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信格式十篇

时间:2023-04-09 15:16:46

证明信格式

证明信格式篇1

证明信是企事业单位为证明有关人员的身份,经历以及与其事件关系而出具的信函,用可靠的材料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证实和说明人与事物具体表现或特性的专用文书。有公文式,书信式以及便条式三种。有的是主动发往对方,有的是对方来信询问的回复。还有时用于差旅事项的证明,也有时用于证明事实材料的真实性。

证明信写作格式

证明信的格式由文种名称[证明信,或者证明],受信单位名称,正文,落款,盖印,等主题组成,与介绍信相比,不需要写作有效期时间,但是应该存根备查。

(1)标题

“证明信”,写在第一行正中位置。字体要大一些,以区别于下文。(2)称谓

和一般书信一样,包括单位(或姓名)。称谓要顶格写,以示尊重。(3)正文

一般按其固定格式填写所证明的人的姓名及所联系或办理的事项。此项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清楚。

(4)结束语

一般用“特此证明”。有的开头没写送达机关名称的,可用“此致××单位”。

(5)落款

证明制发机关,日期,加盖公章(注:有存根的证明信须在两联中间加盖公章)。

证明信

武汉水产研究所:

贵所张华同志曾经于XX年至XX年曾在我校学习,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特此证明。

此致

敬礼

证明信格式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

第一节、封面、书脊、扉页、目录、释义

第二节、概览

第三节、本次发行概况

第四节、风险因素

第五节、发行条款

第六节、担保事项

第七节、发行人的资信

第八节、偿债措施

第九节、发行人基本情况

第十节、业务和技术

第十一节、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

第十二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

第十三节、公司治理结构

第十四节、财务会计信息

第十五节、业务发展目标

第十六节、募集资金的运用

第十七节、其他重要事项

第十八节、董事及有关中介机构声明

第十九节、附录和备查文件

第三章、附录和备查文件

第四章、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摘要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信息披露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申请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发行人”),应按本准则的要求编制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以下简称“募集说明书”),并按本准则第三章的要求编制募集说明书摘要,作为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必备法律文件,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按规定披露。

第三条、本准则的规定是对募集说明书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不论本准则是否有明确规定,凡对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均应披露。

第四条、本准则某些具体要求对发行人确实不适用的,发行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披露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做适当修改,但应在申报时作书面说明。

第五条、由于商业秘密(如核心技术的保密资料、商业合同的具体内容等)等特殊原因,本准则规定的某些信息确实不便披露的,发行人可向中国证监会申请豁免。

第六条、在不影响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不致引起阅读不便的前提下,发行人可采用相互引征的方法,对各相关部分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技术处理,以避免重复和保持文字简洁。

第七条、发行人在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披露所有信息应真实、准确、完整、公平、及时,尤其要确保所披露的财务会计资料有充分的依据。所引用的财务报告、盈利预测报告(如有)应由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或审核,并由二名以上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签署。

第八条、募集说明书的有效期为三个月,自中国证监会下发核准通知之日起计算。发行人在募集说明书有效期内未能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应重新修订募集说明书。发行人可在特别情况下申请适当延长募集说明书的有效期限,但至多不超过一个月。

第九条、发行人申请文件核准后,在募集说明书披露前发生与申报稿不一致或应予补充披露的事项,如发生股东或董事、经理(含总裁等相当的职务)变动,出现财政税收政策、业务方向和范围的重大变动,取得或失去重大专利或特许权,以及进行新的重大投资或融资行为等,发行人应视情况在履行上市公司持续信息披露义务的前提下,及时修改募集说明书并提供补充说明材料,必要时应重新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

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如发行人认为还有必要对募集说明书进行修改的,应书面说明情况,并经中国证监会同意后相应修改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

第十条、发行人应针对实际情况在募集说明书首页做“特别风险提示”,并在“风险因素”一节详细披露。

第十一条、募集说明书还应满足如下一般要求:

(一)引用的数据应提供资料来源,事实应有充分、客观、公正的依据;

(二)引用的数字应采用阿拉伯数字,货币金额除特别说明外,应指人民币金额,并以元、千元或万元为单位;

(三)发行人可根据有关规定或其他需求,编制募集说明书外文译本,但应保证中、外文文本的一致性,并在外文文本上注明:“本募集说明书分别以中、英(或日、法等)文编制,在对中外文本的理解上发生歧义时,以中文文本为准”;

(四)募集说明书全文文本应采用质地良好的纸张印刷,幅面为209×295毫米(相当于标准的A4纸规格);

(五)不得刊载任何有祝贺性、广告性和恭维性的词句。

第十二条、募集说明书全文及其摘要应按本准则有关章节的要求编制。文字应简洁、通俗、平实和明确,格式应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在指定报刊刊登的募集说明书摘要最小字号为标准6号字,最小行距为0.02.

第十三条、发行人应在发行前二至五个工作日内将募集说明书摘要刊登于至少一种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同时将募集说明书全文刊登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网站,并将募集说明书全文文本及备查文件置备于发行人住所、拟上市证券交易所、主承销商和其他承销机构的住所,以备查阅。

第十四条、发行人可将募集说明书全文及摘要刊登于其他网站和报刊,但不得早于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和报刊的披露。

第十五条、在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披露前,任何当事人不得违反规定披露与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有关的信息,或利用这些信息谋取利益。发行人、任何中介机构或人士利用与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有关的信息进行推介宣传的,应遵守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第十六条、发行人应在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披露后十日内,将正式印刷的募集说明书全文文本一式五份,分别报送中国证监会及其在发行人注册地的派出机构、拟上市的证券交易所。

第十七条、发行人董事会及全体董事应保证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诺其中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八条、主承销商应受发行人委托配合发行人编制募集说明书,并对募集说明书的内容进行核查,确认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九条、发行人律师可受发行人委托参与编制募集说明书,并应对募集说明书进行审阅,确认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不致因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的内容出现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引致的法律风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条、发行人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验资人员及其所在的中介机构等应书面同意发行人在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中引用由其出具的专业报告或意见的内容。

第二章、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第一节、封面、书脊、扉页、目录、释义

第二十一条、募集说明书全文文本封面至少应标有“XXX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字样,并应载明发行人及主承销商的名称和住所。

第二十二条、募集说明书书脊应标明(如可能)“XXX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字样。

第二十三条、募集说明书全文文本扉页应刊登如下内容:

(一)发行总额;

(二)票面金额;

(三)期限;

(四)利率和付息日期;

(五)转股价格;

(六)转换期,应列示投资者从何时起至何时止可申请转股;

(七)赎回条款和回售条款的提示性说明(如有);

(八)发行方式及发行期;

(九)拟申请上市证券交易所;

(十)主承销商;

(十一)正式申报的募集说明书签署日期。

第二十四条、募集说明书扉页应刊登发行人董事会的如下声明:

“发行人董事会已批准本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全体董事承诺其中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中国证监会、其他政府机关对本次发行所做的任何决定或意见,均不表明其对本发行人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价值或投资者收益的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任何与之相反的声明均属虚假不实陈述。”

“根据《证券法》等的规定,可转换公司债券依法发行后,发行人经营与收益的变化,由发行人自行负责,由此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

第二十五条、发行人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发行人还应作如下提示:

“XXX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发行人XX年度的财务报告出具了有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或保留意见等)的审计报告,请投资者注意阅读该审计报告全文及相关财务报表附注。注册会计师已针对该事项出具了补充意见,发行人董事会、监事会对相关事项已作详细说明,也请投资者注意阅读。”

第二十六条、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的目录应标明各章、节的标题及相应的页码,内容编排也应符合通行的中文惯例。

第二十七条、发行人应对可能对投资者理解有障碍及有特定含义的术语作出释义,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的释义应在目录次页排印。

第二节、概览

第二十八条、发行人应设置募集说明书概览,简介发行人的主要财务数据、本次发行情况及募集资金用途。在概览起首应声明“本概览仅对募集说明书全文做概要提示。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募集说明书全文。”

第三节、本次发行概况

第二十九条、发行人应披露本次发行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一)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总额;

(二)票面金额;

(三)可转换公司债券期限;

(四)利率和付息日期(说明转换年度有关利息的归属);

(五)转股价格;

(六)转股起止时期;

(七)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担保人;

(八)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信用级别及资信评估的机构(如有);

(九)发行方式与发行对象;

(十)承销方式;

(十一)本次发行预计实收募集资金;

(十二)发行费用概算(主要包括承销费用、律师费用、发行手续费用、审核费等)。

第三十条、发行人应说明本次发行中的停牌、复牌及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的时间安排。

第三十一条、发行人应披露下列机构的名称、法定代表人、住所、联系电话、传真,同时应披露有关经办人员的姓名:

(一)发行人;

(二)主承销商及其他承销机构;

(三)上市推荐人;

(四)发行人聘请的律师事务所;

(五)会计师事务所;

(六)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担保人;

(七)资信评估机构(如有);

(八)收款银行;

(九)可转换公司债券登记机构;

(十)其他与发售可转换公司债券有密切联系的机构。

第三十二条、应披露发行人与本次发行有关的中介机构及其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及经办人员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股权关系或其他权益关系。

第三十三条、发行人应针对不同的发行方式,披露至上市前的有关重要日期,主要包括:

(一)发行公告刊登的日期;

(二)预计发行日期;

(三)申购期;

(四)资金冻结日期;

(五)预计上市日期。

第四节、风险因素

第三十四条、发行人除应参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证监发〔2001〕41号文件)的有关要求披露本次发行的风险因素与对策外,还需补充披露以下风险:

(一)可转换公司债券到期不能转股的风险;

(二)转股后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摊薄的风险;

(三)可转换公司债券市场自身特有的风险(如可转换公司债券价格与股票价格的联动及异动关系,提醒投资人对可转换公司债券价格波动应有充分了解)。

第五节、发行条款

第三十五条、发行人应披露本次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总额及其确定依据。

第三十六条、发行人应说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票面金额、期限、利率和付息日期(说明转换年度有关利息的归属、股利分配方式)及其确定依据。

第三十七条、发行人应说明可转换公司债券转股的有关约定,包括:

(一)转股的起止日期;

(二)转股价格的确定依据及计算公式;

(三)在发行人分红、派息、发行新股、配股、合并或分立等时转股价格的调整方法及计算公式;

(四)转股价格修正条款(如有);

(五)转股时不足一股金额的处理方法;

(六)转换年度有关股利的归属;

(七)其他有关约定。

第三十八条、发行人应说明转股的具体程序,主要包括:

(一)转股申请的声明事项及转股申请的手续;

(二)转股申请时间;

(三)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冻结及注销;

(四)股份登记事项及因转股而配发的股份所享有的权益;

(五)转股过程中有关税费事项。

第三十九条、发行人应说明所设置的赎回条款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一)赎回的条件;

(二)程序;

(三)价格;

(四)付款方法;

(五)时间。

第四十条、发行人应说明所设置的回售条款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一)回售的条件;

(二)程序;

(三)价格;

(四)付款方法;

(五)时间。

第六节、担保事项

第四十一条、发行人应说明可转换公司债券担保人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一)担保人简况;

(二)担保人的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主要财务指标;

(三)担保人的资信情况;

(四)担保人的其他担保行为。

发行人还应披露担保合同的主要内容。

第七节、发行人的资信

第四十二条、发行人应披露公司的资信情况,主要说明:

(一)公司近三年的主要贷款银行及各主要贷款银行对公司资信的评价(如有);

(二)说明公司近三年与公司主要客户发生业务往来时,是否有严重违约现象;

(三)说明公司近三年发行的公司债券以及偿还情况;

(四)发行人应披露资信评估机构对公司的资信评级情况(若有);

