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结尾十篇

时间:2023-03-16 14:32:17

心得体会结尾

心得体会结尾篇1

一是在学法用法中,要积极主动学习各类法律,掌握各类法律知识,在审计工作中,要有创新学法意识,切实增强学法的实效性,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和水平。真正体现依法审计,严格执法,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审计质量控制,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二是在使用法律过程中,要以用促学,学用结合。我要把用法作为学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在“学”字上下功夫,在“用”字上出效果,模范地树立宪法和法制观念,增强法律素养和专业素质,提高依法审计、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努力遵循“重大决策依法、开展工作合法、遇到问题找法”这一思路,将法律意识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中,做到规范执法,依法行政。

学习心得体会结尾2 通过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我不仅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更加了解了中国的现状及怎样改善问题。我们平常应该多关注时事政治,从而发现问题,并思考怎样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传承优良校风,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用智慧谱写辉煌的乐章,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学习心得体会结尾3 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吃苦,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在艰苦奋斗中成才。广大青年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是告诫我们只有高尚的品格才能让我们真正的成功,高尚品格是我们的基本素养,是我们为人处事必须遵守的,是我们作为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学习中去进一步学习、领悟、践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贡献出我的一份力量,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多发一份光多发一份热。

学习心得体会结尾4 考察时间很短暂,只有短短的两天,然而与这几所学校的经验交流给我们的启发都是很大的、是长远的。下一步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学校常规管理的深层次的问题,社会需要我们培养怎样的人才?我们怎样培养人才?怎样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教育?怎样从学校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树名师、办名校?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而且有崔局长和局党委的全力支持,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好,再次感谢崔局长和局党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深入思考的机会,也相信大家都会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必将在校长中产头脑的思维风暴,对今后的工作将有一个长期的指导过程,这也是体现一校之长能否学以致用的水平之所见。

心得体会结尾篇2

美丽的结尾,是对生命的感谢。这一路走来,我体悟到除了坚持,没有其他更有意义的选择,进而深信正是对生命的坚持,使人得以成长。我接纳自身的一切,以及所有人生经历赋予生命的意涵,并对赐予我成长机会的生命抱持感恩之心,此即美丽的结尾。

美丽的结尾,是回归本初的自心,并在这过程中寻回遗失的本性。

美丽的结尾,是追根溯源地反问自己:“我是谁?”“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我该往哪里去?”这样的疑问,可以促成当下的圆满,让人重新觉知本我。

美丽的结尾,意味着放下,不执著于事情的结果或成败,而只注重自身纯粹的存在,是存乎内我的冶金术。放不下,即无法促成结尾,只能是为另一遭轮回与重复埋下伏笔。美丽的结尾,即只有真正放下,方能趋近完美。

美丽的结尾,是一切皆空,是抛开汲汲营营的欲念而迎向皆空,然后在万有皆空所带来的圆满中重新充沛自身。

美丽的结尾,是还原生命嬉戏的本质,放下忧虑与杂念,回归天真和纯粹,徜徉在存在的喜悦之中。

美丽的结尾,是了悟此刻即是。不在于过去或未来的某一刻,明白此刻所身处的时空是唯一的瞬间。是终于和过去的所有瞬间道别,对于尚待降临的瞬间保持未知的姿态,并且接纳当下此刻的瞬间。

美丽的结尾,亦是原谅、宽容及慈悲,可以此唤起对自我的重新认知。因为,原谅、宽容及慈悲意味着凡事皆有起因。

美丽的结尾,是检视自然与大地,太阳和河流,树木和花草而找回内在的自然。最终领悟,唯有大自然是自己所能仰赖,它象征着我们内在的慧心。

美丽的结尾,是超越个体的我,融入整体环境。要跳脱出眼前互动关系的表象,领悟我即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大家都是彼此相连的存在。

美丽的结尾,是从束缚自我的羁绊和思想之中抽离并得到自由。从此脱胎换骨,不再盲从人生,而成为人生的主宰。成为真正的自由人,即是美丽的结尾。

美丽的结尾,是静心玩味眼前的一杯茶,从中感受清茶的香气、滋味以及色泽。这也是在为人生赋予清新的香气与色泽。

美丽的结尾,是自愿选择清贫简朴而精神充实的生活,以此重新明晰自我,从物欲的狭隘监牢中得到解放。

美丽的结尾,意味着单纯地过活,明了生活之所需与不需,只拥有一个便安心满足,并与一切不需要之物保持距离而更接近自性。使用文明创造的制品之余,扪心自问:“什么才是我人生中真正需要的?它们能不能让我得到真正的幸福?”如此,便可从不必要的一切中得以释放。

美丽的结尾,意味着赞美过去的时日、治愈他人的伤痛、找回迷失的自己,自无数不必要的外在依存关系中挣脱而得独立。

此外,美丽的结尾亦等同于随时准备好离开而不带一物,是无论何时何地皆不再受束缚,能以旅行者的姿态去生活。至于宇宙赠予的许多礼物,你只需以感谢之心收下。

过些时日,便将迎来晚秋的飕飕寒风,那些茂盛的枝叶也都要颓然飘零了。空荡荡的枝头,时候到了自然又会探出新的嫩芽。美丽的结尾,是毫不留情地抛开过时的思想与积习,脱胎换骨地重生。

心得体会结尾篇3

呼应法。在收束全文时,用简短的文字呼应开头,能产生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从而唤起读者心中的美感。

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开头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时作者则这样写到: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开头和结尾,无论是写作者的行踪,还是写妻儿的入睡,抑或是写作者的情绪,都前后照应,呈现出一种对称美。

总结法。结尾处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小结一下,加深读者对所写内容的印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老舍的《养花》一文,主要写养花有欢乐,也有伤心,能看到开花和结果,感受到劳动后的快乐。因此,在结尾处,作者写到“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对文中所写的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加深了读者印象。

抒情法。有些散文结尾既不总结中心,也不启发联想,而是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恨,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如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结尾: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样的结尾以真挚的语言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这种结尾法一般适用于写景状物类的散文。

评价法。即在文章的结尾对人物或事物进行总结、评价,表达作者的看法或观点,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作者记叙了梁任公演讲的主要事件之后,在结尾写到: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以简洁的语言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自然、简洁而不拖泥带水。这种结尾法一般适用于写人、记事类的散文。

修辞法。考场作文中,如果能够善用修辞结尾,就能化静为动,使文章的语言鲜活灵动,魅力四射,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下面以比喻为例进行说明。

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如毕淑敏哲理散文《造心》的结尾: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文章结尾,作者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作者把抽象、深奥的哲理通过比喻写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主旨也更加明晰。

情景法。写景寓意是抒感的常用手法,用写景寓意的方法来结尾时,常常通过写眼前的景物来抒发感情,言近意远,自有一种余音不息的妙处。例如优秀习作《赶海》,文章描写赶海老人奋勇不屈、与大海风暴搏斗了整整一个晚上,结尾却纯粹写景:

东方,太阳喷薄而出,漫天的彩霞映红了这叶白帆。苍茫的大海上,一条小船渐渐远去,船尾掠过几只矫健的海燕。

虽是写景,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作者对赶海老人勇于搏击风浪、战胜自然的肯定与欣赏,在写景中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情意。

再如作家刘成章《安塞腰鼓》的结尾: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对它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是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结尾写当安塞腰鼓鼓声骤停时,人们依然沉浸在激情中,还没有回味过来,这时再以鸡啼反衬寂静,情景交融,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散文因表达方式的不同,衍生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等具体文体。不同的散文有着不同的结尾,即使相同的表达方式的散文,也会有不同的结尾方式。以上归纳出来的名家名篇散文结尾方法不过是最常见常用的,我们在阅读、鉴赏散文时,还可进一步归纳,并最终为我所用。

