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辅导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4 09:35:53

小学心理辅导总结

小学心理辅导总结篇1

【关键词】小组辅导;学业不良;医学生;心理弹性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关注。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进行积极修补、调适,以获取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1],就是心理弹性。有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经受更多的压力,存在睡眠问题和沮丧情绪,比非学业不良学生更多出现人格特征方面的问题,以及有一定可能导致自杀的倾向。他们也更容易出现认知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缺乏、容易冲动等问题[2]。为此,笔者根据某医学院校的学业不良学生心理弹性调查结果,采取小组辅导的方式,尝试对学业不良医学生进行认知、行为上的辅导与训练,通过干预来培养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

我们认为对学业不良医学生进行小组辅导有几点好处:其一,宽松、温暖、支持的小组氛围有助于释放压力,彼此相互支持;其二,小组为学业不良医学生提供一个释放自己的平台,在对他人问题的分担和探讨的过程中,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获得来自别人的支持;其三,把有相同问题的学生聚到一起,相互间容易产生共情,通过探讨和行为互动,学会正确的看待自己,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由各学院年级辅导员推荐,并且在学业不良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招募了20名志愿者。由辅导老师与这20名学生进行面谈,筛选出16名成员,随机分成相等的2组,控制组和实验组。为了平衡期望效应对辅导疗效的影响,在面谈时,鼓励所有成员增强信心,对未来有美好的期望。告知控制组8人“自我调节,一个月后再进行测试”,辅导老师挑选两名成绩优良、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志愿者),与其他8人一起组建小组,男生6人,女生4人。小组成立后,成员与辅导老师共同签署了小组协议书。

1.2 方法

以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从心理弹性的掌控感、关系感和情绪反应三个方面进行干预,将小组辅导活动设计为9次,每周2次,每次1.5~2个小时。活动主题依次为:①有缘相聚(相识与沟通)。②通过“20个我”等活动交流成长的历程(寻找共同点,增强自信心)。③W的故事(我为什么总是不能坚持,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计划?)。④ L的故事(为什么她不接受我的感情?)。⑤P的故事(为什么在父母眼里我总与他们期望的差距很远?讨论如何获得与维持健康的支持系统)。⑥H的故事(为什么我无法融入宿舍中?)。⑦户外活动(爬山、野炊、合作、沟通)。⑧讨论与回顾:学会正确归因,如何培养独立性和毅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并有效利用身边的资源? ⑨分享与感受(分享情感、互赠留言、告别)。

运用滕秀杰修订的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3]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进行前后测,对小组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筛选成员后,对16名(实验组8名,控制组8名)同学进行前侧;小组辅导结束后(为时5个星期)进行后测,两组同时同地进行。

在辅导过程中我们向成员布置作业,每个成员在作业中记录自己参加小组活动的内心感受和变化,作为了解小组辅导主观变化方面的数据。

2 研究结果

2.1 量表前后测心理弹性水平差异比较

表中的数据显示,与前测的基线相比较,干预结束实验组在总量表和各个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变化,成员的自我效能、变通性、人际舒适性、适应性求助、情绪的恢复性显著改变。

2.3 小组成员主观感受的变化

我们设计的“小组辅导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团体成员在自我效能、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方面有了显著提高,成员对小组活动给予了较高评价。成员们反映如下:“小组让我感到温暖和接纳,让我有勇气去改变”,“小组让我能够重新认识自己,正确地面对学业,不再像过去那样焦虑”,“我感到自己更有信心了,也愿意和别人交往”,“在小组里我能够尽情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会尽量把在小组中学到的应用到生活上”等。

3 讨论

通过小组辅导来提高学业不良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是有效的。本实验表明,经过5周的小组辅导,自我效能、变通性、人际舒适性、适应性求助、情绪恢复性五个因子与辅导前相比,分值明显提高,心理弹性总量表、掌控感分量表、人际关系分量表、情绪反应量表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小组辅导能够帮助学业不良的医学生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更好地应对来自学业和其它生活事件方面的压力。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并适时的提供帮助,营造了温暖与接纳的氛围。小组这种包容性的环境有利于学业不良医学生释放压力,表达情感。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思考自己的学习生活并有所领悟。成员在小组中体验到的认同感、归属感调动了他们改变的想法、勇气和信念,这对于改变他们的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尝试新的行为模式大有帮助[4]。

我们在小组活动中采用“热座”技术展开问题的深入探讨,由一个成员说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扰,其他成员和辅导老师帮助他发现不合理的观念和行为。由于每个人的问题都不同,这样对辅导老师的要求就很高。比如在第4次活动中,L同学说出自己在在学业和情感方面的困扰,M同学也面临类似的困扰――我高中时候谈的朋友在另外一所大学很优秀,面对她我感到很自卑。类似的情感问题,却又有个体的差异性,这就要求辅导老师具有丰富的咨询经验和高度的专业敏感性。辅导老师在进行小组活动前,必须从各院系辅导员那里充分了解小组成员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征等,在进行小组辅导时,创造尊重、温暖、接纳的小组氛围,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我们在辅导过程中安排了两名成绩优秀、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志愿者来参与并调动小组氛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小组成员的改变。

在每次小组辅导结束后,为成员布置作业并记录参加小组的内心感受,使其从中获得乐趣和价值感。在全部活动结束后,我们对成员的主观感受变化做了调查。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提到自己较小组辅导前变得自信、有力量,能够更好的感受到来自同学、家长的关怀,比以前更乐观;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即使有负面情绪也能够很快地恢复。在对学业不良医学生的干预中发现,在小组辅导中的个体,给人感觉更加乐观和自信。

总之,通过小组辅导提高学业不良医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尝试,从其结果上来看是有效的。在今后的辅导实践中,我们将继续对学业不良医学生进行系统干预,为提高他们的心理弹性水平和学业成绩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森楠,青少年复原力的概念,2003.网址:http://bsjb.hcc.edu.tw/guid/ guid3.3003- 2- 27.

[2] 沈烈敏.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研究初探.心理科学,2009,32(3):703- 705.

[3] 滕秀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2008,5.

[4] 许妍,孔维民,葛晓亮.小组辅导对有强迫倾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校医,2005,10(5):466- 469.