(五)发行人应计算并披露其前三年的速动比率、利息倍数〔(利润总额+实际利息支出)/应付利息支出〕、贷款偿还率(实际贷款偿还额/应偿还贷款额)、利息偿付率(实际利息支出/应付利息支出)等财务指标。

第八节、偿债措施

第四十三条、发行人应披露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偿债措施,说明可转换公司债券到期不能转股时公司拟采取的具体偿债措施。

第九节、发行人基本情况

第四十四条、发行人应参照证监发〔2001〕41号文件有关章节的要求简要披露其基本情况。

第四十五条、发行人应说明近三年内所披露的信息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发生过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情况。

第十节、业务和技术

第四十六条、发行人应参照证监发〔2001〕41号文件有关章节的要求披露其业务和技术情况。

第十一节、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

第四十七条、发行人应参照证监发〔2001〕41号文件有关章节的要求简要披露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情况。

第十二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

第四十八条、发行人应参照证监发〔2001〕41号文件有关章节的要求简要披露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的情况。

第十三节、公司治理结构

第四十九条、发行人应参照证监发〔2001〕41号文件有关章节的要求简要披露其公司治理结构的情况。

第十四节、财务会计信息

第五十条、发行人应参照证监发〔2001〕41号文件有关章节的要求简要披露财务会计信息,主要包括:

(一)不少于最近三年的简要利润表、不少于最近三年末的简要资产负债表及不少于最近一年的简要现金流量表;

(二)盈利预测数据(如有);

(三)不少于最近三年经审计的主要财务指标;

(四)公司管理层作出的与本条(一)中时间一致的公司财务分析的简明结论性意见,主要说明发行人资产质量状况,资产负债结构、股权结构的合理性,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的强弱;说明近三年业务的进展及盈利能力,描述收入和盈利能力等的连续性、稳定性;简要陈述未来业务目标及盈利前景;指出发行人的主要财务优势;提示各种已知或不确定性因素已对发行人产生的重大困难及将产生的主要困难。

第五十一条、发行人应重点说明本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后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

第五十二条、会计师事务所曾对发行人近三年财务报告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发行人应披露注册会计师就该事项是否已消除或纠正出具的补充意见,以及董事会、监事会就该事项处理情况作出的详细说明。

第五十三条、发行人对可能影响投资者理解公司资产负债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动情况的信息,应加以必要的说明,有关财务困难、障碍、或有损失,应在“财务风险”栏目中加以具体披露。所有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尤其应采用简洁、通俗、平实和明确的文字表述。

第十五节、业务发展目标

第五十四条、发行人应参照证监发〔2001〕41号文件有关章节的要求简要披露其业务发展目标。

第十六节、募集资金的运用

第五十五条、发行人应参照证监发〔2001〕41号文件有关章节的要求简要披露其本次募集资金的运用。

第五十六条、发行人应按照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披露前次募集资金的运用情况。

第十七节、其他重要事项

第五十七条、发行人应参照证监发〔2001〕41号文件有关章节的要求简要披露其他重要事项。

第十八节、董事及有关中介机构声明

第五十八条、发行人和有关中介机构应参照证监发〔2001〕41号文件有关章节的要求披露董事及有关中介机构声明。

第三章、附录和备查文件

第五十九条、募集说明书的附录是募集说明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一)发行人编制的盈利预测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盈利预测审核报告(如有);

(二)发行人董事会、监事会关于报告期内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涉及事项处理情况的说明(如有);

(三)注册会计师关于报告期内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补充意见(如有)。

第六十条、发行人应将整套发行申请文件及发行人认为相关的其他文件作为备查文件,列示其目录,并告知投资者查阅的时间、地点、电话和联系人。备查文件上网的,应披露网址。

第四章、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摘要

第六十一条、发行人应在募集说明书摘要的显要位置声明:

证明信格式篇3

1.概念

介绍信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与其他单位或个人联系工作、了解情况、洽谈业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时使用的一种专用书信。介绍信包括铅印成文不留存根的印刷介绍信、铅印成文带存根的印刷介绍信、用一般公文纸写的书信式介绍信。

2.基本格式

①开头:正中写上“介绍信”三字。

②名称:顶格写需要接洽的单位名称。

③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被介绍人情况及接洽事项。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分段书写。

④署名:写介绍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并盖上公章或私章,写年、月、日。

普通介绍信一般不带存根,正中写“介绍信”。内容包括: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并注上有效日期。

专用介绍信共有两联,一联是存根,另一联是介绍信的本文。两联正中有间缝,同时编有号码。

3.实例

介绍信

××公司负责同志:

今介绍我所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陈×、余×二位同志前往贵公司洽谈有关合作的具体事宜,请予接待。

此致

敬礼!

××实用技术研究所(盖公章)

×年×月×日

证明信

1.概念:

证明信是对某些事项提供证明的一种专用文书。证明信的内容要求真实可靠。有的证明信有长久的证明作用,须归入档案。因此写证明信应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对历史负责。

2.基本格式

证明信一般有下列内容。

①开头:正中写上“证明信”三字。

②名称:顶格写需要证明的单位的名称。

③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被证明的事项。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分段书写。

④结尾:另起一行,顶格写“特此证明”四字。

⑤署名:写证明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并盖上公章或私章,写上证明的年、月、日。个人所写的证明还需要写证明人的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盖公章。如果是正式的法律证明文书,多页码的还需加盖页边印。现在也有已印刷好的各种专用证明信,如党员证明信、身份证明信等,只须按要求填写并填好存根。

3.实例:

证明信

××技校:

根据贵校和我厂的协议,贵校王晓丽同学于1998年9月至1998年12月在我厂自动化车间实习。实习期间,王晓丽同学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勤奋好学,积极工作,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的安排,受到一致好评。并有一项小发明参加厂工会评比,荣获鼓励奖,特此证明。

××厂(盖公章)

×年×月×日

××局负责同志:

王××原为我校中文系××级学生,曾担任前学生会主席职务,在校期间,该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参与任何不利于安定团结的活动。特此证明。

证明信格式篇4

[关键词]信息披露;证券投资基金;准确性标准;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85-03

近几年,证券投资基金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有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表面却隐藏着这样的隐患:基金经理恶意操纵市场(“老鼠仓”事件)、进行内幕交易以及信息披露失实等行为时有发生“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光是最有效的警察”。通过建立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将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高效、快捷地传递给投资者,提高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透明度。

一、信息披露之准确性

准确性是信息披露标准四原则之一(即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此标准强调信息者、信息接受者对同一信息在理解上的一致性。准确性要求信息披露的内容在语言上要合乎逻辑、格式符合法律规定,使用精确不含糊的语言表达,不得引起误解。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并不能自为实现,只有通过建构一系列的规则才能实现。为此信息披露者应做到以下要求:

(一)统一的格式

信息披露的文件应按统一的项目和格式进行制作。若没有统一的格式标准,信息披露者只能自行编制文件,这会使投资者面对各种繁复的文件而无所适从。

(二)易解性

易解性即可读性。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向投资者传递用以做出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所以信息能否为投资者理解并利用是关键。其又包括语言的“通俗易懂”和内容突出。

(三)对预测性信息的特殊要求

所有影响投资者做出买卖决定的信息可分为“硬信息”和“软信息”,前者包含证券、基金法规中所要求披露的招募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公开说明书、年报等,后者主要指盈利预测、估算、前景展望等。“‘硬信息’准确性的标准相对严格,即信息披露者意图表达的信息,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用某种表述方式呈现的客观信息必须与一般信息接受者所要理解或感知的结果一致。而‘软信息’由于其特殊性,准确性标准相对宽松。”预测信息要有现实的合理假设基础,并且必须本着审慎的原则作出。

二、信息披露的统一格式

(一)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在2004年——2005年间公布了一系列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其中《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标准1-7号》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开放式(公募)基金信息披露的各种文件载体在内容和格式上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些文件载体包括上市交易公告书、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季度报告、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托管协议。此外《主要财务指标的计算及披露》、《基金净值表现的编制及披露》、《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及披露》等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开放式基金信息披露的编报规则作了详细的规定。而封闭式(私募)基金,由于其多头监管的形式,各监管机构的相关法规均提出了一定的信息披露要求。如《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稽核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规范性文件构建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中文件载体的法律体系,确立了基金信息披露中文件载体的统一格式,实现了基金信息披露准确性标准的第一步。

(二)缺陷及完善建议

1 体系缺乏规范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虽然法律规范数量可观,但是立法层级都不是太高,都是证监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在2004年以后,证监会陆续以通知、要求等形式对原有的规范性文件做了修改,这导致了立法缺乏系统的整理。证监会应对已出台的立法进行系统的梳理。

对于私募基金来说,不同类型的私募基金,由其监管的部门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定。但私募基金信息披露的要求散见于各个法规文件之中,许多条款都涉及信息披露,不过,无论是对于所有类型的私募基金,还是针对特定类型的私募基金,监管机构或行业协会均没有指定专门的统一的信息披露指引或内容与格式准则。相比之下,由于在公墓基金监管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证监会对基金公司一对多资产管理计划的信息披露规则较为全面、系统、具体和明确。介于此,可以取消这种多头监管体制,将私募基金置于证监会的监管下,对其信息披露制度做统一的规定。

2 公募与私募基金招募说明书格式无区分

美国有全世界最发达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也完善,不同基金的组织形态具有不同的格式要求。虽说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标准要求披露的文件载体要有统一的格式,但是不同的基金具有其各自的特点,例如相对私募基金来说,开放式基金的信息披露就应更全面、更及时,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出不同种类的基金的运行情况。而我国对于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招募说明书的格式和内容的规定基本相同。两种基金各有其特点,若两者的招募说明书的格式内容基本相同,无疑在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上会出现偏差。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对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根据其各自的特点,规定招募说明的不同内容与格式,信息披露更规范、准确。

3 各类私募基金信息披露格式不统一

不同于各类开放式基金的信息披露标准由证监会的各类规范性文件来规范,私募基金的这类文件(除招募说明书外)繁多且缺乏体系。在我国,不同类型的私募基金发行和管理的监管机构不同,不同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作出了不同要求。这种多头监管体制带来的问题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私募基金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表现出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私募基金,不同的信息披露主体、同一信息主体管理的不同私募基金产品披露的信息均存在差异,可比性不强,减弱了向投资者传递信息的准确性。

应明确私募基金的监管模式,取消多头监管的体制,将其置于证监会管理之下,再由证监会对其信息披露的文件载体颁布如开放式基金一样详细的规范性文件,来消除这种混乱。同时,由于私募基金的非公开性,可以制订信息披露的豁免原则,以使其与公募基金区分开来。此外,根据各种私募基金自身的特点制订一些特殊的信息披露的规则,更有效、更准确地公开信息。

4 基金费用信息披露格式不统一

基金费用是投资者向基金管理人支付的管理费用。“目前,我国对成本费用的信息披露仅局限于管理费、托管费、交易费、中介机构费,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每一次投资的业绩成本、不同投资品种的成本收益等信息存在严重的信息披露不足。”现有法律法规没有强制性要求基金管理人对基金所需承担的各种费用的用途作出明确的解释,只是规定:“由基金托管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应协议的规定,按费用实际支出金额支付,列入当期基金费用”。这样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投资者对基金费用的误解。

在美国,格式N-1A对基金费用信息的披露设立了统一的披露格式,将费用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基金持有费,包括从投资者的投资额中扣除的费用;第二部分基金管理年费,包括从基金资产中扣除的费用。此外,标准费用表中还应包括一个简明的例子,以利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与美国不同,我国现行信息披露制度对基金额总持有没有统一的披露要求;仅对开放式基金的销售费用、赎回费用最高额以及相应的收取方式有规定。

我国可以参考美国的N-1A格式的方法,建立基金披露的统一的费用表。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一是基金持有人费用,另一块是基金的年运营费用。前者包括购买时的最大销售费、最大递延销售费、红利再投资的最大销售费等;后者包括基金管理费、托管费等。

