

(二)毕业生跟踪调查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修正

1.向毕业生及企业征求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待毕业生工作半年至一年后,组织专业教师和教学督导团队成员联合深入毕业生工作一线,向毕业生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重点关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与现工作岗位的对口程度及对现工作的适应情况,征求他们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技术技能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向企业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重点是征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修正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毕业生及企业的反馈意见,重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调整或修正,实现良好的“闭环”系统,形成人才培养更完善的动态调整机制,使人才培养的质量更贴近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汽车后市场检测与维修人才的从业状况,分析了汽车检测与维修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当是“德为先,懂技术、精技能、通应用,会服务、擅管理”的优秀复合型人才,并针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主体的构成、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重构与教材选用、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实训基地建设、校园文化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毕业生跟踪及人才培养模式修正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可以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正.当前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分[J].科学研究,2011(3)

[2]普林林.应用型本科教育解构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09(27)

[3]谭德荣,董恩国.汽车服务工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革项目(JZY2014A01)

汽车工程论文篇7

摘要:本文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汽车营销类课程为例,探索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的开发思路和步骤,提出开发课程方案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学习情境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最早是由德国人提出的,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它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具有整体性、合作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工作过程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础〔1〕。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营销类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1.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辽宁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随着丹东、锦州、葫芦岛、营口、大连“五点一线”已升至国家战略,辽宁各大城市的汽车业也蓬勃发展。这里我们以大连和锦州为例,大连是国际性航运中心和物流城市,交通发达。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汽车企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人,38.5%的技术工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接受过新技术培训的仅为11.7%。而锦州经济水平虽然不及大连,但是随着国际汽配城的入驻锦州以及原有汽车企业的不断状大,汽车从业人员的需求量直线上升。由此可见,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类的人才紧缺,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汽车营销及技术服务类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2.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那种不能被机器取代的能力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面向各大、中、小型汽车销售及其售后服务企业,培养适应我国汽车行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掌握现代汽车的基本理论知识、汽车整车销售能力(含营销策划能力)、整车与零件库存管理能力、汽车维修及维修业务接待能力、汽车保险理赔能力、汽车美容装饰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适应汽车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3.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设计课程应考虑的问题:

步骤:核心岗位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景(课程内容)设计最后教学组织设计。

汽车销售顾问岗位能力分析:

专业能力:能够熟练驾驶汽车;能够制定汽车营销方案;能够很好的与客户沟通;能够解读汽车的技术数据;能够用六方位介绍法对整车进行绕车介绍;具备一定的汽车营销企业管理能力;考取驾驶执照,并能考取汽车营销师职业资格证书。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工作中的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具有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保护;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方法能力: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评估工作结果(自我、他人)的能力。

行动领域:现将汽车营销岗位能力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汽车营销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任务一:汽车的基本结构及性能(72学时);任务二:汽车驾驶(26学时);任务三:汽车营销礼仪(16学时);任务四:顾客心理分析(16学时);任务五:汽车营销策略(16学时);任务六:营销方案制定(16学时);任务七:汽车销售展厅布局和环境保护(16学时);任务八:汽车技术数据解读(72学时);任务九:六方位说车技能(16学时);任务十:成交技巧及价格商谈(16学时);任务十一:交车手续办理(8学时);任务十二:家用汽车的使用与维护(30学时)。

学习领域:根据以上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可将汽车营销岗位分为三个项目

项目一:汽车结构性能与使用维护(含任务一、二、十二);项目二:汽车营销与4S店管理(含任务三、四、五、六、七、十、十一);项目三:汽车配置单解读(含任务八、九)。

学习情境举例——以汽车配置单解读为例

汽车配置单解读包含以下学习情境:

情境1.掌握汽车相关技术术语及对整车性能的影响;情境2.掌握汽车品牌文化及各大品牌代表车型;情境3.掌握汽车整体构造;情境4.掌握各品牌车型先进技术;情境5.掌握六位说车技巧;情境6.熟练地解析汽车技术数据。

