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条例十篇

时间:2023-04-03 17:15:09

看守所条例

看守所条例篇1

第一条 为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看守所是羁押依法被逮捕、刑事拘留的人犯的机关。

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以下,或者余刑在一年以下,不便送往劳动改造场所执行的罪犯,也可以由看守所监管。

第三条 看守所的任务是依据国家法律对被羁押的人犯实行武装警戒看守,保障安全;对人犯进行教育;管理人犯的生活和卫生;保障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条 看守所监管人犯,必须坚持严密警戒看管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依法管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和文明管理,保障人犯的合法权益。严禁打骂、体罚、虐待人犯。

第五条 看守所以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为单位设置,由本级公安机关管辖。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安全厅(局)根据需要,可以设置看守所。

铁道、交通、林业、民航等系统相当于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可以设置看守所。

第六条 看守所设所长一人,副所长一至二人;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看守、管教、医务、财会、炊事等工作人员若干人。

看守所应当配备女工作人员管理女性人犯。

第七条 看守所对人犯的武装警戒和押解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以下简称武警)担任。看守所对执行任务的武装实行业务指导。

第八条 看守所的监管活动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

第二章 收押

第九条 看守所收押人犯,须凭送押机关持有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签发的逮捕证、刑事拘留证或者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改造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追捕、押解人犯临时寄押的证明文书。没有上述凭证,或者凭证的记载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不予收押。

第十条 看守所收押人犯,应当进行健康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收押:

(一)患有精神病或者急性传染病的;

(二)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在羁押中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但是罪大恶极不羁押对社会有危险性的除外;

(三)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的婴儿的妇女。

第十一条 看守所收押人犯,应当对其人身和携带的物品进行严格检查。非日常用品应当登记,代为保管,出所时核对发还或者转监狱、劳动改造机关。违禁物品予以没收。发现犯罪证据和可疑物品,要当场制作记录,由人犯签字捺指印后,送案件主管机关处理。

对女性人犯的人身检查,由女工作人员进行。

第十二条 收押人犯,应当建立人犯档案。

第十三条 收押人犯,应当告知人犯在羁押期间必须遵守的监视和享有的合法权益。

第十四条 对男性人犯和女性人犯,成年人犯和未成年人犯,同案犯以及其他需要分别羁押的人犯,应当分别羁押。

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侦查终结、人民检察院决定受理的人犯,人民检察院审查或者侦查终结、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的人犯,递次移送交接,均应办理换押手续,书面通知看守所。

第三章 警戒、看守

第十六条 看守所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应当坚守岗位,随时巡视监房。

第十七条 对已被判处死刑、尚未执行的犯人,必须加戴械具。

对有事实表明可能行凶、暴动、脱逃、自杀的人犯,经看守所所长批准,可以使用械具。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行使用,然后报告看守所所长。上述情形消除后,应当予以解除。

第十八条 看守人员和武警遇有下列情形之一,采取其他措施不能制止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开枪射击:

(一)人犯越狱或者暴动的;

(二)人犯脱逃不听制止,或者在追捕中抗拒逮捕的;

(三)劫持人犯的;

(四)人犯持有管制刀具或者其他危险物,正在行凶或者破坏的;

(五)人犯暴力威胁看守人员、武警的生命安全的。

需要开枪射击时,除遇到特别紧迫的情况外,应当先鸣枪警告,人犯有畏服表示,应当立即停止射击。开枪射击后,应当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主管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第四章 提讯、押解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提讯人犯时,必须持有提讯证或者提票。提讯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看守所应当拒绝提讯。

第二十条 提讯人员讯问人犯完毕,应当立即将人犯交给值班看守人员收押,并收回提讯证或者提票。

第二十一条 押解人员在押解人犯途中,必须严密看管,防止发生意外。对被押解的人犯,可以使用械具。

押解女性人犯,应当有女工作人员负责途中的生活管理。

第五章 生活、卫生

第二十二条 监室应当通风、采光,能够防潮、防暑、防寒。看守所对监房应当经常检查,及时维修,防止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

被羁押人犯的居住面积,应当不影响其日常生活。

第二十三条 人犯在羁押期间的伙食按规定标准供应,禁止克扣、挪用。

对少数民族人犯和外国籍人犯,应当考虑到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在生活上予以适当照顾。

第二十四条 人犯应当自备衣服、被褥。确实不能自备的,由看守所提供。

第二十五条 人犯每日应当有必要的睡眠时间和一至两小时的室外活动。

看守所应当建立人犯的防疫和清洁卫生制度。

第二十六条 看守所应当配备必要的医疗器械和常用药品。人犯患病,应当给予及时治疗;需要到医院治疗的,当地医院应当负责治疗;病情严重的可以依法取保候审。

第二十七条 人犯在羁押期间死亡的,应当立即报告人民检察院和办案机关,由法医或者医生作出死亡原因的鉴定,并通知死者家属。

第六章 会见、通信

第二十八条 人犯在羁押期间,经办案机关同意,并经公安机关批准,可以与近亲属通信、会见。

第二十九条 人犯的近亲属病重或者死亡时,应当及时通知人犯。

人犯的配偶、父母或者子女病危时,除案情重大的以外,经办案机关同意,并经公安机关批准,在严格监护的条件下,允许人犯回家探视。

第三十条 人犯近亲属给人犯的物品,须经看守人员检查。

第三十一条 看守所接受办案机关的委托,对人犯发收的信件可以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碍侦查、起诉、审判的,可以扣留,并移送办案机关处理。

第三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已经决定提起公诉的案件,被羁押的人犯在接到起诉书副本后,可以与本人委托的辩护人或者由人民法院指定的辩护人会见、通信。

第七章 教育、奖惩

第三十三条 看守所应当对人犯进行法制、道德以及必要的形势和劳动教育。

第三十四条 在保证安全和不影响刑事诉讼活动的前提下,看守所可以组织人犯进行适当的劳动。

人犯的劳动收入和支出,要建立帐目,严格手续。

第三十五条 人犯在被羁押期间,遵守监视,表现良好的,应当予以表扬和鼓励;有立功表现的,应当报请办案机关依法从宽处理。

第三十六条 看守所对于违反监视的人犯,可予以警告或者训诫;情节严重,经教育不改的,可以责令具结悔过或者经看守所所长批准予以禁闭。

第三十七条 人犯在羁押期间有犯罪行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将情况通知办案机关依法处理。

第八章 出所

第三十八条 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罪犯,看守所根据人民法院的执行通知书、判决书办理出所手续。

第三十九条 对于被依法释放的人,看守所根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的释放通知文书,办理释放手续。

释放被羁押人,发给释放证明书。

第四十条 对于被决定劳动教养的人和转送外地羁押的人犯,看守所根据有关主管机关的证明文件,办理出所手续。

第九章 检察监督

第四十一条 看守所应当教育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严守纪律,向人民检察院报告监管活动情况。

第四十二条 看守所对人民检察院提出的违法情况的纠正意见,应当认真研究,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人民检察院。

第十章 其他规定

第四十三条 看守所对人犯的法定羁押期限即将到期而案件又尚未审理终结的,应当及时通知办案机关迅速审结,超过法定羁押期限的,应当将情况报告人民检察院。

第四十四条 对于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被羁押人犯,准予参加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第四十五条 看守所在人犯羁押期间发现人犯中有错拘、错捕或者错判的,应当及时通知办案机关查证核实,依法处理。

第四十六条 对人犯的上述书、申诉书,看守所应当及时转送,不得阻挠和扣押。

人犯揭发、控告司法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材料,应当及时报请人民检察院处理。

第十一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看守所监管已决犯,执行有关对已决犯管理的法律规定。

第四十八条 看守所所需修缮费和人犯给养费应当编报预算,按隶属关系由各级财政专项拨付。

看守所的经费开支,单立帐户,专款专用。

新建和迁建的看守所应当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列入基本建设项目。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所称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本级在内。

第五十条 本条例由公安部负责解释,实施办法由公安部制定。

看守所条例篇2

关键词:看守所;在押人员;人道待遇;国际标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3)02—0013—04

自2009年以来,公安监管部门在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权利待遇保障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特邀监督员巡查机制、在押人员投诉机制、权利义务告知机制、对社会开放机制、律师预约会见机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等,有效提高了在押人员的人道主义待遇。特别是一些地区推行的“一日生活制度”创新,转变了过去有罪推定的错误理念,尊重在押人员人格,取消了“坐板”、“反省”等带有歧视性色彩的生活内容,变化显著。然而,尽管在近年的看守所管理机制改革中,在押人员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就提高其生活待遇、保障人权水平等方面的创新也屡见不鲜、卓有成效。但在羁押条件、卫生环境、医疗健康、饮食营养等环节,我国的监管场所与国际普适标准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对此,我们需要以域外经验为参考,对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发现不足之处。

一、概述

在看守所中,由于在押人员特定的法律身份和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状态所决定,他们所享有的权利与一般公民相比,往往具有相对的不完整性。然而,即便是在人身自由上受到了限制,在押人员的基本人身权利依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得到保障。在欧洲,2006年生效公布的《欧洲监狱规则》基本原则中的前3个都直接涉及在押人员的人道待遇问题。而这些基本原则搭建起了欧洲监狱管理中的基本框架,所有缔约的欧洲国家在管理其本国监禁场所并制定相应国内政策的过程中,都应当予以关注和遵守。具体来说,这3个条款可以表述为:1.所有失去自由的在押人员之人权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2.在押人员保有法律未剥夺之权利,无论是已决犯还是未决犯;3.对在押人员施加的限制措施应当符合最低限度之必要性和比例性之原则。这三项基本原则的基本思想最早为一位叫亚历山大·帕特森的英国学者提出,并且不断发展,最终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纳。他认为,剥夺自由本身就是一种十分充分的惩戒了,在押人员不应当再承受额外的痛苦或限制了。同样,对于那些未决犯来说,羁押的目的本就不是惩罚,对其自由的限制应在最低限度上与羁押目的相匹配。

在押人员暂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并不意味着其自身的隐私权、名誉权因此而削减。看守所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注意尊重在押人员的人格,保护在押人员的隐私权、名誉权。尤其不得在言语或行为上侮辱其人格。无论是在目前的《看守所条例》,还是《看守所执法守则》中,对于在押人员的人身安全、物质利益等方面,都予以了关注。然而,对于在押人员的精神利益,却明显关注不够,最为典型的便是对其人格权的保护。以隐私权为例,目前我国的各大看守所中,为了保障在押人员的人身安全,维护监所秩序,每个监室都被安装了监视设备,以便民警时刻了解在押人员的动态,一旦发生自杀、斗殴等紧急状况,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加以处置。然而,在充分考虑安全事项的同时,却鲜有看守所注意对于在押人员隐私的基本保障。在押人员洗浴、如厕等日常生活之隐秘举止,也在看守所的监控之下。甚至一些看守所中,负责监控女子监舍的仍然是男民警。尽管监管部门的预期是正当的,即全程监控在押人员,避免出现自杀、自残等恶性事件。然而,在押人员的隐私权在“安全第一”的大前提下却被无情地剥夺了,这是对在押人员基本人权的一种不尊重。