三、信息披露的易解性

(一)语言的通俗易懂

准确性原则首先要求披露文件不得含有模糊不清的语言。其次,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投资方式,所以在其信息披露时难免会涉及专业术语,怎样使基金信息披露内容在既不失专业性的同时又不失可读性,这十分考验立法者的立法技术。我国的相关法律文件中并没有就信息披露所使用语言做出专门的规定。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其要求基金公司在信息披露时广泛地使用图表、现代网络技术、与同期指数比较等方式来减弱专业术语给普通投资者带来的理解障碍。

(二)内容突出重点

1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对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内容在《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标准1-7号》中做了详细的规定。而私募基金由于是多头管理,其相关的法律规定也比较庞杂。由于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多,在文章中,选取基金信息披露中的招募说明书(公募与私募基金都可适用)来分析。

2 基金招募说明书存在的问题——重点不突出

我国基金招募说明书由《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5号》来规范。其要求招募说明书的正文部分包括以下内容(依次序来):绪言、释义、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相关服务机构、基金的募集、基金合同的生效、基金份额的交易、基金份额的申购与赎回、基金的投资、基金的业绩、基金的财产、基金资产的估值、基金的收益与分配、基金的费用与税收、基金的会计与审计、基金的信息披露、风险揭示、基金的终止与清算、基金合同的内容摘要、基金托管协议的内容摘要、对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服务、其他应披露事项、招募说明书的存放及查阅方式、备查文件。上述信息披露的内容如此之多,以至于投资者拿到手中的招募说明书是如此之冗长。投资者最关心的基金投资目标、政策及风险的提示位于第十五、十六项,且所占篇幅也不大。另外,影响投资回报的重要因素诸如基金费用、基金税收、基金的收益与分配被置于第十九、二十、二十一项。这样的设计明显不利于招募说明书的可读性,无法达到向投资者有效传递消息的目的,不符合准确性标准。

将我国的招募说明书与其他国家的招募说明书横向比较。美国的招募说明说由格式N-1A规范。其主要包括4部分的内容,只有第一部分的九项(包括基金费率表、投资目标、主要投资策略和相关风险、基金业绩的管理层评述、管理、组织与资本结构、股东信息、基金销售安排、重点财务信息提示)是法定公开的内容,第二部分是附加信息(主要包括基金历史、基金营运信息、控制人与主要持股人、承销商、基金税项等),只有在投资者特别要求下,基金管理公司才提供给投资者。尽管不是完全对公众公开,但其法律效力仍然与第一部分相同。而我国的招募说明书虽然面面俱到,却没有重点,反而使所有的信息都不能得到重视,更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招募说明书所能达到的效果。与日本相比,我们发现日本的招募说明书重视对基金产品的介绍。

(三)对招募说明书的重构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招募说明书所存在的问题是重点不突出。我国基金发展起步较晚,不适合借鉴美国的法定公开内容和附加信息的模式。因为附加信息是属于可选择的非法定的强制信息,而内容是虽然不是重要信息,但在我国的环境下还是应该披露的,所以,我国的招募说明书应在内容结构上按照重要性的次序进行重构。

首先,应将影响投资者投资策略判断的重要信息置于招募说明书的最前面。按次序分别为基金的投资目标与特点、风险提示、基金的收益与分配、基金的费用与税收、基金的业绩。其次,按管理人介绍、基金份额、基金财产、合同相关事宜等重构。具体次序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相关服务机构、基金份额的交易、基金份额的申购与赎回、基金的财产、基金资产的估值、基金的募集、基金合同的生效、基金合同的内容摘要、基金托管协议的内容摘要、对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服务、基金的会计与审计、基金的信息披露、基金的终止与清算、其他应披露事项。这样的重构有利于投资者首先阅读到对自己最重要的信息,而对于次要信息则可以有选择性的读取。这种主次分明的模式进一步增强了招募说明书向投资者传递信息的准确性。

四、信息披露中的预测性信息

我国禁止基金管理人提供基金业绩预测性信息。关于基金业绩的盈利预测,美国立法允许基金管理人提供基金业绩预测性信息,但必须适用“谨慎预示”条件的要求。谨慎预示原则为法院提供了一种裁判机制判定原告的缘由或进行总结裁定,如果辩护人在对未来的展望性表述中包含了足够的谨慎性或是足够的风险揭示,就可以免除证券中欺诈条款对辩护人的责任。

我国的基金市场还不成熟,基金投资仍缺乏充分的风险规避手段,并且大多数投资者分析能力不足。在此种情况下,若是允许基金业绩的预测,无疑会导致基金管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出好的预测,当事实与预测相反时,买单的还是投资者,不利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所以在预测性信息的准确性上,我国目前仍为涉及到其标准问题,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是迟早要面对的问题。在如何构建预测性信息的准确性标准的规则时我们可以参考别国的经验。

证明信格式篇5

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是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真实体现。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越来越多的单位和组织将参加志愿服务作为招生、招录人员和进行评优、表彰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许多单位依据《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文明委?2014?3号)和《志愿服务记录办法》(民函?2012?340号)有关规定,开展了志愿服务记录和为志愿者出具证明工作,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出具证明过程中,存在主体不清、格式不一、内容不全、随意性大等问题,影响了志愿服务记录的公信力和志愿服务证明的权威性。为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规范化水平,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明确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出具主体

按照“谁记录谁证明”的原则,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出具主体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依法设立的组织或单位;(2)需要出具证明的志愿者参加了该单位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3)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该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出具主体因合并、分立、解散或其他原因无法开具证明的,承接其工作的单位或其上级单位(主管部门)可以作为主体接续办理相关事宜。

二、统一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格式

为确保志愿服务证明的权威性、严肃性,出具主体应按照统一规范的格式为志愿者开具证明(推荐格式见附件)。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应包含下列信息:(1)志愿者身份信息,包括志愿者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志愿者编号等;(2)志愿服务信息,主要为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时间(以小时为计量单位)和内容;(3)出具主体信息,包括出具主体的名称、负责人、经办人、联系方式等;(4)其他信息,包括证明编号、出具证明的日期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等。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应加盖出具主体公章。如需补充证明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其他信息,可以附件形式附后。

三、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流程

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按下列流程办理:

(1)申请。志愿者可以向有资格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单位提出书面申请,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其他形式提出申请。申请人应注明证明用途、申请日期和联系方式,并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号码。在多个单位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可向自己注册或经常参加活动的单位提出申请,由该单位核实汇总所有志愿服务记录信息,志愿者提供相应的协助;也可向具备证明出具资格的主体分别提出申请。

(2)受理。收到申请的单位及时核实申请人的身份信息和志愿服务信息,如申请人确实参加过本单位的志愿服务活动,则及时受理;如申请人未参加过本单位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则不予受理,同时向申请人说明原因。

(3)开具证明。受理单位应及时根据申请人的志愿服务记录如实为其开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并做好证明的编号、登记等工作,妥善保管好相关档案。

(4)公示。出具主体为志愿者开具证明后,应通过公示栏、网站、QQ群等方式在本单位成员内部进行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涉及多个志愿服务记录主体的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出具主体应在志愿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予以公示,接受本单位成员及其他社会成员的监督。

通过全国志愿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在线注册和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可直接在信息系统中下载打印志愿服务记录证明表格,到自己注册或经常参加活动的单位申请核实相关情况并加盖公章。

四、建立志愿服务虚假证明责任追究制度

按照“谁证明谁负责”的原则逐步建立志愿服务虚假证明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单位出具虚假证明或履行职责不及时的,将向其主管单位进行通报并由主管单位责令其改正。个人伪造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取消其因此获得的各项荣誉与优待,并书面告知相关单位。对出具、伪造虚假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单位或个人,探索将其纳入单位或个人诚信体系,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五、加强对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的组织领导

证明信格式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算工具;电子信用证;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18日

一、电子信用证的内容及应用流程

(一)电子信用证的内容。由于信用证的内容和各个开证行习惯使用的格式不尽相同,国际商会曾经设计了几种标准格式以进行统一减少矛盾,其中的SWIFT格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这些信用证的内容却都大体一致。信用证的内容主要包括:

1、信用证本身说明。如编号、信用证的开证日期和到期日以及到期地点等。

2、兑付方式。

3、信用证的种类。

4、信用证的当事人。

5、汇票条款。包括汇票的种类、出票人、受票人、付款期限等。不需要汇票的交易无需这项内容。

6、货物条款。

7、支付货币和信用证金额。包括币种和总额,信用证金额是开证行付款责任的最高金额。

8、装运和保险条款。不同贸易术语下的目的地不尽相同,所投保的金额和险别也不同。

9、单据条款。通常要求需要提交的各类单据和检验证书等。

10、特殊条款。这一款是视具体的交易而定,常见的有通知保兑行加保兑、限制由某银行议付等。

除此之外,信用证的内容通常还包括开证行的责任条款、信用证编号等内容。

(二)电子信用证业务的流程。电子信用证业务下,一般开证人付款赎单后就结束了,但是如果在之后的买方验货阶段发现货物瑕疵的话,则双方可能会进入诉讼阶段,而信用证在此时可以作为法庭判决的标准。

二、电子信用证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电子化的信用证与纸质信用证相比具有巨大优势,当贸易双方开始借助电子进行磋商、传输、审核单据的时候,极大提高了信用证业务的处理效率,电子结算使原来的10~15天时间缩短将近3~4天甚至更短,更因为采用了银行先支付给出口方大部分货款,然后进口方付款赎单的方式,为进口方周转资金,更高效率地利用资金提供了契机。但是,电子信用证的发展也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忧患。

(一)格式不同而引起的内容误解。各个银行和企业主导的电子信用证业务中,因为各方当事人偏好不同,可能会采取不同格式的信用证及相关单据,如果当事人基于此对单据内容产生理解不一致问题时,就会为贸易带来不便。根据民法的归责原则:责任在开证行时,则视为开证行未指定标准格式;责任在受益人时,开证行可以拒收相关单据并且拒付;责任在提供相关单据的第三方。但是责任认定往往是在事后,而且因为参与主体的复杂性,责任追究往往显得单薄无力,既不能及时挽回贸易损失,也在贸易双方之间产生裂痕。

(二)审单和交单停留在纸质阶段。电子信用证业务的开证合同制已经进入电子阶段,相比起来,电子信用证贸易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交单和审单,往往关系着一项贸易的所有关键性信息,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对网络安全性的担忧,导致大部分银行和商业公司在电子审单和交单这两项上一直比较谨慎,所以长期停留在使用纸质方式上。

(三)结算方式电子化面临挑战。电子信用证业务的结算方式走向电子化还面临巨大挑战。在目前的电子信用证实践中,只有Bolero因为与SWIFT密切合作而申明采用eUCP规则,其他的电子信用证业务都是各自为政。另外,因为国际商会是以准立法方式推出的eUCP1.0,这项规定既给了贸易双方更多的选择,也从侧面说明这一立法有待完善和加强它的权威性。

(四)电子信用证电子签章面临的问题。电子签章首先面对的就是法律效力问题,使用电子签章到底像不像书面签章那样比较容易获得法律认可。再则因为电子文件具有无数次的复制的可能性,电子签名也极有可能被别人利用,所以到底如何确认信用证是否是真人签发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站在贸易安全的角度上考虑,电子签章被盗用破译或者是贸易参与人必须付出大成本的检测代价才能确定真伪时,人们更偏向于使用传统方式,即纸质方式来进行贸易。