小学心理辅导总结篇2

一、 工作总结

1、XX年暑期,举办了两期“生命如花绽放”心智成长主题夏令营即中小学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供辅导学员35人。夏令营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等为形式,融入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学习珍惜和热爱生命并创造生命独有价值。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尤其是互动中的体验和同伴分享给了孩子们前所未有的心灵触动。学员们通过活动加深了自我认知,树立了生命信念,提高了自信,增强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

2、10月10日,参加了城区妇联主办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开展了现场咨询、版面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传单免费发放等活动,帮助市民更科学地认识心理咨询的同时,也扩大中心的知名度。

3、10月28日,应基教科要求,为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作了题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兼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培训。明确了心理辅导室建设的有关要求,介绍了台湾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的一般理念和操作技巧,为学校科学规范建设心理辅导室并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提供了及时而有益的帮助。

4、11月15日至30日,随基教科对全区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进

行了一次排查,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情况,并对检查工作做了及时总结和交流。

5、完成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成长沙龙的个人资料收集工作。

6、从11月9日开始,为满足学校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家长教育水

平之需要,主动义务送讲座下校。先后为城区职高、英雄街小学、惠丰小学、淮海小学、站前路小学、华丰路小学等六所学校送去七场教师及家长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受到了听课教师和家长的欢迎。

7、自觉开展理论学习,坚持提升业务能力。暑期先后赴北京参加了第三届海峡两岸生命教育研讨会和首届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并将学到的理念与技术及时应用到学生团体辅导和教师及家长的各类培训中。

8、继续完善了咨询部档案并做对外宣传报道。

二、 工作反思

1、有时候想问题理想化,脱离实际,原因在于一方面急切想为城区中小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点什么,但又不了解各校实际状况。为此,以后还需要更主动深入学校,这样才能确切了解他们的需要,也才能发现典型,总结经验,为做好辅导积累第一手资料。

2、在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内容、途径等方面还需要结合城区实际做进一步的探索,做出特色同时追求实效。

3、在扩大心理与教育咨询部的知名度方面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被更多人知晓,才能为更多人服务。

三、 工作计划

(一)完成咨询部本职工作,扩大咨询部社会影响。

1、立足活动中心,发挥公益资源优势,做好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推广

亲职教育公益讲堂,坚持为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服务。

2、继续搞好学生心智成长主题冬夏令营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有益的辅导。

3、做好课题研究。申请省级十二五科研课题,并发展有积极性和有能力的学校和老师加入,尝试走出一条边学边研,以研促教的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4、完善资料归档留存,为明年文明城市验收检查打基础。

5、完成咨询部室软硬件建设。

6、做好咨询部对外报道工作。

7、加强业务学习和交流,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完善沙龙运作机制,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模式。

1、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建设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成长沙龙。组织心理健康教师成长沙龙持续开展培训和学习,让我们的心理老师有一个团队支持系统和持续学习的动力。争取在五年之内,帮助我区心理老师有理念、会技术、能研究,在所在学校生动、活泼、有效、多渠道、多形式、独立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以心理教师为主体,通过集体教研、公开课展示等形式,尝试以绘本为载体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的班级教学实验,探索形成我区学校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编制适合我区学校应用的《生活素质教育》教师用书与学生用书。

3、主动对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日常指导和帮助。选择有兴趣、有潜力的重点学校重点辅导。

小学心理辅导总结篇3

关键词:自杀意念 认知行为疗法 团体辅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98-03

在我国,新生心理测试与访谈跟进是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环,其中对新生心理危机隐患进行排查更是测试中的重要目的,目前很多高校多半使用UPI、EPQ或者SCL90等工具对新生自杀风险进行排查[1],然而排查后的访谈筛查工作与干预工作任务却非常繁重,一对一的访谈、干预往往难以满足普查后众多危机个案的处理。

自杀行为是在校大学生意外死亡主要的方式,而自杀意念(Suicideideation)是自杀行为发生的最为敏感的影响因素。[2]自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自杀意念的出现,所谓自杀意念,是指偶然体验到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或实现此目的外显行动。[3]虽然关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研究结论不统一,但大部分研究者均认为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是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例如李茜(2016)等研究都发现,及时对高自杀意念学生进行面谈咨询,能有效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4];杨新国(2015)应用研究性心理咨询模式的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进行干预,也得到了良好的干预效果[5];管晓琴(2004)应用认知疗法对大学生个体自杀进行干预,发现认知疗法能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6];还有人应用积极取向和团体辅导干预轻度自杀意念大学生等[7],这些干预方案均显著降低了大学生的自杀意念。

国外许多研究者也对自杀和自杀意念进行过大量的研究,Miller对以往行为治疗自杀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行为治疗能有效降低成人自杀行为[8];Labelle给予30名自杀青少年12次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其抑郁和绝望感减少,认知和自我控制方面显著提高。[9]

大W新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脱离家庭走向独立的世界,有着独特的心理变化,对他们的自杀意念干预使用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可行?本研究拟通过认知行为取向的生命教育团体辅导,拟探索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其自杀意念干预的可行性。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高校新生测试后625名高自杀意念学生(SOISS标准分得分高于60)进行访谈,经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逐一访谈后共筛出89名学生报告有明显的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然后从中选出60名自愿参加本研究的被试,其中3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另外30名作为对照组由专人进行跟踪关注但不予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男生16名,女生14名。

(二)研究工具

1.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

共26个条目,包括绝望、乐观、睡眠3个因子及掩饰效度因子。条目均以“是”或“否”记分,得分越高,则自杀意念越强。总分由前3个因子分相加而成。本研究采用标准分,总分≥60分作为筛选有自杀意念者的量表划界点。该量表科隆巴赫一致性系数为079,四个月后重测信度为086,适合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各年龄段的人群。[7]

2.抑郁自评量表(SDS)

由Zung于1965年编制,反映被试的抑郁主观感受以评定抑郁程度,共20个项目,采用4级平分,得分越高抑郁症状越重[8],该量表经过大量研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科隆巴赫α系数为0798。

3.焦虑自评量表(SAS)

该量表由Zung编制于1971年,包括20个自评项目。其中有15项是正向评分,5项反向评分。采用1―4级评分法,量表中20个项目分数相加,得到粗分,将各题及总分的原始分数乘以125即得到各题及总分的标准分,得分越高焦虑情绪越重。

4.大学生人格问卷(UPI)

UPI是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直译为大学人格问卷)的简称。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精神卫生状况实态调查而使用。量表采用是1、0计分,共64道题,总分超过25分视为存在一定心理问题。UPI具有较高信、效度(Cronbachsα=0871,效度检验r=-0701,P

(三)研究程序

团体辅导总共包括8次活动,每次活动3小时,协调组员时间后安排在晚上进行。研究的量表施测安排在团体辅导开始前1周进行前测,结束后1周进行后测,结束后3个月进行追踪回访。对照组未实施任何干预,仅由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进行关注,并在同样的时间进行前测和后测以及追踪,并在最后进行追加辅导。

根据前人研究,要对自杀意念进行干预,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干预,包括社会支持、自信、生命态度、人生规划等。根据这些研究结论,本研究根据高自杀意念新生的特点,采取团体辅导方法,构建辅导和成长相结合的团体,包括破冰、人际关系、自信心培育、社会支持、人生规划、生命认识、感恩生活和珍爱生命八个模块,旨在通过团体互动,纠正不良生命态度,珍爱生命,减轻自杀意念,提高生活能力。具体方案如下:

每次团体活动中,均分为热身、主体活动和结束三部分。其中热身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小组气氛,使彼此感觉更加接近,创造小组的凝聚力,使成员更投入小组活动。主体部分是当次团体活动的主题,团体成员完成一张与当次活动主题相匹配的活动单,在每个组员都完成活动单之后,全体组员在小组内共同分享活动的内容。

