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减负十篇

时间:2023-04-04 22:49:22

小学生减负

小学生减负篇1

1、扭转观念,正确定位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课堂。因此,无论多么优秀质量多么好的学校教育都是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教育的。现阶段,父母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自己更加的优秀,这种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使得他们对自己子女的要求远远超出了孩子在该年龄段所能达到的。他们不顾孩子的能力、兴趣,盲目施压,剥夺孩子的周末、暑假甚至是课余的时间,疯狂的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辅导班、培训班。个别的家长甚至因为自身的虚荣心作怪,孩子学习好、有长进,自己感到脸上倍儿有光,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的一点点退步。为了达到父母的高要求,孩子们牺牲了时间甚至是健康,久而久之,心理压力过大,对学习产生逆反抵抗的心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自己的观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定位,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孩子全方位的发展,减轻孩子的精神负担。

2、将关爱倾注于子女学习之中

每次考试过后,家长总会非常在意孩子试卷上的分数,若有进步,尚且无事,倘若略有减少,则又是打又是骂。而在平时的学习中,总是以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时间或以自己与孩子没有共同话题为借口,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置之不理。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眼里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相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外,他们对课外的世界更加充满了兴趣。因此,家长们应该多抽出时间或者利用周末时间多陪陪孩子,带他们多出去走走去看看,一方面增加了孩子们对周围新鲜事物的认识,同时也扩展了孩子们的视野。平常的学习中,对孩子不懂的问题应积极的引导,陪孩子一同解决,和孩子一同进步,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分数。

二、从学生的角度谈学生减负

1、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恰当的目标

减负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但同时学生也是减负过程中的执行者。因此,学生对减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减负,是指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它仅仅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减轻负担,并不意味着学生因课业负担减轻了而使学习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学生自身因积极配合教师以及家长,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合适的学习目标,一旦目标制定,就要一步一步地努力去实现,增强学习的成就感。

2、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优势

小学生减负篇2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的孩子更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希望。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即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于沉重。据2009年12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日本、韩国、美国相关机构共同对四个国家的高中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高中生认为学校里“以考试为目标,布置较多习题”的教学方法占74.6%,而日本为26.6%,韩国为36.4%,美国为37.8%;中国高中生认为学习压力大的比例为86.6%,而日本为69.0%,韩国为74.8%,美国为67.1%。可见,中国高中生的学业压力高居四国之首。

多年来,各学校为追求高考升学率,实现学生大学梦想,在中小学教学的知识点上层层加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直至双休日、寒暑假大面积补课,扩充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给中小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课业负担,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其一,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课业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延长、睡眠严重不足、身体缺乏锻炼,从而导致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体能大大下降。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透露,过去20年来,中小学生体质体能下降速度加快,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追踪调查表明,高校新生中患近视及远视、斜视者超过了90%。

其二,学校的正常工作遭到严重干扰。首先,学校办学目标狭窄化,一些学校甚至把“保持学校在本地区同类学校中的排名”作为主要办学目标;其次,学校作为育人机构的性质大大弱化,主要成为筛选学生的场所和学生竞争的场所;最后,通过大幅延长课时、加重课业负担、剥夺学生休息时间以及进行机械重复训练,教育过程也遭到异化。

其三,过分强调竞争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社会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而学校是一种合作的社会组织,学生在学校一起学习,相互合作,共同成长。可以说,学校教育是培养合作精神最重要的途径。如今学校不是倡导合作精神而是倡导竞争,因此难以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公民,也就更不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社会。

显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它甚至还产生了一系列的后遗症,威胁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早在20世纪90年代,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呼声就开始响彻社会各界。事实上,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已经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但成效并不显著,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学业筛选带给孩子更沉重的负担,激烈的竞争不仅存在于高中和初中毕业学年,而且显然已下移至初中低年级、小学阶段乃至幼儿园。

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因及改革方向

对于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问题,人们看法不一,但无非是问题层次的差别。有人直接归因于课程和教材,有人认为根源在于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有人更进一步指出根源还在于我国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及其分布的不均衡。这些原因基本上是逐层深入的:正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又分布不均,所以才导致“择校”和竞争;而正因为有学业筛选和竞争的压力,人才的考核和选拔方式又过于单一,所以才有“一切为了考试”、“题海战术”和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也才有了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也就是说,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及分布不均是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源之一,这是我国目前客观的教育资源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变。

其实,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大的方面。客观而言,除了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阶层分化,流动不畅。主观而言,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之一,是全社会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片面理解以及对竞争的误读。两个客观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变,观念上的问题更是根深蒂固,非一时所能转变。但“减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治标,更要治本,标本兼治才能真正药到病除。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标本兼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学生自身到家长,再到学校和教师,最后到政府和社会,都应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仅仅靠改进课堂、教材建设和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制度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治标不治本的。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仅关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关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所以在“减负”的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有可能产生的新的教育问题,其中最有可能产生的便是教育不公平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政策是建立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知道,我国存在比较严重的教学水平不均衡问题,对于西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而言,课业负担的减少可能就意味着教学质量的下降,这对于这些地区的学生而言或许不是好事,而是坏事,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在和城市学生的竞争中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同时,“减负”是为了创造条件,将现行的应试教育部分地同素质教育接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些高校改革选拔制度,在正常的高考之外逐渐增加了自主招生、校长推荐等多种选拔制度。这些做法无疑有利于鼓励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和特长,缓解了多年的应试教育给人才培养模式造成的僵化后果,但它们造福的或许只是那些生活在城市里、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的学生,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获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而对于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绝大部分学生而言,这些政策不但不能给他们送去福音,还一定程度削减了他们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几率,因为如前所述,我们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一部分人的“增”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减”。如此一来,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便由此产生。

因此,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政策,必须制订清晰的、层次分明的目标;必须全社会总动员,学生、家长、教师、学校、政府和社会都承担起自己的角色目标;必须预测并尽可能避免因“减负”而产生新的教育问题,通过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处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主要方面如下。

一是“减”。减少中小学生直接来自于课堂的学业负担,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降低教材难度;减少语数外等主课的教学课时、考试次数及分数权重;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取消重点学校和升学考试,在实行就近入学原则的基础上,降低学业成绩在择校过程中的比重;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大力解决择校问题。

二是“增”。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数量,更大程度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增加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机制,推进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增加学生一生成长成才的机会,实现良性竞争;增加学生的公共活动空间,为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满足身心发展提供条件;学校层面增加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是“转变”。转变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认识,从片面强调学生学业发展、心理发展、阶段发展和只强调少数人的发展,转变到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身心协调发展、贯穿生命全过程发展和强调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观念上来。