在“躲猫猫”事件发生后,全国范围的看守所开始逐步向社会开放,以平息外界关于其“不透明”的质疑。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在2009年6月份至2010年1月份共确定了150个看守所对社会开放,通过允许新闻媒体采访报道,邀请党政领导、人大代表、特邀监督员等视察,接待在押人员家属、律师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并把“主动公开,全程公开,长期公开”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至今,已经有2100多个看守所实现了向社会开放。开放的对象主要囊括了:已决犯直系家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警风监督员,社会人士以及新闻媒体等单位或个人。看守所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看守所开放提高了看守所工作的透明度。其次,看守所开放有利于加强对看守所执法的监督。再次,看守所开放有利于促进对于看守所的宣传。然而,这种开放活动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对在押人员人格权的不尊重,一些在押人员甚至自嘲自己成了“动物园中的猴子”被人任意参观。因此,在开放看守所的进程中,应当注意以不损害在押人员的隐私权为基本前提。故而,外界对于在押人员的访问,必须经过在押人员的同意。如果在押人员本人不同意外人的探访,看守所不得安排外界人士尤其是新闻媒体,参观该在押人员所在的监舍,也不能与之会见。笔者认为,在押人员的隐私权在看守所中应当受到保护,其名誉不得受到侮辱、损害。社会公众对在押人员本人的访问应当经其同意,任何人不得强迫在押人员接受媒体的采访。

二、在押人员的居住条件

(一)居住空间

关于看守所在押人员目前的人均面积,在《看守所条例》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是在《看守所条例实施办法》中作了限定,即不低于2平方米。然而在实践中,该条款的落实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由于一些地区的看守所设施老化,空间有限,而在押人员的数量却呈现出增长趋势,使得看守所的承载量超负荷的现象并不鲜见。因而,2平方米的面积限制在实践中是存在“打折扣”情况的。由于我国原有看守所又是实行“通铺制”的,极容易造成在押人员休息时的拥挤,也为监舍内的安全埋下隐患。因而,公安部监管部门已经着手在各新建看守所内实行统一的床位制,一来可以保证在押人员的居住空间,二来有利于排除监舍内的不稳定因素。因而,考虑到现实的情况以及国际通用标准,建议将在押人员的人均居住面积下限提高到3平方米,通过法律形式严格规范监舍人数,防范超负荷羁押现象。然而,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在押人员的人均居住面积仍需要不断改善。目前在欧洲。在押人员共同居住的监舍人均标准为4平方米,单独居住的监舍标准已经达到6平方米。而立陶宛等国家的羁押场所中的过渡监舍因为人均居住面积仅有1到2平方米,受到欧洲反酷刑委员会的批评。目前我国对老看守所的铺位改造存在经费、资源、人力等诸多障碍,需要多部门的综合协调,以法律形式强制所有看守所实行床位制的方案尚不具有司行性。

(二)洗浴卫生

关于看守所的卫生标准问题,参考国际通行标准。应当要求确保监舍的通风、采光、防潮、防暑、防寒等基本条件。即便是已决犯都应当享受到普通人的基本生活待遇,何况看守所中羁押的多为尚未确定有罪的人。依据无罪推定原则,未决犯即便被施以监禁,也应被视为无罪的普通公民,生活待遇不能因为监禁而受到减损。而居住条件是最为基本的人权之一,看守所的监舍应当具备必要的生存条件。看守所的硬件设施也应当把确保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目前我国部分看守所存在年久失修现象,给在押人员的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应强调监室设施的安全维修,促使各地监管机关加大财力投入,确保监所安全。而对于那些处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看守所,如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等,尤其要针对本地区的特殊情况作出相应的加固、维修措施。当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明确。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看守所内都为在押人员提供了淋浴的设备,条件好一些的还配备了太阳能热水器等洗浴设施,可以保证在押人员可以在任何季节洗到热水澡。当然,一些南部地区由于气候原因,无需为在押人员提供四季的热水供应。因此,笔者认为不应当强制限定看守所要为在押人员提供热水洗浴。另外,各看守所也可以根据季节和区域的情况,决定洗浴的次数,“每周至少一次”是《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中给出的基本限定标准。无论是《看守所条例》还是《看守所条例实施办法》,都没有关于在押人员个人卫生方面的规定。而在《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等国际准则中,则要求在押人员必须保持身体清洁,羁押场所还应当提供必需的用水和梳洗用具。为使在押人员可以保持整洁外观,维持自尊,必须提供妥为修饰须发的用具,使男犯可以经常刮胡子。我国目前的大部分看守所中,对于男在押人员的头型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即不得留长发。在押人员会在进入监区伊始就被剃掉头发,尽管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但是不免有不尊重其人格之虞,甚至有复辟耻辱刑的嫌疑。尤其是对于未决犯,强制理发也有违无罪推定大基本原则。因而,笔者认为理发修须等事项应赋予在押人员自。

三、在押人员的衣着饮食

(一)衣着尊严

对于在押人员来说,衣着是具有人身保护和社会心理双重功能的。就前者来说,合适的衣物可以与当时的气候环境相适应,确保冬暖夏凉,干净舒适,尤其是对那些不具备条件自备衣被的在押人员。有关衣被供给问题,在押人员投诉最多的就是衣被的清洁卫生问题,这已经成为欧洲评估羁押场所物质条件的一项重要内部指标。而就后者来说,在押人员的衣被应当保证不有辱人格和贬损身份,这与在押人员的社会心理也密切相关。要知道在历史上,对于囚犯在衣着上加以羞辱是十分普遍的,这也是故意惩罚他的一种重要方式。现代文明史不允许这样的做法,在押人员的衣着不能有任何的消极暗示。2002年前,乌克兰的羁押场所因为强制在押人员穿着橘黄色的囚服,并且在囚服上镌写着羞辱性的字眼,曾经受到欧洲反酷刑委员会的严厉批评,并被视为给在押人员“贴标签”的举措。我国的《看守所条例》中是要求在押人员自备衣被的,只有在无法自备的情况下,才由看守所提供。此外,也没有关于衣被清洁、洗涤等事项的规定,而一些地区的看守所也并没有对此事项引起重视,这就给在押人员的健康带来隐患。

在西方国家,在押人员是否应当被强制着囚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即便在人权保障水平很高的欧洲,目前也没有直接、明确的法律条款予以说明。出于对在押人员人格的尊重,在欧洲地区,在押人员一旦因出庭或其他原因离开看守所,是不得强迫其穿囚服的,而可以着自己的衣服。而在我国的看守所内,每一位在押人员都会身着马甲,以示其身份。那么在出庭时,是否也必须着马甲呢?在各种法律规范中,并没有相关的条款。而公安部监管部门在批复北京市公安局监管处的请示中,则明确表示:“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羁押期间,着识别服。被告人出庭时可着便服,但不得穿奇装异服。被告人穿便服出庭的,由本人申请并征得看守所同意。”可见,在我国,在押人员本就有权着自己的服装出庭接受审判。然而在实践中,之所以大部分在押人员依然穿马甲出庭,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在押人员不知自己的这项权利,将穿马甲上庭当成天经地义的事;而另一方面行使此权利要经过看守所的批准,因而存在看守所方面有意控制此类现象发生之可能性。从上述角度看,衣着的任意性并没有成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权利。

(二)饮食保障

为了保证生命和健康,在押人员需要被供给充分的饮食。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则毫无疑问可以认定监管部门对在押人员实施了非人道待遇。即便没有对健康产生直接的损害,故意施加限制营养的行为也会被视为一种“有失公正的惩戒手段。在《欧洲监狱规则》中,提供充足营养的食物更是被精确地表述为国家层面的立法。在欧洲一些国家,立法层面甚至对食物的卡路里最低含量也加以明确的设定。如果在押人员没有得到充足的饮食,将被视作未能达到国家法律设定的标准而受到处分。对于在押人员的饮食提供,还应照顾到每个人的不同背景、特殊情况,如年龄、健康状况、身体条件、从事行业等,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会因此而有所区别。例如哺乳期的妇女、未成年人,在饮食的营养摄取量上都需要经过审慎地抉择,严格程度都要高于普通的成年人。此外,一日三餐的时间间隔也应科学合理,食物的种类应当注意变换。

1996年,公安部先后同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储备局下发了《看守所在押人员伙食实物量表准》、《保证看守所在押人员粮食供应问题的通知》两份文件。在文件中,一方面明确了食物标准,而另一方面则确保了粮食供应渠道。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看守所的食品供应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目前政府为看守所在押人员设定的伙食标准为每月不低于180元,显然已经低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标准,有些地区由于财政紧张甚至连这一标准都难以维系。加上运输、材料等费用亦在这180元的标准之内,使得不少看守所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因此,应当促使主管部门能够在财政上加大补给力度,使看守所在饮食供给层面符合法律要求。

(三)自费加餐

在荷兰,尽管伙食的经费有限,但是却符合国家营养信息办公室的推荐要求,犯人可以在食堂里白费购买三明治馅饼、水果、小吃、不含酒精的饮料、糖果、香烟和雪茄等。而在我国的许多看守所中,也早已存在了自费购买食品的现象。一些在押人员会通过看守所民警购买糕点、水果以及方便面等。在我国看守所伙食标准普遍偏低的大背景下,这一举措也是维系在押人员营养权利的重要补充。当然,在2009年的“躲猫猫”事件发生后,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出台了《关于禁止看守所为在押人员自费加餐的通知》,目的在于防止看守所借此牟利,防止监室内“有钱人”以此拉拢他人,成为牢头狱霸。然而,自费购买饮食本身并不是造成“牢头狱霸”现象的根本原因,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无疑是因噎废食的一种表现,也牺牲了在押人员的基本权利。实事求是地讲,单以目前看守所内的伙食标准,还无法保证在押人员充足的营养,更何况在押人员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尤其是对未决人员来说。而允许自费购买饮食,也不一定会必然引发监管部门所担心的问题,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完全可以采取其他的举措。

四、在押人员的娱乐活动

(一)户外锻炼

“在押人员得到许可每天至少可以从事1小时的户外活动之要求,已经作为一项基本保障被广泛接受。《反酷刑公约》希望强调所有的在押人员都应无例外地得到日常锻炼的机会,包括那些正受到拘禁惩罚的人们。此外,户外运动的基础设施应当齐备,并且在气候条件不好时有隐蔽设施。”在《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中,在押人员室外活动的最低时间标准被设定为1小时。目前我国的各个看守所,都为在押人员提供了户外活动场所。在2002年公安部监管部门出台的《看守所建设标准》条文说明中,室外活动场作为在押人员用房及其辅助建筑组成的重要部分予以规定。作为每个监区的必需设施,其被界定为监区内用于在押人员室外活动的有防护设施的固定场所。就建筑标准看,室外活动场按人均使用面积2.5~3平方米计算,即在押人员在场地内做操活动时,应有2.5×1米~2.5×1.2米的空间,且不计建筑面积。因此,从空间角度看,看守所是具备保证在押人员户外活动的基本条件的。一些新建的看守所,甚至为户外活动室安装了顶棚,即便在雨雪天气,也可以确保在押人员的户外活动。

