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验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02:50:10

小学实验教学论文

小学实验教学论文篇1

加强艺术学科教育的校本教研,充分发挥音乐、美术、体育三个学科组的骨干作用,强调艺术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实效性。加强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研究,用艺术评价来推动艺术教育,增强部门、教师、班级对艺术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规范化的管理来扎实提高艺术教育的实施水平。

二、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校本教研,培植校本课程,在艺术教育的课程实施上做文章

从广义上说,艺术教育融合和渗透在各学科教育之中,各学科表现出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学科为主导,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在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口语写作、空间抽象、科技动画等艺术素养的训练和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说,各学科都是搞好艺术教育重要的根基,他们之间互相支撑、相互补充,是促进“艺术细胞”更加健康生长不可缺少的土壤。扎实搞好学科教育,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导学科,学校高度重视艺体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改变过去重语数外、轻艺体综合的思想,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管和考核,定期召开艺体专题工作会,定期进行艺体学科校本教研,通过学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来推动学校的艺术教育。同时,重视挖掘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中的艺术因子,充分发挥各学科独有的艺术内涵和优势,强化学科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真正提升艺术教育的水平。开设特色选修课,为艺术尖子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各种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是搞好我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法宝”。学校把选修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进行规范管理,先后开设了合唱、管乐、鼓乐、乒乓球、花式跳绳、舞蹈、手工制作、剪纸、笛子、电子琴、篮球、科技制作、腰鼓、武术等20等多门选修课程,选聘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制定课程计划,统一课程时间,明确课程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加强选修课的过程监管和考核评价。正是长期以强化对选修课程的研究和实施,才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展示、培养艺术才能的坚实舞台,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尖子,不但发挥着传、帮、带的重要作用,更为学校艺术教育注入强劲的活力和动力。着力打造全校性特色课程。选修课只能针对部分艺术特长学生,涉及面不宽,为此,学校一直努力在打造全校性特色校本课程上下功夫。结合“星光灿烂,卓越人生”的办学思想,学校通过认真论证,把“花式跳绳”作为特色校本课程实施。为规范管理,学校把“花式跳绳”纳入体育课程教学,专门研究和制定出台了《仁怀市实验小学花式跳绳特色校本课程实施意见》,明确了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并重点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明确的意见,通过编制绳操、编制教材、组建跳绳队、举办跳绳节、进行达标测试、实施过关考级等一系列课程实施,把艺术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让“花式跳绳”成为全校师生必修课程和必备的一门艺体技能。目前学校人手一绳、天天训练、人人训练的浓郁氛围正在形成。下一步,学校将重点在校本教材、特色大课间、跳绳艺术节、课程品牌等方面上下功夫,力争通过两三年的努力,真正把“花式跳绳”校本课程做出成效,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课程教学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只有重视课程教学,加强课程研究,突出课程特色,才能实实在在提升艺术教育的工作水平。

三、搞好艺术活动,搭建成长平台,彰显个性特质,在艺术教育的特色载体上做文章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艺术教育不可缺乏的重要实施途径,因此,能否抓好活动这个重要载体,是艺术教育成败的关键。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我校高度重视各种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广大师生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让他们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艺术兴趣、提升艺术素养、享受艺术成果、体会艺术魅力、突出艺术个性,努力推动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大力实施“五名一语”工程。为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活动氛围,学校着力打造以“名歌、名曲、名诗文、名影视、名人传记、师生星语”为主要内容的“五名一语”工程,制定出台《仁怀市实验小学“五名一语”工程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艺术教育。每天进行“名歌、名曲”欣赏,了解歌曲作者、时代、写作手法、特色、风格等,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名人传记”以古今名人、英雄人物、时代人物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典型和榜样;制定“名影视”欣赏安排表,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名影视”欣赏活动,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培养勇敢、坚强、乐观、善良等优良品质;“师生星语”立足于让广大师生畅谈理想、敞开心扉、发表见解等。全面实施“品经诵典、书香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编制“品经诵典”教材,将其纳入课程体系,规范系统地开展诵读、赏析活动。在深入开展古今“名诗文”泛读活动的同时,学校把《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文学经典编制成校本教材,分别作为1~6年级深度朗读的经典诗文,逐字逐句进行解读赏析。为确保活动效果,学校对活动时间、要求、实施与责任、考核和评价等都进行明确要求,坚持每周二全校集中诵读制度和班级课前三分钟诵读制度。通过多年努力,“品经诵典”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升文学素养、增强审美和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我校艺术教育的一张“名片”。扎实开展“艺术节”“合唱节”等艺术教育活动。我校艺术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艺术爱好和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一个艺术项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为此,学校对每届“艺术节”“合唱节”都高度重视,不管在表现形式,表演内容上都进行精心设计,重点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强调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每届“?艺术节”“合唱节”都为期两个多月,广大师生同台,自编自导自演,通过歌曲、舞蹈、小品、相声、课本剧等节目排演和摄影、美术、书法、手抄报、科技制作、动画制作等作品的创作,让广大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深受感悟和影响。为让更多学生能参与到艺术表演中,学校每届“艺术节”“合唱节”都通过班级表演、年级组展演、全校汇演等形式层层评选推荐,学校指导思想是不强求学生节目、作品有多好多精,更重视尽可能有更多的学生能站在舞台中央,亲身去感受艺术、展示才能、享受成功。同时,学校还利用“六一”“国庆”“五一”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并通过参观、劳动、游览等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观、感受、欣赏大自然的美,来激发学生心中的“艺术种子”。正是由于高度重视各种艺术活动的开展,才使我校艺术教育获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果,学校先后荣获贵州省“贵青杯”艺术大赛最佳团队表演奖、仁怀市“红歌唱响校园暨红色经典诗文朗诵大赛”特别奖、校园集体舞第一名、第二届合唱节第一名、第二届艺术节一等奖、第三届艺术节一等奖等表彰奖励,广大师生在省、遵义市、仁怀市等各种艺术竞赛活动中多次创造佳绩。四、重视文化建设,营造艺术氛围,陶冶艺术情操,在艺术教育的环境创建上做文章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环境的作用是巨大的。在艺术教育中,学校十分注重浓郁的艺术教育环境的打造,大力实施“用人文的环境吸引人”的治校策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艺术的因子。一是充分利用楼梯、走道、橱窗、墙壁、立柱等空间,以“明礼篇”“诚信篇”“求实篇”“创新篇”为主题,用文字、书画、图片、美工等艺术载体深刻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内涵。二是打造“主题花园”,重点在艺术性、人文性、主题性上下功夫,把花园建成师生的学园和乐园和艺术教育基地,优雅的“主题花园”是我校一张形象“名片”。三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绘制“文化教育长廊”,以学校围墙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法制宣传“”感恩万物”“红色文化”“启蒙思想”“健康常识”“科技普及”“礼仪知识”等主题教育,营造强烈而浓郁的文化和艺术教育环境。四是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班级文化着眼点要重点放在学生的感悟、成长和激励上,各班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结合学生和班级特点来规划和设计班级文化,努力创造班级个性文化和艺术氛围。五是以办公室文化、功能教室文化、厕所文化作为重要补充。办公室文化突出学科特点、工作职能和人性关怀;功能教室文化突出教室的功能和个性;厕所文化强调规范性、知识性和雅致趣味等。