阅读下面文字,选择上面的任意一种方法,为文章写一个结尾。

心得体会结尾篇4

关键词:老年人 阑尾炎 诊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69-01

老年阑尾炎的发病率虽然低,但是,老年人反应能力差,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误诊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老年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必须引起足够重视[1]。为了进一步探讨老年阑尾炎的临床诊治体会,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2例老年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共收治42例老年阑尾炎患者,男23例,女19例,年龄60~86岁,平均71.4岁。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其中转移性右下腹疼痛31例,右下腹疼痛9例,无固定性或全腹痛2例;有恶心、呕吐现象28例,发热7例。临床分型:急性单纯性22例,化脓性11例,阑尾周围脓肿9例;并发内科疾病29例,其中冠心病10例,肺部疾病9例,糖尿病11例,高血压17例。

1.2 方法。42例老年阑尾炎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5例一般状况良好,病情稳定,无畏寒、发热。炎性反应局限的阑尾周围脓肿,采用抗炎等保守治疗。其余37例患者采取手术治疗,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21例,全身麻醉16例。绝大多数采用麦氏切口,22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及4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采取阑尾切除手术,7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采取阑尾切除及腹腔引流,4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采取单纯腹腔引流。凡保守治疗或单纯引流的患者于出院时均在3个月后来院做阑尾切除术,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

2 结果

42例老年阑尾炎患者,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有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患者发生肠粘连,经对症处理均痊愈出院,无其他系统并发症出现,放置的引流管2~3d拔管后无肠漏及腹腔脓肿形成,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阑尾炎患者的发病率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老年阑尾炎发病时,通常症状不典型,以至延误就医时间,加之老年人腹壁脂肪多,腹肌张力低,腹肌紧张不明显,造成诊断困难[2]。但是,老年阑尾炎与其他年龄阶段的阑尾炎一样具有腹痛的症状,当炎性反应局限于阑尾时,疼痛固定麦氏点炎性反应波及阑尾周围时,痛点位于右下腹。反跳痛与肌紧张也是一样,只是出现晚些,在阑尾化脓或穿孔出现[3]。而且,由于老年人在心血管、消化吸收、泌尿及内分泌等系统均可发生若干改变,一旦发生阑尾炎或腹膜炎后机体负担加重,产生代谢失调,使某一系统或整个机体发生严重障碍,进而产生多种并发症[4]。

本组资料中,42例老年阑尾炎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有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患者发生肠粘连,经对症处理均痊愈出院,无其他系统并发症出现,放置的引流管2~3d拔管后无肠漏及腹腔脓肿形成,无死亡病例。术后禁食直至肠功能恢复,禁食期间全量补液,保持尿量,注意监测水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视情况输注氨基酸、脂肪乳等。对于术后腹胀明显的可使用针灸和肛管排气。术后常规测量呼吸、脉搏、血压,有条件时应行心肺功能监护。由于老年性阑尾炎早期病变较轻,手术对机体损伤也较小,一旦穿孔其并发症相当严重,甚至危及生命[5-7]。因此,针对老年阑尾炎,必须早期诊断,早期手术,以避免老年性穿孔性阑尾炎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狄文广,于振宇.老年阑尾炎180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6,4(5):17

[2] 解挺,吐尔洪.老年阑尾炎的诊治体会[J].新疆医学,2008,38(9):46

[3] 刘作民.老年人急性阑尾炎15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6):65

[4] 任秀红.69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74

[5] 胡加长,陈华斌,王光林,等.阑尾炎手术预防切口感染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3):1519

心得体会结尾篇5

[关键词] 超声高频探头;急性阑尾炎;诊断价值;误诊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a)-0118-02

急性阑尾炎属于常见的多发病,居于外科急腹症首位[1]。以往在诊断阑尾炎过程中采用的是依据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确诊,随着广泛应用的超声检查方式以及各种超声检查仪器使用率的提升,在识别急性阑尾炎征象方面也获得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采用超声高频探头进行诊断,增加了确诊的准确性。本院采用以高频探头作为主的诊疗方式,配合低频探头进行检查,获得了较满意的检查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2年8月诊断的42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7例,女141例,年龄8~82岁,平均(65.4±6.1)岁。对患者均行超声检查,除了52例阑尾脓肿,其他病例均通过病理、手术等证实。

1.2 方法

采用麦迪逊6000C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7.5 MHz,腹部凸阵探头频率为3.5 MHz[2]。引导患者采用仰卧位,设定以疼痛较明显部位或右下腹麦氏点作为中心,以横切、纵切、多切面、斜切的方式进行扫查,可适当加压,促使肠管内气体移开以获得更清晰的观测图像[3]。先采用低频探头进行大概扫查后应用高频探头对阑尾大小、形状、周围肠管及组织回声、腹腔情况等仔细扫查后比较。

2 结果

本组428例患者中,采用超声检查出396例,误诊18例(5例阑尾类癌,3例克罗恩病,4例十二指肠穿孔,2例盆腔炎,4例肠梗阻),漏诊14例。具体的阑尾炎病理分型以及采用超声高频、低频探头进行诊断的例数对比见表1。

表1 采用超声高频、低频探头诊断急性阑尾炎情况对照表

3 讨论

阑尾相连在盲肠后内侧壁,状似蚯蚓,是一条盲管[4]。阑尾正常情况下,采用超声检查不能显示;当阑尾发炎时,浆膜层会充血水肿,腔内会产生炎性渗出物或坏死物,会引发阑尾肿大,阑尾腔内分泌物潴留会形成梗阻,呈现出囊性管状结构,采用高频超声检测容易显示。病情越重则会形成越高的声像图显示率。特别是化脓型、穿孔型、坏疽型阑尾炎,具有显著的病理改变特征,腹腔炎性渗出液将肠管内气体进行排除,因此具有明显显示率[5]。

通过分析428例患者的高频超声图像得出:(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黏膜下层薄,阑尾出现轻度增粗现象,纵断面呈指装,横断面呈现出“同心圆”征,出现低回声且无蠕动。(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黏膜下层呈现显著增厚现象,阑尾出现较大、较明显的肿大现象,出现更显著的“同心圆”征,管腔内径显著增加,出现较多坏死脱落的黏膜组织及大量炎性渗出物,腔内存在积脓且有粪石回声。(3)穿孔性阑尾炎:整个图像杂乱,阑尾管状结构消失不见,出现混合性回声且回声强弱不均,位置固定。周围肠管出现不同程度水肿现象,盆腔、肠间出现积液暗区。(4)阑尾周围脓肿:穿孔后会形成局限性腹膜炎,显示在声像图上面的阑尾形态基本上消失,阑尾区能看到不均质光团,含液性,具有清晰边界,形态不规则[6]。

超声诊断时,正常的阑尾是难以显示出来的,如果发生单纯性急性阑尾炎,就会造成阑尾体积无显著增大现象,这时进行超声检查相对较困难,在诊断过程中应谨慎,与临床资料、体征等相结合进行诊断。如出现化脓性阑尾炎,就会出现较明显的阑尾体积增大现象,阑尾壁增厚,末端圆钝,且阑尾壁出现不清的层次,薄厚程度不相同,具有较高的张力,但不蠕动。进行超声检查的过程中,会出现阑尾壁回声增强现象,明显看到阑尾体积增大,内部呈现出低回声或无回声区。急性阑尾炎形成的阑尾周围出现炎性包块、脓肿的时候,会在超声图像上显示出一定的特征性,包块内存在多层回声,回声强弱相间,边界不清晰,形态也不规则,按压局部会出现较明显的疼痛感觉。

