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实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09:3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实习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木工程实习论文

篇1

1.生产实习中指导教师实践能力欠缺且积极性不高。近些年来,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并承担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他们在学校经过多年的理论教育,理论水平都比较高,但缺乏在实际工程中的锻炼,实践经验欠佳,主要原因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的机会太少。因为大部分高校一般都比较重视对新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缺乏对新进教师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和计划,此外,再加上实践能力较强的老教师陆续退休,导致青年教师所占师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这些青年教师在成长过长中没有得到较好的实践锻炼与培养,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另外,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未被高校管理者摆到应有的位置,所以高校教师也只重视理论教学,因此,在生产实习教学环节中,指导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2.高校对生产实习环节的经费投入不够。这些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参加生产实习学生的人数也相应增加,因此需要落实的实习工地的数量也较以前增多,使得实习费用相应提高,然而学校对实习经费的投入却没有跟上相应的变化。由于学校与企业无长期密切联系,需要增加的实习工地就给学校带来较大的联系难度,使得实习工地本来就只能靠校友、熟人关系就近安排的现状加剧;指导教师在假期参与指导实习的工作一般也很难被学院重视,而且,生产实习需要指导教师利用假期指导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本身就不高,上述因素都使得实习有些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习内容无法保证效果。

3.稳定实习基地相对匮乏且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工作顾虑较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实习的工程项目,无论项目实施的时间还是实施地点均变化较快,学校与企业之间很难建立长久有效的实习基地[4,5]。而受学校实习经费所限,加上学生实践经验缺乏、实习时间较短因素影响,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业或者实习单位很难因为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而获得额外收入或者得到一些实惠,相反,还会给企业带来管理上和生产上的不方便,此外,实习的工地部分是老师通过行业内的同学朋友提供线索,随机联系工地,加之项目部工作本身较繁重,学生来参加实习,还要担心学生人身安全,因此从人力、精力到安全保障等方面均难以落实接待实习任务,学生进入实习工地后,无固定的学习、休息场所的现象普遍存在,故为了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以及不影响施工进度,企业很少主动安排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的环节,往往暗示学生少进入工地。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以及实习的深度,影响了实习效果。

二、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对策分析

1.转变学校生产实习的开展模式。建议学生的生产实习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统一的模式,即:学校统一组织一部分学生参加实习和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并存的模式[3]。积极鼓励学生按照生产实习教学大纲要求,由学生自己、学生家长和教师协助选择合适的生产实习单位,学生独立根据实纲的要求确定生产实习内容,完成生产实习任务,这种实习方式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分散实习也减轻了企业大规模接受学生统一实习的压力,从而使分散实习的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接触施工现场,参与施工过程,使得生产实习收到更好的效果,另外也能缓解高校实习经费不足的困境。

2.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建立长久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保证生产实习效果的基础,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调动大型企业同高校签约实习基地的热情,如何利用高校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技术优势为签约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者学校可以在与企业谈判签约时,将人才输送和联合培养(如工程硕士培养等)与实习基地建设挂钩,在双赢的价值理念下,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等。此外,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探索在实习基地聘请敬业精神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这样既可解决学校指导老师实践能力缺乏的不足,还可以调动实习基地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

篇2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开展土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尤为注重及强调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更加符合土木工程技术岗位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路径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涉及到土木工程的设计、土木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各类试验及实践学习,以更好地架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在高校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立足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特点,探究实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更显重要。

一、开展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培养实践应用技能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在开展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时,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需要经由实践教学及上岗实习等途径得以实现[1]。因此,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属性上看,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需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及时跟进。而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现状上分析,较常采用的以班级教学为主、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支撑、以理论教学、定期实习及留置作业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暴露出一定的缺陷和问题,如设计作业及学科论文创新性不强、实验课程设置较少、实习岗位不够充足、实习效果不佳等,要解决这些缺陷和不足,客观上也需要科学完善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做保障。

二、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凸显的问题分析

首先,高校基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一方面,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分配不够合理,另一方面,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上的投入相对有限,制约影响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其次,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用于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和水平的实验室及实习基地较为匮乏,且稳定性不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在数量上难以全面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在使用时间及周期上也比较短暂,这就给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推进构成了阻碍[2]。第三,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在设置课程及后续考核环节也欠缺合理。一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较少,实践教学与岗位实习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二是高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考核中,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过于单一,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及作品雷同度高,形式化严重。

三、构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探究

(一)重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推行土木工程专业“双证融通”制度

高校在开展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时,首先要强化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要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分配理论知识课程、实践操作课程及毕业设计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对所学的诸如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材料选择、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等内容加以实践验证,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做好铺垫;另一方面要投入充足的资金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配置水平。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可以借助高职院校改革成果,推行土木工程专业的“双证融通”制度,鼓励学生考取注册结构师、注册岩土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工程师等证书,通过实施双证融通制度,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完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完善和改进,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1.借助实验课及分组讨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在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在传授完基本理论知识后,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其自主选择实验内容,通过资料查阅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营造师生交流讨论的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原理,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打下基础。

2.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高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及上岗实训等教学内容时,应集中让学生进入实训及实习现场,并做好实践教学的指导。在实训操作及岗位实习结束后,由学生出具实习报告,并由学校及实习企业共同加以鉴定评价。为提高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的效果,可以探索实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项目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在真正参与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对土木工程理论知识、现场操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加以全面培养[3]。

(三)依托信息技术,打造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评价的网络化平台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构建过程中,应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打造网络化操作平台,从而形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线上及线下双线并行的教学模式。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网络化平台,一方面可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及实训学习的积极性,做好与土木工程企业的信息交流反馈,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在实操、实训及实习后的成果交流及作品共享创造条件,也便于通过网络化平台,让教师及企业对学生的实践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作品进行双向评价。

四、结语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重点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在土木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及实践操作、实训演练及上岗实习等多个环节做好实践教学的软件及硬件建设,并同步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双证融通及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网络化平台搭建,以为土木工程行业培养出理论与实践技能双优的专业人才。

作者:梁文静 单位: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欣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实现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37+238.