增加在押人员的户外活动时间,尤其是体育锻炼,对于在押人员及看守所本身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首先,经常的户外活动对于确保在押人员的健康权十分必要。被监禁在牢房中,难以见到户外的阳光和空气,加之对未来命运的忐忑不安,对于在押人员的身体健康会难以避免地产生消极影响,造成疾病甚至是死亡等现象。从保护在押人员的角度出发,室外活动可以强健其体魄,舒缓其紧张的心绪。其次,确保在押人员日常的户外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监管民警的工作压力。经常的户外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可以大大改善在押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尽量避免自杀、自残等恶性事件的突发,缓解看管民警因此而时刻绷紧的神经。再次,保证日常的户外活动,可以帮助实现监管秩序的稳定。有了常规的户外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在押人员的注意力,从而减少监区内的斗殴、寻衅等事件的发生。

(二)娱乐休闲

在押人员于监禁场所内接触外部世界的方式不仅包括与家人或朋友的联络,也有权了解外面正在发生的事件。尤其是在押人员应当了解外部世界的生活情况,因为大多数在押人员的监禁不会是永久的,总会有回归社会的那一天,过久的“与世隔绝”并不是羁押的目的。作为公民的一员,在押人员也应当有权接触外界的公共信息。在欧洲一些国家的监狱系统中,这一点不仅被逐步加以认知,更被详尽地予以阐释。接触信息的重要性在《欧洲监狱规则》中也得到了体现:“在押人员有权通过订阅报纸、杂志及其他出版物或者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定期了解公共事件,除非在个别案件中经由司法授权予以禁止。”当然,要实现这一点也需要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例如羁押场所图书馆的健全。在押人员若想进一步获取重要信息,就需要监管部门采取积极的举措去支持他们。当然,这也与外部世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休戚相关:“自由公民生活在信息时代中,信息的传播与扩散通过电话、传真、电脑、因特网等迅速蔓延,拉近了人们与思想的距离……在押人员如果被限制使用如电讯等现代技术之媒介,就会加快与自由世界的彻底隔绝。当囚犯与外界失去联系是发生在这种意义上的,将或许会给其带来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新的痛苦……在这个意义上,监狱的改革意味着将信息自由引入监禁场所,来缓解因此而造成的羁押之苦,以实现一种平衡……而目前的监禁场所已经变得越来越像自由世界,并且允许为此而作出的调整。”

我国的许多看守所目前都配备了图书室,并且为在押人员订阅了报刊等读物。此外,每个监舍内都安装了电视,在特定时间内向在押人员播放节目,尤其是新闻类节目,使其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热点事件。然而,时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已决犯在此方面的自由度明显要高于未决犯,前者可以更加方便地接触书籍等材料。而未决犯则需要通过告知管教民警来获取自己想要的读物,选择面上要狭窄一些。这与未决犯本身的无罪身份是不相符的,应该在信息获取方面被提供更多的便利。此外,个别看守所在电视收看的问题上管束过严,无论是在时间限度还是在内容层面,也需要不断完善,向国际标准靠拢。

大多数看守所出于安全与秩序的考量,对于在押人员尤其是未决犯的娱乐活动,控制得比较严格,例如严格禁止活动等。这对于在押人员的身心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干预了其放松娱乐的权利,事实上也不见得会对监所的安全与秩序产生积极的效果,反而容易酿出事端。娱乐活动其实具有特别的能量,可以促使在押人员发展和表达自己。因此,还是要尊重在押人员休闲和娱乐的权利,在时间、内容等方面不必过于苛刻。当然,一些违法活动是坚决不能被允许的,例如等。总之,只要把握得当,在押人员的娱乐与监所的秩序是不会发生必然关联的。

看守所条例篇3

看守所的诉讼职能

(一)《刑事诉讼法》修改前,看守所在诉讼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从属于侦查职能《刑事诉讼法》修改前,看守所既无独立的诉讼地位,也就无所谓独立的诉讼职能,从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实践来看,其在诉讼中发挥的作用从属于侦查职能。《看守所条例》第3条规定:“看守所的任务是依据国家法律对被羁押的人犯实行武装警戒看守,保障安全;对人犯进行教育;管理人犯的生活和卫生;保障侦查、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这里的“人犯”既包括未决犯,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包括在看守所执行刑罚的已决犯,“人犯”一词从1996年开始便已不再适用。给合实际情况,我国看守所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职能:一是监管职能。看守所对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武装警戒看守,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等,保障侦查、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二是部分刑罚执行职能。看守所对留所服刑的短刑犯,要执行刑罚,进行教育改造。三是侦查职能。1998年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的通知》规定,在看守所服刑的罪犯又犯新罪的,由看守所立案侦查,重大、复杂的案件由刑事侦查部门立案侦查。所以公安机关是将看守所视为内设机构的,分配了部分侦查权。看守所在日常的监管工作中,还担负着深挖余罪、配合破案的职责,这是看守所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也获得许多理论上的支持。③各级看守所在业绩考核时,本所获取的侦查线索,以及借此侦破案件的数量都成为考核的重要指标。看守所工作人员从犯罪嫌疑人那里获取破案线索并成功协助破案的数量,则成为个人业绩考评的重要指标,直接与自己是否能够立功、嘉奖、获得更多的奖金、获得职务升迁的机会等紧密相关。[7]看守所以打击犯罪、保障追诉为主要任务,强调对在押人员的看管、改造甚至是深挖犯罪、配合惩治犯罪,其人权保障的功能并未得到彰显。(二)未决羁押执行职能是一种预防性的、保护性的职能。看守所的未决羁押执行职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接受审判,即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二是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再犯罪或毁灭、伪造证据、串供;三是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审前的诉讼权利,使其免受控方的侵害。上述职能是看守所存在的本意。其次,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253条的规定,对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在被交付执行刑罚前,剩余刑期在三个月以下的,由看守所代为执行。要特别注意的是,新《刑事诉讼法》将看守所代为执行的刑罚从余刑“一年以下”改为余刑“三个月以下”,所以留所服刑的人员将大大减少,这也表明看守所的工作重点不在于“已决犯的执行”。再次,新《刑事诉讼法》没有授予看守所侦查权,看守所也不是公安机关的内设机构,公安部无权将侦查权分配给看守所。看守所事实上承担的侦查职能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犯罪信息库”,看守所获取犯罪线索、深挖余罪确实有其他机关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侦查职能的存在使得看守所具有“自利”和“图利”的必要与可能。其必要性在于完成考核要求、获得工作业绩、履行法律职责等,其可能性就是利用看守职责中的权力,通过监听、监视、审讯等手段来达到其侦查目的,对办案机关的不合法要求、行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不被监听等诉讼权利也无从落实。因此,侦查职能加剧了看守所对侦查机关的附属,使其无法保持中立。只有让看守所的职能单纯化,看守所仅仅关注对未决犯的监管和保护,才能更好地保护犯罪嫌疑人,正确地对待律师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间的会见和通讯等。最后,笔者认为看守所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能是一种司法职能,而非行政职能。我国刑事理论一般认为,刑事诉讼法所授予的专门机关的各项权力属于司法权的范畴,如公安机关的侦查权是刑事司法权的一部分。由此可见,看守所的未决羁押执行权也应当属于刑事司法权的范畴,也只有将其界定为刑事司法权,才能理顺各种关系。行政诉讼法规定“属于刑事诉讼法明确授权的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所以看守所不应当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看守所一旦发生侵权行为应当纳入刑事赔偿的范畴,通过刑事赔偿程序处理,《国家赔偿法》关于看守所为刑事赔偿义务机关的规定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看守所的体制隶属

上文论述了看守所独立的诉讼地位,看守所诉讼职能应当单纯化,着重于未决羁押执行,但是要实现看守所的中立和超然,使其真正享有独立的诉讼地位,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问题,即看守所的体制隶属问题。(一)现有体制隶属对看守所新的诉讼地位的制约由于看守所的神秘化和边缘化,看守所的监管体制长期为人们所忽视,近几年频繁发生在看守所内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才使这个问题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根据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看守所条例》第5条的规定,看守所以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为单位设置,由本级公安机关管辖。从法律规定看,看守所是被定位为县级以上政府的职能部门而非公安机关的内设机构,只不过交由公安机关代为管理。虽然看守所已将公安局的牌子换作了人民政府的牌子,但实际上仍然一直处于同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之下,隶属于同级公安机关。由于人、财、物大权由公安机关掌握,公安机关的领导指挥、命令看守所的民警,要求其为侦查行为开绿灯,谁敢不从?如果不能真正脱离公安机关的管辖,看守所将在法律和现实的夹缝里求生存,即使法律赋予其独立的诉讼地位,也难以真正得到落实。(二)未来《看守所法》应当改革看守所体制隶属以契合其新的诉讼地位羁押场所与公安机关分离,学界基本已达成共识,但就羁押场所分离后由谁管辖的问题则莫衷一是。有人建议由具有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院管辖。[8]笔者认为不妥,检察院作为控方,如何能保障辩方的利益?只要是控方控制,不论检、警,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不能只看到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一面。有学者建议将看守所纳入现在的监狱系统[9]。这样设置域外也有立法例,例如根据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19条的规定,对未决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移送监狱进行关押,但是不允许将未决犯与已决犯关押在同一房间。[10]但是,笔者认为看守所与监狱功能不同,看守所是羁押未决犯的场所,它须具备不同于监狱的特点,如要依法与控、辩双方互相配合、制约,要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要提供特殊设施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中的权利等。正是为了维护未决犯在法律上的地位与权利,18世纪中期,西方一些国家对监狱制度进行了改良,将监狱划分为已决监和未决监,形成近代意义上的看守所,如果再回复历史作法,绝非良策。较多学者建议看守所应划归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司法行政机关管辖监狱,看守所和监狱同为羁押执行机构,可以互相比照、借鉴。自1983年开始的监狱制度改革是比较成功的,监狱在人权保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其管理水平、软硬件设施、社会形象等都远远优于看守所,司法行政机关有管理监狱的机构、经验,有能力基于中立的地位对看守所进行良好的管理。总之,保证看守所中立是看守所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未来《看守所法》应当对看守所的体制隶属进行准确定位,以契合新《刑事诉讼法》所赋予的独立的诉讼地位。