(四)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10forwindows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

二、结果

(一)认识行为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的干预及追踪结果分析

经过8次辅导和三个月的追踪,自杀意念的改变结果如下:

通过表2可以发现,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自杀意念总分及三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t=6839;3179;2812;4435,p

(二)认知行为团体对自杀意念学生焦虑、抑郁及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干预组在实验前的测试中焦虑、抑郁以及UPI各量表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上显著差异。在干预结束之后,实验组SDS、SAS得分均显著降低(t=23462;t=-4792;P05),但是在实验干预结束后三月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实验干预效应在三月后仍然存在,实验组的得分与干预前相比三个量表得分差异均显著(t=32876;t=6805;t=-3295;P

(三)讨论与分析

大学生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新生档案的建O为后续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心理教育、宣传等提供数据佐证。而普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筛查学生心理危机隐患,黄艳苹(2012)等指出,高校心理普查工作应该引入自杀意念的排查工具。[10]本研究采用夏朝云编制的SOISS自杀意念问卷考察大学生自杀意念水平[11],〖JP2〗筛查出高自杀意念个案165个,检出率为135%,这与许多研究结论较为相符,但是经过访谈后得出真正具有自杀意念的人数仅为89个,这个比率低于前人的研究,这也与前人研究大部分是从量表得分进行的统计和筛查,并没有经过临床谈话的原因有关。

本研究是针对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团体辅导。虽然有些研究者对大学生的自杀意念采用过积极团体以及咨询性团体进行干预,并得到积极的干预效果[12],但是大学新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刚刚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有着和其他年级不一样的心理特征。关于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研究也有研究者曾做过探讨,例如黄艳苹(2013)发现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并且与焦虑、抑郁和心理健康等具有显著相关,并且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新生的自杀意念预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13]

本研究通过两周8次的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者进行干预,结果发现认知行为治疗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新生的自杀意念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这与吴远(2006)等人应用认知疗法对自杀的干预研究一致[14],也与秦矗2016)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干预研究结果一致。[15]虽然自杀意念和抑郁、焦虑等情况症状有其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并且间隔五个月后的修复效果显著,但是与实验组相比,无论在干预结束后或者在三个月后的追踪进行调查,自然修复的效果也远低于团体辅导的效果,两者差异非常显著。从此也可以分析出,经过了团体辅导的学生,自辅导结束后到3个月的追踪时,自我修复能力也更强,他们在自杀意念总分和绝望、乐观以及焦虑、抑郁、心理健康因子上的得分都要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认知团辅,使他们掌握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后面的日常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困难更能自行化解。

总的来说,认识团体辅导对高自杀意念新生的干预具有显著的效应,但是本研究没有考察个体访谈与团体辅导两者的干预效果差异,这也是今后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林静.大学生人格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相结合用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8-29.

[2]杨振斌;李焰.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5(15):89-90.

[3]李亚敏,雷先阳,等.中国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元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4):117-119.

[4]李茜,李翠,王伟.对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干预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10):90-91.

[5]杨新国,段修云,徐明津等.基于研究型心理咨询模式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72-73.

[6]管晓琴,吴远.大学生自杀及其认知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458-460.

[7]郑小方,陈华莲.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47-49.

[8]MJ Rotheram-borus,J Piacentini,S Miller,F Graae,D Castroblanco.Brief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 suicide attempters and their famili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4,33(4):508-517.

[9]R Labelle.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or depressed and suicidal adolescents[J].Neuropsychiatrie De Lenfance Et De Ladolescence.2012,60(5):S123-131.

[10]黄艳苹,李玲.高校心理普查危机因子检测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37-39.

[11]夏朝云,王东波,何旭东等.自杀意念量表信效度评价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2,2(13):23-25.

[12]李欢欢.校园自杀的风险因素与干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6:51-53.

[13]黄艳苹,李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7):806-808.

小学心理辅导总结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葛昕明(1982-),男,江苏如东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吴广宇(1981-),男,湖北黄梅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2年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改进路径探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项目编号:LX2012Y18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高等教育调研及政策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1GJB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101-02

绩效考核是高校实施岗位聘任制的关键环节,现已成为高校加强管理、改善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客观、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激励一线辅导员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忠实履行岗位职责。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绩效考核,目的就是要营造公平氛围,合理正确评价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建立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辅导员考核体系及实施概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600人,辅导员63名。全部为中共党员。82.5%的辅导员具有硕士学位。男性19名,女性44名。辅导员全部为专职,来源呈现多元化。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条例,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建立了辅导员绩效考核机制。

2008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印发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辅导员考核办法(试行)》,开始在校内施行辅导员绩效考核。将担任辅导员期满一年以上(含一年)的专职辅导员(含学办负责人)作为考核对象。主要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由学生工作部和各学院党委共同组织实施。学校考核小组由学生工作部(处)、各科室人员组成,学院考核小组由学院党政领导、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对辅导员的考核实行自我总结,学生评价,同行、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是指辅导员所带学生当学年所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下同)评价,院考核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学生评价占30%,同行、班主任评价占15%,任课教师评价占5%,院考核小组评价占50%。辅导员考核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在每年的10~11月集中开展,毕业班辅导员的学生评价工作在每年的5~6月开展。

辅导员的考核内容重点是履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辅导员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岗位职责情况,主要围绕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组织建设、学生事务管理、维护校园稳定、特色和创新工作等六个方面进行考核。

在进行考核前,辅导员根据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体系对自己一学年来的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梳理,并完成自我总结报告的撰写和提供支撑材料;向学院考核小组和所带学生进行年度工作述职,全面总结一学年来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辅导员工作述职由各学院具体组织,并将述职工作安排报送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安排人员参与述职过程;述职完毕后学校考核小组分别组织学生测评(参与测评的学生人数不得低于辅导员所带学生数的60%),同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打分,学院考核小组测评。学校考核小组统计辅导员的考核总得分,并将考核得分情况反馈给学院考核小组,由学院考核小组根据得分情况和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初步确定考核等级,并将考核结果在学院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学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定考核等级。

辅导员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三个等级,其中优秀比例不超过30%。考核结果为优秀者,授予“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并按500元/人的标准给予奖励,同时在进修、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对于考核结果在称职及以上的辅导员,则给予相应的岗位津贴。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辅导员,由学生工作部和学院党委约谈,予以警告后并考察一年,经考核仍为不称职的,调到校人才交流中心待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辅导员绩效考核实施以来,较之以往的人事考核,不但延伸了考核工作的广度,而且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一线辅导员的工作效果,提高了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辅导员绩效考核面临的困境及分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辅导员绩效考核实施以来,不但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工作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切实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在运行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考核主体不健全

现行的辅导员考核办法中的考核主体是学生(30%),同行、班主任(15%),任课教师(5%)和学院考核领导小组(50%)。导致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打分,也未能将家长等其他相关考核主体纳入进来,考核结果缺乏说服力。