小学实验教学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平抛运动规律”实验

 

在“探究平抛运动规律”实验中,教材采用铅笔多次试探找到小球平抛运动经过的位置,通过拟合各位置得出平抛运动的轨迹,用这种方法虽然能探究出平抛运动规律,但误差很大并且费时,很难在一节课中完成整个实验。由于条件限制很多农村学校无法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现代科技的手段进行探究。为了能在实验中直接准确地确定小球经过的位置,并直接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减少因试探小球位置给实验带来的误差,我们对实验装置进行如下改进。

[实验目的]:

采用直接记录轨迹方式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实验材料]:

斜槽轨道2个;木板1块,注射器1个,自制滑块(两端有橡皮塞的铁管),小球3个,电磁铁3个(与电源连接),白纸、图钉等

[实验装置说明]:

如下图,将木板安装在竖直的直角支架上,上下分别固定两个相同的斜槽,通过调节支架可以使斜槽末端水平,在两斜槽上端相同位置分别安装一个电磁铁(由同一个开关控制),在木板右上角也安装一个电磁铁(它可以通过上方斜槽末端的两根系铜丝控制),其下边沿水平高度比斜槽的水平末端高出一个球的直径。自制滑块是一小段铁管,其两端固定轴承,一端装有注射针头的一根细长软塑料管穿过轴承与注射器连接。

装置图:

[实验步骤]:

1.在竖直木板上贴上白纸,并调节斜槽末端水平,然后在注射器中注满黑墨水,将自制滑块的铁管放在上方斜槽的电磁铁处,接通电磁铁的电源,使滑块被电磁铁吸住,断开电源,铁管由静止开始沿斜槽滚下,在滑块离开水平端之前,推进注射筒,墨水从注射针头喷出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在白纸上留下一条抛物线,它代表了自制滑块的运动轨迹。

2.在下方斜槽的水平末端安接一根水平木板条,把两个相同的铁球分别放在上、下斜槽的电磁铁A、C处,接通电磁铁的电源,使铁球均被电磁铁吸住,断开电源,两个铁球同时由静止开始沿斜槽滚下,请同学观察两个小球是否同时到达木板条的同一位置。

3.把一个铁球放在上方斜槽的电磁铁A处,另一个铁球放在木板右上方的电磁铁B处,接通两电磁铁的电源,使两铁球分别被电磁铁A、B吸住,断开电磁铁A的电源开关,A处的铁球由静止开始沿斜槽滚下,当铁球运动到斜槽的水平末端,将两铜丝接通,把电磁铁B短路,电磁铁B放开另一个小球,请同学观察两个小球是否同时到达木板条论文的格式。

4.取下白纸,在白纸上从平抛起点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画上坐标。进一步分析白纸上所记录小球打点位置的是否符合观察结果,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实验说明]:

1.以往许多实验方案经过多次释放小球才可以画出平抛运动的轨迹,耗时较长,而且采用多次释放小球误差较大,本实验装置一次释放滑块就可以画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本实验还采用两个小球运动的对比,引导大家从感性认识上得出平抛运动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别做怎样的运动。

3.验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调整两斜槽末端水平,两斜槽末端在同一条竖直线上,电磁铁安装在两斜槽上端的相同位置。

(2).要尽量使铁管两端沿斜槽滚动一致,在释放铁管时要将注射器抬高一些,当铁管抛出时再放低注射器。

(3).在白纸上以小球开始做平抛运动的点作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竖直向下方向为Y轴,水平方向为X轴。即斜槽轨道水平末段的重垂线与Y轴重合。

(4).铜丝要细,并且一端是松的,对小球的阻碍很小,斜槽的高度差要略大一些,使平抛运动具有一定的初速度。

小学实验教学论文篇3

新课标下,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为目标。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巧设实验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并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只有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才能有效地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且巧设疑问既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为此,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见解有异议,教师也应不轻易给予否定。例如,教学《声音的传播》实验课时,当教师准备好水槽、音叉、水等实验器材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待每组学生完成实验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通过实验,发现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比较强,有的学生可能会提问:“为什么这么远都能听到音叉敲击的声音?”通过学生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刻理解知识的含义。除此之外,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善于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及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影响。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为了顺利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组。在实验分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合理进行分组,不能将成绩优异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负责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安排及学习指导,同时选择的小组长要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及组织能力,小组分组要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保证科学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开展演示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内容不便于直观理解,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做好实验的演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一边演讲一边讲解,采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将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演示给学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例如,教学《光和影》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演示各种各样的手影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充分了解影子的三个特点(包括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影子的形状与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在演示过程中,应放慢演示的速度,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和思考时间,使学生深刻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课外活动延伸拓展