作者:钟明曦 单位:福建警察学院法律系

看守所条例篇4

论文提要 戒毒所、看守所及两劳场所、监狱等监禁场所存在一种特殊语言现象:被关押人员对共同语中的一些词语进行变异,使之成为所处特殊空间的专门用语,这类词语在特殊人群中使用,属于典型的社团变体。从在昆明地区搜集的语例看,此类词语涉及面广;单义词多,复义词少;多数词语一名一指,异名同指的词语不多;和其他城市同类词语相比未发现同源词或词语流转现象。 

 

在全国各地的戒毒所、看守所、两劳场所及监狱等关押各类违法人员的封闭性场所多存在这样的语言现象:被关押人员之间使用一些经过变异的词语,这些词语只存在于这些特殊空间,一旦离开这些特殊空间便失去传递信息的功能。这种社团变体语言的某些特性和隐语相似,但又不完全等同于隐语,因为使用者对其中一部分词语并不刻意掩饰,以致于一些词语被看守民警掌握,民警对此现象多不鼓励、不制止,有时为了管理需要,拉近和被关押人员的心理距离,甚至加入使用者的行列。本文搜集语料时,对于监禁空间特殊词语的确认标准为:产生于监禁场所,且只在此特殊空间使用,无法判断词语最初是否产生于监禁场所的和在监禁空间以外也有人使用的词语均不收录,如白戒指(指手铐)、黑棒(指警棍)、八加一(指酒)。 

 

1 监禁空间特殊词语的类型 

 

通过和昆明市各监狱服刑罪犯、昆明市戒毒所戒毒学员个别访谈,共发现并认定此类词语194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人称系统:如德国人、鸡蛋、老鬼、新鬼、空姐、碗拐、钢丝等; 

(2)物称系统:鳄鱼池、雕钢门、飞机票、水牌、鬼票、高岗、灯、皮手套等; 

(3)动作指称系统:滑单桨、滑双桨、大型刷啦啦、拍、降落、汤褪等; 

(4)看守所里犯人之间的取乐或惩罚系统:撑衣杆、小猫钓鱼、蹲冰箱等共39条; 

(5)地名、单位指称系统:蒙古包、小龙潭、金马寺、豹子头、大板桥等18条; 

(6)其它:监规九条、过关、起飞、正舞、配坨坨、走小路、钢板韭菜、吹毛边等; 

 

2 监禁空间特殊词语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1 监禁空间特殊词语的特点 

2.1.1 词语涉及面广,有的甚至已形成了完整系统。 

这类特殊词语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用等。其中戒毒所和看守所相比,涉及到的变异词语更加丰富。 

看守所除个别词语外,几乎全都围绕被监禁、需要交代犯罪事实这一中心内容,因此形成了两个词语系统。一是被关押人员之间自己划分的层级系统,呈金字塔状,最上层的是“堂口”(又叫“堂主、号长”,一个监仓只能有一个“堂口”,他可以对监仓里的其他人员随意发号施令);中层的是“中堂”,包括“水手长”(又叫“水拐”、“冲锋机”)、“茶童”,一个监仓里的“水手长”和“茶童”只有2—3人,他们分别充当“堂口”的打手和按摩捶背、端茶倒水的随从;监仓里地位最卑微的是“下堂”(又称“小蛹、丐帮”,他们随时可能被欺辱),其中没有钱的“丐帮”又自称“鸵鸟”,此外还以。‘翻毛皮鞋”、“天兵”称看守他们的武警战士。二是“水手长”等听从“堂口”的指令对同监仓被关押人员进行的取乐或处罚,多达39种,从只是捉弄人,(对身体没有伤害的“旱冰”(人趴在地上做游泳的动作))到可能致死致残的一些方法,如“飞毯、斩鞭、刷鞭、黄焖鸡、辣子鸡、罐头、青霉素、火腿”等等,只要是能想出来的处罚手段,就有相对应的名称。其他词语虽不成系统,但都和他们被监禁的生活内容有关,如“翻板”(“丐帮”联合起来反抗“堂口”的管理),“穿棉衣”(警察提讯),“挖马池”(看守所里的干警深挖犯人余罪),“参观动物园”(有人参观看守所时,被关押人员自嘲),“飞豆”(看守所里劳动时,一种捡豆子的工作),似乎只有“花子大碗”(指看守所里的吃饭用的碗)、“鳄鱼池”(指看守所或两劳场所里的金鱼池)和监禁生活没有直接关系。 

戒毒所所涉及的变异词语一部分与戒毒生活有关,如“天条”(在戒毒所内复吸毒品或逃跑)、“钢丝”(在戒毒所里以吞异物等手段自伤自残的学员)、“马戏团”(戒毒所里的文艺队)、“仙女”(文艺队里的女戒毒学员)、“盔甲”(所服)、“大板”(戒毒所里的通铺)等;而另一部分则没有什么规律,并非一定是与被关押人员的戒毒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汽锅”(在戒毒所里专指痰盂)、“花姑狸”(专指妓女)、“屁股”(专指座垫)、“灯”(专指打火机)、氧气瓶(专指各种各样的饮料瓶)、“烧烤”(学员晒太阳)、“抛光”(学员拖地)、“汉白玉”(鼻子)、“鸽子”(信)等。 

2.1.2 单义词多,复义词少。 

目前在昆明地区发现的194个监禁空间特殊词语中,单义词有187条,比例达96.39%,复义词仅7例,所占比例仅3.61%,这7例复义词分别是:“水手长”(①专门给“堂口”洗衣服的犯人;②“堂口”手下的打手。)、“闷得深”(①在戒毒所里一直偷偷吸食毒品未被发现;②形容做事深藏不露,始终不被别人知晓。)、“起飞”(①开始做一件事,如去扫地;②戒毒期满或因其他原因出所。)、“水牌”(①多指每天晚上向管教干部汇报情况的登记表;②偶指利用香烟盒等小纸片记电话号码等。)、“拍得了”(①戒毒学员的官职被撤掉了;②问题解决了,任务完成了。)、“马褂”(①戒毒所里有关系的戒毒学员,能得到一些特殊照顾;②看守所里犯罪嫌疑人穿的橘黄色马甲,上面印有所名和编号。)而笔者同期研究的犯罪隐语中复义词的比例为11.86%(王卉。2008)。 

2.1.3 多数词语一名一指,异名同指的词语不多。 

异名同指的词语只有以下10组:“号主、堂主、上堂”(监仓里最有地位的人);“下堂、丐帮、小蛹”(监仓里最没有地位的人);升堂、过堂(新人看守所的被关押人员向堂口汇报自己的情况);“进小号、冰箱”(在看守所里被关禁闭);“空投、空降”(看守所里专指家属来探望时送钱、送物);“上火星、耕耘”(被劳教);“勒一下、插一下、摸一下”(戒毒所里跳舞,男学员用语);“盔甲、鬼服”(戒毒所里的所服)。指称最多的词语是看守所中对被关押人员层级系统的划分中的“上、下堂”,以及戒毒所里男学员跳舞的用语,各有3个;而隐语中异名同指的词语非常多,仅对警察的称呼,在广州地区就多达55个(王卉,2008),如“鬼、针、枪、灰佬、车、灯”等等,在昆明地区也有15个,如“电、猫、水鸭子、黑皮、黑皮子”等等。 

2.1.4 目前在已考察的几个城市中没有发现同源词或词语流转现象。 

而隐语是有同源性的,如对海洛因的称呼“4号”,来自于海洛因要经过四道加工工序,由4号衍生出的隐语有“吊数”(借用回语,“吊”为四之意)。 

2.1.5 除对昆明各劳教、劳改所、戒毒所、看守所等单位的指称用词在监禁场所是统一的以外,戒毒所和看守所里的其他用语各不相同,指称类似事物时,分别有各自的词语。 

以下几组分别是看守所和戒毒所的近似词: 

“水手长、茶童”——“鸡蛋”(戒毒所里帮助干警工作,像部队里首长勤务兵一样的戒毒学员);“堂口”——“马褂”(戒毒所里有关系的戒毒学员,能得到一些特殊照顾);“鸵鸟”——“三无”(戒毒所里没钱的戒毒学员);“二政府”(看守所里可以在监督岗工作的已决犯)——“宪兵”(戴红袖章,帮助干警维持秩序的戒毒学员) 

 

2.2 监禁场所特殊词语形成以上特点的原因 

2.2.1 看守所和戒毒所及两劳场所关押的对象不同、管理的严格程度不同、被关押人员面临的前途不同,因而造成他们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关注对象。 

看守所的词语几乎全部围绕被监禁、需要交代犯罪事实这一核心内容,足可见被关押人员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心。生存空间的狭小和人身的不自由,使他们要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人为制造新鲜感、寻求刺激,所以才有了达39种之多的被关押人员之间的取乐或惩罚方法,并给每种方法起了生动、形象的名称。而戒毒学员只是违法,并未犯罪,加之干警对他们的人性化管理,心情相对放松,有精力、有可能去关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他们拥有的自由毕竟有限,在戒毒期间他们同样需要给自己的生活制造新奇,所以戒毒所里的变异词语范围非常宽泛。 

2.2.2 监禁空间特殊词语的复义词比例低、异名同指词语少和没有同源词或词语流转现象可能与这些词语使用范围有限、使用人群特定,流通渠道不顺畅有关;而犯罪隐语的使用者人数相对较多,他们有人身自由,可四处流动,又分属不同团伙,每个团伙各有隐语,各不同团伙成员之间的流动造成隐语的交叉使用与流通,造成不同词语同时存在,以致于犯罪隐语异名同指现象较多。 

3 监禁空间特殊词语的结构特点 

 

3.1 词性分布:已搜集的194例监禁空间特殊词语全部是实词或实词短语,没有虚词或虚词短语,又尤以名词(名词性短语)和动词(动词性短语)居多,其中名词(名词性短语)120条,占61.86%,如:“凤池、皮房、皮手套、见面礼、夹心饼干、龙床”;动词(动词性短语)74条,占38.14%如:“拍墙、过关、报户口、收东西、返水、卖马”。 

3.2 音节结构特点:音节形式简单,单音词4个,占2.06%,双音节词96个,比例达50%,三音节词69个,占35.05%,四音节词20个,比例为10.31%,五音节词2个,占1.03%,七音节词3个,比例为1.55%;可见双音节、三音节词处于监禁空间特殊词语的第一层次,是基本形式;一、四、五、七音节词处于第二层次,是较少选用的语音形式。 

3.3 构词特点:只有3例附加式单纯词(附加式后缀1例:“罐头”、叠音2例:“坨坨、唆唆”),其余均为合成词或短语,其中又以偏正结构为最多,共104例,比例达54.64%,如:“马贼、飞毯、茶童”;动宾结构次之,有56例,占28.35%,如“坐班、度假、找马口”;主谓结构6例,如“小鬼点灯、宪兵、汤褪”;联合结构8例,如“烧烤、高山流水、盔甲”;动补结构10例,如“抛光、顶住”。没有缩略词和外来词。另有3例无法分析结构。 