急性阑尾炎应用超声确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不过也难免漏诊、误诊现象。比如克罗恩病、阑尾类癌等具有很低的发生率,阑尾类癌只有在晚期才会产生包块[7],本次研究中就因为缺乏充足的经验而误诊了5例阑尾类癌,3例克罗恩病。肠梗阻、盆腔炎以及胃十二指肠穿孔都是较为常见的多发病,本组研究中出现4例十二指肠穿孔,2例盆腔炎,4例肠梗阻误诊,由于只看到右下腹的局限性积液,未对盆腔进行全面扫查引发的。肠道气体干扰、肥胖以及病变位置较深或早期都是导致漏诊的主要因素[8-9]。通过对比高、低频探头的应用效果,发现采用高频探头诊断具有下列优点:(1)对浅表细微结构具有较高分辨率,尤其对单纯性阑尾炎。(2)采用高频探头能够清晰进行阑尾、周围肠管的分辨。(3)可将阑尾壁厚度清晰显示出来,对坏死脱落组织、腔内粪石进行辨别,可轻易观察周围肠与阑尾间的间隙积液。(4)可以将阑尾根部、盲肠连接处清晰显示,对阑尾炎和回盲部局限性水肿进行准确的辨别[10]。(5)可以将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清晰显示,减少误诊率。本次研究中采用高频探头诊断准确率比低频探头诊断率优异。

[参考文献]

[1] 白嫦娥. 高频探头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J].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4):268-269.

[2] 靳忠民,苏虹,李楠. 应用高频超声显像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再探讨[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6):69-72.

[3] 刘萍. 超声高频探头应用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临床意义[J]. 医学信息,2011,24(3):1216-1217.

[4] 肖跃进,罗晓文. 超声诊断阑尾炎的价值[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2):1545.

[5] 李斌. 高频探头在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应用[J]. 江西医药,2008, 43(4):353-354.

[6] 谢亚羽,陈彩萍,曹亚芳,等. 低、高频探头超声联合应用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临床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1744-1745.

[7] 夏建梅. 高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96 例体会[J]. 临床医学工程,2012, 19(9):1439-1440.

[8] 李湘云. 彩超高频探头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探讨[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18(1):48-49.

[9] 曾传蓉,吴英英. 儿童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J]. 临床误诊误治,2007,20(12):15.

心得体会结尾篇6

由于剧中崔莺莺、张生、红娘的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情节又富有较强的传奇色彩;再加上受元杂剧体制的限制,不便于上演,故从元代以来,历代都有人据此而仿作、续作、改编,如元人白朴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郑德辉的《邹梅香翰林风月》,情节关目基本是蹈袭《王西厢》的。明代出现许多续作,如黄粹吾的《续西厢升仙记》,周鲁公的《锦西厢》,汤世莹的《后西厢》等,大都没什么价值,谈什么“果报昭彰”,不过是狗尾续貂,断鹤续凫。其结尾归纳起来不外:张生荣、莺莺华、红娘嫁、郑恒死,大团圆而已。“意在惩淫、劝善。”(焦循《剧说》)可以说,这类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都远逊于《王西厢》。据统计明至清末改编《西厢记》的共有27家之多,其中以李日华改编的《西厢记》(亦称《南西厢》)影响为最广,不仅保留了《王西厢》)一些进步思想,而且情节与《王西厢》基本相同,并将北曲翻为南曲,由于它很适宜于昆山腔的演出,所以解放前舞台上的演出本多是以《南西厢》为底本改编的,成功之作并不多。越剧演员徐玉兰《写在重演(西厢记)的时候》一文中说:“解放前舞台上出现的《西厢记》很难找出一个真能体现王实甫原作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相反的大都是歪曲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以及艺术风格,把它搞得乌烟瘴气,庸俗不堪。”评说很有代表性、概括性。解放后,全国各大剧种及大部分地方戏,如京戏、昆曲、越剧、豫剧、川剧、评剧、秦腔、赣剧、琼剧、曲剧等,都有《西厢记》的改编本,尤以五、六十年代为最多。近几年又出现电视连续剧《西厢记》、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台湾与大陆首次联合演出大型歌剧《西厢记》、台湾姚一苇话剧《西厢记》等。可以说这一题材是倍受青睐的。对于这一古典名著竞相改编之“热”达到了顶峰。而在这诸多的整理改编本中,我们认为尤以田汉改编的16场京剧《西厢记》(1956年本,以下简称《田西厢》),马少波整理改编的10场昆曲《西厢记》(1981年本,以下简称《马西厢》),以及越剧演出本《西厢记》,豫剧演出本《拷红》,荀慧生演出本《红娘》等影响最为广泛。《西厢记》的改编,不但使这部名著得以从案头搬上舞台,而且在内容上做到了去伪存菁,既继承了优秀传统,又使之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审美要求。西厢故事现代化是推陈出新,“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

《田西厢》、《马西厢》的故事情节,《长亭送别》以前大体上同于《王西厢》。结尾部分,《田西厢》写张生没有考中,落榜而归,后被老夫人逐出西厢;张生走后,莺莺与红娘“并骑”追赶到草桥,一起投奔白马将军杜确。其结尾通过“私奔”达到团圆。《马西厢》写老夫人逼张生必考中功名方许成婚,莺莺小姐十里长亭相送,在“愿有情人都成眷属,早些也月儿圆,晚些也月儿圆”的祝愿歌声中,大幕徐徐降下。其结尾是“惜别”。从笔者搜集到的几十种剧本来看,发现《西厢记》的结尾尽管花样繁杂,名目众多,但不外大团圆(包括“私奔”)和“惜别”(包括“惊梦”、“拷红”)两种类型。前者属于喜剧结尾,后者带有悲剧因素,仍属喜剧范畴。

(—)

“团圆”结尾也好,“私奔”结尾也好,“惜别”结尾也好,以至其它类型的结尾,究竟孰优孰劣,鉴别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好的戏剧结尾,上乘的结尾有哪些类型?本文将结合具体作品作些比较分析。

关于戏剧结尾,古今中外一些名家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元代杂剧、散曲家乔吉曾说:“作乐府(此指杂剧——笔者注)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他这是从美学结构上来看待戏曲不同发展过程和结局的。在戏曲评论史上,最早从美学结构上讨论戏曲要素的李开先,在《词谑》中说:“世称诗头曲尾,又称豹尾,必须响亮,含有余不尽之意。”他这是极力强调从结局上看全部美学结构的协调性。后人对这六个字也有过很好的解释,元人陶宗仪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尾响亮。”(同上)今人刘锡庆进一步说,开头要俊秀,中间要充实饱满,结尾要有力。这些说法不外是从豹尾的峻峭挺拔,花纹清晰明亮生发出来的。概括说,结尾就是要明快、利落、有力,能画龙点睛。焦菊隐认为结局用“凤尾”似乎更好些,像凤凰尾巴一样绚丽多姿。豹尾也好,凤尾也罢,都是把戏剧结尾作为美学结构的重要方面来看待的,并以此作为衡量全剧的座标。臧晋叔就批评过结尾卑弱的作家“一时名士,虽马致远、乔梦符辈,至第四折往往强弩之末矣。”(《元曲选》序),若从戏剧效果看,李渔说得更透彻,“收场一出”便为“勾魂摄魄之具”,使观众“看过数日,而独声音在耳,情形在目。”(《闲情偶寄》)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之趣。韦尔特从观众接受美学方面指出:“戏的开场是抓住兴趣,戏的发展是增加兴趣,转机或高潮是提高兴趣,戏的结束是满足兴趣。”(《独幕剧编剧技巧》)他这是以“兴趣”来结构戏剧,基本是从观众角度出发的。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重视强调戏的结尾,古今中外是一致的;看到结尾困难,要有一个好的结局,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一个上乘的结尾,往往要结束在一出戏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地方——“尾编又促”(陈阳《乐书》),调子趋紧,节奏加快,也是观众最满足的地方。