在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情境创设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主题辩论法等。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子项目,学生以这一个个子项目为任务逐一完成,最后会形成能够熟练地解读汽车配置单的能力。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工作模式来进行教学,从专业理论知识转向工作过程知识〔2〕。那么我在汽车配置单解读这一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先给学生布置任务(对某一品牌车型进行系统地介绍,含品牌文化、代表车型、先进技术等),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信息收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进行指导,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教学资源的准备和提供;②把学生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帮助组建学习小组;③必要的讲解;④在制定计划和做出决定阶段中,为学生提供帮助;⑤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可通过QQ群),监督学生工作过程,必要时进行干预;⑥及时将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成绩反馈给学生。

4、教学过程以工学交替为特征

在完成汽车配置单解读这项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采取阶段性的校外集中实训的工学交替方式。学生通过汽车4S店校外集中顶岗实训,可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充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而且通过每次学生校外实训回来的表现,可以看出校外顶岗实训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爱自己的学科、更爱自己的专业,在使教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同时,也验证了当初教师给学生分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价值。

5、教学组织以学生(学徒)为主体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演,学生是演员,让他们登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后通过技能大赛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进行检查,给出每个学生作品的评价。

二、关于课程开发的一些感悟

在现在诸多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下,还会有职业教育的教师照本宣科,黑板种田的现象。这对当前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以及学生生源的情况,已全然不适。一味地课堂讲授导致学生大部分学生装样子、开小差,本来教学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的一项快乐的任务成了教师一言堂的天下,倘若这种教育局势继续发展下去,小则影响学校,大则影响国家。教育是国家的基石,我们教师要勇于担当起“奠基人”的义务与责任。(作者单位:辽宁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汽车工程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53-03

专业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行业现状与发展 汽车电子化、智能化是现代汽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汽车电子在车辆中所占的价值比重也越来越接近25%-30%这个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比例,豪华轿车甚至超过了50%。随着国内汽车的普及,汽车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已被国家教育部定为第一批急需和紧缺人才。我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为汽车电子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超1 840万辆,市场规模超3万亿元,其汽车电子产品价值含量按25%~30%折算,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大约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已形成巨大经济规模效应,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

专业人才需求 汽车电子产品主要为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ABS、安全气囊、仪表、车载娱乐系统和汽车空调等,而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普遍认同现在市场上缺乏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掌握汽车电子技术,能够对汽车电控系统进行检测维修的人才更是不可多得。而目前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维修是企业的重点,企业急需这方面的人员。汽车维修企业对高级维修人员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

(二)就业面向分析

就业领域 汽车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子控制部件制造企业,从事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与技术服务工作。

初始工作岗位 汽车机电维修工、快修工、设备检修管理、整车电器装配调试工等;相近工作岗位:配件销售及管理、汽车电子企业售后技术支持、汽车维修接待、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汽车用户消费汽车电子改装等。

可升迁的职业岗位 技术主管、车间主任、售后服务经理、技术总监、汽车电子产品测试工程师、维修企业技术培训等。

(三)职业能力分析

专业能力 (1)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2)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3)掌握汽车构造原理和具备对汽车进行技术评价的能力;(4)具有汽车结构拆装调整及电器拆装能力;(5)具有汽车电子电路图的识读分析能力;(6)具有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能力;(7)具有熟练使用汽车维修工具、检测仪器设备的能力;(8)具有一定的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的能力;(9)具有汽车驾驶能力。

方法能力 (1)具有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2)具有制定工作计划能力;(3)具有科技写作与表达能力(能够撰写技术报告、检测维修报告);(4)具有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5)具有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6)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

社会能力 (1)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正直诚实,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主动沟通能力;(3)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5)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修养;(6)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乐观、向上、宽容的态度,具备承受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汽车学科与电子技术学科的“交叉”专业,涉及汽车、电工、电子、电力等领域,知识范围广,学习难度大,如何改革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及专业建设模式,有利于实现培养汽车电子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但面临行业标准不健全、关键技术保密、就业岗位不成熟等问题,如何突破技术壁垒,解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等问题成为新兴专业建设的关键。

根据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专业技术应用及教育教学的特点,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实施“两方向,五结合、双线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两方向”是指汽车机电维修和新能源汽车维修两大方向,“五结合”是指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训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实习与过程仿真模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线培养”是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