篇3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对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更不清楚该课程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分别于2012年、2013年获批成为云南省教育厅及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以此为契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一课,是开启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使学生提早对专业有所认识,了解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环节。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建类专业基础课,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种类、应用及工程技术要求等。为此,课程改革小组建议合理搭配认识实习指导教师的人员组成,承担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讲教师应积极参与认识实习。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工程现场,听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并与学生针对工程所选品种、施工工艺等进行广泛讨论,使学生从感官上实际认识土木工程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超级工程》《伟大工程巡礼》中关于土木工程材料讲解的部分科学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材料如何选择、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改革后的认识实习教学,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学习内容更加明确。

2.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为满足“大土木”的培养目标,内容上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仍未能将原有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之学时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将会导致无法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此,按使用领域将土木工程材料分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和专用材料进行讲解。其中,将石料、无机结合料(石灰、水泥)、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等列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列为专用材料,以满足各专业的学习需求。对于通用材料的讲解,在材料基本性质方面主要以材料自身性质与组成特点讲解为主,不需要刻意结合专业特点,而在工程技术指标及工程应用方面则结合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专用材料的讲解,主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要而选择或增加,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建筑工程专用材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给排水管材等;(2)道路工程专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3)消防工程专用材料:建筑功能性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此外,适时引入材料应用实例,实例最好结合授课专业,以此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3.注重作业的有效性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教师还应注重布置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作业不但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建立讨论、交流制度,促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氛围的形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如力学、数学等课程要有所差别,作业内容不能仅仅是课后习题或整理课堂笔记,应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定期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或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阅读相关科技文献,学生才能及时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的新动态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实地调查又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最后,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工程能力提升为主的实践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明确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与材料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工程技术试验仪器操作与指标评定方法,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在实验课中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首先,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如在水泥、水泥混凝土以及建筑砂浆的理论课程完成后,集中安排一次实验课,使实验内容与学时得到集中,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实验和操作仪器等。其次,在实验课组织形式方面采取分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提交试验方案,其中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与分析、问题与分析等,最后要列出参考规范,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对试验全过程有基本了解,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现象。最后,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手机等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情况进行讨论与总结。

2.借助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验检测技术骨干人员作为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依托工程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与结果分析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材料评定的基本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某一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完整实验检测,可以增加对土木工程材料各技术指标的工程意义,也能加深对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在评定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相关技术规范提高了土木工程材料标准化的工程意识。

三、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的科技活动组织

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依靠理论教学环节培养思维,通过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验证并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为此,课程改革小组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活动的组织。对于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申请表,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性试验;如没有创新性想法,但又有参与创新性实验愿望的学生,可采取助研的方式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可行性强的创新性实验,可进行校级科技创新项目推荐,或作为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完成科技项目或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的创新思维、仪器操作、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此外,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将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近几年,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依托,学生申请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项,其中,一项获第八届云南省大中专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二等奖;获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7篇。

四、结束语

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的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有目的地学习,避免了以往死记硬、学而无用现象的发生。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胜,胡习兵,马远荣.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76—78.

[2]裴锐.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6(1):59—61.

[3]蒋慧,黄小林,王荣,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52—154.

[4]彭艳周,刘冬梅,朱乔森,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层次化教学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117—121.

[5]孙家瑛.将科研活动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46):163—165.

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强化工程素质;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袁康(1982-),男,重庆人,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兵团精品课建设项目“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88-02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项目规划、研究开发的能力。[1]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提高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途径与手段。[2]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主要注重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培养人才,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即邀请工程单位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去的探索思路,与兵团设计院、天筑建设集团等多家工程实践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逐渐建立一套基于“强化工程素质”为出发点的土木工程专业全程(涵盖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竞赛)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本文将阐述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经验,以供参考。

一、实验教学环节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主要有材料实验和结构实验,传统的实验课程相对独立的从属于各自的理论课程,学时量小,学生在课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去完成,对于实验的目的、重要性等都缺乏深入的理解,甚至有些实验逐步演化成演示实验,其弊端显而易见,急需改变。目前,石河子大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优化实验内容和改变教学方式两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1.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课程从材料性质到结构性能实验,其过程有其内在逻辑性,学生必须在深入了解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后才能将材料制作为各种受力构件,并通过结构实验去认识构件的受力性能。因此,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将材料实验和结构实验进行统筹安排。例如,混凝土结构构件实验与混凝土实验、钢材力学性能实验可以进行综合设置,提前给出一个按实际工程受荷、选材的构件,让学生通过所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知识来循序渐进地完成该构件的混凝土制作、钢筋指标测验、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承载力实验,并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通过一个细小的构件完成,让学生充分实践到结构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

2.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式改革

在实验教学方式方面,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采用:

(1)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2)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从构件制作、实验操作都以学生摸索为主,老师只提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4]等相关规范和标准。

