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教学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8 19:29:57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1

开设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要提前制定好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有关要求和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为指导,结合本年级实际,认真开展综合时间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民主”,积极进行专题研究,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促使我校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二、学段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3、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二)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途径和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实践性主题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健康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养成和人格完善,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主要任务的新型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学情分析:

我任教六(4)班的综合实践课,该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8人,这是一个活跃、自主性较强的班集体。大部分学生活泼、机灵,对事物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有几个男生性格较叛逆,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合作意识等。当讲授的内容符合他们的口味或兴趣浓厚时,他们也会聚精会神,但持续时间较短。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的综合实践,在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引导,并间隔提醒,让他们慢慢养成专心的习惯。最主要的还是我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更生动,更有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对上他们的口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从而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三、课程目标:

结合我校“科技特色学校”和本土的“永昌堡文化”,提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我、自然、历史、社会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位办学品位。

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背景,我校把“认识自我,关注成长;亲近自然,崇尚科学;探索历史,品味文化:走向社会,体验生活。”四大板块分别放到3——6年级4个年级段试行。六年级试行的是“走向社会,体验生活”这一板块,注重社会生活的探究。所以本学期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3、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社会考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

5、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

本学期结合学生实际和活动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活动内容:

周次主题活动方式活动途径或方法执行情况

2——5家乡店名学问多小课题研究观察、实地调查、访谈、翻阅报刊杂志、上网查找、问卷调查、采访等

6——10快乐运动社会实践、调查 实地考察、设计问卷、采访有关人士、查阅资料等

11——15同学过生日的调查小课题研究 问卷、调查、统计、采访、翻阅报纸杂志、上网查找

16——20家乡企业知多少社会调查观察、访问、上网查找、采访讨论

五、教学措施:

1、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用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2、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局域网、校园网,为学生进行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教室的界限,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建立稳定的训练基地充分利用劳动技术训练基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4、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六、课程实施

1.通过调查、统计、观察、游戏、收集资料、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一些科学方法。

2.在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同时为了提高效率,本课程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3.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

注重加强师与生合作,生与生合作。

4.交流总结活动:通过汇报交流,比赛等活动,进行活动总结与反思,使活动富有实效性。

5.经常性与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成为学生的课外指导老师、合作伙伴、主题正常开展的有力的核心力量。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三)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而这种教育功能的实现要求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宜的实践主题,良构的实施环境和发展

性的学习评价。

二、活动目标

1、在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活、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2、在能力方面: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3、在知识方面:

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和获得知识。即不再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而是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社会生活、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三、学生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四、具体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时应重过程轻结果,特别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应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四)一、指导思想

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为重点,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三、具体实施步骤与措施

依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参考我校教学工作计划,根据本班的实际,调整本学期的目标任务。加强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切实有效。教师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为此,我们学习相关文件、政策,树立正确的观念,深化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做到爱岗敬业、见多识广、多技多能。同时,充分了解本课程的特点,掌握它的实施规律,为学生营造支持、鼓励与开放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更新教师观念、端正学生态度。在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协调各学科的关系,做到个别主管、全员协作,把所有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协同指导。尽可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教学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以班为单位,以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班委会为主阵地,以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为主体,以研究性的学习为主线,由课任老师负责,各班班主任协助,各科任老师参与。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选择主题,帮助学生探究、展示、实践、创新,整合、提高学生的各科知识及学习、生活、精神世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要引导学生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的发展。教师引导时,要体现本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主题的确定,探究方式的选择,成果的展示及评价,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决定,鼓励学生进入探究过程。

组织活动时,主题尽可能与学校的活动安排相一致,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渗透到板报、广播、值日劳动、学科竞赛、传统节日等方面,让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在各项活动中得升华,让学校各项活动、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切实奏效。

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参加劳动,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对有限的课堂,尽可能地发挥其作用。在内容设计上侧重激发活动动机,辅导活动方法,引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观察、发现、探究、实验、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为课外活动的开展、延伸奠定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要调动师生的协同合作,更要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对活动进行督促、指导、检测、形成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利用本校、本地的资源优势,利用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

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的、合作的研究活动,从搜集信息,到处理信息,最后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掌握了方法,增强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知识,情感、态度、意志品质上都得到了培养。

四、成果展示阶段

学生将自己或与他人合作,经过实验、实践和亲身体验得到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和总结,并进行成果交流及展示。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活动评价

1、学生的评价

(1)评价原则:应当重视学习过程、重知识技能的应用、重亲身参与探索、重全员参与。评价与指导相结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要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集体。

(3)评价内容:学生的态度、学生的体验、方法和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情况。

(4)评价方法:激励性评价为主、管理性评价为辅;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和对口头报告评价相结合;定型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教师的评价

整体评价与分段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文件分析、实地考察、课堂观察、问卷、访谈等。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2