小学实验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物理小实验,调节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论文参考,物理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调节教学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渗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创造教育,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科学依据,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教学信息优化传递、教学过程优化控制。

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符合调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论文参考,物理小实验。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论文参考,物理小实验。

二、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论文参考,物理小实验。论文参考,物理小实验。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三、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便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同学当参谋。实验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论文参考,物理小实验。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能使调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小学实验教学论文篇5

一、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发展师范生的教学模式理念

研究和探索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积极展示和推进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活跃教学思想,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优化组合,提高教师素质,而且对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学模式理念,规范教学行为,培养从教能力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90年代初期以来,我有幸得到化学教育界老前辈刘知新、潘鸿章、马经德等先生的指教,在系统学习和掌握了化学课程论、化学教学系统文化 、化学学习论等化学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与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构建了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分层递进引导、组织探究发现为主旨,以“激趣——疑问——假设——验证——结论”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发现学习为主旨,以“定向——自学——讨论——精讲——演练”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自学”教学模式;结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构建了以实验探索发现学习为主旨,以“观察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串联实验——设计实验”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实验串联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总结论文多篇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运用上述教学模式执教的多堂公开课均获得好评。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将来在教学中能引导小学生教学中注重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这是对化学教学较高层次的探索。初期,我较多地采用在活动课程中进行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其一般程序可概括为: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信息加工处理成果交流评判。例如:引导学生就铜与浓硫酸实验中对浓硫酸浓度的选择和反应装置的防污染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操作、比较分析、查阅文献、归纳演绎等方法得出结论:当浓硫酸的浓度范围为84%~90%时,反应速度较快,反应现象明显稳定。通过研究,学生还设计了成套防污染实验装置,撰写的小论文《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条件选择》获省和全国中师生化学小论文评比一等奖。

二、加强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师范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学习化学的媒介,也是小学自然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虽不是重点,却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培养中师生化学实验能力,不仅关系到中师化学教学目标实施的质量,而且还关系到中师生将来能否适应小学自然教学和开展教学实验需要的问题。

我认为全面的化学实验能力应该是运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多维的心智和动作技能等的结合体。在中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的最基本的实验能力应指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处理常见实验突发事故的能力。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全面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把教学重点由实验操作的机械模仿训练,转移到形成思维技能、提高实验能力以及学会处理问题的过程上来。其主要思路为:

1、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化学实验和制作具有很强的技能性,需反复多次,严格认真训练方能奏效。我通过开足开齐大纲规定的实验课,优化必修课中的实验教学,重视开设选修实验,加强课外活动实验,布置课外实验与制作等做法让学生多做多练。

2、确保实验内容的多样性。仅以学生实验为例,我们开设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关的探索性实验和验证实验,与小学自然教学联系的实验习题,有体现实验教学灵活性的选做实验,还有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鼓励课外研究的课外实验与制作。

3、强调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为培养学生从能力,我们开设了与小学自然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设计,从目的要求到完成方法以及成果评价等都带有一定研究性:如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反应物最佳用量的确定,实验条件的控制等。结合演示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将浓H2SO4的氧化性,HNO3的氧化性、碘的升华等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实验装置由敞开式改为封闭式,此外在选做实验和课外实验与制作的设计中还重视了其应用和服务于生活实际的成分。

4、突出实验教学的示范性。在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教师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生分组实验的指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尝试设计和准备实验的全过程,渗透对小学自然教学的研究。例如在教授“氧和硫”一章中,考虑到小学自然教学中氧气的制取是难点,所以在选做实验中对氧气的制法提出了较高层次的教学要求:学会用KMnO4、KClO3、H2O2等制取氧气,掌握实验的成败关键;并在氨气、甲烷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又恰到好处地重现氧气制法,这样举一反三,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并达到准备、灵活、协调的程度。

5、注重科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我把实验教学从单纯地当做一种直观工具和辅助手段的从属地位上升到科学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的高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自然观,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此迁移为中师生 必备的教育能力,为将来创造性地完成小学教育工作打好良好基础。

三、渗透分层递进的学法指导,提高师范生的自学能力

从学法指导入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化学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指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并归纳重要内容。以化学概念和原理为主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种自学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以初中原子结构初步知识为指导来认识元素族性质变化规律的律前元素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最后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感知材料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加工信息获取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例如强调结构与周期规律理论的指导作用,体现“构——位——性”三者统一关系的律后元素的课文较为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使用的课前——课上——课后自学方法“三步曲”是:

1、课前预习法。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记忆要领,演练例题,粗解习题,初步了解和掌握教材基本内容。预习使学生主动学习、走在课文内容前面,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依纲发现法。课上揭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提纲和研讨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主动感知教材、实验、实物、数据、图表、录像等材料,结合研讨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小学实验教学论文篇6

一、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特征

(一)研究问题的日常实践性

理查德・普林格曾讲过,“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实验,并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够系统而严格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

研究问题的实践性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最为重要和明显的特征。

首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源于实践的研究,即他们的研究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这从教师研究的选题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研究选题多来自于他们的课堂和教学实践,研究较多的问题包括:(1)学生问题。如“低段学生数学读写习惯的培养”“如何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会接纳他人”“心理偏差学生如何教育”等研究问题。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对象身上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2)教材问题。如“教材主题图处理方式研究”“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场地、大班额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等,就是教师从自己使用的教材中发现的研究问题;(3)课堂教学问题。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利用策略研究”“高段英语课游戏实效性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的策略研究”“小学高年级语文仿写训练教学策略的研究”“读写结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就是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发现的研究问题。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为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这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希望通过研究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目的。(4)班级管理与学校管理问题。如“新接班级中教师与家长的磨合研究”“校园网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研究”等研究课题,就是教师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寻找的研究课题。

从以上研究选题可以看到,一线教师的研究问题就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紧贴自己所教的学科,紧贴课堂教学。教师的研究其实是教师关注和反思自己日常教学实践的结果。有研究发现,在小学教师全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有关学科教学的文章大约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在所有的文章中,有将近62.9%的文章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这再一次说明,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源于实践的研究。