三、 从“减”到“调”,提高效率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事业。从近期来看,减负工作的重心要实现从“减”到“调”的重要转移。“减”是指减少中小学生直接的课业负担,如作业量、考试次数、上课时间等;“调”是指调整课程设置,包括调整教材内容、课程难度、主课(即需考试的课程)与辅课(如音乐、美术、体育、科技、劳动等)的时间分配等。

减负重心从“减”到“调”的转变是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既要“减”“调”兼顾,又要有所侧重。长期以来,我国在减负政策上偏重于“减”,将减少中小学生的上课时间、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作为减负的重点,事实证明,重“减”轻“调”的做法并不能切实有效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和难度才是减负的关键,只有进一步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置课程难度、合理安排主课与辅课的时间,才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减负重心从“减”到“调”的转变是我国对国外基础教育改革成功做法的积极借鉴。作为世界领先的教育大国,美国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方面非常重视对课程难度的调整。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多层次教学,提供高、中、低几种不同要求的教材供学生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班教学。高、中、低三种要求的教材都在理论深度、逻辑严密性和习惯技巧性上放低了难度要求,即使是学习高要求教材的学生,也能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艺术、科学等课程学习中去。难度适宜的课程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同时,还能带给学生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美国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实现从“减”到“调”的转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减负工作实现从“减”到“调”的重心转移是提高改革效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屡减不下,这对我们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坚持“减”“调”兼顾方针的指导下,当前我们要把减负工作的重心从“减少数量”转移到“调整结构”上来。

具体而言,“调整结构,提高效率”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调整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和结构,建立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对学生的知识性要求和实践、创新等能力性要求。

第二,调整教材内容。促进教材多样化,由教育部统一提供若干套备选教材,各地区自由选择,同时探索性地鼓励地方编制符合当地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材,经国家评审合格地区可采用本土化的教材进行教学。

第三,调整主课与辅课时间。在保证基本的主课学习时间基础上,适当增加辅课时间,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生减负篇3

50多年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减负政策,对遏制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倾向的恶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减负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全国再次掀起了为中小学生减负的热潮。

一、中央政府积极为减负制定政策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任务,强调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今后将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出发,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科学设计课程和教材难度、规范办学行为、建立监测公告制度、规范各种社会补习和教辅市场等措施;学校要做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等工作;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

为了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要求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加大对违反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的责任制度。建立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外补习班的管理制度,鼓励家长、社区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到2015年,基本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减负的目标。《十二五规划》还进一步对“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做出具体要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办法,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推进素质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这些规定,体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

为此,2010年中央政府启动改革试点,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入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等具体措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出地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对减负的目标、具体措施、配套政策、实施保障条件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对课程、学生作业量、补课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管理。辽宁省盘锦市、江苏省南通市、安徽省、山东省、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省部分市县等地,减负的重点任务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北京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部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北京市、天津市、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陕西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等地,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安徽省、湖北省、海南省、重庆市、云南省部分市州、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等地,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二、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减负实践

并取得一定成效

为了配合中央政府的改革试点工作,各省市相继制定了改革试点方案。

山东省颁布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要求建立规范办学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的长效监测机制,明确学校责任,把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习纳入教师考核和学校聘用合同管理,同时加大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二是完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对学校及在职教师的违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处罚。

江苏省南通市颁布了《推进中考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拟用4年时间,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并适应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制定了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特色课程、评价制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优质课程资源体系、规范办学和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机制等改革措施。其最大的亮点是制定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文化科目考试相结合的中考改革模式。并从组织机构、工作培训、实施评估等三方面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提供了开发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参加活动提供制度保证和基本规范;在全市建立了九大学科教学研究基地,推进教学改革和“减负”增效;开发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生管理和考试管理信息平台、市财政设立改革专项资金等保障条件。

安徽省颁布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改革试点的目标是:到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初步规范各类招生、办班、收费行为,并规范教材管理;到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起稳定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实现上述目标,安徽省出台了三项改革措施:一是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三是健全评估与督导制度。安徽省还从四方面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一是完善《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意见》的配套政策,制定规范招生、办班、教学、收费等方面的实施细则。二是建立健全政府对规范办学行为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规范办学行为工作的考核评估,并将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纳入县级党政干部教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三是明确、细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和考核办法,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保障改革方案的实施,安徽省拟采取加强政策法制的保障、加强机构队伍的保障、加强监督考核等措施。

北京建立了减负监测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全市小学率先减负。2011年,北京市教委提出,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减负工作。一是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依据有关政策文件,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落实减负的有关要求;二是结合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反馈工作,聚焦课堂,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是采取专项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理论和理念、现状调研和实验等方面的研究,理性分析负担的成因,引导全市小学主动减负、有效减负、率先减负。两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的减负意识增强了,减负实践取得一定效果。

浙江省2010年8月开始新一轮减负。推出六项严格措施:一是严格开设课程,所有中小学都必须依法依规开设课程,不得随意加大课程难度、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尤其是要坚决防止和杜绝搞两张课程表的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二是严格控制作业量,今后教师布置作业,自己首先要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作业不能布置给学生;三是严格控制补课,诚然这方面社会上违规问题比较严重,但我们首先要抓好自身;四是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不得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学校、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五是严格确保学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小学生、初中生在校上课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住校生晚自修每天不得超过2课时,学生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六是严格规范招生秩序,义务教育阶段任何学校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建立六大制度保障:一是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制度,重点是规范命题,控制命题难度;二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各地每年都必须向社会公布辖区内各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三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制度,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年都要与校长签署规范办学责任书;四是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征求意见会议,听取学生和学生家长意见;五是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每所学校在每学期开学一周内要向师生公布课程安排等情况;六是家校联动制度,不断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责任。推进减负,家长是重要方面,我们要向广大家长多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此来减少家长的疑虑和担心,增进家长对减负的理解和支持。为了确保减负各项要求和相关规章制度的落实,浙江省切实加强督导、督查工作,各级督导机构都要把减负作为突出任务来抓,充分运用“督学”和“督政”这两手,督促和检查减负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与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相关联的奖惩措施,定期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对教师和学校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作为对各地教育科学和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经过一年的努力,系统内的减负自觉性增强了,社会对减负的关注和监督也增强了。

经过两年的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观念,在全国各地深入人心,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体育工作和招生考试制度等环节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革,减负收到了显著成效。