1、再生波折结尾。《田西厢》的戏剧冲突始终围绕张生与莺莺能否成为眷属而展开,“佳期”的实现,就意味着二人胜利,主要矛盾已得到解决。不料作者又安排“拷红”露了底,老夫人立逼张生进京赶考,并提出“驳落呵,休来见我”的苛刻条件,观众所担心、所害怕的正是这“名落孙山”,而作者恰恰安排了一个让观众意料不到的、意外的剧情转折、变化,张生果真驳落了。归来后老夫人硬是把张生逐出了西厢。我们看,在高潮既过,结局已定的情况下,似乎再没有什么好戏看的啦,作者却宕开一笔,放开更深一层之意,把准备“起堂”的观众拽住,使人感到神韵悠然,余味无穷。这样的结尾安排不能不说高人一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再生波折”是不是故弄玄虚,节外生枝呢?李渔讲戏之结尾要“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闲情偶寄》)这是说戏的结尾不能人为生硬的搞成大团圆,而要使结尾能成为剧情发展的自然结果、人物性格发展之必然、事物发展之客观规律。我们说《田西厢》中莺莺潜出私奔,虽然和卓文君、李千金的情况类似,同《董西厢》中莺莺的私奔差不多,不属于田汉的独创,但它是推陈出新,是有自己高明之处的:①在《董西厢》中,张生已高中探花,做了官,莺莺私奔他,那毫无疑问是要做县君夫人的,是要戴凤冠,穿霞披的。而在《田西厢》中,张生落榜而归,“依旧是飘零四海一书生”,尔后前程未卜,那莺莺跟他逃走,不用说是要受穷受累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足见其情操之高尚,爱情之专一。莺莺还明确表示,这样做是为了“做夫妻”,不图“区区蜗名”,因为“恩爱是根本”。还指责母亲说:“你说过‘崔家无再婚女’,却为何逼我嫁郑恒。”这是多么大胆的挑战。莺莺的这一举动颇似自择佳偶的卓文君之胆识,又像私奔的李千金之爽朗。我们认为这一再生波折的结尾,不仅洗去了莺莺那娇情和隐晦,在追求爱情上确实比《王西厢》中的莺莺“表现的较主动、较强烈。”(田汉:《西厢记》前记))看戏看人,从莺莺性格发展来看,开始她就敢于在佛殿上觑生,敢于隔墙联吟,敢于在宴请时掷杯,敢于和张生约会于花园,敢于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最后敢于同母亲决裂,离家出走,越到后来性格发展越强烈。再看张生,他爱崔莺莺不仅爱她的外表,更爱她心灵美,爱她“敢于自己找婆家”。同时张生已不再是“金榜无名誓不归”做着状元梦的形象,而是“中与不中都要回来的志诚情种”,这里突出了他蔑视功名富贵的思想情操。所以说再生波折结尾是完全符合莺莺、张生的性格发展的。②婚事原本是老夫人许诺的,“东阁娘把名分定,同送张郎十里亭”,就凭这一条,张生和莺莺若上告的话,即使按照封建社会的律条来断案,老夫人也要败诉的,因她有背义忘恩、治家不严之罪,更何况他们私奔之处,是证婚人杜将军那里,这是“名正言顺”,理应受到保护。这里鲜明地体现了改编者的爱憎态度。③情节上的几番迭宕起伏,升降回旋,悲欢离合,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这给豹尾增添了不少五彩缤纷之花斑。

2、高潮悬念结尾。《马西厢》采用的是“惜别”结尾,“愿有情人都成眷属,早些也月儿圆,晚些也月儿圆”的歌声回荡在观众耳旁,大有“曲终不见人”之神韵。马少波认为,全剧在“拷红”一场已达到高潮,“长亭送别”已成为一个小小曲折之尾,并已完成了戏的主题,所以他将第四本第四折以后全部删去,将戏的高潮落在尾巴上,给观众造成一种对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的期待心理——悬念。我们说造成悬念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造成悬念的前提,也就是全场或每场戏的规定情境;戏剧情境带来的悬念是社会上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张生此番去应试,结局闪烁不定,有多种可能发生:张生若考不中会怎么样?是“金榜无名誓不归”,还是落地回来被逐出(像《田西厢》所碰到的问题)?若考中了,他又将如何?是“停妻再娶”(如《莺莺传》中所碰到的问题),还是矢志不移“直到海枯石烂时”(像《王西厢》结尾)?因为戏中的矛盾涉及到当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如何解决是无法确定的,只好留下一个带问号的尾巴让观众去考虑。另一个“悬念”条件是必须引起观众的同情。张生被逼上京赶考,不仅加深了观众对封建礼教维护者——老夫人的憎恨,同时对受礼教压迫的莺莺、张生更加同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条件,所以带悬念有趣的结尾才引人入胜,能抓住观众的心。这很像话剧的结构法,话剧高潮一般是出现在接近结尾的地方,即戏的结尾处。因为话剧采用的是发现悬念,以内容取胜,其高潮的表现也就一定是剧情发展“所达到的最紧张的顶峰。”(蓝凡:《传统戏曲的点线串珠式结构》)而戏曲采用的是叙事式悬念,以艺术的形式美见长,因而高潮往往出现在最具歌舞性、最易载歌载舞的地方,但这不一定是戏的结尾。《马西厢》将高潮与结尾放在一起,“把预料能够吸引观众和能使观众全神贯注,翘首期待的许多东西,集中在短短的范围内。”(奥·威·史雷格尔:《戏剧性与其它》)“传情者,须在想象间、故别离之境每多于合欢。”(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可以说这是人们戏剧观不断发展的结果。