(3)应对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的异同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4)针对实验内容,到工地、质监站等相关联合培养基地进行观摩,让学生聆听各项实验在工程实践中的意义,强化学生工程意识。

二、推进校企联合模式的实习改革

实习是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在学习阶段第一次直接接触工程实践,也是校企联合培养优势体现最为明显的环节。石河子大学的实习分为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包括测量实习和工地生产实习)两个环节,在实习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认识实习,使学生对工程有感性认识

所谓集中认识实习,即是在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对已建和在建的各种结构形式的建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集中认识实习为期一周,开设时间在大三的第一周,主要在联合培养单位完成,实习的开展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实践认知,也是为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所以在实习科目的安排上应尽可能地做到广泛和全面。另外,考虑到专业课程的抽象性,石河子大学在改善教学方法上亦有尝试,即将部分理论课时与分散的认识实习结合,开展工程现场教学。例如,在混凝土课程讲解钢筋的布置时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进行讲解,使得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在讲述梁格布置时,直接以所在教学楼结构布置为例进行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双导师制”、“专题讨论”、“循环实习”提高工地生产实习成效

工地生产实习是指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对在建建筑进行跟踪实习,是学生第一次与实际工程的亲密接触,让学生了解工程人员的艰辛与责任,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最为接近实际的实践环节。如何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长实践经验是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双导师制”进行实习指导,即学校老师和施工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使学生既可以从施工技术人员处获取实践经验,也可以从老师处获取相关实践内容的理论解答。

(2)适当引入“专题讨论”,学生进入的可能是不同结构形式的工地,如有框架、剪力墙、底框、钢结构等等,也有可能进入的是不同的施工阶段,有的在主体阶段,有的在装修阶段等等。针对不同的实习环境,可以事先设置一些专业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为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充分参与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采取了“循环实习”的方式,即每组学生在一个工地上实习一定时间后,与在其他不同结构形式或不同施工阶段的学生进行交换。该措施使得学生的实习成效进一步增强。

三、强化设计环节的实战性

1.系统化设置课程设计群,模拟工程设计和施工流程

课程设计是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步骤,也是毕业设计前必要的分解练习。因此,对课程设计环节应尤为重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选题上选择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业、民用建筑。

(2)在课程设计先后顺序上的安排也按照实际工程的建设程序进行设置,按照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的步骤逐步开展。

(3)在设计深度上基本与工程实际贴合,同时强调作为工程人员的重要素质――手算和手工绘图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门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的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2.以就业去向为依据,突出毕业设计实战性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最为重要的实战演习。经过毕业设计,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学会了如何查阅规范、图集等相关资料,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了让毕业设计更加具有针对行、实践性,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1)考虑目前我校毕业生流向主要有设计院、施工单位以及继续深造三个方面,毕业设计分设建筑结构组、结构施工组、论文组。其中,建筑结构组主要完成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作,为学生进入设计院后从事建筑设计或结构设计奠定宽泛的基础;结构施工组主要完成结构设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等内容,为有意去建设单位就业的同学提供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论文组主要针对毕业后将进一步深造的同学而设置,论文题目组要和相关指导教师课题相结合。

(2)毕业设计题目应充分反映社会的需求,通过与设计单位经常性保持沟通,课程组对毕业设计相关资料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目前积累各种实际工程建筑施工图100余份供学生选择进行结构设计。毕业设计题目涵盖了住宅、商场、办公楼、车站、会议中心、展厅、医院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

(3)邀请了设计院资深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答辩工作,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弥补和促进,最终使广大学生受益的目的。同时,也使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得到提高。

四、专业竞赛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团队意识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复杂性要求毕业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完成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挑战性强的工程任务,专业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前模拟工程实践的平台。石河子大学主要设置了“建筑模型大赛”和“结构设计大赛”两项竞赛,要求参赛学生按分组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条件下完成模型的构思、设计、计算、制作等流程,并撰写设计说明和计算书,最后在现场进行模型的展示和答辩。通过整个过程基本模拟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建设程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在竞赛过程中邀请相关单位的工程技术专家参与指导、现场点评,使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

五、结语

综上所述,石河子大学以“请进来、走出去”为指导思想,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建设,逐步建立了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工程单位的反馈意见不断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确保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行业输送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兵团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玫,潘志忠,赵艳.浅析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3):373-375.

[2]王建平,胡长明,李慧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6(3):122-124.

篇5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增长越来越快,这使得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现代工程师来讲,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在进行工程活动时,除了技术上的内容,还要重视非技术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伦理、文化、社会、生态和政治等。工程项目在实际操作上越发离不开这些因素,工程在本质上与这些因素的内在联系上是不可分割的。综合来讲,在土木工程上,工程师担负着构建整体的责任,在对工程师进行工程的培养教育中,工程师内容的工作必须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技术与科学之上,包括社会环境、经济、道德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理念。传统的工程教育中,对科学化与专业化过分强调,从而使工程自身的弊端一直存在,而大工程观消除了传统工程的弊端,克服了传统工程的对科学化与专业化的问题,使工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得到全面凸显。

二、传统土木工程的缺陷

在传统土木工程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教育的中心,主要的特征是同步化和标准化。其特点是封闭性、确定性和机械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一直占据着我国教学思想的主流,其形成的各种教学模式如今依旧存在很大优势。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一方面,教师只要是以教学的书本为主,枯燥得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在接收知识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填鸭式和注入式的方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学生不能对相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对于学生不了解的问题,教育者不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导致了课堂效率极低,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不能被学生很好的吸收并理解。另一方面,教学的质量就是以考试的成绩为标准,教师对考试的内容和结果过度重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讲,也是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的学习目的,考试一旦通过,对学习便就此了之。

