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学校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6 02:57:18

职业培训学校总结

职业培训学校总结篇1

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本年度第一批共完成xxx培训101名,xxx培训461名;本年度第二批完成x类xxx培训325名,x类xxx培训625名,共1512名,较好地完成了中标任务。每期培训后进行教学反馈,从学员的反馈调查统计看来,总体满意率高达98%,受到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充分肯定。

从9月初到1月底,为完成任务,我校积极开展工作,花了很多心思,做了大量的工作。总结本年度的企业职工培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一些经验:

1、寻找培训技术支撑的重要性:培训应该有实效,切实为企业解决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得到企业的欢迎与长期的合作。但自身的培训技术毕竟有限,寻找强有力的技术后盾才是上策。中标后,再次与xxx公司合作,开设现代企业员工综合技能及营销能力提升培训课程,该课程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与高层客户打交道的营销技能提升培训,为企业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提升企业效益。

2、搭建培训课程展示的交流平台:好的东西也需要宣传与展示,让企业知道我们这个学校,了解我们培训的课程也是重要的一步。学校开设的xxx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很好的为学校的企业职工培训开设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窗口,该项目开设的形式丰富的职业心态、职业礼仪等课程为企业培训负责人有了一个事先了解的过程,培训合作建立在相互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是件愉快的事情。

3、做好详细的企业现状的调查工作:企业职工培训要切实为企业解决问题,培训前做好企业的调查了解工作,做好一份完整的方案,是很重要的。为此,每与一家公司合作,我校都事先派专业培训讲师到公司各个部门与负责人、小组长、职工进行座谈,详细了解企业的情况与职工的困难,象xxx公司底下有许多个分公司,我们会花几天的时间到各县区去走访,受到企业的欢迎。

4、提供丰富多彩的互动的培训方式:培训的效果与培训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关系,我校引进的是当下最流行的互动式的培训方式,上课形式以活动与游戏为主,课堂一扫以往的沉闷气氛,非常活跃,讲师主要以提问与引导为,通过活动让学员自发地感悟,学员也很容易接受,这种培训方式受到学员的欢迎,学员反映这样的培训收获很大。

5、做好培训后的善后服务工作:为使员工返回工作岗位保持培训时的良好心态,发挥培训时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训结束后,我们都会为企业提出合理的监督管理方案,并定时到企业回访,做现场指导,这个做法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效果,企业领导也非常感谢我们的服务。

以上是本年度所做工作的一些回顾,在以后的工作中好的方面要保持并在原基础上去努力再提高,不足之处还需领导的指导并向其它培训单位多多学习。明年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职业培训学校总结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动力;定单培训;创新点;成效

校企合作,做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是一种“双赢”模式,也是现今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出路[1]。但目前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着由于企业动力不足而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缺乏主动性和长期性。要调动校企合作的动力,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资源[2]。

高职院校的显著优势在于人才优势。而企业要想员工具有持续适应变革和竞争的能力,进修与培训是必要条件[3]。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能够通过便捷的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从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将极大提高。我校常州建设职业教育集团课题组在与校企战略合作企业——吴江华衍水务有限公司的储备干部培训项目中,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培训方式、培训实施、培训评价等方面,对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内容——企业员工定单培训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

1 吴江华衍水务储备干部培训项目的创新点分析

针对企业需求,课题组对培训方案和途径进行了精心设计与比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创新:

1)准确全面的培训需求分析。本次培训对象是吴江华衍水务的储备干部,实施培训前,通过收集学员资料、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的方式,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需求分析:一是分析培训对象的教育背景、职称等级、专业技能、工作岗位;二是分析企业举办本次培训的目的、要求;三是调查培训对象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培训方式。

2)根据需求分析结果量身定做培训方案。本次培训方案,注重了以下三个结合:一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二是专业知识学习与组织能力、教育能力培养相结合;三是经验总结与问题探讨相结合。

3)选择灵活高效的培训方式。一是分散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二是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除教师授课外,更多的环节是让每位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三是全面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培训中既要求每位学员全面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又根据学员即将管理的部门分别侧重于不同专题进行培训。

4)培训实施过程中,注重动态控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修正培训方案。培训前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方案,实施过程中,分阶段对学员进行考核和问卷调查,并根据反馈结果对培训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期达到最佳培训效果。

5)科学客观地评价培训成果。本次培训成绩既作为企业选拔储备干部的依据,又是企业对学校培训成果的考核。因此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了考核大纲,由企业委托行业专家命题对学员进行考核,同时检验学校的培训效果。学员的成果汇报及专题论文成绩也由教师、本企业的专家和行业专家三方评定,尤其在成果汇报环节,邀请校内同学作为观众,同学代表的评分也作为成绩的组成部分。

2 培训成效分析

本次培训,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培训过程中,学校的专业教师也实现了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和实践知识的积累,达成了双赢的目标。

1)对培训需求定位准确,达到了预期培训目标。本次培训,促进了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深化,对实践工作的总结和思考,对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符合企业对培训的预期要求。学员考核成绩全部合格,且总体表现优秀。

2)教师与学员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共同提高。在培训过程中,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系统学习和深入总结,教师也获得了宝贵的专业实践知识,并在学员的帮助下收集了大量图片、数据资料,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3)学校作为桥梁,促进了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华衍水务在校集中培训期间,组织学员到学校另一校企合作的水务公司进行参观、学习,交流,互相分享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在技术和管理上都有很大收获。

4)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教师与学员的交流,学员与在校学生的交流,不仅限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促进了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有利于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

3 进一步深化企业订单培训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本次的培训项目获得了预期成效,校企双方在对本次培训项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达成了扩大培训成果的共识。为进一步深化企业订单培训的内涵,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可深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扩大合作培训领域。培训对象可针对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学历层次分别展开;培训目标可定位为岗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培训内容可以侧重于专业理论、操作技能、技术管理等不同方面。

2)集中培训与日常提高相结合。打造学习型组织,是当代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要想员工能够持续提高,仅仅依靠几次集中培训远远不够,可考虑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结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通过培训带动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校企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校企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与科研,在学员与教师长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共同进行研发,促进产学研结合。

总之,要调动校企合作的动力,必须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共赢。学校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优质、特色的培训服务,必将极大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推动校企合作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由单一向全方位的迈进。

参考文献:

[1] 焦信敏,赵鹏.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 提升校企合作动力[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3):5-8.

[2] 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若干难题的理论破解[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4(6):36-38.

职业培训学校总结篇3

2013年,国务院总理在会见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时明确指出,要发展与就业政策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劳动者的素质与岗位需求相一致。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社会培训工作就是围绕这一宗旨开展的。目前,该校年培训量稳定在3万人次以上,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和“鄞州区职成教社会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其“3D”特色的培训模式更是亮点纷呈。

设计之维――于思路见理念

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楼梦红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学校以进网作业电工等品牌培训项目为抓手,紧扣区域内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由此可见,“为区域企业和员工服务”是学校社会培训工作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于学校社会培训的总体思路。

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社会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部门、两个结合、三个阶段”,即通过培训部统筹各项培训工作,以“产业结构和专业特色相结合”“企业需求、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相结合”作为培训工作开展的“准绳”,通过“设置、开发、建设”三个阶段打造品牌培训项目。

一个部门――培训部

职业学校社会培训工作内容繁杂,学校专门成立了培训部,并配备了15名专职培训教师。培训部是学校社会培训工作的“中枢神经”,有条不紊地规划各项工作的开展。培训部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培训、考核工作;培训主管负责人详细制订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场地、设施、教师及课务安排,保障学校的社会培训工作做到“月月有安排,周周有落实”。

