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估算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05:34:05

小学估算教学论文

小学估算教学论文篇1

一、以往教学与问题反思

“估计费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与购物”单元中的内容。估算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估算的要求有两个:一是第一学段能结合具体情景,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二是第二学段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估计费用”这一内容创设了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景,提供了所购物品的价格表,提出“估计花了多少钱”这个经常遇到的问题,以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探索估算方法,最终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基于此,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其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其三,深化练习,提高估算应用能力。其中,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关键,具体有四步:一是提出问题(星期天淘气一家去超市购物,他们有一张购物清单,见表1,你能估算出这张购物清单的总价吗?);二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三是学生积极汇报,教师适时鼓励;四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最终得出“去尾法”“进一法”“四舍五入法”和“凑整法”等。具体有“五问五答”。

教师:淘气估算购物的价钱一定超过40元,他的估算正确吗?

学生:淘气的估算是正确的。将清单中所有物价的最高位相加,得出至少需要多少钱。他用的是“去尾法”。

教师:妈妈带了100元钱,她带的钱够用吗?”

学生:妈妈带的钱够用。将清单中所有物价个位上的数字进一,变成整十数进行运算,得出最多需要多少钱。在此,用的是“进一法”。

教师:淘气第二次估算,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他用的是“四舍五入法”。

教师:妈妈第二次是如何估算的?

学生:妈妈用的是“凑十法”。

教师:爸爸是如何估算的?

学生:爸爸的策略是对部分加数分别相加凑十求和,并把个别加数的个位估算成5。

教学结束后,我认真反思。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这节课未能让学生比较、分析各种估算方法的不同之处,并探寻它们的本质特征;二是为了获得教学实效,我打算运用“变异理论”,完善“估计费用”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

二、运用“变异理论”分析教学内容

运用“变异理论”分析“估计费用”这一内容的要点,具体有三步。其一,明确概念。估算,即在某种现实需求下,为了计算简便,先将数据约估为整十或整百的数,再进行计算的解题方法。其二,弄清概念的变异维度。具体有两个:一是估算方法的维度,包括“去尾法”“进一法”“四舍五入法”和“凑整法”等方法(见表2);二是问题情景的维度,包括估计最少、最多和最接近等多种要求。用“去尾法”能估算出最少要付多少钱,用“进一法”能估算出不超过多少钱,将“去尾法”和“进一法”结合使用,可估算计算结果所在的范围。相对而言,使用“四舍五入法”和“凑整法”估算的结果与精确计算的结果更为接近。因此,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估算方法。

三、学生情况分析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了四道前测问题,对两个教学班的60个学生进行前测,并获得测试结果(见表3)。

通过分析前测题目的测试结果,我发现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估算意识,并掌握了一些估算方法,尤其在估算时最容易想到“四舍五入法”和“凑整法”;二是学生在使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时,没有体会到用这种方法估算出的值可能比精确值大,也可能比精确值小,所以不能准确判断“够”与“不够”;三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只想到精确计算法,没有估算意识,或把取近似数与估算混淆。

四、行动方案与教学过程调整

经过分析和研讨,我将教学重点定位在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估算方法上。为了引导学生辨析方法不同背后的条件差异,我设计了相应的问题情景。妈妈带淘气到小区超市按照购物清单(见表1)购物。后来,妈妈有急事先走,所以由淘气排队付款。请回答下列五个问题:妈妈拿出40元零钱,淘气立刻说肯定不够用,你说说他为什么判断得这样快?妈妈拿出一张百元钞票,她认为肯定够用,妈妈说得对吗?她怎么算得这么快?结账后,找回30多元钱,淘气想快速验算一下,他可以怎样算?淘气和妈妈的计算方法与收银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通过讨论,我引导学生依次得出“去尾法”“进一法”“四舍五入法”和“凑整法”等估算方法以及精算方法。随后,我带领学生围绕几种方法进行深入讨论,以使学生关注审辨的关键特征,最终总结出“变异理论”运用于“估计费用”这一教学内容中的变异图式(见表4)。