三、土木工程具体的教学改革

(一)大工程观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土木工程的教学方法上,教师首先要改变观点,在向学生传授技能和知识的时候,还要注重对学生工程的实践能力、适应学习工程中不断发生形势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只专注于讲授,让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理应注重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意识,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通过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获得知识;通过对学生的实践,使其培养获取工程实践、知识以及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其个性差异、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合理教学的目的。并通过读学生不断地引导和指导,使其自主学习,掌握较强的知识,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对土木工程中专业能力的培养改革

土木工程的课程涵盖面积广,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暖通学科、士力学、水力学和岩石力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具备对项目工程计算分析、项目管理、项目规划和组织施工的能力;还兼备能在水利设施、高层建筑、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铁路或者公路的隧道、桥梁和道路的设计、经营、施工等高级工程管理技术人才。因此,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力学、数学、化学和物力等一系自然科学知识,还有一些其他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管理知识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由于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且极其复杂,这就需要土木工程的教育者对其进行整体上的优化,并统筹设计,使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效和有机得融合在一起,形成较为有序统一的课程体系。对土木工程学生能力的重视培养,主要要加强学生实践的能力,在掌握了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重培养其将实践操作的能力,更深层次得加强学生的土木工程知识的视野。

(三)实践环节上的改革

在土木工程的环节上,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作为土木工程学科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工程能力来讲,实验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内容;而实习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对实际的联系,对社会进行相应的了解,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毕业设计主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综合,使其通过理论分析问题,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使用的规范和测试中,土木工程的实验数据和结构上的试验特点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有利于学生今后在专业课上的学习。为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育者要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以及专业实习进行充分的结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做好相关的指导。通过课程上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实习、毕业实习以及论文的设计等一些综合性的实践环节,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合理地将知识及能力应用和发挥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中。

四、结束语

篇6

1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当今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日新月异,并且由于出版周期的原因,一部教材都很难反映当时的新技术、新工艺,有的甚至还包含某些当时很新而实际上已经落后的技术,往往是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当务之急是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2)授课方式单一。现阶段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主要是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手段,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后进行复习、作业的方式进行。虽然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讲课,用多媒体放映图片和动画,但是学生学习效果还不是太理想。因为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靠讲解和部分图片动画,不能完全掌握。而且部分章节内容彼此间的联系不太密切,有些甚至是完全独立的,学生真正掌握比较困难。3)实践环节较松散。到工地去实习是土木工程施工课程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但现在学生去工地实都走马观花,简单参观。由于现在学生分散在各个工地,教师不能每次去检查;实习时间也较短,约为4周,施工企业出于安全等原因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不大等,造成实习效果不佳。4)考核方式简单。考核大多采用闭卷形式,进行理论考试。传统的命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综合论述题以及计算题,学生通过突击记忆就能完成,造成考试结束后很多知识点被忘记。

2校企合作模式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1)及时补充讲义,增加新技术。盐城工学院土木学院与几家施工企业深入合作,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做导师,合作建设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讨论交流授课内容,略讲课本中一些实际已经不使用的施工技术,将最新的工程中实际使用的施工方法补充进讲义,并由施工企业提供施工的方法和工程实例。充分利用施工企业的资料资源,给教材配套典型的案例照片。2)采用多种形式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施工结构构造,除了使用通常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外,由笔者设计,并参考施工企业的意见,在学校图书馆地下室,建造了模板脚手架展览室,包括墙下条形基础模板、桩基承台、梁板柱结构和板式楼梯的钢筋绑扎与模板搭设、剪力墙模板、室外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墙下条形基础模板主要展示垫层、条基、基础墙的构造、模板搭设以及砖的砌筑方式。桩基承台主要展示承台钢筋布置、承台模板的搭设以及承台和桩的连接方式。梁板柱结构的展示主要包括板中受力钢筋、分布钢筋,梁中受力钢筋、架立钢筋、箍筋,柱中纵筋、箍筋的布置,以及钢筋之间的锚固形式。另外,还展示了梁的侧模、板的底模、柱子侧模的搭设和整个模板支架系统。板式楼梯的展示包括梯柱、梯梁、平台梁、平台板、梯段板中的钢筋布置和模板搭设,还展示了整个模板支架的支撑系统。剪力墙模板展示包括剪力墙中钢筋的布置、大模板的安装和拆除,特别是对拉螺栓的使用。室外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主要展示内外立杆、大横杆、小横杆、扫地杆、剪刀撑、脚手板、密目安全网、连墙件以及脚手架的搭设要求。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参观学习,教师结合实物讲解。采用案例教学法,由某个具体的工程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选择施工方案。还可以邀请企业工程师授课,讲授最新的施工案例。3)深入企业实习。利用暑假和第七学期的两个月时间,安排学生去施工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安排工程师指导。由于实习时间长,并且学生进入大四即将面临找工作,实习积极性较高,企业也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盐城工学院土木学院与赞学网公司合作,要求实习学生及时上传每天的实习日志和图片到赞学网平台,校内的指导老师可以登录网络平台进行评阅打分。4)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在考试形式上,除了传统的闭卷的理论考试外,可以尝试采用综合题开卷、口试、答辩、科技论文写作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献阅读、市场调研等形式,谈谈对某个具体施工方法的理解。这样不但能够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知识掌握的能力。