2.考核对象不理解

小学心理辅导总结篇5

一、整合资源,明确辅导目标

聋校心理辅导总体目标为充分开发听障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听障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由此,可将聋校心理辅导总目标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发展性心理辅导,注重引导听障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听障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类是补偿性心理辅导,主要针对少数有心理偏差的听障学生进行辅导,引导他们尽快改变不良行为,形成正确的行为。因此,聋校自主探究式心理辅导课应紧紧围绕整体目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整合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心理辅导目标,然后组织听障学生以此目标为中心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例如低年级心理辅导目标可设立为合作探究自己身心的变化和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高年级心理辅导目标可设定为自主探究如何具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分享交流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方式方法。对于补偿性心理辅导课,务必把所要纠正的错误认知行为作为目标靶子展开心理辅导,培养听障学生正确的心理体验,改变认知进而改变自身的行为。例如,针对有攻击倾向心理偏差的听障儿童心理辅导,辅导目标应具体确定为增强听障学生辨析情绪的能力,掌握自我控制能力的技巧。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中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他人的批评和指控,学会应用有效的行为代替攻击行为。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因此,情境是学习环境中重要的要素。听障学生听力损失后,视觉成为他们感受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创设直观形象的心理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听障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心理情境的创设,一般可分为四种形式:围绕着问题展开的“问题式心理情境”,促进学生之间互动与交流的“合作式心理情境”,注重强化体验和感悟的“体验式情境”,以培养探求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探究式心理情境”。探究过程往往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紧紧围绕辅导目标创设的“问题式心理情境”,是探究活动展开的原动力。例如,在“认识情绪”心理辅导课中,理解情绪ABC理论是辅导的难点。教师根据一些心理故事,创设问题式心理情境,设疑激趣。在观看形象生动的视频后,请听障学生思考,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为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呢?然后围绕这一富有情趣的、蕴涵哲理的心理问题展开探究,抽象概括出埃利斯著名的情绪ABC理论。这样就使原本晦涩难懂的心理问题简单化、生活化,激发听障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行自主学习,最终将难点化解。此外“合作式心理情境”在聋校心理辅导中应用非常广泛,如深受听障学生喜欢的“无敌风火轮”,要求各小组先利用报纸和胶带制作一个可以容纳全部小组成员的封闭式大圆环,然后各小组成员站在大圆环内,边走边滚动大圆环向终点冲刺,这就需要团队成员相互信任、密切合作、齐心协力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因此说,“合作式心理情境”给听障学生自主探究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三、自主探究,切身体验感悟

心理辅导课不是以传授系统的心理知识为目的,也不是要解决知识与技能的问题,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切身感悟而不是认知。因此,聋校自主探究式心理辅导课应立足于听障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发挥听障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听障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要求教师以听障学生个体经验为载体,精心设计热身游戏、校园心理剧、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角色模拟、心理行为训练等一系列活动,为听障学生自主探究提供蓝本和平台,让听障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心理体验,在参与中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初步体验了“风雨同行”心理辅导活动后,教师及时引导听障学生思考:“你在当‘盲人’的‘导行人’时,‘盲人’信任地将自己的安危交付给你,你有什么感想?回想现实生活中,还有谁如此信赖你,经常和你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你又是如何对待这份信任的呢?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值得别人信赖的人吗?值得信任的人身上有哪些特点?”教师在听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画龙点睛,适时引导听障学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感悟体验,反思自省。再如,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听障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外表、性格、兴趣爱好,部分听障学生对自己身体的残疾问题出现自暴自弃的情绪和行为。针对这一问题,如果创设体验式心理情境,让听障学生亲身体验无肢人士的学习生活,将令他们受益匪浅。如听障学生绑住手脚,模仿身残志坚的四肢缺失人士去完成洗脸刷牙、吃水果、画画等任务后,他们的感触都很深。

四、合作交流,互助辨析求通

如果没有探究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辨析求通,那么仅靠听障学生个人自主探究的力量是难以全面地建构起多样化、个性化的心理感悟的。聋校心理辅导课的合作交流是指听障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发现和形成问题后,通过各成员之间的讨论、研究、交流、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等一系列活动,共同建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也是听障学生对心理辅导知识的深化理解、整合内化促成自身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根据合作的对象不同,聋校心理辅导课可分为听障个体之间的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听障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合作探究、听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但是不管采用何种合作探究形式,都是要经历探讨交流,互助析疑,最终形成新的认识。例如,在增强耐力的心理辅导中,掌握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方法和技巧是辅导难点。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直接指导听障学生学习贝多芬、张海迪等名人,学生会感觉挫折离自己很远,感悟和体验不深。如果修改为合作交流方式,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你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么?请你说说遇到挫折时,是怎样成功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的。”小组交流会后集体讨论交流,辩论探析,共同形成承受困难、战胜挫折的具体办法,顺利突破了辅导难点。但要注意的是,合作探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听障学生形成共同的观点,有时观点鲜明、见解不一的辩论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升华

自主探究式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最后要对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聋校心理辅导课总结性评价主要围绕着四个纬度展开:参与探究活动的主动性、探究过程个体的体验与感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个体身心发展与提高水平。总结性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听障学生个人自评、团体互评,还可以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总结性评价,教师既要重视对探究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的听障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听障学生的探究信心,又要指出探究活动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高听障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听障学生今后解决类似的心理问题提供方法和技巧。另外,总结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拓展延伸的过程。就教师而言,可以根据听障学生探究过程的表现,逐步构建听障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为每位听障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袋,记录听障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探究的能力、心理潜能及发展需求等。就听障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听障学生把有限的心理辅导时间与空间拓展延伸至课外,鼓励听障学生到图书馆、网络教室、阅览室等资源丰富的地方探究心理知识,促进听障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内化与升华。

小学心理辅导总结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学生 团体辅导

[作者简介]杨云(1974— ),女,湖北恩施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陶嵘(1972— ),女,湖北新洲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情绪心理学。(湖北 襄樊 441050)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立项项目“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G398)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81—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近三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普遍存在的具有高职学生特点的各种消极心理,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纵观各教育和研究成果,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教育条件与学生规模发展不平衡、过分关注学生心理问题而缺乏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关注和培养等问题。

积极心理学作为“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其研究的主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积极的情绪体验、快乐与满足、乐观主义等;二是积极个人特质,包括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等;三是积极的机构,包括学校、家庭、商业机构、社会等。这些思想对我国高校的心理辅导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纵观国内的研究,主题还是体现于对国外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传播,或是照搬现有的西方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很少从技术层面上对此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将结合国内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相结合,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设计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理论所指导的高职学生团体辅导的研究,以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取向的团体辅导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幸福感以及对整个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在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选取64名高职学生,其中男生28名,女生36名,并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名学生。本研究采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作为测量高职学生幸福感的工具。此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部分。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后者仅有一项。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的平均得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权重为1.1)相加。其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采用POMS(Profile Mood States)即心境状态量表作为测量学生情绪变化的工具。此量表是美国学者麦克奈尔(D.M.McNair)等人1971年编制,格罗夫(Grove)等人1992年进行了简化和发展的一种心境状态自评量表。包括紧张、抑郁、愤怒、精力、疲劳、慌乱和自尊心七个分量表,共40个题目,评价时用情绪状态的总估价(Total Mood Disturbance,TMD)表明消极情绪状态的程度,TMD分数越高,即心情越纷乱、烦闷或失调。