三、我国减负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依然存在,中小学生的课外作业仍然很多,中小学生大量参加课外学习培训的状况也越演越烈,学生睡眠不足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和家长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工作合力。学生的学业负担总体而言并没有减轻,甚至有加重的趋势,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有三大差别、人口压力、用人制度、社会评价、教育观念、国民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教育体制和结构、学校发展均衡、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与方法、教师素质等。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今后,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健全检查监督机制,加大减负规定的执行力度,减轻学生负担。学校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小学生减负篇4

【关键词】课业负担 课业负担过重 评价体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6-01

近日,教育部关于《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这十条规定为:一、阳光入学。二、均衡编班。三、“零起点”教学。四、不留作业。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五、规范考试。六、等级评价。七、一科一辅。八、严禁违规补课。九、每天锻炼1小时。十、强化督查。人们对小学生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普遍持反对的意见。然而,在人们的一片反对声中,《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经修订后再次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原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小学生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修改为“减少作业”。即一到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到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每学期可举行一次全校统考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

一、减负之忧

从《规定》中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国对学生负担过重的判断标准就依据做作业的时间长短,时间越短说明负担越轻,时间一长就意味着学生的负担过重吗?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在巩固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应用知识。艾宾浩斯遗忘规律也告诉我们,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对于学生牢固掌握最新学习过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了巩固这一环节,那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教学原则该怎样贯彻,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暂时的取消或减少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小学生确实会玩的开心,如此开心愉悦的小学生活结束之后,那到了初中怎么办、初中的作业该怎么布置?初中和小学的知识如何衔接,这样度过的小学生活是否能为初中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储备?若干年后会有高考吗?如果没有,那这些减负的孩子是直接进入大学吗?如果有,他们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他们的压力会比现在的学生小吗?这些都令人堪忧。同样,这也是每一位持反对意见的家长所忧心的。

二、减负之现状

目前,在减负问题上,存在着“减负”就是没有学习负担;“减负” 就是教师轻松;甚至意味着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减负”就是不要考试;“减负”就是与家长无关等误区。所以,现在的减负只是表面上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纵观中外对减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误区,以及相应的对策方面。[1]不同的人对课业负担,以及课业负担过重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必要对课业,负担,以及课业负担过重的概念进行梳理。

三、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课业。辞书里解释的课业这个词,通常与学业不作严格区分,所以我们说的课业就是学业,我们说课业负担过重也就是说学业负担过重。[2]

(二)负担。负担作为名词是指一种责任,词义本身并非贬义。所谓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必须承担的课业责任。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义务教育,也是一种法定的、带有强制性的教育。所以,中小学生完成国家法定的课业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认为地减轻或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3]

(三)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包括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三个负担,这三个方面的负担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其核心是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有学者就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日常人们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判断标准主要集中于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以及在作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4]

四、减负措施、原则

科学“减负”,要打破传统的“量”的概念,不仅仅以做作业的时间长短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负担是轻还是重,减去的应该是学生过重的负担,而不是从表面上取掉几节课,少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没有负担。这样或许会把沉重的负担甩给社会、家长、老师。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对作业有所研究而不是盲目地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的劳动。不经精心选择的作业不要随便布置给学生。最后,还应改变评价的内容、方式与类型,当然并不是说不要考试,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评价制度就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坚持“标本要兼治,软硬一起上,减加一起做,内外共同抓”的原则,使“减负”工作真正见到实效。[5]

五、结语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也是学生的责任。要学习就得有负担,每个人在社会当中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长大了也要在社会中承担一定的责任,从小就要有责任意识。只是要避免学习负担过重或过轻。因为,一个高度放纵的和几乎完全没有约束的环境,似乎并不是如有些人提出的那样,能促进年轻人的那种合作性、温和性、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律。而一个森严的规章制度,盲目的服从,强加的纪律和严厉的惩罚,高度规章化的环境,同样也是对年轻人的成长极为不利的。[6]

参考文献:

[1]李佳,徐建平.减负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1,(7).

[2]杨启亮.课业负担过重与学业质量评价失衡[J].课程 教材 教法,2003,(1).

[3]程晗.对减负的理性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5).

[4]汤兆武,杨若翰.从哪里看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对课业负担测量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3,(6).

[5]鲁林岳.综合辩证论“减负”[J].教育研究,2007,,(5).

[6]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小学生减负篇5

一、小学生减负不能实行一刀切

城乡学生学业负担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双休日和课余生活方面。农村小学生在双休日参与学习和做作业时间每天可能不超过1小时,多数时间花费在玩耍、看电视、做家务等活动中;而且农村小学生在双休日参与课外辅导班和兴趣班的比例几乎为0,农村小学使用的辅导资料也基本是由学校统一订购,家长自由购买的资料也有但是很少。而城市小学生在双休日参与学习、做作业时间和其余时间基本上各占一半,由于城市家长比农村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更大、要求更严,不少家长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里,周末出了辅导子女完成家庭作业外,还会带子女参加社会组办的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在作业方面,出了学校统一订购的资料外,家长还会自由购买一些各种各类的参考书、练习册和测试卷。所以,不论在作业量,完成作业时间,还是参与学习的时间,城镇小学生和农村小学生的课余状况都存在很大的差别。针对这些状况,城镇小学和农村小学的减负方法不能一刀切,应该认真分析各自的课业状况,区别对待。

二、要把减负落到实处,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现在无论是政府还是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出台一些减负政策和规定,各中小学也在切实的按照上级的规定制定一些减负措施,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一些学校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减负措施制定得非常的好,减负实施总结也写得非常的好,但很多学校就根本没有按照自己制定的措施去实行,学校从校长到教师还是一个劲地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课业负担不但没有减下来,反而还有加重的趋势。当然这和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和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尊重和重视不够所造成的。一方面是应试教育及基于此点的教学评价体系,教育工作者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违背规律,不顾学生承受能力,大量布置作业,搞低水平重复的题海战术,把学生当做考试机器来操练,这些严重妨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使学习不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从另一个角度说,过重的课业负担对学生来说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孩子思想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还有少数教师不思教学改革,背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热衷于学生进行课后收费补习和搞有偿家教这就更加重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当然这首先是社会压力所造成,第二才是老师不能发自内心的尊重爱护和教育学生,如果老师对学生都不能尊重,学生又怎能尊重老师呢,在一个不能互相尊重的环境中去教育学生结果又是怎样呢?可想而知了。这种情况的造成:当然于老师本身的素质有关,于老师的敬业精神有关,但关键的和根本的还在于社会本身对教育的忽视和不尊重,社会都不能对老师们尊重又怎能要求他们完全去尊重呢。就是因为对教育的不尊重才造成老师们经济上生活上有困难和负担;才出现了诸如拖欠老师工资、老师学校乱收费以及搞有偿家教等。可见实现素质教育、达到减负的根本还在于我们政府和社会去真正的尊重老师和尊重教育,从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且还需改变我们现在的教育观、人才观、就业观、用人观,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小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减负。