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构建专业、系办企业、校企合作企业于一体的“系企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突出一个核心,依靠两种力量”,即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依托行业,融合企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及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三大建设;系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开发专业领域内应用研究课题。

课程体系建设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精简、够用、必需、适用。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 教学内容和汽车电子技术职业岗位能力互相整合,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安排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模块的教学内容和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

设置程序 围绕企业订单要求,逆序设置,即专门技能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支持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根据各层次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编排理论部分的内容。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

设置原则 多门课程之间按照特定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照应,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更加理性地实践,产生创新性实践成果。

设置依据 高职课程必须以应用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运行 校内、校外课堂联动;实践环节遵循项目的方法,模块运作,逐层递进。学生顶岗实习到汽车修理企业了解从事电器与电控方面的维修技能,熟知电器与电控方面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以获取汽车维修电工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实践方面的经验;为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设计过程

课程体系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本专业课程体系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按照由“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步骤。实践专家与课程专家对工作岗位分析得到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并描述了对应的学习领域;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的性质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设计对应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

将新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含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含专业方向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等进行划分,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对应于培养目标中的专业核心能力部分。

(四)课程体系结构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逐步形成了文化基础课平台化专业课程领域化教学训练情境化岗位实训任务化,专业技能进阶培养,即“四化”的进阶组合型课程体系。

构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基于汽车机电维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初级模块(包括汽车零部件识图、现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维护、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汽车机械基础、钳工实习、公共学习领域)、中级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路和电气系统检修、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汽车专业英语、汽车单片机应用技术、汽车空调维修技术)、高级模块(车载网络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与底盘电控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电脑维修技术、汽车发动机综合实训、汽车底盘综合实训、汽车电路与电气综合实训)和拓展模块(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汽车电子产品工艺、电子产品电路设计与仿真)。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建了经验丰富的团队来完成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实训实习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将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网站打造为集专业示范平台、专业交流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社会服务培训平台、在线实训与测试平台于一体的立体化、共享型、教学做考互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空间。重点加强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课件、网络仿真实训、实践录像片、网络在线自测题库等建设,同时还将完善相关的教学文件和课程标准,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设备是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必备硬件,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的更新换代加快。为了适应汽车行业的发展,学生应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所以学校要不断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在传统汽车电工电子、汽车电器、汽车电控、车载网络、单片机等实验室的基础上,以学院为主、企业参与,建设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拆装、检测、维修、调试为核心任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室;以企业为主,建设汽车电子技术产品设计、制作、检测、调试为一体的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顶岗实习是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及环境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形式,共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期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目标的重要途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需要对毕业实践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并精心组织实施。建立顶岗实习生的专业管理流程,进一步完善监控与管理措施,实行学院、合作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双重监控与管理。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第一,借助校内实训实习中心,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自主培训,制定轮训计划,提高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第二,经常开展校内及有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之间的教学观摩活动,全面推广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第三,积极参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类师资培训。

第四,与企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教师与企业员工活动,在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互访互助,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提高教师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第五,依托国外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培养理论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定期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德国等汽车技术先进和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进修培训,提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应用技术带回来,引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六,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任兼职教师。分年度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领先、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专兼教师队伍。

结语

“节能、环保、安全”是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三大主题,车载电子产品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从事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汽车电子技术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在汽车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子控制部件制造企业,从事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技术服务与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鹏.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1(6):121-123.

[2]杨俊林.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2(7):11-13.

[3]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4):30-32.

[4]蒋水秀.高职高专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165-166.

[5]袁霞.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24-126.

[6]苏庆列.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59-160.

[7]陆玉亭.高职汽车电子专业建设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9):6546-6547.