两个结合――产业结构+专业特色、企业需求+行业标准+职业资格

学校培训部成立之初,即确定了“把培训质量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目标,自始至终着力于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贴合性。通过对培训市场和企业走访调研,进行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使培训更贴合岗位需求。具体来说,培训规划和设计主要遵循“两个结合”的原则,即将宁波市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学校的专业特色相结合设置培训项目;将企业需求、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设置培训标准。

三个阶段――设置、开发、建设

社会培训工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品牌培训项目。为此,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培训部进一步提炼出品牌培训项目,打造“三步走”模式,即通过“设置、开发、建设”三个阶段的动态积累,不断完善培训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所谓设置,即立足学校实力专业,设置培训项目;所谓开发,即根据区域企业需求,校企合作开发培训项目的子项目“菜单”;所谓建设,即在培训开展过程中,联合企业进一步完善培训设施和师资建设,提升培训品质,树立培训品牌。

项目之维――于品牌见品质

现就职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徐师傅,之前一直找不到称心的工作。通过参加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电工培训,取得了电工高级工证书,马上被宁波诺丁汉大学录用。宁波盈泰电力工程安装公司有半数以上员工,在接受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电工培训后工作能力显著提升,工资也普遍提高,个别学员甚至被提拔到管理岗位……此种案例不胜枚举。

电工培训是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两大品牌培训项目之一。社会培训部“设置、开发、建设”三阶段模式,为学校社会培训“项目之维”指明了路径:立足专业进行“项目”设置,依托企业进行“菜单”开发,联合企业树立培训“品牌”。通过社会培训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是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社会培训工作的“品牌”所在,也是其“品质”所在。

“项目”设置,立足专业

专业是学校社会培训工作开展的根基。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社会培训已经形成“电工”和“数控加工技术”两大品牌培训项目。两大项目立足于学校机电、电子、数控三大实力专业,在区域企业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学校的机电、电子和数控专业均为“浙江省示范性重点专业”。其中,数控专业还是“宁波市现代化专业”,其实训基地被评为“部级示范基地”“浙江省公共实训基地”和“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基地”。“立足品牌专业,打造品牌项目”是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社会培训“项目之维”的“起首之章”。

“菜单”开发,依托企业

如果说电工和数控加工技术两大社会培训品牌项目是粗壮的树干,条目清晰的子项目“菜单”就是蔚为壮观的枝叶,丰富着社会培训品牌项目的内容。

培训部依托企业,进行电子和数控加工技术培训项目的子项目开发,通过向企业“问诊”,确定培训子项目“菜单”。目前,电工培训子项目有:进网作业电工、农网电工、维修电工、无线电安装工、农网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数控加工技术培训子项目有: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FANUC数控系统应用、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培训。

“品牌”树立,联合企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的发展壮大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品牌”培训项目的树立也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学校在培训过程中联合企业,整合资源,对主打项目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1.硬件设施――吸引企业资金

为增强培训效果,维护自身品牌,培训部积极争取相关企业的资金支持,新增了五个标准培训教室,并对机房设备及时进行更新。目前,学校培训室配电线路实验室(停送电操作)设备及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接地电阻测量仪、绝缘电阻测量仪、高压验电器、拉合跌落式熔断器等设备一应俱全,既满足了培训与鉴定考试的需要,又能确保考试的顺利实施。

2.师资力量――吸收企业人才

学校依托优势专业的设备和师资,联手宁波市电业局,合作共建了宁波市进网作业电工培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学校与宁波市电业局共同调研,开设了进网作业电工、电网配电工等五个类别的培训项目。更为重要的是,双方共同选派教师组织专业培训。双方师资团队合作编写《维修电工》《进网作业电工》等培训教材,并逐步推广成为全日制教学教材。在学校和企业人才的共同努力下,行业培训的资源库建设也在不断充实。该合作项目每年培训进网作业电工2000多名。

3.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吸取企业技术

先进制造业是鄞州区的主导产业,而数控专业则是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拳头专业。因此,学校与北京发那科机电公司合作,建立了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

近两年来,校企合作开展了FANUC连接与调试等项目,共开设培训班15期。现在的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已成为北京发那科机电公司的重要联合培训中心。

4.机电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校企合力

特色培训项目的品牌化发展,势必辐射到学校其他专业的相关培训。为拓展培训市场,学校联合规模特色企业,组建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现已有会员企业150多家,每学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共商教育、教学、培训、实习等大事,开展机械、动漫、计算机等专业技能培训。

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形成了校企合力,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水融,便于学校“对症下药”对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学校通过教师下企业实践、技术攻关、技师协会破题、竞赛辐射四条途径,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破解生产难题。两年来,学校对外开展技术服务18项。学校谢一东老师为宁波精诚车业改进小客车记忆式电动镜面驱动器,不但为企业节省了技改成本,还吸引了该企业员工纷纷投身技改行列。

实施之维――于细节见真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培训的成果最终要接受实际工作的检验。为了将“品牌”培训落到实处,从培训前期的考察与方案设计、培训方案的实施、培训考核到培训总结与后期跟踪,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从细节着手,于细节之处见真章。

细节之一:前期考察事无巨细

每期培训开始前,培训部都会安排教师按照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培训管理制度,明确班主任与管理人员分工;详细了解受训行业特征、行业技术规范、学员年龄段、学历、地方文化差异、企业实际需求、生产运作安排等实际情况;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后,设计对应培训方案,避免工学矛盾的产生,争取做到培训有的放矢,学员学有所获。

细节之二:方案实施随机应变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培训部的每次培训计划制定既依据“定量”的标准,也满足“变量”的要求。

“定量”标准主要有:要求培训教师采用现代科学培训手段,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演示和针对电工专业的电路虚拟仿真以及实物操练等;授课讲求“理实一体”,师生到生产一线,将理论直接带入生产实践环节加以印证;按工种建立相应的网络通讯群体,使教学时间由教师引领的课堂教学变为24小时的网络互动。

“变量”要求主要包括时间要求、活动要求和培训职业资格等级要求。

在时间要求方面,培训部充分考虑单位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安排授课时间和内容。如在暑期用电高峰期,电力部门维修任务急、用工紧张,培训部就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师资到宁波象山、宁海等周边县市上门培训,同时与企业面对面商讨授课计划,利用休息日和业余时间为企业上门服务。

在活动要求方面,培训部根据活动特点安排培训教师,调整培训方式。如组织电子电工组骨干教师到东海舰队、万里学院等部队和高校开展进网作业电工、农网作业电工、维修电工、特种作业电工培训。几年来,学校联合相关市、区以及各县市的供电部门开展“送培训”活动60多期,培训人数达上万人次。

在职业资格等级要求方面,培训部根据不同培训项目的不同等级进行逐级培训。如不少培训项目涵盖上岗、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多个等级。培训部抓住这个特点,充分利用学员资源,积极动员他们逐级培训,减少学员流失。具体做法包括:建立培训学员档案,主动为学员提供培训信息;利用开课仪式、培训结束总结等各个环节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

细节之三:后期考核玉尺量才

近三年来,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培训的学员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的考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大大提高了企业对职业培训的认知度。这与培训部制定的严格的培训标准密不可分。学校培训标准严格依照对应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执行,对于非国家职业资格认定的培训则引入行业标准进行考量,从严把关,在考试中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如:在电力系统的紧急救护培训中,依照国际红十字会紧急救护人员准则进行培训和考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细节之四:总结延展深谋远虑