五、反思与总结

小学估算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估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74-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除了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策略。估算就是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除非是一些要求较高的内容,否则我们多采用估算的形式,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估算是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本文首先明确估算对于我们学生的重要作用,其次针对当前的估算教学提出自身的现实问题,最后结合上述问题提出小学数学低年级开展估算教学的方法建议,希望能够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估算的重要作用

估算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例如我们在面对一叠书的时候我们会猜想这叠书一共有多少本,我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进行估算,又如我们在计算一个简单的算数问题,如745/30,我们就可以将745看成750,从而估算这个问题。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对于估算教学的内容相应的增加了,可见估算对于现实的需求更大了。我们认为估算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现实的问题,例如上述举例,不管采用什么估算方法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最好的方法。而估算在小学阶段的主要作用表现为两点:第一是对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数学,形成数感发挥作用;第二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估算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对于这两项目的并不陌生,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对学生的数感进行训练,而数感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数学意识,在估算上而言就是运用估算的意识。我们调查发现尽管学生学习估算,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中或者再实际的解题当中缺乏运用估算的意识。例如在选择题当中,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估算很快的得出正确的答案,但是部分学生执着于得出精确的数字,这显然是不符合考试或做题的便捷性要求的,尽管我们的很多老师并不反对学生这样做。

二、现阶段的估算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们经过对大量的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课堂进行观察以及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后发现现阶段的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整体上的教学质量是比较好的,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估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估算的数学思想没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估算的能力没有形成。

1、对估算教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从我们的观察情况来看,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估算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尽管新课改以后我国在小学教学中顺应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增加估算教学的内容,但是教师在估算教学方面依然比较欠缺。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估算能力的训练是以后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方法。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估算教学教师依然是沿用传统的方式,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讲解结束之后就结束估算的教学,并没有给学生训练的机会,这显然是不重视估算教学的作用。

2、估算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

从我们对学生的观察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尽管学习了估算,但是在自身的头脑中并没有形成估算的思想,或者是没有形成运用估算的意识。受过去数学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在遇到计算时依然采用的精确计算,尽管最后的结论可能是对的,但是这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精确计算面临的风险更大,学生可能在某一环节出现计算错误,那么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3、学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形成

学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形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是依然是采取比较保守的方式,从计算出发,而并没有想起或者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将教师教的知识和现实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估算能力还没有形成。这和我们新课标的要求显然是不相符的。

三、小学低年级开展估算教学的方法建议

从上述对于现阶段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现状和对于估算教学的重要作用的分析,我们相应的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估算教学的方法。

1、将估算教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估算本身是一种数学能力,因此在估算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运用估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估算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估算,掌握估算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形成估算意识,尤其是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形成较好的意识,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估算,从而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真正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促进自身的进步。

2、教师更加重视估算教学

从上述我们对现阶段的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现状中我们发现教师对于估算教学的相对轻视导致我们的估算教学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应该重视估算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我们发现在新课改以后小学数学中对于估算内容大量增加,从世界范围来看,估算内容也是不断增加,因此我们的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高度出发,对估算教学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估算教学。

3、在估算教学当中充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发展特点

我们认为估算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对于部分比较活跃的学生我们认为估算教学相对会合适一些,而对于一些相对比较保守的学生,日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合适一些。我们认为估算教学应该是一种可选择性的教学,不同的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的能力不同,因此教学也应该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小学估算教学论文篇3

[摘 要]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说明估算要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才能体现真正的应用价值,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找到与“解决问题”相配套的估算练习设计。所以,教师要调查、分析现状,探究估算练习设计的策略,使学生通过估算练习得到发展。

[关键词]解决问题 估算 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51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也就是说,估算要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才能体现真正的应用价值。可在实际教学中,虽能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估算学得有滋有味,却很难找到与之配套的练习设计。

一、雾里看花,调查现状

1.不知估算有何用——懒得估

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电影院里有18排座位,每排有32个座位,请你估算一下,520人能坐得下吗?”很多学生都是这样解答的:32×18=576(个),576>520,所以520人能坐得下。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且有学生甚至会疑惑“笔算能解决的问题为何一定要估算”。

2.不知何时要估算——胡乱估

部分学生虽有一定的估算意识,却片面地认为:“只要题目中出现‘大约’两字,就要估算。”如有这样一道题:“小明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有多远?”学生列式为65×8≈520(米)。