汽车工程论文篇9

关键词: 独立院校 汽车服务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汽车人才的培养时间周期性的限制,优秀人才的供给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汽车服务行业的人才缺口更是目前无法测算的。

1.汽车服务人才需求分析

过去,汽车行业都比较关注高端的研发人才和低端的维修人才,却忽略了中间的服务人才,如:汽车销售人才、汽车保养修理人才、汽车装饰(美容)人才、汽车中高级管理人才、汽车金融人才、二手车交易人才、汽车进出口人才、汽车电子商务人才、汽车媒体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汽车展示和博览人才、汽车模特、汽车竞技运动与组织管理人才、汽车旅游及旅游产品开发人才、汽车生态人才等。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汽车产品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完善的汽车后续服务和全面维护服务会吸引更多客户,也势必成为各大汽车商们比拼的重点,因此,具备“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为此,国内高校开始培养汽车服务工程的本科人才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

以上各种类型的人才对知识的需求有相似之处,如: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且要求掌握汽车和汽车行业的基础知识,每种类型的人才又各有独特专业知识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找到每个高校自身特点与人才需要特点的结合点。

2.独立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2.1培养目标的完善。

独立院校,上有本一、本二类公办高校,下有大专、技校类职业学校,因此,我院对人才的培养定位是在拥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备过硬的动手实践能力。我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于汽车市场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培养,学生应掌握机械和车辆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解决从汽车开始运转使用到汽车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解决因汽车带来的能源消耗、有害排放物和废弃物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能力,主要在汽车制造企业、汽车运输企业、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行业和贸易部门,从事汽车维修、营销、贸易、售后服务及汽车零部件和专用车设计等技术和管理工作。

我院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一定的人文、社科和经济管理知识,以及掌握汽车构造、性能、理论、使用、管理、维修和营销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并具有阅读和基本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和简单技术交流的能力。

我院对毕业生的要求是思想合格、身体健康;掌握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基础知识,具备解决汽车服务全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具有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所需技术和管理的能力,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科学思维的能力。

2.2课程结构的优化。

在课程结构上,为了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我们事先对市场上的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走访、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各项要求;同时为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置时增强灵活性,学生可自己选择、自由组合所学课程。在课程结构中设立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方面包含公共必修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生心理卫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等)和专业必修课(如:工程图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引论、管理学概论、经济学概论等),为了使学生将来走上管理层岗位,我们专门设置了《管理学概论》及《经济学概论》两门课,但课程深度较经管类专业要浅一些,以起到辅助的作用;选修课方面包括:院定选修课(包括:人文艺术类、哲学政治类、经济法律类)和系定选修课(包括:方向公共选修课(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汽车文化、汽车专业英语等);车辆维修方向选修课(如:汽车实验学、汽车维修工程、现代汽车电路分析等);汽车服务方向选修课(如:汽车营销学、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评估与二手车交易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选定“方向公共选修课”的前提下,自由选择车辆维修方面或汽车服务方面的相关课程,灵活组合,提升学习兴趣,发挥个人专长。

独立学院要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正是独立院校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相比的优势所在。为此,近两年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专业调研,走访了国内多所开设相关专业的重点大学及知名高职高专,了解了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和意见,从而建立了适合我们自己的实践体系,包括:课内实验(如:汽车基本性能实验、电子商务系统的实施、汽车尺寸参数测定等)、专题实训(如:专业认识实习、基础强化实训、汽车市场调查与商务实习等)、综合训练(如: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开放性实验项目等)及生产实习(如:生产实习基地、营销实习基地、汽车维修、保险与理赔实习基地等)。大量的调研与参观,对不断完善、充实实验室设备、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

此外,为了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岗位的需要,我们与多家汽车生产、销售、配件、保险、驾校、美容装潢等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定期安排学生进行下厂参观、实习,由浅入深,感受企业工作氛围,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之处,为将来毕业生走向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2.4开展多种汽车兴趣小组。

不同的学生对汽车相关行业内容的兴趣爱好是有较大差别的,因此,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一些汽车专业相关兴趣小组,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如:汽车维修兴趣小组、汽车维护兴趣小组、节能车设计制作小组、汽车美容、装潢兴趣小组等,自愿报名,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台架,免费给学校老师的车进行保养及简单维修,和指导老师一起设计制作节能车,定期组织和参加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各种比赛,以检验学生真正拥有的技能水平。

3.师资队伍的建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社会力量于1999年经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改制为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简称独立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金城学院的教学质量负责,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教育管理进行指导和帮助。