职业培训学校总结篇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不仅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对普及高等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完善教育结构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本科生,重点是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而搞好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生存与发展,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训教学的前提与保障,探索一种有效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模式,对我们国家总的来说一直是新的课题,真正发展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模式是在1999年之后,前面成功的经验不是很多,现在总的来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经过这十几年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我们这个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而要想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最重要的环节,这是我们认识积累的过程。可以说,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呈现出积极的态势。目前我省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情况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有的学者意识到在职业院校中,实训环节非常重要,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强调高职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必备的基础条件,也是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高职教育特别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习,实训环节是高职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者以一体化教学为理念,研究实训基地的建设,指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符合初、中、高三级职业技能的培养需求,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的一体化,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的一体化,学生与员工的一体化,教学和科研的一体化,培训和鉴定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应建设成为区域共享,开放性的实训基地,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互动。有的学者认为,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更能促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比如山东省滨州市技术学院的郑风玉在《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阐述了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实训基地建设非常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实训基地建设本着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开放性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实训基地,健全实训中心基地管理模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使教学、科研有机结合。

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也有很多学者在探讨,比如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周兰菊在《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一文中提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具有专业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作保障,因此,职业教育要想改革与创新就必须探索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总体看来,我省内外的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内外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都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具有自己特点的实训教学体系,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尽管如此,目前我省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还是滞后的,还存在不足之处,为促进我国工业发展,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针对目前我国现状,企业对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冷漠的态度,他们始终认为无利可图,这就需要我们院校要以一定的影响力影响到他们,再走出去,为他们服务,派教师到企业去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及技术开发问题,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以企业标准培养的学生任他们选,免去了企业培训时间浪费的人力财力。还可形成行业内的校企联盟,同时服务于多家企业,融合多家企业的生产模式,最终建成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

本文是探索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模拟企业生产任务流程的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二是融企业生产与实训教学为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三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的师资队伍,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四是深度合作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为指导,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开发教材。重点在于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设一整套的以实际生产为指导、校企合作为宗旨的实训基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和“精品制造”敢追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其中实训基地建设是重中之重,本着以服务为宗旨的目的与企业合作,由学校、企业主管领导共同牵头,建立校企联盟,让企业获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一改原来浮于形式的调研、走访等仪式隆重、场面热闹、推行困难的老方法,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加深合作,真正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及用工难的问题,让企业尝到甜头,继续深入合作。以十三五规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为指导,建设新形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从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出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依据。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走访区域内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现状。积极合作,以企业为指导建设产教融合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服务于企业。探索建立合作关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建立,即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企业用工稳定的问题;劳动者收入的问题;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培训出合格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合作开发教材。针对基地建设进行改革,摸索出深度校企合作的方法,建立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建立现代学徒制,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培训学校总结篇5

借这个机会,我就新形势下技工院校的改革转型问题,与各位校长做一个交流。

一、准确把握技工院校面临的新形势

研讨技工院校改革转型,必须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认真总结技工院校探索积累的经验;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分析制约技工院校发展的突出问题;三是要坚持前瞻思考,科学研判技工院校改革转型面临的重大机遇。

首先,技工院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鲜明特色。

技工院校以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为目标,是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主阵地,是集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经过60多年的历史积淀,在人社部门综合管理下,技工院校以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坚持就业导向,办学目标明确。技工院校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养和输送生产和服务一线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可。二是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先进。技工院校坚持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本制度,贯穿在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发展规划、教学和管理等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合作模式。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突出专业特色。人社部门将管就业、管技校有机结合,引导学校把专业建设作为立校之本,指导技工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并动态调整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四是坚持工学一体,深化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方式,开发并推广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提高培养质量。五是坚持多元办学,开展职业培训。技工院校积极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职业培训,年培训量500多万人次,成为职业培训重要基地。六是注重职业素养,突出德技双馨。技工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些都是技工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的经验,代表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

其次,技工院校面临着诸多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尽管技工院校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招生难。受社会观念、生源减少、高校扩招和体制机制障碍等因素影响,技工院校“就业火爆但招生不旺”的状况逐渐成为常态,且生源素质有所下降。绝大多数省份技工学校无法列入中职招生计划,技师学院无法列入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在与职业院校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资金缺。技工院校普遍缺少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资金,由于体制原因,一些技工院校无法享受到同层次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教育费附加等资金政策支持。技工院校开设的专业主要覆盖二三产业,实习实训设备和耗材投入量大、更新换代快,但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部分学校缺乏改建、扩建或新建校区的建设资金筹集渠道。三是待遇差。技工院校尚未设立“正高”职称岗位,教师只能晋升到高级讲师,职业吸引力不强。技工院校毕业生无法获得教育部门认可的学历证书,高级技工班以上毕业生和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因没有所谓的“学历”,无法参加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也没有资格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考试,无法在人才流动部门存放档案,职业发展受到限制,在工资级别、福利待遇和使用上有很大差距。此外,技工院校与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培养模式等方面日益趋同,技工院校区别于其他职业院校的“特色”越来越不明显,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能否解决好上述问题,是对各级人社部门和所有技工院校的考验,我们必须勇于面对问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第三,技工院校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也面临良好的机遇。、总理等中央领导关于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讲话,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指针、新论断、新要求,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为技工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历史性部署,明确要求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给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给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就业总量矛盾,特别是解决当前更为突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给职业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持续改善民生,为农民工等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任务。二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顶层设计,为包括技工院校在内的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理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马凯副总理强调,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最有效的举措,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最现实途径,是服务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最重要的基础,要求各级人社部门发挥牵头作用,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这些指示进一步明确了人社部门在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培训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各级人社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优势,统筹推进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决定》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进一步明确了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相关工作对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三是今年初召开的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职业能力建设工作领域的重点工作任务,这为深入推进技工院校发展转型奠定了基础。今年4月,尹蔚民部长在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开展春潮行动、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事关全局的三大目标任务。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就是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的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形成企业、院校、社会多方参与的大培训格局,推动职业培训工作全面开展。这是今后长期的中心工作任务。春潮行动,是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每年培训农民工1100万人次以上,是今后7个年度的重点任务,是职业培训工作的新拓展。创新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破除陈旧的观念和固有的思维定势,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奠定我们的优势。总之,有了以上这些重要任务和职责在手,我们就会长期处于主动和中心地位,我们的事业空间广阔、前景无限。

二、明确技工院校改革转型的新方向

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职业教育工作时强调,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这既是长期以来技工院校发展所遵循的原则,也是今后技工院校改革转型必须长期坚持的路径。围绕国务院提出的要求,我认为技工院校转型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一)坚持“守土有责”

即坚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技工院校的体制不动摇。从依法行政看,人社部门综合管理技工院校是按照《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定确定下来的,是严格依法行政。从历史沿革看,技工学校是由劳动部门为解决失业青年就业问题而举办的工人培训学校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由人社部门综合管理,形成鲜明特色,取得丰硕成果。从实际效果看,人社部门主管的劳动就业、职业资格和技能鉴定、人事人才、社会保障等工作,对职业教育具有引导、支持、促进、服务、保障作用。由人社部门管理技工院校,有利于发挥职能优势,为技工院校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管理方式看,人社部门管理技工院校主要是管宏观、规划、指导、督查等工作,舍得放权,不干预学校具体事务,学校有充分自。工作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以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开展活动等为抓手,全力推动改革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和转型,并着力解决学校经费投入、基础建设、招生就业和教师、学生职业发展等实际问题。这些都为技工院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总之,人社部门要勇于担当,坚定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地把技工院校管好。技工院校要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同攻坚克难,在现有体制下实现新发展。