(五)电子信用证欺诈问题。因为信用证方式是单证业务,银行在处理信用证的业务时主要是看受益人所提交的单据是否符合信用证条款。单据与单据相关的货物和服务等是否和信用证相符,并不是银行决定是否支付的条件,也就是只要信用证和单据符合要求,银行就会据此议付货款。UCP制定这项条款的本意是要维护银行使之不卷入买卖双方的合同纠纷,但是这项规定不仅造成了当事人串谋造成银行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会使买方即使遭受卖方欺诈而必须承担损失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这种明显不公平的状况虽然已经引起了各国的注意,但是各方所采用的救济措施也只是事后的追究责任,所以成效不大,如何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将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六)电子信用证业务脱离银行担保。银行出于安全的考虑,在电子交易业务中的步伐比较谨慎,相比起来,许多不具备担保资质的电子商务公司却纷纷加入了电子信用证业务,他们提供的单证服务和信用证服务已经没有了银行担保,成为了名不副其实的电子信用证服务。

贸易担保公司要求必须缴纳15%左右的履约保证金,相对于银行对开证人和受益人的资信实力进行监督而言,他们为交易双方所设的门槛更加低,往往并不会要求交易双方交付大额保证金,对交易双方的资信调查也可有可无。这些没有资信实力的担保公司无疑是在为买方大开方便之门,使卖方的利益更加得不到保障。

三、电子信用证安全防范措施

因为国际贸易是两个不同国家的当事人,如果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了问题,双方进入仲裁或者法院的司法程序的话,在取证和适用法律方面都必将面临极其复杂的情况,而且经历时间越久,遭受损失越大,司法过程中的耗资也越大。所以,事后追究责任的措施固然重要,事情防范的意义也显得意义重大。针对上面提到的安全隐患,可以寻求以下防范措施:

(一)尽量选择双方都熟悉的电子信用证格式。不管是国际商会制定的标准格式还是商务公司或者银行的套用格式,对双方有争议的内容应事前进行良好沟通,并对所商议确定的结果在电子信用证中有所体现,以构成银行付款的必要条件和交易双方发生争议时的参考标准。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尽量避免落入对方的文字陷阱,特别注意对方故意利用他国语言形成歧义,故要求以两国语言形成对比参照是非常必要的。在双方协定产生纠纷时作为两方适用法律的问题上,也要注意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差异。

(二)推进电子交单和电子审单。这就要从技术和法律两方面来进行保证:一要确保电子信用证的内容和单据内容的统一性、准确性,这就要求电子技术的改进;二是法律要明确在电子交单和审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偏差时,各方当事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国际海事委员会电子提单规则》,简称《CMI电子提单规则》,它规定了电子数据等同书面、数据电文的鉴定、密码、单据的发送与审核等。运用电子密码,使电子提单的转让和使用成为了可能,并规定电子数据的效力等同于书面合同,当交易双方以书面形式签署同意在不违背任何国内法或本地法的前提下进行点传输和电子数据来进行商务往来时,双方当事人已被人为同意不再提出书面形式的抗辩。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关于电子交单的附则》,国际商会eUCP1.0版,简称eUCP。可以看作是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的补充,eUCP涉及了信用证法和电子商务法的内容,明确了一些贸易术语在电子单据和纸质单据中的不同定义以及电子交单的格式和电子拒绝通知的格式,此外还包括银行无法收到电子记录和电子记录损坏时的法律后果等问题。

(三)明确电子结算方式中各方行为的法律后果。电子化的结算方式往往使资金在瞬间完成划拨和支付,因为法律关系复杂,包括银行和客户、计算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通讯线路提供者、供电商等都在这个复杂关系内,如果发生了资金未划拨或者划拨不及时等问题,那么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复杂多样的,相应的原因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时,我们就必须面对法律的认证方法和对各行为人的处理措施并没有完善的规定,这种隐藏的风险和对资金往来及对商业交易内容安全性的考虑使交易当事人都不能尽量信任这种结算方式而积极采用。

(四)立法确定电子签名的认证方法及其法律后果。针对电子签章,《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签字示范法》,简称《电子签字示范法》中规定因为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总会发生对电子签名的真伪产生疑问的现象,而电子签名关系到对签名人身份的确认和对电子数据内容的认可,这项立法为尚无相关法律的国家提供了参考,并对电子签名所产生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后果做出了说明。

而对我国来说,需要尽快立法确定认证电子签名有效的方法,规定相关检验机构的达标条件,政府不能只依靠市场条件来建立这些检验机构,而必须由国家出资成立一个以高标准为基准的检验机构。对于银行来说,有必要追加一项权利和义务,即向交易双方求证电子签名的真伪,而双方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回应。

(五)保证电子信用证业务没有脱离银行信用。对于电子信用证业务不再是由银行而是担保公司来担保,那么,脱离了银行信用的电子信用证能走多远就可想而知了。电子信用证由商业信用发展成为银行信用的初衷就是因为银行作为一个不同于一般法人性质的产业,其背后有庞大的资金实力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它的抗风险性和安全性相较于其他商业团体要高。所以,一方面要提高国际贸易双方的安全意识,鼓励他们采用具有银行信用的电子信用证;另一方面也要打击紊乱的市场秩序,制裁无担保资格而进行信用担保的行为。

银行信用不是制约电子信用证发展的绊脚石,反而是促进它发展的推动力。商业信用正是因为其自身对风险的抗击能力较低,理性经济人往往会寻求更加有保障和安全可靠的交易方式。但是,一些商业公司看准的往往是人们寻求利益的天性,它们以较为低廉的服务价格提供自身并不能承担的高规格的服务,完全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提供的服务成了电子信用证诈骗者的犯罪平台,往往使自身和交易双方都陷入了危机,造成损失的同时又打乱了市场秩序。这种活动一旦成为主导电子信用证业务的主导市场,后果将不堪设想。

主要参考文献:

[1]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组织.UCP600关于电子交单的附则[M].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3.11.

[2]王雪.新编国际贸易单证实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孟祥春,苏姗,潘军.跟单信用证统一管理关于电子交单负责实施中的法律问题[D].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6.6.

证明信格式篇7

依英美证据法,品格证据是指证明某些诉讼参与人的品格或品格特征的证据。品格证据按其证明内容的不同,包含以下三类:(1)前科劣迹,指诉讼参与人尤其是被告人曾因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被有关机关处理的情况。(2)名声,包括不好的名声和好名声。不好的名声如说谎,常用于证明被告人、证人的陈述不具有可信性、真实性;好的名声如交通肇事的被告人一向谨慎驾车的证据,以证明其在具体场合的行为。(3)评价,指与诉讼参与人较熟悉的人,对其品性、能力、性格的看法与意见。

大陆法系中没有品格一词,经常使用的是人格一词。从犯罪学角度看,人格是某人身上稳定的、异于他人的心理品质的总和。这种心理品质给人的行为以一定的倾向性,使人的活动具有特有的特征。它一般包括两部分:一为个性倾向,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观念;二为个性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志和活动的趋向和选择。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

二、品格证据的运用规则

(一)与定罪有关的品格证据运用

品格是争议的事项,一个人的品格可能在实体法的规定下成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而成为请求控告或辩护的要求之一时,品格就是争议的事项。当一个人的品格成为案件中有争议的事实时,它就需要像其他待证事实一样被证明。

(二)作为攻击证人可信性的品格证据运用

英美法系注重证人的可信性,因而证人的可信性可以受到品格证据的攻击与支持。但受到以下限制:第一,该种证据只能涉及证人可信和不可信方面的品行。第二,证明可信品行的证据只能在该证人的诚信已受到攻击时才能采纳。一般而言,攻击或支持涉及证人可信性品格的证明方法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l)可信与否的评价证据和名声证据。(2)具体行为,包括犯罪前科和其他行为。运用具体行为证明证人品格的,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法官可自由裁量决定是否允许双方在对涉及诚信与否的品行问题进行交叉询问时涉及证人先前的具体行为。(2)有关非被告人的证人(英美国家不存在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这种证据形式,当被告人站在证人席上时一律视为证人证言)曾被定罪的证据,如该罪法定刑为死刑或一年以上徒刑,该前科证据可以采纳;有关被告人曾被裁决犯有此种罪行的证据,如果法庭确认采纳此证据可能具有的价值大于它可能造成的偏见影响,也可采纳。

三、品格证据的采纳规则

毫无疑问品格证据有一个内在的致命缺点,那就是它所具有的偏见和不公正的影响。“一次作贼,永远作贼”的逻辑在法律上是不被认可的。为此英美国家用两种方法来尽可能避免这种品格证据的弊端。一是相关性原则;二是自由裁量原则。当品格证据所带来的偏见影响大于其所具有的证明价值时,即便满足了证据的相关性要求,法官可依自由裁量权排除品格证据的使用。

1.相关性原则。英美法系国家都将品格证据在证据的相关性原则中进行具体的规定。因为作为证据,它必须具有相关性,这是证据具备可采性的最基本条件。相关性即指两个事实之间的联系达到这样的程度,即按照事件的正常趋势,其中的一个自身或与其他事实结合在一起,能证明另一个事实在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存在或不存在或者使另一个事实在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存在或不存在成为很有可能。判断证据是否有相关性通常要看提出证据所要证明的问题是什么,该问题是否是本案中的实质性问题,以及所提出的证据对该问题是否有证明性。具体到品格证据,则它必须是与犯罪有关的品格。如,被告人性格是否温和与杀人案件相关联,与盗窃、伪证案件则无关联。又如,证人是否诚实与证言的真实性有相关性。再比如被害人是否先动手是判断是否构成正当防卫的一个因素,那么被害人是否有暴力倾向与此就有一定相关性,而诚实与否则与此无关。因而具体到个案,并不是所有有关当事人的良好或不良品格都会提出来,首先必须以相关性原则衡量。

2.自由裁量原则。并不是说品格证据具有上述的相关性,就一定可以采纳为定案证据。基于对品格证据可能带来的偏见影响的充分考虑,法官将发挥重要作用,集中表现为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从而使具有相关性的品格证据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能被公正地采纳。对此《美国联邦证据规则》403条明确规定,“证据虽具有相关性,但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偏见,混淆争议或误导陪审团的危险大于该证据可能具有的价值时,或者考虑到过分拖延、浪费时间或无须出示重复证据时,也可以不采纳。”品格证据对于定罪量刑、尤其是量刑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它也天然地带有一种成见,会给有关诉讼参与人造成不公正和带来偏见。

原因分析

(一)法律传统方面的原因

两大法系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而大陆法系多以成文法为主,于是乎形成了两大法系不同法律思维的传统一英美法系更注重经验,而大陆法系则更注重推理。英美判例法是从法官对个案的判决中推论出来的普遍行为规则,因而其法律传统思维是从特殊——一般——特殊,而我们知道经验的获得也是遵循同样的路径,即具体——一般——具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经验法则在英美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品格证据正是这种经验性的法律传统的产物。与此相反,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更注重的是一般—特殊,即逻辑推理的过程。在这种法律传统下,品格就不大可能得到发展。

(二)具体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

证明信格式篇8

    一、文献综述

    大量证据表明,资产价格泡沫、信用扩张和金融稳定之间存在着某种复杂的内在联系,研究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必须厘清资产价格泡沫和银行信用扩张之间的关系,这是研究资产价格波动通过银行信用扩张引发金融不稳定的出发点。Allen和Gale(2000)建立了一个信贷扩张影响资产价格波动的理论模型,认为银行信贷的不确定性是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重要原因,当银行为解决流动性需求试图出售其所持有的风险资产时,引起信贷的下降,并导致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从而加剧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蔓延。本文在全面论述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金融稳定的途径和渠道的基础上,延续以往的研究逻辑,侧重以我国金融危机后的数据为对象,对银行信贷规模与股票价格波动的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