一 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本学期,我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课程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 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因此,我将依据学校特色活动,地方特色,以及时令,季节等,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 教学措施

1 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2 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3 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3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回到生动的社会生活中去,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探索实际问题、参与实际生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人”。

二、活动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劳动与技术教育: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4

【关键词】初中 英语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策略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虽然英语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大多数的学校依然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的问题并没有得以明显的改善。在英语课堂中展开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初中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英语的水平,将“知”、“行”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合理利用英语教材以及教学资源,为初中生提供一个参与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广阔平台。下面,笔者从选好实践主题,分好活动小组;制定实践计划,师生合力调整;正式展开实践,注重活动总结三个层面,讨论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做法。

一、选好实践主题,分好活动小组

每一轮综合实践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也是初中生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向与依据,因此,在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教师就要带领学生一起选择活动主题。在确定好实践主题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人际关系、学习能力等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活动,保证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践之中。一般情况下,几乎每个英语单元的教学结束之后,我都会组织学生们以本课的知识展开实践活动,就如在“What should I do”一课中,我就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们进行了对话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就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倾诉并寻求帮助。在分组之时,我主要是让学生们进行自由组合,一般是以5个人为一组。学生们会自愿与自己的好朋友建立小组,这种良好的、和谐的小组成员关系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学生们愿意与自己的同伴与好友共同完成一项探究活动。

二、制定实践计划,师生合力调整

在确定实践主题、分好实践活动小组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制定活动计划,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等,也可以保证实践活动能够充分激起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英语水平毕竟有限,所以他们所制定的活动计划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师生的通力合作之下,纠正学生所设计的活动方案中的问题,保证实践活动切实可行。在“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这一课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用英语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于是,我将实践活动主题定为“What were you doing when...”每个小组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制定一个实践计划,可以自行确定对过去某个时间段的问题的讨论。有的小组将谈论话题放在了刚刚过去的寒假中,有的学生将话题放在了过去某个周末活动或学校活动中等等;有的小组准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本班学生在过去某个时间点内发生的事情,有的小组准备创编一个故事情节等等,大多数的小组所设计的实践活动计划都十分有趣,可行性也很高。因此,在纠正了这些活动计划中的一些小问题之后,便确定了实践计划。

三、正式展开实践,注重活动总结

在做好前期准备之后,就是正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机了。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懂得放手,给学生充足的自,让学生们能够遵循自己的需要与想法来实施活动计划。由于整个实践活动计划是以学生自行设计为主的,且教师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与修改,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自行完成活动任务。而为了保证活动的科学性,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们总结实践活动,及时指正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肯定学生的可取之处,让学生正视自己,这不仅能够为下一轮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还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就如在上文所说的“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这一课的活动之中,确定活动方案之后,我便让学生们按照计划展开实践,设计问卷调查的小组需要设计好时间,并对全班同学展开调查;编写情景剧的学生也要在小组内部探讨剧本内容。然后,我会专门留出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了解活动效果,并对他们存在的实践问题进行评价。

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是全面考查初中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应当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确保这个实践活动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并且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兼顾学生的需求,保证英语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制定实践计划,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为正式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准备;教师在正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性、能动性、创造力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查漏a缺。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5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 衔接 拓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38-03

一、引言

城市总体规划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法定规划中居于核心层面的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整体集成和综合检验的地位。由于能够将多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因此内蒙古工业大学教研组申请《城市总体规划》为精品课程。获批后以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内蒙古工业大学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等手段,将区域规划、城市经济运行、行政管理等相关知识融入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构架,实现该课程与前置和后续课程的有效衔接,广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与特征

(一)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设立于2002年,现行教学体系建立在建筑学大平台之上,课程设置采取2+3的培养模式。城市规划专业一、二年级专业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接近,进入三年级之后逐渐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形成以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等理论课和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其中,城市总体规划开设于第七学期,共108学时,采取真题真作和真题假作的方式,完成一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学生通过现场调研、基础资料搜集整理、分析预测、方案设计、图文表达、方案汇报等学习过程,将前期有关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等课程的知识应用于规划实践,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综合知识进行方案设计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如表1所示,城市规划理论课程开设时间与教学内容均与规划设计课程相配合,注重与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环节、基础资料整理分析、规划预测等内容的有效衔接。城市总体规划的前置课程有:城市规划初步、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地理学等,分别开设于1~3年级;与总体规划课程同时开设于第七学期的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后续课程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师业务实践和毕业设计等。

(二)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系统性

城市规划课程设置采取“2+3”的培养模式,前两年的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基本相同,从第五学期开始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等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基础课,为后续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奠定先期理论学习基础;第六学期开始开设规划设计课程,转入城市规划设计学习阶段。这种从“建筑初步”、“城市规划初步”到“建筑设计”再到“规划设计”的课程设置方式,遵循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系统性较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建筑学专业训练后,具有一定的空间把握和形体塑造能力。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居住小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间穿插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内容,课程设置也是由简及繁的渐进式、系统性教育方式。