3.4 生成特点:监禁空间特殊词语的生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创新词语;二是借用共同语中的词语。自创新词主要是利用已有的构词语素构成新词,如:“斩鞭、刷鞭、卤安、矮站、正舞、花姑狸、唱饿歌”等,这是监禁空间特殊词语中重要的构词方式;借用共同语词语形式,对其意义进行变异,由此构成的词语占绝大多数,如“奈何桥、耕耘、度假、上网、钢丝、鸡蛋”等,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4 监禁空间特殊语言现象形成原因探究及发展未来预测 

 

4.1 作为一种社团变体。监禁空间特殊语言现象形成的原因有二 

4.1.1 基于求新、求变、求异心理另造新词。 

戒毒所、看守所及两劳场所都是封闭的监禁空间,被关押人员的生存环境相对单调,缺乏变化,有的被关押人员关押时间比较长,甚至达几年之久,不能接触社会,因而需要制造新鲜词语以满足求新、求变、求异心理,他们或舍弃已有词语而另造新词,如以“灯”代指打火机、以“汽锅”代指痰盂,“开飞机”指拿扫帚过来;或改用委婉的说法,用一些词借代另一些词,如“盔甲”指戒毒所所服,“皮房”指代监狱中专门关押死刑犯的房间;或在造词时不惜违反语言的经济原则,形式上进行重复或增衍,如以“翻毛皮鞋”代指武警; 

4.1.2 对被禁止行为的遮掩。 

日常生活、管理中,犯罪嫌疑人或违法人员有些行为是不被管理制度容许的,必须遮遮掩掩,以防被民警发现,因而需要对语言进行变异,如看守所内被关押人员之间多达39种的取乐或惩罚名称就因此而出现。 

 

4.2 监禁空间特殊语言现象发展未来预测 

同其他语言一样,监禁空间特殊词语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而且受到它的生存环境——监禁场所诸多因素的影响。 

看守所条例篇5

【关键词】宪法援引 遵守性援引 适用性援引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自最高人民法院就齐玉苓案援引宪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做出“批复”以后,有关“宪法司法化”和“宪法私法化”的讨论甚嚣尘上,并一度视其为我国“宪法适用”之先河,而各地法院在裁判文书中援引《宪法》条文的现象也日益增多。然而,法院有援引或适用《宪法》的权力吗?“宪法援引”就等于宪法适用吗?宪法援引的法律性质是什么?法院是否有援引《宪法》的必要以及该如何判断必要的宪法援引。

上述问题的内在逻辑关联性是,如果人民法院无权援引《宪法》,那么更无权适用《宪法》,从而其他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如果“宪法援引”和“宪法适用”不是同一概念,那么宪法援引的法律性质才有讨论的价值;同时,即使法院无权适用《宪法》,也并不意味着法院无权援引《宪法》;另外,如果法院没有援引《宪法》的必要,那么法院的援引就是画蛇添足;而如果有权且必须援引,那么法院如何判断必要的宪法援引,从而建立我国司法实践中宪法援引的判断规则。

对司法实践中“宪法援引”的现象分析

所谓“宪法援引”,是指《宪法》条文出现在人民法院司法裁判文书中的现象。据王禹副教授《中国宪法司法化:案例评析》(以下简称《案例评析》)统计,截止2005年,我国各地法院援引宪法或论及宪法作出判决的案例共有33个;近年来,由韩大元老师编著的《中国宪法事例研究》和胡锦光老师编著的《中国十大宪法事例评析》等系列丛书日渐丰富了宪法案例。而对于宪法条文在裁判文书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宪法的“遵守性援引”。指人民法院在司法裁判文书中将宪法条文作为解释的对象纳入裁判文书的说理论证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对宪法的援引仅出现在裁判文书的说理论证部分,从被援用的宪法条文的内容看,往往只是确立某种推理前提,或满足某项条件,或确认某项基本权利的存在,为公正裁判做铺垫,①并不将宪法作为案件裁决的直接法律依据,案件的最终裁决仍有赖于其他具体法律的规定。

宪法的“适用性援引”。指人民法院在司法裁判文书中将宪法条文作为裁判具体案件直接法律依据的司法现象。从形式上看,被引用的宪法条文或内容处在“根据宪法XX条判决如下”的文字或表达结构中。从目前“宪法援引”的司法实践看,在《案例评析》收集的33个案例中,被认定为“以宪法为判决依据”审理的案件共有3个,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被学界誉为“宪法司法第一案”的齐玉苓诉陈晓琪等侵犯姓名权、受教育权案(以下简称齐玉苓等案)。

对此案,山东高级人民法院(1999)鲁民终字第258号判决书按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在其分析说理部分认定被告陈晓琪等人“侵犯姓名权的行为,实质上是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所享有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各被上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同时,该案判决书最后宣布:“依照宪法第四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2001)法释25号批复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2001年8月23日判决:……”。②然而,从判决的最终内容看,由于其主要涉及的是以经济赔偿为主要形式的民事责任,据以裁判的真正依据并非宪法,而是在裁判文书中未加列出的《民法通则》及有关民事法律规定,作为审理依据外观的宪法只是形式,因为从据以引用的宪法条文,是无法得出“赔偿上诉人齐玉苓精神损害费50000元”等结论的。

对人民法院司法裁判依据的解读

从我国司法实践的角度看,宪法援引之所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的关键在于:宪法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能否成为人民法院案件裁决的依据。而解决人民法院司法审判的依据到底是什么,是准确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

《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解开法院与宪法、法律关系的钥匙。《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从字面含义看,这一条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关系:其一,人民法院审判权与宪法之间的关系;其二,人民法院审判权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其三,人民法院审判权与审判依据之间的关系。对此,各种论文及著作论述颇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从审判权来源看,只有宪法和法律才能赋予法院审判权,而审判权的首要来源是宪法,审判活动本身是宪法和法律实施过程的一个环节。由于宪法赋予人民法院审判权,‘依照法律’自然包含着人民法院要遵循宪法约束的原则。”③对此,笔者认识不尽相同。

第一,就审判权的来源看,笔者认为其仅源自宪法的概括性授予,而不包括法律的赋予。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涉及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权的概括性分配,而对于职权具体内涵的确立及行使,则通过其他立法行为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具体化。人民法院作为重要的国家机构,其职权的宏观配置,当然只能由宪法规定。

第二,就审判权的行使来看,其具体取决于“法律”的规定。因为就审判权具体内涵而言,其涉及以下五个问题:司法管辖权,即人民法院可以审理哪些案件?司法审查权,即人民法院对于受理的案件可作出何种程度的审查?裁判依据选择权,即人民法院可依据何种规范作出裁判?司法解释权,即人民法院对选择的裁判依据可作出何种程度的解释?司法裁判权,即人民法院可作出何种类型、形式的裁决?至此,宪法并未做、也不可能做具体的规定。

第三,就人民法院裁判的依据来看,是法院依据“法律”规定行使“审判权”的结果,即哪些“规范性文件”可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取决于“法律”的规定,而非是指仅有“法律”才是法院的裁判依据。对此,笔者将在后文作进一步的探讨。

司法裁判依据的范围取决于“法律”的规定。承上所述,可作为司法审判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的范围取决于“法律”的规定,那么,此处“法律”包括哪些呢?对此,1981年6月1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第二条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此后,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此次授权,于1986年10月28日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制作法律文书如何引用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批复》,同时,又于2009年10月26日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并于其第八条补充规定:“本院以前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为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以及三大诉讼法的规定可知,规定司法裁判依据的“法律”应作狭义理解,包括:全国人大及常委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具有规范性内容的决定和决议;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授权相关国家机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即只有上述三类“法律文件”可以具体规定,哪些“法的渊源”可作为法院司法裁判文书援引的依据。

对此,笔者综合上述“法律文件”归纳得出:“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直接引用”;“行政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解释或者行政规章,可以直接引用”;“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而《宪法》并不属于法院司法裁判文书援引的“法律依据”的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法院无需遵循《宪法》的约束。

人民法院无权也无法对宪法作“适用性援引”

至此,在上述可作为司法裁判依据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并未发现有关《宪法》可作为司法裁判依据的正面证据,反而,有一些宪法不得作为司法裁判依据的反面要求,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刑事判决中不宜援引宪法作论罪科刑的依据的复函》。由此可见,宪法不能成为人民法院案件裁决的依据,即人民法院无权将宪法条文作为案件裁决的直接法律依据,亦即不得对宪法做“适用性援引”。

除此以外,宪法无法作为司法裁判依据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宪法规范缺乏直接、明确的责任性规定,无法根据宪法做出最终的责任性制裁。众所周知,一个完整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三部分,即假定、处理以及制裁。而纵观我国现行《宪法》规范,仅有少量《宪法》条文包含“制裁性”的内容,如《宪法》第六十七条第七项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而一旦缺乏制裁性规定,即使法院援引宪法,宪法本身也无法为不法行为提供责任性规定,从而使得宪法的适用流于形式。

人民法院有权对宪法作遵守性援引

虽然人民法院无权适用宪法,无权对宪法作适用性援引,但这并不影响法院对宪法作遵守性援引,因为宪法遵守性援引是宪法实施中“宪法遵守”的具体表现。在裁判文书中援引宪法条文是人民法院履行宪法义务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宪法遵守性援引的本质是宪法遵守。所谓宪法遵守即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宪法规定从事各种行为的活动。显然,相较于宪法适用,宪法遵守的主体具有普遍性,我国所有法律主体均有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义务。而根据宪法第五条第四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因此,作为行使审判权的司法机关,其宪法遵守的内涵包括:依法行使审判权义务;对一切不法行为追究义务。为此,《人民法院组织法》和《法官法》也回应了人民法院的这一宪法义务,《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用它的全部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官法》第三条规定,“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人民法院将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案件的受理,一切不法行为均应予以惩处,以实现对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保护,这是我国人民法院必须遵循的宪法义务。

宪法遵守性援引是人民法院履行宪法义务的体现。宪法遵守性援引是人民法院履行“对一切不法行为追究义务”的必然要求。法律权利作为宪法权利法律化的结果,法律权利体系的丰富有赖于国家立法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然而,在宪法权利法律化不充分,在必须保障人权而又无其他法律可依据时,法院要遵守其“对一切不法行为的追究义务”,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对宪法援引的需要。故而,从人民法院宪法遵守性援引的情形来看,多是由于对具体纠纷所涉权益的保护无法律可依,而仅有宪法条文有抽象性的规定,特通过法官对宪法条文的“个别性解释”,将该“所涉权益”纳入某一法律保护的范畴,以解决实践中立法缺位的问题。因此,该种援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法院对宪法义务的全面遵守,即根据宪法第五条第四款规定,“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人民法院作为司法审判机关负有“对一切不法行为的追究义务”,以弥补因宪法权利法律化的不充分而造成的立法阙如,实现对宪法权利的全面保护。