其次,一线教师的研究目的是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是以教学为业的,他们的研究是“为了实践而研究实践”。因此,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既着眼于实践又着手于实践。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的。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研究的过程就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难以分割。他们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通过实践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总之,教师研究是来自于实践、为了实践和通过实践进行的研究。研究更多的体现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态度。

例如,“情境教育”的创立者李吉林老师,她就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在教学中进行研究,边研究边教学,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搭建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教学―研究之路,最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情景教学”理论。

综上,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来源于日常教学实践的研究。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并不是在实践之外另起炉灶,而是将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并在教学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研究。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研究不是独立于教师教学之外的任务,而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方式和态度。

(二)研究表达的叙事性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与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研究相比,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草根性”特点的、自下而上的研究。首先,从事研究的是来自最基层的从事具体、琐碎的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次,教师们的研究往往是基于课堂现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最后,与专门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书斋式”“实验室式”的研究方法不同,中小学教师往往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直接进行研究,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探寻原因并思考解决策略。

此外,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他们很难进入那些描述和界定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语言体系,他们往往是能承受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理论话语的界定。而叙事性则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话语体系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对研究结果进行表述。

所以,教师研究的“草根性”、自下而上的特点和教师本身的话语体系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带有叙事性的特点。

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志、教育课例、课题论文等。不论教师研究最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其中都包含有大量的课堂故事、教学案例等。通过叙事,教师呈现出了真实具体的教学情景,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困惑、问题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尝试。可以说正是通过这种叙事的表达方式,教师向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教育世界,也呈现出了教师个人的研究、成长的轨迹,表达出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如“小学语文低段练习改革与创新作业设计研究”以《好作业就这样多起来》的研究故事来呈现。通过讲述研究故事,这位教师呈现了语文教学中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作业设计问题,向读者展现了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对作业布置合理性的反思,体现了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大胆尝试。同时,也生动表现了作者(也就是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及其思考。这也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共鸣。

这种叙事性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树立教师们的研究信心,拉近研究与实践的距离,破除教师中的“研究神秘论”和“研究无用论”观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这些研究成果在广大的一线教师中进行推广。因为叙事性的表达方式更接近教师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其中有很多他们熟悉的,甚至就是发生在他们自己课堂上的教学故事,因此更能在中小学教师中引起思考和共鸣。

二、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要注意的问题――研究成果的思想化

虽然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带有叙事性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小学教师研究不需要理论思想的指导,也不是说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可以停留在单纯叙述案例、故事或经验的层面上。相反,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和引导,必须是思想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研究的价值,才能使教师的研究生命长青。

教师通过叙事倾吐他们在课堂中的想法和行动,这就是教师的经验。教师的经验往往是独特的和个人化的,正是这些课堂经验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潜在的意义。教育中“真正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的实践本身,教师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和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定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的目标。”

但是,如果教师的这些实践经验仅仅局限于叙述故事的层面,那么经验就仅是简单的积累而已,不能实现经验的重构,也就不能起到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作用。久而久之,这些经验就成为教师习以为常的思维,不再被重视了。所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还得形成思想化的成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的经验思想化呢?

曾有学者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教育经验是狭隘的教育经验。我们从这些经验中学到的东西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有限的,教师的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同样,这种经验也只局限于经验提出者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能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影响到更多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突破这种局限性,实现教育经验的重构和提升。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将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实现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嫁接、融合,从而产生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

例如,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她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深远的教育家,就是因为她能够从自己50年丰富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富有个性的语文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就对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进行反思、加工和提炼。通过写教后记,她“不断地记录下教学实践中的种种情况,积累资料,提炼上升到理论,再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修正”。通过撰写文章和专著,她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分享给更多的教师同行,为更多人的教学提供帮助和指导。再如李吉林老师,她也同样从自身的日常教学出发,不断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积累和反思,并加以梳理、归类和总结,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情景教学、情景教育、情景课程三部曲。

我们期望能够有更多的像于漪老师、李吉林老师这样的教育家型教师。但是,怎样才能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呢?就是要善于对自己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抽象概括,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感觉的层面”。只有像于漪、李吉林两位老师这样不断对感觉或经验进行反思、沉淀、澄清,才能增加教育思想的“理智深度”,最终构建出更具有思想性的教育理论。

培根说,科学认知论者应该像蜜蜂一样,把采集来的花粉进行消化和加工,酿造成蜜浆。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也应该成为这样的“蜜蜂”,不仅要广采博取各种“花粉”,还应该自我“生成”丰富而新鲜的“花粉”,再酿之为蜜。这个“消化和加工”的过程就是艰难跋涉又充满乐趣的思想旅程!

小学实验教学论文篇7

特色课程,顾名思义,要有特色。在内容上,一般课程来自共性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特色课程则是具有设计者个性特色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不停留在一般教学理论的泛泛议论上,而要有专题的深入研究。

这是笔者在着手酝酿特色课程建立时的两个基本认识。同时,笔者又认为:特色课程的建立,要考虑建设者主讲教师的基础条件。笔者作为“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特色课程的建设者,该考虑自身的条件,即要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与教学特色。

二、特色课程内容的选择

笔者正在进行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建立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三化”指“作文内容生活化,技能指导结构化,教学序列网络化”。这个体系是笔者数十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积累,结合了1985--1986年的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全国小学教育研究班”的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时,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吸收全国各小学流派长处的基础上,在几位著名的教育家指导下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涉及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各个方面的专题,先后写成有关论文与经验文章发表在教育杂志上,并编写出版了十多册作文教学丛书,曾应邀在本市各区县,全国20多个省市交流讲学,反映较为强烈,认为:“三化”教学体系的观点,理论上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某些观点;优化的教学过程富有实用性,可操作,普遍推广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三化”教学体系的实践基础来自本区,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经验积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此,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教学过程”为特色课程的主体内容。