3结语

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优化设计

作者简介:李富荣(1982-),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胡艳丽(1983-),女,江苏宿迁人,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C-c/2013/01/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79-02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对于工科大学生,其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高校教师的宗旨,也是当今社会企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近年来,企业愈加重视在校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将其视为是否录用的首要条件。基于此,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了满足工程单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均有较大提高,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与管理、建设项目开发与投资分析、工程监理、咨询以及招投标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注册结构、岩土、建造、监理、造价、检测等现场工程师的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在房屋建筑、交通土建的勘测、设计、施工、咨询、教育、投资、开发及监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相关技术及管理工作。”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环节。目前,在平时教学中,受学校办学条件、学生培养经费和现场实习难以组织等因素的限制,土木工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比重远大于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有所弱化,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就业。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科专业,不仅需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参加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因为实践教学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必须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1]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

1.实践环节学时较少

目前,不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总学时逐年减少,教学计划偏于理论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各类实验、实习和设计等实践环节大幅度减少。比如盐城工学院土木专业很多课程设计仅1周,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周,毕业实习2周,这些实践环节学时的安排已不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其原因是实习经费紧张、实习老师人员配备不足等[2],使得实习时间得不到保证,从而不能满足当今工程单位对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2.现场实习得不到保证

对于应用型高校,大多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施工、监理等工程现场工作,工作环境较差,且存在一定的施工安全问题,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吃苦精神不够,实习中主动性、纪律性和积极性均较差。[3]同时,由于实习给工程单位带来了安全管理问题,有些单位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只带学生在施工现场走马观花便草草结束,以往长驻现场实习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3.学校实验条件有限

有些高校实验设备陈旧,实验开出率较低,更不具备现场实验测试条件,导致实验环节强化不够,学生得不到应有的专业锻炼。[4]即使在正常开设的实验环节中,也是以常规实验项目为主,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很少。另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较少,很多流于形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

4.指导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高校教师学历普遍较高,专业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许多专业教师本科、硕士、博士一直读下来,在校期间主要参与导师课题研究[5],缺乏施工现场工作经验,教师本身实践能力有限,不能完全胜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优化的思路

1.制定新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围绕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对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充实、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动态化设置课程,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工程实践不间断。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习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这是直接面向工程现场的一个教学环节。为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求大一完成认识实习,大二完成测量实习,大三完成生产实习,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其中,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结束前进行,以便学生与暑假时间整合起来,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加强学生的实习效果;同时,生产实习期间,学生需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深入到具体工程技术岗位从事具体工作,完成实习日记,最后由企业工程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6]

2.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是保证实践学时、达到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7]学校在实习环节上需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确保专款专用。加大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完善现有实验条件,充实校内实验室资源,建立土木工程综合实验中心。实习基地建设需要工程单位与学校的努力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高校需对工程现场进行指导,工程单位提供实习平台,把实习基地建设落到实处,从而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保障实习的顺利完成。同时,可与大型施工单位共建实验室,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环节执行的主导和核心,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5]我校实行青年教师到工程单位挂职锻炼制度,这对青年教师是大有益处的,一方面可以切身了解实际工程,积累工程经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参与企业科研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也为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挂职锻炼时间,要求到工程单位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挂职期间要求青年教师定期交流,给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结束后提交挂职锻炼总结报告、成果以及实践部门的鉴定意见,最后考核与答辩,合格后作为技术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

4.增强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传统实验属于验证型实验,为此增设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订新的实验方案、设计新的实验项目,增强了学生实验的参与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变成科技成果、服务实际工程的。例如,在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可设置土体与岩石力学对比实验,这是对相关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改进后形成的一个综合实验,其实验内容为采用诸如压缩、直剪、三轴等常规实验方法,对比分析土体和岩石的异同点,并且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步骤、要求等)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间由学生向实验室老师申请确定,经批准后独立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最后,根据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综合给出实验成绩。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从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中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8]

5.创新毕业设计指导方式

作为应用型高校,盐城工学院创新了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积极鼓励指导教师构建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并可以聘期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利于毕业设计成果质量的提高。在团队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团队有总指导教师,每位学生有各自的指导教师,由3~5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总项目课题,这一项目课题可以是某一实际工程的全过程设计工作,或一个完整的科研课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团队成员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充分利用专业规范,使之掌握了整个地下工程设计的内容、流程及方法,确保其厚基础、宽口径走向社会。[9]

四、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探索,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均有较大提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逐年增多,考研率也逐步提高。实践说明,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进步明显,但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继续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王志英,邹莉,李丹蕾,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252-253.

[2]闫绍峰,孙月秋,廖国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机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104-106.

[3]刘祥鑫,孙光华,李占金.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模式优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157-159.

[4]张颖,胡晓娜,付立彬.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3):115-118.

[5]孙建,赵光明.当前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优化[J].中国外资,2013,(18):344-345.

[6]荀勇,李建宇.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1,20(4):30-34.

[7]郭兵兵,陈国祥,徐星.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J].中国地质教育,2011,(2):34-38.