人民法院对“宪法遵守性援引”的条件分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可以在司法裁判文书中对宪法作“遵守性援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隐含条件,人民法院才能完成对宪法的遵守性援引。

法官对宪法的适当解释权是宪法遵守性援引得以进行的必备条件。司法审判作为创造性活动,在具体案件审理过程中,要实现具体案件与一般法律相结合,有赖于法官依照一定的法律观点或法律概念对有关事实和问题进行分类和定性,将其归入一定的法律范畴,并对有关法律规范进行解释,从而确定应援引哪些规范作为案件的裁判依据,并结合具体案件事实作出最终裁判。由此可见,对法律的援引必然涉及援引主体对法律规范及具体案件事实的个人解读,笔者称其为“个别性解释”。其特征为:解释的主体为享有一定国家职权的个人,如法官、检察官以及行政执法人员等;该解释并无普遍法律约束力,仅具有个案推定而非必然的法律效力,即可以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否定该解释的效力,如行政复议程序,上诉程序以及抗诉程序等;解释的过程缺乏严格的程序规定,关键有赖于援引主体的行为动机及自身法律素质的高低。其严格区别于有关国家机关根据法律程序对法律规范作出的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解释”,如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以及行政解释等。④为此,笔者以为,虽然《宪法》第六十七条第一项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即宪法解释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行使,但该解释权应属于“宪法规范性解释权”,并不能因为人民法院对宪法做出的“个别性解释”而指责其“违宪”;相反,这是人民法院实现宪法遵守、保障宪法实施的必然要求。

“穷尽法律救济”原则是宪法遵守性援引的启动条件。所谓穷尽法律救济原则,简言之,就是在当事人发生法律纠纷时,人民法院必须先求助于普通法律解决纠纷,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或者虽有规定但较为宏观和模糊的条件下,为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或者选择法律适用时才可以援引《宪法》。⑤其意义在于:有利于部门法功能的发挥。虽然宪法是根本法,如果对于所有法律纠纷的裁判不需遵循穷尽法律救济原则,而直接诉求于宪法,则部门法将被搁置而处于虚置状态,进而违背了法治的规范架构,造成救济资源的极大浪费。⑥为此,行使司法审判权的法官应当根据“个别性解释”基于自身的视角,对具体案件的法律援引尽“穷尽”之责,谨慎对待宪法遵守性援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宪法权威。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

【注释】

①童之伟:“宪法适用应遵循宪法本身规定的路径”,《中国法学》,2008年第6期,第5页。

②“齐玉苓与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1年第5期。

③韩大元:“以《宪法》第126条为基础寻求宪法适用的共识”,《法学》,2009年第3期,第4~11页。

④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8页。

⑤朱福惠:“我国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援引《宪法》研究”,《现代法学》,2010年第1期,第10页。

看守所条例篇6

1. 分清物理过程确定哪个物理量守恒

一个物理问题往往由几个物理过程所组成,我们在解答过程中一定要分清其物理过程,在哪个过程中动量或机械能守恒,在哪个过程中动量或机械能不守恒。

例1. 用细线悬挂一质量为M的木块而静止,如图1所示,现有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 射向木块但未穿出,求木块上升的最大高度。

错解:从子弹打入到木块上升到最大高度的过程中,是子弹的动能转化为木块和子弹的重力势能,所以有:

正确分析与解答:上面错解中将子弹打入木块及木块向上摆没有分开,误认为是一个过程,忽视了子弹与木块碰撞过程中的机械能损失,在整个过程中其机械能是不守恒的。

所以,从子弹打入木块及木块向上摆到最大高度应该分为两个物理过程,即子弹打入过程和向上摆动过程。子弹打入过程时间很短,我们一般认为木块还来不及摆动,在这个过程中木块和子弹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外力的作用,系统的动量守恒使系统得到一个共同的速度,具有一个动能;子弹打入后,系统只有重力做功,则遵循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由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可见上面的两个结果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在应用守恒定律时一定要将一个个物理过程分清楚,不要随便套用守恒定律。

2. 在物理过程的跃变时注意机械能是否守恒

例2. 如图2所示,细绳长l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系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钢球,小钢球可视为质点,首先将小球拉到图示位置,然后无初速度释放,求当细绳摆至竖直位置时,细绳所受拉力为多少?

得:T=4mg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到小钢球对细绳的拉力为4mg。正确分析与解答:造成解答错误的原因也是没有考虑小钢球在下落时,有一个细绳绷紧的过程,这是一个物理过程的跃变,在这个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小钢球从A点落到C点的过程中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从A点到B点做自由落体运动;二是到B点时细绳绷紧;三是从B点到C点做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3. 对守恒条件要认真分析其真假

有的问题表面看其动量和机械能都守恒,如果不认真分析其守恒条件的真假往往出错。

例3. 如图3所示,一炮车从静止沿着光滑斜面自由下滑了l距离时,进行水平射击。炮身及炮弹的质量分别为M和m,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若欲使炮身在发射时停止滑动,炮弹的出口速度 应为多大?

错解:炮身在发射炮弹时,系统水平方向的内力远大于重力,根据动量守恒的条件,炮身和炮弹在水平方向的动量守恒。设炮身反冲速度为v ,由炮身和炮弹所组成的系统在滑行l时的速度为: 正确分析与解答:错解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力,在炮身反冲时,系统除受重力外,还受到斜面对炮身垂直方向的很大的反冲力,这个力不能忽略。所以系统在水平方向不符合动量守恒的条件。因为斜面在水平方向对炮身的反冲力无法求得,我们避开它,在沿着斜面方向,系统只考虑重力的分量及发射炮弹时炮身与炮弹的相互作用力。在重力分量可以忽略或远小于炮弹与炮身的相互作用力的条件下,系统沿斜面方向的动量守恒。则有:

(M+m)

cosθ+M×0,得到:

从上几例分析可以看出,应用守恒定律一定要很好地分析其物理过程,把握守恒条件,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下还有个类似的题目,留给读者解答。

如图4所示,M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 速度射入M中未穿出,求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看守所条例篇7

关键词:《中小学生守则》;教育差异;中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94-03

一、引言

守则,简而言之,是为某一社会组织或行业成员制定的行为准则。小学生守则是学校里所有小学生需要共同遵循的规则。中、美两个国家的中小学生守则,由于两国文化背景、文化影响教育的深浅、教育侧重点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两国的学生守则的规范范围不同。本文将从教育理念、教育侧重、培养目标及语言表述四个层面对比中美《中小学生守则》,以期加深人们对中美教育差异的认识,从中汲取对我国中小学生守则进一步完善的可借鉴之处。

二、中西教育差异在中小学生守则上的具体体现

(一)外在对比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共颁布了四个中小学生守则。本文选用的则是教育部最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它于2004年颁布并实施。而美国的小学生守则有着与中国小学生守则一样的名字,也被称作《中小学生守则》。以下则是两国《中小学生守则》的具体条文:

中国版《中小学生守则》(下文简称《守则》):(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有益活动。(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Regulations for American Pupils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1)Always refer to a teacher by title and last name.(2)Get to class on time or a little earlier.(3)Raise your hand when you want to ask a question.(4)You may speak to the teacher from your desk while you are seated.(5)When you are absent,you must make up the work you have missed. Ask either the teacher or a classmate for the work.(6)If you expect to be away from school because of an emergency,tell your teacher in advance and ask for the work you will miss.(7)All assignments you hand in must be your own work.(8)Never cheat on a test.(9)If you are having difficulty with a class,schedule an appointment to see the teacher for help. The teacher will be glad to help you.(10)Students must bring a note for a parent explaining any absence or tardiness.(11)The only acceptable excuse for absence is personal illness,a death in the family,or a religious holiday. It is illegal to stay home from school for any other.(12)When a teacher asks a question and does not name a particular student to answer it,anyone who knows the answer should raise one hand.

(二)内在对比

1.教育理念之对比。我国的教育理念体现着“社会本位论”与“伦理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主张是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社会的要求才是教育目的设置的主要依据。持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者认为教育能否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衡量教育质量优劣的最高准绳。教育目的一旦脱离了社会要求,将是毫无意义可言的。“社会本位论”十分强调社会与个人以及社会与教育均是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在我国的学生守则里,绝大部分都是以社会发展与进步为考量,并以此对学生的行为提出规范和要求,例如爱国爱民教育、纪律遵守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集体观念教育和互帮互助教育等。这些教育在我国《守则》中集中体现在第一条、第二条及第八条规定。从这三条条文看来,以社会本位为目的的教育观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政治社会化的职能也一直是我国教育功能中的一部分。这一点体现在“热爱祖国”是学生守则开篇的第一条规定。我们不难看出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突出性地位。而以伦理本位为目的的教育观则源于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中。中国在由原始社会转入奴隶社会时,社会形态主要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此后,这种社会形态就被保留下来并且成为了后来的宗法等级制度的先决条件。随后,封建专制制度又和这种以父子关系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人伦”观。所谓“人伦”,指的就是父与子、君与臣、丈夫与妻子、长辈与晚辈以及朋友与朋友这五种人际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中,除了朋友间的关系,其余四种关系均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关联。而为了调和这些昭显等级制度的人际往来,儒家便产生了忠、孝、义等一系列的道德行为准则。为此,中国历代君主帝王都十分推崇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忠诚、孝悌、仁爱、礼仪、守信等伦理观。所以,“人伦”占据我国传统教育首要位置,而学生也就理所应当地要学习这些人伦纲常并将此贯彻于他们的实际行为举止当中。在中国的《守则》里,一个“爱”字就出现在六条规则中,并且在同一条条文中多次出现,例如第一条和第十条。不难看出仁爱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此外,在《守则》里,我们还可以看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及信守承诺等人伦观,他们分别出现在学生守则的第七、八、九条规定中。

相比之下,美国的学生守则体现的则是极具个人主义色彩的“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的核心思想是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在西方的传统与文明之下,人们普遍认为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相互联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社会不能忽视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并且,每个个体都理应得到社会及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因此,以个人本位为出发点的教育观认为社会的价值低于个人的价值,个体的本性及个人的进步发展是教育者在编撰教育目的时应着重考量的标准与依据。与此同时,尊重他人、个性的解放及独立性培养等价值观也同样为个人本位论者所重视与提倡。这些观念体现在美版《守则》中第一条:总是要称呼老师的头衔与姓名;第四条:在与老师谈话时,可以不必站立;第七条:所有的作业必须独立完成。