3.不知估多少合适——算后估

有些学生能试着估算,但对于估算的结果却很纠结,最后为了解题正确,便出现先算后估的现象。如:“(1)有36人准备去划船,每条船可以坐5人,请问大约需要几条船?(2)李阿姨用50元钱去买9元一支的钢笔,大约可以买几支?”第(1)题正确列式为36÷5≈8(条),第(2)题正确列式为50÷9≈5(支)。

二、众里寻他,分析现状

1.学生的年龄特征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和常识有限,而在解决问题中运用估算则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和常识,不仅要对几个不同的估算结果能正确选择,还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因此,估算对学生而言并不容易。

2.估算价值何在

在现有的练习题中,学生不仅没有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而且没有感受到估算的好处。此外,有一些学生发现,一些问题的解决不用估算也可以,而且不容易出错。

3.习惯精算,不愿估算

长期以来,解决问题都是以精算的形式出现的,很少有练习是要求学生估算的,造成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不愿估算。

三、柳暗花明,策略研究

1.创设情境,感受估算价值

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估算的应用价值,从而喜欢估算,教师可以在教学“100以内加、减法”单元后,设计以下练习。

第(1)题,设计同学过生日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题中上衣价格的个位数字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不能进行精确计算,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估算:上衣的价格是30多元,就是在30至40元之间,即估算为40元,这样买一套衣服也只需要98元,所以带100元够了。第(2)题,因为当时学生没有学过小数的加减法,便会试着用估算去解决。

2.对比训练,建构估算意识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大约”就是估算。其实,我们见到的“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了严密地描述连续量,体现连续量的近似属性,这种情况不需要估算;二是在一定情境中需要找离散量的近似数,这种情况才需要估算。如:“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这里的“大约吐丝1500米”是个连续量,不管“1500米”前面有没有“大约”这个词语,“1500米”都是一个近似数,因此这里不需要估算。

例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后,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自我分析的对比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大约”的含义,引导他们建构“大约”的意义。

这样的练习,通过自我分析与讨论交流及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头脑中便会渐渐形成选择的意识,从而真正理解“大约”的意义。

3.分析结果,掌握估算技巧

例如,教学“乘法估算”一课时,有这样一道例题:“每张门票49元,有104个同学参观。该准备多少钱?”学生第一反应是把104看成100、49看成50,很简单地运用“四舍五入”法得出该准备49×104≈50×100=5000(元)钱。教师通过引导,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很快明白要把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估大些,最后认为49×104≈50×110=5500(元)比较好。同样,教师在练习中若能稍加点拨,学生是能根据生活经验去体会、辨析估算的结果的。那么,在设计练习时,教师不妨激发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如下:

(1)自我分析,学会数值的区间估计法。

例如,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后,教师可设计以下练习。

通过练习,学生不仅能理解何时需要把数值估大,能对估算的结果进行预测,而且会对自己的估算值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小组讨论,掌握省略尾数取近似值。

课后,教师在布置独立作业的同时,也可以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在独立完成题目的基础上,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答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和想法,又能让学生在与同伴讨论过程中学会辨析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从而灵活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掌握估算的技巧。

4.运用生活,体验估算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才是学习“解决问题”中估算的真正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练习。

5.数学日记,提升估算能力

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我提倡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同时,我还开展“估算日记大比拼”“估算手抄报”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估算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数学课堂;估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88-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在数学教学方面,根据新课程标准,需要加强小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所谓的估算,其实就是精确计算的相对概念,其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方法得出一个大致的结果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着重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对于提升学生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一、联系生活,树立估算意识

在数学学习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是重要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在估算培养方面,通过联系生活,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只是需要一个大概的答案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很多学生都习惯性掏出计算器进行精确计算,由此可见,学生普遍缺乏估算意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估算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估算意识。比如:小明的妈妈给了小明100块钱,让他去超市买东西,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用这仅有的100块钱买更多种类的商品,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了让问题更加形象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商品的价格清单,让学生自由搭配,让学生学会用估算法找出答案。