2.综合性

内蒙古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是基于其建筑学院学科特征和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特点而产生的具有专业禀赋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建筑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市政工程等领域的知识。

按照这个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较强,毕业生可从事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建筑设计、建筑咨询等工作,就业面较为宽泛。

3.实践性

城乡规划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城乡规划教育也是围绕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核心,学科基础课和实践教学为辅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包括总体规划在内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题目的选择、教学过程安排和作业成果制作,均模拟实际项目运行过程,让学生尽早在实战中融汇专业知识,增长实践技能。

三、总体规划教学方法探索

(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学科基础课高度关联,所学相关内容易于在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得到综合应用,改善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效果,对于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水平、提升专业影响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倡导选择合适题目 “真题真作”或“真题假作”,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参加专题研究,将学习成果作为实践项目的组成部分,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有效衔接。

真题性题目选择,能够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活动有机结合,依托实践项目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解决相关理论课程相互独立、缺乏实践支撑的问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真实的训练,运用多学科相关知识解决城市问题提高了对城市综合性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做到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专业知识领域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扩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大胆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开放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建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多项交流的教学平台。

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突出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发现问题,养成以问题为导向,运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题研究,主动查找文献、解析案例、探索解决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全面锻炼学生的调查、分析、研究、规划和表达能力。

将教学成果作为实践项目成果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成为实践项目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从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现状分析、方案设计、成果汇报等各环节均由学生作为主要完成者,全面锻炼学生的基础调研、方案设计、组织协调和图文表达能力。实践环节的参与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特征的认知程度,加深了对城市的理解和对城乡规划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许多领域,综合性较强。与此相适应,目前开设的其他学科类课程有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课程,作为总体规划课程学习的辅助。课程开设时间与教学内容均与规划设计课程相配合,注重与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环节、基础资料整理分析、规划预测等内容的关联衔接。

通过《城市地理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区域分析能力,为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提供区域和城镇体系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注重城市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城市规划分析预测方法的讲授。通过《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总体规划中城市市政方面的知识,并为总规课程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实现专业知识的衔接与拓展,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社会现象和城市问题,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业调研》中的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及方法,并与《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研究》等实践环节相配合,让学生了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人口、城市化、经济分析预测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难以应对信息化时代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冲击,城市规划教学中的理论课程讲授需要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的已有理论成果,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不断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本次精品课程建设中,为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内蒙古工业大学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以及改革。

第一,引入实践案例的教学方式方法。以经典案例评析为依托,讲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编制程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直观、便于理解的实际案例分析深化理论知识学习。

第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化,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方式很难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多样化的需求,教师需及时改革教学模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直观地通过图片、视频介绍规划案例。

第三,课堂中引用并推荐恰当的阅读书目和资料也是增强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设置热点问题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查阅和问题分析,以课堂分组讨论或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从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地理背景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扩宽了知识面、培养了逻辑分析能力,不同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城市要素的分析成为学生完善规划设计构思的基础。

第四,开展专题研究教学。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需求,增加有关区域分析、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分析预测、环境生态保护建设等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根据城镇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分析手段和方法。

(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多重目标模式和多重行为主体利益关系的协调,一个合格的规划师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持续的规划创新能力,因此城市规划教育中应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体规划教学中,通过现状调查、现场踏勘、资料分析、方案讨论、成果制作等途径,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性较强,教学中将多学科知识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熟悉现状、认真进行现场踏勘、方案构思和多方案比较,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知识获取能力。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迅速吸收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冲破传统物质空间形态规划的束缚,从城乡的空间布局、经济功能、生态环境、社区结构、文化氛围、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其次,应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一个好的规划一定是设计团队集体创作的成果,创作过程中经常要协调各种关系,因此协调沟通能力成为规划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中,应通过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再次,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总体规划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图文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现状调查、初步方案构思和最后方案都要求学生汇报,汇报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准确、熟练地表达出规划意图。由于总规编制中的文本和说明书撰写要求较高,这也锻炼了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而草图和最终成果制作,也锻炼了学生的图文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整体集成和综合检验的地位。借助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经济类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现更好的衔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产、学、研、用相结合,增强城市规划的专业特色。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27):111-114.

[2] 顾凤霞.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59-62.