二、研究过程

1.前测。采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和心境状态量表对所有被试同时进行测量,获得前测数据。

2.团体辅导过程。由团体领导者对实验组进行每周两次,每次2小时,共4周16小时的积极心理团体训练,对对照组进行一次有关幸福感的讲座。

3.后测。本实验共设计两次后测。第一次后测,实验结束后采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和心境状态量表对两组被试同时进行测量,获得第一次后测数据。第二次后测,团体辅导结束一个月后,采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和心境状态量表对两组被试同时进行测量,获得第二次后测数据。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念,人的幸福感是可以通过自我改变来提高的,而幸福感又以积极的主观体验为主,因此本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目标主要在培养成员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幸福感。

三、研究结果

1.前测结果分析。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实验对象由自愿报名的学生组成,为保证实验的有效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被试的前测数据进行分析,以确保样本的同质性,结果如82页表1。

由82页表1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及心境的各个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认为两组被试在辅导前具有同质性,如果两组被试在辅导后经统计分析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以认为是团体辅导引起的变化,而非样本本身的差异。

2.第一次后测结果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心境各维度及总体幸福感上第一次后测结果比较,在对学生的团体辅导结束后,采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和心境状态量表对两组被试同时进行测试,以比较两组被试在各指标上的差异,以检验团体辅导对学生情绪调节及幸福感提升的辅导效应,结果如表2所示。

在辅导结束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被试的各项指标分数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情绪状态总评价(TMD)、生活满意度与总体幸福感均有显著差异(p

3.第二次后侧结果比较。团体辅导结束一个月后,采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和心境状态量表对两组被试同时进行第二次测量,以探讨团体辅导对学生情绪状态及幸福感辅导效果的持续性,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情绪状态总评价(TMD)、生活满意度与总体幸福感均有显著差异(p

四、实验组参加团体辅导后的主观体验报告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更全面地评价辅导效果,实验者除了利用客观问卷进行调查外,还设计了由开放性问题构成的主观感受报告,在第二次后测时交给实验组成员,并对报告进行归纳和整理,将报告内容分为四个维度的内容:情绪状态、对情绪的控制、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在这四个维度上,“快乐、高兴、幸福、满意”等有关积极情绪体验、有关幸福生活的词出现了28次,占87.5% “郁闷”“紧张”等有关消极情绪的词出现了6次,占18.75% ,“一般”等表示中性的词出现了4次,占12.5%。部分实验组成员在报告中分别写道:“刚进学校时总觉得自己是一名高职生,在同学面前都抬不起头,现在我知道了,不管在什么样的学校,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都会有所作为的,这样一想我感觉好多了。”“以前同学们总说我好像不会笑,参加这个团体后,我知道了人是应该多快乐一些,跟同学多交流,而不是将自己关在一个小房子里。”“以前总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家里也没钱,看到别人什么都比我强,但现在我知道我拥有很多东西,只是我以前没有看到,从现在开始我要珍惜我的一切,并感谢父母对我的爱,也要让自己更幸福,以报答他们。”“以前我总是喜欢发火,但过后又很后悔,现在我知道了,别人没义务忍受我的坏脾气,我得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情绪、提高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好的辅导效果,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能较长时间地作用于被辅导者。在学生对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估报告中显示,学生从团体辅导中收获了积极情绪体验、学到积极的认知方式、掌握不良情绪的宣泄与管理、能用更积极向上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及自己的生活,而且在报告中学生表示较喜欢这种方式,能自觉和积极地加入团体辅导活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高职学生本身所特有的心理特点出发,探讨以何种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多数“健康学生”(其实是缺乏积极主观体验的学生)进行教育,并能使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参考文献]

小学心理辅导总结篇7

如今,人们面临着快节奏、高压力、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形势。面对巨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尤其当今信息发达,大学生接触各类信息较多,而其思想处于成熟与未成熟之间,面对各方压力难免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通过对不同专业3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学生总体心理情况良好,其中有51名同学认为自己压力过大或存在困扰,其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业、家庭、个人感情等。主要总结如下:

1.迷茫、虚度,产生较大压力

从逼迫型学习到自主学习,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参与问卷调查的300名学生中,高达208人认为自己目前生活状态颓废,课程内容学习吃力,又没有学习动力,每天生活在自责中,造成恶性循环,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2.来自于就业的压力

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淡薄,对于自己将来的就业迷茫又无助,不知道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而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而言,家庭对他的期望是特别高的,造成包袱和压力更大。

3.人际交往中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非常看重,尤其是大一新生,十分乐于参加各种学生会、社团以及各种兼职,很多人是盲目参与和跟风,在参与过程中也会带来压力和困惑。也有一些学生在与室友、同学相处过程中,存在各种矛盾,心里压力过大。

4.因感情影响情绪

个别学生因感情事件影响到情绪,甚至有学生因此有自杀念头。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各个学校心理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心理教师配备数量也较少,心理咨询工作开展效率较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发展,学校应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

二、辅导员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具备的自身条件

目前,高校辅导员选拔严格、条件要求较高,辅导员普遍素质较高,他们在学生时代一般都十分优秀,学习成绩优异、综合能力强、政治觉悟高,并且一般都是优秀毕业生、学生干部和党员,但他们心理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笔者结合自身工科背景和多年辅导员工作经验和体会,总结出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够承担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辅导员自身应具备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辅导员情绪自控能力弱、情绪波动大都不利于辅导员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辅导员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遇到突发问题或矛盾时才能够冷静分析妥善处理,尊重事实,爱护学生。

2.良好的认知能力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全面而又细致的工作,而其中很多工作都是发展性和预防性教育。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应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尽早发现学生问题,并准确根据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等,全面迅速的洞察学生心理世界,及时发现不良苗头,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3.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由于工作性质原因,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接触较多,关系密切,学生出现问题首先都会找辅导员倾诉和解决。为了能够更迅速、有效的给学生提供帮助,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总结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般规律,并主动学习和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和沟通技巧,并在工作中灵活使用。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常规学生管理工作中去,提高心理教育效果,完善学生管理工作。

1.加强心理投入和心理沟通

大学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组成的一个小集体,他们生活习惯不同、性格各异。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只有加强心理投入,加大感情付出,才能让学生对小集体有认同感,进而产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辅导员才能和学生真诚沟通,才能形成和谐、平等师生关系,学生对辅导员才能有亲切感,对集体才有归属感。

2.学会心理换位

每个时代的青年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辅导员应学会用青年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无论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上,辅导员都应学会心理换位,换位思考,才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另外,辅导员也应指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这样更容易处理问题,也更容易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更好的进步。