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教学过程”为主体内容的“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课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课程“个性倾斜”的作用在于让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学有所用。这种性质的班,这种性质的课程不能采用讲座式或一般性教学研究式。前者是听了很有道理,但缺乏系统,内容交叉重复,听了往往不知如何用之于实践;后者是目标太低,只是一个局部教法,缺乏与实践联系的理论体系。“个性倾斜”的特色课程可以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接触众多的流派个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倾向)专注于一个体系(流派)的研究,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个性体系教学观点支配下的具体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改革,发展教学研究。当然,这个个性体系应该有坚实的理论背景与实践经验支撑的。“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的作文过程”具备了这个条件。

概括地可以说,以此为特色课程的主体内容,一是内容有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二是迎合于青年语文骨干教师高一层次能力培训与创造教学特色的需要;三是主讲教师是个性内容的创建者,执教起来得心应手,富有情感地充分发挥专长。

三、特色课程的教学

1、从“入格”到“不拘一格”

特色课程置于青年骨干教师班,参加对象富有追求,渴望教学上有一定建树。但是,就作文教学来说,一般青年教师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上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结构,作文教学结构,作文教学过程和优化等方面,都还未予深入探索与研究,对教学过程的操作,更不能驾驭自如,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特色课程教学,先得进行“入格”的培训。所谓“入格”,即是掌握基本的作文教学能力,从学科教学规律与儿童认识规律上探究,任何能力的形成,都要以知识为基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在认识和理解作文教学基本理论,小学作文能力结构,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转化的。这个转化过程的速度与质量,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要具有厚实的知识。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谈到教育目标时指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倾向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其中知识是指具体事物与普遍原理,对方法和过程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包括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角概念的知识,以及理智技能。我认为,给于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学性,规律性的作文教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就是给于掌握作文教学能力的一个借鉴。根据的模式或结构框架,以及辅导其有效地迅速地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人格”教学的思路,就是前面所述的,在认识与理解作文教学研究共性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方法个性倾斜,使“入格”具有实践性与“个性化”。在基础上鼓励学员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环境条件,发挥创造才能,不拘一格地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风格。当然,这一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也不是几十学时的培训所能形成的,培训,只是为其“不拘一格”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2、探索“培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教学思路

培训过程中的“入格”教学是手段,目的是“不拘一格”。这要反映在学员的教学实践上,即培训过程乃至培训结束后,学员是否运用“入格”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改革,发展培训学到的内容,从而达到“不拘一格”的培训目标。

为了实施“个性倾斜”,学者先“入格”再行“不拘一格”的教学目标,笔者在两期的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的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条“培调、教(科)研、教改”三结合的思路,这思路的具体做法是:在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的“面”上,系统讲授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为主体内容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特色课程纲要控制下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类型:区直属小学,镇中心小学,完小的不同的年级(低、中、高),选择骨干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验班,论证性地实施培训的不同专题的教学内容,积累该课程理论实施于实践操作中的第一手学资料。在这双相反馈过程中,促进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并完善与发展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使该课程的教学更加富有实践性与针对性。参加培训的学员感到学有所得,学而能用,学而相长。两期研究班特色课教学实践与培训后的跟踪调查,证实了这条思路具有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的效果。

四、建立特色课程的思考

笔者在为期3年的两期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教学过程中,有如下几点思考:

1、特色课程与教育科研

笔者认为,骨干培训班的特色课程内容应是教育科研的成果,是富有个性的,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科研成果,“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课程就是笔者自身的教育科研成果,教学操作时运用自如,指导青年教师实践时也胸有成竹。

同时,特色课程的建立与教学实施,又是教育科研的发展。笔者在两期研究班的特色课程教学过程中,发展了教育科研课题。“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与“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课题在l993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就在这“培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思路中得到突破性的发展,3年中,根据特色课程的需要,笔者编拟了若干可以操作的实验课题,分到各个教学实验班进行专题探究。如作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作文的认识事物能力对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作用;建立优化的作文教学过程,包括作前准备指导过程的几类教学手段,作文指导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及其变式,作后评改指导课的组织与设计;低年级起步读写训练的内容与形式;童话教学的组织与引导等课题,笔者通过指导教学实验班青年教师备课,听课和评课,自己上研究课,自己上示范作文指导课,亲自批阅学生作文,举行各个专题的小型研讨等课题研究手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研究讨论,完善了好几个专题的研究,如逐步形成了“优化的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框架结构,完善了这个优化过程中的三个教学过程的三个控制:“作前准备指导过程”的选材控制,“作文指导过程”中的构思控制,“作后课改指导”过程中的语文运用控制;完善发展了“作前准备指导”的教学手段;创造了“作文指导”的两轮构思教学模式的“先行指导教学法”;提出了“发挥个别教学优势提高小学作文能力”的观点;探究了命题作文训练和童话教学的内容与思路……这些积累经过分析提炼,撰写成专题论文,在《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教学杂志上发表,?最终在1995年1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小学作文教学论》(22万字)。应该说,这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其有系统理论,实践操作手段的论著,是“师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思路特色教学的成果。

2、建立特色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师职务培训包括青年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目的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特色课程的建立,应是教学改革的借鉴,也是教学改革的动力。“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特色课程的内容因为来自实践,又在教学实验班中实践后充实,因而,从理论到实践操作,均可直接运用于作文教学实践中,而且富有实效。

两个班80多名学员,都在教学中运用了特色的教学内容。作为借鉴,切实改进作文教学,全区各中小学都有研究班的学员,因而,特色课的教学,促进了全区的作文教学改革。三皇桥小学几位学员,在学校行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成立了研究小组,确定了发展小学作文“三化”教学的新研究课题:“小学作文创造性思维训练研究”,既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又促进了教育科研活动。不少学员在教学实践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探究、研究班结束后,拟定了教科研专题,继续深入进行作文教学研究。