2.教育侧重之对比。从中美两国学生守则的内容上看,我国《守则》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因此,守则条文均是对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与规范养成提出宏观上的要求。这是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道德的完善一直比知识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我国历代君主为了能培养效忠于自己的能人干将,都将品德教育视作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早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时期,品德教育就占据着教育的首要位置。这点可以体现在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首是“礼”教。此外,《论语・学而》中“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体现孔子对弟子行为的具体要求。即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注重道德行为的修炼与培养,然后才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中国教育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德育,教育的第一步是教会学生做人,接着是报效国家,敬养父母。因而造就我国“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也集中体现在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版《守则》中,除了第三条条文,是关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外,其余规则几乎都与学生的道德思想与行为的培养相关。这点足以看出德育在我国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中国学生《守则》不同,美国学生《守则》主要是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中心围绕的是师生关系的处理、学习态度、师生交往及家长参与式管理。我们不难发现美版中小学生守则更倾向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运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向小学生提出细致而具体的行为规范。这样的条文便于学生理解并将其实施,也助于老师监督管理。例如第五条:当你缺课,必须补上作业。你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求教;第七条:所有作业必须独立完成;第八条:严禁作弊;第九条:如对课程有不解,可以预约老师求教,老师将乐于帮助;第十条:对于迟到及旷课,父母须作出书面解释;第十一条:可接受的缺席理由是生病、家人亡故或是节假日,此外的缺席均不被允许。

3.培养目标之对比。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及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的影响,人们趋向安于现状、乐于求稳、追求和谐。而西方文化鼓励人们开拓创新,保持变革的精神品质,勇于改变与征服。在各自的文化背影下,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培养目标。中国小学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西方则更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竞争意识,如何凭借个人努力及运用周围可利用的资源获得成功,如何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等。这种差异可从中美两国学生守则的全部条款中体现出来。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4.语言表述之对比。我国的学生守则倾向于一种标准性及原则性的大纲文件,所列举的条文体现的是对整个中小学生群体的行为规范和个人修养的宏观要求。相比之下,美国的学生守则则倾向于法律条文,许多项规定都充满着命令的口吻。言下之意,学生必须做到,否则会受到相应惩罚。比如第二条:准时或提前到校;第三条:提问时要举手;第五条:当你缺课,必须补上作业。你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求教;第六条:因紧急情况离校,须提前告知老师并补上所缺课程;第七条:所有作业必须独立完成;第八条:严禁作弊;第十条:对于迟到及旷课,父母须作出书面解释;第十一条:可接受的缺席理由是生病、家人亡故或是节假日,此外的缺席均不被允许。而从语言表述深刻程度来看,我国《守则》每一条规定所涉及方面都很宽泛,略显高深抽象、教条刻板;而美版学生守则的叙述在言语上简单浅显的,利于中小学生理解,其口吻是循循善诱,且所涉及的方面也是细小甚微而又十分具体的。

再从措辞手段来看,美版学生守则中运用的语言尤显简洁而有力,许多规定采用的口吻趋于命令化,强调学生必须做到。因而,在许多规定中出现“应当”(should)、“必须”(must)等词,可参见第五、第七及第十条规定。同时,美国的学生《守则》所列条文多用命令性意味极浓的祈使句式,给学生一种不容违反之感。由此可见,美版学生守则着重规则的强制性,明文规定学生“应该怎样做,必须那样做”。对比之下,我国的学生《守则》则毫无强硬语气,更多像是一种耳提面命式的条文。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中小学生守则不论从外在形式上还是内在本质上都各有不同。我国《守则》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的养成,把教育视作教导学生思想和举止的手段与工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生活习惯及公民意识。而美版《守则》则注重教育的约束和管理职能,因而,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做出严格而具体的要求,以期形成优良的学习氛围。

因此,中西方教育不能简单地说孰是孰非,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许多方面,中美两国的《守则》可进行互补,扬对方所长而避对方所短。透过《中小学生守则》,我们要吸取和借鉴西方教育之优良,以弥补我国教育之不足。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以加快步伐顺应当代教育发展潮流,只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国之“幼苗”。

参考文献:

[1]扈守华.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2).

[2]王东山.从文化视角谈中美学生守则[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01).

[3]王晓慧.我国中小学生守则之传统文化涵义透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8,(4).

[4]王晓慧.从中美《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看教育观念的差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4).

看守所条例篇8

共产党员通过学习准则条例发言讨论稿一

10月18日,中共中央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今天我们召开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会,部署全系统学习贯彻《准则》和《条例》。

一、充分认识修订《准则》和《条例》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学习贯彻《准则》和《条例》的自觉性坚定性

(一)新《准则》和《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当前我们面临着党的领导弱化和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严峻挑战。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中央印发《准则》和《条例》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举,必将对树立党章权威、扎紧制度笼子,改进党的作风、严明党的纪律,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境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新《准则》和《条例》是营造财政部门风清气正环境和财政干部安全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我们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扎实有效的,党的纪律执行方面是比较严格的。但是,对照《准则》昭示的高线和《条例》列举的底线,反思被查处的反面典型案例,一些在过去看来无伤大雅的问题现在都成了问题,我们身上或多或少有与《准则》不一致的地方、有《条例》所禁止的行为。全系统党员、干部要以对党的事业和党员、干部高度负责的精神,学习《准则》和《条例》,逐条对照,对标找差,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各项要求和党的纪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努力营造财政部门风清气正的环境,确保财政干部安全。

二、深刻领会主要内容,全面准确把握《准则》和《条例》的精神实质

(一)新修订的《准则》划出了理想信念宗旨高线。作为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法规,新修订的《准则》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起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够得到的高标准。我们要深刻领会《准则》是党的道德宣示和行动的高标准,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正确对待和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坚持理想信念宗旨高线,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二)新修订的《条例》列明了纪律底线。新《条例》围绕党纪戒尺要求,开列党组织和党员在纪律方面的负面清单,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是管党治党的一把戒尺,是党员的基本底线和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条例》是管党治党的尺子和党员的行为底线,切实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决守住纪律底线,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贯彻实施好《准则》和《条例》

(一)全面学习贯彻。要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全覆盖,精心组织好局党组中心组、支部会、科(所)务会集中学习,不能以个人学习代替集中学习。局领导和各支部书记、科所长要发挥带头作用先学一步,通过逐字逐句学习,将新准则和新条例学深学透,切实掌握其精神要义;要将全系统每一名党员纳入学习活动范围,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后带动非党员干部积极学习,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全面的学习宣传,同时结合财政实际,组织全体财政干部对新条例、新准则进行培训,让每个人都能学习到、学习好。对学习贯彻工作进行督查督促督导,局分管领导组织各支部和各镇财政所集中学习,由局纪检组或监察室派员参加会议并负责督查督导。

(二)压实两个责任。《准则》和《条例》颁布后,要在贯彻实施上狠下功夫,不能只是口上说说、纸上写写、墙上挂挂。切实履行好局党组主体责任,一是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决维护党章权威。要通过两部党内法规的贯彻实施,树立高尚道德情操、严明党纪戒尺。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抓住这个纲,带动其他纪律严起来。三是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沿,动辄则咎、抓早抓小,坚持理想信念宗旨高标准,绝不允许突破纪律底线。局纪检组要找准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职能定位,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违纪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处理,使咬咬耳朵、扯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防止党员干部因小失大,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要通过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完善管人、管钱、管事的制度体系,同时加大对内控制度执行的检查力度,加强财政内部监督检查,筑牢反腐倡廉防线,着力使党规党纪法律的权威性在财政系统得到有效维护。

(三)强化一岗双责。各支部书记、各科所长要落实好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将《准则》《条例》的学习贯彻时时抓在手上,既做好业务,更要抓好党务和纪律教育,全力抓好职责范围内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纪法规约束之下,自觉接受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监督,明明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努力做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

共产党员通过学习准则条例发言讨论稿二

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条件,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党与人民群众 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条件,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党与人民群众 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关于党的纪律和纪律处分方面的一部重要的党内法规。通过参加厅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和组织科技处党员干部学习讨论使自己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是贯彻党要 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习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举。《条例》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把我党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转化成道德和纪律要求,体现了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是党要管党的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是落实懂规矩守规矩的重要准绳。

法律在于执行,纪律在于遵守。学习好、贯彻好《准则》和《条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新修订的《条例》将党的纪律划分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六大纪律,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深刻理解,不仅自己学更重要的是带领全处党员干部学深学透,真正把纪律和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记廉洁自律规范和党的纪律底线。

共产党员通过学习准则条例发言讨论稿 学习《条例》,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条例》精神 实质,做到学而思之,知而改之。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夯实思想基础,转化学习成果,重点在于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目的在于以身作则, 全心全意做好各项工作,要从我做起,模范遵守党纪。共产党员要做遵守纪律的模范,作为处长仅仅具有觉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体现在日常言行中,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科技处所有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特别是要有怕的意识。这里所说的怕,不是胆小怕事,而是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对党的纪律、对国家法律法规、各项制度要从心底里敬畏。因此,我们必须警钟长鸣,时时做到慎独、慎微、慎欲,在纪律面前不越雷池半步。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党的纪律作为镜子来正视自己,才能防微杜渐,真正成为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党员。

共产党员通过学习准则条例发言讨论稿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

我是镇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落尽职守显自律,爱岗敬业表决心 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期间,中共中央修订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新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是党内法规体系的又一次完善和创新,必将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新《准则》和新《条例》,充分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新的党规,为全体党员树立了一条道德高线,立了新标杆,立了新规矩,厘清了负面清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强新《准则》和新《条例》的学习,锤炼的是我们党员干部一颗向党之心,强调的是信念坚定、遵规守矩,是内功、是境界,只有心存敬畏、心中有法、心中有规,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遵规守矩、用权为民,这也是修身、律己、正行的统一、协调的内在要求。从本人来说,将严守新《准则》和新《条例》,廉洁从政,认真履职,依法行权,自觉做守纪律、讲规矩的模范。

当前,学好、用好《准则》和《条例》,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具体是三个做到: 一要深入开展学习活动,做到党规党纪意识的唤醒。我镇已将《准则》和《条例》纳入学习计划,开始带头学习,模范遵守。各村居党支部要将学习内容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要活化学习形式,通过开展专题辅导、理论研讨、知识测试、组织竞赛、警示案例剖析等活动,促进学习的深入开展。全体党员要在研读原文上下功夫,逐章逐条学、逐字逐句研。

看守所条例篇9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08-04收稿日期:2016-04-04

作者简介:刘倩(1980―),女,云南宣威人,西南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助教,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留守儿童一词,于1994年首次由上官子木提出。少数学者认为,父母有一方在家的儿童不能算是留守儿童。但是,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承担的责任各不相同,无论缺失了哪一方的教育孩子都会出现问题。为此,本文把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农村的,不能跟随父母一起生活,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祖辈、亲戚、老师、朋友等)代为监护的6~16周岁正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选取居住在坝区、半山区、山区等共计12所中小学作为调查点,共发放1500份问卷,回收1300份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024份。样本的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469%,女孩占4531%。隔代监护比例为4570%,父母单方监护比例为4688%;在父母单方监护中,母亲单方监护的比例为3633%,父亲单方监护的比例为1055%,亲戚监护的比例为742%。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人数较多,在父母单方监护中,以母亲在家监护为主,大多数家庭都是父亲外出打工。