(二)坚持就业导向

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直接服务就业特别是青年就业,这也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原则。要牢牢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办学导向,以提高就业质量作为办学标准。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纷纷涌现,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加快,网购快递、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势头迅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态势良好,社会分工也随着城市化进程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因此,各地要结合经济结构变化制定技工教育发展规划,把新产业作为技工教育的重点和方向,找到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要完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定期制度,引导技工教育围绕市场需求办学校、根据产业发展设专业、按照岗位要求搞教学,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三)坚持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既是企业获得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和提高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满足企业需求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技工院校最基本的办学制度,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是校企合作发展活力之源,各地、各学校要继续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企业得人才、职工得技能、学生得就业、学校得发展的多赢目标。政府要发挥引导、规范、督导、评估作用,通过健全法规政策,规范校企双方权利义务,指导校企双方在招工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职业培训、内部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深度合作,建立具有市场机制特点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市场化、集团化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技工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技工教育汇聚,鼓励组建技工教育集团(联盟),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办学效能。

(四)坚持课程改革

一体化课程教学是我们在总结技工院校多年来改革实践经验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先进课程模式,是技工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体制的一场革命,是决定院校生存的大事业,将引领职业院校发展,并产生长远、深刻影响,意义重大。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认识,坚定地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把这一看家本领坚决加以推广并逐步完善,不断改革创新,形成新特色,建立新优势。

(五)坚持多元办学

技工院校应坚持两条腿走路,由注重学制教育向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转变,积极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技能人才培养格局,成为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公共实训、技师研修、技能竞赛、人才评价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技能人才综合培养基地。围绕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制定支持技工院校多元办学的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劳动者接受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研究制定技工院校弹性学制、学分制办法,落实好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六)坚持立德树人

客观上看,技校生源素质相对偏低,很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因此,技工院校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人的发展作为办学第一要务,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办学指导思想内容并深入广大青年学生人心、融入血液、成为共同理想,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努力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秀、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在严格教育管理的同时,更要关心关爱学生,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合格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社会的认可度,为众多青年铺就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成功道路,从而打造技工院校的育人品牌,形成好口碑,树立新形象。

三、推进技工院校改革转型的主要举措

当前,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是全国人社系统一项重点工作,我部也在抓紧研究制定关于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和推进职业培训等工作的政策措施,主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也希望各位校长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支持政策

一是要落实办学自。《决定》提出“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我们将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扩大技工院校办学自的相关政策,让所有技工院校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束缚,轻装上阵。今年,我们开展了“技工院校专业教师招录问题研究”课题,就是想研究解决技工院校师资招录中的问题。

二是解决技师学院待遇。《规划》提出“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这对于明确技师学院地位、解决制约技师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将起到积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协调教育部,研究制定具体操作性办法。

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协调财政部等部门,在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资金政策中,确保技工院校按比例享受。另一方面,督促各地人社部门加大协调力度,在落实“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等政策时,争取一定比例用于技工院校。

四是完善学生身份、教师职称等政策支持。积极协调部内相关司局,完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开招聘制度,畅通学生职业发展通道。研究推进中专和技校教师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价机制,探索在技校教师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

(二)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加快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继续扩大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范围,开发技工院校主体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加大已开发课程推广应用力度,指导具备条件的技工院校使用一体化专业课程;组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技校改革发展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

二是积极探索职业培训包教学。职业培训包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集培养目标、培训要求、课程内容、培训方法、考核评估为一体的职业培训规范,核心是要形成规范、标准、科学的培训模式,方便劳动者、培训机构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使培训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下一步,我们将在总结天津等地探索开发职业培训包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职业培训包开发技术规程,指导开发一批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的职业培训包,指导具备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培训包开发应用,推进职业培训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学徒制在国外发达国家应用非常广泛,也曾是我国传统技术工人培养的主要方式。根据现代企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我们研究认为,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探索建立“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度。下一步,我部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支持的原则,制定企业新型学徒制度试点方案,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50家企业及一批配套技工院校启动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引导企业加强青年技工培养,健全劳动者岗位成才途径。

(三)加强基础工作

一是实施好相关项目。一方面,配合相关部门科学研究新项目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决定》提出:“在整合现有职业教育项目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目前,财政部等部门正在研究实施方案,我部将密切关注、及时跟进、为技工院校争取应有的支持。另一方面,实施好原有项目。重点是继续实施好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指导纳入中职示范校计划的技工院校完成好建设工作,进一步实施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二是加强校长和师资培训。考虑对全国技校校长进行轮训。依托全国办学质量高、实训设备好的技工院校,建设一批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同时,依托部分基础好的一体化课改试点院校,建设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进一步完善国培、省培、校培、网培的师资培训机制,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重点加大一体化师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加强校长、师资对外交流研修。

三是发挥大赛引领作用。目前,我们正在全力备战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研究世界技能大赛比赛规则和标准,对于促进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要通过参与世界技能大赛、举办中国技能大赛,为广大技工院校学生搭建展示技能风采的舞台,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引导技工院校学生更好地学习技术。

职业培训学校总结篇6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78-03

《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0号)明确提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未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未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未来。”自1999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校学生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对教师需求的与日俱增。在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2年教育统计资料中,截至2012年底,高校专任教师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657507人,占高校专任教师的43. 9%。因此,在未来的5―10年里,青年教师将会逐渐成为高校中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中坚力量。

目前,大部分步入高校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主要是来自高校和研究院所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虽然他们在各自的学科专业领域接受了专业的学术知识学习,但除了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接受过教师的专业训练,关于高等教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更是一片空白。很多青年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还没能完全转换过来就直接走上讲台,因此这些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的教学任务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薄弱、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如何帮助青年教师走出角色困境、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实现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是很多高校的管理部门需要深思的问题。因此,面对青年教师在入职后出现的这些问题,及时对青年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尤为重要。只有充分重视高校青年教师职后的培训工作,并将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性、常态化的工作来抓,才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实现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实现高校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现状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青年教师的职后教育工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教师职后进行的培训。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也称为在职培训,是对已经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的提高性教育。其目标第一是帮助教师丰富和更新知识、技术和教育教学理念,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趋势和动态;第二是帮助在职教师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方法,掌握较为灵活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则是丰富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生活,潜在地为其提供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1]。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关乎我国高等教师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水平。对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进行职后培训是缩短青年教师独自探索教学经验、快速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师资培训工作全面展开,相应的政策纷纷出台为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提供政策支持,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度不够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青年教师职后培训观念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其中既包括了学校的因素,也包括了教师自身的因素。首先,很多高校的管理部门倾向于认为青年教师经过了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并且,青年教师在职前阶段接受了相应的培训,认为青年教师无须在职后继续接受相关的培训也可进行授课,没有树立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这一重要的教师教育理念。其次,部分高校的青年教师对职后培训存在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参加职后培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进行学历补偿,以便日后可以更顺利地晋升职称,这部分青年教师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将职后学习的中心放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促进专业发展上,没有形成正确的职后培训理念[2]。总之,部分高校管理部门和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在职后培训方面未能在培训理念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未能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对于提高在职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二)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

高校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的特点,表现在它的培训对象是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任教学科、不同培训需求等特点的教师的集合,是一支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特点的教师队伍,随着终身学习理念、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理念不断深入以及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后培训的长期性。因此,职后培训不能泛化,高校管理部门必须要设计出具有计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方案,并且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系统规划和合理安排职后培训工作[3]。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工作的问题缺乏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整体规划和长远规划,长期以来培训工作流于形式,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长期性、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并且很多高校管理部门存在对职后培训工作疏于管理的问题,没有把重视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因此导致教师职后培训质量不能得以保证,使职后培训失去了应有的效用和意义。