小学实验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实验环节;比较;高等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本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自身原有的教育体制及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及革新。俄罗斯作为世界上第一集团的大国,虽然经历了苏联解体等政治格局变化带来的动荡,但其教育、科研体系在政权动荡期间得到了历任领导人的重视因此成为整个国家体系中少数几个基本没有受到政治冲击的板块之一。笔者根据自身在俄国高校及科学院留学十余年的所见所感认为,俄罗斯直到今天,其教育以及科技的实力依然盘踞在世界范围内的显赫位置上,这点从其不断更新的军工产品以及诺贝尔获奖人数上可见端倪[1]。除了十几位俄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外,仔细阅读历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及学习经历可以发现,还有不少外籍科学家是从俄罗斯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或者在俄国有过重要工作研究经历的。因此,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水平不容小觑,作为老牌工业国家,从俄国知名大学毕业的理工科学生也是如今欧美专业市场的宠儿。以莫斯科国立大学为例,每年都会有很多英美知名高校或研究院分3至4次到学校的各个理工科系要求推荐学生进行联合项目的开发,其规模之大一度让俄国政府有了强烈的人才危机感而颁布各种优惠政策以及限令以保留本国知名高校中的人才,从这点也可明确地看出国际上对其教育质量的高度认可[2]。在教育普遍开始国际化的今天,相对于中国学生申请英美名校的艰辛,俄国学生的境况可谓轻松至极。俄国与中国有相似的社会背景,相似的意识形态,甚至两国也同样存在着很多相同的问题,因此,在周遭环境相似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其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很多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中理工科类学科的教学有其不少特殊的地方,但其中与国内差别相对较大的方面就是其对实验环节的重视程度。其实,早有许多国内的研究者都注意到国内与国外教育中实验环节的差距。甚至丁肇中教授就曾经说过:“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如果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没有意义的。当实验了理论以后,才可能创建新的理论,理论是不可能实验的。” [3]。在国内教育体系中,学生对实验环节并不陌生,但一般情况下,这个环节主要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手段出现,并且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条件等均是老师提前安排好的,很少见到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行进行设计的情况。但在这点上,俄国的高等教育与我们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实验环节甚至可以说贯穿整体授课过程的始终,甚至也包括理论教学的过程。

1.实验环节在俄罗斯高等教育理工类学科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不同于国内高校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俄罗斯高校中一般学科的理论讲授过程分两种形式,一种称为大课(Лекция);另一种称为小课(Семинар)。主要是以学生参与群体及数量划分,一般大课是几十人同时上的课程,而小课经常可以划分为以小组为单位(十人左右)的课程。在同一门学科中针对同一群体的学生大课和小课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各自包含的内容及目标并不相同。

所谓大课,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老师以理论讲授为主,这与国内高校现行的大多数课堂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在正式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演示实验环节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国内现有的情况。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大批是在课前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从而在大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的含义,显少出现理论定义死记硬背的情况。经过大课的讲授后,由于演示实验环节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奋点,因此俄国学生在课后一般都可以做到对实验所针对的理论有个较为清晰的了解。除此之外,在俄罗斯高校中,同样的学科在大课之后一天或者两天左右就会安排一堂小课作为补充。相对于大课庞大的听课群体,小课上学生非常少,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更类似一组(十人左右)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研讨。研讨的内容包括老师对学生定题目设计实验过程的训练、对大课上演示实验的理解与困惑等等内容,由于学生人数非常有限,教师除了起始的引导及部分思路的讲解外,课程主体参与者是学生。同样以莫斯科国立大学为例,在学科开始的第一堂小课上,老师会将自己的教学进度计划明确告诉在座的所有学生,并在当天课程接近结束的时候说明下节课的内容,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引导标题在课余时间完成部分设计任务。从第二节小课开始,教师开始根据拟定的一部分与理论贴合度较高的小型题目,由学生自愿参与实验设计介绍,并回答同学的提问。一个实验题目通常会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几位同学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介绍,教师会适时予以纠正或者补充,而学生会在老师与同学的提问与纠正中完善自己的思路。除了对大课相应理论的实验设计外,对理论的延伸讲授与理解甚至包括应用理论解题的训练也是在小课上完成的。

乍看起来,这种方式类似加了部分实验设计环节的习题课,似乎有浪费时间的嫌疑,但在正式教学中,由于学生无论是正式的实验设计还是习题的解答都不是机械地在背诵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经过消化理解后,将理论的东西转成可以应用的工具进行实验设计的指导以及解题的钥匙,没有底稿,更不存在照着书念的问题,学生讲出来的东西都是他经过消化已经融入脑海的内容。而这个过程就类似于将繁杂的理工类学科理论转换成白话文让大家看,不仅容易记住,也有助于理解。而对于参与实验设计环节的演讲者,这更是种不可多得的锻炼,不但让其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学会如何将自己脑中的东西用易懂且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达。因此,俄国知名高校中毕业的理工科学生并不会出现表达能力与文科学生相差甚远的情况,相反,在之后的工作或者科研中,他们随时可以用简洁明晰的语言精确向外界介绍他们的想法或是成果,这不但利于成果的快速被发现,同时也有利于同行之间进行想法上的交流。