2调查内容

编制针对老师、针对学生及针对成人的三套调查问卷,对宣威市的老师、留守儿童以及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进行抽样调查的方式展开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后,对各项调查指标数据整理,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二、宣威市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

(一)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首先需要了解外出务工父母的打工状况。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家庭教育更多的是父母在外地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的,所以本文主要从父母与儿童的联系时间间隔、联系方式、谈话的内容等方面来了解在外务工父母对于留守儿童进行的远程家庭教育,这些基本情况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对家庭教育问题分析提供有效数据。

1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时间频率

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时间间隔1~3天的占1328%,联系时间间隔为4~7天的占3242%,半个月左右联系的占3398%,所占比例比较高,一个月左右联系的占1211%,有少数的外出父母要一个月以上才联系,所占比例为430%,也有极少数的家长从来都不联系留守在家中的孩子,所占比例为391%。总体,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会7天至半个月左右联系孩子一次(详见表1)。

2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方式

从表2可以看出,外出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主要的联系方式为电话,高达9688%,其次是去看望,所占比例为156%。很少有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方式用写信和其他方式。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无法与自己的子女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时,电话是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但是,电话只能通过声音进行交流,无法进行感情的交流,使得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现今处于高科技飞速发展的阶段,本可以通过网络(例如QQ、微信等视频)来弥补电话联系的不足,可是,由于宣威市的生活水平、

居住条件等原因,农村能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家庭少之又少,再加上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隔代老人监护,他们用手机只限于接听和拨打电话,因此家庭的远程教育也不能落到实处。

3父母与孩子的联系内容

从表3可以看出,家长和孩子沟通的第一内容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占4180%,第二是听监护人或老师的话,占3047%,第三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占1602%。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最关心,而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安全、饮食、健康等)不太关心,每次谈话都是谈学习问题和要听老师的话,长时间下来,孩子会对父母的谈话有抵触心理,甚至适得其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正常发展。由于父母在沟通过程中忽视对孩子安全问题的教育和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交流,使得孩子平时不注意自身安全,且也不利于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当前遇到的问题。

4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期待

从表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父母希望留守儿童的文化程度达到大学以上,占7695%,有一部分父母也只希望孩子的文化程度达到高中,占2149%。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普及,促使大多数农村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望普遍比较高,只有少数的父母期待较低。

5儿童在家的学习辅导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在家没人对留守儿童进行功课辅导的比例最高,为6250%,妈妈辅导功课所占比例为1875%,爸爸辅导功课所占比例为078%,其他监护人辅导留守儿童功课的占1797%。如果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妈妈辅导功课要高于爸爸对孩子的功课辅导,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辅导功课的任务转移到了现有的监护人身上,但是辅导的比例不高。

(二)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

对于学龄儿童来讲,学校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给儿童传授文化知识,还包括对所有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从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和评价也能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状况。

1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

从表6可以看出,老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的只占到469%,有4023%的留守儿童会偶尔被老师找去谈心,有4297%的留守儿童要犯错误的时候才会被老师找去谈心。

表7显示,5625%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很关心自己,有3164%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有时关心自己。老师从来没有与留守儿童谈过心或者认为老师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占1211%。表7数据表明,老师很少会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状况,对留守儿童并不关注,只有犯错误的时候才会受到老师的关心或关注。

2老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

“教师问卷调查”显示(详见表8),6129%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较差,并且留守儿童违反校纪的相对较多,9677%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多,6874%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中问题学生较多,839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无法保证。64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零花钱比非留守儿童多,同时,有655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更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关注。总之,留守儿童总体上问题较多,老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比较偏向于消极的一面。

(三)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心理现状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很长的时间是需要在他人的保护下进行的。正处于发育期的儿童,他们不仅生活上需要依赖于他人,心理上也很依赖于父母和他人。本论文从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遇到挫折时的反应与和同龄群体的关系来查看留守儿童最基础的心理状况。

1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状况

从表9可以看出,喜欢和爸爸在一起的比例为274%,有898%的留守儿童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生活。无所谓和谁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占859%。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的占7891%,数据说明留守儿童非常希望爸爸妈妈都在自己的身旁,而且对母亲更加依恋与信任。

2遇到挫折时的反应

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向最信任的人求助,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当留守儿童有困难时没法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按理他们应该向老师求助。可表10显示,当留守儿童有困难时,向同学求助的比例最高,为5117%;其次是向父母求助,比例为1953%,有的留守儿童谁也不说,占到1524%;向老师求助的少之又少,只有156%。表10数据表明,留守儿童与老师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教师需要提高相应的沟通技巧。

3和同辈的关系状况

从表11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好,占5000%,与同学之间关系不好的只占352%,4648%的留守儿童与同学关系一般。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同学能够很好地在一起相处,还比较信任同学。

三、讨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历史性问题,它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的形成,既包括制度性因素,也包括政策性因素;既包括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个体自身的因素。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及户籍制度对外出打工农民的束缚,使得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然而留在原户籍地的孩子,由于当地政府对这部分孩子重视不够,他们没有将外出打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协调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相互沟通,齐抓共管的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状态。自2006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以来,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这只针对孩子本人以及其户口都在农村的儿童,如果农村儿童一旦离开原户籍所在地,他本应该享受的教育经费并不会跟随他的离开而转移。宣威市的现状也是如此,如果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由于没有当地户口,在流入地政府的财政支出里面,就不会有教育经费的相关补贴,学校自然就不愿意接收这些儿童,因此,义务教育经费需求与财政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义务教育的质量难以保障。

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因素:监护人监护不力,监护人本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及监护人观念落后。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隔代监护占很高的比例,监护人大多数又是孩子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数的知识文化水平都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没法辅导,对孩子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沟通。他们大多数对孩子都存在溺爱倾向,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而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缺少应有的引导和监管。

再次,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教育经费投入有限,近几年,宣威市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可是这笔资金是有限的,难以顾及所有学校的建设。鉴于经费的限制,宣威市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宣威市农村有大半处于半山区、山区,自然环境较差,经济条件艰苦,教师的发展机会较少,一些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考虑到自身发展受限,通常不愿到农村任教,就连曾经在农村任教稍有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都向城镇地区流动,导致农村教师严重流失。因此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匮乏,是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瓶颈。除此之外,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升学率为主要教学目的,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有的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有所认识,但并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连最基本的留守儿童数量统计都没有,也没有相应的档案,更谈不上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或者是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道德素质及安全法制等课程,因此,农村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最后,留守儿童自我发展方面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的求助对象是同学,只有少数的留守儿童选择求助父母和老师。但是,这一时期的留守儿童因自身的阅历不足和经验缺乏,需要帮助的时候却得不到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其意志力薄弱,不能分辨出事情的是非好坏,很容易造成交友不慎,受到社会不良成员的诱惑和侵害,从而形成不良群体,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调查结果还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与监护人发生矛盾时,很多孩子采取的措施是闷不吭声,更多的孩子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方式,这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和性格方面的发展会出现不成熟、不健康的可能性,行为更容易发生偏离。由于长期缺乏父母有效监督,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自律意识不强,从而在学习上比较散漫,在学校更加容易出现各种违纪现象。可见,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特点也是引起其受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神州学人,1994,(6): 39.

[2] 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河南教育,2006,(5):10―11.

[3] 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 人口学刊,2006,(3): 55―59.

看守所条例篇10

物理学中把势能和动能统称机械能,势能存在于具有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也就是说势能应该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共同所有,比如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共有,弹性势能是弹簧和使之发生形变的物体共有.在讨论势能时必须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所以在讨论机械能时也应该选一个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如在讨论重力势能时就要选物体和地球为系统,在讨论弹性势能时就要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和使之发生形变的物体为系统.对一个系统的受力情况,可以根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否在所选的系统内,把系统受的力分为外力和内力.施力物体在所选系统外,而受力物体在系统内,相对系统来说此力就可叫外力,如果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都在所选系统内,则此力叫内力.在讨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时候,重力和弹力就是系统所受的内力.`在判断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时可以通过系统内能量的转化来判断,也可以分析内力、外力的做功情况来判断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现把分析内力、外力的做功情况来判断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系统机械能守恒条件

如果系统所受的外力满足其中一条,则系统机械能有可能守恒,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不光分析系统所受外力情况,还要看所受内力情况.如果系统所受外力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而系统所受内力又满足以下其中一条,则系统机械能就守恒.

外力

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系统受外力作用,但这些力不

做功或做功为零

内力

系统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

不受其他力作用

系统受其它力作用,

但这些力做功为零

用系统所受内力、外力的做功情况来判断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时,外力和内力要同时满足以上条件,机械能才守恒.

二、应用举例

例1如图1所示,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的物体其机械能是否守恒.

解析:在此题中说物体的机械能是一种习惯说法,其

实应该是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选物体和

地球为研究系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

外力:不受外力作用;

内力:重力G,支持力FN.

支持力不做功,由机械能守恒条件可判断系统机械能守恒.

例2 如图2所示,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一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机械能是否守恒.

解析:选物体和地球为研究系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

外力:受摩擦力f、拉力F作用;

内力:重力G、支持力FN.

由机械能守恒条件可判断系统机械能不守恒.

例3如图3所示,物体在斜面上受到平行斜面向下的拉力F作用,沿斜面向下运动.已知拉力F的大小恰好等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则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解析:如果选斜面、物体、地面三者来组成研究系统则:

内力:摩擦力f、支持力N、重力G;

外力:沿斜面向下的拉力F;

由机械能守恒条件可判断系统机械能不守恒.如果选物

体、地面来组成系统则:

内力:重力G、支持力N;

外力:拉力F、摩擦力f(它俩做功大之和为零);

由机械能守恒条件可判断系统机械能守恒.可见系统机械能守恒与否与所选那些物体为研究系统有关 .

三、对内力做功的理解

内力都存在所选取系统之内,由力的相互性可知,必是成对

出现的.如图4所示,光滑滑轮两端用轻绳挂着两个

质量不相

等的物体,在

体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但内力作功了,内

力T1对m1做负功,而m1对绳子的拉力T1[KG-*2]′对绳子做正功,同理T2[KG-*2]′

与T2也是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且绝对值相同,所以内力做功为零. 所以运动过程中

机械能守恒.那么内力做功一定为零吗?

如图5所示,A木块以初速度v滑上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B木块,最后A、B以共同速度运动,此过程中选A、B、地面为系统,则AB间的摩擦力是内力,由于A相对于地面滑动的距离大于B相对于地面滑动的距离,所以AB间相互摩擦力做功不为零,系统机械能

不守恒.可见,一般情况下内力是摩擦力时内力做功不为零.遇到此类型题用系统能量

转化来判断是否守恒更容易,本题中系统机械能有一部分转化为内能,所以机械能不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