我院一半的课程基本由知识经验丰富的南航老教师担任授课,为了区别于本一、本二教学,上课前均需重新制定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大纲、理论/实验学时、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另一半的课程由我院自己的教师担任授课,这些教师有的是相关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有的是师出名门、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从而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队伍,以确保授课质量。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队伍既能上得了三尺讲台,又能进得了企业店堂,为此,学校要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利用双休或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去参加生产锻炼,增强教师职业能力,从而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在学生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开设并指导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或实训项目。

4.结语

据有关机构统计,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300万辆,2011、2012年将持续保持增长,预计增长率在19%至20%之间。2010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同时中国汽车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比例已达12%。到2020年,中国本土汽车产量将达到2000万辆左右,其中两成将进入国际市场,汽车市场的服务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汽车服务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这就对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独立院校,要想让学生们通过四年的学习,实现“修学储能,经世致用”,毕业时脱颖而出,就必须找准市场需求,凸显自身优势,提高专业亮点,不断地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金宁运,刘朝明,夏永等.我国汽车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潜力[J].生产力研究,2008,(4):80-81.

[2]陈岳林.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5,(2):9.

[3]聂规划,党林杰.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07,(9):27-29.

汽车工程论文篇10

关键词:新形势;汽车服务工程;培养模式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02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汽车行业的发展,国内汽车服务行业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1]。就当前的汽车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当前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要想使汽车服务行业更好的适应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就需要在汽车服务工程的培养模式方面不断的进行的革新,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汽车行业,下面就具体对当前汽车服务行业的现状以及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 汽车服务工程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汽车服务工程的培养模式总体而言,仍然比较偏重传统的培养模式,几乎都是重视关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在素质教育以及能力培养方面比较欠缺,这种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学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下面就具体对当前在汽车服务工程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 课程问题

课程问题主要包含课程的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课程的内容来说,汽车服务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汽车在发展中产生的一个行业。传统的汽车服务工程主要是以汽车应用的相关课程作为基础,除此之外,还有经济、管理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几乎没有将汽车服务工程的特色体现出来,因此也就难以满足汽车市场对其的需要。另外,从课程设置方面而言,首先开设的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这样就会导致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能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许多专业课的开设都处于学生的即将毕业的学期,这种情况下实际的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最终就会导致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比较薄弱。最后,对于一些专业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下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和掌握。

1.2 实践教学没有引起重视

汽车服务工程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相应的人才必须能够在汽车保养、销售、管理以及保险信贷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达到相应的标准,这种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实际进行人才的培养中,要想培养相关的实践能力,不仅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应该重视实践。但是就当前培养汽车服务工程的模式而言,实践的课程仅仅占了百分之十几,而一些发达国家在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的几乎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并且能够确保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进行教学,这样就能充分的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使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

2 新形势下汽车服务工程的培养模式

2.1 对课程全面的改革

在进行人才的培养中,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最终的落脚点,就我国当前高校在汽车专业的教学而言,使用教材任仍然使用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材,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当少,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可能促进汽车服务工程培养质量的提升。鉴于这一点,首先就应该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能力为目标,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逐渐适应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关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软件、课程体系等方面将应用作为培养的主要特征和宗旨,通过对课程进行这种方式的改革,就可以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达到有机统一,体现出课程的科学性、特色性。系统性,同时也能使其的可行性得到保证。

2.2 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几乎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况下实际的课堂氛围就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最终就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尤其是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单一的使用理论进行教学,学生不仅难以有效理解理论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最终的实践能力也难以得到保证[2]。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在进行专业课的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将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实物教学在其中进行应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就能将相关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帮助其进行理解和实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保证。

2.3 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想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必须得到保证,这就要求在实际人才培养中,教师应该不断的进行自我提升,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以及实践能力,还应该对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培养模式的制定,另外在教师的任用方面,还应该实现多元化的任用原则,一些社会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兼职教学,提高教师中双师型人才的占比,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汽车行业已经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这种情况下要想使汽车服务工程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汽车行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对具体的培养模式进行更新,这样才能保证人才的能力适应当前社会对汽车服务工程人才的要求,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飞,闫守成,郭敏锐.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3+1分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展望,2015,25(25).

[2]张俊溪,杨亚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航空学院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6,34(03).

[3]卜雷.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架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