[3] 秦小东,杨娜.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社会经济类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1(2):51-53.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6

关键词:慧鱼工程技术;机械设计;实践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一、引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学校向应用型综合大学转变中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机械类本科专业人才的主阵地。《机械设计》是该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教学计划围绕《机械设计》教学目标开设了工程实践实验课程,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16+2职业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要求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但是在实践实验教学环节,教学效果差,一是因为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所开实验多是认知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1];二是因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命题陈旧且单一,缺乏现代设计,无法达到综合训练的目标[2]。为此,本文提出基于慧鱼工程技术的机械设计综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等。

二、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弊端及改进策略

1.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弊端。《机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以《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和测试测量技术》《机械原理》等课程为依托,对机械零件设计准则、摩擦磨损及润滑、螺纹连接、轴毂连接、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涡轮传动、轴系设计、滚动和滑动轴承、机械系统设计以及其他常用零部件设计等知识进行讲解[3]。其课程特点是内容多且杂,存在大量经验公式与图表,教学内容抽象等,多数学生反映内容零乱,找不到重点。为此,通常在制订教学计划开设相应实验课,辅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实验》。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综合创新设计及工程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4],但目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实验》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实践实验教学效果差,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渐开线圆柱齿轮二级减速器进行设计,该实践项目存在一些弊端:一是课程设计命题陈旧且单一,是对通用渐开线圆柱二级齿轮减速器进行设计,主要内容为机械方案设计、传动系统详细设计、装配图绘制及减速器设计说明书,相关设计技术指导书成熟,网络资源丰富,学生设计时基本是依葫芦画瓢,查手册,套公式,设计过程就是仿造,部分学生存在抄袭、买卖现象,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二是重视二维装配图,轻视二维零件图、爆炸图和三维建模及装配的训练,不足以满足机械设计综合训练的要求。机械设计实验方面,主要包括机器组成及典型机械传动零件感性认识、传动试验(齿轮传动、带传动和链传动等)、机械传动轴系部件设计与分析。由于我校教学计划安排,无明确的机械设计实验有关课程,仅在《机械设计》理论教学时,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典型零部件多功能语音教学示范箱,加深对《机械设计》各章节的理解。为弥补《机械设计》实践实验课程的不足,我校除了积极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做调整外,还积极探索以16+2实践周“专业技能训练”作为实验实践教学的补充,但由于不规范存在教学效果差的问题。2.设计实践实验教学,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5]。为此,我校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进行创新改革,积极探索机械设计综合创新实验教学。Fischertechnik,即“慧鱼”,是德国人基于六面体接体发明创造的工程技术智趣拼装模型,包含各类机械构件(齿轮传动、丝杆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减速器等)、电气元件(电机、电气开关、气动零件、各类传感器、控制器、导线及导线接头等)和编程软件等模块。该模型是《机械设计》的理想教学工具。基于此我校,利用Fischertechnik模型搭建机械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结合教师科研、机械工程专业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在16+2实践周“职业技能训练”时机械设计综合创新实验题目,学生自由组队,综合利用《机械原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等课程知识,合理分工,利用Fischertechnik组合模型,完成相关综合创新实验设计任务,力求达到培养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教学目标。

三、机械设计综合创新实验教学示例

为解决菠萝采摘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较高、果农劳动强度高、芒刺对果农伤害较大等问题,我校17机械班某组学生基于慧鱼组合模型设计了一款小型手扶式菠萝自动采摘机。右上图为菠萝采摘机部分功能装置,分别为成熟识别装置、传输装置,考查学生对《机械设计》教学中电动机、减速器装置、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条传动/螺栓连接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基于慧鱼工程技术的机械设计综合创新实验教学中,我校学子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中获得国家三等奖1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部级2项、省级1项,发表省级以上科技学术论文3篇,申报专利1项。目前,我们正在以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积极备战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大学生创意机器人设计大赛和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期望取得优异成绩。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7

常熟市义庄中心小学教学工作计划常熟市义庄中心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继续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开展扎实细致的教学管理、深入有效的教学研究、积极务实的教学改革。

二、主要工作

(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稳步实施新课程计划

1、按照课程目标,确立课改理念和实施策略

(1)创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增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打下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各种学科、各种课程的综合发展,均衡发展。如艺术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包含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领域综合发展,还包含了关爱、欢乐等众多情感因素。而体育的目标包含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要求。

(3)充分开发课程内容,加强学科内容与生活、与科技发展的联系。现实从“教课本、学课本”向“用课本教、用课本学”的转变。冲破学科自身的知识阶限,加强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综合应用。

(4)创导建构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提倡综合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尝试开展成果展示,口试、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重视评价的发展性。

(6)顺应课程三级管理机制,增强“适应性”,对校安排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每位老师要多动脑筋,多想方法,充分以发挥教学中的创造性。对于本校有自主管理权的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安排课程的设置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处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和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德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以及虞山、尚湖等自然资源。结合学校特色,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科学实践资源。

2、把握新旧交替的过渡性课程方案,结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积极主动实施。(列表如下)

几点说明:

1、一年级全部实行新课程计划,而由于今年是新课程计划实施第一年所以会存在一些问题,处理意见如下:

①品德与生活课由于教材跟不上,上课内容定为原来的品德与心理健康两部分,任课教师可灵活安排进度计划。

②艺术学科由原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共同任教,如何合作教好一本教材需要教师通力合作,提倡集体备课,原专任教师应逐步向艺术教师要求靠拢。

2、信息技术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因此本学期1至6年级均尝试开设信息技术课。各年级任课教师在学校制定的总目标基础上自行制订计划(安排上机时间占总时间的50%)并上送教导处.