3.开展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旨在学生形成合理的生活习惯和规范,能够适应社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在人生路途中能够选择意义的生活,又称人格辅导。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辅导包括两方面,为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情绪辅导是指让学生掌握控制情绪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学会适当的发泄情绪。社交辅导是指帮助学生学会有效沟通,建立正确的社交心理,从而学会社交。同时,辅导员也应主动联系专业课老师、班主任,联合多方力量协同育人。

4.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辅导员在工作中应重视特殊学生,包括贫困生、“问题生”等,对特殊学生建立档案,对学生基本行为和信息进行跟进,并随时进行干预,把预防工作做在前头。

小学心理辅导总结篇8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团体心理辅导

随着1998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广与实施,进入大学读书深造,不再只属于部分人的专利,而越来越多的成为了人们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然而值得思索的是,这一举措似乎并没有使个体能力因学历的提升而“水涨船高”。相反,种种情况表明:进入高校后学生要求转专业和工作后跳槽的人数逐年剧增。这不仅给学校、用人单位,更给自己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分析其根源,有人认为应归咎于教育体制的弊端,然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学生这种决策的易变性与其决策前缺乏思考和准备,决策后不知如何处理有关。故此,对大学生自我决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对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全体学生以海报形式公开招募,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按以下标准选取被试:(1)自愿参加且愿望强烈;(2)存在自我决定方面的问题;(3)能遵守相关规则,且全程参与;(4)无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等症状,愿意在团体中分享。最终确定24名被试(男生8人,女生12人)。

(二)工具。(1)自我决定能力调查问卷(SDS):冯婷修订的自我决定能力调查问卷。该量表采用Liker5点积分,从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记分1-5,得分越高则自我决定能力水平越好。(2)团体满意度自我评估问卷:根据研究的需要自编团体自我满意度问卷,共12道题。采用1-4的连续评定法,1非常不同意,4非常同意。

(三)实验设计。本研究把同质的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6次,每次2.5h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则处于常态不进行任何干预。

(四)团体辅导方案。方案的设计主要围绕SDS理论,集中于自我意识与自主选择两个方面,将团体辅导分为三个阶段共六个单元。开始阶段(Unit1)阐明小组目标,使其相互认识,建立团体规范;实施阶段(Unit2-5)引导成员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认识自我;针对昔日举起不定和朝令夕改的状况进行探讨,培养其独立自主抉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束阶段(Unit6)总结小组所得,鼓励其应用于实践,处理离别情绪。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比较。在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SDS各维度及总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属于同质性被试。经过干预后,实验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组前测(P<0.05),实验组后测得分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后测(P<0.05)(表1)。

(二)干预组对团体辅导的评价。自编“团体满意度自我评估问卷”的结果显示,成员对问卷项目的评价大都超过3分,说明团体成员对团辅内容和效果评价较积极,认为团辅能改善其自我决定能力。总人数的66.7%表明团体辅导中团体氛围较好,愿意积极的融入活动之中。23.3%的成员表示团体活动中学习的有关改善自我决定能力的策略具体运用还不熟练。

三、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6次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组自我决定能力得以显著提高,学生做决定难,做决定后反复再三以及对决定不能很好执行的现象得以缓解。综上,团体心理辅导对其学生自我决定能力的干预是有效的。

干预取得较好成效的原因如下:一.活动设计有针对性。通过Unit1的Trouble maker活动了解小组成员在自我决定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据此,设计“20个我”、“VIT”和“你的角落”让小组成员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审视,进而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目标,合理规划人生;“选择的奥秘”和“和生活的哲学”环节,引导成员在做选择时权衡轻重,通过对自己和现实的认识,正确做判断。二.遵循团辅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本干预注重互动性和实践性,辅导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地教授学生一些理论知识,而且根据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总结,学习独立且合理地做决策,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及如何履行其决策。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仅仅历时6周,干预时间较短且干预群体的样本量较小,其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冯丽婷.大学生自我决定能力,情绪调节和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小学心理辅导总结篇9

在我国台湾,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得较早,它的功效已得到普遍认可,许多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拟订适宜的团体辅导计划,以满足学生学业进步、环境适应、习惯养成、人格成长、交友等需求。有专家预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将朝着以团体辅导训练为主,个别心理辅导为辅的趋势发展。目前,我国的团体辅导发展较晚,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还有待系统研究与实践,其中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效率问题及具有指导性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结合在中学的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实践谈谈自己的经验。

一、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1.提高效率,省时省力

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如异性交往问题、学习问题、厌学问题、早恋问题、逆反心理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这比较符合我国班级授课的特点:中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有限的时间内,班级团体辅导可以同时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如“自信心培养”,可以对自信心不高的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同时进行辅导、“寻找正确的归因”可以对全班同学同时进行辅导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2.促进成长,完善素质

发展性的班级辅导定位于学生成长中的普遍问题,着眼于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学生通过参与团体活动能学会许多社会生活经验:如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发展良好的自我形象、喜欢并投入学习、提高心理机能、增强心理承受力、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等。有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的心得中写道:“老师谢谢您,您教给了我们很多,包括如何交朋友、如何面对考试、如何面对我们自己,在辅导中,我发现了自己的缺陷,我明白了自己的‘沉香’,也知道了如何去寻找‘沉香”’;“快乐、你把它给了我,信心,你把它给了我,难忘,你把它给了我。老师,谢谢”;“小组活动让我抹掉了心理阴影,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老师您让我们懂得了如何接纳自己和接纳别人,如何勇敢地面对挫折,如何面对考试焦虑的心情,如何在学习中寻找快乐……我们真的很感谢您,我们都比以前开心快乐多了。”

3.增强感染力,效果长久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班级辅导强调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每一期辅导基本上需要几次或十几次的团体活动,就共同关心的成长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鼓励。经过团体的分享和互动,成员可以发现和识别自己不适应的行为,学习别人的良好行为;成员的角色扮演有利于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成员间的互相理解和支持,有助于获得归属感、安全感。学生通过对各种活动的主动参与发展而来的经验及形成的认识会使人刻骨铭心,并能更自觉地运用于生活情境之中。同时班级心理辅导也具有预防功能,防患于未然,避免问题的发生,因此效果保持长久。

4.师生参与,促进班级管理

班主任参与班级心理辅导,有助于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促进师生关系和学生间关系的融洽;有助于加强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把握学生问题行为的实质;有助于教师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学生观,改变以说教、训导、惩罚等方法来处理学生问题的简单行为;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使班级形成积极向上、人际协调、自主独立、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

二、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的开展

1.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的确定

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以发展中的青少年面临的普遍问题为主题。从大的方面看活动内容可分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等。具体安排内容时,结合学生与班级的实际情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如何调整“逆反心理”,如何学会接纳他人、如何培养自信、如何培养团体意识、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进行压力管理;如何不厌学、怎样进行学习规划、如何适应中学学习环境、如何利用学习中的信息反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怎样掌握学习方法与策略、如何排除考试焦虑、如何进行正确归因;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对待早恋、网恋、如何预防网络成瘾、如何看待“追星”、吸烟行为、如何合理消费、如何管理时间等。在确定了主题之后,最好能取一个团体名称,如明日之星、舟共济、心灵驿站、同在屋檐下、牵手你和我、轻轻松松进考场、生活中的蜘蛛网等,名称力求新颖、独特、有意境。总之、活动内容是发展性的,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学生的成长情况而变化主题。