    二、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金融稳定的途径和渠道

    资产价格波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

    第一种是直接方式。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本身就是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表现之一。一些研究文献认为,股票等资产价格包含在金融稳定的定义之中,股票市场脆弱性与金融稳定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Crocket(1996)认为,金融稳定包括关键性的金融机构保持稳定以及关键性的市场保持稳定[9]。Michael Foot(2003)给出的金融稳定要具备的条件中,就包括经济中的实际资产或金融资产的相对价格变化不会影响货币稳定和就业水平[10]。

    第二种是间接方式,主要通过作用于影响金融稳定的一些因素,间接地对金融稳定产生作用,其途径主要包括通过银行信贷而影响金融稳定,通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而影响金融稳定的环境,通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而对金融稳定形成冲击等渠道(如图1)。其中,第二回合渠道是指资产价格波动除了可能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借款者还款能力产生直接影响效应外,还可能通过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的损害作用来引起银行信贷的变化。资产价格、银行信贷、宏观经济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的反馈机制,呈现顺周期运行态势。经济繁荣时期,资产价格上涨、银行信贷扩张与投资增长相互推动,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形成一种正向互动机制;反之,经济萧条时期,资产价格下跌、银行信贷收缩与投资下降相互强化,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进而影响金融稳定。

    

    图1 资产价格过度波动影响金融稳定的途径与渠道

    三、资产价格和银行信贷相互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和假设

    (一)资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机制

    资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渠道主要有抵押品价值信贷渠道、流动性信贷渠道和资本金信贷渠道。

    1.抵押品价值——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波动通过资产负债表——信贷渠道,是其对金融稳定最直接的影响。资产负债表——信贷渠道是指资产价格波动通过影响抵押物价值造成资产负债表失衡,进而直接影响金融体系中的信贷规模大小和信贷质量好坏。一方面,对借款者而言,当资产价格上升时其持有的流动资产和抵押品价值上升时,企业的资产价值增加和资产负债表项目改善,偿债能力增加,因而容易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反之,当资产价格下降导致借款者的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银 行贷款风险上升时,银行将倾向于紧缩银根和减少贷款,导致信贷市场的紧缩,即资产价格波动影响了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和紧缩。另一方面,对银行而言,当资产价格持续或大幅度下挫,借款人的抵押品价值减少,导致银行借贷者的大面积违约,银行就会出现不良资产和资本充足率不足等问题,即资产价格波动影响了银行信贷质量好坏[11]。

    2.流动性——信贷渠道。金融市场足够的流动性对金融机构的稳定经营至关重要。对于银行而言,当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时,银行可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或将其持有的非流动性资产在金融市场上变现,转化为流动资产。但是,当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时,银行难以迅速和以合理价格将非流动性资产在金融市场上卖出,影响银行的偿付能力。也就是说资产价格波动导致的资本市场的风险传导至银行业,并产生银行间的连锁反应,甚至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于上市企业而言,当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不足时,直接融资困难,从而减少投资,严重地会采取违约行为,影响了银行的贷款质量,同样使资本市场的风险发展为金融风险。

    3.资本金——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波动的资本金渠道是指,当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时,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从而影响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进一步造成信用紧缩。对于银行而言,由于资产价格的下跌引致的借款人大范围的贷款违约,造成大面积的不良贷款,从而使银行的权益资本遭到损失时,银行为了满足监管当局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得不出卖资产,并成倍地缩减贷款供给。这就是资本金紧缩所导致的信用收缩效应,大量的贷款损失导致不稳定的信贷收缩和金融不稳定。

    综上所述,资产价格波动之所以对金融稳定造成影响,是以银行信贷为渠道传导的。而当银行信用出现规模紧缩和质量的下降时,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银行系统的脆弱性并且累积了大量的风险,这种信用风险很快会转化为多种形式,并扩散到金融体系的其他部门,引发金融不稳定。可见,研究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作用机理就转变为研究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信贷的关系。更直观地,就是研究资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信用的影响。由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一个理论假设。

    假设1:资产价格波动会对银行信贷产生正向的影响。即如果资产价格上涨,则信贷规模扩张;如果资产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信贷规模紧缩。

    (二)银行信贷规模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机制

    银行信贷影响股票价格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机制是直接影响,即银行信贷资金直接进入房地产市场或者股票市场,增加市场中资金供给和流动性,从而推动股价和房价上涨。第二种机制是间接影响,随着银行信贷的增加,实体经济中的投资机会增多,经济情况随之好转。上市公司在经济发展的顺周期中利润大幅增加,反应在股票市场中,就是股票价格的上升。

    第二种渠道,即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于第一种渠道而言,虽然我国《贷款通则》明文规定银行贷款不得用于股权投资,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难免有部分机构利用法律的漏洞,以票据融资、“过桥贷款”、资金“腾挪”等方式将从银行贷出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增加股票市场中的流动资金,推高股票价格。综上所述,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二个理论假设。

    假设2:银行信贷规模扩张会对股票价格产正向的影响,即如果银行信贷扩张,那么股票价格也上涨;如果银行信贷紧缩,则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跌。

    四、资产价格和银行信贷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平稳性检验及数据处理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股票作为资产的代表,即采用上证综合指数的月度收盘价来代表资产价格,以全部商业银行信贷余额代表银行信贷规模。另外,为了过滤实体经济水平、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对于银行信贷和上证综合指数的影响,本文还选取工业总产值代表实体经济水平,选取银行间7日同业拆借利率代表金融系统的利率水平,并将涉及金额的数据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进行了处理。

    文中数据均为月度数据,时间跨度从2002年1月至2010年6月。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除利率外的其他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并采用季节调整的方法消除了变量工业总产值的季节影响问题。

    本文所选变量分别为:上证综合指数(LSZ)、全部商业银行信贷余额(LZDK)、利率(R)、工业总产值(LGYZZ)。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各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经检验,所有变量在差分前都是非平稳序列,而在一阶差分后(一阶差分后为DLSZ、DLZDK、DR、DLGYZZ)都是平稳的,即LSZ、LZDK、R、LGYZZ这四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根据AIC、FPE和HQ准则,确定在建模时,变量的滞后阶数为2阶。

    (二)变量的Johansen协整检验

    ADF检验表明LZDK、LSZ、R、LGYZZ这四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且确定滞后项为2期,因此建立这四个变量的无约束的VAR模型。此时,可以对上述各个变量之间进行协整分析。如果变量间是协整的,证明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也就是说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其短时间内偏离均衡水平,而在长期中他们会恢复到均衡的水平。

    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进行协整检验(见表1)。表1表明,这四个变量之间含有1个协整关系,他们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

    

    将协整关系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在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前提下,被标准化的协整向量。

    

    Johansen协整检验表明这几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式(1)表明,上证综合指数SZ对贷款规模ZDK会产生影响,但是影响是负向的;而利率R和工业增加值总值GYZZ会对银行贷款规模ZDK产生正向的影响,但是各统计量的T值表明,这种影响程度不强烈且不显著。结合各变量在本文中的含义,可以看出,式1表达的协整关系与本文的第一个理论假设——股票价格对银行信贷规模产生正向影响和经济学基本理解——利率对银行信贷产生负向影响并不一致。

    

    式(2)表明,银行贷款规模ZDK会对上证指数SZ产生显著的、负向的影响,工业总产值GYZZSA会对上证指数SZ产生显著的、正向的影响,而利率R对上证指数SZ的影响是正向的非显著的。结合各变量在本文中的含义,式(2)所反映的与本文的第二个理论假设——信贷规模会对股票价格产生正向的影响相悖,与经济学基本理解——利率上升,股票价格下跌相悖。

    (三)建 立VEC模型

    本文选取的四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且在一阶差分后平稳,因此可将协整关系方程中的误差修正项引入到由四变量建立的VAR模型中,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研究变量间的短期相互作用。根据协整方程(1)和(2)可以得到如下的VEC模型。

    

    注:( )中数字为标准差,[ ]中数字为T统计量,下同。

    式(3)表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差,方程并不显著,但对数似然值很大,且AIC和SC值不大,所以整体方程的拟合效果比较一般。从该VECM可以看出,上一月度的银行贷款规模ZDK(-1)和上证指数SZ(-1)都会对这一月度的贷款规模ZDK产生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表明,在短期内,贷款规模不会因为股票价格的上涨而立即减少。误差修正项ECM(-1)的系数为-0.003,说明滞后一期的均衡误差以0.003的比率对本期银行贷款ZDK的变化作出反向修正。

    

    式(4)表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差,方程也不显著,虽然对数似然值很大,但是AIC和SC值比较大,所以整体方程的拟合效果非常不理想。从该VECM可以看出,上一月度的银行贷款规模ZDK(-1)和上证指数SZ(-1)都会对这一月度的上证指数SZ产生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表明,在短期内,股票价格不会因为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而立即下跌。误差修正项ECM(-1)的系数为-0.002,说明滞后1期的均衡误差以0.002的比率对本期上证指数SZ的变化作出反向修正。

    (四)基于VEC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经过ADF平稳性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得知变量上证指数SZ、银行贷款总额ZDK、利率R和工业总产值GYZZSA都是一阶单整序列,且存在1个协整关系,可以基于VEC模型考察上述变量间的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0.05的置信概率下,ZDK方程的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表明:上证指数SZ、工业增加值总产值GYZZ都不是总贷款ZDK的Granger原因,利率R是总贷款ZDK的Granger原因,但是上证指数SZ、工业增加值总值GYZZ和利率R三个变量却可以同时成为总贷款ZDK的Granger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由式(3)代表的模型。

    SZ方程的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表明,总贷款ZDK、工业增加值总值GYZZ和利率R分别都不是上证指数SZ的Granger原因,在三个变量也不能同时成为上证指数SZ的Granger原因。这也进一步证明,式(4)所表达模型的拟合结果并不理想这一结论。

    (五)脉冲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刻画的是内生变量的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大小的冲击对系统产生的动态影响。VEC模型的稳定性是脉冲响应分析的前提,具体分析如下:

    1.银行信贷规模ZDK对其他三个变量的脉冲响应(见图2)

    

    图2 银行信贷规模ZDK对其他三个变量的脉冲响应

    在当期给上证指数SZ一个正向冲击后,银行信贷规模ZDK在前3期向上波动,之后开始稳定增长,在第12期达到4%的波动幅度;在当期给利率R一个正向冲击后,银行信贷规模ZDK会立即产生负向波动,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波动幅度逐渐加大;在当期给工业总产值GYZZ一个正向冲击后,银行信贷规模ZDK也会产生负向的影响。基于VEC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股票价格的上涨会对银行信贷规模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反应迅速且在3个月后达到稳定幅度4%,支持本文提出的第一个假设——股票价格的上涨会导致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

    2.上证指数SZ对其他三个变量的脉冲响应(见图3)

    

    图3 上证指数SZ对其他三个变量的脉冲响应

    在当期给银行信贷规模ZDK一个正向冲击后,上证指数SZ在前3期急速向上波动,之后开始稳定增长,在第12期达到10%的波动幅度;在当期给利率R一个正向冲击后,上证指数R会立即产生正向波动,且在第2期达到最大幅度7%,之后随着时间的增长波动幅度逐渐减小,在第12期趋于消失;在当期给工业总产值GYZZ一个正向冲击后,上证指数SZ会产生正向的影响,同样在第2期达到最大幅度4%,之后幅度减小至2%且趋于稳定。基于VEC模型的脉冲响应中分析表明,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对持续拉动股票市场行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第二个假设——银行信贷规模扩张会对股票价格产生正向影响。