三、给小学生减负要对症下药

小学生减负篇6

关键词:小学生;负担;减负;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19-01

无意中从朋友的QQ空间看到了2011年11月29日三秦都市报“西安28条减负要求 首次明确老师不准加作业”的报道: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业负担,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1月28日西安市教育局出台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课业负担28条要求,从招生、课程、作业、考试、教师提高素质、责任追究等方面,对小学初中学生减负进行了详细规定,提出西安将力争用3-5年使学生减负取得明显效果。当时朋友评论说如果这些减负要求都能落实,孩子的课业负担就少了,孩子就会有快乐的童年。当时我也有同感所以转载了这篇日志。

现在想来并不尽然,政府和学校为了把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拯救出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玩耍时间,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要“减负”。

而实际上小学生的负担有两个方面:一是课业负担;二是精神负担。为什么会有如此沉重的负担,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来自家长;二来自学校。众所周知,面对升学的竞争,就业的压力,家长、学校给学生施加了很多的压力,往往家长给的压力更大。不打好基础就会影响今后的学习。

因此,在小学阶段,家长们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习情况,给孩子讲小学不好好学就考不上好初中,考不上好初中就别想考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上好大学就没指望,这是一环扣一环,哪环松了也不行。即便是学校放松了不少家长也会给孩子暗地里加码,节假日,双休日送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做额外作业,把时间安排得紧紧的,孩子们根本没有玩的时间!几天前听一位教育专家的讲座,说现在有57%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以后上博士,86%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能考前十五名,从中不难看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偏高。在家长们如此的教育下,太多的孩子思想过早地成熟,想着进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哪还有以前我们儿时的那份纯真和快乐?当然这份压力的真正来源还是社会,现今社会用人制度过分追求高学历,使家长对子女的今后就业问题产生了担忧,如果进不了名牌大学,面临的就业问题就会比较大,

因此,家长不得不在现在让子女们承受这“不能承受之重”。可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更可怕的竞争、更可怕的压力,是莫大的精神负担。

我是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我觉得要给孩子减负,家长首先得明白,教育孩子必须因材施教,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他的道路,蠢才就是选择了不适合他的道路。”我们别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应该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成功观,孩子的进步和发展就是成功,孩子选择了适合她的道路就是成功,孩子身心健康、人际和谐就是成功。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自身情况提出合理的希望和要求,引导她高效学习不给孩子增加更多的学业负担。

其次,要给孩子减负,家长要知道小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好习惯本身就是在为孩子的学习生活减负,甚至在为孩子将来的工作生活减负。比如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基本都是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自己检查完了交给家长签字。家长只是在孩子学习确实遇到困惑了,给予耐心的帮助和指导。每天节约的时间都交给她阅读课外书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她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比如提前准备好第二天上学的衣物、学具等,做做家里她力所能及能干的活(拖地、擦鞋油、买菜、买水电煤气等),让孩子在家承担一定的任务,提高孩子责任感!

再次,要给孩子减负,家长还要合理的安排孩子的校外生活。如今,大多数孩子的校外生活已经被各种学习班占满了。其实孩子在哪方面有天赋或兴趣,家长心里最清楚。

小学生减负篇7

农村小学生作业减负给学生“减负”不知喊了多少年,向来是雷声大,雨点小,在现有的教育评价制度下,很难落到实处。我作为教育基层的一名教师,对此深有感触。首先,农村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已经形成一个固定的观念,就是每天必有家庭作业,而且必须是书面作业。其次,教师自己也过不了心理这一关。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要想出成绩,只有多做多背多抄。因此,真正要实施给学生课业减负,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问题是,你要真每天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不论你布置得多与少,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不当回事,乱写一通就算完成任务,甚至还有的一个字都不写。第二天你要是想认真督促他们完成,你就得做好一天不休息的准备,得时刻守在他们身边。这些学生往往就是自我约束力不强,做作业得有人守着,他们要么是家长没时间管,要么家长出门在外,爷爷奶奶管不了。你说你不管吧,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估计以后不做作业的人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影响到教师的威信。于是不少教师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检查家庭作业、督促补齐的任务交给组长。但这样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要能在家庭作业的“做”与“不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相信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于是,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我开始了我的“课业减负”工程。

第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作业习惯。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作业的认识,以后的工作才能开展。因此,平时的课堂作业我是尽量少而精,给足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书写,同时对作业的书写进行要求,字迹潦草的需重写。当学生能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时,心里是充满成就感的,再加上课间也不用补作业,可以尽情玩耍,他当然愿意把作业写好。但是一开始,总有那么几个完成不了的,我注意观察了一下,这几个人都是准备工作没做好,别的同学都开始写了,他们笔都还没找到,别的同学都在认认真真的写,他们是边写边玩,一下弄弄笔,一下又要找草稿,别人写完了,他们才写了一半。还有一些字迹潦草、只图快了事的学生,我是毫不手软,一定坚持重写。对于这两类学生,教师得花一点时间进行教育和纠正,要让他们尝到认真做作业的甜头,当某一次作业能认真按时完成时,一定要在班上及时表扬。久而久之,每个同学都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做的作业既美观又准时,老师开心,学生也开心。

第二步,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作业的真正意义。为了这次主题班会,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收集了不少资料,有教育专家谈作业,也有学生谈作业,为了让资料通俗易懂,我花了不少心思。主题班会上,我先让学生谈谈他们是怎么看待作业的,然后再观看课件,之后再写写感想。从学生们的感想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已经认识到,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做”,而是为了更好地“学”,而学的方式有很多种,这就为我开展实践型作业打下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基础。