3、大团圆结尾。王实甫之所以在“始乱终弃”、“惊梦”、“大团圆”等诸多结尾中选取了“大团圆”,在当时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它虽有才子佳人之嫌,但毕竟还是写出了叛逆者的最终胜利。就这种大团圆形式而言,不能算落入俗套,因为这种形式在元初尚未成为令人讨厌的老一套,而是当时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们不能离开时代背景,按照今天“开放式”去苛求古人。因此它不是强弩之末。从剧中人物形象来看,张生、莺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门第观念十分严重,“崔家女必须嫁郑家郎”,这是带有政治联姻性质的。因此,爱情与礼教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带抗拒性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爱情的结局不外:一种是“王魁负心,敫桂英报冤”的悲惨结果;一种是“文君驾车,相如题柱”的团圆结果。王实甫选择了后者,这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欣赏习惯和追求幸福、快乐的乐观精神的;喜剧人物的命运应得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这是一种惩恶扬善的审美理想反映。一般说儿女团圆的结局总比冤魂的出现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老百姓听书看戏喜欢那种头尾完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的戏;而写戏的人叙述故事也要有头有尾,结构情节也要有始有终,这是长期积淀下来的审美经验、愿望所决定了的。从积极方面看,大团圆的结尾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理想——“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表达了进步婚姻观。但我们也应看到王实甫写团圆结尾是有矛盾的。纵观全剧,前四本写张生一见莺莺便不往京城求取功名;并用“逼试”等情节来控诉门第观念,以及描写莺莺嘱咐张生“得不得官疾早便回来”,“但得个并蒂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丝毫没有掺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打算等等。我们不难看出,王实甫分明是门第观念、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者;可在结尾时,他又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让张生中状元,脱下“白衣”戴上乌纱帽,成了“红衣女婿”,这显然是向封建婚姻制度维护者“老夫人”妥协了,以“和稀泥”的方式来了结这桩“公案”。事实证明,为了充分满足人们的愿望,正如鲁迅说的那样,就是“闭着眼睛,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道路来。”大团圆结局尽管不符合现实生活,不符合客观规律、逻辑,而且作者也意识到这些不合理因素及不可信性,但还要这样处理,这是为什么?因为任何个人在巨大的民族精神心理和强硬的社会愿望面前,只能是让步低头。我这不是为王实甫开脱,但我们也不能苛求十三世纪的剧作家十全十美。在那个时代王实甫尚无能力,也不可能为自己笔下的叛逆者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走向彻底胜利的更好的道路。这确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时代局限,是封建时代的产物。这种消极因素,正是一些进步作家世界观的反映,是思想与艺术发展本身成熟程度的局限性所决定了的。今天我们的一些剧作家在改编这类剧本时,他们就不会受这种限制,随着人们对这个题材,对张生、莺莺两个形象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原有情节、关目的不断增删、更易、加工,突出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幸福,反映人类的价值,从而逐步趋于深刻。“戏剧题材未必是要新的发现或作者的奇妙遐想,即便是古老的也全然不妨,问题在于作家本身对此有无新的感触,以及表现怎样的现实生活主题。”像《田西厢》、《马西厢》“这些常给旧作赋以新的生命而使其复苏的戏剧,比之旧作本身来得更好。”(河竹登志夫《戏剧概论》)完全可以站在时代的高度加以处理。

(二)

由于戏曲兼顾不同层次的观众,再加上艺术家、艺术手段、创作主题与意图的不同以及他们审美情趣的独特建构,于是就在同一题材、同一故事中,翻出了样式繁多的诸如团圆、惜别、私奔等结尾类型,这反映出艺术结构的不同特点。究竟怎样形成的?下面仅就戏曲自身规律,作些探讨。

首先是戏剧结构问题。

由于戏剧结尾是戏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谈结尾,就必然涉及戏剧结构问题。所谓戏剧结构,就是依据主题思想、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来安排戏剧情节的艺术,而“戏剧艺术就是一种结构的艺术。”戏剧艺术结构问题,既关系到思想内容,又涉及到艺术形式,对戏曲来说尤为如此。戏曲结构一般分情节结构、性格结构、音乐结构三种。戏曲剧本的“结构第一,词采第二。”“立主脑”“始终无二事,贯串只一人。”(李渔:《闲情偶寄》)这是要求戏曲剧本结构必须要高度集中,结构严谨,风格独特。结构主义学家皮亚瑞则认为任何结构都有“整体性、变易性和自动调节”三个特点。他把整体性归结为结合和组成的本身,认为任何结构都是动态的,经常保持着自动调节,人体结构也是这样,知识结构是这样,戏剧结构也是这样。这在戏剧情节结构中体现的更为鲜明。戏曲不像话剧那样分幕分场,而是戏在人身上,戏随人走,景随人移。以人物的上下场作为剧本总体结构和组成戏剧情节全过程的单元系列。所以从全剧看,故事有头有尾,情节有始有终,表现为一种结构式的框架。但从上下场带来的时间流动和空间转换看,又是开放的、自由的。这种结构方法,使戏曲舞台的表现空间得到极大扩充,表现时间也伸缩自如,正像有人说的“台小乾坤大,戏短日月长。”假定性时空与虚拟性表演互为依存,并以表演为中心,这是戏曲的显著特点。就喜剧而言,“主要是以场面为重心的,它强调在横的发展线上展开矛盾凸现人物”“重心是放在人物事件横向交错而成的场景,所以它的场次排铺就不可能紧绕剧情的纵线,而是为了形成喜剧场景,需要横向敷衍。”(章贻和:《中国喜剧论·结构篇》)祝肇年在《悲欢离合四段结构法》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西厢记》“全剧结构,实际是由悲欢离合四大段落而成。”他在《按照戏曲结构特点写戏曲》一文中还指出:“戏曲结构是以分‘折’分‘出’分‘场’等大小不同的情节段落的组织形式显现其特征的。这些段落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结。”这样的结构自动调节性自然会强烈些。因此按照“情节分段”会更加灵活,就如同一个整列火车一样,首尾俱全,这“尾车”是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位置的,即可靠前也可靠后。由于戏曲结构具有自动调节的特点,这就给善于编剧的作家以“用武之地”,他们可以驰骋想象,精雕细琢,合则重美,分则独艳。对旧情节的改造和提炼,对新情节的创造,就使《西厢记》的情节结构“像用奇花异卉联缀而成的美丽花环。”(同上)其次,从性格结构来看,不论哪种结尾,对崔莺莺、张生的性格都作了改造,创造了新的性格,因而使他们具有丰富、鲜明的戏剧动作并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人之所以这样那样的行动,都归结于性格,性格不确定,行动便没有动机。”(史雷格尔:《戏剧艺术与文学教程》)因此说《西厢记》的魅力,是人物性格魅力的直接体现,唯有性格,才给戏剧肌肉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至于音乐结构,主要受声腔音乐的决定性所规范和制约,并在此种规范和制约中表现出不同戏曲剧种的各自不同特点。《王西厢》、《马西厢》属曲牌联套体,《田西厢》属板式变化体。元杂剧、昆曲和京剧各种音乐结构规律,决定它们各自文学结构规律。

有人说:“没有戏剧冲突便没有戏剧。”这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因为戏是演出来的,得要演员去演;戏没演之前还不能称其为戏,只是剧——戏剧文学。“戏剧冲突”当属戏剧文学范畴,这“冲突”是构成剧本的根本因素,是剧作的基础。正是在冲突中才能最鲜明的表现人物性格、作品的思想意义。戏剧情节的展现,矛盾冲突的解决,在结构上有个不成文的“公式”,即一部戏经常是由一条或两条情节线索构成。《西厢记》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维护封建婚姻制度与争取婚姻自主的愿望的冲突,即老夫人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是主要矛盾;另一条是代表正面力量三个主要人物由于出身地位、身份教养的不同,常常引起误会性的次要矛盾。这次要矛盾受主要矛盾的影响和制约,又反过来推动主要矛盾的发展,最后三个正面人物团结起来一致对“敌”。围绕着主要矛盾,老夫人是明许婚又赖婚,明许婚实推婚,一而再,再而三的赖婚。而莺莺强调的是“得不得官,疾早便回来。”两个人两种态度,而得不得官,回来不回来又有多种可能发生。这样的戏剧冲突和情节发展,应该说为多种结尾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但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哪种类型去结尾,矛盾总要解决的,很少把悬案留给观众。像《马西厢》那样的“惜别”结尾,在中国戏曲中比较少见,多数解决的办法是大团圆,很少让观众哭着离开剧场。