    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从银行信贷的视角,阐述了资产价格波动和金融稳定的关系,并通过理论分析将二者关系的研究转化为资产价格波动和银行信贷规模的关系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假设。本文建立上证综合指数、银行信贷、利率和工业总产值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我国2002年1月至2010年6月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第一,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和银行信贷具有相关性,且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从长期看,股票价格的上升不是导致银行信贷规模扩张的必然因素,而银行信贷增加不会必然导致股票价格上涨,也就是说资产价格和银行信贷在长期是相互制约的;第二,短期动态分析表明,股票价格上涨会对银行信贷扩张产生稳定的正向影响,而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会导致股票市场的大幅波动,股票价格会大幅而持续的上扬,即资产价格和银行信贷在短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在厘清了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信贷的关系之后,我们可以明确指出在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时代,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资本市场,可以通过银行信贷渠道传导至银行系统。当银行业暴露在外的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一旦发生大面积的信贷违约,这种风险便会传染开来,银行和企业都会因为违约而造成重大损失。尤其银行业在经济体中可以通过信贷与各个行业、部门相联系,如果银行业遭受重大损失,那么这种风险会迅速蔓延到整个金融系统,并延伸到经济体的其他部门。正因为金融稳定对于整个经济稳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资产价格波动的关注就显得尤为必要,而货币当局在调控银行信贷时必须考虑资产价格的影响。结合到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股票市场相对封闭及“政策市”的特征,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均得到体现。这些对于我国的货币当局和监管部门提出了挑战,也提出了相关政策的新思路。

    第一,加强对于股票市场的监管力度,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当股票市场处于繁荣时期,监管当局应当增加股票供给、丰富市场上的投资产品,更要关注信贷规模的变化,严防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同时应降低股市预期收益,引导理性投资,防范股票市场泡沫的产生与破裂,防止资本市场风险向其他金融系统的转移。当股票市场处于低迷阶段时,不单单是出台各种利好政策、降低利率鼓励投资,更要 关注信贷规模的变化,因为试图通过扩大银根而刺激证券市场的做法是不适宜的,引导证券市场良好发展的关键是引导投资者恢复信心,改善投资者的市场预期。

    第二,建立资产市场预警体系。鉴于资本市场波动性与银行信贷规模之间的紧密联系,货币当局或监管部门可以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作为重要的监测分析区域。可以选择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各种指标,建立资产市场预警体系,以提前对资产市场运行状况作出判断,并选择相应的政策措施。这样,一方面可以应对资产价格波动提出相应的对应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事先的判断,减小资产价格波动幅度,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证明信格式篇9

关键词:价格泡沫证券市场实验经济学

一、引言

证券价格泡沫是指证券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的现象。价格泡沫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理论模型将这些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和论证是研究者一直试图解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有关泡沫问题的理论已经非常丰富,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对各种理论的解释能力进行检验。在复杂的证券市场中,利用实地数据(fielddata)对泡沫理论进行检验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研究者并不知道证券未来红利的分布,因此无法精确计算基础价值,也无法精确计算泡沫的大小。

实验方法提供了一种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的有效途径。在泡沫问题研究中应用实验方法,可以使基础价值成为实验设计的一部分,较为精确计算价格中的泡沫幅度,并可以根据研究目的来控制实验条件,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对证券价格泡沫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已经成为实验经济学非常有用的一个主题。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来检验哪些因素会导致价格泡沫的出现、哪些因素有助于抑制价格泡沫。在充分借鉴西方实验经济学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开发的实验经济学计算机模拟系统,选取真实的参与人,在可控制性的实验条件下进行虚拟证券交易,用实验数据检验了事前和事后信息不对称、证券的性质、市场资金量变化、涨跌幅限制制度、交易税这些因素与证券价格泡沫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二部分是相关文献的回顾,第三部分介绍实验设计,第四部分是实验结果,最后是结论及研究的展望。

二、文献回顾

通过参与人在可控制性的实验环境下进行虚拟证券交易而获取实验数据的研究方法是Forsythe等(1982)首创的,继而被Plott,Sunder(1982),Friedman等(1984)进一步发展的。

Smith等(1988)设计了一个信息完全对称的实验室证券市场,即有关红利分布的信息对每个交易者来说都是共同知识。在实验之前,参与人被告知每只股票在每个交易周期可能获得的分红是:0、8、28或者60美分,每种分红结果都有25%的概率,交易将持续15个周期。根据标准金融理论,证券在每个周期的期望红利是24美分(0×25%+8×25%+28×25%+60×25%),因而第一个交易周期的基础价值是360美分(24×15),第二个周期是336美分(24×14)……第十五个周期是24美分。经过多次实验,他们发现在超过一半的实验中都出现了泡沫现象,即市场价格高于基础价值,而且其中一次实验的参与人全部是专业的商业人士。Smith等认为这说明共同的信息不足以形成共同的预期。他们让同样的交易者重复参与该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交易者经验的积累,价格泡沫倾向于减少。也就是说预期和价格调整都是有适应性的,但是这种适应是在实验持续过程中随着交易者经验的增长,才趋向于风险调整的、理性预期的均衡。后来的研究者对这种信息对称的实验进行了多次重复,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例如Ball等(1998),Lei等(2001),Noussair等(2001)以及Dufwenberg等(2002)。

Porter和Smith(2000)检验了信息不对称对价格泡沫的影响。他们设计的实验市场中有9或者12名参与人,其中3名参与人作为“内幕人”能够得到一些额外信息——实验室市场中过去的泡沫程度以及每个交易周期中出价(offer)和要价(bid)的数目。然而,实验结果发现,内幕人并没有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来消除市场的价格泡沫。

King等(1993)在Smith等(1988)的基础上,在实验中分别引入了卖空、交易费用、涨跌幅限制等因素,Schwartz和Aug(1989)采取了参与人自己付出初始现金来进行证券买卖的方法(每人付出20美元),Lei等(2002)引入了交易中的资本所得税等。实验结果显示上述这些因素无法显著地抑制泡沫的出现,即泡沫具有稳健性(Robustness)的特征。

Caginalp,Porter和Smith(1998)通过实验数据检验了市场资金水平与证券价格泡沫之间的关系。他们设计了7次实验,7次实验的环境差异在于赋予了交易者不同数量的初始现金。实验结果表明现金充裕的市场证券价格显著地高于现金匮乏的市场。

Ackert等(2002)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检验交易者的风险偏好是否会影响市场的价格泡沫。他们的实验中有两种证券,一种称为标准证券,一种称为式的证券,两种证券具有相同的基础价值,但红利分布存在差异:式的证券在96%的情况下没有分红,但有4%的概率获得18美元的高额分红;标准式证券获得0.5,0.9和1.2美元分红的概率分别是48%,48%和4%。实验结果表明,即使这两种证券具有相同的基础价值,投资者愿意为式证券支付更高的价格,式证券的泡沫量和泡沫持续时间都超过标准证券。

在国内,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地介绍,例如汪丁丁(1994),蔡志明(1997),高鸿桢(2003),金煜、梁捷(2003)等。高鸿桢,林嘉永(2005)利用实验方法检验了在信息不对称的资本市场中,信息是否可以通过市场迅速传递。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的资本市场是非有效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引起市场操纵行为,从而导致价格泡沫的形成。

本文是借鉴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利用我国的实验数据对证券价格泡沫问题进行研究的一个尝试。在实验软件设计、实验环境设置、实验结果分析等研究方法上主要参考了Smith等(1988),King等(1993)以及Caginalp等(1998),Porter,Smith(2000)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和区分了事前与事后信息不对称,静态与动态涨跌幅限制以及比例与固定税制对价格泡沫产生的影响。

三、实验设计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创建实验室市场检验证券价格泡沫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可以抑制价格泡沫。

根据标准金融理论,在信息完全对称和交易者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下,交易者能够形成一致的预期,证券市场的均衡价格即证券的基本价值是其未来收益的贴现值。若和分别表示t时的实际利率和证券的收入现金流(一般是指证券的红利),那么t时证券基础价值的计算公式是:

(1)

由于证券持有人在未来可以获得的分红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这里的是指证券的期望收益。交易者的风险态度也将影响其对证券期望收益的判断,标准金融理论通常假设交易者是风险中性或者风险厌恶的。

在真实的证券市场中价格往往偏离基础价值出现泡沫现象。“价格泡沫从何而来?如何消除价格泡沫?”一直是金融理论关注的焦点。从标准金融理论的上述结论出发,在考察证券市场泡沫现象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实验市场来检验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信息不对称是否会导致泡沫的出现,事前信息(pre-tradeinformation)不对称和事后信息(post-tradeinformation)不对称对价格泡沫的影响是否有差异?

第二,交易者的风险态度是否满足风险中性或者风险厌恶的假设,对“以小概率获得大收益”的性质(lotterycharacter)的证券是否存在风险偏好,是否会因此导致泡沫的出现?

第三,市场资金增多是否导致价格泡沫的出现?

第四,涨跌幅限制制度对抑制价格泡沫是否有效,动态涨跌幅限制与静态涨跌幅限制对价格泡沫的影响是否有差异?

第五,征收交易税对抑制价格泡沫是否有效,按交易金额比例征税和按交易次数固定征税对价格泡沫的影响是否有差异?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大量省略了以上问题涉及的理论假设,因而实验设计的目的可以简单地视为检验“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个因素对价格泡沫有何影响”。根据这些问题,我们共设计了11组实验,每组实验的环境如表1所示。从研究目的出发,我们将第1组实验作为“基准实验”,其他组实验都是在基准实验的基础上,引入我们需要研究的某个因素,通过与基准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因素对市场结果有何影响的结论。每组实验我们都在同样的实验环境下选取不同的参与人重复进行了3次,以获取更为可靠的实验数据。

每次实验都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市场由5-8人组成,市场参与人全部来自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实验过程应用了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开发的实验经济学计算机模拟系统,实验参与人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发出买卖证券的报价指令,实验系统按照“双向拍卖”的原则自动撮合成交。实验开始时赋予每个参与人一定数量的初始现金和证券,这些现金和证券都是虚拟的。每次实验持续10个交易周期,每个周期持续3分钟。每个周期结束时,证券可以获得分红。分红的情况由实验组织者根据实验目的事先设定,例如在基准实验中,我们事先告诉参与人每个单位的证券在每个交易周期结束时有50%的概率获得40元的分红,50%的概率获得20元分红,具体分红的数额由计算机按照该概率分布随机决定,并在交易周期结束时通过计算机告知每位参与人,同时将分红计入参与人的总资产中。在第10个交易周期结束,证券获得分红之后,证券的赎回价值为零。根据公式(1),按照实验设计的分红情况,参与人可以计算出在不考虑贴现率且风险中性情况下每个交易周期证券的基础价值,例如,第1个周期持有证券可以获得10次分红,证券基础价值是:

(40×50%+20×50%)×10=300;

第2周期为:

(40×50%+20×50%)×9=270;

第10周期为:

(40×50%+20×50%)×1=30。

因而,基础价值是一条随着交易周期逐步递减的曲线。如果实验市场的成交结果高于按红利分布计算的基础价值,我们就认为市场中存在泡沫,而且这种泡沫不是理性泡沫,因为我们设计的是一个有期限、参与人数目有限的证券市场。

交易过程中,参与人可以通过计算机交易界面看到买卖的报价、实时的成交结果以及成交结果趋势图。参与人的收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买卖证券获得的价格差收益,二是持有证券获得的分红。在实验结束以后,系统自动统计每个参与人获得的总收益和收益排名情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的实验没有使用货币形式的报酬。我们采用了竞赛的方式,在每次实验结束以后对参与人的收益情况进行排名,由于参与人大部分来自同一个班级或者专业,收益排名对他们能产生一定的精神激励作用。在精神激励之外,实验的物质激励是对每次实验中收益第一名的参与人提供一份奖品。在这样的激励方式下,我们的实验中绝大部分参与人都表现出认真和积极的态度。

根据表1,我们对11组实验再作进一步说明:

第一,第1组基准实验的结果是其他实验进行比照的基准,本组实验中事前和事后信息对所有参与人都是一种共同知识;证券红利分布方差较小,符合正常的情况;与实验市场的证券数目和证券基础价值相比,参与人的初始现金禀赋适中;没有任何价格限制制度和交易税费;