二、反复练习,培养估算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养成估算的好习惯,就必须通过多次和反复练习,让学生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为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来实现对小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即使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将估算的运用成为自然。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口算题目对学生进行估算训练,并让学生掌握估算的基本技巧。以29*5为例,可以借助30*5进行估算,30*5=150,则可以将29*5的近似结果看作150,但是事实上,正确的结果要小于150,30*5-5=145,即为精确的结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计算题目完成对学生的估算训练,比如26.98*7.1,这个在进行估算时,要确定好乘积的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并观察不同的因数接近哪个整数,则得出的估计值为27*7=189,那么题目的结果就应该在189左右浮动,且拥有3位小数。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应用题计算和检查中应用估算方法,从而有效提高结果的准确率。比如A、B两个小组共同承担挖鱼塘的任务,如果A组单独施工,需要10天完成,B组单独施工,需要20天完成,同时施工则需要多少天?这类的工程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属于经典题型,如果将估算应用在解题当中,很快就可以知道大体的时间范围一定是小于10天的。同理,估算也可以来验证解题是否正确,从而提高学生的答题正确率。

三、掌握方法,提升估算能力

估算,就是大体推算,跟精确计算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方面,是精确计算所没有的。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的估算方法,从而提高估算的准确度。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估算方法:

(1)近似估算:正如上文的计算题目29*5和26.98*7.1,通过估大或估小的方式,实现估算,得出近似的数值;

(2)常识估算:这类方法主要是根据生活规律来得出结论的。比如火车的速度不如飞机快,一年有365天或366天,牛、马、人、桌子、凳子等都是整数……这类的估算方法在应用题解题和检验中可以得到有效发挥。

(3)规律估算:这类估算方法需要根据数学规律或自然科学规律进行推测,提高估算的准确度。

此外,还有其他的估算技巧,但是关键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技巧,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估算实战能力,“纸上谈兵”历来就不是什么褒义词。

四、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增强其数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估算能力的过程中,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并且借助课堂资源深度挖掘,让估算内化为一种自发行为,为后续的学习奠基。

参考文献:

[1]熊华.小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对小学数学教材估算编排修订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10):74-80.

[2]白莹莹.小学生估算能力现状调查及估算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小学估算教学论文篇5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案例1】

在二年级一节估算教学课上,有这么一个选择题:妈妈选了五种商品,价格分别是48元、16元、23元、69元、31元。下面哪种情况下,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

A.妈妈考虑200元够不够时

B.营业员要将每种商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

C.妈妈被告知要付多少钱时

面对较复杂的计算时,比如涉及多个数量相加,如果算出精确值往往比较麻烦,而此时运用估算,就能让学生体验到估算的价值,运用估算策略能很快解决这类问题。当我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能自然地运用估算的方法,就是教学的成功!

二、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有效的估算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从抽象的数字到具体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需要让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才能积累有效的估算经验。

【案例2】

在“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估一估一个苹果有多重。学生有的说50克,有的说500克,有的说5千克,答案可谓五花八门。因此,在学生还没有建立起对质量最基本的感受前,盲目地估算只会适得其反。

估算也需要有依据,不论是哪一块的教学,估算都是建立在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之上的。在这个案例中就是需要学生对质量本身有所感受,同时需要用多次不同的感受来加以强化,不是在新授课阶段掂一掂一克有多重、一千克有多重就可以了。因此,学生估得不到位时,可以马上通过称、量的方式知道准确的答案,通过多次的“估”与“称”将对质量的感受与具体数量联系起来。

三、在情境的创设中熟练估算策略

低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不成熟,他们的学习是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中不断将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不断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调整,最后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方法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熟练估算策略。

【案例3】估大

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中,我们可以创设以下情境:

学校想为老师购买9个文件袋,每个价格是12元,王老师带去100元钱,请你估计一下,所带的钱够吗?

生:12×9≈10×9=90(元),够。

生:12×9≈10×10=100(元),够。

生:12×9≈12×10=120(元),不够。

这三种估算方法都没错,但是面对这个实际生活情境时,结果还是大相径庭。前两种都是把其中一个数估小了,但事实上,在这种钱够不够的情境中,我们需要保守估计,需要把其中的一个数值估大了来看更保险。

【案例4】估小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有这样一个例题:

六班同学们去公园划船,大船可坐29人,小船可坐13人,一共有39人,请问一条大船一条小船够吗?