3、关于综合实践活动

①四、五、六年级不单独设班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班队活动内容,每月安排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展示。(原班队活动形式)

②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制定的总目标基础上由各年级组分别制定活动计划,并以年级为单位统一开展活动。

③综合实践活动应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法,以社会、社区为大课堂,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为内容之一,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的综合性活动。

④学校订有“科技综合实践活动”活页材料作为三—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参考材料,另外高年级订的《动手做报》也可供参考。

4、原15分种短课1节上英语、4节上写字。

5、取消原兴趣小组活动安排。学生特殊才能主要在学科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双休业素质班中培养和发展。

(二)、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教研活动和教学活动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摸清教材体系变化,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审视原有的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教育观念的全新转变。

1、主科教研活动利用单周(语、数、外分别为周二、周三、周四)统一开展。

2、副课(包括艺、体、自、信息等)利用双周开展教研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每月开展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具体另作安排。

(三)、课程改革与教学管理结合

1、主学科继续以教学“五认真”为重点管理内容。

A、听课管理,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全体教师要建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质量观”,尽快适应40分种制课堂回归要求。校行政将加强随堂课、示范课、竞技课、结对课等多种课形的听课。使全校的优质课率得到提高。(优质课率目标达80%)。

九月份: 了解课、随堂课。

十月份: 三年内新教师竞技课, 各学科带头人、能手展示课。

十一月份、十二月份: 人人奉献优质课。

B、备课管理

本学期主学科将稳步推进集体备课,提倡共性教案、个性反思。各年级的任课教师分别备课利用期初教研活动“通课”,并输入电脑进行管理。教师的备课个性要体现在教材上,要适当记录“案例反思”。教导处重点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检查。

C、其它管理。

本学期将加强对作业的检查,检查要求更强调全面性、目标性。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后进生辅导的管理。通过竞赛的形式加强对优等生辅导的管理。

2、对校安排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体现为统合、服务和指导,校安排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就从计划、方案实施和学习评定三个环节着手跟踪。

3、教学评价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质量观,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整体性、多元性、发展性。评价实现四个转变。

(1)由知识性评价向智、能、情的综合评价转变。

(2)由定量评价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转变。

(3)由书面评价向口试、笔试结合的评价转变。

(4)由教师评价向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结合转变。

4、加强对教学质量观的管理。

期中、期末继续加强调研。全校语、数及格率保持的95%,提高外语学科的及格率。

(四)、课程改革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1、进一步调整、完善信息技术中心人员组织结构,明确负责、落实分工,健全有关制度。

2、加大信息化运用的硬件环境投入,使硬件环境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3、加大信息化运用力度,实现信息化为管理服务,为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标。

(五)、课程改革与教科研活动,少先队活动等诸方面结合。

1、顺应新课程要求,结合学校各项课题研究,各立项课题要对原有的教科研目标和要求作调整。使教学科学研究少走弯路,早出成果。

2、学校少先队活动也应顺应新课程设置要求,特别对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及隐性课程加于开发。

3、课程改革实施也要结合学校电教、科技特色的有利因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六)、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竞技和学艺竞赛。

1、本校各教研组开展的学科性竞赛(教研组自定后报教导处)。

2、教师教学竞技:包括参加各级评优课、论文评比和各学科的年会以及学校主页比赛,课件制作竞赛等。

3、学生学艺竞赛:参加中年级现场作文比赛、信息技术能力竞赛等。

(七)、其它: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8

AbstractThe main problems of Forestr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were proposed taking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a series of reform methods was explored including optimization of cotents of practic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organizaiton of management an assessement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Many reform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 and applied which include integrating practice content, writing practice guides, highlighting fore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auching forestry skills competition. These reform methods gained good efforts and comments from students. These innovative and feasible methods can meet the demands of forestry professional traing aiming at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s and guid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forestry colloeges and orther university in China. 