其次是喜剧本质所使然。

《西厢记》属于喜剧类型这不会有争议。这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色彩及演出效果等诸多方面可以得到印证。因为它“是把道德上恶撕给观众看,”是“在于恶最后向历史告别。”(秋文:《喜剧本质与中国古典喜剧的持点》)《西厢记》则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邪恶势力——封建礼教的嘲讽和震慑,所以说它是符合喜剧本质特征的。喜剧的结局,必须是大团圆,并带有指定性,这几乎成了喜剧结尾的立法。这种传统结尾的方式是古人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观照世界的方法,是封闭社会的心理产物。像大团圆结局就属于创作主体的一种主观愿望表现。它不一定必然符合生活逻辑,也不一定非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许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这种结尾处理就不一定是客观化了的,往往是一种主观化了的处理。如“梁祝化蝶”,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后变成连理枝、双飞鸟,包公怒铡陈士美,打严嵩,窦娥灵魂申冤等等,这些浪漫主义的处理,表现主观化倾向,这是戏曲的表现性特征所决定的。从哲学观点看生活的复杂性、多面性,这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有时交织在一起,甚至不可分割。悲欢、苦乐、离合、善恶、祸福等辩证对立的关系和相反相成的道理,悲欢离合、苦尽甜来,祸福转化的审美特征,都会从“结局”中体现出来。中华民族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讲仁爱,中和,善良,具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处世美德,再加上强烈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乐观坚强、爱憎分明的品格等,对剧作家的世界观、审美意识的形成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心理的乐观情绪和因果报应的神秘秩序等多种文化问题在剧作家身上也会有所反映。

喜剧结尾的形式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人不爱看好人大苦或死绝了的情节;而坏人事事得逞,居然不受惩罚,也是人情所难容的。扬善惩恶既合人情,又能满足观众的心理要求。因为它能给观众带来快感,使他们在道德情感和审美心理上得到满足和慰藉。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带有理想、幻想色彩,但它反映的是古代人民的一种强烈的爱憎和朴素善良的愿望。民族道德观,决定了民族审美观和欣赏习惯。而民族趣味往往与民族历史发展相关联。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大帝国,时间长达两千多年,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其本质是由经济地位而带来的阶级、民族矛盾。作为一个民族,在思想上、生活上长期受压、受害、喘不过气来,在主观上必然要求得到安慰和寄托,而在现实中却难以得到,那只好到文化活动中去寻找、补偿,这样“大团圆”就成了人们主观情感的寄托手段和慰藉方式。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记载:“我们花钱听戏,目的是为了找乐来了。……到了那里,总想看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把刚才满腹的愤慨不平,都可以发泄出来,回家睡觉也能安甜。”这说明扬善惩恶在道德感情上会引起强烈共鸣。大团圆的“作用是求得精神上的稳定,以此来抗外界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不稳定。这种精神上稳定、内心的平衡还有着聚合人心、鼓舞追求未来、韧性生存的实际意义。所以它在物质水平低下、政治风云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尤为需要。既有社会需要,就有艺术生产。于是大团圆就带着积极和消极作用并重的双重胎迹,成为我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征,而且保持至今。”(章贻和:《中国喜剧论.结构篇》)

喜剧之所以用大团圆作结,其原因还在于戏剧行动与观众愿望的统一,一个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因此是有目的的;而要达到目的,必要以一系列动作完成,行动的结果是“满足心意,皆大欢喜”。张生与莺莺在爱情生活中历尽磨难,最后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这种剧中人物的归宿与戏剧冲突的解决,都各得其所,而观众对喜剧的心理和意愿性要求也得到了满足。李渔在《风筝误》一剧的终场诗公开表白:“何事将钱买笑声?反令变喜为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李渔写戏非常“重机趣”,“以板腐为戒”,就连悲剧也要求能给人以快感。在我国的大量悲剧中也有用喜剧结尾的,如先悲后喜的《窦娥冤》、《赵氏孤儿》;还有先喜后悲复转喜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像《马西厢》的“惜别”结尾,就是把欢乐与哀痛合并在一起的,尤其“惜别”(即《长亭送别》)一场,写尽了莺莺那“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这里交织着对“前幕私情,昨夜成亲”而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生离死别的无限悲戚,还有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的作法的深深怨愤和对司空见惯的声容易妻爱情的忧虑。而且张生此一去能否归来又不得而知。这戏的后一部分就“由顺境转入逆境”(苏国荣《我国古典戏曲理论的悲剧观》)带上悲剧结构逆境结局的特征了,因为追求自由婚姻的年青人对于封建势力的阻碍,其意志是无法越过的。所以就全剧而言是喜剧,而这结局却带上了悲剧因素,成了喜—一悲一—或喜、或悲的模式。按中国古典悲剧处理的类型划分,“惜别”可视为“毁灭型”。张生、莺莺虽不属于悲剧人物,可他们所追求的美好而又有价值的东西——自由爱情、美满婚姻,有可能实现不了而被毁灭掉。

心得体会结尾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艺术;收尾方法

清人李渔说过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掠,不敢弃去”。的确,文章开头必须要讲究落笔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导语”也理应如此。若“导语”设计得巧妙,则能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激发学生兴趣的妙用。综观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教者对“导语”的设计可谓匠心别具,但往往忽视对一堂课结尾的设计。事实上,收尾是一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若设计得精妙,则能产生“余音绕梁”,课断思不断、语断意不停的艺术效果。一堂课如果在结尾处敷衍了事,则可能会冲淡已收到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教学艺术应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仅就课堂教学艺术而言,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就像是一场音乐会,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也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韵味无穷的“尾声”。尾声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只有良好的开头和成功的过程,而没有圆满的结尾,整堂课就会黯然失色。一个精彩的结尾能振奋学生的精神,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富有新意、回味悠长的结尾,能使课堂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一个响亮的让人震动的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结尾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给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几分钟,是应该引起教学一线老师认真关注的。

政治课的结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精心设计、讲究艺术,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那么,在政治课的结尾中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需要,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归纳式结尾法

即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结尾归纳,提纲要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就我的实践看,我觉得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效果佳,这样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当堂检测学生 45分钟的听课效率,真正让学生夯实基础,进而学以致用。让学生进行总结,常用的可让学生扩写“本课小结”、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含知识的细目,并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本课小结,其他学生在笔记上小结,然后,同学们互相对照,老师给予必要补充,取长补短,归纳出最好最全的本课小结。一般归纳结尾法采用表格式、问答式、体系式等方式。我们以经济学常识中“使用价值与价值”为例,请同学们归纳出二者的区别,学生大多数采用了表格式的归纳法。

二、练习式结尾法

即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知识。教学的各环节都应注意贯穿“思维训练”的主线。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只靠听讲是不够的。特别是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巩固当堂的知识。这种结尾的方式也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因为在临近下课时,学生均显得较为疲劳,精神不振,思维也常常处在抑制状态,这个时候出上几道练习题,定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的大脑皮层再度兴奋。不定项选择题一向是学生又喜又怕的题型,学生喜欢,说明这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挑战性,怕,因为历来这是学生考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课堂的节尾中,腾出一定的时间精心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练习,既能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还经常采用抢答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三、表达式结尾法

即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复述所学知识,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政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而且用语言表达是学生最薄弱的方面,特别是那些胆小内向的学生,不敢发言,这对政治课的学习是很不利的。我们当老师的,就应该鼓励学生动口表述。在学生表述时,老师最好不要打断学生,更不能呵斥学生,如果这个学生表达的不完整或有错误,那就再叫一个学生起来表达,直到完全正确。

心得体会结尾篇8

关键词:体育实践课课 结尾教学 教学方法 蹲踞式跳远 锐意创新 情感交流

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重视实践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然而忽视了实践课的结尾教学,认为结尾部分影响不到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中,结尾部分的形式单一,并让身体放松变成结课的唯一目的,不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实践课的结构,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遵循体育教学原则,让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按“上升阶段――稳定阶段――下降阶段”有序进行,才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方法要得当,根据实践课的任务、内容以及教材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

体育实践课结尾教学,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

(一)抽样检查法

教师通过抽查、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检验教学效果。

(二)评价法

即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客观的、正确的评价。这种方法以表扬学生成绩为主,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批评;或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评价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与他人感情交流的能力。