第二,第2和第3组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分别指交易前有关分红概率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后有关成交价格的信息不对称;内幕人是从参与人中随机挑选的,占全部参与人数的三分之一;除了这两组实验之外,其他实验都是信息完全对称的结构;

第三,第4组实验中,证券有10%的概率获得300元分红,90%的概率没有任何分红,据此可以计算出证券的基础价值与基准实验一样(第1交易周期300元,第2周期270元……),但证券红利的方差为8100元,远远大于基准实验的红利方差100元;该组证券的分红情况属于“以小概率获得大收益”的式证券,用该组实验结果与基准实验相比,可以检验参与人对式的证券是否具有风险偏好,而导致更多的价格泡沫;

第四,第5-7组实验设置了不同的初始资金水平,检验放松资金约束是否会导致价格泡沫的膨胀;

表1实验设计

实验组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初始资金(元/每人)分红概率说明

第1组

基准实验作为基准实验,其他实验的结果将与其进行比较

5000

50%分红40元,50%分红20元

事前和事后信息完全对称,红利分布的方差较小,交易者的初始现金禀赋适中,没有任何价格限制制度和交易税费,

第2组事前信息不对称

检验事前信息不对称是否会导致价格泡沫的出现内幕人知道证券的红利的分布概率,其他参与人只知道可能分红40或者20元,不知道分布概率

第3组事后信息对称检验事后信息不对称是否会导致价格泡沫的出现内幕人可以看到市场中所有的成交结果和成交趋势图,其他参与人仅知道自己的成交结果

第4组式证券检验具有性质的证券是否更容易出现价格泡沫10%分红300元,90%分红0元

证券红利的期望值与基准实验相同,但证券红利方差大于基准实验,具有以小概率获取大收益的性质

第5组初始资金检验不同的初始资金水平与价格泡沫之间的关系1500

50%分红40元,50%分红20元除了初始资金水平之外,其他实验条件与基准实验一致

第6组3000

第7组6000

第8组静态涨跌幅检验静态涨跌幅能否抑制价格泡沫

5000

成交价格不能超过(低于)本周期基础价值的50%

第9组动态涨跌幅检验动态涨跌幅能否抑制价格泡沫成交价格不能超过(低于)上一个成交价格的10%

第10组比例税制检验比例税制能否抑制价格泡沫买卖双方按成交金额的5%交纳交易税

第11组固定税制检验固定税制能否抑制价格泡沫买卖双方每次成交交纳5元交易税

第五,第8-9组实验设置了类似于真实证券市场的动态和静态涨跌幅限制,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参与人的报价超过了价格限制的范围,系统会自动提示该报价超过了限制范围,不被接受;实验结果将检验涨跌幅限制能否抑制价格泡沫,并且在抑制价格泡沫的同时不影响交易的连续性;

第六,第10和11组实验分别设置了比例和固定交易税,假设一个参与人在每个交易周期中都以均衡价格成交一次,按照比例交易税,他所需要支付的交易税总额是82.5元(10个周期的均衡价格之和乘以5%);按照固定交易税,他需要支付50元(总交易周期数乘以5),从这个角度而言,比例交易税制的征税力度略高于固定交易税制,我们将检验不同税制对价格泡沫的影响。

再次强调的是,所有的实验都是在基准实验的基础上,引入我们需要研究的某个因素。除了这个因素以外,其他实验的条件与基准实验是基本相同的,因而可以将实验结果的差异归结为这个因素的引入。

四、实验结果

11组实验每组重复进行了3次,我们共获得了33次实验数据。在考察结果之前,我们先引入衡量实验室证券价格泡沫程度的指标——总价格泡沫。总价格泡沫衡量了市场平均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的总体规模,如果实验持续10个交易周期,那么总泡沫的计算方法为:

(2)

指第t周期市场平均成交价格,指第t周期的基础价值。

(一)具体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计算了各组实验的总价格泡沫(如表2所示)。

表2各组总价格泡沫

实验总价格泡沫实验总价格泡沫

第1组(基准实验)222.70第7组(初始资金6000)514.99

第2组(事前信息不对称)361.45第8组(静态涨跌幅)2.75

第3组(事后信息不对称)-34.18第9组(动态涨跌幅)-4.63

第4组(式证券)1082.10第10组(比例税制)413.33

第5组(初始资金1500)-53.27第11组(固定税制)-1.24

第6组(初始资金3000)196.30

注:表中数据是各组中三次实验总价格泡沫的平均值

表2的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下,市场的价格泡沫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各组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基准实验出现了价格泡沫现象,在交易过程的最后几个周期市场价格逐步收敛于基础价值附近。

这个结论与Smith等(1988)的研究比较一致,表明信息完全对称不足以使参与人形成统一的、理性的预期,证券市场并非能瞬时实现均衡,通过学习而积累经验是交易者形成一致理性预期、进而进行理性决策的重要条件。图1显示了第1组中一次实验的市场平均价格与基础价值的情况。

图1信息完全对称实验市场的成交结果

结论2: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对价格泡沫产生的影响截然不同。与信息完全对称的基准实验相比较,有关证券分红的事前信息不对称提高了市场的价格泡沫;而有关成交价格的事后信息不对称反而使市场泡沫程度降低了。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事后信息不透明迫使交易者更多的关注于事前信息,即证券本身的价值,其决策将建立在对证券基础价值进行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而事前信息不透明导致交易者无法有效判断证券的基础价值,他们将根据价格的走势进行决策,容易引发“追涨杀跌”的非理,带来市场更多的价格泡沫。第2和第3组中的一次实验结果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这一实验结论表明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不一定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不同性质的信息对市场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监管当局有必要强调有效信息的披露。

图2事前信息不对称实验市场的成交结果

图3事后信息不对称实验市场的成交结果

结论3:在其他实验条件一致的前提下,以小概率获得大收益的“式”证券比基准实验设置的一般证券产生了更多的价格泡沫,表明参与人对式证券是风险偏好的。

图4交易式证券实验市场的成交结果

如图4所示,在证券每周期可能分红300元的激励作用下,证券的成交价格一直持续在200元以上,即使分红300元的概率只有1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参与人对“式”证券是风险偏好的。交易者的这种风险偏好特征可以用来解释高科技股票的泡沫。与传统产业的股票相比,很多高科技股票虽然在会计上是亏损的,但是仍然拥有在未来获取高盈利的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交易者对其却是风险偏好的,愿意为其支付更高的价格。

结论4:市场初始资金量与证券价格泡沫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充裕的现金为价格上涨提供了动力。

从第5组到第7组实验中,参与人被赋予的初始现金从1500元上升到6000元,实验市场的价格泡沫程度也逐步扩大。这表明现金的充裕程度与价格泡沫的膨胀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图5和图6是初始资金分别为1500元和6000元的条件下,市场的成交价格,图6的价格泡沫程度显著的高于图5。在真实的证券市场中,市场资金约束放松可以通过中央银行提高货币供应量以及扩大信贷规模等方式来实现,中央银行在推行这些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对证券价格带来的影响。

图5初始资金为1500元的实验市场成交结果

图6初始资金为6000元的实验市场成交结果

结论5:动态与静态涨跌幅限制能抑制价格泡沫的出现,但是静态涨跌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易的实现,而动态涨跌幅并未降低市场的流动性。

图7和图8中,实验市场分别实施了静态涨跌幅限制和动态涨跌幅限制。这两种价格限制制度都有效地抑制了市场价格泡沫的出现。在实施静态涨跌幅的市场中,3次实验中都有一些交易周期没有出现任何成交,3次实验的总成交量是262次;动态涨跌幅的实施并没有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3次实验的总成交量是547次。这表明动态涨跌幅限制不仅抑制了价格泡沫的出现,而且保证了交易的持续性和市场的流动性。

图7实施静态涨跌幅限制实验市场的成交结果

注:第2和第8个交易周期没有出现成交

图8实施动态涨跌幅限制实验市场的成交结果

结论6:对交易行为征收比例税没有减少市场的价格泡沫,而征收固定税能降低市场的价格泡沫,此外,固定交易税导致了市场流动性的降低。

两种不同的收取交易税的方式也对市场价格泡沫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图9所示,按比例征收交易税没有降低市场价格泡沫的程度。图10则显示按交易次数固定征收交易税降低了市场的价格泡沫。从市场交易量来看,与基准实验相比,比例交易税市场的成交量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固定交易税的实验市场中,多个交易周期出现了零交易的现象。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从交易者心理的角度来看,在交易者决策的过程中,固定交易税负可能会比比例交易税产生更为直接和明显的作用,因为无论金额大小只要交易都会产生交易费用。在这种心理下,价格泡沫被消除了,而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和市场的流动性也显著地被降低了。

图9征收比例交易税实验市场的成交结果

图10征收固定交易税实验市场的成交结果

注:第7,8,10个交易周期没有出现成交

(二)对实验结果的进一步计量分析

为了进一步比较各种因素对价格泡沫的影响程度和方式,现在我们将构造一个多元回归方程,以每次实验的总价格泡沫作为因变量,以事前信息不对称、事后信息不对称、证券的性质、初始资金量、静态涨跌幅限制、动态涨跌幅限制、比例税制、固定税制为自变量。在自变量中,除了初始资金量选取市场交易者人均初始现金值以外,其余变量均为虚拟变量,例如某次实验中,如果实验环境为事前信息不对称,自变量“事前信息不对称”取值为“1”,否则为“0”,其他虚拟变量也依此类推。利用共33次实验的数据,我们得出方程的回归结果,方差分析表和系数表分别见表3和表4。

表3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表

平方和自由度均方和F值显著性概率

回归项3413333.7588426666.72016.429

0.000

残差项623295.2272425970.634

总和4036628.98632

表4回归方程的系数表

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t值显著性水平

待定系数B标准误差Beta值

常数(Constant)-193.042113.269-1.7040.101

事前信息不对称21.138108.2590.0170.1950.847

事后信息不对称-364.345108.259-0.299-3.3650.003

性质741.955108.2590.6106.8530.000

初始资金量0.1070.0270.3614.0010.001

静态涨跌幅限制-337.395108.259-0.277-3.1170.005

动态涨跌幅限制-344.777108.259-0.283-3.1850.004

比例税制73.315108.2590.0600.6770.505

固定税制-341.392108.259-0.281-3.1530.004

=0.846

因变量:总价格泡沫

从方差分析表来看,由于显著性概率小于5%,表明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系数表的统计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在前面章节中所进行的分析,在这些因素中,事前信息不对称、证券的性质(影响参与人的风险偏好)、初始资金量、比例税制与价格泡沫都呈正向相关关系,而事后信息不对称、静态涨跌幅限制、动态涨跌幅限制以及固定交易税制与价格泡沫负向相关。回归结果还表明,除了事前信息不对称和比例税制以外,其他自变量与价格泡沫的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性。其中,证券性质引发的参与人特定的风险偏好对价格泡沫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而事前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程度则最不显著。此外,整个回归方程的等于0.846,这表明我们所引入的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价格泡沫84.6%的变异性。

五、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我们利用实验方法对引发或者抑制泡沫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实验检验,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在信息完全对称、无任何其他限制制度的基准实验之上,引入其他因素,考察该因素对证券价格泡沫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实验结论表明在所考察的因素中,事前信息不对称、证券的性质(影响参与人的风险偏好)、初始资金量、比例税制与价格泡沫都会导致价格泡沫的出现和膨胀,而事后信息不对称、静态涨跌幅限制、动态涨跌幅限制以及固定交易税制有消除价格泡沫的效应。与其他因素相比,动态涨跌幅限制不仅抑制了价格泡沫的出现,而且保证了交易的持续性和市场的流动性。