篇8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土木工程

1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中锻炼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最后教学环节,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指标[1,2]。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弥补以往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了解学生掌握理论和实践技能情况,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查阅文献、解决问题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工作的通知”[3]中指出:“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增强社会意识、加强科研训练和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土木工程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毕业论文应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特色[4]。然而,目前众多高校中该专业的毕业论文存在较大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存在问题并做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2.1选题与实践脱节

选取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由于很多院校缺少与企业合作,校外实习基地难以结合实际工程,导致在选题过程中出现题目宽泛、针对性缺乏、选题偏离本专业知识或缺乏新意等现象。

2.2缺乏科学创新性

随着本科毕业生与指导教师比例的增加,指导教师名下的毕业生数量增多,以笔者院系为例,每位专业老师所带毕业生数量在7-15个,超过了高校毕业生培养和教学评估规定的5个要求,且教学大纲要求本科毕业以设计为主,科研论文不超过总数的10%。难以制定多元化创新课题,毕业论文基本上以“公式化”设计计算为主,内容较为单调和理论化,缺乏创新性,该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和满足国家对土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2.3学生的重视度不够、论文时间冲突,存在严重抄袭或造假现象

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在第八学期开展,而大四是最忙碌的一年,很多学生同时参加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及工作招聘,与论文实验和撰写时间相冲突,使学生无法安心做论文。此外,一些学校流传着“只要找到工作,毕业论文都会通过;只要考研成功,毕业论文等级就是优”的说法,使学生心里轻视毕业论文,答辩前从网上下载往年学位论文、敷衍拼凑了事。

2.4缺乏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师生比的减少使许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繁重,无法针对每位学生选题和完成情况进行“一对一”指导;其次,青年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和能力,但缺乏一线工程实践经验,不能将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有效传递给学生;再者,在现有教师职称评定中,较注重教师科研成果,使教师重视项目申报和科研而忽视教学;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多应付学校各种形式检查和表格填写,难以在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篇9

关键词:毕业设计 ;问题;应对措施;独立院校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Ling ping ping[1], Chen zeshi[2]

(1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 Chang branch school, urban construction , Hubei Wuhan 430064;

Chen zeshi[2]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Hubei Wuhan 430068,;)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guidance,the author pointed out graduation design problems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The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 variety of corrective measures proposed. The paper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to 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It hoped that quality of graduate design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through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Keywords: graduation design;Problems;Countermeasures;Independent Colleges

众所周知,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修的最后一个实践性学习环节,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即将参加工作和继续深造打好基础。因此,各所院校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独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独立院校的教学模式、办学模式等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逐渐探求一条适应于独立院校毕业设计的发展之路势在必行。笔者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指导7届的毕业设计经验,来探讨一下独立院校的毕业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期为各独立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安排概况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持续时间共16周,包括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论文撰写及答辩三个阶段,毕业设计严格按照《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执行。建筑工程专业以中型建筑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为主,道路桥梁专业以公路、大跨度预应力连续梁桥为主。

2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选题流于形式,难于保证学生个体差异

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关键步骤之一。但是由于土木工程专业设计流程相差无几,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原因,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流于形式,实践性差,难度不易控制,最终导致学生毕业设计成果有雷同嫌疑,个体差异得不到体现。

2.2 学生精力很难集中于毕业设计,难于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由于毕业设计一般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动向不稳定,有些同学忙于找工作,有些同学忙于研究生复试,有些同学由于单位需要,已经进入工作岗位,导致做毕业设计力不从心,难于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2.3 毕业设计手段单一,毕业设计目的难于达到

传统的毕业设计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学生先进行方案设计,后通过手算进行结构设计。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数学计算较为繁琐,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兴趣,设计时间跨度比较大,不利于“独立院校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实现。

3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应对措施

3.1优化毕业选题,实现科学选题

在毕业设计准备阶段,应该将选题工作做为首要工作。为了使毕业设计切实达到培养目标,应采取如下措施:

(1)保证“一人一题”,实现学生设计内容个体差异

首先引导教师扩大选题来源,将毕业设计题型分为四类:一是参考设计单位已做过的实际工程设计项目选题;二是借鉴实际工程设计选题;三是配合学生毕业生产实习选题;四是根据用人单位要求选题。其次,教研室开研讨会,不仅做到每个学生设计参数不同,建筑设计方案不同,而且可根据地质资料和地形图的差别,给同类设计的同学,确定设计侧重点,突出个人设计特色,强化知识特长。比如:桥梁方向,可以选择不同的桥型来进行设计;而道路方向,有些选题侧重于交叉口设计,有些选题侧重于复杂地形的选线,有些选题侧重于不良地基的处理等。

(2)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真题真做

我校第七学期安排了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不仅旨在熟悉现场实际操作,而且也在为毕业设计选题提供机会。有些学生在实际实习中,根据实习单位情况,可以做到真题真做。如:03级侯东杰同学真题真做,他做的广州某地铁站主体隧道综合设计,得到答辩老师的一致好评,最后综合成绩为“优”。同时,利用

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所做过的实际工程、科研课题等资源,让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设计。

(3)题目类型多样化,实现教师和学生双向选题,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在第八学期,学生的工作方向、考研的研究方向基本确定,所以尽量做到教师和学生双向选题。教师布置选题题目时,通常为指导学生人数的110%-120%,选题类型不局限于实践应用,学生可和教师交流,结合自己的兴趣选题。例如:2007届由于毕业生数量多,我们增加了选题类型,不仅有实践设计型,而且有理论研究型。在323名毕业生中,有29名同学(占毕业设计人数的8%)选择了理论探究,选题如《物业管理企业品牌创建》,《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实施现状与展望》,这为他们今后研究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另外,对于就业方向和所学方向不一致的同学,为了使其顺利就业,同意毕业设计转方向申请,加强教师指导力度。