第三步,布置课外实践作业。我把课外实践作业放在了每个星期的周末布置,每周一个主题。因为我所在的学校在农村,学生都是农村孩子,所以我选的主题大部分与农村生活有关。有的是农村生产类的,比如“种一次豆”“摘一次玉米”;有的是与生活有关的,比如“洗一次衣服”“做一回当家人”;有些与周围环境有关,比如“调查农田荒芜情况”“调查农药瓶丢弃情况”等等。当然,作业布置下去,及时反馈是很有必要的。我经常利用班会课进行作业评比,那是学生们最期待的时刻。他们除了可以收获奖励、当一回评委以外,还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指点,这可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它可以帮助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因此,每每这个环节,是最考验智慧的时候。为了能在这个环节表现一下自己,每个同学都是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各方资源,就是希望自己的建议能被采纳,而得到指点的同学也是喜笑颜开,只恨自己手太少,记录太慢。

直到实践作业落实下去,我的课业减负才算真正完成。从学生们的作业反馈和学习态度上来看,应该是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现在的他们,不仅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平时的书面作业,而且很期待每一周末的主题作业,有的小家伙甚至还自告奋勇,要我让他们来选主题。这种好学的劲头还被他们用到了学习上,现在,碰到难题,他们不再是等着老师来讲解,而是查阅资料或和同学讨论解决。这真是让我很欣慰,但我还是有点担心,家长们会怎么看等这件事。前不久,一位家长找到我,对我说:“老师,您还真有办法,我要感谢您。我以前最烦我儿子做作业,每次要三请四请才肯做,而且速度慢,还做不好,为此不知挨过多少次打。现在呢,好像换了个人似的,做作业从来不用叫,做得又快又工整,做完了还要去鼓捣您布置的什么主题作业,忙得可欢呢。上次,他甚至还要求我们帮他一起找资料,这劲头,比让他去玩差不了多少。”听了这番话,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其实家长们最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愿意学,而我的主题作业,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愿。

到现在为止,课业减负工作已经实施一年多了,学生们经常给我带来惊喜。每次看到他们快乐学习的劲头,我就觉得,以前的那些辛苦和钻研没有白费。虽然减负这条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阻力,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会努力坚持下去,因为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参考文献:

[1]何志华.浅谈如何提升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02).

小学生减负篇8

北京市教委规定,全市所有中小学将在学校课时、作业量和考试评价等方面量化减轻学生负担。8条新规包括:严格执行国家和北京市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严格规范考试和评价工作,严格禁止违规补课,严格教辅用书管理,严格各类竞赛管理,严格落实工作要求。

北京市提出,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每周在校总课时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均设定上限,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初中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5个小时。严格规范考试评价,小学除语、数、英每学期期末可举行一次考试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初中每学期仅可组织期中和期末两次学科考试。严禁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学生教辅材料必须在市教委公布的目录中选用,并由学校免费向学生提供。坚决禁止学校组织或参与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不得统一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报名参加学科竞赛,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作为小升初入学依据。

北京市首次明确提出,将对落实学生减负措施不力的区县或学校进行追责。

上海:建10个学生体质监测中心

上海在徐汇、长宁等10个区县建成的10个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近日陆续投入使用。

据了解,这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均配备专用测试教室、综合测试室、数据处理机房、办公室以及标准化、自动化测试器材,并建立了由教育、体育、卫生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专职队伍。

2013年,上海市教委还将在其他7个区县各建设1个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逐步形成政府监督、专业部门指导、学校重视、家长配合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干预服务机制。

江苏:建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

日前,江苏省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江苏省明确,今后该省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15%、骨干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总数的15%进行交流,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一般不超过两届。

意见提出,今后江苏的交流人员将包括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等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人员。在同一学校任教满6年、离法定退休年龄在5年以上的教师,在同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须在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间进行交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提拔任用前,须有在农村学校或城镇薄弱学校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或直接提拔至农村学校或城镇薄弱学校任职。

城镇学校教师竞聘高级岗位,申报特级教师,申报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称号,评选市级以上综合表彰奖励,均须有2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交流或任教的经历。今后,江苏在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工作中,将向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倾斜。

意见明确,这一规定将在2015年前全面实行,目前按照先行先试、逐步推开的原则,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各地要将义务教育学校和校长流动情况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责任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

山东:打破特级教师终身制

近日公布的《山东省特级教师评选和管理办法》将实施特级教师综合考核评价制度,特级教师从事有偿补习或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考核不称职等,都将撤销其特级教师称号。

山东规定,特级教师每3年评选一次,在职特级教师总数一般控制在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5%以内,重点是在教学第一线上的教师。特级教师所在学校的教育主管部门于每年年终组织实施对特级教师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3个等级。经考核不称职的,令其限期改进。申报评选特级教师中弄虚作假,不符合特级教师条件,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或有其他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经两次考核不履行规定的特级教师职责等,也将撤销其特级教师称号。

重庆:试点校长教师异校交流

近日,重庆市出台文件指出,从2013年起试点全市各级中小学校级领导干部和教师交流工作。领导干部和教师在城区和农村学校之间、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交流,领导干部交流时间5年以上,教师3年以上。

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介绍,领导干部在同一学校任职10年以上、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教9年以上的,原则上应进行交流。交流教师的考核结果与学校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与校级领导的提拔、续聘、绩效考核挂钩,与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分配挂钩。对校长、教师交流期间的工作,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同时确定为“不合格”者,一年内不参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河南:郑州开通中小学生专用公交

河南省郑州市近日出台《校车安全管理实施办法》。根据该办法,郑州将在城区公交覆盖地区建立沿线公交与中小学校的挂钩联动机制,在中小学生上下学高峰时段开通专用公交车接送学生。

郑州市《校车安全管理实施办法》鼓励和扶持县(市、区)探索校车管理新模式。地方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结合自有财力,或统一购置校车,成立校车管理公司,在公交不能覆盖的农村边远地区,利用校车解决学生上下学交通问题;也可以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公司)提供校车租赁服务。城区学生专用公交开通运营后,有关部门将在公交车站安排安全乘车协管员,指导学生安全乘车。

此外,该办法规定每季度必须对接送学生的社会营运车辆负责人和校车驾驶员进行一次校车安全培训;学校每月对驾驶人和随车照管人员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安全教育。

新疆:每年两次检测中小学生视力

从即日起,全疆中小学校“防近”工作开展情况、学生视力检测及近视眼发病率控制情况将纳入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检查内容,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

新疆要求各地教育、卫生部门和学校要按照要求,对现有学校的卫生设施设备逐一对照检查,保证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设施配备符合相关卫生标准。每年在学生体检时进行第一次视力检测后,5―6个月后再进行一次。

(以上信息均选自《中国教育报》,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

部分大学校训如出一辙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通过网络搜索“211工程”各大学的官方网站时发现,不少大学的校训相似。据不完全统计,在112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