本文是将实验研究方法引入证券泡沫问题的一个初步的尝试,无论是从实验方法上,还是从研究内容上,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

首先,从实验方法的应用上,本文借鉴了西方实验经济学业已形成的研究框架,但尚未涉及对实验设计框架进行根本性改进。特别是在实验设计中,参与人可以通过交易获取收益,但一般不允许其出现负的现金流,也就是参与人不会真正承担决策带来的损失,这就可能导致参与人放弃谨慎性而积极交易,将股票价格不断推高,这是实验方法在证券价格泡沫研究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如何解决实验技术的局限性,充分揭示参与人的偏好,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其次,从研究内容上,我们的研究是粗线条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展开更为深入和详细的研究。例如,在资金约束方面,我们研究的是所有参与人持有资金增加对市场的影响,可以进一步研究部分交易者资金增加会产生怎样的效应;再如,在抑制证券泡沫的制度安排方面,我们可以进一步将断路器、最大升降档位限制、保证金制度以及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引入实验室市场,检验它们对市场效率产生的影响。

最后,我们构造的实验室市场是对真实世界的简化,通过增加实验条件的复杂性来检验复杂条件下价格泡沫的形成机理是进一步研究的需要。例如,中国的证券市场有着非常特殊的背景,泡沫产生也有深刻的体制性原因,如果将这些因素引入实验室市场,也许能够得出对认识真实证券市场的泡沫问题更有意义的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桢,2003,《实验经济学导论》,中国统计出版社。

[2]高鸿桢,林嘉永,2005,《信息不对称资本市场的实验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

[3]金雪军,杨晓兰,2004,《证券市场泡沫问题实验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第3期

[4]金雪军,杨晓兰,2004,《证券市场理性预期与泡沫的实验检验》,《世界经济文汇》第6期。

[5]金雪军,杨晓兰,2004,《证券交易制度实验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财经理论与实践》第6期。

[6]汪丁丁,1994,《实验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建设》,《经济学动态》第7期。

[7]AckertLucyF.,CharupatNarat,ChurchBryanK.,etal.,2002,“BubblesinExperimentalAssetMarkets:IrrationalExuberanceNoMore,”FederalReserveBankofAtlantalWorkingPaper2002-24.

[8]DufwenbergMartin,LindqvistTobias,MooreEvan,2002,“BubblesandExperience:AnExperimentonSpeculation,”IUIWorkingPaperSeries,No.588.

[9]Friedman,Daniel,andSunderShyam,1994,“ExperimentalMethods:APrimerforEconomists,”Cambridge,UK.,andNewYork:CambridgeUniverstiyPress.

[10]ForsytheR,PalfreyT,andPlott,CharlesR.,1982,“Assetvaluationsinanexperimentalmarket,”Econometrica,50:537-68.

[11]GunduzCaginalp,PorterDavidP.,andSmithVernonL.,1998,“InitialCash/AssetRatioandAssetPrices:AnExperimentalStudy,”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95:756–761.

[12]Lei,Vivian,CharlesNoussairandCharlesPlott,2002,“AssetBubblesandRationality:AdditionalEvidenceFromCapitalGainsTaxExperiments,”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workingpaper1137.

[13]NoussairCharles,2001,“PriceBubblesinLaboratoryAssetMarketswithConstantFundamentalValues,”ExperimentalEconomics,4:87-105.

[14]King,RonaldR.,Smith,VernonL.,Williams,ArlingtonW.,andVanBoening,Mark,1993,“TheRobustnessofBubblesandCrashesinExperimentalStockMarkets,”inNonlinearDynamicsandEvolutionaryEconomics,editedbyR.H.DayandP.Chen,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83-200.

[15]PlottCharles,SunderShyam,1982,“EfficiencyofExperimentalSecurityMarketswithInsiderInformation:AnApplicationofRational-ExpectationsModel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0,4(August):663-698.

[16]PlottCharles,SunderShyam,1988,“RationalExpectationsandAggregationofDiverseInformationinLaboratorySecurityMarkets,”Econometrica,56(5):1085-1118.

[17]PorterDavidP.,SmithVernonL.,2000,“StockMarketBubblesintheLaboratory,”inBargainingandMarketBehavior,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8]SmithVernonL.,Suchanek,G,andWilliams,A.,1988,“Bubbles,crashes,andendogenousexpectationsinexperimentalspotassetmarkets,”Econometrica,56:1119-1151.

[19]SunderShyam,1995,“ExperimentalAssetMarkets:ASurvey,”inTheHandbookofExperimentalEconomics,editedbyJ.H.KagelandA.E.Roth,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445-500.

证明信格式篇10

【关键词】信用证;大宗商品;风险与防范

一、引言

根据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规定,国内信用证是指依照申请人的申请,开证行开出的,凭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支付的付款承诺。大宗商品贸易交易具有涉及金额大、执行期限长、对银行资金依赖度高等特点。大宗商品价格极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动幅度大且透明度高。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在我国国内的规模迅速扩大,涉及石油、钢材、粮食、化工、塑料、煤炭等诸多领域,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信用证结算在提供大宗商品贸易过程中资金便利的同时,也给交易的双方带来了风险。

二、信用证结算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风险

1.价格风险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起伏较大,大多数的合同履行期限又往往较长,信用证结算所规定的计价方式会给买方带来利润风险。如,双方定价时,若信用证结算中采取固定价格计价方式,必然会遭受到价格浮动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买方还必须要承受销售价格与合同价格差距浮动而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法律上规定,在信用证结算的方式下,买方须在第一时间将信用证准备好,如果买方无法做到按期开证,则构成了对条件违约,卖方即可解除合同并向买方提出索赔。而大宗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全球市场,同时受国家政策和政治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如果卖方在交易过程中由于货物价格上涨等原因,故意将开证日期拖延,迟迟不告诉买方交付时间,而导致买方未能在第一时间开出证明,此时卖方便可以以买方未能及时开证为由,要求解除合同。而这种情况还会使买方因此而遭受信誉危机与市场危机。

2.流动性与融资风险

大宗商品贸易具有交易量大、供需量大、交易资金密集以及对银行资金依赖度高等特点。买方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在收到由开证行发出的付款通知时没有能力完成付款,可以将货物的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抵押给银行,或者在提供第三人担保的前提下与银行签订协议,由银行为之垫付货款。这种银行对买方的短期放款虽然给买方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融资便利,但也相应地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从资金流动性方面看,买方虽然将货物卖出,收回了货款,但如果期间出现其他的问题致使企业资金流动性出现问题,导致企业无法如期归还银行贷款,出现了银行押汇款逾期的问题,则会威胁到该企业的信誉甚至于存亡。信用证结算中的打包贷款是帮助卖方备货的一种融资方式,可以帮助卖方缓解资金困难等方面的问题。但如果卖方刻意欺骗,收到货款后却不如期交出货物,买方不仅要一直将开立信用证时的那部分比例资金压在银行中,局限了买方企业资金流通性,同时买方还可能会失去当地市场,承受潜在的信誉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单据风险

信用证条款复杂多样,其中的每一项条款都关系着贸易双方的利益。关于大宗商品所须满足的质量在贸易条款中有明确严格规定,装卸条款决定着信用证的开证日期,计价方式条款与贸易双方的利益涉及息息相关,一旦信用证的审证或改证出现疏漏,就会导致买方的利益受到威胁。信用证结算的方式作为一种纯单据的业务,开证的银行一般秉持“单单一致,单证一致”的原则,而不对贸易双方的交易货物质量负责。由于信用证结算具有的这种单据买卖的特点,贸易收益的一方可能在交易货物不存在或者交易货物与信用证项的货物不一致的情况下,使用伪造的单据欺骗银行,诱使开证行因为单证一致的原则而无条件付款,从而进行信用证欺诈。大宗商品的贸易一般都有相关的国际标准规定,一旦出现单据诈骗,交易的货物以次充好,即便买方在查证后依据相关法律合同提出索赔,也会在其所在当地市场遭受到信誉风险和时间风险。大宗商品中的农产品、矿产等由于一般采用海运方式运输,具有物权凭证的性质,从而成为大多数信用证欺诈的目标。

三、信用证结算风险防范措施

1.针对价格风险的防范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起伏较大,大多数的合同履行期限又往往较长,信用证结算所规定的计价方式会给买方带来利润的风险。而大宗商品贸易中的价格相关条款和质量相关条款与贸易双方的利益关系密切,谈判人员在进行贸易合同谈判时应该将这些条款内容视为谈判重点。防范价格波动风险应该主要从付款期限、交易成交价格、支付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为避免长期贸易中由于价格波动而带来的市场风险,需要对合同中的装卸条款加以明确。进行大宗商品贸易交易合同谈判时,要对货物装卸日期进行明确,避免在出现货物价格波动较大时,卖方故意拖延信用证开证日期,使贸易买方遭受市场风险。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而导致交易货物没能按时到达,买方因提前采取措施。其次,应争取贸易合同以公平合同成交,合同谈判时应该以市场价指导确定合同价格。买方应设立专门部门,专职负责研究、分析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动态与走势,将其作为合同签约的基础,更好地保障买方的利益。最后,在支付方式的选择上应以实现贸易合同价格公平为目的。

2.针对融资与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大宗商品贸易具有交易量大、供需量大、交易资金密集以及对银行资金依赖度高等特点,涉及的交易金额较大,价格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贸易合同交货期较长的情况下,资金时间价值仍然是值得财务人员重视的问题。在市场利率变动较大或者标的物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对于远期交易的大宗商品贸易,买方可以选择在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方式进行套期保值,可以咨询金融机构或专业财务咨询机构,以确定科学合理的方案。除了在金融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之外,交易双方可以进行商定,在合同签订后,由卖方通过一家买方认可的银行开立一份以买方为收益人的履约保函。保函中可规定,如在合同规定最迟装运期后一定时间内,买方仍然没有收到卖方的装运通知,买方可将情况以书面的方式告知保函的开立银行,银行将保函项下的账款无条件地划入买方账户,若开立银行在一定时间后没收到买方的书面通知,则保函自动失去效力。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交易双方的违约行为。买方还可以采取发票贷款加速资金回流、远期结汇锁定交易风险、背对背融资等一些其他措施来缓解融资与流动性风险。

3.针对单据风险的防范

信用证条款纷繁多样,而其中的每一条款都与贸易双方的的利益息息相关。由于信用证结算强调的是“单单一致,单证一致”,所以选择一家综合能力好的银行作为信用证的开证行对于买方有效地防范信用证单据诈骗风险非常重要。一家资信良好的银行在开立信用证时,会给买方提供相应的建议和帮助,帮助买方规避一些潜在的风险,同时也会提示买方拒付的时限要求,帮助维护买方在贸易中的利益。因此,买方在进行大宗商品贸易时一定要选择素质好、责任心强、审单能力强的银行作为信用证的开证行,以便大宗商品贸易的顺利完成。另外,买方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身在交易过程中的权益,当遇到因为信用证开证行没有履行审单责任而导致的买方损失时,买方应向开证行提出赔偿损失的要求。除此之外,在交易合同履行过程中,买方应设立专门人员对合同履行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包括审核单单、单证是否相符,单货是否相符,单据日期与货物到达时间是否合理等一系列审核项目,确保信用证单据诈骗的有效避免。

四、结语

信用证结算是一种合理有效、举足轻重的贸易结算方式,从在威尼斯出现以来,它在商界风行了几百年,为众多商家所青睐。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信用证结算的风险,不法分子用以欺诈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商家在享受信用证结算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要留心采取措施防范信用证所带来的风险,商家需更多地了解信用证运作的过程和原理,加强防范意识,认清单据买卖的实质,合理利用信用证运行机制,灵活变通,以便将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卓波.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风险及控制 [J].中国商贸.2013(30).