生:29+13≈30+13=43(人),够。

生:29+13≈30+10=40(人),够。

生:29+13≈29+10=39(人),够。

这三种方法看似都能估算出来位置够坐,但细细研究发现,他们估算的方法却又不同。前两种都有一个数估大的,只有第三种最为保险,把数估小了来看。“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四、在开放的练习中强化估算意识

尽管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把加强估算教学作为计算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真正的内容比重却非常低,且从已有的具体要求来看基本上是以计算中的求近似数答案为主。所以,大多数低段教师不会深入去挖掘更多的东西,教学中只是点到即止。其实对于有些书本中的例题,我们可以增加一些问题,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

【案例5】

在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内容中有这样一个例题:

小红摘了17个橘子,小李摘了38个橘子。一共有几个橘子?

在上新课时,教师往往就直接进行进位加法的教学,在讲清楚算法算理后就开始了更多的计算练习。这就错失了一个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良机。如果我们将这个例题改编成:

小红摘了17个橘子,小李摘了38个橘子。一筐可以装60个橘子,能装得下吗?一共有几个橘子?

当学生看到第一个问题后,由于还没有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所以自然而然就会用估算的方法去考虑解决。中间增加一个问题,所耗费的时间并不影响新课的教授,并且将封闭练习变成了开放练习,看似是一个小小改动,但对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功不可没。教师可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留心设问,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估算意识的养成最终要从其合理地运用估算来得到体现。通常学生比较少地运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甚至有时运用了估算也不一定会关注到。这时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教师自身首先必须重视估算,注重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做到时刻关注,运用教学的手段适时地强化学生的估算行为。使学生在运用估算中得到肯定,从而更加自信、更富实效地运用估算。积累的过程不仅会丰富体验,也必将会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估算。

综上所述,低段的估算教学首先就应当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展开,必须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关注问题本身所包含的原理,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和意识的培养。估算的依据来自于生活中的约定俗成,因此合理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其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巩固提高估算能力,在练习的设计方面多更换形式,挖掘估算思维的深度,把它与解决问题、数的认识、认识时间、长度和面积、统计等教学内容相结合。把估算意识落实到日常的每块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估算意识的养成最终从合理地运用估算中来得到体现。积累的过程不仅会丰富体验,更会使学生真正掌握估算。

参考文献:

[1] 林芝.结合生活情境,培养估算意识――以低段教学为例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小学估算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162-02

教学目标:①使学生体会估计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②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为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和尝试估算,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的互动,促进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当“小营业员”活动。请问大家,想不想当“小营业员”呀?

生:想。[课前测评 想想做做第1题]

师:想当“小营业员”必须经过测试,合格者才能入选。请看测试题,说出卡片上的数各接近哪个整百数?(出示卡片,生口答)

问:503接近几百? 答:503接近500。

207接近几百?…… 207接近200……

师:同学们真棒,欢迎大家成为“小营业员”。

2.新授:

2.1 出示例题:(课件展示书上商品图)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超市展销的商品。

生:一部电话机206元,一辆自行车604元,一台取暖器292元,一台电风扇195元。

师:你们的口才真好。咱们来听听顾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字幕: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求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答,师板书 206+292)

师:这道题需要我们求出准确的钱数吗?为什么?

生:不需要,因为问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大约需要几百元,就是让我们求出整百数。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口答,师板书: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

200+300=500(元)

2.2 引出课题。

师:刚才大家求出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500元。就用到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法估算。

(板书课题)

2.3 认识约等号。

师:加法估算在生活中购买物品时经常用到。简便的写法是这样的(师板书)这个像波浪线的符号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写约等号。指尖像在爬山一样,先上坡再下坡又上坡。在你的桌面上练习写几个。我们来齐读算式。 206+292≈500(元)

2.4 小结:师指算式问:500元是怎样得来的?算式中为什么不写“=”而写“≈”?

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因此不能用“=”,而要用“≈”表示。

3.教学试一试(课件展示)

第一问:

师:第一位顾客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请看下一位顾客的问题,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

(生小组讨论,反馈 206+604≈800(元))

第二问

师:接着看她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妈妈带800元内买回这两样物品吗?