2.围绕主题,组织开展一次班级团体辅导活动

首先,要设计准备活动。因是同班同学,相互间已较熟悉,此活动不需太长时间。准备活动可以是做韵律体操、唱唱儿时的歌、找朋友等,目的是营造轻松温馨的气氛,增进学生彼此互动,为主要活动做准备;同时避免有的学生出现尴尬、抗拒和冷漠的反应。准备活动也可以是一些针对主题而进行的活动化教学,通俗地讲解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知识,让学生获得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心理知识及技能,如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成因、动机与考试的关系、对异性渴慕的身心渊源,自我认识对自信的影响,学习策略的功效,网络为何吸引人等。

其次,设计并开展正式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班级心理辅导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是活动的开展。活动的开展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如“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可以动手画也可以感悟音乐,如“自画像”、“动人旋律”;可以自省也可以分享,如“生命线”、“苦乐分享”;可以是实情也可是模拟,如“我真实的困惑”、‘‘角色扮演”;可以讲故事也可是游戏等。

活动之一:自信一~,iJII练。该主题是帮助自信心低的同学提高自信。针对主题,对事先筛选出的自信心偏低的同学组成目标小组,其他同学组成帮助小组,进行“我眼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我”、“优点缺点大曝光”等活动,再针对学生自信心低的不同表现口有的交友不自信、有的学业不自信、有的相貌不自信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辅之以讨论和家庭作业,如“我是特别的”、“我也不错”,在共同讨论及家庭作业中挖掘自卑、困惑的原因、表现及后果,该如何面对和改正;还可创设情境,通过开展体育竞赛、到野外生存锻炼、“优点大轰炸”等活动,在实践中加强自信,以增强合作、自主、责任心、耐挫力。总之,通过老师、同伴、个人三方面力量,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悦纳,支撑起他们的精神世界!

活动之二:不和谐的青春音符——调整逆反心理。目的是让青少年认识自己的逆反心理,对其合理引导。经过准备活动中对青春期逆反知识的介绍,进行“我的青春之旅”、“我好想说”、案例分析等活动,分析自己逆反的表现及原因,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同时通过心理剧“家有儿女初长成”、“不听话的音符”或AB剧的角色扮演,体察父母和老师的心理,反思自己该怎样做;再通过“学会约束”、“换位思考”等方法训练,使成员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的具体方法,让青春在灿烂的阳光下飞扬!

活动之三:叫我如何不爱它——学会学习。该活动目的是通过一定学习方法、策略的掌握,激发起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力,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可进行“我能做什么”、“学习的艰难困苦”等讨论或辩论活,认识到学习对自身的意义、为什么人人都要学习的真正内涵;运用“连环策略介绍”、“学习策略之我见”演讲或方法轰炸”等活动收集同学们的学习方法;结合自身及学科的特点,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安排一个延伸活动——学以致用,使成员将辅导中掌握的技能、方法迁移到学科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适应性,而提高辅导活动的实效性。

活动之四:牵手你、我、他一一重塑人际关系。目的是帮助成员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重塑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独自流浪”、“群体中的孤雁”等心理剧的扮演,验孤独的心境、认识到朋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心有千千结”、“知心话”体验与人交流的畅快与惬意;“你说我听”、“盲人走路”等活动掌握与别人交往所必需的倾听、信任、分享技巧;“风雨同舟”、“信任跌倒”等游戏让成员明白朋友是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通过跳竹杆舞、袋鼠跳、双簧、拔河、排球等竞赛活动让成员明白如何合作与竞争;拓展活动——用了解的方法结识一些新朋友,并在活动中介绍你的新朋友。

总之,班级心理辅导活动需根据主题的不同,可进行演讲、阅读、讨论、辩论、唱歌、绘画、自省、澄清、游戏、制作、调查访问、媒体应用、角色扮演、心理训练、创意思考联想活动、参观访问、分组竞赛等不同的活动方式,创造出一系列适合主题、适合学生特点、适合学校条件、方便学生参与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3.围绕目标,进行小组辅导的评估

为了提高效果,总结经验,每次辅导要进行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过程评估是在小组活动进行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我评估等方式,了解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团体的满意程度、对团体活动的看法,以方便教师随时调整活动进程,选择有效的方法照顾每一个成员的发展。结果评估是在辅导结束后进行的效果评估,可以从认知改变、情感协调及新行为的建立与强化三方面来进行。认知层面是用来考察学生是否了解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是否明白自身的心理需求、是否认识到某些不良行为的危害;情感层面是看学生的情绪是否得到宣泄、是否能进行情感的迁移、是否有积极的体验、是否增强了归属感及认同感;行为层面是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了调控情绪的方法、是否掌握了反省、监控、表露的技能技巧,是否重建了合理性认知,是否发展了适应性行为等。总之,评估不是看组织了多少场活动,而是看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有多深刻,成员是否有自身经验的变化及素质的提高,是否实现了辅导的既定目标,班级是否形成了积极的气氛及意向;要注重从多个角度对活动进行整体及全面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共存,个人评价与他人评价兼顾。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注意事项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长,在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班主任最好能担任辅导活动的组织者

班主任是每一个班级的专任教师,对学生非常了解在开展辅导活动时容易营造较好的氛围,但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理论修养或与学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联合开展工作,以增强辅导的专业性与知识性。

2.班级心理辅导要防止学科化倾向

由于辅导是在自然班级中进行,在操作上教师要避免把辅导当成了课堂教学的学科化倾向。在活动中无需过多解释心理学的概念术语、避免用德育模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不要总是向学生提问设问,要注重学生的感悟、情感的体验与表达。

3.班级辅导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班级辅导有它固有的弊端,如难以照顾个别差异,自我暴露不深刻,隐私容易泄露等,这就需要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班级辅导要与其他育人方法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班级的成长。

4.教师要扮演好多种角色

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各种活动方法的设计,还要熟悉心理辅导技术,扮演好领导者、教育者、朋友、咨询师等多种角色,使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能顺利达到预期目标。

5.教师在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要对班级学生有充分了解,通过观察、问卷调查、作业分析等方法,分析学生目前关注的问题、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惑,获得他们普遍性的发展问题;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阅读书籍与杂志,看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需要避免的问题;要根据成员需求设计辅导计划,包括班级辅导的性质、主题、目标、方法、次数、时间、地点、环境布置等。

6.教师要参与活动并注意对整个过程进行调控

教师要以组长身份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以便于观察和调控。调控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控制主题与时间:当成员的活动与主题有偏差时,能引导回来,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任务;(2)调控成员的情绪:成员在活动中的宣泄和表达不要成了埘某人或某事的攻击,分享活动确实要实现“分享”,而不是几个人的闲聊;(3)避免在团体中对个人的忽略。有的成员天性内向、融入团体的主动性不强,注意要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只有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有可能改变他们的意识号情绪状态,教师要常关注成员的异常表现,做出灵活处理及活动后的个别辅导。