2.实验环节在俄罗斯高等教育理工类学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理论教学中,俄罗斯高校抓住实验设计以及演示实验环节所带来的好处,不但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了课堂教学,同时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比只听教师授课更多的知识以及表达能力。除了理论教学,对于理工类学科的教学,实践教学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相对于国内实践环节主要以定题目小型实验操作的现状,俄罗斯高校将实践教学的环节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别在普通实验室以及各专项实验室里完成。在普通实验室完成的与国内实验课的内容相同,主要是一些经典的操作实验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部分两国教育现状中唯一的区别是实验课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以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为例[4],实验课所占的比重虽然按专业也有所不同,但理工类学科中其最高可以达到百分之四十三。相较于中国理论教学占据绝对大比例的情况,俄国应该说将实验课放在了与理论课同样重要的位置。除了比例上的差别外,两国规定范围内的经典实验课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中国高校的试验课堂尤其是学科附属试验(非毕业课题)课堂上,主要试验过程是教师讲授试验过程,大到整体试验的目标意义,小到试验中加热时是否加盖子等都会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说明,板书类似试验的说明书,学生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操作,最终做出设计好的结果为主。相对于中国高校教师的谨慎,俄国高校的试验教师则似乎更像是管理实验室安全的安全员[5]。教学过程主要强调试验中可能碰到的危险状况以及除了状况后应该如何加以处理,除此之外,有关试验具体步骤等参照已让学生通过网络下载并打印出来的讲义作出讲解,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自己所理解的试验是用来做什么的,然后应该如何做,但不会提到试验结果有可能是什么情况。听的学生如果有问题可以提问,部分可以由演讲者回答,还有一部分由教师负责解答。学生一般会比较认真,因为不同于国内试验课的试验报告主要是将一些内容抄上的情况,俄国高校的试验报告除了试验目标和目的外,操作步骤以及如此设计试验步骤的原因部分都是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话写出来上交的。由于操作具有学生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试验会出来很多结果,在试验分析中不只是说明自己出现了什么现象,同时需要很清晰翔实的分析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不管试验是否得到理论推论得出的现象,左右试验报告分数的主要是其是否可以作出令人满意的试验分析。

除了规定的大比例实验课的同时,俄国还同时存在着科研导师制的情况。以莫斯科大学材料科学系为例,本科生从入校开始就需要选择进入相关实验室进行科研项目,由特定导师进行辅导,辅导的内容包括实验整体设计、实验实施步骤、实验检测方式选择等。进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需要占用课余时间,学生在课余进入实验室就更像是进了一个研究团队,一种另类的研究家庭,实验室常备有普通的茶点及零食,学生甚至在课间或者午饭时间也愿意回实验室坐上一会。这种情况就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室的情感,也让大家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验时更加投入。在每学期末,系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一份科研小论文(20页左右),结构基本等同于正式论文,也包括文献总数,实验部分及结果分析等等,在学期最后的学生学术研讨会上做演讲并回答同学及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最终给出一个实践环节分数,以必修课学分的形式记入学期总评成绩。如果学生在一个学期末感觉自己似乎更感兴趣另外的实验室,可以在系里申请并在下一学期转入另外的实验室进行科研学习。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在有限的几年时间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现实的科研任务,并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及科研成果的交流技巧,对其后面的各项工作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经过了借鉴学习融合创新等等环节,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在成绩面前,作为教师,我们依然需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的教育再上抬一个台阶。俄国是我们的邻邦,我国的高教体系至今也残留了不少之前苏联体系的痕迹,因此,俄国知名高校中对于理工类学科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实验环节的作用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关注,并且进行更深层的探究与挖掘。

参考文献:

[1] 马福珍 俄罗斯国情与文化 [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3.

[2] 李雄华 论现代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J] 理工高教研究,2010,V29. No4.

[3] 李家宝,葛鸿翰 俄罗斯高等工科教育及其改革 [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22-32 .

[4] 张男星.论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改革―来自20世纪末的教育震撼[J].俄罗斯研究,2002(4):2-9.

小学实验教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423;R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5-0952-02

药理学依托基础医学各学科,如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它不仅是理 论性非常强,而且也是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而药理学实验教学又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 环节。因此,药理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加强实验教学,即所谓“厚基础、重能力 ”。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院在药理学的教学中,创建“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加 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提高,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总结如 下。

1 开设设计性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要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再探索。为此,我院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还采 用“科研式”教学法,开展本科生课外科研小组活动。首先由带教教师传授学生医学科学研 究的基本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教研室现有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在 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在写小综述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解决理论课学 习或实验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经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以及小组内反 复讨论修改,逐步完善设计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探索性,然后利用开放学生实验室的方式,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从试剂配制、仪器调试、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根据实验结果最 后写出小论文并进行答辩。经过这种从查阅文献―写小综述―立题―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操 作―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答辩全过程完整的科研能力的训练,极大地挖掘和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诱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科研意识起了启蒙作用,全方位 、多层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笔者一直认为, 如 何通过实验课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 初 步的科研能力,为跨世纪中医药学人才的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础,是目前药理学实验课教学所 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

2 研讨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药理学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作为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学与临床的双 重桥梁学科,它在中医药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它的理论性较强,学科知 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都很大,而教学时数有限,往往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望而生畏,并产 生一定的厌学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面对这种现状,我院在教学实践中,以实验结果 为切入点,采用病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都有一个感性认识,促进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其进入临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在实验操作结束后,针对实验 结果分析讨论从而引出病例分析:首先让学生自由讨论约5min,然后由学生发言对病例进 行分析,主要是关于药物的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方面的问题;教师也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 思考。如在做“阿托品对家兔内脏平滑肌作用”的实验时,首先提出阿托品为什么可用 于治疗胃肠绞痛?为什么有些患者在使用阿托品后会出现腹胀、便秘现象?阿托品中毒该如 何解救?阿托品在临床上还有哪些作用等问题。通过学生的问答,教师则可以从与实验相关 的阿托品作用开始逐层深入,逐步扩展到阿托品的全部作用及临床应用。在实验课中引入病 例分析使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了鲜明具体的实际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运用知 识的能力。

3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

由于药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以用口述和板书表达清楚的复杂实验操作过程,因 此,我院针对性拍摄了一些与实验相关的录像,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材料,学生可根据个人 的 具体情况随时、反复观看某一令自己费解的实验内容。这样使学生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更透 彻,对基本操作过程心中更有数,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明显提高,对于同样实验,能够 在相对更短的时间里更好地完成。

小学实验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毕业设计;药学专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23-02

目前,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评估中一个重要的二级评估指标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这说明本科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毕业设计也是体现大学本科阶段性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于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药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各院校对药学本科学生培养主要为4年制,虽然培养计划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为三年半的基本理论学习,半年的毕业设计,有些院校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甚至大于半年,足见各院校对本科毕业设计十分重视。在平时的上课期间,虽然各院校都会开设很多的实验课,但绝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小,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不能培养出科研思路,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比较困难。因此,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在培养本科生中都会设计毕业论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论文。故毕业设计既是大学生四年生活的检验,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