总之,在选题阶段,应该突出指导教师、教研室和院级领导的管理作用,层层筛选,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一人一题;深度、广度适中,并注重因材施教,反映时代特点。

3.2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土木工程教研室按照学校要求,实现指导教师职称都在讲师及讲师以上,严把教师资格关。众所周知,现在独立院校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结构比例有些失衡,缺乏中年教师,呈“两头大中间小”。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应该扩大指导教师来源。不仅可以聘请重点院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同时,可以采用“以老带新”“以外聘教授带助教”的方法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此外,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3.3提前布置选题和设计任务书,加强毕业设计的灵活管理

对于第八学期不能在校完成毕业设计的同学,应该提前发放任务书。一般在第七学期就给这些学生下达任务书,学生利用双休日及寒假集中完成设计。在第八学期初,指导教师修改其设计,并完成定稿。当然,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实现。

3.4 实行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程序,切实做好开题工作

毕业设计是学生首次接触综合性课题的设计和研究,因此,为了避免学生首次做毕业设计无从下手,少走弯路,我们针对独立院校学生的情况,开设了开题报告,并举行开题报告答辩,并规定未能通过开题报告答辩,学生不能开题。这样学生在接受设计任务书后,大量查阅参考资料和相关文献,并深入消化吸收,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或设计思路,并进行全面细致的论证,提出可行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设计步骤,做到研究目的明确、指导思想正确、研究方法先进、设计方案可行.通过撰写开题报告,使学生对课题任务有更深刻的理解,减少适应的时间和起始阶段的盲目性,也培养了未来岗位上所需的技术论证、技术开发和课题研究的综合素质.另外,通过开题答辩,指导教师小组对其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进行鉴定和指导,为后续毕业设计的开展节约了时间,增加了效率。

3.5 强化了毕业设计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质量

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组织管理是保障。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实行校、院、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

一是监督并严格实行校院制定的毕业设计组织管理和操作程序、答辩细则、成绩评定和考核标准,明确责任,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二是建立“选题――过程――成果”三位一体的质量监控机制,根据毕业设计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实施质量控制,并实行淘汰制度。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上报指导时间、指导地点及设计进度,院级领导及教研室主任定期检查教师和学生到位情况和不定期抽查学生毕业进展状况,及设计中形成的文件(如学生毕业设计日志、计算书等)。同时,加强学生的考勤,缺勤超过1/3的学生,不允许答辩,同时原则上不允许学生外出设计,若有特殊原因,例行审批手续。

3.6 引入多种毕业设计手段,保证学生掌握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将繁琐的计算交给计算机

传统的手工设计方法费时费力 ,效率不高,学生由于计算繁琐,难于投入兴趣,并且设计方案难以做到合理。因此,我们在设计中引入以下手段,在保证学生掌握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将繁琐的计算交给计算机。

(1)利用 CAD、天正、纬地、桥博、迈达斯等软件绘制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 (2)利用EXCEL进行内力统计,采用结构力学求解器等进行结构内力计算;

(3)利用PKPM 软件,对结构设计手算部分,进行核算。找出计算结果产生差距的原因,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设计的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

(4)毕业设计说明书、计算书等有关毕业设计材料,实现文本和电子版两套存档。

3.7 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在如下方面实行了创新:

第一,凡是能在毕业设计期间独立完成并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论文,字数符合要求且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以及已被实际采用的工程项目设计,经审定同意可替代毕业设计。

第二,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侧重于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直接给出具体的解决步骤和结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尤为重要,主要是做好三个阶段的检查工作:前期把关,严把题目关、指导教师关、参加毕业设计学生关;中期检查和后期适度淘汰。

4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4.1 存在的问题

(1)鼓励学生到实践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做到真题真做,又通常会带来管理上的不便。如:现场不安全因素多,很难确定学生的实际完成进度等。

(2)由于独立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项目少,毕业设计创新难于开拓,只依靠外聘教师或者工程师难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目前,土建类毕业设计注重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而忽略或者忽视在经济上的适用性,使得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成果没有经济认识,缺少价值。

4.2 整改措施

(1)独立院校教师可以跨校合作,集思广益,从而增加申请课题成功率,增强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和实践机会,真正让学生参与实践项目,让学生受益;

(2)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学生不仅进行专业指导,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创新打下基础;

(3)工程技术设计与造价结合,以技术设计为主,造价设计为辅,树立经济概念。

参考文献:

[1] 栾焕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 2010,10(4):144-146 ;

[2]郝淑丽 .关于有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几点思考[J].纺织教育 ,2009,10(24)

[3]杨立军,何志鹃.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33(4),21 4―2l5.

[4] 吴学平 .毕业论文 写作 中存在问题浅析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82~84;

[5]鲁晓俊.关于指导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类学生毕业设计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0(24):205;

[6]张峰,易丹丽.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实践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9,18(6):135―138.

[7]陈金陵,梁桥.做好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思考[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19(4):95―97.

[8]童乐为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探讨综合各位教师给出的成绩给出该学生的最终毕业答辩成绩。[J].高等建筑教育 ,2009,18(6):102―105.