“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团结”出现了18次,“勤奋”出现了16次,“博学”出现了13次。

打住,别再进行媒体公关了

――冯雪梅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河南光山22名小学生被砍的悲剧发生后,当地政府开始应对“负面新闻”。先是禁止教师接受采访,声称“讨论这有啥意义”,后在当地媒体刊发《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赞扬”文章,紧接着,又着手进行“救人英雄”的宣传。当地政府对学生被砍事件的处理方式,引发舆论不满。

徒劳的“遮丑”,不过是自欺欺人。与其将功夫花在公关上,不如正视问题,妥善解决。错了,就道歉;错了,就担责;错了,就改正。不管是媒体还是民众,都不会得理不饶人,只是希望事件能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希望政府能够尽心为民,公职人员能够恪尽职守。舆论监督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某个地方政府或官员出丑,而是改变现状,推动问题的解决。

有毒文具就是孩子们的“塑化剂”

――李慧翔在《新京报》上撰文指出:近日,网上“修正液3分钟毒死小白鼠”的实验视频引发热议。其实,修正液中苯含量超标,已经是个老问题了。

在发达国家,学生用品多实行安全标志制度,如美国“艺术与创造性材料学会”对儿童美术用品的无毒认证。但在我国,违反国标的低劣产品仍大量充斥市场。按说,2008年出台的强制性国标《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已经对修正液等涂改制品做出了严格的限定。但显然,有些地方,“不符合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的学生用品,将不得在市场上销售”已成了一句空话。

酒鬼酒的塑化剂成分DBP超标了2.6倍,瞬间成为众矢之的。如今孩子们手中的修正液苯超标多达近7倍,在封闭的教室中难免有慢性苯中毒的风险。难道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还不如“酒鬼”们重要?

20名女大学生举报267家企业招聘歧视

――近日,北京、上海等地20名女大学生向各地人社局、工商局集中投递举报信,举报267家企业涉嫌性别歧视招聘信息。该活动的参与人之一、即将从西安一所大学毕业的李麦子认为,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执行,在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中还是经常会看到“限男性”的信息。

大学生支教遭遇尴尬

――日前,媒体报道,新疆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在爱心助教活动时遭遇尴尬:

本以为去助教的学校都是土砖房,缺少专业教师,孩子们对艺术、科技充满渴望的眼神……但没想到原来学校的配置很好,师资齐全。且学校对大学生的“小打小闹”式的助教不认可。

奖学金怎变“抽大奖”

――4万元奖学金采取“抽奖”方式产生,且只能作为冲抵车款的“买车基金”,用于将来购买本公司的汽车――长安汽车公司在北京某高校的捐资奖励形式,实属“创新”之举。

这一“创新”之举,是一次不错的品牌营销,让即将走进社会的高校学子,对于这一品牌有了深度认知。在笔者看来,该企业的宣传目的,大过从学生利益出发、捐资助学。而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企业都是匿名捐赠,不会试图从捐资助学中获得什么回报。

小学生减负篇9

一、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主体问题

任何事情都是由具体的人或主体来从事和完成的。对于一些简单的事情。单一的主体或少数个体就可以完成,而复杂的事情就必须由多数个体或数量不等的群体主体来完成。象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这样的事情无疑是涉及人群非常广泛、形成原因比较众多、持续时间较为长久的极其复杂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绝不是少数人依靠几个简单的文件、命令和口号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依靠相关方面的主体,群策群力,程序合理,方法得当,持续进行,才能实现。那么,这个问题究竟涉及哪些方面,需要哪些群体来参与解决。这些群体又各司何职。都是需要首先明确的。只有明确了这些,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主体才能真正得以明确。而只有真正明确了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主体,才有可能实际地有效组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否则,尽管谁都知道这个问题重要,也都希望这个问题得以解决,但究竟谁该干什么却不明白。那么问题是永远得不到解决的。中小学生的负担是永远不会真正减轻的。

要明确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主体,就必须从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方面来考察这个问题究竟涉及哪些人或群体。关于造成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积重难返的原因,尽管说法不一,意见众多,但以下几个方面通常是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提及的。

一是传统的成才观念。几千年来,许多中国人都程度不同地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人才观和成才观。这种人才观和成才观不仅影响到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而且也影响了许多学校和教师,当然也包括不少中小学生自己。受这种人才观和成才观的影响。许多家长和教师就难以正确处理学生文化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难以正确处理学习理论知识和锻炼、掌握实践创新能力的关系,就会不由自主地将读书、考试、升学作为个人发展甚至家庭荣耀的首要途径。与此相应。许多中小学生就只能按照家长和老师的希望和要求。舍弃许多个人的爱好和发展路径,走上考试、升学的独木桥,而应付考试的各种补习、补课、家教、扩展。自然也就使得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不断加重。

二是落后的学生和教学评价标准。在将考试、升学作为首要甚至唯一成才途径观念影响下,学校和家长便很自然地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高低,成绩好的孩子在学校可以获得各种荣誉,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则被很容易教师和同学所歧视甚至排挤,被家长责怪甚至打骂。同时,在这种成才观的影响下,学校也以所教学生或班级成绩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优劣,社会则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的好坏。于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教师被迫大容量、高难度地传授书本知识,在课外布置大量的作业。有条件的家长也强迫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或为孩子聘请各种学科的家教。其结果只能是,学生课堂内外的课业负担越来越多,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

三是有关部门功利的政绩指标。学校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和教师,一方面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另一方面则迫于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在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迎合家长的愿望和要求,以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用发号施令的行政手段给学校套上一道道“紧箍咒”。这样一来,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甚至班级与班级之间,比中考成绩,比高考上线率高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和教师自然要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是无形的高考指挥棒。谈到造成中小学生负担重的因素,许多专家都会提到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这是有道理的,至少从表面看是有道理的。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挥舞,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就不可能不受其影响。高考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政府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都无法真正推行,何况没有教育管理部门保驾护航的科学教育,自然更没有生存的土壤。高考升学率不仅对学校、教师形成巨大的压力。更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快乐的时光。学校、老师们把高考升学率的社会压力不仅转移到参加高考的高中学生身上,而且还前移到中学生、小学生身上。高考指挥棒使给学生减负的口号成为空话。