小学心理辅导总结篇10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适应性

一、调研背景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人格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产生不同性质的心理危机,以及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遇到不同性质的社会适应问题。6―11岁的儿童(对应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勤奋感与自卑感的发展危机,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逐步习得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如果顺利完成这一任务,他们就会养成和保持一种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与生活的态度,获得勤奋感;如果不能获得而缺乏这些基本能力,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能,便形成和强化了自卑感。

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欢乐或痛苦经验非常大地影响着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度过勤奋-自卑的发展危机,学业的失败甚至会带来人格发展的扭曲甚至变异(张春兴,1996)。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格外有意义。

“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这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就“适应”而言,包含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个体,这是“适应”的主体;(2)环境(情境),它与个体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其中人际关系是个体“适应”过程中环境(情境)的重要部分;(3)改变,这是“适应”的中心环节。现代意义上的“改变”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体和环境的和谐。“适应性”则指个体在这种使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适应环境要求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学习适应”是指学生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以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学生、学习环境与改变三个部分。“学习适应性”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差异很大,有些小学生存在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有超过20%的小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水平低下,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约有20%的小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技术水平低下,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约有25%的学生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存在适应不良的情况;总体来说有26.71%的学生其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低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达到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但在学习适应性某些因素方面存在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戴育红,2009)。这些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为他们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社会适应问题提出了挑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学习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适应水平。

也有研究证明,不同学校的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也有所不同。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小学是一所具有50年历史的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校风和独特的教学特点,因此,对丰台第一小学的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构建丰台第一小学学习心理辅导校本课程,首先需要明确本校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分析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调研目的

为给丰台第一小学的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为科学构建丰台第一小学学习心理辅导校本课程提供第一手资料,使本校的学习心理辅导建立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丰台第一小学开展了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本研究以五、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本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而分析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调研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被试采用不记名方式作答,选择与自己最相符合的选项。问卷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五、六年级适用),该量表的折半相关系数为0.71-0.86,重测相关系数为0.75-0.88,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效标,表明有较好的建构效度。因此,此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属标准常模测验。

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的基本理论认为,学习适应性是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其主要因素有:学习热情、有计划地学习、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记忆和思考的方法、应试的方法、学习环境、性格和身心健康等。在不同的年级,学习适应性的标准有所差异。根据年级的差异,“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在测验项目上作了细致的编排,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小学阶段量表分为小学一、二年级用(包括5个内容量表),小学三、四年级用(包括7个内容量表),小学五、六年级用(包括9个内容量表)。在内容量表的基础上又分为4个分量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和心身健康,并编有效度量表,用于检查回答的一致性,以剔除无效问卷。具体是:分量表一(学习态度)由3个内容量表组成,A1(学习热情),A2(学习计划),A3(听课方法);分量表二(学习技术)由3个内容量表组成,A4(学习技术),A5(读书和记笔记方法),A6(应试方法);分量表三(学习环境)由3个内容量表组成,A7(家庭环境),A8(学校环境),A9(朋友关系);分量表四(心身健康)由3个内容量表组成,A10(独立性),A11(毅力),A12(心身健康)。每个内容量表10个题目。

测验的评分标准是:在对学习适应性的评定上采取等级制,具体地说就是将测查结果分成5、4、3、2、1五个等级,5为优等,4为中上,3为中等,2为中下,1为差。处于中下和差的都可以归为学习适应不良。

四、调研过程

研究采用随机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丰台第一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8个班,共计293人。其中五年级4个班级,共151人,均为有效问卷;六年级4个班级,共142人,均为有效问卷。问卷结果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处理。

五、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学习适应性状况的总体水平

经统计分析,接受调查的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见表1。

表2显示,五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处于三等和三等以上的占75.5%,处于三等以下,亦即学习适应不良率占24.5%。六年级学习适应良好率为76.76%,适应不良率为23.24%。

目前已有的研究对我国小学生学习适应发展水平的评估不太一致,有的研究认为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水平为“略超中等3”,但也有的研究则认为是“低于中等3水平”,而我校的调查结果表明,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是“略超中等水平”。我们认为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水平与此学校教育影响、学生家庭教育影响有密切的关系,我校学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学习适应性发展水平。

(二)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差异 两个年级在AAT各内容量表和分量表上的不良率分别见表3和表4。

在学习适应性9个维度上,五年级学生不良率较高的是学校环境、学习计划和毅力,较低的是听课方法和学习技术;六年级学生不良率较高的是毅力、学习计划和学习热情。在4个分量表上,五、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环境上不良率均最高,在学习技术上不良率均最低。可见,高年级学生对“学习环境”,尤其是对“学校环境”的适应困难较为突出。

(三)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结果表明,在学习热情和学习计划方面,五年级学生明显优于六年级学生,而在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毅力、身心健康几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就年级差异而言,我校六年级学生更需要在学习热情和学习计划方面加强干预。 (四)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五年级女生在听课方法、家庭环境、独立性、心身健康方面显著优于男生,而在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学习技术、学校环境、毅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六年级女生在学习热情、听课方法、家庭环境、独立性方面显著优于男生,而在学习计划、学习技术、学校环境、毅力和心身健康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总体而言,我校五、六年级的女生在学习热情、听课方法、家庭环境、独立性方面要显著好于男生,而在学习计划、学习技术、学校环境、毅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就性别来说,男生应是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教育干预的重点对象,尤其是在听课方法、家庭环境、独立性、心身健康方面。

六、启示与建议 我校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基本类型

学习适应问题是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之一,本研究把学习适应分为身心健康、环境适应、学习动力适应和学习方法适应四个基本方面,综合调查结果与相关教师的访谈,把我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环境适应不良。具体表现为在学生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消极因素,人际关系需要改善,或者不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这在我校平时接受的个体咨询辅导中也有体现。

2.学习策略欠佳。一些学生欠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术,比如听讲、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应试、记忆等。

3.学习动力不足。这类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热情不高,因此学习的独立性、毅力在他们身上表现也较弱。

4.身心健康有待加强。这类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在平时的个体咨询中我们也发现,这类学生总会感到没劲儿,头晕脑胀,做事拖拉。 重视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培养

从总体上看,我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还应该进一步提高。有一些教师会认为,学生学习适应性是一个自然而然提高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适应学习生活,或者只是重视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培养,但是从总体上看,每个年级都有学习适应不良的学生,学习适应不良又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此调查研究更表明,高年级学生还存在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教师需要把学习适应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不得忽视。 团体心理辅导要有年级差异、性别差异

本研究是为我校进行学习心理团体辅导做准备的,本研究发现,总体来看,我校有一部分学生学习适应不良,需要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差异,对于男生、女生也有一定的差异,在进行团体辅导过程中,需要关注这些差异,使团体辅导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加强个体学习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