Key wordsForestry;Comprehensive practice;Practice teaching;Education reform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改项目(2015179);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LYJZW-GGSD201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1863)。 

作者简介周靖靖(1986—),女,山东潍坊人,讲师,博士,从事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7-05-24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修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同时又提供各种林产品及生态服务产品,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建设是基础,人才是关键[1]。高等林业院校肩负着培养现代林业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林业产业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林业人才培养方式规格与林业产业发展需求尚存在脱节的状态,出现偏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学生对林业生产实际工作了解不清楚。林学专业综合实习作为林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2-3],可以通过林学综合实习让学生充分了解林业发展概况、林业生产的现状及常规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同时,通过综合实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5],增强学生对林业工作的热爱程度,从专业角度引导学生发现林业生产中的生物学、生态学、经营学等方面的问题并加以研究。笔者针对传统林学综合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综合实习为例,从实习内容、基地建设、组织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以期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1林学专业综合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往林学专业综合实习存在的普遍问题:①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少;②综合实习内容零散、不系统,导致实习相关学科内容的衔接、糅合或综合性不够强,实践技能的系统性及联系不够紧密,因此亟待整合和优化;③经费有限导致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定、不完善,实习条件差等问题凸显;④组织及考核标准不统一,学生实习热情不高。 

2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综合实习改革的探索 

2.1林学专业综合实习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如何将林学专业综合实习真正落实到位,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进而达到灵活运用,是林学综合实习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华中农业大学从2015年开始对林学综合实习内容进行了整体改革。 

2.1.1编写综合实习指导书,规范实习内容。 

在实习科目增多且实习课时减少的情况下,要完成以前规定的实习内容,难度较大。因此,需要重新组织编写实习指导书,编写后的综合实习指导书主要包含七大部分内容:实习计划与实施过程安排、土地覆盖类型分类与区划、样地布设与调查、样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抚育采伐设计和苗圃规划设计。该实习指导书将以前较为零散的科目实习系统化、规范化,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准确全面了解实习林场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可有效控制实习进度,让学生知道每天实习的具体任务及安排,每一步如何去实施和开展;第三,规范了各项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避免了因实习指导教师的变化而出现实习内容不统一的现象;第四,以实习指导书为依据,实习内容环环相扣,有利于教师指导实习的综合统筹以及学生系统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2.1.2整合实习科目,提高实习效率。 

以往实习分时间段、分科目开展,过多地将实习时间集中在野外样地调查上,学生很少进行内业数据处理及林业基本规划设计,这样不仅造成学生对林学专业综合实习的心理认同感降低,而且无法保证对实习内容的有效掌握。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综合实习目前参与整体课程主要有林业遥感、林木种苗学、森林培育学 Ⅰ(造林学)、森林培育学 Ⅱ(育林学)、数字林业技术、测树学和森林经理学。数字林业技术、林业遥感和测树学主要为林学专业综合实习提供主要工具与手段,先期进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小班勾绘、样地设置与调查等关键技术,而且要为后面的实习提供具体的数据。森林经理的重点内容是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起承上启下作用;抚育间伐作业设计、造林规划设计、苗圃规划设计是在前期基于林业遥感、森林经理和测树学实习基础上,根据样地调查和调查数据处理进行的专项设计;整个实习与林业单位生产实际中程序和内容紧密结合。各实习科目的具体统筹实施过程如图1。 

(1)利用森林经理学的理论知识,调查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和现状,对现有森林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在此期间,借助林业遥感和数字林业技术完成实习区域森林资源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类型图制作、森林小班勾绘和立地类型分布图。 

(2)利用测树学知识,开展森林样地调查,完成森林资源数据汇总,验证及纠正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地覆盖类型图、小班图和立地类型图。 

(3)森林资源分布总体规划设计在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整个区域的森林资源进行评价,根据经营的目的,对森林资源分布进行规划,明确抚育更新、造林、风景林等区域的规划设计,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4)针对总体规划中划分的造林区域、抚育采伐区域、苗圃规划区域,利用森林培育学和森林经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专项设计,写出具体的规划方案及设计说明书。 

(5)总结所有调查数据及各种规划方案,形成实习林场森林经营总体设计方案,并编写总体设计方案说明书。 

2.1.3利用林业信息技术,突出林业规划设计。 

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资源调查和工程设计手段也得到了彻底革新,快速完成较大尺度的森林资源调查,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开展造林营林规划设计,并对森林健康和经营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林学本科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华中农业大学在对多个林业生产单位广泛展开调查、深入了解基层生产单位对林学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现代3S技术开展森林资源的统计与规划。主要特色集中在:①采用实时遥感影像辅助森林资源调查,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和小班分布图,提高了实习效率;②利用高精度GPS定位系统和配套Geomapper软件,可实现在野外进行“无纸调查”,具有精度高、系統整合数据等特点;③在时间分配上,2/3的时间分布在苗圃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抚育采伐规划设计和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上,突出了林业综合实习的技术规划内容;④将数字林业贯穿到林学专业综合实习的整个过程中,形成从林业资源信息的调查、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到数据应用的一个整体的技术体系。学生掌握了现代林业调查和规划设计的实施方法,毕业后具备直接从事林业勘察设计院、林场及林业局等单位相关业务工作的能力。 