(三)游戏法

教师为了缓解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紧张程度,放松学生的身体,组织学生做一至两个小游戏。如“漫游太空”,或利用游戏巩固和强化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学习了蹲踞式跳远后,可以安排“兔子舞抢圈”,让学生享受体育运动之后所带来的快乐。

(四)放松法

教师可以运用收听音乐、做舞蹈步、意念放松等方法,尽快地消除运动造成的身心疲劳,使学生高度兴奋的情绪平静下来,完成主动放松。

(五)示范激励法

也可叫表演法,就是教师根据课堂的练习情况,选择个别动作完成较好,动作正确、姿态优美、协调性好的,或者进步较快的学生进行示范表演,引导全体学生观摩。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励参与表演的学生,还能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要搞好课堂结尾教学,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结尾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疲劳的恢复

运动了一节课,身体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这时候做一些放松活动,可以缓解肌肉疲劳度,使身体较快的恢复。

体育运动会导致学生不同程度的疲劳,如若不注意及时恢复,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影响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重点考虑学生的恢复问题。

(二)体育课结尾教学一定要有助于课堂整体教学

除了让学生做好整理放松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讨论学习体会,进行自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等,最后教师做出归纳性总结,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三)杜绝放羊式下课

有些教师一不集合,二不放松,三不归纳总结。这种放羊式教学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必然影响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加以重视。

(四)按时下课

拖课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造成运动损伤,降低学习效率,还会对下一节课教学的正常进行造成影响。

(五)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讲究语言艺术,多用启发性语言、不用或少用命令的语言,让学生自主参与练习。

(六)教学方法多样化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摒弃落后的结课模式,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灵活地选择课堂结尾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体能,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总之,体育实践课的结尾是体育课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堂反思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本课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教材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也是与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对自身学习程度形成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结尾环节直接影响下一堂课的教学情况,使学生对下一课产生殷切期盼感,并能激发学生对下一课的教学的“求知欲”和“欲知心理”,为迅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的良好状态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每节体育课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巩固与提高。通过结尾教学把所有的体育课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体现出体育教学的循序渐进和连贯性,完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耿培新.中学体育与健康.人民体育出版社.

[2]金钦昌.体育理论.

心得体会结尾篇9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收尾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67-01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艺术应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仅就课堂教学艺术而言,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就像是一场音乐会,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也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韵味无穷的“尾声”。还要有以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善始善终。明朝人谢榛曾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句话讲的虽是写作,但对于课堂教学也同样贴切。尾声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只有良好的开头和成功的过程,而没有圆满的结尾,整堂课就会黯然失色。一个精彩的结尾能振奋学生的精神,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富有新意、回味悠长的结尾,能使课堂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一个响亮的让人震动的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结尾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给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几分钟,是应该引起教学一线老师认真关注的。

政治课的结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精心设计、讲究艺术,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那么,在政治课的结尾中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需要,作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归纳式结尾法

即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结尾归纳,提纲要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就我的实践看,我觉得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效果佳,这样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当堂检测学生 45分钟的听课效率,真正让学生夯实基础,进而学以致用。让学生进行总结,常用的可让学生扩写“本课小结”、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含知识的细目,并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本课小结,其他学生在笔记上小结,然后,同学们互相对照,老师给予必要补充,取长补短,归纳出最好最全的本课小结。一般归纳结尾法采用表格式、问答式、体系式等方式。对一个问题的归纳一般采用表格式。我们以经济学常识中使用价值与价值为例,请同学们归纳出二者的区别,学生大多数采用了表格式的归纳法。

二、练习式结尾法

即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知识。教学的各环节都应注意贯穿“思维训练”的主线。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只靠听讲是不够的。特别是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巩固当堂的知识。这种结尾的方式也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因为在临近下课时,学生均显得较为疲劳,精神不振,思维也常常处在抑制状态,这个时候出上几道练习题,定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的大脑皮质再度兴奋。不定项选择题一向是学生又喜又怕的题型,学生喜欢,说明这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挑战性,怕,因为历来这是学生考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为此在课的节尾中,腾出一定的时间精心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练习,既能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还经常采用抢答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三、表达式结尾法

即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复述所学知识,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政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而且用语言表达是学生最薄弱的方面,特别是那些胆小内向的学生,不敢发言,这对政治课的学习是很不利的。我们当老师的,就应该鼓励学生动口表述。在学生表述时,老师最好不要打断学生,更不能呵斥学生,如果这个学生表达的不完整或有错误,那就再叫一个学生起来表达,直到完全正确。如在学习必修Ⅳ《生活与哲学》――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时,我叫了一个学生起来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这个学生半天没有说话,我鼓励她说:“不要紧张,哪怕是一句话也可以啊!”她鼓足勇气地说:“今天我知道了人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好,很好!说得对!”然后我又让其他同学主动地说说本节课的体会、收获或感想,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了总结,这个说:“意识不能够直接转变客观事物,但是对客观事物的变化起指导作用。”那个说:“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思想对自然界起到积极影响,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对自然界起消极的影响,对社会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反对错误的思想意识。”等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思路开阔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又一次达到高潮,整节课非常圆满。