五是低效的课堂教学。有人认为,低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业负担重的最主要原因。我认为它只是错误成才现和评价标准的必然结果。的确,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比较高,学生可能会减轻一些课外的学习负担,从这种意义上说。低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被看做是中小学生负担重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传统的成才观和评价标准下。通过考试提高分数,通过提高分数上好学校,是无数学生的被迫“愿望”和无数家长们的迫切愿望。而提高分数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即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如果成才现和评价标准不变,那么学生和及其家长依然会继续通过增加学生负担来进一步提高分数,以便把别的学生甩在后面。毕竟好学校是有限的,而只有考试分数名列前茅,才可能够上好学校。

其他诸如“家长的攀比心理”、“泛滥的教辅资料”、“缺失的学习兴趣”等,也常被看做是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我认为。这些虽然也直接造成了中小学生的负担。但它们都是前面几种因素的结果。前面几种因素一旦消除,这些原因也就难以继续存在。比如,没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人才观和成才观,取消了机械的高考制度,那么。家长自然就不再在考试成绩方面去攀比,教辅资料就不会再泛滥,学生也就谈不上缺失学习兴趣。

从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造成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积重难返的原因来看。深层次的原因显然是传统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其他的原因或因素实际上都是由此而生的。那么。要真正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就必须首先纠正传统的人才观和成才观。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的问题即使暂时解决或缓解的,迟早还是要再出现和突出的。如何纠正传统的人才观和成才现呢?许多专家学者说,当然是要树立或确立

先进的、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怎样树立先进的、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呢?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于是就把他们所理解的先进的、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观阐述一番。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专家学者们所阐述的这些关于先进的、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是否真正先进、科学,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了关于先进、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观的思想和理论。是否就只需要通过各类文章把它们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宣传一下就行了呢?肯定不是!必须有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更为关键的问题是,由哪些部门、哪些人来宣传先进、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哪些部门、哪些人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哪些部门、哪些人来督促、检查和纠正?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和落实了。才能使纠正传统的人才观和成才观这件“减负”的首要事情真正成为事情,才能使其有目标、有步骤、有措施地向前推进,并逐步得以解决。否则,再多的宣传也只能是空洞无用的口号。

传统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显然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纠正传统的人才观和成才观也必然是全社会的事情。但是。“全社会”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主体,“全社会”决不会自然而然或主动地一切去干一件事情,更不会科学地完成一件事情。“全社会”的事情必须有步骤有计划有措施地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身上。才能有希望得以开始干起来。并逐步得以完成。纠正传统的人才观和成才观,确立先进、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既然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就必须由承担社会管理责任的中央政府出面。制定具体的宣传措施和其他配套的政策、措施,而且这些政策和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甚至人员。同样的道理,针对其他导致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而提出的措施,也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因此,纠正传统的人才观和成才观这种“全社会”的事情。就必须由中央政府首先担负起“启动主体”或“第一主体”的责任。并进而将其他的相关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其他主体身上。只有这样。才有希望逐步解决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这种长期难以解决的难题。

二、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动力问题

在解决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这样的问题上。与明确主体同样重要的事情是主体的动力问题。因为。尽管主体明确了,但如果所明确的主体缺乏甚至根本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动力。那么问题依然是难以得到真正解决的。任何社会性的事业或实践的发展都要在某种动力的作用下才能够实现。同时。任何社会事业、社会实践发展的直接动力都是来自社会实践主体方面的直接动力。也就是说,一件社会性事业要获得发展,不管其他的动力如何或来自哪里,都必须转化为从事这种社会事业或实践的主体的意愿。通俗地说,一种社会性事业要向前发展。必须从事这种事业的人想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发展这种事业。我们常说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但更为关键的问题是,管理和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想不想改革。是否有改革的意愿?如果改革不符合他们的意愿,他们压根就不想改革。那么怎样会发生什么教育改革呢?又怎样会有教育的发展呢?因此,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作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必须首先有一个基础。那就是,管理和从事中小学教育和教学的人们有强烈的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意愿。从而形成推动这项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那么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直接的主体动力究竟存不存在呢?如果存在,这种动力又有多大呢?这是我们在思考和研究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问题时必须认真和充分考虑的。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82),而利益是以人的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必定要采取利益的形式。利益是人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尤其是经济关系中的体现。人们的需要以及由需要所表现出的利益,是社会主体――人――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直接动力。诚然。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和需要的满足并不是随心所欲的。需要内容和利益客体的发展水平、实现方式及实践程度都是与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实践水平有关。但是,无论如何,任何一种社会事业或活动,其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都只能是从事这种活动的主体的自身动力。即他们推动事业发展的意愿。

那么,在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这件事情上,其所涉及的有关主体是否有意愿呢?如果有,其强烈程度又如何呢?同时,这些不同主体的意愿是否一致或相同呢?如果不一致,那么会不会将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这桩事业发展的最终动力合成为零呢?

显然。在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这件事情上。最直接的主体应该是广大的中小学生自己。“减负”实际上就是要减轻或去掉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的过重学业负担。无论是就青少年学生的天性而言,还是从他们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考虑。“减负”无疑是完全符合他们的利益和意愿的。在这个群体身上,“减负”的主体动力是存在的。然而,一个比较明显的事实是。中小学生们自己的减负意愿是很难发挥作用的,即使像一些学生的退学,甚至自杀,也难以撼动现行教育环境所带给他们的重负。

与“减负”直接相关的第二个群体主体是广大的中小学教师。那么。在他们身上有没有“减负”的动力呢?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去分析。一方面,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自然本性来说。他们显然愿意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因为这既可以使其教育对象更加健康的成长。同时也可以使他们自己的工作更科学,也更轻松。更有利于健康。但另一方面,从现行教育体制对他们的要求特别是高考和中考升学率对他们的要求来考虑,他们又很难产生比较强烈的“减负”愿望,毕竟这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是有矛盾的。如果他们对学生实行了明显的“减负”措施,而这种措施又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并进而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时,他们的各种待遇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就很自然将他们内心本来的“减负”愿望给压下去了。

再一个与“减负”直接相关的群体主体是广大的中小学生家长们。这是一个对“减负”有重要影响的群体。这个群体对于“减负”的意愿或动力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些将孩子的身心愉悦、健康成长当作核心价值的家长,他们完全按照尊重孩子自身的爱好和愿望,遵循孩子健康成长发展的规律。在这部分家长看来。考试成绩,以及与此相关的升学,比起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科学发展,都是次要的(并非不重要)。与此。当现行教育体制给孩子附加了超出健康成长所需要的额外的负担时。他们就会努力冲破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强烈要求减去加在孩子身上的这些额外负担,甚至不惜以让孩子退学为代价和抗争手段。在这部分家长身上。“减负”的愿望无疑是很强烈的,其主体动力是很大的。遗憾的是这部分家长的数量太少,从而难以给整个“减负”事业施加有力的推