2.1.4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实习热情。 

为激发学生对综合实习的兴趣,夯实林业专业基础,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针对专业实习的核心内容开展技能竞赛,以增强综合实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华中农业大学从2015年开始,定期在综合实习过程中设置林学技能竞赛项目,包含林业不规则小班面积测量及闭合差校正、森林抚育间伐作业技能和标准地选设调查作业等方面内容。鼓励参与实习的大三学生全部参加,学生分组参加竞赛,并根据实习结果评定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证书和奖品。经过两年的竞赛实践改革,学生内部形成了一种力争上游的氛围,忘记了实习的苦与累,实习过程热情高涨、认真投入。 

2.2林学综合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在现代林业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习单位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软硬件设施等条件都是保障实习质量和实习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为了满足教学实习,特别是综合实习的需求,华中农业大学加大了林学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建立了庐山实习基地、太子山林管局实习基地和襄阳市林科所实习基地。基地的建设都是在多次考察、综合考量实习单位具备的优越条件基础上选择的,学校结合实习单位现有条件,加大资金投入与合作单位共同建设,满足学生在森林资源的调查、苗圃参观规划、造林规划和森林经营的整体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派专人负责实习事宜,提供相关自然、经营历史、图面资料等,保障了实习的软环境。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和自习室,学生阅读、锻炼室,设立专门的餐厅和基地宾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与食宿环境,也大大减轻了学校对实习安全的后顾之忧,为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创造了条件。 

2.3林学综合实习组织管理改革 

实施严格的综合实习组织管理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基础。为此,华中农业大学从实习动员、后勤保障到小组负责、安全管理等方面均进行了组织管理改革。 

首先,在正式开展林学综合实习前,开展综合实习总动员。实习带队教师讲解具体实习时间、地点、实习任务、实习林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前准备综合实习需要的仪器、表格和图纸等;后勤负责教师讲解实习过程中的食宿条件和安全注意事项;最后,由学院负责实践教学院长总结实习动员,重申实习要求,激发学生综合实习热情,宣布综合实习正式启动。 

其次,华中农业大学在林学综合实习中实行后勤专人负责制,派专职实验教师负责教师与学生的食宿、医疗、安全和实习设施,为总实习做好后勤准备。 

第三,综合实习实行小组负责制度。各个小组根据安排划分实习地点,分工负责;各小组分工领取和保管实习仪器,避免损坏和丢失;每组准备好实习调查所需相关表格。

    第四,实施严格的实习质量保证制度和安全纪律制度,保证综合实习顺利进行。未参加实习则实习成绩为0分,因故不能参加综合实习者须在本科毕业前补上,否则不能如期毕业;按时按质量完成实习教师安排的实习任务,按时上交实习报告和实习总结;实习期间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外出需写请假条请假并登记,回驻地后销假,以保证安全;实习期间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不得无故不参加实习活动,特殊情况须正式请假并得到教师批准;注意安全,不得私自外出进行游泳等娱乐活动。 

2.4综合实习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整个实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强化和巩固实践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综合评价学生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力、报告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交流能力,综合实习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考核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调查数据收集情况,重点考核数据的完整性及可靠性(20分);②专题设计考核及其质量:森林经营方案设计(15分)、苗圃规划设计(15分)、造林调查规划设计(15分)和森林抚育采伐设计(15分);③实习表现:出勤率、纪律情况、学习态度、协作意识(10分);④各小组成员PPT汇报(10分)。 

通过对数据收集情况的考核,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能及时发现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对有问题的数据,进行及时补测。数据收集后,要求学生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根据所得的数据,分专题撰写实习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测得的数据,利用所学林学知识编写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书。专题考核内容设置上涵盖面广,需要学生将各种林学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规划设计的撰写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夯实实习效果。实习组织形式上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根据学生实习阶段的个人及团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实习成果进行汇报,然后由指导教师对实习成果进行点评。一方面,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巩固实习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点评能及时纠正实习过程及规划设计中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及时反馈实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 

3小结与展望 

林学专业是我国最传统的专业之一,高等林业教育应主动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具有较强业务素质并勇于肩负林业发展使命的高级林学专业人才[6]。林学专业是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索性很强的专业[3],这就要求林学实践教学,尤其是林学综合实习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全面改革传统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系统掌握林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较短时间内显著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且本次林学综合实习改革提高了学生对林学专业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随着现代林业信息技术和3S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信息化和数字化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7-8]。在林学综合实习中加大和加深3S技术应用,是林学综合实习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林学学生就业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月秀.林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21-23. 

[2] 张利萍,束庆龙,刘盛全,等.林学专业综合实习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 2009,27(1):37-39. 

[3] 刘苑,郭圣茂,杜天真,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2):4-8. 

[4] 张明忠,林全业,毕建杰.林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5):36-38. 

[5] 施拥军,黄坚钦,徐华潮,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討[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4):63-66. 