(生讨论,交流 206+604=810(元))

第三问

师:继续看她还有什么问题,800元钱能买回哪些物品?

师:想一想,800元买回商品的总钱数必须怎么样?

四人小组讨论,组长记录,发言。 (师巡视,全班交流)

师选择自行车,风扇。板书:604+195≈800(元)

师: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是800元,一辆自行车和一台风扇也大约是800元,为什么带800元钱不能买回前两样物品,而能买回后两样物品?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的结果有时比实际结果多,有时比实际结果少。

师:在今天当“小营业员”的活动中,大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你们也表扬一下自己吧!

4.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

第2题 师:咦,这群小蝴蝶来干什么?原来它们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谁愿意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蝴蝶,使其飞到相应的花上)

第3题 师:小蝴蝶给咱们出的这道题,就是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的练习题。根据这个知识,咱们来试着解决下面的习题。请同学们打开书40页,把估算结果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小学估算教学论文篇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课程标准》还具体地对不同阶段的估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一至三年级是“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四至六年级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等等。显然,估算在新教材中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估算的技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估算很少在课堂上“登台亮相”,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加强估算教学是相违背的。因此需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方法上指导起来,在意识上培养起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估算的价值

估算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受以往数学教学的影响,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淡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案的设计上、课堂的举例上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经常利用估算解决一些实际生活的问题,从而感受到估算的价值,自觉增强估算的意识。以前老教材中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对估算的意识与估算的方法的培养根本不重视,有些教师甚至忽略不教。如果我们留心身边的数学,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所以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转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使其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没什么用,还不如准确计算,那么激发学生估算的欲望就无从谈起。

在现实生活中,估算常用在物体的长度、数量、面积、体积、质量等方面。如估算一粒花生的质量,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算外出旅游的费用,估算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估算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让学生从贴近的生活情景中学习估算,理解估算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看到估算的作用,体验估算的优越性,从而让他们感受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所在。

二、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材中关于估算的教学内容是间断的,有时间隔的时间还很长。由于长时间的不使用,自主运用估算策略的意识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地增强估算意识,自觉地将估算应用到平时的计算和生活实际问题中呢?仅仅依赖教材中编排的估算内容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我们教师将估算目标浸润于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如:小丽和妈妈去菜市场买苹果,5.8元每千克,买5千克大约需要多少元?学生可以估算一下买苹果大约需要30元;

再如:“五一”商场抢购会战中,小红的妈妈抢购了一辆电动自行车 1518元,一套衣服198元,还抢购了一只电饭煲299元。你能帮小红的妈妈估计一下,她大约要付多少钱?

通过这些学生熟知的具体情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估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的习惯,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结合教学内容,养成估算的习惯

我国现阶段教学教材中有关估算教学的内容其实安排得并不多,如果只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进行估算,那么学生估算的机会就很少,也就很难养成估算习惯。因此,为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估算的技能技巧,养成估算习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估算内容,多创设一些需要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估算练习机会。

1. 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

在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验算,这是完全有必要的。问题在于,如果一律要求学生用笔算逆运算的关系严格验算,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并且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实,有些错误的估算很容易发现,根本不需用笔算来检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经常鼓励孩子估算商可能是几位数。如计算3132÷29=108,学生往往都会错算成3132÷29=18,如果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计算前先判断商是几位数,或计算后用估算去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就能避免上述错误的发生。

2.鼓励学生将估算进行大小比较

数学教学中数的大小比较有时往往不需要算出结果来,用估算就可以进行判断。如估算10.9×1.9,可以这样确定范围:1.9是带小数,根据“一个数乘带小数,积一定比这个数大”的规律,估算出积一定大于10.9;10.9小于11,1.9小于2,积必定小于11×2=22。因此通过估算,10.9×1.9的乘积在10.9和22之间。

四、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数学估算教学在新教材中占着重要地位。学好正确的估算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搞好估算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估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学低段就要重视起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在“说”的活动中取长补短,加深对估算过程的理解。

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执教“估算”一课时出示曹冲称象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估计一下这头大象有多重。6次称的重量如下:

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采用的估算方法有:

(1)去尾法:300×6=1800

(2)进一法:400×6=2400

(3)折中法:350×6=2100

(4)大小估:300×3+400×3=2100

(5)四舍五入法:330+350+300+380+400+350=2110

小学估算教学论文篇8

《数学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都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由此可见“数与代数”占据了现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绝大部分空间,尤其是计算。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计算自身的特点、小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以及不同个体知识积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差异去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且要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一个数学层次。本文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计算、估算、思考、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数学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都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由此可见“数与代数”占据了现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绝大部分空间,尤其是计算。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计算自身的特点、小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以及不同个体知识积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差异去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且要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一个数学层次,适时地、灵活地引а生去发现计算中内在的规律,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这些规律的发现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感受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一、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1、小组探索、解释算理

在学习每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前,教材通常都是在学生已初步具备解决某个计算问题的知识和经验,但独立探索新的计算方法难度较大时,采用这一呈现方式。教学时,着重抓住两个环节。第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努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同时,启发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互相启发,打开思路,并通过计算方法的展示和介绍,让学生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到计算“46÷2”的基本策略。这就解决以往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轻易把握的困难。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由此体现:有了情境,计算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第二,围绕教材提出的“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这一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在解释算法的过程中把初步积累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数学思考,获得对新的计算方法的真正理解。

2、适当引导、自悟算理

教学时,要重视估算在学生探索竖式计算方法过程中的作用。第一,启发学生用已有的一位数乘整百数的计算经验估计“102×4”的积,知道4个看台大约一共有400个座位。第二,在学生完成笔算过程后,启发学生反思:“联系估算的结果,你认为笔算的得数合理吗?如果积的十位上不写0,那么笔算结果是多少?这个结果还合理吗?”从而使学生自主地领悟竖式计算的方法。”

3、个体尝试、明确算理

当学生有能力运用已有的计算方法独立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时,教材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先鼓励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例如,四年级(上册)教学两位数除三位数的调商方法时,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程序和基本试商方法,教材在提出计算“272÷34”之后,直接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34看作30试商,并用初商的9和34相乘后,发现被除数272减34与9的乘积306,不够减。此时矛盾的情境引发了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通过讨论,一方面,学生不难找到矛盾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通过矛盾的解决也明确了调商的方法。

教学时,一方面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计算中产生矛盾的原因:因为把34看作30试商,所以初商的9与34相乘的积一定大于30与9的积,因而有可能比被除数大。这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时,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正常情况。

二、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生疏,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质量和长度分别标成 100千克和14米;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猪如此类的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心大意,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这些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

小学估算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教学常常被教师们忽视,被误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但是,随着我国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估算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习估算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能发散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小学1~3年级数学估算教学现状

1.小学1~3年级数学估算教学存在问题

虽然估算教学在小学已经开展了十年以上,但是教学成果不容乐观,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小学估算教学低效。首先是估算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少,教师在估算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误区,对估算教学缺少足够的重视,在估算教学时,往往一带而过。其次,在估算教学中,学生不再占据主体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思维被阻碍,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估算和精算之间的联系,因此学生对于估算的概念认识模糊;教师在讲解习题时过于看重问题的结果,思考过程被忽视,成绩与能力被本末倒置,导致个别学生直接精算出问题的结果,完全忽略了估算的学习过程。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甚至遗忘了估算这项技能。长此以往,教师对于这种现象也见怪不怪,估算教学被搁置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

2.浅析小学1~3年级数学估算教学低效的原因

刚开始,估算一直作为选修内容出现在教材中,直到近几年,才逐渐受到重视,被改为必修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估算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精算,甚至有时会一带而过。长期的忽视使估算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师对于估算的教学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无论教学模式还是题型都缺乏创新,束缚于传统的教学习惯。估算教学中,教师处于过分的主导地位,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讲占据了太多的时间及空间,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感受成功体验,收获自信,但是在估算教学中,过于机械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严重缺乏自主意识,无法培养学生合格的估算能力。

二、小学1~3年级数学估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1.估算教学的实施策略

对于构建有效的小学估算教学策略,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师生共同参与,更高效地提升估算教学成果。对于1~3年级的小学生,共有5种估算方法需要学习和掌握,但是由于估算在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少,学生并没有太充足的估算机会,再加之1~3年级的小学生年级还小,思维自觉性差,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充分引导学生思考、联想、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巩固算法的同时得到新的启发。