(三)忽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先明确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教学是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教学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和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证。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育战线上的新兵,与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差距。很多青年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佳、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更多时候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目前高校的职后培训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的倾向[4]。尽管我国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职后培训,如助教进修班、教师进修班、参加学术会议等,很多培训的内容也多是泛泛地讲授现代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其主要侧重点,仍然停留在对青年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职后培训中实践的环节则因为各种原因被忽略,青年教师很少有机会能够接受关于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相关培训。

二、优化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对策

(一)强化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意识

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开展,首先必须要强化高校管理者和青年教师的培训意识,树立正确的职后培训观念,端正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目的。高校管理者以及青年教师要树立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培训观念,认识到职后培训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过程,并且是伴随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职后培训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而且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明确认识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业务素质最好的方式是加强职后的学习,而职后培训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同时,高校管理部门要从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出发,积极采取激励措施来提高青年教师参与职后培训的积极性。例如,薪酬是高校教师重要的物质激励手段之一,高校在职后培训上为教师提供经费上的有力支持,减少青年教师个人支付的培训费用;同时,对职后培训中考核成绩优异的青年教师提供奖励等[5]。为了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督促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高校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严格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考核制度,由高校中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对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情况以及职后培训参与情况进行定期考核,根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指导教师意见和学生的评价结果给予适当的奖惩,并且将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表现与教师职称评定结合起来,成绩优异者可以有机会在评定职称中得到优势。通过一系列青年教师职后激励措施,青年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职后培训中,并在职后培训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培训观念和目的,将“要我培训”转变为“我要培训”,在职后培训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其教师专业发展。

(二)注重青年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

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在国家青年教师队伍总体发展指导的框架下,依据本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青年教师培训需求等,对今后本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职后培训整体规划及其实施方案,避免出现职后培训随意性、盲目性等问题。同时,制定本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将培训细致规划,分解为可实施的具体目标,力求规划目标既有特色又有创新,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前瞻性,与高校师资规划和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适应。培训的组织和设计要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和现代培训理念,同时赋予教师更多的自和时间,从而使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符合需求而具实效。集中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各种关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把职后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定期检查监督青年教师职后培训规划的实施,开展动态开放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适时调整规划目标,确保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三)建立常态化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机制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集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持续终身的过程,一次性的或是随意性的培训是远远满足不了的。教师的专业性决定了他们在职后也要通过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因此教师职后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所谓职后常态化培训,就是将青年教师原本非常规、不平常的职后培训转变为正常、普通、常规的状态。常态化的培训可以减少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本文中的职后常态化培训就是指让青年教师对职后培训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不需要硬性的制度规定,教师就能够定期主动自觉、习惯地参加定期的培训,并把它当成一项平常的活动,将这种培训长期地坚持下来,把它当作一种自然而然的培训。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也会自觉地形成。常态化的职后培训有“长度”和“宽度”,“长度”是要持之以恒,贯彻到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关注到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步,“宽度”是惠及到每一位在职青年教师。

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是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青年教师自己的努力,而且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培训也是促进教师发展至关重要的外在支持与有效途径,因此高校管理部门要将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常态化的培养工作来重视。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教师培训研究指导部门,负责研究指导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培训管理,同时充分结合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来合理安排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时间,定期组织和安排青年教师相关的职后教育活动等,建立常态化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机制,为高校青年教师职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推动高校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将富有成效的培养工作以常态化的形式传承下来,不断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面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薄弱的问题,青年教师职后培训中要将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个重点的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培训中要让青年教师深入课堂,给青年教师更多教学实践的机会和专业的指导。比如,在教学之初,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积极指导,高校管理部门可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向他们传授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环节[6],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全方位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活动,让青年教师通过自我实践来积累教学经验。定期组织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试讲,青年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的方式来总结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这样才能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缩短青年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探索尝试的漫长过程,使青年教师在职后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这是一项需要青年教师长期坚持的培训。因此,在教师职后培训中,高校也应重视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长期性。

(五)完善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数量的增多,传统培训模式限制了教师培训的多样化需求,而将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回归学校本位,完善校本培训模式受到很多高校管理者的认同[7]。高校作为青年教师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其在青年教师培训中的作用。我国高校具有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是理论知识、学科前沿动态知识更新快速的地方,汇聚了很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专家型教师。因此高校管理者可以依托高校的学术资源、人力资源开展多样化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活动,实行专家型教师指导新手型教师的方案,并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培训导师队伍,来保障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师资的质量[8],在职后培训中,专家型教师能够将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相结合,将最新的前沿知识传授给青年教师,更利于促进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研究的深入拓展。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任。而职后培训在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方面既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又有不可替代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高校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艰巨工作,因此,需要高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青年教师自身的刻苦努力,不断发现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完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发挥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应有的作用,才能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国宏.关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思考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5).

[2]郭伟欣.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研究[D].甘肃:兰

州大学,2012.

[3]王蓓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师

教育研究,2011,(5).

[4]陈林元,张玉梅.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教

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5]韩宝庆.关于我国教师职后培训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

索,2006,(8).

[6]秦小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长沙:湖

南大学,2006.

[7]王越.高校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

职业培训学校总结篇7

根据总行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分行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制定工作计划,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加大培训力度,制定了《2005年**分行教育培训计划》。并以全面落实人民银行人才兴行的发展战略为方向,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大各类培训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队伍素质。

2005年我分行全辖共举办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758个,培训48889学时,参训人员15498人次,并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一、大力开展党校培训轮训工作。

**分行党校通过举办党校主体班,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依托地方资源、突出央行特色、改进教学管理、提高培训效果”的党校办学思路,提高了分行党校的整体工作水平。

按照总行党校全年工作部署,制定《**分行党校2005年度培训计划》,按计划分别于三月下旬和五月下旬举办了第二、三期**分行党校主体班,共对98名近两年新提拔的副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40天的脱产理论培训。学员经过理论辅导、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讲座、实地考察等不同阶段的学习,回到单位后,结合本地工作实际情况撰写了调研论文,分行党校对第二、三期党校主体班调研课题及学员论文进行评估,学员们完成了专题调研报告7篇,毕业论文98篇,经分行党校组织的专家审阅,推荐优秀论文42篇,论文优秀率为43%,理论课考试优秀率达94%。通过接受党校教育,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政治理论素质和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加强对辖内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业务培训。

1、举办领导干部先进性教育培训班。

根据辖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需要,按照分行党委的要求,我们于8月中下旬在北戴河举办了一期**分行辖区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先进性教育培训班,此次培训班共有77名学员参加培训,其中包括**分行党委组织部、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党委班子成员13人、辖区32个地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及机关党委书记64人。培训班采取专家辅导、观看讲座录像、集中自学等方式,针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关内容进行培训,并在学习结束前组织全体学员参加了以《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开卷考试。

2、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参加业务培训。

在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业务培训:一是在4月,推荐分行机关和省会中心支行12名行领导,分2期参加总行组织的副厅局级分支行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二是在5-6月,推荐32名地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分3期参加总行举办的中心支行行长业务培训班;三是在3-5月,推荐38名县支行行长参加总行举办的第五、六期县支行行长培训班;四是于4月初至6月末在保定金专分三期举办了县支行副职培训班,组织辖内240名县支行副行长、纪检组长针对中央银行新业务、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金融稳定与金融服务、金融会计管理与财务分析、金融法规、金融改革热点问题、领导科学等内容进行脱产学习。培训结束后,组织学员结合各地实际工作撰写结业论文,并对240篇论文进行打分评优。