[6] 梅莉,周志翔,王鹏程,等.林学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调查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6):9-13.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9

关键词:项目导向;营销策划;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特别是2010年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繁荣对市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走在企业前沿的营销策划专业人才。我国营销策划专业人才主要来源于高等职业学校和全日制本科类院校,本文将论述高等职业基于项目导向的营销策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一、基于项目导向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满足市场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专业院校,通过高职院校的培养,进入社会的人才企业可以即招即用,且人才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营销策划是一门需要大量实践的学科,通过实践教学了解理论知识的运用方式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以项目为导向,促进了企业和学校的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联合,使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也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营销策划面对的环境纷繁复杂,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与人沟通的技巧、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写作的精神、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营销策划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如此多的能力,除了专业技能可以从课堂内获得外,其他核心能力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培养。为了使实践教学更有效果,为学生设定固定的项目内容,要求学生运用各式各类方法开展实践。这样就使学生在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后,持续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职业环境中,通过参与具体的营销管理活动,来达到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提高教师水平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使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具备营销理论和实际经验的人才。但是根据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招教模式看,教师具备极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从实践教学来看,营销策划的教师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有所欠缺。因此,基于项目导向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的综合素养,同时对于教师也能够起到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传统营销策划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体现的弊端

当前,我国教高等教育飞速发展,自1999年院校人数扩招,院校规模、在校人数呈几何规模成长。但是高等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出现毕业生就业环境不乐观,尤其是营销策划专业。本文将从以下几个因素展开分析论述。

(一)营销策划专业实践教学目的性不强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知识均倾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30%-40%。但是根据跟踪调产研究,营销策划开展实践教学时,多数以检验理论知识或如何运用理论知识为目的,致使实践教学浮于表面,难以针对市场实际情况展开训练。同时,教师在实践中,多数以自身为中心,所有内容均一手包办,学生只需按照教师设定的规程一步一步进行即可,导致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深刻理解,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熟悉和适应业务工作的能力较差。

(二)实践教学开展困难

由于营销策划专业受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限制,使教学多数以老师讲述为主。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也不能完全进入企业感受市场氛围,甚至有的学校将实践教学按照传统教学的模式开展,导致很多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环节都无法实施。即使到实训基地去,企业也只是让我们的学生走过场,很难让学生从事具体的业务工作。

三、营销策划专业基于项目导向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为此,高职营销策划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时,应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项目内容,自己研究项目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和培养的各项能力,从而确定教学计划。同时,根据实践教学的工作成果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实现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实现培养与岗位的“零距离”结合。

(一)实践教学设计改革

根据当前营销策划的职业要求和综合能力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应包括对项目目标的分析、知识研修、项目专用技能训练、综合评价等几个重要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而且有效的教学计划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形式改革

当前我国实践教学形式分为校内课堂案例分析和企业专业实习,根据上文叙述,传统的实践形式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改革实践教学形式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改变传统的课内案例分析为主的实践内容,而是应侧重企业实践实习;其次,企业实践分析应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即为学生设置具体的项目内容,要求学生根据项目开展实习,在企业人员的带领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有极大的进步;最后,教师对学生设计和参与的营销策划案进行点评,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感知、把握市场营销的真谛,解决单纯课堂教学带来的使学生对营销专业的模糊、困惑,甚至恐惧的问题。

(三)教学实践考评改革

高职教育注重对学生理论内容和技术技能的综合考评。因此,在教学实践改革中,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考评的改革。在考评中,加强学生项目完成水平和完成项目所需各项能力培养成果的考核,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高职院校在考评时,应结合学生在企业的表现,给予企业考评的权力,形成多元评价主体的考核体系。综上所述,营销策划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基于企业需求。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以项目为导向,将会大大提高教学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盛毅、陈发祥、罗江.关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建设的探讨[J].市场周刊,2009(9):143-145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10

通过教研讨论,使我们有了以下认识:(1)开题指导课的教学目标要突出三维性,即在认知上让学生明确制订课题计划的一般步骤,掌握一般的操作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上着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亲历和体验课题计划制订的全过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能得到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增强。(2)教学设计突出实践性。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地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在实践中活动知识与技能。教学的每一步均要学生亲自经历,每一步都要学生亲自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在“想”“说”“做”的过程中经历制订课题计划的全过程,从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在教学设计时,要有让每个学生发言的环节,让每个学生有承担的任务和明确职责的内容,摒弃那种在上课题指导课时,教师只与个别优秀学生一问一答,让其余学生做陪客的谈话式教学方式。因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组内既有独立思考,又有相互讨论;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共同任务,又有各自职责。大家一齐参与,认真制订好小组子课题的研究计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学科,综合实践

活动的开展同样要求教师有坚实的理论、先进的理念作基础,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综合实践活动结题课形式日趋多样灵活,内容日趋丰富。开题教学模式也日益完美,由过去的师生问答式逐渐形成为生生、师生多向参与式。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通过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学习沙龙,开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研讨活动,让教师深入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