估算的方法很多,而且每种算法的用处也不尽相同,同样的知识教给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感悟。通过让全班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对学生开拓思维能够起到非常巨大的帮助,学生在巩固估算方法的同时,还能不断完善、补充、优化算法。教师要教导学生认清估算与精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估算与精算两种算法的优缺点,使学生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准确选择更合理的算法。

2.估算教学策略成效分析

对于小学估算教学,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估算方法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此外,还要采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估算的重要性以及不同估算方法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意识和习惯。这种策略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不再机械地追求问题的结果,而是会在做题之前先思考“这道题是否需要估算?”“需要采用哪种方法进行估算?”这无疑是小学生估算教学策略的成功表现,学生不仅掌握了实用的估算方法,而且形成了良好的估算意识。

由于教师对估算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被传统教学束缚、教学观念缺乏协调等原因,小学1~3年级的估算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要对估算教学足够重视、全面把握估算教学内容、熟悉估算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致力于提升小W估算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荣兴.对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3(13):110-111.

小学估算教学论文篇10

有关研究表明,小学数学教师却对估算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这势必会影响到估算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学生对估算知识的学习.教师主要是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而教参具有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的功能.教参不仅应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而且应该促进教师对数学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帮助教师全面理解估算内容可能更为有效的途径是教参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由于估算是数学课程改革后的新增内容,教师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教参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

本文将主要讨论教参给教师提供了哪些支持,还应该提供哪些更多的支持.根据估算内容在人教版教参中的分布,我们选择二年级上下册、三年级上下册、四年级上册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整数加减乘除的估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估算,掌握估算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培养数感.新课标中“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和“理解估算的意义”主要是关于估算的基本观念的理解.其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是要求掌握估算的方法.“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需要清晰地理解估算过程的基本思维.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主要从对估算基本观念的理解、估算方法的掌握、理解估算的基本思维过程三个方面对教参中估算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1.教参应促进教师对估算基本观念的理解

教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中对估算的作用和重要性进行了介绍.如:“作为当今信息社会的成员,对客观世界变化的敏捷反应和对各种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中要培养的估计能力正是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一.”“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估算的作用,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结果的时候,可以使用估算确定结果的范围;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这样介绍可以帮助教师对估算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估算的理解和培养估算意识是紧密联系的,教师深刻地理解估算,不仅能增强自身的估算意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理解进行估算的原因.学生只有了解了进行估算的原因,才有可能形成估算意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进行估算,怎样选择估算的方法,而不是教师说“让我们来估算一下吧”,学生被动地去估算.我们认为,教参如果再介绍一些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观念,如有的教师会告诉学生见了“大约”就估算,混淆估算与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等,将会帮助教师避免错误地理解估算.

对估算结果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也不是没有标准,这容易使教师不知道如何去评价.“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教参中对估算结果的评价建议包括两点,一是精确度的要求,一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

2.教参应促进教师掌握多样化的估算方法

教参中介绍的估算方法是把要估算的数看成整十数或整百数.如:“可简单归纳一下估算的方法: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一般是把加数看作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和的范围.”“例2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它的一般算法是: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的数来计算.”“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显然教参对估算方法的介绍应再多样化些,这样不仅能促进教师对估算方法的学习和讲解,而且更会帮助学生对估算方法的掌握.这样将帮助教师和学生避免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教参还可介绍一些常用的、比较重要的估算方法,比如截尾法可能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估算方法、适合在除法估算中使用的相容数字法等.可以通过求解一些教材上的练习题来介绍估算的方法.张奠宙教授曾说过:“小学的估算不可能正面谈近似计算,也不宜提精确度.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可以笼统地、一般地谈估算,只能学习几种具体的估算方法,如四舍五入法、截尾法、进位法等.具体的方法里已经有精确度的要求.”

3.教参应帮助教师理解估算的基本思维过程

以下是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估算例2的教学建议:“(1)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策略,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如把124看作120,124÷3的估算结果是40;如果124先分成120+4,先算120÷3=40,再算4÷3,最后结果是41.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只是一个更精确些.(2)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估算、精确计算可以配合使用.如上面第二种策略,既用到了估算,又进行了精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