心得体会结尾篇10

1、电影片头和片尾的含义 片头和片尾是电影中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片头是电影开场的序幕,片尾是电影结束的跋幕。导演从角本中遴选出最能表达影片主旨的镜头画面和镜头语言安排在片头和片尾部分,并将演职人员名单放在此处展出,对整部影片进行包装、提升,从而提高电影的感召力和收视效果。 2、片头和片尾的作用 片头和片尾在不同类型的电影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1片头对影片的作用 电影的片种可分为:故事片、记录片、美术片和科教片等,电影的片头在不同类型的电影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片头和片尾蕴涵着丰富的语义特质。通过二者跌宕起伏的反差,从开场至结尾,描摹出和谐统一的气氛。以电影《北方旅馆》的开场为例,画面从跨越巴黎圣马丁运河的天桥全景镜头,到一对情侣走下天桥,再到他们因绝望而决定殉情而这一切都为影片的片尾――主人翁重新寻回幸福的场景,作了细细铺垫。使得起与落,始与末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完成了作者的意图,即片头为电影叙事描述搭建了平衡的阶梯。 2.1.1在故事片中的作用 故事片是电影艺术中数量多,社会影响广泛的主要片种,片头可分为: 2.1.1.1介绍故事背景的片头 许多电影为了能够让观众尽快明白故事的缘由,通常采用介绍故事背景的片头。这类片头迅速展现主题的脉络,引导观众快速进入影片的角色。使整部影片展开紧凑,事半功倍。如电影《投名状》的片头,一开始就清楚地告诉观众时间、地点、人物,随之便切入历史背景场面,溶入到影片的角色之中:伴随众多官兵厮打着,损伤着进入影片主题。 2.1.1.2引入故事主题的片头 引入故事主题的片头,大多是与整部影片相联系的,为了把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整部影片而采用的快速入戏方法。在电影《战争之王》里,片头的目的明确。以子弹为第一视觉,从一颗子弹在子弹加工厂的加工流程,到运输过程,再到子弹从枪膛打出去,最后射进一个小男孩的头部。每一过程都和影片主题环环相扣。它潜意识地告知观众影片主题的同时,又展示出片头的吸引力,起到吸引观众,把观众带入影片的作用。 2.1.1.3快速介绍整部电影出场人物的片头 有些电影的片头通常采用把每个出场人物先行显现出来,让观众明白片头里面出现的人物和后面的故事关联。例如在电影《罗拉快跑》里,片头中,随着镜头的快速摇移,几个出场人物相继在人群中出现,他们的出现又和后面的故事情节有着潜移默化的联系。这种快速介绍出场人物的片头,不单单只是为介绍影片人物,而且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使影片自然地进入高潮。 2.1.1.4运用某种道具并贯穿电影始终,承上启下的片头 这类电影常在片头部分以一些道具为媒介,引入影片正题。整个影片会以片头里的道具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它在整部影片中的作用会更明显。如电影《集结号》,在片头里,映入眼帘的是一把军号,主人翁的悲欢离合都与这把军号息息相关。这种手法,宛如坦荡平原上的秀山,异峰凸起。使得片头道具一下就抓住了观众,激发了情感,烘托出气氛。这种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影片的故事更曲折,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2.1.1.5以倒叙手法展开故事情节的片头 倒叙手法的片头,通常先把影片故事的结局部分告诉大家,然后再从故事发展的开始去追述,这种方法会让观众带着疑问咀嚼影片细节,勾起观众的好奇心,使观众很快地投入到情节中去。影片《记忆碎片》的片头,就是用这种倒叙手法展开故事的,从男主角击毙杀害他妻子的同谋,开始追忆故事的缘由。又如电影《假如爱有天意》,以女儿阅读母亲的信件开始,展开了对母亲青春年华的回忆。这种以倒叙手法展开故事情节的片头,在整部影片中的作用更具磁性,引人入胜,使观众带着兴趣欣赏电影。 2.1.2.在科教片中的作用 科教片,旨在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在社会生活中作用日益重要。其片头分为: 2.1.2.1以醒目标题开场的片头 2.1.2.2片头多以旁白讲述为主 这些片头总体来说都是为增强科教片宣传效果的。其中:①以醒目标题为片头的科教片,警示观众或引起观众的注意,达到普及科教知识的目的,起到教育作用。②片头以旁白讲述来表现主题。通过音乐、歌曲和语言调动观众,配合视觉画面内容。 2.1.3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记录片是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和日常生活等作完整、准确的实录与报道的纪实片。记录片的片头多以记录历史背景和故事缘由开始,接下来引入正题。 如记录片《南京大屠杀》,片头就以介绍事件的历史背景开始,向观众陈述事件。这样,记录片就更具有客观真实性,引起观众的共鸣。 2.1.4在美术片中的作用 片头的艺术性是实现烘托影片主题,展示片头魅力的技术支撑。 在美术片《花木兰》的片头中,用水墨的效果慢慢勾画出影片场景的手法就很有艺术特点,同时又交代出故事的背景。产生这种艺术片头的效果,是在以数码技术为平台的条件下制作的,它运用三维软件如3DSMAX,SoftimageXSI等,还运用AE,PremierePro1.5等后期软件制作。 2.2片尾对影片的作用#p#分页标题#e# 一部完整的电影需要好的片头,也需要精彩的片尾与之呼应。在许多影片中,片尾通过回顾和渲染,升华了影片主题。影片《蝴蝶效应》中,片头和整个故事也许会令观众茫然,而通过片尾诠释了缘由,把电影的主题推向高潮,达到发人深省的效果。还有许多影片的片尾喜欢用NG画面来结束,这大多以喜剧片为主。还有一些影片的片尾,是以黑场出字幕的方式结束整部影片的。如影片《狮子王》的片尾,片尾的字幕就出现了近十分钟之久。 可见,电影的片尾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其角色更加重要。片尾的种类呈多样化趋势,许多电影着意在片尾字幕部分增加艺术效果。 2.3片头和片尾的相互作用 片头和片尾是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是一部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发挥着各自的职能作用,共同为整部影片服务。片头通常以引出影片主题开始,把观众带进故事。片尾则以回顾渲染影片主题结束,回应影片的片头,引发观众的想象。 2.3.1片头故意含糊而片尾才令观众恍然大悟 这种类型的片头和片尾多以悬疑片为主。再回到影片《蝴蝶效应》中,影片的开场片头阐述了一个混沌理论:据说一些像蝴蝶振翅的小事能引起横扫半个地球的风暴。随之,在紧张的音乐节拍伴随下,男主角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个片头开场似乎会令人难解其中的含义。但是等看到影片片尾结束之时,人们会恍然大悟。片头所描摹情景,最后方真相大白,体现出故事的戏剧性。 2.3.2片头和片尾相互呼应来烘托整部电影的主题 在许多影片中,片头和片尾通过前后呼应,烘托主题。影片《阿甘正传》的片头,以一根洁白的羽毛飘来开始故事,片尾又以这根羽毛飘去结束故事。这种艺术手法使影片首尾呼应,同时又点明整部电影的寓意和中心思想。正如影片主人翁阿甘所说,“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这分明是在告诉观众:由于一根小小的羽毛的缘故,带来了一段看似平凡实不平凡的故事,使得影片主题突出了。 3、片头和片尾的地位及意义 随着电影业的发展,电影的片头和片尾在整部影片中所占的时间呈上升趋势,观众对片头和片尾的要求越来越高。 3.1片头片尾的时长在整部电影的比重增大 过去的电影,一部影片的片头和片尾所占的时间大多都在2-3分钟以内。随着数字技术在影片中的广泛应用,许多电影的片头和片尾,在整部影片中所占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影片的片头和片尾质量,也越来越注意片头和片尾的艺术性。(下图为笔者对1995年-2000年以来,片头和片尾在影片中所占时长的调查表)从图得知,1995年以来影片片头和片尾所占的时长呈上升趋势。 表明人们正逐渐认知片头和片尾在影片中的重要性。 3.2从观众心理角度看片头和片尾的重要性 对观众的心理状况分析,可以从人们文化程度的不同层面进行,也可以从文化宏观传播效应的角度来研究人们对电影的欣赏心理。一般来说,观众接受电影有三个阶段性的心理需求: 3.2.1接受前的期待心理 接受前的期待心理比较复杂,比如好奇,娱乐,价值认同和寻求刺激等。针对这些心理需求,一个好的片名和片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勾起观众欲望观赏该部电影。另外,加强电影的前期宣传,做好新片公映前的广告策划,有助于增强观众的期待心理需求。 3.2.2接受中的共鸣心理 在电影院,会发现一些影片刚刚开映或没到结尾,许多观众就纷纷离,。大多是因为这些影片的开场片头或结束片尾缺乏吸引力,不能产生共鸣,不能调动观众的欣赏欲望和参与积极性,即“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把感受、思考、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作品上。因此,一部影片有好的片头和片尾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把观众很自然地带入影片,使观众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3.2.3接受后的回味心理 这主要是靠影片中的哲理内核来创造的一种心理现象。片头和片尾,通过相互影响,或者相互配合,或者以离奇的片尾结束整部影片,引起观众的思索和遐想,使他们慢慢回味。不同的片头和片尾,以不同方式开始和结束,为不同的故事内容和影片主旨服务,也必然会使观众产生不同的回味心理。 3.3片头和片尾在创新中发展 在一幅中国古戏楼的楹联中,上联写道,“要看早些来,大文章全凭起首”;下联写道,“须看完了去,好结果总在后头”。这副对联准确地阐明开头与结尾在一部作品里的地位和作用。时代在创新中前进,电影业也在创新中发展。如何给电影片头和片尾不断地赋予新意,使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让人们得到美的享受,是我们数码影视工作者不懈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辛勤耕耘,锐意进取,创造出更多更新更美的作品,奉献给大众。 4、结语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文精神不断进步的新时代,电影业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而片头和片尾在电影中的作用,尤为不可低估。纵观当今电影业发展趋势,电影的片头和片尾更加注重其艺术效果,它们在体现现代电影技术水平的同时,又展现出烘云托月,升华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