三、在大力开展辖内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同时,开展各类专项业务培训

1、按照总行统一规划,做好岗位任职资格培训考核的各项相关工作。

为了进一步在辖内做好岗位任职资格培训考核的宣传动员工作,促进**分行岗位任职资格培训考核工作规范顺利进行。我们一是在辖区征求《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和考核实施细则》(讨论稿)的意见,整理上报总行;二是制定《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岗位任职资格培训三年规划及考核实施方案》、《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岗位任职资格考核实施办法》等若干办法,推动辖区岗位任职资格培训考核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在全辖发放并统计岗位任职资格与电大学历续读项目问卷;四是推荐机关及辖区干部参加任职资格培训考试法律科目的师资培训班;五是按照总行要求,在辖内证订新出版的岗位任职资格公共科目培训教材并组织学习。

2、利用省会中心支行培训资源,开展全辖业务培训。

在2004年利用省会中心支行培训资源开展全辖业务培训的成功基础上,我们在9月下旬和10月下旬,分别在太原和石家庄举办了国库业务培训班和金融稳定业务培训班,期间邀请总行业务司局和分行有关处室领导,通过讲座和研讨的方式,针对新业务以及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163名辖内业务干部进行了培训,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3、根据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的需要,抓好辖区业务骨干的前沿性金融理论培训。

按照总、分行培训规划,做好辖内干部的业务培训。一是推荐28名辖内干部参加总行全年举办的各类专项业务培训班、研讨会;二是突出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的培训,根据年初培训计划,经请示总行同意,2月在**财经学院开办了第二期在职干部攻读金融硕士学位的专业课程进修班,共有50名干部参加。截至目前,第一期进修班50名学员已全部结业,有5名学员提前通过了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考,10名学员通过了统考的单科考试,第二期进修班也已经完成了两个学期,6门课程的学习。

4、举办大型理论业务讲座。

按照年初培训计划,我们在全年邀请总行有关领导和其他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对机关副处以上干部和机关全员进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公文处理与写作、影响宏观货币政策因素、征信业务等8个专题,15次讲座。通过开展讲座,加强了理论学习、更新了业务知识、开拓了工作新思路。

四、开展高层次培训,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

1、积极推荐干部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培训。

职业培训学校总结篇8

要找准问题、坚定信心。总的看,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有较好基础,已形成了一个基本轮廓和雏形,目前主要的短板还是农广校建设没有跟上,各地发展不平衡。一是办学体系不够健全。全国还有40个地(市)和近500个有农业的县(市、区)没有农广校;地(市)级校非独立办学的有79所,县级校非独立办学的有468所,分别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有的省全省基层农广校始终建不起来,还有的省地(市)撤并农广校问题比较严重等等。农广校的不健全和削弱,必然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有效构建。二是条件建设滞后。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显示,条件相对比较好的1400多所A级校和B级校,也不同程度存在设施设备不足和老化陈旧问题;400多所C级校和D级校,基本是没有办学场地、缺设备。三是办学队伍能力亟待提升。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短缺,基层校长队伍的开拓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与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2013年7月,农业部专门印发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一些地方在贯彻落实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沟通协调不到位、具体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没有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和全局上,充分认识加强农广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的地方觉得农广校条件差、人员力量弱,建设难度大,信心不足;有的地方认为没必要建设农广校,可以直接利用其他资源。对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们一定要看到,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家和各级都在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广校建设正当其时,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

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农业部7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这是农广校性质和承担的任务所决定的。农广校建设的目标是,力争在5年内实现全国所有地(市)和农牧业县(市、区)农广校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全覆盖;积极争取各级专项支持,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基本配套,全面改善县级校设施条件;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县级校(中心)实训基地覆盖率达到100%;专兼职教师队伍扩大到10万人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各级校长(主任)和办学人员队伍实现全员培训,办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此,加强农广校建设要着力把握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进一步完善办学体系。要保持农广校相对独立完整的办学体系。没有农广校建制的,或者原来有但被不合理撤并和挤占的,要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争取建立或恢复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一时难以建立农广校的也要保证设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二是强化公益性职能定位。农广校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和地方教育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加强协调,确保农广校(中心)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要在机构设置、职能定位、岗位编制、人员聘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规范,强化职能建设。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职能,把农广校(中心)办成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推进中心,受委托承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

三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中央校要抓紧编制全国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规划,各地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广校现代化进程。2013年,部里为100所A级校配备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2014年,计划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主要调整为新型职业农民流动课堂项目。中央校要尽快制定各级农广校建设规范,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任务、设施条件、办学机制等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各省、市、县都要相应制定建设规范,越往下应越具体,要求应更高。同时要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通过建设不断加强,通过规范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四是加强办学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实施体系队伍建设工程,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分级开展轮训。要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训基地培训相融通,培养一支既有理论会讲课,又有技术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注重把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去,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快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和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制度;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好的理念,就可以建设一支好的队伍,形成一套好的管理理念,凝聚一股好的力量。因此,校长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努力打造一支思路清晰、勇于开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校长队伍。

要教学为本、服务为重。教学是农广校的立校之本,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农广校的中心任务。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要切实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协调、汇聚、集成各方面力量,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实施分类、分层,多目标、多样化的教育培训。

一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务农农民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开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等新兴专业,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通过增设家庭规模生产经营等新兴课程改造传统农科专业,兼顾培养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继续推进中专后和合作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职业技能人才。促进职业培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乃至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

二要深入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改变以往单一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培训方式,特别是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要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分产业、分类型进行经常性、系统性、全程性培训。要严格按照培训指南和培训规范,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尤其要强化培训管理,凡是整合利用农技推广机构、农机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关资源开展培训的农广校,要严格落实培训环节,牢牢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三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实际需求,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改专业教学为产业教学,依据农时季节和农业关键生产经营环节,针对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减少理论增强实操,突出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要尊重农民意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学习特点,改农民进校门为教师到家门,采取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等灵活方式,方便农民结合生产就地就近就需学习。在质量评价上,要立足生产经营实际,将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考察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从一次性单一结果检验转为过程检验与结果检验相结合,把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后的实际生产经营效果也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四是搭建基础平台做好公共服务。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重点,切实发挥各级农广校(中心)职能作用和服务功能,上联政府及教育、财政、农业等行政部门,横联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企事业单位,下联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协作协同,形成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广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增强抓落实、见成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广校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广校各项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农业部门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要像抓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一样,下大力气抓好农广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健全联合办学的领导体制机制,建立抓落实的绩效考核责任机制。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体系。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及农广校建设发展和作用发挥等重大问题。各省厅科教处要与省农广校密切协作,在领导中加大扶持,在指导中加强服务,全力支持农广校开展各项工作,要把办好用好农广校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作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重视和加强对农广校(中心)的领导指导,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科教部门的负责同志可以兼任农广校(中心)相关领导职务,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大工作力度。

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农业部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下发后,部党组高度重视,部科教司、中央农广校与发展计划司、财务司一起,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农民教育培训及体系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出台。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将农广校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安排专门工作经费,完善与办学要求相匹配的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落实农广校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财政预算经费,保证各类重点培训工程项目的优先安排及重点支持。

职业培训学校总结篇9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逐步提高。校企合作,是当前学校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模式下,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我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深化企业服务,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校企双赢。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内涵要求,我校坚持“因材施教,工学结合,育人为先,学生为本,服务社会,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示范校建设,同时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与企业间的合作搭建了综合发展的平台。