动。第二种情况是,一些家长既很重视孩子的成绩和升学,也很重视他们的身心愉悦。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主见,完全听凭学校和老师的安排。对这部分家长来说,既没有“减负”的强烈意愿。也没有阻止“减负”的想法和作为。在他们身上,“减负”的动力和阻力基本上都为零。第三情况是,一部分家长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升学看做是自己和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基本甚至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身I心愉悦和健康成长。在他们看来,没有好成绩。不能升入好中学和好大学,孩子就没有了一切。他们不仅不愿意“减负”,而且还反对“减负”。从而成为“减负”事业的阻力。这部分家长具有相当的数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减负”事业的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与“减负”相关的重要群体就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这里之所以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政府当作一个群体,是因为就教育而言,教育行政部门通常也就代表了政府。众所周知。任何政府的运行都是通过政府官员的活动体现出来的。那么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们“减负”的动力如何产生呢?首先是官员们对于“减负”意义或价值的认识。从理论上说,政府官员大多是有“减负”意愿的,因为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认识能力。对于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情是容易认识清楚的。就教育自身发展而言,“减负”无疑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因此。仅就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来说。各级政府官员在“减负”的问题上无疑是很容易达成共识的。但是,官员们做事并非都是从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出发的,他们行动的最大动力来自政绩预期,而不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情况下,当一种活动或事业预示着很好或很大的政绩时,大多数官员们就会产生很大的动力,而当一种活动或事业在短期内难以产生什么明显政绩时,大多数官员就很难产生推进这种活动或事业的动力。从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教育无疑是很难在短期内显示出其成效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教育周期的漫长性。因此,如果单从教育育人对于官员政绩的帮助,政府官员是缺乏进行“减负”这类教育改革的意愿的。相反,中靠和高考成绩对于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提升是有帮助的,于是就促使不少地方政府官员更愿意阻挠不利于提升中靠和高考成绩的“减负”事业。确实,在不少地方政府官员看来。中靠和高考成绩对于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提升是有帮助的,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个别地方政府官员由于当地重点中学的高考成绩下降而向老百姓道歉的奇特新闻。不过,中靠和高考成绩对于中央政府的官员的政绩是没有什么明显帮助的,相反,他们更关心教育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就比较倾向于进行“减负”之类的教育改革。他们是有“减负”的意愿和动力的。既然地方政府官员和中央政府官员对于“减负”的意愿不一致,就势必有一个双方博弈的问题。“减负”事业进展是否顺利,与这种博弈有相当的关系。

小学生减负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减轻负担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其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社会呼吁教育行业要“减负提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当前,多数教师注重追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挤占他课,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

第一,作业要求“一刀切”。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个班学生的层次是不整齐的,但是无论学生的差异有多少,全班同学必须面对教师安排的同一类型同一要求的题目,这就造成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程度差的学生“吃不了”,常常出现学有余力的学生早早做完无所事事,学习吃力的学生却到了时间却还在没有完成的现象。

第二,作业形式枯燥单一。由于教师对作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备课的充分程度、教学时间的安排等等原因,导致语文作业被简单地表现为以“抄写”、“按课文内容填空”、“造句”等类似的过于常规、一般甚至是枯燥的形式,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可能或者已经直接导致了学生简单重复、疲劳应战等现象的出现。

第三,作业数量失控。语文作业数量失控,可以用“量多类杂”来形容。当前,由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教师的职称评聘都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导致了教师急功近利心切,作业量大。还有不少教师另行指定一两本练习册让学生课外完成,造成份量过重,时间过长,学生厌倦。

针对以上现状,对如何设计有效作业,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作业分层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如果学生把每天的作业作为一个任务去完成,抑或当成一个沉重的负担去解决,那么学习对于学生将毫无生气、毫无乐趣可言,学生没有乐学,教师那来的乐教呢?实施素质教育须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在爱好,志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设置作业。

1.作业量的分层

作业量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新课教学练习,作业量一般在15分左右;第二种是练习课教学练习,作业量一般在25分左右,第三种是家庭作业,作业量一般在30分钟左右。

2.作业难度的分层

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层次内容和数量: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双基”训练,巩固基础知识;选做题分A层次面向优等生,B层次面向中上等生,重在发展语言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①摘抄描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语句。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西沙群岛写篇导游词或设计旅游广告词。③模仿课文总分总的写法,以“西沙群岛美在……”为总起句写片段。这三道题一个比一个难度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适应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既可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练有所得。

通过分层作业,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改变“一刀切”的做法,只有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促使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加特长的新型人才。

二、作业趣味化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例如,如教学《荷花》一课,可以设计如下作业:①爱习作的你不妨写一写对荷花的感想;②爱画画的你不妨画一画荷花的美丽;③爱读书的你不妨将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读一读;④爱科学的你不妨查阅一下荷花的用处有多少。再如在学习了《负荆请罪》后,我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课文内容,或用图画表现课文的某个场景,或选择角色演一演,或加入适当的想象把课本剧改写为叙述体的历史故事等等,以此使学生在作业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这样的作业不统一,不枯燥,激发了学生的感官体验,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展示他们的潜能,获得并放大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啊!

三、作业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学习同生活的融合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每天耳闻目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都可以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

2011年,美国苹果董事会主席乔布斯去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那些日子里,我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些课外作业:“在笔记本上收集有关乔布斯的信息,剪贴有关图片,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活中的法定假日和传统节日也是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如在国庆期间,结合学校开展的庆祝国庆等活动,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爱祖国、颂祖国”的习作小练笔,或让学生去搜集反映祖国发展的各项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进行展览交流;过母亲节,就安排学生作业给妈妈写贺卡,讲心里话;过端午节,就安排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认识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中秋节就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以上的作业形式来源于生活,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感受真切,思维活跃,有话可说,乐于完成。

四、作业开放化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中,实践尤显重要。开放性的作业与教学紧密结合,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如教学《长城》后,我让学生采集、剪贴、展评与长城有关的图文资料,编辑专题手抄报、黑板报,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书法、绘画创作。

再如教学《将相和》,我把全班分为四组,安排以下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演课本小品剧,看图讲故事,课文内容的续说、漫谈,课文吟诵。

教学《小音乐家扬科》课后,我安排了以下作业:①思考:你觉得扬科是怎样的孩子?完成填空:()的扬科,然后围绕所填的词语写一两段话。②想象作文:如果扬科生活在我们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