本文通过结合我院药学专业特色,从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毕业设计指导等环节对其做出有益探索,以期提升我校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一、组建教师指导团队

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坚实基础,为此组建一支由从事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教学的专任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是探索成功的基础。该团队主要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资格,并具备系统、全面的药学科研能力,其余所有指导教师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资格,具有长期从事本科论文指导的实践,并且保证具备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我校药学专业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均由药学院教师担任,专任教师数量及资质均能满足指导教师团队的组建。

而以往我院药学本科毕业设计多以单个教师作为独立负责人指导进行,不同教师擅长不同领域,有一定的专业局限性,而通过建立一指导教师团队,这不仅能为提高最后的毕业论文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也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也起到一定的“演练”作用。

二、毕业设计的指导

1.合理选题。指导教师团队首先根据指导的本科生数量及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拟订一个大的科研项目,再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及科研实习安排拟订若干子题目(题目具备专业性、创造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即保证课题难度合理,工作量与预定时间匹配,避免课题太简单、研究范围过大、研究内容太多),召集组内学生一起探讨、交流,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做到一人一题目,对要进药厂或医院实习的同学,对选题一定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保证有充分的实验研究时间以完成该项目。每名学生虽然选择的是某一个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在一个团队中,故对其他所有环节均能得到学习。选题要在毕业实习前即决定,以保证同学们能有充分的考虑时间和准备时间。

2.积极做好前期准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确定后,指导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不同研究题目提出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要求。学生据此查找、收集资料,并逐步形成清楚的认识,明确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以及预期结果,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和分析总结,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内容包括综述研究意义、研究基本内容、研究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进度计划等,随后开始着手准备实验材料。

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毕业设计的核心。首先要规范学生操作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行为习惯,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指导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操作行为的规范教育,包括安全卫生、实验试剂的管理和保存、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等几个方面;告诫学生端正科研态度,规范实验记录,指导教师应督促学生认真记录好每项实验数据,实验记录必须真实、及时、准确、完整,防止随意涂改,更不准伪造和编撰数据,所有内容均要记录在科研研究记录本上,实验研究完成后指导教师予以收回;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倡互帮互学的科研作风,虽然每个同学实验方向有差别,但是同属一个课题下的子题目,相互之间均有关联,既然在同一实验室,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一些实验内容可以多人参与,相互帮助完成,既可以让每个同学都能够得到更多锻炼还可以减少实验差错的出现。

此外,教师的正确指导是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的关键。指导教师团队每两周组织一次组内学生工作汇报,要求所有团队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按时出席,听取学生上两周工作内容的总结报告,检查工作进度,与学生讨论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建议,要求学生拟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对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给出评价,但由于团队教师成员较多各位老师工作安排差别故需相互协调、配合,以保证能够给予学生更全面的指导,但这样的指导方式时间间隔较长,虽然可以让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实验进度,安排调整实验进程,但是对学生实验中临时面临的一些小问题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故除集中指导外,指导教师团队中的教师可根据自身工作安排,排定实验指导值班表,保证每日都有一位教师能通过现场、手机通讯、网络在线等方式随时对学生实验进行实时指导、沟通,这样的指导方式能更直接解决学生实验中临时出现的问题,这也解决了以往由单一指导老师指导时,由于该教师出差、上课等原因,其指导的学生找不到指导教师而耽误实验进程的窘境。通过这一改革,使学生实验研究进度明显加快,可明显改善由于实习时间紧迫而导致的实验不充分,使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情况。

4.撰写毕业论文。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在撰写之前,指导教师需与学生探讨行文思路,拟定写作提纲,然后结合实验资料进行论文撰写,根据论文情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对论文进行修改、不断完善,完成初次定稿。在指导论文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重点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让学生严肃认真地对待研究活动,不做主观结论和不严谨的结论,禁止抄袭;二是规范学生的学术研究活动,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大多数本科同学由于没有撰写过科研论文,故论文规范性差,表述随意,格式混乱,故指导教师对论文的整体结构、缩略语表、中英文摘要等,既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指导,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严谨的作风;三是教会学生基本的论证方法,避免学生将毕业设计的各项内容写成叙述文或宣传稿,帮助学生学会用掌握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在论证过程中力争做到论理严密、富有逻辑、内容简洁和观点正确。

初稿先由本团队指导教师(亦可邀请部分专家出席)对论文进行初评,组织开展小答辩,团队中所有同学均参加。小答辩程序参照药学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分为答辩同学进行论文介绍、教师及同行提问、学生当堂回答问题。通过小答辩以便及时发现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学生进一步完善论文,完成终稿。

以往对本科生论文的修改,往往仅只依赖该生指导教师,改革后增加了根据指导教师团队对初次定稿论文进行集中答辩评价,在小答辩中,发挥多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及时发现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使论文得到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最终论文质量,同时小答辩也是对学生将要进行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提前“演练”。

三、论文质量评价

我院每年会举行药学及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的成绩分为优秀(85~100分)、良好(70~85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几个层次。实施探索后所撰写的论文评定成绩均在80分以上,经过专家评定,论文质量较往年有较大提高。说明通过这一探索对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四、结语

毕业设计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相互协作的工作作风以及优良的科学作风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此次探索,组建的指导教师团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指导经验,对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有着重要意义;其次通过逐步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从指导学生科学选题,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资料收集、总结、计划撰写;实验研究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方法及规范实验记录,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论文撰写时,教师需按论文要求耐心给予学生指导,通过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传、帮、代”作用,既巩固了学生对大学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也较大幅度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同时这对指导教师亦是一种锻炼,可以不断积累总结指导经验,根据研究内容差异采用灵活的指导方式,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带教能力,还可以通过与同行教师沟通了解自己专业不足之处,为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药学本科教学与毕业设计指导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姚于,王允,刘毅,等.提高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