二、校企合作经验总结

1.重视校企合作,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多年来,学校坚持为企业培养亟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稳定就业渠道,提高师资水平,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实力,实现了校企双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为核心,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发展趋势,学校聘请行业专家、高校资深专家和合作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及校内专业骨干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旨在为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和深度合作,专家委员会则注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完善和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30多名生产一线的明星技师、中华技能大将获得者以及企业的重要领导者分别担任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加强了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3.充分发挥校中厂的优势,实现产训结合

我校校设企业,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现岗职工近百人,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占职工总数的80%以上。工厂设备配套齐全,拥有金切设备200余台,年产值2000余万元。通过对校设企业进行综合改造、资源整合,建立了机加工,数控和电工电子技术三个大型实训基地。此外,学校还注重发挥专业师资优势,与企业合作研发教学设备,开发教学课题,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4.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师资,积极推进各种办学模式

(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引进企业高级师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有效提升学校资源整合能力,通过考察,洽谈,不断扩展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共同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已于50多家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

(2)灵活推进多元化办学模式,按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养计划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与多家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建立以企业名称冠名的培训班。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受企业欢迎。

5.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面向企业开放办学,积极为企业职工开展培训

我校为各类大型合作企业培训技术骨干,提供技术服务。职业培训规模稳定在每年2500人次以上,2012年以来为企业培养了1100余名高级工及以上层次的一线技术骨干。在合作内容上,涵括了以下几个领域:一线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和素质提升培训;新聘员工入职岗前培训;为解决职工子弟入企就业的专项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培训师队伍培训;技能大赛选手赛前专项技能强化等。

三、校企合作探索

为进一步做好培训工作,学校领导率机电维修专业骨干教师多次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各层次管理人员进行调研、交流与沟通,了解企业对机电技能人才培训的实际需求,并从培养形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等各个层面进行研究与探索,面向企业全方位开放办学。

1.不断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企业数量与合作项目

通过走访、座谈、电话、网络等方式对天津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发放调研问卷,及时了解天津各类企业对我校数控加工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不断扩大合作规模,同时拓展合作企业数量,积极与企业协商,不断增加合作项目,加深合作层次。

2.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不断更新培养方案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学校,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并对以下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1)自主型合作模式。学校与学校自主创办的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将产品生产融入教学过程,企业车间也是教室、师傅也是教师、员工也是学生、产品也是作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既培养了技能,又提高了职业素养。

(2)共建型合作模式。学校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投入,共同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在对学生开展教学训练的同时,也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

(3)校外型合作模式。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员工培训和学生实训实习,从而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

3.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改革

根据专业特点,学校聘请了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术能手、技术明星、劳动模范等32名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与我校教师共同组建了“大师工作室”,与学校各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聘请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对教师、学生进行培训,开阔师生眼界,提高教学质量,并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基地。

四、结语

今后,学校将充分利用天津市校企对接优质平台,使学校与更多的天津市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利用技师流动站与各大企业的技师工作站的联系,结合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生产工艺难题等实际情况与企业技师工作站合作,开展深度合作。

总之,我校今后将继续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不断推动其向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切实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使学校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中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刘顺清,周定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大学教育,2013,(16).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职业培训学校总结篇10

(一)调研对象

本研究重点对两类人群进行了调研。一类是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者。管理者参与了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案的开发、实施、管理及评估的全过程,并在其中充当统筹者、领导者的角色。由于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以各个院校为单位进行,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从14所高职学院抽取了共28名调研对象,包括学院人事处处长、副处长,教务处处长、副处长等。另外一类是高职院校入职3年以内的新教师。新教师不仅是入职培训关键参与者及最大受益者,而且也是入职培训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对其展开深入调研能够对培训需求及问题有更为深刻的领悟。本研究在19所高职院校中回收有效问卷280份,并对样本的教龄和来源做卡方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样本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研框架

本研究选取了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师资及培训评价五个核心要素展开调研。分别从组织管理、实施载体、操作手段、实施人员、反馈机制五个层面对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全面了解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由谁组织培训、培训什么、怎么展开培训、由谁实施培训、培训效果如何五方面的问题。

(三)调研工具

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进行调研。根据目力所测,目前尚未有关于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现状与需求现成的调研量表,因此本研究在搜集文献资料、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化要求,设计了“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现状调查问卷”和“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需求调研问卷”两份问卷作为调研工具。为了保证问卷设计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分别请15位教育专家、高职教师及企业专家就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并在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小范围的前后施测,检验结果取得了较高效度和信度,符合统计学要求。对于调研结果,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的统计方法。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主体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主体作为培训项目的供给方,参与培训方案的开发、培训师资的遴选、培训计划的实施以及培训效果的反馈,发挥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不同的培训主体,由于行为风格、资源优势以及统筹能力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培训效果。在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中,采取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学校自行培训的方式,占到了调查院校的53.6%;部分学校委托高校进行培训,这种形式占到了28.6%;学校和高校联合培训占14.3%;其他形式培训占到了3.5%。从调研数据中发现:

1.市级层面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缺位。

在调研的高职院校中,虽然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各不相同,但无不例外都由各院校自身通过各种渠道来对新入职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高职院校各自为战,缺少省(市)级层面的统一培训。

2.校本培训是目前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的主流形式。

校本培训以新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培训主阵地,培训的师资一般以本校的校长和经验教师为主,其优势在于以校为本的特色化培训、组织灵活、便捷经济。

3.高职院校与高校联合培训实践初探。

值得欣喜的是,有部分高职院校主动与高校合作培训,虽然比例不高,但也为培训中多主体参与提供了实践范本。不过这类高职主要集中在办学条件优良、经济实力雄厚的院校。另外,在搜集和整理被访新教师关于培训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新教师都提到了培训主体单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要求上。部分新教师表示,校本培训固然可以帮助新入职教师充分感知所在院校的特色、文化和组织氛围,却得不到外校教学名师、高校专家学者、企业专家的指导。也有被访教师表示,完全委托高校进行培训的形式往往不接地气,理论知识传授居多。

(二)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内容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内容作为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受训者最为直接的需求,其设置和开发的过程渗透了培训理念和价值观,不同类型课程设置比例直接影响着培训结果。因此,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是成功的培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内容的调研中发现,开设比例最高的五门课程是:高职教师管理相关政策(87.6%)、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80.3%)、高职学生发展特点(79.3%)、高职教育的特征与发展形势(79.3%)、高职教师的使命(75.6%)。而开设比例最低的五门课程分别为学习情境开发(44.1%)、高职教育教学设计训练(45.2%)、德育工作案例分析(45.9%)、职业教育课题设计与论文写作(50.5%)、教学名师观摩与研讨(50.9%)。在需求调研中,呈现了与现状调研中相同的15门课程,每门课程后有5个必要性层级供受访者选择。以拟开设课目在“非常有必要”这一选项上的百分比的高低为依据,教师视野中最具开设价值的五门课程,分别为教学名师观摩与研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高职教育教学设计训练、高职学生发展特点、高职教师生涯发展案例。将调研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后发现,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内容有以下特征:

1.培训内容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在开设比例最高的五门课中,理论课居多。而对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课程,比如高职教育教学设计训练、教学名师观摩与研讨等,却出现在了开设率最低的五门课中。

2.培训内容供求关系失衡。

开设率高的课程新教师的需求往往较低,而新教师最为迫切的需求却无法在培训内容中体现和满足。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培训主体对于高职专业教师能力结构把握不当,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培训内容设计方式,脱离培训对象的真正需要。