篇10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创新

[作者简介]李富荣(1982-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岩土与城市地下工程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c/2013/01/002)和2013年盐城工学院教改研究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5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58-03

一、引言

2002年,中南大学首先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该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建设人才特殊需求而设置的新兴专业,简称特设专业,目前已有30余所高校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然而,由于高校背景不一,涉及矿业、核能、交通、建筑、水利、铁道等不同行业,办学特色鲜明,虽然课程理论教学基本都可以满足要求,但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却给高校带来了难题,同时该专业尚未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缺乏统一指导,使得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难度较大,这点在实践教学环节尤为明显。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大多是依托岩土工程专业,但该专业已经超出岩土工程专业的范畴,要建设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尚需城市规划、结构工程等专业的支撑。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新办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过程中,以培养卓越地下工程师为目标,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

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目前,在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高校中,该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大多每届招生1个班,30人左右,专业开设较好的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每届也仅招生2个班,60人左右。在大力提倡改革与创新高校教学体系的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求、方法、原则可以表现出与土木工程等专业不尽相同的特点,使之具有自身特色。构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是综合性、整体性、独立性、科学性。其中,综合性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综合了城市规划、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等专业内容;整体性原则要体现教学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整体功能;由于班级规模较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大多实践教学环节,即学生具有较多的独立实践机会,体现了较好的独立性;科学性是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实施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

2.构建方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作为特设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城市规划与建设,积极创新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培养符合专业要求且满足社会需求的卓越地下工程师。为此,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构建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给学生创造各种独立的实践机会,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增强了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1.实验教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见图2),体现了人才培养多层次、模块化、系统化和科学性的统一。其中,由学科基础实验和力学实验构成的基础实验平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还为开展专业实验、培养学生系统设计和综合实践能力打下了基础。以“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包括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两部分,设有土力学实验和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两个实践环节,兼具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培养卓越地下工程师基本专业素质的基础。为此,在课程实验中,将土力学实验学时调整为16学时,增设土体渗透、击实、孔隙水压力及土压力测试等实验项目,确保学生充分掌握土地工程地质性质、物理力学性质等土力学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对开展后续专业实验也有很大的益处。专业实验是更高层次和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实验技术和技能,包括大纲中专业课程实验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此,对相关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改进,设置了土体与岩石力学对比实验,实验内容为采用几种常规实验(如压缩、直剪、三轴)方法,对比分析土体和岩石在物理指标、力学性质、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异同,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步骤、仪器、要求),并向实验室教师申请实验时间,经批准后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最后,结合学生实验能力,根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综合评定实验成绩。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环节中,根据教学大纲设置了原位测试技术训练、工程结构测试技术训练、地下工程设计软件训练,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验是为了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而设置的,可以通过教师的纵横向课题、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以及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开展。

2.实习环节。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实习环节可分为课程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两个层次。其中,课程实习由指导教师统一安排、指导,与土木工程专业基本相同。在专业综合实习环节中,实行全周期双导师制,将5~6个学生分为一组,从大二到大四由同一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并配有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原则上在校期间不再更换指导教师或企业教师。学生在实习期间,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结束时,采用校企共同组织的公开答辩方式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形成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习实践、教师有效监控指导”的实践特色。全周期指导是指学生从大二认识实习开始即可与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不间断交流,除实习时间外,学生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纵横向课题、工程项目等,使大学实习间而不断,贯穿始终,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设计环节。一是课程设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计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两个环节。其中,课程设计除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外,还包括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建筑结构、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设计。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上讲,课程之间存在紧密的依存、制约关系,但传统的课程设计均安排在课程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且由该课程理论教学教师独立设计课题、独立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设定独立的设计参数,各门专业课课程设计内容相对独立。为此,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中,实施综合性课程设计方案,编写综合性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具体做法是,本着“真题习做,一题到底”的原则,每2~3个学生设置一个工程实例专题,每个工程实例专业均来源于典型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各课程内容及设计是相互关联的,建立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最终为毕业设计服务。在综合性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地下空间工程各个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条件,初步认识工程的复杂性,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地下工程整体性概念认识,有助于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综合性课程设计环节中,指导教师非常关键,要清楚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前后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要求,对学生给予正确合理的指导。二是毕业设计(论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数较少,便于采用校企合作的团队指导毕业设计模式,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利于毕业设计的质量优化。采用团队模式指导毕业设计,团队有总指导教师,每位学生有各自的指导教师,由3~5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总项目课题,内容可以涉及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地铁车站设计、地铁隧道设计、地铁施工组织设计等,各子课题任务分工明确,研究内容有机联系,设计选题整体性强,内在联系紧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团队成员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充分利用专业规范,掌握整个地下工程设计的内容、流程及方法,确保厚基础、宽口径走向社会。除了毕业设计外,也有部分学生选择毕业论文,一般基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项目,由项目主持人担任课题组长,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担任各子课题导师,也可由科研兴趣或科研方向相近、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指导团队,由科研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组长,其他教师有侧重地负责子课题,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4.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训练。目前,教育部、教育厅及高校都十分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了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自主选择导师并申报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这些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在导师的指导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与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相结合,更加贴近工程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可与地方人防办、城市规划设计等部门、企业合作,设计一系列开放性、设计性课题,由指导教师负责将创新性实验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积极鼓励和协助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如结构创新大赛、交通科技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结语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实践教学特别需要创新,以适应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学科建设的新要求。通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优化了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和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必须以创新为主线,以培养卓越地下工程师为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改进、创新、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2]潘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3).

[3]康俊涛.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4]陈奕柏,杨东全,韩建刚,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

[5]吴萱,董俊,张鸿儒.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 17(2).

[6]康爱红.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5).

[7]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