3.培训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

如前所述,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的来源广泛、专业差异复杂,如此多元背景的培训对象却在同一培训内容下进行“加工”,严重违背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

(三)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方法是培训教师和培训对象为了实现共同的培训目标,完成特定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因此,培训方法是实现培训目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渠道。在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的调研中发现,被调研的高职院校全都采用了讲座式;将近七成的院校开展理论教学;而只有11.6%的院校采用做中学的形式;采用现场观摩和研讨的院校不到四成。然而,在需求调研中教师最认可的三种培训方法分别为做中学、现场观摩与研讨、教学设计与实践。将讲座式和理论教学作为最有价值培训形式的受访者仅有3.9%和3.1%。基于现状和需求调研数据的分析,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主要有如下的特点:

1.静态单边的传统培训形式占主导地位。

目前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以课堂讲授和理论教学为主流形式,做中学和现场观摩等培训方法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形式在部分院校被采用。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忽视培训对象的主体性与个体资源,忽视成人学习规律,单纯灌输知识。而受训者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接受专家传授的知识为主要任务,与培训教师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

2.培训方法与培训内容之间默契度低。

目前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中,鲜有培训教师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对培训方法进行差异性选择。例如,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培训目标是丰富和提升培训对象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而在调研的大部分学校中仅用单一的讲授法授课,无法提供培训对象“做中学”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

(四)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师资作为培训方案的实施者,在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之间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培训教师不仅需要将静态的培训内容,辅之以合适的培训方法,来影响培训对象的知能结构,而且要让培训对象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引起共鸣。因此,培训师资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的调研中发现,有87%的高职院校都聘请了高校或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也有超过半数以上的高职选用本校教师,而邀请企业行业教师的院校仅有30.4%的比例。然而,在征求被访者关于培训师资选择中的意见中了解到,希望优化培训师资构成,进一步加大教学名师、企业专家在培训师资队伍中的比重,同质单一的培训师资结构会影响新入职专业教师能力均衡发展。也有其他受访者提到,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师资,要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培训教师的专业特长。基于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的现状与需求调研,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型师资与实践型师资比例失衡。

与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症结类似,培训师资的选择也以理论型师资为主,实践型师资为辅,尤其缺少企业方面的专家。并且有部分高职院校过度依赖专家学者,在资源选择、整合及利用中自身缺乏主动性。在目前培训师资比例失衡的情况下,新入职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令人堪忧。

2.培训内容与培训师资匹配度低。

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应该根据培训师资各自的专业特长进行匹配。然而在调研中发现,有一定比例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而是根据管理的便捷性和经济性让本校教师或专家学者包办一切。

3.资金问题成为培训师资选择的一大顾虑。

目前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是各自为战的状态,其资金来源主要由各院校自身提供。对然各高职院校也表示希望多聘请各领域专家能手参与培训,但资金的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五)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评价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评价作为培训过程的反馈环节,注重培训对象的满意度和培训目标的达成情况、培训中相关课程资源的生成情况和对培训本身的研究。因此,培训评价不管是对培训对象而言,还是对培训本身而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对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评价方式的调研中,使用率最高的是撰写培训总结,占到了91.3%;现场汇报总结的方式占到了69.6%;也有34.8%的学校采用设计具体作业;设计职业规划的学校占21.7%;另外分别有17.4%的学校以考取资格证书或者提交相关论文进行评价;仅有8.7%的学校进行技能操作考试。而在需求调研中发现,教师们最认可的三种培训评价形式分别为现场汇报总结、设计具体作业与技能操作考试。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受访者也表示,希望培训评价能够渗透培训的每一个环节,以更加规范和量化的方式促进新入职教师能力的发展。将现状和需求调研数据分析比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式有以下特征:

1.“重形式、轻考核”现象突出。

在需求调研中,意外发现受访者对于技能操作考试这一评价方式的需求较高,而一般情况下学习者对于类似考试的评价方式相对排斥,理论考试需求较低),两者之间形成反差。这反映了培训对象对于了解自身专业实践技能变化的迫切需求。间接说明,目前实施的培训评价已经沦为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考核效能低下。

2.评价方式及价值单一。

评价方式单一,高职院校采用较多的评价方式主要集中于撰写培训总结和现场汇报总结两种。并且,目前采用的评价方式关注培训结果的较多,关注培训过程培训对象的变化以及培训本身的评价方式较少。

三、对策建议

(一)培训主体:从独立分散走向资源统筹

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是一项兼具系统性、复杂性及特殊性的工程。目前采用较多的校本培训固然可以对本校教师进行特色化培养,但其资源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在提高国内职业教育教师质量水平浪潮的推动下,仅有学校层面的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新入职专业教师的需求。构建高职、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多元主体的培训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其中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发挥地市层面的培训功能。搭建地市层面的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平台,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规模大,覆盖面广。地市层面的统一培训能够通过政府部门的硬性要求,保证每一位新入职专业教师,在入职初期接受一定时长的培训。第二,统筹力度强。地市层面培训拥有更强的资源统筹和规划的能力,能够将分散在高职、高校和企业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充分调用,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第三,规范化运作。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地市层面培训在制度上更有保障。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小组,设立专项基金,出台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管理办法,提高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积极性。

(二)培训内容: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

传统培训以知识导向型培训模式为主,它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或强调学科知识,或强调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内容的设置往往也是知识本位,只关注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学习了哪些知识。然而,随着知识观从知识本体论向知识价值论的转变,以关注培训对象在培训结束后能做什么的能力本位培训得到重视。另外由于高职教师能力结构的特殊性,在培训内容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做好深入调研,把握培训对象的内在需求,关注个体差异和先前学习经历,以此作为培训内容设置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应紧紧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进行培训内容的开发设计,以切实提升新入职教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为核心,从具体的教学环境中选择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技能有机整合和编排。

(三)培训方法:从静态单边走向行动导向

如前所述,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多以静态的、单边的培训方法为主,严重影响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为了扭转当前此种局面,行动导向培训方法的实践是其中一条解决途径。行动导向的培训方法,又称为行为导向、活动导向、行为引导型培训法等,强调“以培训对象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使培训对象经历“尝试行动”、“自觉行动”到“自发行动”的过程,在“行动”中获得专业知识与教育知识,发展专业实践能力与教育实践能力。其主要做法有二种:其一,做中学。打破传统的“先学后做”的培训方法,让培训对象“边做边学”,或者“先做后学”,在实践中体味真知、发展能力。使培训对象成为课程真正的主人,这不仅能提高培训对象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而且也能增强其培训兴趣,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其二,多种培训方法交替使用。行动导向培训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讲座法、案例研究法、参观教学法、现场培训法等。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要有计划、有选择的匹配相应的培训方法。

(四)培训师资:从同质单一走向多元高端

现阶段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构成相对单一,主要以专家学者和本校骨干教师为主。但是,由于职业教育自身的“跨界”属性,其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自然也体现出这一特性,即高职教师不仅仅要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传授理论知识,同时也必须能够掌握所教专业的实践技能,以及传授实践技能的教学论知识,这就必然要求在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队伍的选择上也体现出这一“跨界”特征。因此,需要打造多元高端的培训师资队伍。所谓“多元”,就是要丰富培训队伍中教师来源与背景的多样性,增加教学一线教师和生产一线企业人员在培训队伍中的比重。并且,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教师的特长。所谓“高端”,就是要选择各个领域中出类拔萃的培训教师来对培训对象实施培训,当然在选择时不能只以培训教师的职称为遴选标准,更多的需要考虑具有真正实力、代表性、接地气的培训教师。

(五)培训评价:从结果评价走向发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